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

2024-08-24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共8篇)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 篇1

教育活动发言稿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如何理解宪法精神?从哪些方面弘扬宪法精神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弘扬宪法精神,进而形成全民宪法文化。

第一,弘扬宪法的人权精神。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真谛和精髓。我国宪法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特征,宪法在总则之后用单独一章全面系统地确认和规定了公民的七大类基本权利和义务,主要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精神文化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等。概括而言,弘扬宪法的人权精神,就是要认真对待人权,坚持人权神圣,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尤其是注重保护社会弱者和弱势群体的人权。

第二,弘扬宪法的民主精神。民主是宪法的前提,是宪法的基础,也是宪法的核心价值。我国宪法的民主精神首先体现为人民主权原则。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的民主精神其次体现为人民主体精神,即宪法属于人民,宪法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一切以保障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弘扬宪法的约权精神。宪法在保障人权的同时,还要依宪授权,并制约和控制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弘扬宪法的约权精神,就是要对权力保持合理怀疑与警惕,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确保权力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服从人民;就是要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国家权力在宪法法律的轨道上行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第四,弘扬宪法的法治精神。宪法是法治文明的最高成就,宪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统帅,是国家法治体系的基石,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支柱。弘扬宪法的法治精神,就是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就是要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特别是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治国;就是要保持法治定力,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 篇2

刘长发:好的。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步入换挡期, 10%左右的高增长时代不再, 经济发展将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 预计“十三五”期间的增速有望保持在7%左右。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 打造升级版中国经济。一是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发展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二是要实施包括国内区域协同发展在内的全球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寻求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如“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长江经济带”等。三是要实施产业提升计划,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主要内容就是实现智能制造。四是走绿色发展道路, 确立绿色价值理念, 实现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

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将由资本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已经从整体上完成了资本积累阶段, 我们现在的发展缺的并不是资本支撑, 而是技术支撑、管理支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战略的实施, 必然会激发全民族的无限创造力, 真正形成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 将为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环境, 构建更为完善的市场秩序, 不断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并构建起现代治理体系。

记者: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任务, 您认为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特别是建材工业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刘长发:从建筑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趋势看, 我认为总体上虽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正处在下行区间, 但我国依然处在大规模建设阶段, 在此阶段, 建设的任务不再是以满足数量增长为主, 而是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物品质的提升和功能增加的需求为主。建筑业转型升级方向将是建筑工业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将转向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发展。房地产业发展正处在全面调整期, 势必会对建筑、建材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但长远看, 不会动摇建筑业市场变化的大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

建材工业发展主要面临自身挑战。一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 需要研究行业发展重点的战略转移问题。二是创新支撑能力不足成为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需要寻求突破之道。三是市场秩序失范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又一瓶颈, 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寻求突破。四是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 需要寻求新的支撑点和发展路径。五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需要明确主攻方向。六是推进国际化发展, 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本走出去问题, 既有战略问题, 也有模式问题。

记者: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建材工业需要确立怎样的发展新理念?

刘长发:一是要牢固树立以转型升级为发展主线的理念。转型升级是实现建材工业由大变强的根本途径, 新阶段建材工业转型升级主要在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以降本增效为目的, 实现产品制造效率、效能、效益的普遍提升, 主要手段是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实现智能转型。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 实现产品品质提升和功能增加, 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其主要路径是产业融合。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的, 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主要手段, 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推动转型升级需要实现两个突破, 即突破创新支撑不足的瓶颈;突破市场秩序失范的瓶颈。推动转型升级需要实现四个转变, 即实现由原材料制造为主向建筑部品产业发展为主的转变;加快推进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实现向更高水平绿色发展的转变;实现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举转变。

二是要牢固树立“创新、绿色、融合”为主题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创新, 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坚持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更加强调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绿色建材和生态治理材料发展。坚持融合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建材产业融合、建材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建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三是要牢固树立以产业融合为主要发展路径的理念。产业融合既是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求, 也是实现建材工业发展重点战略转移的根本出路, 将成为新阶段建材工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走产业融合之路应当确立主动长入相关产业的理念, 实现由配套材料、辅助材料支撑向关键材料、控制性材料支撑的身份和地位转换。

记者: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您认为建材工业的发展战略重点是什么?

刘长发:一是建筑部品产业。建筑部品产业是建筑工业化的产物, 世界发达国家的建筑部品化率一般都在70%以上, 而我国尚不到10%, 建筑工业化将成为新阶段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建筑部品产业也将成为新阶段建材工业的最大增长空间。建筑部品是由建 (构) 筑物在建筑工业化条件下整体拆分而成的部品、部件, 按用途分, 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件、墙体产品、屋面产品、门窗产品等;按功能分, 主要包括保温隔热产品、防水产品、防火产品、隔音产品、密封产品、装饰产品、粘结、交联产品等。发展建筑部品产业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 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使建筑部品产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

二是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其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其制品广泛用于国防军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众多产业领域, 也具较大增长空间, 应重点发展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 通过与相关产业融合, 不断拓展产品应用领域, 重点打造几个500亿级乃至上1 000亿级的规模化产业。

三是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用途广泛, 也有较大增长空间。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产业可以石墨、高岭土、膨润土、滑石等几大主要矿种为重点, 在矿物提纯、超细粉磨、颗粒分级、表面改性等方面实现技术进步和突破, 通过与相关产业融合, 提升产品品质, 增加产品功能, 朝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着力打造几个500亿级乃至上1 000亿级的规模化产业。

四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促进产业各环节协调发展, 要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产业咨询、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业务外包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同时积极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转换。

五是继续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以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 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以智能转型为重点, 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等多种途径, 最大限度地化解产能过剩。

记者: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您认为建材工业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刘长发:一是走产业融合之路。要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积极开发适合各行业工艺技术要求的智能机器人及计算机仿真系统, 促进智能工厂、智能企业建设, 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成果, 构建产业互联网, 实现整个建材产业的互联互通, 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信息支撑体系。推动建材产业与建筑业融合, 通过融合创新, 大力发展建筑部品产业, 主动长入建筑业。推动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其制品产业、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 实现由配套、辅助材料提供者向关键、控制材料提供者的角色转换, 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并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品制造与生产服务融合, 加快促进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转换。

二是走创新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产品设计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 支撑建材工业创新发展。构建市场条件下行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要更好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 培育并打造更多创新引领型企业;要通过组建包括产学研用相结合在内的不同形式的技术创新联盟, 协同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大力推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水平, 培育并打造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军企业。

三是走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技术制造为支撑, 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适应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 大力发展能够满足绿色建筑功能要求的且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减轻对环境影响的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发展应从单一材料发展转向建筑部品发展, 重点发展绿色墙体、绿色屋面、绿色门窗等。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大力发展用于污水处理、垃圾处置、防洪抗洪、泥石流与山体滑坡治理与防范、矿山塌陷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用生态治理材料。

四是走国际化之路。要实现由“引进来”为主向“走出去”为主的转变。实施“走出去”战略, 要实现由产品输出为主向技术、品牌、模式加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企业“走出去”既要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相衔接, 也要与国家对外援助计划相衔接。

五是走深化改革之路。通过深化改革, 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 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在行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技术进步、绿色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推动作用, 在节能减排、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市场秩序方面的监管作用, 在经济运行预测、预报、预警方面的服务作用。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在节能减排、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市场秩序等监管中的关系, 明确划分业务边界, 同时建立有效的部门间协调机制。要理顺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间的业务关系, 克服实际运行中普遍存在的缺位、错位、越位问题。建立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质量、技术成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独立第三方评价机制, 同时要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对独立第三方机构在履行评价业务中乱作为行为的监管和惩处。要加快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在技术诚信、质量诚信、市场诚信三方面构建起行业自律、行政处罚、法律惩治三个层次的行业信用建设支撑体系, 对失信企业和组织及个人加大处罚和惩治力度, 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 构建良性互动、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记者: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请您谈谈对江苏建材工业发展的建议。

刘长发: (一) 江苏应尽快把发展重点转移到建筑部品产业上来。一是江苏具备率先发展建筑部品产业的条件。江苏经济发达, 人民富裕, 人们对高品质人居环境和条件有更为迫切的要求, 市场前景看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尤其技术支撑条件较好;建设部门对推动建筑工业化有很高的积极性;有很好的区位优势, 地处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 且沿海、沿江、沿河。二是要编制一个建筑部品产业发展规划, 做好顶层设计。选择沿海、沿江、沿河布局若干个建筑部品产业基地;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培育若干个研发设计能力强、有战略眼光、有实力的潜在领军企业;组建若干个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与建设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构建支撑建筑部品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条件。

(二) 继续推进传统建材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 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二是加快推进智能转型, 建设智能型工厂和企业, 提高信息化水平。三是加快推进组织结构优化, 中小企业要么加入大集团, 要么“抱团取暖”。四是做好知识储备和技术准备, 延伸产业链向建筑部品产业转型。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 篇3

2013年12月18日,阴雨连绵多日的广州迎来了和煦的阳光,为期两天的第十六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开幕。作为与会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端木美来到了广州。《留学生》记者借机对她进行了专访。采访前记者知道端木美精通法语、英语,但令记者意外的是,由于曾在中山大学学习,籍贯安徽的她粤语也相当流利。

端木美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历史学家端木正教授,所以从小她就对法国史有着浓厚兴趣,后来选择到瑞士留学、学习法国史专业也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她告诉《留学生》记者,瑞士和周边国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交融,使历史工作者有着更开阔的眼光。

2011年,端木美获得了由法国总统签署奖励本国和外国各学科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的“法国国家功绩军官勋章”,这是法国政府对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工作的肯定和奖励。

戴高乐的先见之明

留学生:在你看来,历史上的法国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端木美:法国历史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中国人从刚刚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如何在封建年代进行革命的时候,法国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榜样。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则有不同的体现。

早期的留学者怀着一种科技救国的精神,对法国先进科技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李石曾是早期中国赴法留学比较显赫的人,他是农业专业,专攻大豆研究,希望通过法国的先进科技来改良并推广大豆,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使中国人明白素食的重要性。

后来,李石曾、蔡元培等人组织了留法勤工俭学,当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已经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启蒙思想的传播对中国革命青年非常重要,当时中国大量的有志青年都希望去法国留学,其中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聂荣臻等革命前辈。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涌现了一批有留法经历的不同学科精英,如严济慈、钱三强、巴金、盛成、徐悲鸿、常书鸿等。到了40年代,国际关系变得复杂,有留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法制历史、国际关系等重要学科,把先进的思想传到中国,以改变当时中国的面貌并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法国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西方科技文化和早期革命思想的重要来源地。

留学生: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这50年来的中法关系有什么重大变化?

端木美:建交50年以来,中国和法国的关系都在平稳地发展中。法国作为一个欧洲的大国,首先突破了当时冷战的局面,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十分有先见之明。与法国建交,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这50年以来,总体来说中法关系是良好的,中法文化交流是正常的。从1964年中法建交开始,两国就马上互派留学生,而且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所以,我认为中法关系无论从文化上、政治上都是平稳而良好的。

留学生:你著有《法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一书,对比法国,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问题?

端木美:十几年前我是研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法国社会的问题,近十年来我在研究中法关系。从城市化角度来说,法国、瑞士等欧洲国家是在比较缓和地变化发展,而非突然的。我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一种急促的感觉,短时间内变化很大,这使社会政策、社会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好。当然,每一个国家在新旧交替之间都会有阵痛,但西方国家的规划比较有远见,即使当时有不适应的情况,但后人都会体会到那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所以,中国现在提倡的城镇化,应该与前一阶段的城市化有所区别,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有远景的规划。而且各个地区应该对自己的本土情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如它的历史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新旧城乡面貌的突然断裂,从而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规划,不能急速“上马”,不能是那种 “野蛮、粗暴”的城市化。西方的城市化进程大多规划性很强,包括他们的建筑、街道甚至地铁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如果你去了法国,你会很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城市规划好像都为城市发展预留了位置,这种科学的城市发展需要智慧。

一说到城市化,必定会涉及文物保护,这点上欧洲人做得非常好。每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即使有人认为它不太重要或者很陈旧,欧洲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保留它。你现在去到巴黎,有些街区非常窄小,有些路段甚至还是单行线,当一辆体积比较大的车经过时,行人都要靠到墙上,但是法国人都要保留这个建筑,因为它有历史价值。法国人认为,每一块石头都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我前几年去法国的时候,有些在法国的中国学生很不高兴地告诉我,有个某小县城的代表团来到巴黎后居然发表意见说:“巴黎太陈旧了,还不如我们新建的县政府大楼。”如果为了城市化而摧毁文物,会使城市没了历史、没了文化底蕴,这是一种悲剧。

法国也很务实

留学生:你曾在瑞士留学3年,瑞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端木美:我爸爸是在法国留学的,而且我留学前已经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开始向西方各大国派遣留学生,那时我也很希望可以留法。但因为当时英法等大国给我们的奖学金很少,筛选派出人员也很严格,而且名额大多数提供给理工科这类急需的学科,所以要获得法国留学奖学金很不容易,恰好那时瑞士给我提供了奖学金,所以最终去了瑞士。当时很多人并不认同我的选择,因为对瑞士这个国家很陌生,很多人对瑞士的印象就是“巧克力、钟表”,于是来问我去那里学什么。但我爸爸告诉我:“瑞士是一个中立国,这点很重要,而且它和周边国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交融。如果去这样一个国家留学,会使一个历史学工作者有一个不同的眼光。”

后来,我确实在瑞士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我发现,瑞士能成为世界上富裕程度居前的国家,而且能在金融危机震撼欧洲的情况下独善其身,自有它的过人之处,而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教育,它有完善的教育体制。就我个人来说,我在瑞士受到了严格的历史学教育,在假期的时候甚至有机会到周边国家旁听历史学家讲课。

留学生:大部分人对法国的印象就是浪漫,你会用怎么样的词来形容法国?

端木美:我觉得每说起法国人,中国人就用“浪漫”来概括,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因为法国的文学、诗歌、历史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引进到中国,它们对中国人有很大的影响。确实,法国人的思想里有很突出的浪漫主义色彩,形成了他们浪漫的文学风格。法国人性格有浪漫的一面,这跟德国人、瑞士人很不一样;也有务实的一面,所以他们也不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欧洲南部的人都比较随意。

为冷门学科创造更多机会

留学生:你选择法国史作为研究方向,是受到了端木正老师的影响?

端木美: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我父亲是学法律的,留学前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助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逐渐开始恢复和中国交换留学生,我父亲是战后法国政府在中国招收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从中国到欧洲要坐几十天的轮船,他们是怀着一种富国强兵的愿望去留学的。我父亲在巴黎大学获得了国际法的博士学位,他的第二学科是国际关系史,也就是当时的世界现代史。但他回国时,只有很少一部分高校还保留着法律系,他只能转为教世界史。我在这样一个学术氛围的熏陶下成长,后来也帮他做了一些翻译的工作,受到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对法国、欧洲历史有着浓厚兴趣,这也是我选择研究法国史、瑞士史的基础。

留学生:你获得了“法国国家功绩军官勋章”,代表了法国政府对你法国史研究工作的肯定?

端木美:“法国国家功绩军官勋章”是由法国总统签署奖励本国和外国各学科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的奖项,是一个国家级的奖项。我很荣幸获得了这个奖,我觉得要归功于我们中国法国史研究会这几年的工作,这个奖是我们全会同事的共同荣誉,是法国政府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奖励。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 篇4

会议由副会长王福江主持, 刘长发会长作了主题报告———建材工业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几点思考, 全体代表就建材工业贯彻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认为在新时期要实现建材工业发展重点的战略性转移, 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更为有效的发展路径, 要应坚持走产业融合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走绿色发展之路、走国际化之路、走深化改革之路。

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山东蓝星集团, 受到集团的热情接待, 参观过程中和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李捷 中国史学会新任会长 篇5

11月5日至8日,延期一年的中国史学界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家代表百余人汇聚一堂,交流研究成果,切磋学术问题,商讨史学发展大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会议选举李捷为中国史学会会长。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贺信中的这些论述非常精辟,我们史学工作者听了以后都感觉非常振奋。”新任会长李捷说。

此外,李捷还强调将进一步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史学研究走出国门;二是要推动历史科学的普及工作。

李捷曾先后担任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生平小组副小组长、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一编研部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等职。2012年3月,李捷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2014年4月,李捷升任求是杂志社社长。

中国史学会成立于1949年7月1日,原名为中国新史学研究会,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的社会科学界全国性学术团体之一。在领导体制上,中国史学会理事会第一届实行主席制,第二、三届实行主席团制,第四届起实行会长制。周谷城、郑天挺、白寿彝、邓广铭、刘大年、胡绳等曾先后担任学会的主席团成员或会长。

沈南鹏 最佳投资人

日前,福布斯将聚光灯打向投资圈,连放三榜,分别是:福布斯2015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榜单,2015中国最佳创投机构榜单以及2015年中国最佳机构PE榜单。在福布斯看来,今年眼睛擦地最亮的投资人是这三位:沈南鹏、徐新和冯涛。红杉资本中国基金(Sequoia Capital China)的沈南鹏是这一榜单的常驻客。今年,沈南鹏手中先后有阿里巴巴、陌陌、快乐购、万达院线和赶集网五个项目成功退出,平均投资回报率达到10倍以上。此外,不久前“新美大”落听,又一起巨头联姻诞生,沈南鹏作为美团以及大众点评双方的投资人,被看作是背后推手。

张涛 “温和退休”

日前,美团大众点评公布了合并后新公司的组织架构及人事安排:张涛将在未来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将不再担任新公司的联席C EO,从管理一线,转向长期战略规划。随着张涛转任公司董事长,之前所谓的联席制,已经破产。不再直接参与公司业务管理的张涛实则也是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离场。大众点评网创立于12年前,张涛此前曾表示:“大众点评不可能被收购。”美团大众点评宣告合并,被视为资本寒冬下抱团取暖之举。卖掉公司,有机会成就更巨大的梦想,对企业家而言是更理性的选择。只是张涛和点评,苦熬十年,让人唏嘘。

杨元庆的困难时刻

11月12日傍晚,联想集团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第二财季业绩财报发布沟通会一开场,作为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的杨元庆就感性了一把:“北京刚刚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冬天来了,但是我相信对于联想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美好的季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元庆也坦言近期联想的业务表现是他个人职业生涯中经历的一个困难时刻。“我对这次(面临)的困难有一部分是有预期的。”这样一个“过冬”的经历留给杨元庆最为深刻的感受是,“不能失去乐观但必须要立即行动”。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 篇6

首先感谢代表、理事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今天我能再次当选为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会长,这既是荣幸,又是责任。24年前,我亲身参与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的创建,见证了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的成长。弘扬中华优秀饮食文化,推动中餐国际化发展,加强海内外民间交流,是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只有投身于其中,才能更理解这份责任,体会到这份使命的光荣和意义的重大。

当前国际形势变迁,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结构调整等挑战横亘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但是因为我们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餐同仁们团结一致,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餐在全球范围内大繁荣、大发展的理想并不遥远。我会一如既往、毫无保留地用自己的忠诚、智慧和力量,与世界各地中餐业的同仁并肩战斗。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 篇7

魏礼群: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认为,标准就是规矩,就是得到业界公认、被广泛采用的水平指标和行业规范,是衡量产品、服务、工艺、流程、有关主体等质量、水平的尺度,是规范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经济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管理行为的准则。标准化就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将特定的水平、行为固定化,用以衡量事物,引领、规范、带动、促进有关主体的行为。在现代社会,标准化是国家治理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规则和工具,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秦朝,秦始皇在治理国家中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实际上就是推进国家治理标准化,这对于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社会,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并将其标准化,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使汽车进入平民百姓家。麦当劳、肯德基等美国快餐品牌之所以能遍布全世界,也是因为采用了标准化的经营和管理。这些事例说明,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经济建设中,标准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标准化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实施标准化,可以改善质量管理、优化生产流程,从而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是企业和产品通向市场的通行证,遵循一定的标准就能够有效进入市场、赢得市场。标准是衡量质量的依据,所以现在有“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得标准者得天下”的说法。

第二,标准化能够有效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在市场上,产品、服务种类成千上万,市场主体规模和行为千差万别。实施标准化,为衡量这些产品和服务提供了较为公认的尺度,这就为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在实际工作中,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也常常需要通过比对相关标准来执行,在很多时候,标准是法律条文的具体形式。

第三,标准化有助于推动创新发展,提升经济总体素质和水平。标准化是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使人们能够低成本共享人类科技成果,促进技术进步、生产创新和专业化,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有助于提升经济总量。据测算,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标准化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7%、23%和12%。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标准化在全球贸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第一,标准是促进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标准化影响国际贸易规模。只有符合国际贸易标准的产品才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才能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第二,标准能够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标准对于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问:您如何估价中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魏礼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中国加快了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早在1988年12月就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01年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强化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2015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颁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一系列重要举措。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今后5年的标准化建设的任务。截至目前,中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达到10万项,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规范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服务公共外交和对外经贸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无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中国的标准化工作还有一些差距。

一是标准化意识不强。从企业、政府管理者到社会公众,总体上来说,标准化的意识普遍不强。二是标准体系不合理。目前,中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都是由政府主导制定的,由企业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制定的标准很少。而国际上通行的团体标准缺乏法律地位。三是标准水平落后。中国现行标准体系是上个世纪80年代确立的,很多标准已陈旧老化。现代农业、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些新兴业态和领域的标准很少,特别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标准更为缺乏,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进创新发展、生态建设等需要。四是标准统一性权威性不高。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有些彼此重复;甚至相互冲突。五是标准执行不力。一些科学、合理的标准没有得到很好推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高度重视,要把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要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纳入科学合理的标准化工作上来,以全面提升我国的标准化水平和国家治理水平。

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您如何看待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魏礼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国家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标准和标准化工作要服务于这样的改革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建设治理。这些方面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科学合理的规范。

从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标准不断从生产、贸易、服务领域向公共管理领域扩展,从经济建设层面向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政府治理等层面延伸,标准化已成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成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标准化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作用。

首先,标准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就是治理国家的一系列比较成熟、比较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有多种形式,如法律法规、管理规范、行为守则等。标准作为一种公认的尺度和规范,也是一种科学化、市场化、民主化的具体制度形式,是一种公认的规则和法度。在国家治理中推进标准化,实际上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因此,标准化为国家治理确立规范,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一种基础性制度安排,推动标准化也就是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其次,标准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标准化是现代社会产生和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是提升管理效率和有效性的重要工具。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大量事实表明,标准化程度越高,其管理能力和水平越高。将标准化原理、方法引入国家治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理念与国家治理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大幅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因此,可以说,标准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问:近两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推进标准化。您认为这样做有些什么意义?

魏礼群: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治理标准化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政务服务标准化上。最近,国家标准委给我一个任务:牵头研究制定政务服务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我也去了很多地方考察,参观了很多省市的政务服务大厅, 如:山东泰安的新泰市、 广东佛山、顺德及江苏连云港等一些城市。我认为,当前,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推进标准化,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第一,这是提升国家标准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标准化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涉及技术、产品、流程和服务等方面,涉及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政府管理和服务是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面向公民、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为,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就是要将标准化的理念、原则、方法引入到行政管理服务部门,通过制定和实施适用于政府管理和政务服务的标准体系,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这是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第二,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水平低,行政效率、管理和服务质量就难以提高,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有可能沦为空谈。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通过对行政人员的态度、行政管理和服务的条件、流程、效率、便捷性、质量等明确标准,细化规范,量化要求,做出具体、可操作的标准性规定,不仅使政府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目标、过程和结果清晰可见,而且使工作责任可跟踪、可追溯,从而有利于促进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三,这是解决现阶段“放、管、服”工作中突出问题的关键举措。当前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标准化程度低,影响改革成效。例如,对“行政审批事项”等概念缺乏统一界定。再如,现在行政审批事项数量减少了,但一些审批要件、流程、时限等标准不明确。通过推进行政审批和服务标准化,对审批和提供服务的要件、流程、结果等制定明确、细致的标准,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给当事人较为明确的预期,增强“放管服”改革的效果。同时,也有于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消除权力寻租的空间,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推进廉洁政府建设。

第四,这也是扩大对外交流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标准是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特色政治、行政制度和中国特色道路,也有利于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问:您认为,当前在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方面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魏礼群: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处于攻坚期,“放管服”工作正在深入推进。这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也带来了难得契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对推行标准化工作的自觉性。首先要使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转变观念、端正认识。要在各级政府部门开展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相关知识和实务的教育培训,采取多种方式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认识到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意义,使之树立行政标准化理念,自觉、积极地实施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同时,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内容和意义,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是要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展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试点,要在继续扩大试点范围的同时,对已有的试点项目和地方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评估已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总结有益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对试点探索的实践成果进行研究、提升,以丰富和发展有关理论。积极探索标准化工作创新,包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行政审批标准化。加快建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信息标准、数据标准和统计标准体系,推进共性关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还要注意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方面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行法治的大局出发,开展前瞻性研究,努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水平。

三是要研究制定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的工作规划。一方面,我们必须适应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全面建立起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因此,必须坚持总体设计和鼓励探索相结合,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管理和服务事项进行系统梳理、科学分类,按照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标准化工作总体部署、根据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研究制定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规划,明确近期、中期、远期工作的总体方向、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提供合理可行的总体设计。

四是要完善标准化的协调推进机制。为加大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力度,保证推进成效,需要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召集人、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标准化重大改革,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我认为,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建立这种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这种协调机制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切实加强对跨部门跨领域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统筹协调。

五是要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经验交流,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1987年我去德国考察社会市场经济时,我问慕尼黑市长如何管理投资项目,他回答道:“我们没有审批,我们制定相关标准,投资项目能否进入,关键在于其环保、质量及投资规模等是否符合标准?我们让所有投资者和社会公众都知道:只有符合了标准才能进行投资。”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一点也令我十分惊奇:在德国,自家门前种的树不能随意砍伐,哪些能砍哪些不能砍,政府都有相关的标准及明确的规定。这些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市场经济的方法,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全国很多地方和部门开展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方面的实践探索,这些探索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好做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要更多地组织这些试点探索地区和部门开展经验交流,以相互学习借鉴好的做法和经验,共同探讨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从而更好地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

问: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标准化教育,比如日本和韩国,在中小学阶段就把标准化知识纳入到教学里面。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中国人民大学曾开设过几年标准化研究生专业,直到最近,我国有个别院校开设了标准化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和学历教育。您是如何看待标准化教育的?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魏礼群:标准化教育是标准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世界发达国家一般都比较重视标准化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上一些国家不仅为专业人员、政府官员、商界人士、标准化协会成员提供标准化教育,而且越来越重视在学校开展标准化教育。许多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标准化宣传,培育标准化意识;中学的技术类课程中标准成为基本学习内容;大学的专业技术课程都把相关标准作为必修内容,学习者从一开始就能够形成强烈的标准化意识。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标准化教育存在一些差距,无论在教育体系构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还是师资队伍等方面,标准化知识尚没有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普通群众缺少对标准化的了解。目前,我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展了标准化教育课程,而面向中小学生的标准化教育还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在社会层面,也没有开展针对社会各界尤其消费者的有针对性的标准化教育和培训。此外,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在专门标准化学术网站建设、标准化教育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滞后,标准化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还很不完善。

为提高中国标准化教育水平,我有这样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学校标准化教育体系。要加快制定标准化教育总体规划,完善针对不同受众的教学体系。在中小学开设标准化教育课程,加强中小学标准化知识普及,将标准化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要进一步扩大高校标准化教育范围,鼓励更多高校开设标准化课程和专业;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标准化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努力形成由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教育层次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加快标准化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快编写针对不同受众的标准化教材和读物,开发一套针对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人群的通用教材及教学方法。要加强标准化师资队伍建设,拓宽标准化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吸收有标准化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参与标准化教学。

第三,加强标准化学科建设。要明确标准化学科的学科归属,加快推进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标准化国际比较研究、标准化与相关学科关联性研究等,尽快形成标准化学科体系。

第四,把标准化教育纳入社会教育范畴。要在社会范围内,通过各种媒体广泛传播标准化知识和理念,深入开展标准化专题宣传活动。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尽快建立专门的标准化教育互联网数据库和电子学习平台,使各界都能学习到标准化知识,形成人人重标、人人守标、违标可耻、违标追责的社会氛围。

第五,要开展标准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对外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借鉴国外先进的标准化教育经验。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加强对国际标准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支持引进和聘用海外标准化高层次人才。

问: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地步入国际市场竞争,标准的重要性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标准化人才的缺乏也日益凸显。您如何看待标准化人才培养问题?如何在行政管理人员和公务员的继续教育中推动标准化教育?

魏礼群:上面谈到的标准化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面向大众普及标准化意识和理念。一个人接受了标准化教育,并不一定就是标准化人才。所谓标准化人才,就是经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成长起来的标准化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可能是标准化工程师、标准化学科带头人,也可能是标准制定者和管理者。标准化人才是国家标准化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力军,对于国家的标准化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标准化教育相对落后,标准化意识欠缺,目前我国标准化人才极度缺乏,尤其缺乏能够直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的国际性人才。

标准化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综合性、学科交叉性特点,决定了对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是学校的任务,而必须是通过产学合作、注重实践的途径来完成。为此,除加强学校教育之外,国家要鼓励高校、标准化研究机构、各级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共建标准化实习基地,邀请企业的标准化高层管理者开展标准化方面的培训或讲座,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要让具有标准化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加入到标准化人才培养工作之中。

为了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普遍提升标准化水平,加强对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标准化教育培训,尤其重要。为此,我有两方面建议:

一方面,要将标准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开发针对领导干部和普通公务员的标准化培训教材,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要把标准化知识和运用能力作为干部考核的一项内容,作为技术职称和职务职级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

问:作为政务标准化工作小组的组长,政务标准化工作小组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有哪些?

魏礼群:政务标准化工作小组成立之后,我们制定了一份五年规划和2016年工作计划,现在处在征求意见阶段。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 篇8

在诸多亟待调整的结构中,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引起各方面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目前的35%左右。而我国投资率始终处在较高水平,2003年到2007年已经连续5年在40%以上,2009年投资占GDP的比重高达67%,远高于世界平均22~23%的水平。

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未结束,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问题在于过高的投资率并非完全基于这种合理性,忽视客观条件,过分追求GDP高增长也是重要原因。过高的投资率还与较高的国外需求相关,国外需求失去强劲增长势头,产能过剩更加显现。因此,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长期方针,扭转需求结构中消费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于平衡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本途径,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1996年为53.4%,2007年为39.7%,10年累计下降了13.7个百分点。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比例失衡,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根源之一,也是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假设2007年的劳动报酬比重维持在1996年的水平,2007年当年劳动者的收入可增加约3万亿元,这对提高消费能力,平衡投资消费比例,调整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为什么我国会出现资本收益与劳动报酬严重失衡的现象?不少人认为,这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总量长期供大于求的结果。这种看法不够全面。我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有两大特点,一是政府主导,二是供大于求。

在政府主导的条件下,较长时间内各地注重招商引资,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压低了劳动力成本。长期以户籍等手段行政性分割城镇与农村劳动力市场,大大压低了农民工的收入。行政性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市政府配置资源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没有理顺。

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一般劳动力价格会被压低,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有其部分合理性。但是,现代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不仅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还要受到劳资集体谈判的影响。关键问题是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集体谈判机制。正如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工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所指出的:“企业工会干部大多数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种情况造成工会干部很难真正代表职工的利益”。我认为,工会组织为劳动者维权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是我国劳动报酬比重低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着力点之一。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逐步向劳动者倾斜。政府应当运用财税等措施,切实扭转初次分配中财政收入增长、资本所得过高、劳动报酬下降的趋势,逐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

第二,完善劳动者获得合法收入的法律保障。完善收入分配的法律和执行机制,严格执行已有的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仲裁和法律援助机制,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待遇。

第三,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落实劳动者集体谈判的合法权利,进一步健全集体谈判机制,明确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切实发挥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

第四,完善国有资本预算,规范国有企业分红。应按照同股同权原则,规范国有企业特别是行政性垄断国企的利润分配。国有资本红利可用来补充社会保障资金,或作为再分配基金用于扩大居民消费。

上一篇:诗歌欣赏:写不出的文下一篇:原来我也有一个好朋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