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学习方法: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2024-05-20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课本是最好的老师(精选7篇)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篇1

保定市满城中学

各科成绩

语文128分

数学147分

英语144分

理综298分

总分717分

学霸理念:点滴积累就是最好学习方法

对于史旭的高考成绩,他的老师和家长并不意外,扎实的基本功、平稳阳光的心态,上高中后,这个看起来憨厚的小伙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中也曾考过700多分,

河北高考理科状元史旭:点滴积累就是最好学习方法

备考资料

对于高考成绩,数学未能取得满分仍是史旭心中的遗憾,据史旭介绍,平日里他的数学成绩基本都是满分,所以对这次成绩并不是很满意。史旭的父亲透露,考完数学出考场后,史旭因为没发挥好还忍不住哭了。除了数学,史旭认为,其他各科都还算正常发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史旭认为,平时的积累和经验就是最好的方法。史旭介绍,平时除了每天消化当天的知识,还要及时总结错题,考前多看“错题本”。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篇2

一、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一种动力。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 只要这件事情是我们比较感兴趣的, 那么一定非常愿意去做, 既使再苦再累, 困难重重, 都心甘情愿地去完成。

小孩子都喜欢做“捉迷藏”, 天黑了, 还想玩, 忘了回家, 急得爸妈到处找。好不容易找着了, 可他们还是沉迷在玩的兴奋中, 不想回家, 连哄带劝, 连拉带推, 有的是连打带骂, 孩子们这才很不情愿、恋恋不舍地回家去了。现在的小朋友, 大都爱玩电子游戏, 玩起来什么都忘了, 作业忘了写, 家忘了回, 饭忘了吃。不仅是利用双休日去网吧玩, 就是在平时, 有的也是背着家长、瞒着老师偷着去玩, 而且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 仍觉得时间短、没玩够。试想, 如果老师能让学生把玩“捉迷藏”、打电子游戏的那种态度和热情用到学习中的话, 教师和家长就不用担心学生的成绩了。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课堂中的提问也需要技巧。

有时候上课我们老师会觉得课堂死气沉沉, 因而会埋怨学生启而不发, 越埋怨提出的问题越没人回答。静下心来分析:可能原因在自己, 比如说, 爱训不认真听讲的学生,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跟上来, 但往往浪费了课堂的很多时间, 使教学节奏松散。当老师跟这些学生周旋时, 其他同学成了“观众”, 从而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有必要改进提问策略, 提问时要求学生都要动脑筋, 一般情况下, 先选中等水平的, 同时提醒全班学生包括“学困生”注意听, 中等水平学生答个八九不离十, 再请学习较好的学生补充, 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 如单个回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即因人施问, 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提问, 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对打破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巧妙设计课堂中的小片段。

老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两道有理数题目的计算。第一题: (-18) × (1/9-2/3+1/6) ;第二题:2/3×4/5÷9/4× (-5/9)

之后学生们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 老师在黑板上解答。几分钟之后, 同学们都相继做完了题目。

老师:第一道题目同学们得到答案是用哪种方法的呀?

有的同学回答是利用分配律做的, 有的同学是先计算括号里面的, 然后再乘以-18。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计算更为简单?

学生纷纷发言, 绝大多数都说是第一种方法。

所以说计算有理数的运算选择适当的方法能加快解题的速度, 使计算变得简单。

老师:我们继续看第二道题, 计算的结果是否和我的一样呢?

大多数的学生计算的结果都和老师的一样, 但是也有学生计算的结果产生了错误。

老师: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 它们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老师分析:第二道题大家做错的原因是运算顺序的错误, 不能直接将9/4× (-5/9) 约分。

老师对学生说只其实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 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其实做什么事都是一样, 正确的方法往往事半功倍。

三、学习效果

当学生对我的课程越来越感兴趣的时候, 他们的学习也变得自觉和主动。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轻松。爱因斯坦都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往往是获取知识、成就事业的源头。可以看出,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动脑筋。但兴趣不是天生的, 很大程度上是靠后天启发、诱导和培养形成的。如果能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 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就能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 学生在长久的学习中往往感到单调、劳累, 从而丧失信心。兴趣的驱动, 给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促使他们爱学习, 从而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才能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

兴趣是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 篇3

一、精心备首节英语课,打开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之门

英语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新鲜、神秘的,虽说现代文明的发展使许多学生对英语并不陌生,但英语作为一门课程走进课堂,对他们来说,依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首节英语课,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对英语的求知欲。例如,朗诵一段优美的散文;背诵一段英文绕口令;哼唱一首英文歌曲,以此来让学生领略英语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望。

二、抓好课堂教学阵地,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较为集中的横截面,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教育、传播知识及培养技能、技巧的主要形式,教师整个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无不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来,每节课就是学生攀登英语高峰道路上的一个台阶。为此,课堂教学应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用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很大影响,良好的情绪能感染和引导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比如,课前微笑着向学生送上亲切的问候,课上、课下对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作出积极的反馈,如赞许的目光、真诚的微笑、亲切的抚摸、热情的赞扬等,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产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的学习效应。

2.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对话、游戏、猜谜、唱歌等等,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如:用“蒙眼猜物”游戏学习“What’s this/that?”“It’s a/an...”句型,用“听音猜人”的游戏学习“Who am I?”“You are...”句型,用“藏物猜地点”的游戏练习“Where is / are...?”“It’s/they are on/in/under...”等句型。此外,也可通过听教师描述,学生画画的形式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同时也满足其画画的兴趣。当然,教师在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同时,应注意活动形式要灵活多变,让学生时时保持新鲜感,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才不会减退。

3.努力创设英语环境,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现行英语教材突出了语言的应用性、实践性,教材中种种对话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交际息息相关。为此,教师在教学对话时,应充分创设英语环境,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Is everyone here today?No....is not here,Where’s he/she? She is...”等句型对话时,教师可事先让某一学生蹲下,造成其缺席的假象,从而创设此种教学情景;也可让学生作为教师及值日生的角色去操练,激发兴趣。再如,教学“It’s bad/good for...?”句型时,若看到某同学趴在课桌上听课,就说“Don’t put your arms on the desk . It’ bad for your health. Sit straight please .”使学生进入语境。

4.尽量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有了成功的体验才能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尽量给每一位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切忌只注重对优生的培养、操练,而忽视对中等生及后进生的激励。为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全班的学习情况,分层次教学。对基础差的学生把一些简单的题留给他们,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也让他们品尝成功时的那份快乐,课堂用语中应不惜多说“Good,very Good”,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的持久,依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维持。特别是在初二、初三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每个学期的目标、任务,即:初一强调打基础,初二强调防分化,初三强调奋力拼搏,从而建立目标机制。另外,树榜样、重激励,以学生身边的学生为典型,树立学习英语的榜样,让学生有所参照,形成内在的学习需求及学习动机,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甚至在教学之余,若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形式、巧妙的鼓励机制,保证每位学生保持对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那我相信,我们的教学成绩也会与日俱增。

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参考书 篇4

1、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因为课本内容偏重于理论性、知识性、规范性, 内容编写不可能完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如课文内容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其反映的价值观及要求与学生实际存在着差距, 甚至将某些不符合学生特点的认识强加给学生等。而当代学生思想开放, 思维敏捷, 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把他们动态的思想、思维囿于已定的理论知识内容中, 容易使他们乏味。另外, 老师为了完成课本内容这个“任务”往往花大量时间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讲授, 面面俱到, “满堂灌”, 甚至还加班加点,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学生在学习过程难以得到独特体验, 因而使他们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甚至把语文看作“厌物”。

2、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开展。课本从编写伊始就已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加上老师又把学生笼于课文之中, 就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受到桎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成为了空话。例如, 每篇课文内容的主题思想、艺术特征、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等, 往往是“定格”了的, 学生不能想自己所想, 只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算让学生去“思考”, 但课文提供的往往只是单一信息, 没办法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 难以延展。这些都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不利于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严格的训练基础上, 要有完整的训练序列。只片面强调完成课本内容, 训练就会受课本内容的制约;或大量的教学时间花在对课本的分析讲授上, 无法训练;或出现什么, 练什么, 要求什么, 练什么, 走马观花, 水过鸭背, 顾不上学生能力差异, 顾不上训练的规范性、系统性, 这样, 学生能力培养就没有保障了。

4、不利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课本虽选取了典范的文章, 编排了具体的语文基础知识, 但这些也只是沧海一粟,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课标”要求看, 只限于课本内容的教学, 是不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以上谈了把课本内容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的一些弊端。那么, 语文课本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呢?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 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 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 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 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 从语文教本入手, 目的都在阅读种种的书。”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叶老的话, 为正确利用语文课本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 就是要使语文课本成为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的途径, 因此, 对于语文课本, 不能把它当作教学任务, 应把它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参考书。

如何使课本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参考书呢?

一.要认清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实践的关系

语文基础知识, 不仅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也是学习其它各科的基础。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重视这些知识的传授和训练, 当然是必要的和应该的, 教学中在基础知识方面狠下功夫, 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实践之间既有内在联系, 又有反映形态上的差别。有的教师认为, 只要基础抓好了, 语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这是以知识代能力, 基础知识, 毕竟是知识;语文实践是语文能力的途径。虽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但知识不能直接代替能力。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 这个转化的途径就是“实践”。教师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长期地反复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基础知识, 学生才真正可以形成能力。如果只强调基础知识而忽视语文实践, 就会陷入对课本内容的过分“纠缠”上, 也就是把课本内容当作教学任务了。因此, 教师应重视语文实践, 在依据课本讲清、学生在学会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反复运用从课本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去解决语文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这样才是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二.要科学地使用课本

首先, 教师要充分了解课本的编写体系和编写意图, 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系统的教学设计及全册课本内容的计划安排。不但要通读每册课本内容, 而且要对全套课本的内容都有所了解。这样, 才能明确每册课本在整套课本中的地位, 它所分担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任务, 与前后的衔接, 才能确定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计划, 恰当地安排好每篇课文的教学。

其次, 由于课本的内容含量很大, 在处理上深浅程度的伸缩性也很强, 而学生的情况也千差万别, 因此对课本内容的处理决不能生搬硬套, 也不能轻重不分面面俱到。必须因地制宜, 区别不同情况对课本作不同的处理。

第三, 充分利用单元说明、注释、插图以及附录等, 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课本中的单元说明、注释、插图、附录等, 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本成为学生学习参考书的最“直观”部分, 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例如, 从单元说明可以先把握知识要点, 为正确解读课文提供帮助;注释是阅读的向导, 不但解释字词, 而且还介绍文学、文化常识等;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不但帮助理解课文,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感性认识,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附录是对各册语文知识的归纳和补充, 使之更加系统、完整。这些都是编者经过全面考虑安排的, 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 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来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采取科学的以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主的教学模式

采取以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主的教学模式, 是能否让课本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参考书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 往往都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来进行。思路是知识传授———训练检查, 步骤是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老师主宰课堂, 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 其状况往往容易造成或者是学生对知识不很理解, 只能死记硬背, 效果不佳;或者是师生均受课本束缚, 陷入以课本为任务的泥坑, 存在前面所述的弊端。

我们应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主的教学模式。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前, 先提出学习目的要求, 让学生根据要求去获取知识, 再巩固提高。例如九年级《语文》 (上·语文出版社) 课本, 第三单元是议论文单元,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的要求是“区分简单议论文中的观点与材料,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联系生活, 对简单议论文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对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学生在七、八年级已学过, 因此, 教这个单元时, 先分别设计以下能力训练题: (1) 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各有几种; (2) 如何区分论题与中心论点? (3) 如何概括论据, 并理解其论证作用……在向学生提出这些训练要求后,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 在学生获得了有关知识后再作进一步的训练提高。

这种模式, 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去参与学习的过程, 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 课本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参考书。经过这种模式的训练, 会使学生尝到甜头,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变成自觉的行动, 促进学生独立学习, 因而提高能力。

兴趣是数学学习最好的老师 篇5

1.创设趣味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一些电教手段来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学“比0小的数”时,先用课件演示了:电视画面上的“-13”,表示气温比0℃低13℃;地图上的“-155”,表示吐鲁番盆地最低处的海拔高度比海平面低155m;资料卡片中的“-117.3”,表示酒精凝固的温度比0℃低117.3℃;新闻报道中的2000年上海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03%”,这个数比0小0.0003。像这样比0小的数我们给它们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这些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呢?通过课件的演示及教师这短短几句诱导式的提问,创设了学习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

2.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竞争的世纪。在数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使用多媒体、幻灯、投影等教学,将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形象知识,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运用精彩表演。讲台就是舞台,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师幽默、风趣、优美、准确、诙谐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如其分的表演动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拼图证明勾股定理,而后引导学生根据第二个图形,问能否通过引入辅助线构造一个直角梯形来证明?当学生获得证法后,我适时地告诉学生,这是1868年一位美国人发现并证明的,他在不久后就当选为美国的第二十任总统,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说明同学们也具有总统的才华!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对勾股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实用数学导学。利用知识自身的魅力,巧设疑问,巧设悬念,剌激学生的求知欲,根据数学本身的科学性、逻辑性等特点和教材内容的需要设置有意义、有探索价值、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习题让学生讨论。“今有一个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水池,水池中央有一株荷花露出水面1米,一阵风吹来,将荷花吹地倾斜了,荷花正好与水面相平,并且落在池边,求这个水池的水深?”学生的解题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

5.设置悬念情节。人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和“悬念”,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线段垂直平分线”一节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由于水源被污染,A、B、C三个村庄决定合建一个自来水厂P,怎样确定水厂位置,使P到三村A、B、C的距离相等?”学生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声讨论,不得其果,这时我问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方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同学们喊:“想!”我又问:“到底想不想?”同学们大喊:“想!”我接着平静地说:“那好,我们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后,自己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大家说好不好?”同学们高喊:“好!”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

6.直观形象操作。直观性原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无论是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图像直观,还是语言直观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如在教学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表面积、体积等内容,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体和圆锥的展开图,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新知,突破难点。

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特点,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满足初中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密切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育工作中,单方面的说教、灌输已越来越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们要求被理解、被尊重。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蹲下来和学生说话,静下心来倾听对方的心声,这本身也是教育,是一种从教育神坛走下来的教育。因而学生喜欢什么学科,与任课教师有着密切联系。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的教师,只有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亲,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中,师生彼此的尊重、信任,体验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才会把学习的过程当作一种享受、体验成功的过程。

高考状元崇拜是传承还是糟粕 篇6

这是一个状元辈出的年代。每年高考成绩的公布,都给一些学校提供了上榜上报的机会,理科状元和文科状元都是谁?多少分?哪个学校?有何学习窍门?学生开心,老师骄傲,学校欢喜,媒体雀跃。高考盛宴,每年都是从状元拉开帷幕。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教育专家屡屡告诫,炒作高考状元对教育不利,对学生身心不利,但每年的狂欢照常举行。家长希望能从状元身上得到借鉴,让自家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学校则以培育出了状元为名,扩大影响力,增加招生筹码;老师则在这个流动性过强的社会中,抬高了自己的身价。这几年随着资讯的发达,更多的利益方卷入了对状元价值的挖掘中,比如学习产品、保健食品,甚至是房地产商,也打起了状元的主意。

这更是一个没有状元的时代。健忘的媒体不会记得曾经有多少状元接受过采访,年年变化的高考命题,也让以往状元的学习方法变成了无的之矢,无根之萍。几乎每年的状元都在不同的学校之间产生,这让很多学校更加注重的是一种整体上线率和升学率的攀比,毕竟,99.9%的学生与“状元”二字无缘,他们大多数只要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

说到底,状元凭借的是实力,更是一种偶然,只能代表一时的成绩,无法代表一生的成就。有关数据显示,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首选,但是,高考状元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

事实上,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已经创下了新低,全国多个省市都出现了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现象。报考人数的降低,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一考定终身”传统观念的否决,另一方面更反映了社会成材渠道的扩宽。君不见,相对于高考状元,尚未毕业就已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更容易吸引媒体和普通老百姓的关注!

“高考状元崇拜”的社会文化因素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教授:“状元”是以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的特殊产物。无论是全国命题还是一些省份自命题,都是以分数作为“一刀切”的。“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我们的现行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种“应试教育”,学生们非常善于吸收知识、记住知识,但运用知识能力相对差了些。换句话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内在的、自然的、愉悦的,而是一种竞争的、压力式的过程,目标就是为了考出高分。

北大社会学所刘能教授:说到底,对“高考状元”的社会崇拜,既有传统科举制度的影响痕迹在内,又有社会对人类特殊能力的特定社会奖赏机制的意味,也和当代基础教育体系多年来实施“应试教育”的社会实践直接相关。

“高考状元”并不与成才划等号

著名杂文家汪金友:有人对以往的高考状元进行跟踪调查后,得出一个结论,在所谓的“状元”队伍中,固然多数是学有成就,但也有的是学“疯”了,有的是学“傻”了,走出大学校门以后,没有实际的创新和决策能力。

浙江财经大学谷迎春教授:说得没错!在高考中成绩好是学子努力的结果,但并不能与今后一定成才与成功划上等号。也就是说,只是跨越了人生之路的一道坎,并不是“船到码头车到站”。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教授:我认识的几位朋友,在各行各业都干得相当不错,当初高考时,他们的成绩不见得好到哪儿去,更谈不上是什么“状元”,结果还不都是人才?

炒作“高考状元”之风该刹

北大社会学所刘能教授:炒作“高考状元”的“罪状”,在“以分数高低作为唯一录取依据”。换言之,也就是以分数高低作为社会承认的依据。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教授:我倒觉得这事不必太当真。这些状元毕竟是各地学生中的佼佼者。如果给大家做个榜样,低调一点,也未尝不可。但我反对热炒,现在各地的升学率都比我们当年高多了,上大学机会大得很,没有“高考状元”作参考,孩子们照样上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谷迎春教授:按理说,站在地方和学校的角度,出了“高考状元”,适当地宣传一下,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乃人之常情,没必要大加指责。但如果宣传过了火,甚至发展到炒作“高考状元”,那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因为这样做,不仅会给“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以巨大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效果也是不好的。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篇7

关键词:巧设导入新课,游戏激发学习动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指导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活动的一种倾向, 是行为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 才会启动思维, 苦思冥想。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习兴趣

如讲解EXCEL的函数知识时, 先导入学生的期中成绩情况表 (在学生允许公布的情况下) , 然后, 由教师快度地操作出学生的平均分、总分、优秀率, 学生的疑团就上来了, “到底用什么方法能计算这么快, 学生为了解开疑团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听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 再讲解函数的有关知识。在讲解WINDOWSXP操作系统时, 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玩什么计算机游戏, 计算机又是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运行的?”这些问题会引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导出目录结构和系统软件的作用的讲解,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在讲解WORD应用时, 我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一份用WORD编辑的很美观、精致的电子板报, 电子板报中既有形象各异的文字、图象, 又有各种不同的表格, 学生们看后立刻发出惊叹的声音, 并且各自展开想象, 思考如何来完成这个设计。在浓烈的学习气氛中, 我给学生概括讲解WORD所具有的强大功能, 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个个跃跃欲试, 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

二、游戏激发学习动力

玩电脑游戏是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之一。因势利导把游戏作为切入点, 在设计课堂任务时插入一些游戏的例子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让学生适当玩游戏。如在讲解鼠标的基本操作后, 可让学生玩WINDOWS下的纸牌游戏。通过玩纸牌游戏可以学习程序的打开、关闭, 鼠标的单击、双击、拖放操作。关键是要有选择地玩, 要把握一个度, 游戏可以由老师去选择, 度也可以由教师自己去把握。如在学完汉字输入法后, 让学生在QQ上聊天, 并告诉他们字打得不快就相当于人的口吃、结巴, 那样就没人愿意和他聊天了。于是学生就积极地练习打字了, 聊天促进了学生打字的速度的提高。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 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 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如:在学习WORD中的表格制作时, 叫学生制作一张个人基本情况登记表。当学生完成这张表的制作时, 就基本掌握了WORD中的表格的制作方法。学生获得成就感, 并举一反三, 制作了自我介绍的表格。

四、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 激化学生学习兴趣

争强好胜, 学生很乐意参加竞赛性的活动。因此, 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 可以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 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 人人上机, 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 你追我赶, 促进了学生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 有助于培养其坚强的意志、耐心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五、分层指导

一种米养百种人, 学生之间的操作水平差异明显。对教师所教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不一样, 为了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好的学生更进一步, 后进的学生有信心往前赶, 作为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应实行分层次教学。在上机实习前, 针对本节内容设计一些深浅不一的题目, 让学生针对问题操作, 题目做完了, 本节内容也就掌握了, 同时也可以解决学生上机的盲目性。对个别基础差的学生, 多加鼓励, 个别指导。

六、在计算机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

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把他们智慧的火花激发出来。在课堂中, 由于时间有限, 要倾向于训练基本功, 掌握基本操作, 而课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把课堂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 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 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进而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1) 有的学习喜欢制作动画, 我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教学中, 把简单的电子文稿的演示逐渐转入电子动画的创作, 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电子绘画, 电子音乐进行创作, 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定期为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动画作品, 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 有的学生喜欢摄影, 我把图片处理软件和传统的摄影相结合, 开设计算机摄影课外兴趣小组, 把信息技术引入摄影的后期制作, 对照片进行再加工, 结果学生创作出生动活泼的电子作品, 有时能把自己的照片处理成明星照, 还能制作漂亮的风景图片, 有的能改照片的背景等, 这些都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新概念英语词汇表下一篇: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案.doc记忆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