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2024-08-05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通用10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篇1

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关于“自主探究性学习”,各种期刊已有不少此类文章,各地各校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如苏州市塘桥中心小学开展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课题、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汤口中心小学开展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等也都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在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很多,如美国各州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设计学习”、“应用学习”;法国中小学设计和实施了“动手做”和“多样化途径”;日本中小学从 2000年开始开设了“综合学习时间”,并在 2002年将其纳入正式的教育课程。

尽管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尚有所欠缺:学生的整体能力有所提高,但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差,缺乏与生活的真实联系,学生还没真正的学会自我探究、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年级差异、个性差异在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针对到具体的年级应如何操作还没有系统有效的研究;针对城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研究的较多,但较少有研究农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实际和心理特点。通过上述分析,本课题研究有着继续深入探索和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提升课题内涵、价值的必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自主学习重视自主合作的教育氛围,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出发,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它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是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更是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的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进入角色,必要时启发诱导,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同时在探索中学会观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总结,在探索中学会创造,在不断追寻真理中茁壮成长。

中年级段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已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包括自觉预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因此,对其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性研究就非常必要和及时。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预计初步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中年级段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使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中年级段学生学习的需要,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以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力求探索、构建一个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注重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使学生个体得到全面发展。总之,在中年级段学生数学学习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必将推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习惯养成的转变,也必将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策略是本次实验的目标。我们开展的这项课题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在新课改大环境下,通过对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策略的研究,唤醒学生非觉醒状态或受压抑的自主探究的智慧,使学生成为一个策略学习者,从而达到学会学习、自我发展。努力构建中年级段学生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2.具体目标(1)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年级段学生在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3)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迈进,把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己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树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主要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创设自学氛围、竞争交流、展示成果等形式来实施。

2.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和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探寻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类型:① 教师怎么把握课堂时机,主动地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② 教师如何安排学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获得数学活动经验;③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发现的。

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类型的研究:①学生怎样进行操作活动,并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感知、测量、拼摆、思考,从而解决问题。②学生怎样尝试,才能在尝试中探索、发现,交流获取新知。③如何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④如何通过观察例证,分析比较综合,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3.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①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包括观察、实验、猜测和验证等方面的能力; ②教师的教学策略运用技巧研究。

③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4.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角色地位

(三)课题研究重点:

突出落实“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为核心。

自主探究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新课程标准》所透露的信息来看,自主探究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探究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探究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应该是自主学习者。“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决定个体发展水平的,将取决于不断利用新信息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而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更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指导以“四会”为目标: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今后学生的学习将更注重自主的学习方式,社会、学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与过程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去自主探究学习;对实施本策略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参加试验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实验班的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成长。

1.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研究方案。

2.课题成员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合理措施,实施验证。

3.定期组织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定期汇报交流。做好学习、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

4.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教研信息的沟通,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研能力,建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5.聘请专家指导认定,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2.01~2012.03)

①制定研究方案。

②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申报立项。③制订研究与实验总体方案。

2.研究与实验阶段。(2012.4~2013.19)①依据方案提出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②本课题负责人学习相关理论及外地先进经验。③制订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设计教案案例。④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认真听课评课。⑤外出取经、改进教法,不断完善实验。

⑥做好学期、学年、实验阶段的总结,积累资料,撰写教改心得体会文章或教学论文。3.验收阶段。(2013.9~2013.10)①组织实验课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②做好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总结工作,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教学论文。

③向上级申请课题的结题验收、评估,并总结推广科研成果。

六、课题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

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说,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必要而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按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2.行动研究法

研究中加强与教学行为的结合,明确改进措施时,及时组织教学应用,在学生中,了解通过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考察本课题的实践效果。

3.文献资料法

利用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经验,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得间接理论知识。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4.经验总结法。

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课题的主要观点: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究学习。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我们计划在实验中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限定教师讲授的时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较充分的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探究时间。第三,在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同时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教师少教,而学生能够多学。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在数学课堂中要努力探索自主探究性学习策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联系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拓展他们探究的空间,培养他们体验探究后的成功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课题的创新之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了解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教材编写的意图,掌握新的教学教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使全体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趣味性,认识到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自我探究是未来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法,更是提高教学水平,大面积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相信通过我们的研究与学习,我班学生的数学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教师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把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要感受到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策略、技能与方法、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八、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收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学习成果、学生总结自主探索学习的方法

2.课题组成员研究成果集锦 3.课题研究案例集锦 4.课题结题报告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主持人分析:

王忠斌:男,42岁,本科学历,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主持的县“十一五”课题《小学五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指导与训练的研究》已顺利结题,专业论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在《吉林教育》上发表,《精彩从备课开始》在《科学大众》杂志上发表。另有10余篇论文在县市级获。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进行本校“有效课堂教学”的摸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以把握我校各班级课堂教学有效程度以及改进优化的必要性分析及突破口的寻找与确定。(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领导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学校将为课题组提供研究经费,在业务培训、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2)师资力量雄厚。承担课题的老师是一线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独立承担过县级、市“十五”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我校特别注重教学教研活动,始终以“科研兴校”作为办学方针。我校尤其重视教研开发建设,在教学科研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组织和经济保障。我校良好的教学教研风气、健康的科研氛围、优越的藏书条件都为课题的研究实施创造了可靠的保障。

鉴于此,本课题组有能力也有信心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十、研究成果

课题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主持人王忠斌:专业论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在《吉林教育》上发表,《精彩从备课开始》在《科学大众》杂志上发表。另有10余篇论文在县市级获。教学设计《三角形认识》获县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教学研究论文《巧设数学活动 激活学生思维》获赣榆县优秀学科论文一等奖;教学论文《浅谈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获县论文评选二等奖;参加赣榆县优秀课评比获一等奖;中央电教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探究学习研究》已立项并开展研究。在第十八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中获优秀辅导员奖。

2.学生: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形成了调查报告;收集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及学生个性作业;在江苏省教育报刊社举办的第五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评选中学校有十三人分获一、二等奖,学校优秀组织奖;

十一、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

1.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如何让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2.如何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班级规模比较大,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及时捕捉每个小组的信息有一定的难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篇2

关键词:引领,自主探究,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我发展, 要求学生把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好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演示, 学生看”的状况,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操作、体验、感悟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一、创设有益于探究的学习情境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上课伊始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 但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有趣,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以“集合问题”为例, 教材以三 (1) 班学生参加跳绳、踢毽比赛为情境, 虽然贴近学生的生活, 但趣味性不强。我在上这节课时采用了这样的情境:

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 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 就顺利地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学生马上被有趣的问题吸引, 有的低头思考, 有的跃跃欲试把手高高举起。

学生的回答也让大家兴奋不已, “姥姥是妈妈的妈妈, 妈妈是女儿的妈妈, 妈妈是姥姥的女儿, 女儿是妈妈的女儿”, “妈妈既是妈妈又是女儿”。从而成功引起了学生对这一现象的关注, 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二、给每个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

课程标准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有些教师重视小组合作忽视学生的独立探究, 小组设置一般会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小组内学生的水平不同, 如果不给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的机会, 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小组探究, 学优生会把握话语权, 控制小组的探究节奏, 学困生只能人云亦云, 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导致学困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小组交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

有些教师只重视交流的形式, 忽视交流的本质。在小组交流时, 学生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跟组内学生说一说, 学优生占主导地位, 学困生把自己的答案改成和学优生的一致就算统一了组内意见, 把自学中的问题掩盖起来, 展示时几乎都是正确答案, 教师如果在学生自学、交流时没有发现问题, 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小组交流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 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又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探究, 有了各自的想法, 在进行组内交流, 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同时, 为了使交流有效, 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小组交流给予指导。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为例, 为了让学生感受“任意”, 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具袋中的小棒数量不同, 长短不同, 学生操作的结论也就不会完全相同, 在交流前, 我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提了四个交流要求:一是如果小组成员选的小棒长度相同, 摆的结果相同, 不必再验证;二是如果选的小棒长度相同, 摆的结果不同, 一定要验证;三是如果选的小棒长度不同, 一定要验证;四是如果验证后仍有不同意见, 一定要敢于在展示中说出来。

四、抓住错误资源引领深入探究

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答案与别人不同, 会因为缺乏自信不加思考地改掉自己的答案, 将错误掩盖起来,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教师要在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交流时深入到学生当中, 及时发现问题, 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抓住学生的错误, 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 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以“沏茶问题”为例:星期天, 家里来客人了。妈妈:小明, 帮妈妈烧壶水, 给李阿姨沏杯茶。小明: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教师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图片摆一摆, 算一算, 看看最快几分钟能让客人喝上茶。学生独立探究之后出现了两种答案, 一种是最快需要11分钟, 一种是最快需要14分钟。教师选了两个代表把摆图片的过程展示在黑板上。

第一种:

1分钟 1分钟 8分钟 2分钟 1分钟 1分钟

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

1+1+8+2+1+1=14 (分钟)

第二种:

1分钟 1分钟 8分钟 2分钟 1分钟 1分钟

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

1+1+8+1=11 (分钟)

两种方法相比, 摆的过程一样, 计算方法却不同, 哪一种正确?为什么?怎样摆才能一下就看出用的是11分钟呢?

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展示正确的摆法, 而是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 引导学生对比、质疑、发现。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延迟评价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但要注意以赏识、激励为主, 还要注意延迟评价,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学中, 特别是在公开课或赛课活动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特别怕学生说不对, 一旦有学生答对, 马上给予评价:“说得非常好。”可教师还想听听别的学生的意见, 马上又追问:“谁在来说说?”“还有不同意见吗?”过早的肯定, 一句“说得非常好”, 堵住了其他学生的口, 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即便说, 也是复制之前学生的答案。

综上所述,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提高能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 学会反思, 积累教学经验, 即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赵华平.论现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 合作, 探究”新理念[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 (6) .

[2]石美银.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永恒的主题——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 (9) .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  学习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53-0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动手实践,亲身探析,才能成长和进步。任何经验和成功,都必须经历“实践”的磨练和“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充分的动起来,深刻的探起来,积极的思起来,是教师教育教学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和根本使命。近年来,徐州地区在推行学讲计划方面力度空前,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这一模式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吸纳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要深入思考研究、合作交流,又要善于表达、不断提升,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数学综合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模式,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以情感渲染增强学生主体能动探究潜能

小学生有着热爱学习、愿意学习的“一腔热诚”,表现出积极、能动的情态,但由于其学习情感不稳定性,并且容易收到外在环境因素以及自身内在情感的影响和制约,从而表现出学习的波动性、反复性和曲折性。而学习探究进程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曲折和坎坷,致使小学生自主探究情感受挫。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进程中,必须认真谋划好情感提振这一“工程”,善于从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数学认知特点角度等方面出发,将数学教材内容中所隐含的生动特性释放出来、生活特点展现出来、情感特征呈现出来,为他们营造声情并茂、生趣盎然的教学场景和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出小学生内在学习情感,增强自主探究、能动探析的内生动力和自觉意识。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该节课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小学生自主探析“探究分数的意义”的活动环节,为保证他们参与的程度和探析的深度,教师切实做好了前期情感“激励”工作,在与学生构建平等、融洽师生友谊基础上,还设置“班级中的某位学生过生日举行生日派对,进行平均分蛋糕给小朋友”的生动、现实的体验场景,一方面让小学生对其有直观亲身认知感受,另一方面增强其主动学习、能动探知的内在激情,为小学生自主探析环节有效开展“打好基石”。

二、以有效探究积累学生主体良好探究技能

学生能够有效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具有良好、正确的实践探究技能和策略。笔者发现,少部分小学生之所以自主探究活动难以为继,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掌握其解决问题的方法精髓。众所周知,教师的“教”,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深刻的技能传道。因此,小学数学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就必须做好探究路径、探析方法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的传授活动,提供他们能够亲身实践操作的“平台”,获得最直观、最真切的“体验”,并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精确指点,逐步掌握学习认知、探究分析的路数和精髓,为自主探究积淀宝贵的技能和经验。如在“新红农场有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问题教学中,教师采用生探为主要形式的讲解活动,小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条件的分析活动,展示其认知情况。接着教师组建合作探析小组,进行合作探析问题题意活动,学生指出:“先求出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然后求出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即可”,教师在期间深入课堂,观察和指导学生们的探究讨论活动,进行实时指点,同时,引导小学生结合所探体会,进行归纳总结活动,让小学生获取解析此类型问题案例的基本策略,认识到解答这种类型问题关键是要抓住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以此积累起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为以后自主探析解决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以反思辨析促进学生主体科学探究素养养成

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探究活动的设置和指导,另一方面要重视自主探究活动过程的反思和点评。教师要科学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有效“武器”,在客观指点和评判小学生数学自主探究活动过程的同时,还要创新和变通评判的方式和形式,让小学生投身到自我评价的实践过程中,对自身或他人的探究活动进程以及成效变现予以深入点评,促使小学生再一次的深入思考、深刻反思和合作探讨,集思广益,吸收借鉴,取长补短,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认知方法和解析策略,促进自主探究素养的有效树立和养成。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要将技能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渗透和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始终,重视内生动力激发,提供充分实践实际,强化实践进程指点,为培养包括自主探究能力在内良好学习技能素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篇4

实验开展阶段性报告

八门城镇中圈中心小学

2013年10月

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实验开展阶段性报告

区教研室各位领导:

自2012年12月我们小组开始承担区教研室的教研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这项工作以来,组内全体成员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井然有序地围绕这一研究课题展开工作。现将一年来的研究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开展情况

(一)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组织建设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学校采取自愿报名、自由组合的方式,在教师中广纳贤才,充实课题研究队伍。从而组建了一支以精通信息技术,由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的实验课题组,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保证。

(二)强化培训,提高技能,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1.在课题立项前后召开成员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经过充分论证,并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真正运作起来,加速教学改革,把我校办成与信息时代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2.为提高骨干成员技能,同时也是为培训广大教师技能,课题组积极向学校争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形式地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学习活动。一是先后派遣课题组骨干成员到校外等地参加听课学习,二是利用课余时间为广大教师培训“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加强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方式所必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三是对office2000、Authorware、Photoshop、Flash等应用软件进行培训,使教师运用这些软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四是组织全校教师以集中和自学的形式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等理论知识,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课程整合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参考模式、范例,从而启迪教师们的教育智慧和创新才能,在信息化教育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范例,从而探索出适应校情、生情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强化落实,确保课题实施“有法可依”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和促进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学校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目前学校各办公室都有电脑可以上网,为课题组成员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求参加实验课题的教师必须能够自制教学课件,并收集、建立本学科素材库,提倡课题组成员把自己的成果发布在学校网站上,供大家学习。

4.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并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效果与教学业绩挂钩。

5.每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年至少写出1篇以上相关经验文章和论文。

(四)创造条件,加大投入,为课题实施奠定物质基础。

从学校的现状来看,有较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有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站。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大多数语文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也为搞好该项课题提供了物质条件。

(五)扎实研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1.对信息技术的功能探索我们在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开齐、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组织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讨,如何提高效益,如何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以及其工具性、手段性特征,寻找与其它学科整合切入点。

2.对当前学科状况的探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在全校教师、学生中分别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效果、师生的参与等进行了广泛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存在问题,手段单

一、学生兴趣不高,课程吸引力不强,教师垄断课堂,学生仍然是知识的容器等现象日趋严重。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必须充分借助教育现代化技术手段武装学科的课堂,提高学生兴趣,促进教育教学的效益再上新台阶。

3.整合初步尝试,根据以上两种情况,我们提供了要运用现代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并向学校、教务处提出可行方案。通过实施,一些有专长的教师慢慢地用powerPoint、office、Authorware、Flash等制作课件,有的教师已实现“无纸化”备课,无论在评优课、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中,大部教师均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上述措施的实施,既使教师提高了认识,又鼓励他们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力求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课题开展的研究结果

一年来,我组教师大胆实验,付出了艰辛劳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语文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们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会应用课件开展辅助教学,会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的基本制作与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查找教育教学信息,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精彩课件,在计算机题库中查找各科试卷。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经验缺乏、资料匮乏等问题,快速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4.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了我校的网络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网站内容,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该课题研究的成功开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促进了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此项课题实验中,不仅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参与实验的教师发展。老师们积极开展实验工作,收集、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及时总结,撰写了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记录了实验的历程。我们还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展示活动,观摩课、说课、评课,形式不拘,既提高了自己,又向其他教师传递了实验信息,达到全校语文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6.在不断的教研工作中,我们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论文,以便和同志们交流。如课题负责人王建老师撰写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刘瑞秀和刘素萍撰写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效果》;王广军和杨洪林撰写的《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动作用》的论文,对我们今后工作都很有所借鉴。

三、课题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段时间的课题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给我们了一定的启示:

1.滥用多媒体技术导致主次不分

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相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有的教师认为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有的青年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4.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如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四 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的、随意的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

2.围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目标制作课件,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

其次,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篇5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一个显著的特征,也是一个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中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和开展,进一步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充当知识的传授角色,习惯于把知识结论直接的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总是以接受学习的方式面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习惯。这种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忽视了学生优良学习品质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已经不会自己学习,当他们需要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时,他们不会思考甚至不愿去思考。

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 是指学生自我成为主体的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操纵控制自己的学习。与他主学习、被动学习、依赖性学习相对立。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人格特征:积极探索的自觉性、自强不息的独立性、多元思维的灵活性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性。

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能充分利用学习工具,采用观察、实验、计算等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养成寻疑、质疑、释疑、解疑的习惯和方法,勇于思考,富于想象,乐于革新。是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

以 “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篇6

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现状及原因简析

教师在课堂上滔滔地讲,学生在座位上静静地听,教师问,学生答已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陷入了学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综合素质难以提高的困境。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改变这种状况的要求,明确提出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解当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现状,我对我校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下发问卷调查表424份,回收411份,回收率96.93%,调查结果如下表:

以上数据说明当前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老师有布置预习任务就预习,没布置就不主动探究学习,或有盲目预习,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依赖的心理。二是物理教师没有重视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也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物理教学中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1.改进课前预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许多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但并没有规定明确的目标,致使学生预习时走马观花,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效果也不明显。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改变那种预习无目标的`状态,将预习目标设计成导学提纲,做到明确预习的时间、内容、方法、要求、教师检测的方法等,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讲《物体的沉与浮》这一节时,就要在课前规定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提前布置预习的目标,将书中的基础知识问题化,就以煮饺子为例,教师要让学生课前观察家里煮饺子的过程,设计学生探究的问题:“饺子为什么刚进锅时沉下去”“为什么煮熟后的饺子会浮起来”“怎样缩短饺子煮熟的时间”“要节省煮饺子所使用的燃料,应怎样操作”等等,学生带着导学案中明确的目标去自主探究学习,不但能提高他们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同时能使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堂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渠道,要使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更多地采用发现式、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可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依据奥斯本创立的“列举一览表”法引导学生从以下9个方面进行自主探究学习。(1)能否他用(其他作用或用途);(2)能否借用(借用其他原理或方法达到目的);(3)能否改变(颜色、形状、状态等改变);(4)能否扩大(扩大或增加某些因素);(5)能否缩小(缩小或去掉某些因素);(6)能否代用(用其他方法或器材等);(7)能否调整(调整布局或顺序等);(8)能否颠倒(上、下或左、右等颠倒);(9)能否组合(不同部件、功能或原理等)

如,在学习《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时,可据上述九项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凸透镜除作放大镜外,有无其他用途;(2)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其他镜子是否有此作用;(3)根据需要可否将凸透镜做成其他形状;(4)凸透镜所成的像能否增大;(5)凸透镜所成的像能否缩小;(6)凸透镜一般用玻璃做成,能否用其他材料制作;(7)凸透镜的焦距可否调整;(8)凸透镜能否实像变成虚像;(9)凸透镜可否与其他元件组合。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合作协调发展,在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学习机会的同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反过来群体的行为也将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构造、制成原理、使用方法、实验步骤、现象和结果进行思考,要在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的产生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得到的数据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条件改变了,结果会怎样”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学习学习《温度计》这一节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体温计后,引导他们去探究:“体温计为什么要做成三棱形”“它为什么没有零刻度线”“它的内径有一处弯曲有什么作用”等等。在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前,引导学生思考“体温计离开人体的读数后温度会下降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实验结果和你的猜想吻合吗”等。这样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进行猜相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等环节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4.改革课外作业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比过去更加强调物理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更加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改革课外作业的布置模式,除了布置练习册上常规的巩固作业外,还应布置一些课外探究性的作业,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电热水壶,在学完《科学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节后,可布置这样的探究作业:(1)观察电热水壶上张贴的铭牌,记录它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容量;(2)晚饭后烧开一壶水和早晨烧开一壶水所用的时间相等吗?如果不相等,为什么?在下一节上课时,教师分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并及时反馈、点评、改进,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生活中形成,在实践中提高。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物理教师要改变“大统一”模式化的教学,要改进预习、上课、实验、作业布置等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徐祥宝。对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J]。物理教师,(3)。

[3]王晶莹,郭玉英。中美高中物理教师对探究教学认识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报,(3)。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篇7

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表明, 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开放性”的教学恰恰符合这一教学改革的要求,因为它的课堂教学主要形式,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一、开放的教学思想,开掘创新的思维潜能

根据现代数学教育发展形势, 教学开放题除了在内容思路上开放以外,还应在取材情节上开放,所设计的开放题事理情节既要面向教材实际,又要面向学生实际,更要面向生活实际,要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习题内容,让学生“看得着、摸得着、用得着”,这是数学教育任务之一。 设计面向生活的开放题是对传统开放题内涵的丰富, 既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价值,更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甚至其他学科知识思考问题, 从而打破学科界限,体现“大数学”的开放教育。 面向生活的开放题可在从生活实际引进数学知识时设计,也可在回到生活实际应用数学知识时设计。 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可布置这样一道开放题:“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你看了这段文字,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体会和设想。 这样学生就可以畅所欲言,增强综合评价信息的能力。

二、开放的教学环境,营建适宜的创新氛围

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建立民主 、平等 、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放胆交流 ,敢于创新。 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如教学“差的变化”时,有这样一道题:“第一个篮子里有17个鸡蛋,第二个篮子有13个鸡蛋。 怎样才能使两个篮子的鸡蛋的个数一样多? ”答案有三种:(1)从第一篮中拿走4个;(2)第二篮放入4个;(3)将第一篮中的2个放入第二篮。 而学生由于刚学完“搬一差二”,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些学生只想到第三种。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另外的方法。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拥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 ,使学生勇于创新 。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 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氏解法”;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 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 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热情。

三、开放的教学内容,积淀创新的知识底蕴

素质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首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不应将课程内容看成固定不变的,而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数学信息资料,拓展或更替教材例题和习题等,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 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与建构生活中的数学体系,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对于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会用数学思维去审视,并有机地带入课堂,用数学方法解决。

1.教学内容既要遵循数学大纲 ,又不囿于数学大纲 。 当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时,应允许对大纲中的内容有所突破。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中,出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圆形水池,中间有一座雕塑喷泉(没有具体数据),怎样计算出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呢? 学生经过讨论,提出各种方案。

方案一:一般雕塑都建在水池的中心,从那里找到圆心,再量出半径,从而求出面积;

方案二:从飞机上拍摄照片,先从照片上找出圆心所在位置,再测量出半径并求出面积;

方案三:在水池外画一个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这样也可以求出面积;

方案四:沿着水池走一圈,量出周长,也能求出面积;

… …

接着引导学生从操作难易程度、客观现实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测量周长求面积。 虽然这些的内容已超越了大纲的要求,甚至会影响一时教学任务的完成, 但学生从中获得的潜在的知识能力却是不可估量的,因而是值得的。

2. 数学与生活紧 密联系 , 数学来源 于生活 , 又服务于 生活。 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解决。 这既是数学学习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开放的探索过程,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 教师只有开放知识和问题的探索过程, 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主动地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实践。

1.准备引入:

每个小□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你能知道下列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图略 )

2.独立尝试 :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篇8

一、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究

众所周知,生活与数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以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究,并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因此,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走进情境,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教学“除法”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了下面几个问题:(1)小明有12块糖果,打算与其他两个小朋友共同分享,思考:小明和其他两个小朋友都能获得几块糖果?(2)学校要新购置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才能将这些椅子运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出发,对上述的生活情境进行自主探究、解答。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学有所用,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在操作实践中进行探究

对于小学生来说,操作实践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式之一。所以,我们要搭建自主操作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探究,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引导学生自主制作一个梯形,并动手将其拆分为自己熟悉的图形。有学生将其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有学生将其拼凑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更有学生将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证明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效率,同样,也能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总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最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刘玉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2(15).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篇9

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

成锦

【论文摘要】本文拟从将新课程理念下对自主学习的再认识、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教学原则、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自主学习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教学案例

一、自主学习概念的再认识

一般认为,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他主性学习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状态下的被动性和消极性的学习,而自主学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第二,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即指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的程度。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

基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帮助、指导下,运用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优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亦即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组织起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便形成了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

“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发展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

2、整体性原则。实践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

3、个体性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允许有个性差异的出现,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4、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

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不断做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5、科学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出教学计划和确定探究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预习自学

可以分为“读、圈、疑、思”四个环节:

1、读--预习首先要“读进去”。要细读、深思;对读不懂的地方和思不透之处,要提出疑点,找出问题,带着这些疑问上课,力争听懂,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2、圈--即划、批、写。预习时,应该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读边写。“划”就是划关键字眼、划重点。读了一段如果看不出关键,抓不住要点,那就没有读进去,要再读几遍。“批”就是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可以在听课中验证。“写”就是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简单地整理出来。“划”、“批”、“写”这是阅读的“犁铧”。思考的种子,只有在耕耘过的土地上才能更好萌发。

3、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 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读教材,思考揣摩教材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 步去钻研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思--预习后,自己关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这样检查,可以看出自己预习的效果怎样,以便进行调整、改进。

(二)自学置疑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

由于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对本节所要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并积累了一些问题,所以学生在自学提纲的指导下对本节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明确,从而也能够迅速提出问题。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在预习以及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不予以解答,继续让学生思考。

(三)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四)合作讨论

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和自学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激励

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采取的主要方式有“学生讨论单个回答”、“学生讨论集体回答”“师生共同回答”等。通过上述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五)教师解析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六)测试反馈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学生在经过自学、置疑、解疑、教师点拨后作一套本节的检测题。做完后,教师或学生给出答案,并给予简单解析。教师对检测成绩做以简单的统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要充分发挥检测题的功能,设计检测题时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

(七)小结反思

下课前2分钟由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本节应注意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上。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仅要学会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要学会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要学会反思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四、开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

【课例一】下面以选修2—3教材中《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问题布设为例介绍自主学习的开展,教师就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有梯度地布设如下的问题提纲:

1.什么是n次独立重复试验? 2.n次独立重复试验有什么特点? 3.举例说明独立重复试验?

4.什么叫随机变量服从二项分布?符号如何表示? 5.B(n,p)中参数n,p的含义是什么? 6.举例说明服从二项分布的变量例子?

7.二项分布中的概率公式与表示二项式定理的公式有什么联系? 8.二项分布与两点分布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对问题的回答反映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举例说明独立重复试验的例子中学生跃跃欲试,有的举出了抛掷硬币问题、有的举出了射击问题、有的举出了有放回抽样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了。

【课例2】《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本节课以动手实践为例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准备细绳、按钉、纸板、铅笔等用具。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画椭圆的数学实践,让学生自主总结椭圆的定义,注意的问题,揭示了定义的实质,使学生印象深刻。

【课例3】《曲边梯形的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选修2—2》第38—41页,由学生自主总结求解曲边梯形的“四步曲”: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过程。教师对第四步“取极限”进行详细讲解,因为此步是学生就近发展区所难以解决的部分,若忽略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障碍,所以必须由教师做好指导,来填补学生思维的漏洞。同时做好课堂评价反馈,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解决与此节课相关“汽车行驶路程”问题,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自主学习模式的课堂开展,由预习到探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进行了新旧知识的更新、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经历了建构、整合、内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培养了自己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了原有单纯只靠老师被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旧模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焕发了,学生思维也不断提升了。在原有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师生共同的课堂总结归纳,锻炼了学生总结能力。教师可以进一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补充与拓展,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继续学习,将自主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下,使课堂内外都能得到自主学习的开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培养学生自主驾驭时空的意识、自主求知的意识、自主交往的意识、自主活动的意识、自主探究的意识等。

2、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与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会获得更佳效果。

3、加强双基的训练,数学的学习新、旧知识衔接的非常紧密,基础不牢会带来新知识探究的障碍。

4、进行学习的课题或主题、活动的目标应以学生易于研究或是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能够解决为宜,难度太大的课程不易采自主学习模式。

5、在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模式的过程要灵活,不易墨守陈规,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局部开展其中的某些环节。

6、教师要创设好的情景,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水平不断深化。

7、让学生在经历活动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的资助。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篇10

一、实验目标

1、探索出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并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验证,初步掌握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的模式、途径和方法。

2、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把学到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技巧同课题研究以及课堂教学实验有机结合,从而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3、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探讨出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等。

4、根据实验总结相关经验,形成一定质量的相关论文。

二、实验对象

在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选择两个平行班级作为参照对象,其中一个班级正常教学,另外一个班级根据课题组的研究进行教学。

三、研究途径

1、建立课题组QQ群

课题组成员都有自己的QQ号,为了方便联系与交流,课题组间建立QQ群,以便不同校区班级于年级的教师进行交流。

2、进行校本培训

(1)、培训内容:

A、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通过学习、研究,能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及时跟踪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树立新观念、新思想,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服务教学。

B、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有效教学的策略》等内容,使课题组成员了解和熟悉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素质。

(2)、培训的方法:

A、集中培训和分组培训相结合。

B、全员参与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四、实验方法

鉴于本实验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因此,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结合运用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

五、实验价值和意义

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式,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我们教研组教师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长期以来,广大小学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六、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1年4月—2011年9月)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我校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实况作

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

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初步的研究方案。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1.9—2012.12)

1、根据前期的课堂调研与分析,根据自身存在的迫切的主要的问题,根据“有效、优化”的原则,共同确立实验班和对比班,并跟踪进行研究,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作好阶段性总结,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各实验老师严格按计划操作,以随笔的方式及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困惑或取得的成绩。每学期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和两次研究课汇报活动。

3、撰写课题中期报告,邀请有关专家作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12—2013.4)

1、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

2、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3、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如获奖的论文、教案、课件、观摩课、评优课和竞赛课的获奖证书和资料等),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七、预期成果

1、研究方案,研究报告

2、有关论文

3、归纳、总结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而获取今后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能力、意志和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的人或学了不会用的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发展、全体公民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广大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3.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偏重于“灌输式”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二、课题的界定: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即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的特点。

2、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精神、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科研兴教,推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深入研究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又为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提高教师科学执教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为学校科研兴校奠定基础,为学校课题研究积累经验。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1.本课题研究主要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树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重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3)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制定各年级各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形成学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促使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积极因素和具体问题,以便针对性地研究确定具体的策略。

(2)对本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作调查研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读为主,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保姆式”为“自主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3)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作调查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式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为特点,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第一阶段:(2013年2月——2013年5月)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拟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成立课题组

(2)理论学习开展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比对新课改相关要求和现代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找出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立研究课题提供背景资料。

(3)制定方案 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提出立项申请。

(4)开题报告 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讨论课题获得的教师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2.第二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全面实施研究阶段。

全体研究人员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拟定的研究内容,分年级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工作,做好研究记录,加强过程监控,反思行动结果,定期组织研讨,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初步形成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

(1)教学实践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 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讨论,探讨实践中取得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 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4)撰写论文 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以此补充,以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3.第三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2月)研究总结、结题阶段。

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科研论文、案例设计、课堂教学影像资料等),形成资料汇编,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论证,课题如期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使研究尽量地靠近目标,我们采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情报,边修改方案的做法。

⑴调查研究法。

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等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观察分析和策略指导。

⑵文献研究法。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借鉴外地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⑶准实验研究法。

按照课题设计和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出对广大学生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成功经验,从而促使学校各科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注重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科研人员的配备,由骨干教师组成了课题实验组。

2、资金保证: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将拨出专门资金,应用到课题研究上来,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3、制度保障: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上一篇: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下一篇:2009年外贸进出口形势分析、展望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