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听课感受

2024-05-23

语文公开课听课感受(精选15篇)

语文公开课听课感受 篇1

吴晓黎

叶老先生说:“一语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纵观公开课,从多层面展开教学,引导孩子们反复品味、涵咏语言,时而让孩子们在感性画面中感受语言,时而让孩子们在诗性飞扬中触摸语言,当然,更不乏让孩子们在理性讨论中体味语言。文中的一个标点,一个字词,一个语句都能蹭出火花。深挖文章内涵,体悟作者文中所寄托的真情,拓展学生感悟文字背后的真情。这正是“细节决定成败”的最佳体现。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我想,一节好课,要经常反躬自问:“我们还没做到什么”吗?它意味着运用自以为“非”的思维方式自觉反思那些自以为“是”的课堂教学。譬如,在向度上,对于一味关注学业成绩,相对于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底子与后劲,就要经常反思“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在长度上,对于损伤学生胃口的大剂量应试训练,相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对未来、对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就要经常反思“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在广度上,对于唯考是教的功利壮举,相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经常反思“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在深度上,对于基础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复杂与玄深,相对于顺应学生天性喜欢简洁、明快、自然、感性的教材与教学,就要经常反思“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

语文公开课听课感受 篇2

记得几年前上的一节语文公开课———《鼎湖山听泉》。当时接到教材很为难:因为这篇文章是作家谢大光初露文坛的一篇力作, 语言缜密, 词句优美流畅, 几乎每句每段都是重点内容:从作者白天未见泉水先听泉声, 到入夜万籁俱寂时品味泉声, 都让人难以舍弃。笔者当时选择的是第二课时, 如何才能让学生欣赏感悟文本的精华?当时有热心人出主意:文章二、四两小节都要作为重点教, 如果单纯教第四小节入夜听泉一段显得过于单薄。后来, 笔者研究文本, 再三思忖, 决定在第二课时略处理第二小节, 重点赏析三至五小节, 因为这段文字特美, 犹以第四小节为甚, 句式整齐, 有章法可循, 是学生学习句式的典范: (附三至五小节原文)

“我们循着钟声, 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这是一座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岭南著名古刹。庭院里繁花似锦, 古树参天。有一株与古刹同龄的茶花, 还有两株从斯里兰卡引种的、有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入夜, 山中万籁俱寂, 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 这时候躺在床上, 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 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 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 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 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 忽清忽浊, 忽扬忽抑, 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 拍打卵石, 穿越草丛, 流连花间……

朦胧中, 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 蕴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 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夜晚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变幻莫测在作者笔下流淌。置身于作者美妙的语言中, 仿佛就是在听一首流动的歌, 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愉悦和舒畅。当时, 笔者上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 如何让信息技术成为手段, 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 如何让自己的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笔者着实动了不少脑筋。先是预设方案, 接下来是一稿、二稿、三稿……教案亲自抄写、反复修改, 满以为会得心应手, 结果却大失所望。由于一开始就贪高求全、囿于套路, 结果蜻蜓点水、乏味无趣, 很美的一篇课文被笔者支解得支离破碎。于是, 笔者不由得重温美学, 冥冥中笔者隐约感觉到自己的教学过程就应该寻求“空灵”、“充实”, 寻求这样“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的效果。于是, 笔者重新备课, 舍弃一般, 紧扣重点, 先从听泉声入境, 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入夜泉声一段。这段文字语言颇有特色, 格式整齐, 富于音乐的韵律美, 最适合朗读、背诵了, 笔者在课中让孩子借助网络听音乐, 悟真情, 进行自由朗读。课中, 虽然孩子戴着耳机, 但伴随音乐竟情不自禁地诵之。尽管笔者当时嗓子有些沙哑, 还是不由自主地和学生一起读、一起听, 表现入夜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 雄深磅礴, 感受天籁之音带给我们心灵的感悟和享受。笔者曾在一篇随笔中写道:

如果不是因为参加南通市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优课评比, 我今生今世也许不会对广东肇庆的鼎湖山了解得那么深刻, 近乎于喜欢上那里的山山水水了。甚至每当现在看到电视上出现高山流水的画面, 我的眼前都突然一亮:这多像我当时寻找的鼎湖溪水, 潺潺地流动着, 一种刻骨铭心的感觉。那段日子, 永远都是快乐和充实的回忆。

至于课文第二小节, 笔者采用了略处理的方法, 让学生在欣赏完第四小节之后, 进行对比思考:为什么同样写泉声, 白天听到的泉声 (第二小节所写) 写得很简单, 而夜晚听到的泉声却写得丰富多变?由此让学生感悟:夜晚之静, 作者心静, 细细聆听, 才能如此品味, 也正如作者原文的结尾所写: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 历史的变迁, 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新陈代谢的声部, 由弱到强, 渐渐展开, 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 分辨着, 心神犹如融于水中, 随泉而流, 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 冲走污垢, 留下深情, 任我品味, 引我遐想。啊, 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 有泉则灵’。孕育生机, 滋润万木, 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 只觉泉鸣不绝于耳, 不知是梦, 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无人听课的“公开课” 篇3

伴随着一阵悦耳的上课铃声,数学课开始了,我面带微笑向学生问好,同学们也回应我“早上好,陈老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将学第五章的第一课,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6页。”就在这时,一个男生突然举起手对我说:“老师,您不是说有听课老师吗?为什么没有?是不是他们找不到我们班,要不要我去接他们?”我对他们说道:“并不是每个班级每节课都会被听到,听课的教师有限,大概是抽着听的,我们继续上课好吗?”“可是,我们不就白预习那么好了吗?我昨晚白弄到11点,唉……”“就是的,我昨天晚上又查书籍,又上网搜索资料,忙了半天也没有人听,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且因为上网还被老妈误会,差点抽我,解释了半天才相信,我容易嘛我!”听到同学们的议论,我赶忙说道:“首先感谢同学们的精心准备,相信大家一定会把听课老师‘震住。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假设今天没有听课老师,也应该认认真真地听讲,一丝不苟地完成每项作业、任务,因为我们上课听讲、完成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消化知识,是为了自我的成长,应是我们自主自觉的自然行为,而不是单纯的为表现给听课老师看。所以没关系,尽管没有老师来听课,我们也可以想像成班里坐满了听课的老师,用最佳的状态上好这节课,自己做自己的导演,自己做自己的演员,自己做自己的观众,ok?”听完我的一番话,那个男生又站起来对我大声说:“没问题,我们行,而且我们是最棒的!”接着他又对全班同学说道:“你们同意吗?”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同意。”

随后,我们开始上新课,尽管由于“听课老师事件”耽误了我们的时间,但是同学们的情绪异常高涨。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质疑,不断地观点交锋,笔者适时地介入点拨,课堂气氛非常融洽。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是我们的例行点评时间,我对全班同学说:“其实,上好一节课不是很难,对不对?即使没有听课教师我们的课也上得特别精彩,如果你们每节课都提前预习,老师精心准备,相信我们每节课都能上成这样好。”听我一番话,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课下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您的这节课上得太棒了,我们在笑声中掌握了知识,平时觉得一节课很长,可是今天的课却太短了,我们都没过瘾……”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教师要把常态课当成公开课认真准备,站在高处把握教材,想在深处精心设计,依据学生认知的准度演绎精彩教学。要像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那位教学技艺迷人且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那样,“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同时可以教育学生对于每节课都进行充分、认真的预习,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只有师生都对于课堂怀有敬畏之心,思维交锋,观点碰撞,生命辉映,这样才能实现在助推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成就教师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公开课为了谁?一定是为了学生。课堂面对的是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唤醒学生,激扬生命,砥砺智慧,解放学生才是第一位的。课堂永远是学生第一,而非观众。让我们的公开课不再“秀”教师,让其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的舞台;我们的公开课不再是戏场,只追求精致美、流畅美,更关注学生是否体验到解放感、理智感;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有生命的自然拔节。

因此,教师在执教公开课时也要放下功利、放下迎合心态,把其当做常态课教学,以常态课的平常心态对待公开课,鼓起教学勇气,拒绝虚假、杜绝表演,展现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真实场面,展现本节课的原汁原味,真诚交流,真心对话,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因为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是美丽的。

学生之所以称之为学“生”,其内涵要体现三个维度:一是学“生活的知识”,二是学“生存的本领”,三是学“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知识”和“生存的本领”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在课堂上要真诚地表现真实的自己,只有生活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展现自我,信赖我们,接受教化,课堂才会回归学习者的内在生命运动,学生才会把学习当做自己的兴趣,创造创新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尚学”的热情,教给其“会学”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能不会出现一帆风顺、一气呵成,甚至还会一波三折,但这是无可取代的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这时教师要尊重他们发生的错误,宽容他们的错误,温暖地融错,而学生也会在本真课堂教学中得以“发现”知识,得以提升技能,得以丰厚体验,得以磨砺思维。学生在校还要学习“生命的意义”,究其根本就是教师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如果教师在公开课上“弄虚作假”,把其上得带有表演性质,那样就是教师在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其危害程度远远高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滋养,丧失的则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总之,我们提倡教师把常态课看做无人听课的公开课去准备,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增长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渐用自己的学术魅力去征服学生。把无人听课的公开课当成常态课,投入生命,放下浮躁,拒绝功利,凸显真实的教育生活,还原课堂的本真,借此来磨砺自己的教学技艺,用教师诚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塑造品格。

小学语文教师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篇4

虎门小学

邓秋苹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提供这个学习机会,这周四我有幸和老师们一起参加了2012年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听课的活动。这次共听取了人教版的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伯牙绝弦〉〉共3篇课文。这些示范课以及渗透的教学观点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利用文本整体推进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结合我的教学课堂实际,我反思一下,我做得最不好的一个方面是没有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平时我的课堂是只有十来个学生在和我交流互动,其它的同学好像是事不关己,几乎也形成习惯了,我已似乎见惯不惯了。对那些不说的学生我也就算了,也不理了,不说我认为照样把课文阅读教学完成。就这样,我越来越觉得爱交流的同学也懒于开口了。这次,我参加了培训后,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样做不行了,必须得改!例如:这次来授课的武汉的一位名叫任丽君的老师在上《伯牙绝弦》时,教学中的四大环节分别为“朗读——概述——讲述——朗读”。各环节中都不忘记对学生“说”、“读”的能力的培养。在引导“朗读”时让学生弄懂字句意思的前提下断字断句(即各段的段意),让学生首先会读文言文,即读的时候要“一咏三叹”。她一部分一部分的出示课文,然后让学生读读看哪些地方不太好读,在断句的时候顺便解释字词的意思,她的在朗读中去渗透教学方法很好

让我觉得很受用。

由执教教师范小芳老师讲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开头就由课文中的主要单词引出课文每个段落的内容。将每个重点词语放在每个句子中去理解从而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串讲的很连贯很好。由于指导到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了。在板书中左边的词语为杭州、小钱、白血病,右边的词语为台湾、同胞、在余震中,中间的词语为捐赠、骨髓、1999.9.22,紧跟着引导学生“概述”主要内容时要求学生将黑板上的词语串联起来说出主要内容。水到渠成,学生说得轻松,说得精彩。在“讲述”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把每一个关键词要弄懂解释,如:辗转、骨髓、凋零、含苞、绽放、袭击等词的意思在句中的意义,这一教学法讲得更具体、清楚、吸引人。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讲,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说。我个人觉得范老师的用单词引入教学的教学方法很新颖,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去引用和学习。

由我县实验小学刘老师讲的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首先由“关于地震同学们知道多少?”引出课题,观看地震视频情境导入。本课由爱的誓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主线贯穿全文,讲课时老师将关键字挖出并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句子、段落的意思使学能从词到句清楚完整的理解和学习课文。学每篇课文前深研教材要思考好“教什么”和“如何教”。

高三复习课听课感受 篇5

章 来源

高三复习课听课感受

2012年10月30日、31日两天我听取了在昆明市第十四中学举行的昆明市高三生物复习课竞赛中的三位教师的授课,授课课题分别是《植物的激素调节》和《种群和群落》。

讲授《植物的激素调节》课题的两位老师,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其中,官一中杨素雨老师的课在注重知识完整性的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认知过程。杨老师的这一节课在准备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反复修改,每次修改后的课我都去听了,但最后杨老师呈现给我们的这节课与最开始准备的课比较已经做了极大的改动,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一节优质的高三复习课花再长的时间进行打造都不为过。王学宏老师的课,以题带知识点,通过试题的分析回顾知识点,给学生自主解题的机会和时间。

讲授《种群和群落》的老师,以学案为主导,引导学生在完成学案的同时,复习知识点,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听完课后我也在想高三的复习课改怎么设计,怎样的课才是一节有效的复习课。通常在高三的课堂都是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但我最近发现这样的课堂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烦,而且效率极低。讲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可能才是复习课的出路。另外,对不同的考点进行复习时,设计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需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

ww w.Y k j.CoM文

公开课听课心得 篇6

在公开课中,我听了多位老师的课,老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显示了自已独有的风采,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现将我的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一、养成和蔼而威严的教学态度

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俗话说:情通才能理达,情不通则理不达。如果教师不讲情,就会把课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

二、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老师教学语言悦耳、亲切,教态轻松自然,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对整堂课。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拉近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重视讲练结合

通过听课学习,我深深体会到:要在“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上狠下功夫。“精讲”就是要讲清讲透教材的重点。教学重点要讲清讲透,非重点内容可以略讲,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掌握的问题可以不讲,不平均使用力量,不面面俱到地讲述各部分内容。“精讲”还要讲清讲透教材的难点。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或超过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往往是讲授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要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困难所在,讲清这部分内容,其它问题就可以豁然贯通。对于这方面的内容,亦应精讲。总之,“精讲”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作精辟的讲解,使学生能从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并腾出一定的时间,加强基本训练,加强能力的培养。“多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听课学习,我深深感到,人所谓良师,功夫在课外。好老师的水平在课堂上体现,功夫却在课外。做好老师首先要苦练基本功,打好底子;二要不断读书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精神修养,三要多听多看多实验,增长实践经验。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修成正果。

四、教师业务专业水平、素养较高。

老师们大多有扎实的基本功,语音清晰,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值得商榷之处:面对学生多种回答情况时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规范、精简课堂语言,以鼓励为主,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公开课絮语 篇7

什么叫公开课?那就是公开出来的课。上个世纪80年代初, 特级教师于漪执教公开课《海燕》, 电视台进行直播, 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风采。有人评价说:“上于老师的课, 不是在学习课文, 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谈话, 是在文字的灿烂世界中翱翔。”据不完全统计, 她执教了近2000堂公开课, 有近50堂公开课被录像、传播, 影响深远。

公开课不只是公开给专家评点, 还供普通老师们商讨;它不只是给同科目老师看, 其他科目老师也有看头;它不只是公开给同行看, 各个行业的人都可以从中有所受益。公开课不是要“好看”“好听”, 而是以富有意义、值得学习、能够引发思考为评价标准。

既然听课是一种学习, 具备可学性就应该是公开课的第一要义。但我们发现公开课往往好看, 却难学, 更别说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了。这样的公开课上, 执教老师是以好看”为第一追求的。这堂课, 他从钻研教材到收集资料, 从设计教案到制作课件, 甚至每一个预设与生成, 都是花了苦功, 费尽心思的;这堂课甚至要凝聚许多老师的智慧, 反复修改教案, 在多个不同的班级进行“预演”;有时甚至讲究到老师的着装, 上课时的举手投足、语言神态;有时要精选学生, 从别的班借来优秀学生, 而回避自己班的差生;有时连谁回答什么问题, 回答些什么都特意安排好了。这也难怪, 往往公开课之所以变味, 在于它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一堂课上好了, 各种溢美之词、荣誉称号、比赛机会接踵而至;相反, 上砸了则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公开课的功能是什么?它在于突破教学难题, 启迪教学思路, 提升教学理念;在于探索与试验。语文教学颇受诟病, 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语文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 立足课堂, 大胆尝试。

公开课必须在常态下进行, 是真实的课。既然真实, 那就不必去追求完美, 不刻意去精雕细琢、千锤百炼。它应当是原汁原味的课, 可以素面朝天, 返璞归真;无须花里胡哨, 矫揉造作;多一点本色, 少一些粉墨。语文教学, 就是母语学习。语文课, 就是带领学生涵泳咀嚼, 感受语言文字之妙。语文课堂, 老师范读入情入境, 学生齐读书声琅琅;老师板书工整规范, 学生写字一丝不苟;老师讲解妙语连珠, 学生发言争先恐后……

公开课允许失败。失败的公开课于执教者和听课者而言都有进步。我们见多了“白璧无瑕”的课, 叫好声一片;但只能让人望而止步, 望课兴叹。唯有失败的课, 让我们更多去进行反思, 改进教学;让我们碰撞思维, 受益匪浅。公开课可以是留有遗憾的课, 是直面缺点的课。这样的课更能让大家去反思分析, 让大家去吸取借鉴。目前, 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能发现问题, 不能正视问题, 这样也就不可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

公开课要体现教师个性。公开课一方面可以锻炼人, 另一方面却可能因为投听课者之所好而消磨执教者的个性特色和个人风格。上公开课是个扬长避短的过程, 而不是千篇一律追求统一的办法。公开课鼓励执教者根据自身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际, 立足学情, 上出自我风格特色。有的老师擅长朗读, 声情并茂;有的老师写得一手好字, 龙飞凤舞;有的老师文笔出众, 妙笔生花;有的老师口才超群, 激情澎湃;有的老师见多识广, 厚积薄发……这些特长充分发挥于课堂之上, 就必然逐渐成为自己或睿智、或温婉, 或激昂、或沉稳, 或幽默、或含蓄的课堂教学风格。

公开课听课小结 篇8

——赵福有

本学期我们学校继续进行教学改革,本次公开课仍是探究——主体参与型的展示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特别注重的是学生的才能的展示。学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听完课,感触很深。我校教师的讲课水平和改革的力度,都有提高。教师们都能体现主体参与型,很好地做到环环相扣。张永昌老师注重学生的自读,并在自读展示中当出现问题时,及时返读课本,纠正自读误点,注重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培养。

张淑琴老师的课堂设计紧密有序,有力度,有难度,并贯穿爱国教育。张平生老师的设计有特点,学生交流中对于疑难问题放手让学生自我解决。点拨及时准确。

张俊英老师的设计细腻、知识探掘的深,基础知识强化到位,并知识有所延伸。赵美玲老师能通过学生的题型设计,点拨强化,很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每个老师的课生动活泼。

学生们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致,特别是展示自学效果的同学更是精心准备,积极性特别高,带动了全班同学。

我也参与了本次公开课教学,但深深认识到与同事们的差距之遥。在环节上连贯性不强、设计不精、点拨不准、训

练不勤,通过教学反思,要在钻研教材上狠下功夫,设计上勤动脑筋,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上狠下功夫。

英语公开课听课心得 篇9

本课时是小学四年级第四单元《My Home》的第一课时。这一单元要学习的是一些基本房间的名称及一些摆设物品名称。与前几个单元一样,所要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样的学习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为学生的日常交流开创了空间。同时,此单元的学习为学生在五年级学习各个房间内的摆设做准备,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来学习,体现了本套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意识,又体现了英语知识前后的紧密相关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部分为热身准备。老师主要作了如下设计: 先让全体学生复习本册P19 Let’s chant。以这个let’s chant作为热身,一是纯粹地以进入学习前的`热身;其二利用let’s chant,为新课导入做准备;其三是为巩固练习时的自编let’s chant做准备。

第二部分主要是单词的新授部分。出示了五扇门,主要以进入这五扇门来教学,教学第一个单词bedroom时,老师选择了由教师来掌握主动,目的主要是这个单词比较难,第一个教学有利于学生记住,因为最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教学第二和第三个单词时由学生自己选择房间,然后进行教学,这里给了学生主动权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四个单词老师采取加法的形式进入,比如是去房间四,你就可以问一加三是多少,然后得到四,就去第四个房间。教学第五个单词时,让学生猜是什么房间,在猜的过程中既让学生对前面的单词进行了巩固,也有利于第五个单词的引入。在教学这五个单词中老师运用了四中方法,既不枯燥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这五个单词中,老师以肚子饿去厨房吃东西,动画时间到了去客厅看电视,看完电视有点困了,需去浴洗漱再进卧室睡觉这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结合来对Let’s do进行教学。与此同时,让学生了解不同房间的不同用途如何用英语来表达。

当所有单词都教授完毕后,进入单词巩固操练,设计此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因为这些与这生活相关联的单词学习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平淡为无奇,所以老师设计让学生把单词与图片配对的形式来巩固,同时还采用了游戏,充分给予他们展现的机会。

在操练过程中,将各图片贴到墙上,创设情境,这种情境的创设,使教学很真实,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地投入到表演型的学习中去。

第三部分为拓展训练。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家,让学生对家的情感在画中激好,培养对家的热爱。

语文公开课的几点担忧 篇10

一、过于追求课堂预设的完整性, 割断学生探究的流程

精心备课无可厚非, 但课堂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 而不是事先预设课件的翻版。新课程教学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 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 艺术地准备教学预案。预设的教学目标应该能够充分地体现“能力与知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奠基石。教学内容要能够为教学的生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从预案出发, 又不死守预案, 依据预案, 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 打破教学过程中的预案, 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灵活变化, 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这种新的生长点就是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知识的源泉。我们应该随着学生的学习现实予以充分的点拨和指导, 让他们理解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我们在听课学习中也发现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并非如上所述, 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 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 或随意敷衍一番, 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人是随意否定, 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 不能有任何逾越, 唯恐打破预设的教学流程, 但是过于追求课堂预设的完整性, 就会割裂学生探究的流程。学生学习的客观情况, 仅从全篇文章的角度来布置几个思考题, 让学生去讨论探究。其实这种做法, 一方面浪费了教学的宝贵时间,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都已明白清楚, 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探究层次不深, 视野角度不广, 这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无疑又起了极大的阻碍。

二、过于逞才使学, 以炫技为能事, 压缩学生探究的空间

有位特级教师上《归园田居》, 将诗句转化成散文化的诗句, 这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但教师从头到尾自己把整首诗散文化了一番, 展示了教师扎实的文学功底, 但学生听得是朦朦胧胧, 对于这位教师的教学提问也就自然显得力不从心。学生所应该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没有被充分地予以呈现和探究, 给他们理解诗文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 采取适当的方法, 进行语言表述?教师对诗句逐字逐句一一讲解, 这样的过度诠释压缩了课堂生成的空间。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效果当然不会理想。驾驭课堂的艺术性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上, 体现在对课堂民主氛围的营建上。

其实,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探究过程, 这是一种动态生动过程, 应该是“读书琅琅、议论纷纷、创新不断”的这种局面。学生才是课堂上语文学习的主体, 而教者仅是引导者, 教者应该扮演是“授之以渔”的角色, 应该让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用慧眼去洞察一切, 聪颖的头脑思考一切。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要比我们一味的说教更值得重视。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 一方面能够自我激活语文学习的潜能, 增强自身的学习内驱动力;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过于追求程式化, 以模仿取代创新

语文教学时“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文本拓展”三段模式。僵化的范式如同几个圈套让学生往里钻, 所谓“请君入瓮”是也。许多教师在看到名家名师做课之后, 便极力仿效, 偏离了自己的初始起点, 偏离了学生需求的差异性, 偏离教学内容的出发点, 一味模仿, 缺少个性风格, 甚至出现了“千课一面”的现象。程式化的教学使师生的思维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 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程式化必然导致知识的无活力化。知识的无活力化,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现在的教学, 很多丧失针对性, 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一个地区出了一个全国出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看这个地区教师做课与教学设计, 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其雷同程度着实令人惊讶之余不能不深感悲哀。有些人称之为教学流派, 笔者不敢苟同。教师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创造性与艺术性不见踪影。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可能对教师很受用, 给评课者的观感很不错, 但这种程式化的东西是和我们的学生吗?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吗?缺乏创新性的教师又怎么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呢?这是我们应该值得思索的问题。

四、过于追求热闹, 以群体行为淹没个性思考

课堂也应该有静寂的时刻, 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不管又无必要, 学生合作流于形式, 为了课堂有所谓“行云流水”的感觉, 设计的问题是非常低能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 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 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而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老师提出问题, 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 于是人声鼎沸了一阵子后, 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 最后是教师以权威的姿态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做严重削弱了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共识性的知识是有的, 但充满个性的创见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是非常珍贵的。

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服务, 教师要在真实的教学历程中培养学生。要设法变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 需要能生成目的, 目的能推动行动, 行动能优化心态。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的需要为支点去启动课堂教学。一味作秀, 刻意过度, 则并非课堂教学的真实诉求, 公开课教学中的变异现象不可避免, 如果移植到常态教学更是贻害无穷。消除公开课教学中的变异现象, 才能还原课堂教学绿色的、充满生命智慧的、健康的初始生态, 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

总之,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秉承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学生发展认知规律, 鼓励他们从教材文本中大胆的思考探究, 探寻出更适合他们学习发展的语文知识。

摘要:从语文公开课教学中的几种变异现象分析入手, 认为语文教学应从教材文本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 围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而不断地创新互动。语文公开课所出现的“过而无度”则令人担忧, 这种形象导致费时费力, 更是误人子弟。语文公开课应该还语文教学的真实面貌, 品味欣赏人物, 散发多彩的人文性。

初中化学公开课听课体会 篇11

2010年10月27日,在遵义县新站中学举办了化学公开课评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共有六位化学老师进行了听课评课。与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进行对照,深切感受到本次听课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本次公开课课题是海水晒盐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海水晒盐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转化,第二课时主要讲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在课堂上学生活动非常丰富,从提出问题到设计方案,再到操作实验以及得出结论都由学生完成,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他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充分符合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目标。而反思自己设想的教学情景,虽然明知放手给学生的诸多好处,但是在教学进度的驱使下往往刚刚放手给学生就急于收回得出结论,在没有充分时间的条件下有些学生难以跟上进度,这样以来,讨论就留于形式,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最初目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备课时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做到详略得当,对于重点内容或者能开拓学生思维的内容给予充分时间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里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另外授课老师们还注意了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讲解海水晒盐时,授课老师课前准备了海水,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操作,亲自体会海水晒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点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的应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随处可见,有很多都是与初中所学化学知识有关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加强所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既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增进其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我在常见的金属材料这一节时事先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带到课堂上来,例如铁钉、铜线、体温计等等,对这些金属进行观察分析以后,获得结论就变得轻松很多了,再比如化学与健康一单元中事先让学生收集食品的包装,分析包装所含营养成分,既可学习新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建立均衡膳食的观念。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相应的学案,在学案中有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整节课的框架,这样学生时可以有效的记录,并且在学习后对于整节课也有个整体的认识,也给学生复习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总之,通过这次优公开课听课学习,让我有机会集长补己之短,应用于自身的课堂,希望我们以后的授课能越来越精彩。现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写下来和大家进行交流。

1.教学态度要严谨, 一丝不苟。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来组织、设计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

2.精心组织,细致安排,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一些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直观明了的描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篇12

今天,在我校举行了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有幸听了一节金老师的科学课《磁铁有磁性》。

金老师在导入时首先出示视频:机器人与磁铁;提问“为什么机器人和这个磁铁是好朋友”问题导入。在新授时,教师带来许多物品,让学生自己实验操作,然后学生分组完成试验,验证猜想的效果,最后得出结论和总结。在整个过程中,除了老师的备课和常规教学环节、教具等准备的非常好之外,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的鼓励性语言;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金老师一直贯穿鼓励性语言。比如说:真好!真的好棒!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等,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就是一种激励和赞赏,学生会感受到强大的推动力,这就是教学理念改革的一种体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学习、学会用这种方法,而不应每每都是严词措句,整天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老师有高兴的时候。记得我的一位同事曾经说过:好学生是夸奖出来的。老师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量夸奖多于批评,赞赏多于指责;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总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如果孩子有不足或错误,要委婉的指出;让孩子感受到哪些地方是不对的,老师这样做就大大的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强,对孩子一生的作用将是巨大的。

语文公开课听课感受 篇13

一、教学理念、模式要体现“新”字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优课的标准也有变化,但主要的看是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全班学生是否融情于课堂,是否践行少教多学的理念。一位语文老师无论你的教学水平多高,教学经验多么丰富,但把自己当成是唱戏的主角,把学生当成是观众,无论你上的多么精彩,多么流畅,我给出评价都是唯一的:低效课。因此,优质公开课首先要让学生的看、 听、思、说、做有机动起来,而老师的作用在于指导、欣赏、激励。 其次,教学模式要新,譬如,我听了张新的《社戏》一堂公开课, 他采用了协同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采用三案教学:导学案、 检测案、诵读案。通过三案把学生思维,教学目标,课文内容,紧密有机联系在一起,老师通过三案只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进行指导、 点拨,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兴趣高涨,气氛热闹,真正实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学,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真正合作的互助作用的过程。这个新就是这堂课的闪光点。

二、要让学生融情于课堂教学情境之中

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 入境如至亲。”也就是说只有创设情境采用学生的情感流露。譬如, 王美丽上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他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节奏舒缓,低沉,悠远绵长的小提琴曲,营造一种忧伤氛围,学生受到解读诗歌背景音乐的感染,以自己真实的体会来迁移到诗人乡愁的情感。同时加深本课《乡愁》知识的解读。 还有李文上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他别出心裁的采用以评书形式的开场白,来解说本课的故事情节,这种教学情境一下子把班级的气氛活跃起来,同时也让学生以说书人的身份,描绘鲁智深那三拳的描述,教学效果收到奇效,使语文情境教学美轮美奂,魅力无穷。

三、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节奏感,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很讲究节奏感,要有张有弛。一个成熟的老师都能对学生学情,基础内容,课堂设计,意外情况了如指掌,能很好把握课堂节奏感,用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把语文教学上升到艺术高度,在思考,探索,规律,创新教学节奏中完成教学任务。 使思考能细心预设,虚实有度;探索要合作探究,注重实效;规律, 要深入内在,寻求根本;创新要有效运用,推陈出新。保证学生自由活泼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鼓励求异思维,启迪创造性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开创创新的领域,上出语文味,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片沃土和快乐的乐园。使教学过程在自己节奏走有条不紊思维进行,这就靠老师高超的驾驭技术和艺术手法。要求我们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做好平衡,师生平等对话,老师关注的是学生质疑的重点与难点之处,要学会务实避虚,次要的小问题不要纠结,一带而过即可。 其中张华的《背影》一课把握的特别好,游刃有余,使学生讨论空间和时间,思考空间和时间,训练时间安排把握层次清晰,合情合理,不愧被评为一堂优质的高效课。

四、进行多元化评价,及时反馈

由于学生在智商、兴趣、理解上存在许多的差异。因而,也就有必要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等级的任务驱动,同时, 也要给予相应的评价。多元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其中冯刚老师借助小组抢答的模式,采用竞争机制,老师点评,小组互评,掌声鼓励,“夸张表扬”等形式对于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反馈点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评价的模式应该多元化,而且要适时变换评价的模式,对学习的结果及时反馈,如此教学效率必然是高效的。

五、老师多多听课磨练充实自己

我们语文老师要甩掉平庸教书匠的称号,成为一个学生,家长, 社会满意的优秀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与时俱进,跟上教改的步伐,成为时代所需的优秀教师, 我想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大纲,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跟班听课,苦练基本功,以扎扎实实的态度写好每一课的教案,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是一门情感最丰富的科目,要想与学生产生共鸣,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鼓励青年语文老师上课时要有亲和力,精神要饱满, 面带微笑,用自己的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把书本中的喜怒哀乐上出来,让学生崇拜你然后喜欢你的课堂。

总之,一堂好课,如果能蕴含着悟性的哲理,流淌着人间的真情,承载着缤纷的世界,浓缩着人生的精华,放射着心灵的智慧, 铺架着成功的阶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事半功倍,那么就达到了我们语文老师追求的理想境界。

摘要:判断一堂语文公开课是否优质,首先要看它是否执行“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是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激情,求知欲,其次看它是否分层教学,有情感教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幼儿园公开课听课体会 篇14

东城幼儿园教师

马静

刚刚过去的一周是紧张的,也是惊喜的,紧张是因为有压力,惊喜是因为经过这一次的锻炼,我又成长了,收获了。不仅如此,从每位老师的公开课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上进的精神,同时也鼓励着我,让我更加努力。听完了这周的课,我有一个很大的感触,那就是每位老师都是最棒的,每位老师都是第一名,因为每位老师身上都有着不同的闪光点……

先拿贾怡老师讲的小班健康《我会穿衣服》来说吧,她用可爱的表情,多变的声音,让每一位幼儿都安静下来,像小花猫一样,认真听老师讲课;王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数学课是一个惊喜,因为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难讲的枯燥的学科,王倩老师不仅用实物让孩子去动手,去操作,还用好玩的“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动起来,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满了乐趣,孩子们一直兴趣盎然;李芳老师的语言课《小袋鼠》,活动设计游戏丰富,吸引小朋友的眼球,小朋友愿意跟老师互动,开心学儿歌,开心学识字;赵翠珍老师的《小企鹅》用自制企鹅模型,让幼儿观察,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小火车”的游戏也非常好玩,适合小班小朋友;孙伟老师的《米皮皮的敲长长》课堂气氛好,活动设计好,有故事,有游戏,有参与,有问题,有表演,孩子们认真听故事,开心玩游戏,愉快来表演,争抢答问题,孩子们喜欢这堂课,我也喜欢这堂课;郭娜老师用真实的声音和图片,让孩子们全面地了解了《特殊功能的车》,课堂中老师还善于抛出问题,让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散了孩子的思维,提高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玩的情景剧让幼儿参与进来,巩固了学习效果,展示了学习成果;李丽老师让一堂音乐课“动”了起来,孩子们纷纷模仿小动物走路,不仅知道了小动物走路的姿势,还轻而易举地学会了《走路》这首儿歌,更让我感叹的是,李丽老师还邀请所有听课老师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孩子们一起载歌载舞。听了这么多优秀的课例,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感到自己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我愿向他们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1.多用表情和语气来吸引小朋友;2.多设计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3.多使用一些让幼儿大开眼界的教具,如,实物、图片、声音、视频等;4.给孩子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孩子表演;5.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特别要备孩子;6.课堂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做到课堂“活而有度”。

幼儿教师是孩子的朋友,是幼儿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而不是拘束者,我愿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同孩子一起玩,一起学,一起成长。把自己儿童化,把活动游戏化,激发孩子的动力,让孩子愿意学,主动学,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组内教研公开课听课心得 篇15

本次我们组内共上了10节课,这10节课各有千秋,现选取两位老师的课进行探讨学习。谨以此文向两位老师学习。

1、张华老师的《正脚背运球》一课赏析

张老师的课基本功扎实,课前准备充分,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常规训练到位。整节课相对比较严谨。

课的开始张老师首先以“传球比快”的小游戏解决了发球的问题,同时又起到了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真可谓是一箭双雕。课的基本部分的教学更突显出了老师的专业水准。专业化的示范动作,极赋渲染性的行体语言,使学生及听课教师赞不决口。教师由浅入深的技术讲解与练习,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正脚背运球技术。精彩的练习内容----“三人一组运球演示”,更使学生激情投入练习之中。真正体现了“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2、邓秀强老师的《耐力跑、跳台》一课赏析

邓老师的课教法先进,内容丰富,课堂气氛活跃。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自我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整节课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形散而神不散。

课的开始教师首先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深入其中,快速激发出学生的练习热情,很快进入了角色。尤其是最后的游戏部分,教师用“跳矮墙”的形式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体会了耐久跑时重点要体会的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这一知识要点。

整堂课教师没有把怎样做动作的方法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去探索,去交流;并且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自愿的氛围中,享受参与运动的乐趣,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一节充满笑声的体育课,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的轻松。作为体育老师,我们给孩子的课堂应该是宽松的,在宽松的环境下,孩子的潜能才能最大的程度发挥出来。严谨的课堂,一丝不苟的课堂队伍调动,是对体育老师课堂组织能力的一个考验,同样,宽松的体育课堂,也需要老师付出努力来营造。不同的课堂内容,不同的教学组织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是教学组织模式,关键是看老师如何来把握。但是无论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孩子服务的。为孩子的健康着想,为孩子的健康奠定一生的基础,需要我们老师不

上一篇:湖北上半年中小学生安全事故70%发生在校外下一篇:伟大的父爱――读《父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