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体会: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024-08-07

培训体会: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精选8篇)

培训体会: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篇1

培训体会: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class=““>

今年八年级期末阅卷时,有不少教师对这份八年级科学卷进行了评论。主要都是负面评论较多,但我道觉得这却是一份比较好的试卷,它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想这样的试卷得高分,跟教师平时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直接相关。许多学校平均分数都在60分以下,我所任教的班平均分却有75分,而且这个学期我外出23天,我觉得这跟我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关。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

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索精神、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国----------------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而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总的看来,世界各国学者在科学素养的讨论中都涉及四个部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对----------------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科学学术研究的组织功能。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科学素养呢?

1.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养成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围绕这一核心,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

2.科学情感的培养

科学情感主要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渴求,关心自然,关心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题,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科学情感不但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保持、迁移和深化这种兴趣,还能提高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知识内化水平的发展,对认知活动发挥一系列积极的作----------------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用。

3.科学方法的培养

巴甫洛夫所认为的:“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工具,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它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通常分为经验性科学方法、理论性科学方法和横向科学方法。

4.科学思维的培养

常见科学思维有: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和辐辏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合向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等。科学思维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要素和目的。我们的科学课堂要求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而不是一味的告知。要一定要想办法“授人以渔”,而少些“授人以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科学知识“再发现”的----------------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主人。

总之,科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反映在科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渗透到科学教育的精髓里。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世纪人才。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起来手一起努力奋斗吧!

培训体会: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篇2

一、课堂教学, 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的主渠道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科学课程充分体现这两者的结合, 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 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 课堂教学对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至关重要.

1.加强"双基"学习, 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首先, 知识的传授总是科学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但是, 传授怎样的知识是值得讲究的.应试教育注重考试的知识点, 割裂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获得零碎的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知识及解释的知识层次, 使学生走入死记硬背、单纯机械记忆的死胡同.素质教育崇尚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需在科学知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指导下传授知识及学科思维方式上下功夫, 亦即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例如, 讲授"叶的形态"这一节时, 教师不应让学生死记叶的形态、结构等概念, 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收集叶形标本等方法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大自然中植物叶的多样性.其次, 要让学生学会掌握科学基本技能.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在动作中完成的.野外观察、采集、实地考察、种植栽培与动物饲养、课堂实验与课外活动等都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途径.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学会使用科学仪器及用具, 完成单因子或多因子的综合实验, 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与操作步聚, 观察实验现象并清晰地表述.

2.渗透科学史教育, 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科学史科的创始人乔治?萨顿说得好, 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 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 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史既蕴含着科学知识, 也蕴含着科学思维及科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体现着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是对学生全面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可运用科学史引入课题, 使导入课题生动活泼;趣味浓厚;也可以在引入科学史时, 突出知识产生的过程.例如, 在介绍物理学家爱迪生的时候, 向学生讲述他为了寻找合适的白炽灯灯丝材料, 选择了1 600多种材料做试验, 最后终于制成用碳化棉作灯丝的高真空白炽灯泡, 使灯泡的使用寿命增强了100多倍.通过生动的例子, 使学生懂得像他们这样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就是科学精神的典型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课本上获得科学知识外, 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让学生获得:

(1) 学习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注意身边的科学.如, 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科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 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 如用烧碱催发海蛰、蹄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以"提高"产品种的蛋白含量, 导致"结石门"事件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科学, 科学源于生活.

(2) 及时了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前沿知识, 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 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建设新农村、新城镇和改善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作用, 从而使他们意识到科学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学好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 树立服务社会、振兴中华的理想.教师在课堂上讲到某一内容, 应该及时向学生简述这一方面的新情况, 尤其是某些尖端领域和热门话题.如学习水的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 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 介绍核武器的制造、层子的发现, 细胞工程, 克隆技术, 环境污染及治理, 基因疗法等, 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 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 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 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 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3) 把科学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学习

社会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因此, 科学离不开社会.传染病如艾滋病, 不仅仅是一个医学、生物学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对艾滋病的发病原因, 传染方式, 治疗手段等的研究, 非调动社会的力量参与不可.只有广泛宣传, 全民警惕, 才能有效控制.再如粮食问题:选择优良品种, 增加土地利用效率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更涉及到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还有能源问题, 尤其能源紧缺的今天, 油价飞涨, 树立节能观.利用唐山、汶川地震树立地震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进行情感教育等.可见, 教师应时刻联系社会实际, 加强科技与社会的联系, 使学生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紧迫感.

二、活动课, 学生养成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的主阵地

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养成, 主要通过活动课程来实现, 如实验课、课外活动、科学园地等.科学方法的获得, 科学态度的确立, 必须让学生在"做科学"中取得直接经验, 获得第一手资料, 教师由幕前到幕后, 以学生为主体, 从中了解科学的一般方法.

科学实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验证性实验, 即用实验来验证理论;另一种为探索性实验, 即用实验来得到未知的结论.验证性实验可用过程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如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实验.其过程如下:

——问题的提出 (白米饭细嚼后为什么会变甜?)

——提供背景资料 (米中大部分是淀粉, 口腔能分泌唾液.)

——学生参与实验 (三组分组对比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 (三组实验结果的异同)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 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通过以上实验, 学生带着问题, 主动参与, 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实验的目的, 采取的步骤, 理论依据, 现象差异, 结论的得出.科学方法如逻辑推理、比较研究等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就包含在实验中.同时也能在实验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培训体会: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篇3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观察探究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學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4

一、高中物理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1. 科学假说素养

所谓的科学假说素养是科学探索的基本素养, 是由爱因斯坦首先提出的, 基本要求就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猜测性陈述并加以验证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高中物理教学就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假说素养, 保证学生的高中学习能够有科学假说能力, 但是也要注意, 假说的提出既要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又要有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2. 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将物理学科内容与学生的探索精神结合起来, 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科学研究态度、创新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理性思维, 探究方式要依靠实验教学、课堂教学和习题演练。

3. 综合的科学能力

综合的科学能力不仅要包括探究能力、假说素养等, 还要有多方面的动手和思维能力。高中物理科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出发,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来完成。物理教师还必须要引导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 勇于否定别人, 支持学生对实验过程发表不同的见解, 要鼓励学生善用运用知识、将科学能力发扬下去。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 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说, 实验是人为地创造一个环境, 人为地控制物质变化的过程, 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下排除干扰, 突出主要因素进行的操作。例如, 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中,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 设计实验, 不抽空气, 观察会出现的现象;抽一部分空气, 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 然后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发现规律。这样,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会找出物理变化, 同时验证科学假说, 以此来不断地培养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即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力,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 在讲解串、并电路时, 可制作两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 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 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 根据出现的现象, 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然后, 让学生进行独立实验, 来进行结果验证。有条件的情况下, 鼓励学生进行一些趣味的物理实验,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实验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 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实验。

2.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上,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要以“鼓励”为主, 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能激活教师的思维, 从集中思维走向分散思维。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设立信息反馈渠道, 通过收集意见、小组报告、网络沟通等渠道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信息反馈来进行教学再创造,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发展, 使得课堂教学变成教给学生准确知识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空间。

三、课外科学素养的培养

1. 网络学习

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 我们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是学习的好材料, 而互联网更是一个蕴涵着丰富教学资源的宝库。物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 让学生通过网站进入到丰富多彩的物理学习天地。同时, 网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交流沟通机会, 使得师生直接的沟通更为方便快捷, 学生也可以自由无所顾忌地提出自己对物理问题的看法,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网络学习展现的物理新问题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养成终身探究学习的习惯。

2. 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可以转变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 有着更为广阔的发散思维空间。活动教学可以从课文科技制作、组织调查、课外活动等手段进行。无论哪种课外活动都要有教师进行指导, 要通过合作教学来实现, 单独的个人活动往往没有广泛的控制能力, 也不会在高中阶段形成常规效果。具体来说, 科技制作可以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楼梯电灯开关电路、制作潜望镜等。学生制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展评, 以此来形成制作规模, 并鼓励学生的制造热情。而社会调查活动的目的则是要将物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实现物理知识的延伸,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 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 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 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 并提出改进意见, 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 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等。

总之, 高中物理的科学素养培养首先要明确高中物理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以此作为出发点, 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保证高中物理课堂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台阶。

摘要: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其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高中教学阶段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习题、试卷等方面, 必须要通过多种手段来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本文提出了高中物理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就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究。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素养,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莉.引领学生开展有效探究[J].科学课, 2009, (03) :11-13.

培训体会: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探究;探究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都是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科学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当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关注学生,使其乐于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科学的良好素养。

一、关注学生情感,营造探究氛围。

心理学表明:学生只有在融洽的探究氛围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究勇气与潜能。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关怀而富有鼓励的语句,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可能引起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产生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理智感。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必须关心、了解与鼓励学生。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蹲下来教”、“弯下腰来倾听”、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探究。如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平等关心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探究。“你知道哪些事?还有什么问题?”“你想探究什么?”“你打算怎么样探究?”“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看法?”“请你对他的作品进行评价?”“我来给大家一个建议好吗?”

二、关注学生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其中一个方向是使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发展,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目的,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三年级科学“被压缩的空气”教学中,本人把教学情境进行生活化。在引入课题时,本人先从学生喜爱的活动提问:“同学们,谁玩过拍皮球呢?”“那好!现在桌面有两个皮球,根据你的经验猜测哪个会好拍打?”(在课前先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两个不同颜色,不同气压的皮球)“你为什么说那个好拍打呢?”让学生从平时生活情境的问题中进行思考,并增强学习气氛。本节学生的探究活动(拍打皮球、压缩注射器)、课外小制作(竹子空气枪)及辅助教学课件(空气小博士与小猴子)都力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探究生活的兴趣,不仅让学生“好学”而且让学生“乐学”。

三、关注学生经历,感受探究奥秘。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着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三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再把马铃薯分别放在准备好的清水与盐水中,学生看到不同的结果感到好奇。预先看过书本的学生,回答道:马铃薯浮起来的水是放了盐。“放进了盐的水真的会使沉的马铃薯浮起来吗?”我让学生进行探究,可是放进一匙盐马铃薯没浮起来,放进两匙盐、三匙盐还是没浮起来,学生开始产生了疑惑。可一些不甘心学生,干脆的把整包盐倒进水中,搅拌一下,发现沉下的马铃薯终于慢慢地浮起来。“要放进大量的盐,马铃薯才能浮起来的!”各同学迅速验证了。“放了大量盐的水会使用沉的马铃薯浮起来,放进糖、放进面粉也能吗?为什么?”学生继续亲身探究。这样,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大胆的尝试与探究。

四、关注学生表述,深化探究观点。

发现法的创导者之一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学生的表述是学生发现的思维体现,要求别人去倾听去分享。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表述,倾听学生,了解学生,同时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从而形成相互交流,使学生们的信息能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扬长避短。

如在三年级下册“分离木屑和细铁钉的混合物”中,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方法。“像分离稻谷和禾草那样可以利用风车,因为铁钉较重会落到近处,而木屑较轻落到远一点。”“可以用网筛,像分离沙子与石头那样。”“我的方法更方便,使用磁铁把铁钉吸出来。”“我看铁钉不多,可以直接用手把鐵钉捡出来。”……对学生提出的方法给予肯定,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学生在倾听中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在关注别人答案的同时又反省自己的答案。在敢于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还学会了倾听,这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表现。

五、关注学生作品,挖掘探究潜能。

根据学生个人与作品来发展个人特长,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和意向,从而培养出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在六年级“光的传播”中我做了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学生看到倒立的像,都感到好奇与疑惑,看到光的传播分析图时才恍然大悟。于是我引导道:“这个小玩意有意思吗?回去也制作一个好让家人也了解一下吧!”下次交流汇报时,学生拿着自已的作品争着描述。这个是用两个长方体纸盒套在一起,中间改为白色的塑料纸;那个则直接用两个牙膏盒改造而成;还有这个特别有新意,竟做成一架火箭的样子,上面还贴了一张五角的人民币,他说这是神州五号。对他们的制作我给予了评价:“你的制作很精巧。”“你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废物”。“你的作品挺有创意。”“你的制作有较大的进步。”等等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挖掘探究的潜能,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 万云英 《学校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年 9 月第 2版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6

一、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优势

科学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渐形成的,通过良好的引导与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正确的科学观,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步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总的来说,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材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利基础

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了目前教学工作者的主要理念,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包括了很多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说明文培养学生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记叙文锻炼学生的写作思路;议论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通过认真的学习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奠定了培养科学素养的基础。

2科普类文章成为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阵地”

现在的课本中都会有科普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有描写动物的,也有讲述人物的,学生通过阅读这类文章,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而老师也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科普文章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使他们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语文学科的形象性特征更加有易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和其他的学科相比较,语文学科是通过一个个形象融合情感、美感,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科学学科一般主要是运用试验和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通过语文学科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学习到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感性化的形象中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措施

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发挥语文教学在科学素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主要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及写作教学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具体来讲,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增强人文精神的学习,而且还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方法。

第一,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课件、视频、音乐等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开始慢慢进入到现代的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触动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二,拓展课内外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科学常识。多阅读科普类读物,文章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天文、生物及宇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以很好地了解这些方面的内容,增强他们的科学知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他们了解更多、更广的科学内容,从而提高科学常识。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口语交际课的练习,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老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中要有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倾听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一,提高注意力,学会倾听。在口语交际课堂上,经常会发生学生发言被打断或者是不愿意听别人发言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阻碍。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认真的倾听,通过相互的倾听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有效的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第二,交流、合作、睿智、创新。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依托于人的语言而进行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通过语言的发展进步可以促进人的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因此,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口语交流,提高他们相互合作的意识,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含量、培养创新地思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第三,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这大大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刻意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也会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大大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四,注重学科课程的整合,加大与科学、信息等教师的合作力度。学科整合是现代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新课改的今天,“立体结构”教学模式开始得到不断的推进,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课程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力度,通过与科学、信息等学科之间的整合,使语文的教学也充斥着科学的知识,这样就会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科学知识。

培训体会: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篇7

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和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科学素养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从不同的描述中可知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价值、科学思维方法等基本要素。

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育科学素养的策略

1.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包括科学术语、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观点等,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现有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虽不像科学课程直接而系统地呈现科学知识,但包含有丰富的科技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寻找教材内容与科学知识的交汇点,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特点采用合适的手段有机地渗透科学知识。如在教学八年级《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一课时,结合半坡和河姆渡遗址房屋复原图,联系现代的地理位置,介绍一些自然地理知识;结合思考题,让学生先讨论小口尖底瓶的构造原理,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小口尖底瓶汲水的过程,领略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重力平衡原理。再如在九年级《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一课中,因教学的需要,教材引用了一些如克隆、温室效应、因特网、基因等科学术语。“克隆”这个术语虽然是常见的,但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人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克隆的含义及应用,让学生既理解了克隆这个术语,获得科学知识,又能更好地理解“科学也有负面影响”知识点。

2.开发事迹资源,熏陶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有其丰富的内涵,简单地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的说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是历史和社会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虽对科学精神没有具体阐述,但要通过挖掘教材中科学家的事迹或补充科学家的事迹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居里夫人发现镭故事,在教学时就不能停留在讲述或复述故事层面,而要设计“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居里夫妇研究条件的艰苦?”、“看了‘手工处理了8吨沥青油矿渣,提取了0.1克纯氯化镭这句话后,你有何感想?”、“谈谈从居里夫人身上学到了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探索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在教学布鲁诺捍卫真理时,教材中只提到他的学说和一张图片,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补充布鲁诺与教会斗争的故事并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倾听和思考中感悟捍卫真理也许要付出生命。

3.联系社会生活,感受科技作用。

历史与社会是综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知识的学科,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阐述,该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认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意识。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除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史进行教学外,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让学生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如在教学九年级《科学技术的力量》一课时,让学生从开始的时间、主要的国家、标志性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对比这三次科技革命。通过对比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意识。同时要利用好专题探究材料,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享用的科技成果并带来的便利。这样既从学生生活出发,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在生活体验中理解观点,从而认识到科技发展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科技在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九年级《“君子后德以载物”》一课时,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如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造成的环境问题、克隆带来的伦理道德或法律等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也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了事物的两面性。

4.开展探究活动,训练科学思维。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明确指出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会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的很好途径。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落实新课程理念,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如教材中的插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我们运用插图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复习教学中,比较相关历史事件、地理事物异同的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提炼知识点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此外,还可组织社会调查、制作手抄报等课外实践活动综合培养学生的搜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总之,在历史和社会教学中根据内容组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又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虽然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侧重人文素养培育的学科,但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历史与社会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高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豆丁网, 2013.5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墙头学校)

【摘 要】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有着充分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条件。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只要实施合适的策略,就有可能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培养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的时代,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国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我国也不例外,正在实施多举措、通过多渠道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而中小学教育仍是目前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渠道。在义务教育阶段,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由数学、科学等自然学科来承担,与文史类学科无关。笔者认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虽然侧重人文素养培育,但在教学中只要实施合适的策略也可以培养科学素养。下面就此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科学素养内涵的理解

现在国际社会对科学素养的内涵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对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作了如下的描述: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

培训体会: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篇8

一、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

1.了解物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科的基础,让学生认识科学价值、培养科学情感是学习物理的关键。只有在学生充分认识并了解其实用价值的前提下,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才能使他们关心和热爱科学。由于初中生无论在知识、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都处于不成熟时期,独立性和自学、自我教育能力都比较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把物理教学和社会实践紧紧结合起来,经常向学生介绍物理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建设中的巨大应用。同时要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释或处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物理的情感。

2.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的,也很容易转移的。这种不稳定的心态,要求老师经常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生学习物理的开始阶段,我们可以安排一些变幻莫测、趣味横生的小实验去深深地吸引他们,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兴趣。接着学习声、光、热、电等内容时,由于这些知识中有相当一部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所以,学生也能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从而使他们产生兴趣。再后来,我们就会接触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知识,这些东西不易进行实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兴趣就会有所下降。这时我们就应该运用比喻进行形象教学,这样做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合理教学,就能够促使学生把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物理的志向,进而培养他们爱物理、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深化学生的科学情感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生命。实验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形成物理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情感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中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再加上我们的初中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物理实验的功能没有能充分发挥。鉴于这种局面,我们应该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开展一些有趣的物理小制作、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动手能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与物理结下不解之缘,从而深化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培养学生热爱真理的科学态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中学生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他们开始关心周围的科学,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见解,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但由于中学生年纪比较小,阅历浅,知识也有限,思想上还不成熟,以及逆反心理的存在,所以他们有时候很容易产生片面的、偏激的反应。为了使今天的中学生,明天能成为独立而又有能力的一代,教师必须让他们在满足求知欲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追求真理的品质。例如,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实验现象与书本记述不相符的现象,这时,让初中学生难以辨别主客观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老师引导不好,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处于困惑的状态,以至于使他们感到物理的非真实性,从而挫败他们探求真理的意志和决心。我们必须将热爱真理的教育融会于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真理的尊重、热爱和追求,为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初中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像小学生那样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组织与管理,学生在学校过着更多自由独立的生活,并且经常独立地去完成集体分配的任务。在这一点上,他们无疑正在迈向成熟,然而,由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好动的特点,那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是一时很难以形成的。我们都知道,学习物理知识与搞研究、做学问一样,都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因为这种态度不仅为科学工作所需要,也是社会其他工作都不可缺少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的形成、发展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一定的环境影响。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应该及时地指出,并正确地诱导他们,使他们具有大胆承认错误,坚决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我们,在物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科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上一篇:祝生日快乐微信红包下一篇:饮用水卫生宣传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