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2024-07-03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格式(精选7篇)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篇1

一、结题报告的一般格式

文字报告以文字说明为主,包括封面、摘要、正文和附件。各项基本要求如下:

1、封面:标明课题名称、班级、指导老师、组长、小组成员、研究时间。

2、标题:用小三号黑体。标题是对研究报告的高度概括,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常用一个动宾词组去表达,基本要求是确切、简洁、醒目和避免雷同。研究报告的题目可直接揭示论点,也可点明论述范围。标题可用判断句、陈述句,也可用疑问句。标题一般不要超过15个字,太长的标题可分出副标题来。标题的构思十分重要,好的标题能引人入胜,能使人抓住研究报告的中心议题。

3、署名、单位:用五号楷体。署名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表明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价;二是表示作者要对文章负责;三是便于同行或读者与作者联系。为文章署名,只有文章的实际作者才应该署名。是个人写作的,署个人的姓名;是集体的成果,署集体的名字,也可以在集体的名义下,分署参加者个人的名字。单位包括作者的单位、作者的籍贯及作者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在署名下一格打上括号,在括号里写上作者的单位,隔一个字写上作者的籍贯,再隔一个字写上作者单位所在地的邮编。如:小王(龙湾中学 325024)

4、摘要:注明[内容摘要],小四号黑体;文字控制在250字以内,用五号楷体。摘要是研究报告基本思想的缩影,是研究报告的简单介绍,是浓缩了的情报信息,目的是使其他人对全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5、关键词:注明[关键词],小四号黑体,文字用五号楷体。关键词是指文章中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词语。它是文章内容、观点、涉及的问题和类别等方面的标志和提示。一篇文章关键词的个数根据文章内容需要可多可少,一般3—8个为宜。

6、前言:前言亦称引言、引论、绪论、序论或导论,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即开场白。主要内容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或阐明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方法,或介绍研究的背景、范围及意义,以使其他人对论述的内容先有个概括的了解。

7、正文: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面下方标明页码(页码格式为阿拉伯数字,居中)。正文又称本论,即研究报告的核心部分,它是展开论题,对论点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你的见解和研究成果的中心部分,占研究报告的绝大篇幅。正文的内容一般包括实验方法、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一篇报告只有想法、主张是不行的,必须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才能确认观点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才能使别人信服。因此,报告主题部分的论证是极为重要的。

8、结论:结论是研究报告的结束部分,即解决问题的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整篇研究报告的归结。但不是实验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综合分析,将各种数据材料连贯起来,思索判断,逻辑推理,形成总体论点。结论是去粗存精、由表及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规律,它与正文紧密衔接,与前言相呼应,使研究报告首尾呼应。它还要求结论写得措词严谨、准确、鲜明。

9、参考文献:在报告最后列出重要的参考文献目录目的有三个:第一,表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第二,可加大报告的信息量,提高报告的学术价值;第三,他人可以以此为线索查阅资料原文。凡是在研究报告写作或研究过程中起到参考作用的文献资料,都属于参考文献之列。

10、附录:或附件,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的电子稿,一些原始文字材料以活动记录册的形式整理成册。能帮助评委了解研究过程真实性、科学性。

研究报告必须具备题目、署名、前言、正文、结论、附录六个部分,其他不作统一要求。

报告不用打印,一律采用电子稿,即采用Word文档,每班集中在教室电脑上。

二、结题报告的撰写

结题报告主要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等。下面就这三种类型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分别作介绍:

1.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指对课题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后,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是一种反映调查结果的文字材料。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调查报告的表述没有固定形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A.题目

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词语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

B.引言

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代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

C.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如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加直观性,一目了然。

写作安排应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①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②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③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④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

在观点和材料的处理上,可以先列出材料,然后进行分析和推论,引出观点。也可以先摆明观点,然后用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的分析来说明。

D.结论

归纳结论即交代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2.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每项课题实验后,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一个客观的、概括的、能反映全过程及其结果的书面材料。其报告的组成部分有:

A.题目

除简练、明确外,还要反映出实验研究的特点。B.问题的提出

揭示实验的背景、目的、意义。对实验的内容要具体明确,一语破的。C.实验方法

应交代怎样选择实验对象,实验的组织类型是单组、等组或是轮组,测量标准,实验步骤。

D.实验措施

即自变量包括哪些内容。E.无关因素的控制

用什么方法控制了哪些无关因素。F.实验结果

这部分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提出数据和典型事例。数据要核实准确,注意用图表的正确格式,用统计检验来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要有典型事例,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G.分析与讨论

由实验结果回答篇首提出的问题。对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论证,是否在理论上站得住脚,或对发展理论有何意义;把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相比较,找出得失成败,对实验中有争论的问题提出见解;提出本实验有待深人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H.结论

是对整个实验的总结,并回答实验提出的问题。下结论要谨慎,结论适用范围应同取样范围一致。

3.小论文

一篇小论文一般都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A.题目

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选题是小论文写作的重要一步。中学生小论文的选题应根据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典型性的原则来确定。

B.引论

引论部分阐述内容应符合两个要求:①交代清楚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②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只要点明问题即行,不必多加铺叙。

C.主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主体。在主论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提出的新颖的、独创的东西,运用丰富的材料,展开充分严密的论述,证实或推翻某一观点。主论的写法常有两种思路:①议题—论点—论据。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D.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简要归纳所得出的结论或观点,也可以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如结论已提前揭示,这部分只作文章的收尾,但必须注意与开头相照应。

三、撰写结题报告的注意事项

撰写结题报告(即科学论文)是一项严肃、慎重的工作,必须要认真对待。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论文撰写要注意科学性、真实性和新颖性 科学性是指题目与结论的合理程度,要做到书写规范、文理通顺、叙述明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真实性是指原始材料是否完整,论文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原始材料完整是指有原始记录(应由学生本人填写),并附有必要的实验数据、图表、照片、标本等。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修改数据或素材,为自己的观点报务。研究性学习论文切忌“成人化”,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是可以的,但不能越疽代疱。新颖性即独创性,论文中结果与有关数据是通过实验或调查获得,是他人所没有的。以往的学生论文存在“假大空”现象,关键是没有实验数据及其它原始材料,或从报刊杂志上抄袭。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原始材料的积累。研究的成功经验要在实践中通过检验并加以推广,若发现问题可以进行下一轮的探究活动,进行滚动式研究。

(二)要善于运用图表来说明问题 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篇2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要完成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 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确, 随着对教育本质的探寻与领悟,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生命因独特而灵动, 成长因个性而精彩。当下,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开发差异已成为许多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追求。

纵观教育现状, 学生的全面发展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 由于过于强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统一, 而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已渐渐失去个性, 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长期以来,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以成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 强调严明纪律、正襟危坐, 注重步调一致, 要求统一, 无疑千人一面, 被动接受, 失却自我。

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 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 努力发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特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动态地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保证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创造多问、多种信息交流的条件,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释疑的愿望, 为学生提供体验、琢磨和独立探究的条件, 培养学生各自的特长。因此, 我校提出“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 以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个性教学, 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所蕴藏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使课堂教学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真正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研究关键词内涵。

个性化, 和大众化相对, 常用来指具有个体特性的需求和服务。

个性化学习是指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学力、兴趣、偏好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基础上, 以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 教育者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生理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 做到既“有教无类”, 又“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 边研究边行动, 以保证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就是实践者, 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 又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 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 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具有实践的自主性、理论的应用性、集体的协作性和动态的生成性, 其研究的对象是实践者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思想观念。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以人为本理论。

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在教育教学中, 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分野。教育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教为学服务、因学定教等原则, 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 突出其主体地位, 培养其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唤醒和主体活动能力的提高。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必须转换视角和自身的角色位置, 从视学生为“物”转变为视学生为“生命的人”, 从视学生为“被动者”转变为视学生为“主动者”, 从视学生为“客体”转变为视学生为“主体”, 把提高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个性是可以认识的、把握的, 也是可以改变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是无止境的, 任何人都应进行终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我们主张以人为本, 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 立足点是关注每一个学生, 承认其个性, 尊重其个性, 培养发展其个性。同时, 尊重个性不等于放任自流, 也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引领, 因为在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身上, 可能存在某些不良的因素, 需要指导其矫正、改变、完善, 使之成为良好个性。良好的个性靠自己完善。辩证地说, 我们所说的个性培养, 是指那些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等得到充分发挥的个性, 只有具有这样的个性, 才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 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个“主动参与、自我选择、创造未来”的人。

2. 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智能理论学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其创造才能”作为智能培育的共同目标, 这与个性发展教育的主旨不谋而合。如果我们承认差异, 正视差异, 注意观察, 就会发现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擅长这样或那样的一种或多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 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个性发展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新支点, 即在个性教育活动中, 向学生展示的智能领域也应该是立体的、多元的。因此, 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 真正帮助学生寻找最佳智能点, 在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帮助学生在生活道路中, 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 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在的优势, 并发展自己的优势, 以便今后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自己带来创造和欢乐。

3.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 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同个性密切相关, 缺乏个性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 (尼采语) 。人的创新性的发展总是与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分不开的, 同样, 人的个性也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张扬、凸现和完善的。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那些作出重大发明、发现的天才身上, 并记载在他们的创造发明事迹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新, 创新是以个性发展为基础和表现形式的, 没有自身的独特、鲜明、丰富多彩的个性, 就谈不上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现, 学校教育要以知识、智力、个性等多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 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个性发展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条件, 没有个性发展教育, 创新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个性化学习在我国的中学班级授课制条件下, 且班级学生人数多的限制下, 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操作上, 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班级教学的整齐划一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多年来, 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 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关注不够。

个性化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教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甘于保守, 对集体教学范式的反思和批判不够, 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 (2) 集体教学观念埋没了个性。许多教师认为集体教学更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在划一的标准尺度下, 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形成。 (3) 课程只关注共性忽视个性。“学校只关注课程的共性, 即全员学习统一的教材, 探究共同的学习问题, 这是与个性化学习截然相对的”。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内涵,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一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研究学习课题, 这种做法会导致个性化学习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效。

新课程背景下, 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课程变得动态、发展,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何实现中学班级教学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的协调与互补, 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 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和难题。因此我们确立“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 力图通过行动研究, 达到以下目标。

(一) 以课堂教学的实践为中心, 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 推进课题实验的研究。

1. 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 在充分发挥班级教学作用的基础上推进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研究。

2.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引领, 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作用的基础上促使年青教师的成长。

3.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 在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逐步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 以实践课堂教学为主轴, 注重课题实验成果的应用,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 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

课程体系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 保证学生多样化个性的需求与发展。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探索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和实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 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策略。

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 提供不同的指导, 一方面应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 使学生有条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 另一方面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学习方法, 教师应有不同的指导, 而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可以自己探索富有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4. 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体系。

探索关注学生的进步、提高和发展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 以校本教研的方式为平台, 注重教师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合, 推动课题实施。

1.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教师个体的潜能,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多元情智及价值观的和谐、能动地发展, 为最终成为具有优良个性、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潜能, 从整体上促进我校教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情感素质和思想素质不断提升, 使之成为充满人格力量和富有创造能力的个性化教师, 更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课题实施过程

(一) 充分准备, 奠定研究基础, 完成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申报工作 (2011年9月—2011年11月) 。

我们多次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 让各教研组长传达课题研究精神, 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初步筛选参与校主课题的教师, 明确课题负责人、联系人。组成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学科集备组三级课题运行网络, 并建立系统的课题档案:选题—论证—申报立项, 通过“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请教研组长根据本组特点自行确定教研组子课题, 填写福州外国语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 从而完成教研组子课题申报工作。

(二) 骨干引领, 深入研究 (2012.11-2012.2) 。

本阶段我们借助骨干教师引领课题研究, 深入开展研究, 把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学校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途径。

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 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动员, 推动教师小课题研究。2012年2月29日下午特别邀请了福州教育学院科研处郑新发主任为我校全体教师作了一场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的推进指导讲座。郑主任不仅从理论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等问题, 而且从实践角度为我们开展“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活动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步骤及相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 总结提升, 全面推广 (2012.2-2013.6) 。

本阶段, 课题组将成功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 进一步推动课题案例研究, 推动全体教师的小课题研究, 倡导“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2年2月—2013年6月, 我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以本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为核心共开设了33节校级公开课, 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让教师们深入课堂一线, 互助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共同研讨, 寻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 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13年5月6日—9日, 我校结合课题研究举办了市级教学开放日活动。2013年5月6日周一下午第二节教研室主任李慧老师在学生活动中心开设了“创设语文课堂和谐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题研究汇报课, 福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应永恒专家、福州教育学院语文学科章肖涛老师应邀莅临指导。本节课作为语文学科岗位培训活动、前来听课观摩的老师达100多人次, 第三节评课过程中应永恒专家还作了“以文本解读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术讲座, 听课老师一致表示受益匪浅。5月9日周四下午第一节林沉副校长开设了“探索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的策略”课题研究汇报课, 福州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黄道亮、林昉老师应邀前来指导。5月10日周五下午第二节林先老师开设了“在体育教学中彰显学生个性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 陈闽旭老师开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以上课堂设计形式新颖, 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学科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 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进行, 老师们对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并撰写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我们从老师们上交的论文中挑选出13篇, 编撰了《“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四) 完善成果, 总结提高 (2013年5月—2013年9月) 。

巩固和完善研究成果, 进行总结, 并对研究活动本身质量进行反思, 旨在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2013年5月—9月各子课题组开始课题总结, 每个教研组先后进行了子课题结题汇报工作。主课题组在全校各子课题结题的基础上撰写《“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并汇编《“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集》。

五、课题实施中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取向, 以行动研究为主, 兼用文献分析、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一) 行动研究法。

采取边实践边总结, 在行动中研究、在常态下研究、在合作中研究;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 以点带面, 全面推动课题研究, 教师将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方案、开展实验、适时验证、调整修改并加以归纳总结, 开设观摩研讨课, 撰写论文等。

(二) 文献研究法。

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问题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 通过学习国内外成果和经验,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福建省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新课程标准》等文件, 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 然后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

(三) 叙事研究法。

收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教育教学随笔或教学叙事, 描述和记叙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等。

(四) 个案 (追踪) 研究。

课题组将对若干教师进行有意识的跟踪, 收集相关资料, 深入详细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 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

(五) 经验总结。

课题组以本校的初高中一、二年级为研究对象, 对课程实施进行持续两年的跟踪回溯性研究, 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 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并总结规律, 提炼形成“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 初步探索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具体做法。

1. 制定差异性目标, 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备课时, 教师在课标总体目标的指导下, 根据学生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 准确把握教材, 制定出适合本课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做两个分析:一是教材分析, 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确定共同基础。共同基础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 然后确定本节内容的扩展方向及内容,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二是学情分析, 分析所教的学生, 具体到一节课, 根据本节课所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和目标, 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及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 通过对学生的分析, 在学习成绩上分出层次, 在学习风格上划分类别。特别是了解学困生基础与本节课的起点所应具备的基础差距有多大,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对于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来说, 只有课堂活动多样化, 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因此, 我们提倡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设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实践性活动与创新性活动及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等。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 创设情境, 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知识发展既依赖于生物性成熟因素, 又依赖于主体的主动经验, 主体通过作用与外部世界及由此获得的反馈信息来建构日益有用的与现实有关的知识。因此, 现在的教学不再是将一大堆知识、概念传授给学生, 而是通过大量的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 使学生把握着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意义关系的知识结构, 将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易学, 甚至有效地将此一结构应用于处理类似情境, 从而产生较大的正面的学习迁移作用。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 强调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 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过程是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这一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因此, 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 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大环境。

(1) 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物化环境, 如:充分利用校园网, 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让学校环境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舞台, 让学生成为环境的主人。如: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优秀作业等置于橱窗板报。

(2) 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心理环境, 如:我校利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汇演等机会让学生有公开表现自己、自由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感受的机会,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习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3. 个性化教学, 促进个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1)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即努力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民主课堂。教师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 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 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大力表扬, 对不完善的加以补充, 对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给以呵护。只有这样, 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

(2) 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 新授课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可放慢速度, 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教学形式, 以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知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的培养训练则可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复习课宜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 讲评分析课宜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3) 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 努力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 让学生的特长、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要增强选择性,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学习活动中, 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在词语释义和句型转换的例题教学中,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层次, 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课堂练习中,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 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教师深入地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 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 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地学习,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 最终达到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的目的。

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 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 教师应提供机会, 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事实上有些做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的, 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 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 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地再认识和再思考, 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 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的目的。教师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特长, 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4) 把握个性表现的时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 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 有效组织学生讨论, 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

(5)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主动质疑、积极操作、学会反思。要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 凸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扬长补短。并充分利用课堂资源, 优化课堂结构, 帮助学生获得最佳效益。

4. 实施个性化评价, 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

良好的个性要获得健康的发展, 需要正确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充分关注个体的需要, 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所以在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 要加强自评、互评, 必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

(1) 课堂教学中个性化评价。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个性化的。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学业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例如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回答, 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学优生, 教师可以简单的一句话“很好”、“不错”予以肯定就行了, 对“学困生”则要多鼓励几句。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更重要的是张扬个性化。

(2) 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 对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对学优生, 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 对“学困生”, 如果有较大进步, 即使有少许差错, 也可以评为较高等级, 从而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 而且活化作业评价,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 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 为学生个性发展了提供平台。

校本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 始终围绕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我们依托课改, 依据自身资源, 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同特点, 开发了校本课程122门, 其中《传承与探索———足球》、《仓山历史文化纵横》、《实用模拟联合国教程》、《日本风情》、《孔子与论语》等精品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科拓展等方面,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我校结合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以“外语教学‘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阶段汇报及教学成果展示”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我校蔡双娇、李志华、黄薇、张影、吴登建、王慧群、蔡超七位外语教师与Jack (英语外教) 、Sinja (德语外教) 两位外教进行教学成果展示, 其中英语、日语各开一节校本课程, 学生流利的英、日文口语表达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以及课堂以活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开放日中, 我们还展示了我校的部分校本课程。其中地理组陈秀丽老师开设了《福州茉莉花茶的衰与兴》, 课堂设计形式新颖, 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地理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 得到了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郑云清副主任的高度肯定, 市教育学院陈彬、王信文老师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并建议向全市推广此课例;历史组袁静老师开设了《陈宝琛———近代福州教育的奠基人》, 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地方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 从而实现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体育组洪利增老师开设了《足球组合技术练习》, 结合校本课程《传承与探索———足球》中的传、停、运球组合技术进行教学, 学生在掌握组合技术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自主选择, 从而为比赛服务, 整堂课设计合理, 目标达成率高, 也深受专家和同仁的好评;高二 (5) 班班主任陈念研老师开设了《青春梦想从心开始》的主题班会, 结合校本课程《追寻校本陈景润足迹, 走求实、成才、探疑之路》, 通过观看VCR与微电影、讨论、竞赛等多样的形式, 渗透“理想、幸福”教育, 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渴望、对成功的不懈追求。“一标多本”———改变过去统一教材, 统一结论, 组织教师自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研究与实践, 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教材, 选择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认为“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 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本课题的开展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 教师自身的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努力先将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 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运用多种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两年中, 我校共有学生168人次在国家、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 并有60篇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 43人次在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九、课题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通过本课题研究, 我们深感教科研的艰辛, 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 我们觉得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把握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 故造成在联系实际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在觉得学校大力进行校本培训的同时, 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以提高理论修养。

其次,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有待进一步磨合。由于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及在教学深度与广度上把握不同会造成具体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有些教师认为课题的研究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其实, 课题研究应该是为教学服务, 通过课题的研究, 探索最佳化的教学途径, 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践, 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高效。因此课题研究一定要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 以研促教, 还必须让教师达成共识, 让每一位教师认识自身应当承担的课改责任。

再次, 我们觉得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方式、方法上的不足, 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延伸性,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成长起来。

最后, 如何提供学生更有效的个性发展平台。

教育作为一种长期行为, 不可能在短期看到较大的成效, 个性潜能的挖掘培养更需要时间来检验, 所以我们认为现时的一些评价手段也无法对此进行定量的考核, 如何开展更为有效的评价, 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范畴。同时要挖掘学生的潜能,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那么我们能否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关注学生, 一直延伸到中学、大学, 我们的校园是否都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发展个性的平台, 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了。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篇3

一、 结题的意义与方式

结题是指教育研究即将结束时,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研讨、理论阐释及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1.结题意义

(1)课题研究的需要。当前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课题研究,其过程受到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共同约束。以正式结题方式呈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

(2)课题管理的需要。经同行专家指导或推广,发现好的或潜在的研究成果;从结题中了解到研究者的能力及研究方向;课题管理部门通过听取研究者、结题鉴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改进工作。

(3)研究者的需要。结题为研究者提供了听取同行评议、反思自己研究过程和研究行为的机会,有利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更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

2.课题文档

包括申报书、主体报告、工作总结、附件以及结题申请表等,是按一定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生成的原始资料进行有目的地整合而成。它反映了课题研究所有过程及结果,包括文字、图表、音像等。

(1)主体报告。指能集中、概括地反映整个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成果,包括课题提出、课题实施、研究成效和研究后反思。

(2)工作总结。是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计划执行情况和研究过程简略的事务性总结,包括课题组的协作、课题的调整与变化、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3)附件。是指正文中无法纳入,但又对文章观点、结论可作必要补充的材料汇集。

(4)申报书。指申报立项时的研究方案或立项后的开题论证,作为结题鉴定时的对照标准。

一般地,需要提交的结题材料是将主体报告与工作总结合二为一的课题研究报告以及附件。根据课题研究报告可以对研究水平、价值、效益进行综合评估,也要凭借课题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3.结题方式

本质是同行专家评议。

(1)成果认定。通过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审定和认可,在专业刊物发表的论文或公开出版的专著、获政府奖励等来表示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从而认定结题。这种方式,需要研究者提交评价机构的证明,提交成果与课题研究相关性的说明,由课题管理部门进行判断和认定。

(2)会议鉴定。以召开同行专家会议的方式对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进行鉴定,以确定课题是否按立项的目标、计划开展,是否完成预期研究成果。会议鉴定成本高,投入大,但收益也最大。会议鉴定使研究者面对面与专家交流,能充分得到专家对课题研究的评价,有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3)通讯鉴定。以通讯方式把评议材料寄送给专家,由专家个人审评完成鉴定。通讯鉴定相对会议鉴定而言,鉴定成本较低。但研究者与专家及专家之间缺少交流,专家对课题研究了解不一定全面充分,所做的鉴定可能存在偏差,不利于进一步总结和提升研究成果。

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的评定要从学术性、科学性角度来判断。为提高结题质量,我们采用二轮评审制与结题现场会相结合的方式。二轮评审制是组织教科专家对老师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一次初审,反馈相应的意见或面对面交流,让老师做二次修改,然后再统一对修改后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二次审定。结题现场会是先由老师汇报研究情况,展示其研究成果(课件),然后是听讲老师提问--报告人解释--专家点评,研究者对照自己的研究报告做二次修改后,再统一进行结题评审。

二、 研究报告及其结构

1.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要求

研究报告要描述和解释研究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并要对其获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和说明。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形成的研究报告也有多种类型,主要有:哲理型论文、实证型报告(调查或实验报告)、经验型报告、个案型报告等。研究报告因课题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的方法各异,其结构和表述形式以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其总体要求是一致的:⑴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⑵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2.研究报告的正文结构

研究报告可分为前置(含标题、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三部分。其中正文是主体,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引论:包括研究问题概述、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等。要求根据原有方案和情报资料,实事求是介绍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用“问题的提出”等提法。要求交待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即课题研究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的意义;要研究什么,即课题研究的假设、研究目标及关键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即目前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包括前人研究成果与观点的综述、研究现状的诠释性概要(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总之,选用恰当的措词,开门见山地把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交待清楚,使研究报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中的有关内容。

(2)主论:要求充分反映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①交待研究方法:主要指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与材料、测量方法与程序等。要求交待清楚研究的操作定义;研究采用的特殊工具、设备和方法手段;研究对象的确定(总体、样本、抽样方法等);调查的方法与项目;实验因素的操作、无关因素的控制;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等。研究方法交待要具体,条理要清楚。有些材料可用附件形式附在报告后面。

②分析研究成果:主要指概述研究发现与结果,对假设、问题、目标的结果描述,统计检验的结果等。要求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与数据进行数量统计,做出定量分析;对非数量化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纳,开展逻辑推理,用文字进行定性分析。数据可用直方图、曲线图、折线图等图表形象地表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研究结果最好用一般与典型、数据与事例相结合来表示表述。

③讨论相关问题:主要指对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对未来的启示等。要讨论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研究结果作理论上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包括提出质问;与他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论证和分析。还要讨论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便为同行进行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还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设性意见。

(3)结论:包括对结果的概括和推论,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等。要求简明归纳研究成果的基本要点,即研究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同时要根据研究情况得出下一步应深入研究的问题。要求客观真实,简洁明确,鲜明集中,让人们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三、 研究报告的生成路径

1.明确主题

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要表现出研究报告中不同层次内容的深度、上下位的连接关系和并列标题之间的相互对应的统一整体关系。通常只阐明一个主题(中心论点)。提炼方法有:⑴头脑风暴法。反复阅读所得的材料,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觉进行梳理,使用不同的概念将材料内容串成一个整体,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用图画出来,设想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写作。⑵逐级归纳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明确研究的类型,借助于相应的文本框架把所得的材料进行排列组合。从事实资料出发逐级归纳出基本论点,甚至中心论点,完成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过程。

2.草拟提纲

围绕梳理所得的逻辑顺序,构建研究报告大致框架结构(即拟定大小标题),显示论证层次以及论证方法。先是搭起研究报告的大框架,再考虑每部分层次结构,然后列出每个层次的段落要点和事例,最后将一些相关材料及索引分配在各标题下以备用。形式上是使通篇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是对各部分材料的概括。提纲有句子式、标题式、图表式和段落式。拟制提纲的程序同逐级归纳法正好相反,即从中心论点出发到基本论点再到下位论点最后到资料。

3.形成初稿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巧妙的构思和拟定完整提纲基础上,大胆地、尽情地把自己最初的感受、意念及有价值的东西先写下来。初稿写法有:⑴循序渐进法(按自然顺序)。⑵分题单写法(化整为零法)。将全文截开来写,各部分写完后再从整体上进行协调。⑶先易后难法。根据思维的活动展开写,思考成熟什么,就先写什么。

若一时觉得写不下去,可通过“忘、回、跳”策略走出困境。⑴忘:即暂时封存相关材料,暂时忘掉这些材料的种种观点和思想,腾出“空间”独立思考,避免自己的头脑成为人家的“跑马场”。⑵回:即回到教育教学的现实中去,再去做观察调查工作,搜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自己原有的思维方法进行“元研究”。⑶跳:即改变思维角度、分析策略,从其他学科或领域用其他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换位思考。

4.修改定稿

从斟酌观点、增删材料、梳理结构、润色语言和核实附注等方面,用趁热打铁法(边写边改一气呵成)、诵读修改法、冷处理法(存放-冷却-补正修改)或以文会友法(同行交流-专家点评-自我修改)等方法,对形成的初稿要进行精雕细刻。写作中的最新灵感又促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研究意图和写作焦点,可重新考虑并改变既定的写法,直至修改写作提纲,扩大与容纳一些新的观念和认识。一篇合格的研究报告至少应满足科学性、新颖性和可读性的要求,而真正能打动、启迪读者的,是作者对问题深邃的独到的见解和缜密精辟的分析。全文自圆其说,结构严谨,意思贯通,脉络分明,浑然一体。

四、 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报告与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对照着写

作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验证和总结的研究报告,在以下方面要与实施方案对照着写。⑴研究内容。研究内容若是策略,研究报告中就要总结形成了哪些策略;研究内容若是教学模式,就要总结形成的教学模式;研究内容若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那就要总结问题是怎样解决的。⑵研究方法。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问卷调查,那对应的研究报告是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形成了什么结论;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行动研究法,则研究报告中就要陈述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什么问题进行了研究,在问题解决中做了哪些工作,对原研究设计做了哪些修改,结果怎样,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如设计了文献研究法,就要明确文献的名称,主要观点,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等。⑶研究成果。课题实施方案中预设的成果要与研究报告中的成果分析保持对应。

2.依据研究材料来提炼研究成果

要全面掌握和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撰写时要重新熟悉课题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情况,他人研究的理论观点、成果、动态和方法,以及应用于实际后的问题和建议等,均可作参考。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但不可受其束缚,被其左右,照搬他人研究的观点,人云亦云。对照课题实施方案,尽量搜集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并注意对材料的检验和筛选,对具体材料作中肯的理论分析。要结合课题研究实际,为我所用。

提炼就是要把感性材料进行反复分析,进行筛选和改造制作,透过现象抓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在提炼中经常会遭遇资料庞杂、茫无头绪的困扰,我们可以像旅行者收拾自己的箱子那样,采取如下办法加以解决:⑴重新安排其中的物品;⑵找一个更大的箱子;⑶把不必要的东西挑出来。第一和第二个办法促使我们考虑自己的归类标准,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包装”方式或更合适的容器。第三个办法揭示我们:研究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而聚焦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要提炼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即在原有基础上有何发展,有没有新的发现,研究过程中质疑和完善的地方有哪些。要阐述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怎样操作,效果怎样。成果要概括、精要、利于推广。有的教师在研究报告中只交代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方法程序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缺乏操作性的概括和提炼,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如只罗列材料,对研究过程做镜子式的实录;只简述论点,把大量的材料放在附件里等。

3.紧扣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现过程性

一般课题研究都以研究问题为切入点,在课题实施方案中围绕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和子课题。因此在研究报告中首先要明确研究内容落实了没有,与子课题相对应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如《xx策略研究》,首先要陈述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形成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怎样界定,如何操作,有没有理论支撑,运用这些策略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提供哪些保障,运用的效果如何。陈述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抓住问题,阐述观点。事例是实,议论是虚,唯有因实生虚,虚实相应,文章才能生辉。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理性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因此研究报告要以实践为基础,体现过程性。缺少引文及附件,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等现象,都会使研究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进行定量分析是求实精神的具体表现,数据本身具有很强的确定性,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比语言描述更客观、准确,有说服力。在科学研究目的中,描述、解释是基础,预测和控制才是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用数理统计等量化分析,甚至可以结合计算机量化模型,建立事物发展的数学模型。量化是教育科研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量的分析,只有质的描述,这样的研究是不完善的。要收集数据资料,并作初步处理,用作分析、推理和判断,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因此撰写研究报告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这样,才能提高研究报告的实证性。有些课题明为实验研究,且设计了对照班,但在成果分析中,多运用模糊语言,进行定性分析,没能根据事实材料和数据提出结论,印证成果,严重削弱了课题研究的可信度。

5.结论分析要实事求是

在文章结尾时,可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做一个比较中肯的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未澄清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方面和初步的打算。课题研究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研究报告中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切忌一味地唱赞歌。按照预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发现了新问题也是成果。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重在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的隐性成果比显性成果更多更有价值。因此,在结论分析上要尊重事实;对于效果不明显的,不妨讨论一下原因,明确下一步研究的问题。结论是正文内容的归纳和深化,如对正文的主要内容仅作简单重复,或谈几点体会、喊几句口号就草率收兵,会使结论空泛笼统,使成果缺乏说服力。不要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尚无研究”;也不可闭门造车,忽视前提和条件,任意夸大成绩缩小问题,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以免影响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6.附件是报告的补充材料

附件包括:⑴对概括性成果的具体展示,如专著、系列论文等;⑵表明所依靠的方法与工具,如研究工具(问卷等)、原始数据与统计、观察记录等;⑶研究效果证明,如实验学校教师总结、典型案例等。凡撰写者认为必须向读者提供的一些原始记录、工作表格、可供借鉴的资料等,都可作附件内容,并按推出的内容分成若干条目陈述。千万别把附件当成垃圾箱或档案袋。

参考文献

[1] 李政.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及实际操作.教育科学研究,2001⑸.

[2] 吴建深.教育科研报告的撰写.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⑸.

[3] 冯永熙.如何做好课题研究及撰写结题报告.基础教育,2003⑺.

[4] 王少元.中小学教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问题和对策.宁夏教育科研,2006⑵.

[5] 张建.研究报告撰写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 池方浩,池哲萍.教育研究文稿的写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 篇4

在标题下面列出实验区、实验校和课题组及执笔人名称,联系电话、邮编、Email地址。

二、正文

结题报告正文由四部分组成。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这部分包含四项内容。第一,介绍子课题名称。第二,阐述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主要以对学校德育工作、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课程改革、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等现状的调查分析为根据,说明为什么提出该课题及其进行立项研究的必要性。第三,介绍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第四,介绍参加实验的年级、班数、人数、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

这部分内容应体现德育科研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符合课题鉴定验收标准的“课题性”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包括: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德育论等基础理论;总课题组的《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各学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导引》的理论要点。理论依据是符合课题鉴定验收标准“科学性”的必要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这部分是总结介绍经过课题研究构建的德育实践模式的主体部分。鉴于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在实施中的整体联系,可以把三者结合起来阐述。如将内容、原则、方法融合到学校课题组设计的序列专题活动中进行阐述;也可以将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方法进行相对划分,依次总结阐述。

1.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围绕子课题研究目标设计的具体化的专题或问题,包括实验校对校本德育体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中一个方面的具体研究,如子课题“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体系研究”中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培养良好习惯、与家长沟通配合等专题内容;实验校对《德育》读本、《成长册》、《当代家长》、《好孩子好习惯》的实验研究,均可作为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介绍。

2.课题研究的原则把握

课题研究的原则是根据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子课题研究内容确定的研究理念,是对研究过程“应该怎样做”的理性认识。遵循实验原则进行实验操作是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点。实验原则一般在研究方案中已经确定,结题报告阐述原则应把重点放在怎样应用科学理论和课题理念进行研究实验上。

3.课题研究的方法运用

课题研究的方法包括管理方法和研究(实验)方法两个方面。管理方法主要是为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实施所采取的课题管理工作措施,如建立课题领导小组,定期进行总结交流,建立科研档案等。研究方法主要指课题研究使用的教育科研方法,如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等。结题报告介绍研究方法应紧密结合实例,把重点放在总结介绍怎样运用适合课题研究内容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怎样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实现研究目标上。总结介绍研究方法要突出重点,注重创新,反映特色,讲究条理,体现实践操作过程。例如许多实验校对《德育》读本的实验采用了实验研究法,其阶段总结报告对如何操纵自变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作了客观的说明,较清晰地阐述了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这种写法可以参考借鉴。这部分内容是符合课题鉴定验收标准的“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的主体部分。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成果和结论

这部分的重点是系统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各项成果。

1.分项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总结说明:

(1)课题研究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和推进素质教育所产生的作用;

(2)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素质所产生的作用;

(3)课题研究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所产生的作用;

(4)课题研究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引导和影响情况。

从上述层面总结介绍课题研究效果,要注意选取典型实例以辅助效果说明;对课题研究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文件中所起的作用也要进行总结说明。阐述实验效果可以结合语言表述选择使用列表法和条形、曲线、圆形等图示法,与实验前的现状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比较说明,这部分是符合课题验收标准“实效性”的主体部分。

2.分项说明成果形式、数量、发表、获奖和推广采用情况。

3.结论

在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说明的基础上,写出课题研究的结论。研究结论主要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课题研究所设计的内容和所采用的方法对取得的实际效果的有效性,也可以通过取得的效果证明课题研究设计的内容方法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

4.思考与展望

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深刻体会或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作概要说明或讨论。

三、参考文献

在报告文后以“参考文献”为标志列出课题研究参考引用的著作和文章题目。

四、附件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篇5

高三后假期如何有意义度过的调查研究

课题组长:杨丰瑞

课题组成员:张祉星、张晓曦、赵玉亭、游世达、李长城

指导教师:裴丽

榆社中学高二

“高三后假期如何有意义度过的调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缘起

高考后,毕业的学生们有种瞬间释怀感,在填报志愿之后,在等待录取通知书之时,要怎样才能让这个一生一次的假期过得有意义?即将进入大学,生活在一个人人都需要面对的复杂而美伦美奂的社会,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的范围将日益扩大。如何有意义的度过假期,并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成了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材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我们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决定选择有关高三后假期生活的研究课题,从平常小事着手,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研究。

二、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榆社中学高三学生的具体情况情况展开研究。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价值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学习了解多数高中生对高考后假期的安排并制定出合理有意义的假期规

划。

研究价值:通过这次走访调查,从中总结经验,合理地制定出高考后假期的计划,争取过一

个充实有意义的假期。

研究内容:确定课题后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调查身边的高中生对高考后假期的规划,后总结

归纳出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从中总结经验。

活动计划:确定命题,选择调查对象,设计问题,发放问卷,总结归纳问卷答案,交流,制

定出合理有意义的假期计划。

四、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在众多课题中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我们都感兴趣的关于高三假期的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我们讨论并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一,设计调查问卷。关于高考后假期如何过得有意义的研究调查,我们为此届毕业生精心设

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共10个小题,分别是

1.高考后你是否对假期有规划?

2.你是否想过要好好利用这个假期?

3.你对假期的初步打算?

4.你最想干的是什么?

5.对于旅游,泡图书馆,报补习班,学开车,上网,打工,参加志愿者活动,你更倾向先干什么?

6.想如何放松自己?

7.想学到些什么?

8.有没有征求过父母朋友意见?

9.列出你的计划

10.还有什么要补充。设计完后,复印20份,调查周围学生,并及时收回统计结果。

二,实地调查采访往届生。分小组到不同地区调查采访,询问师哥师姐的经验教训,询问他们以往是如何度过假期的及收获和对师弟师妹们的建议,希望 他们能给出真诚有价值的经验教训。感谢被采访者的回答,事后整理笔录。

三,上网查看。通过百度搜索,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先疯玩,有具体

计划的不多。说起自己高考后的打算,很多考生坦言,还没来得及细想。先好好 地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是所有人共同的当务之急。一些考生出了考场就商量着结 伴旅游呢。接下来暑假里想干什么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有许多事情要做: 练瑜伽、考驾照、学烧菜等,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也有前辈给出较好建议,分 条陈述较为具体,值得借鉴。

四,采访家长。每个考生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考生们从高一开始就一直

处于紧张、疲惫的学习氛围中,来自于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期望逐渐变成 了沉重的压力,所以,高考结束后考生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适度放松、缓解压力,让心情得到释放。一位家长执著地认为,虽说高考后要让孩子放松,但是,做家 长的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应该继续关心孩子高考后的生活,给予积极正确的引 导。家长想法基本上是掌握生活技能,学会独立生活。

五,采访老师。一位从教多年的高三班主任认为,高考刚刚结束,此时学生和家长考虑考虑

如何过好暑假是十分必要的。在高考之前,学生的心弦大都绷得特别紧,现在考完了,适当的放松是应该的,必要的。但是,放松不是放纵。在暑假过后大部分学生都会进入大学,如果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知一味的完全的放松,以致放纵,不仅对他们适应新生活十分不利,而且会发生不该有的错误,甚至会自毁前程。

六,采访专家。专家建议,高考结束后,考生可以利用暑假这段相对宽松的时间,对自己的中学时代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大学生活进行考察、设想和规划。毕竟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一种新生活。学生家长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或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们结伴外出。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独立生活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考生也可在家里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对大学学习课程和知识进行提前预习“充电”,这有利于适应大学生活节奏。

七,制定具体方案。整理调查资料,汇总各组结果,制定出切实可行,有意义有价值,对广

大考生有借鉴意义的方案。

(三)总结阶段负责人:、(张晓曦、赵玉亭)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在对统计的数据作认真彻底的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查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报告格式、撰写成文。

五、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综合采用调查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个案访谈法。

六、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1.高考后你是否对假期有规划?

选择研究课题

提出理论假设

确定研究方案

调查研究

查问文献

文献资料分析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篇6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点已经从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来.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因此,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2.建构主义理论.3.多元智能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个前沿探索的问题, 也是一个与当前教学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国内外都对此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但教学的有效性与时代息息相关, 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因此该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主要有:

1.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2.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3.有效的师生互动策略, 4.有效的课堂反馈及评价策略.

研究的预期目标:分析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提出适合本地实情 (大班额) 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 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探索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使广大教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一) 研究原则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双主体原则.3.发展性原则.

(二)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方式主要策略有:

1. 组织调查, 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收集数据、整理分析, 查找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及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 明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方向.

2. 上好研究课.根据课题实验方案, 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把课堂当做实验的主阵地.具体操作流程为:

提出研究目的, 集体备课→一课多上→课堂观察→执教者反思听课者座谈→总结提升.

3. 上好常态课.

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课题实验的目标, 认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在备课阶段, 要求根据学情、教材及教者本人实际合理预设;在上课过程中, 要以提高有效性为根本宗旨, 关注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后要求认真反思与总结, 发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4. 案例反思.

课题组成员在认真做好常态课教学反思的同时, 对于典型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进行理性思考, 撰写教学案例.在案例反思中, 总结有效教学的策略, 提升教学反思水平和能力.

5. 送教下乡, 广泛交流.

课题组的多位老师多次下乡送教通过与乡镇教师的交流, 宣传推广实验成果, 既发挥了辐射作用, 又使一些年轻教师不断成长起来.

6. 参与活动检验成果.

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赛课, 撰写案例、论文, 参加教学研讨会、网络教学活动等, 广泛交流、宣传、推广实验成果.

五、研究成效

(一) 探索了课堂教学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1. 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氛围———和谐民主的氛围是互动课堂的前提.

(1) 转变角色, 双向互动. (2) 互相尊重, 民主平等. (3) 以情感情, 以情染情.

2. 搭建有效互动的平台———适切诱人的平台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1) 定准互动的起点:找准兴趣点、抓住探究点. (2) 把握互动的时机:用情境激发兴趣、用问题引发思考、用冲突诱引思维、用追问引领思辨. (3) 放大互动的价值:让学生在互动中经历新知的建构过程、感受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完善思维的认识、发展情感的体验.

3. 激活广泛持久互动的耐力———激活耐力是有效互动的保障.

(1) 关注差异, 面向全体. (2) 适度评价, 激励互动.

(二) 探索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分阶段、分课型进行研究, 提出了小学数学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1. 新授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解释应用评价激励. (师、师或生) (师生) (生、师生)

2. 复习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回顾旧知自主梳理→交流展示完善整理→质疑问难沟通理解→联系应用提高拓展.

(三) 探索了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1. 学生参与互动的状态评价.

(1) 是否充分动口、动手、动脑,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是否独立思考, 思考过程是否合理灵活.

(3) 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4) 是否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能倾听别人的意见.

(5) 能否乐意与他人分工合作, 研究发现.

2. 学生互动的时空、方式评价.

(1) 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是否充分, 演示交流是否广泛. (2) 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不少于整节课的三分之二) . (3) 学习方式是否多样有效,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否互补.

3.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理解实质, 能否合理选择策略, 能否纳入旧知.

(2) 过程与方法:在新知的建构过程中能否自主发现数学结论, 能否获得数学活动的方法和经验,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数学思维等能否得到发展.

(3) 解决问题能力:能否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否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4) 情感体验:能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从而产生实践与创新的意识, 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能否得到发展.

六、分析

(一) 课堂教学的优化

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 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 以素质教育要求为指导,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实践, 对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

(二) 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容易掌握和实践应用, 更适合大班额教学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篇7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综合性明显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标准,高中地理教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本文作者结合在教学和听课的过程,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激发不够。传统课堂的45分钟,教师授课时间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节课下来,黑板上满满全是板书,教学过程没有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枯燥,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较低。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如果授课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和贴近生活,教学质量会大大折扣。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目前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这些设备本来可以大大方便教师授课,然而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许多老师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制作都较为粗糙,疏于讲解,而且对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往往仅将其当做一个幻灯机使用,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师对优秀的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较差,现在网上有各种地理教学网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优秀的地理教学资源,然而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却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国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课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地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交互性强、使用方便。

微课目前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根本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综合把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微课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各种符合地理课堂需求的微课视频,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地理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了实处。一般来说,采用了微课的课堂会更加别开生面,更加让学生以最大的兴致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也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变革,解决了教学当中枯燥无味以及学生昏昏欲睡的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是以“探究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应用,探索微课应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成功的在教材的部分重要知识点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实际教学的案例研究,对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课题将通过较长时间的细心研究,以微课在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响微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对微课在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积极构建一系列效果较好的微课教学案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过程,改进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知识点数量较多且较为琐碎,概念抽象,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低等特点。本文认为合理引入微课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可以整合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激发起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知识点脉络更为清晰,突出重难点和考点。

二、课题研究现状

微课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最初是以 2011 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 2012 年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代表。随着微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关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在知网搜索关键词“微课”可以看到,最近五年来关于“微课”的文献数量都以50%的速度增加,且数量较多,有7575条,如图1。另一方面,无论是知网或者百度学术中关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文章较少,例如在知网搜索 “微课”+“地理”仅搜索到203条结果,如图2。可见“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微课的有效运用,我们课题组的共识是,教材抽象,微课能具体化;教材简略,微课能补全教材缺失的知识环节;教材知识老化,微课能让学生紧跟时代;教材只有文字,微课可以是动态视频加讲解。每个成员至少制作一个微课,自己确定适合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让学生学习,自己判断属于有效运用,再发博文,与其他成员交流。网上有一些地理微课QQ群,每天都制作出新的微课,内容涵盖初中高中地理的各个知识板块,我们要精心挑选适合自己学生的微课来使用,同一节微课,有可能让学生看一次效果不太明显,可以让学生复制下来,多次观看,充分消化吸收,帮助他们攻克教材重点难点。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课题文献学习研究阶段。课题研究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在理论指导下的课题研究才会有生命力和高度。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抽出一定的教学空余时间,主要采用文献法。认真学习有关“微课” 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微课”的重要意义;参照黎加厚教授的分类,每一种微课有其优缺点,各课题组成员选择一种模式自己制作一节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还要把在网上下载的微课让学生学习,并观察效果。其次,工作室成员集体听课,判断这节课上,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否显著。

第二阶段:课题小案例收集、反思、归纳阶段首先,课题组成员,轮流运用微课讲课,其他人听评课,写心得体会。其次,将自己在教学时所用的微课的与其他老师的方法加以比较,写博文总结得失,将自己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理清自己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再次,在分析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对的微课个性化学习进行效果分析。

第三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个案分析等。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研究成果汇总,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博文、随笔、叙事、教学设计、工作室集体活动照片、地理微课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作用探究

(1)引导预习——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散乱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系统的记忆地理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微课教学倡导“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与下发的导学案相结合,梳理知识,进行全套的预习工作。许多课堂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对地球有感官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2)解疑释惑—生动描述复杂地理现象

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枯燥乏味的,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两可的,因此如何让枯燥的地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感兴趣?这又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一大应用。在《地球的运动》讲解中,我采用了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张张的动态图片,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怎样公转的以及内部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这让学生对我们的地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大有裨益。

(3)延伸拓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导致学生间存在很多差距。但是如果我们放任这种差距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恶性循环,但若照顾后进生的话也会浪费很多学生的时间。所以,这时微课就又派上用场了——制作未学章节的微视频,让对之前知识掌握好的同学观看,预习下一章节,既可以照顾到掌握差的学生,又可以节省好学生的时间。

(4)提炼总结—重现章节知识解决问题

通常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记得一些计算公式,而对于解题思路和原理已经十分模糊。微课的又一大应用就是帮助学生再现章节重点,回忆所学内容。

(5)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关注点

以前的课堂从“教师主讲、学生主记”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课堂的提问数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有的简单问题还采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这种看是学生主体的课堂其实效率不高。而在微课程背景下,学生在课前需要独立观看,理解视频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前预习的好坏决定了对微课程视频的理解程度。课堂上,学生则需要将自己的理解,表述给其他学生听,组内研讨。这样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二)利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1)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课堂、微课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是全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程不使用多媒体效果会更好,比如《大气环境》中,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只需要教师讲解一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就像“洋流”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们观看洋流的视频,洋流的运动是怎么进行的?洋流对其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这些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对教学也是益处颇多。

(2)集体备课,加强微课的科学严谨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尽量进行集体备课模式,备课组长分发任务,尝试将复杂繁多的微课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具体教师身上,由具体教师收集资源,总结整理,搜索最新时讯整合制作成微视频。这样把任务分散不仅减轻了单个教师的负担,而且还集各家智慧于一身,最重要的是经过多轮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产生,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3)了解微课和教学实际的内在关系

微课就是教学设计的一种类型,但是微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考验。教师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答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6.1发表论文数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以“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例》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等。

6.2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

(1)通过微课的应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高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学习习惯,并具有一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考试成绩来看,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几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要明显高于没有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班级。

6.3微课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

在应用微课之后对上课学生进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为100名进行该文科班学生,年级是高一下学期,男生30名,女生各70名。访谈内容包括:微课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兴趣,有没有出现知识点错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没有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没有其他建议,通过这些访谈内容来评测微课的效果。

访谈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将微课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总结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复习知识等,微课视频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元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最主要的是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起来更容易,如果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复观看,而且能准确找到没掌握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林燕.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D].上海:上海大学,2015.

[2]孙研高.微课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城市地理,2013(4):12-17.

[3]王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时效性研究[J].高中教育界,2014(3):42-46.

上一篇:情人节祝词下一篇:如何开展巡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