七上语文知识梳理

2024-07-17

七上语文知识梳理(精选9篇)

七上语文知识梳理 篇1

一.字音

嫌恶(wu) 堕落(duo) 苦心孤诣(yi)虐杀(nue)

哀号(hao)犄角(ji) 怦怦(peng) 丫杈(cha)

寒颤(zhan)脸颊(jia)逮着玩(dai)倘若(tang)

瑟缩(se)分歧(qi)祷告(dao)滑稽(ji)随声附和(he)

称职(chen) 炫耀(xuan)女娲(wa) 莽莽榛榛(zhen)

踉踉跄跄(liang qiang)提防(di)

二.字形

伶仃 玲珑剔透 憔悴 鞠躬尽瘁 纯粹 攥着 篡夺 惊惶 慌乱 虐杀 戏谑 匿名 苦心孤诣 主旨 水波粼粼 鱼鳞 御聘 驰骋 骇人听闻 骸骨 分歧 误入歧途

三.多音字积累

颤 恶 称 提 号

四.成语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注意是人对某事突然明白)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注意情感色彩——褒义)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骇人听闻: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注意情感色彩——贬义)

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贬义)

神通广大:本为宗教称神道法力无边、无所不能。泛指本领极大 。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用药医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五.文学常识

《风筝》鲁迅,选自《野草》、泰戈尔(印度)、《世说新语》刘义庆、安徒生(丹麦)、《伊索寓言》

六.背诵默写

七上语文知识梳理 篇2

“语文课程的实践活动应以语文知识为先导、为中介、为后辅, 它贯穿读写听说的全过程。只关顾知识的后辅和中介作用, 而取消知识的先导作用, 是语文课改初期的严重教训。”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对此进行改正, 增添语文工具性内容, 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所呈现的语文知识就需要老师留意、梳理。

七年级上册汉语知识统计:解词的方法性知识、修辞 (比喻、明喻、拟人) , 呈现于“研讨与练习”。七年级上册汉语知识统计:句式特点、词义和语境、词语的感情色彩、比喻、比拟、夸张, “句式特点”呈现于“研讨与练习”, 其他五个以知识短文作为课本的补充内容穿插在各单元。这些陈述性的语文知识, 教师不可忽略。

二、用文本补充语文知识

教材中呈现的语文知识不一定是全面的, 课文往往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可以把教材中呈现的语文知识进行整合, 用文本补充。

七上知识卡片有“词义和语境”和“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两个都是与词语有关, 可以进行整合。词语的感情色彩往往会随语境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适时补充“褒义贬用”和“贬义褒用”这两个语文知识。

《散步》中“大词小用”有几处, “分歧”“责任的重大”“决定”“整个世界”这些词在语境中发生变化。“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的“密”在语境中是“词类活用”。“大词小用”和“词类活用”就可以随文补充给学生。

这些文本中的句子无限丰富, 彰显着语言的生动性、多义性、敏感性, 既与教材介绍的语文知识相关, 又可以作为补充,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依学情筛选语文知识

一册教材隐含的语文知识很多, 七上语文教材中绝不止教材中明确呈现出的六种汉语知识。文本隐含的语文知识很多, 教师选择教哪些, 一个很重要的筛选标准就是依据学情。如对称句的句式, 在《散步》“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课文中多处运用对称式的句子, 如例句所示。请再画出两处这样的语句,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

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

《语文学习与评价》中对“对称句”这一语文知识进行了巩固训练。

用正楷字体抄写下面的句子, 说说句子的特点, 并根据提示进行仿写。

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 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特点:____________

仿写:联欢会的现场, 男生们___________, 女生们_______

学生练习时, 出现了这两个仿写。例一:联欢会的现场, 男生们高谈阔论, 女生们认真作业。例二:联欢会的现场, 男生们生龙活虎, 女生们欢声笑语。这两个仿句从句式上初步看都符合对称句的要求, 但细看都存在问题。针对学情, 可以从语文知识中筛选出对联知识进行补充。对称句式要求没有对联严格, 针对此题, “内容相关”“结构相应”这两个知识点再从对联知识中筛选出来, 教给学生。

四、用文本理解语文知识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语文知识, 但若孤立地教学这些语文知识, 就回到了课改之前。张志公先生曾说:“知识归知识, 讲知识往往是提个名称术语、下个定义拉倒。学了明喻、隐喻、夸张、排比等, 对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有什么作用?看来, 这里需要一种过渡性的办法, 把这两端连接起来。”这里所说的“桥梁性学科”, 应该是指言语教学。我们的文本就是开展言语教学的主阵地, 教学这些语文知识的载体。

五、用训练落“实”语文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 出发点在‘知’, 而终极点在‘行’, 能够达到‘行’的地步, 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语用观”下的言语教学, 还应将语文知识落实于语用实践, 这样才能落“实”语文知识。

具体地说, 就是让学生多动口, 多动手。动口, 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的语用训练;动手, 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笔头表达的语用训练。口头语用训练和笔头语用训练, 是言语教学中相得益彰、不可偏废的两项基本语用训练。只有坚持这两项基本语用训练, 才能使学生达到“入耳能撮意, 出口能达辞, 提笔能成文”的语用水平。

还是以《春》的比喻教学为例。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着, 走着。

这一组比喻句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会提到。可以模仿一下钱梦龙老师教学《少年中国说》比喻修辞知识的片段, “边读边想法”。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 把每一个比喻都想象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再运用自己的语言, 把自己头脑中的一幅幅精彩生动的画面描述出来, 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最后, 用笔把自己所想象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 记录整理在自己的课堂学习笔记上。

这四步, 由“读”开始, 感受语言的诗意美感和文字背后作者充沛的感情;接着是第二步发挥想象, 让学生逐步体会作家要把丰富的感情抒发出来, 必须借助于丰富生动的形象, 由“意”达“言”的表达过程。以上, 以人教版七上教材中的汉语知识为例、以言语教学为例介绍了五种语文知识在言语教学中落实的方法。语文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教学中不仅需要“实”, 还需要“活”。后期的有效积累和有效整理也很重要。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践行“语用观”, 实现语用知识、语用能力、语用实践的统一, 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摘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新课程理念观照下, 语文知识的教学的必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 修订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也以多种形式引入语文知识内容。那语文知识如何展开教学?下面就以修订版的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材中的汉语知识为例, 粗浅地谈谈语文知识在言语教学中的落实。

如何梳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篇3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無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根据某个目标,制作卡片、整理笔记、做一些题目,这些既是积累,也是一种梳理。围绕一个特定的内容,选择比较典型的素材和相应的方式,有时或许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开展以语文的积累梳理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是许多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七上语文知识梳理 篇4

一、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追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其词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他们两人的词风同属豪放派;其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书法“宋四家”。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在政治上属旧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词采、体物、铺陈;这种文体起源于《诗经》、兴于《楚辞》,而盛于汉代。汉赋分为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我们在高一学过一篇同一体裁的文章《阿房宫赋》。

二、词语解释 实词 1.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2.清风徐来(缓缓地)

3.举酒属客 /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4.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5.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驾)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离开)8.扣舷而歌之

(同“叩”,敲)

9.击空明兮溯流光(指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10.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11.倚歌而和之(循、依)(应和,唱和)12.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13.不绝如缕(细丝)

14.苏子愀(qiǎo)然(忧愁变色的样子)15.正襟危坐(端正)

16.山川相缪(通“缭”,盘绕)17.方其破荆州(当)

1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长矛)19.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20.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虫,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21.挟飞仙以遨游(携同)22.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多次)23.盈虚者如彼(满)(缺)

24.而卒莫消长也(最终,到底)(增减)2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连„„都„„)2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用)27.杯盘狼藉(凌乱)

28.相与枕籍乎舟中(枕着、靠着)29.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30.舳舻(zhú lú)千里: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31.郁乎苍苍(茂盛的样子)

32.举匏(páo)樽以相属(葫芦,用葫芦做成的酒器)(酒杯)33.哀吾生之须臾(片刻,时间极短)34.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秋风)35.逝者如斯(往)(此,指水)

36.是造物者无尽藏(zàng)也(天地自然)(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虚词 之

纵一苇之所如 /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可是)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下)②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发)③歌窈窕之章(歌,吟诵)④扣舷而歌之(歌,歌唱)2.形容词作动词

①白露横江(横,笼罩)②方其破荆州(破,攻占)③横槊赋诗:(横,横执)④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发白)⑤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用)⑥哀吾生之须臾(哀,哀叹)⑦肴核既尽(尽,吃完)3.名词作状语

①西望夏口(西,向西)②东望武昌(东,向东)

③乌鹊南飞:(南,向南,因为直接引用,可不译)4.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龙(舞,使„„起舞)②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

③正襟危坐(正,使„„正,或形作动,整理)5.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本是一代豪杰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这地方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3倒装句: ⑴主谓倒装

渺渺兮吾怀

我的心啊悠远茫茫 ⑵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而今安在焉

如今在哪里呢? 而又何羡乎

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⑶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客有吹洞箫者

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⑷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 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不绝如缕

如同细丝一样长而不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 寄蜉蝣于天地

在天地之间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 4省略句:

(予)举酒属客

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

五、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高三语文知识点梳理 篇5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背景:

关于写作时间,近代学者王国维、郑鹤声等人认为《报书》作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十一月。自王国维说法提出之后,司马迁的《年谱》信从这种说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文选》、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山西大学等21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也都采用王国维的《报书》作于太始四年说法。此外,张惟骧认为《报书》作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二月。

字词:

通假字

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动词。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同“贯”,套上。箠,同“棰”,杖。

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撞击。

及以至是。以,通“已”

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抵,大都。

8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

放失旧闻。失,通“佚”,散乱的文献。

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债务。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权倾五伯。伯,通“霸”。

具于五刑。具,通“俱”。

曷足贵乎。曷,通“何”。

幽于圜墙之中。圜,通“圆”。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词类活用

孙子膑脚:名词作动词,古代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以污辱先人: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倡优所畜: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故述往事,思来者:动词作使动用法,使.……思考

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衣赭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流俗之所轻也: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幸勿为过:名词作动词,责怪,责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言: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

曩者辱赐书: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语文知识点梳理复习 篇6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骨骼(gé) 奕(yì) 笨拙(zhuō) 惬意(qiè) 滑稽(jī) 苑(yuàn) 嫣然(yān) 掬(jū)

2.形近字

┏辩(biàn)辩解 ┏娇(jiāo)娇气 ┏捧(pěng)捧场

┣辨(biàn)辨别 ┗骄(jiāo)骄傲 ┗棒(bàng)木棒

┣辫(biàn)辫子

┗瓣(bàn)花瓣

3.多音字

┏(jǐng)颈项 ┏(xíng)行走

颈┫ 行┫

┗(gěng)脖颈儿 ┗(háng)银行

4.词语解释

【嫣 然】美好的样子。

【笑容可掬】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

【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骨 骼】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

【新陈代谢】生物体经常不断地从外界取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并使这些物体变成生物体本身的物质,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叫作新陈代谢。

【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笨 拙】不聪明;不灵巧。

【不一而足】不是一种,而是很多。

【笑的辩证法】指对“笑”要作全面、具体、多角度的分析。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 。

【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

【惬 意】称心如意。

【滑 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 苑 】(书)荟萃之处。

【融 洽】彼此感情很好,没有抵触。

5.文学常识真空

(1)《笑》是一篇__________文,作者__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方)人,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作家。

(2)笑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愉快。

(3)笑,你是嘴边一朵______________,在领上______________里开放。

(4)本文从_________入手,首先阐述了“笑”对_________所起的作用,接着,作者将“笑”的“功能”扩大到__________,最后,作者以__________般的语言对___________,并表达了“__________”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1)说明 高士其 高仕(金其), 福州 科普

(2)精神

(3)花 花苑

(4)生理功能 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社会生活的多方面 散文诗 “笑”给予热烈讴歌

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高士其(1905~1988)

中国作家。原名高仕(金其)。福建福州人。生于1911月1日,卒于1988年12月9日。19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8年于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期间,因实验时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后遗症,1939年导致全身瘫痪。他于1931年开始发表科学文艺作品。1935年出版与人合著的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1949年从香港到北京后,主要从事科学文艺创作。1949~1965年间,创作了大量的科学小品、科学论文和诗歌。他的科学小品,善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题材广泛,趣味浓郁,知识丰富。他的科学诗歌擅长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科学道理。作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我们的土壤妈妈》、《细菌世界探险记》、《生命的起源》、《太阳的工作》、《时间伯伯》、《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土壤世界》、《科学诗》、《你们知道我是谁》、《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高士其谈科普创作》等。高士其作品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富有战斗性。他是为了战斗而写作。他的作品,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反动派。

2.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最初发表在于1981年4月15日的《光明日报》。此时,“文化大geming”已结束4年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正在得到改善,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正逐渐散去,笑容又回到人们脸上。重新焕发了写作热情的作者,尽管年已76岁,残疾的身体多病虚弱,却以欢快激昂的笔调写下了这篇充满笑意的科普短文。

3.谈谈对课文第9段的理解?

【明确】 本段从笑的声音和笑的本质上加以分类。“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快有慢”,这是笑的现象;接着又说明了笑的本质:“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通过笑声来看人,这是笑的辩正法。

4.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祝愿。阅读课文,简要说说“笑”能给人们的身心和社会生活代理哪些益处?

【明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笑”能促进人体健康,因为人在笑时,能使身体有如下反映:扩张胸肌,产生胃液,促进血液循环,时人的精神饱满。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文中从笑的哲学、笑的本质、笑的现象、笑的内容和笑的形式作了深入分析,证明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艺术和文学上,都离不开“笑”,“笑”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它是人们正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心情愉快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生活和谐化的一个标志。

5.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个29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 首先从生理功能入手,阐述了“笑”对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第二部分(9-22):作者将“笑”的“功能”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第三部分(23-29):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给予“笑”以热烈的讴歌 ,并表达“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这正是作者奋斗一生的最高目标。

(2)结构图

┏生理功能 → 笑促进人体健康 ┓ 心

┃ ┃ 情

笑 ┫社会功能 → 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说“笑”的功能 ┣ 愉

┃ ┃ 快

┗热烈讴歌:→ 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 (美好愿望)┛

三、深入探究

1. 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

(1)全文多用短句,构成排比,文字浅显易懂。

如:第5.6.7.8段,这四段,都是由短句组成,用“笑在胸腔……”、“笑在肚子……”、“笑在心脏……”、“笑在全身……”,构成一组排比段,这些排比段,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时笑的功能更为突出显著。文章虽为科普短文,但极少使用专业术语,文字浅显易懂,这也是本文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原因之一。

(2)拟人和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尤其在文章最后一段。在前面对笑的功能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在这里作者要对笑进行讴歌,而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字显得更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

(3)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本文从生理功能入手,从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分析阐述了笑的功能与作用,并对“笑”进行了热烈的讴歌,表达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

2.请体会文章最后一部分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的作用?

【明确】在文章最后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字显得更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一般地说,比喻的作用有二: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一但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有些说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可以使所写内容更形象生动,正确地运用拟人,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一点也正好体现了高士其作品的特色。

3.什么是科学小品?

【明确】科学小品,即文艺性说明文,但它与文艺作品不同,它运用文艺手法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切实可靠的知识,而不是塑造形象,因此也称之为生动说明文。

科学小品是科普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方便 、灵活,适应面广,既可 “小题大做”,也可 “大题小做”;它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联为一体。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一身而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的醇郁。所以一篇好的科学小品,在较小的篇幅里有很大的容量,有立体感和纵深感,令人 “俯而读,仰而思”“执卷流连,若难遽别”。

4.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请谈一谈。

【明确】本文是高士其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笑”的科学小品文,写了“笑”的各方面的功能。当时,作者的遭遇是坎坷的,而且年事已高,身体残疾多病,但他给我们带来的是欢笑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不仅知道了“笑”的有关科学知识,以及“笑”给人们身心和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还了感受到了作者的闪光的精神:面对挫折不自卑,永远做一个乐观的人,微笑面对生活的挑战、人生的挫折。

四、课内阅读

笑,也是一种运动,不断地变化发展。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速有慢;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有粗暴的;有爽朗的,有娇嫩的;有现实的,有浪漫的;有冷笑,有热情的。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笑的辩证法。

笑有笑的.哲学。

笑的本质,是精神愉快。

笑的现象,是让笑容、笑声伴随着你的生活。

笑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无时不有,无处不有。

笑的内容,丰富多采,包括人的一生。

笑话、笑料的题材,比比皆是,可以汇编成专集。

笑有笑的医学。笑能治病。神经衰弱的人,要多笑。

笑可以消除肌肉过分紧张的状况,防止疼痛。

笑也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有高血压和患有心肌梗塞毛病的病人,不宜大笑。

笑有笑的心理学。各行各业的人,对于笑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都有他们的心理特点。售货员对顾客一笑,这笑是有礼貌的笑,使顾客感到温暖。笑有笑的政治学。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人,非有笑容不可,不能板着面孔。

笑有笑的教育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勉励他的门生要勤奋学习。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在学校里,常常听到读书声,夹着笑声。

笑有笑的艺术。演员的笑,笑得那样惬意,那样开心,所以,人们在看喜剧、滑稽戏和马戏等表演时,剧场里总笑声满座。笑有笑的文学,相声就是笑的文学。

笑有笑的诗歌。在春节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有笑的诗。其内容是: “当你撕下、1981年的第一张日历,你笑了,笑了,笑得这样甜蜜,是坚信:青春的树越长越葱茏?是祝愿,生命的花愈开愈艳丽?呵!在祖国新年建设的宏图中,你的笑一定是浓浓的春色一笔……”

1. 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两组反义词,写在下面。

(1)____ (2)____

2.“笑的,多种多样,千姿百态”,请你举例说明“笑的形式”。

3.选文是如何说明“笑能治病”的?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说明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论语》中还有一句话,说到与远方朋友相见,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你能把原文写出来吗?

5.选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1)大、小 (2)远、近(3)高、低 (4)粗、细 (5)快、慢 等等。

2. 如微笑、狂笑、莞尔一笑、媚笑、皮笑肉不笑等。

3.“神经衰弱的人,要多笑”,“笑可以消除肌肉过分紧张的状况,防止疼痛”。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旅游地理”知识梳理 篇7

【知识梳理】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1.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 其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旅游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差异, 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 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与地理成因

1.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 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 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 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2.把握观赏时机

3.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探究各种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 从审美特征到欣赏方法, 再到探究成因, 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各种景观的地理成因如下表所示。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四、旅游规划设计

1.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

旅游规划的概念: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订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旅游规划的类型: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

2.旅游规划的内容

(1) 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对规划区域的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业基础、旅游竞争状况、旅游容量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开发方向;明确旅游产业地位, 旅游主题、功能, 市场与产品定位;确定旅游发展的“三战略”, 即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3) 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布局旅游要素。

(4)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对衣、食、住、行、购、娱等进行规划, 具体如下图所示。

(5) 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提出旅游区分期建设规划方案和规划实施的步骤、措施、方法, 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制度、资金、环境、安全、人才、科技等保障系统作出规划。

五、旅游及环境保护

1.旅游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活动也可能产生多种旅游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环境保护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六、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 (旅游价值) 、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 (费用、时间或距离) 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特色

旅游路线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作出的一种导向性安排, 应该突出所设计路线的主题。旅游线路所串联的旅游区、景区或景点, 既要各具特色, 又要共同烘托同一个主题。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 才是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

2.讲究韵律

旅游活动要有节奏感、韵律感。组织旅游活动既要使旅游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 又要做到有张有弛。

3.“冷热”兼顾

不同季节, 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路线。设计旅游路线要从全局出发, 做到“冷 (不太知名、旅游者较少的景点) 热 (著名、旅游者较多的景点) ”兼顾。

4.发展创新

旅游路线设计可以体现创新精神, 也可动态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线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创新。

5.安全可靠

旅游路线设计, 一方面要保证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使旅游者游得开心, 玩得放心, 走得舒心;另一方面要遵守旅游区的安全保护规定, 避开军事禁区、保密设施等。因此, 旅游路线的选择, 首先要考虑旅游者出行的目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其次要根据各地区旅游景观的特色和交通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地区接待能力, 进行合理的选择。

设计旅游线路时, 要充分展现旅游地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 使游客在有限而集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欣赏到不同的旅游景观, 感受到不同的旅游特色氛围。但是, 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罗列某地的全部旅游景观, 而应做到既要景观丰富, 富于变化, 又要突出重点, 避免雷同。

【典例感悟】

例1 (2012·四川文综卷) 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 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

(2) 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 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 睡起日斜闻竹鸡

思路分析:此组题以景观图片为载体考查了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

(1) 图片为峨眉山景观图, 图中有明显的断层面, 所以是断裂上升。

(2) 该山的山顶海拔为3 099米, 垂直温差大, 山顶气温低, 夜间气温更低, 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满山”;海拔高, 晴天观日出景观较好;山顶海拔为3 099米, 属山地针叶林带, 而桃树是阔叶植被, 所以A不对;梯田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所以C不对;D项所指在丝竹之乡, 该项不正确。因此选B。

答案: (1) A (2) B

例2 (2012·浙江文综卷) 专家认为, 欣赏旅游景观, 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 (1) ~ (2) 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时, 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1) 下面四位同学对《村行》评论, 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的“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 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甲、乙B.甲、丙

C.乙、丁D.丙、丁

(2) 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 正确的是

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

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

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

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思路分析: (1) 本题描述的是陕西商洛山村风景。“菊初黄”是视觉看到的景象, 甲错;“万壑”是指“千沟万壑”的黄土沟壑, 乙对;“荞麦花开白雪香”还有“菊初黄”是秋天景象, 丙错;“村桥原树似吾乡”是视觉看到的景象, 并引发思念家乡的情感。综上, 选C。

(2) 本题考查岩石的成因类型。火山地貌由玄武岩构成, 而非花岗岩;丹霞地貌景观由红色砂岩构成, 而非流纹岩;球状风化岩石是花岗岩, 而非砂岩;岩溶地貌景观由石灰岩构成, 是可溶性沉积岩, 选C。

答案: (1) C (2) C

例3 2012年暑期, 有一学生旅游团计划乘船和火车从北京出发到杭州萧山钱塘江, 途中还要参观游览下列景点:南京中山陵、九江庐山、武汉黄鹤楼、苏州拙政园 (从苏州到杭州一段要乘船)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请根据材料设计一条合理的旅游线路 (走近路, 不走重复线路) 。

(2) 在出行前, 他们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3) 这一学生旅游团原本打算利用“十一”黄金周出游, 但考虑到种种因素, 还是选择在暑期出游。你认为他们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思路分析:本题以各类游览景点为背景材料, 考查旅游活动的设计等。第1小题考查旅游线路的设计;第2小题考查开展旅游活动要做的准备工作;第3小题考查旅游时间的选择。

答案: (1) 从北京出发经京广线到武汉市游览黄鹤楼, 再经长江到九江市游览庐山, 再经长江到南京市游览中山陵, 再经京沪线到苏州游览拙政园, 最后经京杭大运河到杭州萧山观钱塘江潮。

(2) (1) 设计好旅游线路; (2) 选择恰当的旅行方式 (自行乘车还是随旅行团) ; (3) 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了解与旅游景点有关的内容; (4) 准备好旅游时所需的物品。

(3) “十一”黄金周是我国集中休假的时期, 也是旅游的黄金期, 这导致旅游景点几乎人满为患, 从而使得旅游质量严重降低。同时, 也容易出现交通拥挤、食宿困难、物价偏高等问题。而选择暑期出游可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针对训练】

读四川省和浙江省的旅游资源分布图, 回答1~2题。

1.四川省旅游资源分布图中的两个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 夏秋季节游客人数明显多于冬春季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民族节日和风俗习惯

B.国家旅游黄金周政策

C.地形、气候和交通

D.季节性保护遗产政策

2.据统计, 浙江省旅游收入明显高于四川省。其主要原因是 ()

A.浙江旅游资源较丰富, 世界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区较多

B.浙江的交通通达性好, 周围地区经济较发达

C.四川旅游资源没有特色, 景区比较分散

D.四川的物价比浙江低, 旅游收入少

近年来, 地处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的“地下画廊”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地质学家考证, 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堪称“江北第一长洞”。洞内流水潺潺, 钟乳石奇形怪状, 石笋、石瀑布、石花等千姿百态, 琳琅满目, 地下奇景扑朔迷离……据此完成3~4题。

3.观赏此类景观应 ()

A.在秋季观赏B.在清晨观赏

C.近距离观赏D.远距离观赏

4.“地下画廊”对旅游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 ()

A.美学价值B.科学价值

C.经济价值D.历史文化价值

读某沿海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底图, 据此回答5~6题。

5.此处旅游景区最适宜开展的旅游活动是 ()

A.沿河漂流B.生态旅游

C.悬崖攀岩或蹦极D.乘游船观湖

6.在此旅游景区中, 下列区域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

A.游览区B.保护区

C.服务区D.休息区

文明旅游活动既能使旅游者获取愉悦感, 又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文明旅游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文明旅游应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

B.旅游活动应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C.旅游时尊重地方习俗也属于文明旅游的要求

D.文明旅游不仅要注意个人礼貌, 还要注意旅游安全

8.旅游者在景区内乱刻乱画会直接造成 ()

A.环境污染

B.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C.对旅游景观的破坏

D.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9.石窟艺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在山崖上开凿洞穴, 并进行绘画和雕塑, 以表达膜拜或宗教虔诚。下图为三大石窟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 说出观赏石窟的主要方法。

(2) 下图中是莫高窟附近的胡杨林, 其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到此游览。要观赏至纯至美、层林尽染的金色胡杨之美和夕阳霞光, 应注意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10.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藏林芝县具有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的优势。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林芝地区旅游部门先后与福州市旅游局、武夷山市旅游局签订《旅游对口支援框架协议》, 共同发起“情系林芝、走进西藏”的大型赴藏旅游活动。

材料二西藏林芝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1) 依据材料, 概述西藏林芝县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2) 简述林芝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3) 作为旅游者, 如何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夏秋季节游客多于冬春季节, 主要是因为四川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山区, 海拔高, 夏秋季凉爽, 对游客的吸引力强。

2.B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客源市场广, 旅游收入多。

3.C地下溶洞应近距离观赏。

4.A“地下画廊”主要是由岩溶地貌构成, 主要有美学价值。

5.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由图可知, 本区以自然景观为主, 故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

6.B本旅游区以野生生物资源为主, 故保护区应占最大比重。

7.B在旅游活动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同时, 人们也要保护旅游资源。

8.C乱刻乱画是在自然景观或文物古迹上进行的, 是直接对旅游景观造成破坏。

9. (1) 选择观赏位置、抓住景观特色、以情观景。

(2) 应注意把握观赏时机。原因:金秋十月是观赏胡杨林的最好季节;夕阳西下时是观赏霞光的最佳时机。

10. (1) 主要沿河谷 (河流、谷地) 分布。

(2)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接待能力有限;交通通达性差;旅游景区多功能开发不够等。

(3) 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具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高质量旅游资源, 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篇8

瞻仰 巍峨 矗立 镏金 上溯 镶嵌 销毁 挑衅 践踏 逾越 天堑 颓然

重幔 巍巍 南麓 突兀 草莽 巉岩 嵯峨 淳朴 莽苍 轶事 螺蛳 远眺

竣工 深邃 门楣 穹窿 磅礴 摒弃 精湛 静谧 恬静 啾唧 络绎不绝

叱咤风云 断垣颓壁 栩栩如生 枝繁叶茂 丘岗坡陀 栩栩如生 怒形于色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瞻仰: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逾越:跨越,超越。

上溯:从当前往上推算。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嵯峨:山势高峻。

断垣颓壁:形容房屋倒塌残破的景象。

摒弃:舍弃。

挥洒淋漓:形容运笔自然酣畅。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开朗。

重檐:两层屋檐。

形胜:山川胜迹。

刺:投名帖。

蒙丛:草木茂盛的样子。

碧窈:幽深的草木丛中。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周定舫,新华社记者。

2.《巍巍中山陵》选自《光明日报》。作者刘叙杰,东南大学教授、建筑学家,著有《中国古代建筑史》。

3.《凡尔赛宫》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吉祖英,当代作家。

4.《黄鹤楼》选自《文苑英华》,作者阎伯理,唐代人。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5.《于园》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6.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篇9

1、认真写好钢笔字,认真写好毛笔字。

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1、“红领巾”指:少先队员;

2、“太阳”指:党和人民;

3、“阳光”指: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4、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党和人民。

5、诗歌共三段:第一段:风景如画的北海风光;

第二段:喜悦的心情;

第三段: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6、这是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作词:乔羽,作曲:刘炽。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

1、似读音。

2、骄阳似火、惊涛拍岸在生活中的解释。

3、“有字词典”指:《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无字词典”指:生活里的学问。

4、学会查“无字词典”指:学会留心观察,用心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5、学好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生活中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会默写)

《山行》

1、作者杜牧。作者把枫叶和红花作比较,写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停车的原因是“停车坐爱枫林晚”。写的是深秋景色,表达了杜牧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2、这是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图。

3、坐:因为; 于:比。

《枫桥夜泊》

1、作者张继。写了古城苏州:寒山寺和枫桥两大景点。同样描写深秋景色,但表达了张继孤独,忧愁的心情。

2、所见: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

所闻:乌啼、钟声。

3、泊:停船靠岸;啼:啼叫;对:相伴;愁:忧愁;到:传到。

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

1、告诉我们做人要像叶子一样立足本职,无私奉献。

2、叶子外在美:①形态各异,②变化多端:春天的时候,嫩绿;夏天的时候,肥美;秋叶变

黄;冬日飘零。

内在美:立足本职,无私奉献。

3、无数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相同的工作指的是: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第五课《北大荒的秋天》

1、文章第四自然段

1)、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中心句是:原野热闹非凡。中心词是:热闹非凡。具体从三个方面来描写的:大豆、高梁和榛树叶子。

2)、从笑声和演唱可以看出作者把大豆和高梁当作人来写的,这种写法叫做拟人。

3)、表达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2、你能再找几个“银灰、血红、橘黄、金黄”这种类型的词语吗?

答:乌黑、鲜红、雪白、天蓝、草绿、土黄„„

3、仿照第四自然段的总分方法写一段话。

秋天的果园热闹非凡。满树的苹果涨红了脸,像是在向我们微笑;香蕉笑弯了腰,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石榴咧开了小嘴,像在乐呵呵地演唱。

4、作者从(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热闹非凡的)原野三方面写北大荒。

5、北大荒不仅自然风光美丽,而且物产丰富(从大豆摇铃千里金看出),表达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六课《西湖》

1、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答:一是明月东升,二是华灯倒映湖中,三是琴声“悠扬”。

2、造比喻句。

1)秋天到了,树上的树叶宛如一只只黄蝴蝶飘落下来。

2)中秋节的月亮仿佛一个大圆盘。

3、写一首描写西湖的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则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5、白堤与诗人白居易有关,苏堤与文学家苏轼有关。

第七课《拉萨的天空》

1、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2、有“日光城”的美称,因为拉萨全年无雾,阳光充足。

3、别称:拉萨:日光城(全年五雾,阳光充足)重庆:山城(因为建在山上)

昆明:春城(因为四季如春)哈尔滨:冰城(冬天很冷,冰层很厚)

广州:羊城(五羊衔着谷的传说)济南:泉城(因为那里有很多泉水)

第八课《蒲公英》

1、童话故事。

2、蒲公英不能落在沙漠里,也不能落在湖泊里,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他们生

根长叶的地方。

3、告诫我们:①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

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②要听长辈的正确指导。

4、本文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

第九课《三袋麦子》

1、童话故事。

2、小猪:憨厚可爱,做成各种各样食品吃光;

小牛:勤劳节俭,保存起来慢慢吃;

小猴:聪明能干,种下地;

土地爷爷:智慧亲切。

3、我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它善于计划。

4、学了这篇文章,我学会一个道理:做事情要善于计划。

5、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

第十课《哪吒闹海》

1、神话故事。选自《封神演义》。

2、机灵勇敢的小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神通广大;兴风作浪的龙王;胡作非为的三太子;凶神恶煞的夜叉。

第十一课《第八次》

1、布鲁斯王子: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英勇顽强。

2、第八次成功的原因:①受到蜘蛛结网时不怕困难的启发。

②不灰心,坚持不懈地努力。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灰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

4、想到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有志者事竟成。

第十二课《卧薪尝胆》

1、薪:柴草;胆:苦胆。

2、原意是:睡在柴草上,品尝苦胆;现在形容人发奋图强,刻苦自励。

3、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坚持不懈、发奋图强、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骄傲自满的吴王夫差。

4、会用“建议”造句。①作动词:妈妈建议我出门带把雨伞。

②作名词:我接受了妈妈让我多吃点水果的建议。

③合起来,爸爸建议我多吃点水果,我接受了他的建议。

5、名言:胜不骄,败不馁。有志者,事竟成。

第十三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1、有责任心,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雷奈克,诞生于法国。

2、听诊器的样子:两端是喇叭状的空心木管。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才能有所发明创造。

4、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第十四课《东方之珠》

1、迷人的沙滩:浅水湾; 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 繁华的街市:铜锣湾。

2、总分总。

3、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4、会用“倾听、闪耀”造句。

第十五课《小露珠》

1、动物们喜欢小露珠,因为:外表美丽;植物们喜欢小露珠,因为它滋润了植物奉献了自己。

2、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第十六课《石榴》

1、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

2果肉:酸溜溜、甜津津。

3、比喻句、拟人句。

第十七课《石头书》

1、爱刨根问底的川川和磊磊。

2、探究自然、热爱科学。

3、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树叶、贝壳、小鱼等化石。

4、刨根问底:追根究底,寻求根源。

5、刨到的学问。

第十八课《小稻秧脱险记》

1、科学童话。

2、遇险:杂草强营养;脱险:喷雾器大夫用除草剂帮助小稻秧。

3、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第十九课《航天飞机》

1、科普童话。

2、航天飞机:外形和本领。各有所长。

3、会读会写会用生字,理解词语:无影无踪、自由自在、航天飞机。

4、以“航天飞机的自述”为题,练习写一段话。

第二十课《军神》

1、刘伯承:意志如钢,坚强不屈,镇定自若。军神。

第二十一课《掌声》

1、二次掌声:第一次,鼓励小英;第二次,称赞小英,2、小英由自卑忧郁到自信开朗。

3、告诉我们道理:珍惜别人的掌声,奉献自己的掌声,自己给自己鼓掌。第二十二课《金子》

1、彼得:坚持不懈、追求梦想、辛勤劳动。

2、彼得梦想:获得财富。

3、真金:①财富;②获得财富的方法。

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第二十三课《每逢佳节倍思亲》

1、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重阳节:九月初九。

3、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插茱萸。

4、表达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5、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十四课《孙中山破陋习》

1、敢于反抗的孙中山。

2、陋习的意思是:不文明的习俗。陋习是指:缠足。

3、首先废除是因为:残害中国妇女几千年。

上一篇:大学生法语自我介绍的下一篇:新设立企业申请食品生产许可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