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2024-09-12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精选7篇)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篇1

国防科大八院研究生五队张富佳 马永富

胡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人才是社会建设中最宝贵的资源,德是人才所具备的首要条件。德之重要好比鱼儿之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前提条件,也是各级党组织培养教育干部的基本要求和总体目标。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落后走向繁荣,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党坚持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使我们党的事业能够星火相传、繁荣昌盛。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各级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总要求,指导和规范了选人用人的基本尺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一、以德修身

就是以高尚的品德来指引个人做人、立事、为官。党员干部是党最直接的形象代表,自身的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德修身是每一个党员的责任,它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导向。以德修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到:

第一,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胸怀全党的大局观念。立场是旗帜,也是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广大党员干部做事的根本,缺少了它就会迷失方向,颠倒黑白,葬送党的前途。坚定的政治立场要从理论武装中树立,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才能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矢志不渝地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同时也要具有胸怀全党的大局观念,以党的事业为己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刻为党着想,为党奉献。

第二,树立修身无小事、修身须终生的意识,扎实在实践中培养、在点滴中养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身也是如此,平时的小事正是以德修身的重要体现,党员干部要强化修身无小事的意识,在实践中注意点滴养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坚持在点滴中养成、在养成中立德。树立做人、立事、为官就是修身的意识,达到生命不息,修身不止的境界,形成一辈子修身的良好习惯。

第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爱好。以德修身的效果集中表现在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情趣爱好上,反过来,个人的追求和爱好也影响着个人的修身。广大党员干部应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情趣爱好是个人修身的重要途径,用正确的价值追求和健康向上的情趣爱好来引导自身的道德培养,达到修身的效果。

二、以德服众

就是以个人高尚的品德来感化、引导周围民众,让人信服。胡主席在七一讲话中强调:“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建设一支能够带领党走向繁荣的干部队伍需要大力培育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以德服众,它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依靠自身所散发出来的人

格魅力来感染人、影响人,从而形成感召力、影响力、信服力。以德服众要求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应做到:

第一,以理服人。这个“理”指的是法理和情理,法理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依法办事、公平正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人;坚持同一标准办事,不搞“看面子”、“看关系”、“看人情”等特殊标准,这样的领导干部才能让人民群众信服。情理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法律法规之外的空间内,用合乎人们正确情理的原则办事,以理性的思维办事才能服众。

第二,以情感人。这个情是感情、是真情、是党员干部内心真善美的外在流露。广大党员干部不论为人处事,还是为官,都是为党贡献力量,为人民谋事办事。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领导干部真情为民着想,为民办事,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所谓真情,是要认识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明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意识到广大党员干部是从人民中来,代表着人民,为人民谋福利。所以,这个真情好比是孝子对待慈母的感情,好比丈夫疼爱妻子的感情,具有这种真情才会为党撑好船,为民办好事,更会服众。

三、以德领才

就是把品德摆在人才标准的首要位置,用个人高尚的品德来指引个人成才之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第一,重视人才培育工作,要突出人才培育中以德领才的重要作用。人才培育是保持党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关系到党能否顺利传承的问题。重视人才培育工作就要以党的发展为己任,为党培育优秀的人才,在培育人才过程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就是坚持德育优先、以德领才,突出人才中德育的重要性,用德来指导人才的成才。

第二,在考评、奖惩人才机制中突出以德领才的重要作用。突出以德领才作用就要形成科学的考评和奖惩机制,对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才加大奖励力度,优先提拔和任用;对那些只重才能而品行低劣的干部要加大惩罚的力度,停止任用或淘汰,形成科学、鲜明的以德领才的机制,培育良好的以德领才的氛围。

四、以德润才

就是让德与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素质全面的人才。以德润才是在以德领才的基础上,德与才得到一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提高,以德来滋润才能、提高才能。才好比一把利剑,锋利无比、所向披靡。但是一把再好的剑也实现不了十八般武器的功能,德好比转换器,把剑转化成各种所需的武器,发挥其淋漓尽致的作用。以德润才犹如画龙点睛,缺少德的才显得干涩、枯燥乏味。以德润才要求党员干部在德才的发展上,用德促才,全面提升自身的各项素质。在提高自己才能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修养,用修养来净化心灵,为才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德为才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成长环境,在德的滋润和呵护下,才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以德润才使才之得力成长好比顺水推舟、如鱼得水,个人的才能也只有在德所营造的良好条件下才能沿着正确、顺利的道路前进,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

五、德才兼备

就是既重德又重才,是人才两个重要的方面。所谓人才,要求德才兼备,二者缺一不可。德才兼备的干部是我党事业发展的栋梁,能否选好用好这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势必会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近些年来,我们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人才,形成了较好的育人用人机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出现一些人才外流、人才无用武之地等问题。培育和吸引更多德才兼备的顶级人才,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做到:

第一,提高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意识。加大对创新的培育力度,鼓励多种模式下对培养人才的探索,借鉴外国先进的理念,多管齐下,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重视挖掘优秀人才,摒弃老套陈旧的观念,勇于破格任用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二,大力营造拴心留人的氛围。在政策上倾向于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行动中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营造吸引人才、适合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三,摒弃“急功近利”的人才观。才人的培养和发挥都是长期曲折的过程,没有近路可以走,在这个工程中,需要领导干部摒弃“急功近利”的人才观,树立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让人才得以真正的发挥和施展。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这“五德”深刻概括了人才培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指明人才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全面的过程。以德修身是基础,只有以德修身,德高望重才能以德服众。仅具有德还不足以担当大任,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才是我党发展事业的顶梁柱。以德领才是德才发展的基础,经过以德润才,达到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这“五德”也精辟总结了人才成长的总体思路,修身得以服众,有德方能有才华成长和发挥的空间,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才会为党、为人民做出贡献。“五德”既相互联系又是统一的整体,以德修身是人才的基础和根本,以德服众是德育的目标,以德领才是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以德润才是人才发展的必备条件,德才兼备是人才成长的最终目标。

建言类别:如何深化干部政策制度调整改革 [A级][用稿通知] [频道声明] [我要收藏]

[举报:纠错 抄袭][打印文章][关闭][字体:大 中 小] [查看张富佳 马永富所有文章] [作者:发消息 卡片 文集 声明]

字数:3741 浏览:[301] 评论:[2]实习编辑:汪涵;审稿人:党广勇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篇2

春秋时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说, 君子之道有三,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这三项行为标准里面, “仁”属于德, “知”、“勇”属于才智能力。到了战国末期, 荀子对用人标准是这样论述的:“对那些虽然才智出众而品德不好的人, 绝不可重用;对品德虽好但缺乏才智的人, 也不可重用; 那些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的人, 才是君主之宝啊, 他们能辅佐君王成就王霸之业。”这段话已经把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表达得十分清楚, 其中“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 (“既知且仁”) , 应该就是“德才兼备”这一概念的源头。

好的思想一旦传播开来, 就会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先秦时期正确的用人思想, 秦汉之后得以继续发展, 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运用德才兼备的标准来衡量用人得失。

北周时, 太祖宇文泰要变革时政, 富国强兵。大臣苏绰起草了六条诏书, 包括“选拔贤良”一条, 其中说道: 当时从基层文书工作人员中选拔官员有个不好的做法, 就是“唯试刀笔”, 只考试文字能力。 苏绰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如果从文字好的人员当中挑选到了品德好的人, 那自然是金子般的外表、 玉石般的内质, 内外俱美, 实在是得到了人中之宝啊; 如果在文字好的人员中得到的是虚伪之人, 那就等于在朽木上装饰图画, 虽好看一时, 但终究不可用作房梁屋椽啊! ”就是说, 文字好而又品行好, 是难得的人才;如只是会写报告和讲话, 而品行不端, 那是不能重用的。

唐代贞观二年, 唐太宗对身边大臣说过一段有关用人的话, 堪称精辟, 他说:“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用非其人, 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 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最后这句话讲的是任用标准, 唐太宗认为应以德行和学识二者为主要依据。

宋代对于德才标准的认识, 特别是对德、才二者关系的认识, 已经相当全面和辩证, 其中尤以司马光的论述为最佳。司马光认为, 首先要弄清才与德是不同的, 由于人们弄不清二者的区别, 不论是有德还是有才, 都被认为是贤人, 所以在用人上往往失误。司马光的认识可谓深刻, 这种德才不分、以才代德的认识误区现在也还存在, 所谓“数字出干部, 干部出数字”就是一种表现。既然德、才不能混淆, 那么什么是才什么是德呢?司马光认为:“聪察强毅之谓才, 正直中和之谓德。”聪慧、明察、刚强、坚毅这一类素质属于“才”, 心术端正、诚实正直、中庸适度 (不走极端) 、宽和仁爱这一类素质属于“德”。对于德、才二者之间的关系, 司马光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概括:“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有“才”作依托, “德”才能发扬光大;有“德”作统帅, “才”不至于走邪路。司马光又说:“取士之道, 当以德行为先, 其次经术, 其次政事, 其次艺能。”就是说, 选拔人才应当首先看他的行为品德, 其次看他的学识理论, 再次看他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 最后看他的文学水平等。司马光指出当时选拔人才只重文辞, 这是不对的。

金世宗曾对宰相们说:“一个人如果有干事的能力, 固然是难得的人才, 但是不如德行好的人更为优秀。 ”他是这样说的, 实际用人时也是这样掌握的。 大定七年 (1167 年) 十二月, 有三个被任命为地方官的人到朝廷辞行, 因这三个人都是有功劳的, 所以金世宗每人送给一条金带, 并教育他们说:“你们虽都有才, 然而爱搞阴谋诡计。我的左右必须是忠诚老实之人, 所以把你们安排到外地任职, 不能留在我身边。 ”金世宗在用人问题上, 可谓是坚持原则, 毫不含糊。

元朝初年, 由于很多蒙古贵族大臣崇武轻文, 讨厌儒士, 所以几十年内未开科举, 仁宗即位后, 才命令程钜夫等几位大臣研究出台了科举办法。 仁宗在语书里说:“选拔人才‘宜以德行为首 ’, 考试应该以经学理论水平为先, 文字水平次之。文章浮华无实, 我是不取的。 ”从诏书里可以看出, 元代统治者也是懂得“德才兼备, 以德为首” 这一用人原则的。 有意思的是, 元代在选拔吏员 (主要是机关文书辅助工作人员) 工作中对“德才兼备”的运用和把握更有特色。自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以后, 各代录用官员主要通过科举考试进行, 极少再从吏员中选拔。 但元代和明初 (受元代影响) 则将选拔吏员作为录用官员的一条重要途径。除此之外, 元代高级机关的吏员也多从基层机关的吏员中选拔。 当然儒士也是官员和高级吏员的来源之一。 元代规定, 选拔吏员“以品行纯正恭谨, 儒吏兼通者为最好;有才学, 办事机敏麻利, 行政事务程序娴熟者次之”。 儒士们学的是四书五经, 只会讲“仁义礼智信”那一套, 却不会实际办事, 未免酸腐;吏员们对机关运行、 行政事务娴熟, 打点上下关系游刃有余, 却不知古今盛衰兴败的经验教训, 不懂为政以德的道理, 未免油滑。 强调儒吏兼通, 又以品行纯正恭谨为优, 实际也是“德才兼备, 以德为首”精神的很好体现。

德才兼备、德行为先的原则, 应当贯彻到官吏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但最主要的是体现在选拔录用和选拔晋升两个环节上。 如何才能选拔到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选拔录用, 历代统治者绞尽脑汁, 不断探索最佳办法。唐朝时注重考诗赋, 宋代王安石变法后, 改考“经义” (四书五经理论) , 明代为了阅卷方便, 规定了经义论文的格式, 没想到后来演变成了“八股文”。这样一来, 就难免会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问题。 锐意求治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此思考过, 探讨过。 洪武三年, 他对中书省的大臣们说:“我设立科举考试为的是求取天下贤才, 一定要得到通晓经书、行为端正、才学与本质相一致的人才, 加以任用。现在有关部门录取的大多是青年后生, 看他们的文章像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等到试用他们时, 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人却很少……现在全国各地的科举应该暂时停止, 另外命令有关部门考察推举贤才, ‘必以德行为本, 而文艺 (指文章) 次之’, 这样可能会使天下的学者懂得自己的努力方向, 从而使读书人的风气回到务实上来。”实际上朱元璋也没找到比科举更好的选拔录用办法, 停了几年科举之后只好又恢复。 但从朱元璋这段话里看, 他在用人上的指导思想还是相当清楚的。 他说“一定要得到通晓经书、 行为端正、才学与本质相一致的人才, 加以任用”, 这不正是 “德才兼备”的要求吗? 他又说考察推荐人才, “必以德行为本, 而文艺次之”, 这也正是“以德为先”的思想。

清代康熙皇帝非常重视用人, 在用人标准上也把握得比较好。 他说, “国家用人, 当以德器为本, 才艺为末”“论才则必以德为本”。他在这里强调的主要是德才关系, 德和才是本末关系, 要坚持以德为主;但“才艺为末”, 并不是不要才, 只是与德相比, 才处于次要位置。

明白了德才关系之后, 还有个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考察任用人才的问题。清代有个叫曹一士的官员, 雍正时任云南道监察御史。 乾隆皇帝即位后, 着令群臣轮流到皇帝面前回答有关治国方略的问题。 曹一士回答时说:“以臣愚见, 要想使百姓安居乐业, 没有比慎选总督、巡抚更重要的了…… 督抚之中有贤者也有能者, 其中既有贤德又有才能者属于上等, 有贤德而才能不足者次之, 才能有余而贤德不足者又次之。 ”对曹一士这段话, 我们应该注意两点:第一, 他所说的这三等人都在可用之列, 上等的德才俱优, 自然要加以重用;二等的德好而才不足;三等的才好而德不足。 他们与“有德无才”或 “有才无德”者大不相同, 因而都是可以用的, 只是在使用中要明白谁先谁后, 合理安排, 并教育他们注意弥补自己的不足, 逐步锻炼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第二, 要注意曹氏对人才的排序, 关键是把 “德好而才不足者”排在 “才好而德不足者”之前, 这是有讲究的, 完全体现了“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篇3

一、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的现实意义

1.保持党的先进性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党的先进性是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的根本所在,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党要想保持这种先进性,就必要求其领导下的所有干部都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他们必须时刻都能以党的事业为先,以广大群众的利益为先,身先士卒、鞠躬尽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为这种高素质干部的选拔及培养提供了保障。

2.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

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强盛,光靠人民群众的努力拼搏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类人带领他们、团结他们、指引他们,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及方向,正所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这些领头羊、火车头式的人就是我党领导下的干部队伍。具有高尚的品德、高度的责任心、无私奉献精神等基本素质是领头羊式干部的共性,这样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建设及选拔,离开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无法实现的。

3.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公信度是百姓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标准。公信度与德行是成正比的,人的品德越高尚,其被百姓接受的程度就会越高,公信度也就越高。反之德行操守差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赤心为公、躬身为民”的,他在百姓中的公信度就不会高。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确定了以德行操守为选拔干部的“入门”条件,为被选拔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信度打下了基础。

二、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与干部队伍建设的关系

1.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提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的基础

政治素质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政治素质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政治素质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干部素质的首要条件,而政治品德又是政治素质中的重点内容。干部之所以与普通百姓存在区别,不在于他比别人的能力高多少,也不在于他比别人的身体强壮多少,关键是看他是否具有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及领导群众开拓创新的能力。没有良好德行的人是不会具备这些政治素质的,所以“以德为先”正是为考核、选拔干部提供了最基本的标尺。

2.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保持干部队伍战斗力的保障

干部自身品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干部队伍战斗力的强弱,干部队伍战斗力又是保障党的事业与国家建设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带领群众开拓创新,遇到困难身先士卒,这些关键时刻就是对干部队伍战斗力的检验,不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不具备“赤心为公、躬身为民”精神的人是无法通过这些检验的。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为干部队伍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提供了保证。

3.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保持干部队伍纯洁性的保障

干部是党在群众中的代表,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群众所关注,他们的形象直接对党的声誉、形象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党的干部队伍必须保持高度纯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能确保备选干部以品德上的高尚为必备条件,然后才是个人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这个标准为保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提供了基础保障。当然,后期的教育与监管工作我们也要重视,不少干部当初被选拔上来时,也都怀有一颗“一心为党、一心为民”的红心,但后期他们没能经受住不良思想的侵袭,失去了当初为党、为民鞠躬尽瘁的纯洁之心,演变为人民的罪人。

三、如何落实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要落实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必须先要做好干部“德”的考核工作。但“德”这一要素的多样性及天然隐蔽性,使“考德”结果容易失真,给考准、考实干部的“德”增加了难度。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考核体系,细化指标,增强“考德”的针对性。将干部德行界定为政治责任感、事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同时在此四项总体指标的基础上,分别对每一总指标细化出10个二级指标,从而形成以40项考察要素为指标的考评指标体系。二是创新考核路径,增强“考德”的准确性。考核中应该做到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采取网上测评、群众评述、周边走访、综合评定等方法,为干部“德”的现状准确“画像”。三是重视考评结果,增强“考德”的实用性。将干部“德”的专项考评结果作为干部职务调整、表彰激励、监督管理的标准,实现德行考评一票否决,从而向全社会释放出干部考评以德为先的强烈信号。

(作者单位:冯显林,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方兴,空军航空大学)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篇4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就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多年来的干部工作实践证明:才不足,可以通过培训和实践锻炼来提高;德不足,人品底子差,很难弥补,当了领导也很危险。因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就是强调把品德放在第一位,作为选拔干部的首要标准,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在有德的基础和前提下再考察是否有才,目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优秀干部选拔出来。坚持品行为本,大力选拔那些政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清正廉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坚决的干部,靠得住的干部,引导干部自觉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坚持责任为重,大力选拔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引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来,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坚持务实为要,大力选拔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干部,引导干部老实做人、踏实做事。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就要创新“阳光”的选用方法。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必须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不断在选拔任用的提名、推荐、考察、决策各环节深化改革,努力使干部选拔任用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阳光工程”。探索完善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初始提名制度,在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组织部门根据领导班子的状况、干部配备情况,统筹考虑提出干部调整动议方案,提交党委全委会或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公开推荐提名人选,根据民意相对集中情况,确定考察方向后按规定程序进行。及时公布干部选任要求、班子职数和领导职位空缺情况,以及拟任人选的基本情况等信息。探索扩大选人视野的民主推荐新方法,考察判断干部综合知识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使那些对事业充满激情、有水平、有能力、有实绩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坚持和完善干部考察制度,完善考察标准,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将考察触角延伸到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把平时考察与任前考察结合起来,与干部考核和实绩考核结合起来,相互印证,综合分析。探索和试行考察与任用分离制度或“集中考察、分批使用”方式,以及考察结果反馈制度,消除群众的疑虑和误解。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立论陈词 篇5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是正方第一辩手:*****。

古人云: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承袭先贤之圣见,正视当今用人之利弊,因此我方认为德才兼备当以德为先。德,即品德和修养,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佛,道三家根据各自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抱负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理想人格,儒家的君子之风,佛家的四大皆空和戒,定,慧三学以及道家的无为而治,这些理想人格都闪烁着德之光芒。才,即知识和才能,我们要看清楚它的本质,它是一把双刃剑,发挥好了是第一生产力,发挥不好就是第一破坏力!对方辩友,你是用你的智慧去核能发电还是制造哥斯拉,是去瑞星杀毒还是黑客帝国,是去中信理财还是去偷税漏税?决定的关键靠什么,靠的就是道德观!若想要将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一定要靠德的指挥!

德为才帅。即德决定了才的发挥,决定了为善为恶。一个人,只有以高尚的道德作动力,才会将他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财富,而一个没有高尚道德的人,即使再聪明,又能为祖国和人民做些什么呢?回想过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李四光等一大批具有崇高爱国热情的科学家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祖国的怀抱,用自己的智慧改变着祖国的贫穷和落后,然而又有多少人,迷恋国外的优厚待遇,那么这些人有再多的才能又有何用呢?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然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因此,我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我 国先后五次修改教育方针,但每次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江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加强道德建设,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一个国家,因为有了有德之才而兴,一个民族,因为有了有德之才而旺!

以德为先是古今中外之定理。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以德治国”,无论做何事需要招贤纳才,都讲究“德才兼备”,是以德为先!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也是以“德”为先!从公务员条例到公务员法,都强调对公务员“德、能、勤、绩、廉”的考察,还是以“德”为先!以德为先是造就高材精英之根本。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道德、健康和知识,而其中道德犹为重要,位居人的核心竞争力之首。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决定人生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输。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篇6

近日,中央连续出台举措加强对官员道德的考核,并将职业道德纳入公务员培训,彰显官方回应公众对以制度约束官员品行的急切期待。而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理人才的人才、管党员的党员应率先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对于组工干部来讲,“德”的内涵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务实作风和必备心理素质。以德为先就是要求要以德为准则,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先决条件。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要强化党性修养,践行党的宗旨。凡事要与党同心、一心为民,无论身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永远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政治意识,自觉维护各级党组织的权威和大政方针的严肃性、统一性。要有牢固树立的大局意识和为人民服务宗旨,善于把组织工作放在党的工作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做到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不走样”。并要自觉挤出时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做到心中知党恩、意识紧随党、行动不离党、言语维护党。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要公道正派、专心谋事。作为组工干部,要加强作风养成,恪守职业道德,不投机钻营,不争名夺利,公道正派,专心谋事让群众满意、让组织满意,让领导放心。要紧紧围绕大局谋划、推动和深化组织工作,做到主动献良策、抓党建、促发展,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当人梯、选贤才、激活力,让干部队伍奋

发有为;建制度、重关怀、提素质,让共产党员永葆先进;优环境、造舆论、搭平台,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办实事、解难题、促和谐,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篇7

古人云:“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用干部、选人才,德应该也必须排在首位,因为有德无才的人不善于用权,干不成好事;有才无德的人心术不正,会乱用权,容易干坏事。

所以,我们应该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既注重干部的才能,更看重干部的品德,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尺度。

把干部的德放在首位,需要制定一套干部思想品德表现考核制度,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在干部考核中,要努力畅通民主渠道,实现公开、透明、公平;加强对干部思想品德表现的了解和掌握,并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方式全面了解干部德的表现。

上一篇:乡村少年宫图书阅览活动计划下一篇:大学毕业旅行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