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题

2024-09-08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题(精选12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题 篇1

一、字词句训练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对应的词语,看谁写的工整、美观。

2.选择正确的读音

痛悼(dào diào)金蝉脱壳(qiào ké)逢(páng féng)蒙 栖(xī qī)息张牙舞爪(zhǎo zhuǎ)伺(sì cì)机

3.按要求写成语:(4分)

来自寓言故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自神话故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知道学习不能光靠老师来教,更要依靠自己不断努力去学。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填写谚语),因此小明利用课余时间勤学好问,经过一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期中考试取得了好成绩。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填歇后语)

5.看到嫦娥在中秋佳节不能和后羿团聚在一起,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禁吟诵起这样一句古诗:________________。

6.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2)我们要正确地运用和理解歇后语。

7、齐湣王要许多人一起吹。________齐湣王要一个一个单独的吹。

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积累与延伸(22分)

1.《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________、________;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________、________。

3.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________,________。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________,又________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________,________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________。

4.台上三分钟,________。________,艺高人胆大。百日笛子千日萧,________。

5.《狐狸和葡萄》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由此而引申出的一则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

6.星期天王博想约李明一起去市民广场玩,但李明还没写完作业,如果你是李明你会怎样委婉的拒绝王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大观园

(一)推敲(节选)

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

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个(著名、闻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烘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划去文中的括号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索()兴致()斟酌()宽恕()

3.韩愈认为用“敲”字更好的理由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

4.贾岛写给友人的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诗是________________,全诗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富翁之死

有个富翁在急流中翻了船,爬到溪间石头上大喊救命。

一个年青人奋勇前进,丝毫不顾及自己生命地划着小船去救他。

快呀 富翁高喊 如果你救了我 我送你一千块 青年听了 使劲地划着。

“用力划啊!如果你划过来,我给你两千块!”青年听了,更加奋力地划着。

“水在涨,你用力啊!”富翁嘶声喊道,“我给你五千块!”这时洪流已淹到他站立的地方。谁知,青年的船却慢了下来。

“我给你一万块,拼命用力啊!”富翁的脚已经淹到水中了。但是船速反倒愈慢了。

“我给你五万……”富翁话还没说完,已经被一个大浪打下岩石,转眼卷入洪流,失去了踪影。

青年颓丧地回到岸上,抱头痛哭:“我当初只想到救他一命,但是他却说要送我钱,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增加。我心想,只要划慢一点点,就可能多几万元的收入,哪里知道,就因为慢了这么一下,使他被水冲走,是我害死了他呀!”青年捶着头,“但是当我心里只想到救他,而没有想到钱的时候,他为什么要说给我钱呢?”

1.把文中画横线的地方换成一个恰当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第三自然段空白处加上的标点符号。

3.富翁为什么说要给青年钱?青年的船速为什么变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是什么害死了富翁?()

a、富翁的钱 b、青年的船 c、贪婪的欲望

5.富翁的死,一定给你很多的感受,请结合现实生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生活与写作(30分)

你已经长大了,和过去相比,是不是更有自信了,是不是懂得关心他人了……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不再(如不再灰心、不再懒惰、不再粗心等),请你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习作。不少于4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题 篇2

一、小学习作教学现状

1.学生作文兴趣不高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是习作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只有从内心里升起对写作的极大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练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基本习作技巧。然而,从当前小学生的习作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对写作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是奉命而作,缺乏主动意识,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写,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的写作动机不足造成的。一旦缺乏写作动机,学生的思维单一固定,漫无目的,所写出的文章就丧失了生动性与真实性。

2.作文情感空缺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这种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是分不开的。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情感空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对写作技巧的讲解,学生的作文个性不足,甚至陷入某种固定模式,千篇一律,丧失了作文本身的情感魅力。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作文增添生命活力。

3.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的作文教学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与生动性。教师往往采用讲授式教学法,对作文的基本要素、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然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将会降低,影响写作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学生习作策略研究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写作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与宽泛性,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能够信手拈来当作写作的素材,很多学生之所以在写作中无内容可写,或者三言两语就无从下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活中缺少观察与思考,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在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中,主题是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本单元均为该类型的文章,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学生对家乡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对该事物印象深刻?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在进行本章的习作教学时,可以引入《银杏》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分析,借鉴其中的表现手法。在课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以该事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2.融入丰富的内心情感

作文实际上是对心灵的真实反映,它不仅与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密切相关,要想在作文中将自己的思想进行全面丰富的表达,除了大量阅读、积累知识,还需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感悟、多观察、多思考。新课改下,作文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修辞方法的应用,学会选材立意,更多的是启发学生体验生活、思考生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本章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写作对象后,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对家乡产品的介绍,无论是农副产品还是工业产品,它都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在对这些价值进行介绍的同时,还可以融入自己与这些产品的故事,增强文章的情感表现力,使文章更富生命力。

3.加强作文分享与交流

作文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文学功底,而且体现了个人的性格特征,在完成作文后,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这不仅是作文学习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互改,对于作文中优美的词句进行标注,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一起交流探讨,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提升习作水平。在本章节的习作练习中,每位学生就家乡的某种事物进行描写,通过作文互改,能够了解到其他地区的人文风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写作充满兴趣,逐渐提升习作水平。

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作文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作文不仅仅是学生思想意识的表达,更是学生价值观、内生力的彰显,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从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出发,多进行引导、启发,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开始转向对学生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视与培养,这也正是新课改语文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教学为例,对小学生的习作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策略,兴趣不高,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自测题 篇3

hu醤 r鄌 zh"Vn c醤g b? j靚g c? xi醤g

( ) ( ) ( ) ( )

hu"n y靚g xi醤 ji? l#? p鄋

( ) ( ) 疑 告( ) ( )途 ( )断

f鑙:浪( ) ( )水

二、用“√ ”给加点的字标出正确的读音。(2分)

素净(j靚 j靚g) 垂蔓(w鄋 m鄋) 干涸(h? g? 目的地(d? d恚?

三、下面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填序号)(2分)

A.哺捞 剧烈 沮丧 决择

B.特征 奇迹 追逐 矫健

C.波纹 资态 忽略 如饥似喝

四、给下面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4分)

尽:①完;②达到极端;③全部用出;④用力完成;⑤全,所有的。

尽职( ) 尽力( ) 山穷水尽( ) 取之不尽( )

五、请按要求写词句。(18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6分)

( )盆大雨 千篇一( ) 安然无( ) ( )然大物

藕( )丝( ) 不容争( ) ( )( )不绝 星罗( )布

2.照样子,写词语。(2分)

(1)小心翼翼(ABCC式) 、

(2)顶天立地 (含有“天”“地”) 、

3.请读句子,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4分)

与众不同 别出心裁 增长 增强

(1)作文,首先构思要( ),落笔也要有点( )的“鲜味”才好。

(2)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 )了我的理解力。

(3)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尤其是使我( )了不少知识,开阔了视野。

4.根据提示写句子。(6分)

(1)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 ,我将 。

例:树林里,小鸟在歌唱。(把小鸟当作人来写)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3)用关联词将下面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他学习成绩好。他热爱劳动。

(4)把下面的名言警句或诗句补充完整。

① ,春生江上几人还?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 。

六、回忆课文内容,再填空。(17分)

1.窃读的滋味既 ,又 。(选自《窃读记》)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是 说的,它让我想起了诗句“ ”,表达了 的情感。

3.风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选自《长相思》)

4.“夹丝网防盗玻璃”,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也可以采用。(选自《新型玻璃》)

5.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学到了许多说明方法。如 、 、 、 等。

6.《钓鱼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 。《落花生》让我们懂得了做人要做 。

七、阅读短文,认真答题。(18分)

(一)梅花魂(节选)(6分)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1分)

秉性: 大抵:

2.文中连用四个“愈”,写出了梅花 的特点。(2分)

3.外祖父这段话告诉“我”要做 、 、 的人。(3分)

(二)人类的保健卫士(12分)

当你望着那无边无际、郁郁葱葱的森林,心中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为什么人们都喜爱森林呢?如果说啄木鸟是树木的保卫者,青蛙是农作物的卫兵,那么,我要说,森林就是人类的保健卫士。

森林对人类贡献是很大的。当你走进森林,就会感到这里的空气清新,它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为什么在森林里会有这种感觉呢?原来它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也是二氧化碳的巨大消耗者。人们需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到这座工厂你就会感到舒心、惬意。据测算,两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而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公斤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随着工业发展,城市人口猛增,人们就会感到城市里的噪音大。森林又具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所以它又是净化城市的功臣。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有一技之长,它们都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有人测验,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内可放出五十公斤的植物杀菌素,所以森林内的细菌就很少,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最多也只有三四百个,少则十来个,而空旷的地方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可见,森林卫士的本领还真大呢。

森林有这么多妙用,难怪城市里的人们都要邀请森林这个家族的成员到街道旁、公园里、花圃中安家落户,美化我们的环境,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都来植树造林,迎接这人类的保健卫士到我们身边来安家落户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

油然而生: 。

一技之长: 。

2.用横线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1分)

3.“两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具体说明的是森林对人类的哪一点贡献?(2分)

4.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森林对人类贡献是很大的”?(4分)

5.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森林?请写一写。(3分)

八、习作展示台。(30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题 篇4

一、积累运用(40分)

1.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8分)

滚瓜烂熟(shú shóu)禁止(jīn jìn)和气(huo hé)灰尘(chéng chén)

隐隐约约(yǐn yǐng)驾驶(sǐ shǐ)夜宿(sù xiǔ)污垢(hòu gòu)

2.填空。(11分)

(1)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的话给你的启示是()。(2分)

(2)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的()是什么?是()。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都是他们用()和()浇灌出来的。(7分)

(3)“(),一分辛苦一分才。”是()(谁)说的。(2分)

3.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8分)

温文尔()著作等()远()重洋()瓜烂熟

勤能补()若有所()()起直追 满腹经()

(1)要想深入理解一篇课文,非得把这篇文章读得()不可。

(2)巴金爷爷一生勤于创作,可谓是()。

(3)生物学家童第周的事让我(),我知道头脑思维不灵活不要紧,(),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努力拼搏。

4.在原句上修改病句。(6分)

⑴四年级一班的同学在教室里轻声地默读着课文。

⑵同学们必须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⑶“坏血病”是由维生素C引起的。

5.把下列句子按照一定顺序排列。(5分)

()月亮湾的后面有山,山坡上长着梨树和苹果树。

()河里,一群群鱼儿正欢快地游来游去,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小桥。

()我的家乡在月亮湾。

()岸上栽着许多桃树。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片火红的霞。()前面有一条河,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

6.写出下列名人的代表著作。(2分)

司马光——

李时珍——

二、课内阅读(13分)

1.“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都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从、、、等表现环境恶劣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李时珍

的精神。(4分)

2.“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是 说的,他的话中有两处对比,一是把 和 对比,强调 苦多了;二是把 和个人吃苦对比,强调吃苦值得,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出他 的高贵品质。(6分)

3.它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这几句话主要写李时珍 这个过程是危险的,他这么做为的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3分)

三、课外阅读(17分)

我爱语文课本

我不爱那小巧líng lóng()的玩具,不爱那漂亮的服装。你问我到底爱什么,我将zì háo()地对你说:“我爱我的语文书!”

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第一盼望的就是新语文书。我一拿到,就迫不及待地一页一页地看下去。

每当上语文课时,我瞪大双眼,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qīng tīng()老师的讲解,生怕放过一个字。

每当清早霞光四射的时候,我就坐窗前,放声朗读着课文,一遍、二遍、三遍……毫不厌倦。

啊!语文书,我该怎样感谢你呢?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识老人,从拼音“a、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你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你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áo yóu(),使我们认识大自然的优美和神奇;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

岁月在流逝,转眼就过去了六个春秋,你也源源不断地把知识送给了我们,使我们懂得了怎样看书,怎样作文。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不禁心潮起伏,说不完对你的感谢。

1.按短文中的拼音写出词语。(4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4分)

深奥:

迫不及待:

3.根据课文内容写一个句子,要求用上“因为……所以……”

(3分)

4.短文中第一自然段连写两个“不爱”,是为了。(2分)

5.选择:短文中最后一自然段朗读时语气应是()。(2分)

①热爱 ②感谢 ③敬佩

6.短文中的两个省略号的作用是。(2分)

四、习作(30分)

根据提供的材料,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300字。题目自拟。

一天深夜,教室里传来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桌子、椅子、扫把、墙壁等在说话呢……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shú,jìn,hé,chén,yǐn,shǐ,sù,gòu 2.(1)勤奋造就天才。

(2)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勤能补拙是良训,华罗庚

3.雅;身;渡;滚;拙;思;奋;富;纶

(1)滚瓜烂熟(2)著作等身(3)若有所思 勤能补拙

4.(1)把“默”去掉;(2)必须前面加上“养成”;(3)维生素前面加上“缺乏”

5.②④①③⑤ 6.《资治通鉴》;《本草纲目》

二、课内阅读。

1.灰尘 断恒残壁 青苔 蜘蛛网 不怕吃苦

2.李时珍 破庙 家里 破庙;万民得福 无私奉献

3.尝草药,使药效准确;严谨

三、课外阅读。1.玲珑;自豪;倾听;遨游 2.高深,不容易理解。急切地或不能自制地要采取行动,急迫得不能等待。3.因为语文书源源不断地把知识送给了我们,所以我喜欢语文书。

4.强调突出对语文书的 5.②

6.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四、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文(27—30):切题,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清洁。

二类文(24—27):切题,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比较具体,层次较清楚,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整洁。

三类文(18—24):基本切题,思想健康,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欠具体,层次不够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标点使用大体正确,错别字多。

四类文(12—18):不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很不具体,层次不清,语句不通,标点错误和错别字多。

五类文(0—12):内容有错误,语句表达很差,不会使用标点,错别字很多。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期中试题 篇5

(一)字词。

1.看拼音,写词语。(8分)

xiá zhǎi

bì miǎn

qīn qi

yǒng héng

wéi fàn

cénɡ jīnɡ

máng lù

xún guī

dǎo jǔ

2.用“_____”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3分)

召见(zhāo zhào)

绽开(dìng zhàn)

症状(zhèn zhèng)

教诲(huǐ huì)

模仿(mó mú)

电线杆(gǎn gān)

3.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从所填成语中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横线上。(4+4分)

处变不( )

世外桃( )

死而后( )

浅( )辄止

救死( )伤

众志( )( )

声色俱( )

含( )茹苦

(1)医生_______,为人们解除病痛的折磨,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2)当我们面临危险的时候,只有________,才能想出好的办法,保证自己的安全。

(3)全国人民________,抵御突如其来的“禽流感”。

(4)我的外婆一生_________,节衣缩食,为了儿女付出很多心血。

(二)句子加工厂。(10分)

1.按要求写句子。6分

(1)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改成带句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上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更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鸡蛋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鸡蛋能把压力均匀分散到蛋壳的各部位。(使用合适的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在原句上修改)(4分)

(1)双湖公园的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地方。

(2)听了我的话,妹妹立即七嘴八舌地叫嚷起来。

二、阅读感悟。38分

(一)想想学过的课文填空。11分

1.《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请写出诗中写景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人们模仿_______发明了 ;模仿________,发明了 ……

3.读了《第一次抱母亲》,我不由得想起《游子吟》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4.祁黄羊举荐人才出以公心,他做到了“________,________”。

你能像这样出以公心推荐自己或他人出任班长吗?说出你推荐的人及理由:________(人名)(理由)________。(1分)

5.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我认识了 的竺可桢爷爷,________的刘备,________的公仪休,________的白衣战士叶欣,________的明明(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通过学习课文,我们还明白了许多道理,从《________》一文中,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者________(填写人名) 让我们明白了要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从《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中,我懂得了________。(1分)

(二)走进生活。(3分)

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这一消息传播开去,牵动着亿万人心。当时,12岁的林宇凤家房子被震塌了,她被坍塌的墙体埋在了下面,营救出来时受伤比较严重。面对被毁坏的家园,她整天闷闷不乐,你打算如何安慰她?(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顾茅庐》节选(11分)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 ,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 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 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________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按原文填空。(2分)

2.此文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__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_。(1分)

3.解释下列词语带点字的意思。(1分)

青翠欲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秀丽宜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线的这句话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你能仿照这句话再写一句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备见到了诸葛亮后,诸葛亮分析了_________的形势,提出了________、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________,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 。学完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请填上相关的成语)的人。另外,有关“三国”的故事还有很多,请你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4分)

(四) 奇妙的蜘蛛网(13分)

去年,我回到乡下爷爷奶奶家过暑假。有一次,我和爷爷在院子里乘凉。

爷爷说:“要下雨了,咱们回家吧!”

后来,________下雨了。

我好奇地问□爷爷□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呢□

□你常看看蜘蛛网□就会知道了□爷爷笑着说□

于是,我每天傍晚都去观察蜘蛛网。一连几天,我看蜘蛛网都是平平地挂在那里,没有

什么变化。又过了几天,我发现蜘蛛离开了原来的蜘蛛网,从屋檐下面的篱笆上竖着拉了一条条长丝,好像一根根的细柱子。然后,蜘蛛就沿着这几根竖丝,侧着身子来回地爬着,绕上一圈一圈的细丝,不一会儿,蜘蛛就结了一个竖网挂在那里。

我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爷爷,他让我第二天再去看看蜘蛛网。

夜里“哗啦啦”地下起了大雨。第二天一大早,我迫不及待地跑出去看那些奇妙的蜘蛛

网。噢!我看出来了,平挂着的蜘蛛网被雨水砸坏了,而竖挂着的蜘蛛网竟然还完好无缺。原来,下雨前,气压低,蜘蛛已经感觉出来了,便赶在下雨前先结个竖网,以免雨后无家。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A. 果然 B. 突然)(1分)

2.补全文中的标点。(3分)

3.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1分)

不慌不忙—( )

残缺不全—( )

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A.画龙点睛,点明主题的作用。

B.承上启下,起过渡的作用。

C.解释说明,加深理解的作用。

5.课题是“奇妙的蜘蛛网”,请结合文中内容说说蜘蛛网的奇妙之处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我”是个 的孩子(填写四字词语)。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请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习作表达。(30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题 篇6

(共10题;

共29分)1.(1分)2.5+2.5+2.5+2.5=_______×_______=_______,6.904保留两位小数数约是_______,1.25的1.8倍是_______. 2.(1分)26.46扩大到它的100倍是_______,7.56缩小到原来的 是_______. 3.(1分)我会比较大小.0.264÷0.99_______0.264                  0.264÷1.01_______0.264 0.264÷0.99_______0.264×0.99        0.264÷101_______0.264×1.01 0.264÷0.99_______0.264÷1.01        0.264÷0.99_______0.264-0.01 4.(1分)在横线填上“>”“<”或“=”。

5.42÷0.9_______5.42           0.98×10_______0.98÷0.1 3.6×0.88_______3.6            4.25÷0.5_______4.25×4 5.(1分)11除以3的商是_______小数,用简便方法表示是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是_______。

6.(1分)横线上填上“>”、“<”或“=”。

3.6÷1.02_______3.6             150×0.99_______150×1.01 3.25÷0.04_______325÷4      _______ 7.(1分)1.5时=_______时_______分 8.(20分)有4800块月饼,每5块装一盒,每12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_______箱. 9.(1分)小明约小刚到家里玩. 从小刚家到小明家,有三条路可以走.路程大约相等.小刚可以在A点和B点任选一处,迎接小刚. 我的结论:_______  10.(1分)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要用_______个数据,它们的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就_______。

二、判断。

(共4题;

共8分)11.(2分)2.05×4.1的积与20.5×0.41的积相等.()12.(2分)4.428428是一个循环小数。

13.(2分)近似数3.0和3的大小相等和精确度都一样。

14.(2分)将分别标有1、2、3、4、5的五个小球放在一个袋子里,从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奇数的可能性大。()三、选择题。

(共6题;

共12分)15.(2分)在计算 88.9÷3.5时,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忘记点上了,这样算出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相比,()。

A.一样大    B.扩大到正确结果的 100倍    C.缩小到正确结果的      16.(2分)直接写得数。

3.04×0.1=            0.7×0.33×0=         5.6÷0.8=         0.27÷9= 0.1×0.1×0.1=       2.4÷0.04=             4.12÷4=          0.24×0.5= 0.013÷0.13=       0.72-0.8×0.9=        15÷0.5=          20÷0.2= 17.(2分)6.9□35亿≈6.9亿,□中最大能填()。

A.4    B.5    C.6    18.(2分)两个数相除商是0.75,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A.0.75    B.7.5    C.75    19.(2分)数m,n,t在直线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面选项中与数t最接近的是()。

A.n+m    B.n-m    C.n×m    D.n÷m    20.(2分)在一个小正方体的一个面涂红色,两个面涂绿色,其它面涂蓝色,任意抛一次,()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小。

A.绿色    B.蓝色    C.红色    四、计算。

(共3题;

共25分)21.(5分)直接写出得数。

4.2÷0.7=          3.6÷18=          1.12÷12= 1.2÷0.6=          9.1×0.13=        0.15×40= 22.(15分)用竖式计算。

(1)65.3×2.4= 验算:

(2)0.306÷0.36= 验算:

(3)4.28÷0.35≈(精确到十分位)(4)0.367×0.54≈(保留两位小数)23.(5分)解方程。

①x+0.8=9 ②x÷6.8=7 ③2.4x=72 ④88.62÷x=14 ⑤5.8×4.5+0.4x=29.1 ⑥2.8x-1.6=46 ⑦5.3x-x=86 ⑧5(x+4.4)=61 ⑨x+0.7x+0.96=3 五、动手操作。

(共2题;

共20分)24.(15分)看图回答问题。

(1)在上图中,少年宫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_______。

(2)李林家的位置是(2,2),学校的位置是(2,5)。在图中标出李林家和学校的位置。

(3)如果每格的距离表示100米。李林从家出发,经过学校到少年宫,要走_______米。

25.(5分)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是什么?连一连。

六、解决问题。

(共6题;

共35分)26.(5分)刘强家平均每个月的电费是32.75元,李华家平均每个月的电费是28.5元,刘强家每年电费要比李华家多花多少元钱? 27.(5分)学校图书馆购买了740本书,有5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 28.(5分)小冬的卧室长4.5米,宽2.5米.用边长0.5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准备50块这样的地砖够吗? 29.(5分)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她买了2kg苹果,每千克5.5元。还买了1.5kg肉,每千克28.2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个50元的书包吗?请计算说明。

30.(5分)两家在每平方米土地上各收多少千克白菜?哪家的白菜收成好一点? 31.(10分)一间客厅的面积是30.5平方米,用边长为0.8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瓷砖?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0题;

共29分)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判断。

(共4题;

共8分)11-1、12-1、13-1、14-1、三、选择题。

(共6题;

共12分)15-1、16-1、17-1、18-1、19-1、20-1、四、计算。

(共3题;

共25分)21-1、22-1、22-2、22-3、22-4、23-1、五、动手操作。

(共2题;

共20分)24-1、24-2、24-3、25-1、六、解决问题。

(共6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题 篇7

1.本册课文《致同学》第二段有这样的文字:

课本固然是你学习语文的一块园地,而你如果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报刊视频信息、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话题,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指瑕》对上述文字提出了四处修改意见:①“而”应改为“但”;②“如果”冗余,应去掉;③“资源”前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④“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如改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则更为顺畅,最后一句删去更好。

以上四点指瑕,只有②令人信服,①③④有些牵强。

“而”不一定要改为“但”。联系本段文字的上下文可以看出该句是一个转折句式,这里“而”作转折连词表示“但是”的意思,如果一定要将“而”改成“但”就显得过于吹毛求疵了。

“资源”前没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致同学》在后文中写道:“应当把课内和课外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课内学习为起点,并以此辐射到课外”。可见作者要表述的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都很“重要”,如果硬是在“资源”前面加上“重要”一词,就会容易让学生误解为课内学习没有课外学习重要,这有违于作者的初衷,也有悖于语文学习的规律。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也没有必要改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更不可以删去。理由有三:其一,这里的“有”就是“存在”的意思,表达没有什么不妥;其二,原句的表达显得多变多彩。而《指瑕》将“有”改为”在”,读起来显得单调而缺少变化;其三,最后一句不应删去。因为这句是对上文的总结,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对“语文学习资源”作了提升和拓展,并与后文的“生活的海洋”、“大语文环境”相互照应。

2.《美丽的西双版纳》课后“探究·练习”第二大题有这样的表述,课文“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指瑕》一文认为该句概括不准确,并提出将其中的“竹”改为“楼”,理由是因为第二段小标题是“竹楼映蓝天”。这种改法欠妥,我们一是从小标题看,突出的仍然是“竹”,如果不是竹的特有色彩又何来“映蓝天”呢?二是从文中内容来看,课文不仅写了竹楼还写了“翠竹丛林”、“竹篾桌”、“竹板”、“竹笋”等;三是从傣族人的民族风情来看,他们生活在“竹”中,在竹林、住竹楼、食竹笋、烤竹鼠、用竹桌、坐竹凳、戴竹帽等等,可以说“竹”是傣族人特有的生活资源。因此笔者认为用“竹”比用“楼”概括课文第二段的景物显得更具体、更全面、更富有个性色彩。

3.《蓝蓝的威尼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指瑕》一文认为该句中的“泛舟在……海滨”搭配不当,笔者亦有同感。但是《指瑕》一文要将“泛舟”改为“漫步”,我却难以苟同,改为“漫步在……海滨”与前文所写的“水”、“海”和后文的“像进了水晶宫一般”,语意不畅。如改为“泛舟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如何?

4.本册教材《老山界》有两个病句必须修改。一是“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教材第11页),这句中的“90度”与“垂直”语意重复,既然“垂直”又何须“90度”?笔者认为将“90度”去掉,改为“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与地面垂直的石梯”更为妥贴些;二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该句犯了逻辑错误,因为“煮饭吃”这一概念从属于“煮东西吃”,应将“煮饭吃”删掉。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题 篇8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五年级上册共分成两个单元,先教学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在这两个单元中间插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内容多。例如用竖式计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用竖式计算中又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等各种情况,其中小数除法还涉及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知识;为了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还要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的知识,等等。如果把全部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大约需要二十几个课时。在这样的大单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容易稳定持久。分成两个单元后,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公顷和平方千米都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进行土地面积计算时经常要进行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与平方米的单位换算。这时,就可以应用第七单元里教学的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这一规律是探索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目标,这两个单元精简了有关循环小数知识的教学。在第七单元里不出现除不尽的除法,在第九单元里只结合小数除法中除不尽的实例,指出循环小数的特点,讲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所了解,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教学是以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作为知识基础。只是计算时多了小数点的处理这一“新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可以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3)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相应的转化,逐步掌握合乎逻辑的思考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突破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的难点,学会正确计算,并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引导学生采用已经掌握了的“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典型课例分析

(注:南师大附小贲友林执教)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8、69页“小数和整数相乘”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2在观察、探究、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学生带计算器。

教学过程: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看屏幕(出示购物场景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师:请大家观察这3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是的,3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评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师:为什么这3题都用乘法算?

师:3个问题中,如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就是求3个0.8是多少。请看屏幕,我们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个0.8。

师:通过涂色,我们进一步知道:求3个0.8,用乘法算。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出:0.8×3=2.4。刚才我们同学在口答算式时,也说出了这几道算式的结果,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师:大家的算法差不多。这样算,其实凭借的是感觉。但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先看做——整数乘整数。

评析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学生

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屏幕出示)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一个西瓜,正好3千克,每千克2.35元。

出示:5元,够吗?10元呢?

师:你能口算这一题,不简单!如果估算,把2.35元看做3元——

师:也就是说,买3千克西瓜的钱数,比6元多,比9元——少。

师: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2.35×3。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试做情况。学生出现了两种写法,视频展示。

师: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说说你们在写竖式时是怎样想的?

写法1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

写法2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

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学生争执不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我们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学生说至“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教师示意学生“暂停”)这一段计算过程,我们特别熟悉——

师:对!刚才口述的这一段内容,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竖式时,末位对齐。当成整数乘法计算之后,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这一题的积中的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师:联系这之前我们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积是两位小数,小数点点在7的右下角。关于在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说,积有几位小数,要看——因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是大家现在的猜想。我们来看先前所算的3道题……我们发现与猜想一致。

评析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师:再看几题(屏幕出示)。

师:这几题,算完了吗?

师:对!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

学生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显示所点的小数点,因数和积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添加底色。

生:我觉得这几题还没有做完,乘的过程中要点上小数点。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例如第11题,4.76乘2时,积是9.52;4.76乘10时,积是47.6。952、476,都要点小数点。

师:计算过程中点不点小数点,大家的想法呢?

学生陷入思考中。少顷,一位学生起立发言:我认为,计算过程中不点小数点,只要在积里点小数点。计算4.76×12,先算476×12。用竖式计算时,我们是先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评析本课以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算之道理:凭感觉“先看做——整数乘整数”,让学生道出算之情理;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即“小数和整数相乘”与“整数和整数相乘”尽管存在差别,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我也赞同他的想法。谢谢刚才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另一位同学通过思考,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生:第三题,103×0.025,积比103小,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乘法不同。以前,积比因数大;这道题,积比因数小。这就像商场卖东西打折,打折后的价钱比原来少。

师:你学数学的感觉真好!商场打折,计算时可以转化成小数乘法计算的问题,还有你谈到的因数和积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都将要探讨。继续看这3道题,积是不是这样点小数点?我们大家所猜想的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对不对呢?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这3道题,看看计算结果是多少?

师:通过验证,我们初步确认: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我们在后面学习小数乘法时,还要探讨“为什么相同”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同桌互说后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后

(学生独立完成。屏幕出示这几题的完整计算过程,学生核对,全对的学生为自己鼓掌祝贺。反馈学生做错的题目,其余学生分析错因。)

评析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

典型习题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理解层面上总结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综合运用整数乘法法则、乘法中积的变化和由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3项知识,从计算小数乘法的过程中,归纳小数乘法法则。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给予学生3点提示,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

(3)判断积扩大了多少倍,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由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积5694扩大了100×10=1000倍。为了使积等于4.38×1.3,根据积的变化,把整数积5694÷1000=5.694。所以4.38×1.3=5.694。

按照教材引导学生领会“试一试”的3个步骤,再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需要补0),如0.038×0.25;计算整数乘以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相同),如106×1.25;计算小数乘以整数(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相同),如0.024×35。

从而得出,做小数乘法,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再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整数积上点上小数点。当小数乘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因数小数点位数之和;当整数乘以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当小数乘以整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被乘数小数位数。

最后,按照乘法的法则结构归纳小数乘法法则。小数乘法法则结构与整数乘法法则结构相同:乘法法则分为计算范围(数的范围和运算范围)和计算过程(计算顺序和结果表示的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题 篇9

一、填空 1、0.043扩大100倍是();8.7缩小到原来的()是0.087。

2、9.953保留一位小数是();4.096保留两位小数是()。

3、根据38×45=1710,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8×4.5 =()

3.8×45=()0.38×450=()38×0.45=()

4、在○里填上“>”、“<”或“=”。

47.6×1.0147.6

6.4×0.996.4 5.43×3.8 54.3×38

1× 0.950.95 5、2.47×0.09的积有()位小数,2.5×1.46的积有()位小数。6、10.1 × 24 用乘法()律进行计算比较简便。2.5×6.9×4用乘法()律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7、两个因数的积是121.5,如果这两个因数分别都扩大10倍,积是()。

8、两个因数的积是10.2,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它的,积是()。

9、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是6.35,这个小数最小是(),这个小数最大是()。

学校 班级 姓名 ○○○○二、判断

1、近似数4.0和4的大小相等,但精确度不一样。()2、9.9乘一个小数,积一定小于9.9。()

3、在0.9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4、7.9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8.0。()

5、一个数乘0.01后,这个数就缩小了100倍。()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括号里)。1、3.3、3.30、3.300这三个数()。

A、大小相等,但精确度不同

B、相等、精确度也相同 C、3.300最大

D、不相等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0倍,积()。

A、不 变 B、扩大10倍

C、缩小10倍 D、缩小100倍 3、与0.845×1.8结果相同的是()。

A、84.5× 1.8 B、18×0.0845 C、84.5×0.18 D、8.45×0.018

4、一个小数精确到千分位,也就是要()。

A保留整数 B保留一位小数 C保留两位小数 D保留三位小数

5、近似数5.2是把一个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时所得到的,下列数中不可能是这个小数。()

A5.24 B5.239 C5.249 D5.259 四、计算

1、直接写得数。

0.3×1.5= 0.125×8= 2.4×5= 0.45×30= 0.7×0.06= 3.2+0.9= 8×0.09= 1.27+0.3= 0.12×0.6=

2、列竖式计算(带*的题目保留两位小数)

95×7.6= *7.03×0.25 *3.25×0.31五、简便运算

7.8×99 2.5×5.32×4

3.7×0.6+5.3×0.6 3.7×830+83×63

六、解决问题、一辆货车每天能运0.9吨货物,那么8辆这种货车一个月(按30天计算)能运多少吨?

2、每支钢笔8.5元,每支圆珠笔4.5元,小红买四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花了多少元?

3、一种花布的价格是每米9.5元,妈妈买3.5米花布,付出5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4、公园里的草坪是个长方形,宽是3.6米,长是宽的1.5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小明坐电车从家出发去公园,已知电车速度30千米/ 时,到公园要用0.25 小时,如果改为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1.5时能到达公园吗?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0

1.学会7个生字:理解12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3个词语造句.

2.会把课后练习1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3.感受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生活,严格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感受革命战争时期军民鱼水般的深厚情谊。

4.学有余力的学生,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把课后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教学难点 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全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脉络,结合习题1中的(1),重点教学第二段。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揭题:两块银元。

提问:“银元”指什么?

2.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怎样想呢? (学生讨论)

(为什么以“两块银元”为题? “两块银元”与哪些人有关? “两块银元”能说明什么问题?大家学了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听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课文。

(一)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划出新词

①按字的音、形、义的要求学会生字:

②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新词。

2.根据“塞银元一缝银元一还银元”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注意读准:翘舌音;承(chéng),平舌音:损

辨别;沏一彻:损一捐:怨一怒。

2.你是怎样理解新词语的。(学生讨论,再提出不理解的)。

3.填空:课文可分段,是按的顺序分段的。(先填空,再讨论段落的起讫。)

四、讲读课文。

1.轻声自由地读第—段。

(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2)想—想第2句话的作用;(引出两块银元的故事)

老师简介背景: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为解放战争时期(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自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巨大胜利,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两块银元》故事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

2.默读第二段。

思考讨论:

①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塞银元)

②为什么刘司令员、邓政委要赔孙老汉两块银元?

a. 用“一一”划出老汉打碎茶壶的句子(表情朗读时,注意体会老汉焦急,语速稍快。

b. “.’圈出邓政委把银元塞给孙老汉的有关词语。

③投影显示(句子)。

刘伯承笑着说:“老孙,这就不对了,你要帮助解放军遵守纪律嘛。”

茶壶是孙老汉打破的,为什么刘伯承要说“你要帮助解放军遵守纪律”呢? (学生讨论)

④“塞银元”这件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划出有关句子。

投影显示(句子)。

“孙老汉见两位首长日夜操劳,……忙沏了一壶茶送过去。”

a.分别划出孙老汉所见所感所为的语句。

b.这句话表达了孙老汉对两位首长怎样的思想感情? (敬佩与疼爱之情)

c.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位朴实农民对解放军首长的敬爱之情·

d.仿说句子。

⑤感情朗读第二段,读出孙老汉对两位首长的敬爱之情和打碎茶壶焦急的心情以及体会两位首长严格要求,遵守纪律的精神。

⑥小结:这一段通过两位首长的言行,孙老汉所见所感,反映了人物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1.课堂作业本1、3题。

┌────┬───────┬─────┬─────┐

│ 谁 │ 所见 │ 所感 │ 言或行 │

├────┼───────┼─────┼─────┤

│ 孙老汉 │见两位首长日夜│是敬佩又是│忙沏茶送过│

│ │操劳顾不上喝水│ 心疼 │ 右 │

├────┼───────┼─────┼─────┤

│军属大爷│见同学们擦窗拖│又高兴又心│ │

│ │地忙得满头大汗│ 疼 │ │

├────┼───────┼─────┼─────┤

│ │ │ │ │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段,落实本课的训练点,把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过渡语,刘司令员、邓政委塞给老汉两块银元重新买一把茶壶,孙老汉是怎样做的?)

1.默读第三段。

① 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什么?

②用“一”划出老伴埋怨孙老汉不该拿两块银元的句子。(结合理解“埋怨”并读出埋怨的语气。)

③说说孙老汉是怎样送还银元的?

④“这下,两位老人才安心了”,为什么这才安心?

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位老人热爱解放军的真诚情感)。

⑤小结过渡,孙老汉的老伴把银元缝进衣领,当刘司令员发现此事后是怎样做的?

2.学习第四段。

轻声自由读文

①当刘司令发现衣领的银元时,是怎样嘱咐警卫员的,用“~~”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结合理解“再三”一词,体会两位首长模范严守纪律的品质。

②“孙老汉手棒两块银元,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句话的“热泪盈眶”什么意思?什么使他如此感动?为什么使老人感动之极?读读有关句子,品赏、体会:两位首长“心里想的全是老百姓”,这反映了“我军的纪律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表情朗读,体会军民的鱼水情谊。

三、揭示“学习提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全文,回答课后习题1中的问题(先说后写:作业本第5题)。

2.修改每一问题的答案,把答案连起来。

3.揭示“学习提示”的重点训练(指名读提示)。

a.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b.训练的方法怎样?

c.把自己归纳的内容与“揭示”中的进行比较。{意思基本完整即可)。(同桌说、指名说)

四、小结(填空练习)。

回答课后习题中的( ),再把答案( )是归纳课文的( ),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训练的方法是,先( ),再( ),最后( ),如《两块银元》这篇课文就是这样根据课后习题l的三个问题,先( ),再( ),最后( ),归纳主要内容为( )。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复习巩固重点训练,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完成有关作业.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同桌互查、订正。师抽查)。

2.轻声读“学习提示”。

二、自读全文,总结填空练习。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这是( )的方法归纳的。课文按( )的顺序,写了“两块银元”的故事,抓住人物的( ),反映了( )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军民( )。

三、复述课文(学有余力的学生)。

1.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可以简要复述)。

2.结合板书,各自复述,同桌互述。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四、朗读课文(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题 篇1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爱阅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学中,应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积累”。把阅读与口语交际联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冒”“破裂”“饱胀”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进行自主、个性化的阅读;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重难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荷花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谜语激趣

(1)课件出示:“一个小姑娘,身穿白衣裳,坐在水中央。”学生猜谜。(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3)教师播放荷花视频,学生欣赏。(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理清课文线索,潜心品读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回答)(2)教师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并板书:闻、看、想。(3)师抓住这三条线索,引领学生学习。①“作者闻到了什么?”生回答,教师板书:一阵清香。②“作者看到了什么?”生回答。师板书:荷叶、荷花。(4)学习描写荷叶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玉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碧绿和大圆盘说明什么?”②生回答,师板书:叶——多、绿、大(5)学习描写荷花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②体会荷花三种不同的姿势。师板书:才开、全开、没开。③理解“冒”“饱胀”“破裂”这几个词。让生上台表演这几个动作。④课件演示荷花冒出来、饱胀、破裂这几个动作。⑤指名读书,其余学生合上书,用心倾听,边听边想象画面。⑥根据板画背诵第2自然段。

3.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背诵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3)语言训练:蜻蜓蜻蜓,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小鱼小鱼,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还有,其它的小家伙都躲到哪儿去了,你不想跟荷花姐姐说些什么吗?(4)熟读成诵。

4.挖掘文旨,实践中求发展

过渡: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哩。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

(1)说说画家是谁?(生回答,师板书:画家是大自然)。(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3)学生交流。

5.总结课文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欣赏了一池的荷花,作者喜欢荷花,老师喜欢荷花,你们也喜欢荷花,这说明了我们大家都热爱大自然。

6.拓展练习

站在荷花池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荷花闻 一阵清香

看叶:多、绿、大

花:才开、全开、没开

想 自己是一朵荷花

七、教学反思

《荷花》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从体味优美的语言中感受荷花的美,感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课后笔者仔细回顾了这节课的过程,学生之所以能够很快走进文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在这两点上做得比较好:

1.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

笔者在“看荷花”一节的教学上花了较多的精力,是为了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有所感知,从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表象。这样,才能运用这些表象展开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2.丰富的想象还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

鲜明的表象为想象提供了材料,但光有材料还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不足之处在于,引导学生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还出现了很多细节问题,如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第二自然段(看荷花)上,不断地纠缠在这个问题上。今后在类似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题 篇12

2012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修改的第一年,拿了新教材大致翻阅一下, 最明显的就是在内容上稍有调整,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以及例题、图示都没有大的改动。教材中三幅例图由原来的横着排放变化为竖着排放,从形式上看, 两种排放方法都是为了引入“两只手拿6个气球,可以怎样?”这个问题。课前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满心以为课堂上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尝试体会之后,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有序”的分法,但在实际教学时却事与愿违了。

“今天小白兔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气球),喜欢吗?小白兔要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怎样拿呢? ”第一个孩子就说了“左手拿3只气球, 右手拿3只气球”,为了区别于第一个孩子,其他孩子有说出了“左手拿1只气球,右手拿5只气球”“右手拿2只气球,左手拿4只气球”等分法。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说出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的方法,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难,但孩子的回答是比较凌乱的, 只是单纯地考虑怎么把6个气球分法, 至于怎么拿才能有序地排列出所有的拿法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也是我预料之中。因此,为了全面地帮助孩子整理出6个气球的不同分法,我出示了课件中小白兔的分法:“我们看看小白兔是怎么拿的?”

生:左手拿5个气球,右手拿1个气球。

师:猜猜看小白兔之后会怎么拿?

生:左手拿4个气球,右手拿2个气球。

师:再接下来呢?

生:左手拿3个气球,右手拿3个气球。

至此,孩子应该对“如何有序”有了一定的直观感知,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孩子自己说出6个气球的三种分法。于是我继续启发:“你觉得小白兔分得怎么样?”

生1:小白兔分得有顺序,左手是5、4、3、2、1,右手是1、2、3、4、5。

生2:6可以分成5和1,6可以分成4和2,6可以分成3和3。

效果出来了,这两个孩子的回答体现出了我铺设“猜猜小白兔接下来会怎么分?”这个问题的效果,见证了孩子是如何学会有序思考的。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仔细数了一下,第一种分法的孩子有五六个,占到了全班总数的—,既然仍有这么多孩子没有弄懂怎么有序地分小棒,那么能否通过学生评价再次渗透呢?我继续追问:“你觉得哪位小朋友5是有顺序地分一分的?”

生:我觉得第二个小朋友分得有顺序,左边是1、2、3有顺序排的。

生:第二个小朋友分得有顺序,他的右边是5、4、3倒着排的。

师总结:这两种分法都是按照一边依次摆1根、2根、3根,另一边相对应地摆5根、4根、3根,两边合起来都是6根。

“我觉得第一个小朋友也是有顺序分的,左边是3、2、1,右边是3、4、5。”哎!先把6分成3和3,然后再“3、2、1”和“3、4、5”的排列也能算作有序的分发吗?这与本节课的“有序”不符啊!于是我纠正道:“一般来说,有顺序地分一分应该从左边摆1根开始,然后有顺序地摆出2根、3根的分法。下面再请小朋友在桌子上有顺序地摆出这三种分法……”

孩子对于6个气球的不同分法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于“有序地分一分”的理解程度到底怎样呢?从孩子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在探讨6根小棒的不同分法时,他们并不是从“有序”这个角度考虑,而是为了体现“公平”的原则, 潜意识就认为左边分3根,右边也要分3根,这和课堂上出现的声音是一致的。所以,不少学生对于6根小棒的有序分法是建立在公平之上的,它和分与合思想中的“有序”是不一样的。

面对孩子“先公平再有序”的分法该如何引导呢?课后仔细想想,觉得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尝试:

第一种方法:从“如何分才能便于记忆?”这方面去引导。教材的画面里有序地呈现了各种分法,蕴含了数的分与合是有序的结构。由此类推出摆6根小棒,每次从左边移动1根到右边,一次移动出现气球的一种分法,两种分发。引出有序地记忆6的分与合式子。

上一篇:继续教育答案题库下一篇:具体版新年聚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