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2024-07-23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通用9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篇1

(一)【基础练习】 师:课件出示练习题。

(二)【提高练习】

师:同学们表现这么么好,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放松一下。

1、教师拍手,请大家口答列式。或跺脚(1)每次拍3下拍4次。(2)每次拍5下拍2次。

2、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大家来当邮递员,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信送回小动物的家里,看看你能不能当一个好的邮递员。为什么3+3+5送不出去?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大家想不想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呢?

课间,有些同学分组跳绳,这里就有数学问题。

1、课本49页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为采集数据)

看图说图意,重点说出“每组有4个小朋友跳绳,有3组,就是求3个4相加是多少?用加法或者乘法来算都是正确的。”想:每组有()个小朋友跳绳,有()组,就是求()个()相加

2、一辆小车有4个轮,3辆这样的小车一共有几个轮?用乘法怎样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乘法算的例子?(学生同桌合作举例并在全班展示)

4、老师也收集了有关的信息,请同学们看看这些乘法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A、一盒药的外包装(6粒×2板|每盒),你从这道算式中知道了什么?

B、一盒月饼,按3×2放置,猜一猜里面的月饼是怎样放的?

5、大屏幕上的应用题。

总结师:这节课我们运用了乘法的相关知识,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最后我们就来一次综合比赛。以列为单位,每人做一道小题,看哪一列在规定时间内题做得最多,对得也最多。哪列就是冠军。准备好了吗?老师发题,宣布开始,师巡视。强调规则。时间到。将题交给老师。比赛后,我们请听课的各位老师当裁判,每位一张,咱们一起对答案。

(宣布冠军,师 :同学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学会合作。下课。)

二年二班乘法的初步认识综合比赛

1、看图写算式(1)★★★★★★★

★★★★★★★

()个()

算式是()×()读作()乘()

(2)◆◆◆◆

◆◆◆◆ ◆◆◆◆

()个()算式是()×()读作()乘()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7+7+7=()×()(2)3+3+3+3+3=()×()(3)8+8+8+8+8+8+8=()×()(4)0+0+0+0=()×()(5)9+9+9+9+9+9=()×()

3、写出乘法算式。

(1)4个2相加_________(2)5个4相加 _________(3)2和7相乘_________(4)3个9相加_________

4、读一读,并列出算式。

(1)3个8相加,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和8相加,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个因数都是6,积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篇2

一、题型的整理 (见表1)

二、具体分析

在表1中可以看出, 用乘法解决问题是每个版本教材都采用的练习形式。另外, 其中有五个版本教材采用了加乘转化或找朋友的练习 (浙教版教材没有这样的形式) , 有四个版本教材采用了文字题 (北师大和西南师大除外) , 有三个版本教材涉及了乘法的读写。下面就取其中两大题型和各教材特色练习进行分析。

(一) 解决问题类练习

解决问题的练习可分为3个层次。 (图1~图5, 来源于北师大教材)

1.看图写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乘法算式 (见图1) 。

这道练习教师可以在学生刚认识乘法的时候采用, 以加强对乘法的直观认识。———建模初期

2.看图直接写出乘法算式 (见图2) 。

这个练习没有了加法的依托, 直接写乘法算式, 这是在学生认识乘法后的一个练习。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还是会依托直观图, 借助实物图来理解乘法。———建模后期

3.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见图3) 。

可以看出, 这是综合性的练习, 不仅要求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 还要自己发现乘法问题, 是运用层面的, 它一定是在学生建模之后。———辨析与运用

(二) 加、乘对应练习

对应练习也分为三个层次。

1.看图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见图1) 。

这个对应过程是有图象的直观依托, 在图的帮助下形成加法与乘法的对应。———建模初期

2.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见图4) 。

这是直接把加法与乘法进行对应, 如苏教版教材内容学生已经经历了从加法过渡到乘法的过程, 考查学生是否已经清楚地知道两个乘数的由来, 理解乘法的意义。———建模时

3.找朋友, 将答案相同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一一对应 (见图5) 。

又如下列形式:

这个层面的练习需要清楚地知道每道乘法算式的意义, 知道乘法意义的各种表术形式, 是一个辨析的过程。———运用与辨析

(三) 特色练习

1.读写练习。

有三个版本的教材 (青岛版、人教版、苏教版) 采用了读写练习, 可以看出编写时比较细腻。乘法的读写也是学习乘法的一个知识点。其中青岛版和苏教版是采用写的方式进行的, 如3乘5, 写作 () , 人教版采用的是看图写算式, 读作 () 。这部分内容虽然在这三个版本教材上有所出现, 但比例都很小。可见, 乘法的读写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点, 而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也不存在困难, 因而, 其余三个版本的教材就不再出现了。

2.摆一摆, 说一说, 画一画。

这种练习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用小棒按几个几摆一摆, 根据摆的情况, 说一说乘法算式或加法算式。

如苏教版教材内容:

如西南师大版教材的例2:

这样的摆一摆是在学习这一知识点的初期, 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几。

第二种是看算式摆一摆, 摆出一道乘法算式的两种不同意义。

如北师大版教材内容:

如青岛版教材内容:

这个练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三、思考与启示

(一) 结合情境, 充分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教材练习更多采用的是联系具体情境 (如解决问题) 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对于“乘法”这一概念的引出、理解、巩固、深化等过程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 教学时教师要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感受乘法的现实意义。其一, 这体现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对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 在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形”对“数”的作用, 经常地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用数学符号去解决具体“形”的问题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 才更利于掌握乘法的真正含义。其二, 这也是生活数学的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并抽象, 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

(二) 利用“对应”, 加强联系

加法, 特别是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是学习乘法的基础, 各版本练习中较多地运用加法算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正好说明教学时教师应加强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通过“加乘对应”的练习, 让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认识得更透彻;并且能够对知识的变化起到正迁移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质量。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比较它们的异同, 消除学生认识乘法时的困惑, 引导学生加强联系, 突破难点, 从而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仔细分析对应练习, 还可以发现, 有的教材在注意正迁移时还安排了“反例”诱导, 人教版的编排特别明显, 出现了两处反例, 如下。

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除了注重从正面去揭示乘法概念的内涵外, 还应“考虑运用适当的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尤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正例与反例的差异, 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 更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三) 把握层次, 逐步理解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认识;乘法;感知;强化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70-0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2--13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乘号,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使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初步体会极限的一种思想。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找出不同,初步感知新知

师谈话:同学们,王奶奶有几个问题,希望我们全班同学帮帮她,你们愿意帮帮王奶奶吗?(愿意)

课件演示:

1、王奶奶在超市买东西,香皂3元,拖把20元,饼干5元,王奶奶一共花了多少元?

2、王奶奶今年81岁,小明6岁,他们一共几岁?

3、王奶奶家吃樱桃,王奶奶吃了7颗,王爷爷吃了3颗,王叔叔吃了6颗,王阿姨吃了10颗,他们一共吃了多少颗?

4、王奶奶摆小棒:每堆2根,摆6堆,有()个2根。(老师带领学生把问题一一解决,并板书:)

3+20+5=28(元)

81+6=87(岁)

7+3+6+10=26(颗)

2+2+2+2+2+2=12(根)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一个算式非常的特别,你能找出来吗?它为什么特别,特别的地方在哪儿呢?能说说吗?(我认为最特别的算式应该是第四个。因为它的加数都一样,都是2。)师表扬:你真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那它由(?)个2相加。(由6个2相加。)

二、动手操作演示,列出同类,强化感知

师:像这样特别的算式,你们猜,何老师能再变出像这样特别而又和它不一样的加法算式吗?(能)

(老师边摆小棒边说边写,每堆3根,摆3堆,就是3个3,3+3+3=9(根)

师:何老师能变出像这样特别的算式,那你们也能变出更多像这样的加法算式吗?(能)那何老师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像何老师一样边摆边说边写,写出更多的特别的算式来。

让学生汇报情况:1+1+1+1+1+1+1=7

8+8+8=24

5+5+5+5+5=25

10+10+10+10=40

0+0+0+0+0+0=0

100+100+100=300......

三、借助直观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理解新知

让学生再一次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加法算式,它們每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师小结:像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用一个更简便的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认识乘法”。

那怎样用乘法来表示呢?我们大家来分析第一个算式:它的相同加数是几?(2),再看有几个加数?(6个加数,即6个2相加)我们就可以写成2 ×6=12或6 × 2=12(强调:用一个小叉即×表示乘号)。读作:2乘6等于12或6乘2等于12(教读)。让学生试着完成剩下的题(会读会写),完成后,让学生比较两种算式,哪一种更简便呢?(用乘法表示更简便)。

四、借助电脑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体会极限的一种思想

有n个9相加的算式,以及有n个a相加的算式,让学生用乘法表示出来,再一次深刻体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用乘法来表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体会数学中的一种极限的思想。

五、利用层层深入的多种练习,巩固新知

(1)、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4=16

6+6+6=18

12+12=24

3+3=6

(2)、判断下列算式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能的在括号里打勾。

3+3+3=

2×2×2× 2=

4+4+4+3=

5-5-5-5=

2+5+6+4+3=

(3)、这里有几朵小红花?(分别摆有1朵、2朵、3朵)请列出加法算式。

这道算式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你能不能移动一朵小红花,使它能够用乘法计算出来呢?

(4)、7+7+7+7+6+8=?这道加法算式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你能想想办法把它变成能改写成乘法的算式吗?

六、课堂小结:

《乘法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篇4

在今年暑假的研修学习中我有幸听了赵雪丽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这节课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教学程序流畅,过渡自然,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课堂气氛和谐,使我很受启发。用一句话说,那就是用心引导,促进学生参与求知的有效性。课堂伊始,教师就用一个故事引入,以此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去开动脑筋,不要随波逐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这一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赵老师在设计时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之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篇5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5—8页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 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教学思路,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环节

(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将分三步进行教学:

活动

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

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

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

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第四步:知识迁移

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环节

(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总结全课,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

下面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法: 5个3 3+3+3+3+3=15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 乘法:2 × 7 = 14 读作:2乘7等于14

乘法的初步认识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和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过程: 课件练习口算:

63-30=

30-26=

16+21=

14-7=

100-70=

15+29=

13-3=

64-58=

5+5+5=

7+7+9=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带大家到游乐园去玩一玩好吗?(好)出示主题图。师:我们要想使情境图的信息表述完整应该怎么样观察?

生:有顺序的观察图。

师:下面去那个同学们有顺序的找出情境图中所提到的数学信息?

生:

生:从上往下看同学在玩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中间有同学用小棒拼图、最下面还有休息区。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1)过山车

我们先去过山车那儿看看。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节一节的数,每节车厢里做了几人? 圈—请同学们蒋每节车厢里面的3个人圈起来。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节车厢里面的人数与什么特点?

(2)制造冲突,改口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教师:想一想,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列式:2+2+2+2+2+2=12 读一读这个算式

观察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都是3)有几个3?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研究一下其他项目。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项目进行研究,然后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二)自主尝试,强化认识(1)摩天轮

出示PPT,摩天轮里的小朋友玩的真开心!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

指名说,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算式是怎样的。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求5个4是多少,用加法算式表示。

板书:4+4+4+4+4=20 师:我来提一个问题。如果再增加一个,就是几个4了?算式怎么办?(2)小火车

指名按上面的顺序说一说。板书:3+3+3+2=11(3)比较算式:这个算式与上面两个算式比,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板书:加数相同的加法

三、明确乘法的意义。

(一)、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小棒摆出图案,1.学生摆图形。2.交流。

(1)摆好后,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2)每个图形都用了几个小棒?

(3)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同桌互相说一说。

(4)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教师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3.乘法。

(1)说明:算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2)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①提问: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 3 ②指出: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科学家想出了用乘法表示。如:把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师写出来6×3。问:你看到这个乘法算式后有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接着向学生说明“×”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先写“/”,再写“”。及6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

③告诉学生: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这个算式怎样读?(三乘六)4.尝试。

(1)请学生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小精灵也白了图案,(课件出示)你能有加法算式表示共用了几根小棒吗?乘法算式怎么表示? 5.小结。

学生完成了乘法算式之后,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

1、课本48页做一做1、2、3 独立完成,教师指导,说出几个几,集体汇报。

2、你来当小老师

1)、2+2+2

用乘法表示为:2×2×2

()2)、4+4+4

用乘法表示为: 4×3 或 3×4()

3)、9+9+9+9

用乘法表示为:

9×3 或 3×9()4)、4 + 4 + 3

用乘法表示为: 4×3 或 3×4

()5)、A+A+A+A+A用乘法表示为:A×5 或 5×A()

五、课堂小结、点名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2+2+2+2+2+2=12

6个2

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

2×6

6×2 课后反思

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篇7

一、任务说明

(一) 任务及目标

1. 任务内容

2. 任务目标

(1) 能正确根据直接提供的“相同加数”列乘法算式, 能主动、创造性地制造“相同加数”列乘法算式, 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与掌握。

(2) 借助几何直观, 初步渗透分解、合并的数学方法,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 设计说明

在小学阶段, 我们把乘法的意义理解为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对这个意义的理解需要把握两个本质属性:一是相同加数是几, 二是有几个相同加数。教材在这一课的练习中, 为学生提供的写乘法算式的材料一般都是“成品”, 即“相同加数是几”和“有几个相同加数”都是可以直观看出来的。这样的练习是需要的, 但一味这样的练习, 最终就成了机械解读, 我们认为价值不大。尤其是从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以及学生对乘法意义本质属性把握的角度看, 这样的练习材料的挑战性不够, 学生“站着就能摘到桃子”, 显然无法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度以及对乘法本质属性的关注度。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在这一课练习的后续环节, 改变了学习材料, 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1. 将“桃子”从一个高度调整为不同高度

在这个挑战性任务中, “桃子” (练习) 摘取的难易程度发生了变化。 (1) 和 (2) 两个“桃子”学生站着就能摘到, (3) 和 (4) 两个“桃子”一些学生需要踮起脚尖, (5) 这个“桃子”学生需要跳一跳了, (6) 这个“桃子”则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弹跳力”才行。“桃子”高度发生变化, 意味着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多层次的要求。

2. 将结果从封闭唯一调整为开放多元

教材上的练习, “相同加数是几”和“有几个相同加数”一般是封闭唯一的, 如3盘梨, 每盘4个, 就是3个4, 学生不会有开放多元的思考方向。而在这个挑战性任务中, 我们将结果从封闭唯一调整为开放多元。例如 (2) 可以是理解上的开放多元, 即3个6和6个3, 也可以是2个9等等, (4) 和 (5) 就更明显了。这样的变化, 为乘法本质属性的凸显和学生思维的激活提供了可能。

3. 将过程从机械解读调整为个性创造

结果的封闭唯一, 导致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成为机械解读, 即学生只要关注相同加数是几, 有几个相同加数即可, 过程沦为模式。在这个挑战性任务中, 我们将对材料的解读过程调整为个性创造。如 (5) 这个材料, 学生需要自主创造加数, 可以是1, 2, 3, 4, 6任意数。 (6) 则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将1个苹果移到3个苹果的那个盘子中, 创造相同加数“4”。这样的形式, 为后续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算中的合并、拆分埋下种子。

4. 将形式从单一观察调整为手脑并用

教材上的练习, 学生通过单一的观察行为就能找到答案, 并且这种观察行为逐步走向模式化, 学生思维的兴奋度不高。在这个挑战性任务中, 我们把形式从单一的观察调整为手脑并用。例如 (3) 这个材料, 4个5, 4是直观的, 5是隐性的, 需要学生思考, 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雏形。 (4) 和 (5) 这两个材料, 需要圈一圈确定相同加数是几, 再数一数有几个相同加数。这样的学习形式, 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任务教学

本任务教学从课件呈现任务开始 (说明:在之前的练习中, 学生已经明确这种练习形式——写乘法算式求总数) 。

第一步:请学生观察课件上呈现的信息, 明确任务要求。

第二步:让学生拿出印有挑战性任务 (练习二) 的练习纸,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观察学生解决任务的情况及进度, 同时进行个别交流 (了解学生的算式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用“圈一圈”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想法, 为后面的交流做好铺垫) 。

第三步:反馈, 做好组织教学——学生要关注交流的过程。

反馈媒介:实物投影或电子白板——便于表达想法、厘清过程、凸显本质。

反馈顺序:依题目序号进行。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篇8

教学目标:

1.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上课之前刘老师想教小朋友们几句《弟子规》,想学吗?

师:请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读一读吧。(生随音乐读。)

…………

【设计意图:在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几,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辨别声音,寻找规律

师:这节数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一个动物乐园里看看,想去吗?

…………

师:小动物们都很有礼貌,都争着要和小朋友们问好。下面就比一比谁的听力好。

1.听青蛙的叫声。

(1)师:(课件出示一只青蛙。)快看,这是一只可爱的小青蛙,竖起小耳朵听一听,它叫了几声?(播放青蛙叫。)

生:这只小青蛙叫了 4声。

(2)师:(出示两只青蛙。)下面难度提高了,来了两只小青蛙。听,它们在和小朋友打招呼呢!(播放:每只叫4声。)每只小青蛙叫了几声,它们一共叫了几声?你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

生:每只小青蛙叫4声,两只小青蛙一共叫8声,加法算式是4+4。(板书:4+4。)

师: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

生:是2个4相加,因为每只小青蛙叫4声,有两只小青蛙,就是2个4相加。

2.听小猫的叫声。

师:小青蛙的叫声可真响亮。看这是谁?它们也要向同学们问好呢!

生:小猫。

师:小猫一共叫了几声?算式该怎么列呢?你们听——(4只猫,每只叫3声。)

生:小猫一共叫了12声。算式是3+3+3+3。(板书3+3+3+3。)

师:这是几个几相加?

生:这是4个3相加。

3.听小狗的叫声:

师:可爱的小狗也来了……

…………

师:(小结)在刚才听声音的活动中,同学们表现非常好:听得清楚,记得准确,表达完整。接下来咱们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强。

二、引入乘法,板书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连加法,加数都相同。

师:这3只小狗的问候声引来了一群小狗(9只)。如果每只小狗都叫5声,9只小狗一共会叫多少声呢?

师:现在请你来动笔写一写:9只小狗一共会叫多少声呢?(生在本上写9个5相加。)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太长了,很麻烦……

师:能不能想个办法,不写这么长的算式,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乘法5×9。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乘法吗?

生:课前预习知道的。

师:课前预习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要向他学习。(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听、数小动物的叫声,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2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感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建立加法与乘法的联系。】

三、学习新课,解决问题

1.列式学乘号。

①列出算式

师:请你来板书算式。(5×9。)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写吗?

②学习乘号

师:这个小叉是什么呀?

生:是乘号。(板书“乘号”两个字。)

师:它读作乘,你能读读这个乘法算式吗?大家一起读一遍。

③讲解意义

师:谁知道这个5表示什么?

生:5是相同的加数。

师:9表示什么呢?我写成10或者8行不行?

生:不行,9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乘号前面和后面两个数一个是加法算式中的加数,另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5×9也可以写成9×5,在这里他们都可以表示9个5相加。

2.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把前面3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自己写一写,指名板演。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重点说清几个几。)

3.练习反馈。

师:我们已经会把长长的加法算式,变成短短的乘法算式了,下面我们做几个小练习检查一下你们掌握的情况。

①读乘法算式: 3×24×35×32×5

②写乘法算式:2 + 2 + 2 + 2 + 24 + 4 + 4

( )×()( )×()

5 + 5 + 53 + 3 + 3+ 3

( )×()( )×()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读乘法,将加法改写乘法算式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唱一个拍手歌,请同学起立。(生表演唱。)

师:在我们刚才作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我发现我们每次拍2下手,一共拍了3次,算式是2×3或3×2。

…………

【设计意图:再次通过愉快的活动,体验乘法就在身边,同时训练了发散思维。】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问一问、写一写。

师:我们和小动物们一起认识了乘法,现在它们又来到了一个热闹的游乐园,我们快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游乐园里,小动物们都在做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哪些能用这节课所学的乘法来解决?自己试试写一写。

师:你提的问题是什么?你是怎么列算式的?谈谈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表达最清楚、完整。

生:我看到小火车有4节车厢,每节车厢坐2只小猫,就是4个2,所以可以用4×2,2×4来表示。

…………

2.看一看、写一写。

师:小动物们不但向同学们问好,而且还要为大家表演节目。它们已经分好了组,根据每组小动物的数量,想一想:用乘法算式求小动物的总数量。(出示动物图。)

…………

3.摆一摆、写一写。

师:现在小动物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就藏在每个小组的信封里,快打开看一看,数一数。汇报你们有几个什么小动物。

生:12只小猫,12只小兔,12只小狗……

师:这些小动物要乘船去湖心岛游玩,遇到了乘船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先商量坐几条船。每条船坐的小动物要一样多,最后把坐船的情况填在记录单里。(生小组活动。)

生汇报:

每条船坐( 2 )只,坐( 6 )条船,就是(6 )个(2 ),写成(6)×(2)。

每条船坐( 6 )只,坐(2)条船,就是(2 )个( 6),写成( 2 )×( 6 )。

…………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发挥了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不但解决了小动物的乘船问题,还写出了乘法算式,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想一想、说一说。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课前读到的《弟子规》,现在就请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一下,这段一共有多少个字?就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与课前游戏相照应,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乘法的作用。】

…………

师:你身边还有哪些?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来上课的同学,每个人10个手指,全班40人多少个手指?(10×40或40×10。)

…………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乘法。

生2:我觉得用乘法解决问题比较简便。

…………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我们在动物乐园玩得可真高兴,不但认识了乘法,还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继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生活,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评析:

前些天刚刚读了郑毓信教授的关于“教师的三个基本功”的文章,文章里面谈到了举例、提问、优化这三方面。关于提问在昨天我们的研讨中其实已经作了一定的阐述。而今天的课与我们研讨的主题“如何读懂教材、如何使用教材”恰恰是与举例和优化有关系,下面我就具体谈谈。

1.举例——关于情境的使用。

情境换种说法其实就是一种举例,一种数学知识蕴涵其中的例子,这一点无论对于教材的编写者还是教师而言都是一样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创设了多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弟子规》的交流引入及结尾的再次处理相呼应;开篇的动物乐园小动物欢迎的声音引入乘法;中间的唱歌互动;再到后面练习中数蝴蝶与分配游船人数。可以说这些情境都是教师细心思考、巧妙设计的结果,既符合学生较容易把握具体形象事物的认知特点,又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拓展空间。

其实对于情境而言,教师怎样选择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是基于充分的理解知识的基础之上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情境的呈现是否真的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是不是过于考虑兴趣的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再仔细来看看本节课的情境。在新知的引入(乘法)环节,刘老师并没有采用教材中的游乐园的情境,而是自己举例,采用的是听声音说算式、找规律的方式,而且是连听三组。可以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样一个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感官参与,学生的兴趣高涨,全情投入。但仔细想想这里又有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听相同加数”这样一个活动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个加数,它显然缺少整体的和(积)的认识,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发现算式的规律。而这恰恰是书中情境的优势,教材中的游乐园情境画面,提供给了学生数、比、算更多直观的感知,既可以了解到不同事物的结果,又可以发现了不同算式的相同之处,学生更容易把握了此类加法的特点,为由“几个几”引入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这样的情境选择还是值得商榷的。这里是不是可以把观察与倾听结合起来,综合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合适的情境。

2.优化——关于乘法。

如果从某种意义上讲,乘法就是对于加法这一运算的优化。具有相同加数的一些加法用乘法计算更简便。那么这种优势恰恰是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与感受的,这也充分地体现了学习新知的必要性。刘老师在这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写加法算式、读加法算式、算加法等多种方式体验此类加法的烦琐,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引入新的运算是一种迫切的需要,成为了一种必然!

在短信互动中看到很多老师在问:“乘法在学生学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还有必要再讲吗?还需要数一数和摆小棒这样的活动吗?”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也一直以来困惑着很多老师。但我想很多情况下这个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必须的!

众所周知,对于知识而言“知道”仅仅是最浅层次的。还应该有了解、掌握与熟练应用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前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学生学前通过其他渠道已会的关于乘法的知识,是不是仅仅只是‘知道’?”“对于乘法的意义他真的深入了解吗?对于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学生真的都能够明白吗?”通过课堂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可能真的只是“知道”,而且这种知道很多都是一知半解,更有一些曲解。像本节课中学生对乘法的读法出现的“乘以、乘于”的情况,就是一种提前获取知识的反馈。再举个例子说说,练习这样一道题“0+0+0+0”,改写成乘法算式,记得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课后我设计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就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出现了写成0×0这样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只在得数和形式上认识乘法,对于“几个几”的意义理解不够造成的。再比如就本课而言,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改写成乘法,那么不同加数的加法能改写成乘法吗?如“2+4”“3+3+6”等等,这也同样是对乘法几个几的深化,是不是可以在学生知道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呢?又如一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那乘法算式都能改写成加法吗?“1×1”“0×0”呢?含义又是什么呢?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地引入呢?

乘法的初步认识 篇9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运用学生已有的找规律、猜想认知策略,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

3.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体验探究的乐趣,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具:

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每人30根小棒。卡片若干。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二)、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三)、自我总结,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摩天轮的,玩过山车的,还有坐火车的后,这时我再问“谁能观察的更仔细些?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个车厢坐3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3把椅子。最后再提出 “儿童乐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个?”(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5+5+5„„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5,却不知道几个5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5。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5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5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6个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6个3相加等于18,所以3×6=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6×3=1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

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练习九的第二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习,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一题。这两题都是情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生活中还有哪些用乘法算的例子”开放题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兼顾学困生和优生。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二)、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三)、自我总结,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那么第二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森林里要举行冬季运动会了,开幕式开始了,看,最先出来的是什么方队?接着问:一共有多少只小鹿?答案有两种2个4相加、4个2相加。学生说出一种后教师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让两种不同的想法展示在大家面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小松鼠方队、小猪方队,算出小松鼠方块队的数目是3个4相加或4个3相加,小猪的数目是3个5相加或5个3相加。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6+6+6„„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重复一下,我就找最积极的同学回答,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6,却不知道几个6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6。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3个2相加、4个3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然后说一个长的30个2相加,学生会发现再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2个4相加,可以在2和4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2个4相加等于8,所以2×4=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4×2=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到此第一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二环节的教学:巩固练习,开智培能。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处理了练习九的第二题,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习,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处理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一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本节教材在学习乘法的意义时,也创设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情景图,小火车每节车厢坐3人,过山车每排坐2人,摩天轮每个吊厢坐4人„„等。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加上我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这幅图不能让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而是暗示生活中有许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我把这幅主题图安排在这里作为第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直接用乘法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加法改成乘法。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数学回归于生活。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三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孩子们我们认识了乘法,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七、“诱思探究教学论”在本节中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火灾、自然灾害、食品卫生、公共卫生、治安事件、设施设备突发故障与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下一篇:第十一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