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2024-09-07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论文(精选7篇)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篇1

内容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在推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毫无疑问地,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并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城市景观生态研究,作为宏观领域生态学……

1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在推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毫无疑问地,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并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城市景观生态研究,作为宏观领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可以为解决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它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类活动中心的城市景观进行生态学研究,为人类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城市景观中各种生态学过程和机制,尽快解决当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对于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和城市管理人员,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探索。所有研究都进一步说明,城市发展中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都与不合理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有关。笔者在认识城市景观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介绍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主要方面,就城市景观的结构、功能和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护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提请更多的人士,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发挥景观生态学的优势,为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2 城市景观系统

2.1 城市景观

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互作用形成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然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城市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具有独特的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代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质供应和废物处理等过程,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特征的统一体。不同城市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典型地和重复地出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这就是城市景观。在区域尺度上,城市景观的镶嵌性和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规律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内部不同规模和属性的景观要素,作为斑块、廊道和本底三类结构成分,典型地和重复地镶嵌在一起,形成一定的景观格局。

2.2 城市景观的特点

2.2.1 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

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着城市景观的自然条件、水文状况、气象特点、地表结构、动植物区系等。城市景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也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环境梦想的现实表现。在城市景观中,主要的结构成分和景观的整体格局,都是人造的或人为地配置或调整过的;多种主要生态过程,也是在人为控制或影响下进行的;城市景观的功能需要人类的维护。这些都决定了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

2.2.2 城市景观的生态脆弱性

城市景观的生态过程,主要靠人为输入或输出不同性质的能量和物质,来协调和维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动,城市景观变化极快,特别是城市景观边际带的变化尤为明显。由于城市景观系统对人类调控的高度依赖性,城市的自然生态过程被大大简化和割裂,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类活动失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生态衰退,城市的总体可持续性和宜人性下降。

2.2.3 城市景观的破碎性

城市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贯穿整个景观,将城市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斑块,与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农田和自然植被景观形成鲜明的对照。由于城市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和城市景观人为活动的复杂性,城市景观要素斑块之间及其与城市外部之间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能量和物质流通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连通性,就成为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功能的基础。

3 城市景观结构成分

城市景观组成要素按其空间结构特征,也可分为斑块、廊道和本底3类景观结构成分。

3.1 斑块

城市景观中的斑块,是指具有不同功能和属性的、相对同质的地段或空间实体。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学属性,有重要影响的景观要素斑块,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小片林地等。

3.2 廊道

城市廊道是城市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其中又以交通线路构成的网络为主。河流、沟渠、林带等廊道,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学属性具有显著影响。城市景观中的这些廊道,常常是城市景观中物质、能量、信息和生物多样性集中或汇集的地方,对维护城市景观功能具有特殊的作用。

3.3 本底

城市景观的主体是各类建成区,各种不同功能、性质和形状的建筑物,使城市景观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景观。城市的道路网把这些建筑物联系在一起,使城市街区既具有很高的连通度,又具有较高的优势度。因此,一般可以把街道和街区看做城市景观的本底。

4 城市景观中的功能流

城市景观各要素之间,通过各种“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维持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流,主要包括: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人口流和信息流等。研究城市的各种功能和过程及其调控手段,就是要研究这些流的流向、路径和速率,研究它们与景观格局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景观格局进而优化城市功能。

4.1 城市景观中的物质流

城市是物质和能量的消费中心,又是重要工业产品的生产中心,城市景观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相对于其他景观来说,流通量大,流动速率高。城市景观中近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出现在城市园林、公用绿地和水域,人为经营管理强度高,物质和能量的人为投入量大,同时受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的威胁也大。城市景观中的食物流是维持城市正常功能的基本物流之一,城市人口的食物大部分来自城市以外,而城市生活垃圾和粪便等,又绝大部分输出到城市以外,对城市郊区或其他景观的依赖性极大。除食物之外,为满足城市人口穿衣、住宿、卫生和娱乐等方面的生活需要,形成了城市景观中另一类生活用品流,其中又以人工合成的物质为主,多属于难降解物质。城市景观还具有生产功能,城市生产过程需要从外部输入原材料、能源和设备等,并向城市景观和外部输出产品和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如何实现城市生产生活物资的有效供应、废品的循环利用或合理处理,避免对城市景观和相邻景观造成污染是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

4.2 城市景观中的能量流

城市景观的能流也是以物质流为载体的,而物质流动也必然伴随着能量流动,但城市景观的能流中电力和燃料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需要一个良好的能源供应网络和分配系统,以支持城市的发展。

4.3 城市景观中的物种流

城市景观中的物种流是保证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的基础。由于城市的人类主导’陛,城市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城市景观中的大型公园、保留的自然绿地、某些生产绿地能起到物种“源”的作用。而多数城市的“源”在城市外围的其他景观中,所以,近年来将城市周围绿地建设也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并通过河流及其河岸绿化带、道路绿化带,保留绿地廊道,连续的小型绿地斑块等,将城市景观中的生物生境斑块连接起来,建设物种运动的通道,以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持城市的自然风貌。

4.4 城市景观中的人口流

城市景观中的人口流动十分频繁,而且与相邻景观间人口的输入输出流量也很大,需要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作支撑。保证城市景观中人口流动的畅通,既要研究人口流动的时间变化和波动特点,更要研究人口流动的空间特点和“源”-“汇”关系,应用网络分析和连通度分析方法,通过增加有效结点和连线,提高景观连通度。

4.5 城市景观中的信息流

如果把以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介和电话、传真等通讯设备为载体,传播的各类信息作为城市信息流,景观生态学很少涉及,对保证城市信息流的畅通贡献不大。

5 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及其维持

5.1 城市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指一个景观中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景观层次上的空间异质性,通常表现为空间组分异质性、空间构型异质性和空间相关异质性。空间组分异质性,是指组成景观的各类生态系统的类型、数量及其面积比例关系。空间构型异质性是指景观中各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块大小和形状、景观对比度和连接度等。空间相关异质性则是各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空间关联程度、整体或参数的关联程度、空间分布梯度和趋势等。景观异质性除了受环境资源的自然地理异质分布格局的控制外,其主要来源还包括自然干扰、人类活动及植被的内源演替或种群的动态变化。

城市景观的异质性,首先表现为城市公园、绿地、水面、建筑物、街道等性质各异、功能不同的景观要素斑块的多样性,及其空间配置格局上。属于自然或半自然的城市公园和绿地,具有更多生态学和美学功能的景观要素,自然的、人工开挖或整修过的水体,也是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组分,起着制造氧气、净化空气、供人娱乐、美化城市的作用。这类景观要素斑块的数量、大小和分布状况对城市景观整体的功能、质量和生态承载力有很大的影响,增加各种大小、形状和内在结构的自然斑块,调整和优化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将会极大地改善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

城市景观中的各种建筑或建成区斑块,强烈地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的.属性,使城市热力学性质和水文状况,相应地发生显著变化,阻断或割裂了多种生态学过程,并给相邻斑块输入废弃物和环境毒素。在城市景观中的不同功能区,由于其建筑物类型和地面覆盖物的性质和面积比例有很大差异,使得城市景观的生态环境效应也有明显差别。如城市工业区,特别是重化工区,常常是现实或潜在的恶性污染源。目前的许多城市商业区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很大,但其性质和扩散方式与工业区的污染物有很大差别。如何有效地就地处理污染物,阻止污染的扩散,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关注的重要问题。

人类需要在多种景观中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经常在商业区、政府机关办公区、工业区等地工作的人们,需要贴近自然的感觉,在近自然的景观中得到休憩。这不仅需要人工建筑明显的公园,更需要森林公园、植物园,甚至自然的山野林地。因此,通过利用和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2 城市景观异质性的维护

5.2.1 保护城市景观中的生态敏感斑块和特色文化斑块

维持城市景观异质性,首先要保护城市景观中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城市景观中的生态敏感斑块,包括城市河流水系、濒河地带、城郊山地或丘陵、自然和人工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等。这些生态敏感区对维护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保持城市景观的地域自然属性具有特殊的作用,要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从保持生态学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出发,从调整和改善斑块的形状、大小、连通性和整体空间配置等方面入手,保护城市景观中的生态敏感区,以及具有特殊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文化敏感区。

5.2.2 增加城市景观中的生态环境功能斑块

完善的景观结构,是实现景观功能的基础。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应该在增加绿地廊道及斑块的基础上,提高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与建设中应更多地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尽一切可能引进和保护自然和半自然斑块或廊道,特别是林地斑块、水体斑块、湿地斑块和其他具有复杂群落结构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斑块。

5.2.3 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空间结构

要适当控制城市规模,通过调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避免单纯外延式发展,建立起土地利用效率和环境综合效应都最佳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在规划中要特别注意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增加道路广场用地,保持现有居民用地水平和较高的城市绿地指标,适当压缩工业用地。应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宋安排城市绿地空间,注意划分建筑用地与开阔空间,保护风景资源,增加林业绿地、环保绿地、水源绿地、游憩绿地与农业绿地等城市非建设用地,确保发挥其生态效益,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6 结语

(1)城市是一个景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具有人类主导性、生态脆弱性和景观破碎性3个主要特点,对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作为景观生态学问题进行系统整体综合研究。

(2)城市景观的所有景观要素都可以从空间结构特征上归结为斑块、廊道和本底等结构成分,城市景观的整体结构或格局,就是这些不同属性的斑块和廊道,在不同性质的景观本底中的分布模式。而城市景观功能主要体现在包括物质、能量、物种、人口、信息等主要功能流的特点上。因此,可以从景观整体、景观结构成分和景观格局对各种功能流的影响,来确定景观结构的合理性。结合景观要素的属性,针对斑块和廊道的空间特征,及其在景观整体中的空间配置,探讨它们对景观整体生态过程的控制和影响机制,可以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篇2

关键词:生态,设计,景观

1 生态设计在景观中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设计已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文化内涵。未来景观设计科技化, 生态化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现在的景观设计师只注重功能, 外表, 甚至把设计当成市场竞争的工具、推销产品的手段, 其目的是产品而不是人。所以, 设计不能停滞不前, 应该充分体现它自己的未来性。

未来设计中的生态设计, 又称为绿色设计, 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勃兴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我认为对于生态设计中的生态景观设计,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化的景观设计, 都可称为生态景观设计。二战前柯布西埃的“阳光城市”、赖特的“有机建筑”和“广亩城市”等理论的提出应该属于这类。虽然这些早期探索在许多方面有不少“乌托邦”的成份, 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改善和缓解工业发展对环境破坏的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出现了水资源危机、生物资源危机、土地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森林面积减小、大气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这些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起的。因此, 生态设计的意义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代表了一种新的设计发展方向, 也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论:以生态学方式思考, 以生态学方式从事设计。

2 景观行业的现状以及传统的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城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景观建设迅猛发展, 给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从很多现代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中发现我国的景观设计没有地区特色, 没有民族特色, 而且也不关注生态设计和未来设计。甚至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中出现了欧式一条街、欧式花园小区和欧式广场等。在国外, 虽然对于未来设计和生态设计已经比较关注, 但是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仍然不是很普遍。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 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 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明清时候的“干阑建筑”, 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向来注重于地形地貌、通风采光、人畜分离、寝居藏作等各种环境、功能要素的和谐统一, 屋顶雨水汇集于灶屋存水缸;人畜便和生活垃圾也汇集于灰塘。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回归自然, 向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3 生态设计的运用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 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 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 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 而是利用生态设计, 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比如, 正在迪拜修建的迪拜旋转摩天大楼, 虽然造价不菲, 但是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将这个旋转大楼装上太阳能板, 大楼每层之间都安装有巨大的风涡轮机, 它们将为整个建筑提供足够的电力。这样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为生态服务的新观念为指导的设计才是保护生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设计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 它更加重视的是地球的生存能力, 和传统的设计理念想比, 它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 比如它和科学技术综合, 改造人类的居住环境。这样, 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4 景观设计师的责任和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师应该意识到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使景观设计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根据当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把景观设计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或者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把景观设计带入理想的, 新兴的领域, 如用新材料提供自我能源供应系统或是最大限度的将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 等等。英国着名掩土建筑师阿瑟·夸比自1969年以来, 在大量的掩土建筑研究与实践中发现掩土建筑不但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可以使自然生态景观和土地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也可以取得不错的节能效果与心理满足。掩土建筑又被为“未来建筑”。因此生态学这个基础环境科学应引起广大景观设计师的关注, 并在具体实践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5 结论

如果景观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身的利益, 以人类为中心思考, 这种唯利是图思维方式会让人类无所顾忌的向自然掠取资源, 会麻木的对待自然环境的破坏, 这种改造只能带来短暂美好环境, 从长远来看其本质是在破坏环境。设计的生态性是一种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它不是服务于“人”的设计, 而是服务于“地球”的设计, 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设计思维。应该通过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解决现在的新问题, 超越现有的景观设计。因此, 生态设计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想工具, 而设计中的物质性和艺术性, 应该是设计中的基本标准, 三者结合把景观设计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让景观设计在人类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也是未来人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2]薛健.世界园林, 建筑与景观丛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城市生态节能夜景景观设计 篇3

关键词:节能;环保;夜景景观设计

1 城市夜景景观照明发展的背景

能源和照明设备的应用、发展使人们摆脱了黑暗的束缚与视力的局限,延长了生活工作的时间,扩大了生活的范围和领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城市夜景照明始于娱乐、商业和节日庆典活动的需要。自19世纪发明白炽灯以来,城市夜景照明经历了白炽灯、霓虹灯即氖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也称HID灯)三个时代。激光技术、电子技术、发光二极管(LED)技术等迅速发展,使得现代夜景景观照明有了更多选择。我国经历了三个时期:起始时期(1990年以前),夜景照明工程仅有少数案例;发展时期(1991~2000年),上海、北京等夜景景观发展迅速,西部地区如西安等城市,夜景照明建设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升华时期(2001年至今),城市夜间景观不仅重在照明,更是将功能、美学、文化、科技、生态结合起来的综合型设计,节能高效的新技术和照明设备的介入使城市夜景绽放出新的光彩。

2 现代城市夜景的设计原则

2.1 适用性

现代夜景景观设计中要遵循适用性原则。适用性不仅仅体现在夜景道路照明中突出地标、满足视觉舒适性等功能,更体现在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的夜景照明上。通过对照明设备的安装高度、照明灯具的造型、电气的设计方案、照度值的合理计算等方面科学的验证考量,确保照度、亮度、眩光控制等方面达到国际、国家规定标准,满足城市受众人性化、舒适性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城市文化和习俗、经济发展现状、夜景空间利用程度合理建设,防止过度照明,浪费资源和资金,造成光源污染等后果。

2.2 美观性

环境可以影响改变人的生理和心理,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反馈到对整个城市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当人们自豪于北京夜幕下的鸟巢;震撼于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回味于古城西安夜间绽放光彩的钟鼓楼时,除了环境空间本身的造型外,通过色彩、光影的表现,配套的光环境设施、使空间环境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大雁塔北广场著名的喷泉夜景景观设计中,光线随着喷泉和音乐的起伏而变化,使拥有悠远历史的大雁塔被重新赋予了新时代的生机。通过光线动、静的对比和光与影的交替互动,使夜景景观空间成了有思想、有表情的空间。在满足照明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光的表现力对空间进行艺术重塑,弥补建筑环境缺憾,表现建筑、环境、景观的美学。所以,美观性是夜景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原则。

2.3 安全性

安全性体现在对道路的基础照明,楼梯陡坡的光源警示处理,空间、路标标识的清晰化,电力设施的安全设置等方面。防止炫光和光污染在城市夜景建设中是安全建设的重点,很多城市相互攀比亮化程度,过度关注豪华绚烂的效果,却忽略了严重的光污染以及城市供电超负荷,造成“人工白昼”,遮盖了天际星辰的光芒,影响了天文观测、航空等。据天文学统计不受光污染的情况下,夜间可视的星星约为7000个,而在路灯、景观灯等光线斑驳交织的城市里,只能看到大约20~30个星星。

除了生理安全外,对心理安全的关注也不可忽视。夜景环境景观设计中可通过光照强度、色彩冷暖、明暗对比等,满足人们心理安全感的需求。

2.4 文化性

夜景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品位同样不可忽略。城市夜景景观的建设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在满足都市人夜间休闲、娱乐、放松的生活需求同时,蕴含着城市人文关怀和人、光、环境、文化的情感交流,体现着城市本土文化的内涵。因此,应注重城市精神的需求,城市文化的介入能更好地营造情景交融、互动性强的城市文化夜景景观。

2.5 经济节能性

好的夜景景观是城市的名片,带动旅游休闲娱乐外还拉动了周边服务经济的上升。经济性还体现在城市夜景照明的节能低耗上,这已成为城市夜景景观建设的重要原则。不少城市的夜景照明已实现自动化、景观照明设置“开关”,部分老城区等也实现了对传统照明设施的节能改造。在力求达到最佳照明效果的同时,综合评估各项指标,合理控制经费预算,将现代当经济、绿色、人文协调发展的理念贯彻其中。

3 夜景景观的营造手法

3.1 照明方式

(1)点光照明。运用点光照明来导视参与者的视线,强化流动感和连续感,也可用于局部强调某些重点照明空间或构建。

(2)线光照明。根据景观空间形体,将灯管或灯带连续排列于形体周围,给人以强烈的造型印象,强调建筑环境空间形态,勾勒亮化营造其光轮廓。

(3)面光照明。对建筑或空间区域以投射的方式进行面光渲染,通过改变照明光线的强弱、色彩冷暖的变化、投射图案的造型来营造面的照明效果。例如,西安大雁塔夜间照明设计,就将多变的光色效果、图案造型以面光形式投射到塔身,使得这座古老的历史建筑散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3.2 光色选择

由于人对不同光色营造的空间产生的心理生理感受不同,在夜景景观设计中,针对不同设计要求采用相应的光源或几种光源混合形成的光色,营造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

3.3 智能控制

通过现代网络智能技术,夜景景观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情景采用智能控制的新型夜景景观。可根据情景的变化、节日的气氛、人流的走向、时间的变化,相应地改变用光光色、方向、投射图案,自动关闭照明设备,节约能源等。

4 新技术材料创造新生态节能夜景景观

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生态节能夜景景观的发展。现代夜景景观设计正积极推广“绿色照明”,如新型产品LED光源更替了产热高,耗电大的霓虹灯、白炽灯等传统光源的使用,可连续使用10万小时,是普通白炽灯泡的100倍。LED(发光二极管),曾用于电子设备等指示灯,随着生态节能环境建设的需求,正迅速应用于城市室内光源和夜景景观设计中,成为现代城市照明的主流。LED有以下特点:节能环保、使用周期长、安全稳定、抗潮抗震动、光色亮丽、冷光源,无辐射。LED光源设备的生态节能效益丰厚,且其动力可来自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为夜景景观设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石。

5 结语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的倡导,城市夜景设计不仅局限于满足功能需求、美化城市夜景环境,更体现了节能、环保、绿色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节能低耗技术和科学的设计,创造人性化的现代新型绿色环保城市夜景景观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丁有生.LED照明设计的图形化在城市夜景景观中的应用[A]. 2015年中国照明论坛——LED照明产品设计、应用与创新论坛论文集[C]. 2015.

[2]常志刚.基于光视空间概念的光与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5.

[3]贺恋.山地城市照明设计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篇4

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的交错结合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冲突的区域,科学地规划好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论述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分析了该区域乡村景观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探讨了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景观生态建设:①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建设,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②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③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推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④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⑤绿色景观建设;⑥景观廊道和网络建设。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乡村景观规划

Study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Features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in Urban Fringe Abstract:Rurban fringe is a connecting area betwee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which is a more extrusive contradictory district of bal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d if we could solve the problems properly,it w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Firstly,the paper discusses r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features,and then analyses landscape functions,and brings forward the content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It includes ①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rincipales that aims to regional traditions protection;② seeking for optimizing patterns eusu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ity and rurality;③to develop tourism agriculture and urban agriculture instead of low eficiency agriculture;④to develop local r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to promote ecological rurban tourism;⑤green landscape construction;⑥landscape corridors and networks construction designed for bio-diversity protection.Finally,it points out the trends of rurban fringe development.

Key word: rurban fringe;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土地开发中最活跃的区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特征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同时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地域景观特征:其发展既受到城市中心辐射作用的影响,又受到远郊乡村向城市集聚作用的冲击,同时还具有自身城市化发展的潜力,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1]该区域的人类活动较其他地区更为复杂,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更具有特殊性,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也更为突出,是乡村和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焦点”,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特征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行研究,对城市的科学布局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和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景观生态特征 1.1 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于以人工景观为主的城市景观,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则融合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种景观类型,既有商业金融、居民点、工业及矿产和道路等人工景观,又有森林、河流、农田、果园和草地等自然和农田风光,具有丰富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它表现为斑块数量、大小和形状的复杂程度和景观组分的丰富度,决定了物种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例如,位于北京近郊区的温泉镇百家疃村,属于大城市边缘区的典型区域,面积仅约1100hm2,据李振鹏等的乡村景观分类和制图研究结果[2],共包括裸岩景观、荒草地景观、人工林地景观、园地景观、农田景观、聚落景观、工程景观、水域景观、道路景观等9个景观亚类,28个景观单元类型,162个大小不等的景观斑块.其景观类型的分布十分复杂 1.2 景观功能的多样化

理想的乡村景观在功能上应该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的生产功能,其次是保护及维护生态环境功能和文化支持的功能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的四个层次功能[3]。过去单单强调乡村景观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功能,导致乡村景观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未来乡村景观的发展应当强调乡村景观功能的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三方面协调统一。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由于其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在功能上具有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双重功能。既有城市景观的文化支持功能,也有乡村景观的生产和生态功能。现代城市的发展对其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文化和生态景观功能越来越重视,尤其强调其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净化作用。

1.3 景观单元之间错综复杂的边缘效应

城市边缘区内部不同性质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比如工业景观和建筑景观系统与乡村的农田和自然景观系统之间的冲突,城乡居民之间的混居,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等。因此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农田景观、自然景观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频繁交换的地区,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效应,是景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正如麦基对亚洲城市化现象研究的结论一样[4],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大都市周边和大都市之间形成的一些特殊区域(被称为Kesakota)是当地及第三世界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形式,该区域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频繁和高强度,农业和非农业活动高度混合,是介于农业人口稠密的乡村类型地区和具有城市雏形的准城市类型地区之间的一种区域类型,其形成是由原城市中心的工业再配置或分散布局以及农村地区本身的非农业产业的增长而逐步形成的。1.4 景观空间结构变化剧烈,稳定性相对较低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相比具有较高自然属性,也具有比城市景观更高的稳定性。但是应该注意到,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是城市景观向乡村景观变化的过渡地带,受到城市发展的强烈影响,农地被大量吞噬,建设用地急剧膨胀,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斑块之间转化较快,从而引起景观格局的剧烈变化,是景观最富变化、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景观的稳定性甚至比城市景观内部还要差。其发展必然导致乡村景观有序度增高,景观稳定性下降,所以必须有效处理乡村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人工与自然、建筑与风景、已塑造与未塑造之间的和谐与美[5]。

1.5 景观生态问题加剧,乡土特色风貌破坏严重

近些年,由于各地盲目求快地推进乡村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传统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比如自然、半自然景观破坏严重,缺乏连续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乡村景观缺乏合理规划,景观破碎化严重,通达性降低;乡村景观资源粗放利用,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和审美价值降低等。以北京远郊的城市边缘带为例,仅在西部和北部山区保存一些成片次生林,但由于郊区土地开发和交通建设的活动日益增加,使北京周边的一些乡村景观生态呈恶化之势。尤其是位于西郊的门头沟区,因长期的煤炭和石灰石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植被破坏、地表塌陷、矿渣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将西部和北部山区定位为“两个生态功能带”,进行全面的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重整乡村景观布局[6-1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文化差异较大,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但是随着城市工业和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很多地区乡村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和生态建设,各地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盲目追求欧式风格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乡土风貌极不协调,大大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功能分析及定位问题

相对于城市和乡村而言,城市边缘区乡村既拥有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低廉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具有大量的农田、果园、菜地等农业生产用地,是一个城乡要素逐渐过渡、相互渗透,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融合的中间地带。它不仅是城市化的前缘带和城乡关系的协调区,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屏障[10]。作为城市发展所需物资和能源的供应地和集散地,城市边缘区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土地,同时也为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新鲜农副产品。此外,城市边缘区的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污染的防止和环境的净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展的重点地域,依托城市和乡村,具有大城市的科技优势和广阔的市场,也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工农互补优势,因此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综合性的发展战略,把其发展纳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中去,实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全方位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同时,应针对各个乡村景观的具体情况,确定乡村景观的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其乡村景观应该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基础上,对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给予适当的考虑。而在旅游风景区,其主导功能为旅游观光和环境服务,生产功能则退居次位。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域相对广阔,人口密度低,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8%,且大部分为石灰岩石质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因而一直是北京西部的生态脆弱带。同时门头沟又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京郊山区,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和历史文化等因素造成了十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永定河河谷两岸的山地气候垂直带谱明显,生物种类十分丰富,如百花山、灵山的植被分布从800m以下的各种灌丛到中部的桦林和山杨,直到山顶的亚高山草甸,一年四季独具风光。针对这样的资源条件和地貌格局,根据最新的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方案,该区域将是“两轴两带多中心”布局中的一条西部“生态带”,其主体的功能定位就是作为京西的生态屏障。因此,无论从门头沟区本身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还是从北京城市未来发展布局中的生态功能要求,科学制定北京西部景观生态建设战略迫在眉睫。3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和内容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部、边缘区内部、城市与边缘区以及边缘区与乡村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使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既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当的将自然组分引入到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中,使其具有多样性,这是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其他地区景观生态建设的方向。3.1 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

肖笃宁曾经对我国高强度土地利用的农村景观生态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生态建设4个原则[4],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开展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除此之外,还要重点考虑以下3个原则: 3.1.1 自然和农业景观优先原则

景观生态建设必须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它是进行景观生态建设和实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自然界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后达到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在对城市边缘区开展景观生态建设时,必须要认真研究生态建设合理性,并尽可能的结合自然进行景观生态建设和设计,设计一个适应自然的系统[13-14],同时对某些特大工程和重点工程建设,首先应该评估该工程的实施可能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并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给予有效的监督,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从而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存。3.1.2 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

城市边缘区建设应该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观点,特别要注意景观建设的局部控制与整体协调。在城市边缘区,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它直接制约和影响着该区域的景观格局和其他生态过程,很多地区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过程已经被盲目和过度的人类活动阻碍和隔断,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生物多样性、甚至人类的生存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我国现行的行政边界多与自然生态地理单元的边界不一致,各个地方的景观生态建设仅仅考虑局部利益,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考虑,这也是导致区域景观破碎化的原因之一[9,10],而局部景观的变化影响往往会放大影响到全局的景观功能。3.1.3 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生态建设不是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建设,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城市化进程,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独特的地方风貌首先体现在文化景观方面,包括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以及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自然景观方面,这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优秀的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因此,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3.2 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内容

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景观生态过程的控制和影响,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其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引进新的景观组分等,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改善受迫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正向的良性循环[15]。基于以上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特征和功能的分析以及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景观生态建设:

3.2.1 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

城市边缘区建设受到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强烈影响,往往只注重现代化高楼大厦和柏油公路的建设,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和维持,导致景观空间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降低了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乡村景观建设应该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来推进,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灵活实施,提高城市边缘区居住环境质量,这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兼顾乡村景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四个方面。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必须从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历史因素三方面来组织乡村空间,推进城镇建设,不仅能使乡村空间各物质要素在布局上清晰合理,而且在时间上使其历史文化特征得以体现,很好的保护了地方传统和文物古迹。Forman曾经提出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最佳生态土地组合与景观规划模型,该模式就是根据美国和欧洲农村的情况,融合生态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一种创新,值得结合我国乡村景观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2]。

3.2.2 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可以看到二者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如何通过城市的发展来带动乡村的发展,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到,乡村存在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城市对乡村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实现城乡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协调发展,是消除城乡差距的有效办法之一,也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3.2.3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推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

城市边缘区由于其与城市的特殊关系和地理位置,应该积极发展多功能化、高度集约化的城郊型新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的物质和能源的补充基地,应该推动以蔬菜、名优苗木花卉和果品以及特色养殖为主的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逐步加强与非农产业的结合,引进高新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实行现代化的管理和耕作模式,合理规划规模化的塑料大棚、规模化的畜牧业养殖基地,突出地方土特产品生产,使传统农业逐步向城郊型生态农业发展。

3.2.4 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

乡村景观特有的类型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美学价值和休闲功能决定了乡村景观特有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使得乡村景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可能。根据自身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开发乡村的观光型、民俗型和休闲型的生态旅游,规划各类休闲娱乐场所,比如观光采摘果园、农家菜和周末游等,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从单纯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演变为城市休憩度假旅游的场所。挖掘乡村景观资源的市场价值,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与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3.2.5 绿色景观建设

城市边缘区绿色景观建设应该纳入到城市绿化和景观生态建设的范畴内,统一考虑和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绿地、绿化隔离带、生态防护林等方面。作为城市的绿色屏障,绿地、绿化隔离带和景观生态林建设对城市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保护作用,因此,必须开展一定的绿色景观建设,制定详细的景观规划,合理布局景观生态林、绿地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数量和结构,保持较高的连通性和整体性,并选取适当的植被种类,以提高绿色景观的生态防护性能[16]。以北京市为例,在对市区内绿地建设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应该对边缘区山地丘陵地带生态防护林进行建设,生态防护林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北京市市区内生态环境的状况。城市边缘区绿色景观建设应以开放空间为主体,以各种类型的绿地景观相互镶嵌而形成的大绿带景观为主,绿地类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是生产性、生态性和风景化的价值功能的综合。例如,北京市绿色景观建设重点在于以郊区的重点生态保护区建设和景观生态整治为突破,以西部北部山区建设为主体,兼顾东部和南部平原绿地系统建设。绿色景观中的农田生态系统应实现高效和无害化,生产绿色产品,严格限制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强度。保护好郊区的水体景观,控制郊区的围湖造田,开垦河道和湿地,保护大绿带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重点保护水源区景观生态体系。通过以林地为主体的景观建设,构筑北京市郊区大绿带都市森林体系。3.2.6 景观廊道和网络建设

随着城市边缘区的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鉴于此,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提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布局模式被认为是生态学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该模式是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首先考虑保护或建设几个大型的景观类型单元(斑块)或基质,作为物种生存的自然栖息地、水源涵养或生产基地,并有足够的主要廊道加以连接满足生物体的空间运动;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需要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分散布局应当是其解决景观多样性保护的最优选择,并成为该区域的基础格局,其中,科学地设计城乡廊道网络对城市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道路交通、水系、绿化林带等多种形式。它是连接城市和乡村之间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通道,是实现人类活动以及生物与非生物运动的关键所在。人类过渡的开发活动,导致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17,18]。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4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和城市发展对乡村带来的冲击,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开展乡村景观规划,将是21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借鉴国内外乡村发展的经验教训和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总结认为,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应该积极推动乡村城市化的合理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整合发展,促进城乡景观协调发展,着眼于塑造具有地方风貌和时代特色的乡村景观,实现当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环境的有机融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以科技为依托,发展城郊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乡村产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篇5

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探索

该文针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城市无序蔓延、环境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城市开发需求与城市生态敏感区的保护的矛盾冲突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研究城市区域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分析、评价区域生态条件,提出了适用于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景观生态规划体系构想.并结合合肥西湖新城实例,从生态适宜性、景观格局、建筑形态、植被水体、景观工程五方面具体建立分析模型和规划措施,以生态优先的.原则规划、控制城市生态敏感区.从而达到维育城市生态安全,控制城市环境失衡的目的.最后为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研究的未来提出发展建议.

作 者:蒋冠林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61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0)分类号:X3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 生态敏感区 生态安全 生态分析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 篇6

任何事物都具备质量、能量和信息3种属性, 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对公园自身来说, 质量 (或称"形质") 包括形态和空间结构, 如山水名胜、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和有形的文化遗产, 即我们所见到的当时景观。在人们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过程中, 人与自然必然产生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 (但公园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与城市中的截然不同) 。比如, 观赏风景就是游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换;游览和设施动力输入就是对景区的能量输入;设施及其环境建设就是对形质的改造。

2 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 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 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 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 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生态学把景观Landscape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 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在这里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相类似, 但避免了不同等级生态系统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易引起的混乱。景观生态学中“模块”、“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 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 赋予了新的内涵。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 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 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 也就是说, 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 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 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 向郊区扩展, 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 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 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3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几点要素

3.1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 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 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 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 如何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 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 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需求,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 以自然美为主, 辅以人工美, 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 塑造自然景观, 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 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3.2 环境关联

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 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 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 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 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例如, 西湖公园与杭州市形成以湖为主的景观形态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环境关联重要的是找出公园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大环境的环境特征。

3.3 相地合宜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 结合自然, 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相地合宜要体现在公园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景点营造等建设的全过程。如在公园布局上, 上海的长风公园结合低地和河湾, 理水叠山, 水以聚为主, 以分为辅;山分主峰、次峰, 高低错落、相互顾盼、效法自然。公园的布局相地合宜, 还要根据公园大小, 周围环境不同, 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 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 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 极易受到人为和环境条件的干扰。因此,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 而且涉及面更广, 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 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 1998 (5)

[2] 周生贤.滑坡和斜坡崩塌及其防治[M].科学出版社, 2001

生态设计之于现代城市景观 篇7

关键词:现代城市景观景观生态设计核心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01=02

新的时代来临,国家呼吁全国大中小城市要创建“和谐社会”,具体反映在多个方面的建设中,而在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更多注重的是生态设计,主要表现在现代的设计师开始意识到“天人合一”这一古时论断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沈阳,作为东北重工业基地,其地理位置及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着其政治、经济、交通等的中心地位。在2006年沈阳成功申报“森林城市”之后,陆续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遗产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会型项目,并作为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分会场之一,向世人们宣示着沈阳的发展,这些都是沈阳人引以为傲的事情。由于新的发展契机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沈阳正以建设“和谐花园城市”“生态城市”为目标而努力并前进着,这样,生态设计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逐步成为设计的重中之重。

1、现代城市景观以生态设计为核心

1.1生态设计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作为景观生态学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为尽快解决当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设计中遇到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规划模式和技术途径。生态系统中特有的保护、减量、再生、再利用,可以作为整个景观生态设计的指导性理论,在设计中人们利用此来解决各利,问题,最终求得平衡的景观环境,使人与环境、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的状态。

要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应遵循以下8个原则:自然优先、以人为本、可持续性、连续性、整体性、多样性、综合性、地域性。(张剑,2005)这8个原则作为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领域中的核心部分而实施、应用,可以从中看出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精简部分,即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经倡导过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演绎。

1.2现代城市景观也要“天人合一”

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方向在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发展、变化后,在新世纪又回到了最初人们的设计思想中,这体现出人们环境中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寓意。“天人合一”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一直作为人们的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滥觞的时代,怎样能更好的达到这个目标,生态设计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途径,在未来的设计发展中,生态设计会融入到各个设计领域中去,以保护人们生活环境为主旨,以注意减少污染物质的设计、堆积等为手段,以再生长、再利用为主要解决方法,最终为人们营造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2、生态设计深入沈阳城市景观设计

2.1沈阳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问题

曾经的工业城市芝加哥在市长理查德·M·戴利的带动下,着重解决环保问题,把工业气息浓厚的“蓝领之城”变成“走在树荫茂密的大街上,人们已经能切实感觉到环境质量的提高。沿街设施的整顿使得大街小巷挤满了漂亮的小商铺和咖啡店。每天,坐在户外享用餐点的人们已经成为这座城市迷人风景的一部分。”(俞懿晗,2007)同样例子,沈阳原铁西区区长带动人们将铁西这重工业区改变成绿树成荫的新铁西,而人们正沿着生态的路子往前行进。这只是在漫长的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一小步,沈阳并未完全摆脱重工业城市的框架,从最初的改善城市环境,到取得一定的成绩,我们在看到收获的果实的同时,也要看到背后的潜在问题。

2.1.1盲目速求绿化目标

前几年,为了晋级国家森林城市,沈阳着实费了不少力气,命令一出,沈阳各个城市绿化建设部门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国家规定的绿化率指标,细心的沈阳市民发现,大街小巷被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填满,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盎然景象,但是却引发一些问题:

(1)植物自身生长受到破坏。为快速达到目标,植被密度加大,虽然在加快乡土树种的生产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植物缺少大面积在短时间内完成生长所需的空间,使其自身的生长受到制约,影响未来几年的植物景观效果。

(2)植物景观形式趋于单一。由于种植密度加大,高大树木多成行成列,低矮灌木、花草多成团成簇,虽然个别景观塑造考虑到美学因素,但大面积、大量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趋向单一化、非个性化,使得特色的植物景观空间少之又少,而景观审美度降低。

(3)植物生态群落受损。一座城市在短时间内、有限空间内大量种植植物,使得这一城市的整体生态群落受到影响,需要一段缓冲的时间来解决生态群落内个体突增的问题,这就使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过程受到影响,有一定的损伤。

经过几年的发展,沈阳部分地区中植物成活率有所下降,因为急速绿化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植物景观生长的生态原则,使得绿色资源浪费、绿化景观大打折扣。

2.1.2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促进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沈阳也紧跟现代城市建设脚步,兴建许多现代景观:现代建筑、规则式景观、大型广场等等,这些科学技术发达的产物向人们宣告着现代化的发展。通过规划设计,快节奏的城市发展脚步在整座城市中持續响起。

房地产兴起,许多旧式居民楼、筒子楼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层、小高层式的简洁、土地使用率高的住宅小区,在各个小区中还象征性的考虑到居民生活环境而设置简单不实用的花园等景观;城市在发展中也注意特色空间建立,例如东陵西路两旁破旧的低矮建筑在消失,一座座汽车公司雨后春笋般出现,沿道路两旁形成较具特色景观,让人们感受现代都市之氛围:在注意特色的同时,沈阳的古文化除了被保护起来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周围现代元素一点点侵蚀、同化,仅仅在文化遗产的名声中留得一丝不被侵犯的尊严,被人们所记忆。

地铁的论证到施工到建成完工、开通,给城市带来现代化都市气息的同时,对城市街旁的绿地景观多多少少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笔者曾在2005-2006年对沈阳主要城区街旁绿地特色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其中许多仓促间建起的绿地在地铁的建设中已被推平,短短1年时间内,这些曾为沈阳森林城市申报作出贡献的植物景观就因地铁的建设而不复存在,造成生态资源的极大浪费。

2.1.3“表面文章”过于华丽

近几年的大事不断,兴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遗产博览会等等大型展览项目,为沈阳迎来不少的中外游客,将这座重工业城市推向全世界。受地域限制,多多少少会有些遗憾的地方。

笔者在逐年参观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时发现,新园区的建设并没给人留下太多印象,由于时间的消逝,往日短暂的繁

华早已于记忆中远去,老园区的特色景观却吸引着我们一次次留恋往返。整个世博园的焦点是新建的利用高科技建造的凤凰门、百合塔,除此之外,各个特色园区的设计却存在多处败笔,例如德国园除了门口高立宝马标志就只剩下紫叶小檗的模纹图案而让人觉得平淡无趣,空间没有达到高效利用。

但是整体来说,这样大型的活动还是给沈城人民留下值得骄傲的历史一页。

从生态的角度思索这些问题,可见在沈阳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负面问题,在美化我们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要解决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来认识、研究、以至找到最好的协调解决办法。

2.2生态设计之于沈阳

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俞孔坚等,2005)

生态设计正渐渐深入沈阳城市景观设计以实现创建和谐城市目标。

例: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设计:成功地将生态设计引入现代景观设计中,突破了以往校园园区设计的单一模式,以一种崭新的设计理念带给学生、教师新的学习、工作环境。

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素材,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在四时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入书声。用最普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料、在一个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诠释了“白话”景观的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对诸如土地生态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俞孔坚等,2005)。在此稻田校园的对策下,如何使稻田同时能满足一个现代化校园的功能,并能超越大田稻作,而成为“后农业”时代的稻田景观,具有审美启智、休闲读书等功能,则是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的。

沈抚同城化项目启动:按照已经形成的沈抚同城概念性规划,面积190平方公里的沈阳棋盘山开发区和面积50平方公里的抚顺高湾经济区,被规划为“沈抚同城起步区”,并将按照“一环、三轴、五区、七组团”的模式发展。参与沈抚同城概念性规划编制的专家表示,“沈抚同城起步区”南部的65平方公里区域,将按照“2239”的模式发展,即“两心、两带、三廊道、九区”,这些都是依托浑河,形成不同特色的生态区域。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在调研中指出,沈抚同城化要在两个城市中间地带形成两个重要载体,一个是浑河北岸的生态区,一个是浑河南岸的产业区。在推进沈抚同城化发展中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生态圈,共同建设更加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其中,打造浑河北岸生态区,构造特大型生态城市的“活肺”,是沈抚同城化最具特色之处。可见,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定位以生态设计为主。

3、小結

沈阳在努力发展的今天,正将生态设计引入进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剑.城市景观生态规划8原则[N].中国花卉报,2005.11—10.

[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等.生态学设计来作风景和城市.2005.

上一篇: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200字下一篇:关于花草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