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和我的祖国

2024-06-21

征文:我和我的祖国(共8篇)

征文:我和我的祖国 篇1

我和我的祖国,年龄相差不多。

面对列强的封锁,成长中有艰难,也有更多快乐。

从一穷二白起家,到现在泱泱大国。

为艰苦奋斗创业,曾经也是气势磅礴。

我亲爱的祖国,逆水行舟不退缩。

卧薪尝胆搞突破。

炎黄子孙不甘寂寞,众科学家携手合作。

两弹一星奋燃升空,看蚍蜉还敢撼我?

我亲爱的祖国,经历过太多的坎坷,吹响过大跃进的号角,忍受过三年自然灾害的折磨。

描绘过四个现代化的蓝图,全民不分昼夜的无私工作。

崇尚雷锋精神,再塑民族魂魄。

我亲爱的祖国,经得起潮起潮落。

有过十年文革的动荡,更有拨乱反正掌稳船舵。

趟过污泥浊水,闯过险滩大河。

终于迈过贫穷的沟壑,全民齐奔小康生活。

我亲爱的祖国,凝聚最强脉搏。

改革开放创新路,搞活经济奏凯歌。

强民富国求发展,淘劣择优重组合。

海纳百川浪淘沙,彰显中华英雄本色。

我和我的祖国,彼此相依相托。

虽有岁月蹉跎,更须努力拼搏。

老虎苍蝇害群马,铁腕整治均端窝。

打铁还需自身硬,反腐倡廉战恶魔。

我亲爱的祖国,时时刻刻准备着。

誓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两岸亲情岂能分割。

提高综合能力,科技方能兴国。

强军铸造钢铁长城,富国才能昂立于世界高坡。

我亲爱的祖国,迎风破浪不停车。

磨炼坚强意志,造就高尚品格。

一带一路畅想贯穿全球,率领世界引吭高歌。

征文:我和我的祖国 篇2

当我一次次走上讲台, 孩子们那求知若渴的眼睛映出了一片蓝蓝的天。于是, 我的心中漾满一种欣慰, 一种幸福, 被孩子们填充得满满的, 没有一点儿空隙。

一把“椿芽儿菜”的故事

1987年, 我从师范学校毕业, 被分配到山里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教书。这儿, 交通闭塞, 学校处在“夹皮沟”里, 一个被人们戏称为“猴子不落脚”的穷地方。每天清晨, 孩子们都会从各个山头聚拢来, 他们踏着一路晨露, 见到老师, 总会原地立定站好然后深鞠地鞠上一躬。我会经常站在校门口那棵高大粗壮的核桃树下, 等着早自习迟到的学生们。有几个孩子在山头刚一出现, 远远地瞧见到树下的我, 就会一路狂奔, 气喘吁吁地跑到我的面前, 脸胀得通红, 汗珠直滚地。我纵有责备之意, 此时, 早已无影无踪, 只是轻轻地拍拍他们憨厚而又朴实的脑袋, 领着孩子们冲进教室, 开始了一天的上课。山里娃娃特别听话, 鲁宁万就是其中的一个。可是, 品学兼优的他为何也常常迟到呢?问他, 他却默不作声, 只是憨憨地笑, 一副甘愿受罚的模样。于是, 我决定去家访。

下午5点多钟, 我约上任课的其他老师一道, 几个孩子就高兴得像小鸟儿一样跑在前头带路。翻过山头, 往下是沟壑纵横的田间小道, 然后又翻越了3座山头, 足足走了近三个小时。在一个小山坳里, 一片竹林中, 出现了几间石头房子, 那就是孩子们的家。听他们说, 对面山上有豹子、有狼、有野猪, 有时会在深夜不停地嗥叫, 听得我直打了一个寒噤。

我们来到鲁宁万的家, 低矮的茅草石头房子, 家徒四壁, 其年迈的瞎眼婆婆正在灶塘添火煮饭。听到是老师来了, 她激动得颤巍巍地起身, “牙仔们让老师费心了, 是不是犯了法啦!”接着她讲起一段家事来, 听后直叫人忍不住要掉眼泪。小宁万幼年丧母, 其父出门在外打工, 一年多不会回家, 典型的留守儿童。老人因思女心切, 渐渐双目失明。懂事的小宁万, 每天天刚微亮就起床自己做饭, 照顾好了婆婆, 再带上两个红薯作午饭, 直奔学校。因路途太遥远, 总是常常迟到;傍晚回家还要打上一捆柴、推磨、剁猪草、喂猪……听着听着, 心一阵阵往下沉, 孩子们是多么的不易。读书, 对他们来说又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回校的时候, 天已黑尽, 几个孩子和家长把我们送到山头, 我们点上家长们送的柏树皮火把, 带着瞎婆婆硬塞给的9个鸡蛋, 匆匆往回赶。所幸的是, 没有遇到豹子和狼, 但几只猫头鹰的凄叫倒使我们毛骨悚然。

家访之后, 我这几个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 我知道他们为此付出的会更多。而鲁宁万, 仍旧是学习优秀。我常在物质上给他一点接济, 精神上给予一点鼓励。一天早上, 小宁万羞答答地递给我一个纸包, 里面是一些浅嫩、微臭的芽儿---“椿芽菜”。他说:“这是我自己扳来的, 自家树上的, 不知您喜欢不?”想着他在薄暮时分, 在高大的椿树上扳枝桠, 仔细地挑选捆扎, 我虽然不习惯吃这东西, 但我还是重重地点了点头。从这以后, 他每天都给我带上一包, 后来其他同学知道了这个秘密, 也都带上一小包。渐渐地我也爱上了这种有点淡淡臭味的“椿芽儿菜”。学校的食堂里多了这道美味, 我们尽情地品味着孩子们给予的爱。“椿芽儿菜”的故事一直演绎到他们毕业。如今, 一看到街上的“椿芽菜”, 我的眼里都不由得阵阵潮湿。

伤逝, 一朵花儿凋零

作为教师, 汗水与泪水相随。工作中, 孩子们给了我无尽的快乐, 也给过我无限的悲哀。

2002年我任初二 (10) 班的班主任。一个瘦弱的女生, 学习非常努力, 她总是默默地为班上做事, 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10月的一天, 她第一次到校迟到, 精神极度萎糜, 趴在桌上没精打采。我一摸额头, 觉得有点烫, 赶忙请两个同学送她回家。下午6时多, 不幸的消息传来, 她因患急性脑膜炎永远闭上了眼睛。面对噩讯, 全班同学潸然泪下, 而我更是陷入悲哀的底里。如果我不让同学送她回家, 而是送她去医院, 或许这可爱同学的生命还能够挽留, 或许……晚上7时多, 我同孩子们凑钱买了一个大花圈, 每人自己做了一朵小白花戴在手臂上, 全班同学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她家。她父母悲痛欲绝, 同学们泪雨纷飞, 在她坟头上我们将她在校读过的书本焚烧, 解下小白花系在坟头, 洒下一行行悲伤的泪水。一个脆弱的生命在花季过早凋零, 回归到自然。直到如今, 我一想起她的早逝, 我的心仍在隐隐作痛。

“老师啊!我们真的好想您”

孩子们飞走了, 一群小鸟又飞到我的羽翼下, 我尽量用关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2003年, 我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 随后被调到区中学任教。

通知下来的当天, 我坚持和孩子们共同上好最后一堂课。在最后十分钟, 我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为祖国争光, 实现自己理想。当孩子们听说我要离开的消息时, 几个女孩子开始低声地咽泣, 过了一会儿, 教室里哭声一片。一个平时最调皮的孩子一声:“老师啊, 我们好想您!”直叫得我情不能自已, 热泪早已噙满盈眶……

进入中学后, 一天, 一个孩子托她的哥哥给我捎来了10个鸡蛋和一封信。信封里面有一个漂亮的千纸鹤。信中歪歪扭扭的文字, 稚嫩的语调, 写着她对一名老师的感激和想念。到今天, 我还珍藏着这份童心, 在教学工作中, 也一直激励鞭策着我。

永远感念孩子

在教学中, 我酷爱写作, 常笔耕不辍。近年来, 我的教学论文分获市、县等级奖, 有多篇教研论文在教育刊物上发表, 还发表了近百篇新闻作品。当上校长以后, 我要求教师们一切为了孩子, 并致力于为孩子们鼓与呼, 产生了一些反响, 在真情呼吁下, 许多社会人士纷纷捐款, 献出一份爱心。这对一名教师来说, 实在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程万琦:我和我的祖国 篇3

2008年12月一个凛冽的中午,程万琦抵达北京。稍事休息后,他特地换了一套西服、领带、白衬衫,穿戴得一丝不苟接受采访,中间在电话中确定了未来几日的行程安排,还有一位老友前来拜访,在采访没有结束的时候,坐在旁边耐心地等候。采访也做得紧凑,因为晚上他还有其他活动……永远脚步匆匆又严谨周到、雄心气魄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似乎是每个认识程万琦的人共同的评价。

的确,程万琦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他的人生传奇多变,但内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催促他不断策马前行一一有国才有家,要为国家多做些事,还要号召全体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共同为祖国的富强做出贡献。

民族大义

1992年8月28日,程万琦创建的世界华人协会在香港成立。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今日协会会员已逾600万,分布在全球138个国家和地区,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华人社团。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中国人聪明、勇敢,但是一百多年来我们总是被人欺负。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要为中国的富强而努力。”为祖国的富强做出贡献,是程万琦多年的愿望,更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根植于心的爱国情怀。

1940年,程万琦生于越南,祖籍广西,家中四个子女,名字中间的字分别为“世、泽、万、民”,以表爱国之心。程万琦的曾祖父程圆亮,是刘永福“黑旗军”中的得力干将,“黑旗军”屡次打败法国,不仅留名青史,更为陷在黑暗中的清朝带来一抹民族复兴的希望曙光。程万琦的祖父程璧金,曾任孙中山秘书,中国银行行长;父亲程成虹,1921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早期党员。百年来,“民族大义”是程家祖上留下的家规祖训之根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少的程万琦从广播中听到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哭了出来。和他一样身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同样感动不已,“我们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我们多少人都哭啊,都看啊。我们希望中国真的站起来。”

多年来,当时的感受不时浮现在程万琦的脑海中。“有国才有家,”程万琦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屡次表达着他人生信念的核心。这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他和他的家族,和千千万万海外:华人华侨生而亲自验证的一条真理。

创建一个团结世界华人华侨的组织的想法慢慢在程万琦心中萌生。中国本土上有13亿中国人,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大约有4千多万,如此庞大的群体,要成立一个非政治、非牟利的团体,其难度可想而知。一部分人愿意看到一个混乱的华人团体,于是对此百般阻挠,但是程万琦清楚:天下华人是一家,振兴中华,必须发动更多的华人参与,将华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为了这个梦想,程万琦奔波了10多年,跑遍世界200多个国家,会晤了无数的华人组织,调解了无数组织间的纷争。就在成立仪式举行前的几个小时,原来答应出席世界华人协会成立仪式的前港英政府一位高官,突然打来电话,支支吾吾地告诉程万琦不参加成立仪式了。这是一种政治姿态,表明港英政府的不支持态度,程万琦虽然气愤,但决定成立仪式仍然按计划举行。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仪式举行的现场,出现了很多的陌生面孔。旁边的人告诉他,陌生人多是警察,警方已经为此出动了300多人,随时准备清场。

程万琦丝毫没有畏惧,成立世界华人协会已经得到中国政府及众多海外华人的认可与支持,是件正大光明的事情。这天共有1200多人前来参加世界华人协会成立仪式。更让程万琦难以忘怀的是,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带领6名部长亲临会场,前来祝贺世界华人协会的成立;台湾驻港全权代表,时任中华旅行社总经理黎昌亦由头至尾全程出席。全国人大常委、国务院港澳办、全国侨联等都给世界华人协会发来贺电,著名爱国华侨陈香梅,台湾陈立夫、蒋纬国都先后发电祝贺。准备清场的警察,看到到场的多是绅士名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领袖,最终因没有找到任何采取行动的理由,只得悄悄溜走了。

程万琦将世界华人协会的宗旨定为“团结全球华人,提高华人在当地社会中之地位和保障华人权益,并以弘扬中华文化和振兴中华”,多年来,世界华人协会正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下为祖国的富强而贡献着力量。经世界华人协会牵线搭桥于内地成功兴建的外资、合资企业已近5000家。不仅如此,“世界华人协会”举办过多次书画展、河北省吴橘县招商会、全资赞助祝总骧教授莅港学术交流会、为国内航天科技和为北京申办奥运会捐款、邀请广州战士杂技团来港表演、亦为内地清贫大学生捐献助学金,每年资助百多所希望工程小学及百多名大学生的全年经费,希望为祖国培养人材。

“一亿,两亿,十亿,八亿,海外华人没有很多钱,不过积少成多嘛;台湾同胞回来投资,我也鼓励他们;不单只是华人,世界五百强,也欢迎……”从事一些“良心和责任都应该承担的事情”,是程万琦给自己定下的准则。程万琦先辈都曾经从政,但是为官清廉,祖父和父亲晚年在香港均是两袖清风单位教员。坚定的做人原则,给他留下了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1975年,程万琦第一次到内地,看到内地百姓生活与世界的距离明显拉大,心情沉重。当有机会见到当时的总理华国锋时,程万琦建言:“中国要打开大门,让外面的资金进来,利用外资提高国力,改善百姓生活水平。”华国锋告诉他:“不需要了,我们会自力更生的。”

1978年,程万琦见到邓小平,再次将中国非常有必要引用外资,增强国力,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想法讲了出来。邓小平没有讲一句不同看法的话。一段时间后,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1990年代,程万琦再次见到华国锋。华国锋说:“程先生,对不起,当年没有接受你的建议,是时机不成熟,你不要误会了。”这是关于程万琦一个很经典的段子,从中不难看出一片赤诚之心。

20多年,不间断地付出与建言献策,程万琦将自己的满腔热血都投入到祖国的复兴与富强中,而他本人,则从来没有从中拿过一分的报酬,也没有赚过国家的一分钱。不仅如此,程万琦还将自己的主要业务都集中在海外,香港只占小部分,他的经商宗旨是不赚同胞的钱,所以未到内地投资,“我即使是最初打工,也是给外国公司打

工,赚外国老板的钱”。

侠骨豪情

程万琦出生在一个祖国积贫积弱的年代,“那时虽然全世界每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我们在世界面前却没有发言权。”“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屈辱,让程万琦从内心里发誓要挺直腰板,在所谓“西方人的领域”做出中国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

1980年,程万琦在纽约创建了东方银行并任行长,同时在世界各大城市开设金融公司,从事金融投资业务,做国际贸易、拍电影及房地产生意和旅游业及国际贸易。“以前中国人在海外都是开餐厅、洗衣店的。我就是要给外国人看我们中国人是什么都会做的。白人经营银行,我们中国人也会。开银行很简单,有几百万美金就可以。我的银行是400万美元开的,我们是大股东,占51%股份。后来银行差不多有10亿美元的资产。”说至此,程万琦哈哈大笑,他很爱笑,说至兴致高时就会很大声音,透着一股豪爽和侠义之气。

2002年,他以亚洲篮协代表的身份竞选国际篮联主席获胜,成为有史以来国际篮联第一人。此前,1972年,程万琦就任亚洲联会主席,1982年担任亚洲跆拳道协会会长,1986年升任亚洲篮球联会会长,成为第一个身兼两个洲际体育组织会长的华人,他代表祖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在国际场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程万琦记得,收到国际篮球协会任命书的时候,他正在北京。通知上只写了一句话:“祝贺阁下当选新一届主席,请赴美国出席就席仪式”,已足以让程万琦陶醉,这是程万琦一生中最自豪的时刻之一他代表13亿中国人,走上了212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世界级第一大体育总会主席的位置。“我喜欢打篮球。我做国际篮球协会的主席,也是要为中国人争光。当我做国际篮球协会主席的时候,我要做给外国人看,证明中国人一定能够做这个事情,而且做得比你们白人、黑人都好。”程万琦自问自答。

这是他作为一个从小热爱篮球的孩子梦想的时刻。50多年前,香港某个角落的篮球场上,每天都活跃着一个身材不高却灵巧无比的男孩子,这就是程万琦。不太起眼的他,却有着炉火纯青的投篮技术,甚至创过连续罚中144个球的惊人记录,他不谦虚地说:“乔丹也很难达到呀!”

上中学时,程万琦所在的球队年年在香港夺冠,“那时候香港的篮球比赛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每一级的冠军,我们队都获得过。我们打球,讲究的是要快、要准。”在香港德明英文书院读书时,程万琦是校篮球队的主力,“我们曾连续夺得了四届全港学院联赛的冠军,后来我在侨联队打香港乙级赛,一直打到冠军,升上甲级。之后我又成为雄霸香港篮球20年的均安队的一员。”虽然无比热爱,但是贫困的生活到底还是粉碎了他的NBA之梦,却阴差阳错地送来了担任香港篮球协会主席的职务。当年,程万琦以29岁的年纪担任这一职务,轰动一时。

从此,程万琦走上篮球管理之路,并且一路攀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的甲级、乙级篮球队共有100多支。其中半数都由程万琦出资组建。有一次,为了宴请一支来访的球队,手头无钱的程万琦把手上的劳力士表取下押给典当行,才在饭店结了帐。几十年来,他花在篮球上的钱多达上千万港元。在他手头不宽裕的时候,仍然投资篮球。

这是他作为一个历来关心祖国体育事业的华人梦圆的时刻。1975年10月,是程万琦第一次接受大陆方面的邀请,来北京观摩全运会,从此开始了和祖国的来往。就在他接受邀请的三个月前,也就是同年的七月份,程万琦以主席的身份在曼谷主持亚洲联会会议时,签署了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亚洲篮联,同时暂时中止了台湾会籍的决战书。

这一个决定,差点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曾有人雇人暗杀程万琦,当枪手的准星按照“要求”对准目标时,发现是他景仰已久的人……程万琦逃过一劫。然而,事后得知此事,程万琦不但没有后怕,反而坚定地表示:“我当时还没有回过大陆,但是我相信自己做出这个决定是公道的,台湾不可能代表全中国人民。”

在此后的每一个岗位上,作为一名中国人,程万琦最关心的一直都是中国男篮。在卸任感言中,他强调中国有两亿篮球人口,不可能选不出高水平的运动员来。“当然,在选材上我们也要改进,不一定都要挑个子很高的,我们需要姚明,同时也需要那些心理素质好、身材不高但灵巧的运动员。”不知道说这番话时,程万琦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50年前的自己。与许多篮球名宿不同,程万琦并不认为中国的篮球运动员一定要去欧美国家的联赛里效力。“假如到那边像姚明那样(成为主力),那就没有问题。但如果坐冷板凳,我认为就不要出去了。其实我们球员不一定非要到欧洲和美洲打球,我们中国的球员就应该留在中国打。中国这么大,有这么好的地方,‘不需要跑到别的地方去。你想比赛,通过奥运会,通过世界性大赛,通过我们办高水平的比赛,同样可以跟高水平球队对抗。”对于祖国的篮球事业,程万琦发自内心予以呵护。

2002年,程万琦以亚洲篮协代表的身份竞选国际篮联主席,同时参与竞争的还有欧洲,澳洲以及美国的代表。选举是在美国进行,美国有关方面希望自己人当选,于是就在程万琦办理入境手续时吞吞吐吐,最好是程万琦不能准时到场。最’后,程万琦是在还差一天就进行选举投票的时候才获准进入美国的。“天时、地利、人和”中,程万琦只有“人和”,这也是他的“王牌”。事情的结果令东道主大失所望,世界篮球联合会全部212个成员国代表投票,约180张选票投向了程万琦。

2006年2月,程万琦完成任期。总结自己这4年来的工作,程万琦最满意的就是让篮球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也是他4年前上任时便提出的目标。“4年来,世界篮球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相对比较均衡,比如这次日本世锦赛,亚洲、非洲都有球队进入16强。世界篮球不再是美国队一枝独秀。”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这4年的工作,没有丢中国人的脸。

酒品人生

勤奋是程万琦成功的秘笈之一。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到美国一家电脑公司当推销员。6个月后,他的销售成绩名列亚洲区榜首,不到一年就升为主任,两年后晋升为经理,这样的升迁速度令人望其项背。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不仅勤于推销,同时作了多达五份的兼职,包括当补习老师,以及晚上的兼职教员。

与很多中国人一样,程万琦喜欢品酒,年近七旬的他,喝酒已经超过50年;走过200多个国家的程万琦,喝过每一个品牌的顶级酒。他认同一个观点:“酒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味、爱好,很多时候还可以助人

一臂之力。”在程万琦人生中的几个重要时刻,都有杯中酒相伴。很多为难过他的人、不了解他的人,最终他都是在一杯酒或者一阵笑声化解。在他当上香港篮球协会主席时,面对一群年纪比他大,不服他的老大哥,他举起一满瓶酒先干为敬,然后就倒下了。

酒如知己,见证了程万琦的喜怒哀乐。久而久之,他喜欢研究酒文化,更喜欢发掘祖国生产的美酒。冰酒是程万琦的最爱。爱酒的人都知道,冰酒是酒中上品,对气候、土壤和普通品种的要求几近苛刻,因此世界上能生产冰酒的国家和地区寥寥无几,而且冰葡萄出汁率极低,仅为10%,因此冰酒更显珍贵。程万琦几乎喝过所有的顶级冰酒,他希望能够喝到祖国生产的冰酒。

一个偶然的机会,真的有一款产于祖国西北地区的冰酒摆在他的面前,只一口,他就爱上了这款来自祁连山脚下三智庄园的“祁连冰谷冰酒”,过祁连山融雪灌溉、夜晚-8℃冰霜洗礼过的冰葡萄,使“冰谷冰酒”入口先甜后醇,香气浓厚。三智庄园为了保证冰酒品质,每种植一年的冰葡萄,葡萄园就要轮休三年,这种执着、严谨与程万琦的品质不谋而合,每次品鉴,他都似乎在酒中回味了自己的人生。

而且,由于冰酒酿造工艺几近苛刻,但是中国人做到了,这让程方琦颇为自豪。鉴于这两点令他骄傲的理由,加之葡萄酒本身对健康的功效,他最终将“祁连冰谷冰酒”确定为送给国际奥委会官员和贵宾的特殊礼物,同时他希望由他信任的三智庄园来完成这个任务。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程万琦时时关注着从葡萄的管理,原料的采收,葡萄酒的发酵、窖藏、陈酿及最后包装的全过程,最终,这款承载着民族荣誉的冰酒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在2008中国国际葡萄酒烈酒品评赛(VINALIESCHINA)上,“祁连冰谷冰酒”征服了评委,夺得金奖。程万琦说,这是代表中国人的荣誉。

于公于私,程万琦心里第一位始终是自己的祖国。很多人试图描绘程万琦的一生,总是因为太过丰富而罢手。唯有“传奇”是对于程万琦最准确的概括之一。而他缔造这个属于中华民族的传奇,除了与生俱来的坚韧和豪爽,家族的传承与教育,赋予他超乎常人的魅力与魄力,最主要的还是深入骨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与血脉,“我这么多年来一直为国家民族富强出钱出力,不为发财做官。我希望自己能够给青年人做一个好的榜样,年轻人都要共同为这个国家民族做好事,做贡献。”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篇4

【篇一】

“兹定于5月2日在老家为我父亲办70大寿酒宴,敬请群内亲友们光临!”堂兄在亲人群里发送的一条信息立即得到了大家的回应:“祝伯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定参加,祝大舅舅生日快乐”。

老父亲感慨,现在通讯是真发达呀。以前我们给乡下的父母亲捎信,都要特意去找进城做事的同乡,还不一定找得到,有时候一个口信几天才能传达给父母。

现在回忆起来还真的是。小时候,每到寒暑假,父亲都要把我们送回老家去。一辆28型的自行车,坐上了父母和我们姐妹俩。到了上坡的时候,姐姐就要下来跑着推车,快下坡时,又赶紧跳到自行车前面的横杆上坐着。到了村口,奶奶早就等在那了。老乡们齐声说:“来了来了,都等了一早上”。原来,捎口信的只说了吃早饭回乡,并没有说明是来吃早饭还是吃了早饭再来,奶奶又很心急地盼着见到我们,做了早饭就等在村口了,时不时地往村口小道上张望,生怕错过了。等到假期快结束我们想回家时,奶奶就找到进城做工的后生再捎信去给父亲。父亲上班是三班倒,也不知道是上午来还是下午来,所以总得再等上一两天才能回家去。

在老家住时,没有手表也没有闹钟。奶奶一觉醒来,抬头望望房顶的明瓦,感觉天还不够亮,就和衣再坐一会;觉得天亮得差不多了,就起身开始熬稀饭。等天大亮,孩子们起来时,饭也做好了。我常常很好奇,一块小小的明瓦怎么就能让奶奶把时间把控的差不厘呢?现在我的枕头边手机闹铃响了后,看看窗外,总是会怀疑闹铃时间定错了呢!

近90岁的外婆如今也会通过微信和我们聊一聊天。她说,现在有个头疼脑热不舒服,拨个电话孩子们就都来了,坐着小轿车去城里的大医院看病,是真好啊。我还记得那一年你们外公去世时,毫无先兆,晚上睡下就没醒过来。我听着他讲话很利索,事无巨细都讲了一遍,精神状态很好,也隐隐地觉得不安,但又没有深想,没有通知儿子女儿回来,结果子女们连他最后一面也没见到啊。是啊,当年农村没有电话,城里也不普及,直待到第二天一早几个舅舅骑自行车往不同的地方报信,亲友们才三三两两聚齐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今短暂离开手机的我们都会感到手足无措,那通讯不便时代人们的焦虑与担忧更是一种无言的精神煎熬。从写信时落款的“见字如面”到如今微信视频的“想见就见”,从座机电话、IC卡、BP机到手机、有线上网、5G网络,再到现在的移动支付、网络购物,这在40年前,是做梦都难以想象的。

习总书记强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祖国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当年的美梦真的成真了。通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沟通效率,也减少了一些不可弥补的遗憾。

【篇二】

无意间打开电脑,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蓦然跳到我眼前。穿越漫漫时光隧道,照片把我带回1993年4月21日,《江西地质矿产报》刊登了时任建设部部长侯捷和地矿部部长朱训给江西省地质工程总公司(江地集团前身)题词。侯捷的题词是:“精心施工,优质高效,奉献祖国,造福人民”;朱训的题词是:“开拓创新,乘胜前进”。

江地集团(原江西省地质工程总公司),自1986年成立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以其开发的泵吸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领先于全国建设基础施工市场,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公司被建设部评为“全国施工技术进步先进企业”,获得两位部长的关注,题词予以嘉奖。

岁月如歌。30多年来,江地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遍布国内外,已承接施工一系列的地基基础、公路桥梁、房屋建筑、市政公用等国家、省、市重大及重点工程和国际项目,完成了一批“高、大、难、新、特”代表工程,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深受建设方及用户好评,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国际美誉。公司在边坡治理、地灾防治、工程勘察等专业市场上同样享有盛誉,公司综合实力在快速发展中不断增强。在技术创新方面,江地集团近年来获得专利29项,省级和国家级工法11项,参与省级和国家级技术规程、标准编制各1项。除了享誉全国的泵吸反循环技术,还有一系列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部省级奖励,其中,“防渗墙造墙机”和“反循环钻孔扩底钻头”等获得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今年3月,江地集团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2019年春已到,草翠花开万木春。江地集团公司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公司执行董事尧在雨在今年职代会上做了题为《凝心聚力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从今年起,江地集团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集团公司打造成集工程建设、环境综合治理服务、矿产勘查开发于一体的三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有两个特级施工资质,年收入100亿元以上,国内外网点100个以上,利润1亿元以上,人均年收入30万元左右的“双特”“双百”跨国经营企业集团。这也是江地集团未来十年发展战略,是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的“江地梦”。

东风劲吹满目新,跃马扬鞭再启程。江地集团坚持以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工作导向,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立信念、抓转型、活机制、强管理、控风险、增效益、守法纪、夯实力”为工作重点,积极应对大地质、大环境、大建设产业发展新变化、新挑战,以市场经营为统揽,攻难点,补短板,构筑新的发展优势,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再上新台阶。江地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局党委的全面部署,秉承先辈们的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奋斗,追着我们心中的“江地梦”这一宏伟蓝图前进,迎接新时代的地质工作新面貌。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温暖了无数逐梦之人。两位部长的题词,是江地集团发展的初心。二十六年过去,中国发生了巨大深刻变化,建筑施工的规模和技术日新月异,给江地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2019,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这一代江地人将撸起袖子,不忘初心,当好新时代“追梦人”!

【篇三】

周末回了一趟老家,路过我童年时代就读的小学,许多乡村校园趣味回忆扑面而来,我突然一阵莫名的感动。这些回忆见证的正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的变化。

年少时期,在我那裹着小脚的太奶奶口中听着旧社会的故事,在经历过新旧交替的爷爷和当过“童养媳”的奶奶口中听着那些改革初始的伟大成就。不经世事的我那时候还不懂得改革开放的伟大。只有亲身经历才懂得它的价值。

我出生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儿时最清晰的记忆便是90年代的乡村欢乐校园生活。附近5个村庄总共一个小学,全校不到200个学生。上学要独自步行2公里泥巴路,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中午饭自己从家里带米到学校,老师轮流帮忙煮饭。到了冬天,大年级的学生就自己从家里扛着一个“火桶”到学校,坐在屁股底下一边取暖一边上课。那时候老师们个个都是“全才”,数学、语文、美术和体育课全兼。由于劳动力不足,有时候课上到一半,看着天要下雨,学校会紧急通知下课,好让离家近的学生教师可以赶回家抢收稻谷。农忙时节,学校便组织学生“采茶”“捡稻穗”“摘茶籽”,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明白劳动的艰辛,一方面取得的收入用于添置一些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我的小学时代便在尘土飞扬但是欢声笑语不断的操场上、破旧但被朗朗读书声环绕的教室里、汗水直流却难能可贵的劳动现场中度过。

中学时代已经是21世纪初。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颁布,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春风继续沐浴下,我这样一个乡村小孩也搭上了教育改革的班车,离开乡村,进入城镇中学。尘土飞扬的泥巴操场安装了塑胶跑道、甚至还有篮球架等运动设备;上学的工具从步行变成了自行车;教学语言从“方言”变成了普通话;学校盖起了食堂,再也不用自己带米到学校煮饭;老师也从“万金油”变成了专业教师;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居然也学上了“英语”。我甚至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的神秘与神奇。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那个年代农村教育还是受“重男轻女”陋习影响较为深刻,很多女同学都因为家庭原因,初中没有毕业就被辍学了出去打工养家了。犹记得那些年教育局、学校组织老师一家家走访乡村家庭,宣传教育重要性的场景。而我是非常幸运的,我的父母因为相信党和国家,才相信了教育的力量,相信了知识的力量,才有了我今天的人生。

就这样,我坚信着知识就是力量,一路风雨一路歌,童年在涓涓细流中逝去,日子在朗朗书声中度过,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乘着教育发展的班车,背上行囊,远离父母,一路奔向了心中的圣地——大学。而此时,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已经越来越深,学校拥有许多先进设备,各类实验室、实验器材、健身器材,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室,多功能图书馆等等让我们流连忘返,身心受益。

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快8年了。我所就读的那所乡村小学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依然坐落在乡镇但是非常现代化的、标准化的小学。儿童娱乐器材、多功能教室、计算机、钢琴等等设备一应俱全。得益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农村收入的提高,农村学生再也不需要因为学费问题被迫离开校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院校更是琳琅满目,不但现代化而且早已经同世界接轨。

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的伟大春风已经沐浴了我们40周年。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的时代,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一定会让世界看到新的更大的奇迹。

【篇四】

农耕时,每件沾有泥土的农具,都是乡亲们的好伙伴。大家与它们朝夕相伴,习惯于早出晚归,也习惯于把每一件农具都打磨得发亮。镰刀、锄头、镐头、锹、犁,每一件都比它们的名字更亮。在故乡,特别是在黑土地上,这些有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农具,比一个个村庄的历史更长。与这些千年百年的农具相比,我们太渺小了,我们都只是小小的孩子。

当现代化的农具,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脱粒机们,从梦想来到现实,传统的镰刀与犁铧便悄悄离场,仿佛是没有获得掌声的演员落寞而去。于是在故乡,夕阳西下的时候,在田野里看到的不再是遍地的乡亲,而是现代农机,它们仿佛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游人,在这里欣赏,在这里留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每一个农机的辙印都是一枚螺钉,把历史和现实,把昨天与今天,把许多不相干的日子和故事装订在一起。

传统农具依旧被挂在农家的屋檐下。对于故乡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农具不只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从我身边吹过的风依旧清凉,不知是从小镰刀旁吹过来的,还是从大播种机边吹过来的。

细心的兄长,把原先家里的仓房,改造成一个小的“农具博物馆”。父亲使用过的,母亲使用过的,哥哥自己使用过的,家里没有丢弃的所有农具,一一陈列在小屋里。小屋是简陋的,甚至有一些破旧,在斑驳的砖墙上,哥哥钉上了一排钉子,把所有的农具都挂在这墙上。

跟了父亲20年的镰刀,不知道被父亲磨过多少次。我还常常想起小时候,父亲每一次在磨石上磨过镰刀,在清水里洗过之后,习惯用手指去感受刀刃的锋利。他凝视刀锋的目光是那样的慈祥,透出一股亲切,一股力量,仿佛是凝视一个伙伴,甚至一个孩子。用这把镰刀,父亲养育了我们,这也蕴含了他一生的希望。

跟了哥哥十几年的锄头,也已经细小了,那是哥哥回家务农之后使用的第一把锄头。初中毕业之后,看着病在家里的父亲,哥哥放弃了自己求学的梦想,选择回家务农。瘦小的他在村头的铁匠炉打制了一把比大人的小一些的锄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十几年的劳作,锄头已有些斑驳。

哥哥使用过的每一把镰刀,割草的,割柴的,甚至割水稻的,让哥哥单调的日子多了一些色彩。此刻,哥哥使用过的所有农具和他流逝的青春,都静静地凝固在这里,凝固着哥哥的希望与父亲的期待。哥哥习惯没有事情的时候坐在小屋中,跟这些农具静静地坐一会,追寻昔日的感觉:那些农具依旧在田野上行走,那些庄稼,依旧在他的肩头生长,鲜活的蓬勃的青春依旧没有离去。

在仓房的门口摆放着一个石碾,是上好的大青石打磨的。大青石是做石匠的姥爷从几十里外的山上,用几头牛拉的爬犁拉回来的。那年母亲才6岁。之后,尽管有人曾出高价买这块青石,姥爷却一直没有动心。后来,他把青石造成石碾,送给女儿做嫁妆。在父亲家破旧的三间草屋旁,人们精心地平整出一块地方,安置好这座石碾,这是小村的第一块石碾。石碾隆隆的滚动声,让这个小村有了活力。村里的人于是习惯在石碾上加工粮食……40年后,村里的电磨开始轰鸣,没有人再用石碾碾粮食。石碾留给了村里人吱吱呀呀的记忆。有一天,一个城里人想买走它,做什么用,城里人没有说。母亲犹豫了一夜,最终还是没有卖,她说,这东西留着就是一个念想。

【篇五】

我出生在1954年,在辽西一偏僻农村长大。儿时,我就对汽车情有独钟,做梦都想坐一次汽车。

在我的记忆里,我所居住的村子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到处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每逢雨季到来,不论是汽车还是马车,经常被陷在泥泞的公路上,苦不堪言。由于交通不便,一些车辆都绕道而行,我们村子里的公路上很少见到汽车。偶见开来一辆,我就和童年的小伙伴们好奇地跟在后面追赶,闻着汽车尾气排放的汽油味,无比陶醉。汽车驶过,烟尘和泥土四处飞扬,我全身上下脏兮兮的,回家没少挨骂,但我痴心不改,只要听到汽车发动机的轰隆声或鸣笛声,我都要不管不顾地冲出家门,一饱眼福。即使不去追,也要目送汽车远去,直到不见踪影。当时我就梦想着,要是能坐一次汽车有多好。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不同种类的汽车多了起来。我第一次坐上汽车是1976年,在我结婚的那一天。我们农村人结婚,过去都是马车迎亲送娶,由于我爱人的家离我家较远,我父亲雇了一辆解放牌大货车,车厢里放上几个木凳,车头上系着用红布做的大红花,我和媒人坐上车去迎亲。不得不承认,在我的心里,坐上汽车甚至比结婚还要兴奋几分。

第二次坐汽车,是我参加工作以后。我从事农业工作,有一次,政府机关领导去农村考察农田基本建设,让我陪同前往,我们坐的是辆北京吉普。车行走的道路都是我们辖区的沙土路,凹凸不平,虽然坐在车里很颠簸,但还是感到特别舒服。小车的速度比大汽车快多了,只见道路两旁的树木快速地后退。当我从车窗探出头向车后望去时,只见扬起的沙土遮天蔽日,又仿佛一条沙龙,在车后翻滚摇摆。

第三次坐汽车是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一次我出差去省城,坐上了城市公交车。城里的道路和农村真是没法比,所到之处尽是柏油路,笔直、洁净、宽敞、平坦,各种车辆在路上来回穿梭,高楼大厦尽收眼底,街景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然而,我的视线始终离不开过往的车辆,一辆比一辆新颖别致,一辆比一辆漂亮大方,大部分牌子都不认识。我乘坐的是无轨公交车,那时正赶上职工上班,人特别多,整个车厢都挤满了,让人透不过气,站都站不稳,我双手紧拽着车上的吊环,一直站着到了目的地。虽然一路站着,腰腿酸痛,但这是我第一次坐上城市公交车,特别新奇,还看到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心情愉快,疲惫无影无踪。

最让我难忘的是第一次坐轿车,那是在90年代初,我从辽西调到铁岭工作,由于路途遥远,前来报到时,单位领导特批,决定用轿车送我到新的工作单位,那天坐的是苏联产的伏尔加牌轿车。能坐上轿车,是我梦寐以求的一个梦想。来铁岭的道路上,已不见过去的砂石路,走的都是近年新建的柏油路,宽敞平坦,一马平川,车跑起来自然没了从前的烟尘,噪音也极小,舒服至极。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篇5

妈妈,您今年六十岁了。虽然我想不起你二十岁时的纯真的脸庞,但从我记事起,电影里,我看见了一个不同寻凡的母亲。原来,战争年代,妈妈坚强不屈的外表下,藏着多少辛酸的泪和痛。年轻时,虽然您曾经套过民生凋敝,经济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恶势力的扰乱等沉重的枷锁。但,您没有倒下,您用您那坚强的意志为我,为我们———所有您的孩子们作出了无畏的榜样。改革开放的方针,为您的繁荣昌盛吹响了号角。在您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经济发展呈现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儿女实惠增多的发展态势。

您让我们的家富裕了,儿女的生活奔向小康。

您让我们的家发展了,核弹氢弹成功爆炸,航天载人飞船的升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学的扩招……这种种创举无不震撼着地球村的每一个家庭。

您让我们的家强大了,您凭借着强大经济实力跻身于世界的前列,成功的加入了wto世贸组织。面对南方罕见的暴风雪,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都没有阻碍我们家经济的稳健发展。

您让我们的家腾飞了,您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残奥会、大冬会......

妈妈啊妈妈,改革开放三十年,你的容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您,拥有着更美丽的容颜,高山是您高挺的脸庞,绿柳是您柔顺的发丝……

是您,在冥冥之中,派了另一个‘您’来守护我,告诉我要努力学习,才能担当起你赋予的重任。是的,我没有让您失望,在光荣的宣言中,我再一次勇敢的接受了你的使命,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这个70后年轻教师的成长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我的能力,我的精彩人生……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篇6

不少人怀念战国春秋,群雄逐鹿,动辄一场大战造就了人们的英雄梦;也有人畅想魏晋风度,把酒竹林,觥筹交错;更有人想唐朝宋代,裙袂纷飞,俊眼修眉,再加上近几年清宫剧的不断加热,梦回大清又成为了多少女孩子心底的梦

可是距离产生美啊,那些时代最少也距离我们三四百年,多则千年。无数不为人知的史实再以掩藏在时光的黄沙中,渐行渐远。所以再想想那些朝代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残酷,天子一怒,伏尸百万。烽火狼烟,妻离子散,背井离乡已是常态。即使在和平岁月里,苛捐杂税,徭役繁重。吃一顿饱饭或许都是极为困难的,更遑论上学这种遥不可及的梦了。阶层、等级几乎决定了你的一辈子。

今年中旬,我们家发生了一件大事:父亲的颈椎出现了问题。必须要进行一场手术才能够治疗好。可是这个手术动辄就会造成瘫痪,实在是风险极大。这种手术我想在以前的时代里或许只能捱着捱着就过去了,父亲也可能只能满身病痛不得其法。可是在现有的技术下,权威的医生就能够来做了。如今父亲也已即将恢复,不仅仅如此,此次手术并未花费过高。有赖于国家的医保制度造福于民。这在过去或许也是难以想象。所以我们又怎样不能够对此刻的太平盛世予以祝福予以最完美的期待

或许也有人抱怨我们的时代那里不好那里不行,但瑕不掩瑜啊。中国传统儒家社会中提出三纲五常,其中夫为妻纲,以及三从四德更是更是将多少无辜少女推入深渊,让他在深宅大院里断送青春。不得不该感激这个时代让男女平等,让义务教育成为常态,让梦想的实现不再遥不可及......

说说我自我吧,家境平凡,出生于不是很繁华的大都市,一个落魄的小县城几乎承载了我的十八年,可是我终究考上了华侨大学,去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与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谈天说地,开怀畅饮。还接触到了各种趣味的宣讲会,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未来那个光鲜亮丽的自我,让我能够想象一个落魄的小镇姑娘也能有自我瑰丽的梦想。

可是这一切在上个世纪或许还只是奢求,人们总是幻想民国时期的人物风骨,想象着行走在戴望舒的雨巷,跻身于林徽因的周末沙龙,活跃在大上海的十里洋场,与北大学子一齐挥斥方遒,再不济在炮火声中为自我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可是这些人终究只是少数,再难有人像胡适一样白著名哲学家为师,再难有人拥有鲁迅先生的才气,再难有人有李大钊先生的风骨。烽烟岁月里人们更多得是发出了“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呼号,女子读书更是天方夜谭。我们所接触到的看到的那些民国女学生哪一个不是出身富贵。

所以生逢盛世,我们做的应当是把握当下,展望未来。抓住自我能够抓住的一切,努力提升自我。为自我,为祖国贡献自我的青春。

我和我的学生们共成长 篇7

她, 是我在初中任教时的一个科代表。小小的个子, 长得很秀气, 就像她写的字, 小小的, “眉眼”工整地迈着小小的步子, 行走在白纸绿格间, 清纯、乖巧。每次看到她抱着作业走来, 我总疑心她会被那摞厚厚的作业本压得一个踉跄, 摔倒在地。她把作业本轻放在我旁边, 像蚊子嗡嗡一般嗫嚅着汇报。我吃力地听完无奈地叹一口气, 只得亲自到教室, 好几次我都产生换一个科代表的想法, 但怕伤及她的自尊, 只好作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她的语文成绩在班级是无人企及的, 我不想因为自己的方便伤及她对语文的兴趣与自信。

1997年, 峡市初二学年各科联赛, 学校参赛的十几个人, 尽管总分没能拿上奖, 可她的地理以95分的成绩, 获得峡市单科第一名。学校领导带着我和她参加了联赛的表彰大会, 我们带着红花在城区学校庞大的获奖队伍里, 显得渺小而局促。她总跟在我后边, 时不时拉我的衣服, 在我察觉后又赶快松手。我回转身, 将她的小手攥在我手里, 直到领完奖, 照完相。回到学校领导和同事直夸我辅导有方, 让我总结经验, 但我明白:我遇到了英才, 是她成就了我, 我对她心怀感激。

他, 个子还算高挑, 瘦削冷峻, 一头乌黑的头发随意地打着卷儿, 长长的睫毛在低头写字或思考时微翘着垂在眼睑, 清澈的眼睛像一汪湖水, 平静中透着忧郁———虽然不是愁眉苦脸, 苦大仇深, 但很少笑。平静的外表似乎掩藏着少年的轻愁。他不善言谈, 成绩也平平, 可那一次课前一曲纯正的粤语歌, 着实让我吃惊, 我不由对他刮目相看。

那是下午的第一节课, 春日的暖阳照得学生们一个个无精打采, 我为调动情绪, 提议唱一首歌, 可不是歌名难统一就是忘歌词, 那合唱的声音真像打了败仗溃逃的士兵, 稀稀落落, 拖拖拉拉。我不甘心, 提议谁来独唱一首!没人毛遂自荐, 倒异口同声地推荐了他。哦?我有些吃惊, 谁知他没我想象的羞涩与忸怩, 站起来报过歌名, 便用粤语唱起来。虽然我们一句也没听懂, 但感受到了忧伤抒情的旋律。尤其唱到动情处或高潮, 他便微闭双眼, 长长的睫毛便很抒情地低垂着, 很有明星范儿。一曲歌罢, 大家热烈地鼓掌, 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满满地洋溢着钦佩。

是啊, 芸芸众生中平凡如你、我、他者, 有多少啊!但他有追求, 如萤火虫般尽管渺小默默无闻, 但能发光。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为他拉上夜幕, 让他的亮光在暮色中轻舞飞扬。那年, 我和我的学生, 记住了那个忧郁帅气唱粤语的男孩儿。

记忆像璀璨的银河, 有许多的“他”和“她”, 尽管无名, 但仍熠熠闪光。当我对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要求苛刻时, 我便不由自主想起了让我引以为荣的那位科代表;当我对一些表现平平的学生长时间忽视时, 那位忧郁帅气唱粤语的男孩儿便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时时刻刻在提醒我, 对学生的敏锐观察和细心呵护, 我与学生共成长。

我和我的“小男人” 篇8

我心里像被什么牵动了一样,暖暖的温情立刻氤氲起来。我蹲下来,吻了吻他的脸,温柔地注视着他说:“哦,你现在还小,只是个小男人,等你长成大男人再说。”他郑重地点了点头:“好,那我快快长大!”我说:“那就要好好吃饭,好好喝牛奶!”他又点点头,伸出小指头:“拉钩!”认真拉了钩,他笑了。他的白衬衫很精神,他的小板寸很有型,他是我的“小男人”。

3年前,大男人去了另一个世界。这3年多来,一直和我相依为命的便是这样一个渴望长大的“小男人”。现在他已经开始长大,关于我可不可以不上班的问题,半年前,他的反应是这样的——

“你可以不上班吗?”

“哦,我不上班怎么……”

“唉,我知道你要挣钱给我买东西……那你什么时候才可以不上班呢?”

“等我老了,像奶奶那么老的时候,我就在家不上班,给你做饭。”

“不,我不要你老。你还是上班吧!”他噙着泪水紧紧地抱着我说。

那一刻,我的心如水漫过。时间可以催人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是,亲爱的,在你还没有长大前,我又怎么舍得老?

然而,不过半年,他突然就开始长大。3个月前,我突然病了,面目严肃的医生通知我立刻住院。我委托同事周末去接“小男人”,到她家住两天,周一再把“小男人”送回幼儿园。然后我到幼儿园里去看他,告诉他我生了点小病,可能要到医院里让医生好好检查。他疑惑地问:“要检查很久吗?”我说:“大概10天。”他说:“那周末我回家,你也从医院回来吗?”我说:“可能不行啊,我要全托10天,10天后才能回家。”他说:“那你全托的时候会想我吗?”我点了点头,他很满意地笑了,说:“我也是!”泪水突然就弥漫在我眼里。

10天,很漫长。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我的“小男人”——他吃饭了吗?他睡觉了吗?他笑了吗?他哭了吗?

我没有按照医生說的那样再留院观察几天,执意回了家。我对医生说:“不过是个小手术!不要紧!”我清楚,我回家是因为我跟“小男人”说好10天。10天就是10天,“小男人”两个巴掌上一共也就10个手指头啊。

我去幼儿园把“小男人”接回家。一路上,“小男人”很兴奋,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不断大声唱歌。晚饭后,我按医嘱服药,“小男人”说:“苦吗?”我摇摇头。他问我:“医生检查要打针吗?”我说:“要的。”他说:“你哭了吗?”我摇头,他非常钦佩地说:“你真勇敢!”

我笑了。那个晚上,“小男人”蜷伏在我身旁沉沉睡去,摸着他青茬茬的大脑袋,感觉很踏实。

第二天一早,半醒中随手一摸,却摸不到那青茬茬的大脑袋——“小男人”不见了!倏忽一惊,立刻醒过来。睁开眼,看到“小男人”正在餐桌前捣鼓着什么。过去一看,他正在冲牛奶,桌子上有食堂的饭卡和两个包子。看到我,他说:“我去买了早点回来!我是不是长大了?你是不是该表扬我一下呢?”我紧紧地抱住他,说:“是!你长大了,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这句话出口,他笑了,我哭了。

早上送他去幼儿园的时候,他突然跑过来,抱住我的肩膀,在我耳边悄悄说:“美女,告诉你一个秘密,你穿红裙子真漂亮。”

上一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下一篇: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