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2024-06-05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精选13篇)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篇1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是潘径点教研活动专题,通过公开课的课例研讨活动及多位教师们的指导意见,获得一下几点体会。 首先,创设情境不一定都是在课堂开头用多媒体展示部分,也可以是课堂中几句引人深思的话语;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一个学生喜欢的人物;一项贴近学生的活动等都能将学生带入课堂中所需的情境中。如《秋游》通过创设回忆学校组织的秋游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确定位置》中通过创设“寻找宝藏”“海岛监测敌舰”等情境,几句话语引导,学生很快就进入课堂状态,并且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丽。 其次,创设情境也可以是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即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去山前小学停课过程中,发现这点比较明显。如《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师采用了“摸球游戏”引入,接着又通过创设许多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去探究新知;《一天的时间》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创设喜洋洋一天不同时刻的活动情境,课堂每个环节都围绕同一情境展开,并且每一阶段都有新的用处,新的角度。 然而,情境创设能否起到实效,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情境创设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新课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情感、思维等进入探索新知的状态,更需教师通过语言,眼神,情感等来调控课堂,穿针引线,否则课堂不能深入,学生会在情境中不知所措,知识点零碎,如《秋游》中创设的情境在于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炼问题,从感知租车方案以估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到体验“改商”过程,教师应合理分析,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才能充分呈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实际需求。因此如何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即身临其境又能体会探索知识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颜厥帆)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篇2

课堂片段实录:

铃声开始之前, 师生在快乐地交流。铃声响起, 教师快步走上讲台, 发现有个别学生还处于刚才的兴奋状态之中, 便用教鞭使劲敲了几下讲台。 (学生很快安静, 听课教师一脸茫然:这可是有那么多教师听课, 怎能如此不拘小节?)

师严肃地巡视教室, 高声到:×××, 你没听到上课的信号声吗?为什么刚才还在讲话? (教室一片寂静, 学生多数都低下了头。)

师继续高声:大家把头抬起来, 都看着我, 又不是开斗争会, 低着头干吗?

(师生互视, 这种寂静持续了大约一分钟。)

师走下讲台, 目光柔和下来, 面带微笑, 用平和的语调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觉得刚才老师怎么了?

(短暂沉默后) 生:老师, 你刚才生气了。

师:还有谁认为刚才老师生气了? (不同的学生在偷视其他同学后举起了小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上课前老师和我们还有说有笑, 挺和蔼的, 铃声刚响, 你就象变了一个人, 突然提高了声音, 大声地对我们说话。从这里我知道老师您生气了。

生:老师用教鞭使劲敲讲台, 我听到啪啪的重响声, 知道您生气了。

师:恩, 你们是从声音来判断老师生气了。 (板书:听) 还有谁知道老师生气了?

生:我看见老师睁大了眼睛, 目光很严厉, 脸上没有了笑容, 很严肃, 知道老师您生气了。

生:我看见老师严厉的看见我们, 又不说话, 知道老师您生气了。

师:哦, 你们是从老师的表情知道老师生气了。 (板书:观察) 还有谁知道老师生气了?

生:我今天能参加这种课, 接触了您这位老师, 又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 挺自豪的。没想到刚上课, 因为个别同学慢了一点, 老师就改变了态度, 对我们大声说话, 表情又很严肃, 我想, 老师怎么了?是我们真的做的不好丢了老师的面子老师才会生气的吧?

师:我明白了, 你是通过听、观察后, 经过自己的思维判断, 得出老师生气的结论的。 (板书:思考)

师:首先啊, 对刚才挨批评的同学, 老师郑重地向你道个歉, 不是你做得不好, 是老师故意设置的“陷阱”。今天呢, 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把抽象的情绪写具体” (板书:把抽象的情绪写具体) 。同学们再回忆、归纳一下, 刚才大家是怎么判断出老师生气了的?

生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听、观察、思考。

接下来是片段练习、交流、师生互评、再练习。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篇3

智障学生生活情境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适用于生活。”这深刻说明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教学的真正含义便是尽可能地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我们的教材生活化。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培养目标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智障学生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使其能回归主流社会、自食其力。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努力帮助每一名智障儿童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能自我服务的公民”。

一、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

我所面对的是一些智力低下的儿童,因其智力上的缺陷,导致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生活技能相对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学生(包括轻度、中度、重度)的身心特点、学习水平,编写校本教材,开展单元主题教学,强调学生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比如结合季节编写《春夏秋冬》;结合自然现象编写《风、雨、雷、电》;结合日常活动编写《看电视》《放风筝》《打篮球》等;结合节假日编写《中秋节》《教师节》《春节》等;结合社会实践编写《超市购物》《买菜》《吃快餐》等;同时,我把授课内容安排在相对应的季节、节日、实践活动里进行,让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这与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解或是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场景相比较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他们对认知事物的感知效果,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们进行后续学习的良好基础。当然,从生活中可选取的教学资源还有很多,只要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便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习的。由认物到认读物品名称,到语句训练,再到实践操作,实现由认知能力到生活技能等全面培养和提高。

二、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言是在生活中产生、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说,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际交流,满足生活需要。当教师把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时,不仅是对教材资源的有力补充、扩大和加深,而且还可以用生活的真实场景去感染学生,满足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其意义,掌握生活必须的技能。智障儿童因其智力残损程度、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其在性格、学习能力、生活认知能力、生存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班级的九个孩子,往往差距甚远,他们或动手能力尚可而语言能力较差;或语言能力较好而记忆力、书写能力较差;或书写能力较好而运算能力较差,有些智障儿童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因此教师在每学年、每学期、每學科、甚至每节课,都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制定出个别化学目标。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最终才能让每一位智障孩子都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并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及本学科应有的认知能力。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

我们选编的校本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听到、用到、接触到的。根据这个特点,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们将识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乐于学,容易记,用得上。如教“开”、“关”时,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演示“开灯”、“关灯”“开门”、“关门”;教“走、跑、跳”时,请学生边听口令边表演,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教各种水果蔬菜时,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品尝味道等等,教学效果较好。在学习课文《吃快餐》时,我带领学生来到肯德基,认识汉堡、可乐、蛋挞、薯条,学习点餐,一起品尝用餐。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了实践,学会了知识,获得了快乐。在学习“秋天”一课时,我以生活实践为主,借助图片、实物通过认一认,尝一尝,让学生记住果实的名称,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同时认读词语、朗读句子。我还专门组织了“果实品尝”活动,煮熟花生、黄豆、玉米,教学生学会怎样剥、吃哪一部分等。这样安排既对学生进行了生活常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秋天是一个丰收季节,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手部的康复训练。加强了对语文课的巩固与拓展。

语文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但有些场景无法进行现场模拟,教师可在教学中将学生在生活中发生的类似场景拍摄、录制下来作为资料制作成课件,给予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这样信息技术就成为支持和促进每个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场所。例如《银行》《医院》等这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文章时,如不便带领学生亲临现场体验,可利用课件创设真实的情境,并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操作流程设计课件内容,让学生通过点击电脑演练操作步骤,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或许就是“教学做合一”的真谛吧。

四、知识在生活中巩固运用

我们选编的语文教材内容,都从学生适应生活需要出发,教给学生一些生活常识和必要的日常用语。但是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文本仅让学生诵读、记忆,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交流的实际技能。只有演化为真实的情境,师生在情境中进行交际对话,学习语言交流应对策略,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理解交际用语。例如《超市购物》《做客》《做饭》等课文展现的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片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中学习招待客人的生活本领—问候、倒茶、聊天、送客;在学校模拟小超市掌握正确的购物方法—寄包、选购、算帐、付款、取包。周末要求学生回家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商店或超市练习购物,并进行简单的价格计算,借以复习、巩固、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劳技课上,认识各种厨具,学习做饭的步骤和方法。学习了《爱劳动》之后,周末就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扫地、倒垃圾、洗碗、叠被子等等。并请家长监督学生在做家务的同时,能够回忆课堂上学习的操作方法。课堂构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越接近,越能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获得的实践经验也越多。

总之,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越贴近真实世界,学习的效率越高。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背诵某些词句,而是真正学会运用所掌握语言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越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有希望把智障儿童培养成残而不废的社会公民。因此,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运用自身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提高智力障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篇4

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吴 玲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但是创设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情境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有时候可以通过讲故事、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有时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为此,创设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化学学科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1:“乙醇”教学情境设计

[讲述]酒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已经渊源流长,古代很多文人无酒不成文,欧阳修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苏轼写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绝妙诗句。当今社会人们说酒是谈判的工具,感情的润滑剂,是各种聚会的必备饮品之一。有人酒量很大,而有人没喝多少就醉了,为什么会醉?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回答]酒精。

[讲述]酒精是俗名,学名叫做乙醇。

[设疑]那你们知道乙醇进入人体后是如何代谢的呢?

[讲述]乙醇进入人体内后,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醛,然后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酸,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室无法模拟人体内的反应,那么我们怎么实现第一步转化呢?

[实验]将一根光亮的铜丝现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再将铜丝伸向焰心。观察现象。(学生描述现象并分析、讨论)„„

这个“乙醇”的教学情境的片段,通过与生活中日常现象的联系,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浸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培养,随后的教学活动将沿着有关问题一一展开,比如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反应物中化学键如何断裂,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何实际应用价值,并可教育学生现在要绝对禁止饮酒,只有成年后才可以适量的饮酒。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这节课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与大自然联系,创设情境

只有当学习内容跟社会和大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 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和大自然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自然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联系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生产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2:“氯气的生产原理”情境设计 [放映美丽的大海图片] [讲述]浩瀚的大海中蕴含着80多种元素,有着丰富的盐类资源。它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这个专题,我们大家要一起到大海中去寻宝。从海水中获得的氯化钠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烹调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这是关于“氯气的生产原理”的片断,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大海寻宝”,不但引导学生解决了寻到哪些宝,这些宝有何性质,有什么用等有关的化学问题,又能结合资源开发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渗透人文教育,同样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适宜的情境一般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境,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活动,是化学学科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在学科发展史、学科学习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问题素材。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有着巨大的价值。

实验是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它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强化、突出物质的各种变化,便于人们观察、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构建富有真实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情境。

例3:“原电池”情境设计

[史料展示] 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为了给妻子治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

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死去的青蛙还能产生生物电呢?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为此,1792─1796年间,经过一番研究,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蛙腿是否抽搐,与金属有关。他发现只要在两种金属片中间隔有用盐水浸过的多孔材料(例如硬纸、皮革等),并用金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就会有电发生。后来,他把铜片和锌片放入盐水中,制成了能提供稳恒电流的“伏打电池”,为电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化学的创建开辟了道路。

对于伏打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发生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争论,许多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不同观点。

[提出任务]为了弄清楚产生电流的原因,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进行思考。

实验: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无气泡产生;如果没有,试试把铜片跟锌片接触。

思考、实验1:推测铜片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2:什么情况下铜片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3: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片表面变成氢气?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4: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设计实验验证┅┅

铜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可是,现在学生却发现铜片表面产生了氢气!这里不但利用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又利用有关的化学史资料来创设人文和情感环境,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在历 经跟科学家类似的科学研究过程之后,最终认识、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四)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例4:“苯分子的结构”情境设计 ┅┅苯的分子式为C6H6

[探究]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苯分子可能的结构。

[学生]书写结果:CH2=CH─CH=CH─C≡CH、CH≡C─CH2─CH2─C≡CH等。[设疑]怎么验证这些结构是否正确?

[学生]看它能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结果]都不褪色。

[讲述]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的结构的趣史。┅┅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推测结果与实验事实之间的不协调,引入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的探究。

设置情境有时候还可以和时下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例如这学期的第一节课讲物质的分类时,我先让学生将下列人物进行分类:王楠、火亮、杜丽、郭晶晶、菲尔普斯、鲍春来、谢杏芳、陈忠和、北岛康介。由于这些全是今年暑假北京奥运会中的人物,同学们的兴致很高,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这些体育人的分类,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物质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会更加方便。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篇5

表演体会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三年级的小同学爱唱、爱跳,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在一堂音乐课上,我就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点爱好,开展了教学,让孩子们通过表演体会情境。在欣赏《木偶的步态舞》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场面: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故事情节创编动作,同时配上 音乐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在随后的歌曲学习《一只短笛轻轻吹》时,我又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小羊、牧童、小鸟,通过舞蹈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并加深了对歌曲的印象。这样,通过各种表演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歌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篇6

一、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兴趣, 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有趣的事物, 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探索, 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比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 一天, 猪八戒肚子饿了, 他就缠着孙悟空去找点吃的, 孙悟空找来了8个桃子和一个大饼, 师父要八戒把它们平均分给四个人吃, 八戒瞧着这些东西, 傻眼了, 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现在谁能帮着猪八戒想一想, 这些东西应该怎么分呢?”问题一抛出, 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了, 激发起了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思维进入了一种积极的状态。又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老人与猴子》: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 第一天分早餐时他分给每个猴子一个饼的1/2, 猴子嫌少, 很不高兴;第二天老人分给每个猴子一个饼的2/4, 猴子高兴了, 还想多要;第三天老人又分给每个猴子一个饼的4/8, 猴子高兴得跳了起来……学生听了故事后兴趣盎然, 纷纷对猴子的举动发表评论, 大脑中的潜能得到充分调动和激发, 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

每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 需要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情境创设只是一个手段, 体验其中的数学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 因此我们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 而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使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而不仅仅是把它当做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例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猜猜看。”

学生从32岁到48岁之间, 猜出了很多的答案, 教师分别将这些数字写在了黑板上, 然后说:“这样猜难度太大了, 现在加上一句话‘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大家再猜猜看?”学生马上把答案锁定在了40岁、45岁、35岁。教师稍加引导, 学生便明白了40, 45, 35都是5的倍数。而其他数字不是5的倍数。教师顺势利导, 又追加了一个条件“同时又是8的倍数”, 学生新一轮的思维活动又开始了, 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对“倍”这样一个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有目的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将“生活化”的问题逐步“数学化”, 抽象成相应的数学问题, 既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索, 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情境创设要有连贯性

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要具有趣味性和目的性, 他更应该具有连贯性, 使它在整节甚至整章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而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而创设的毫无实际意义的“花瓶”。有的教师挖空心思,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给学生留下了悬念, 可是随着问题的深入发展, 却再也看不到任何与这个情境相关的知识和联系, 甚至直到最后也没能看到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否利用所学知识很好地进行了解决, 这样的情境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只有那些贯穿教学始终、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情境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教学“元、角、分”时, 无论是在导入、新授和练习环节, 甚至以后的相关知识的教学, 我们就可以自始至终创设“购物”这样一种情境, 让学生认识元、角、分, 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并能应用这些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活动。创设这样的一种情境,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了多元的情感体验和数学应用意识, 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思维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创设问题情境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需要解决而引起的,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要解决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恰当的有效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情境之中,给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收集和处理新问题时产生认识不平衡,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加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不但包含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方式,教师的启发、鼓励、点拨方式,而且包含学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是一种最初由问题引起,却远远胜过问题的整个动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问置疑,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激思,以疑获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抵触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在学生的心理产生“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然后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追根溯源,进行思考、探求。

教师在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时难度要合适,太简单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太难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最好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注重适度性、新颖性,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创设陷阱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模糊点、易错点或盲点,针对学生在知识上普遍存在的误区,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疑”“错”设置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趣”“错中生奇”,设置一些貌似正确实则错误、貌似相同实有区别的“陷阱”问题,诱使学生落入其中,再让学生讨论辨析,在矛盾争议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让学生在对教训的反思中澄清模糊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设计“陷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问题的辨析,不仅可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三、创设发散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沿着不同路线去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尽可能多、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特想法,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激发学生的联想、拓宽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侧面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

四、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设探究问题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身临其境的研究者,对问题设置的条件、内涵、关键点、突破口等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盐的水解时提出: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显中性?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自主去探究,并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彼此关联、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序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上升到新的高度,从而训练思维的严密性。例如在讲到“氯水的性质”时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氯水的颜色怎样?说明什么?怎样判断氯气与水是否发生了反应?如果发生反应可能生成什么产物?怎样证明产物的存在?怎样证明氯水中的哪种成分可使花瓣褪色?氯水久置后有什么变化?怎样保存氯水?总结氯水有哪些性质?经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探讨后,学生不但可以系统地掌握氯水的性质,而且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阶梯式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关联的子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通过创设各种有效问题情境使课堂提问方式和效果达到最优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更要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逐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批判性、广阔性、创造性、严密性,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毕华林,卢巍.化学学习能力构建的教学策略.中国教育学刊,1999:45-4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篇8

摘 要:文章对构建生活化课堂、提高生物教学实效进行研究,旨在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提供借鉴。要注重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注重开展生活化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意识;注重组织生活化实践,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课堂;教学质量;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6-0064-01

生活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也是一个巨大的课堂,蕴藏着无数知识。如果将其与生物教学相结合,就会让课堂焕发无限光彩。长期以来,生物学科在学生眼里就是一门内容复杂、分值较少的学科,对其缺乏重视,并且兴趣低迷。要改变这种现状,生物教师就要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营造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生物源于生活,并揭示生活本质,两者联系密切,不可分割。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生长发育特点,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挖掘新知蕴藏的知识点。例如,在教学“质壁分离的复原实验”时,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准备。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在四天前就对紫色洋葱鳞片进行处理:将洋葱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剥离为片状,放置于阳光下直至变成紫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顺利进行探究,观察到结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除了洋葱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寻找替代品,并开展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比如各种草的叶柄、茎秆以及叶子等,都可做尝试性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想到用生活中常见的青菜叶子、花生等做实验,并有很多发现,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给课堂增添了活力。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在亲身操作中学到知识,还在生活化情境中收获了探究的乐趣。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认知,提升了学习效率,达到了预期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实验动向,及时提供帮助,以保障学生的实验顺利进行。

二、开展生活化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意识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一门生活学科,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尝试从生活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对其进行引导、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操作、体验,以此加深感悟,进一步认识生活与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充分发挥学科作用。这样,不仅能夯实学生理论基础,还能在运用中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使学生能力培养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熟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积极融入到课堂探究中。教师要借助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为什么苹果吃了几口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色?为什么秧苗不能一次性过度施肥?为什么腌渍食品、糖渍食品不容易变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可以加强对生活的认知。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让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并针对正确答案进行二次交流。

借助生活化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解决学科问题,还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保持学习热情,在不断探索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升华课堂教学效果,落实能力发展目标。

三、组织生活化实践,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课外活动是高中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还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课外作业和课外活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教师可进行充分利用,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与学生实际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究科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进行活动设计,如设计制作小生态瓶,或设计不同的课题让学生研究,如探究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调查身边常见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盲)的发病率等。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实地探究,如“蔬菜大棚经常用什么颜色的塑料”“本地果园的生态系统结构”等。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选择实验题目,可以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有所收获即可。最后,教师要设计交流会,让学生交流探究收获,以此促进思维碰撞,达到共同分享的目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还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学科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源头活水”,不仅能给教师以丰富的启示,还能给学生提供探究平台。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良好情境、多彩活动以及实践探究中产生兴趣,进而促进能力培养,达到素养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篇9

课改虽然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出现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有的教师常常把教学禁锢于一种教学模式中,机械地套用那几个教学中长用的环节;有的教师对课堂调控不当,常常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有的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挖掘过深,从表面上看,似乎可加深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实际上却削弱了文章的原有美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

在课前教师关键在于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而作为教师准确的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教师在精心的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灵活机智的实施教学,老师不要不断地问,这样不但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奥斯贝尔说过: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教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在教学中,我知道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的主要形式。低年级可以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中高年级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阅读教学,可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时机,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合作。如为了学习文中的生字,也要让学生分组来讨论这些字的结构、写法,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走进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习。因此,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要实实在在地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服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学生经过思考自己能解答的,就不需要合作学习,反之,则需要。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学生思考,通过合作学习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能够相互受到启发,达到情感的交融,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篇10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化情景 课堂效率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如果教师只是教教材,学生只是解习题,那么这样的课堂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枯燥与厌倦之感,这与高质量的课堂生活相去甚远。《新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可见,数学课堂也要充满“生活”的活水,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生活化,激活“数学文本”,把它演绎成“生活文本”,这样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活水,让学生享受到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才能有创新才能的发挥,智慧才会发光,才能提升学数学的价值。

在课改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践数学之利,开放学生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人。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从两方面进行尝试,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生活。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应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应用时,让学生讨论这样一道题:最近老师想以贷款的方式购买一套住房,在走访了几个同类小区之后,老师把目光锁定在相同条件下这两个小区。A小区,首付5万元,每月还款1483.8元左右;B小区,零首付,每月还款1985.8万元左右。要求:贷款年限不少于3年,但不得超过30年。请同学们帮老师拿拿主意,看我究竟该选哪个小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同学把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哪个省钱选哪个小区;有的同学使用函数图像分析;有的同学考虑到交通问题;还有的同学问我手中是否有5万元钱,如果有,你有两种选择方式,如没有,只能选B小区;更是有的同学从发展的角度看,因为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货币会贬值一些,你可以贷款时间长些,把钱用在其他方面获利,创造更高的价值,贷款就等于现在花以后的钱,我认为这样更合适些。“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观察点不同,因此往往会得到不同结论,把数学学活,使数学真正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1.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鉴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徽标、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方程应用问题教学中,引入利率问题和税收问题。

利率问题:为了准备你5年后上大学的学费30000元,你的父母现在就参加教育储蓄:⑴直接存一个5年期,年利率为4.95%,现在应存入本金多少元?⑵先存一个3年期,3年后将本息自动转存一个2年期,现在应存入本金多少元?(三年期年利率为4.41%,两年期年利率为3.69%)

税收问题:国家规定个发表文章、出版所获稿费应纳税,其计算方法是:①稿费不高于800元不纳税;②稿费高于800元,但不高于4000元应缴纳超过800元的那一部分的14%的税;③稿费高于4000元应缴纳全部稿费的11%的税。今知王教授出版一本著作获得一笔稿费,他缴纳了550元,那么王教授的这笔稿费是多少元?

三、创设生活化操作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索、构建数学知识,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态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适当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新知、尝试成功。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使学生单纯地模仿和机械地记忆;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时,提出问题:妈妈让小红到商店里去购买三根管子,要做成一个三脚架,商店里有40cm、50cm、60cm、80cm、100cm、120cm的六种规格的管子,小红如何选择?首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相应长度的木条,要求学生操作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之和与长棒长度的关系;(3)通过上述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4)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

又如,我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先让学生做一个任意△ABC的模型(各顶点能活动),再分别作出∠BAC的平分线,AF、BC边上的中线AE,高线AD,此时三条线段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由学生移动A点,观察AD、AE、AF的变化规律。学生发现:当AB=AC时,D、E、F三点重合,从而AD、AE、AF三线重合,这一情境的创设直观明了,学生印象深刻。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数学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实效 篇11

一、情境创设应结合音乐教学内容, 突出德育功能

传统的音乐教学, 过于注重学生唱、听, 对其潜在的德育价值重视不足。我尝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 并改变了以往那种柔声细语式的讲授方式, 以突出音乐的德育功能。如, 教学《只怕不抵抗》一歌时, 我以黑红色为主色调在教室中布置出庄严、肃穆的场景, 并通过激昂的语言、有力的手势, 联系歌曲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让他们知道奋起抵抗是当时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在那个硝烟弥漫、灾难深重的旧中国, 可恨的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 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怎能容忍侵略者的暴行?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奋起反抗———大人们拿起武器奔向战场;孩子们也行动起来了, 在村头、在山岗到处都有儿童团的身影。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们不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而且情绪十分激动, 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这首歌曲。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如果总是运用“音乐王国”、“问题情境”等表述, 学生就会“烦”了。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 以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 在教《如今家乡山连山》这首老歌时, 由于教授对象是现代城市里的孩子, 该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的发展变化呢?首先, 我出示了几幅兰州城市美景的图片, 然后, 与学生展开对话。我问:在这首歌中, 为表达丰收的喜悦, 农村的孩子把成堆的谷垛比作家乡起伏的山峦, 那城市里的“山山水水”又在哪儿呢?学生答:城市中一栋栋高耸的现代建筑就是连绵的“山峦”, 宽阔的道路、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则将一座座城市紧紧连接在一起。最后, 我告诉学生:农村的孩子看见山绿了、水清了、庄稼丰收了, 城市的孩子看见楼更高了、马路更宽了, 这些都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丰硕成果, 都值得我们歌唱。这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不但让他们感到新颖、有趣, 而且激起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好奇心理, 使他们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应多样化

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 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 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如, 在教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配乐《春晓》一课时, 由于小学多个学科都有关于春天的课文, 小学各个年级段都有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才能取得别样的教学效果呢?我根据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先以“春天的歌春天的诗”为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 让学生们唱一唱、读一读, 而后我又组织他们进行拉歌比赛, 当其中任何一组接不上时, 及时导入要学习的歌曲。最后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美的语言的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 笔者常有这样的感受,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 不同的音乐教师授课却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 有的教师上课生动感人, 吸引学生, 而有的教师上课却平平淡淡, 学生没什么兴趣, 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美的语言的运用。

音乐是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魅力的。在音乐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 离不开教师美的语言的运用。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形象、精辟凝练、环环紧扣、富于逻辑, 不但能够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畅游音乐的海洋。反之,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 削弱其艺术魅力,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篇12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作为数学教师,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中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做法

1.在学生认知冲突中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认知冲突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当学生已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个位上的数能否被2、5整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组数111、234、456、229……问:“它们能否被3整除?”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如456。”有学生立即反驳:“229却不能被3整除。111、234,个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而它们却能被3整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2.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动画出示一只青蛙的画面,旁白“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再依次出示两只青蛙,旁白“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然后让学生自由说下去,此时学生情绪高昂。我适时设疑:“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内容呢?”有的学生说用图形表示,有的学生说用字母表示。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获得了新知识,不仅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精巧的提问、幽默的语言,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学生有的用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铺方格;有的用透明方格直接测量,然后一个一个数方格;还有的用直尺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在上面画格……我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创设这样的情境,就好比在抽象知识和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形象的桥梁。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努力使现代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融入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演示课件,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屏幕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吵着说:“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学生的认知是在无意中完成的,因而对新知的掌握快捷,记忆牢靠。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创设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

5.以教材为基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二、有效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出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蕴涵数学知识。作为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因此创设情境必须考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尤为重要。

3.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教师的形象是无声的教学艺术语言,能产生无形的牵引力,这是创设和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一个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篇13

1、教学生会“说”

大家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要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从“说”这一点来突破,就得让学生在数学课练说,从近十多天的练习来看,还是有效果的(尽管爱说的孩子现在发展还不到一半,还是有信心的)。

在课堂上,我着力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这样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说想法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在说想法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的训练主要用在个体展示上,不管抽谁,只要上来大胆地讲,讲得对与错,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通过表扬树立榜样,带动大家敢想敢说。比如:在看图观察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图中几只蝴蝶为一份时(图中是五个蝴蝶被一个圆圈在一起),爱说笑的邵静说:五只蝴蝶在一起飞走了,其他有学生在笑,我很认真说:“她说得好,每次5只蝴蝶一起飞,要飞几次?”通过的这样的鼓励,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勇于去想、去说。

2、利用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之处理问题办法的掌握的培养

信息技术四年级第2课,是该年级初上信息技术课的第二节课。老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对计算机比较熟悉,谁能说说计算机各部件的名称?同学们纷纷用手指出。我接着说它们都是有名字的,大家可以看看课本第2课。生快速翻阅课本,积极举手回答。在生回答过后,我重点表扬了学生知道了学习的方法——从课本中找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的教学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其一包括处理问题方法的掌握。比如,在老师的预习题中,要知道通过教材去找答案或操作方法。

3、与生活结合,体验文件夹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在讲“文件夹”一课时,我引用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作比喻,来说明文件夹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培养了和引导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堂上,我通过2种不同风格的图片:凌乱的书桌、衣柜、笔筒和整齐的书架、衣柜、笔筒作对比,通过这2个极端的图片,刺激学生视觉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将学生引入本节课堂教学,初步引导学生了解分类存放的重要性。紧接着我将一盒粉笔散在桌子上,另一盒刚完好地放在盒子里。我让2组学生分别把2盒粉笔从教室前面放到后面,比一比,哪组快?用笔筒,衣柜,书架、粉笔等生活中常见物品反映文件夹的用途,使得知识点通俗易懂,让学生初步了解文件夹的用途,体检到分类存放物品的便利性,刺激学生视觉,产生初步记忆,让学生形成分类存放的概念,进而老师引入在计算机中,存放文件要用到的文件夹,引导学生在生活和使用计算机中要养成建立文件夹存放文件的习惯。

4、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分类存放文件的习惯

本周学习了建立文件夹和文件夹的重命名。在学生掌握了文件夹建立的方法后,我问学生想不想拥有自己独有的计算机,学生开始愣住了,个别学生反应快,高兴地回答“想”,我说:“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大家每人独有一台计算机是不实现的,机房的计算机是大家共用的。”但是,我话锋一转,说:“大家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文件夹,用来保存自己的文件”。接着,我给出一个任务:建立一个自己的文件夹,并将自己的文件分类存放其中。让学生带着任务看书,尝试动手;让成功新建文件夹的学生演示。通过小组互助和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任务。通过学生展示的存放文件分类来看,比较单一。比如:大部分学生在自己的文件夹只建立了一个“图片”文件夹,有个别学生以加了一个“动画片”文件夹,还有学生建立了一个“游戏”文件夹,这个学生在看到老师时,还觉得不好意思。但我并没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引导其理解这是他平时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的真实情况,帮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2节课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并能够新建文件夹,重在培养学生养成分类存放文件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习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着重强调了分类存放文件的便利性。

5、从“生活化”的角度寻找素材

在讲授“插入艺术字”一课时,我先是让学生输入我校的学校名称——安阳特殊教育学校,然后展示我校校名图片,让学生对比,看看哪个更好?好在哪儿?通过对比,引出艺术字,原来这个字进行“包装”以后还有这样的效果啊!我们把经过加工,修饰以后的文字称作“艺术字”。

艺术字生动、醒目,具有欣赏价值,很吸引人。接下来我说同学们都是爱观察生活的人,来说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有艺术字。同学们兴趣很高,说了很多:信息技术课本的名字、易园、黑板报、大街上的商店名称等等。

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化场景作为切入点寻找素材,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主动参与的意识。意在通过两组字体的对比,对艺术字和非艺术字的差别有一个直观的体会。可以说这样的设计是花了一番心思的。然而课后反思时,我又在想如果把搜集到的生活中的艺术字素材直接呈现给学生,是不是会更具视觉冲击力、更能直达主题。从“生活化”的角度寻找的素材,要用得新、用得巧,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为学生的学服务,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6、以“生活化”的任务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法之一,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与生活有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与生活有关的任务学习。

在讲授“制作表格”一课时,我给学生一个学习任务。如果给你50元钱,你准备用它来买什么东西?让制作一个表格来回答。表格内容包括标题、所购买物品名称、单价和总消费。在设计的表格里,有的要买吃的,有的要买生活用品,有的买学习用品,还有的要买游戏充值卡等,在这些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表格的制作技能。

再比如,在“我是小画家”一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画一幅画。学生兴趣很高,有的画了升旗台、宿舍楼;有的画了坦克和汽车;还有的画了教室里多媒体的大屏幕等,通过画学生身边的人与物,提高了操作技能。

在教学中,设计“生活化”的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轻松快乐的收获新知。

7、尊重学生实际生活需求

大家都知道,当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兴趣产生关系时,是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

比如,在课堂上经常不能完成下载安装任务的同学,却会下载安装QQ程序和网络小游戏等;一些指法很乱、打简单的几个字都会手忙脚乱的学生,他在上网聊天的时候却能百般认真,打字速度也比以前快得多……,我想,这应该就是学生生活上的需求,当一个学生因为自己的需求而真正想学一样知识和技能时,就会想方设法去得到自己的结果。

所以,在平时的上课中,我会尽可能去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需求。这样做的效果在课堂上会现出一种现象,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太投入而不由自主地离开自己的座位去看别人是怎样操作的。我想,这应该是激发或触动了学生的生活需求,而自动地学习。

8、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

在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点燃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求知欲。例如学生学习、掌握了上网浏览的方法后,教师可提出一些倡议性的题目:快调休了?你能从网上找一找回家的路线吗?学校提倡节约用水用电,你知道外校是如何节约用水用电?再如在学习“艺术字”时,也可提这样一些挑战性的题目:你能根据校报电子版的版式设计一个合理、美观的小报标题吗?你能为老师制作一个我们班级的课程表吗?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需要查找、获取信息,并对他们进行分析、处理、运用,与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共同分析、探索。此时,学生不是在学电脑,而是用电脑;不是在复习电脑知识,而是在帮助别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并不断的获得生活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了求知欲望,逐步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9、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 让学生感悟知识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写有关劳动的作文下一篇:工程防洪防汛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