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学考试试题

2024-09-12

煤矿地质学考试试题(精选7篇)

煤矿地质学考试试题 篇1

2.地质作用:凡是由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结构以及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

1.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过程和煤化作用。

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变成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植物首先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水解为分子量较小的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然后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成岩作用泥炭在沼泽中层层堆积,越积越厚,当地壳下降速度较大时,泥炭将被泥沙等沉积物覆盖。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作用下,泥炭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固结等一系列变化,微生物的作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缓慢的物理化学作用。这样,泥炭逐渐变成了较为致密的岩石状的褐煤。

变质作用当褐煤层继续沉降到地壳较深处时,上覆岩层压力不断增大,地温不断增高,褐煤中的物理化学作用速度加快,煤的分子结构和组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氧含量迅速减少,腐植酸也迅速减少并很快消失,褐煤逐渐转化成为烟煤。随着煤层沉降深度的加大,压力和温度提高,煤的分子结构继续变化,煤的性质也发生不断的变化,最终变成无烟煤。

2.岩石的水理性质岩石的水理性质是指岩石与水作用时,岩石所呈现的含水、给水、持水、透水等性质:(1)含水性 含水性是指岩石在其空隙中含有一定水量的性能。一般饱和含水量在数量上等于岩石的空隙体积。(2)持水性 岩石在重力作用下仍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称为持水性。岩石分散度愈大,其表面吸附能力愈强,持水性越强。颗粒越小,持水性愈大。(3)给水性 在重力作用下,含水的岩石能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称为给水性。一般空隙愈大,岩石给水度愈大;细颗粒岩石,给水度小。自然界中持水性愈强的岩石,其给水性往往最弱。(4)透水性水透过岩石的性能称为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用渗透系数K表示。渗透系数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水力坡度为1时,水在岩石中渗透的距离。一般岩石的渗透系数愈大,岩石的透水性愈强。

3.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储存在岩石空隙中的水。它主要以气态水、固态水、液态水、重力水和结合水等几种形式存在于岩石的空隙中。(1)气态水气态水指呈气体状态充满在岩石空隙中的水蒸气。气态水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可与液态水相互转化,二者保持平衡。气态水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2)结合水结合水是因分子力作用而被吸附于岩石颗粒表面的水。若吸附的水分不多,在岩石颗粒周围形成极薄的水膜,称吸着水;包围在吸着水外面,并使水膜增厚的这一部分水,称为薄膜水。(3)毛细水毛细水是充填于岩石毛细孔隙和细的裂隙中的水。毛细水受水与岩石接触面的表面张力影响,当表面张力大于重力时,毛细水能在毛细孔隙内上升至一定高度。由于毛细水能在毛细孔隙中上下运动,所以它有一定的静压力,具有一般水的特点。(4)重力水指完全受重力作用影响而运动的地下水,称为重力水。重力水存在于岩石中较大的孔隙和孔洞中,具有液态水的一般通性,它们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

(5)固态水当温度低于水的冰点时,岩石中的水便称为固态的水。

4.(1)整合接触指某个地区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运动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沉积连续、形成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岩性和古生物演化基本一致,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特点:1.上下两套地层为连续沉积; 2.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岩性、古生物基本一致 3.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存在侵蚀面。(2)不整合接触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指某个地区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后,地壳再抬升,使已形成的地层遭受风化剥蚀,出现明显的区域性沉积间断;之后地壳再次下降并接受沉积,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产状基本一致,称为平行整合接触或假整合接触。特点:(1)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岩性、古生物突变,缺失某些时代的地层;(2)上下地层之间存在分布广泛的沉积间断面;(3)上下地层之间的产状基本一致。2.角度不整合接触指某个地区在下伏地层形成后,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已形成的地层发生倾斜、褶皱、断裂、或伴随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并遭风化剥蚀、造成明显的区域性沉积间断;之后地壳再次下降并接受沉积,使新地层覆盖在不同时代的老地层之上,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产状不一致,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5:瓦斯的形成:(1)生物化学作用形成成煤的第一阶段,植物有机质分解,当氧气充足时,生成CO2、NO等气体。在缺氧条件下,由于细菌作用分解析出甲烷、重烃、氢及其它气体。由于此阶段形成的瓦斯距地表近,且多散于大气中,在煤体中保存的数量不多。(2)煤变质形成成煤第一阶段所形成的泥炭,由于地壳下降,被其它沉积物覆盖,在地热及地压影响下,其化学成分随之变化。氧、氢、硫、氮的成分降低,碳的含量相对富集,并生成了以甲烷、氢为主的气体及重烃等其他气体。由岩浆侵入产生接触变质时,也可生成重烃、氢和甲烷。:这阶段形成的瓦斯,由于在地下深处,不易放散,故煤层中所含的瓦斯,极大部分是该阶段形成的。(3)油气田的瓦斯侵入

6: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未改变的风化作用。

引起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有: 温度变化和水的作用①温度岩石大多由一种以上矿物组成,由于不同矿物的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变化下,它们的膨胀收缩不一致,从而破坏了矿物之间的结合力; 岩石又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昼夜温度变化影响下,表层和内部必然出现温差,导致表里不协调的膨胀收缩。②水的作用存在于岩石空隙内的水,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便结为冰,体积膨胀,对四周岩石产生巨大压力,促使岩石空隙扩大;温度上升,冰又融成水,向空隙深处渗透,同时扩大的空隙又为外来的水所充满。这样一冻一融反复进行,导致岩石空隙不断扩大,直至岩石崩解破碎,这种过程称为冰劈作用。

7: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煤层厚度变化的特点:(1)煤层底板起伏不平,煤层与顶板岩层接触面较平整(2)底板凹处的煤层厚,底板凸起处的煤层较薄,以至尖灭(3)煤层及夹石层的层理与顶板岩层平行,在底板隆起处可见煤分层及夹石层被隔开而不连续

煤矿地质学考试试题 篇2

平沟煤矿1958年建矿至今已有56年的开采历史。矿井建井之初设计生产能力为45万t/a, 1984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改扩建, 至1991年设计能力达到120万t/a, 2008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80万t/a。从建井至2014年底累计开采和损耗资源储量3209.7万t。

平沟煤矿目前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是采矿活动产生的地面沉陷、矸石堆放及矿坑水的排放等。所以, 平沟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将成为矿井生产活动中的重点工作。

1 矿山概况及地质环境背景

1.1 矿山概况

平沟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的桌子山煤田卡布其矿区, 行政区划隶属于乌海市海勃湾区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6°50'00″~106°57'00″;北纬:39°31'00″~39°37'00″, 东西最宽约2.52km, 南北长约6.4km, 面积15.6451km2。

矿区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东南约13km, 乌拉公路、乌拉铁路、临乌高速从矿区西侧通过, 距包兰铁路11km, 乌拉铁路支线为本矿铁路外运专线, 且有公路通至矿区, 交通十分方便。

1.2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1.2.1 自然地理

1.2.1. 1 气象

矿区属半沙漠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阳光辐射强烈, 日照丰富, 春季多风少雨, 夏季炎热短暂, 秋季多雨凉爽, 冬季寒冷漫长。一年四季干燥多风, 昼夜温差大, 最高气温达39.4℃, 最低气温-32.6℃ (一月份) , 年平均降水量247.7mm, 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份, 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 最大降雨量357.6mm, 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年蒸发量3132.1mm~3919.3mm, 平均3486.1mm。常年以西北风为主, 平均风速3.2m/s, 最大风速24m/s, 最大冻土深度1.50m。

1.2.1. 2 土壤和土地利用现状

矿区所在区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地表多砂质化、砾石化和有龟裂结皮, 土壤p H值在9.0-10.0左右, 呈强碱性反应, 土壤类型主要有棕钙土、栗钙土、风沙土等。土壤层土质较粗, 多为砂土、沙壤土, 地表多沙砾化, 部分地段表层为较薄的吹砂覆盖, 土壤肥力差。

平沟煤矿土地利用现状以其他草地、裸地和采矿用地为主。

1.2.2 地形地貌

矿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低中山和沟谷, 总体地势呈东高西低。低中山主要分布于矿区的Ⅰ盘区和Ⅲ盘区, 地势陡峻;Ⅱ盘区以宽缓的沟谷为主, 地势相对较为平缓。

2 矿山采动造成地质环境灾害的评价

2.1 地面沉陷、地裂缝

平沟煤矿建矿至今分别开采9-1#、10#、14#、16-1#煤层, 开采顺序自上而下分层开采。矿井采煤顶板管理方法为自然垮落法, 采空区面积较大 (目前形成采空区面积340hm2) , 采空高度约2.5m~5.0m, 呈不规则状。

除发生地面塌陷外, 矿区主要地质灾害形态以地裂缝形式显现, 地裂缝长度一般在20m~70m之间, 宽3cm~50cm。

2.2 矿区荒漠化

平沟煤矿由于大面积和多煤层开采, 沟通或破坏了矿井主要含水层, 在矿井采掘中曾发生过2次突水事故, 分别为1986年3月29日和1986年6月21日, 均为底部奥灰出水, 初始水量分别为88.2m3/h、123m3/h。上述情况造成地面沉陷、地裂缝外, 加之矸石渣堆堆放及矿山“三废”的排放, 已经危害到矿区内及周边的植被, 导致植被枯萎、死亡。地表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 形成矿区土地荒漠化。

3 矿山地质环境灾害的治理措施

3.1 治理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贯穿矿山开采的整个过程, 特别对于开采历史较长的矿山, 由于早期开采过程中, 忽视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因而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较多, 且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因此, 在未来的接续生产阶段, 必须加强对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

(1)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重点, 预防为主的原则。

(2) 执行以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3) 严格控制矿山采掘接续阶段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扰动和破坏, 最大限度地维持或减弱矿区的地质环境破坏程度, 建设绿色矿业的原则。

(4) 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特点, 对矿山破坏区及权属不明或灭失的采矿用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恢复治理方案, 不同的地段、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恢复治理措施, 以最少投资实现高效的恢复治理效果为原则。

(5) 边开采边治理, 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确保施工人员和矿山生产人员的安全。

3.2 治理措施

3.2.1 目标

(1) 保护与恢复矿山地质环境, 使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防治,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降低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2) 加强后续矸石的合理堆放, 对已存在的矸石进行规范化管理与设计, 避免造成次生地质灾害; (3) 努力减少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减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4) 努力创建绿色矿山, 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2.2 治理工程及治理方法

3.2.2. 1 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

地面塌陷、地面裂缝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地质灾害。因矿区地形复杂, 高差变化大, 地表变形区常表现为错动型地面裂缝或塌陷台阶。

对于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宜采用浅层平整法和排矸充填法进行处理。回填材料充分利用平沟煤矿排矸场风化稳定的矸石。

浅层平整法就是在塌陷不深或积水不多的地方 (3m以下) , 采取平整土地、修缮排灌系统的方法, 改善耕作条件, 恢复作物种植。

对沟谷出现的塌陷、裂缝, 当塌陷深度小于3m, 地裂缝宽度小于300mm的, 可就近取矸填埋、夯实。对出现的局部洼地, 因地势平整, 疏导过水通道。对损坏的草地, 适时补栽 (种) 。

3.2.2. 2 矸石堆治理

矸石是煤矿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由于历史原因, 平沟煤矿一直采用地面堆放的排放方法。随着资源开采量的加大, 平沟煤矿今后还会产生更多的煤矸石, 如果继续采用地面堆放的处理方式, 势必加剧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地资源的压覆、破坏。

对于平沟煤矿矸石堆的治理宜采用矸石综合利用和矸石堆覆土绿化的方法进行处理。

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在矸石综合利用上已经总结出一系列科学、合理可行的路子, 例如矸石发电、矸石制砖等等。

矸石堆覆土绿化主要是针对历史上已经产生的矸石堆而采用的方法。对于已经稳固的矸石堆, 在其表面覆土压盖, 一是可以封堵有害气体外泄, 二是在覆土面可以种植草木绿化, 达到改善矿区环境的目的。

另外, 也要重视矸石堆边坡的处理。首先将矸石堆边坡按原有的台阶面进行削减, 削减坡度不大于40°, 并在台阶面上留设一定宽度 (一般不小于2m) 马道。马道内侧设置一条排水沟, 用以排除矸石堆的雨水, 马道平台之间设置竖向排水沟连通, 保证上部雨水顺利引至山底, 矸石场底部建浆砌片石环形排水沟, 将雨水引至沟谷排水系统中。其次, 在矸石堆坡面上也要覆土, 待稳固后植草, 可以起到加固边坡的作用。

3.2.2. 3 矿山荒漠化治理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含水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造成矿区水土流失, 植被受损, 形成土地荒漠化。

治理主要以黄土填坑植树的方法进行治理。当然, 林木成活需要水源, 这里矿井的废水即可发挥作用。在矿井废水排出井下后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可浇灌林木。

4 结束语

随着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21世纪的能源结构将逐渐改变, 到本世纪中叶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但煤炭的绝对消费量有增无减。为了可持续发展, 要把能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煤炭作为能源的利用方式必须改变, 必须大力开发推广先进的洁净煤技术和煤炭转化技术, 煤炭要通过洁净转化和定向转化变成优质能源和宝贵的化工产品, 煤化工将取代石油化工在21世纪得到蓬勃发展。煤炭的综合利用及其共 (伴) 生矿物、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大有可为。煤炭综合利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煤转化和煤伴生矿物的利用。因此, 应大力发展煤气化、煤液化, 并加强石煤、煤矸石、煤共 (伴) 生矿物的利用。

煤矿地质学考试试题 篇3

【关键词】《煤矿地质学》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一般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55-02

前言

《煤矿地质学》是一门集地质研究、生产实践于一体并与煤矿生产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煤炭技术和煤炭工业的发展,我国煤炭工程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很多高校都在逐步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来培养专业的煤矿人才,虽然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对当前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仍是《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客观要求[1]。

一、《煤矿地质学》课程特点

1.教材内容丰富,但学时少。《煤矿地质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把矿井地质知识和煤矿生产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它的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地质作用、古生物与地层、煤矿地质勘查等等。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习目的、侧重点及专业培养目标等的不同,所以课程的学时往往安排的比较少。在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总学时被压缩到56学时,其中讲授课和实验课分别为40和16学时,并有1周的地质认识实习;而安全工程专业总学时也为56学时,但是没有地质认识实习。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多及学时的限制,所以教学内容一般侧重于解决矿井各种地质问题的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而培养学生的目标一般是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

2.综合性、特色性、实用性强。《煤矿地质学》的综合性比较强,它涉及到矿物学、古生物、构造地质学等等多个学科。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该功课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相当严格。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煤炭特色,因为它与煤炭的生产是紧密联系的。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专业的高级人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二、《煤矿地质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可以激发人的激情、挖掘一个人的潜能,而且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以,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一直以来,地质行业都普遍存在条件艰苦、待遇不高等问题,所以社会上对地质行业的评价相对偏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不牢固进而导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足。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通过一些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通过收集各地风景名胜来讲解地质的演化,不仅可以继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鼓励他们接触感兴趣的领域。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

2.教学内容的改革。精品课程是《煤矿地质学》改革的目标,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吸纳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培养方案,在课程方面做出以下改革:

(1)务实基础,突出重点内容。在任何教学中都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煤矿地质学》也不例外。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应该把地层、矿物岩石、地质构造三部分作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点。这也是非地质类专业学生学好该课程的基础和关键。同样的,《煤矿地质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在课时分配上也应该相应的增加课程实验的内容。至于地球的基本知识等章节,只需简略介绍便可。

(2)教研结合,吸收最新研究进展。把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是《煤矿地质学》精品课程的必然要求。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最新科研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也能积极参与课程研究。这不仅可以务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融合为一体。对初学者而言,《煤矿地质学》的基础内容是非常乏味枯燥的,但这又是学好该课程所必需的。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通常把教学内容和实验分开进行,但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知识比较乏味,所以难以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该教学方法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效。相反的,如果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直接观察和接触矿物、岩石等模型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内容讲解,把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变得直观、简单。这既能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到实验室来加强对标本的识别和鉴定来强化记忆。这种教学实践在广大师生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4]。

(2)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是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还是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来做相应的调整,比如:通过实例教学法来讲解“影响煤炭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设疑法来讲解“矿井水文地质及预防水”,通过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等等。所以,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4.实践教学改革。实践的环节对于《煤矿地质学》这一课程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学习基础性的内容时,通过实践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地鉴定和识别常见的造岩矿物、含煤地层中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和三大岩石的主要代表等。

(2)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先对学生的总体实验提出具体的要求,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操作实践,在此过程中把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有意识引导充分的结合起来,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加强课堂识读图件技能的锻炼,不断提高学生有效使用各种地质图件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基本的作图技能,而且还要重点讲授编图资料的收集过程、资料处理等内容,强调学生对图片的实际应用,课外要求学生独立的进行一些矿井地质主要图件的编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图件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要结合《煤矿地质学》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授课,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同时提升实践的能力。通过《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福美,吴超凡,吴志杰.《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龙岩学院学报,2011,29(2):105-108.

[2]徐宏杰,胡宝林,杨景芬,刘会虎.”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2014,(7):119-120.

[3]高莲凤, 张振国, 韩秀丽,等. 《煤矿地质学》课程建设[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4):74-76.

[4]杨晓娜, 黄波. “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浅谈[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29):71.

作者简介:

煤矿地质学复习题 篇4

4矿物和结晶质矿物的概念

5总结岩浆岩和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内容: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影响颜色的因素、结构和构造)

6地质作用的概念

7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包括的内容(只记标题)

8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的定义

9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0说明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各自的特征、形成过程及说明的问题

11标准化石12 标准剖面古生代包括哪几个纪及其代号14中生代包括哪几个纪及其代号

15水平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倾斜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的定义

17如何应用三点法求岩层的产状要素(见课堂笔记-)褶曲要素的内容及概念19褶曲的分类(横剖面)

20断层要素的内容及概念21断层的分类

22张节理的特征23 剪节理的特征

24成煤的必要条件(成煤控制因素)25 煤层总厚度和有益厚度的概念煤层的定义(见课堂笔记)27 含煤岩系的定义影响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因素和后生变化因素及其特征29近海型煤系的主要特征30 内陆型煤系的主要特征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及其沉积物的分布特征P35

32煤田地质勘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提交哪些成果及其与煤矿基本建设的对应关系P183或课堂笔记

33岩石的空隙性有哪些34潜水的定义

35承压水的定义36矿井充水水源有哪些

37矿井充水通道有哪些

39复习潜水完整井、承压水完整井、承压水转无压水完整井、矿井(巷道、采面)涌水量计算公式及涌水量计算例题

三量的定义

41瓦斯含量的概念42相对瓦斯涌出量的概念

43绝对瓦斯涌出量的概念44能利用储量的概念

重力的定义

地磁三要素

说明华北地区古生代地史演化古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成煤作用关系分析

编绘煤矿综合地质图件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如何计算可采储量

煤矿地质总结报告 篇5

目 录

第一章概况..............................................1

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1

第二节 位置及自然地理.................................1

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 ..................................2

第二章勘探工作 ..........................................2

第一节 勘探方法 ......................................2

第二节 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 ............................3

第三章井田地质 ...........................................5

第一节地层 ...........................................5

第二节构造 ...........................................5

第四章煤层 .............................................5

第一节 含煤性 ........................................6

第二节 可采煤层 ......................................6

第五章水文地质 ..........................................6

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6

第二节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7

第三节 供水水源 ......................................7

第六章储量计算 .........................................8

第一节 储量计算范围及指标 ...........................8

第二节 储量计算结果 ...................................8

第七章其它有益矿产 .......................................8

第八章结论 .............................................9

第一节 勘探成果评价 ...................................9

第二节 下步工作建议 ...................................9

第一章 概 况

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

为了加快阳泉市郊区煤炭工业的发展,经有关部门批准,阳泉市郊区成立“保安煤矿”筹建处,并于1993年3月12日定名为“保安井田”,筹建处对保安井田的勘探工作提出如下任务:

一、保安井田勘探性质属精查勘探;

二、勘探工勘期:二年以内,一次搞完不再补勘;

三、设计钻孔应考虑一孔多用,并对井田内瓦斯突出的点引起足够重视;必要时增加采样密度。

四、各项地质任务按照“规范”中对精查勘探的要求,高级储量比例在全井田内达到60%以上,且分布合理。

第二节 位置及自然地理

一、位置

保安井田位于阳泉矿区西部,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和寿阳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7′13″~113°22′32″ 北纬

37°51′47″~ 37°53′24″

井田范围:东起保安沟与阳泉三矿扩区相邻;西至原寿阳东详查勘探区F27断层,(独立坐标点:X=102250,Y=76550和X=100000,Y=76200的连线)北以独立带坐标点:X=102250;Y=76550和X=102250,Y=82000的连线为界;南至

石太铁路保安煤柱。井田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

本区交通较为方便,石太铁路、石太公路(307国道)、太旧高速从井田以南平行通过,通往全国各地。

二、地形与地貌

本区地处山西黄土高原的东部,井田内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山高坡陡,冲沟发育,形成中高山地貌。

三、水文

1、河流-保安河;

2、水库—山南水库。

四、气象

井田内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4倍,为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根据山西省地震局1982年颁布的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本区应属6级烈度区。

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

阳泉矿区是我国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开采历史悠久,早已中外闻名。本井田由于煤层赋存较深,目前尚未有矿井开采。

1973年阳泉矿务局地质处在东部完成1:5000航片地质调绘。119队于1986年完成寿阳东勘探区1:5000航片地质调绘,其范围包括了本井田。

第二章 勘探工作

第一节 勘探方法

一、勘探手段的选择及使用

保安井田位于沁水煤田的北部,山高沟深,地形变化较大,其勘探手段采用以钻探工程和物探测井为主,同时辅以地面地质测量及收集邻近生产矿井的地质资料,综合多种手段解决地质问题。

二、勘探类型的确定

本井田从总体上看为一地层走向东西,综合煤层稳定程度和构造复杂程度,本井田勘探类型应属Ⅰ类Ⅰ~Ⅱ型,即构造简单,煤层稳定~较稳定。

三、工程布置原则

根据所确定的勘探类型,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和阳泉矿区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工程布置采用以下原则:

1、精查勘探初期进行地面地质测量工作。

2、基本钻控工程采用勘探线,其方向近于南北向,基本垂直于地层走向。

3、严格控制水平大巷的煤层底板标高。

4、大部分钻孔的非煤系地层采用无芯钻进。

5、先期施工全取芯及煤系取芯孔,无芯孔基本放在后期施工。

6、钻探、测井密切配合,并选择1~2孔进行数字测井和模拟测井对比工作。

第二节 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

一、地形图—所用的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

二、地质填图

本井田西部原属寿阳详查区的一部分,已有1:5000地形地质图。其方法是采用航片填图法,外业调绘由一一九队和第一勘探局普查大队于1986年共同完成。

三、钻探工程

(一)钻探工程量

本次精查勘探共施工钻孔16个,总工程量13389.11米。其中水文孔一个,工程量880.41米。

(二)钻探工程质量

1、钻孔质量

本次精查勘探共施工钻孔16个;

2、岩、煤层采取情况 本次施工全取芯孔3个,计2725.72米,半取芯孔8个,计6495.16米,无芯孔5个,计4168.23米。

3、钻孔测斜

所有16个钻孔均进行了测斜,资料齐全,数据可靠。

4、钻孔封闭

5、原始记录及其它原始资料清洁,完整、准确,均符合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

六、水文地质工作

1、水文地质工作量

井田水文地质工作以收集阳泉矿务局三矿的水文地质资料为主,配合钻孔简易水文观测及抽水试验工作,并进行了化学样,岩石物理力学采集工作。

2、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1)保安河动态观测;(2)简易水文观测;(3)抽水试验工作;(4)奥灰延深孔;(5)采样。

第三章 井田地质

第一节 地层

一、区域地层

本井田位于太行山复背斜之西翼,沁水煤田之东北边缘,阳泉矿区西部。

二、井田地层

井田内煤系地层埋藏深度均大于500米,地表仅出露有二迭系上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地层,钻孔揭露的最老地层为上马家沟组。新生界地层不整合于各时代基岩之上。现将地层自老至新分述如下:O2m、O2f、C2 C3、P11、P12、P12、P22、Q2+

3、Q4。

第二节 构造

一、褶曲

井田内背向斜相间排列,向西南收敛,往东北敞开。现将褶曲由西向东分述如下:窑垴向斜、南叉背斜、郭垴向斜、菜芽坡背斜、高垴向斜、茶段背斜。、杨窑向斜、大阳窑背斜、保安河向斜、晓庄背斜。

二、断层

井田内断层稀少,地表仅发现F19、F20两条断层。

三、非构造变动(柱状陷落)经野外地质调查,在井田内地表未发现柱状陷落。仅在部分钻孔中有所揭露。

第四章 煤 层

第一节 含煤性

层。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2、3、4、5、6、8、8下、9、11、12、12下、13、15、15下、16共16层煤。可采煤层为3、6、8、8下、9、15、15下共六层。煤系地层总厚度170.33米,可采煤层总厚度10.75米。

第二节 可采煤层

一、3号煤:

位于山西组中部,上距K825米左右。厚度0~2.58米,可采厚度0.80~2.58米,平均1.32米,含夹矸1~2层,上层最稳定。

二、6号煤

位于山西组底部,K7之上,距3号煤18.08~25.66米,一般21.58米。厚度0~1.90米,可采厚度0.80~1.90米,平均1.36米。

三、8号煤

位于太原组顶部,K7砂岩之下,距K75.83~19.40米,一般12.32米。厚度1.30~3.26米,平均厚2.32米。含夹矸1层。

四、9号煤—太原组上部,8煤之下,上距8煤.2.70~12.98米,一般11.29米。厚度0.67~2.35米,可采厚度0.80~2.35米,平均1.65米。

五、15#煤—太原组下部,上距9煤约65米,厚度3.32~5.27米,平均3.91米。

六、15下煤—C3t下部,15煤之下距15煤3.91~7.95米,一般4.85米。第五章 水文地质

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

本井田属于娘子关泉域水文地质单元,区域地下水水力坡度的变化规律大致为补给、排泄区较陡,迳流区较平缓。

区域裂隙岩溶水迳流条件较好,区域含水层可分为松散岩孔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裂隙岩溶含水层。

第二节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一、含水层

根据含水空间特征,区内含水层可分为三类:孔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裂隙岩溶含水层,不排除奥灰突水的可能性。

K2石灰岩、K3石灰岩、K4石灰岩、K7砂岩裂隙含水层、3号煤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组、K8砂岩裂隙含水层、K12砂岩裂隙含水层、第四系砂砾含水层组。

二、隔水层(组)

井田内隔水层较多,各含水层之间都有厚度稳定的泥岩、砂质泥岩,可起到隔水作用,主要隔水层(组)有:15号煤至奥灰间压盖隔水层组 和K8~K12间隔水层组。

三、断层导水性

断层对矿床的充水因素,取决于断层的性质、规模、密度、断层两盘的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诸因素,可能引起断层的导水,甚至突水。

四、水文地质类型

15号煤直接充水含水层为K2、K2上、及K3石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勘探资料表明:15号煤的水文地质类型为三类一亚类一型,即以岩溶充水顶板进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第三节 供水水源

井田内没有工矿企业,而目前阳泉矿区各厂矿工业用水及饮用水有五个供水源—娘子关泉域提水水源、河流水及水库水、奥灰深层水、自建桃河潜水井、矿坑水,井在中奥陶系马家沟石灰岩中寻求解决。第六章 储量计算

第一节 储量计算的范围及指标

一、储量计算的范围

参与储量计算的煤层自上而下为3#、6#、8#、9#、15#、15#下煤层。

二、储量计算的方法

井田内地层平缓,一般倾角小于15°,故在储量计算中采用煤层的伪厚和水平面积。计算公式:储量=面积×视密度×厚度

第二节 储量计算结果

经本次勘探后储量计算结果为:

工业广场储量1965万吨,井田内获得能利用储量16338万吨,各煤层各级别储量,其中A级:2985万吨,B级:5916万吨,C级:7437万吨

井田内暂不能利用储量357万吨。其中3#煤层储量193万吨、6#煤层储量1435万吨、8#煤层储量4482万吨、9#煤层储量3021万吨、15#煤层储量6831万吨、15#下煤层储量376万吨。

第七章 其它有益矿产

一、石灰岩、铝质泥岩、铝土矿及石膏

据寿东详查报告,石灰岩、石膏、铝质泥岩及铝土矿经采样化验(表9-1),其品位均低,又因埋藏深,不易开采,故经济价值不大。

二、稀散、放射性元素

本次勘探在煤芯煤样中测了锗、镓、铀、钍稀散及放射性元素,其结果均达不到工业品位要求。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勘探成果评价

一、全井田勘探面积约14平方公里,共施工钻孔16个,总工程量13389.11米。

二、查明了井田内地层发育及变化情况。

三、对边界断层F27进一步进行了控制。

四、查明了主要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确定了煤类属无烟煤3号。

五、对主要可采煤层的瓦

斯成分、含量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六、查明了各主要可采煤层的直接和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及地下水的补、迳、排途径。

七、全井田获得能利用储量16338万吨,其中A级2985万吨,B级5916万吨,C级7437万吨。

第二节 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对已发现陷落柱及隐伏陷落柱的导水性,应在建井及生产过程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煤矿地质学考试试题 篇6

煤矿地质工作是当前了解矿区地质情况的唯一方式, 可通过地质勘探和分析工作, 评估煤矿储量和根据煤矿所在区域地质情况评估煤矿生产成本, 为煤矿生产决策提供依据。煤矿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也能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并根据矿区地质情况为生产煤矿提供理论指导,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从而提升煤矿企业生产效益。

1 为煤矿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不仅在开采煤矿前需对相应矿区的煤矿储量和地质情况进行勘探, 以确定相关矿区煤矿总储量和所需采用生产工艺的生产成本,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也需不断通过地质勘探和分析等地质工作了解矿区煤矿储量和地质情况。这是因为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通过开采前的地质工作很难对矿区地质构造和煤矿储量有一个详细了解, 对矿区地质构造情况和实际煤矿储量需通过不断的地质勘探和分析进行评估才能有更详细的了解。通过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地质工作, 不断勘探和分析煤矿总储量、相应地质情况及所需生产工艺的生产成本, 为煤矿生产决策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 以避免因煤矿生产前地质工作的失误给煤矿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1]。

1.1 评估煤矿储量

评估煤矿储量是对煤矿生产前地质工作的补充。由于矿区地质结构及煤炭矿层结构的复杂性, 仅通过开采前的地质勘探和分析工作很难对煤矿实际储量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实际煤矿储量远远小于或大于之前评估的情况。对煤矿实际储量不断勘探对煤矿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每个矿井而言, 企业决定开采都会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如果在开采过程中发现所在矿区的煤矿实际储量低于开采前评估储量或煤矿质量与评估存在较大差距, 那么就有可能让企业无法收回前期大量投资, 从而使煤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1.2 评估煤矿生产成本

与评估煤矿储量一样,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也需不断勘探和分析矿床地质结构, 并对实际地质结构不断加深了解, 以确定在后期生产过程中所需采用的安全生产工艺, 对后期生产成本进行客观评估, 并结合之前评估的煤矿实际储量, 对后续生产做出科学决策。由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 煤矿生产前的地质勘探和分析等地质工作中很难对煤矿所在区域的实际地质结构做出客观了解, 对煤矿生产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方法也就很难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估, 这就要求煤矿企业随着煤矿生产的进行不断加强对矿区的地质勘探和分析等地质工作, 根据新了解的地质情况确定选用的煤矿生产工艺, 并评估相应开采方法的成本。

2 保障安全生产

开采煤矿与开采其它地下矿藏一样面临着巨大危险, 生产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故层出不穷, 且煤矿生产比其它地下矿藏的开采面临更多风险。

a) 煤矿的地质结构与铁矿、磷矿和铅锌矿等有色金属矿床相比结构更为复杂, 在开采过程中需做好相应安全措施, 否则发生坍塌的风险很高;

b)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还面临来自瓦斯、SO2等有毒气体的威胁, 需在生产过程中做好通风措施;

c) 如果煤矿开采区域位于平原地区, 在开采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地下水的影响, 需做好排水工作。如果没有做好排水工作, 就有可能会发生透水安全事故。为减少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 降低发生安全事故时产生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就要求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做好地质工作, 及时发现煤矿开采中可能面临的地质隐患, 并做好相应安全措施, 保障安全生产。

2.1 生产前的安全生产保障

在煤矿生产前通过开展地质工作能及时发现煤矿开采区域内的断层情况、瓦斯含量、地下水含量及相关区域的地质构造问题, 为煤矿开采前安全生产保障措施的开展提供指导[2]。要在煤矿开采前就做好安全生产保障, 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a) 在煤矿生产前, 如果通过地质勘探发现所在区域含有较大存量的地下水, 对于地下水有较高压力的情况可采取钻孔释放方式进行处理, 如果地下水压力较小也可通过钻孔后用水泵抽水的方式进行处理, 降低开采过程中发生透水事故的风险;

b) 对于在生产前发现的瓦斯及其它有毒气体的处理, 可采取在开采前钻孔排放或挖掘通风井的方式进行处理。通过地质工作的有效开展, 可最大限度地将安全生产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2.2 生产中的安全生产保障

煤矿开采的高风险性使得即使在煤矿开采前就做好了相应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也很难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不出现新的安全隐患, 而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如果不开展煤矿地质工作, 那么很难及时发现这些安全隐患并进行处理, 从而导致出现新安全事故。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主要面临水灾和瓦斯两种事故。

a) 水灾事故。中国很多煤矿都处于平原地区, 在开采过程中需时刻关注水灾威胁, 这就需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不断开展地质勘探和分析工作, 对开采区域的地下水及地上水含量进行评估, 并对开采区域地质结构进行有效评估, 综合评估发生水灾的风险, 对发现的地下水及时进行处理;

b) 瓦斯对安全生产的威胁。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在开采前未发现的瓦斯含量较高区域, 因此煤矿地质工作应及时发现这些区域, 避免在开采过程中发生瓦斯含量突然增大的情况, 以避免危及开采工人的生命安全。

3 提高生产效益

对于煤矿开采企业而言, 不论是开展地质工作还是保障安全生产, 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盈利, 并在盈利的同时向社会输送煤炭, 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煤矿企业在煤矿生产中开展地质勘探和分析等地质工作最为本质的作用还在于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益。

3.1 降低开采成本

通过煤矿生产中地质勘探和地质分析等地质工作的开展, 对煤矿矿床所在区域加深了解, 设计科学的开采方式, 降低煤矿生产成本。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可根据煤矿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适合的开采方式, 如果开采过程中挖掘路径选择失误就会造成因挖掘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开采成本过大;开采过程中如果所采用生产设备与煤矿所在区域地质情况不符, 也会造成生产设备无法有效使用, 从而增加开采煤矿的成本。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不断通过地质勘探工作及时发现开采过程中新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就能有效降低煤矿开采成本[3]。

3.2 提高生产效率

煤矿生产中地质工作的开展, 能及时发现煤矿开采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并根据煤矿开采实际情况, 选择高效的挖掘方式和掘进路线, 提高煤矿开采效率。

4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 中国对煤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对煤矿企业生产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煤矿地质工作作为了解矿区地质情况的惟一方法, 就要求在煤矿地质工作中不断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并认识到煤矿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煤矿生产效益、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要求在煤矿地质工作中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不断改进地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让煤矿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摘要:煤矿地质工作是当前了解矿区地质情况的唯一方式。从为煤矿生产决策提供依据、保障安全生产及提高生产效益三方面分析了煤矿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的作用。

关键词:煤矿,地质工作,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孙发东.浅析煤矿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7) :136.

[2]刘双成.矿井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作用[J].民营科技, 2014 (7) :22.

煤矿地质学考试试题 篇7

关键词:煤矿;地质勘探;地质环境;综合治理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质勘探领域的投入自2012年达到顶峰的1400亿元左右后开始逐年减少。在环保理念下,地质勘探领域的市场收紧,市场上的矿产品价格走低,导致投资减少,同时我国在地勘领域呈现出畸形的产能过剩状态。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矿勘探既面临着市场紧缩的挑战,又有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关键还是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地质勘探技术,并加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一、地勘技术

1、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一般包括采区地面地震勘探以及矿井地震勘探。前者主要是针对矿井区设计前,利用该技术,勘探采区的地质构造以及可能断层发育情况、煤层赋存状态和煤层底板的起伏,并且评价含水层的影响,同时指定防治水害的措施。该阶段主要是针对采区范围小构造的勘探,包括5m左右落差的断层、采空区分布、陷落柱。后者则主要针对井下的勘探。一般有四种勘探方法。其一,井巷二维地震勘探,这是地震反射波方法的一种,且应用最为广泛。沿井巷走向布置覆盖观测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近源全空间多分量勘探时,要依据煤层的分布以及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来设计合理的观测参数,确保观测数据准确。其二,地震波超前探测,即地震超前预报技术,井下环境十分复杂,井下观测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所以必须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尽可能多地设置激发点和接收点,超前采集地震数据,提高探测效果。其三,瑞利波勘探,瑞利波就是在激发点水平面附近传播的波,首先通过采集瑞利波,其次从已知资料中分析得出不同频率面波的速度和波长,并制作离散分布曲线,反演得出地质解释。其四,槽波勘探,将煤层作为低速波导,并在其中激发以及传播导波,进而探查煤层。

2、地质雷达勘探。该勘探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一定范围内的不均匀体(如空洞、岩石、水体)的分布以及岩性的变化,在大比例尺构造以及岩体结构形态的使用中效果良好(注意是近距离)。

3、电阻率法。该方法的依据是岩土介质的导电性,通过对人工建立的稳定电流场分布规律的分析来找矿或解决某类地质问题。

4、井下直流电法透视。这种方法可主要用来探测水文地质异常区域,在煤矿勘探中主要是探测采煤面内的导水构造、煤层底板的含水层。

5、坑透法。又称无线电波透视法,即向地质体发射无线电波,并观测电波在传播途中场强的衰减确定异常体位置和形态。

二、综合治理

尽管我国地大物博,但接近14亿的人口数量,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对能源需求量的提高。特别是火力发电行业对煤炭的需求极大。尽管新常态下矿产品市场紧缩,但依然保有相当规模的市场,所以煤矿行业在目前依然是热门产业。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开发和利用程度高,技术也相对成熟、系统。但是长久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煤矿开采当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如不合理开发、不科学的规划等给地质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破坏资源等等。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会挖掘出很多埋藏在地底深处的有害物质,这些物质扩散开就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其次,地質灾害问题,在开采煤矿时,很明显会造成地质构造的破坏,这可能导致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后,破坏资源问题,主要是地下水资源会遭到破坏。这些问题又会对煤矿开采工作造成困难,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在强调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做好地质勘探以及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破败的生态环境在治理时所要耗费成本极大,所以做好地质综合治理工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外部政策,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要建立起完善的财政支撑体系,将环境保护纳入公共财务制度当中,加强各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并以有偿的资源使用原则为准,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及治理费,同时强制要求资源利用单位缴纳一定的补偿金,充实治理资金库。另一方面,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二,治理措施。一方面要針对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详细的调查取证,并进行备案。要将煤矿开采当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其特征的资料进行汇总,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地质灾害的预判能力,做好预防工作,特别是要积极采用新型的勘探技术,进行超前勘探,准确掌握地质情况,确保安全生产。另一方面,要建立起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对矿区地质环境当中的动态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评价。而这些动态因素包括矿区瓦斯情况、地表水、地下水、放射性物质等,并辅以新式煤矿开采技术,以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指导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整体把控环境问题。要组织专门地质环境人员,辅以先进的设备,组成小组,专门从事地质环境的检测。主要任务是针对矿区开采工作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细致的调查,并进行详细准确的评价与预估,实施过程控制,动态观察。从整体上把控地质环境的变化,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原则,为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结束语:在新常态下,煤炭行业依然保有相当规模的市场,煤炭行业依然是热门行业之一。长久以来,在煤矿开发过程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导致地质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造成各种地质环境问题时有发生,在国家强调安全生产的背景下,抓好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十分必要而且重要,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往往破坏易,治理难,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而且任务艰巨的工作,必须要抓好地勘技术,并考虑各种外部或内部的因素,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最终实现煤矿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立刚.探究煤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3,11:174-175.

[2]许超,张艳芳.关于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5:47.

[3]袁桂琴,熊盛青,孟庆敏,等.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地质学报,2011,11:1744-1805.

上一篇:小学200米运动会广播稿下一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告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