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024-08-19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共9篇)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1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喜欢音乐是孩子的天性.新纲要中指出:“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通过学习新纲要使我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我们都知道,人的幼年期是生命力最活的成长期,也是接受音乐教育的最佳期.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发展幼儿的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研究和尝试,我在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值此机会,与大家切磋,分享,幼儿园音乐教学主要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音乐欣赏,音乐游戏五大领域,那么在这五大领域中采用什么形式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

(一)发挥想象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样幼儿的演唱兴趣会大大提高,同时想象,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例如:歌曲《胡说歌》围绕“你把袜子穿在耳朵上吗 ”这样一句与生活相违背的歌词,以简单的旋律展开.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同时,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来创编歌词,最后编出了“你的手套穿在脚趾上吗 ”“你的裤子穿在胳膊上吗 ”你的鞋子穿在头顶上吗 “等等五花八门,荒诞可笑的歌词,这样孩子们在欢歌笑语中不知不觉地体会了音乐活动的快乐,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大班有一首歌曲叫《秋天多么美》,这首歌曲是我和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歌曲之一,歌曲学完以后,我突发奇想,秋天美,冬天也很美呀!我们何不创编一首《冬天多么美》,我的想法得到了全体孩子的响应,最后,在全班孩子的努力下,创编出了”冬天雪花轻轻吹,大地盖上厚呀厚棉被,小朋友,一起堆呀堆雪人,雪人个个胖墩墩“(二)留住旋律,改编歌曲。

最近,经常听到我们班的孩子在唱《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如果从一名时尚青年口中唱出时没有人觉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若是一名四五岁的小朋友也开始哼唱它时,我们老师和家长不免会有些担忧和紧张,因为幼儿对流行音乐缺少选择和辨别能力.针对这些我们我觉得如果我们阻止孩子去唱是不可能的,所以与其去堵,不如去疏,采用留住旋律,改编歌词的方法是非常可取得.南师大的许卓娅教授,就把孩子们流行歌曲《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改了个面目全非,”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成了”对面的兔子看过来,看过来,不要被我的样子吓坏,其实我,很可爱……“扮成大灰狼的男孩们边跳边唱,向对面由女孩们扮演的兔子发出”邀请“,听到大灰狼如此表白之后,她们迅速还击:”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来看去你都是个大坏蛋,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做朋友的问题可真难办……“ 就这样,一首流行歌曲变成了一台饶有兴致的儿童音乐剧:《兔子和狼》,孩子们戴着头饰,完全投入到大灰狼和小白兔的角色之中.结局也改得很巧:流行歌词中的”爱真奇怪“变成悔过自新的大灰狼终于得到了小白兔的原谅,”你真可爱!“从此被接纳成为兔子们的好朋友.改编,而不是一味拒绝.在流行歌曲大行其道,少儿歌曲创作态势日益衰微的今天,这种改头换面不能不说是讨巧之举.流行歌曲对孩子来说未必是洪水猛兽,其实有太多资源可以利用.但可惜的是,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动的脑筋实在是太少了.(三)为乐曲,歌曲编配动作

边唱边表演是幼儿喜爱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它们喜欢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或乐曲是具体的,并易于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引导幼儿自编动作表演.例如:在学习《两只小手》这一歌曲时,要求幼儿自由想象动作来表现歌词.(”两只小手做两点,雨点从天空落下来“"两只小手做枕头……”)由于大多数幼儿都是随意,即兴创作的,当然不可能期望他们创作出多么完美的动作.但毕竟是他们自己展开想象编的,对练习这一系列动作也特别有感情,格外认真.不仅调动了幼儿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也使幼儿从中得到了创造的源泉.(四)在节奏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的演奏空间,鼓励幼儿利用已经有的经验展开想象,用配器演奏来表现乐曲.有一次晨间活动,我们放着音乐,耿春雪突然叫住了我,“老师,你听这个歌曲里面好像有钢琴的声音”.她的这句话让我感觉孩子不仅听着歌曲的美,同时还夹杂了他们所熟悉的乐器的声音.孩子的耳朵是灵敏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如:X X.孩子们就会说像汽车的鸣笛声---笛―笛;X X X 像小朋友走路;XXXX XXXX像小朋友跑步等.当我们在和孩子做节奏互动时,我每打一种节奏,孩子们就能发挥想象,说出它们像什么:有的说像雨水的滴答声;有的说像汽车的笛笛声;有的说像火车的隆隆声等.我觉得对幼儿音乐节奏的培养,是贯穿在一日活动中的,通过不同的音乐性质,把音乐贯穿在常规中,培养幼儿的常规意识.如幼儿听到《准备好了吗》的音乐就马上集中;听到《拍手点头》就知道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拍手;听到《啄木鸟》的音乐就马上收玩具;听到抒情的《摇篮曲》就会安静.孩子对节奏的感受,有时候会出乎大人的意料以外.如在就餐前和起床后是纪律最乱的时候,我会用节奏的变化来集中幼儿和安定幼儿的情绪,我会用铃鼓拍出一个节奏,幼儿会情不自禁的跟着拍,然后再不断的变换节奏.孩子们听到节奏变化了,就会自然而然的竖起小耳朵集中精力来倾听老师的节奏,并伸出小手来迎合,模仿老师的节奏.这样听到的只有整齐的节奏声,没有吵闹声.这样的音乐化管理,既训练了幼儿的听辨能力,有很好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了幼儿的常规意识.受到了很好的效果.(三)通过欣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用线条及色彩表现乐曲

一种色调能表现出一种情绪,而一段乐曲也能体现一种情绪.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音乐也就出现另一种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赏《森里变奏曲》的时候,先让孩子们体会乐曲的情绪,然后提问:“欢乐的情绪应当用什么颜色来表现 悲伤的呢 ”并适时的启发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回答:“欢快的用红色,黄色,悲伤的用灰色,蓝色等等”.除了用色调来体现音乐,还可以启发幼儿用线条和符号来体现音乐,当乐曲舒缓时,用直线;当乐曲激烈时,用波浪线;当乐曲欢快时,用圆点.这些都是随着幼儿对乐曲的理解而产生的.如打击乐《土耳其进行曲》图谱中表示小铃的“,”,表示串铃的“ … ”和表示木鱼的“・”.这些符号对幼儿理解和再现乐曲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提示作用.因此,对乐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而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音乐,则就是幼儿把音乐具体化,鲜明化.(2)用图谱表现乐曲.伟大的作曲家根据故事而创作改编歌剧,这是需要坚实的艺术功底,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及创作能力.作为幼儿,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如果光听音乐,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不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变成小故事,并用他们喜欢的图谱的形式来表现,孩子们就会很容易的理解了音乐,并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狮王进行曲》图谱中表现狮王出场的由小至大的脚印和表现吼声的弧形锯齿;《森林变奏曲》是一首三段体的音乐,我启发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把自己想到的变成一段故事,并要求幼儿把音乐用图谱记录下来,音乐开始的时候开始,音乐结束的时候结束.孩子们纪录的非常认真,而且五花八门,思路开阔.张炎雨小朋友是这样纪录的:第一乐段小动物们在快活的游戏,用小兔子来表示;第二乐段大灰狼来了,用牙齿来表示;第三乐段大灰狼走了,小兔子又可以游戏了,用太阳表示.所以说,用图谱来表现音乐,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和想象欲望,又充分理解了音乐.对欣赏难懂的乐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纲要》中多次提到: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验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恢复幼儿的创造天性,归还幼儿本应享受的愉悦音乐的机会,是音乐活动开发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以上尝试,我发现班上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得到了陶冶,幼儿的音乐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幼儿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浅谈音乐活动中的多感觉通道参与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2

一、创造音乐形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有了丰富的想象力, 才会产生无限的创造力。幼儿理解音乐往往要借助于想象, 把听觉、视觉所感知的形象联系起来成为音乐形象。

作为幼儿园教师, 我们要积极贯彻《指南》的精神:“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 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例如:在让幼儿欣赏音乐《汽车嘟嘟》时, 为了不限制幼儿的思维,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事实上, 在开展此活动时, 幼儿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并且大部分幼儿都会联想到与汽车有关的事, 他们的依据是这首乐曲节奏快, 音色明亮, 听起来很激烈, 像汽车在飞驰。有的孩子会说:“我听音乐时, 想到了一只猴子骑车到森林里去旅游, 它穿过草地, 跨过河流, 来到了大森林。”还有的孩子会说:“我听音乐时, 想起了两位叔叔在一个星期天去进行摩托车比赛, 一会儿, 高个子叔叔在前面, 一会儿, 矮个子叔叔在前面, 他们都想得到冠军。”

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 如音乐的旋律、速度、力度、节奏等都会引导幼儿创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 从中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并创造地表现出了各种音乐形象。

二、创编歌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添新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 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高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而且有助于幼儿体验自主探索和创造性参与的快乐, 获得某种成就感。在仿编歌词时, 教师可以选择节奏鲜明、结构工整、易于仿编并且为幼儿所喜爱的歌曲, 如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选择《小青蛙找家》这首简单的歌曲。实践证明, 孩子们非常喜欢创编歌词这种形式, 他们会争相编唱他们所熟悉的许多小动物, 如小花狗、小山羊和小红马等, 模仿他们的叫声, 并将歌曲扩展成七段或者八段。幼儿唱着自己创编的歌曲, 兴奋不已。再例如, 春天来了,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已学唱的歌曲《秋天多么美》, 鼓励幼儿重新填写歌词并进行演唱。

此外, 教师可以展示柳树、桃花、小草和燕子等图片, 以开启幼儿的想象大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幼儿在欣赏图片时, 三三两两地便会唱了起来, 有唱桃花的, 有唱柳树的, 并且幼儿都希望与众不同, 为此, 有的幼儿还将春天里有趣的故事编进歌词里。这也有利于实现《指南》所倡导的“能通过即兴哼唱、即兴表演或给熟悉的歌曲编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的目标。

三、创编节奏

韵律离不开节奏, 节奏是音乐素质训练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结合语言训练, 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例如, 教师可以经常让幼儿玩拍手说话的游戏, 让幼儿听语言的节奏, 然后教师示范边说边打节奏, 如老师再见! (X X XX) , 我爱妈妈 (X X XX) 。通过教学我发现, 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他们会联想到闹钟嘀嗒嘀嗒的声音、汽车的嘀嘀声、敲门的笃笃声、火车行进中的咔嚓咔嚓声。有的幼儿甚至还可以用走和跑表示X X X X节奏, 爷爷奶奶您好! (XX XX XX) 。通过这种创编节奏的方式, 幼儿在想一想、说一说、动一动中提高了自身的创造力。

节奏是打击乐的灵魂, 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为打击乐创编节拍, 然后让幼儿挑选某种最佳的节拍, 再和乐曲编配起来进行演奏。由于节拍是幼儿自发创编出来的, 所以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高涨, 气氛活跃。可见, 引导幼儿创编节奏有利于实现《指南》所倡导的“能用拍手、踏脚等身体动作或可敲击的物品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的目标。

四、创编动作

编唱边跳是幼儿活动的特点。据此, 《指南》提出“幼儿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幼儿用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例如, 在欣赏《丰收锣鼓》时, 教师可以让幼儿模仿敲锣打鼓的动作, 以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在教《两只小象》歌曲时, 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歌词以及音乐的速度、节奏、力度等变化来创编动作, 然后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评选出一个最佳的动作;再如, 在学唱《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曲子时,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边欣赏动听的乐曲, 一边模仿孔雀优美的姿势。在开展此活动的教学实践中, 幼儿模仿的动作简单、形象而又滑稽逼真, 有的蹲着, 有的站立, 有的仰望, 有的俯视, 有的幼儿用胳膊当翅膀抖水, 幼儿无拘无束, 活泼欢快, 这就改变了教师满堂灌输单一技能, 而忽视音乐素质培养的弊端, 满足了幼儿表演的欲望, 并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实践证明:幼儿能理解音乐, 感受音乐, 表现音乐, 并且能够创造性地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五、开展作曲活动

让幼儿即兴地作节奏、律动、伴奏和旋律的创作, 并不是要求他们像作曲家那样, 一味地追求高质量, 而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才能, 开发幼儿身上蕴藏着的音乐潜能。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 作曲并不神秘, 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 幼儿从他们所接触的众多音乐作品中, 以及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 已经掌握了一些音乐本身的规律。

当然, 让幼儿作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从音乐的主题和乐句的创作开始。起初, 幼儿的作品可能会稍显幼稚, 这就需要教师多加鼓励, 抓住作品中闪光的地方予以肯定, 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创作的热情。随着视野的扩大, 知识的增长以及形象思维的不断发展, 幼儿作品的质量也会一点一点地提高。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音乐的联想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可见, 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幼儿园教师, 我们要努力实现《指南》所倡导的“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和“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的目标, 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 引导幼儿创造音乐形象, 创编歌词、动作和节奏, 开展作曲活动, 以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摘要:音乐活动是借助于想象的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佳载体之一。作为幼儿音乐活动的启蒙者,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创造音乐形象、创编歌词、创编节奏、创编动作以及开展作曲活动等方式, 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音乐活动,幼儿,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黄山花.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1) .

[3]潘文涛.如何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

[4]杨燕, 赵俊.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 1999 (4) .

[5]韩兰魁.奥尔夫教学法与幼儿音乐教育[J].音乐天地, 2001 (6) .

[6]于洋.试论学前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6) .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3

关键词:创造力;音乐活动;幼儿

音乐活动正是在想象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是发挥幼儿创新潜能的最佳载体之一。如果孩子们能在想象中对音乐所描绘的意境进行创造性的再现,那么他就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那么如何在音乐艺术教育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音乐活动氛围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讲过: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学习,他们本能地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儿童生活离不开音乐,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生活,陶冶儿童的性情,使儿童能够真正地表现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将音乐渗透到儿童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还是游戏时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

1.在自然环境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音乐听觉环境。音乐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我们应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寻找各种美的声音。春天,让孩子倾听各种鸟鸣声及春雨的“沙沙声”;秋季,可带孩子到野外听秋风吹动树叶的“唰唰声”;冬天,可放一些画面,让幼儿感受北风“呼呼叫”的声音。新鲜流动的画面、质朴自然的“原声”使幼儿置身于这种意境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2.在“一日生活”活动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听觉环境。将音乐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音乐的空间,让幼儿走进音乐世界,增加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及参与音乐活动的欲望。

3.为幼儿创设赏心悦目的音乐视觉环境。在幼儿周围设置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去感受、体会,并受到熏陶。老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意境,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例如,在表演《春天》活动中,课前,先在活动室的墙壁上布置上蓝天、白云,将活动室的四周布置成公园的场景。当幼儿开始活动时,映入眼帘的是美丽春天的景象,随着《春天》那欢快节奏的响起,孩子们能主动结伴,用轻快的跑跳步、进退步等动作非常投入地边唱边表演起来,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一下子就将幼儿的身心带进了音乐的殿堂。

二、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

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当孩子的一些想法稀奇古怪而又超越客观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当他们手舞足蹈、自弹自唱而兴致勃勃时,我们也不可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来限制他们,或者盲目的加以否定,而是应当尊重他们的音乐表现,始终坚持幼儿的艺术表现没有对错之分的原则。例如:一次笔者和小朋友一起欣赏《小白兔和大黑熊》这首钢琴小曲,这首曲子音乐开始的旋律是欢快跳跃的,接着是低沉、浑厚的,最后又是活泼、高兴的。欣赏后,笔者请他们凭自己的感觉去理解音乐,结果,幼儿讲得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小朋友在节日时,跟妈妈一起乘车去旅游,车辆开到半路上坏掉了,叔叔们修呀修,过了一会儿,终于把车修好了,大家高高兴兴地唱起歌……虽然,小朋友刚开始时没有讲出音乐本身的内容,但我还是充分肯定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是没有错的。但当我把乐曲的名称告诉幼儿时,孩子们又编了许许多多跟内容相符和不相符的故事。

三、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咏唱、敲打、各种形体表演都充满着童真之美,他们自编的歌词、自己敲打的节奏、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老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接纳、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地创新。如:教幼儿认识全音符(o),二分音符(d),四分音符(d)时,让幼儿展开想象,让他们说说这些音符像什么。再引导幼儿根据他们所说,编成一首儿歌记住音符及拍数。如:圆圆鸡蛋(o)唱4拍,一个球拍(d)唱2拍,小小蝌蚪(d)唱1拍等。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4

参加组别

小学(幼儿园)

研究类型

基础研究

学科分类

美术

[摘要]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的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绘画教育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非常的强调艺术对培养幼儿创新学习能力的价值,他们认为幼儿的艺术培养是激发幼儿潜能的最佳载体,为幼儿创新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绘画活动对幼儿来说既是学习,也是一种思维创造活动。因此,在幼儿绘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开设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充分的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采用适宜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绘画教育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把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当作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前提尤为关键;选择他们易于表现的、熟悉的、亲近的身边的人或事物,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以故事或游戏的方式、辅以肢体语言等形式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欣赏活动贯穿到教学活动中,给幼儿带来新奇的感觉,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全面培养他们的绘画创造能力。

[关键词] 幼儿 绘画

创造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就针对我国教育的弊端疾呼要重视幼儿的创造力,他说:“幼儿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理解幼儿的创造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时期是开发创造力的重要阶段,而绘画活动则是激发幼儿创造能力的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幼儿的画天真、稚拙,却不失大师风范,有时,我们在欣赏幼儿作品时,会不禁的想起了现流行的抽象画派。幼儿的思维最为直接而大胆,他们的笔墨潜伏着巨大的艺术创造力,他们的画蕴藏着鲜活的的艺术生命。经常有很多的大师为幼儿的大胆创新所折服。著名的画家毕加索曾说过:“我们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上的真善美,留住童心就是保护了艺术的天赋。”

本文就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及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着重的谈谈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一、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前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幼儿生性好奇、好动、好问、好玩,这是他们或多或少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实践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创

造一种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最大的兴趣感,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得到身心的满足,让他们在不断的涂涂画画中提高对绘画的兴趣。教师在组织绘画教学时,选择幼儿较为感兴趣的题材,那么教师的此次教学活动就事半功倍了,因为让幼儿感兴趣的题目材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活动中,还能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只要我们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创新潜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将是一个成功的活动。

那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哪些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又成为了重中之重了。

1、选择幼儿熟悉的、亲近的身边的人或事物为题材

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人或事物,是幼儿所熟悉和了解的,也是在他们脑海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能够引发他们最大程度的表现欲望,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空间,越是幼儿熟悉的题材越让幼儿感兴趣,这种兴趣会让他们将身边发生的事或物及美好的东西变为自已要表现的对象。比如,教师在绘画教学中让幼儿画他们的爷爷、妈妈或是他们家的房子呀,我想孩子们一定会画的惟妙惟肖的。

2、选择能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题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事物的创新都是通过想象,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新假设开始的,这是创新活动的第一步。幼儿由于没有旧经验的束缚,思想比较开放,创新意识会更加的大胆,更加的富有创造性。他们认为好玩的就是可行的,好看的就是合理的。因此富于想象和创造题材也是他们爱表现的,比如未来的飞机、神奇的花等,诸如此类的,都是引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绝好题材。幼儿的想象力包括对事物的联想能力,还包括对事物的幻想能力,此两者都是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基础。正如德国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趣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心灵?”

例如:在玩色活动时,我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幼儿任取颜色相互搭配、调和,便可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儿变深,一会儿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十分奇妙,孩子们一下子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我就可以引导幼儿尝试创造新颜色。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为进一步提高对配色活动的兴趣,我就及时为幼儿准备相应的宣纸和剪好的各式服装外型,用配置的颜色装饰服装。之后,听,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裙子上的绿色、紫色都是我自己

配的。我还能配出别的许多颜色呢。”另一个小朋友大叫“啊!我成魔术师啦!变一一。”幼儿一旦对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在不自觉中进行创新。

3、选择幼儿易于表现的事物为题材

易于表现的的事物首先是特征明显,形象生动可爱的,能够引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如:造型各异的瓦罐,大小不同的石头,千姿百态的花草,形状不同的叶子等都是很好的选材。另外,幼儿头脑思维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感不会停留很久,假如我们给幼儿的题材太复杂了,就会使他们感到厌烦,致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只有我们选择的是他们能够表现的题材,才会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兴趣,从而达到发挥他们创造力的效果。

二、重视幼儿欣赏和评价能力提升是培养幼儿绘画创造能力的最佳方法 专门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日本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或制作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欣赏或是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更或说在培养幼儿欣赏与评价能力时,不能以画的像或是不像为标准,而是应当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就是教师在评价或是幼儿在评价他人作品时,幼儿自已认为好的、满意的就是好的作品。教师在其中只要充当好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就可,对幼儿创作意图进行启发诱导,使其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而不是扼杀幼儿的创作意识与开拓精神。

1、欣赏和评价小朋友的作品

幼儿的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有许多地方值得幼儿相互的学习借鉴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欣赏或是培养幼儿欣赏能力时,应选择些小朋友比较有创意性的作品让幼儿进行欣赏与评价,或是在幼儿完成作品后将幼儿作品全部展览,引导幼儿欣赏和评价创造性较强的作品,使幼儿们在相互的欣赏和评价中,发现各自作品的优点,从而使幼儿能够更加大胆的、自由的进行创作。这样,才能在绘画活动中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创作能力,才能使他们的创作思维更上一层楼。

2、欣赏和评价大师的作品

在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大师作品,有很大一部的作品适合幼儿去欣赏和评价,比如:毕加索、凡高、莫奈......,他们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性,假如,我们培养幼儿们去欣赏和评价他们的作品,用孩子天真的眼光去看大师们的作品,往往会出现大人们所

看不到经典妙处,让孩子们在欣赏大师作品时,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大胆的进行创新,鼓励他们在大师们的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去表现他们的想法与感受,相信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发挥出他们最大的创作潜能的。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幼儿绘画创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轻松、愉悦、活泼的教学情境,幼儿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自由的想象空间与创作能力,才能有较好的作品的出现。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不能只是单一的、传统式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再以严师出高徒的思想左右教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只能让我们培养出同一模子的学生,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就只能在围城之中徘徊了,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也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谈了。

经常会发现我们的教师在上绘画课程时只是以范例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这样的绘画教学只能让幼儿们作品大同小异,只是绘画技能的再现,更谈不上创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范例只是幼儿的欣赏”的原则,要让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毫无顾虑的按他们自已的想法思路去画,用他们自已的语言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在这种的教学意境中,幼儿的创作才能充分表现出创作性、独到性、丰富性。另外,还有这么一个现象,教师在巡回指导中会经常的提醒学生注意些什么,对个别的学生时行批评或是表扬。其实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课堂的沉闷,会让学生不自觉的感到紧张,也在不知觉中打断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创作开发。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改变以上的现象呢?又如何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情境变的轻松、愉悦、活泼呢?

1、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绘画活动

我们经常会提倡寓教于乐,假如我们能将游戏结合到绘画教学中,我想我们的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定会得到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孩子们的创作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我在绘画《我的幼儿园》时,我事先准备好一张大纸贴在墙上,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思维,概括出校园的特征、环境及人物。然后,告诉幼儿:“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设计我们未来的幼儿园。”交代完后,让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自已分工,画教室的、画草坪的、画花的、画树的、画身边的老师朋友的......,孩子们很快就分配好任务,愉快的画了起来。

2、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幼儿绘画活动

小朋友最喜欢的就是听老师讲故事了,故事里的优美有趣、富于幻想的情节常常会让他们听的入神,故事里活泼可爱的人物或是动物都是幼儿喜爱的内容,故事中生动的语言也常常能够让幼儿身如其境,所以故事对幼儿来说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把幼儿绘画活动以娓娓动听的故事形式展开,不仅能激发幼儿创作热情,还能为幼儿创作提供表现的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幼儿学画人物画时,就以《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融入教学中,让孩子们在听着动听的故事的同时,想象人物的形象特征,再根据他们的想象力,画出他们脑海中的白雪公主及小矮人的样子。

3、运用肢体语言辅助幼儿绘画活动的开展

肢体语言有助于孩子更形象地理解事物,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孩子比较容易理解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绘画活动中,幼儿所要表达的画面的内容与细节很多都依赖于平时的经验积累和想象去完成的,我们就必须借助肢体语言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画人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相互做模特,摆出多种姿势,以避免所画的人物僵直呆板;在画动物的时候,可以根据动物的特性进行模仿,让画面变得活泼生动。如画《淘气的猫》,就让孩子学做小猫,并用肢体展现猫的不同状态:淘气的,慵懒的,安静的,贪吃的。这样孩子们画出的猫就不会单一呆板的而是生动活泼的。也由于肢体语言的帮助,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就不会觉得枯燥,画面也会更充满童真童趣。

未来学家奈比斯说:“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幼儿阶段的绘画活动只是一种萌芽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由想象,让幼儿画其所爱,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从而使幼儿始终对绘画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表现热情。长此以往,他们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将被自己描绘的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高教论坛》[J].Higher Education Forum Aug.第4期.2005年8月 [2]《教育研究理论界》[J].2002年第3期 [3]《中国教育文摘》[J].2007年4月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5

摘要: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关键词:语言 教学活动 创造力

当今学前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创造性的充分发展,突出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创造性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能例外,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特殊工具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应该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长期以来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创新精神,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经常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按照书本进行原文复述,本来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原文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内容的常常还会受到老师的指正,没有任何的个性特色发展机会,这种被动授受式、填鸭式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2、诗歌、儿歌的教学中以“老和尚念经”为主,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经常是检查幼儿的背诵能力。

3、教学形式呆板、老套,拘于常理。教学中主要采用静态的挂图和幻灯,创编活动受到局限,一直沿袭着:教师示范(儿歌、故事)——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忽视幼儿的需要。

4、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单一,例如: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以回忆式、封闭式为主,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合人才发展的需要,“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出的强音。我们应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产生强烈的创造需要、创造兴趣和创造精神。

二、如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利用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因此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巧妙的、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掌握提问技巧,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

(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

(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

(5)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

根据这些特点,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觉得可以这样设置提问。多用“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你身边和周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如果有,结果是怎样的呢?”“生活中你若碰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这些具有判断性、假设性、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规定答案,隐藏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原文,不受故事语言和情景的限制,为幼儿提供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在这样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思维、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语言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幼儿思维水平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认为语言文学教育活动应该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幼儿只能整整齐齐的坐着、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这样做,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无法使幼儿的语言文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因此,多种形式的教育组织方式才是幼儿学习的主渠道。幼儿自发的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更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支持和引导幼儿这些活动。集体活动也应在此基础上扩展和生成。例:在教学中鼓励幼儿改编和续编故事结局。幼儿喜欢为故事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教师把握教育时机,提出讨论问题,给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内容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符合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故事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帮助幼儿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文学创造活动,教师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等表现出来。教师可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也可以进行即兴表演。在这种活动形式中,幼儿的情绪高涨他们喜欢扮演角色,在表演中赋予角色一定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3、注意激发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寻找到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选择适当的策略展开与他人交谈,根据不同的情景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获得语言交往中成功的体验。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

首先我们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要想让幼儿说话,就要为他们提供说话的内容,创造有话可说的条件,使幼儿有话可说。并在各种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幼儿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创设自主表达和自由表现的机会,以良好的态度平等介入,随时给予指导。俗话说:“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再次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应利用大众传媒带来的视听文化,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多利用众多视听手段,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听、看、讲、做、想充分地积累语言经验,以提高幼儿创造性语言的运用能力。例如:让幼儿创编广告词、根据某一电视话题进行谈话讨论等。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6

平湖市独山港镇全塘幼儿园王秋叶

摘要: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用美术来表现自我,表达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过于呆板教条,因此我们尝试改革美术教学,使美术教育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为核心,培养审美情趣为基础,教师对幼儿进行创造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欣赏作品继而鼓励幼儿大胆地去实践美术课程。最后,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挖掘幼儿的创造力。

关健词:幼儿园 美术教育活动 创造力 幼儿 教师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它以独特的教育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身心;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满足幼儿审美情感需要的教育。幼儿对美术教育活动有一种天然的嗜好,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用美术来表现自我,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看法。

孩子的内心世界因受语言的限制,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却可以借助美术教育活动展现出来。美术教育活动又是孩子理想的翅膀,孩子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尽情发挥。孩子是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们往往不顾清规戒律的约束,也不顾客观情理的束缚,能想成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孩子的创造意识也是最容易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挖掘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过于呆板教条,不利于孩子尝试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开发。我们大胆尝试美术教学活动的改革,使美术教育活动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为核心,引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从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鼓励幼儿大胆地去实践,去尝试。这对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这里,我想就自己的美术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对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做有趣的事,不仅能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还能促进其身心的发展。孩子们常常在最初的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感到的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涂涂画画中,孩子们对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越来越高。

《纲要》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和要求”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也指出: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是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现实生活的声、光、形、色都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美术教育活动的题材是最捷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我们在组织美术教育活动时,如果选择了孩子感兴趣的题材,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孩子感兴趣的题材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使孩子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还能将孩子的创造力充分地展示出来,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好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孩子易于表现的事物。易于表现的事物首先是其特征鲜明、形象生动可爱的,能够引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如造型各异的瓦罐、大小不同的石子、千姿百态的花草、形状不同的树叶等都是很好的选材。

2.选择孩子身边刚发生和最熟悉的事物。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事情会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并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越是孩子熟悉的事物,越能引起孩子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会使孩子自觉地将美的事物变成自己表现的对象。如:《好吃的糖果》、《淘气的小猫咪》、《快乐的自助餐》、《采摘水果》等内容,就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题材。

3.故事、游戏和动物是孩子们的最爱。优美、有趣、富于幻想的故事,开心、有趣的游戏,活泼、可爱的小动物都是小朋友的最爱。这些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还能为孩子的创作提供表现的空间。因此选择《小老鼠的故事》、《森林运动会》、《恐龙世界》、《捉迷藏》等内容,在激发孩子创作热情的同时,可激发孩子的想象与创造。

4.选择的题材要生活化。选择的题材内容要来源于孩子生活,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点。如小班可选择《种子宝宝长大了》、《我爱洗澡》、《妈妈的长头发》等,中班可画《我自己》、《太阳娃娃》、《到处旅行的蜗牛》等,大班可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出来,如《从家到幼儿园》、《我的好朋友》等。这样的题材接近孩子的生活经验,他们感兴趣,并能发挥出自己的表现力。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创造活动,开放式的陈述,使幼儿敢于对知识的未来发展作大胆的推测和联想,使幼儿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冲动和行为。在一次美术教育活动中,我发现有一个小朋友把画面上的太阳画成了绿色,当时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创造行为,也可能是无意的个性化行为。我就问她:“你怎么把太阳画成绿色了?”她说:“我觉得红太阳太热了,我不喜欢热,想让它变得凉一点。” 我夸张地说:“瞧!小微画了个绿太阳,在绿太阳下做游戏多好呀,真舒服!绿太阳还有什么好处呢,你能画给大家看看吗?” 顿时,幼儿们象炸开了锅,纷纷把自己想到的画了下来。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就似万花筒般奇异而美不胜收。

二、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这对幼儿的思维想象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想象,进而去创造。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想象和创造有更大的空间。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观察力,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使幼儿学会灵活多样生动表达客观事物的能力,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工作来达到丰富的效果。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经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在教幼儿画《美丽的树林》的时候,我课

前带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我还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在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结果我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千奇百怪的树木。可能有人会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树木”那又怎样!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基础上,我还启发幼儿在自己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孩子们更来劲了,不光树是我们不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他们还把动画片中的一些东西搬了出来。其实,我们家里饲养的猫、狗、羊,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也都可成为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有这么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三、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所谓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就是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

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上不同质地的、不同规则的物体,让孩子摸一摸,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

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

这些尝试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丰富的材料也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条件。

美术教育活动是实际的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创作欲望,在室内,我们为幼儿创设了美术教育活动区域、绘画区域、手工区域。还有各种材料,如:油画棒、彩色笔、水粉笔、棉签、印章、剪刀、石子等。给幼儿提供方便,让他们自发地按照自己的喜欢随意表现。如画“各种动态的鱼”,给幼儿提供了树叶、彩笔、水墨、水粉等。幼儿有的用水墨画,有的用树叶贴,有的用手指点画,有的用油画棒画,充分满足了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给幼儿的创造行

为提供了条件。

五、欣赏作品,从而挖掘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一种形式,介绍和张贴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好的美术作品,多种形式的美术鉴赏,适合幼儿欣赏美的特点的环境布置以及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幼儿逐渐领悟到作品美在哪里。从对比、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使幼儿接纳到其原有的心理结构中,获得创造性表现自己审美感受的能力。因为幼儿的审美感知的特点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同一性,所以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以直觉行动为主,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从笼统到分化。为此,在名画欣赏时,教师要选择富有生命力的,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和生活较为贴近的内容及有趣的活动方式。在名画欣赏活动中,老师不要直接告诉幼儿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而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充分用直觉去感知。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八骏图》时,我先播放马叫和马蹄声,引起幼儿的注意,然后出示画面让幼儿观看,同时以一连串的问题导入:“你刚才听到的是什么声音?”“从哪里发出来的?”“它们在干什么?”“它们长得怎么样?”一步步引导幼儿从笼统到局部细致地感知。幼儿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群可爱的马”“我看见有两匹马好象在说话”“它们跑得很快,在比赛呢”“前面的大马回头叫小马快点”,“有一只马跑不动了,头低下来了”“我觉得这些马长的很胖”“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黑的”在幼儿的欣赏讨论中,观察力逐渐提高了,同时创造力也得到了挖掘。

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这时期的幼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兴趣广泛,可塑性强,是个体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这一时期幼儿进行素质启蒙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未来学家奈比斯说:“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最需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时代更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面对新世纪和美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幼儿园教师要重视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以及幼儿的美术启蒙教育。对于幼儿的创造过程和作品都要给予认可,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的偏向,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和肯定。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7

一、开发幼儿闪光点,为幼儿创造活动空间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幼儿往往会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好奇心,甚至会自觉地模仿,而幼儿的这些思维开始萌动时,就是幼儿的闪光点出现的时刻,教师需要循循善诱,加强引导,为幼儿创造、提供幼儿进行韵律活动的空间,从而,让幼儿的想象能够落地,让幼儿在活动中激发创造性。

例如,在教师带领小班幼儿参观了厨房、认识了厨房中的各类道具后,部分幼儿就自发地模仿起了厨师的行为和动作,并在角落里开起了“小饭店”,幼儿有模有样地学着厨师切菜炒菜。经教师观察和调研,决定开展“厨艺大比拼”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创设活动所需要的场景和道具,并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幼儿搭建好“大比拼”现场,幼儿邀请教师做评委,教师便以评委的身份启发幼儿:“生活中,怎么样让我们在厨房做饭这项工作变得更唯美、更艺术呢?”幼儿们讨论后,利用音乐伴奏和自己的厨艺动作相结合,每一个动作都与节拍相呼应,不同的音乐节奏下,不同的幼儿或快、或慢地切菜、炒菜,节奏快时双手轮流切,炒菜颠勺时脚步也跟着节拍动起来,头部有节奏地晃着,俨然一个个大厨在秀厨艺。幼儿们在音乐的陪伴下,愉快地完成了“厨艺大比拼”,幼儿们体验到了厨师的工作乐趣,同时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以后,要积极引导幼儿,给幼儿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让创造力的种子生根发芽,让幼儿能够有时间和空间去想、去做,鼓励幼儿实践,而不是随口表扬一下幼儿,草草了事。

二、肯定幼儿想象力,激发幼儿创造积极性

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受外界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幼儿往往会有一些超越实际、古灵精怪的想法,面对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幼儿可能兴致勃勃、手舞足蹈地活动着,此时,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幼儿创造的闪光点,采用科学的引导方式,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肯定幼儿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加以补充,循循善诱,从而激发创造力。

例如,在律动《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首先向幼儿表明,这首曲目是国歌,在雄壮而有力的音乐背景下,教师以为幼儿会像一名军人那样昂首挺胸,手握钢枪,有力前行。教师播放了曲目后,让幼儿自由感受体验,但是,让教师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的动作五花八门,有做出斗牛姿势的、有模仿摩托车引擎发动时待出发的动作的、有做出迈着沉重步伐前行动作的……尽管孩子们没有将国歌的精神踏着节奏律动出来,但是,教师还是对幼儿进行了深度的访问,并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了赞赏,做斗牛动作的小朋友说:“这种雄赳赳气昂昂的旋律让我想到了斗牛,永远不知疲倦地向前方努力,这首歌一定是告诉我们要向斗牛场的牛那样勇往直前!”教师表扬了这些有创意、有想法的孩子,让他们更有创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通过自身感受将国歌的含义为大家解读。

在韵律活动中,孩子的表现并没有标准的对错之分,这样才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幼儿害怕错误,也就间接失去了创造热情,创造力也得不到培养。

三、创造合理的情境,引导幼儿提升创造力

教师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情境带领幼儿接触世界,只有幼儿对生活、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才能够促使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突破固有窠臼,提升创造力,而幼儿创造力的提升也少不了教师的引导与支持。

例如,教师在为小班组织律动《兔跳》时,为了让幼儿模仿的更像,通过多媒体播放小兔子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并和幼儿一起总结兔子的形态特征:短尾巴,长耳朵,走起路来一蹦一蹦,眼睛炯炯有神,机灵灵敏,乖巧可爱。随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兔子的一天”的即兴情景表演,让幼儿将兔子的特性结合自己的才艺进行表演,并根据幼儿的需求提供音乐、道具等。有的幼儿将手摆成V字竖在头顶,随着音乐一蹦一蹦;有的幼儿则扮演机灵的小兔子,双腿弯曲,双臂在胸前,双手做出探寻的动作,慢慢地向前蹦,小眼珠机灵地转动着;有的幼儿双手交叉,放在臀部,装作是兔尾巴。最具有创造力的小朋友让教师找了一块布和手电筒,并且要教师关了灯,通过光与影的效果,做出了小兔子的影子,还伴随着音乐一蹦一蹦,迎来了小朋友们的掌声。

学前年龄段的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思维敏捷,且想象力丰富,对于身边的事物极为敏感,因此,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好时机,教师要积极为幼儿创造合理的情境,引导幼儿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韵律活动是小朋友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教师如果能在日常韵律活动中注重给幼儿自由活动空间,积极鼓励幼儿开动大脑,发挥想象力,并为幼儿创设情境,往往能够促使幼儿培养创造的积极性,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加有利。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成为了幼儿教师的关键任务。创造力不仅促使幼儿思维更加敏捷,也有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为幼儿适应校园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结合工作经验提出在韵律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策略,期望对幼儿教师有所启迪。

关键词:幼儿,韵律活动,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陈宝久.幼儿园韵律活动[J].大舞台,2012(01)

[2]任艳.探讨幼儿创造力在韵律活动中的体现[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6)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8

一、要注意随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有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怎样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美,是何等重要,在采沙装饰游戏中也是这样,孩子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我们教师要学会更多的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给他们以理解,而不是以迷惑的眼光来要求他们,做个有心人,你会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惊人的,在一次我教孩子们制作沙画时,本来教师在一只盆子中间只画了一条小鱼,可是我发现有小朋友在小鱼的周围铺上了一层蓝色的彩沙,并发现在这蓝色下面还有一条一条的绿色沙子,我问她为什么在小鱼周围铺上蓝沙,还有一条一条的绿沙是什么?这时她告诉我说:“老师小鱼不是生活在水里的吗?”这蓝沙是一条小河,下面一条条绿沙是“水草”,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时,我不得不为这孩子的大胆想象叫绝,于是,我在以后的玩沙中注意鼓励小朋友多观察,多联想,有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二、保护幼儿个性发展,开发创造潜能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在平时的玩沙活动中也可用些其他工具来玩,如废旧物品。

记得一位老师组织小朋友们在沙池里开展一堂很生动的课,题目是“小鼹鼠的家”。 小朋友先在沙池里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圆坑,然后找来一只两头空的圆木桶,将木桶的一端安插在圆坑内,使木桶的三分之一部分插入沙坑,三分之二部分露出沙面。这样,小鼹鼠的家的基础就打好了,然后老师引导小朋友们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利用事先准备的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品,把小鼹鼠的家经过一番装扮,不一会儿,我们就会看到:木桶的外壁上被小朋友用废纸贴上了许多“窗户”,“家”的周围插了一些小树枝,表示小鼹鼠生活在一片树林旁边,更有心灵手巧的小朋友用纸板、塑料板把小鼹鼠的家分隔成了卧室、客厅、厨房……还用泡沫做了小床、小凳子,安放在小鼹鼠的卧室、客厅中,此情此景令人忍俊不禁,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童话般的场景,展示了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了取得劳动成果的满足感。此外,我们在带领幼儿用沙“建造”一座城堡时,易拉罐就是“建造”城堡围墙的绝好材料了,用它们“建造”的城墙不仅结实,而且美观。只要肯动脑筋,原来要扔掉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变废为宝,既保持了环境清洁,减轻了废旧物品对环境的污染,又让废旧物品得到了现实的利用。

三、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玩沙的综合能力

形式多样的玩沙活动在提升幼儿玩沙的价值中将起重要的作用。《指南》指出:“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幼儿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同时对有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综合这些区域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好的方式。开展区域活动的关键在于环境的创设,因为促进孩子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是我们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在创设时应明确投放的区域,我将玩沙材料投放进建构区,作为幼儿艺术建构的材料之一。其次操作材料的有序摆放,将工具、辅助材料、装饰材料分别摆放整齐并作好标记,可以起到提醒幼儿进行有序操作的作用。再次墙面的创设,可以有三个内容:(1)幼儿的作品可以拍成照片留下痕迹,即创设作品墙。一方面因为沙作品很快会自然毁坏,另一方面作品的留痕对幼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感受美的体验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2)真实的建筑。可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有名的建筑如:长城、埃菲尔铁塔等图片供幼儿进行模仿的及感受艺术的魅力。

通过对玩沙区域的创设,孩子充分的与环境进行互动。作品也日益丰富,由于是3—4名孩子同时进行操作,其合作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四、经常给孩子看一些沙画、沙雕、画报、美术作品等

上面也涉及到了,画面色彩丰富、线条优美的图书、画报、美术作品等,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所以要让幼儿有机会多看、多感受、多体验。通过幼儿的观察的主动体验过程,帮助幼儿逐步建立美的标准,提高审美情趣。

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玩沙游戏较少有规则的约束,没有死板的框子,幼儿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构思和建造,游戏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幼儿为了实现游戏的目的,就要不断适应发展着的新情节,玩出新花样。当幼儿在游戏时,我以一位游戏者的身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游戏,给游戏以适当的提示和引导,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显然,这些情节使玩沙的内容得到了充实,也是幼儿创造能力的初步显露。

幼儿正处在创造和发展的初期,他们需要教育者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捕捉平常事物中的美,去探究了解我们的孩子,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把普通的东西点化成智慧和美的艺术品,才可以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绘画空间里自由想象、大胆创造,画出一片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天空。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9

单位:武进区雪堰中心幼儿园邮编:213169

姓名:吕英教龄:11年

摘要: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呼唤创造型人才。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为主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倘其无思,即无美术”,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特殊的作用。绘画作为美术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手、眼、脑共同参与的活动,那么如何在绘画活动中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为了开发创造力,关键在于教会幼儿学会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绘画作为美术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手、眼、脑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传统的艺术教育一灌输为主,以临摹和写生为主,往往会使幼儿认为:只有教师灌输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一旦离开了这些东西,他们就无能为力,更谈不上自由创作,反而捆绑了自己,幼儿的学习被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冷落。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绘画的特点,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幼儿素质全面提高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题

这里所说的“宽松环境”,包括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良好的民主关系,和教师为幼儿营造的轻松的教学情境、学习环境。

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自由、平等、民主才是创新之芽萌发的温床。创设良好的师幼氛围,教师要打破幼儿“跟着跑”的教学模式,做到真正地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充满一颗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让幼儿充分体会到“幼儿园像我家”的感觉。使幼儿能自由、自在地表现、表达。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幼儿。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缺点和不足,都有困难和错误。教师要像爱迪生母亲宽容爱迪生那样宽容幼儿,理解幼儿,给幼儿提供改正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还要创设民主氛围,让幼儿真正感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人,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活动度较大,顾忌少,可以充分联想、交流和表现。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个性品质。

教师还要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创设创造性学习环境。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调动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技能,还能创造前所未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

学习的环境还要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单调的环境不可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倾向于集中的氛围,也难以使幼儿产生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温床是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如在陈列柜里摆放各种可供欣赏的工艺品,以及幼儿的优秀绘画、手工制品,墙壁上挂有各种名画、摄影,还有许多可供给幼儿随时操作的工具和材料。

二、提高幼儿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新意识,即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具体说就是使他们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和萌芽,有一种探究的兴趣和执着,凡事能问一个为什么,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破除他们在事物认识上的功能固着和思考惰性,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其实也是一种创立意识。加强幼儿的创新意识,非一朝一夕之事,要贯穿在每次活动的始终,教师要鼓励创新、鼓励发现,教师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幼儿创新欲望和动机。

在美术活动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增加一些幼儿能理解的名作欣赏,如《天国神鸟》、《照镜子的女人》、《大碗岛的星期天》、《向日葵》等。这些作品色彩鲜明,表现手法各异,能够引起幼儿的共鸣。活动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再联系自己的所见、所感,幼儿就会迫不及待地要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身的感受。这时,再画,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幼儿的作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创新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凡是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的每种设想都应给予充分的评价,对有创意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从而有效增强创新意识。

三、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决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它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知识,以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导幼儿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自行探索,从而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感性经验,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使幼儿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与创造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凡是幼儿能想、能说、能做的,就要放手让幼儿去想、去说、去做,要尽可能地为幼儿主动探索创造情境和机会。围绕目标,进行探索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撕纸活动中,采取“发现问题→探索方法→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在不给幼儿任何暗示和指导的前提下,让幼儿围绕问题自己探索方法。在教师出示撕纸作品,幼儿发现都用旧挂历撕出来的。那怎样才能撕出图形呢?幼儿自主探索得出:一只手按住纸,另一只手向上拉撕或两只手捏住纸一点点向后退着撕,这两种撕纸方法都是正确的。在探索撕纸中间的小圆洞时,有的先用手指或铅笔戳个洞,再把手伸进去撕,虽然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对幼儿来说,这也是一种探索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自己运用已知获取新知的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在探索中学习,幼儿可以“异想天开”,大胆猜想。可以在探索中试验,寻找最佳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掌握知识,有效地提高幼儿主动探索的学习品质,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发展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发散思维是根据问题的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开放式思维形式。国内外专家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从一个方面上流畅地产生出多种同类型方案。如教师以画一画、赛一赛的形式,让幼儿快速地把“T”“人”等几根线条添成一幅幅画,要求幼儿要快速,不能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愈快表示愈流畅。幼儿的积极性极高,争先恐后,气氛活跃,添画各不相同,这样的活动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性。美国心理学家称: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帮助,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解决问题时,从不同方向产生不同类型方案。它以灵活性作为基础,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设计和运用“发散点”为幼儿的思维发散提供情境,条件和机会。通过“一题多思”、“一题多说”、“一题多画”、“一题多变”等形式,培养幼儿敢于大胆求异,敢于举一反三,勇于联想。如一次绘画课,教师画了一个图形,启发幼儿联想,结果幼儿想出的结果让老师感到吃惊,有的说是家里的吊灯,有的说是花园里的花,有的说是老师手里的铃鼓„„幼儿各抒已见,在赞赏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并且非常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添画,从而体会创造的无穷乐趣。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新颖、独特性。独创性是建立在流畅性、变通性基础上的。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鼓励表现于别人不同的想法、画法,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大胆“妄想”,对幼儿的每一点创新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五、鼓励幼儿标新立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要使幼儿敢于标新立异,就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不但要允许而且要鼓励幼儿提出质疑,允许幼儿突发奇想、“节外生枝”。尽管幼儿的想法有些离奇,里面却可能蕴含着创造性,要多看其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肯定,甚至将其“发扬光大”。这将会大大激发全体幼儿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标新立异的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绘画 “我的爸爸” 活动中,幼儿纷纷给“爸爸的脸”涂上“肤色”,教师发现有一幼儿把“爸爸的脸”上涂得蓝一块、青一块,就小声问为什么?这个幼儿说:“爸爸生气时,脸就变青。高兴时脸就会变红,爸爸的脸是许多种颜色的。”虽然幼儿没有表达的十分清楚,教师还是明白了:人的面部表情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班中大大表扬该幼儿,其他幼儿也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唤起了幼儿在绘画中敢于用色,敢于标新立异的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创新方法,善于标新立异,教师要挖掘活动中的创新因素,抓住创新契机,活动中多采取一些发散式提问,如“还有什么想法?”“还有哪些可能性?”不把幼儿的思维限制在“一条线”上,而要努力使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摸索“多条线”,为幼儿标新立异,提供有利的条件。

上一篇:重庆市社科规划办下一篇:绩效管理在网络集成部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