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2024-09-11

《题西林壁》(共13篇)

《题西林壁》 篇1

教学目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⒈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⒉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⒈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⒉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关键:边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结合生活感悟哲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教学策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

求。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时,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庐山不同角度的美,让学生在感受,想象中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到庐山的美景了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提出质疑后,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真正做到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培养,用指导学生读得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⒉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

首古诗吧?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⒊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⒈出示词语,读准字音,提醒读错的字音。

⒉解诗题,知作者

⒊正确朗读古诗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㈠解诗题,知作者

⒈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⒉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㈡抓字眼,明诗意

⒈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⒉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⒊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⒋师:你们能用语言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⒌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

⒍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不识庐山真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只

《题西林壁》 篇2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著名说理诗《题西林壁》。它以庐山为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切身的体会, 把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哲理熔铸在诗的意境中, 巧妙地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让人从中启智, 进而引发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深入的思考。

游山所见如此, 认识世事也常如此。它启迪人们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哲理———由于立足点不同, 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各异,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纵观全诗, 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使人觉得亲切自然, 合乎情理, 易于接受。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作为一名教师,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题西林壁》对自己不无启发。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和巧妙纠正呢?记得初为人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常常讲大道理责令其改正, 结果却事与愿违。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乌克兰马甫雷什乡村中学做校长时, 校园的花坛里开放出一朵朵硕大的玫瑰花, 全校师生都惊喜不已。一天清晨, 苏霍姆林斯基正在校园里散步, 看到一个小女孩从花坛里摘下了一朵玫瑰, 把它牢牢抓在手中, 惊魂未定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 便弯下腰, 亲切地问:“孩子, 你摘这朵花想要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羞愧极了, 小声地回答:“奶奶病得很重, 我告诉她校园里开着一朵朵大玫瑰, 奶奶不信。我想摘一朵送给她, 等奶奶看过后, 我再把花送回来。”

聆听完小女孩天真的回答, 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 眼眶噙满了泪……于是, 他牵着小女孩, 在花坛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 深情地吻了一下她的额头, 动情地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 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 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小女孩目瞪口呆, 看着眼前这位慈母般的苏霍姆林斯基, 百感交集, 手舞足蹈, 情不自禁地号啕大哭起来……

读完了这个故事, 我心潮澎湃, 浮想联翩, 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面对孩子的“出轨行为”, 不是大声训斥, 不是讲大道理使其改邪归正, 而是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深处, 细心聆听其童真的心声, 并“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地赞美、鼓励小女孩的行为, 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小女孩爱的潜能, 为我们树立了思想教育“理趣浑然”的楷模。

题西林壁 篇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峰—岭—丘—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互动小贴士

晚饭后,妈妈对奇奇说:“明天有英语比赛!你去参加吗?”

奇奇说:“不参加,我要去参加围棋兴趣班,这个学期有围棋比赛,我要争取拿第一,所以不能落下。”

妈妈说:“什么?整天围棋围棋,围棋有英语重要?不许去!”

奇奇说:“我不管!我就不要去参加英语比赛,要去就去围棋兴趣班!”

就这样,妈妈和奇奇争吵了起来。

奇奇暴跳如雷,像一头小豹子。说妈妈强迫他参加比赛,闹得不可开交。妈妈则一再坚持,要让奇奇参加英语比赛。

第二天早上,妈妈看到一封信放在餐桌上,那封信是奇奇写给妈妈的。妈妈看了之后很是感动!

你能猜猜,奇奇信中的内容吗?可以从相互理解的方面想。

题西林壁 教案 篇4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庐山玩一玩,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课件出示精美的庐山风光图片)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庐山的景色,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3名)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师:书写课题,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古诗,那么谁来说一说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背景,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背诗篇)师:同学们对于古诗方法的掌握可真准确,今天我们就按照刚刚同学们说的方法来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三.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师评价:通过你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诗的背景,谁还愿意介绍一下其他的方面? 师:你们的资料查得很详细

四、初读

师:哦!原来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生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的真流利,谁愿意再读一读?

师:真好,老师听出你的断句了,这首古诗的断句非常简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五、理解古诗

师:同学们读得真流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古诗的第一句(课件出示),边读边想一想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 生:作者横看庐山。

师:(歪头)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 生:不对横着看就是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

生:作者还站在侧面看,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底处看。

师:说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生: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指名读)

师:刚才我们讲的横、侧、远近高低总的来说是按什么顺序看。生:方位顺序(师教书:方位)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方位的顺序来描写庐山,还可按哪些不同的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早上、中午、晚上。师:这是一天中不同的

生:春夏秋冬看到的也不一样。师:对,季节不同,景色不同。

生:还有天气不同,晴天、阴天、雨天时看到的景色也不同。(课件出示各个角度、各个季节不同时间的图片)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学生练说,指名。

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想一想我们课前做的小游戏)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画杨桃》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来说一说。

师:是啊,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地了解,符合实际认识,就必须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问题,真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谁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诗?

六、吟诗

师:好了,古诗我们已经有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自己练习一下,和同桌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那你能不能也有感情的读一读呢?所谓熟读成诵,相信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一定能背下来了,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背一背这首古诗。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多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能在这看到什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八、拓展 师:同学们,庐山历史悠久,历代诸多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同学们按照我们说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一下吧,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找到其中一首你最喜欢的说说你的感受。《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庐 山 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九、升华主题

题西林壁 篇5

一、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四、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认识庐山吗?请谈一谈。以前学过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诗,还记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1、这是唐代李白写的诗。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诗,不过它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课件出示苏轼简介)

2、师:传说他在庐山游玩了十多天,还没有完全认清庐山的全貌,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板书: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4、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么学习古诗的?(生各抒已见,师小结、归纳,课件出示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韵味美(4)想意境,悟诗情

5、先根据预习,说说诗题意思。(题:书写,题写。

这是苏轼在1804年游庐山是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二)、明诗意,悟诗情。

1、生练读,读得准确,流利。指读。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个词,哪句诗?还有什么读不懂的?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再不懂的,等一下,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

3、四人小组自学交流,教师巡视,4、小组汇报:

(师:你们这一组读懂了什么?刚才理解时抓住了哪些字眼?其他组有什么补充?或者有什么不同?多请几组同学说说。)(1)前两句。1)说说句意。(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2)刚才是抓住了哪些字眼来理解的? 析词:“横、侧、岭、峰 ”

课件出示图片,直观感受“岭”

“ 峰”的不同。3)看图、想象、说话(课件出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从远处看,低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的庐山的形状、姿态又会是什么样?

4)师: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看来那么多次,每次看到的庐山的姿态都不相同。为什么呢?(因为角度不同)请画出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板书:横看

侧看

各不同

远近

高低

师:同一个事物,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不同。就像我们三年级学过的《画杨桃》中老师说的那样„„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还真像五角星。

5)小结:我们刚才理解的这两句诗在告诉我们什么?(点明:写景)

6)该如何读好这两句?请自己边读,边想想庐山的景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7)指名读,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评议,小组读。

(2)后两句

1)前两句理解得很透彻,哪一组再说说后两句。

追问:你们组是怎样理解的?(先理解 “识、真面目、缘、身、此”等字,再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请一组说说。

2)讨论:同一座庐山,为什么每次看到的景象会不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究竟是什么真面目呢?你们懂吗?(不懂)诗人苏轼呢?(诗人游览了那么多天,也不懂)所以,他感慨万千,而且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看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板书:不识真面目

身在此山中

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呢?

3)小结:后两句诗在写什么?(点明:写感受,说明道理)4)指导朗读.根据你的理解该怎样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5、再读全诗。

三、想意境,悟道理。

1、学完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也是这首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所以,这句诗成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再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其实,在我们身边,在生活中,像这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事很多呢,无论是看待一个人,一件事,还是一个物体,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所看到的结果就不同,必须全面、客观的去认识,才能真正了解。

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吗?

(1)看待同学既要看到他的缺点,也要看到他的优点,某些同学可能学习差了点,但他在体育啊、画画啊其他方面却很优秀。多听取别人的、老师的意见,才能全面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2)在处理事情时,有时自己会感到困惑,这时我们的老师、同学、父母可能会比我们更清楚,也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

(3)在做操时,我们站在队伍里面,只能看到旁边的同学,而看不清整个队伍整齐不整齐。

2、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这节课收获不小呀。不但领略了庐山的雄奇壮丽、千姿百态的景色,还懂得了待人处事的人生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做作业,再延伸。(自选二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歌、画画、诵读、编故事„„)把庐山这么雄奇,这么变化多姿,这么令人向往的意境表现给爸爸、妈妈看。

2、收集庐山的有关图片或文字资料,进一步了解庐山。3读读、背背苏轼的其它古诗。

六、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看

不识真面目

各不同

身在此山中

远近

题西林壁改写 篇6

山游玩。

我一下马车,就呼吸了一下庐山的新鲜空气。举目四望了一下周围,只见山峰连绵起伏;仿佛像骆驼,又像仙女。()横着看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又像陡峭的山峰。

看了这边的景色,苏轼又像前缓缓前行。我停下了脚步,观赏了路旁的树木,“银树像一把扇子,风儿一吹它就不停的扇;银杏树的叶子像一个个火红的脸蛋,万物是多么美呀!”我不禁的赞叹。

接着我又往前走了走,又在一处美不胜收之地停了下来,我又赞美道:“这奇形怪状的石头里的水多么清澈;”并且还赞叹道:“庐山风景真美,处处是青山。”

《题西林壁》学习工具制作综述 篇7

1.简单易用

《题西林壁》学习工具无需使用说明,简单尝试使用后,即可顺利操作。教师可在备课或上课时使用;学生可在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时使用;非本年级的学生也可以随时使用。

2.资源丰富

丰富的资源有助于学生全面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学习工具信息量大、角度新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了教学效率

《题西林壁》学习工具有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成功地将与本课有关的课内外知识有机整合起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制作背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只有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才能启迪智慧,享受乐趣。为此,我专门设计并制作了适合学生学习古诗的学习工具——《题西林壁》。

学情分析

《题西林壁》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说理诗,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学习古诗有了一些经验,掌握了一些方法,但在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时,理解诗中哲理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更好地突破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我制作了学习工具《题西林壁》。

设计思路

1.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工具的教学设计包括激趣导入、背景介绍、诗文品读、拓展资料四个板块。其目的在于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题西林壁》的兴趣;通过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古诗的背景,全面地理解古诗;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品读古诗的内容及内涵,深入体会诗人想表达的情感,领悟诗人诗中蕴含的哲理;通过拓展资料,引导学生品读不同诗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描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习工具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学习工具时从以下几方面做了考虑:①为了有效激趣导入,设置板块一,提供视频资料;②为了了解诗的背景,设置板块二、三,提供文字资料;③为了学习诗的内容,设置板块四,提供字句的文字解释、动画演示、视频资料介绍等;④为了拓展知识面,设置板块五、六、七,提供名人大家的精彩点评、学生书写的书法作品、录制学生朗读诗文的微视频及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古诗欣赏(如图1)。

内容结构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工具的内容结构有七个大板块,分别是:朗读欣赏、诗人简介、创作背景、诗文品读、作品鉴赏、学生展示、拓展学习。

1.朗读欣赏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观看视频、朗读欣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的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诗人简介

通过读文字资料和图片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简介。借助文字、图片资料直观地认识诗人,拉近古代诗人与现代学生之间的距离。

3.创作背景

通过读文字资料和图片了解诗的创作背景和题壁诗的来历。借助文字、图片资料及师生交流,直观深入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4.诗文品读

(1)读诗歌,感知美

此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2)明诗意,理解美

学生先小组合作自学诗歌,再结合视频学习古诗的大意,结合教材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的含义,集体交流反馈。针对前两行诗句,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从不同角度观看,并体会其中的不同。我要求学生放飞想象补全句子,体会庐山的雄伟奇特、千姿百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针对后两行诗句,则是通过对重点字的理解、师生间的交流和联系实际的教学,来理解诗人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中视野有局限,而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和朗读能力。

(3)悟诗情,感悟美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古诗,这既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行诗句赞美庐山景色壮观,后两行诗句,告诉我们要全面正确客观地处理问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整首诗。通过总结,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朗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只有入情入境地吟诵,才能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5.作品鉴赏

作品鉴赏包含文学赏析和名家点评,有更加专业的诗文分析,有更加精练的大家点评。仅仅是一堂课听教师的诗文分析还是较片面与肤浅的,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学习古诗,品读名人大家的点评是有必要的,只有通过点滴的积累,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6.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由学生朗诵和书写诗文两部分组成,也即课前学生录制的朗诵音频和一篇篇俊秀的书法作品(如图2)。录制学生朗诵视频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朗诵者是自己本班的同学,仿效起来会有亲切感,练习时也会随时找到榜样示范,不拘于一时地观看学习。展示学生们的书法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写字、练字的欲望,因为语文离不开文字,也离不开写字。

7.拓展学习

我在拓展学习板块中,嵌入视频《望庐山瀑布》,并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诗人笔下的庐山美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另外,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艺术布局

整个学习工具以棕黄色为主色调凸显经典文化主题。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正好与古诗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清幽典雅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诗的意境。

1.首页

首页的设计以一幅画卷的形式展开(如图3),将一幅庐山美景的图片嵌入到画卷中,并设置了工具的名称。这样,学生在使用时,刚一看到首页就会被庐山美景吸引,也能直观清晰地了解工具的名称。

2.主菜单(一级菜单)

主菜单的设计简单明了,操作容易。将设计的七大板块以竖排的形式从左至右一一罗列,每个按钮都设计成小画卷的形式,这正与首页遥相呼应(如图4)。

3.导航按钮

学习工具的每一页最下端都有导航按钮,可以随时选择更换学习板块。导航按钮的位置统一、合理。

每个板块初始页的右上角都有“返回上一级”的按钮,可以直接返回一级菜单。如果一级菜单中包含二级菜单,在相应内容结束页的右下角处有“返回”按钮,可以直接回到二级菜单(如图5、图6)。

总之,在不影响精美的前提下,将重要内容放置在显示区的明显位置,让主体更引人注目。整个学习工具虽然内容繁杂,但不同级别内容风格、界面布局协调一致而又富有变化,在“大同”中求“小异”,遵循了“单一时找变化,变化时求统一”的艺术规则。

评价与反思

本学习工具能够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操作简单、资料全面、沉浸感强,不仅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而且便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能够很好地辅助他们完成数字化学习及教学任务,实现了双赢。反思整个学习工具,其中还是有不足之处的,如没有制作每页均可“停止播放音乐”的按钮,没有设置专门的自测板块等。

幕前幕后

我是一位年轻教师,教龄才两年。参加NOC活动也是第一次,自己深知资质尚浅。最初,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参加了比赛,但最终却获得了一等奖,这是辛勤耕耘的回报,也是对我的莫大鼓励。

回顾整个比赛的历程,我如今还历历在目。在准备的过程中,一开始我对这项比赛的形式、内容一点都不了解,毫无头绪,好几次几乎就要放弃。但是,在领导的鼓励、身边其他教师的帮助下,我又产生了参赛的念头。试想:即使没有入围,没有获奖,准备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何不迈开这一步,试一试呢?于是,我重新踏上自己的备赛旅途。

日复一日,我摸索着,在制作途中反复修改内容和形式,几经辗转终于制作完成,成功上交作品。随后,是漫长的等待。终于,我入围了决赛,但面临的却是更严峻的考验。我无数次忐忑地问自己:“全国各地高手如云,领奖台上能有我的一席之地吗?”

我在准备答辩时,又遇到了难题——10分钟的时间,我要说些什么呢?评委老师又会问一些什么问题呢?还好身边有过多年参赛经历的教师及时给予了帮助。自己制作答辩PPT、文稿,反复修改文稿内容,思考如何用最恰当的语言介绍自己作品的亮点。经过几日的雕琢,终于有了一份相对成熟的文稿。

参加NOC活动,为我的教师生涯增添了一抹亮色,但成绩只是暂时的,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耕耘在教育信息化的最前沿,只要自己还有新的创意要实现,只要还有新的技术要学习,只要周围的教师还需要我,我将不停地探索、创作。

评委印象

北京市昌平区城南中心小学陈颖老师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师,能用PowerPoint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学习工具实属不易。PowerPoint能兼容多种媒体、易上手、普及率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得很普遍,但能制作成像陈老师这样的并不多。

陈老师围绕教学内容《题西林壁》制作的学习工具,界面美观,导航目录清晰,包含的信息量大,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学习工具的设计思路来源于教学思路,学习工具内容的选择,是为配合教学设计而制作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该学习工具采用了多种形式、多种媒体,从多维度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古诗,少有资源堆砌的感觉。

PowerPoint作为一款简单易学的学习工具制作软件,很受教师欢迎,希望陈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带领身边的老师,深入发掘它的更多功能,制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来。

题西林壁鉴赏 篇8

鉴赏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是不同的。都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题西林壁教案 篇9

(生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

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

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

生:可以用的方法理解词义。

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

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生:这是我根据诗意画的画。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

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

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

生:“六”在这里是虚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

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案例分析:

题西林壁改写 篇10

金秋时节,秋色宜人,阳光明媚,冷风袭过面颊,好不惬意!夏女孩悄悄的退到背后,秋姑娘摩肩接踵。我拿着摄像机,看到了苏轼带著他的老父亲苏洵、侄子苏辙、亲妹妹苏小妹一起去庐山去玩。来庐山去玩的游人都赞叹庐山的气体太新鮮了。亲身感受一下,深吸进鼻,清爽不己,释放着土壤和大山的气场。我的小李森深深地吸了一口,好像进了天然的氧吧。(时间不早,赶紧拍摄):苏轼抬起眼睛环视四周,周围的群山靠在一起,像一只小羊,又像一只翠绿色的蛟龙的照片,他们谁也不孤单,趾高气扬,山川彷徨,更清晰睁大双眼看,好像这才算是真实的世外桃园呢!山腰缓缓的笼着一层晨雾,一座座山如同一位位小仙女披上面具在扇舞……“啊,这庐山简直精巧绝伦啊!”苏轼赞叹道。苏轼一边扶着老父亲,一边叫他的弟弟妹妹跟紧。她们顺着蜿蜒曲折的小道,慢慢向前。

道旁很多叁天的古树坚挺着——樱花树拿着小扇子,红枫树在摆动着自身的身体,仿佛在呈现它那幽美的身型,展现它如火一样的激情……顺着山峰向前,忽然奇迹了——庐山的山岭改为了山峰的样子!山峰有的峰峦雄伟,直插云霄;有的像一把利刃……那边奇峰怪石,形态各异。苏轼拿出软笔,在西林寺的墙面上写了一首诗:“题西林墙”旁边是岭边为峰,附近的高度各不相同。不知庐山本来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评课稿 篇11

《题西林壁》评课稿1

“赞叹”两个字足以概括今天的感受,整个听课下来,真的对上课的三位老师不禁竖大拇指。

古诗课难上,但是三位老师都上的很精彩,各有各的特色。通过了许许多多的手段来解析、感悟《题西林壁》,“远近高低”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图片,直观地展示了庐山的不一样。联系自身的经验,谈一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才艺展示环节,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沈老师的沙画表演,结合着朗诵,歌曲,叹为观止。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修身,不断充实自己,多学习一些才艺,多学一些技能,相信,他的学生也能跟着他的脚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课文朗读环节,准备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三位老师的表现都很出色。粉笔字也是如此,工整干净,展现了扎实的基本功。知识问答环节,范围很广,却难不倒我们的.老师们,回答出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努力充实自己,越来越棒!

《题西林壁》评课稿2

一、“实”

实效性、有效性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追求的最终目标。本课的教学无疑是切实有效的。

1、关于字典的运用。字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本课中,老师花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两次利用字典:一是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中查出“缘”,重点理解“缘”字第四、五画的名称,二是通过查字典区分“岭”“峰”意义的不同。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关于知识的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本诗的意思。教者拓展的“到底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以及介绍有关庐山的古诗和最后对苏轼的词的歌唱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美”

语文是美的,尤其是经典的古诗。

1、古诗的韵律美。古诗具有韵律美,适合朗读与吟诵。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理解时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多次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朗读热情。

2、古曲的意境美。教学时,教者有机地将四首古曲贯穿全过程,尤其时由学生自主选择后的配乐吟诵,更增添了诗味,使诗意更深远。

三、“活”

1、学生的自主。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选择学习的方式,研究的途径以及诵读的内容和古曲的名称。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形式的多样。诗意的理解,教者没有拘泥于简单的讲解,而是有效地采用写、画、查、读、议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去学习、去发现。所以“一堂课就是一湖春波荡漾的活水。”

《题西林壁》评课稿3

今天听了丁细莲老师执教《题西林壁》一课,收获颇多,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扎实、朴实、真实,体现了师生交流的多层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丁老师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

教学中,丁老师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诗句里字词的意思就应理解,把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释2、查阅字典、词典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

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诗来有滋有味。

一点建议:

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有待完善。如:

一、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不足。这首诗很简单,学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老师总怕学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课堂上有时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

题西林壁1范文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察效果

《题西林壁》阅读感悟 篇1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使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形状,因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庐山的样子也不一样。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上一篇:欢送毕业生文艺晚会策划唐晨晨下一篇:开展“双创双争”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