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2024-08-24

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1

一、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承担职能与性质不符

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却承担了准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的大部分行政工作,与其性质不符。按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①,但在实际中,社区居委会却成了街道办事处的跑腿儿机构,作为准政府部门的街道办事处将大量行政工作下沉到社区居委会,如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工作(城市低保审核办理、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等)、老龄办部门的老龄工作(办理老年优待证、老年优待卡、助老券、“小帮手”等)、残联部门的残疾人康复(办理残疾证、城乡养老保险、个体就业保险补贴等)、计生办部门的计生工作(办理独生子女证、光荣证等)、住房保障部门的政策房办理、政府工作中的综治工作、流管工作以及其它大量行政工作,现在社区居委会都要负责。由此,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已经完全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社区居委会性质的定义,更何谈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二)社区服务站性质定位不清

社区服务站的性质含混不清,导致其定位不准,无法达到其建立的期望效果。按北京市“1+4”政策文件原文规定,社区服务站是政府在社区层面设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监督②。从原文的定义来看,社区服务站是什么?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开展政府部门工作。这个公共服务平台的领导是谁?接受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但是公共服务平台办公经费由哪儿支出?工作者由什么人组成?工作者对什么部门负责,由哪个部门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性质是什么?是政府部门、自治组织、还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在政策文件中都没有给予很准确的回答,导致其在实际中,与居委会界限不清,已经俨然成为居委会的一部分,难以实现其成立的初衷:更好的服务居民,使居委会摆脱承担的行政工作的困境。

(三)各部门之间关系划分不清

社工委、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几个部门之间关系没有理顺,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②《北京市社会管理办法(试行)》 3 是协作?还是领导?根据在实际工作中的社区工作者的体会,实际的“关系”是这样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归街道办事处的居民科管理,可以想象,仅仅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科室就管理了整个辖区的将近几百个社区工作者,这些社区工作者的奖惩由街道办事处的居民科决定,街道办事处的居民科就成了几百个社区工作者的“领导”,街道办事处主任的权力也不过如此吧。再来看看社工委,社区工作者至今也不清楚社工委与社区工作者是什么关系,社区工作者的工资高低似乎由社工委决定,社区工作者的招聘工作似乎也是由社工委的名义进行的,但入职之后,却不是与社工委签订的劳动合同,与社工委没有人事关系,日常的事务工作似乎也很少和社工委打交道,社工委到底是不是社工委的实际领导?

解决社区管理问题的方法

一是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宏观管理组织。当前社区管理中的宏观管理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主要原因是覆盖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层级出现虚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建立起填补这一虚位的管理层级,使其有效发挥对各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统一作用。这一管理层级的基本模型结构应具备以下特征。如,机构的层级应当高于所有被协调的层级;机构可以是协调性的非常设机构,但是其日常办公部门应当固定,并设在党委或政府机关内;机构的职能主要为组织、协调、规划、制定政策和监督。就我市实际来说,应建立区级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委员会,由同级政府牵头抓总,各类涉及社区建设的部门和驻城区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规划社区建设目标,确定社区建设重大事项,协调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克服条块分离的弊端,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

二是科学界定政府与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就我国当前的国情而言,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但同时其能力作用也是有限的。政府作为社区建设的推动主体,应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好启动、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三个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做到“让位、归位、到位”。让位:做到简政放权,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一些服务职能交给或归还给社会、社区去做。政府仅仅需要承担社区建设启动者这一重任,积极做好社区建设的规划,制定必要的扶持鼓励政策以及发动宣传工作。归位:做到把政府部门的精力用在研究社区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培植社区的造血功能,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发动引导广大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到位:要做到认真履行宏观管理职能,尽职尽责地保证管理到位,指导、协调到位,财力支撑到位。主要是制定、完善有利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引导社区中介组织的有序、健康运作,公正、合法地保障社区成员的公共权益等等。而政府一般不宜直接参与社区建设的具体实施活动。

三是加强街道办对社区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在街道办对社区管理上,要实现街道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要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协调、指导和服务的方向转变,从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要着力于理顺条块关系,把行政部门的条的专业管理和街道办事处的块的综合管理相结合。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有关社区建设的决定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街道范围内的社区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发动、组织辖区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开展社区建设工作,发挥其对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

延伸阅读:

社区管理数字化、网格化是趋势

近年来,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主流管理模式。为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引进数字化平台,将所管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并为每个单元网格配设数字化设备,真正实现了城市的网格化管理。今年8月,以新城区海东路办事处为代表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正式启动并运营,大家在感受高科技智能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城市的运营速率。

网格员发挥敏锐触角作用

网格员就像一根根敏锐的蛛丝,在网格的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就是搜集老百姓传递过来的信息,并通过敏感的神经向上传输。只有收集更多的基层资料,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海东路办事处哲里木路社区的网格员张美荣就是“敏锐触角”中的一员。她每天都在与社区居民打交道,通过聊天、串门等方式,收集老百姓的需求,并通过网格化让相关部门了解情况。这张网把老百姓与具有职能机构的政府部门直接联系在了一起。新城区“智慧城区”的管理平台通过这张网,实现了市区街三级联动、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智能化设备助力提高办事效率

有了网的建立,快速运行和沟通就需要结合高科技和智能化。

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2

关键词:社区护理,管理,问题,对策

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颁布[1], 对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1 社区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主观意识及社会因素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偏见

目前, 社会上仍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偏见, 护理人员的地位和重要性得不到应有的承认, 加之护理工作繁重、责任重大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部分护理人员产生服务意识淡薄, 缺乏同情心, 态度生硬, 工作主动性差等情况。而社区服务对象多为慢性病患者和老年病人, 他们心理上常因久病不愈而产生焦虑、恐惧、失望, 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等不良情绪, 造成护患关系紧张, 成为社区护理管理的难题。

1.2 社区护理人员紧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开展, 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 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增多, 对社区护理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但社区护理人员却严重短缺, 影响了服务质量, 对社区护理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1.3 社区护理管理者知识匮乏, 素质低下

我国的护理管理者的教育层次偏低, 学历不高, 并且管理能力低下, 素质较低, 缺乏系统的专业的护理管理培训, 社区护理管理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社区护理管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影响了我国医疗卫生发展。

1.4 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社区护理是一种对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2]。社区护理人员扮演着多重角色, 需要护理人员既有熟练护理技能, 还应掌握预防医学、老年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我国社区护理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 甚至有临时聘用人员, 以致出现护理人员基础知识贫乏、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的现象, 对社区护理管理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1.5 规章制度和护理管理体系不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成立至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质量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科医院共用一套管理制度, 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影响了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2 对策

2.1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宣传, 缓解护患关系

在社区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 尤其是社区护理工作, 使人们认识到社区护理人员的重要性, 便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护理人员的形象和地位, 缓解护患关系, 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2.2 建立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队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全员聘用[3], 公开招聘, 竞争上岗, 社区护理人员应理解并自愿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热爱本职工作岗位, 并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沟通技巧,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好, 富有活力。这样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卫生, 服务于大众。

2.3 重视在职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社区护理的特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相对应的能力, 针对于我国护理人员知识结构的现况, 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社区护理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建立综合性的医疗卫生知识结构, 推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4 完善规章制度和护理管理体系

社区护理工作具有自由性、独立性和专业性, 还具有特异性, 我国应不断的完善规章制度, 各地针对本地的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本社区服务人群的具体情况, 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方针的指导下, 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的社区护理管理模式, 展现地方特色, 使社会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更好的为本地人群服务。

2.5 医院支持社区护理管理工作

医院应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并根据所支援社区单位的需要, 安排有相关工作资历的护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到社区单位进行业务指导, 知识培训;定期接受社区护理人员到本单位进修学习,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提高社区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社区护理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4]。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晚, 政策还不完善, 社区护理管理还受很多因素的牵制和影响, 社区护理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社区护理问题已引起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 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不断的改进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和体制,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霖, 朱雪峰.社区护理管理的思考[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8, 5:92~93.

[2]刘伯芝.浅谈如何做好社区护理管理工作[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 15 (9) :1095.

[3]高红.社区护理管理面对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9) :24~26.

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社区;计生管理;问题与对策

进入21世纪后,国内经济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特别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强劲发展,涌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也直接造成了部分城市社区的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多,人户分离现象日益突出的问题。面对这些新状况,只有认真的分析情况,细分问题的所在,运用有效的对策及措施,方能促进了社区计生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社区计生管理的现状

目前,社區作为计生责任主体,已逐步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该模式的运营是科学的将社区所管辖面积、人数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将户籍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以及流动人口按“以房管人”的现居住地管理原则全部纳入管理,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也打破工作分工的限制,除了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之外,还要负责自己网格内计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成为“网格管理责任人”,最终实现计生管理和服务信息收集、反馈的全覆盖、无缝隙管理衔接。而对社区辖区内单位和国企实施日常监督管理;对个体、私企等除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外,平时还加强了流动人员的定期登记核查并提供免费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妇女保健等多项基本服务。

二、社区计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常住人口的问题。人户分离的现象屡见不鲜,社区内居民在同城拥有多处住所而居无定所的、涉及学区房或其他原因而频繁买卖迁居的、无业人员的外出流动等也加大了社区计生管理工作的繁琐。另外,部分居民流出到经济差地区接受低额的超生罚款后,再返回原籍以规避高额罚款。

2、流动人口的问题。跨地区的务工人群正不断增大,职业选择随意致使流动人员过于频繁且流动人口构成复杂,流动人口的频率日益加大,小区或民宅的出现混居、分散居住情况,导致了人难找造成孕情无法监控及措施落实不及时的现象,给社区计生管理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加上社区内旧城改造小区或新建小区均由物业进行管理,物业人员对于计划生育缺乏意识,在配合社区人员对于小区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只是敷衍了事;而民宅出租方管理意识薄弱,经常出现转租或混居情况,对于所居住人员的真实信息与数量并不清晰,这也就成为社区计生人员在对于小区与民宅计生管理上不全面而存在了一定的漏洞。

3、观念改变的问题。当今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服务需求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道德观念的改变及现代快节奏生活压力出现了离婚、再婚现象,此外婚前性行为、非法同居造成的意外妊娠、非婚生育等现象包括假离婚实“超生”比比皆是。还有就是目前“单独二胎”的放开,也给一些无条件再生育人群攀比、羡慕,萌生了超生念头想方设法钻政策空子。

三、社区计生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社区的计生管理工作的严峻形式,只有加大市民化服务、加强计生宣传、提升计生人员队伍素质、建立信息化支撑与综合治理居民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体系,方能在社区的计生管理工作中略有成效。

1、建立办事处以上单位对社区计生管理的核查制度,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及宣导形式多样化。

(1)办事处计生办乃至上级单位可按月或半月对社区进行抽查,实行评分考评制度,这样将有效的推进社区的计生管理工作并且及时给到需要相关环节的协助。

(2)社区可以向办事处、区、市党委政府申请调动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在媒体、互联网开辟固定专栏,进一步加大宣传计生政策力度,形成坚持长期宣传计划生育有效的环境氛围,致力转化群众生育观念,推动社区计生管理工作提供有利保障。

(3)着重加强计生协会工作,大力发挥其主导作用,重视发展社区中高素质的中青年为会员,优化会员结构,使计生协会覆盖社区范围推动并参与计生工作实现计划生育自我监督,建立计生工作与民众之间有效的沟通桥梁。

2、设立社区计生管理自查轨制,提升计生工作人员队伍素质与服务意识。

(1)社区按已实行的网格管理所分的片区进行互相计生管理抽查轨制,以周或旬定期、定点、定量的进行互查或社区领导重点核查,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按“以人管片、以片比绩、以绩奖惩”的方针对社区计生管理工作实施全面性的检查与完善。

(2)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人口理论、计生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思想认识。特别是社区的计生专职人员,应按择优录用原则,选拔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强的人才。

(3) 而社区计生管理工作应把重心放在提高工作质量水平、关注育龄居民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推进计生政策、优质服务和对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坚持以服务促管理,简化办事程序及完善服务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以优质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的需求。

3、打造社区内区域计生协管模式,讲究方法、讲究效率的解决难点,整合有效资源。

(1)加大对小区物业与重点出租方的沟通,加强小区与出租房管理,签订计划生育协管书,对无业居民、在社区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实行逐户建档、按房管人的策略,有效地在社区各责任区域建立协助监管制度。

(2)重点整合社区资源,将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与暂住人口登记、出租房管理、住宅物业管理、工商登记、警务责任制、劳动用工等各项工作相结合,不断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信息互通为基础完善整个社区的计生管理体系,共同搞好居民的计生服务与管理。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构成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为了保证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工作有效的展开,社区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作为政策执行监督的第一站,更应清晰不断变化的形势,有的放矢的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重点,群策群力的去创新管理工作,将社区计生管理工作着实有效的提升,力争成效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朱轶波,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4

社会调查时间:2012/2/21—2/23 社会调查地点:小区社区服务站

一、社会调查的背景和地点

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我们的社区服务站集居委会分会和物业公司于一身,负责小区日常管理及社区服务。

小区是

矿业公司集资开发建设的小区,居民大多数为

矿业公司的员工及家属,还有部分租住户。由于小区建设较早,当时条件有限,很多设施不完善,并且小区为开放式小区,这都增加了社区管理的难度。为了进一步了解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我利用寒假的机会,在我家所在小区——

小区,通过与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及小区居民的交流,进行了关于社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

二、社区管理的现状

社区居委会作为社会基础管理服务平台,其功能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它能协调业主与物业的关系,切实为业主着想,化解邻里矛盾,促进小区和谐。但是在社区建设和体制运行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社区居委会行政性色彩较浓,其本身应有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未得到体现。这就使社区居委会几乎成为了一些行政机关的下设机构,直接导致了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过重,承担了大量职责权限范围以外的工作,将大多数时间和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完成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布置的任务上面,而涉及社区服务的一些工作却没有多大进展。

煤矿花园小区社区服务站为宁阳华煤社区居委会分会,其职责便是小区管理与服务。但他们还要承担一些其他工作任务。由于小区为开放式小区,非小区居民可随意进出小区,其中包括一些小商贩、小广告张贴人员等,这时服务站要充当城管人员,对小商贩、小广告张贴者进行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小区附近的单位工作,部分流动人口进入小区生活,社区服务站面对复杂众多人口,各项管理工作和事务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小社区,大社会”的模式,增加了社区服务站的工作强度。

三、原因和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服务站的功能当前还未能突破办理政府行政事务为主,办理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还习惯于上级领导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现较强的依赖性,自主性、自治性没有得到体现。一是社区自治的任务与工作要求有距离。社区服务站的自治工作应有三方面内容,即:首先要做好社区服务,但实际上社区服务做得极少或是空白;其次要做好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与管理,但实际上的效果不明显;第三是丰富社区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实际上文体活动多,教育活动少。二是社区居委会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政府的腿”。《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社区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具体规定了必须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社区治安、公共卫生、优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有关工作。通过调查,以上这些职责应该是社区服务站通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形式开展的,但是大多数情况是 镇政府部门要求华煤社区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各小区服务站则进行实际操作;同时政府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都通过华煤社区居委会落实到各社区服务站来执行。这使得社区服务站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盖

四、建议:

一、转变观念,理顺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关系。首先要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而不是基层行政单位,政府各部门包括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是指导关系而不是指令关系。要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施政事、政社分离,不再包办社区工作。明确对确需社区协办的事项,建立“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机制。

二、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明确各自的职能范围。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社区工作进行明确界定,哪些工作由社区做,哪些工作不应由社区做,哪些工作应由社区协助做,并将这些内容以正式文件的方式在社区予以公示,接受居委会干部和社区居民的监督。同时将其作为对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考核的一个重点。

三、建立社区工作的申报准入制度。建议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各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得在社区设立机构,如确需在社区内设立组织机构或向社区居委会下达工作任务的,必须向市政府提出申请,实行申报准入制度;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事项或不具备工作条件的任务,社区有权拒绝;

四、强化社区考评,弱化政府考评。对社区的考核工作,一定要改变以上级有关部门考核为主的现状,实行以社区居民自我考评为主。建议在现有的居民会议基础上,增加议事会这种组织形式。即通过一定程序,聘请居住在本社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热心社区建设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担任议事会成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民情交谈、民事协调、民意听证、民主评议制度,代表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干部工作行使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从而使其工作来源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在政府相关部门对社区的检查和考核中,应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各种单项和综合考评不得单独进行,凡未经县区级政府同意的各类检查和考评,社区有权拒绝。

五、组建完善社区志愿者队伍。把社区工作积极分子组建起来,引导和鼓励他们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既能为社区干部减轻许多负担,同时也是衡量社区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准。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予以实现:建立志愿者服务活动贮存回报制度,登记社区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志愿者自身需要帮助时就可以得到同样的服务;志愿者活动应实行制度化、经常化;把在校中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每年应适时对社区志愿者进行表彰;制发社区志愿者服务卡,持该卡者可在社区购物、消费及其他评优活动中享受优惠或优先权。

五、总结

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5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社区是城市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不断加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城市社区在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地位日渐提升,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由此对于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基于我国社区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解决方法,完善社区管理的体制,完善服务体系,由此建立高效科学的社区管理机制。

【关键字】城市社区 管理模式 对策研究

目录

一、城市社区管理概述..........................................................................................................................1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1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内涵与具体内容......................................................................................1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

(一)我国社区管理中的行政化色彩............................................................................................2

(二)我国社区服务供需失衡........................................................................................................2

(三)我国社区管理经费不足........................................................................................................2

(四)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3

三、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研究................................................................................................................3

(一)健全并创新管理体制 实现正规管理..................................................................................3

(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 实现民主管理..................................................................................3

(三)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保障制度与专业化建设 实现科学管理..........................................4 【参考文献】...........................................................................................................................................4

一、城市社区管理概述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

城市社区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的居民生活的社会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由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它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地域、文化、人口以及组织机构,一般来说社区地域界限清晰,人口密度以及规模较大,地域是社区存在的物质要见,人口则是社区生活的主体,组织机构及文化为社区居民交流与整合提供条件。四个要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任何一个要素缺失社区也就失去了其完整性的意义。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内涵与具体内容

社区管理指的是在这区的范围内,由一定的组织机构主导通常情况下是社区的党组织以及行政部门,有社区的职能部门、单位、居民参与下的全方面的自我服务及管理,它不同于政府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都不同,社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位置正常秩序。

第 1 页

共 4 页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我们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社区管理有两大特点。

一、社区管理机构多元,社会中的多个职能部门都参与其中,社区党组织以及行政部门作为主导机构,派出所、医院、学校、商店、企业等社会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均参与其中。在其中,社区居委会的存在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一方面它是一个独立的群众性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并不受严格的、僵化的管理程序所束缚,可以自由灵活的应对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变化与发展。在另一方面它是社区居民自己的组织,它为社区居民实行自主管理、教育、服务提供平台。社区管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社区党建管理,二是社区服务管理,三是社区文化、教育管理,四是社区环境管理,五是社区治安管理。社区管理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动员并且依靠各种社区力量,围绕社区的发展方向和实际产生的问题,实行自主管理。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社区管理中的行政化色彩

社区的行政化是由于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因为社区的利益主体主体逐渐多元但社区管理机制却相对落后而造成的。我国法律将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定义进行民主决策,实施的方式是经行商讨,但现实是社区居委会收到计划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社区管理的行政化主要体现在社区人员安排与社区组织上。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安排上,工作人员并不是通过民主的选举而产生,反倒是通过政府调任安排后再由居民经行选举,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社区中的大部分居民并不了解他们即将经行选举投票的人选,主要的了解途径通过名字和照片来片面的人是。而社区的居委会的在办事过程中仍然运用较为传统的方式来管理社区,没有弄清社区管理的性质是进行自治管理,使得社区在管理上有了许多不必要的混乱,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之间的界限不明,一方面本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事务交与社区承担,另一方面又将本该由社区自己承担的日常事务由政府承担。极大的影响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居委会的工作效率及能力被迫下降。

(二)我国社区服务供需失衡

在社区组织的服务对象上主要都以弱势群体为主,例如低保、残疾等生活困难的人群,在面向社区大众的服务的方面做得不足,当代社会环境下社区居民的需求日渐多元,这就要求社区服务是由针对性的,多元的,有层次的,但是实现的情况是社区服务的供需失衡。在社区服务的内容上,少量单一的社区服务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大多数的社区服务都是带有福利性质针对民政对象的,但社区中能够享受的人毕竟是少数。并且社区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利用,服务设施不足切空有其表,起不到实质的作用。

(三)我国社区管理经费不足

社区是否能够正常运转、社区活动能够正常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费的充足,经费

第 2 页

共 4 页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不足让社区的资源得不到有机的整合。经费少,社区硬件设施也就相应的得不到加强补充,社区组织的工作地点和居民进行活动的场所很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一些老社区甚至在规划之初就没考虑到社区组织的办公场所和居民活动地点。到目前只有一小部分的社区拥有居委会自己的办公场所,余下的便都是借用或者租赁的,再加上比较低的工薪待遇,导致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就没有保障,打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社区的发展推动力不够。

(四)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

社区组织不仅仅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组织,它是整合协调社区各种资源的有效方式,所以社区组织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靠的不仅仅是社区组织当中的工作人员,更重要的是社区的居民要有心参与其中。但现实中的情况是社区居民对于参与社区组织的积极性不高,社区组织没有充分的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它应有的价值。社区组织一般情况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区管理组织、一类是社区服务组织。组织的种类多种多样,但大多虚有其名,并没有实质有效的服务。比如在新建社区中的业主委员会,它的存在是为了维护业主本身的利益,监督社区的物业服务,但当下大多的社区都没有,有的也仅仅是成立了也受到传统单位制度的影响,并且社区业主的权利意识较为淡薄,业主委员会也没有充足的动力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且社区的行政化色彩浓重让居民认为社区管理与自己无关,还有许多社区居民认为社区组织的存在是为了方便弱势群体,对他们生活无关痛痒,社区成员对于社区组织的参与度不高就导致就导致了社区组织实际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不大。

三、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健全并创新管理体制 实现正规管理

社区管理想要有序高效的进行就需要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使得社区管理迈入新的纪元。在指导思想上需要吸收先进的思想理念,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出发,把被动的服务变为主动的服务,让居民切身感受到社区组织所带来的便利。在管理的体制上也要创新,建立起多元分层的管理理念,改变长久以来社区管理政府主导的观念,真正发挥其社区居民委员会,各类的社区服务组织以及业主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应当有的作用。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的宗旨,重新规划各类的管理组织的权利界限,试图做到权利与职责相对等。将现代科技融入社区管理当中,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多方互动,让本就不足的社区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 实现民主管理

社区归根结底是社区居民的社区,只有当社区居民热情投入到社区管理的各项事务中,才能使社区管理健康的发展。激发社区居民作为主人公的权利意识以及责任感,让社区居民在社区的管理中发挥主力作用。因为就算社区居委会以及各类其他的社区服务

第 3 页

共 4 页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组织再强大也不能完全覆盖社区中的各种事件,这时候社区居民发挥作用就尤为重要。导致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的原因有参与意识淡薄和参与途径较少两个原因。从这两个原因入手,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拓宽社区居民参与管理事务的途径将有效缓解当前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管理不民主的现状。再者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甚少,不能够完全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与专注问题,在这一点上,发动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进行访谈,掌握第一手感性的数据,了解居民真正的需求,才能真正加强社区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的参与程度。

(三)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保障制度与专业化建设 实现科学管理

社区经费目前主要的来源是人民政府,而且划拨的经费又经常不足,社区的经费不足导致了诸多的问题,例如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不高等问题。为了保障社区经费的相对独立,可以鼓励社区开展多种低价有偿的服务,例如向幼儿园、中介机构收取一定的费用,向进驻社区的单位拉取赞助,增加社区经费的来源方式,不仅仅只局限于政府划拨,这样社区在开展各类服务时也不至于显得很被动。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保障制度,适度的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这样有利于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他们也就有了充足的动力来将社区服务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当然在保障收入的同时也应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质,社区应该重视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使用公开选聘和竞争上岗的方式优化人才结构,并且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准,建立学习型社区,使得社区管理发展有效均衡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吴群刚、孙志翔.中国式社区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马瑞辰.城市居委会治理下的和谐社区建设——以苏州市 G 区为例[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5(2):66-69.[3]姜晨颖.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阶段性特点比较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4):10-13.[4]李岩.我国特大城市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5]郑钧蔚.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内容[J].才智,2015(5):262.[6]梁怡.郑州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7]蔡玉胜.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典型模式点评与启示[J].社会工作,2013(3):24-28.[8]孙晗.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多元化自治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1(2):14-15.[9]冯宇.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3.第 4 页

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6

论文题目城市安置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姓名李芝玉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专业

准考证号110114151807

指导教师祁玲玲

2016年3月15日

城市安置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附,房屋拆迁变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建设安置小区,成为解决村民、居民安置的普遍问题,但由于文化程度、生活习俗、个人素质水平差异等原因,安置小区的建设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本人所工作的镇江市润州工业园区富润华庭小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安置小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使这些“新市民”尽快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成为城市安置社区建设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安置社区的管理水平必须从科学规划建设、探索人居新模式、规范物业管理、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城市安置社区,建设管理,新市民,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目录

一、引言........................................................................................................................1

二、拆迁安置小区的基本概况....................................................................................1 2.1 拆迁安置小区的形成模式...............................................................................1 2.2 拆迁安置小区的特点.......................................................................................1 2.3 案例背景介绍...................................................................................................2

三、当前安置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2 3.1 人户分离现象普遍...........................................................................................2 3.2 社区配套设施严重缺失...................................................................................3 3.3 非专业的社区管理...........................................................................................3 3.4 人居观念亟需转变...........................................................................................3 3.5 精神生活急需丰富...........................................................................................4

四、以富润华庭社区为例,实际工作中的做法........................................................4 4.1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4 4.2 抓好“新市民”培育,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4 4.3 发挥“领头雁”作用,打造高水平社区服务...................................................5 4.4 加强“法治型、服务型”党支部建设...............................................................4 4.5 开展“一式两化”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水平...................................................6

五、安置社区需探索的管理方式................................................................................7 5.1 鼓励探索过渡期的人居模式...........................................................................7 5.2 科学引导社区规划和建设...............................................................................7 5.3 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8 5.4 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9 5.5 进一步支持和规范物业管理...........................................................................9 参考文献......................................................................................................................10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社区的不断重组,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不断走向深化,中国失地农民的人数已经超过5千万人,并且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递增。在城市化进程中有相当数量的农民迁入城市成为“新市民”,他们在进入城市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生产关系、妇女卫生,儿童教育、消费关系、邻里关系等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农转非居民为主的安置社区,如何进行管理、如何进行引导、怎样进行社区的文化建设,促进失地农民实现市民化的转换,成为了安置回迁社区建设面临一个重要难题,笔者将以镇江市润州工业园区富润华庭社区为例,分析安置社区的科学管理模式。

二、拆迁安置小区的基本概况

2.1 拆迁安置小区的形成模式

(1)整体安置模式。对已列入城区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的城中村、城郊村在土地统一征用后实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此类安置小区主要由原有的城市居民或村民构成,原有的左邻右舍一般仍集中居住。

(2)撤村并居模式。土地部分征用后实行部分拆迁,将分散的拆迁户并入中心村,以中心村为基础建成新社区,把城市社区管理办法向农村延伸、辐射到周边的村落。

2.2 拆迁安置小区的特点

(1)自治度高。一般拆迁安置小区的管理体制承接了村两委会领导下的自治体制,虽然建立了社区居委会,但成员大部分由原有村两委会干部过渡而来,体制惯性依然存在,社区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自成一体,对业主的依存度高,对外界的依赖性低。

(2)业主成分明显。由原有村民组成的社区业主在社会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生活方式方面高度一致,业主之间家族裙带关系复杂,联系紧密。而随着安置房的出售和出租,外来人口的比例增加,该类居民流动性大,城市生活观念薄弱。与一般城市社区的业主成员结构复杂、联系生疏、需求分散的特点截然相反。

(3)区位边缘。拆迁安置小区大多原拆原建或者位于政府即将开发的新城,周边的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和其他生活配套设施还处于规划发展阶段,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给业主生活和社区管理带来较多不便。

2.3 案例背景介绍

富润华庭社区位于润扬大桥西出入口处,为拆迁安置小区,主要由园区下辖的龙门村、大桥村和鲇鱼套村村民组成,辖区内现有4个小区,住房70幢,居民2451户、7587人,属于规模较大、人口相对密集、文化层次中下的安置小区。小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9.2%,25岁以下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4.1%,而50-60岁的人口占总数的32.5%,社区整体老龄化较严重,儿童由于生活环境改变不重视教育现象比较突出,家庭儿童教育不够重视,大部分年轻人学历较低的现象极为普遍。“孩子能学多少是多少的”已成为一种风气,二孩政策开放后,“重男轻女”现象仍有存在,多数人以搓麻将、打长牌、串门聊天来打发时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当前安置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户分离现象普遍

由于是集中安置社区,原一个村的村民被分别安置于多个小区、一个小区安置多个村村民的现象十分常见。由于小区居委会、党组织都尚未健全,居民户籍、党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来的村,无法实现属地管理。人户分离现象给社会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难。由于居民的实际居住地与其户口不一致,户口所在地管理单位无法掌握居民的实际状况,党建、民政、卫生、计生、社保等服务工作难落实,相关政策也难以宣传到位。而其实际居住地管理单位又无权管理,形成了管理空白区,从而导致社会管理单位出具各种证明难,民政社会救助核对家庭状况难等情况出现,不利于社会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同时也给居民办事增加了难度。“人户分离”的居民到其户口所在地办理民政、卫生、计生、社保等相关事项时,往往还要到其户籍地开具证明,而户籍地社会管理单位对这些居民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导致居民为办理一个事项往往要往返多次,使群众怨声载道,极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富润华庭社区为例,尽管社区于2015年正式开始办公运作,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机构健全,但原来的村民已经习惯了有问题找原村委会,到社区办理各项业务的人很少。同时,原来的村民还涉及到“小分配”、“年终红利”等问题,很多人担心户口转出后原有的福利将被取消,一些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也得不到,因此不愿意将户口迁至社区,但现在很多业务如大病医疗、就业证等需要本地户口才能办理,社区想更方便的服务居民却有心无力,形成了一种两难的局面。一些居民由于拆迁获得了几套住房,往往把多余的房子卖掉或是出租,吸引了大批的流动人口进入小区,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3.2 社区配套设施严重缺失

由于拆迁安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安置小区大多是边规划、边建设、边安置,加上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社区管理、物业服务用房等公建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安置小区的正常管理服务。在很多安置社区,物业服务用房仅限于门卫用房,居民想办理业务只能去找门卫,但村级物业管理混乱,一个小区可能因为安置了多个村的村民而有多个物业,容易形成推诿扯皮的现象。一些安置小区规划时停车位不够、电瓶车充电位不够等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安置居民都买了汽车,安置小区的人口密度较大,有限的小区停车位根本不够用,乱停车、毁绿化等问题突出,造成了小区内部的秩序混乱和脏乱差。

3.3 非专业的社区管理

安置社区的物业服务大部分采用属地村委会代包的形式,存在人员配备少、技术设备差、业务素质低、管理服务难等问题。如富润华庭社区的物业主要就是各村自己的村民组成的,除了对小区内的卫生进行保洁和例行巡逻值班外,很少起到其他作用,小区居民也不能像其他商业小区那样组建业委会,对于要交物业费等问题很不理解,认为自己并没有享受到什么服务,物业费交的太高,对于管理十分抵制,导致各村村委会每年要自己补贴大量的物业费用。

3.4 人居观念亟需转变

在拆迁安置小区,脏乱差现象突出,总是有不少居民不顾管理者的劝说而种菜养鸡,这已成为令管理者头痛的普遍现象。农民的这种行为也常常被理解为小农意识、爱占小便宜、素质差等。安置社区内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原先农村的村民住惯了自家起的房子,“上楼”之后觉得很不习惯,原来垃圾往门口地里一倒就行了,现在还要扔到垃圾桶里,原来房前房后都是自家菜地,想吃什么种什么,现在放着好好的地不用,全都变成绿化带实在太浪费······于是就出现了垃圾乱扔、走廊上乱堆乱放、毁绿种菜等问题,相关部门管理后没出两天又故态复萌、屡禁不止,成为影响安置小区环境的一大难题。3.5 精神生活急需丰富

很多村民“上楼”后,地不用种了,又没有什么技术,手里还有不少的拆迁补偿款,干脆提前“退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各个棋牌室与牌友们打牌、搓麻将,更有甚者开始了赌博,对于其他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很多人也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对,但没有更好的去处,精神上觉得空虚,但没有解决的办法,只能继续虚度光阴,将时间浪费在这些娱乐上。

四、以富润华庭社区为例,实际工作中的做法

4.1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富润华庭社区服务中心内现设有服务大厅、党员活动中心、居民活动室、健康小屋、书画室、健身室、电子阅览室、司法惠民室、调解室、助餐服务站等十个功能区。由于社区服务面积有限,采用“一室多用”的方式,将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社区与驻区单位开展区域联建,由其党总支负责人到社区党支部担任兼职委员,协助社区建设健康小屋,开展体检、义诊和健康讲座等活动,促进资源共享。各功能区基本能正常运转,居民的参与度也比较高,如居民活动室每天开展活动平均在40余人次,各功能区均受到了居民的喜爱,通过强化完善区域性功能建设,为开展“新市民”培育与管理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4.2抓好“新市民”培育,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

(1)以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通过建立老年活动室,方便社区居民进行娱乐活动,组建了社区棋牌队,举办了“第一届富润华庭杯掼蛋比赛”,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2)以制度规范居民行为。刚开始各功能区运行的时候有很多居民不注意环境卫生,经常在活动室内抽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工作人员打扫的也很辛苦,通过在活动室内开展了值日,每天设立一名监督员,及时制止其他居民的不文明行为,现在活动室内基本没有居民乱丢垃圾和吸烟了,活动完后,居民们也能主动的把桌椅归位,有热心的居民也会主动地打扫卫生,活动室现在基本是自助管理模式,居民的素质有了很大提升。

(3)以教育培养居民文明意识。社区在暑假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未成年人活动,如举办“富润华庭杯”青少年现场作文大赛,利用活动了解现在青少年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是什么样的、孩子眼中不文明的事情有哪些,通过教育未成年人,带动其家中长辈的思想道德素质。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将8月定为“爱国电影主题月”,每周二、周五晚在党员活动中心播放爱国电影,每次放电影都是满座,居民对电影的反映也很好,在潜移默化中向居民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以关爱服务中老年人。与辖区内医院合作,开设健康小屋,每周一上午、周四下午由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坐诊,为居民量血压、测血糖,每月1号由肾病医院的医生开展义诊,平时居民也可以自己到社区进行自测血压,通过服务中老年人,使其感受到社区的关爱,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4.3 发挥“领头雁”作用,打造高水平社区服务

(1)加强工作人员能力培养。针对社区工作人员普遍文化层次不高,对电脑操作不熟悉等问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2)加强党性锤炼。组织党员学习温党的重大方针政策,通过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学习交流会等形式,锤炼党员党性,以党员带头,带动周边居民素质提升。

(3)以科技打造“智慧社区”。建设社区微信公众号与网站,针对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方便等问题,利用微信平台,直接发送党课知识至流动党员手机,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同时,居民可以通过微信直接向社区预约办理业务,免去其因上班忙而没有时间到社区的困扰;邻里间通过网站找到兴趣爱好相同的居民,自行组织活动,丰富中老年人的生活;社区结合健康小屋,邀请医疗专家坐诊,并用电子形式将个人健康档案录入系统,居民可直接在手机上查询自己的健康信息,利用互联网实现社区的科技化管理。

4.4 加强“法治型、服务型”党支部建设

(1)将党纪国法与服务质效提升相融合。社区党支部引导党员干部学法用法,依法依规办事,规范管理加强考核,以制度、考核规范社区工作,对社区工作人员每月开展考核评比,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办事态度。

(2)将法治理念与群众生产生活相融合。突出和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引导党员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法治思维、用法律维权。设置法律常识宣传册发放架和法律知识书籍专栏,方便群众自学自己所需的法律内容;针对少数群众所遇问题的特殊性,社区邀请律师和法律专家向居民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引导居民形成知法懂法用法的习惯。

(3)将典型带动与整体素质提高相融合。社区利用道德讲堂学习道德模范的精神,通过在各活动室设置文明监督员,并将其发展为志愿者,以身边的先进典型带动周边居民整体素质提高。

(4)将自身特色与群众所盼所愿相融合。作为安置小区,村民转为“新市民”后,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社区党支部针对居民需求,做好特色服务。

4.5 开展“一式两化”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开展以参与式治理、精细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一式两化”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1)“参与式治理”:推行“大党委制”,吸纳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参加社区治理,开展统筹共建;深化社区议事会商,规范开展各类议事活动;大力培育发展服务性、公益性社会组织。挑选居民代表,每月一次开展居民代表议事会;与小区物业、居民代表等开展会商会,对在小区内建立广告位和小区绿化带种菜等问题进行会商,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利用社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提升了服务质效。

(2)“精细化管理”:完善社区片长、楼长队伍管理;做好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的数据采集工作,完善实有人口综合数据库;分类别绘制“民情图”,充分发挥“民情图”作用。富润华庭社区通过完善小区片长、楼长队伍管理,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健全社情民意处置机制,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由于富润华庭小区为安置小区,社区和各村对小区居民实行“双重管理”,户籍在本地的居民居住十分分散,故社区与各村共同建立楼长制,保证每栋楼有楼长,每个片区有片长;社区为进一步增强宣传效应,还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前建设了20米长的宣传栏,展示民情图、AB岗等。

(3)“一体化服务”:优化办公服务用房功能设置,社区公共事务受理实行AB岗制,推行工作日午间和公休日错时服务,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实施志愿服务提升行动,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成立社区劝导队,完善规章制度,组织开展各项劝导活动,完善劝导队伍各项规章制度,围绕社区环境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开展劝导活动。将文明引导与依法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五、安置社区需探索的管理方式

5.1 鼓励探索过渡期的人居模式

(1)可以按属地管理为原则,加快房产证办理手续,建立“户籍随房走、股权跟人走、福利在住地、管理归属地”的社区管理机制,实现安置居民股份分红在原村享受,民主权利在属地社区享受。富润华庭社区现在采用的是“双重管理”的方式,即居民的相关业务等可以到社区办理,也可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但原有的村里的福利还是在村里享受,如果户籍转入社区,但本人还是在农村人口数据库中的,原有待遇也将不变。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后,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针对流动人口,建立政府主导、公安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破解“人户分离”难题。辖区派出所会同社区,通过社区网格员在社区内开展彻底的入户登记,摸清实际居住人口信息,并与市公安局常住人口数据库进行对接,形成以社区为单位的,统一规范的常住人口信息系统,平时还对其信息及时更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以居民实际居住地为主开展社会管理工作。实现以户籍所在地管理转变为以实际居住地管理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建立准确的常住人口数据库的基础上,形成规范、高效的居民实际居住地管理制度,对实际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进行管理与服务。一方面社会管理单位权责明确,可以高效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也省去了居民奔波之苦,快捷地获得相关服务。

5.2 科学引导社区规划和建设

(1)加强顶层制度建设。遵循“民生为先,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建议在今后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民生为先的原则,做到量力而行,科学规划好每个项目。力争不扰民、不损害老百姓利益,不做半拉子工程。引导设施配套与住宅建设同步推进,在规划时就要考虑找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做好预案,尽量高标准的对小区整体规划部署;对已建成安置小区中配套设施滞后或不健全的,由主建单位设法进行完善,如针对停车难等问题,可以在征集好居民的意见后,在现有小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尽量满足居民的要求。坚持居民入住与社区管理同步推进,做好社区管理组织的提前介入,社区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如采用“网格化”管理,设立“楼栋长”,及时掌握居民的诉求,并及时组织居民讨论协商解决。

(2)遵循“先安置,后动迁”的原则,科学制定拆迁计划。在动迁前,有透明公开的安置方案,使安置总体进度与拆迁进度保持一致。

(3)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和覆盖半径,逐步建立起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持的社区服务网络。

5.3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1)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2)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积极推进社区网络平台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家庭服务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产品质量监督等公用事业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根据农村居民需求,提供农资营销、农技咨询推广、农产品收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生产性服务。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3)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积极推进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党委政府倡导、社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专业社工引领、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互助新格局。

(4)应采取民主管理的方式强化居民的民主意识。一是指导式管理,如对各种群众自发性的娱乐活动进行指导,建立一定的组织载体,将其纳入管理范围。二是疏导式管理,通过文明社区创建、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体现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三是透明式管理,通过各种宣传栏、告示、电话或信箱等形式,实现政务公开、社区事务公开。四是以服务为先导,通过为居民排忧解难,赢得居民的认同,逐步达到社会管理目标和居民共同需要的统一。

5.4 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政府派驻人员、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1)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2)充实壮大社区干部队伍。依法依章选齐配强社区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建立健全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

(3)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对其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4)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依照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落实社区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

5.5 进一步支持和规范物业管理

(1)加强领导,依法管理。地方政府和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提高物业管理企业和广大业主依法共同管理小区的共同责任和意识,增强物业公司和业主依法行使自身职权和义务的能力。把物业服务行业纳入城市建设现代服务的发展规划,放在安置小区管理的重中之重,社区要深入到实地调查研究和解决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中与业主间产生的纠纷和困难,不断推进物业规范管理的深入和完善,把物业规范管理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2)规范安置小区的物业服务标准,根据考核结果,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服务补贴,调动物业服务单位的积极性。同时,与原有的村合作,组建业委会,聘用第三方监督和管理物业,对物业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把好人员聘用的“入口关”,提高物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让居民感受到物业的作用,感受到好物业和差物业的区别,整体提高安置小区的档次。

(3)发挥好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作用。办事处和居委会是辖区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贴身领导、教育、监督的组织机构,他们能随时随地听得着、看得见小区发展和发生的一切,最能掌握辖区内各物业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情况,最有机会了解业主的思想动态,最有充分说服力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监督可随时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促进物业管理服务不断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唐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 宋国华,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7 [3] 宋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创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 申雯雯,侯爱敏,姜彬,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安置社区管理研究——以苏州为例[J],城市观察,2015, 35(1):107-113 [5] 李伟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安置社区的创新管理研究[J],常州大学,2011:(24)

[6] 吕维平,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模式探讨[J],城市问题,2007:(5)[7] 丁宁,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及其法律构建[D],延边大学,2010.6

致谢

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7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资料与方法

2014年社区中的慢性病患者864例, 男502例, 女362例, 年龄60~85岁, 平均 (78.3±4.5) 岁。其中高血压581例, 糖尿病123例, 脑卒中和冠心病患者分别51例, 高血脂和慢性气管炎患者分别29例。所有患者病情均由医院确诊。

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存在的慢性病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改正, 观察改正后效果。

观察指标:统计并比较管理措施采取前后患者的饮食不卫生、少运动、抽烟、酗酒以及心理问题的发生情况[1]。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例 (%) ]表示, 以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经过合理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措施干预后, 本组研究患者的饮食不卫生、少运动、抽烟、酗酒以及心理问题等危险因素比管理措施干预前有了显著改善 (P<0.05) , 见表1。

讨论

慢性病管理中的问题: (1) 社区医护配置不合理:在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 医护人员数量依然是按照最低标准配置的, 但随着慢性病人群的增加, 现有的医护人员已经无法满足社区实际情况需要, 增加了社区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长时间、重任务的工作状态下, 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果和效率, 使其不能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健康管理指导不到位, 导致慢性病管理工作出现问题。 (2) 社区医护管理水平较低:在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 聘请的医护人员只具备基本的执业资格证, 既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 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 就直接上岗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 其技术水平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有着严重的不符, 从而降低了慢性病管理的水平。同时, 还有许多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没有足够的责任心, 对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只等居民上门后才给予服务或指导, 导致许多行动不便或健康意识不强的社区慢性病居民无法得到应有的健康指导, 使患者病情不断加重。 (3) 社会居民健康意识不足:在很多慢性病患者中, 健康意识缺乏现象较为普遍, 其主要体现:首先, 许多患者并没有认识到慢性病危害的严重性, 也缺乏对慢性病知识的相关了解, 对于自身出现的慢性病预兆并没有足够的了解, 以为只是偶尔的现象, 无须进行治疗, 延误了最佳预防时间。其次, 缺乏身体健康意识, 许多社区老年人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尤其是在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中, 这就使其在生活中极不注意身体的保健, 各种危险因素不断发生, 增加了其慢性病发生的概率。第三, 慢性病患者受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等影响, 对于服药、治疗等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 给慢性病的治疗造成了阻碍。 (4) 健康档案管理不规范: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慢性病的重要途径, 但在实际管理中, 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 档案内容的不全面, 一些档案存在着项目填写不齐全等问题, 比如详细住址、联系方式等, 这就使与患者的联系出现问题。其次, 档案内容的真实性无法保证, 在一些社区的健康档案中, 有一些都是医护人员为完成任务随意填写的, 或者没有对居民进行详细诊断, 只按照其述说进行填写, 自然就容易出现许多假档案。第三, 在档案管理上, 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一些档案存在错放、多次登记等问题。

慢性病管理的对策:主要包括对社区医生和护士进行系统培训、建立完善的慢性病管理体系、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等。 (1) 社区医护人员的合理配置: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 根据社区实际人数对医护人员数量进行重新配置, 保证其能够满足基本的慢性病管理要求;同时, 在医护人员上岗前应对其进行严格考核, 避免业务水平差的人员进入到社区医护系统中, 给慢性病管理工作造成负面效果。另外, 还应该通过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 来激发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 加强社区医护人员的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有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使其了解并掌握各项慢性病的相关知识,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及时把握住重点, 有效提高其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同时, 还需要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培训, 提高其服务的主动性, 使其自发地对居民进行日常访问, 了解居民健康中存在的问题, 及早发现相关问题并进行指导和改正, 有效降低居民慢性病发生的危险。 (3) 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定期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各种慢性病知识讲座, 使居民充分认识到慢性病的危害性, 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慢性病预防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规避危险因素。同时, 根据不同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水平和自身健康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慢性病培训, 使其了解自身容易发生的慢性病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改正和应对, 降低慢性病给其生活带来的不便,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建立完善的慢性病管理体系:慢性病管理不仅仅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事情, 与居民家庭、区县医院等也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 必须对慢性病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首先,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 建立严格的责任机制, 将慢性病管理的责任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和个人, 提高对慢性病管理的重视。其次, 社区服务机构要加强与社区居民家庭和县市医院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给予其相应的指导意见, 在出现严重问题时, 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区县级医院的支持。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分析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针对性改进, 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降低慢性病的危险性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 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08-2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职权责不明确。社区建设管理及建设过程中职权不明确,其不是一级国家行政组织,没有行政权力来控制和推动社区的各项事业。而“自治”制度又不健全,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多,导致其在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首先,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其次,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再次,居委会人员选定存在不合理的选举和考评制度。最后,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应有的社会地位难以体现。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问题使得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导致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

(二)主导主体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加,社区建设基层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却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纯粹“行政执行式”领导的惯性思维中,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于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利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由于传统的街道管理是“眼光向上”面对上级,而非“眼光向下”面对基层群众,因而这种“计划、统一、权威”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三)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主表现在:一是对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一知半解、甚至误解。二是缺乏组织、创新能力,缺乏敬业、丌拓精神。三是存在有缺乏服务意识。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四)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关系不畅。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这三个功能重叠的组织形式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

(五)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不足。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1]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大多是以老年人主,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正因如此,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

二、针对我国社区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首先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事物服务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监督保障机制。应当要把各种监督机制实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力求实现它们的合力,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主体,形成群众监督的网络效应。同时在政府与居委会关系上,应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进而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同时让居民了解居委会的工作。增加居民对居委会信赖程度。

(二)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满足居民需要。社区作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而当下社区存在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因此应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我国社区建设中,作为主人的居民参与程度很低,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例如:在对社区的重大问题或事情,由居民自己决定,提出方法意见。例如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应当逐渐由社区群众自己来掌握,并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进行规定,同时社区居民可对社区工作监督和评价。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同时居委会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多组织社区活动大力培养和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三、总结

通过本文对中国当下社区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尽管当下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的逐渐完善,社区制度在会不断发展。依托社区的城市发展也将进入新的一页。

上一篇:西风颂免费下一篇:跨国公司转移价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