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讨论文

2024-05-31

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讨论文(共8篇)

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讨论文 篇1

摘要:“慕课”学习方式在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大学生创新教学途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在此环境下,高校组织创新教学很好适应了“慕课”时代的发展需要。在理念方面,要积极地建立网络课堂教学理念;关于教学模式,要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强化高校在线教学管理,有效利用“慕课”优势充分应对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以及意识的渗透;关于实现路径方面,应当重点创建高校精品“慕课”课程。本文首先简单地阐述了“慕课”的特点,进而对于现阶段高校创新课程面临的难题进行分析,最后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慕课”;大学生;创新;教育

当前,国家加大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并将其提高到战略发展层面,要求各大高校着力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开展国家创新教育促进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坚持提升人才质量的基础原则,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相关保障机制,重点改善现有的课程体系,转变当前的人才培养形式,基于课堂、试验以及实习教学改革,不断拓展大学生课外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将创新教育融汇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程,培养和发展具有创新思想、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家各大高校开始逐步建立“慕课”教育,不断开拓高效教育路径。“慕课”的开展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可以促进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创新教育挑战。

一、“慕课”的特点

1.大规模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课程门类众多,在国内涉及400多门功课。其二,学习的学生很多。根据对“慕课”平台,尤其是对有名的Coursera等的统计,很多课程在线注册人数达万人之多,任何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进度。

2.开放式

学生可以通过“慕课”系统学习来自全球的名师课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这一特点极大地便利学生结合自身的爱好免费确定学习课程。假如学生努力学习,同时通过了相关课程测试,就可获得相关课程学习证书以及有关学分。“慕课”这一特点降低了课程学习门槛,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享受高质量课程,学习自身感兴趣的事物,了解各种思想文化,优化知识结构。

3.课程内容丰富

“慕课”课程研发人员将各项良好的学习资料设计到课程中,课程形式含有阅读材料、视频资料、课堂讨论、测验作业,同时还有相关课程的大讨论区专门组织解答疑问。较之实体课堂,“慕课”相关教师多为名校名师,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权威性,可以很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

4.教学方式新颖

“慕课”教学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视频短片的方式展现,每次课程含有几个接近10分钟的视频,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道具组织课程,各个环节都是通过教学明确设计的,讲解课程的方式也非常生动,课程内容通过多个问题进行有机地连接,学生必须正确回答问题才可以继续听课。该模式对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能促使学生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关于教学效果的评估,学生必须在进行学习时通过各项测试,上交课程相关作业,同时通过其他学院的评价,最终才可以获得课程认证。较之传统的教学以及评价方式,该模式更为新颖。

二、“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培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1.极大地冲击了大学生思想观念

“慕课”这一平台多元、开放,对于过去的教学思想以及观念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思想出现了多元化。如果学生自身的自制力不足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对于学生原有的思想形成了多元化的冲击。高校应该在“慕课”环境中组织创新教育,正确使用多元文化,辩证地看待其他的观点和看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自己所用,为创新教育服务。

2.挑战传统高校教育教学模式

因为条件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在传统思想下,理论课教学常常采用灌输的方式组织教学,鲜少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理论学习非常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慕课”存在各种形式的互动,单纯的理论性讲解以及知识的灌输非常少,很显然,“慕课”的教学发展打破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对于创新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此我们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开展具有较高时效性的“慕课”课程,创新高效理论课程教学,提高理论教育的趣味性。

三、基于“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培育路径选择

1.顺应“慕课”发展,创新大学生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人员必须对“慕课”等技术进一步加强认识和学习,充分利用该项课程的优势,积极地去适应新的开放式教学的特点,使得教学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运用该项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拓展教学途径,使学生始终可以获得最前沿的知识理论。现在大学生已然成了上网的主要群体,不同的信息理论以及知识都在不断地加强对学生学习阵地的控制,高校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战略的转移,积极占领网络课堂教学阵地;高校教师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层次以及特点,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创新教学理论,转变过去重讲述、轻引导的教学形式,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增强教学创新理念的影响力。

2.在“慕课”的载体下,积极创新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高校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慕课”作为教学载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不断地转换角色,结合大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学可以不断地吸收“慕课”教学模式的积极理念,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以及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校可以拓展自身的师资团队,增加先进的技术设备,集合专家型教师进行“慕课”课程的制作,有效结合传统以及网络课程,构建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综合教学形式。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自行在平台上学习,课堂教学则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考核,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有效地分享学习心得。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从外部引进相关优秀的教学课程,从而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

3.积极创造条件,构筑创新教育的网络阵地

高校可以有效地运用“慕课”自身的优势,加强同其他高校的联系,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建立高质量的“慕课”课程;利用“慕课”更好地为学生解答学习难题,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力度。与此同时,高校可以通过自身高质量的课程,引起更多学生关注,增强自身的知名度。现阶段,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慕课”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高校必须不断地强化探索和尝试,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四、结束语综上,“慕课”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好地满足当下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发展需要,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得到相对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其创新教学的路径,对此高校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该项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改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结合“慕课”的特点对现阶段高校课程开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展开分析,进而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慕课”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教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居占杰,刘洛彤.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基于G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调查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5(2):71-75.

[2]王锋锋,段美萍.慕课在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知识经济,2016,(9):178.

[3]郭静.“慕课”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培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4(5):105-107.

[4]黄玉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慕课的编程类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9):252-255.

[5]诸云,关翔中.MOOCs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5):101-103.

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讨论文 篇2

一、慕课的内涵及特征

1. 慕课的内涵。

慕课起源于美国,2008年慕课的概念被提出,并在2011年受到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慕课指的是大规模的公开在线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慕课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对于教师来说,慕课是一个自我专业素养的展现,也是一个挑战。教师的课堂不再是单纯的讲,而是将教学、互动、体验以及检测等等众多环节在网络上得以实现。不同于公开课的教师课堂视频的录制,慕课的不同点在于,学生在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外,还要完成老师在线布置的作业,学生与教师一同探讨问题,最终可以拿到其大学的认可证书。

2. 慕课的特征。

(1)开放性。在进行慕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会受到相关的限制,如地点等。虽然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相关的差异,如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及经济等,但只要学生喜欢、愿意、有时间,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课堂的学习,享受到优质的课堂。慕课的空间不仅具有灵活性,而且其课堂教学的评价系统具有客观性以及自动化,在进行随堂的教学时,能够得出科学的测试结果。同时,当学生提问时,往往几分钟后就会得到答案。

(2)规模性。在进行慕课教学时,不会收到人数的影响或限制。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一些优秀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有多数同学因为教师空间的限制而抢占不到座位,错失了听课的机会。而进行慕课教学而言,可以有成千上万的人共同的参与,保证了学生的学习。

(3)自主性。在课堂的选择上,慕课显得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与时间的课程,并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对于教学视频,可以随意暂停与回放,学习内容可以反复探究,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意愿。

二、慕课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意义重大

1.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慕课的构建严格遵照了科学的体系,逻辑性与科学性是慕课的特性,同时也是慕课的优势。就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而言,慕课的应用,可以极大的帮助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来看,大量的教学信息丰富了大学英语课堂,慕课的这一优势满足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在听说读等方面都得到了训练,最终提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从教学体系来看,慕课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了可靠的模拟空间,慕课与平时的课堂取长补短,形成完整的体系。大学英语课堂引入慕课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2.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与自主性。

慕课的教学特点就是具有互动性,通过网络上的交流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升。以先进的网络为支持,将学生被迫接受的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摄取知识。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慕课教学模式是开放的,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的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这极大的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1. 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模式相结合。

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慕课教学模式相结合,极大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不能一蹴而就,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堂的创新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学生学习能力、教师的授课能力、设备的更新这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循序渐进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创新实践中,可以合理的对传统课程与慕课课程的比重进行设置,让两种课堂相互渗透,让课堂的创新可以有一个过渡性,这对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在教学测评中体现慕课教学。

在教学测评中体现慕课的教学效果,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测评中加入慕课的学习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慕课学习的重视程度,也可以健全教学测评体系。

3. 实现慕课教学的多元化。

实现慕课教学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有个性。在慕课教学模式的引入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定时签到,为学生设置答疑解惑专区,实现慕课教学的多元化与完整性。同时,各高校要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慕课进行完善,保证慕课的完整性,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涯营造良好氛围。

结语: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为高校英语课堂引入慕课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慕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可完善高校课程体系。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高校不断健全大学英语教学的体系,让慕课更加多元化,更具完整性,把慕课融入教学评价中,让慕课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摘要:随着高校课改的不断深化,课堂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科学。慕课的效果在高端院校得到验证的条件下,并伴随云技术的迅猛发展,慕课在众多高职院校中尤其是英语课堂也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慕课的内涵与特征的介绍,分析了慕课对高校英语课堂的重要意义,并对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慕课,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参考文献

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慕课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创新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在高校中,慕课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有部分高校在慕课的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慕课课堂跨越了时间和地域限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放性的教学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慕课现已走入很多高校的英语课堂,也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慕课的内涵及特征

1.慕课的内涵。慕课起源于美国,2008年慕课的概念被提出,并在2011年受到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慕课指的是大规模的公开在线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慕课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对于教师来说,慕课是一个自我专业素养的展现,也是一个挑战。教师的课堂不再是单纯的讲,而是将教学、互动、体验以及检测等等众多环节在网络上得以实现。不同于公开课的教师课堂视频的录制,慕课的不同点在于,学生在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外,还要完成老师在线布置的作业,学生与教师一同探讨问题,最终可以拿到其大学的认可证书。

2.慕课的特征。

(1)开放性。在进行慕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会受到相关的限制,如地点等。虽然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相关的差异,如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及经济等,但只要学生喜欢、愿意、有时间,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课堂的学习,享受到优质的课堂。慕课的空间不仅具有灵活性,而且其课堂教学的评价系统具有客观性以及自动化,在进行随堂的教学时,能够得出科学的测试结果。同时,当学生提问时,往往几分钟后就会得到答案。

(2)规模性。在进行慕课教学时,不会收到人数的影响或限制。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一些优秀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有多数同学因为教师空间的限制而抢占不到座位,错失了听课的机会。而进行慕课教学而言,可以有成千上万的人共同的参与,保证了学生的学习。

(3)自主性。在课堂的选择上,慕课显得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与时间的课程,并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对于教学视频,可以随意暂停与回放,学习内容可以反复探究,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意愿。

二、慕课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意义重大

1.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慕课的构建严格遵照了科学的体系,逻辑性与科学性是慕课的特性,同时也是慕课的优势。就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而言,慕课的应用,可以极大的帮助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来看,大量的教学信息丰富了大学英语课堂,慕课的这一优势满足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在听说读等方面都得到了训练,最终提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从教学体系来看,慕课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了可靠的模拟空间,慕课与平时的课堂取长补短,形成完整的体系。大学英语课堂引入慕课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与自主性。慕课的教学特点就是具有互动性,通过网络上的交流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升。以先进的网络为支持,将学生被迫接受的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摄取知识。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慕课教学模式是开放的,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的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这极大的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1.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模式相结合。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慕课教学模式相结合,极大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不能一蹴而就,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堂的创新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学生学习能力、教师的授课能力、设备的更新这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循序渐进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创新实践中,可以合理的对传统课程与慕课课程的比重进行设置,让两种课堂相互渗透,让课堂的创新可以有一个过渡性,这对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在教学测评中体现慕课教学。在教学测评中体现慕课的教学效果,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测评中加入慕课的学习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慕课学习的重视程度,也可以健全教学测评体系。

3.实现慕课教学的多元化。实现慕课教学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有个性。在慕课教学模式的引入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定时签到,为学生设置答疑解惑专区,实现慕课教学的多元化与完整性。同时,各高校要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慕课进行完善,保证慕课的完整性,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涯营造良好氛围。

结语: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为高校英语课堂引入慕课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慕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可完善高校课程体系。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高校不断健全大学英语教学的体系,让慕课更加多元化,更具完整性,把慕课融入教学评价中,让慕课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讨论文 篇4

摘 要 目前国际化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轴心机构―高等院校,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国际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职能从通过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来培养人才,进而转变为科学创新、技术更进来挖掘与开发人才,力图将智力输出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关键词 国际化 高等教育 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中国面临来自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竞争和挑战,中国迫切需要融入世界文化圈,就必须培养一大批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和科技、具备高水平理论基础、学术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必须认识并主动适应社会对这一类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高校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与国家化接轨。

1国际化背景下对高校教学的挑战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管理都发生了系统性的变革,这要求中国的高校教学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教学改革,以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进而培养出更多理论基础扎实、学术水品过硬、专业技能高强的高素质人才。在国际化背景下,除了高等院校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体制要发生改革之外,中国高等院校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院校应该对传统教学模式做出创新与改革,将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主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以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国际型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高超学术水平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高校的职能并不只是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多元化智力发展和综合能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注重高深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尤其是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环节的构建。但是我们当前高等院校的大学教学最缺乏的就是这一项内容。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正视这项困难与挑战,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和办学模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加强师资培训和技能更新,从而促进中外学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甚至促进国家之间的教育文化合作。

在课程内容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中所运用到的现代化设施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我国高等院校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让教学信息传递更方便快捷。

2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教学模式

2.1启发式教学

高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与研究。学校的教学组织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课堂纪律,而是以增强教学效果为前提的。启发式教学与我国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教学是截然不同,这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师提问越多,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探索欲以及逆向思考能力。启发式教学可以在每周安排一次研讨课,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师生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和辩论,促进教学互动。

2.2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堂组织制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类型,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时间,同时也可以自行设置符合自己个性和爱好的主修计划。在课堂安排上,教师以讨论课为主,围绕若干个讨论话题,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在作业设置上,可以采用报告和论文的形式,不设置标准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能力。

2.3平等性教学

平等性教学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的,学生有自由选课的权利,更有自由选择教师听课以及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权利,这就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在这个环境下,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慢慢减弱,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教师每周都要安排一定的答疑时间,学生可以来办公室询问,这样教师既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又体现了平等享受教学资源的权利。

2.4探究式教学

国际化教学要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上实现改革创新,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相互融合。研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生在浓烈的探索欲和创新欲中发现和学习。实践性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接触到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探索未知的视野。

3结语

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是在国际交往实践中达到的高度统一化,是世界文化融合与统一的显著特征。各个国家与民族共同维护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竞争公平、思想开放、学生互动、师生互换等教学理念,力图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责任感的新型人才,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实现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以及特色化。而在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教学模式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模式,即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平等性教学、探究式教学,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合理控制课堂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讨论文 篇5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也掀起了自媒体文化的浪潮。面对自媒体的草根化、自主性强、发展快、应用广、作用大和管理难等特点,针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提升他们信息辨析和处理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势在必行。为此,在深入分析自媒体特点及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社会、传媒界和高校三者共同协作,构建全面立体的教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途径

当今信息社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文化也掀起了信息传播平民化的浪潮。博客、播客、晒客、掘客,甚至个人电子杂志等被称为自媒体的主要代表应运而生,他们的传播和影响与日俱增,并正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格局。大学生是追新的一族,他们好奇心强烈,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自媒体亦是当代大学生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年轻的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较浅,信息的筛选、辨析能力较弱,他们更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随着当前媒体环境的变化,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尤为重要,针对大学生有效地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旨在提升他们信息辨析和处理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一、自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Shayne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Willis)两人联合提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两人对于“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并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者与受众角色由传统的点对面的传播模式转变为点到点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中,信息传播与否、传播时间、地点、途径等都是由媒体组织决定的。而自媒体信息的传播完全由个人掌握,自由度大大增加,为此,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其独自的特点。

1.草根化

美国学者丹・吉尔默(DANGILLMOR)的专著《自媒体(WETHEMEDIA)》的副标题是“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GRASSROOTSGOURN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摆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20的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上信息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媒体,并且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自主性强

传统新闻的传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由点到面的传播模式,而自媒体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信息传者与受众角色的点到点的传播方式。正如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将其概括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作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凸显了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普通大众对于信息的提供和分享。

3.发展快

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载体也日新月异,论坛、电子邮件和个人主页等较“老”的自媒体改善了大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当下,贴吧、网盘、博客、播客、手机媒体更是拓展了自媒体的传播渠道。据资料显示,就中国而言,当前QQ最高在线人数是1亿多人,腾讯现在有将近3亿的活跃用户。

4.应用广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全面融合了传统媒体的方方面面,而且,提升了应用范畴,如即时通讯早已由文字交流发展到了语音、可视化交流;博客已经发展到利用语音甚至图像传播信息了;手机媒体更是快速融合所有传统媒体的功能。

5.作用大

自媒体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之后,20非典事件、5月12日汶川地震、7月23日温州动车事件等,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无不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上海、北京、辽宁等地还建立了手机短信预警机制,如20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件之后,相关部门及时通过手机短信传递地铁运营情况,提供市民出行交通出行的资讯。

6.管理难

由于自媒体草根化的特性,也导致自媒体的质量良莠不齐,大众发布信息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同时,网络的隐匿性、免责性及追求高点击率,使自媒体传播信息的可信度降低,导致在海量信息中对舆情的把握和分析管理大大地增加了难度。

二、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体系不健全

西方的媒体素养研究已有70年的历史,而我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关注起步于。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媒体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上都有一定的积累,但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上区分度欠妥。由于高校专业化学习的思想影响,对媒体素养教育更多针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对他们而言,完整的专业培养体系教育为他们提供了媒体素养教育的专业知识体系,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媒体素养。但对大部分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是通过选修课和公开讲座等形式接受媒体素养教育的,这种间断性、不成教育体系的模式只能让更多的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的媒体素养处在较低层次。 2.重基础理论教育,轻媒体实践应变能力教育

当前国内高校媒体素养教育以理论教育居多,即大学生们一般都具有信息传播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大众传播的手段、目的、方法、技巧,并掌握基本的信息识别和分析能力。但在如今信息爆炸年代,对于瞬息万变、层出不穷的海量信息,除了理论知识外,更多地要依赖媒体信息理性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3.媒体素养教育主体意识淡薄

媒体素养的内涵包括解读媒体信息(认知信息)、对大众媒体的批判意识(形成态度)和正确使用大众传媒(采取行动)。可见,高校媒体素养教育成果最后是以学生的媒体行为作为评判标准的。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往往直接给学生一套评判体系,忽略学生对信息的认知、分析和应对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分析,给出自己的评价与态度,而不是直接给他们一套评判的模式并将他们的思维固化到这种模式上来。

三、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自媒体背景下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尤其是传媒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构建全面立体的媒体素养教育体系。

1.政府要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媒体相关法规制度

自媒体的文化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此,政府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法规政策,规范约束媒体的传播行为,保证健康有序的媒体传播环境。其次,由于媒体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所以,政府应该与教育、文化等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建立督导和协调机制,推动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尤其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媒体素养的提高,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整个民族的未来意义深远。为此,政府更应着力于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制定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管理制度。

2.社会媒体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履行社会教育责任

社会媒体组织不仅是信息生产的机构,而且是信息教育机构,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同样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社会媒体应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来。社会媒体组织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将自己的信息传播平台向大学生提供自媒体服务,同时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在“博客中国”、“中国博客网”、“博客网”等网站上开辟有专门的大学生博客板块;在“新浪”、“搜狐”等综合性网站上也设立有教育类博客、播客及拍客,为高校师生服务;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上,也开辟有大学生博客、播客空间;“大学生博客网”、“中国博客大学网”是专供大学生开办和写作博客的网站。

3.高校要发挥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导性,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是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发挥教育的主导性,加大实施系统化的媒体素养教育,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建立媒体素养教育多元化评估体系,完善媒体素养教育培养模式。

媒体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性、动态的发展体系。作为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而言,需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进行信息辨析和信息处理,并能根据自身需求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资源。对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而言,确立和完善评估体系,也就是明确学生的媒体认知导向,使媒体素养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制定和执行具体的媒体素养教育计划,结合定期的检查、评估和反馈,做到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此,建立符合高校实际情况、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媒体素养教育的评估体系和大学生素养的评价体系,还需要高校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媒体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

其二,注重媒体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校注重专业教育的特点,目前高校实施媒体教育的教师多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对于培养新闻传播学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师资保障。但是,如前文所述,在当前自媒体背景下,需要向学校全体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普及教育,仅仅依靠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这部分师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高校应加大对人文社科类教师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相关培训,拓展专业领域,共同承担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的普及教育。

其三,善于积累媒体素养教育的教学科研成果。

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立足实际,对当前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汲取优良的教育经验,形成适合高校发展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科研成果,并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建立一些媒体素养的学科点的教育和研究的主阵地。

其四,主动联系社会媒体,为大学生创造媒体素养实践教育的平台。

高校应主动联系社会媒体,与社会媒体建立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产学研合作联盟,通过社会媒体提供的媒体实践基地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具体地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流程,也可以通过媒体沙龙的形式定期开展媒体技能培训,可以增强学生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和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四、结语

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讨论文 篇6

摘 要:近年来,大型开放课程(慕课)越来越深受人们关注,其优质的课程资源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也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将慕课引入高职英语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英语教育的要求,高职英语课程需要在新背景下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关键词: 慕课 高职英语 课程改革

高职英语作为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通识课,其主要功能是在中学英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能力。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的。因此,高职英语课程必须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贴合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

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近年来,我院高职英语课程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比如以不同等级考试为目标的分层教学法,经过几轮尝试,我们发现这样以分层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基础较好的学生以为自己能通过考试放松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完全放弃了学习。我们也尝试过以听说训练为主的职场话题模块化训练,通过不同场景和话题下典型对话的学习和模拟,鼓励学生合作式表演、创作式表演,但是局限于课时限制和课堂资源的限制,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模仿”的死板形式不足以满足其学习需求,一些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对教学节奏和要求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也尝试过将“做中学”理念贯彻到课程改革中,比如推行任务型单元教学,教师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整合编写了一套任务学习的电子教案和课件,并编写了《高职英语任务实践——学生词汇手册》,在教学设计中融合了英语词汇、语法、句型、习惯用法和西方文化的学习,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实践能力的应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新颖的教学方式和人人参与的小组互动及与之配套的过程性考核方式的确取得了学生较好的反馈。但是,有着不小突破的教学方式也有令人遗憾之处,比如学生小组在准备任务材料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未必充分,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仅仅在课堂的一瞬间引人注目,无法转化为未来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教师的教学资源。总之,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和探索完毕,我们发现每一次尝试都各有利弊,却始终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既保证完成教学要求又能兼顾公平,按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定制,实现全员进步,人人发展。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的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

慕课(MOOC),“M”代表Massive(大规模),区别于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学生人数可达数十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课程)。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为了加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慕课将所有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课程结构很小,但是慕课会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提供定期的.讲授、研讨问题及阅读建议等。慕课学习课程设有频繁的小测验和测试,学习者可以成立网上学习小组,或跟附近的同学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由于慕课的开放性和网络便利性,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轻松享受丰富的课程资源,只需要电脑和网络连接即可。此外,慕课不同于网络视频公开课的概念,网络公开课只要在于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提供者不组织教学,不提供辅导,也不给学习者提供考核评价。慕课则是一套全面的教学模式,课程提供者在提供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同时安排教学活动,生生互动,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反馈。

由此,笔者提出一种高职英语课程的改革新思路,那就是将课程教育方式实现由大化小的转变,课堂教学可以压缩讲授知识点的量,减少点的展开,引入慕课模式下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教学安排及互动,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完成学习计划,教师收集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答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一言概括为混合式教学方法。将慕课引入高职英语教学,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给高职英语课程带来的挑战,对高职英语课程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英语课程需要在新背景下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一、教学资源和手段的变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课堂里教师主要使用电脑、投影、音响、PPT课件作为授课的主要手段,尽管这种模式比起传统的黑板粉笔板书模式提高了效率和直观性,但是我们要承认授课课件只是备课教案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对于满足更高要求的教育需要已经不够。教学资源如果只停留在课本和课件,没有“多维”资源的选择和涉猎,我们就很难把学生培养成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人才。引入慕课模式思维,我们可以开拓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包括安排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引入与之配套的操练资源和评价方式,通过指导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安排,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针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从而在慕课平台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下,让学生按需选择,实现真正的进步。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慕课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网络和电脑实现,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其必定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学习方式。慕课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是当代年轻人最能接受的方式,在大量的优秀课程资源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作出选择和调整,减少因难度不适而产生的学习障碍。另外,慕课是迎合有学习需求者的需要而产生的,以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即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若将慕课模式引入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一部分,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者要实现课内外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首先要有目标意识,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一贯坚持下去。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除了学习的专注性外,还包括认真思考、积极训练等方面。最后要制订学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开展学习。

三、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

结合慕课模式的混合教学,在评价体系上必然不能停留于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目的是发挥激励和促进作用,实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高职英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多元评价,如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教师、学生、小组都参与评价,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总结,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和教育能力。又如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可采用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学习热情、进步程度和学习成果等都可以纳入评价标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学习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和学习动力。另外,过程性评价也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按计划经历的学习活动和体验就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学习活动的价值,为下一步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师角色的变革

结合慕课模式的混合教学,对指导教师的素养和角色要求更高了。除了传统意义上对学生学习目标和方法的指导和引领外,教师在新背景下实现知识点传授的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方法和评价,都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引入了慕课方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积极应对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除了加强专业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以外,还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力者、指导者,而不是学习的主导者、知识的输出者。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力,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慕课平台的建设是教师学习的过程,通过建设慕课平台,教师可以与专业领域内的优秀同行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

在社会信息化和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发展的今天,高职英语课程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迫切需要英语教学团队在慕课的新背景下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推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构建更高质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挑战与机遇[J].外语电化教学,(01).

[2]霍红,刘妍.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08).

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讨论文 篇7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教社政〔2004〕13号) 中指出: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1]。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尽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实效性强、新鲜多变,教师备课工作量大、耗时长等困难,可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以及与这门课程教学管理工作相关的学者为了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多年来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对这门课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构建。目前,高校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依然是辅以多媒体课件的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尽管一些高校在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运用讨论、启发、参与或探究等教学方法,但按所占比例来看,这些方法的运用和普及的程度还很低。因此,“慕课”的运行模式为我们创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丰富的借鉴。

“慕课”作为从国际一流大学首先发展起来的、以致力于“教学与学习的革命”为目的的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授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模式,具有以下五个突出的优势: 一是“慕课”体现出的规模巨大性。“慕课”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而是由参与者发布的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课程,而且注册修学课程的人数众多,课程活动覆盖范围广泛。二是“慕课”体现出的时空无限性。“慕课”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打破了大学的围墙,使大学变得既没有了注册的限制,也没有了国界的限制; 而且“慕课”作为大规模在线公开共享课程的平台,尊崇创用共享协议,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使修学课程的学生无须旅行,可以在任何一天的24小时内、在任何地点,没有任何时空限制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时空隔绝土崩瓦解。三是“慕课”体现出的使用方便性。“慕课”作为在线的网络课程,一旦注册,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暂停、快进、回看、反复播放,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控制学习的过程,甚至重复地学习和体验。四是“慕课”体现出的融合多元性。“慕课”除了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包括教师讲授、参与、讨论、随堂测验、作业、反馈、考核与证书发放,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课程网络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也可以使学习者自动批改、相互批改或小组合作,保证了教学互动的进行。五是“慕课”体现出的吸引强力性。在“慕课”的课程模式下,一节视频课程被分割成若干个10分钟或更短的小视频,即微课程,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10分钟恰恰是学习者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最佳时段。而且,在视频进行的同时有按照课程内容逻辑设计的小问题穿插其间,并适时弹出,学习者答对问题,课程视频继续进行; 如果答不对,视频就不往下走,类似于电子游戏中的打通关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甚至使学生上瘾,不忍放弃。在“慕课”的课程模式中,如果学习者产生了疑问,可以在线即时提出问题,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就会有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在线帮助解答,及时又方便。

二、“慕课”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占领和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需求。如今发端于西方世界的“慕课”正以破竹之势吸引着全球亿万学习者的求知之心,而且随着“慕课”的发展,不可否认,西方的“慕课”平台会陆续将他们的历史、地理以及与价值观教育相关的“慕课”课程进行世界共享,甚至是免费共享,这势必会将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带给我们的大学生,进而对他们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必然会对我国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大学生在校园里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和人人网等“微平台”获取信息,了解世界。但是,这些“微平台”上的信息很多与传统媒体上的信息出入很大,尤其是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甚至相悖的宪政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三种思潮竟然在“微平台”上占据着主动话语权的地位,虽然我们无须对其谈虎色变,但也必须时刻注意防止这些思潮分散和转移我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有义务在“慕课”平台上开设这门课程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占领和巩固。

2. 构建高校以学为主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需求。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形式和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即课堂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是: 在课堂上教师是中心,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学生更多的时候都是被动接受。“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不仅是有教有学,而且要有教的能动性和学的能动性,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2]。这要求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将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起到主导作用,还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当中,从而激发出他们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就意味着教师要更多地让出课堂,这在教学实际当中并不容易操作,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既被要求做到讲解清楚,尽力保证学生听得明白,又被要求要有师生互动,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常常使得教师感慨课上教学内容的完成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上述情况实际上诠释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贯彻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所存在的局限性。

在“慕课”中,“教师可以将‘微课程’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3]。尤其是“微课程”的容量都比较小,学生很容易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终端设备上,使他们不仅能随时随地地学习,还能依据个性化的需求在教师教学之前就能主动地学习,还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流,提高了师生间的互动性。以“慕课”为背景,创新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为改革形势与政策课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为翻转课堂、以学为主、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3. 突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难点的需求。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对该门课程认识的分歧性、教学内容的强时效性、教学角度的多元性、涉及学科的广泛性,等等,也正是这些特点增大了这门课程建设的难度,使这门课的建设出现了一些不易突破的难点问题。其中有两个主要的难点: 一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难。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相关专业的在校在编教师以及相关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都希望自己能从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并不愿意专职从事这门课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这门课程在高校几乎是被严重边缘化的,甚至被认为只是临时在一段时间里讲授几个专题就可以,根本不是一门正规的课程。加上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教社政〔2004〕13号) 中要求这门课要做到“全覆盖、长流水、不断线”,这意味着大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要修学这门课程,这就需要更多的教师来从事这门课的教学与研究,因此,这些原因导致高水平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建设困难。二是编写全国统一教材难。形势与政策课是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特点来追踪、反映和解读某一段时间国内国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以及重大改革措施,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教学内容,要联系地方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展开,因此,还具有地方差异性。这些特性使得这门课程的教材实现全国统一编写很难。“慕课”模式的大规模性对于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课程有重要的缓解作用,而且“慕课”还具有超强的集中优势资源,尤其是集中同一课程的任课教师资源的能力,这无疑有助于解决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正在遭遇的师资建设困难问题。另外,“慕课”在集中优秀教师资源的同时,按照优秀教师各自的学科背景及专业特长,成立形势与政策课的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小组,在以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要点”为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在结合地方和大学特点的情况下,在“慕课”制作过程中设计由不同教师组负责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专题的微课制作,同时布置教师组编写讲稿的任务,最后由省级或国家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委派专门的教材编写组整合教师组的讲稿,以达到能出版省级或国家级的统一教材。由此可见,制作形势与政策课的“慕课”对于突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难点能能起起到到重重要要的的作作用用。。

二、“慕课”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方法与路径

1. 集中优势资源,开发并共享优质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慕课”课程。当前,“慕课”平台提供的课程既有自然科学类的,也有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还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同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任务的形势与政策课,因其课程性质及内容不能实现世界优质资源的共享,但我们完全可以联合全国各高校一起行动,借鉴“慕课”的运作模式,建设高质量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慕课”课程,以实现这门课程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特别是在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取得了很多的进步,一方面,“全国有90% 的本科学校和85% 的专科学校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必修课程,并有82. 64% 的高校将‘形势与政策’课排入课表,初步形成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体系。有些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实现了课程覆盖全体学生,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规范化教学目标,取得了宝贵的经验”[4]。另一方面,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上,全国已经涌现出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校,这些高校也拥有着可以为我们所用的丰富的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资源以及教师资源。

2. 借鉴“翻转课堂”,实现“在线”与“线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先由学生在课堂外观看所修学课程的视频,然后回到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进而将在视频中学到的知识加以消化、巩固和吸收。如果我们成功地开发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慕课”,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就可以在理论教学上采取在线学习和线外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即可以指导学生首先利用共建共享的形势与政策课“慕课”平台提供的“微课”让学生提前进行学习,然后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究,包括进行视频课程内容的分析总结、展开讨论、解决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反馈等环节,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入心入脑。这种“在线”与“线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课堂的“翻转”,是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颠覆性创新,这种创新为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使得他们既有机会自由选择适合的时间和地点接受这门课的强时效性的新知识,也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从而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知识与理论内化,这无疑可以增强高校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成效。

3.设计“实践专栏”,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在制作开发形势与政策课的“慕课”时,应该加入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置的专栏部分。在这部分专栏中,一是将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时事动态、参考材料在这一专栏内进行展示,并附之以简单的说明分析。二是从与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中选取优秀的资料进行展示,既包括优秀的社会调研、考察或参观的视频以及优秀的校园社团活动的视频,也包括好的实践教学计划,以此来方便学生在“慕课”的平台上对实践教学获得基本的体验。三是形势与政策课“慕课”中的实践教学专栏应该与各高校的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专栏建立链接,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地掌握其他高校的实践教学信息并积极地进行参与。此外,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力量要把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真正做实,除了要把它纳入到教学计划,还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把详尽的教学计划及精心制作的活动视频上传到所在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网上实践教学专栏中,这样能够方便本校和外校的学生及时了解实践教学的活动计划,并适时地参与,亲身体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带来的教育内容和感受。在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增强了各高校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促进了资源共享。通过这种“课内”学习和“课外”体验相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大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的内容,增强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摘要:要在“慕课”的背景下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我们应该至少做好三点:一是集中优势资源,开发并共享优质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慕课”课程;二是借鉴“翻转课堂”,实现“在线”与“线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三是设计“实践专栏”,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讨论文 篇8

【关键词】慕课 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路径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13-03

当前,以Coursera、Udacity、edX等为代表的“慕课”,正以其强大广泛的辐射性能、高品质的课程教学、短小精悍的视频设计、创新考核方式等特征,革新着人类文明传承方式和知识学习方式。“慕课”掀起的教育领域的革命,被认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事件之一,正引领着全球教育的发展新趋势。随着“慕课”的普及,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历史学专业必修课程的通史类课程如何适应“慕课”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或者说,这一场基于网络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会为历史学专业通史类课程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通史类课程应如何应对慕课的潮流?我们应如何吸收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弥补通史课程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提高通史课程的教学效率?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当前高校历史学专业亟须面对和回答的。本文以高校历史学专业通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类课程为例,探讨慕课背景下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的路径和方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传统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识压缩与教学内容过多的矛盾凸显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涵盖1840年至今的历史,有三门课程,分别是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百年的历史中,它涵盖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曲折探索,也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以及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内容非常庞杂。但在当前学分制的大背景下,通史类基础课的课时不断压缩。因此,按照传统的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事件、史实为载体的传统课程讲授,无法深入挖掘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和本质。

(二)传统理论教学无法彰显近现代史的功能

中国近现代史类课程每个历史时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当前学术界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要讲述的是1949年至今的历史,包括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就课本的内容而言,讲授内容主要以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内容,勾勒了新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和基本特点。从教学核心而言,应该着重叙述194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也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思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但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仅仅根据课堂内容,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很容易厌倦各种枯燥的政策、会议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历程和社会发展路径很难有深刻的认识识和思考。传统课堂教学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思维模式,即单纯理论知识的讲授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动力。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和历史是疏离的,学生无法真正走入这段历史,用正确的价值观、充沛的情感去感悟这段历史,使得国史的功能无法有效彰显。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由于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化;另外,由于目前的实践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没有形成或不完善,致使学生课程实践环节收效甚微,实践教学成为一种形式,而不具有实质性的效果,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课堂模式的意义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利用课题项目推动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如何构建“课程学习+课题研讨+教学实践”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开展研究性授课模式,对慕课浪潮下的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革新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以时间为轴线的历史事件为载体的理论授课模式的摒弃意味着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行。“课程学习+课题研讨+教学实践”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促使学生由粗浅的知识掌握走向研究分析能力的提升。通过制定新型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方案,运用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方式,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为历史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借鉴,甚至革新传统教学模式。

(二)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项目化课堂模式的构建的实施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方式,改变授课教师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很少参与课外指导的现象,上课教师全程参与项目的课内课外指导。同时也要求教师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寻求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故步自封,而是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研究不断的反省和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良好互动。

三、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诚然,历史学专业通史课程属人文通识类课程。传统课堂教学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思维模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积极参与教育领域的理念革新和技术革命,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实现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应积极吸收慕课的教学理念,以弥补通史课程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从而提高通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因此,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课程学习+课题研讨+教学实践”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开展研究性授课模式是解决这一尴尬困境的有效途径。其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以研究性学习为使命,构建研讨性课堂

中国近现代史的内涵非常丰富,学术界的成果也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教材因为篇幅的限制,编写模式强调革命高潮和阶级斗争。以中国共产党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为主线,内容比较集中于政治史和革命史。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研讨性,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抓住课题主线的同时,应以更宽广的理论视野努力把学生引向近代社会各个层面,从而激起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兴趣。

此外,还应坚持将国内外当前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引进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引领学生思考国外学术界研究问题的范式与国内的差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除学术研究成果外,还需要将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与当前国际关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让他们对整部中国现代史有更好的了解和更深的感悟。

如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突破传统的胡绳、范文澜对近代史解读的模式,用现代化的视野看19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选择以及现代化过程。以此来作为解释近现代历史的框架与参照系,“政治选择”路径使学生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运用新的解释框架,来重新认识中国百年以来的历史演变。

如我们将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百年现代化,分为清末开明专制化时代、早期议会民主、袁世凯的强人政治、国民党权威政治、全能主义计划体制与邓小平的后全能主义型现代化发展模式这六次政治选择。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运动是由这些不同政治模式前后相继构成的。这是一个在不同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下持续进行的政治社会运动,其凝聚中国人集体经验的历史选择和社会发展过程。课堂教学通过这一历史考察揭示,思考这一历史进程发展的原因,探讨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传统国家,其政治体制变迁的轨迹以及对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启示。由此而进一步考察各种内外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百年现代化政治选择,在当时解决了什么问题,又面临了什么新的矛盾或困境,为什么前一种政治选择会被后一种政治选择取代,这些政治选择在现实中的正面与负面效果又有哪些。这一系列问题一次又一次把学生的思维推到新的高度。新的教学体系给学生打开了新的思路路径,有利于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引领他们进一步去思考近代史的相关问题。

同时,研究性学习也让学生能更好把握当前中国学术界在近现代史领域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他们将来的毕业论文或本科毕业后的进一步深造提供思考的方向和路径。除了学术研究成果外,还应该坚持将国内外不同的各派争鸣的学术观点引进课题,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让他们对整部中国近现代史有更好的了解和更深的感悟。笔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要以研究性学习为使命,积极开拓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

(二)以项目为主体推动教学,强化教学实践

构建研讨性课堂,主要路径是将学生由客体转变为主体。让学生由听课的被动客体转变为自主研究的主体。因此要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史料的分析和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边学边研究,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强化研究性授课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各种各样的问题,以项目为载体,努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有许多热点问题和值得争论的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吸收学界的各种观点,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以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思考中国历史。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围绕各种各种的问题,以课题项目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如中国现代史领域有许多热点和值得争论的问题,围绕如何评价第一次国共合作中陈独秀的“右倾”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的作用和失误、如何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十年、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特点以及影响、抗日战争中的汉奸问题、延安整风等等各种问题,将其设计成一个个小课题,让学生思考研究探索。在指导学生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要努力吸收学界的各种观点,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以更开阔的是视角去看待问题、思考中国现代史。

例如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以家乡的抗日战争为课题作出自己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作课题展示。在课堂上,将抗争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内容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规定每组代表一个中国的特定势力:共产党,国民党,对日合作者和民主党派。每一组的任务就是熟读并研究本小组所代表势力的立场和政策,进行课堂演示和辩论。每一组阐释他们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困境解读以及未来计划,并指出对手的缺陷。实践证明,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功,还需要重视史料教学。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课题研讨,都要重视将相关的原始史料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亲历史料,尽力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以学术性的眼光看待曾经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些事件和生活,引领他们学会在历史的表象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笔者认为,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的通史课程变为历史学专业师生共同研究的有深度思考的课堂。

(三)紧跟学术前沿,创新考核模式

受教育的个体千差万别,在教学过程中对一张试卷考核全部学生的现状如何改变,能否做些改善?这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不容回避的问题。当我们在讨论高校专业理论课程如何创新,何以成为创新型考核项目之际,如何设置有效的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迫切。因此,笔者认为,创新型考核效果与评价体系建构应该是项目化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应努力建构一种全新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即根据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史料洞察能力、史观和阅读兴趣进行考核,根据教学实践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核进行成绩评定,创新教学考核模式。这种考核模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实现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为落脚点,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历史学专业的教学考核,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课程实习参观、课程作业、学年论文、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除了传统教学实践环节外,笔者认为当前应该有希望借助网络平台,吸收“慕课”的优势,探索新的考核方式。既能使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洞察力。

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国史实效性特点将“口述史的研究与实践”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实践和课程考核中,探索培养学生研究分析能力的新路径。希冀改变一刀切的考核和评价方式,结合课题研讨、口述史的开展以及课程考核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全面的考核。

口述史学是一种收集、保存史料、抢救史料的方法,也是一种生动的历史教学手段、它把以往的静态历史教学变为一种动态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口述史学的研究与实践纳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这种方式的考核,达到了培养考核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史学理论、社会调查、新闻采访、文字写作、与人交往及克服困难等一系列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当前慕课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网络教学、视频教学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当前的高等教育无法回避这波浪潮。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紧跟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才能使课堂保持时效性和前沿性。因此课程的考核模式也应该利用当前“慕课”和“微课”的特点,创新考核模式。笔者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中吸收“微课”的特点,以开放性的视角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就自己对共和国的理解做一段微视频。这次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亲身调查,通过各种形式用微视频记录下了他们对共和国史的理解。他们的作业内容涵盖非常广,形式多样、灵活,有创意、有创见。学生用自己对共和国史的感悟和最新技术手段,丰富了共和国史的内容,也使国史的呈现形式更多样化。

诚然,一种新的课堂模式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考核和评价方式,笔者认为革新传统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史料洞察能力、史观和阅读兴趣进行综合考核,需要根据教学实践作业、课题研讨表现和期末考核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带着项目学理论,同时在项目研讨过程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应用能力,能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协同创新的能力,是“慕课”浪潮下高校历史学通史课程可以尝试的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McAleese R.Towards a meta-language of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TeacherEducation,1975(2)

[2]Yorkey R A.Study skills course for foreigncollege students[J].TESOL,1970(2)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2013(8)

【作者简介】黎 瑛(1979— ),女,广西容县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近代社会史。

上一篇:许地山的《落花生》说课稿下一篇:科技写作论文样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