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创建

2024-07-03

美丽乡村创建(共8篇)

美丽乡村创建 篇1

——中国美丽乡村论坛交流发言材料

中共安吉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中祥

2010年10月29日下午1:30 美林度假村1号会议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金秋十月,宾朋满座。今天,安吉十分荣幸地迎来来参加2010第三届中国美丽乡村节暨中国小镇(发起)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们,你们的亲临指导是对安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探索、发展、壮大三次产业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安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45万竹乡人民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以来关心、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友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安吉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是杭州大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建县于公元185年,汉灵帝取《诗经》中“安且吉兮”,赐名“安吉”。县域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15个乡镇(开发区)1个街道,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空气质量一级,水质常年Ⅱ类以上,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是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首个国家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 1

林县城、浙江省首个旅游经济强县,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两度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是民革中央、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创建的“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基地”、“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全国林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近年来,安吉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深入开展“奋战五年〃再造安吉”推进行动,按照“一地四区”的发展路径,努力将安吉打造成为长三角先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休闲经济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和创业与人居优选地,切实将五大文明高度融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建的科学发展路子。到2009年底,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9.52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位居市首位;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8.3亿元和10.5亿元,同比增长24.3%和27.4%,增幅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居全省前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4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11436元,同比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比1.98:1,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安吉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极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加快科学发展,必须依托和放大生态优势、区位优 2

势、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寻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安吉实践的融合点,实行错位式、差异化发展。为此,我们从2008年初开始,根据中央、省市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创新开展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目前,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60个、重点村29个、特色村2个,6个乡镇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观光带。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抓规划引领,建设品位全面提升。坚持规划引领,突出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合规划中,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坚持把全县作为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乡(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对接,编制《安吉县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等纲领性规划和乡镇、村创建规划,形成一个规划系统引领建设,重点突出强化60个中心村和100个一般村的规划引导,着力体现“三大示范、两个更强、一大突破”。三大示范,即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示范,农村与城市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示范,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的示范;两个更强,就是农业特色产业更强、旅游休闲富民经济更强;一大突破,即现代家庭工业实现新突破。二是注重内涵挖掘。结合安吉特色品牌,全力规划和打造“黄浦江源”、“中国大竹海”、“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观光带,并按照“一 3

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要求,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形成了一批主题鲜明的村庄。充分彰显地方文化魅力,初步形成东北部民间民俗文化区域、西北部书画艺术区域、西南部竹文化区域三大特色文化区域。启动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全力打造全国首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并按功能建设36个馆点,全面展示安吉特有的生态文明。三是注重执行落实。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各创建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不到位、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不符合,不得开展创建。专门成立勘察设计师协会强化对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专项设计和评审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标准,严格建设门槛。全力探索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创造性地设定“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内容,设置“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36项考核指标,力争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2、抓要素支撑,建设活力明显增强。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策推动、机制创新”为工作导向,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创建热情,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县委制定出台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全面建设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部署。采取“5+X”模式整合、评估、确认、审计建设项目,由 4

县农办、发改委等五部门牵头,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专款安全使用等全面审核把关。坚持对上争取、招商引资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实行整体策划、分头包装、结对共建、归口实施。两年来共完成建设项目977个,投入资金8.66亿元。二是注重财政引领。生态投入是最有价值的投入,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不断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美丽乡村的考核和奖励力度,每年安排1.2亿元资金,对生态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村镇,按人口规模以奖代补,分别给予基数为300、200、150万元奖励,下保底数,年初预拨,年底兑现。两年来县、乡两级以奖代补资金达3.3亿元,带动各类投资9.6亿元,其中村集体投入1.5亿元、农户投入1亿元。三年累计投入生态类基础设施建设12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40%左右。三是激发基层活力。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五百干部深入一线、千名干部服务一线”行动,选调630名干部深入一线直接参与建设;认真落实省委关爱基层干部的政策措施,每年安排600万元用于村干部报酬三级统筹,激发基层建设积极性;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一线选拔村干部,破格提拔6名新农村建设优秀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

3、抓产业转型,乡村经营加快推进。围绕“一产接二连三”、“一产跨二进三”,以经营乡村为目标,以产业转型为途径,大力推进休 5

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了一批有较强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特色村和特色产业。一是农村工业集聚提升。依托优势工业龙头企业的强势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批特色工业专业村不断涌现,如长林垓村的羊毛衫加工,义士塔村、禹山坞村的转椅配件加工,以及竹机械制造专业村、竹制品加工专业村等。深入实施“5211”中国美丽乡村人才合作开发计划,加大科技兴工和科技人才培育力度。二是品牌农业加快发展。编制《安吉县农业产业招商目录》,先后在香港、澳门、北京、上海等大都城市开展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的招商。万亩白茶园区已列入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吉白茶富农典型入选2009年全国两会专刊,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两会特刊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安吉白茶总产同比增长10%以上,产量达到850吨左右,产值9.5亿元,同比增21%。继续实施 “双吨百公斤”(每亩产一吨桑果、一吨桑枝条和一百公斤蚕茧)现代蚕业发展模式,蚕桑产业全县累计完成和改造桑园3万亩,产量增幅达30%以上,仅果桑一项,每亩就能产生200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三是休闲产业带动明显。重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今年推进22个乡村经营项目建设,并建成5000亩农产品加工区、3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0个乡村旅游景区,抓住去年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总局作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试点县的契机,推进传统农产品转向休闲商品、农业园区转向休闲景区。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13个,面积7万亩,总投资超6亿元。中南百草园已被命名为 6

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共接待游客544万人次,旅游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8.5%和15.6%(其中农家乐接待146.7万人,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600元)。近三年,安吉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去年增幅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广大农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效益农业,涉足农家乐乡村游,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再到卖环境的历史性转变。

4、抓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把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把设施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推进生态设施向县域全面延伸覆盖。全面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方式多样化、网络全覆盖,城镇和中心村污水“就近入网、集中处理”,散居农户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就地净化”,所有乡镇全部建成处理设施,到2009年底,生活污水处理受益率77.3%,全国领先;建立“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运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收运一体化、处置无害化。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废弃矿山复垦复绿、小流域生态改造,建成生态公益林43.73万亩,每年新增城乡绿化面积万亩以上。引入低碳生活理念,实施农村沼气系统建设、农房节能改造,推广农业生产节水节肥节能新技术;太阳能特色村覆盖面达到98.3%。到目前为止,全县15乡镇全部建成全国优美乡镇,建成市级以上小康示范村33个,其中省级29个。全县每个村都建立集就业职介、社会保险等于一体的劳动保障平台,都拥有农民广场、7

乡村舞台、篮球场、健身路径等文体设施,实现有线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公共卫生服务站全覆盖;每年500户困难群众告别危旧房;90%的村建有标准化幼儿园,80%以上的村完成中心村建设,60%的村建成老年活动中心。二是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推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率均达到100%;每年15万多农民享有免费健康体检,90%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运行日趋规范;农村社会助学、法律援助、慈善资助和民情反映机制更加健全;初步形成全面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5、抓改革创新,民富县强快速推进。通过重点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难点和要素制约,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实现民富县强目标。一是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林权流转制度。制定了《安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完善了流转中介服务、价格形成和纠纷调处机制。建成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6个,村级服务站180家;去年新增土地流转4.45万亩,其中农田流转2.45万亩、山林流转2万亩,累计流转土地54万亩。在全省率先成立第一家毛竹股份制合作社—皈山尚林毛竹股份制合作社。二是创新金融体制。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投融资体系创新,建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总公司,搭建美丽乡村建 8

设投融资平台,破解建设资金难题。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创建信用村(镇)工作,加大“诚信彩虹卡”和“惠农卡”的发放力度。去年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4笔,金额5530万元,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9545万元。探索实施“镇贷村用”模式,通过县财政注资担保,县信用联社按基准利率下调10%的利率向美丽乡村建设单位授信近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创新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县财政拨一点、乡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渠道筹措,推行“中国美丽乡村”物业管理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按照“公共卫生保洁好、园林绿化养护好、基础设施维护好”的总体要求,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强化经费保障和监督考核。

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下步推进重点

今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前段时间,陈敏尔常务副省长莅临安吉指导工作,提出了打造风情小镇的课题,这既指出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集镇建设的短腿,又指明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通过两年多来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我们虽然在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城镇建设,尤其是集镇建设、经营正日益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软肋。我们在前一阶段作了一些调研和 9

思考,我们认为打造风情旅居小镇是加快农村资源要素向集镇集聚集中的重要举措,是丰富和完善我县小城镇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经营新领域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建设思路

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际,立足乡镇原有的生态优势、区位条件、产业特色和人文积淀,按照“经营城市”的建设理念,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规划引领、差异发展”的建设思路,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建设原则,利用10年时间,把15个乡镇打造成特色产业明显、生态环境优异、百姓生活和美的风情小镇集群,切实形成县、镇、村三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格局,着力深化“美丽乡村”品牌发展内涵。

(二)初步建设设想

1、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小镇发展方向。小镇发展的定位,关系小镇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我们坚持采取对外邀请省市小镇发展规划专家实地考察帮助提出论证发展意见,对内选派小镇相关负责同志赴同类型先进小镇学习借鉴发展经验的方式,着眼长远,凝聚智慧,提出小镇发展品牌。以即将试点的天荒坪镇为例,我们在综合天荒坪生态环境优美,休闲经济发达,城乡功能完善等诸多要素优势,提出打造“风情旅居小镇”品牌。这不仅贴合了天荒坪10万亩竹海风情及农耕、作坊、节庆、文化的浓厚文化特色,展现了休闲经济和“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产业特色,突出了乡村,淡化了 10

城市,兼具天荒坪小镇和乡村特色风貌、地域特点,可以形成城乡联动、旅游带动、市场推动的共建共享局面。

2、注重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小镇建设步伐。以实施东育、南优、西进、北拓和中间提升五大工程为基础,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为准则,坚持按照“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把小镇发展规划与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休闲旅游或工业发展规划等体系融合,将美丽乡村、企业、景点等小镇优势资源串点成线、连网成片,扩大规模,建立小镇旅游精品带、企业发展工业园等平台,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小镇发展品牌。

3、注重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小镇镇域经济。产业支撑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产业,城镇就可能“空壳化”。小镇建设要围绕品牌创建目标,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与小镇品牌发展相适应的大好高产业项目;在规范土地使用制度的基础上,小镇要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对现有与小镇品牌建设不相适应的企业或产业,采取帮助异地搬迁、促使同类集聚发展的方式,推动小镇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小镇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互为促进。

4、注重市场运作,着力增强小镇发展活力。注重发挥市场在小镇建设发展上的基础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依靠市场这个主体,坚持市场这个导向,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推动下,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村企共建等形式,11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镇发展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5、注重群众受益,放大小镇建设实际效应。小镇发展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群众受益。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小镇建设工作中。同时,通过小镇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为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发展。

6、注重政府引导,凝聚小镇发展建设合力。政府引导是加快风情小镇集群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政府引导,避免政府包办,具体是要增强对建设风情小镇,是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小镇的开发建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小镇建设项目;要整合要素资源,形成全县一盘棋关心、支持、参与小镇发展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采取出台《安吉县风情小镇建设总体规划》,组建由县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及小镇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开展创建考核验收,向省政府争取将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列项等方式,明晰思路,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安吉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展尚属于初步阶段,以上一些理念还不够成熟,部分实践也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 12

在思维的创新和引导上需进一步加强,人才项目的引进和储备需进一步强化,设施配套及优惠政策需进一步跟进,力争在今后的实践当中进一步丰富完善。今天,我们有幸被国标委授予“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示范县”,我们倍感光荣与责任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和新起点,认真汲取论坛上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创新举措,将安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与专家对安吉的关切与厚爱。

美丽乡村创建 篇2

今天主要围绕论坛主题“乡土建筑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与大家共同探讨创建美丽乡村与促进城镇健康发展的八点认知与七点建议。

1 八点认知

1.1 了解我国城乡发展关系变化的基础性数据

数据共包括三组:一是城乡聚落,二是城乡人口分布,三是城乡建设用地。这三组数据良性互动,互为因果,并与规划界、建筑界直接关联,是我们应当始终关注的,直到城镇化基本实现。

首先探讨第一组数据城乡聚落结构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聚落体系的变化,就是其真实反映。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58个,建制镇数量增加至19881个,还有将近15000个乡级镇,以及260多万个村庄。70年代,我国只有100多个城市,1000多个城镇,很明显,城市、城镇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据我个人统计,从1990年到现在的20多年期间,我国的自然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从367万个减少到现在的260万个,已经灭失了100多万个。村庄的灭失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趋势,但是怎样的村庄不应当灭失,怎样的村庄应当保护,是我们今天传承传统村落工作中更应当充分思考的问题。

第二是城乡人口分布问题。我国现在大概有2.3~2.6亿的被城镇化人口,这反映了当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还不高。

第三组数据是城乡建设用地。据统计,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约23.5万平方公里,2000年我国大陆地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十几年间,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约1万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在增加,农村的建设用地也在增加,良性互动的趋势并未体现。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农村的建设用地并未减少,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尤其是村庄直接的建设用地,现在是将近14万平方公里,这部分用地今后会如何变化可能又是规划中面临的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

1.2 伴随城镇化发展进程,乡村地区聚落形态必然会面临调整和变化

20多年间,我国自然村落已经灭失了100多万个,今后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到底应当有多少农村聚落保留下来,现在看来还没有答案。国际社会的发展经验已经很清晰地指出,一旦城镇化率达到45%,大量农村就会受到冲击和影响,如法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也同样如此。现在的核心问题就是不同国家的农村聚落形态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影响,比如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城市和农村聚落做出重大调整。虽然农村聚落形态变了,但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

德国联邦政府在2010年发布过一个文件,要求继续对农村聚落形态进行调整。对于我国,并不是农村不能改变,而是应当如何改变的问题。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6%,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我们没有放弃农业、农村、农民,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何保全村落,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农耕文明的文化生境,这些都与规划建设息息相关。要站在农村聚落形态一定会变化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让农村聚落形态的变,更好地保护我们想保留下来的东西,让这种变能够真正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方向来变,而不是一种畸形的变化。

1.3 农村的变化与城镇化息息相关

城镇化的本质中包括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不断转移支付的过程,若将其抛开探讨城镇化,就没有任何意义。各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必然都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不断转移支付的过程,今天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由最初的生产到生活,再到文化的保护。原来更多的是关注农业生产,现在则更关注水、电、路、气、房,包括农村的危房改造。更进一步讲,今天要保护传统的农耕文明、传统村落、乡土建筑,这是随着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步步递进的在解决当前农村发展的问题。

实际上,目前我国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城乡投入差距较大、城乡污水处理率及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差距较大等,所以现在住建部村镇司正在大力紧抓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相关工作,这都是城镇化阶段性发展必须要走的路。

北京密云华润希望小镇阁老峪村新居

1.4 必须牢固树立城乡平等的发展理念

10月19日参加的“纪念农村改革35周年暨近现代(百年)中国名村变迁与农民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很多学者都在问一个同样的问题:今天我们是否确立了城乡平等的发展理念?我们解放初期农村保城市,改革开放农村保城市,现在城市是否该为农村多做一些贡献?又应如何做?实际上我国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城乡分制发展到城乡改革以后的城市主导,到了十七大、十八大之后,逐步走向城乡融合。在城乡融合过程中,既要坚持城乡平等发展,同时又要能够切实尊重农村的文化地位。我们不能再用从前“农村靠粮食、农产品保城市”的旧观念来主导思想。我认为,只有做到尊重农村的文化、传统、农耕文明,才能真正达到城乡融合发展,下面我用两个例子来说明。

我国不但是一个农业人口的大国,还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而恰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间,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农产品进口大国。我国现在农产品纯进口逆差是从2008年开始出现的,当时是100亿美元,2009年到2010年上升到200亿美元,2011年已经达到300亿美元。据国际粮农组织测算,2012年中国农产品纯进口达到800亿美元。我国每年需要进口5000多万吨大豆和油制品,棉花三分之一靠进口,农村现在要保我们的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但具体要保什么?这与农村村落的发展密切关联。我们国家通过不断在国际社会全球化进程中摸爬滚打,现在已经明确,要保主要粮食品种的主要产量。主要粮食品种包括水稻和小麦等,保其产量85%到95%即可,剩下的依靠国际市场。也就是说用别人的地种出来的粮食来保证我们的生存、生产。这个思路可以借鉴到农村聚落形态的保护上,我认为,农村聚落形态真正要保的应当是一种文化传承。

现在农村安全是整个城市安全、社会安全、民族安全、国家安全的基础。据农业部统计,200多种动物疫病中,80%是人畜共患疾病,如果预防得不好,就有可能会危及城市、农村人口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安全。以前我们讲病从口入,今天我们要更多地讲人病畜防,防的重点在农村,现在农村聚落形态的保护不仅是乡村传统聚落形态一个问题,今天农村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多功能型作用,这对于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人类生态发展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极其重要。认识到这些,是我们今天做好农村工作所必需的。

1.5 农村地区小城镇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城镇直接作用体现在三个转变:一是改变以往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农村地区的聚落方式,要科学指导农村地区聚落方式调整,重构和优化城乡空间聚落形态,形成中心城市、城镇密集地区、城镇群、县城、重点建制镇、一般镇、中心村这样一个有效率的城乡居民点聚落体系。聚落形态并不完全由人为控制,它还受到市场经济、行政力量等各方面影响。二是改变以城市为主、为重的公共服务布局模式,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制度机制。城镇化是一个公共的过程,是公共品的提供过程,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向农村转移支付的过程,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都要不断地在城乡之间重新分配调整。要提高公共财政到农村的使用效率,必须要有目的的在空间进行相对集中的分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形成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圈。现在,这些规划已经在尝试过程中,以发展良好的中心村、中心镇来承接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进而能够更有效的为周边农民提供服务。三是改变原来乡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农事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探索新型的城乡社区、市民社会的管理方式,形成依托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新型社区这样一种城乡统一协调的社会管理体制。可见小城镇的作用越来越强,正在成为农村传统聚落进一步改变的重大支点。

1.6 关注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人口聚集、自然环境

这一部分包括的内容在相关书籍和网络上都有涉及,我不再赘述。

1.7 关注小城镇改革

目前,国家有多部委齐抓小城镇改革,一是民政部牵头的经济较强县改革;二是中央编办重点推动的基层村镇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控制乡镇事业单位编制等方面,以便更好地为农村地区服务;三是发改委牵头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其中前两项建设部都是参与单位,可能会对下一步农村地区的聚落管理、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应高度关注。

风景秀美的农村聚落风光

1.8 关注整个乡村建设过程在城乡规划中如何统筹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间。从实践者角度来讲,作为一名规划师,在规划过程中要做到先行先试,善于总结经验,尊重基层地方政府的创造权,尊重基层农村人民群众的选择权。还有一个方面也应该高度关注,就是规划界,包括规划界以外,明确提出要用逆规划和反规划的思路来推进农村地区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如何把我们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转化为农村规划的技术方法,这可能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要协调好来自政府的压力,以及农民的选择。

2 七点建议

2.1 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期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对现有村庄的整治与保护,还应确定其长远目标。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我认为可以建立“富足小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格局。所谓“富足小城”,指的不仅仅是人民生活条件的富裕,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要让百姓有一种富足的感觉。

我们要继续提高大城市、城市群在城镇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小城镇也要扩大产业规模、集聚人口规模、优越用地规模,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提升小城镇自身品质,解决好民生问题。

为了解决富足小城、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应明确县城及重点镇在培育期期间的主体政策,并把小城镇建设放到国家战略上,制定的政策要具有可操作性。

2.2 美丽乡村建设的民间标准——乡村的多元性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以民间为主导、政府为引导,要充分发挥民间的主导作用,政府不能喧宾夺主。我认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国家不要提出统一的标准,要借用民间的力量建设美丽乡村,要把农民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

2.3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点。我不太支持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标准,那样很容易出现同样的建设模式,导致“千村一面”。我们说美丽乡村建设要有时代性、大众性、包容性和传播性,它是一种对落后文化和荒蛮习俗的挑战,也是一种进步。

江苏省华西村是我国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现在的华西村实力雄厚,承担了所有长江出海口的航道疏浚任务,并在周围四个镇大力发展钢铁产业。

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创业致富后心系家乡,自投资金参与乐陵市梁锥村的新农村建设,并在建设新村的过程中把产业引入进去,坚持农地农有,农地农用,建了一个养殖场、一个屠宰场,他让全村老百姓分散去养架子牛,养了架子牛以后,把架子牛按市场价格收购回工厂催肥、屠宰后,全部出口到欧洲。他到日本考察,发现日本蚯蚓蛋白含量高,就把日本高蛋白的蚯蚓引进来,在养殖场里用牛粪养蚯蚓,养成后磨成粉全部返销出口日本。牛粪渣子大颗粒还田,小颗粒包装成高档花肥出售给花鸟市场。之后,他又在另外一个村子如法炮制,建新村、引进马铃薯组培基地。他为农民无偿提供马铃薯种苗,之后把按市场价格回收的马铃薯卖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在产业链的支撑下,当地农民都发家致富了。

华润希望小镇在建设的过程中,无偿拿出1~10亿不等的建设资金,并遵循自身严格的建设模式。在建设过程中与农民进行土地股份合作,并在土地股份合作中明确规定,农民可以退股但是不可以退地,退出来的股份必须在原农民股份组织中间重新分配,这就保证了其合作对象永远是农民,防止土地股份被收购走。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了产业的建设。没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就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无论是江苏省的华西村、山东省的梁锥村,还是华润的希望小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发展中都体现了乡村经营的理念,达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2.4 美丽乡村建设要有差异化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政府要明确自身责任,即“资金支持、用地支持和政策支持”。以成都的五朵金花为例,这里原本是规划建设一个城市休闲公园,整个建设过程要把当地农民搬迁出来,建设预算在2.1亿左右,建设规划遭到当地农民的反对。后来,当地政府部门重新转变思路,同意农民留下来,政府成立了公司做了几件事情:一是引进梅花品种,保持产业的园区性;二是政府修桥、修路、引水、引电、引气,解决基础设施服务;三是政府与农民签定协议,留下来的农民要将自家房屋按要求进行改造,最后政府对改造后的房屋进行验收,并给予农民相应的补贴。整个改造过程政府只花了七千万元钱,是原预算的1/3,这说明政府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转变思路,找到正确的方向,要让农民参与到城镇化的进程中,共同享有城镇化的发展成果;一定要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让农民参与的方式,推动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

2.5 美丽乡村要注意空间特制的区别

乡村建设要保留原有乡村的特色。城乡发展布局应该体现“紧凑的城市,开敞的乡村”的特点。开敞的乡村空间是农村的特质,不能把农村建得跟城市一样密、一样高、一个样。要建设开敞式的乡村,真正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2.6 切实保护乡村地区传统村落,传承农耕文明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传统村落快速消亡。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历史性老化导致建筑破败不堪无法修复,再加上传统建筑材料的缺失,在现阶段情况下,如何用传统的工法、传统的工匠,能否用现代建筑材料传承传统建筑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难题。

2.7 部门联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要继续加大村庄整治力度。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它需要各个部门联合起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以县域镇域为单元,做好城乡统筹规划;要有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规划指标指引;要加强部门的合力推动;要有利益机制引导农民参与;要有跨地域的学习交流平台。

党的十八大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觉得美丽乡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发展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这是坚定不移的方向和路线。(本文根据作者在“乡土建筑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修改)

鹤壁,创建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 篇3

每次来鹤壁采访,感觉总有不同。这一次,迎着炎炎夏日,我们来到远离城市的乡村,那清澈蜿蜒的淇河,幽静曲折的山林,以及绿荫铺就的乡间小路,处处给人以好奇和期待。

古朴秀美的河口村

位于鹤壁市淇滨区七里沟风景区的河口村,距离市区大约30公里。出鹤壁市区不到两公里,蜿蜒曲折的淇河便出现在眼前了,流水潺湲,窄窄浅浅,从远方的山涧之中穿越而来。

指着在河中或追逐嬉戏、或涉水纳凉的人们,同行的鹤壁市委农办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淇河被称为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保守地说常年地表水二类水质以上,七里沟那边的景色更好。

七里沟是淇河的一段,顾名思义七里长,说是沟,其实是一个被青山环绕着的山中湖泊。河口村正是坐落在七里沟北岸的山腰之上。

山间柏油路曲折平坦,绿树环抱像走在大森林之中,正陶醉于天然氧吧的舒适惬意之时,河口村已出现在了眼前。河口村不大,河口村和挂沟村两个自然村人口还不足1000人。据悉,这个被淇河水哺育的小山村,有着数百年的历史。

在河口村支书杨万福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沿着环山公路步行向前。紧挨环山公路,是一条深约2.6米的水渠,里面湍急的流水,清澈见底。杨万福说,渠里的水取出来可以直接饮用,在山腰上,也有一条这样的水渠,村民们通过管道将渠里的水直接引入家中。

透过水渠旁边枝叶繁茂的柳树林,美丽的淇河若隐若现。向前行走大约300米,跨过一座桥,我们来到了淇河对岸的一处高地。站在这里,整个河口村,乃至整个七里沟风景区便尽收眼底了。

隐现在山林之中河口村,房屋全部是用石头建成,院落不大,古朴奇特,带有几分神秘。苍翠的群山环绕之下的淇河,更是清新亮丽,秀色可餐,波光潋滟的河水中有人泛舟,有人游泳,岸边垂柳笼罩的石径上,游人如织。

“以前,来村里旅游的游客主要来自郑州、新乡、安阳、濮阳等省内城市,现在省外的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有的来自上海、南京。”杨万福说,“依托发展旅游,村里其他产业也被带动起来了,村民致富的渠道越来越宽了。现在,村里规模较大的农家庄园有6家,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下一步,我计划引导村民将闲置的房屋都改造装修一下,按照旅客的需求,租赁出去。”

沿着村西头的石径拾级而上,便进入了河口村。村头第一家,就是取名为淇水人家的农家庄园,老板姓杨,见记者前来,他一边热情地领着参观,一边讲起了自己的生意经。这家农庄有大小客房十余间,餐桌十多个。“每天,我们都为游客准备丰富的具有当地风味的农家菜,并为他们提供舒适的住宿。”杨老板开心地介绍说,“生意不错,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全天经营。一年下来,能有十来万的收入。”

除了古朴美丽,河口村给人的感觉还有干净整洁,环绕河口村一路走来,几乎看不到垃圾,更不见横流的污水。在河口村,四五十个垃圾箱安放在道路两旁,三四个清洁工人,每天专门负责卫生的打扫;此外,村里还投资约70万元,建设了一套污水处理设施,对村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最重要的是,如今的河口村村民的卫生意识都很强,身处旅游区的他们知道,整洁优美的环境对自己生活有多重要。

“特别是近年来,村里的变化很大,道路进行了硬化,村庄进行了美化,我们正努力在把河口村建设成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杨万福兴奋地说。

古色古香的山怀新村

河口村是记者一行采访的第一站,本以为,这是鹤壁农办特意的安排,将惹人耳目的一面先行展示。然而,第二天来到位于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的山怀新村时,这样的想法便彻底改变了。

山怀新村地处太行东麓朝阳山下,东临省道大海线,西依朝阳山景区,既是鹤壁落实“三山一滩”工作部署、探索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走小康之路的重要举措,也是规划建设的太行山东麓美丽乡村示范带的北部支点。

灵山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说:“山怀新村以古灵山景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为依托,以‘殷商文化,朝歌风情’为主题,融入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旅游元素,是一个集居住、旅游、休闲、体验、餐饮、娱乐等诸多要素为一体的特色新村。”

2013年,独具规模的山怀新村就被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山怀新村一期工程于2012年10月份开工建设,占地12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规划住宅160套。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山怀新村一期基本建成,昔日的荒废之地,已经奇迹般地生长出了一个殷商古村。入住山怀村的农民,全部来自贫困山区,他们到来后身份将直接变成居民。为了让群众迁出山区、融进社区、服务景区,当地政府已经考虑让他们从事文化旅游及其相关产业。

据悉,美丽的山怀新村是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思路,结合扶贫移民搬迁和旅游开发,从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中重点培育的集“旅游生态型”和“扶贫开发型”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山怀新村背靠巍峨的尖山,尖山后面是层峦叠嶂的灵山。据说,灵山是女娲道场之一,朝歌遗址,殷纣王藏兵处。沿着方型石材铺就的平台小径向村里行进,有种穿越之感。古朴美丽的三层居民楼,葱茏翠绿的奇花异草,眼前的一切,无法不让人感到震撼:美丽乡村,岂能美得如此奢华。

如今,山怀新村内道路管网及水、电、燃气、污水、有线电视、宽带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们尚未入住,便实现了安全文明、卫生环保和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净化的村容村貌。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方案 篇4

将小底村进行全域景区化打造,提升村域环境风貌,提高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提升群众幸福感,争创_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二、小底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

采用“第六产业主导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第六产业”将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应用“1x2x3”等于6的原理,使原本作为一产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从而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通过“第六产业”的运作,农民能够和不同领域的人员合作,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科技附加值以及经济附加值,从而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民为本,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示范带动,用先进典型带动整体工作开展;坚持长效管理,推动村级环境卫生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坚持全民参与,形成政府主抓、村干部包组、群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

四、小底村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内容

(1)优化乡村布局,体现空间优化形态美

依托现有的产业、道路、居民点分布等,并结合今后的发展,建议小底村重点打造“一心、一轴、四区”的空间格局。

一心即位于青天河游客服务中心,是未来小底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轴即为S237,既是外联内通的重要交通载体,同时是彰显小底村美丽生态的景观廊道。

四区则包括休闲观光区、乡村接待区、产业加工区和文化交流区。

(2)提升人居环境,构筑村社宜居生态美

开展“环境卫生村村清”行动,坚持“六个清理”;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进污水有序处理;开展“厕所革命”;鼓励发展美丽庭院;建设“新民居”;加大“三新”的应用力度;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建立完善各项制度。

(3)推进三产融合,推进创业富民生活美

打造升级版乡村旅游;鼓励发展农业深加工项目;加大“互联网+”建设。

(4)培育“美德农民”,推进乡风文明和谐美

①依托民居墙体,采取漫画风格,把环境保护、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搬上“墙”、制成“牌”,制作贴近生活、导向鲜明、新颖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美德文化墙”。

②建立小底村民美德评议会,坚持从群众身边选,让群众参与推,请群众当主人翁、当典型选树的裁判员,强群众道德建设。

③广泛组织农民开展“传家训、制家规”活动,引导家家户户写家风、晒家训,组织博爱县书法爱好者开展为农民书写“家训家规”活动,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通过小小的家风家训强化农民的道德感,汇聚社会的正能量。

(5)保护乡村记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美

①建设1个馆——小底村乡村记忆馆。以小底村深厚的红色文化、樱桃种植的产业文化、当地的民俗文化等为依托,同时通过收集老物件、老故事、老照片等,建设小底村乡村记忆馆,成为承载小底村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亦可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②编制1本书——《我的小底我的家》。通过文字、图片等记录小底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包括拜访“老小底人”、采访“新小底人”,感受这些年村庄的变化。

美丽乡村创建经验谈 篇5

----梅明星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杭垓镇召开,我们唐舍村很荣幸成为杭垓镇第一批创建中国美丽乡村的行政村,也因此得到了党委政府的极大重视和支持。在取得美丽乡村精品村的荣誉背后,离不开村班子的精诚团结,离不开全村百姓的支持,更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怀。今天将我村在创建过程中的做法简单地交流,希望可以提供好的方面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也请指正。我村在去年的创建过程中主要注重四方面:

一、组织领导,分工明确。村两委班子早在2008年底便有了创建的初步规划,并积极以创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为目标,无论在设计路线还是实施过程当中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凸显品味。并在县级相关部门以及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根据城乡规划并结合我村实际,于二月份制定了详细的创建计划,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县派指导员、委员、大学生村官等为组员,并经挑选聘请5名村民组长为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对我村各个自然村、各个线上的工程进行地块负责制,一起组成了美丽乡村创建领导小组,确保工程的全面开展和有序建设。此外,镇党委政府也根据创建的考核指标细则,确定每个指标的镇干部为负责人与村保持紧密的联系,确保创建的顺利完成。

二、创建实行早规划、早宣传、早启动。在二月底就多次邀请市政园林设计单位来我村参观走访,结合我村09年12项的工程等创建项目,提出实际创建方案和小品靓点的设计。并于三月初在县委组织 1

部以及我镇村镇办等相关部门的带领组织下,组织村中党员、组长、以及村民代表共计56人分两次参观报福、皈山和报福山川等其他成功创建村,回村后立即召开村民代表、党员大会再次动员全村百姓,使创建热情高涨,同时为美丽乡村的顺利创建奠定基础。

三、全年创建项目紧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创建战略。09年我村大的工程类建设有:社区综合服务楼建设、小流域河道水保治理工程、毛竹现代园区建设、生态公墓建设、地质灾害安置区和宅基地整理安置区的排污、用电、用水等系统的管网建设、绿化中心广场建设、老11省道修复、村道建设、农家乐一期工程、农民饮用水启动工程、中心村的环境提升建设、双溪口以及上村入口绿地景观建设等12项,大的创建项目有中国美丽乡村、市级生态村、文明村、绿化村、市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等5项,总投资1140余万元,创建项目繁多,工程压力巨大,在做好项目的配套之外,特别要做好美丽乡村一村一品的文章,彰显特色。在上述的绿化中心广场工程,原本属于计划外的,由于要凸显我村关隘文化和竹文化的特色,我村于7月经过多次班子讨论,村民代表党员会议商讨,于9月才开始着手省道边大庙畈山包的征用、挖平以及广场的绿化等等建设,里面有一个浓缩型的百竹园引进竹品种36种,小型城墙等,集中体现了我村竹文化与关隘文化,现在广场成为我村的一大亮点建设。

四、创建过程多宣传、多沟通、多汇报

1、创建工作多宣传,全民投入掀高潮。我村通过早期的外地参观、五月份的发放创建倡议书、七月一日建党节、七月中旬的创建推进会、九月份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多次机会向村中骨干宣传美丽

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全民动员层层团结,在全村掀起了创建高潮。

2、与其他创建村多沟通,进行回头看总结。去年我村两委班子成员不管村中创建多繁忙,也抽时间对其他兄弟村进行实地取经、比较,像家门口的杭垓村、大河村以及天荒坪镇的港口村等相互沟通,不断完善我村在创建中的不足和做法,加快创建进程,提高工作效益。

3、与上级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汇报创建进度。我村在创建过程中,定期向镇村镇办、设计单位汇报建设进度,并多次邀请县城建局、水利局、农业局等有关部门进行实地指导,不仅将第一现场反馈给上级领导,也可以在指导中改进做法,提高效益。

2009年我村完成了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创建,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没有停止,我村将在县各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村实际,跟进长效管理机制,彰显竹资源的山区村特色,走休闲产业线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治村之计,发村之计,打造安吉西部的美丽乡村。

创建美丽乡村倡议书 篇6

近年来,马底驿乡在取得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也日益凸显。由于生活中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建筑垃圾也迅速增加,这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同时群众环保意识尚未形成,乱丢乱扔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垃圾回收处置方法却十分原始,再加上缺乏完善的制度和回收处理垃圾的相关设施,对于处理这些垃圾的方法一般就是深埋处理,或是把废品垃圾燃烧掉,或者干脆将河塘等当成“天然垃圾场”不做任何处理。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破坏,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这就意味着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处理,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垃圾,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影响了居民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

今天、马底驿乡的环境治理已迫在眉睫,5月20日马底驿乡第三次党代会通过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议案,环境治理作为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我们要知耻后勇、铁腕整治、扭转环境卫生脏、乱、差的被动局面。今年、马底驿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全乡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行动,行动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乡党委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倡议:

1、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宣传行动,每一位党员都要认真履行维护环境卫生,对损害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导、坚决制止,培养广大群众不乱扔烟头、果皮、塑料袋等废弃物的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垃圾入桶,废物入池。确保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2、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规范公共场所车辆的停放,自觉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做到公路上不堆放杂物,确保公路畅通

3、积极参与村里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溪流、道路、村庄等公共场所的垃圾进行清理保洁活动,配合保洁员做好保洁区日常保洁工作。

4、发动群众做好自己房前屋后的垃圾、杂草清理,做到无杂草、垃圾清理无死角。做好农户烧柴、加工、建筑材料等物质的摆放,做到摆放整齐、干净、整洁。

美丽乡村创建 篇7

安吉, 地处浙西北, 其名取自《诗经》中“安且吉兮”之意, 由汉灵帝所赐, 至今已有1 8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 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 安吉正如它的名字一般“平安、吉祥、美丽、富饶”, 这里的人们享受着现代化、标准化建设带来的幸福生活, 处处洋溢着和谐、自然的生态之美。

美丽源于标准

在安吉灵峰山脚下, 有一个依山而卧的小村落——横山坞, 风光秀美、景色怡人。走进横山坞, 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令人心旷神怡, 陶醉其中。

当你正惊诧于身处现实版的世外桃源之时, 不远处传来了悠扬的歌声, 阵阵欢歌笑语, 飘荡在如画的横山坞。跟随着这美妙的声音, 我们来到了横山坞村民健身广场, 原来是村民们正在开展娱乐健身活动, 开心地跳着广场舞, 唱着“小苹果”, 每个人的脸上无不流露着无以言表的幸福喜悦, 一幅现代化农村的蓬勃景象尽收眼底。

美丽的画卷总是让人流连忘返, 然横山坞的魅力并不仅仅如此, 这里有占地面积4 000多平方米的村级便民服务大厅, 可以代办户籍、计生手续, 提供自来水、用电安装维修以及就业咨询等全方位的一站式便民服务;标准化的灯光网球场、篮球场, 标准化幼儿教学点、养老中心、医疗卫生服务站一应俱全;同时建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茶叶专业合作社, 2万多平方米的村工业集中区, 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解决一切生活所需和就业问题, 横山坞真正走向了现代化美丽乡村“生活甜美、生态富美”之路, 横山坞人也快乐地享受着标准化、现代化农村带来的富足、惬意、和谐、幸福的生活。

大学生村官程敏告诉记者, 今天的横山坞, 这一切的成果都要归功于一项工作, 那就是——标准化建设。在横山坞美丽乡村的创建过程中, 标准化工作可谓功不可没。从2006年安吉主导制定的《生态村建设规范》浙江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伊始,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就在标准的指引下渐渐展开, 之后随着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系列地方标准及标准体系陆续出台, 横山坞和许许多多的乡村在标准的引领下努力建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美丽村庄。如今的横山坞, 依托标准建设, 已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 美丽乡村建设的经典范本。

美丽乡村, 魅力横山坞。在安吉, 像横山坞村一样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不胜枚举。据悉, 通过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 截至目前, 安吉县已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 12个乡镇实现全覆盖, 创建总覆盖面达到95.7%, 呈现出了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

标准化圆梦安吉

“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这是中国美丽乡村的总目标, 亦是每个安吉人的美丽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 安吉积极探索美丽乡村标准化之路, 以标准为统领,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安吉, 一支由30余位县内外新农村专家、标准化专家和7名“三农”专家、教授组成的队伍经常行走在各村之间, 他们是安吉中国美丽乡村专家库的成员和顾问, 经过多年努力, 共同研制了中国美丽乡村标准体系。

这个体系以“一个中心、四个面、三十六个点”为元素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一个中心”即:中国美丽乡村总目标, “四个面”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三十六个点”就是36项考核指标。整个体系涵盖了各项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近280项。从功能上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提升、服务保障、产业经营、公共服务5个子体系, 能够满足生态环境标准化建设、农村产业标准化经营、农村公共事业标准化推进、农村事务的标准化管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包括《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美丽乡村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规范》、《美丽乡村村落文化展示馆建设与服务通用要求》等标准 (规范) 20余项, 确保了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

有了标准体系的支撑,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开。为了将美丽乡村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安吉县采取了4项保障举措, 即建立多方投入机制。安吉县 (乡) 财政、村集体、农民共同投入资金, 用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 推进社会工商资本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与经营管理中, 达到了共建、共赢、共享的效果。5年来县财政以奖代补资金达到5.1亿元, 乡财政投入2亿元, 带动村集体投入7.71亿元, 带动农户个人投入1.24亿元, 撬动各类金融、工商资本投入60亿元以上;建立考核机制。以村为单位, 坚持“一个标准、三个档次、捆绑考核、动态管理”的联动考核机制;建立奖励机制。根据考核评定结果, 县财政对评定为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的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50万元不等的奖励, 并对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老年活动室、卫生服务站、体育设施等建设项目给予10-30万元的专项补助;建立宣传培训机制。邀请标准化领域专家定期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培训班, 利用高速公路路口广告牌、美丽乡村村村看平台、数字电视点播界面等大力宣传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成果。

以标准体系为基础, 安吉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农村来建设, 作为一个大景区来管理, 作为一个大生态博物馆来布局展示。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呈现整体美, 保持真山真水, 因地制宜, 因村而异。“绿水逶迤去, 青山相向开”, 用标准引领, 以生态立县, 成就了安吉这一中国首个生态县。标准圆梦, 安吉人的美丽梦想终成现实。

与此同时, 更振奋人心的是, 以安吉县政府为第一起草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已于6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 这意味着, 安吉人正努力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推向全国、推向国际。

国标促美丽升级

2014年, 安吉被国标委、财政部选作首个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县。借此契机, 安吉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全面升级。

经过一年的努力, 安吉美丽乡村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建设完成了围绕45项新建设指标的升级版美丽乡村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安吉地方标准的梳理;发布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技术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规范》等多项安吉地方标准, 在此基础上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制定。

安吉作为第一起草单位, 积极联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及浙江省质监局, 共同商议标准起草制定方案, 明确标准制定9家参与单位的任务分工,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并赴四川、重庆、湖北等地调研, 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经起草组6次会议、全国意见征求和11次修订, 2015年2月, 在京召开评审会, 通过国标委专家组审查, 并于6月1日发布实施。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的发布是安吉探索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模式的成功缩影, 也是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参考依据。

“安吉模式”值得借鉴

安吉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而且也为全国的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标本。今天的安吉已然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 甚至被一些学者誉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创新的典范”。它的新农村标准化建设经验值得大力推广。

2014年8月, ISO秘书长罗博·斯蒂尔夫妇一行来安吉考察美丽乡村标准化工作, 罗博秘书长对安吉运用标准化工具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十分赞赏, 经实地考察, 对安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垃圾分类等工作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鼓励安吉将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经验汇总成案例进行推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 “安吉模式”走在了前列, 其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和借鉴。

安吉在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和国家农综改试点工作中, 努力把握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即始终充分尊重民意, 保护好美丽乡村本地文化风俗, 发展好各村特色产业, 体现个性特色;紧扣标准的精简实用, 严谨地对待标准体系建立、地方标准规范制修订过程, 避免“泛标准化”, 保障标准这个“和弦”能服务好美丽乡村建设的“主旋律”;明确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不仅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更要以农民满意、幸福为最终目标, 避免“被标准化”。

通过发挥标准的规范提升和普惠共享作用, 全面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 使农村的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经济活力显著加强, 乡村文化日渐繁荣, 村务管理民主规范。如公共服务方面, 县级职能部门19大类121项事项全部放到村便民服务中心, 村民存取款、办理各种证件、新农合参保等各种手续均可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办理, 文体广场、健身设施一应俱全, 还拥有免费的电视频道, 实现村内服务信息公开共享。

通过发挥标准的引领示范和支撑助推作用, 在全省作出了示范, 打响了美丽乡村安吉品牌, 有力提升了安吉的国内外影响力和知名度。2011年, 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安吉经验为样板, 出台《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纲要》, 上升为全省战略。2014年全国首个《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浙江地方标准正式发布, 浙江省委第十三届五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 首次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纳入其中, 安吉已成为浙江省两美建设的生动实践区。截至目前, 全国所有的省份均有政府团队到安吉汲取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信阳:以美丽乡村拉动美丽经济 篇8

2013年年底,农业部下发《关于公布“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的通知》,信阳市有4个乡村入围,充分说明信阳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了国家认可。自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以来,信阳市借助作为河南省唯一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东风,依托独有的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统筹规划 突出山水

今年3月,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在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讲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做好人口变动大账,不盲目画方格、求全面、摊大饼,纸上谈兵。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编制有关规划。

信阳市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素有“豫南明珠”“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是一个山水城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信阳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特色,在山水上做文章,而且突出农村特点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保持农家风情。

平桥区郝堂村是河南省唯一命名的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该村地处市郊,是以民俗、乡土兼顾城乡结合等规划建立起来的,整个村庄由青砖、绿瓦、古木、阁楼、池塘构成,展现出豫南特有的江南水乡般的建筑风格。

而位于商城县北部的田湾新村,距县城6公里。两年多的时间里,这里不高的山岭上,形成了400余人集中居住生活的新型社区,四周被山包围,而满山的青松与红色的别墅交相辉映,古朴又不失时尚,俨然一个城市山庄。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太新介绍,在新型社区建设中,他们注重保护生态自然,立足村庄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当地传统产业油茶种植,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山、田、林、路、业紧密结合,打造和谐新村。

七里冲村位于商城县西南,属3A景区汤泉池管理处管辖。汤泉池不仅有温泉湖大面积水域,更有中原神水“药泉”,温泉清亮微蓝,水温56度左右,含硫纳镁钾等元素,对皮肤病、风湿病、胃肠病都有显著疗效。而七里冲村有部分村民房屋正是建在温泉湖边上,相对分散,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墙体统一刷成白色,硬化路面,保持村容整洁,村民“望得见水”泡得上温泉,居住环境也得到改善。

以人为本

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最终受益者,信阳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信阳市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形成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舆论氛围。注重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家庭、争当文明公民”活动,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公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相匹配。

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一户村民看到别的村民都在改建豫南民居发展农家乐,也想加入进去。可是资金不够,就找到了村里驻村干部副乡长陈辉谈了自己的想法。陈辉看到这户村民这么有积极性,就个人借了5000元给他。如今这户村民的房子也已改建完成,看到古朴漂亮的房子,这户村民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新县千斤乡戴湾村村内道路以前全是土路,每逢下雨村民都出不了门,而且村里全是旱厕,到夏季臭味难闻。被列入美丽乡村试点后,当地政府首先解决村民最迫切的问题,进行道路硬化,建立水冲式公厕,而且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成立了“杨摆柳文化艺术团”。戴湾村一位老太太每天三顿饭后不论刮风下雨捡拾村里的垃圾,而且晚上趁着路灯再检查一遍!她的执着,使乡邻大为感动,现在连村里小孩都自觉不乱扔垃圾。

美丽经济蓬勃发展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乡村面貌和农村住房条件的改善,更应是社会繁荣,经济持续增长和人们幸福感的普遍提高。

已建成的平桥区郝堂村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上万人次。美丽乡村建设直接促进了郝堂旅游业的发展,农家旅社也应运而生,生意非常好,村民收入较之以前增加不少。

新县周河乡西河村古村落民居有着八百年的历史,目前已成为规划中的民俗村。周河乡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副乡长张一谋说道,该村今年“十一”左右建好,可以对外开放。但是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在还没建好的情况下从郑州来组团游玩的旅游大巴来了好几辆,让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信阳市是河南省的劳务输出大市,全市近700万农村人口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30多万。美丽乡村的建设,使农村成为了最宜居最宜游的地方,一切功能施设跟城市差不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回乡创业。

七里冲村村民李大爷的儿子在江苏搞拆迁工程,资产上千万,听说村里正在搞美丽乡村建设,毅然回来跟老父亲一起办起了农家乐,每年都有十几万的收入。

上一篇: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下一篇:医药工作求职信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