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论文

2024-06-17

审计理论论文(共10篇)

审计理论论文 篇1

摘要:作为现代审计理论、方法和中国特色审计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经济制度中的创新,可以深化、完善领导干部额监管机制,并且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民主政治的促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数个方面论述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理论创新,以期能够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和创新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从而推动我国市场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83

一、我国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现代审计制度的创新

目前,现代的审计制度已经覆盖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其根本内容便是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管理层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却是我国所独有的经济制度,主要目的并不是管理层,而是对管理层中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审计的效果,而且极大地节约了审计的成本,更符合我国现行国情。可以说,这是一次外国先进理论和中国现实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审计最根本价值属性的体现,也是中国对世界审计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之一。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关系人相关理论的创新

根据审计关系人理论学说的基本观点,可以将审计活动看成是产生于三方关系人之间互动的相互关系,这三方关系人分别是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人。所谓审计委托人,是指资源和财产的所有权人或投资者,所谓被审计人员,是指受到委托经营或管理这些财产和资源的领导干部或管理人员,所谓审计人,是指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去直接实施审计行为者。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其发起者一般都是审计委托人,通常是党委组织部门或者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而并非西方审计学中单纯的资源或财产的所有权人。就这种审计委托人的变化而言,这也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一大创新。

就本质而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其实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于根本利益和资源财产分配的一种监督机制,极大地区别于西方单纯的物权范围的监督,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因此,具有“三个代表”属性的共产党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工作时,必然也会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类型划分的创新

一般的经济审计理论认为,审计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普遍不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类型划分体系。但是,就我国实际而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创新,本身便意味着审计制度的全体创新,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理所应当的应该在审计体系内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应当按照现有的基本内容进行划分,从而分为财务收支审计、遵循性审计、绩效审计三大方面,从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能占据其中一席之地;另外一种是对于划分标准进行新的划分,即对将对“人”的审计、对“事”的审计划分为其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这种类型的创新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在理论上的地位加以突出,以此来加深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创新

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故而审计理论结构也是多元化的,所以学界对于审计理论结构有着较大的争议,有审计目标、有审计假设,还有审计环境等多种学说,但是这些学说的共同特点是以一种特定标准的程度作为理论结构,具体而言是以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和相关经济活动遵循的特定标准的程度。因此,在这种模式中,审计在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控制机制,能够保证和促进特定主题受托经济责任全面而有效地履行。

审计理论结构构建上的创新必定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在理论上的确立而出现,这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科学的探讨和思索,并且以此为指导,去真正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发展。

五、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目标理论创新

作为审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目标可以大体分为表象层次、中间层次和本质层次等三个层次。所谓表现层次,便是将审计重点放在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质量上,比如公平、透明、真实等。而中间层次的重点在于对相关标准和准则的遵守程度之上,如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在本质层次上,审计最为重点目标在于保证和促进相关人员能够负责的履行受托责任。

因此,现今经济审计责任的内在含义已经极大地扩展,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的审计,还应当注重领导人的意识观念、道德水准、权力施行等各方面内容,这样做可以对我国经济活动进行更为有效地监管和控制、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但是却也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从业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六、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职业制度上的创新

经济责任作为一种创新的制度,具有极为明显的广泛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特征,其开展对于审计人才的专业化和复合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还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职业资格的推广就显现出我国社会对于审计人才和一种完善的审计制度的急迫需求。

面对这种新局面,笔者认为,审计从业人员应当加强意识、深化认识,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去学习新的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以期使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在未来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此外,各地政府尤其是各级审计行政部门应当深入研究并逐步着手注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和推广,并且对其作出可行性计划,包括业务范围、能力框架、管理和考核、后续教育以及职业规范等各方面内容。

七、结语

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能够充分的发挥审计制度的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免疫系统”,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制度,加强了审计原有的价值增值、强化组织控制管理、完善民主政治等重要功能,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审计理论论文 篇2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综述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指的是审计组织在接受审计委托的基础上, 以相应的法律与制度为依据, 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中的党员干部在职期间相应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通过检查、评审与监督等工作的落实来验证财政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并对所应履行的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检查, 进而为确保社会经济财产的安全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奠定基础。

2.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 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如下:第一, 委托性。这一审计的本质是政府接受人民的委托,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实现对各部门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状况进行审查监管, 通过这一宏观管理来约束党员干部的经济行为, 确保其能够做到清正廉洁, 以在净化社会风气的同时,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确保实现党全新全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二, 特殊性。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方法以及整个审计环节所呈现出的与其他审计不同的特点,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来确保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与作用。第三, 指令性。这一审计方式会受到审计类别的影响, 相应审计主体会随之发生变化, 能够按照委托指令来实现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进行审计与监管。第四, 风险性。指的是在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 其所针对的是各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进行审计检查, 而这一审计的结构则关系到了干部的任免, 因此, 在进行经济责任评价的过程中, 相应的审计结构需要以客观、真实且公正为基础来实现对这一风险的规避。

二、当前年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现状

自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施以来,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在具备法律保障的基础上, 实现了发展, 相应审计对象的级别随之提升, 且审计程序逐步确立, 这些都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行与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 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具体如下:第一, 在审计对象的范围上, 呈现出窄小的问题。对于党政机关以及国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而言, 其所处的级别越高, 则相应的权利也就越大, 而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也随之加大, 所以相应风险系数也就越大, 这就意味着需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拓展, 实现对高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但是,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较小, 主要局限在县级以及以下领导干部上, 难以实现对高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有效审计。第二, 相应审计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基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复杂, 且审计工作有呈现出动态发展变化的特点, 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传统审计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需求, 相应流程模式有待规范与完善。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的创新

1.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

(1) 实现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审计工作作为管理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对我国党政机关以及国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来落实审计工作, 是政府实现宏观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确保人民群众权益、维护社会经济安全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保障。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方面, 从推行至今实现了不断的优化与完善, 而为了更好的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促进我国审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就需要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方面实现进一步的创新, 将其与现代审计理论进行有机融合, 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指导。

(2) 实现审计关系人理论的进一步创新

从我国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看, 在关系上存在三种人物关系形式, 而人物彼此间存在着关联性, 这一关系可通过如下三方面进行体现:投资以及直接或间接实施设计。而从经济责任审计看, 与盈利性审计委托人相比, 不同之处在于其审计的对象是针对国家公务人员中领导干部而言的, 而并非是投资方, 基于这一特殊性, 需要实现审计关系人理论的创新, 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委托人, 以实现对该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 实现类型的创新

从审计分类的现状看, 从执行主体性质、审计内容等不同角度能够将审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 并没有相应的分类方法, 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 原因在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从2010 年颁布实施的, 因而实践时间短。因此, 这就需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实现相应分类方法的制定, 以完善相应工作类型, 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并协调好其与其他类型审计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2.审计理论的创新

(1) 实现理论结构体系的创新

当前, 与国外相比我国审计理论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从该理论结构角度看, 因相应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因此在相应理论结构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形态, 但是, 在这一结构中, 并没有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空间的搭建, 因此, 使得二者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联系。所以, 这就需要实现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创新, 为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稳健发展与不断完善奠定基础。

(2) 实现发展目标与机制体系的创新

第一, 在发展目标上。为了进一步完善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需要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 以确保在创新发展目标的基础上, 确保实现对相应目标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要把握住二者之间的联系, 对审计理论的核心目标与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能够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第二, 在机制体系上。在实际运行这一工作机制体系的过程中, 因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 需要实现相应机制体系的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落实, 并实现对这一工作的有效监管。

(3) 理论框架与审计方法、报告的创新

第一, 在理论框架上。基于审计理论结构本身所具备的复杂性特点, 因相应的构成要素较多, 理论体系也就呈现出了复杂化的特征, 因此, 在构建整个审计理论框架结构的过程中, 需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来实现相应结构模式的创新, 在实现相应审计体系创新的基础上, 实现相应主体的创新, 以相应的结构模式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实现有效的监管与约束, 并实现以德制权监管理论体系的搭建。第二, 在审计方法与报告上。为了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开展并起到应有的作用, 需要实现对审计模式的创新, 进而通过相应审计方法的完善, 并实现对证据资料的有效搜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规避风险奠定基础, 以全面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全新审计制度, 在实施的过程中凸显出了在监管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行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并确保社会经济安全上的作用与价值, 因其颁布实施时间尚短, 为了进一步发挥出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则需要在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特点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进行创新与完善, 以促进审计理论体系的发展。

摘要:自2010年起我国颁布并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这一制度的创新融合了现代审计方法, 并实现了审计理论的创新, 为促进审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基于经济责任审计下, 在优化领导监督机制的基础上, 为支撑廉政建设并确保社会经济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同时也推进了政治民主化建设进程。本文在阐述经济责任审计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推行的现状, 并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的创新进行了研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更新, 许富荣.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审计基本理论的四大创新[J].会计之友, 2012, 10:17-19.

[2]王水平, 徐立敏, 赵永刚.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1:243.

[3]高青, 唐丽茹.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5, 14:10-11.

[4]牛润青.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15:263-266.

[5]单珺.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的创新思考[J].时代金融, 2013, 18:22.

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 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

一、国家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建设廉洁高效公务员队伍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非常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大对主要领导用权的制约和监督。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强化制约和配置权力方面,做了重要指示,要求权力结构科学,运行机制高效。着力实施对一把手的用权情况的监督。 从制度层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逐渐成为一项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制度安排。2010年以来,国家先后做出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审计内容和期限以及相关的工作部署,都进行了与时俱进规定,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建设。实践表明,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尤其是财务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共机构的高效运行和干部队伍的形象,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式各样的诱惑与利益驱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主要领导的头脑中膨胀,职业道德和权力底线失衡,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遏制,任其发展,必然损害改革稳定的大局。由此可见,及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是打造一个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加固工程,是加强各级政权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是规范干部行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审计理论创新措施

1.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念结构的创新

第一,我們要从管理和监督两个层面将经济受托体的各要素赋予新的意义。对审计规范我们也应该学会灵活变通,正如所有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在新观念下,我们要更加注意对审计信息的整合与分析,重视起信息对经济审计的主导作用。第二,我们要转变经济监控的发展理念,不应该把审计作为一种手段去制约,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应该扩大职能范围,充分使审计人员理解到经济责任的重要性,根据责任与义务的对立关系,促进责任人监督的执行进度。政府的方法不再是传统的“以权制约”,更多的是让审计人学会“以德制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审计理念深入人心。

2.发展目标与体系的创新

首先从发展目标上来说,想要不断的进行审计理论的完善,必须切实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在相应的目标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兼顾对于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与此同时,还要密切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的深化加强对于审计理论的目标以及内容的研究,用以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好的进行,为促进我国社会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从体系上来说,由于在机制体系运行中,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对相应的体系进行完善,用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3.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关系人之间的创新

如今,我们要在传统的审计关系人理念之上进行创新,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发展新形势的审计关系人理念。首先,我们认为审计人、被审计人以及委托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审计人与被审计人是同时产生的,他们分属在同一领域的统一内容之上。而委托人又是因二者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两者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就我国的性质而言,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法制党派,它代表的利益也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剖析委托人的职能所在。

4.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方法的创新

审计工作的进行方式,从根本上影响了审计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其中审计工作的导向是指导思想,具备活动进行的引领作用,我们不可以忘记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受体是领导干部等主要负责人,以此作为出发点。证据收集则是审计活动的主要侧重点,这时便须将传统的审计模式进行创新,就其行为的责任人上对其责任的履行程度进行评判。也需找到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方式的优缺点,补充不足,适时调整审计策略,完成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

5.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职业的制度的创新

经济责任审计所需要的人才也许具备知识专业化和复合化的能力,这也让审计相关工作人员更加的职业化,对审计活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工作开展较晚,所以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审计人员专业化方面建立正式的制度,从经济责任审计的人才培养、管理和考核以及事业的规划等方面明确化和规范化,以此推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推动我国各方面建设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以具体的法律为依据,对国家机关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以及财政情况进行审计,用以监督财政收支的合法、真实性,并且审视其是否进行了相应的职责的履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对其实现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孙志娟.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4,03:266+270.

[2]王倩,杨克江,倪平.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5,30:79-80.

中级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标准试题 篇4

1、下列关于审计证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越好

B、审计人员应考虑取证的经济性

C、对于重要审计事项,不应以审计成本的高低为由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

D、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缺一不可

2、下列审计证据不属于亲历证据的是()。

A、审计人员取得的存货盘点表

B、审计人员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C、审计人员从被审计账簿中摘录的资料

D、审计人员复制的被审计单位的销售发票

3、下列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工作底稿是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B、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结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

C、审计工作底稿是考核审计人员的依据

D、审计工作底稿不能用于行政复议

4、审计人员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标准是()。

A、审计证据

B、审计标准

C、审计准则

D、审计职业道德

5、取得管理层的书面声明属于()的证据。

A、实物证据

B、书面证据

C、鉴定证据

D、环境证据

6、审计证据按其形式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A、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和口头证据

B、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

C、亲历证据、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

D、基本证据和辅助证据

7、如果不存在未能完成审计业务的情况,则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应为审计报告日后的()天内。

A、30

B、60

C、90

D、1808、在确定审计证据相关性时,下列事项不应考虑的是()。

A、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

B、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

C、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相关

D、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

9、下列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工作底稿是控制审计质量的手段

B、审计工作底稿是明确审计人员责任的依据

C、审计工作底稿是编写审计报告的依据

D、非重大事项的审计工作底稿不需要进行复核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作底稿内容的是()。

A、调查了解记录

B、执行审计措施记录

C、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D、不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11、通过对库存进行监盘取得的证据属于()。

A、实物证据

B、视听证据

C、鉴定证据

D、环境证据

12、在确定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B、以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C、从复印件获取的审计比从传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D、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13、在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时,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错报风险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

B、审计证据的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

C、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可能无法通过获得更多的审计证据予以弥补

审计理论论文 篇5

1、下列实质性审查中不属于重新计算的是()。

A、计算原始凭证中数量乘单价的积数

B、计算明细科目的金额合计

C、计算账簿每页各栏金额的小计

D、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2、下列有关制度基础审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度基础审计是指从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入手

B、制度基础审计只强调审查内部控制系统所产生的结果

C、运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型需要大量采用抽查方法

D、制度基础审计较账目基础审计的工作效率改进不明显

3、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中,当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非常健全时,可将控制风险直接确定为()。

A、最高

B、适中

C、最低

D、忽略不计

4、下列有关顺查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取证的顺序与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形成过程相一致

B、事无巨细,不突出重点,机械繁杂,工作量大

C、审计质量较高

D、适用于业务规模较大、内部控制较为健全的被审计单位

5、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实施监盘时,进行盘点的是()。

A、审计人员

B、独立的第三人

C、被审计单位

D、其他单位

6、在对审计取证方法按取证顺序与记账顺序的关系分类中,适用于业务规模较大、内容控制系统比较健全、管理基础较好的被审计单位的方法是()。

A、顺查法

B、逆查法

C、详查法

D、抽查法

7、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本期财务报表和上期财务报表中相同项目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异常变动作为下一步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这种审计取证方法是()。

A、计算

B、观察

C、检查

D、分析

8、下列审计取证方法,最适用于实现总体合理性审计目标的是()。

A、检查

B、观察

C、重新计算

D、分析

9、下列关于应收账款函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消极函证要求收函单位对函证事项无论与事实相符与否,都应予以回函

B、函证的效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C、与积极函证相比,消极函证取得的证据可靠性较高

D、数额较大、有疑点的应收账款应该采取积极函证方法

10、下列有关重大错报风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B、财务报表在审计后依然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C、审计人员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审计理论论文 篇6

1.下列有关审计独立性的说法中,体现审计工作上的独立性的有()。

A.审计机关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

B.审计人员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

C.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D.审计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不得干涉

E.审计人员如与被审计单位有利害关系,应当回避

2.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相比,国家审计的特点有()。

A.法定性

B.内向性

C.及时性

D.强制性

E.有偿性

3.下列各项说法中,审计的职能包括()。

A.经济调控

B.经济评价

C.经济监证

D.经济管理

E.经济监督

4.审计的独立性表现在()。

A.组织结构

B.业务工作

C.人员

D.经济来源

E.技术手段

5.按审计的主体,可将审计分为()。

A.全部审计

B.国家审计

C.内部审计

D.局部审计

E.社会审计

6.社会审计的特点有()。

A.有偿性

B.及时性

C.独立性

D.委托性

E.广泛性

7.按审计的内容划分,可将审计分为()。

A.全部审计

B.财政审计

C.财务审计

D.财经法纪审计

E.局部审计

8.国家审计的特点有()。

A.独立性

B.综合性

C.宏观性

D.强制性

E.法定性

9.与国家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的特点有()。

A.及时性

B.内向性

C.法定性

D.强制性

E.有偿性

10.在审计实践中根据审计职能产生的客观影响和实际效果,审计的作用可以表述为()。

A.调控作用

B.保证作用

C.建设性作用

D.防护性作用

E.促进作用

11.局部审计的优点有()。

A.范围大

B.审查重点突出

C.审计成本较低

D.省时省力

E.针对性强

12.授权审计必须符合的要求有()。

A.授权审计的双方当事人都必须是审计机关,并且存在业务领导关系

B.授权审计的被授权方必须是审计机关,而授权方没有限制

C.授权审计的可以是任意事项

审计理论体系探析 篇7

一、审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诸观点的适当性分析

1. 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是与审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特殊情况。我们不能认为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因为审计环境只是由一些影响审计的因素组成, 这些因素不可能对审计的本质、职能和目标起决定作用。

2. 审计本质和审计职能

审计本质是决定审计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 因此, 许多学者认为审计本质是决定和解释其他审计概念的依据。审计职能即审计本身内在的固有的功能, 是审计最本质的体现,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审计到底具有怎样的本质和职能,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作出不懈努力予以探讨的问题。以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使审计理论与社会经济环境相脱节, 不能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审计职能为逻辑起点不符合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 研究一种现象应首先研究其原因, 再研究其功能, 因此审计动因的研究要在审计职能之前。

3. 审计目标

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 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境地。审计目标只能是指导审计实务的出发点, 如果作为引导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就可能造成审计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和有失偏颇。

二、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角度看将审计动因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适当的

1.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与存续的前提

审计是在受托管理、受托经营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需要而产生的, 并随着审查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的扩展而向前发展的。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组织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受托管理、受托经营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不可分割。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导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其是审计产生的动因。

2. 以审计动因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 以审计动因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适当的, 因为:

(1) 审计动因决定了审计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由于受托管理、受托经营关系的出现, 审计应运而生, 其必然是要为解决该种经济和社会关系中的矛盾服务的, 因此其本质和职能在产生时便于生俱来。

(2) 审计动因是稳定的且是惟一的。一方面, 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贯穿于审计理论研究的始终, 不因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这就决定了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必然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另一方面, 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只有一个, 而且只能是一个。进行审计研究工作, 需要有一个切入点, 即逻辑起点, 同时, 只有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 才能减少研究的盲目性, 达到对审计的本质性认识, 恰当地构建出审计理论体系。

(3) 审计动因既与审计理论相联系也与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 使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有机结合。审计活动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过程, 必然要以审计逻辑起点为中介, 这就要求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具有联系性, 成为可以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4) 审计动因的客观性。促进审计发展的矛盾——审计动因是客观的, 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应是客观的。在促进审计发展的诸多矛盾中, 必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就其内容来讲是客观的。

三、审计理论体系结构的重构

根据以上研究的结论, 我们可将审计理论体系构建如下图:

审计理论包括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 关与本表的解释:

1.审计动因是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从这点出发, 研究审计的其他相关问题, 达到对审计的深入性认识, 形成审计理论, 进而指导审计实践, 并构建出审计理论体系。

2.审计动因决定了审计的本质和审计的基本职能, 审计职能是审计本质的具体化。

3.审计假设是审计人员面对复杂的审计环境, 对某些无法正面论证的事项和现象所作出的合理推断。

4.审计原则是在以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为基础而形成的审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制定的一般原则, 审计准则是审计原则的具体化。

参考文献

[1]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李若山:审计理论结构探讨.审计研究, 1995年第3期

[3]刘明辉:独立审计准则研究 (第一版)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4]吴联生:审计理论体系结构一种新观点.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0.12

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探讨 篇8

【关键词】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

一、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备条件

审计理论结构是一个逻辑系统,它是审计理论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外在表现。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与否及其科学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由此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的正确性以及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指导程度。要成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它有一些必备条件:一是可知性。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可知性是指,作为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条件,作为逻辑起点的要素必须是审计理论中最简单、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现象,是能被人们直接感知了解的直接存在。二是可推性。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出发点,逻辑起点应该能够推理论证审计理论的其他要素,通过逻辑起点可以延伸至审计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也能够推算出尚未知的审计事项。逻辑起点的发展规律能反映审计理论发展的规律。三是结合性。审计理论结果逻辑起点必须能将审计体系与审计环境、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紧密结合起来。逻辑起点要有结合性,要成为联系体系与环境、实务与理论的纽带,使他们紧密结合起来。四是揭示矛盾性。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要能够揭示审计理论体系中显现的矛盾及潜在的矛盾萌芽。矛盾是事务发展的动因,没有矛盾就没有审计理论的发展。

二、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各种观点评析

随着审计理论的前进和发展,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也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发展。对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不同选择会形成不同的审计理论结构,进而形成侧重不同的审计理论体系。时至今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对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选择做了大量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抽象哲学逻辑起点观

抽象哲学逻辑起点论的代表人是莫茨(Robert K.Mats)和夏拉夫(Hussein A.Sharif)。他们将深邃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审计研究,对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抽象哲学的内涵不易确定,范围也过于宽泛了,以此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现今看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审计假设逻辑起点观

1978年,尚德尔教授提出了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框架。在他出版的审计学著作《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一书中尚德尔教授提出了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即假设、定理、结构、原则、准则五要素。尚德尔对审计假设做出了具体描述,包括五个方面的假设,分别是:审计目的假设、审计判断假设、审计证据假设、审计标准假设和审计传输假设。无可否认,审计假设对审计理论的研究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审计假设是基于现实环境由人提出的,对审计主体和客体的一般假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以此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并不太恰当。

3.审计目标逻辑起点观

这种观点在当今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较为盛行。美国审计学家蒙哥马利和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是审计目标论的代表人物。审计目标论较为流行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审计理论的需求是十分务实的,审计目标具有客观性,并且直接指向实务,由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形成的目标导向的审计理论结构能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并对现有审计理论体系的功能和审计的方法进行完善。这种观点对西方审计实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审计目标也并不能单独推导出审计理论其他理论要素。

4.审计环境逻辑起点观

人们对审计的实践活动一定是处于某种环境之中的,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各要素,如审计假设、方法等都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审计环境始终影响和支配审计历史发展,是探明审计理论本质的出发点,是审计研究的必经之地。诚然,环境对审计策产生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审计环境不是审计本身,作为一种复杂笼统的大的范畴,脱离了审计理论的其他要素,单独作为逻辑起点是不妥当的。

5.审计本质逻辑起点观

事务的本质是客观的,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能够推导和规范审计理论的研究工作。但是本质就如真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可以无限接近它,却很难完全准确地定义它,而且本质问题带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单獨以其为起点,不能够很好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6.多元素逻辑起点观

随着审计理论的前进和发展,多元素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论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英国的汤姆·李(TomLea)最早提出要以审计本质和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我国学者吴联生也提出了审计动因、审计环境、审计目标三要素逻辑起点。以多元素作为逻辑起点,能弥补以单一元素为逻辑起点的某些缺陷,但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科学合理。

三、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之选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多元素为逻辑起点,能弥补单一元素逻辑起点或多或少的缺陷。现代审计是一个多元的审计体系,多元素的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更能适应现代审计环境,基于审计目标显著的优越性,笔者认为可以将审计目标和审计环境二者结合来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审计目标会受客观环境影响,二者结合不仅能够对审计理论的其他要素进行推理论证,也较好地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结合起来,并且两者都是可知的,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安亚人,宋英慧.信息认证—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新论[J].审计研究,2003(1)

基建审计理论知识 篇9

一、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的基本含义

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是指审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施工(或建设)单位基建决(结)算进行审计,对其决(结)算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的目的是确定工程竣工决(结)算的编制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工程造价的实际情况。基建工程决(结)算的审计内容是:

1、施工图纸、补充合同和施工协议书;

2、全套、补充合同和施工协议书;

3、隐蔽工程量计算书及加盖送审单位,编制单位公章、决算员专用章的工程决(结)算审计书。

4、要材料分析表,材料,钢材耗用明细表、调价部分材料消耗计算明细表;

5、施工单位自行采购材料的原始凭证。

6,建设单位预付工程款、预付材料款及建设单位供料明细表;

7、招投标工程变动项目的有关招头招投标文件。

8、施工单位企业资质等级证书、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9、其他有关影响工程造价、工期等的鉴证资料。

10、其他与建设工程有关的文件资料。

二、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的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1.是在审计目的方面,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的目的在于它注重真实性,以正确确定建设工程造价,为促进施工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维护建筑市场的合理竞争服务。

2.是在审计依据方面,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不仅需要一般审计所必需的法规制度依据,还需要工程项目批准文件、概算定额等专业资料依据。

3.是在审计对象方面,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的主要对象是施工单位编制的竣工结算表。

4.是在审计方法方面,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审查的内容多,工作量大,所以一般都采用抽查法,挑选工程量大、造价高的单位工程进行分类分层抽查审查,对照样本问题,再推断整体。

5.是在审计程序方面,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与一般审计不同的是往往需要经过联合会审。即审计师在现场审计程序结束后,将初审意见和有关资料送交委托人送交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核对,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联合会审。会审之后再提出对工程预算和工程结算的调整意见,并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签字认可。

三、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报告

审计师应当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报告。

审计师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需要调整的审计差异,应提请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进行调整。如果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拒绝调整,审计师应根据需要调整事项的重要程度,确定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

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也可分为无保留、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四种类型。

在审计师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按审计师的意见对工程决(结)算进行了调整后,审计师应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如果审计师审计后,认为基建工程决(结)算的编制从整体上来说是公允的,但是在个别重大方面 的编制不合规,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又拒绝进行调整,或因审计范围受到局部限制,使审计师无法取得必要的审计证据,审计师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即在意见段之前另设说明段,以说明所持保留意见的理由。

如果基建工程决(结)算的编制严重歪曲了工程造价的实际情况,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又拒绝进行调整,审计师应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如果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获得必要的审计证据,以致无法对基建工程决(结)算的编制是否真实、是否公允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师应出具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基建工程决(结)算审计报告参考格式基建审计报告,关键在于工程决算书的编制,做到实事求是,准确无误,不应存在争议.至于那些个文字,简单介绍一下就行;基建工程决算方面的审计报告可以简明扼要,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说明工程概况、送审、审定、审减金额就可以,后附上工程决算书。

财务所需资料

1、基本情况、及基建项目概况表

2、各的财务决算报表

3、各的财务财务账簿、凭证。

4、工程款支付明细表。

5、建设单位相关管理制度。

6、设备、材料进场验收资料及付款明细表。

7、各资金计划的批准文件。

8、管理当局声明书(加盖公章)。

9、工程进度表明细表。

10、其他相关资料(1)、资产所有权证明文件(包括土地使用证、房产证、行车证及其他证明文件)(2)、重要的合同文件(包括长短期合同、购销合同、租赁合同、投资合同、专有技术合同)(3)、公司会计及财务制度(4)、公司设立批准书与营业执照、公司章程。(5)三证

(6)会计报表及所有科目明细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及残值率。(7)银行对账单、调节表。

审计理论论文 篇10

单项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A.私有制的产生

B.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

C.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 D.市场经济的形成

2.下列属于社会审计特点的是:

A.内向性

B.广泛性

C.委托性

D.针对性

3.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无须授权或批准,内部审计机构有权:

A.召开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B.对违法人员进行通报批评

C.对可能转移的会计凭证进行封存

D.对本单位领导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4.根据《审计机关审计复议的规定》,审计机关应当自受理审计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审计复议决定;情况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

A.15日

B.30日

C.45日

D.60日

5.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包括:

A.全国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

B.全国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

C.全国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

D.全国审计机关及承办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事项的其他审计组织

6.我国国家审计的总目标除真实性和合法性外还包括:

A.效益性

B.一贯性

C.客观性

D.公允性

7.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下列行为中属于合理的职业谨慎的是:

A.对审计事项全部采用详查法

B.在所有情况下,固有风险全部确定为高水平

C.对所有审计事项均确定较低的审计风险

D.严格遵守审计准则

8.下列审计证据中,证明力最强的是:

A.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

B.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的言词证据

C.有关审计事项的环境证据

D.审计人员亲自编制的相关资

9.下列关于审计取证模式演变过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风险基础审计→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

B.风险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账目基础审计

C.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

D.账目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

10.下列内部控制措施中,属于察觉式控制的有:

A.会计与出纳岗位分离

B.制定原材料消耗定额

C.固定资产购置须经授权审批

D.定期盘点存货

11.审计管理贯穿于:

A.审计计划阶段

B.审计实施阶段

C.审计报告阶段

D.审计业务活动的全过程

12.采用文字说明法对调查了解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记录的优点有:

A.符号表示,形象直观

B.对情况的描述深入具体

C.用“是”或“否”回答,简单明了

D.固定格式,便于修改

13.社会审计的审计报告收件人是:

A.被审计单位

B.审计委托人

C.审计组

D.派出审计组的社会审计组织

14.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的起点是:货

A.发运商品

B.批准赊销

C.审批销售退回与折让

D.处理客户订货

15.审计人员在对应付账款进行实质性审查时,抽查应付账款明细账并追查至相关的原始凭证的主要目的是:

A.确定应付账款变动的合理性

B.查明应付账款的真实性

C.审查有无漏记的应付账款

D.验证应付账款在资产负债表上表达的适当性

16.下列可用来判断存货总体合理性的审计程序是:

A.审阅存货明细账和仓库记录

B.进行分析性复核

C.观察存货保管情况

D.询问被审计单位存货的保管制度

17.产成品生产与检验相互独立,是为了防止:

A.不合格产品入库

B.购入不合格材料

C.篡改会计记录

D.生产计划不合理

18.在对某项经营性租入的固定资产进行审查时,审计人员应当关注该项固定资产的:

A.入账价值是否正确

B.折旧计提是否正确

C.租金处理是否正确

D.所有权是否按期转移

19.在审查职工福利费时,审计人员认为职工福利费的计提依据应当是:

A.生产成本

B.资本公积

C.工资总额

D.未分配利润

20.审计人员审查资本账户的余额,查明有无虚构资本业务、高估资本账户余额的情况是为了证实:

A.投入资本的真实性

B.投入资本的完整性

C.投入资本分类的合理性

D.投入资本过账的准确性

多项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各有五项备选答案,其中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也不倒扣分。在无多选和错选的情况下,选对一项得0.5分。本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21.我国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的构成内容包括:

A.审计法

B.审计法实施条例

C.国家审计基本准则

D.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

E.审计指南

22.下列工作中,属于国家审计实施阶段的有: A.编制审计方案 B.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与初评 C.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 D.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E.起草审计报告

A.编制审计方案

B.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与初评

C.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

D.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E.起草审计报告

23.下列有关后续审计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A.后续审计无需出具审计报告

B.后续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一般只限于审计决定中所涉及的内容

C.后续审计资料应当与原审计项目文件一同存档

D.后续审计对于巩固审计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E.不是每个审计项目都需要后续审计

24.影响审计人员收集和筛选审计证据的因素包括:

A.风险因素

B.成本效益因素

C.审计目标

D.重要性因素

E.系统性要求

25.下列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检查审计工作底稿是控制审计质量的手段

B.审计工作底稿是考核审计人员的依据

C.审计工作底稿是编写审计报告的基础

D.审计工作底稿是进行复议和诉讼的唯一依据

E.审计工作底稿是协调审计工作的依据

26.国家审计报告应包含的内容有:

A.审计任务的说明

B.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说明

C.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D.审计评价意见

E.审计复核情况的说明

27.以下各项属于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的有:

A.批准坏账与收款业务、记账业务相互独立

B.向客户提供赊销信用要经过授权批准

C.限制非授权人员接近各种销售与收款记录和文件

D.对销售与收款业务进行独立检查

E.批准请购与采购部门相互独立

28.被审计单位采购与付款业务循环中涉及的主要凭证有:

A.请购单

B.验收单

C.生产通知单

D.卖方发票

E.客户订货单

29.下列控制措施中,属于生产与存货循环实物控制的有:

A.生产计划的制定与审批相互独立

B.限制非授权人员接近存货

C.建立健全生产与存货成本会计制度

D.定期盘点检查存货管理情况

E.存货保管与存货记录严格分工

30.下列项目中可计入资本公积的有:

A.资本溢价

B.接受捐赠的资产

C.资本汇率折算差额

D.联营投资的收入

E.在建工程试运行收入

混合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各有五项备选答案,其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是正确的,全部选对得满分。未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或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也不倒扣分。本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31.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包括:

A.经营风险

B.固有风险

C.控制风险

D.分析性检查风险

E.实质性检查风险

32.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有:

A.比较分析法

B.比率分析法

C.实地观察法

D.趋势分析法

E.报表审阅法

33.下列关于审计证据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审计证据越可靠,证明力越强

B.审计证据的客观性与取证程序、方法、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密切相关

C.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之间或与其他审计证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程度

D.审计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审计法规规定的手续和程序

E.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因此审计证据越多越好

34.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有: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信息与沟通

E.监督

35.审计质量管理的对象包括:

A.审计行为

B.审计人员

C.被审计单位

D.审计环境

E.上级审计机关

36.常用的验证应收账款余额真实性的程序有:

A.实地观察批准赊销信用与发货是否相互独立

B.函证应收账款余额

C.询问负责应收账款的会计人员

D.检查应收账款账务处理的及时性

E.审查销售合同、销售发票、货运单据等原始凭证

37.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库存材料进行监盘时,审计人员应当:

A.亲自制定盘点计划

B.全程参与库存材料的盘点,并对盘点质量负责

C.抽查盘点记录,复核材料的数量、单价、金额等

D.鉴定材料的所有权

E.注意检查材料的质量,必要时请专家鉴定

38.下列审计程序中属于对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的有:

A.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检查应付账款期末余额变动的合理性

B.抽查应付账款明细账,证实应付账款会计记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C.抽取部分支票,检查授权签字情况

D.实地观察验收与仓库保管职责的分离情况

E.运用函证方法检查应付账款期末余额的正确性

39.审计人员审查决算日以后若干天的购货发票,关注其日期,并审查相应的收货记录,查明入账时间是否正确,其目的是证实:

A.应付账款的存在性

B.有无未列报或未入账的应付账款

C.应付账款分类的准确性

D.应付账款的合法性

E.应付账款总体的合理性

40.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审查要点包括:

A.租赁合同是否合法合规

B.计价是否正确

C.支付租金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D.是否按期计提折旧及其计算是否正确

E.合同到期的,所有权转移是否按原定条件执行

判断题 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一题倒扣1分,本题总分扣完为止;不答题不得分,也不倒扣分。本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41.国家审计机关有权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42.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43.审计依据的时效性是指审计依据在审计时是否有效。

44.当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失效时,审计人员应将控制风险确定为高水平。

45.《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的国家审计人员法律责任是以刑事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

46.在对应收账款进行肯定式函证时,如果未能收到对方的回函,审计人员可以认定该应收账款并不存在。

47.存货计价方法若与前期不一致,被审计单位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发生变更的理由及所产生的影响。

48.如果在审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将购置生产用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投资性支出计入生产成本,而被审计单位有充分的理由,则审计人员不必进一步审查。

49.审计人员通过审查证实企业是否依据会计准则按工资用途进行工资和职工福利费的分配,其主要目标是证实工资结算的完整性。

50.为了防止资金管理失控,筹资、投资业务的执行与财会部门的监督应相互独立。

1.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B 5.D 6.A 7.D 8.D 9.C 10.D

11.D 12.B 13.B 14.D 15.B 16.B 17.A 18.C 19.C 20.A

2.多项选择题

21.C D E 22.C D 23.B C D E 24.A B C D 25.A B C E

26.A B C D 27.A B C D 28.A B D 29.B D E 30.A B C

3.混合选择题

31.B C D E 32.A B D 33.A B C D 34.A B C D E 35.A B

36.B E 37.C D E 38.B C D 39.B 40.A B C D E

4.判断题

上一篇:企业新年贺词XX下一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