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学情

2024-07-03

中职学生学情(共10篇)

中职学生学情 篇1

责任编辑:llt 发布时间2011-11-25

我 的 学 生 我 的 课

——中职学生学情分析和对策

孙 淼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对象一般都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就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经过苦读之后,仍然无望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进取心。为了求职的需要,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如父母的强烈要求等,而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还有一些学生初中都没有念完,是家长为避免其子女在社会上出乱子,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这些“学困生”容易沉迷于开设在学校周围的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彻夜不归的上网等逃避学习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丧失了求职的目标和毅力;于是作业不写不作、上课迟到、说话、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几乎是比比皆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时常要先对学生进行一番纪律教育之后,才能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造成了教学心理的不良循环。另外,由于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多,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教学进度也比初中快,所以,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自暴自弃。因此,学生中存在的潜在被动学习因素偏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等,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一、采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

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来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明确设置课程在能力培养中必须的知识点,根据不同专业工种和不同层次需求选择编排,确定教学要求。中职教育应该采用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与相对完善的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节及进度,制订教学计划,从而使理论教学完全服从于技能训练,突出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组织教学,同时配合相关的技能训练,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

二、降低理论难度,进行概括总结

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奔着够学、够用的原则,不求学的过深,而要强调学会、会用、够用,通过三年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熟悉或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技能,以适应求职的需求,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比如说,就适当减少周学时,留出足够时间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同时,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也是很重要的。概括总结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梳理知识脉络的重要手段。中职教学里的用语、概念、理论、计算技巧等许多知识,都是通过概括总结才被学生理解接受,并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而且要重视对知识及学习过程进行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

1、多用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事物,记忆深刻,兴趣浓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又比如:在讲授电子线路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动画将某电路的电流传输过程形象的表示出来,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

2、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景教学

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例如:对单片机技术的教学,单片机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电视机、冰箱、空调、打印机、复印机、广告牌等。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单片机是如何实现控制功能的。可巧妙地利用表演、游戏等创造情景。

3、对比或类比教学

中职学生学情 篇2

当前的中职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信息高速发展、改革全面深化的特殊时期, 他们一方面追求独立, 思想前卫, 个性张扬, 喜欢接受新事物, 有着强烈的叛逆性, 另一方面, 他们从小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环境里, 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通过我校的一次调查问卷发现, 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及职业道德观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 具有显著的自我独立意识, 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知识的浇灌, 更加关注课外和自我能力的培养;敢于评价社会现象, 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重视个人价值, 发挥个人专长和作用;自我权利保障意识增强, 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处理应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项事务。但其中也不乏幼稚、片面和消极的做法,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 不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缓解和释放压力, 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其二, 超过半数的学生心态不稳定, 对就业前景和人生前途比较悲观, 他们不了解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所学专业, 认为中职教育不正规, 与大学生比起来感觉“低人一等”。此外, 中职生的思想素质还有待提高, 表现在自私任性、集体观念淡薄、怕苦怕累、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方面。其三, 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强, 兴趣爱好广泛, 个人特长突出, 富有创造性。

二、立足学情, 树立中职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观

1. 提高职业认识, 培养职业情感。

职业认识也称职业价值观, 中职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自己的职业有足够的认识, 热爱自己的职业, 才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 为社会做贡献。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要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更新其就业观念。同时, 引入企业文化, 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走工学结合道路, 身份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基本条件, 通过企业文化, 学生对企业和学校的凝聚力以及归属感可以得到加强。此外, 教师还要通过双向互动, 将这样的职业价值观内化, 实现从内容向过程、从认知向评价的转变, 使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上升到情感认同的程度。据一份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 入职新鲜感对促进低频次社会实践学生的职业情感具有显著效果, 并且随着低频次社会实践的增多, 职业情感不断加强;职业倦怠感阻碍中频次社会实践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职业效能感可以显著促进高频次社会实践学生积极职业情感的塑造。结合不同程度社会实践对学生职业情感培养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实践应当纳入“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社会实践“中频次阶段”学生职业情感降低的现象, 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使命、人生价值探讨, 指导人际沟通技巧, 鼓励挫折体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 锻炼职业意识, 树立职业理想。

目前中职教学虽然一直都致力于强化实践教学的分量, 注重学生显性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习得, 却有意无意淡化甚至漠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导致学生缺乏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和严谨态度, 不能适应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 对职场文化和职场规则不了解等。因此, 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逐渐被提上日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从而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 最终实现其职业理想。专业课教学不仅要培养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还要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 帮助他们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工作严谨意识以及职业责任感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努力探索课上与课下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 并将职业意识培养融汇其中。

据我校的一份关于职业理想的调查问卷显示, 许多学生对职场和自身都缺乏了解———34%的学生只了解1~2种职业, 了解6~10种职业, 甚至更多的学生不超过10%;当问及是否考虑过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工作时, 22.5%的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 50%以上的学生表示会偶尔考虑, 只有25%的学生回答会经常考虑;此外, 33.3%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 18%的学生认为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 大部分学生认为对自己了解不多, 而在预计工资待遇时 (起始工资) , 学生们的选择都偏高, 70%以上的学生预计在3000以上。由此可见, 学生们的职业理想还是很模糊的。对此, 中职院校应当构建以职业理想为核心的中职人文教育体系,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目标, 通过具体的职业理想引导和实施“人文教育”, 例如, 通过“职业理想”的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人文学科的强化, 帮助学生形成最高层次的伦理道德、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 一言概之, 就是将职业理想逐步贯穿于人文教育体系的每个环节。

3. 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

要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执业行为习惯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 中职院校应当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 结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行为习惯养成规律,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体系, 将学生的一般行为习惯与职业行为规范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其次, 要建立中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训练模式, 将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分成三个阶段:一年级的职场认知、二年级的职场体验和三年级的职场实践。在每个阶段中,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及职业行为规范, 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职场行为训练项目, 以乐观自信的职业心态习惯接纳任务, 以创新的职业思维习惯分析项目及设计自我, 以严格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完成项目。最后, 要创新开发职业行为习惯训练的校内外平台, 包括校内的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校外的社会活动实践和校企实习基地, 通过各种校内外平台,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安全规范操作规程, 促进学生职业思维、职业心态和职业行为的各项任务。

总之, 树立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观, 需要教师和学校联系学生实际, 立足学情, 树立学生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 并通过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全面促进其职业道德观的树立。

参考文献

[1]肖树伟.试论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J].现代交际, 2011, (3) .

[2]罗玉琳.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情感的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3) .

[3]赵莉.高职文秘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校内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12) .

学情分析与中职基础课教学 篇3

关键词: 中职基础课教学 学情分析 有效互动

目前,中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学生不重视基础课的学习,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样难逃厄运,教师之间谈得最多的是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考试成绩不好;而学生则抱怨语文教师授课平淡,文言文难学,教学太呆板,认为日后就业语文无用处等,造成教师课堂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则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大睡特睡的现象。

为什么在中职学校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是中职教师忽视学生的专业要求及没有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因此,基础课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生理、心理的实际情况,在备课、上课与课后作业的设计上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从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标准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语、数、外处于学科教学的主导地位,相反,在中职学校,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数、外处于次要地位,学生往往将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放在学习的首位,认为在中职学校,学好专业主干课程才是重中之重,才对自己日后的工作有用。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标准分析学生的学情,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才有可能乐学、好学。比如“导游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导游专业的专业标准去设计教案和授课过程,导游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旅行社管理及导游服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接待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导游的职责是为游客介绍沿途游览的名胜古迹和山水风景,让游客有更好的感受,同时解决旅途中的突发事件和常规生活问题的专业。因此,从事导游专业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就应当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于“听说”能力的培养,经常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听、说”的环节。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紧密地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从学生生理、心理、个性出发分析学情并融入备课与授课过程中。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90后”,甚至有些是“00后”,这些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她)们普遍受到父母及其他长辈的溺爱,从情感上看,他(她)们行事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沟通较少;在性格上,许多家长担心子女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幼儿园开始,甚至有的从出生开始就让他(她)们学习英语、读经,学各种乐器,不一而足,家长忽视他(她)们爱玩的天性,造成他(她)们普遍具有反叛意识,厌学、恶学情绪大。此外,过于富裕的生活、长辈的过多疼爱,也让他(她)们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他(她)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忍耐力差,没有吃苦精神,遇到困难和受到挫折时,往往产生逃避心理,容易自暴自弃;从行为上看,他(她)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特别是对互联网的依赖更重,有些学生上课看电影、玩微信,有些学生会利用互联网查资料,但他(她)们往往脾气较暴躁,难与群体融为一体。

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不可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是正确分析学生学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

教师的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素养、操作素养(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学结合等)。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热爱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所教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各种选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在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分析所教学生的学情,备课、授课才可能有针对性。

四、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所学各专业的操作技能。针对中职学生文化理论基础差、个性躁动、自暴自弃、逃避社会、社会交往能力差等特征,语文教师不仅要在备课、课堂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文化基础现实和提高学生心智水平的各种生动有趣、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案与教学实施过程,更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设计出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教案与教学实施方法。如针对导游专业的学生,应在提高学生的诵读与口语能力上下工夫,在提高学生“听、说”水平上下工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选择地重点学习那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文章设计教案。合理整合学科资源,如学校可将景点导游词的学习融入语文课的教学之中,因为每一篇景点导游词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景点导游词的讲解教学于语文常规教学之中,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景点导游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

学情分析是根本,只有做好学情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与授课,才有可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邵燕楠.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中国教育学刊,2013.(2).

数学学生学情分析 篇4

数学组 姜尊烽

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很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而我随着他们在成长,也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要想把课上好,除了备好课,上好课外,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我将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作简要的分析如下: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现我担任高二(10)、(11)两个班学生数学课,这两个班都为理科普通班,共有学生97人,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非常地被动,而且一连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一般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都想考大学,将来进一步深造报效祖国,但学习态度时好时歹不能坚持,尤其是学习过程中不良的学习习惯、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改善,制约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些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前没有做好预习

2、上课听课效率差,注意力不能集中人在教室心不在教室现象比较严重

3、数学笔记习惯照搬抄老师板书不动脑筋,甚至以记代“听”,以记代“思”

4、作业是边翻书(或翻笔记)边做的,作业抄袭学生较多

5、考试没有信心,怯场,不注意审题,时常出现看错,看漏现象。解题速度慢,不能科学合理地解题

6、学生基础普遍不扎实,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等。二.对策分析

1.发挥引导作用,抓住学法指导的首要环节 ① 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 ② 加强听课方法的指导

③ 加强记数学笔记方法的指导 ④ 加强做作业方法的指导

⑤ 加强应考能力的指导

2.发挥主导作用,抓住学法指的主要环节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善学”、“乐学”、“会学”,进而“主动学”、“创造性学”,从而达到“持续发展地学”。反之,学生会视学习为苦差,甚至产生消极、对立、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是学法指导的主要环节。

① 创设问题情景,发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② 暴露思维过程,启示导学 ③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促进导学

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形成比较完整有序的知识结构、学生往往会在“轻松学习”的实践中发展意义识记能力。

3.加强教师个人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有效性。不断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和学习,学会用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并向优秀教师学习请教,提高个人业务素养。

4.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搞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和谐度。

5.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还要更加努力,关心和帮助学生,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断努力吧。

七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篇5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思维简单。从小学到七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使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而且以好奇心去探求知识。因此,刚进入七年级,他们抱有新的希望;渴求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知识,对各门功课都有一种新奇感,带着这种期望心理,带着这种求知欲望,刚开始就遇到了大量的枯燥的概念:如有理数,相反数,正数,负数,绝对值等,如果这时教师不能在教学中正确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就很可能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七年级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从旧到新的搞好教学。由浅入深,自然过渡,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和理解。另外,也可以在引入新概念前,向学生简单讲解一点数学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七年级数学以“符号”,“字母”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起小学算术以“数字运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要复杂的多,抽象的多,而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强,到了初中,思维特点有了较大发展,但能力的发展并不是突变的,仍要有一个培养过程,因此,我在讲解新知识时,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剖析。七年级数学概念教学可通过向学生提供有关实例,给学生以感性材料,从中抽象出本质属性。概念的引入尽量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从杆秤,温度计等引入数轴的概念。借助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引导学生利用点在数轴上的不同位置去理解,概括出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这既符合七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又可以区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用以描述有理数的系统,使这些概念在学生的印象中得到强化。学完字母表示数及建立代数式后,使学生会用含字母的一般式子来表示有理数。如有理数a表示正数时,记作a>0,表示负数时,记作a<0,表示零时,记作a=0,a的相反数记作-a,a的绝对值记作∣a∣,当a>0时,∣a∣=a,当a<0时,∣a∣=-a,从而引起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三,根据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久的特点,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了解学生学情 篇6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薄弱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进行有效教学。那么怎样做到了解学情呢?

1、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学情

俗语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所以作为新时期教师要重新审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要摒弃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师生间多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学习状态,并进行疏导解决,以期达到急学生之所急,答学生之所疑,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2、通过“信息反馈法”了解学情

定期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课堂效果信息反馈是了解学情的很好的途径,信息及反馈不能太笼统,教师要提前设计成具体明确的问题,使学生围绕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如实反馈自己的思想,学习及对教师希望及建议等。

3、通过“教学观察”了解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学会“教学观察”技能,掌握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谓教学观察技能是指在课堂讲授或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感知,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学观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的教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听懂了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怎样等;通过教学观察,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哪些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好,哪些还没有完全掌握,存在什么偏差和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以减少无效劳动,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

4、通过“问题答疑本”了解学情

在班里设立“问题答疑本”,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存在问题或者好的建议,奇妙的学习方法等展示在问题答疑本上。然后老师定时查阅问题答疑本,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属于共性问题公开答复,个性问题个别谈话交流沟通,从而采取不同措施,使课堂教学日臻完善。

5、通过“作业批改”了解学情

众所周知,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同时,作业也可以帮助教师反馈教学效果,以及规划以后新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弥补教学不足。本人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作业批改上适用熏陶、感染、点化等方法,以求达到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思维误区,从而进行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思路目的,作业批改中应注意以下四点。

①全面性:布置作业形式不能太呆板,机械,要灵活多样,如随堂书面练习,口头回答练习,讨论练习,演板训练,课堂实验,课堂表演等,也有课后书面练习,社会调查材料,课后笔记整理归纳小结,家庭小实验等。

②教育性:作业的好坏,也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缩影”,对于整洁,规范,方法优秀的作业可以书面表扬鼓励或公开示范性的表扬,展览;个性问题个别谈话,提出方向;对于思维活跃,观点独到,方法简炼,一题多解者可采纳在课堂上推广以示鼓励。

③时效性:作业要及时批改,并进行圈点,不要吝惜一句鼓励性,希望性,鞭策性,赞美性话语,要及时反馈作业效果,以培养学生及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④针对性:批改作业不仅是打对错的问题,而是应帮助学生分清其实质,有针对性批改,让学生看作业就知道错在哪里。从而使学生从批语中感悟老师要求,自己学习的优劣及问题要害之处,以便及时纠正,引起重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中职学生学情 篇7

学情分析是教材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前提之一,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乃至设计教学评价的依据。将学情分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使学情分析有价值,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必须要分析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想引领学生到另一个地方去,这会涉及3个问题,一是究竟想到哪里去;二是学生现在在哪里;三是怎样去。了解学生现在在哪里,就是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怎样引领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哪里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那么怎样通过有效的“学情分析”真正的服务现实的课堂教学呢?工作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情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有效教学

职教学生被公认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接受能力差,且普遍存在厌学、怕学情绪,在教学中发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学生一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会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增强学习效果,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讲到4人抢答器制作与调试时,先在班级举行知识抢答竞赛,由老师出题,喊开始后,学生方可举手抢答,看哪一组能获胜。在知识抢答竞赛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抢答器的有关知识。

2 立足学生学情进行知识迁移,提升有效教学

职校生思维活跃,理论功底相对薄弱,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因此,职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还没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另外,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掌握3种意识:(1) 要有意识地创造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建立自主探究动机的最佳心理。如在教学《OTL功率放大电路》时,先让学生观察示波器测出的波形,得出功率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学生自己想办法,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要有意识地设置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使“自主学习”一触即发,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动机的形成。如在教学《多级放大器》时,利用单级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不能满足放大量的要求,激起学生想办法去解决高放大倍数的要求,激发学生思考,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求多级放大器的方法。(3)要有意识地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职教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上课开始时,展示《声光控电路》实物,联系楼道口、卫生间等声光控电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告诉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成品带回家安装在自家的卫生间,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掌握新知识,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3 深入思考学生的各种可能差异,促进有效教学

职教学生因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异,所以要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同时精心做好对应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4立足学生的认知风格进行小组合作,助推有效教学

职教学生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学习较好地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变学生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变对个人奖励为对小组奖励、变教师权威为学生自控,既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在教学《变音警笛》时,安装调试完成后,学生迫切的希望看到自己的成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边分析、边思考,确定调试步骤,由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通电调试。学生通电完成后,有3个小组都能得出想要的结论,而另2个组却不能得出这样的结果。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充分领悟到了问题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思考,讨论,检测,试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按照实际操作流程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实践、认识。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究、具体实践的意识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得到增强。

5 根据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反馈有效教学

职教学生的课后作业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作业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情况,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如果不重视学情分析,或者学情分析不准确,就会导致教学设计的各环节都不能适应学生的现状,最终影响学生的理解,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将有所减弱。现以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13级电信专业的2个平行班级为例,比较某一节课的授课情况,以此得出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如表1所示。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提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分析学习知识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在备课中就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并且具体分析这些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原因。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关注学生学情,因材分层施教 篇8

一、 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习困难的成因

要想治病必先把脉,要想促进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就必须要找到学生学习差异的根源之所在,不应该简单地归结为学生智力因素,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表明,差异性的成因是多元化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很大的,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成绩较优的学生在成就动机的驱动下学习较为积极主动,互动欲望非常强烈,思维层次处于较高的水平,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好;而对于英语学困生而言,在以成绩论英雄的当下,由于其得不到英语成绩的支撑,课堂上学习过程表现为容易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参与课堂互动的欲望较为薄弱,英语学习兴趣低,导致学习过程中错漏现象十分严重,自我感觉掉了队。掉队的成因,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这部分学生缺乏对自我学习能力准确定位,加上长时间处于不良的学习习惯下,成就动机更加得不到满足,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学习心理滋生并放大,如果感觉在班级被边缘化的话,会导致其英语学习自信心的进一步丧失,甚至出现对英语学习的抵触情绪。

二、 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实施分层教学

1. 注意分层的艺术性和隐蔽性

因材施教原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准则,考虑到学生间客观存在着的个体学习差异比较大,但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育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因材施教,首先就必须将所教班级的学生按照其语言能力和学习习惯合理地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但是分层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从分快慢班的情况来看,学生心理上容易因为刻意地进行区分而引起波动,特别是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其结果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那么,如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分层呢?

教师在给学生分层时,应注意客观性和隐蔽性,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具体学情,将学生分成强、中、弱三个层次,再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学习小组之中,通过学习小组的建立,让组内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帮扶后进生,实现小组内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我们在进行分层的时候,要意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每个学生的身上都应该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该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意识到成绩不好不能等同于差生,要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表现时刻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态,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进行分层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边缘化“后进生”。

2. 注重分层教学的过程性和评价性

其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曲解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句话的含义,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题目我讲得一样,有些学生学得很好,而有小部分学生没能听懂,我也不知道怎么啦。”“课后作业我是一样布置的,有些学生就完成得很好,总是有那么几个学生不能好好地完成。”这些话中的“一样的”是不是就意味着平等呢?笔者认为上述几句话是看似平等其实是不平等的,平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统一性教学、统一化的要求、和同一标准的学习评价,笔者认为平等是指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师应平等地给予学生发展的机会,给予学生平等的关注,对于英语成绩比较差的学困生,如果我们的教学起点脱离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那么等于没有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是不平等的,所以我们除了要将学生在形式上进行学习能力的划分以外,在课堂提问的内容上也应该有所助益,找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问题平衡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亦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时甚至是为了达到平等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情感天平适当地向着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倾斜。

具体实施办法有以下几点:

(1) 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应认真分析教材,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探究性问题,注意问题设置的阶梯性,保证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保证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获得语言知识的强化和应用英语的能力获得提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均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1 篇9

黔江区人民中学

秦红英

黔江区人民中学处于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带,学生的生源流失比较严重,片区内成绩好的学生进入了城内更好的中学学习,所以我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而八年级学生也正好处在一个青春转型期和叛逆期,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因此分析学生的学情,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现将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如下。

一、思想状况

八年级学生学习压力重,学科多,主动性不太强,目的也不是很明确,不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再加上学生处于生理期,有诸多的生理、心理和成长的烦恼,所以容易形成逆反、烦燥的心理。由于家长外出打工的多,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随爷爷、外公、外婆生活的学生占多数,所以学生缺乏与家长交流,缺少爱。学生渴望与人交流,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沉溺于网络。但大多数同学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心理素质稳定、心理健康、性格开朗,能与老师、同学交流;少部分学生性格偏激、情绪波动大,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劳动,还耍“小皇帝”脾气。

二、学生学情

1、学生养成教育不好。班内学生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没有好的养成习惯。乱说脏话,随便打骂别人,随地乱扔垃圾,等等。坏的习惯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心情,也导致没有优良的学习环境。

2、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班内学生大部分不知道主动学习,上课搞小动作,开小差,不认真听讲,自制力很差。

3、学生存在思想问题。部分学生厌学,找借口说自己学不懂,是因为老想着玩。老师布置的作业,匆匆的草草做完,为了是想玩耍。上课回答不出问题是因为自己在胡思乱想其他事情。还有的说,希望老师不要让我们准备那么多的学习资料。

4、还有百分之几的学生是智商存在问题。对待学习的反应比起其他学生来比较慢,上课老师讲的知识觉得很难懂,难接受,有的甚至连简单的字都不会写。

5、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都说知道没有知识不行,得学习,还要学习,可就是不想学习,觉得学习一点意思也没有。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也要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与场所。

6、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班内学生家长部分都是文化程度很低的人群,平时孩子到家根本受不到应有的照顾,更别说是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了。他们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认识不到对孩子思想教育和学习教育的重要性。有时还把学生犯错误,不完作业的责任推到学校老师身上。有一切放手不管,孩子只有老师管教的错误想法。

三、改进措施

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入手,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我区已经启动了“卓越课堂”,我校也将在这种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先学后教,分层教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培优辅差工作。变有效课堂为高效课堂,再提升为卓越课堂,更好的推进我区、我校“卓越课堂”的打造。

2、以地理教学的新理念: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对终身发展有利的知识为宗旨,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养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也初步形成一点危机意识。

3、加强地理教学技能和读图的培养。新课程标中明确说出运用地图来学习,说明了地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本。地理课的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的特点,重视“文本细读”“地图精读”,要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方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根据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导读和活动提示。平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地理课。

4、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会做人,学习生活。

基于学生学情的课例研究与思考 篇10

[摘 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科学地预设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继而保证教学实效.[关键词] 学情;问题意识;初中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教师切勿凭经验进行知识灌输,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通过问题的预设,逐步引导学生逐层地揭开罩在知识表层的一道道面纱.立足学情的必要性分析

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都不应该是被驯服的“小绵羊”,而应该是具备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者.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推进、帮助学生学习的外因,学生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成效.由此可见,学习者才是问题意识的主体,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都应该是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这就说明,真正的思维来源于自己的发现与认知,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来自自身对问题的探索.著名教育家弗雷斯和施瓦茨曾经借助积极信息加工理论对学生自我提问的质量与数量进行过仔细地调查与研究,并得出了“学生自我提问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与促进比教师的提问更加具备突破性”的结论,而且,学生突破认知提出的高水平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使问题的解决更加深入.因此,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首先应该做到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自主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还需教师激发、引导与培养,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情,注重问题的设置与引导,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触动中产生思维冲突,继而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问题的发现与探索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与发挥.课例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1.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基于学生学情的课堂教学在开课阶段应该设置问题,以帮助学生实现从原有认知到新知识的有效链接.预设问题1: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哪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预设问题2:我们前面学习过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ASA”,那么类比该方法,你能想出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新方法吗?

设计意图 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前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方法,问题1则是帮助学生完成已学知识的回顾,问题2则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猜想和方法的迁移.学生通过类比能够得到猜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它们相似.”随着这一猜想的落地,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而这恰是学生问题意识被激发的体现.生成性问题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用数学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生成性问题2:如何证明上述猜想?

在学生思考并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新的方法也就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得到了.2.精选例题并及时巩固

精选例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及时进行新学知识的应用与巩固.例1 如图1,D,E两点分别在△ABC的边AB和AC上,且∠ABC=∠AED.(1)求证:△ABC∽△AED;

(2)若DE=4,AE=5,BC=8,求AB的长.设计意图 例1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练习刚学到的新的判定方法,当然,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学生完成例1后,还可以适当地进行延展,给学生提供一个变式训练,如提供“黄金三角形”这一经典图形让学生进行同步训练.例2 如图2,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1)求证:CD2=AD?BD;

(2)想一想:你还能得到哪些与上式相似的乘积式?

设计意图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R基础,例2则将学生的问题意识聚焦到“射影定理”基本图形,这类图形在后续还有进一步的变式与应用,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情境拓展,综合应用规律

从中考数学的要求与难度来看,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规律的学习和简单应用,还应将其置于更为综合的问题情境中.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圆的背景习题,让学生进行综合应用.例3 如图3,已知△ABC和△ABD都是圆O的内接三角形,点E是AC和BD的交点.(1)求证:△ADE∽△BCE;

(2)求证:AE?CE=BE?DE.例4 如图4,圆O的半径为5,圆外有一点P,PB与圆交于A,B两点,PC与圆交于C,D两点.(1)求证:PA?PB=PD?PC;

设计意图 例3和例4以“圆”为背景设置数学问题,因为圆在初中阶段是学生比较怕的一个图形,所以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和训练.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圆的背景问题中能够应用新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这个过程不仅是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解决以圆为背景的综合题.4.基于学情,师生小结

每节课最后都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学到了什么,因此,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小结,而小结也应该基于学生的具体学情并通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例如本节课,笔者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如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完成小结.问题1:小明说:“要想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只要找到两者有一组角对应相等就可以了.”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请你判断一下小明的说法是否正确.问题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哪一种图形是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值得积累的?(说出其在具体的数学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便利)

问题3:有同学发现“过圆上任意一点作直径的垂线段,则垂足将直径分成的两条线段的积等于该垂线段的平方”,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判断此发现是否正确.几点反思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1.把握学情和理解课标同等重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标则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准绳,我们在备课和进行问题设计时,两者都得兼顾,要考虑到我们考纲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如果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应该为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甚至可以“上不封顶”,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跨越性发展.例如,上面的例3和例4,就是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的例题设计――以圆为背景研究相似三角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了新的知识,还结合圆周角性质有了新的发现――“相交弦性质”,继而促进学生对初中几何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2.预设问题,促进学生多维度对话与互动

上一篇:名著《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下一篇:新星学校2011年秋教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