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与劳动价值

2024-09-09

人生价值与劳动价值(共8篇)

人生价值与劳动价值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中职一年级《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教材为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全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本元和本教材的基本哲学观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共需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涉及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即第一个知识点: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但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不善于思考,对人的存在价值不清,常感到迷茫,同时,缺乏对问题深入剖析的能力,行动时比较冲动。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并学会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2)社会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教学难点: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四、说教学理念和教法学法

依据中职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高效课堂,用“学哲学、用哲学”的思想,达到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德育目标。

具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穿插案例分析比较、自主探究讨论等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行动的效率。使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分析归纳能力得到提高。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实课堂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中央十套“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现场张也演唱的歌曲——《田野太阳》。创设情境,引出课前案例:“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

(二)教师板书课题,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三)展开教学

这部分是教学主体,分四部分完成: 1、教师播放谭东、袁隆平、雷锋、乡村某小学教师等案例图片,让学生结合案例,谈一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不是在于自己获得的 多少?是不是谁索取的越多,得到的越多,谁的人生价值就越大? 通过学生讨论探究,使学生正确理解爱因斯坦的名言: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进一步总结归纳出:人生价值不在自己获得多少,可见谁对社会的贡献多,谁实现的人生价值就大。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一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2、结合图片——中国军魂,导入第二部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本马克思的一段段(“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话进行思考探究: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指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其次看多媒体案例分析(原重庆司法局长文强:文强,原重庆司法局长,任职多年,因为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起诉书中,控文强受贿110余起,受贿总额1810万元。2010年4月14日,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7月7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文强在重庆被执行死刑。)让学生自主讨论:文强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哪里?人对社会的贡献在于他是不是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这样使学生们在讨论后很容易的总结归纳出结论: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对于难点问题——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则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对个人需要给予相应的满足,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各种客观条件,还需要提高个人素质,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名言和课本内容探讨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含义,并通过反面案例正确分析、懂得二者的关系,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是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

3、通过课堂活动——慧眼识珠(观看下列一组图片,他们都是些什么人? 他们都在做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接着让学生思考问题:你还知道那些最美人物,说说他们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对你有何启示?引出第三部分内容:

首先,让学生分析教材中胡汉生的事例。

接着播放视频:感动中国人物——沈浩、李桂林、陆建芬。让学生说一说:看了上述的事迹,你有何想法?

引导学生明确: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4、视野广角

在这部分通过徐虎、斯霞、陈光标、白求恩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人的事例和关于奉献的名人名言,让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当堂训练

在这部分通过一组判断题、两道选择题和苏格拉底的故事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六、说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一、人生价值不在自己收获多少

二、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三、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七、说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以上教学设计均是我个人的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具体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采用事例分析、自主探究、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尽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使德育教学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2、不足之处: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但由于对学生情况预想还不十分准确,有些地 4 方学生不能做出很好的回答,还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行合一能力的提升。

人生价值与劳动价值 篇2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运动员,跨国流动

1 NBA赛事案例分析

勒布朗·詹姆斯在ESPN直播间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后, 沃尔什沮丧地发现, 尼克斯再次沦为全美笑柄。纽约, 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灾难, 或者可以换种说法, 彻底的灾难。ESPN谢里丹阴阳怪气地说, 他们有追赶2009-2010赛季篮网12胜70负的机会了。猜猜吧, 迈克·德安东尼下课和唐尼·沃尔什退休, 哪一项会率先发生?尽管非常失望, 但我们尊重他的决定。沃尔什第一时间发表失败声明, 我们会继续前进, 让球队进入争冠行列。前一句是酸溜溜的失恋祝福, 后一句是阿Q式的自嘲?不能否认, 这场失恋对尼克斯打击很大, 但熟悉沃尔什的人应该知道, 他绝非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倔驴。沃尔什早有心理准备, 他一方面和勒布朗相言甚欢, 另一方面也在积极为小斯找副手。“我们还有B、C、D、E甚至F计划。”沃尔什夸张地表示。哪怕布泽被公牛劫走, 为小斯找星级搭档已无可能, 沃尔什也没乱了方寸, 一句“只是没想到这么快”了事。以谢里丹为首的反派忘记了一个史实, 上世纪90年代, 沃尔什掌舵的步行者只有雷吉·米勒一个全明星球员, 却在1994-2000年5进东部决赛。沃尔什迅速改变口径, BIG 3在迈阿密聚集, 让堆积球星的模式变得盛行起来, 可我不认为这是打造冠军的唯一方式。保持天赋的同时, 球队深度同样重要。可以这样解读沃尔什的话:尼克斯的首要目标是起码拥有小斯和勒布朗 (或韦德) 两名球星, A计划破产后也不能破罐子破摔, 而是根据德安东尼的体系要求, 围绕唯一的球星小斯组队。事实也是如此, 沃尔什迅速开放招聘入口, 先后进行了如下操作:用大卫·李换安东尼·兰多夫、图里亚夫和阿祖布克;签菲尔顿;签莫兹戈夫;签罗杰·梅森;签肖恩·威廉姆斯。

2 NBA赛事与美国球员的人生价值追求

有研究对美国职棒大联盟的球员退役后的职业数据进行了研究, 这些数据主要来自报纸的讣告和全国棒球图书馆的资料。有78%的球员退役后能够确保获得一份白领的工作, 3.4%的球员变为农民, 13.4%的球员滑落到蓝领职业。余下的4.4%或者百病缠身, 或者英年早逝。这些运动员同时具有很强的阶级意识, 这从佩戴在他们运动衫上的联盟徽章上就可以看出。有学者研究了巴西的足球运动员, 发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80%的职业运动员招募自较低层的社会阶级。这些运动员是穷人家男孩子心目中的榜样。这些男孩希望可以步他们心中英雄的后尘, 进而走出穷人家而步入有名的足球俱乐部。

教育界担忧青少年黑人把过多时间花在体育上, 而没有把足够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 把体育作为跳出贫民区的跳板。尽管历史学家在体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是把体育因素作为研究社会流动工具的学者却是社会学家。社会学家不但关注职业体育, 而且也关注业余体育。业余体育作为一种社交途径, 一种往上流社会流动的方法, 其影响比职业体育更为隐晦。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流动研究, 不像大多数以往的社会流动研究。以往, 学界认为体育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途径。但是在过去10年时间里, 学界开始质疑这种看法。这反映出体育不但成为学术研究的领域, 而且也反映出体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忧郁。和历史学家对黑人运动员的淡薄态度相反, 记者和社会学家却非常关注黑人在职业运动中的经历。他们意识到黑人在今天的团队运动中虽然不是主流, 但是至少是有代表性的。

尽管如此, 还是存在一些重要问题。直到最近对黑人带有偏见的教练还是把黑人摆在非主力的位置, 并把黑人排除在主力位置之外, 譬如四分卫或后卫位置。有学者对34个街区的黑人球手进行了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70.6%的人最终能够取得一份白领的工作 (不包括管理棒球队) , 尽管大多数不是一些薪水很丰厚的职业。为了加入职棒大联盟, 黑人运动员必须要比白人运动员表现优异得多。同时, 能力同等的条件下, 黑人运动员的薪水往往比白人要低。直到二战结束, 在所有的团队运动中, 退役的黑人才会被聘用为教练、经理或前台人员。

业余体育有几个方法可以提升人的社会地位, 包括业余体育为将来的教练和职业运动员提供了训练场地。影响一个人选择某一个运动并在该运动中取得成功的因素, 诸如阶级、地理位置、社交地位等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体育中取得成功可以体现文化适应和结构同化的模式吗?同时, 需要更多地研究以往运动员退役后的活动情况。另外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是工人阶级出身的年轻人的机会, 因为工人阶级是从体育中获得社会向上流动最大的社会群体。出身低下的美国白人并不存在被歧视而很难在体育中获得成功的问题, 但是他们缺乏打球和充分提高自己技能的机会。诸如闲暇时间、发展环境等因素制约底层阶级很难积极参与到运动中。除了屠夫和其它工作时间没规律的体力劳动者外, 只有工匠活跃在体育活动中, 因为工匠具有充足的闲暇时间而且可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黄璐.NBA停摆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2, 28 (1) .

[2]黄璐.博斯曼法案的国际政治经济本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5 (5) .

[3]黄璐.世界足球主要联赛球员国际流动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8 (5) .

[4]李涛.第14届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进球特征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2 (5) .

[5]黄璐.运动员跨国流动的文化边界问题:李娜澳网夺冠的身份政治释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4 (1) .

《人生价值和劳动奉献》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生价值和劳动奉献》。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升华,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回归教书的育人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我们学生的认知由社会历史领域带入人生价值领域,实现由历史到回归现实的转变。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概念;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得与失的关系。

(3)情感目标:学会感恩、懂得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3.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的贡献。

难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

二、说学情

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对象所面临的是一个物欲横流、崇尚金钱和权力的时代;另一方面,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因此,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告别误区,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育人目标显得十分重要。

三、说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节课具体的内容,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对比分析

PPT展示两张图片:黄晓明一场奢华的婚礼和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图片。并请学生思考:这段时间中国舆论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两个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和演员黄晓明的婚礼,一位在世界医学界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生命的杰出女性。一位是纵横中国娱乐圈高颜值的当红演员,赚得盆满钵满的演员。试问,大家为什么会关注他们?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什么?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都实现了人生价值。两个纵横交叉的风云人物在一遍遍冲刷着我们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一片争议。有人说,100个黄晓明也比不上一个屠呦呦,也有人说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秀。那么到底如何衡量人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点明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屠呦呦和黄晓明的共同点,导出人生价值的概念。通过对比分析屠呦呦和黄晓明的不同点,引发学生关于如何衡量人身价值大小的思考,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走进生活,案例分析

材料一:播放视频《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视频。

PPT展示诺贝尔奖委员会写给屠呦呦的颁奖词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请学生阅读颁奖词并思考:

探究1.屠呦呦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

2.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为社会、为她自己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3.屠呦呦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屠呦呦历经艰辛提取出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东方神药”而受益。她为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实现了社会价值。并通过PPT展示: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另一方面屠呦呦的卓越贡献没有白费,给她带来了荣誉、地位、收入。从此她的名字将代表中国永远载入历史史册,刻入科学发展的丰碑,为屠呦呦的人生添上了一抹浓重的夕阳红。她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并通过PPT展示:自我价值,那社会对个人需求的满足(索取)。人生价值是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PPT展示板书:

1.人生价值

(1)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

(2)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教师讲解: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二者密不可分。

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则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对个人需要给予相应的满足,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其次,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才有资格和权利得到社会或他人的回报。一个人,只要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必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索取)

PPT展示板书:

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1)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2)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深度挖掘屠呦呦的材料,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走出误区,告别迷惑

PPT展示:

材料二:当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铺天盖地全是后者消息的时候,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①屠呦呦获奖和黄晓明婚礼,你更关注谁?为什么?

②你认为谁的贡献更大?社会进步究竟靠谁在推动?请说明理由。

思考①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很难评价屠呦呦的贡献大还是黄晓明的贡献大,因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屠呦呦侧重于物质贡献,黄晓明侧重于精神贡献。但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比较,人的社会价值是主要的、根本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思考②

教师总结:社会进步要靠全体中国人的参与与努力。只有每个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作为青年人,我们要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贡献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PPT展示板书:

3.人生价值贵在奉献,社会价值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设计意图:对于身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生而言,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很难理解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因此,设计这一环节,企图通过价值观的冲突、辨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告别迷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人生价值贵在奉献,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呢?

PPT展示:

材料三:屠呦呦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直到第191次实验,才真正发现了青蒿有效成分,甚至自身试毒弄坏肝脏。

请同学们思考:

探究1:屠呦呦拥有今天的成就容易吗?

探究2:屠呦呦如何一步步走上科学的神圣殿堂的?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1.屠呦呦取得这一荣誉来之不易,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教师不复述材料中的语言,并通过PPT展示:成功—劳动。

2.青蒿素的提取,解决了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为当今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通过PPT展示:成功—劳动—奉献

这给我们启示,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体现自身价值,增强幸福感。

(四)饮水思源,热爱人生

师总结并同时播放《感恩的心》:屠呦呦从“三无科学家”成为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从幕后走向台前,是与她这么多年艰辛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地奉献着。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像屠呦呦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是他们在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为自己活着,有的人为别人活着,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饮水思源”的古训,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应该感谢像屠呦呦那样默默奉献的人们!

在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感谢很多很多人——

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因为他们……

感谢我的老师,因为他们……

感谢我的同学朋友,因为他们……

感谢爱因斯坦、爱迪生,因为他们……

感谢孔子、苏格拉底、曹雪芹、托尔斯泰,因为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激发情感共鸣,实现情感升华,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小结形成系统

五、说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经验、感受、需要为出发点,但教师在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的前提下,仍然很好发挥了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将整个教学进程导向了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激发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冲突、辨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人生价值与劳动价值 篇4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范畴与劳动范畴

价值和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必须准确把握价值和劳动,才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新的发展和新的贡献.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体现的是一种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价格的基础,是一个历史范畴;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人类劳动,是生产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且其结构随着生产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作 者:夏子贵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北碚,400715刊 名:重庆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COMMERCE年,卷(期):“”(1)分类号:A81 F014关键词: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 价值 劳动

人生价值与劳动价值 篇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潘欢

【摘要】 价值是哲学的范畴,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意义或效应关系。而人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作为客体的人对主体的意义所在。不同的客体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现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偏个人、轻精神、重现实、追时尚等特点。偏离了传统的集体、奉献、积极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理性看待价值,把握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正确追求其人生价值对自身生存发展和对社会发展进步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字】价值、人生价值、大学生、自我价值

认真理解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对于合理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大学生价值观模糊,盲目受社会言论的影响,心中没有自己的标准线,因而不能正确看待自我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所以正确认识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是每大学生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价值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价值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价值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经济学中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①。总体可理解为哲学中②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效用或意义关系,价值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价值具有客观社会性、主体性、多维性和历史性。而关于“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去活”则是人生价值的概念。关于人生价值,百科全书中解释为:表示人本身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价值对象性,在由人所选择的作为评价等价物的规范所规定的形式中显现出来的价值概念。人的价值包括个人的价值、社会群体的价值、阶级的价值、民族的价值、人类的价值。人的价值特点在于价值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人作为整体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而人的某些品质、行为、活动、思想等的社会特性即价值对象性是评价的对象。

由此看来,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定位自我的价值及实现呢,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或创造,贡献越多价值越大。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人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中产生,没有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就得不到相应的价值③。但对我而言,在生活中人的智商、出身家庭、教育程度各有千秋,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伟大领袖。我们不应该只肯定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的价值,而否定普通人存在的价值。价值应缩小为每个人在社会舆论的范围内,尽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这种作用使自己或使别人活得更好。人生价值是在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评估下,通过努力来让这种潜在的能力尽可能在有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上发挥出来。在不同的位置上做好不同的事情就是我们每个人价值的体现。

二、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现状

当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很大的改变,这些对现在步入大学的90后大学生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我们承认90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他们自信、敢想敢做,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追求和人生价值。但是由于社会的原因,他们身上也暴露出许多的社会负面影响。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社会物质条件和被爱浇灌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其自立意识和独立意识普遍较差,社会阅历差,受挫能力弱,情绪变化无常,很容易受外界社会思潮的感染。而且他们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仅仅学校书本上的只是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从而各种兴趣班和培优班遍布了各个角落。这让从小一直优秀的学生在步入大学后,稍发现自己没有别人优秀时,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开始怀疑否定自己,事事都要和别人竞争比较高低。最后心理承受不了他觉得失败的打击而精神崩溃。除此之外,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注重现实、过度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并且把物质追求作为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这种时代的大气氛深深地影响了思想半成熟,处于价值观转型和确立的90后大学生。在新的形势下,他们的价值观大部门表现为:

(1)价值取向多元化。随着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相互交融,多文化并存且相互冲击的现象,使得90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 价值追求上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往往让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做出一些比较偏激、脱离现实的思想,从而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价值取向越来越现实和功利。虽然大学生多数还是赞成或接受“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很少有人将其付诸实践,再加上西方拜金主义在我国的渗透,“金钱万能”“一切向前看”的价值观点潜移默化的影响了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很多人在实现人生价值追求过程中,淡忘小时的远大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真心实意,把“拥有很多钱”、“当官掌权”作为人生的价值指标,把奢侈享乐作为生活追求。金钱的诱惑使其不择手段,在大学中厌学情绪高涨,欢歌“60分万岁”。有些人也是仅把文凭作为上升的跳板,一心只想出人头地、谋取金钱地位。而忽略身边的亲情和友情,把所有人与人的交往都视为利益的相互利用,大大偏离了正确的思想道路。

(3)重自我轻国家集体。90后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最富裕,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中成长起来的。网络、传媒工具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含量大、知识面广、观点看法混杂。他们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身边人的观察,开始探索自我价值,质疑传统观念和老师的说教。部分人开始个人主义,集体观念淡化,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把自身利益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和集体利益。在生活学习中,把人和人的交往看做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冷漠无情,对集体活动毫不关心,对父母的爱觉得理所当然,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4)重知识才能轻道德修养。很多90后大学中认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要个人的学识、才华、机遇和人际关系,与道德修养没多大关系,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只把精力花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政治道德修养低下,为谋求自身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语言行为粗鲁、谈吐庸俗,有的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5)重奢华享受轻艰苦奋斗。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整体心态的躁动与失衡。很多大学生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也受到了扭曲。少部分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经济情况,盲目追求超前消费。几乎所有大学中都存在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的不良之风。这种恶性之风导致部分学生心理扭曲,不平衡,直接导致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蔓延。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自我价值最大化

作为90后大学生,虽然有很多的特点是时代的大环境所带来的。但是大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高中时代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承载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让他们不自觉的远离着现实和时代的改革。对他们来讲,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竞争,流传着一考定终身的说法。当他们以暂时的优胜者姿态步入大学后,很多人就暗喜自己的前途有了保障,觉得可以松口气休息会了,于是他们听信大学60分就足够了,不再刻苦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虚度了大学塑造自我的黄金时段。等到大四回首时后悔莫及,由于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找工作中四处碰壁。一种刚爬上山顶瞬间跌胡山脚的失落感让他们觉得社会很不公平,思想越来越偏激,有些因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选择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就这样上演着一幕幕的人间悲剧。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作为现代90后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来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呢。

首先我承认现实给了我们好多的包袱,90大学生应该改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也许不像我们往往讨论的那样复杂,我们总是会把一件事情想的太过于复杂,导致我们真正能够享受来到真个世界的乐趣的时间是那么的少。第一勤奋努力是必须的,但是并不是像我们往往说的那样,那太累了„„那样的话如果你老了,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我根本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活过,我的所有的生命只是为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想法而活。身处学校,我们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做到一个学生该做好的事情就好了,其他的时间应该分一部分给家人、朋友和爱人。因为人活着不只是追求最后的成就,还要欣赏路途中的风景。觉得自己定的目标实现,你的自我价值也就实现了,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就应该享受这份快乐,让自己有一颗阳光健康的心。除此之外,要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书籍是化解烦恼最好的办法。在大学中,应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有选择的或图书馆中漫无目的的寻找,在读书中了解自己。每一次与作者的共鸣你都会更了解自己。阅读可以让你忘记孤独,利用时间,因为往往浪费掉的时间就是你思考孤独的时间。接着,在阅读中全方面了解自己后,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一个让你摸不着,跳起来碰得到的位置。如此你的生活会向着目标前进,既不会因太低迷茫,也不会因太高紧张,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你的价值就在一点点展现出来。除此之外还有一样就是信仰,一个人可以失去很多,可以失去生命中的任何东西包括生命,但是有一样东西他不能失去,那就是信仰,因为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信仰那他就是死亡的傀儡,他根本就没有生存的理由,生命就失去了意义,信仰是支撑人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最后,要有一颗平常心,在失意的时候不要过度否定自己,取得成功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大学生要慢慢学会变沉稳。同时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大学首先是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学好基础理论,并反复实践,探索真理。大学乃是一个修炼的地方,不仅要修炼专业能力,更要修炼自己的意志力、学习力、自制力和做人的能力。当你把这些都做大了,你的大学价值就应该体现的差不多了。注:①②③百科全书辞典。(查自中华书苑工具书库)参考文献:(来自读秀期刊搜索和中国知网)

[1]胡志芬.人生价值与人的价值[J].人民论坛.1995(05)[2]李应明.论价值与人的价值[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0(01)[3]张海娜.浅析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经济师.2011(07)

[4]边宏广,梅国伟,白玉海.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5]谢奠华.人生价值之我见[J].昭通师专学报.1990(03)[6]王臣申.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教育策略探析[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0(03)

价值与人生的贡献 篇6

浩瀚无际的银河,万物有规律运作,轨迹谁也逃不脱,无数星光在闪烁,仿佛向世人告诫,任何生命只是匆匆过客,最后谁也躲不过生命的终结,幼儿在降生的那一刻,都是哭泣着来到世界,好似不情愿意离开母体的诉说,也许冥冥之中已预料到最终的结果,从生命的开始到最后的解脱,也就短短百十年渡过,这中间的时光要好好把握,活着就是开心快乐,何必烦恼要增添许多?人心向善抛弃自我,称不上伟大也不能碌碌无为而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奉献得多,许多事情不是靠嘴巴来说,而是实际当中要真正的去做,要把遭遇和挫折,看做是新起点的先河,当生命即将消失在银河,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欣慰和快乐。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已经对世间万物开始产生不断认识,了解的状态,而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由形成转为应用,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一生中做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与贡献呢?

人生中我们不能将美好的时光,永远定格在那一瞬,但是我们可以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向往。

上善若水任方圆,厚得如霖则九州。我国道家老子,尊崇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着人生应该如水一样,追求淡泊,正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每天为金钱.地位.名利所困扰,不知道如何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就会使自己的压力更加日益增多。这时候不妨应该细细品味一下老子的思想,懂得淡泊宁静,学会宁静致远。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清华的每一代学子,同时也在无时不在的影响着我们,厚德载物指的是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将自己的名利地位金钱放低,使自己的精神真正道德厚德载物的境界,才会使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进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珍惜幸福平常日,俗世之中一凡人。追求平凡的人生才是最幸福,最美好的。我们所说的幸福无处不在,但想要真正得到幸福,我们当然要讲珍惜牢记,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才会真正体验到幸福到人生。我们更重要的要做的事在平凡的世界中,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只有将这些真正做到,才会使我们更好地融入世界中。如果你将自己看小一些,你就会发现,你融入世界以及社会将会更加顺利,反之,如果你将自己看得过高,你就会发现世间万物根本没有容身之地。如果我们能做到珍惜幸福,做一位平凡的人,才会使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进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幸福,设置明天的快乐。太阳升起的时刻,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烦恼同样也会消失,当然重要的就是放松心态,以便来更好的确定今天的幸福,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以及更加有意义,明日的快乐也随之产生。

21世纪要谈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7

究竟什么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 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 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受人们的世界观的制约, 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认为, 各种人生观都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由于各个时代的每个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 生活经历和人生境遇不同, 对人生的意义和目标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人生观也就必然不同。评价一种人生观是进步的、革命的, 还是落后的、反动的, 其根本就在于判断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人生观: (1) 享乐主义人生观; (2) 厌世主义人生观; (3) 禁欲主义人生观; (4) 幸福主义人生观; (5) 乐观主义人生观; (6) 共产主义人生观。而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它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的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 是通过社会环境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工作环境等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他社会环境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它一旦确立, 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就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 这是不易改变的。价值观主要有七个类型: (1) 理性价值观; (2) 美的价值观; (3) 政治性价值观; (4) 社会性价值观; (5) 经济性价值观; (6) 宗教性价值观; (7) 教育价值观。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 还影响着群体的行为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 对于同一个事物, 正是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导致不同行为的产生。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标、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不同的人生目标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不同的人生态度意味着不同的人生追求, 不同的人生追求便预示着不同的人生价值。由于人们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不同, 生活经历、人生境遇和认识水平不同, 人们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同。我们在21世纪又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呢?尽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 但我始终坚信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才是值得人们终身尊奉和实践的人生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列宁曾说过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毛泽东曾说过要“为人民服务”。由此可见,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感染了一代代的革命者和建设者。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也许有人会说:“21世纪是经济发展的社会,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已经过时”。我想说21世纪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让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甚至把金钱至上作为生活原则。如果那样的话, 人的一生都在做金钱的奴隶, 戴着金钱的枷锁, 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人生!我想这也不是新世纪所愿看到的景象。要知道人活着并不是为了钱, 钱只是为了人活着。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去做, 有很多的责任去承担, 比如说作为儿女的责任, 作为夫妻的责任, 作为父母的责任, 这是一个人一生所应承担的最基本的责任, 再加上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便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人生漫长而又短暂, 请不要只围着物质打转,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忘追求精神世界, 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人生观, 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境遇, 有得意有失意、有顺利有挫折、有成功有失败。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奋斗, 从而才能更好地把个人的努力与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21世纪才刚刚开始, 我们不要因为它崭露头角的光芒就欣喜若狂, 忘忽所以。我们要胸怀远大理想、勇于创新、开拓自我, 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勇敢战胜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在不断开拓人生更高境界的过程中去领会生活的美好, 并为21世纪的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就决定着什么样的人生, 若想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1世纪的我们又要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呢?爱因斯坦曾经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奉献了什么, 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因此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这也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相吻合。也许有人会说:“一生都贡献了, 拿什么留给自己?”也许有人会说:“凭什么让我奉献, 我还需要别人的奉献呢!”有些人认为奉献对21世纪的人来说似乎不太现实, 有些人甚至嘲笑那些奉献的人是愚蠢的。其实我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 因为社会上就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的好心人看到老人摔倒去帮助反被诬陷是自己撞得;有的好心人施舍乞讨者哪知那些乞讨者是出来骗人的 (前者可以看作是对社会的精神奉献, 后者可以看作是对社会的物质奉献) ……人们的奉献精神受到了打击, 内心受到了创伤, 不知道还应不应该去奉献。就在人们犹豫不决的时候, 彼此之间早已变得冷漠了, 也就造成了现在的社会状态。那是不是我们就不去奉献了呢?不是的, 阴暗的社会现实只是复杂的社会存在的一部分, 并不是全部。它不可以避免但可以采取行动去制止, 而不是任由其发展甚至以悲观的态度全盘否定贡献。事实上, 现实社会中还是有许多人在为社会默默地做贡献的, 只是他们有的为人所知, 有的不被人了解罢了, 如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科研事业;人民警察任长霞, 恪守己则, 爱岗敬业, 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84岁高龄的书法家杜凯, 在地震抗灾中向灾区人民献出自己所有的积蓄;铁岭的环卫工人, 无私地为铁岭城区的净化默默地奉献着……相信人们听到他们的事迹都会被其高尚的人格所感动, 内心都会升起一丝敬意。虽然这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只是精神上的一种触动, 很难让他们付出同样的实际行动, 但这也说明了21世纪的奉献者是会受人们尊崇的, 而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被人们嘲笑。21世纪需要这样的人, 因此我们要懂得奉献。

奉献和索取是相辅相成的, 正常的人既要对社会有所创造, 有所奉献, 又要从社会中有所索取, 有所满足。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奉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索取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人生的价值主要是由奉献所决定的。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为基础, 因而只有奉献才会得到社会给予的肯定和满足。由于历史条件的复杂, 两个不同的人对社会的奉献基本相同, 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与满足却会很不相同, 甚至奉献多的人得到的“回报”少, 奉献少的人得到的“回报”多。但是无论怎样, 相信只要你奉献了就会得到满足, 就像人们去工作就会得到相应的报酬一样。只是当今社会的很多人过于在乎利益和索取, 总抱怨自己的付出和索取不成正比, 甚至想通过捷径或不当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那些不良现象的发生, 不过说到底不良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所以说人们要端正态度, 不要过分地计较得与失, 好好反省你到底为社会奉献了什么。如果人们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社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良现象了。

个人对社会的奉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个人对社会的奉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我仅以一名大学生的身份呼吁那些沉睡在21世纪光辉里的人们赶快醒来吧!请不要迟疑, 不要彷徨, 发扬你的奉献精神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虽然每个人的能力不同, 对社会的奉献也不同, 但不论怎样, 如果每个人都能多奉献一点, 那么这个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如果你很富有, 那么从现在起请不要挥霍钱财, 去看看还有多少人在忍受着痛苦努力生活, 你是不是应该帮助他们?如果你不是很富有, 也请不要说“我没什么可奉献的”。奉献其实很简单, 努力的工作, 在国家面临困难时捐出的一元钱, 随手捡起的纸屑, 都是你在为这个社会作奉献。由衷的希望人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追求崇高的理想, 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为21世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摘要:在21世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有些人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良的社会现象的发生, 造成了人们思想和观念上的偏差。本文主要针对当今的社会现象, 阐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对不良现象的分析, 指出人们消极和极端的想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的重要性, 希望以此来引起大家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视。通过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倡导人们应当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乐于贡献的价值观, 鼓舞人们在经济的驱动下更要以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人生目标, 努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从而为21世纪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21世纪,人生观,价值观,为人民服务,奉献

参考文献

[1]作者:栙锦聚书名:《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年份:2008年2月版次:第二版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页码:2

[2]作者:罗国杰书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年份:2008年2月版次:第3版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页码:57, 60, 61

论剩余价值与劳动租金 篇8

关键词:剩余价值;劳动租金;经济租金;垄断租金;生产者剩余;

摘要:剩余价值理论不断遭受西方经济学主流学者的非难,通过他们所使用的经济租金(包括隐晦的劳动租金)、垄断租金、生产者剩余和经济剩余等概念,其本质或为剩余价值,或不能完全撇开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阐述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的核心思想是驳不倒的真理。

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3-0350-07

萨缪尔森曾说:“《资本论》发表以来一个世纪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的预言并不客气。但是,正如我们已经反复看到的那样,历史很少遵循由仅仅为生命有限的人所撰写的任何剧本形式。”百年来,西方主流学者试图从剩余价值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理论假定、思想体系等方面歪曲和推翻剩余价值理论,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一方面不承认存在剩余价值和剥削,另一方面却大量采用“剥夺剩余”“攫取租金”等表述,似乎用“剥夺”“攫取”“侵占”等词汇,就能掩饰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本质。本文从西方经济学中与剩余价值相近观点和表述人手,揭露西方学者攻击和歪曲剩余价值理论的两面性。为此,本文从西方经济学中与剩余价值最为相近的概念——劳动租金人手,剖析其渊源,即经济租金理论,分析经济租金两种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一、劳动租金内涵、类型及原因

(一)劳动租金概念

西方经济学中“劳动租金”一般有两种表述:“劳动的租金”和“劳动的经济租金”。“劳动的租金”一般解释为使用劳动力所作的支付——工资,“劳动的经济租金”源于经济租金理论,往往并不直接解释劳动的经济租金,而是采用比较隐晦的经济租金概念,例如经济租金是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超出为获得该要素而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的部分,或者是指在要素收入中超过要素机会成本的剩余。按这一界定,刘启君(2005)将“劳动者租金”解释为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与他们期望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如果说,以上关于“劳动的经济租金”的认识是基于普遍劳动力而言的,那么还有一种基于人力资本的不同认识,例如,经济租金工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差异导致稀缺的或特殊才能的劳动力可以获得较高报酬,有的经济学者还将这种高于机会收益的劳动者收入解释为“纯经济租金”。而基于劳动者所有权具有与土地所有权垄断的相似性,陆夏(2013)将“劳动租金”界定为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所有权的垄断可以使劳动者获取的类似于地租的劳动租金收入。通过以上对劳动租金的表述,引申出三个问题:(1)劳动租金是“劳动的租金”(工资)还是“劳动的经济租金”;(2)劳动租金针对的是普通劳动力还是异质型人力资本;(3)劳动租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为劳动者所有权垄断。

(二)劳动的租金与劳动的经济租金

“劳动的租金”与“劳动的经济租金”概念区分要涉及到租金与经济租金概念,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经济租金是一个更为一般的概念,租金实际上是经济租金的一种特例,即当要素供给曲线垂直时的经济租金。按上述解释,这意味着“劳动的租金”是“劳动的经济租金”的一个特例。租金表示要素的价格,经济租金只是要素价格中“超过该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余额”,经济租金是租金的一部分。以上两种解释是否矛盾?按照经济租金是一种“余额”,若出现余额为零,经济租金将消失,而劳动租金即工资不可能为零,这表明“劳动的经济租金”的确是“劳动租金”的一部分。那么又如何理解“劳动的租金”是“劳动的经济租金”的一个特例?这是只有在劳动供给完全无弹性时才会出现的情况,而这是一种极端情况,此时“劳动经济租金”等于“劳动租金”(工资),劳动者将获得全部经济租金。两类租金概念可用图1表述。

假定劳动力需求曲线DL、市场均衡工资Wo和最低工资标准A均不变。假定劳动力供给曲线有三种情形:完全垂直S1;完全水平S2;常规形态Ss,它们与DL均交于E点。在S1时,劳动力供给总量固定为Lo水平,“劳动的租金”与“劳动的经济租金”均为(u+v);在S2时,劳动力无限供给,经济租金将消失,但是LO的劳动力获得“劳动的租金”为(u+v),其他剩余劳动力将不能获得任何租金收益;在Ss时,“劳动的租金”仍然为(U-I-v),而“劳动的经济租金”为u,劳动者实际收入为v。可见,在市场均衡的劳动力数量及工资一定时,“劳动的租金”是不变的,可变的只是“劳动的经济租金”和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本文的解释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的租金”(即工资),工资即劳动报酬为劳动者实际收入,其应该是可变的,如图中的v部分。而西方经济学将“租金”解释为固定供给要素的报酬,因此“劳动的租金”是不变的,始终为(U-I-v)部分。那么u部分的经济租金为什么没有转化为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其原因是只要高于A即最低工资标准,总会有劳动者迫于生存压力等原因而“愿意”接受低工资,即把u部分的原本属于劳动者的收入拿走,也不会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即Lo)。因此,劳动力虽然是可变要素,但其收入的一部分(即u部分)却类似于固定要素报酬,此部分劳动者收入即为“劳动的经济租金”。因此本文认为,劳动租金应指“劳动的经济租金”,而不是“劳动的租金”,而两者可能存在相等的情况,说明“劳动的租金”是“劳动的经济租金”的一种特例。

(三)普通劳动力租金与人力资本租金

劳动租金究竟针对的是普通劳动力还是异质型人力资本?斯密认为劳动者的后天才能(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是固定资本的一部分,马歇尔继而发展出“准租金”概念,即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异质型劳动力,尤其是专业性、稀缺性、非竞争性、难以模仿性,以及分工协作的互补性等特征的异质型人力资本,被视为企业的一种固定投入要素,其报酬(准租金)是类似于地租性质的一种租金。普通劳动力由于不具备异质型人力资本的专业技能等特征,被企业视为可变要素投入,其报酬形态主要为工资,这不同于异质型人力资本报酬形态——薪酬。因此,为与“劳动租金”相区别,该提法应为“人力资本租金”更贴切些。基于此,劳动租金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劳动租金包含了“人力资本租金”和“普通劳动力租金”,而狭义劳动租金仅指“普通劳动力租金”。本文主要是分析狭义劳动租金。

(四)劳动租金产生的原因

劳动租金产生的原因是否为劳动者所有权垄断?《资本论》将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解释为一种人为垄断——土地所有权。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所有权也形成垄断,但是这种垄断与土地所有权垄断相比有着很大差异,劳动力供给不同于土地供给,劳动者为谋生必须出卖自身劳动力,在劳动力需求不足时,这种劳动力所有权垄断并没有多大实质意义。劳动力所有权垄断产生的劳动租金,一般在两种情形下才会有实质意义,一是前文阐述的“人力资本租金”,人力资本由于其稀缺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的确具有所有权垄断下的较高人力资本租金;二是劳动力卖方市场,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或工会组织的强力干预,这种劳动力所有权垄断才能使劳动者居于工资议价或劳动协议的主动地位,这种垄断才真正形成效力。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普遍,在劳动力卖方市场情况下,企业往往因当地劳动力成本上升,为寻求低廉劳动力成本而发生区际或国际的产业转移。本文认为,用劳动者所有权垄断解释的劳动租金,应该是“人力资本租金”,并不是“普通劳动力租金”,对于后者,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传统认识的“资本雇佣劳动”,古典理论、新古典理论和现代经济理论对“资本雇佣劳动”的必然性、合理性和持久性已有论述,这里再强调两点,一是拥有专有技能和复杂劳动的人力资本相对于传统资本,正呈现某种更为稀缺的现象,利润分享制、管理权分享乃至所有权分享正不断演化,出现所谓“劳动雇佣资本”趋势。然而,这种“劳动雇佣资本”仅是针对人力资本而言,要形成普通劳动力雇佣资本难以实现。而且,由于资本设备的资产专用性和生产不可分性,完全实现“劳动雇佣资本”也是困难的,可能的情形是“资本与劳动的相互雇佣”——合作雇佣关系;二是由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劳动者必然要联合雇佣资本,而劳动者之间的高昂交易费用导致这种联合雇佣资本的情况很难出现,与之相比,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的交易费用要低得多。总之,“资本雇佣劳动”导致资本所有者与普通劳动力的地位不平等,资本处于支配地位,资本所有者将超出工资的一部分劳动者收入(劳动租金)占为己有,这是劳动租金产生的原因。

二、剩余价值与劳动租金

从劳动租金概念界定看,劳动租金与剩余价值有紧密联系。劳动租金的本质是劳动者收入的一部分,厂商攫取的劳动租金最终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理论讲利润本质即为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利润即为被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讲:“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不过它具有一个神秘化的形式。”。因此,劳动租金理论讲劳动租金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理论讲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从这一角度看,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经济学回避“劳动租金”术语,而是将这一概念晦涩地隐含于经济租金概念之中。而且,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经济租金和生产者剩余是同一个概念(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如果劳动是唯一可变投入要素,则经济租金即为劳动租金,劳动租金也就是生产者剩余。可见,从避开“劳动租金”术语,以及“经济租金”向“生产者剩余”术语的变化,映射出西方学者试图掩饰对劳动者收入的剥夺,并将之“美化”为“生产者”生产的剩余——利润。本文认为,无论从剩余价值还是劳动租金看,“生产者剩余”都不是生产者生产的,而是劳动者生产的,应该是劳动者剩余。

从劳动租金本质以及劳动租金转化为利润这两个层面看,劳动租金似乎就是剩余价值,而这仅是表象,两者实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是因为,劳动租金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在假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再变动时,劳动租金取决于市场均衡工资与实际支付的劳动力报酬的差额,这个差额越大,劳动租金越大,差额为零时劳动租金将消失。而剩余价值与之不同,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即劳动力价值,虽然也是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但是剩余价值不是主要来源于资本家支付的差别工资,而是剩余劳动创造的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一般情形下,市场均衡工资即劳动力价值,总是低于他创造的全部价值(劳动力总价值)。因此,在给所有劳动者都支付均衡工资时,将不存在劳动租金,但只要还存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则一定有剩余价值。从这一角度讲,劳动租金仅仅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为更清晰阐明二者的这种关系,在此应用“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概念,分为两种情形讨论。见图2和图3。

为简化分析,这里假定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而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有两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与不完全竞争(劳动力供给曲线为)。图2和图3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特征完全相同,其区别是支付工资的形式不同,图2为货币工资,图3为实际工资。货币工资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工资,即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实际工资是以实物形态支付的工资,一般用边际产出衡量,即MPL=w/P,w为货币工资,P为产品价格。由于假定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则P不变且假定P=1,则MPL=w。

图2: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均衡工资,即劳动力价值为WO(劳动力需求曲线也为VMP=DL与图3相同)。现假定劳动力创造的平均价值为(w1>wo)。在SL时即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劳动租金(即劳动的经济租金)为u,剩余价值为(u+v1),此时劳动租金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在在时即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劳动租金消失,剩余价值为v1

图3: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均衡工资,即劳动力价值为MPLo。VMP为边际产品价值,因边际报酬递减,它随劳动力投入的增多而不断下降,直至与市场均衡工资相等时(即MPL=MPLo),劳动力供求达到均衡。同样地,在s。时,劳动租金为u,剩余价值为(u+V2),这是因为劳动力实际工资由SL确定,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由DL确定,DL与SL的差额(剩余产品)即为剩余价值。在时,劳动租金消失,剩余价值为V2(V2=V1)。

需说明的是,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形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实现。劳动力买方市场特征、供求信息不完全性、不对称性以及劳动力异质性等因素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垄断程度或有差异)。这扭曲了劳动力价值,导致了工人的低工资,极端情况下工资水平仅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图中的A)。工资的决定完全依赖市场自发机制难以实现劳动报酬与其贡献的统一,普通低端劳动力市场更加困难。因此,无论从货币工资还是实际工资,劳动租金消失的情况很难出现。即便是西方学者否认剩余价值,也不能否认自己提出的劳动租金,而劳动租金正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wO=w1时,劳动租金等于剩余价值),无论是隐晦还是替换劳动租金概念,都不能否认劳动租金的客观存在,也不能否认劳动租金本质为剩余价值的客观事实。

三、经济租金内涵、类型及形式

(一)经济租金理论研究现状

在各种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对经济租金都有界定,但一些经典的经济租金理论与传统教科书的解释有着很大差异。而且,经济租金的内涵显得非常零乱,它早已突破要素租金范畴,一般将其等同于经济剩余,随研究深入,对它的解释愈加宽泛。如,经济租金是“生产者剩余”;经济租金是“垄断租金”(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经济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经济剩余不同于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经济剩余是剩余价值且是全部剩余价值;经济剩余不同于剩余价值。经济租金、经济剩余、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剩余价值等概念交织,使用的术语和表述的内容往往有很大差异,这反映出经济租金理论还远未系统化和统一认识。基于经济租金还产生了一门经济学分支——寻租经济学,但由于对经济租金内涵界定、产生原因和作用机理等的基础研究严重不足,寻租经济学在近期呈现出低潮徘徊局面,关注点放在寻租与福利损失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

关于经济租金界定。除前文表述,再举两例:经济租金是为生产要素所支付的金额与为得到使用该要素所必须支付的最小金额之间的差额;经济租金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按教科书定义,经济租金实则是要素的经济租金(以下简称要素租金),是保持要素供给不至于减少而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外的超出收益,如果将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理解为定额收益,那么经济租金就是超出定额收益的额外收益。

经济租金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李嘉图将地租解释为资源稀缺性而出现的资源所有权收益。马克思将绝对地租解释为土地所有权的人为垄断,将级差地租解释为自然因素(土地肥力、区位等)的自然垄断。西方现代经济租金理论的研究重心从要素市场转向产品市场和组织管理,张伯伦租金强调经济租金源于垄断企业之间形成垄断组织和战略联盟获得的垄断收益;熊彼特租金是由于技术革新和降低产品成本而产生的垄断收益;奈特租金强调经济租金是投资者愿意承担风险的利润补偿,这种补偿实质是超过了安全投资获得的纯利息之外的利润酬金;彭罗斯租金强调经济租金源于管理效率,管理效率高的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回报。

(二)经济租金的两种形式

西方学者对经济租金来源主要有两种解释:要素租金和垄断租金。本文认为,经济租金的最初解释,特指要素租金。现代西方经济学将租金概念泛化,形成了广义经济租金概念,指厂商对所有投入要素和资源支付后的净收益,即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的形成,必然要对应于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因此广义经济租金可以解释为一种基于垄断势力基础上形成的超过平均收益水平的收益,即垄断租金。而且广义经济租金包含了狭义经济租金,即要素租金可以纳入垄断租金。

1.狭义经济租金——要素租金

经济租金概念源于租金,后扩展指对固定要素支付的报酬,而可变要素报酬的一部分也具有固定要素报酬的相似性质,这引申出经济租金。因而劳动、资本、资源、技术、管理、知识、信息等要素均可能产生经济租金。之所以讲“可能”,是因为要素的经济租金可能为零(如前文劳动租金消失的情形),这源于要素供给具有无限弹性,降低要素价格将使得要素供给趋近于零,即厂商难以通过降低要素价格(如工资)来获得该要素的经济租金。而固定要素供给具有完全无弹性的特征,即固定要素的供给量不会因为是否产生对它的需求而发生变动,因而支付给固定要素的最低报酬,理论上可为零。固定要素报酬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对它的需求,而与其供给无关,则固定要素报酬全部转化为经济租金。从另一视角看,即使将固定要素的全部报酬,即经济租金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也不会影响该固定要素的供给。从这一思路出发,西方经济学认为某些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的报酬也有类似于租金的性质,若减少劳动者收入,也不影响劳动力供给,这具有类似于不变要素的固定投入性质,劳动者减少的此部分收入就可界定为“劳动的经济租金”,即前文分析的劳动租金。可见,劳动租金是不会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的劳动者收入。

2.广义经济租金——垄断租金

无论是何种西方现代经济租金理论,都可统一到垄断租金这一范畴。张伯伦租金本身强调的就是垄断组织和战略联盟获得的经济租金;熊彼特租金强调技术创新,而出于对技术创新的专利权保护本身就是形成垄断的重要原因;奈特租金强调经济租金来源于风险承担,而高风险行业的门槛很高而导致竞争不足,高科技风险投资活动的前期高昂研发费用需市场垄断来保障利润回报;彭罗斯租金强调组织管理效率,而提升管理效率往往会加强垄断程度和形成新的垄断市场结构。因此,无论何种经济租金理论,也无论其强调经济租金是来自企业战略联盟、技术创新、风险承担还是组织管理效率,经济租金即超额利润的获得终究依赖厂商的市场垄断势力、形成垄断市场结构和强的价格控制力。因此,各种经济租金理论都可以纳入垄断租金这一框架。

那么,为什么讲广义经济租金(垄断租金)包含了狭义经济租金(要素租金)?两者似乎是不同的,例如二者来源渠道有区别,垄断租金是通过产品市场的垄断优势获得的,而要素租金是通过要素市场的垄断优势获得的,即垄断租金是通过产品市场渠道获得(从这一角度看,垄断租金也可解释为“产品租金”),而要素租金是在厂商内部生产环节获得的。但实际上,两者看似不同实则能统一,这是因为,垄断租金是企业总收益在支付全部成本后的经济剩余(从这一界定看,经济租金即为经济剩余),经济剩余包含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而支付的全部成本自然包括要素报酬,而只要有要素报酬,就可能存在要素租金,即维持要素供给所必需的最低收益之上的额外收益。可见,生产者剩余的实质是要素租金。因而,垄断租金包括了来自生产要素最低收益之上的要素租金,垄断租金是消费者剩余与要素租金的总和。

四、剩余价值与经济租金

首先,关于剩余价值与垄断租金,由于垄断租金的一部分为要素租金,如果假定除劳动力之外的其他要素为固定(或短期不变)投入要素,那么要素的经济租金只能来自劳动租金,这时“生产者剩余”就是劳动租金。而劳动租金的本质为剩余价值,因此在不存在其他要素租金的情况下,广义经济租金实则是剩余价值与消费者剩余的总和。需说明的是,西方经济租金理论将垄断租金解释为超额利润,但它实际上包含了劳动租金,而按剩余价值理论,垄断租金中的劳动租金只是利润而不是超额利润。

其次,关于剩余价值与要素租金。要素租金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相近之处在于劳动租金的本质为剩余价值。不同之处在于,(1)要素租金理论认为所有要素均可能产生经济租金,即对所有要素的支付都可能压低至最低要素报酬水平,在不影响要素供给时获得该要素租金。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资本和土地等要素不是价值源泉,因此它们不可能产生经济租金。而且资本等要素收入来源于剩余价值,是被分割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组成部分;(2)要素租金理论认为所有要素的经济租金均可以转化为超额利润,即从生产环节看,超额利润不仅可以来自劳动租金(剩余价值),而且可以来自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其他要素。而基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劳动租金本质是利润,是被剥夺的劳动者收入,不是超额利润。这一不同之处意义重大,它涉及到生产领域的利润源泉问题。按剩余价值理论,利润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与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关系。按西方经济租金理论,生产环节的各种要素均可能形成经济租金,进而转化为超额利润。那么,究竟哪种认识更符合实际呢?

剩余价值理论有一个核心假定——商品按其价值出售,马克思说:“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或出售是理所当然的,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规律。”“我们先假定,不同部门的一切商品都按照它们的实际价值出售。”一切商品按其价值出售,当然也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等投入均是按其价值出售的,因而除劳动力之外的所有要素不可能产生经济租金。劳动力虽然也是按其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出卖的,但可以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绝对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而一旦放松按商品价值出售,那么就可能出现要素经济租金,即厂商可以通过其买方垄断优势地位而将要素价格压低至其价值之下,价格偏离价值的部分就形成要素的经济租金。那么,放松这一马克思核心假定是否可行呢?马克思说:“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它的价值,或低于它的价值,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才和它的价值相一致。”“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低得多。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册增补》中说:“总之,只要经济规律发生作用,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对于整个简单生产时期来说便是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说,直到简单商品生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出现而发生变形之前是普遍适用的。”两位伟人论及价值规律的适用情况,即资本主义低级阶段(以及它之前的阶段)——简单生产时期。可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才会出现按生产价格的交换,而生产价格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才和它的价值相一致,这说明商品价格偏离其价值是常态经济现象。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利润构成中包含了所有要素租金,劳动租金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甚至可以忽略呢?本文认为,虽然所有要素均有可能获得要素租金,但总要素租金中劳动租金应该占有很大比例,甚至总要素租金只是劳动租金。这是因为,价格偏离价值的情况,无非是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而除劳动要素(这里指普通劳动力,不包括异质型人力资本)之外的其他要素,其价格往往是高于而不是低于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土地、资本、资源、人力资本、管理等要素往往具有普通劳动者无法具备的专用性、非竞争性、稀缺性以及所有权垄断,获取这些稀缺要素所支付的价格往往高于价值。而对普通劳动者,其市场价格往往低于其价值,因此理论上虽然所有要素均可能形成要素租金,但实际上劳动租金才是现实中更容易出现,以及在利润来源中占有更大份额的要素租金。

五、结语

西方主流学者将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价值和剥夺劳动者收入(劳动租金)美化为生产者生产的剩余。劳动租金和“一定条件下”的生产者剩余其本质即为剩余价值。由于经济租金、垄断租金、经济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分析工具,因此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的核心思想是驳不倒的真理。

超额利润的来源包含了要素租金与消费者剩余:(1)来自要素租金的利润来源显得多元化,但由于普通劳动力难以具备其他生产要素的诸如稀缺性、非竞争性、专用性、所有权垄断等特征,因而要素租金主要来自劳动租金即剩余价值。因此,西方经济租金理论中的超额利润来源其中包含剩余价值;(2)消费者剩余是超额利润的另外一个来源,这主要通过产品市场垄断而获得。因此,西方经济租金理论中的超额利润来源主要是剩余价值和消费者剩余。劳动租金在西方经济租金理论中被视为超额利润,而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它是被剥夺的剩余价值和劳动者收入,它是利润而不是超额利润。

张伯伦租金、熊彼特租金、奈特租金和彭罗斯租金均需通过市场垄断地位来获得,因此都可以纳入垄断租金这一范畴。梳理劳动租金和经济租金的界定和内涵,可以得出狭义劳动租金和广义劳动租金、狭义经济租金和广义经济租金、普通劳动力租金和人力资本租金等分类。

上一篇:结业考试卷a卷答案下一篇:目标顾客描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