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说课

2024-08-05

七颗钻石说课(精选8篇)

七颗钻石说课 篇1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本单元以“可贵的亲情、友情”为主题。第一篇感悟“回报父母的爱”,第二篇体会“朋友间的友谊”,本篇进一步从“爱亲人,爱生命”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无私广博的爱能创造奇迹。

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自主识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并书写部分生字;第二课时精读品悟课文,感受文本的内涵,书写部分生字并拓展延伸。今天我着重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说学情分析

《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会让他们感受到无穷乐趣;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会让孩子感到可亲可敬。所以很容易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悲伤,共欢喜。三年级孩子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虽然阅读兴趣浓厚,但是对文章的感悟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因此,学习时应在原有阅读水平基础上,学习多种阅读方法,深入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以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关于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罐”字的书写。2.理解课文内容,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3.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在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方面有所感悟。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方式,通过不同层次的读,不同形式的读,入情入境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感悟和理解,再进一步带着感悟去读,读出自己的感悟,体会文章的内涵。

2、说学法: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并且在朗读实践中学习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五、说教学预设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1)导入新课,复习生词;

(2)整体感知,说说水罐神奇的变化,导出课文明“线”。

(3)精读理解,探究水罐变化的原因,感悟课文暗“情”。

(4)拓展想像,升华情感。

(一)导入新课,复习生词

我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的: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世界,共同来学习《七颗钻石》。(板书)接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新词,其中需要特别注意“唾沫”一词的读音。

(二)整体感知,说说水罐神奇的变化,导出课文明“线”。水罐神奇的变化是贯穿童话故事的一条明线,也是学生在初读童话时最容易发现,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从这里开始学习容易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切入问题是“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罐子?”,之后,当学生说出这是一个神奇多变的罐子时,请同桌讨论水罐一次次发生着什么变化?并板书:空——满——银——金——(七颗钻石)——星星。理出课文明线。

在读这些句子时,巧妙抓住时机,在语言环境中再次复现本课重点生字词,其中,“罐”字笔画较多,字形结构不容易写好,为了让孩子写出汉字的形体美,我重点指导了“罐”字的书写。(板书)

(三)精读理解,探究水罐变化的原因,感悟课文暗“情”。

我非常欣赏于永正老师的一句话:“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是理解的需要,是识记的需要,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我这样过渡:水罐由空的变成满的,继而又变成银的、金的、跳出钻石变成星星,多么神奇的变化!投入你的感情读读课文,从水罐一次次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个过渡语,同时包含了对学生的自学要求。这个自学要求同时也是教材课后的问题,以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让学生不仅去读,而且边读边体会,边体会边读,这是继初读——读正确,自由读——理线索之后更高层次的读——读出感悟。《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的体会也许会很粗浅,也许只是一星半点,不必担心,这都是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而且会在后面的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所以这一环节,决不匆匆而过,而是给足时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静心潜入文本,充分地去读、去悟。此时课堂的静是为接下来的精彩蓄积力量!

学生自读感悟之后进入交流研读环节。主要采取“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重点解决“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这一教学难点。

叶圣陶先生说:“教为了不教。”在焦作市高效课堂教学原则中也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教会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注意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与渗透。比如在感悟“一天夜里,小姑娘一个人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这段文字时,学生的感悟很容易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我就采用想象感悟法,用课件呈现这样的情景,引导孩子们想象:这样一个黑漆漆的夜里,小姑娘一个人走出家门为母亲找水,她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当学生充分想象,充分感悟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夜太黑,路太难走,小姑娘为什么不能等到天亮再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从中体会到小姑娘的坚强、勇敢和对妈妈深深地爱。学生在这样的想象感悟之后,纸上的文字已立体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再去读文字,就不仅仅是读文字了,而是在读文字背后的情感。正像歌德说的:“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纸面的文字,另一只眼睛透过文字,看到纸的背后。”

在读文、感悟、再读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悟逐渐加深,此时教师问:“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一次次神奇的变化?”水道,则渠成。总结,是爱。用一个大大的心形圈住这一次次的变化,文章的暗线得以揭开。

最后回归整体,配乐,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那神奇又感人的一幕。(范读)

(四)拓展想像,升华情感。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你们听,水罐里涌出的水在源源不断地流着,渐渐汇成了小溪、河流。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说说你想到的画面。这个环节一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爱心的神奇力量,感受到是爱拯救了地球;二来更加深刻地感知童话的丰富的想象力,并在想像说话中得以迁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人文熏陶,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打好底色。因此,我这样总结:是爱让人类得到了救命的水源,是爱让地球重新恢复生机。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那耀眼的北斗七星的时候,一定会相信,爱,可以创造奇迹!最后,师生共读老师有感而发写的一首小诗: 爱,是荒漠中的一眼清泉。

爱,是寒冬里的一缕阳光。

爱,是孕育希望的泥土。

爱,是滋养万物的雨露。

一句简单的问候,是爱。

一支削好的铅笔,是爱。

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是爱。

那总也听不完的唠叨,也是爱。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课堂在这首小诗中而变得意犹未尽,引发学生课下关于爱的更多的思考。

六、说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说课 篇2

生: (读) 很久很久以前, 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这次旱灾有多严重, 课文说了几点?

生:说了三点,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什么是“干涸”?

生:就是河里井里一点水也没有了。

师:“涸”就是“干”的意思。我们平常一般说“井都干了”, 在书面语里一般说“干涸”。“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又有一个词是“干枯”。

生:“干枯”就是花草没有水分, 都枯萎了。

师:这里的“枯”就是“干”的意思, 平常我们看到花草没有水分了, 说“干了”, 或者说“蔫了”, 写到文章里用这个词———干枯。再往下读, 还有一个词语。

生:“焦渴而死”, “焦渴”的意思是喉咙很干, 渴得受不了。喉咙就像冒火烧焦了一样。

师:这段用三个句子来描写旱灾之大。能不能先说“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再说“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生:不行, 因为最先发生的是“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然后是“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最后才是“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这样你就把每个句子的意思、词语的意思都准确掌握了;句子之间的关系弄得明明白白;整个自然段的内容清清楚楚。这样读课文就叫做“仔细理会”。现在请你再读这段, 想象旱灾之大。

(指名读, 齐读。)

师: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写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妈妈去找水, 在这个过程中, 好像有谁在施魔法, 让那个水罐发生了好几次变化。神奇吗?

生:神奇!

师:我们读课文, 体会每一次变化是怎样的神奇。先看第一次变化。

生: (读文中描写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句子) 神奇在小姑娘醒来的时候, 发现空罐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什么是“清澈新鲜”?

生:就是水很清, 很透亮。

师:小姑娘觉得特别惊奇, 有一个词写出她的感受。哪个词?

生:是“竟”字。是没有想到的意思。

生:还有一个词语是“喜出望外”。特别高兴, 出乎意料的高兴。

师:读出小姑娘当时的感受。

(学生自读, 体会。)

师:再看第二次怎么变化的。

生: (读文中描写水罐第二次变化的句子) 这次水罐掉在地上, 没有倒, 而且是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

生:还有就是那个罐子里的水应该洒了, 但是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这很神奇。

师:神奇的是罐子里的水很满吗?

生:不是, 神奇的是罐子里的水一点也没有洒, 还是满满的。

师:所以, 你再读课文里的句子, “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应该怎么读?

生: (读) 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重音落在“还是”一词上)

师:这就对了。你理解得准确了, 读得就准确的。再读第三次和第四次变化。

生: (读文中描写水罐第三次第四次变化的句子) 水罐由木头的变成了银的, 又变成了金的。

生: (读文中描写水罐第五次变化的句子。) 最神奇的是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 涌出许多水, 而且七颗钻石升到天上, 变成七颗星星。

师: (拿一个杯子做道具) 谁来讲讲, 许多水涌出来, 是怎样一个情景?

(一名学生演示, 水从杯子里冒出后向四面流去。)

师:对了, “涌出”就是“冒出”, 水向上冒出来, 流向别处。这和课本图画里水向天上喷的情形是不一样的。这一点要注意。

师:这些变化太神奇了!神奇得让我们觉得好像有个人在施魔法。好像是这个人一路跟随小姑娘, 看着她的一举一动, 在一旁用魔法帮助她。你来想象, 可能是谁在暗地里帮助小姑娘?

生:是一位仙女。

生:一个有爱心的魔法师。

生:是一位有爱心的女巫。

生:是个好心的外星人。

生:是一位下凡到人间的仙人。

师:想象非常丰富。我们先采用第一位同学的说法, 是一位仙女在暗地里帮助小姑娘。现在我们再来读课文。 (请学生A到讲台前读课文) 现在同学们就是仙女, 一边听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为什么帮助她?

生A: (读课文) 一天夜里, 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 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 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师:各位仙女, 你们是什么感受, 为什么帮助她?

生:她不是给自己找水, 而是给自己的母亲去找水, 她这样爱自己的母亲, 所以我要帮助她。

生:“哪儿也找不着水”, 说明小姑娘为了给母亲找水, 去了很多地方, 都没有找到水, 她太累了, 累得倒在沙地上了。她为了让母亲喝上水, 一点也不怕吃苦。所以我要帮助她。

生:我想, 这个小姑娘可能白天也出去找水了, 没有找到, 她在夜里接着出去找水。她为了妈妈真是很辛苦。

生:我从“一天夜里”想到, 她可能是为了不让妈妈为自己担心, 所以她才在夜里, 在妈妈睡觉的时候去找水。

师:于是, 你们决定怎么帮助这个小姑娘———

生: (齐读) 当她醒来的时候, 拿起罐子一看, 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生A: (读课文) 小姑娘喜出望外, 真想喝个够, 但又一想, 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 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 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 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 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师:仙女们, 你们是什么感受, 为什么帮助她?

生:我从“匆匆忙忙”这里看出她找到水之后非常高兴, 她觉得自己的妈妈有救了, 就赶快往家里跑, 想让妈妈快些喝到水。

生:我觉得这个小姑娘很有孝心, 她拿到了水, 自己也想喝一点, 可是她想到自己的妈妈在家里生病, 她就喝不下去, 她一定要让妈妈先喝到水, 就赶紧往家跑。这一点把我感动了。

生:我也觉得她很孝顺。这么小的年纪摔倒了, 本来应该疼得哭起来的, 可是她为了让妈妈快些喝到水, 她顾不得疼了, 赶紧去捡水罐。所以我要帮助她。

生:我从“匆匆忙忙”这里, 想象到她可能是怕妈妈担心自己, 所以她抱着水罐赶紧往家跑。

师:于是, 你们决定帮助她———

生: (齐读) 她以为, 水一定都洒了, 但是没有, 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 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生A: (读课文)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 小狗把它舔净了, 变得欢喜起来。

师:仙女们, 再来说说这一次你们为什么帮助她?

生:我觉得她很有爱心, 因为天很干燥, 小狗没有水就会死去, 她爱小动物, 自己都舍不得喝的水却给了小狗一点。

生:我也觉得她很有爱心, 她觉得一只小狗也是一个生命, 不能眼睁睁看着它死去。她把小狗的生命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所以我要帮助她。

师:于是, 你们决定奖励她———

生: (齐读) 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 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生A: (读课文) 小姑娘回到家, 把水罐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 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

师:仙女们, 这回可不是小姑娘感动你们, 而是小姑娘的母亲。

生:我觉得母亲很爱小姑娘。母亲都生病了, 快要死了, 这个时候最需要水, 可是她想的不是自己, 而是自己的孩子, 这个母亲真是了不起, 所以我要帮助她们。

师:是这圣洁的母爱感动了大家。

生:我觉得母亲可能是这样想的:我即使死了, 也要让我的孩子活下去。

师:于是, 就在这一瞬间, 你们怎么样———

生: (齐读) 就在这一瞬间, 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生A: (读课文) 这时, 小姑娘再也忍不住, 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 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 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生:小姑娘也很渴了, 但是她看到那个过路人讨水, 她能体会别人也很渴, 就把水给了过路人。小姑娘心地很善良。

生:她咽了口唾沫来忍住口渴, 却把真正的水给了过路人, 很了不起。

生:小姑娘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 这个人跟她不认识, 她连陌生人都能去帮助。这一点让我很感动。

师:于是, 你们决定这样帮助她———

生: (齐读)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 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 升到了天上, 变成了七颗星星。

师:仙人们, 刚才感动了你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是爱心。同情心。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都要爱谁?

生:要爱父母亲, 爱长辈。

生:要爱自己的孩子, 爱晚辈。

生: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生:要爱动物、植物, 动植物也是人类的朋友。

师:在人的一生中, 这几种爱每一个人都要拥有。

师:那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 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北斗七星。在人们迷路的时候, 北斗七星给人们指路。当人类遇到大的灾难的时候, 人们看到这七颗星星, 就能感到, 这星星在告诉人类一句什么样的话?

生:爱能帮人们渡过难关, 爱能为人间创造奇迹。

生:人与人要互相关爱。

生: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

师:到这里, 课文的情节还没有完。那些水流到一起, 在小姑娘家门前形成一个清澈碧绿的水潭。你想, 这时候, 谁最需要水?

生:小姑娘最需要水。

生:小姑娘的妈妈快要死了, 她最需要水。

生:那些小动物最需要水, 那些植物, 还有很多人都需要水。

师:这个时候, 小姑娘会怎么办?请你再想象一个情节, 作为故事的结尾, 拿出笔写下来。这个情节要很神奇, 比比谁最有想象力。

(学生续写结尾, 5分钟。)

生: (读自己写的情节) 小姑娘急忙拿着水罐, 来到水潭边灌了些水, 回到屋里, 把水罐递给了母亲。当母亲把水喝完的时候, 母亲的病居然好了。小姑娘看到母亲的病好了, 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她走出门, 把所有的人和动物都喊来喝水。

生: (读自己写的情节)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 升到了天上, 变成了七颗星星。而那些水呢, 流到一起, 变成了一个碧绿的水潭。人们和那些小动物都到潭边来饮水。来喝水的人和动物越来越多, 而那些水喝完了又冒出来, 总也喝不完。喝完了水的人们都变得很精神, 而且他们的心地也都变得很善良。这个世界也充满爱心。

生: (读自己写的情节) 那七颗星星, 在天上变成了一场雨。雨从天上落下来, 动物, 植物, 人们, 都被雨水淋到了, 都复活了, 万物都复苏了, 地球上又充满了欢歌笑语。

《七颗钻石》课堂实录 篇3

以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导入,由“北斗星(大熊星座)”引出课题《七颗钻石》,并结合注释①介绍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生跟着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轻声地读课文,并在课文中圈画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做好积累工作。课文读毕。

师: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将刚才画出的生字、生词及容易写错的字写在自学笔记本上,并借助工具书把它解决,有困难的,同学间可以商量。

生浏览课文,做学习笔记。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时常有同学间相互商量的情景。

师:现在请同桌的同学交流笔记的情况,并准备向全班同学报告。(同学间交流毕。)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将自己的笔记情况向全班同学作交流?(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1、生2、生3分别认为“涸”“瞬”等字的读音要注意,“洒”“凑”“澈”等字要与它们的形似字相区别。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位我们班朗读最好的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其余同学注意听,并在课文中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贯穿故事始终的一件“道具”。

学生们踊跃推荐,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点评。

师:同学们读书真投入,读得好,评得妙。现在哪位同学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道具?(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4:我认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很久很久以前”,地点是“草地”、“路上”和“小姑娘的家里”,人物有“小姑娘”、“母亲”和“过路人”,道具是“水罐”。

师:有不同意见吗?(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5:我认为时间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夜里”。

师:你说得很全面。不过,故事开头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民间故事开头常用的方式,它是一个虚指,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应该是“一天夜里”。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齐读一遍,准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中心事件。(多媒体显示“概括中心事件的要求”。)

生齐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中心事件,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师:大家学习得很投入。哪位同学先来向全班介绍你对故事中心事件的概括情况?(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6:我认为文章写的是,一个小姑娘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时,罐子里装满了水,后来她与她的母亲一次次地让水的故事。

生7:我认为语言还可以简洁些,应该就是写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及她们母女俩让水的故事。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概括故事中心事件的要求基本掌握了。课文写了小姑娘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及母女俩让水的故事。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知道小姑娘的水罐是神奇的。现在请大家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小姑娘的水罐神奇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姑娘的水罐那样神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默读课文,积极思考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好,我想同学们应该有答案了吧!哪个小组先说?(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8:我们认为小姑娘的水罐神奇在它会变。

师:对。你能说出它先后一共变了几次?每一次是怎样变的吗?

生8:一共变了五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师:你回答得非常好。哪位同学愿意说说小姑娘的水罐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9:我以为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使水罐变得那样神奇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是小姑娘对她母亲的爱心使水罐变得那样神奇的呢?

生9:因为水罐的每次变化都与小姑娘为她的母亲找水或让水有关。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吗?

生9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师:你分析得真好。你现在认为小姑娘的水罐一次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9:是小姑娘和她的母亲的爱心。

师:对了,是小姑娘和她的母亲的爱心使得水罐发生了一次次的变化。那么,大家想一想,从表达爱心的角度说,这五次变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10:递进关系,也就是说,随着爱心的加浓,水罐变得越来越神奇了。

师:你说得很对。我们与其说是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涌出巨大的水流,还不如说这是爱心的结晶。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11:为了说明爱心力量的巨大。

师:对。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的结尾齐读一遍。想一想,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寓意?

生齐读结尾,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生12:这个结尾表明了作者的一种愿望,他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享受到爱的温暖。

师:你理解得真深刻。这正如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做爱的使者吧!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理解了故事的寓意。现在我们再用探究的眼光来读课文,看谁能从文中读出些疑问来。(多媒体显示“友情提示”)

生浏览课文,积极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生13:我认为第二节中作者用“哀哀”形容小狗的叫声不恰当,因为我们听到小狗被踩后的叫声都是“汪汪”的。

生14:我认为这里还是用“哀哀”准确,因为由于缺水,小狗也渴得奄奄一息了,所以叫声是“哀哀”的,这样更突出了水的珍贵和小姑娘心灵的美好。

师:你能联系前后文的语境来理解,且说得那么好,真了不起!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15:我认为课文的第一段看起来与故事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因为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但是,仔细一想,这段文字对故事情节的发展非常重要。正因为发生了大旱灾,水才显得那样的珍贵;正因为水是那样的珍贵,小姑娘深夜为母亲找水和她们母女俩让水,才表现了她们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师:你真了不起,不仅读出了问题,还自己解决了问题。说得非常好。开头一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它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这里的铺垫,故事的深刻寓意就不能凸显。让我们一起将这节文字朗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第一节。

生16:作者在第三节中为什么用“欢喜”,而不用“高兴”呢?

师:同学们,我们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这一句。

师:现在大家想想看,这里到底用“欢喜”好,还是用“高兴”好?(一阵沉默)

生16:我懂了,这两个词在程度上有差别,“高兴”的程度比“欢喜”深,这里还是用“欢喜”好,因为小姑娘只倒了一点水给小狗舔了舔,所以小狗只能变得欢喜,而不是高兴。

师:你真棒!一定要记住,不管是理解词语的意义还是作用,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情境。

生17:我认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太突然,怎么这么凑巧当小姑娘要喝水的时候,就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呢?

生18:因为这是童话故事,是作者的想象。再说这个“过路人”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或上帝、神灵的使者或化身。

师:你说得太好了!这就是童话故事的特点。在童话故事中,作者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来编故事。这里的“过路人”可以理解为上帝或神灵的化身。由此可见,小姑娘的水罐的变化,还可以理解为是上帝或神灵操纵的,水罐一次次的变化就是上帝或神灵对小姑娘的爱心的一次次考验,从而说明了奉献爱心不能只是一时一事,要真爱到永远的道理。

师:同学们,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我们说写文章要注意首尾相应。可是,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在故事的结尾不写“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场景呢?(一阵沉默)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请同学们看老师按照首尾相应的原则改写的结尾,我们一起在比较中揣摩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多媒体显示“老师改写的结尾”。)

生自由地阅读两种结尾的文字,相互间小声地讨论、交流。

师:哪位同学先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9:我以为这样改是可以的,因为它呼应了故事的开头,前后交代得很清楚。

生20:我也认为这样改是可以的,不过,又感觉这样写似乎与文章的题目不相照应了。

生21:我认为这样改写显得很平淡,不能很好地体现童话故事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的特点,而且也不能突出故事的主题。

师:你能说说这则故事的主题思想吗?

生21:这则故事主要歌颂了小姑娘的爱心,同时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世间充满爱的愿望。

师:你真是很棒!你的回答是正确的,而且你思考问题的角度也非常好。是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课文的体裁和主题的角度去思考。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展现童话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的特点,回应课文的题目,表达自己希望爱心如大熊星座普照人间的强烈愿望。如果像老师改写的那样,就显得太一般化了。所以,文章究竟该怎样写,首先考虑的是要充分展示文体的特点和表现文章主题的需要。

师生共同小结,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三名学生发言。

师:还有很多同学要发表自己的收获,不过下课的时间要到了。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到自己的学习笔记上吧!课后完成以下作业:①整理学习笔记,从课文中找出五组以上的形似字并分别组词;②以“深夜的教室“为话题,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则童话故事;③阅读《语文读本》中相应单元的文章,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师:最后,愿同学们都有一颗钻石般美丽的心灵!愿爱心如“北斗”普照人间!

师生道别。

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张兰婷。很高兴参加此次说课大赛。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颗钻石》。

根据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本篇课文,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这组课文更加注重学生们的体验,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作为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七颗钻石》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主要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妈妈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涌出巨大清澈的水流,蹦出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一简短的童话故事,寄寓作者美好的理想即爱心能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通过学习,让学生从中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学情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高年级的起点。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直观为主。同时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定型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注意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强调知识的直观体验与感悟,另一方面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学会学习,收获好的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双基,更应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感的引领和体验。根据上述教材和学情分析,我拟定了如下目标:

1、学生学会认读竟、匆、绊、瞬、等8个生字,会写罐、瞬、舔、唾、等15个生字。

2、结合上下文,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焦渴、喜出望外、匆匆忙忙”等词语。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通过寻找关键词法,抓住水罐变化这一线索,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5、联系生活实例,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我把词语教学和情感朗读、体会神奇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四、说教法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我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和学生一起感悟文本。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节课,我体现以读为本。通过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读中感,读中悟。

讲授法:讲授法的运用绝不等同于满堂灌。三年级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我采用重点句子重点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解,穿起学生学习的主线。

讨论法:讨论交流是发展学生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讨论,学生们进行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语文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我采用的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获取信息组织信息。

读思议结合法: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积累语言,体验情感。同时通过相互讨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组织教学。第一环节: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开课之初,利用课件展示钻石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钻石,引发学生对钻石的热爱,并通过钻石这一美好的事物建立起与文本的联系,引导学生随着课件感知与钻石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七颗钻石》。(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进入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同学们课下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并在课件上提出明确的阅读任务:

1、借助字典、词典等方法,学会认读本课课后字词。

2、说一说文中讲了什么故事。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任务检查。采用加拼音读、去拼音读、领读、排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认读字词情况。同时在课件上出示难写的几个生字如“罐、舔、唾”等,师生一起分析字的结构,做出示范,请同学们练习书写,在此过程中强调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这样设计,一方面落实了识字教学的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第三环节:精读感悟

我分为三个部分来组织这一环节。

(一)体会水的重要性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在朗读过程中进行适时指导,抓住干涸、干枯、干渴等关键词语,从读中感悟干旱的景象。同时出示一组与之相对应的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当时的环境,并再次指导朗读(读中体悟,视听结合,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感受神奇

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发生了,最为神奇的是空水罐的变化。请全班学生默读二三自然段。

小组合作交流,进行探究学习,寻找关键词语:水罐。找出水罐一次次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学生以简练的语言汇报讨论结果。

(三)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这一部分重点讲解水罐的变化过程及其变化原因。

课件出示第一处变化的句子,请同学朗读。重点强调“累”、“竟”等字眼,让学生体会小女孩为妈妈找水的艰辛。我进行范读,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对妈妈的爱,也正因如此,水罐发生了变化:从空木水罐变成装满水的水罐。

出示第二处变化的句子,学生自由朗读。分析体会小姑娘即使自己口渴,依然舍不得喝,急切地想把水给妈妈。重点使学生理解“喜出望外”、“匆匆忙忙”等词语,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再次请学生朗读,读出小姑娘急切的心情。也正是因为小姑娘这份对妈妈的爱,使得水罐第二次变化: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

请女生齐读第三处变化的句子。着重分析小姑娘对小狗的行为,从中体会小姑娘对动物的关爱。引出水罐第三次变化:木水罐变成银水罐。

男生齐读第四处变化的句子。从母亲的话中体会母亲对小姑娘的爱,正是这份爱使得水罐再次变化:银水罐变成金水罐。

全班齐读最后一处变化的句子。通过分析小姑娘咽唾沫的行为使学生深刻感受小姑娘的口渴,同时强调“咽”的两个读音并进行组词。点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小姑娘当时的神情。深度分析在这种情境下小姑娘把水给了口渴的过路人,这份关爱别人的心使得水罐再次变化:金水罐中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水流。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这部分重点分析水罐的几次变化,学生抓住故事主线,同时指导朗读,让学生学会在读中体悟爱心的力量,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总结拓展

引导学生再次以水罐变化为线索,复述故事。思考为什么题目不用“神奇的水罐”,而用“七颗钻石”?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引导学生生活中做一个有爱心、关心他人的好孩子。(总结全文,理清思路;结合实际,深化主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把课后字词写两遍,把这一童话故事讲给爸妈听。(体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水罐变化:

变化原因: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

小姑娘对妈妈的爱 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水仍满

小姑娘对妈妈的爱

掉在地上水仍满——银水罐

小姑娘对动物的爱————爱心

银水罐——金水罐

妈妈对小姑娘的爱 金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小姑娘对他人的爱

19.七颗钻石说课稿 篇5

《七颗钻石》是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母亲由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 升腾到空中,幻化成了普照大地的耀眼的星星,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这四个方面来进 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 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美好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本文情节简 单,但包含的内涵很深刻。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精读品悟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设计了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认识本课8个生字,正确认读10 个生词,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在能力目标上,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在情感态度目标上,体会爱心对别人及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 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引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课文,通过生动 活泼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读中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感悟语境。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 下教法:直观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 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文识字,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练生字,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 不但领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读、说、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遭受过一次特大的旱灾,接连几个月滴雨未下,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流干涸,草木枯萎,地球上的生灵面临着死亡。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就生活在这里,你最想得到什么?

2、师:是的,水意味着生命,意味着希望。为了生的希望,为了母亲的健康,一个小女孩在一天夜里手捧着水罐走出了家门„„她找到水了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

(二)讲读课文

1、师:同学们打开书80页,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勾画新认识的词语。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1)开火车读生词。

师:刚才大家读得真认真。看,老师让生字带着它的朋友一齐走进了咱们的课堂,谁能读一读?

师:大家真踊跃!好,咱们开启一列小火车吧!1(2)指导“罐、忍”两个生字。

师:同学们把生词读得这样好,老师奖励你们一则谜语:心上有把锋利的刀。(忍)

师:对于这个字你有没有提醒大家注意的?

师:大家再观察其他的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生说哪个字就指导哪个字。引导生说出记忆的好办法,适时书空。)记忆生字有很多好办法,课下让我们再去交流。

3、指生分段读课文。

师:大家对生词掌握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也一定不错,请你们推荐四名同学读课文。好!我们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谁读得准确。

4、整体感知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那么专心致志,真好!听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自由回答。抓住水罐很神奇,会变化适时板书:

空木水罐——装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一下课文内容呢?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下,再看看有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呢?

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水源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说明了当时动植物和人都会因为缺水而死,因此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

2、那么在这个干旱之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第二部分、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复习生字词(小黑板出示)

焦渴而死 清澈新鲜 劳累

竟然 哀伤

舔水

反正 涌出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递给 忍住

凑上去

咽唾沫

二、学习课文

(一)导入:同学们的生字记得真熟,上节课我们简单学习了课文,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吧!(学生朗读)

1、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生自由回答。抓住水罐很神奇,会变化适时板书:

空木水罐——装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

2、师:水罐会变,真神奇!请同学们赶快到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水罐特别神奇?请你勾画出来。

3、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师:找出来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小组同学共同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交流。(随机播放课件)

(1)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多神奇呀!谁能再读一读。(生读)小姑娘寻水那么辛苦,都累得晕倒了,醒来突然发现了水,她的心情会怎样?(喜出望外)(指导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再读体会。)

就带着这种心情,谁再来读一读。(多找两个学生读。)师:读了这些句子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再体会读。

师:谁能接着往下说,还有哪很神奇?

(2)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师:摔了,水竟然没有洒,真神奇!还有神奇的吗?

(3)“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水罐变成了银的。(适时指导学生读出来,体会小姑娘对动物的爱心。)

(4)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体会到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抓住机会让学生读出来,启发学生母爱的伟大。)师:“一瞬间”多长时间?(眨眼间、霎时、一刹那)

师:是呀!就在妈妈说完话的这一瞬间,水罐变成金的,你能再读一读妈妈说的话吗?生读。

师:听了她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读。

师启发: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端着妈妈舍不得喝下的水,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

(5)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宝贵的钻石,太神奇了!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跳出来的?生读。

师:听了她的读你有什么想说的?

(体会小姑娘的爱心、善良,启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师读“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同学们请睁开眼睛,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副怎样的画面呀!

生想象: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跑来喝水、打水;小动物们也都跑来喝个够;小河丁冬丁冬想起来;土地湿润了,草木生长了„„

(6)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师:神奇!钻石怎么会变成星星呢?

(三)总结扩展

师:请同学们往前看,从交流中我们知道,水罐从一个空空的木水罐,突然间装满水,然后变成银水罐、金水罐流出清澈的水,最后跳出七颗宝贵的钻石,这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师:一个孩子把爱不仅给了亲人,还给了自然界里的一个小动物,甚至一个陌生人,那这样的爱是又是什么样的爱呀?(伟大的爱、无私的爱„„)

师:对这就是广博无私的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爱,水罐才最终会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升到天上,让这爱永远在空中闪烁。现在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你们被小姑娘的爱心感动了。在生活中,你可能给过很多人爱,也感受过别人的爱,你能用一件事简单地说一说吗?生谈。

(四)赠送格言

听了大家的谈话,我很受感动,你们和文中的小姑娘一样,都是有爱心的孩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位朋友《七色花》、《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你别问这是为什 么》。其中《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是我国九岁的刘倩倩写的一首诗。诗中写到“我要把蛋糕和棉衣都送给她,你要知道她是谁,就请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 小姐姐。” 《七色花》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就留做大家课下阅读,相信在读完这两篇童话,你会对爱有更深的感悟。

有一首歌中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师生一起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请大家记住这样两句话。

四、说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说课 篇6

南龙小学:郑国菊

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有序的脉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在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之时,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而当得到水的时候却几次让水,使得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故事。鉴于三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同时知道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想象力。

3、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使学生懂得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只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教学重难点

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想象力。课前准备

歌曲《爱的奉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别指名回答。

4、导入新课

二、走进文本,体会水罐的变化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轻声的把自学要求读一读。(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拿出笔边读边想边画,也可以写下你的读书体会。)

2、学生按要求自学,师巡视指导。

三、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体会小姑娘对妈妈的爱心。① 读为母亲找水的情节,圈出感人的词语。②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小姑娘的内心情感。③ 出示:比较句子

小姑娘找不到水,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

师:想一想,你更喜欢哪一句话?

④ 体会水罐发生的神奇变化。(板书:空水罐→装满水的水罐)(2)体会小姑娘对小狗的怜爱。① 学生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朗读。

② 小姑娘自己舍不得喝水,却倒了一点水给小狗,当小姑娘再去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为什么会变成银的?(板书:木水罐→银水罐)(3)体会伟大的母爱。

① 抓住母亲说的话,体会母亲丰富的内心情感。

② 你从水罐的又一次变化中发现了什么?(板书:银水罐→金水罐)(4)体会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博爱。

①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小姑娘充满爱的心灵世界。② 从水罐的一系列变化中,引导学生品位爱的内涵。③ 体会原因:爱心的巨大力量。(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5)指导朗读课文2-4节。

四、品读课文,内化感悟

读完了这个充满爱心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话想对小姑娘说?

1、说一说。

2、写一写。

3、互相交流感受。

五、总结延伸

1、填空:有爱的地方,就会()。2、记一记,(爱,可以创造一切!)

六、升华爱心,进行品德教育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们充满神奇的力量。板书设计

空木水罐

19、七颗钻石 ↓ ↑ 有水木罐 → 银水罐 → 金水罐

《七颗钻石》说课稿

南龙小学: 郑国菊

一、教材解读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叙述的是: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历尽艰辛得来的水,自己没喝一口,却让给了小动物,让给了路人。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故事虽然短小,却给人以强有力的心灵震撼,她昭示人们:爱心是永恒的,无私广博的爱能创造奇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会让他们感受到无穷乐趣;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会让孩子感到可亲可敬;细腻传神的语言描述,会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魅力;而真挚感人的情感,又会让孩子受到心灵的洗礼。

基于课文丰富的情感内涵和鲜明的语言风格,我想以水罐的变化和小姑娘的表现变化为主线引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爱心及爱心的神奇力量应该是一个重点。在此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故事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如果通过课文的阅读,能在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和净化,使我们自己的灵魂也变得澄澈和高尚起来,那么我想:这样的课应该是成功的.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想象力。

3、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使学生懂得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只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

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想象力。

五、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一个普普通通的水罐为什么会变出晶莹剔透的钻石呢?

(二)精读品味,培养学生语感

第二至第四段是课文的重点。阅读这一部分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水罐变化和小姑娘表现的句子,并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水罐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与小姑娘表现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去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内涵。接着,通过朗读来展示阅读成果。如果学生朗读情感不到位,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紧扣文中关键词进行体味,如“喜出望外”、“赶紧”、“跑去”、“哀哀地尖叫”、“欢喜起来”、“再也忍不住了”等,想象当时的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感受母女俩无私广博的爱心。对于朗读情感基调的把握,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可以站在赞美爱心的角度,读出美感;也可以站在阅读童话的角度,读出故事的神奇。这样反复诵读,不停思索,有利于语感的培养,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审美表达,深化情感感悟

这篇课文正如一泓清泉,合乎美的规律,而语言的形象美、语言的艺术美是有机的统一体。课文中有许多空白处,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想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借助文本,进入美的境界,在听说读写中深化课文情感的感悟,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比如课文第二段这样写:“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我引导学生想象:小姑娘睡着了会做什么梦?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深深的感动了我们,也一定感动了„„否则,等他醒来时水罐里怎么会有水呢?当小姑娘把水给小狗一点儿喝时小狗是那样的欢喜,她会对小姑娘说什么呢?„„这些既是想象训练,又是情感感悟;既是语言表述,又是情感表达,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使语言和精神共生。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南龙小学:郑国菊

1、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如: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又累又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妈妈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当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小姑娘的急切回家的心情,就让学生带着又惊喜又着急的语气来朗读。及时的引导学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味道。

2、关注了思维的想象。利用文章的空白之处,拓展想象的空间,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例如,小女孩去找水,那么都去哪里找水了,通过想象体会小女孩的勇敢和艰辛,突出她是一个特别孝心的小女孩。再如,她躺在沙地上睡着了,那么她做了一个梦,会梦见什么呢?这是让孩子体验小女孩的美好愿望,体验为妈妈找水的急切内心。

3.注重了读与写的结合。例如,在课文学完之后,我顺势引导:多么善良又富有爱心的小姑娘啊!她想到了所有的人,却唯独没有想到自己,你想不想对这样的小姑娘说点什么呀?(想)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然后,把心里话说给大家听。当时学生说的非常好,写得更是得心应手,都超过我的想象了。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对教材的挖掘不是很深很透,所以引导作用发挥的不够好。

2、指导读书上有点不到位,有些过渡语不简洁明了,一些评价语还不够准确。

3、对学生的预设不周全,没有及时的调控课堂节奏,造成了我跟着学生走的局面。

七颗钻石说课 篇7

教育是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殊不知, 我又当了回“艺术表演家”。在我的“精心牵引”下, 学生亦步亦趋地体会到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对小狗的怜爱, 母亲对女儿的母爱以及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博爱。我预设好一条阅读的暗线,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有离线、越线之机。学生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回答好老师所预设的几个问题, 获取课文语言文字所荷载的内容和知识吗?当然不是, 学生阅读主要是为了学会阅读, 发展语言, 提高语文素养。课后, 看了前辈们为我提出的众多意见与建议, 我一直在思索:课文中所流出的涓涓爱流, 如何能轻轻流向学生的心田, 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呢?

一、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古人云“师傅不过引路人”, 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无论古今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教师指引学习方向, 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有人给语文课堂这样一个设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他们邀请来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嘉宾;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只是维持他们学习秩序的主持人。我们孜孜以求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 不妨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 带着思想去学习, 让他们知道他们应该学什么。

这篇课文, 故事课文情节比较简单, 并没有特别难理解的句子, 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 充分与文本对话, 指点学生走近角色, 走进教材, 使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现出层次性, 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感知爱──感受爱──感悟爱”。因为要想让学生对“爱”有更深刻、更高效的体会, 必须从研读语段入手, 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引导学生对文本所反映的“内在核心”进行认识感悟。所以在这一篇课文的品词析句阶段, 我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这点上,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首先以读为基本手段, 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 在读中感受爱, 在读中寻找感动的原因。其间, 我引导学生以想象为支点, 抓住文中可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想象小姑娘为了找水都去了哪些地方?小狗喝了水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小姑娘把水给路人时会想些什么……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走进小姑娘的内心, 感受文中浓浓的爱。这样, 学生不断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 与他人交流分享, 探究到文章中的深刻内涵。

二、给足机会——让学生深入探究

“你给学生一个机会, 也许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研读感悟的过程必须舍得给学生以较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其实说“给”不如说是“还”。长期以来, 我们教师由于习惯于“塞”而不善于“导”, 因此害怕将时间还给学生会白白让时间浪费掉, 所以紧紧地攥住时间不放, 斩断了对学生投入学习和活动的关键环节———动手和动脑, 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没有时空的保证, 学生的任何活动都只能沦为形式, 成为空谈。

其实, 故事中水罐发生的几次变化是类似的, 都是先讲事由, 接着写神奇变化。所以, 可以着重讲其中一次变化的始末, 及时回头进行小结:我们刚才是怎样弄明白水罐发生第一次变化的原因的?———找让自己感动的词语或句子, 猜一猜女孩心里的想法……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着用刚才的方法静静地思考, 与同桌交流, 小组相互讨论。让每个同学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 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学生从同学身上学到的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中所没有的。这不也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三、予足赞赏——让学生勇往向前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 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 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 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面对有争议的问题,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只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教师就应视为正确, 且有创新之花, 要加以鼓励, 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差距较大, 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 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 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顾课上, 爱表现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发言, 一赞赏, 更加热情高涨, 脑袋高速运转, 想出更多奇思妙言;不爱表现的学生, 缩手缩脚, 总不敢高高举起手来, 其实心中早已装着答案, 但怕错, 怕批评。而我, 也没充分调动起他们, 面对站起来不说话的学生, 还是没办法激励其发言。所以, 局势更鲜明, 踊跃的更踊跃, 沉默的仍沉默。这一点, 还要好好改进, 给学生信心, 给学生勇气, 让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七颗钻石》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8

生:水

师:是啊,水是生命之源。它意味着希望,意味着生存。为了生存的希望,为了母亲的健康,一个小女孩在一天深夜里独自捧着一个水罐走出家门,那么她能找到水吗?后来又会发生哪些神奇的事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点评】制造悬念的导入,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举起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七”第一笔稍微倾斜,“颗”中的“果”变捺为点,好,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七颗钻石。

师:声音洪亮,再来一遍。

生:七颗钻石。

【点评】板书提示,既提醒学生把字写对,又提示学生把字写好,是教学的有心人。

师:赶快拿起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勾画出你认识的新词,开始吧。(自由读课文几分钟后)

师:看这三个词认识吗?来,读给大家听。第一个词不认识谁来帮帮他?好,你来!

生:干涸。

师:全班跟着一起来一遍。

生:干涸,干枯,焦渴而死。

师:好,这三个词我们会读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们放到句子里面去。先读读句子。你明白了哪个词的意思,就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生:我明白了干燥的意思。

师:不是干燥,注意看。

生:我明白了干涸的意思,干涸的意思我觉得和干燥差不多。

师:和干燥差不多?同意吗?注意看看它前面的语言环境。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河流和水井的水都没有了,这才是干涸呢。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干枯的意思,干枯的意思就是植物里面的水分没有了就干枯了。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我知道焦渴而死的意思,没有水喝就死掉了。

师:什么没有水喝就死了?

生:许多人和动物都渴死了。

师:同学们我们都来看看,因为缺水,河流、水井都干涸了;因为缺水草木、丛林都干枯了;因为缺水,许多人和动物都渴死了。可见水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来,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句话。来,谁来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她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像她一样再读读。(生再读)

【点评】这三个词语教学凸显了三个特点:一是“词不离句”,联系语境理解;二是组合比较,辨析差异;三是朗读积累,形成语感。

师:是啊,水对我们实在是太重要了。来,我们继续看。这些词你们会读吗?自己先读一读,然后看看你能不能提醒同学们,哪个字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我想提醒大家,钻石的“钻”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

师:很对。还有吗?

生: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竟然”的“竟”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师:多有水平的小老师啊。

生:“匆匆忙忙”的“匆”不要读成翘舌音。

老师:对,它应该是平舌音。很好!

生:“喜出望外”的“出”不能读成平舌音。

师:看样子我们同学对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分非常清楚。那么我们来看看,钻石的“钻”还有一个音你知道吗?是什么?读钻(zuān)。咽唾沫,咽唾沫,你听出什么了吗?

生:“唾沫”的“唾”不能读成tù。

师:“唾”要读准。

生:“唾沫”的“沫”是轻声。

师:好。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小老师领大家读一下好吗?掌声鼓励一下。

生领读:钻石、水灌、喜出望外、绊倒、凑上、一瞬间、咽唾沫、竟然、匆匆忙忙。

【点评】字音教学严谨、实在,既注意了平、翘舌音等共性的问题,也点出了“唾沫”读音的个性问题。为学生读好课文、学好普通话奠定了基础。

师:非常好!在初读中,同学们遇到一些小困难,通过我们的合作,一一克服了。下面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注意把这些字音读准,并看看课文里面你觉得最神奇的地方在哪儿?能不能找出来!

【总评】阅读中的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文本这一资源,把识字与读书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读结合”。周老师揭示新课后,没有组织学生集中识字,而是引导学生迅速读书,既满足了学生渴望对课文未知世界了解的需求,又让学生勾画出了生字、新词,为学生的读书训练生成了新的目标——识字、学词,自然地进入了“以识促读”阶段。“扫除阅读障碍”后,再引导学生读书,一是要求学生“注意把这些字音读准”, 促进了识字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二是要求学生深入思考,从课文中找出“觉得最神奇的地方”,为精读课文做了很好地铺垫。这样的识字教学,既遵循了汉语言学习的规律,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认知规律。

(周友英,青海省西宁市玉井巷小学

上一篇:八年级优秀作文:收藏生活的美丽下一篇:关于综合治理选煤厂噪声污染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