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

2024-09-07

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共8篇)

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 篇1

2009年2月

2008年是德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德阳市遭遇“5.12”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380万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开展抗震救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把握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两个机遇,坚持“推进两个加快,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在大灾之年,德阳经济社会总体仍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2008年,德阳经济遭受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全市经济波动明显,呈“V”型运行态势。一季度,德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5.4%,创近十几年新高;二季度,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经济社会遭受发展重创,德阳经济发展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3.3%,增幅回落18个百分点;三季度,全市人民众志成城,认真推进两个加快,调整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经济社会逐步恢复,经济总量同比下降2%,增幅回落16.7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回升1.3个百分点;四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4.3%。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5.04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回落13.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9.4亿元,同比下降

3.4%,回落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3.5亿元,同比增长1.3%,回落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2.2亿元,同比增长3%,回落8.5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8.6:55.2:26.2。

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084元,同比增长1.1%,按2008年12月31日汇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折合为2792.3美元,同比增加355.5美元。

民营经济继续占据德阳经济总量的半壁河山,地震和金融危机对民营经济影响大。2008年,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48.1亿元,同比下降1.7%,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0.1%,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78亿元,同比下降11%;第二产业增加值204.52亿元,同比下降1.2%;第三产业增加值98.82亿元,同比增长1.3%。年末全市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为 70853户,私营企业14095户,同比增长9.97%和30.79%。

二、农业

2008年,全市各级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的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重点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优化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但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农村经济整体回落。2008年全市粮食生产稳定,畜牧业生产降幅较大,在农产品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情况下,农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4%,这是德阳建市以来农村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12.7亿元,同比下降

6.4%。其中农业产值(种植业)88.3亿元,下降5.8%;林业产值4.3亿元,增长12%;畜牧业产值109.0亿元,下降8.8%;渔业产值6.1亿元,增长6.7%。

粮食生产稳定,油料产量增加。全年粮食播面31.2万公顷,同比增长0.1%,粮食总产量195万吨,同比增加286吨,增长0.01%,其中:小春粮食总产量54.5万吨,同比减1.28万吨,同比下降2.3%;大春粮食作物产量140.5万吨,同比增加1.3万吨,增长0.9%。油料作物播面6.9万公顷,同比增长9.6%,油料作物总产量17万吨,同比增加1万吨,增长6.6%。蔬菜播面6万公顷,同比下降6%,蔬菜总产量178.2万吨,同比下降14.3%。

畜牧业生产受地震后养殖条件等的影响较大,主要产品产量下降。全年肉类总产量44.7万吨,同比减少2.2万吨,下降4.8%;生猪出栏408.2万头,同比减少29.64万头,下降6.8%,猪肉产量27.1万吨,同比下降6.3%。出售和自宰肉用牛11.9万头,同比下降

2.5%;出售和自宰肉用羊30.1万头,同比下降10.5%;出售和自宰肉用家禽8355.6万只,同比下降0.8%,禽蛋产量13.6万吨,同比下降4.98%;牛奶产量8610吨,同比下降29.9%。

期末生猪存栏247.1万头,同比减少25.3万头,下降9.3%;牛存栏16.59万头,同比下降8%;羊存栏26.5万头,同比下降5.3%。林业和渔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农村用电量16.6亿千瓦小时,增长0.4%。化肥施用量(折纯)18.4万吨,增长0.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8.3万千瓦,下降1.8%。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经历了5.12特大地震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发展势头大幅振荡,工业企业在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中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恢复性增长。

工业企业个数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1户,比上年净增121户。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企业112户,比上年增加1户。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13户,20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50亿元以上的企业4户。

工业经济总量略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增加值325.7亿元,比上年增长0.3%。主营业务收入901.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7%,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受地震、金融危机和税收政策的影响,利税大幅下滑,实现利润总额42.4亿元,比上年下降50.9%。利税总额88.0亿元,比上年下降34.8%。

机械行业在逆境中发展。机械行业着力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不断扩大,有效抗击了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影响,逆境中继续得到发展。2008年,全市机械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0户,比上年增加60户,占全市工业企业的33.5%,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4.2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43.2%。

工业效益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4.0%,比上年下降21.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0.2%,下降8.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8.7%,下降7.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1%,下降6.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次,下降0.2次。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212个,比上年增加14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4.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14.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家灾后重建政策的强力支撑下,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18.9亿元,比2007年净增54亿元,增长32.8%,投资总量和年净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施工项目125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98个。

从用途结构看,基本建设投资平稳增长,完成投资56.6亿元,同比增长11.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86.6亿元,同比增长9.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5亿元,同比下降0.9%。从城乡结构看,农村投资快于城镇投资。全年城镇投资160.4亿元,增长10.5%,农村投资58.5亿元,同比增长28.6%。从区域结构看,区域差别明显。绵竹市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8.6亿元,同比增长57.2%,广汉、中江同比分别增长70.3%和76.8%,什邡、旌阳区分别完成投资27.3亿元和7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1.7%。

在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6亿元,增长67.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9.6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4.7亿元,增长54.6%。

五、国内贸易

消费信心逐步恢复,消费市场走势呈“V”型。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3.8%。2008年前四月,全市经济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呈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月均增速为20.9%。5月12日以后,我市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业、半停业的瘫痪状态,商品流通市场和城乡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出现大幅下滑,5、6、7、8月呈负增长,9月以后,随着援建、重建工作陆续展开,商品消费出现起色,零售额增幅出现拐点,增长速度由负转正,9至12月的月增幅分别为3.4%、3.4%、2.9%和8.8%,全年消费品零售市场呈“V”字型走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的零售额90.1亿元,增长0.1%;县的零售额26.7亿元,增长22.6%;县以下零售额83.6亿元,增长2.7%。从行业看,批发业29.2亿元,增长15.8%;零售业124.3亿元,增长3.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3.1亿元,下降1.3%。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亿元,增长15.8%;集

体经济实现零售额0.8亿元,下降36.3%;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28.6亿元,下降3.8%;股份制及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67.8亿元,增长22.2%。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快速增长。全年引进内资项目569个,协议金额447.5亿元,到位资金137.6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93.5亿元,同比增长56.3%。招商引资工业项目个数393个,资金额93.4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67.9%。引进资金所属行业前三位是:制造业,到位资金83.6亿元、房地产业,到位资金16.4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到位资金

7.2亿元。引进到位资金亿元以上项目78个,实现到位资金67.1亿元。

对外经济成效突出。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8.6亿美元,同比增长40.5%。其中:进口总额9.4亿美元,增长28.8%;出口总额9.2亿美元,增长54.3%。境外劳务输出2070人次,增长8.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外资1.4亿美元,同比增长27.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发展良好。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756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741公里,占公路里程总数的76%,等级公路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等级公路中,高等级公路(含一级公路)317公里,高速公路99公里。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13.7亿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14.6亿人公里。

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7250辆,比去年增加2079辆。其中:私人汽车82256辆,比去年增加3378辆。

邮电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2.9亿元,增长33.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79.3万户,增长29.9%;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5.5万户,增长16.5%。

旅游业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12.3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5800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24.4亿元。其中:旅游创汇383万美元。全市拥有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4个,星级饭店11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2100间。

八、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

财政收入下降,财政支出大幅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98.2亿元,比上年下降6.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3亿元,下降13.7%。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8亿元,下降12.6%。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12.9%、2.4%、49.8%和47.5%。财政支出总额2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倍。其中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102.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亿元,增长2.4倍、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5亿元,增长1.8倍。

金融运行稳定。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53.7亿元,支出1505.9亿元,分别增长

6.7%和8.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960.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488.4亿元,增长36.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27.4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1.1亿元,增长16.8%;中长期贷款余额84.1亿元,增长17.3%。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23家,全年保费收入25.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亿元,增长10.7%;寿险保费收入20.4亿元,增长88%。全年处理赔款及给付金8.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4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4.8亿元。全市全年证券新开户数1.03万户(数据只包括华创和和兴证券公司,未包括华西证券,下同),证券开户数达到7.5万户,全年证券累计交易量5202万手,交易金额350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小学534所,在校学生20.2万人;初中学校163所,在校学生13.2万人。高中学校28 所,在校学生5.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1%,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5%。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26所,在校学生5.4万人。全日制高校6所,在校生5.3万人。258人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毕业文凭。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全年国家科技项目立项11项,省级重点科技项目立项69项,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6户,获科技进步奖26项。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年共申请专利676件,其中:发明专利132件,实用新型218件,外观设计326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绵竹、什邡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年画之乡”、“书法之乡”。“文化德阳”活动广泛开展,特别是灾区文化活动凝聚了人心,全市文艺工作者在89个受

灾群众安置救助点开展“情系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慰问活动170余场。组织创作“抗震救灾”主题漫画268幅,主题音乐作品100多首,《托起生命的太阳》、《古老的歌》等一大批美术作品参加了全国、全省抗震救灾主题作品展。率先在灾区启动一批文物抢救保护维修工程,开工建设绵竹棚花村木版年画传习所、罗江县文化馆等项目,初步恢复一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项目。

年末有广播电台7座,节目7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9.6%;有线电视转播台7座,节目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9%。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13702公里,有线电视用户42.3万户,比上年增加5.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2.8%,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今年我市新增旌阳区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全市实现了全覆盖,参合率农民272.9万人,参加合率为91.2%。基金到位总额20752.5万元,基金补偿支出10545.81万元,其中住院补偿43.2万人次,共补偿8642.6万元,门诊补偿42.9万人次,共补偿543.1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已建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1个,服务覆盖城市居民68.5万人,覆盖率达8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坚持体育服务于社会,面向广大群众,推进全市群众体育向前发展。全市拥有全民健身活动场所140个,健身路径186条,公共体育场馆9个。成功承办奥运火炬展示活动。德阳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1金1银,参加全国比赛获得2金2银1铜,参加四川省锦标赛获得12金8银9铜。

十一、环境保护

2008年全市环境质量保持了总体稳定,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58天,达标率97.8%;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出境断面(清江断面)水质有10个月达标;市区环境噪声低于55分贝,其中夜间为47.5分贝,较去年同期降低1分贝。

顺利开展战略环评、《德阳市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及《德阳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年窗口受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671个,依法审批600个,验收32个。截止2008年,全市共建成省级生态小区26个、省级生态村22个、市级生态村3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1个,市级生态家园115户。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

十二、人口与安全

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市出生人口3.3万人,死亡人口3.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年末总户数134.2万户,总人口38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8万人,农业人口296.6万人;男性人口199.3万人,女性人口188万人,性别比为106:100。全市城镇化率39.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发生交通事故902件,比上年下降24.3%;事故造成损失折款244.9万元,下降14.7%。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40元,增长9.1%。其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8.2%和0.8%,转移性收入增长16.5%;人均消费性支出9904元,增长7.9%。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7.9%,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0.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5%;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6.7%;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增长21.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下降4.6%。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85元,比上年增加644元,增长14.2%,增加额中各种救灾补助和救济金410元。工资性收入增长8.8%、家庭经营纯收入下降2.4%、财产性收入增长36.8%、由于国家发放的救灾补助和救济,转移性收入增长

1.84倍。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4607元,增长21.8%。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3.1%,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1%,衣着消费支出增加9.2%、居住支出增长96.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4%。

加快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0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1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94万人。年末登记失业人数14887人,登记失业率3.5%。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城镇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54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覆盖人数29万人。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007年个别数据有所调整,正式数据以《德阳统计年鉴-2008》为准。

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信阳市2008—2012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2 调查方法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对所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级、审核、确认。

1.3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8—2012年信阳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1起, 发病人数723例, 死亡人数1例, 波及人数19 706人。其中2008年2起, 发病人数41例, 无死亡病例, 波及人数4 148人;2009年5起, 发病人数381例, 无死亡病例, 波及人数10 674人;2010年2起, 发病人数43例, 无死亡病例, 波及人数900人;2011年5起, 发病人数70例, 死亡1例, 波及人数1 573人;2012年7起, 发病人数188例, 无死亡病例, 波及人数2 411人, 见表1。

2.2 事件级别

报告的21起事件中, 无特别重大事件 (Ⅰ级) 和重大事件 (Ⅱ级) 报告;较大事件 (Ⅲ级) 1起, 占总报告数的4.76%;一般事件 (Ⅳ级) 20起, 占总报告数的95.24%。

2.3 事件分类

报告的21起事件中, 传染病暴发14起, 其中乙类传染病暴发1起, 占报告总数的4.76%;发病191例, 无死亡病例。丙类传染病暴发8起, 占报告总数的38.10%;发病121例, 无死亡病例。其他传染病暴发5起, 占报告总数的23.81%;发病90例, 无死亡病例。流感样病例暴发2起, 占报告总数的9.52%;发病154例, 无死亡病例。食物中毒报告4起, 其中, 不明原因1起, 占报告总数的4.76%;发病3例, 死亡1例。细菌性食物中毒3起, 占报告总数的14.29%;发病137例, 无死亡病例。环境因素报告1起, 占报告总数的4.76%;发病22例, 无死亡病例。见表2。

2.4 事件分布特征

2.4.1 地区分布

2008—2012年, 信阳市8县2区除光山、新县无突发事件报告外, 其余各县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其中平桥区报告最多, 共报告5起, 占总报告数的23.81%;其他各县分别为:息县报告4起, 占总报告数的19.05%;罗山县、固始县分别报告3起, 各占总报告数的14.29%;潢川县、淮滨县分别报告2起, 各占总报告数的9.52%;浉河区、商城县分别报告1起, 各占总报告数的4.76%。

2.4.2 时间分布

除1、2、7月外, 其他各月份均有报告, 其中4、5月分别报告事件4起, 各占19.05%;病例数分别为63和131例, 分别占总病例数的8.71%和18.12%。3、9月分别报告事件3起, 各占14.29%;病例数分别为42和289例, 分别占总病例数的5.81%和39.97%。8、11月分别报告事件2起, 各占9.52%;病例数分别为108和29例, 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4.94%和4.01%, 死亡1例。6、10、12月分别报告事件1起, 各占4.76%;病例数分别为22、28和11例, 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04%、3.87%和1.52%。

2.4.3 场所分布

发生最多的场所是学校, 共报告19起, 占总报告数的90.48%;其次为家庭和餐饮服务业, 各发生1起, 各占总报告数的4.76%。

2.5 事件相关情况分析

从表2可见, 信阳市2008—2012年间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居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和食物中毒, 分别占38.10%、23.81%和19.05%;引起1例死亡的病种为食物中毒;各类事件的罹患率按高低排序依次为环境因素62.86%、食物中毒10.22%、传染病3.47%和流感样病例暴发2.34%。

3 讨论

结果显示, 2008—2012年信阳市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场所主要为农村学校, 在报告的21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农村发生16起, 占76.19%;城市发生5起, 占23.81%;这与国内部分地区报告的以农村学校突发事件为主一致[2,3]。类型主要是传染病类, 为甲型H1N1流感、水痘和流行性腮腺炎,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 与呼吸道类传染病的流行季节特征一致。发生在学校传染病事件均为疫苗可预防疾病, 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卫生、教育部门的联防机制;同时, 应该在学校大力推广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水痘等免疫效果比较好的一些疫苗接种工作[4]。农村学校保健医生应配备到位, 学校要落实晨检制度, 健全因病缺课监测预警体系。同时呼吁政府加大经费投入, 给儿童接种水痘、流腮、流感等有价疫苗补助, 提高疫苗接种率, 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有效免疫屏障[5]。

2008—2012年共报告食物中毒4起, 占报告总数的19.05%;主要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与农村学校食堂卫生条件较差, 学生卫生意识不高等因素有关。提示要重点开展农村学校健康宣教工作, 加强学生卫生意识, 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早发现, 早报告, 早处置。

参考文献

[1]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解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5.

[2]朱新风.湖州市2004—2005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3) :284.

[3]孙凤妹, 徐红艳, 吕莉.无锡市锡山区2004—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江苏预防医, 2012, 23 (4) :58-59.

[4]朱正平, 洪镭, 苏晶晶, 等.南京市2006—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1, 22 (5) :15-17.

德阳统计:三十而立 篇3

统计工作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准确监测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统计部门是全面反映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信息主体部门,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和服务领导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十年来,德阳市统计部门建设不断完善,统计工作持续发展。近日,本刊记者走访了四位具有代表性的统计人,让他们的讲述向我们展现德阳统计的发展之路。

2013年7月9日,德阳,小雨。某小区三楼的一户人家里,阳台上的绿植飒飒作响,客厅的墙上挂着“出席共青团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的部分四川代表在天安门前合影”,第二排右数第二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小伙子,是1964年的胡能效。21年后,他来到德阳市统计局出任局长,也是到目前为止任期最长的局长。故事从这里开始。

◆初生◆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省辖德阳市,下属6个县(市、区)。德阳市统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同时筹建。建局之初,仅有五六人。次年扩展为十多人,胡能效到岗之时,亦不足二十人,且新手较多,但这并不妨碍统计工作的蓬勃开展。从农业院校毕业的胡能效,为尽快适应统计业务工作需要,下工夫阅读了《统计学原理》、《统计工作手册》,同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学习各种统计报表的指标术语和统计工作流程、方法。他带领着主要由内江统计学校毕业生组成的年轻队伍,热情洋溢地在临时平房内工作,即使夏热冬凉湿气重,只能住在集体宿舍,也没有什么怨言。那时的统计工作,计算全靠算盘或计算器,统计月报、年报等都是通过人力送到省统计局。厚重的《统计年鉴》最初几年也都是用打字机打印,手工装订。其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和运用都比较原始。

可以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工作,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是一个初生儿。

“在我看来,当时的统计工作不适应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大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还存在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整,统计调查方法单一、繁重等诸多问题。”胡能效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结束了“发展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还是商品经济”的争论,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加快,统计工作也快速发展。德阳统计也不例外。

胡能效回忆道,“在人才培养上,市局重视干部业务能力的提高,大力支持职工参加函授学习和各种短期培训,甚至选送干部脱产去大专院校学习,这使得几年后德阳市统计职工素质全面提升。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上,市局要求市级单位和全市各乡镇配备专兼职统计工作人员,乡镇建统计工作站,以保障统计业务正常运行,做到有制度、有考核、有奖惩。”

“在统计咨询服务质量和水平上,德阳统计结合德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统计调查分析,以简报或专题报告的形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如九十年代末期,德阳大型企业如久大盐业等开始体制改革,企业运营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德阳统计针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及时开展统计监测工作,提供出高质量的分析报告。德阳时任市长严如高(后任书记)曾在全市统计工作大会上,公开表扬市统计局提供的分析资料说服力强,使用价值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准确掌握城乡居民收入和收支结构变化,突破过分依赖全面报表、层层汇总的统计数据采集方式。国家从八十年代组建城市调查队,德阳并未被抽中,而在国家农村调查队里,德阳也只有绵竹市被选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德阳市统计局从1992年成立了德阳市级农调队,1997年建立了市城调队,基本形成了“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有限的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在市州建立地方农调队、城调队,这种模式全省仅有德阳。

1998年,胡能效离任德阳市统计局。此时的德阳统计工作体系,已发展得较为健全。

◆成长◆

2002年,一名年轻的小伙子来到统计局。他是钟亮,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城乡区域规划专业,对统计不甚了解,觉得数据多一个零少一个零无所谓。十年里,他参与过核算、贸易、投资、工业等多种专业工作,上挂到省统计局工交处学习,经历了两次全国经济普查,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一次投入产出调查,慢慢发现,统计工作有着严肃的系统流程,作为统计工作者,需要既熟悉统计数据的生产,又熟悉经济发展的过程,才能够做到定量统计,才能准确地对经济现象做出判断,更好地把握统计趋势。

如老局长胡能效所说的,统计工作是增知识、长才干的好去处。几年里,钟亮被市委办抽调工作过,也曾挂职镇长助理。“市委办的报告不仅要站在统计的角度上,还要站在德阳全市经济工作的角度上。镇长助理也是如此。除此之外,2008年地震发生后我被抽调到抗震救灾指挥部物资组工作。这些工作锻炼了我的整体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视野得以更加宽广。”

因为统计,所以成长。现在的钟亮,已被提拔为德阳市统计局普查中心主任。

回顾十年统计生涯,钟亮有三个心得:

第一个是听数据说话,了解统计原理和方法制度,学会看表格(指标),知道数据在说些什么,这是最基础的;

第二个是要与数据对话,加强实践,多下基层了解情况,准确把握各种统计数据;

第三个是用数据说话,熟练使用统计数据,让它生动起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领导决策、服务人民群众。

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全面推进统计“四大工程”和“一套表”改革。曾经亲身体验过乡镇统计工作的钟亮,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统计工作。他热切地希望,通过各项统计改革措施的落实,能够真正减轻基层统计的负担,让基层统计工作者真正感受到统计工作的活力。

这位33岁的年轻人,是德阳统计众多新生力量的一个缩影。在像他一样求真务实、善于思考的人才支撑下,德阳统计茁壮成长。

nlc202309041045

◆坚守◆

德阳统计工作取得今日的成就,有新生力量的汇入,也有一代人的坚守。

1983年时年22岁的曾嫦来到德阳市统计局。彼时刚设市的德阳统计资料稀缺。白天,她和一帮朝气勃勃的大中专毕业生同事们,为完成上级安排的统计工作,奔波忙碌。晚上,就开始背字盘、学打字、刻蜡版、搞油印等。为了早日编印第一本《德阳统计年鉴》,他们放弃周末奔赴德阳各区县查档案、反复核对数据,过录、整理、汇总。1985年,一本手抄式的《德阳统计年鉴》问世,记载了1983年前的德阳历史统计资料,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第一手的统计数据,为德阳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面对统计工作的艰苦,曾嫦从未离开。30年里,她从事过工业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综合统计、统计法规、统计学会工作,担任过综合科副科长、人口社会科技科科长、政策法规科科长、统计学会秘书长。2000年参加过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任德阳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现任德阳市统计学会秘书长。

她曾为报送工业报表抄录了33万笔数据,她见证了德阳统计从手工记录、赶车报表到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统计机构实现联网直报、随时沟通的巨变。“三十年里,德阳统计工作条件不断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统计服务日益优质,统计法制也在不断健全。我虽也曾失落过,但想到自己是学统计的,那奉献统计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是终生的事业。作为德阳统计事业三十年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非常自豪。”

◆未来◆

2009年,钱广民来到德阳市统计局出任局长。在此之前,他在市委组织部、市委办公室等单位工作过。“感觉角色转换比较大。那几年是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钱广民说。

这是一位好学的局长。他的书柜排满了办公室的两面墙,每个书架上都堆满了书,有的甚至一层书架上挤了两排书。近几年,德阳统计一直强调“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争创一流”,或许这也是钱局长对于自身的要求。

作为现任德阳统计系统的领头人,钱广民时刻注意处理三个关系:到位和越位,服务与监督,专业统计数据运用和经济形势的综合研判。第一个关系,要求统计系统提供客观真实的统计数据;第二个关系,让统计工作从注重管理监督转向服务为主,也开始探索“服务式执法”,有利于增强依法统计的意识;第三个关系,则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统计数据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德阳统计领域和服务水平得以不断拓宽和提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范围扩至二十余个专业,开展小康社会监测、妇女儿童监测、环境满意度调查、文化统计、服务业统计等多项工作,统计领域已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此之外,德阳统计制度建设和统计管理也走在了全省前列。“四大工程”建设有效推进,全面实行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国家、省、市、县广域网高效畅通,及时关注企业报送的统计数据动态,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县(市区)统计局,提高了行政办公效率;乡镇统计信息化配置和使用达到97%;成立了基层工作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县级统计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局领导片区联系制度,在绵竹市进行了县级统计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全市的县级统计机构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建立了市级部门统计工作制度,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在中江县推行统计代理制度试点,对利用民间机构和力量做好统计工作进行有益尝试;建立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度、加快统计体制改革等多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市委书记李向志、市长陈新有也在市委、市政府专题工作会上要求各级部门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德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实施意见》、《德阳市加强工业统计工作意见》陆续出台。

2011年和2012年,在全省统计工作考评中,德阳市统计局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综合、工业、县级经济监测、投入产出、就业、执法监督等多项工作亦在2012年全省统计系统相关考核中获一等奖。

“这是否算是德阳统计的繁荣时期?”记者询问钱广民局长。

时钟滴答走过,他说出四个字:“三十而立。”

继而补充:“三十而立,可以说是一个标志。德阳统计刚刚迈过一个阶段,依然需要灌溉和成长,需要大家继续努力,才可以向着繁盛前进。”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加快建设服务型统计,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对于德阳统计工作的发展前景,我很有信心。”

三十年来,德阳统计紧扣时代脉搏,为德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统计保障。老局长胡能效、年轻人钟亮、现任局长钱广民、坚守者曾嫦的背后,站立着众多充满希望、执着的德阳统计人,他们都在为德阳统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都在为圆一个“统计梦”而奋力前进。我们怎能不相信,而立之后、愈发成熟的德阳统计,将铸就新的辉煌。

南阳市2008[小编推荐] 篇4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生猪产业,实现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以内乡、镇平、邓州、宛城、卧龙、方城、唐河等7县市区为主的生猪产业中心产区,饲养量常年保持在600万头以上,占全市饲养总量的65%以上。其中唐河、邓州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二)养殖规模快速扩张。2007年底,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户达到6750个,规模养殖占全市生猪饲养总量的56%,其中万头以上养猪场28个。生猪饲养量980万头,猪肉产量36万吨,产值52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32.3%。生猪饲养量居全省第二。河南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年出栏生猪达50万头,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规模养殖已成为我市生猪生产的主要方式。

(三)生猪品质明显提升。积极实施以三元杂交为主的生猪良种工程,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同时,大力推广配合饲料、人工授精、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生猪品质得到明显改善。生猪产品远销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年外调生猪150万头以上。

(四)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通过生猪良种工程、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动物检疫基础设施、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全市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可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良种引进、疫病防治、人工授精、饲料配制等全方位技术服务。

虽然我市生猪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龙头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偏低;二是产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服务水平不高;三是产业发展投入不足,标准化程度偏低等。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布局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经营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培育、规模养殖、良繁体系建设,努力在产业升级、品牌创建、产品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实现突破,提高生猪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把我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生猪生产和加工基地。

(二)规划原则

坚持适度规模发展原则,合理配置养殖资源,实现养猪效益最大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生态养猪业,促进生态环境和谐;坚持优势区域开发原则,逐步建立产业核心区,形成产业集群。

(三)规划布局

规划内乡、镇平、邓州、宛城、卧龙、方城、唐河等7县市区和其他县生猪养殖基础较好的乡镇为南阳生猪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养猪场为主,提高产业规模和质量,确保优质生猪产品的有效供给。

(四)规划目标

以2007年实际完成指标为基数。至2010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450万头,其中存栏700万头,年递增12%;出栏750万头,年递增15%;猪肉产量达到56万吨,年递增15%;产值80亿元,年递增15%;加工业产值与养殖业产值比达到1.5:1。完成“牧原猪”品牌国家商标注册;新建年出栏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猪场50个;建设年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2个以上(见附件1、2)。

三、主要内容

(一)“牧原猪”品牌注册

以河南牧原养殖有限公司为主,畜牧、工商等有关部门参与,对申报注册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完善相关手续,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提出申请,确保在2008年12月底前完成“牧原猪”品牌注册工作。

(二)生产基地建设

新建年出栏1万头以上养猪场50个,其中年出栏1-3万头养猪场35个,在7个生猪生产重点县市区分别各建5个;新建年出栏3-10万头猪场12个,分别在内乡、邓州、唐河、宛城、方城5县市各建2个,镇平、卧龙2县区各建1个;新建年出栏10万头猪场3个,分别在内乡、邓州、唐河3县市各建1个。同时,鼓励河南牧原养殖有限公司依托自身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在内乡县和周边县市区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猪场,扩张规模。至2010年,使公司年出栏规模达到100万头以上。

(三)屠宰加工企业建设

建设年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以上的加工企业2个以上。支持河南龙大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和南阳众益食业有限公司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其尽快建成投产。到2010年,力争使生猪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50万头以上;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龙头企业;培育2个猪肉产品知名品牌。

(四)良繁体系建设

建设一级种猪场1个,二级种猪场53个。一是利用河南牧原养殖有限公司的种源优势,建设存栏3000头纯种母猪、300头公猪的一级种猪场。到2010年,年可提供原种猪4万头。二是在7个生猪主产县市区,各建设存栏基础母猪200头以上的二级种猪场5个,其他县各建设3个。到2010年,年供二元母猪达到10万头,基本满足生猪养殖市场需求。

(五)饲料加工厂建设

新建饲料加工厂7个,其中在内乡、镇平、邓州、宛城、卧龙、方城、唐河7个县市区新建5个年产30万吨的配合饲料厂,新建2个年产1万吨的预混合饲料厂。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配合饲料生产能力150万吨,预混合饲料2万吨。

(六)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计划建设39个生猪产业经济合作组织。一是以河南牧原养殖有限公司为基地,成立牧原养猪专业合作社,建设规范有序的产业经济合作组织。力争到2010年,使入社场户达到1000家以上,商品猪合作出栏规模达到200万头以上;二是建立完善1个市级养猪协会、7个县级养猪协会、30个乡级养猪协会。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生猪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生猪生产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导等。各有关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抓好具体目标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二)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发展生猪产业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立足部门实际,积极为生猪产业发展制订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快速发展。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场建设等扶持政策,确保把项目建设的配套资金足额落实到位。

(三)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将疫病防控、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基层防疫队伍建设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农综开发、扶贫等财政支农资金要向生猪产业倾斜,发挥资金投入导向作用。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县市区要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完善县级生猪产业发展贷款担保中心,由规模化养殖企业、龙头加工企业和县市区政府共同出资落实贷款担保基金,切实解决好养猪业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抓好技术推广,提高服务水平

要依托养猪经济合作组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部门,充分发挥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全面落实规模养殖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定点指导服务制度,重点抓好生猪标准化生产、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快科技长入生猪产业的步伐。规模养猪场要全面推广河南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养殖技术,力促产业上档升级。

(五)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 篇5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宏观环境持续偏紧的复杂局面,不断推进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协调发展。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2.15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4.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3.07亿元,分别增长5.2%、17.6%和8.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3.4%、84.0%和12.6%,分别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12.0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9.2:70.4 :20.4。

一、农业

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22亿元,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53.22亿元,增长6.1%;林业产值11.26亿元,增长11.2%;牧业产值28.24亿元,增长0.8%;渔业产值2.94亿元,增长1.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6亿元,增长12%;种植业 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59万吨,增长6%;蔬菜总产量94.78万吨,增长1.5%。

林业 2011年,全市完成营造林面积4918公顷,其中退耕还林467公顷;油茶林新造3186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560公顷。

畜牧业 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191.12万头,增长0.05%;山羊出栏65.88万只,与上年持平。家禽出笼1066万羽,与上年持平。肉类总产量16.66万吨,增长0.5%。

渔业 201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2.14万吨,基本持平,其中鲜鱼产量1.98万吨,下降0.5%。

二、工业

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198.46亿元,增长32.7%,实现增加值455.51亿元,增长19.0%,其中规模工业企业714家,实现产值752.76亿元,增长38.6%,占工业总产值的6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03亿元,增长22.1%。

2011年,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134家,实现产值429.2亿元;产值过10亿元企业5家,实现产值139.55亿元。花炮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总额141.4亿元,税收10.5亿元,分别增长13.8%和8.2%。规模工业中,33家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产值97.57亿元,增长21.1%;81家机械制造实现产值199.94亿元,增长69.8%,其中:9家电子信息企业实现产值103.27亿元,增长124.9%。生物医药园实现工业总产值252.5亿元,财税收入8.3亿元(含土地出让金),分别增长47.8%和61%。制造产业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116.7亿元,财税收入4.3亿元(含土地出让金),分别增长53.1%和4.6%。

三、建筑业、房地产业及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全市建筑行业实现增加值49.02亿元,增长6.5%。拥有四级以上建筑企业38家,实现建筑业产值22.64亿元,增长4.9%。

2011年,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增长9.6%。拥有房地产企业52家,实现房地产投资额23.04亿元,增长74.5%;商品房屋销售面积89.75万平方米,增长43.0%。

2011年,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31.7亿元,增长21.3%。

四、财政金融、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财政 2011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2亿元,增长26.4%。其中上划收入17.93亿元,增长22.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71亿元,增长33.4%;土地出让金收入6.36亿元,增长19.6%。长沙市考核口径财政总收入35.63亿元,增长27.7%。财政总支出34.52万元,增长18.5%。

金融 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57.47亿元,比年初增加50.37亿元,增长24.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76.82亿元,比年初增加28.38亿元,增长19.1%;各项贷款余额210.26亿元,比年初增加42.22亿元,增长25.1%。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比为1:0.82,不良贷款率0.7%,比年初减少0.5个百分点。

内外贸易 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亿元,增长15.1%。2011年,全市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9.3亿美元,增长49.2%,其中自营出口额5.8亿美元,增长39.8%;自营进口额3.5亿美元,增长67.8%。

市场物价 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5.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5.4%,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3.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9.6%。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 2011年,全市公路客运量4547万人次,增长5.2%,公路客运周转量207127万人公里,增长6.9%;公路货运量2658万吨,增长11.2%,公路货运周转量167469万吨公里,增长8.1%。

邮电通信 2011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7.78亿元,增长21.9%。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98.51万户;本地电话用户22.23万户;住宅电话用户14.75万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13.97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6.9万户。

六、旅游、招商引资

旅游 2011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702.1万人次,增长23.2%;旅游产业收入47.89亿元,增长36.28%。

招商引资 2011年,全年引进项目16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27个;合同外资27000万美元,到位外资12488万美元;完成长沙市外境内固定资产投资50.65亿元。

七、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 2011年,全市拥有职业高中8所,教职员工415人,在校学生4206人;普通中学63所,教职员工5144人,在校学生55283人,本年招生19619人,毕业15444人;普通小学226所,教职员工3811人,在校学生88163人,本年招生16073人,毕业12958人;幼儿园268所,入园9399人,在园41043人。社会成人教育学校45所,短期培训4.2万人次。

文化 2011年,《浏阳日报》每期发行量3.8万份。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闭路电视用户20.93万户,增长22.4%。年末图书馆藏书17.5万册。

卫生2011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50个,其中医院42所,卫生机构床位数5587张,卫生技术人员5986人;年内诊疗299万人次;年内治愈率为48.7%;年内病死率0.11%。

体育 2011年,全市共组织市(县)以上运动会2次,参加活动人数0.13万人次。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奖牌2枚,在省市比赛中获得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1枚。

八、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 2011年,全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044吨,下降17.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5%,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3.8%,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6.8%。

安全生产 2011年,全市亿元GDP事故死亡率0.0769人/亿元;煤炭百万吨煤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3.72人 /百万吨;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事故死亡率1.25人/十万人;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1.42人/万车。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2011年,全市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为1423525人,增长1.17%。其中,农业人口1268117人,非农业人口155408人。年内出生人口17768人,出生率为12.6‰,比上年下降5.15个千分点;年内死亡人口5254人,人口死亡率为3.7‰,比上年下降11.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8.9‰,比上年增加6.4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 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7元,比上年增加2160元,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13193元,比上年增加2221元,增长20.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233元,比上年增加1047元,增长14.6%。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36元,比上年增加2978元,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548元, 比上年增加1674元,增长11.3%。

十、为民办实事

全市为民办实事59项考核指标全部完成,其中16项指标超额完成。2011年,全市在新农村建设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加大投入,成绩明显。新农村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42公里,完成了7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山塘清淤增蓄工程;通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新增了6个自然村通电话、17个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地区内住院补偿率达71%。食品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蔬菜抽检19147批次;完成畜禽水产品抽检9237批次。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进一步加强城市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安装探头90个。

2011年,市残联为34名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免费为38名残疾人安装了假肢,并提供术后免费送药和跟踪服务。全市城乡低保制度全面落实,全市农村低保对象月平均补助达67.4元,城市低保对象月平均补助达213元,农村分散供养标准全年为1980元,改造农村危房520户,新增廉租住房558套,农村国有林场旧房改造170户,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95件。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进展顺利,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476人。城乡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1家,新建农村沼气池1269口,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3万吨,处理率100%。

注:

1、本公报数据为省、市统计局初步核实数。

2、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 篇6

2009年7月

2008年,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指示精神和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全委会工作部署,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以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为契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组织、机构与人员

年末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实有机构共有7087个,比上年增加31个。四级科协实有机构3154个,比上年增加12个。两级学会实有机构3933个,比上年增加19个。其中,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166个,比上年减少1个;各省级科协所属省级学会3745个,比上年增加20个。中国科协委托管理全国学会22个。

年末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从业人员共有50524人,比上年增加964人。其中,四级科协从业人员36093人,增加815人;两级学会从业人员14431人,增加149人。

— 1 — 年末全国学会个人会员406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省级学会个人会员501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

年末全国学会团体会员22.9万个,比上年增加1.4万个。年末省级科协、地级科协和县级科协联系的企业科协组织共有13607个,比上年增加469个,加入企业科协组织的个人会员262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大专院校科协组织589个,比上年增加39个,加入大专院校科协组织的个人会员42万人,比上年增加6万人。

年末地、县两级科协指导的街道科普协会8689个,比上年增加211个;乡镇科普协会30645个,比上年减少118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8520个,比上年增加4023个,加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个人会员1117万人,比上年增加76万人。

二、经费筹集与使用

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全年经费筹集总额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四级科协经费筹集总额54.71亿元,占筹集总额的74.2%,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财政补贴收入比上年增长30.1%;经营收入增长8.8%。两级学会经费筹集总额19亿元,占筹集总额的25.8%,比上年增长34.1%。其中,两级学会挂靠单位资助增长44.2%;会费收入增长21.5%;学会活动收入增长21.7%;承担委托项目收入增长41.4%。

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全年经费使用总额67.27亿元,比上年增长39.8%。四级科协经费使用总额50.37亿元,占使用总额的74.9%,增长38.1%。其中,科普经费使用总额24.7亿,比上年增长56.1%。两级学 — 2 — 会经费使用总额16.9亿元,占使用总额的25.1%,比上年增长45.3%。其中,学术活动使用经费总额7.03亿,比上年增长43.5%。

三、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每年选拔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优秀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并且推动地方科协组织和财政部门联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地方财政投入奖补资金表彰奖励本地区的优秀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

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奖补资金1亿元。地方财政投入奖补资金1.3亿元。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奖补资金总额2.3亿元,比上年增长47%。

本年度奖补资金用于:购买专用设备和展品展具占29%;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占26%;培训讲座和展览占21%;购买图书资料占17%;其它方面占7%。

本年表彰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共14928个(人),是上年的9倍。其中,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766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342个,农村科普带头人7305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209个。

四、学术交流

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全年举办学术交流活动3.1万次,比上年增长14%;参加人数达4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8%;学术交流活动中交流论文共73.3万篇,比上年增长10%。

四级科协全年举办学术交流活动1.5万次,比上年增长24.3%;参

— 3 — 加人数22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5%;交流论文共3.3万篇,比上年下降9.4%。

两级学会全年举办学术交流活动1.6万次,增长5.5%;参加人数208万人次,增长10.9%;交流论文共70万篇,比上年增长10.9%。

全国学会全年举办学术交流活动3693次,比上年增长0.6%;参加人数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6%。其中,举办国内学术会议3259次,与上年持平,参加人数50.5万人次,增长8.4%;国际学术会议351次,下降5.6%,参加人数11万人次,下降1%;双边学术会议39次,下降22%,参加人数0.46万人次,下降25.6%;同港澳台地区学术会议44次,参加人数0.88万人次。交流论文共31.3万篇,比上年增长9.7%。

中国科协2008年学术年会参加人数0.3万人,交流论文1687篇。

五、科学技术普及

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全年共举办科普讲座15万次,比上年增长4.2%,受众人数9622万人次,增长35.7%;科普展览6.9万次,比上年增长28.8%,受众人数1.5亿人次,增长36.4%;发放宣传资料1.8亿份;播放科普广播影视节目3.1万小时;开展科技咨询25万次;实用技术培训人数3037万人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6万项。

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科技下乡、科教进社区等科普活动的科协、学会工作人员,志愿者、专家和科技专业人员,全年共153万人次。

四级科协全年共举办青少年科普讲座(报告)2万次,比上年下降3.7%,受众人数1291万人次,下降0.4%;举办青少年科普展览1.2万 — 4 — 次,增长0.8%,受众人数2076万人次,下降4%。

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全年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1万次,比上年下降11.8%,参加人数3468万人次,下降8.6%。其中,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1319万人次;组织青少年参加国际竞赛272次,参赛人数1.9万人次,获奖人数1189人次;举办青少年科技夏冬令营3005次,比上年下降7.2%,参加人数68万人次,增长11.5%。

年末四级科协共有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907个,比上年增加95个,从业人员9135人,比上年减少1614人。全年经费使用额20527万元。

六、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年末四级科协建有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2062个,其中,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19个,县级科普活动中心1913个。中国科技馆全年参观人数173万人次;省级科技馆全年参观人数588万人次,平均26.7万人次/个;副省级、省会城市科技馆全年参观人数141万人次,平均13万人次/个;地级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全年参观人数292万人次,平均2.5万人次/个;县级科普活动中心全年参观人数832万人次,平均0.43万人次/个;四级科协建有科普画廊(宣传栏)17.9万个,全年科普展示单元总长度202万米;年末中国科协配发科普大篷车190辆,比上年增加33辆;大篷车下乡行驶里程90.1万公里;省级科协研制配发的科普放映车、科普宣传车等形式的流动科普设施45辆;基层科协科普员44.8万人。

年末四级科协命名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基地)2.5万个,全年参观

— 5 — 人数1.3亿人次。其中,中国科协命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61个,全年参观人数980万人次;省级科协命名科普教育基地1374个,全年参观人数3823万人次;地县两级科协命名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2.3万个,全年参观人数8413万人次。其中,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6万个。

年末中国科协命名的科普示范县713个,比上年增长2.3%;省级科协命名的科普示范县684个,比上年增长10%;首次统计地级科协命名的科普示范县473个。

农村科普示范户227.4万户,比上年下降22%。

年末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主办科普网站1814个,比上年增长33.2%,浏览人数6亿人次,增长13.4%。其中,四级科协主办科普网站1265个,增长52.2%,浏览人数1.4亿人次,下降1.7%;两级学会主办科普网站549个,增长3.4%,浏览人数4.7亿人次,增长18.6%。

七、国际及港澳台地区民间科技交流

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全年共接待和派往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团组5547个,比上年下降9%;接待和派出人员57743人次,比上年下降13%。

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全年共接待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来访科技团组1101个,比上年下降19%,接待人数14378人次,下降25%。其中,接待国外来访团组975个,下降13.3%,团组人数12297人次,下降16.7%;接待港澳地区来访团组62个,下降34.7%,团组人数864人次,下降59.3%;接待台湾省来访团组64个,下降54.6%,团组人数1217人次,下降47%。

— 6 — 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全年共派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科技团组563个,比上年下降38%,派出人数4897人次,下降41.4%。其中,派往国外团组474个,下降38.5%,派出人数3657人次,下降44%;派往港澳地区团组47个,下降24.2%,派出人数261人次,下降68%;派往台湾省团组42个,下降42.5%,派出人数979人次,下降2.4%。

八、科技活动和社会服务

省、地、县三级科协全年指导1.6万个企业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讲、比”活动项目立项数6.8万项,完成数4.8万项,完成数占立项数的71%。参与“讲、比”活动的科技人员162万人次。全年完成“金桥工程”项目6951项,比上年下降11.3%。

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全年完成技术咨询合同3.4万项,比上年下降33.1%。其中,四级科协完成技术咨询合同2.9万项,下降21.2%;两级学会完成技术咨询合同5524项,下降62.7%。

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全年反映科技工作者建议3.2万条,比上年增长3%。其中,四级科协反映科技工作者建议2.6万条,增长8.8%;两级学会反映科技工作者建议5924条,下降16.3%。

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全年举办培训班7.6万个,比上年增长8.9%,结业人数1054万人次,增长5.7%。其中:四级科协举办培训班6.2万个,增长4.4%,结业人数856万人次,增长2.4%;两级学会举办培训班1.4万个,增长33.3%,结业人数198万人次,增长23%。

中国科协、省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全年表彰奖励科技工作者4万人次,— 7 — 比上年增长13.3%。

九、科普资源建设及科技传媒

四级科协编创科普读物全年总印数5697万册(幅);制作科普展览1万个;制作科普展品7.4万个;制作科普活动资源包1.8万个。

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制作科普广播影视节目1.3万小时;制作科普动漫作品4907个。

中国科协、省级科协及两级学会主办科技期刊全年发行量9102万册,比上年增长6%;主办科技报纸全年发行量14751万份,比上年增长22.6%。

四级科协及两级学会编著科技图书全年发行量1831万册,比上年下降6.3%。

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全年发行量6201万册,比上年增长12.8%;主办科技报纸全年发行量220万份,比上年下降62%;编著科技图书全年发行量201万册,比上年增长16.9%。

注:1.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2.本公报中各种范围所表述的含义: 四级科协:指中国科协、省级科协、地级科协、县级科协。

两级学会:指全国学会、省级学会。

全国学会:指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中国科协委托管理全国学会。3.学会、协会、研究会简称学会。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信阳市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2008—2010年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监测个案记录和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记录,狂犬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1.2 统计方法

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暴露人群的流行特征

2.1.1 年龄分布和性别构成

2008—2010年信阳市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狂犬病门诊共接诊被动物咬伤、抓伤暴露人群3 672人,其中男性2 135例,女性1 537例,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在8月龄~80岁之间,其中15~49岁组2 576例,占暴露总人数的70.15%,是狂犬病暴露的高危人群,见表1。

2.1.2 暴露人群的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被犬、猫等动物咬、抓伤而就诊者,月分布统计显示夏秋季暴露人群较其他时间多,4—9月份暴露人群占全年暴露总数的67.13%(2 465/3 672)。

2.1.3 职业分布

农民1 105例,占30.09%;工人403例,占10.97%;干部256例,占6.97%;学生673例,占18.33%;儿童177例,占4.82%;商业服务及其他人员1 058人,占28.81%。

2.2 暴露特征

犬伤暴露人群中以下肢和上肢暴露为多,分别占53.98%(1 982/3 672)和37.17%(1 365/3 672)。暴露多为浅表单处伤,占80.20%(2 945/3 672);以Ⅱ、Ⅲ级暴露为主,分别占47.00%和33.91%。见表2。

2.3 暴露后处理

暴露后按规范进行伤口处理和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的分别占暴露人群的95.02%和99.70%,但绝大部分暴露者未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的仅为6.75%,见表3,所有经狂犬病门诊医学处理的暴露者无一发病。

2.4 伤人动物情况

人群暴露大部分由犬类动物咬伤造成,为2 939例,占80.04%;猫咬、抓伤557例,占15.16%;鼠、猴等其他动物致伤176例,占4.80%,见表4。

2.5 血清抗体检测

在完成全程免疫的3 661例暴露者中,自愿检测狂犬抗体的1 937例,占52.91%;结果为阳性的1 846例,占95.30%,其中男性阳性率为95.66%(1 081/1 130),女性阳性率为94.80%(765/80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市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1 056例上升到2010年的1 415例,上升了33.40%,其中绝大部分暴露为犬类引起,这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我市城乡养犬数量普遍增加,造成了犬伤人数增加,人暴露于狂犬病的机会也随之增加。1999年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用多种方法调查了广西地区102份外观健康犬脑标本,结果有4份为狂犬病毒阳性[1]。调查结果证实了在我国确实存在着健康犬带狂犬病毒。因此,只有切实、有效做好犬只的管理和免疫,才能控制人狂犬病的发生。同时加大对无免疫犬和行为异常犬的捕杀力度,也是防止狂犬病发生的重要阻断措施。这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如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由畜牧、公安和卫生部门联合采取捕杀狂犬、限制养犬和对家犬实行免疫等方法加强养犬管理。

猫致伤人数的增多是当前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根据张永振[2]报告,在我国,猫是狂犬病传染源中排第2位的危险动物,随着城市养猫数的增多,我们应该重视预防猫带毒及猫咬伤后发生狂犬病的预防。

WHO认为,及时处理伤口,正确使用疫苗,需要时联合使用抗狂犬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对预防狂犬病死亡100%有效[3]。本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我市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95%以上能做到伤后按规范及时处理伤口和全程接种狂犬疫苗,但狂犬病患者注射免疫球蛋白(抗狂犬病血清)的人数偏少,仅为6.75%,这可能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价格高有关,也可能与认为接种了疫苗没有必要再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的观念有关,这与孙建伟等人的报道[4]相似。被犬等温血动物伤后,尽快到当地门诊进行伤口处理和预防接种是防制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这需要被咬伤者积极主动地与医护人员配合,因此不仅要让医护人员掌握狂犬病暴露后的医学处理技术,还应该让群众知晓有关预防狂犬病的基本常识,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狂犬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对违章养犬和狂犬病危害的认识,使其能自觉地给犬接种疫苗,在遭到犬、猫等动物咬伤后,要及时清洗伤口,并到医疗机构接种疫苗和注射抗狂犬病血清。

综上所述,被动物咬伤后,必须作为临床急症进行处理。暴露后的处理包括伤口规范处理,疫苗注射和抗狂犬病血清的使用,这三者在狂犬病暴露后的预防中各占1/3,暴露后的处理越早越好[5]。因此,必须加强对群众的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狂犬病的防治知识,在犬伤暴露后,应及时清洗伤口,并到医疗机构接种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流行是我国目前急性传染病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但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社会各部门携手预防控制、通力合作、协调一致的机制,狂犬病是完全可以防控的。

参考文献

[1]唐青,赵秀芹,陶晓霞.中国人间狂犬病流行近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8-10.

[2]张永振.中国狂犬病的流行病学[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2):140-143.

[3]王真行.WHO关于狂犬疫苗意见书[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2,25(6):245-248.

[4]孙建伟,陈广玉,郝字宇,等.河南省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监测[J].河南预防医学,2006,17(6):328-329.

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 篇8

1、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对同一总体进行的重叠分组,称为复合分组。()

2、平均指标是把一个总体内各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3、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4、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是把不能直接相加或对比的因素过渡到能够相加和比较。()

5、统计分析是由数字形成概念,从概念形成判断,由判断进行推理,并由此得出结论,所以说准确的数据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6、全国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

7、统计分类标准只适用于周期性普查和经常性统计调查。()

8、单位代码是由统计部门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法定代码。()

9、能源消费量是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的数量。()

10、城镇失业率是城鎮失业人员数与城镇就业人员数的百分比。()

四、计算题(请写出公式及必要的解题步骤,得出答案。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5道题,每题8分,共40分)

1、某企业2008年上半年总产出及工人人均产值资料如下表所示:

试计算该企业2008年上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

2、某商场某季度三种商品销售量和零售价格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编制:(1)销售量综合指数。(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3、现有某地区相关统计资料如下:

①农业总产出为12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40亿元;

②工业总产出为3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250亿元;

⑤建筑业总产出为1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90亿元;

④运输邮电业总产出为11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70亿元;

⑤贸易、餐饮业总产出为10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50亿元;

⑥盈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为9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50亿元;

⑦非盈利性服务业经常性费用支出35亿元,固定资产价值100亿元,虚拟折旧费按固定资产价值的5%计算;

⑧全地区劳动者报酬32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40亿元,生产税收入100亿元,生产补贴为60亿元,营业盈余30亿元。试分别用生产法、收入法计算该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

4、某运输企业在报告期完成了四批货物运转:第一批450吨,运距400公里;第二批500吨,运距300公里;第三批350吨,运距520公里;第四批90吨,运距450公里。试计算该企业报告期完成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

5、某地区2006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990元,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1744元,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5%。

试计算该地区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和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参考答案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2、√3、√4、√5、√6、√7、√8、×9、√10、×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40分)

1、解:

5、解:

(1)该地区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

=报告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1744÷103.5%

≈30670.53(元)

(2)该地区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报告期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31744÷28990×100%÷103.5%×100%

上一篇:科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实施方案下一篇:幼儿园各岗位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