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2024-07-30

小学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共10篇)

小学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1

体育东路小学五年级组

何珺黄渭珍张清平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总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2、 子目标:

(1)课题一《小数乘整数》目标:

①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正确地进行计算。

②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课题二《一个数乘小数》目标:

①初步理解、掌握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3)课题三《较复杂的的小数乘法》目标:

①掌握在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

②发现并掌握“第二个因数比1小时,积比第1个因数小;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大”的规律,并会运用这个规律。

③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

(4)课题四《积的近似值》目标:

①知道什么是积的近似值,会用“四舍五入法”求的积的近似值。

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5)课题五《连乘、乘加、乘减》目标:

①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②培养学生迁移和类推能力。

(6)课题六《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目标:

①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会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②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课题七《解决问题》目标:

①使学生会用查表法快速计算一些商品的售价,会用计算器计算较为复杂的小数乘法。

②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三)教学重点剖析

(1) 课题一《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完全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都是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而推导出来的,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可以避免出现积的小数点位置的错误。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是本小节的重点,也是正确使用估算法检验小数乘法的基础。

(2) 课题二《一个数乘小数》:

一个数乘小数,通过小数的意义,结合数量关系、线段图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发展乘法知识结构。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是今后学习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这节课的重点。

(3)课题三《较复杂的的小数乘法》在点小数点时,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补足是指刚好,不多也不少。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可以避免出现积的小数点位置的错误,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定为让学生掌握在定积的小数时,位数不够的会用0补足。

(3)课题四《积的近似值》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在前面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一定数位的小数位数。

(4)课题五《连乘、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是正确进行小数乘法四则运算的首要条件。因此把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定为这节课的重点。

(5)课题六《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把已经学过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和小数乘法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这样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从而拓宽了学生运算定律应用中数的领域--整数、小数皆可。因此把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剖析

(1)课题一《小数乘整数》

例1,13.5扩大10倍变成135后,积也会扩大10倍,要得到原来的积,必须把现在的积缩小10倍,675的小数点要向左移动一位。确定小数点位置是这节课的难点。

(2)课题二《一个数乘小数》

点小数点时,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是这节课的难点。

(3)课题三《较复杂的小数乘法》初步懂得当第二个因数比1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大的道理。

(4)课题四《积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是以前学过的知识,但在这里新就新在要结合实际原则要取近似值,使学生找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5)课题五《连乘、乘加、乘减》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此部分有待完善)

(6)课题六《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此部分有待完善)

(五)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

策略1:

教学《小数乘整数》,利用知识的迁移,可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得出1.5×5=7.5,从而发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原理。

因数 15 150 1500 15000 1.5

因数 5 5 5 5 5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着重强调“把13.5扩大10倍变成135后,积也会扩大10倍,要保持原来的积不变的话,这个积要怎么变化?”(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策略2:

教学《一个数乘小数》中的例2时,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入手“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用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列式。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可先在黑板上画出1米的线段图,边画边分析:“这样的一米是13.5元,如果我把它平均分成十份,每一份是多少?这样的5份占几分之几,也就是多少米”(0.5米)。求0.5米的价钱实际上就是求13.5的十分之五。

当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时,还是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小数的位数和小数点的位置,从而总结得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3.5扩大10倍13.5

×0.5扩大10倍×0.5

6.75缩小100倍6.75

策略3:

教学《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1)让同学讨论:根据计算法则“积的小数位数应该有多少位?位数不够时怎么办?”从而得出: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0.056

×0.15

(2)比较“积与因数的大小”,通过题组练习进行强化:

A在○里填上<、>或=(不通过计算,直接判断)

B判断:

①一个数(0除外)的1.02倍比原数大。()

②0.015×3=0.45()

③0.015×0.3=0.0045()

④1.25×0.8<1.25()

⑤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和是4,积的小数位数也一

策略4:

1、 复习旧知

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2、出示例5

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思考:

(1)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什么?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分”在哪个数位上?

(3)在收付现款时,通常只算到什么位?

(4)菜款应该怎样付?

(5)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指导看书:向学生介绍目前由于市场上已经没有“分”币出现,因此一般在付款时只要算到“角”即可,也可以保留一位小数。

策略5:

课题《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完例6后,布置学生做“做一做”

⑴让学生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做小数乘法连乘、乘加、乘减应注意什么

策略6: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数》

让学生先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再采用游戏的方式,如“找朋友”:“4”的朋友是“25”,“8”的朋友是“125”,等等,唤起学生对乘法运算定律的回忆,巧妙地揭示新的研究内容,同时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师生互动,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行中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地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里来。

(六)练习题分析:

练习一

第4题,对闪电现象略作解释:光传播的速度很快,且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可忽略不计。

第5题,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数乘法的意义。第1小题的第二问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如何用小数来表示,再让学生列式。第2小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还要让他们说说各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第10题、第14题安排的是小数乘法口算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明口算的步骤。第一步先不看小数点,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并算出积。然后再根据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说出积。要注意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第12题,在学生做出判断后,要让学生分析每道题对错的理由,培养学生判断要有根有据的习惯和正确应用概念、法则的能力。

思考题的解法是:4×3-11=1

1+4=5

练习二

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发票中的文字。使学生明确“金额”就是总价。强调总计要用大写数字写,熟悉大写数字的读写法。第5题,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那么就是省略了百分位后面的尾数。题目中的几个数保留两位小数后分别得3.51,3.58,3.57,3.58,3.59所以与3.58对应的数可能就是准确值,即3.578和3.583

练习三

第4题,教学时可以先复习乘法运算定律,然后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6题,教学时要让学生根据题里数目的特点判断哪些可以进行简算,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8题学生理解题意可能有困难,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图中标注的长和宽不是操场的实际长度,而是操场的实际长度分别缩小1000倍得到的。可以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0.025×1000)×(0.048×1000)=1200(平方米)

解法二:(0.025×0.048)×1000×1000=1200(平方米)

第12题,可以有两种解法。若学生只想出了一种解法,可以让学生想想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解法一:(1)1.46×3.5=5.11(米)

(2)5.11-1.46=3.65(米)

解法二:1.46×(3.5-1)=3.65(米)

第13题是开放题:

(1) 不养兔只养鸽,可养5只鸽;

(2) 养1只兔和好只鸽;

(3) 养2只兔,不能养鸽。

小学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2

单位:昆仑宋家坊小学

备课人:王福明

教学内容:教材105-10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书本第105页的例4图及统计表。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明 张炎 赵丽

成绩/米 36.8 34.7 25.8 24.7 24.6 24.1 23.2

师:从这幅情境图上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

师:你们觉得第3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应该是多少呢?用什么数表示?可以用什么方法?

先估一估,再让学生算出该组数据的平均数(27.7),并进行核对。

师:通过估算和求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为什么平均数比大多数的同学的成绩都高呢?

3、引入课题。

师:通过刚才的这个例子,我们发现用平均数表示第3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那用什么数表示呢?

板书课题: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

1、介绍中位数的特点。

师: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事偏小数据的影响。

板书:(中位数: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有时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2、探索中位数的求法。

师:根据刚才的介绍,你觉得应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小结:把掷沙包的成绩数据进行大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来表示这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

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主要反映下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就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自我探究。

让学生自学例5,并针对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按问题编排的顺序组织学生逐题讨论。

4、深化认识。

全班交流时,教师还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在计算中位数时,例题5与例4所给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在例5中,为什么用中位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平均数更合适?

(3)计算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和奇数个数据的中位数方法有什么不同?

通过上面问题的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

(1)计算中位数时,例5与例4的不同之处是统计表中7个数据还没有按大小顺序排列,先把这7个数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再仿例4进行计算。

(2)在例5中,7名男生跳远成绩的平均数是2。96,中位数是2。89,分析发现有5名男生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从而说明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代表该组成绩不太合适,所以应选用中位数。

提问:如果我们再加上一个学生,如何找出它们的中位数?

讨论:有偶数个数,中位数怎么找?学生讨论。

师生小结:一组数中有偶数个数时,中位数是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和除以2,计算出中位数来。

5、小结:奇数个数,按大小顺序,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可直接在数据组中找出;偶数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求出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书本107页的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平均数吗?怎样求偶数个数的中位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铺一铺

单位:昆仑中心学校中心小学

备课人:孙兆科

教学内容:教材109-11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换,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

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

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知道密铺吗?这些密铺的图案是由什么基本图形组成的?(欣赏)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密铺?学生举出相应的例子。

2、如果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比如圆、等 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请你猜猜看,哪些图形能用来密铺?

3、引导学生想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动手摆一摆,找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

4、学生汇报自己交流的结果,教师适当小结。

5、让学生任选一组瓷砖图片,在方格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图案。

6、让先设计完的同学数一数在自己设计的密铺中,有多少块不同的基本图形?所占的面积是多少?

7、展示学生的作品,看谁设计的最美观,更有创意,学生互评一下。

8、出示七巧板中的两种图形密铺的图案,提问:你能像这样用七巧板中的任意两种图形进行密铺吗?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吗?你会设计密铺的图案吗?

小学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3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2.教学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三、预计教学时间:2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8.5+2.5= 6.5×3= 6.25×7= 3200÷8= 8.46×100=

2-1.96= 5.6-5.56= 3.75×4= 4.37-4.37= 11-4.72-5.28=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兰兰家养了5只兔子,一天每只兔子要吃2斤青菜。一共要吃多少斤青菜?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 观察下面每一组的两个算式,他们有什么关系?

小结:

2. 教学例题8。

(1)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方法一:0.25×4.78×4方法二:0.25×4.78×4

=0.25×4×4.78=4.78×(0.25×4)

=1×4.78=4.78×1

=4.78=4.78

(2)尝试练习0.65×201。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课本第12页做一做。

2.课本第13页第4题。

3.课本第14页第7题。

【提高练习】

4.课本第15页第11题。

5.课本第15页第12题。

【拓展练习】

6.课本第15页第13题。

7.课本第15页第14题。

(四)全课总结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有许多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这时,我们要加以整理,然后进行比较,

找到适合于我们自己的解题方法以及简便方法,最后,运用恰当的算法进行计算,做到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小学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4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一)--商大于1

单位:城南中心校

备课人:李培东

教学内容: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00÷4= 2240÷4= 224÷4=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

例1:22.4÷4=5.6(千米)

答:每周应跑5.6千米

--

0

第二课时

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二)--商小于1

单位:城南中心校

备课人:李培东

教学内容:P17例2、例3、做一做,P18例4、做一做,P19-20练习三第3-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被除数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理解被除数末位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3、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商小于1时,计算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课

1、教学例2:

上节课我们知道王鹏平均每周跑5.6千米,那他每天跑多少千米呢?这道题该如何列式?

问:你为什么要除以7,题目里并没有出现“7”?

原来“7”这个条件隐藏在题目中,我们要仔细读题才能发现.

尝试用例1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那商几呢?为什么要商0?(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强调:点上小数点后接着算.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2.4÷37.2÷9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2、教学例3: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在计算中遇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该怎么办?

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的依据是什么?

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4、教学例4: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如果有余数怎么办?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1)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5、P18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

1、说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被除数比除数小时,计算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作业:P19第4题,P20第8、11题。

五、作业:P19第3、5、6题,P20第7、9、10题。

板书设计:小数除以整数

例2:5.6÷7=0.8(千米)

答:他每天跑0.8千米

0

例3:1.8÷12=0.15(千米/分)

小学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5

○教材的编排:

1. 例题的设计与原义教教材相同。

2. 没有安排对商不变性质的复习(前面练习中安排了)。

3. 没有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不再进行总结概括。

○具体的教学内容:

1.例5

(1)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由编“中国结”的情境引入。

(2)用“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突出讨论的重点,用学生的话点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3)用虚线框的图示呈现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的过程。之后出示简便的写法。

(4)教学前可先复习商不变性质。

2.例6及“做一做”

(1) 教学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的情况。

(2)用学生提问“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引起思考。并通过虚线框里的图示说明在把除数变成整数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两位,而被除数12.6只有一位小数,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

(3)“做一做”第2题,呈现了小数除法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通过纠正错误,明确计算小数除法要注意的问题。

(4)到这里小数除法的教学基本完成,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结。小结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加以提炼。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小数除法总结出三个步骤: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商的近似数

○教材编排的变化:

1. 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商的近似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呈现用计算器计算,符合生活实际,减轻学生计算负担。

○具体的教学内容:

1.例7

(1)通过买羽毛球的情景,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除法除不尽的情况,可根据需要取商的近似数。

(2)呈现用计算器算比较复杂的小数除法,把重点放在如何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上。

2.练习四

第3题,通过小数点在被除数和除数中位置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商的变化规律。

第7题,可提很多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多少位学生”“一共要花多少钱”“每个学生一共要准备多少钱”等。

第9题,题中隐含了“上半年是6个月”“第二季度有3个月”等中间条件,综合性比较强。

第12题,需要应用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根据等号右边得数与左边已知数大小比较,来判断该填什么运算符号。

思考题的解法比较多,①看12.5元中包含多少个2.5元,由12.5÷2.5=5中,可知停车时间是1+(5-1)×0.5=3(时);②用总钱数减去2.5元后,再看剩下的钱包含多少个2.5元,就有多少个0.5小时,再用这个时间加上1小时。

循环小数

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编排的变化: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2. 体现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商的规律的过程。

3. 体现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如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的两种情况,从而引出有限小数、循环小数的概念。)

○具体的教学内容:

1.例8

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

2.例9

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出现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3.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例10

1.包括“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其中商的规律是: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如

1÷11=0.0909…的循环节是09,

2÷11=0.1818…的循环节是18,

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

4÷11=0.3636…的循环节是36

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

2.教学建议:①让学生经历的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即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要给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②可以采用先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③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要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练习五

第1题,如果商是循环小数的,只要除到出现两个循环节时就可以了。

第2题,用计算器计算除法时,当商是无限小数时,有的计算器会自动将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位数,比如9.4÷6计算器上显示的商为1.5666667,是个近似数。由于这道题使用的是等号,所以需要学生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

第6*题,与以前学的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但比较时要把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进行还原,如比较1.○1.233时,要先把1.“还原”为1.232323…再和1.233进行比较。

解决问题

这里安排了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例11)和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例12)。

1.例11及“做一做”

(1)需要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220.5千克奶,既与3头奶牛有关系,也与一周(7天)产奶时间有关系,这类问题的应用比较广泛。

(2)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

(3)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自己参与完成。

(5)“做一做”的题目,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

(6)教学建议:①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数量关系。②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2.例12及“做一做”

(1)安排了两道小题,分别教学: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根据实际用“进一法”(第1小题)和“去尾法”(第2小题)取商的近似值。

(2)两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由于要求的瓶子数和礼品盒数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

(3)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4)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进一法”“去尾法”这些概念,只要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掌握这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就行了。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或“去尾法”,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

3.练习六

第5、6、7题都是取商的近似值,第6题用到“去尾法”,第7题用到“进一法”。

第8题,需要两步计算解答,最后的结果需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另外“8本相册”对于解答“孙老师还可以买几枝钢笔?”是多余条件。

第9题,注意:①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②在计算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与9相乘。

第10题,按一般的分析解法为:6.3÷10000÷7×50000×31,由于出现的小数位数太多,可以这样想,50000平方米是10000平方米的5倍,10000平方米每天可以吸收6.3÷7=0.9(吨)二氧化碳,50000平方米8月份可以吸收0.9×5×31=139.5(吨)二氧化碳。不仅使解题过程变得简单,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理和复习

1.第1题,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2.第2题,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的解决问题既要用到小数除法,又要取商的近似值,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单列出来复习。

3.练习七

第4题,注意分清哪个是刘大伯,哪个是李大伯。通过题中刘大伯取得第一名和图中挂有奖牌的方式来说明图中左边的人物就是刘大伯,右边的老人比左边的老人多跑了2分钟,显然不是第一名,因此这个人就应该是李大伯。

第6*题,解答思路是先想正确商是多少。题中说“由于小数点向右点错了一位,结果得24.6”,那么正确的商应是2.46。再用被除数3.69除以商2.46,得到除数是1.5。

(五)教学建议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本单元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含义。如,22.4÷4=5.6

小学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6

2、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

复习旧知

1.把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去掉,原数扩大了多少倍?

13.8 4.67 0.725

2、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怎样变化?

4、把5.34扩大1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要扩大1000倍呢?

5、学生填写括号里的数:

被除数15150()

除数550500

商()()3

学生小结运用了什么规律?(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学生做43.5÷5=8.7

然后改题:4.35÷0.5猜一猜得数是多少?为什么?

二、新授:

1、 出示例5

(1)教师:图上有那些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7.65÷0.85

(2)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3)问:怎样转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的意见写在纸上,让一个组的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边展示边讲解,讲解后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对我们讨论的结果有什么意见?”台下的学生给台上的学生提建议,从而引发全班讨论.多让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组的意见。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0.85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7.65也要扩大100倍,这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2、出示例6:12.6÷0.28

这道题又该怎样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请同学们运用上一题讨论的方法进行改写,改写时注意比较一下,这道题和上一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边讨论边改写,改写完后指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改写后的算式.并比较出两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是它们的相同点;而不同点表现在前一道题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同样多,而这道题除数有三位小数,而被除数只有两位小数.

教师: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够,在小数末尾添0。

小结: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教师适当小结。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22页“做一做”

2、练习:判断并改错:

1.44÷1.8=8 11.7÷2.6=4.5 4.48÷3.2=1.4

3、练习:书上24页的作业

课后小记:

课题四:商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7和“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

1. 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 4.18 5.25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47 8.785 2.864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 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 书上的作业。

课后小记:

课题五: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P25

教学目标:

1、根据商不变性质,沟通整小数的除法。

2、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 观察P25,第8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它各栏里的数吗?并说说依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校正。

小结: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就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整数除法计算,一般只需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师出示题。

根据324÷24=13.5填出下面各题的商。

3.24÷24=3.24÷0.24=3.24÷2.4=0.324÷2.4=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师:同学们能计算小数除法了,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第6题能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P25,第6题

二、重点练习,P25,第7题

你能提什么问题?会解决吗?

1、学生提问,教师板书。(可能有:①共有多少人?(含教师),共有多少学生?②每人车费(单程)是多少钱?③每人至少应带多少钱?…)

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相信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独立练习P259学生独立解答

四、挑战题P26思考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

小学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7

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熟练地进行计算。

2、当乘的积的小数的位数不够时,能够正确的处理积的小数点。

3、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

4、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类推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进行计算,正确处理积的小数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口算。

()×100=523 2.4×()=240 3.125×100=()6.5×()=65

2、列竖式计算。

3.2×4.9 3.26×8.5 6.32×6.1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要求学生把思考的过程说一说。)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方法,帮助学生在复习中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独立计算。

6.7×0.3 2.4×6.2 0.56×0.04(1)学生独立计算后,老师讲评,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2)教师提问:小数乘小数时,我们首先怎样想?(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都去掉,使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当把因数的小数点去掉,两个因数都扩大了一定的倍数,那乘出来的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两个因数都扩大了一定的倍数,乘出来的积也扩大了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积。)

要得到正确的积该怎么办?(再把扩大后的积缩小一定的倍数。)(3)分析: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6.7 ………… 一位小数 × 0.3 ………… 一位小数 2.01 ………… 两位小数

(4)讨论:小数乘小数我们应该怎样算?根据刚才计算的过程,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

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0.5 6 观察: ×0.0 4 0.0 2 2 4 提问:这一道题和前面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如果乘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该怎样点小数点。

小结:如果乘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2、不用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2.3×5.4 0.25×0.37 7.3×0.24 8.1×0.04 6.27×3.2 0.09×2.4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呢?

3、巩固练习。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14×6.2 6.7×0.03 9.09×8.21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 以练习形式出现,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方法应用

1、不用计算,说出下面各个算式的积有几位小数?

0.3×0.9 14.87×0.9 2.8×0.3 0.12×0.87 79×0.56 1.36×0.14 1.56×0.9 0.84×0.27 0.18×8.4

2、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6×2.5 0.07×0.86 0.6×0.39 2.7×0.43

3、一种铁棒每米重4.5千克,3米重多少?0.5米重多少?0.75米重多少?

4、电视机即使在关机状态下也在消耗能量,只要电源插头没有拔掉,电视机每小时也会耗电0.008千瓦。如果你家电视机的电源插头从不拔掉,按每天待机12小时计算。你家一年(按365天计算)在这一项上要消耗多少电?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见课件)。课堂检测B(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8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难点: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6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日期

轴对称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会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1

旋转 1、通过生活事例,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1

欣赏设计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2

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2

合计 6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1节《轴对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会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2.教学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1.5×4= 2.6÷0.2= 0.12×3= 2.4×0.2= 7.2×0.01=

1.5×8= 6.4÷0.8= 1÷0.125= 0.32÷0.04= 7.2÷0.9=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2平方厘米,底边长5.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通过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小结】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很多事物设计出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现在,我们就一起进一步研究对称、平移和旋转。

2、学习第3页例1.。

(1)复习旧知,独立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3)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3.教学画对称图形:第4页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小结】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课本第4页做一做。

【提高练习】

2.课本第8页第2题。

【拓展练习】

3.课本第8页第1题。

(四)全课总结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个。①角;②线段;③等腰三角形;④扇形;⑤三角形;⑥正方形;⑦平行四边形;⑧圆;⑨五边形。

A.5个;B.6个;C.7个;D.8个。

第2节《旋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7×0.05= 0.24÷0.6= 0.25×0.4= 0.125÷0.25= 0.8×1.25=

0.49÷0.7= 1.4×0.5= 70÷0.5= 0.06×1.5= 13÷4=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建筑工地需黄沙50吨。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需要运几次?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谈话导入:

1.师:三年级时,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的?

2.本节课我们继续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

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第5页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2.学习第5页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小结】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

【提高练习】

2.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2题。

【拓展练习】

3.课本第9页第4题。

4.课本第10页第6题。

(四)全课总结:

你认为我们把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时应注意哪几点?

师归纳以下四点:1、旋转的方向2、旋转的度数3、哪个点不动4.那条边先动。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画出给定图形绕0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第3节《欣赏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教学难点: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三、预计教学时间:2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0.36×0.2= 0.56÷0.28= 6.2×0.3= 3×0.2×0.5=

1.5÷30= 0.45÷0.45= 3.2÷0.16= 2.5×0.7×0.8=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有一批苹果,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只有56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小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课本第8页第3题。

【提高练习】

2.课本第9页第5题。

【拓展练习】

3.课本第11页数学游戏。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3.课本第10页第7题。

小学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9

学科:数学

单元:

课题:稍复杂的方程

主备人:高永传

杨寨中心学校

二○一○年八月

稍复杂的方程(例1)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节内容。学生是在掌握了解简单方程和几倍多(少)几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算术知识的理解,摆脱学生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由于本节课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解方程的双重任务,所以它是本单元学习的难点。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写出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的设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会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会解方程,掌握验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投影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图中的哪些信息是解决“共有多少块黑色皮?”这个问题所需要的

三、探究新知

1.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就必须了解黑色皮的块数和白色皮的块数有什么等量关系?

用线路图表示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师生一起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如下图)。

2.请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不是还可以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3.大家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4.探究求解过程。

(1)我们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可以怎么解呢?

(2)强调: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

(3)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

(4)2X-20=4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骤)

(5)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验并写答语。)

6、练习

(1)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8x+16=40             4x-3=29

(2)应用题:共有143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P66 第1题 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x9=29

2.P66第2题、 3题

稍复杂的方程(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2、使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明确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列方程、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上星期天,老师去水果摊上买了一些水果。

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探究新知:

1、分析数量关系。

(1)通过前几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列方程解决问题很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2)你能找到这题中的等量关系吗?自己先想一想,想好后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集体交流。然后总结

a: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b:两种水果的单价加起来乘×2=总钱数

2、列方程。

(1)同学们,找到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请你试着列出方程。

(2)学生列方程。

(3)交流:

a: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2x+2.8×2=10.4

指名说说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的?

说一说你的方程所表示什么意思?

b: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2.8+x)×2=10.4

指名说一说这个方程所表示什么意思?

(2.8+x)表示两种水果的单价和,因为它们都是2kg,所以,×2等于总价钱

(4)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两种方程所表示的意思.

3、解方程。

(1)揭题。

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所列的两个方程。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程,你会解吗?试试看。

(2)学生尝试解第一个方程。

交流:2x+2.8×2=10.4

2x+5.6-5.6=10.4-5.6

2x=4.8

2x÷2=4.8÷2

x=2.4

(3)尝试解第二个方程。

同学们,那么第二个方程我们又该怎么解呢?你打算怎么做,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展示:

(2.8+x)×2=10.4

(2.8+x)×2÷2=10.4÷2

2.8+x=5.2

2.8+x-2.8=5.2-2.8

X=2.4

(4)同桌两人再把这两个方程解的过程说一说。

三、巩固拓展。

1、第71页第1题

解下列方程:8(x-6.2)=41.6                         (x-3)÷2=7.5

指生板演。共同评价。

2、第71页第2题。

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3、请大家看这个方程:(26+x)×3=150试着口头编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年级:五年级

学科:数学

单元:第四单元-第13课时

课题:稍复杂的方程

主备人:李永平

杨寨中心学校

二○一○年八月

稍复杂的方程(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4x+5=54    3×2.1+2x=13.4    0.3x÷2=9    4(x+8)=20

2、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  )人,男女生共(   )人。

3、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2.5倍,男生有(  )人,男女同学共(  )人。

4、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小组合作进行自主练习,小组推选代表展演。

二、新授课

教学教科书第70页的例3。学生先在小组内研讨、分析,组长做好分析记录。

1、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

请各组长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 + 海洋面积 = 地球表面积

教师:这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而这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我们在解题时,只要设其中的一个未知数为x,而另一个未知数就可以用这个未知数来表示,为了解方程方便,通常情况下,设一倍数为x。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学生自主板演、教师引导集体学习、订正)格式如下: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就为2.4x亿平方千米

x + 2.4x = 5.1

(1 + 2.4)x = 5.1

3.4x = 5.1

3.4x÷3.4 = 5.1÷3.4

x=1.5

提问:1.5表示什么?(1.5表示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

那海洋面积该怎样求呢?

一种:5.1-1.5=3.6(亿平方千米)

另一种:2.4 x=2.4×1.5=3.6(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是3.6亿平方千米。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

学生先进行自主练习,展示优秀作业,集体订正,教师评讲。

1、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

2、苹果重量是梨子重量的4倍,梨子比苹果少600千克,梨子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3、练习13 (4、6、7题 用方程解)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练习十三(5 -10题)

教后反思:

年级:五年级

学科:数学

单元:第四单元-第14、15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量一量 找规律

主备人:程明昭

杨寨中心学校

二○一○年八月

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巩固解方程的方法,方程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巩固解方程的方法,方程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解方程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方程?请举例说明。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解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74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74  2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练习14第6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解: 设小红平均 每分钟走 x米.

(45+x)×7=560

(45+x)×7÷7=560÷7

45+x=80

45+x-45=80-45

x=35

答: 小红平均 每分钟走 35米.

三、总结

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课题:量一量,找规律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自制简易秤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简易秤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借助简易秤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课前准备:简易秤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 使用简易秤,小组合作

用准备的简易秤称数学书,对每次所称的本数、皮筋的总长度、皮筋伸长长度记录在P77实验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表

所称课本数 1 2 3 4 5

皮筋总长度

皮筋伸长长度

2.

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 同学生交流,有什么感受。

二、自主探索

1. 再用其他的物品实验,看是否结果相同

2. 用台秤验证。

3.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独立完成实验记录表,写出你发现的规律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

小学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10

一、填空。

1、10×0.3表示(), 0.24 ×5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或 < ”

7.9×0.8()7.9 2.1÷1.02()2.1 0.89÷0.98()0.89 4.25×1.1()4.25

3、一个算式的商5.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商是()。

4、在 0.868686

2.3737„

4.0515151„

12.136791„ 中,有限小数的是(),无限小数有()。

纯循环小数有()。5、3.2525……的循环节是(),用简便记法写作(),保留三位小数是()。

6、用5.4除()的商是3; 2里面有()个0.25。

7、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近似数是4.5,这两位小数最小可能是(),最大可能是()

8、把2.314314„、2.31444„、2.31414„、2.314四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

二、选择题

1、与91.2÷0.57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A、912÷57 B、9.12÷57 C、9120÷57 2、3.5÷0.01与3.5×0.01的计算结果比较()

A、商较大

B、积较大

C、一样大

3、因为63×78=4914,所以630×7.8=()

A、4919

B、491.4

C、49140

4、要使3.2×5.1+3.2×4.9的计算简便,应该应用()

A、乘法分配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交换律

5、一列火车1.5小时行驶9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532千米要多少小时?算式(A、532÷90÷1.B、532÷(90÷1.5)

C、532÷(90×1.5)

三、判断题

1、一个小数乘0.01,就是把这个小数缩小100倍。()

2、两个小数相乘的积一定比1小。()

3、一个不为零的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一定比原数小。()

4、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5、0.9除以8.1的商是9。()

6、3.999×0.5的积小数位数是四位.()

五、计算。

1、用竖式计算

3.45×0.36

91.2÷57

270.6÷1.5

验算:。)2.091÷1.02 0.2223÷0.65 1.5÷0.045(商精确到百分位)(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1、用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20.9+10.5÷(5.2-3.5)3.5×0.7+5.5×0.7+0.7

10.64+7.65×2.4+11.76 6.2×9.9

9.83×(3.8-2.3)+1.5×6.17 21÷0.25÷0.4

+-

0.125×3.2×0.25

2、文字题

① 35.7除以0.7的商,加上12.5与4.8的积,和是多少?

② 4.8与2.7的和乘以3.62,积是多少?

③ 10.2减去2.5的差,除以0.3与2的积商是多少?

六、应用题

1、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1.7千米,经过6.3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李江买2支铅笔和6本练习本一共用了4.20元,每支铅笔0.60元,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3、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2米,长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五年级某班的一次身高调查中。男生28人,平均身高1.42米;女生22人,平均身高1.45米。这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米?

5、一批煤,按计划每天烧5.4吨计算,可烧50天。实际每天可节约0.4吨,这批煤实际可用多少天?

6、小玲的房间地板面积是14平方米,如果选用边长0.3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

7、用91.2千克花生可以榨出30千克花生油。现在要榨500千克花生油,需 要多少千克花生?

8、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42件,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能不能在3天内完成?

一、填空题。

1、欢欢坐在教室的第二列第4行,用(2,4)表示,乐乐坐在第三列第5行,用()表示,用(4,5)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行。

2、电影票上的“6排16号”,记做(6,16),则“10排10号”的前面一个座位记做(),后面一个记做(),左边一个记做(),右边一个记做()。

3、下面是一个水果店内水果摆放的示意图。

王强买的水果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1),王强买的是()。张明想买葡萄,他应该买(,)位置上的水果。

上面的水果中,你最喜欢的是(),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是(,)。

二、标出下面各点的位置。

A(6,6)B(3,9)C(10,4)D(4,8)E(5,10)F(7,3)

六、看图回答问题。

1、用数对表示图中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上一篇:驻村工作队员实施方案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鉴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