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024-05-29

零售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精选8篇)

零售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篇1

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和法律因素(政府行为、法律法规、政局稳定情况、路线方针政策、国际政治法律因素、各政治利益集团)

2、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其他一般经济条件)

3、社会和文化因素(人口因素、社会流动性、各阶层对企业的期望、消费者心理、文化传统、价值观)

4、技术因素(技术水平、技术力量、新技术的发展)二,产业环境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

导入期:用户少,竞争对手少,规模小,经营风险高。成长期:标志是产品销量节节攀升;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战略目标是争取最大市场份额,并坚持到成熟期的到来。

成熟期:标志是竞争者之间出现挑衅性的价格竞争;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达到中等水平;战略目标首先是防御,获取最后的现金流。

2、产业五种竞争力(五力模型)

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进入者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竞争,减少价格—成本差。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直接产品替代和间接产品替代。替代品之间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买卖双方都力求在交易中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通常以价格竞争、广告战、产品引进以及增加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表现。

3、成功关键因素分析(KSF)

指公司在特定市场获得盈利必须拥有的技能和资产。三,竞争环境分析

包括从个别企业视角去观察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和从产业竞争结构视角观察分析企业所面对的竞争格局。

1、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假设、现行战略和潜在能力)从四方面分析是什么驱使着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以及竞争对手的强项和弱项。

2、产业内的战略群组

一个战略群组是指某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或具有相同战略特征的各公司组成的。了解战略群组特征并进行战略群组分析。四,市场需求分析

1、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人口和购买力是难以控制的因素,购买欲望是可以把握因素,也是市场营销策略的着眼点。

2、消费者分析

从三个战略问题展开,即消费细分、消费动机以及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内部环境分析

一,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企业资源分析:

1、企业资源的主要类型: 有形资源(可见的,能用货币直接计量的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无形资源(指企业长期积累的、没有实物形态的,甚至无法用货币精确度量的资源,通常包括品牌、商誉、技术、专利、商标、企业文化及组织经验等)。人力资源(指组织成员向组织提供的技能、知识以及推理和决策能力)。

2、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资源判断标准: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持久性。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指企业配置资源,发挥其生产和竞争作用的能力。包括:研发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产品竞争能力,销售活动能力,市场决策能力)、财务能力(筹集资金的能力,使用和管理所筹集资金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可以是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优秀技能,也可以是一定范围和深度上的企业的技术诀窍,或者是那些能够形成很大竞争价值的一系列具体生产技能的组合。

二,价值链分析 概念: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1价值链的两类活动:内部后勤(进货物流)、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出货物流)、市场销售、服务。

支持活动(辅助活动,指用以支持基本活动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战略选择

公司战略分为:总体(公司层)战略、业务单位(竞争)战略、职能战略。

1、总体战略又分为: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收缩战略

发展战略: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密集型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多元化战略(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多元化战略:

优:

1、分散风险,当现有产品及市场失败时,新产品或新市场能为企业提供保护。

2、能更容易地从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

3、在企业无法增长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增长点。

4、利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

5、运用盈余资金。

6、获得资金或其他财务利益,例如累计税项亏损。

7、运用企业在某个产业或某个市场中的形象和声誉来进入另一个产业或市场。

风险:

1、来自原有经营产业的风险。

2、市场整体风险。

3、产业进入风险。

4、产业退出风险。

5、内部经营整合风险。业务单位战略: 一,成本领先战略

优:

1、形成进入障碍

2、增强讨价还价能力

3、降低替代品的威胁

4、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风险:

1、技术的变化可能使过去用于降低成本的投资与积累的经验一笔勾销。

2、产业的新加入者或追随者通过模仿或者以高技术水平设施的投资能力,用较低的成本进行学习。

3、市场需求从注重价格转向注重产品的品牌形象,使得企业原有的优势变为劣势。二,差异化战略

优:

1、形成进入障碍

2、降低客户敏感程度

3、增强讨价还价能力

4、防止替代品的威胁

风险:

1、企业形成产品差别化的成本过高。

2、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3、竞争对手的模仿和进攻使已建立的差异缩小甚至转向。三,集中化战略

优:由于集中化战略是企业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实施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战略,所以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抵御产业五种竞争力的优势也都能在集中化战略中体现出来。

风险:1狭小的目标市场导致的风险。2购买者群体之间需求差异变小。3竞争对手的进入与竞争。

企业面对的风险种类(风险类型)

外部: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产业风险、信用风险。

内部:战略风险、操作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企业风险管理特征:

1、战略性。风险管理主要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站在战略层面整合和管理 企业层面风险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价值所在。

2、全员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所有员工参与的,对企业所有风险进行管理,只有将风险意识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才能确保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专业性。要求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实施专业化管理。

4、二重性。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商业使命在于:损失最小化管理;不确定性管理;绩效最优化管理。设法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尽量减少损失至最小化,化风险为增进企业价值的机会。

5、系统性。全面风险管理必须拥有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确保所有的风险都得到识别,而且所有的风险都得到管理。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组织架构(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需关注的主要风险:

1、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的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2、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社会责任(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

1、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

2、产品质量低劣,侵犯消费者权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

3、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

4、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企业文化(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

1、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企业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

2、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

3、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可能导致舞弊事件的发生,造成企业损失,影响企业信誉。

4、忽视企业间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可能导致并购重组失败。采购业务(指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

1、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可能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

2、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

零售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篇2

关键词:电网企业,PESTNG模型,外部环境

0 引言

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环境既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基础, 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约束。“从广义上说, 环境就是组织界线以外的一切事物”[1], 也“可以将组织环境视为环绕在组织之外的, 能对组织产生影响的一切事物”[2]。本文中环境是指一切影响电网企业战略决策、经营效益、经营行为的外部因素的集合。如经济、政治 (政策) 、技术、社会价值观、市场容量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发展形势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企业运营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辨识、预测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异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电网企业除面临盈利模式转变, 还要应对经济周期波动、新型城镇化推进、电力市场放开、环境保护加强、清洁能源替代等一系列外部环境变化。

1 外部环境文献研究

Aguilar.Francis[3]最早用“ETPS”模型来表示经济、科技、政治、社会四种宏观外部环境因素。1999年美国学者Johnson.G与Scholes·K[4]首次提出PEST模型, 分析行业或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随后, 法律 (L/legal) 、教育 (E/Education) 与人口统计 (D/Demographics) 等因素也被其他学者纳入模型中, 出现PESTLE、PESTEL、PESTLED等扩展形式。在国内, 王婧慧运用PESTLE模型对山东地炼企业风险进行了分析[5];温兆琦[6]结合PESTLE和SWOT对海南外包服务示范区进行了研究;赵玲、姜一川[7]利用PESTLE对审计环境变化对内部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电网企业外部环境研究取得成果较多, 常久、黄琼等人[8,9,10,11]运用PEST分析了电力企业大环境, 据此提出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电网企业外部环境研究除战略研究以外, 还包括工程项目建设外部环境研究[12,13,14,15]以及电网公司资产外部环境研究[16,17]。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一些不足:已有成果分析了外部环境对电网企业的直接影响, 但未提及各环境因素对企业的间接、叠加等复杂影响;研究内容未能涵盖发电能力、自然因素等电网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一些研究中应用实证分析方法来定量分析, 往往只片面或部分说明问题[18];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发电端、输配电和售电侧分离, 发电能力 (Generating) 和自然因素 (Natural) 成为影响电网企业运营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2 PESTNG模型的建立

为完善电网企业外部环境监测模型, 国家电网湖北电力课题组于2015年开展了关于《城镇化推进对公司运营及电网发展影响》 (SDHS201406) 的实地调研 (以下简称课题组) , 课题组在PEST模型的基础上, 加入自然环境 (N) 及发电能力 (G) 两个新约束因素, 形成PESTNG模型。

2.1 模型建立原则

模型的建立和使用要采用规范的方法, 能较好反映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方便资料收集及便捷使用。本文中PESTNG模型的建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1 科学性

模型建立有科学理论依据。根据系统资源约束理论[19], 电网企业运营受到市场需求以及供给能力为主的系统约束;政策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影响电力的供需平衡;这些因素影响方式或独立, 或耦合, 或次第展开, 可以是直接影响或派生影响或综合影响;重大而根本性的影响, 会导致电力经济系统分叉, 按照新的逻辑延续发展, 如重大电力体制改革、储能技术的重大突破、厄尔尼诺现象等。模型应该能监测到引起系统分岔的重大变革因素, 也应该观测到影响系统稳定性的扰动因素。

2.1.2 系统性

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开放系统, 外部环境与企业又构成较高层级的系统, 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依赖。模型要从电网企业与外部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出发, 涵盖影响电网系统运行的各个因素;同时又要反映环境子系统对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

2.1.3 可操作性

模型要以程序易操作、资料可获得为前提, 模型需要的资料应有权威、公开、稳定、方便及合法的信息来源。监测方法便于推广应用, 结论言简意赅, 通俗易懂, 便于决策和统一思想, 便于风险预警及风险预案实施。

2.1.4 普适性

模型要涵盖影响电网企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能适用现有的电网企业, 分析逻辑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分析方法及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2.2 PESTNG模型内涵

PESTNG涵盖如下内容:

(1) 政策环境 (Political) :包括政治外交以及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等, 如“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环境、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等政策规章、法律条例等, 中央和地方电力体制改革系列政策;

(2) 经济环境 (Economical) :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收入分配、产业结构、货币政策、税收等, 新型城镇化, 光伏扶贫等一系列经济措施, 其中经济总量的波动是核心因素, 它能直接导致电力过剩或者短缺;

(3) 社会环境 (Social)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心理、价值观、文化、社会责任、传统习俗等, 特别是经过互联网自媒体传播后, 这些传统因素被加上了信息杠杆, 影响效果成倍增加;

(4) 技术环境 (Technological) :包括电力领域新技术新、新材料、其他相关领域重大技术创新等, 如储能技术;

(5) 自然环境 (Natural) :包括气温气候、地理、自然灾害等, 如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 2016年正在发生的厄尔尼诺引起的一起列灾难;

(6) 发电能力 (Generating) :包括装机容量、新增电源等, 其中, 分布式能源与新能源对电网产生重影响。

本文主要选取与实际情况联系紧密, 影响重大或社会关注度高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说明。如图1。

3 PESTNG模型分析

电网企业与外部环境构成了适应性复杂系统。其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环境要素繁杂且难以把握变化规律, 还表现在各要素对企业影响路径彼此纵横交织, 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系统。由于各要素发生变化的时间、方式、频率等各不相同, 导致其对企业产生影响的程度和路径各异。电网企业运营中, 每一个外部要素作用于企业时有不同的传导途径, 或直接、间接或叠加, 各种影响路径互相交织, 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如图2) 。P、E、S、T、N、G六大因素构成电网系统A的发展环境, 系统中各维度环境因素与企业形成一个网络, 电网既受到来自系统网络的约束, 又离不开系统中外部资源的支持。电网企业与外部环境构成的系统, 包含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环境因素与企业之间动态作用过程。

3.1 电网企业外部环境维度分析

本文从政治政策、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发电能力六个维度阐述外部环境对电网运营的影响。

政策环境以国际协定、政治决议、政策制度、法律规章等为表现形式, 影响电网业务、盈利模式、法定地位等。“一带一路”政策为电网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了新机遇;新电力体制改革把电网公司盈利模式从赚取差价切换到收取电量过网费, 已进行试点改革的深圳被预测未来三年 (2015-2017) 收入将会减少24亿元;新《电力法》的修订, 有利于建设规范、公正、公平的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通过市场容量和市场需求影响电网企业。当前, 经济增速放缓, 根据国电董事长乔保平个人预测“中国电力行业产能过剩或在20%以上”, 市场需求减小, 影响了电网公司收益和行业繁荣度;产业转型升级阶段, 将有大量高精尖产业涌现, 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将随之提高;经济适度增长, 电网投资增多, 利于电网建设, 经济增长过热, 负荷急速增长, 对电网形成冲击;低碳经济要求电网接纳新能源, 对电网运行稳定性有潜在影响。

社会环境主要通过“人”这一要素, 从市场需求、社会舆论和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影响电网企业。城镇人口增多、消费观念转变、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春节等传统节日带来用电需求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带来需求转变, 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显得尤为迫切;互联网和自媒体对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使得电网企业的舆论环境极为复杂, 尤其在雪灾、“尼伯特”台风等突发事件中, 企业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及时公开信息对树立企业形象极为重要。

技术环境主要通过技术创新, 从需求和输配电能力影响电网企业, 包括以下几类:一, 输配电领域新技术直接提高电网输配能力, 如特高压技术能远距离输送电量, 减少电量传输耗损;二, 相关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会给电网公司调峰能力和电能质量造成影响, 分布式能源技术发展及其接入带来电压闪变等挑战, 石墨烯技术能减轻清洁能源的不稳定性;三, 其他领域技术发展形成新的电力需求, 耗能行业重大技术创新加速行业扩张, 增加需求。

自然环境对电网企业的影响主要源自地势、气候等, 表现在电力供给和电能质量两方面。一, 资源分布不均, 电能分布具有地域特征, 地理区位导致电源与电网建设不协调。风电厂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及华北地区;沿海等发达地区少发电点, 电网建设较完善, 西部地区与之相反。二, 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具有不确定性, 气候因素造成电能质量下降, 不利于电网调峰。三, 用电受气温影响, 夏季、冬季为用电高峰期。四, 火灾、地震、厄尔尼诺现象、极端气候等自然灾害给电网资产设备造成重大损失。

发电能力主要通过发电量和电能质量影响电网运营。一方面, 发电能力提高意味着供给能力更有保障, 更多的电量经过电网传输, 可收取更多过网费保障收益。同时, 发电能力是应对用电高峰期的重要法宝;但分布式电源[20]增加供给, 其大量接入出现电网闪变、谐波污染、电压不稳等现象;水电[21,22,23]、风电[24,25,26]、光伏发电[27,28]等新能源易受自然环境影响, 电能质量不稳定。

不同场合关键影响因素不同:汶川地震及尼伯特台风肆掠期间, N是关键影响因素, 新电力体制改革政策出台时P为重大影响因素, 第三代核电技术突破时T为关键因素等。

3.2 电网企业外部环境影响层次及路径分析

PESTNG模型中E和G分别代表电力需求侧和供给侧, P、S、N、T四个要素变化会影响供需发展平衡。供需平衡, 则电网企业及其外部环境构成的系统平稳发展;当P、S、T、N发生巨变, 系统远离平衡, 会对电力系统运营产生重大冲击。外部环境因素按影响路径分为直接、间接、叠加等路径。

直接影响是指外部环境要素的变动直接对企业产生作用, 导致企业改变阶段经营决策和行为, 影响路径较直接、明晰 (如图3) 。“新常态”期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长期保持在中告诉6%-7%之间, 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将使中国经济进入新通道。2016年中国首次进入电力过剩时代, 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博弈将给电网企业带来影响。

根据图2所示的PESTNG模型, 直接影响路径有6条:E—A、P—A、S—A、T—A、N—A、G—A。现实中往往是多个因素耦合作用于电网企业, 以经济 (E) 和发电能力 (G) 为例说明。

当E和G均衡发展时, 有两种情况:经济增长乏力, 发电能力也因某种原因减弱, 模型中E与G均衡下降, 电网稳定运行, 但对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当E和G均衡增长, 即经济发展带动电力投资增加, 约束趋缓, 此时, 企业获得更高经济效益。但电网企业可能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约束, 如环境约束。我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 经济与电力增长时, 火电规模同步扩大, 排放废气增多, 导致空气污染加重, 政府为缓解大气污染强制要求电网企业接纳新能源;E和G处于非均衡状态, 也分两种情形:经济增长幅度大于电力增长速度, E>G, 经济发展, 市场需求旺盛, 电力供不应求, 电网企业制约经济发展, 电网稳定及效益都会受到影响;当发电能力G显著提高, 经济发展跟不上或者经济下滑, 市场需求不足, 电网企业投资变成沉没成本。可见约束变迁和约束传导是一个路径清晰而又复杂的现象:经济增长刺激电力投资, 电力充裕提升了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增长加大污染气体排放, 大气污染呼唤新能源, 而新能源发电对电网调峰和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间接影响是某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另一个外部环境因素传导至电网企业, 对其产生影响。在模型中表现为E (经济) 不直接作用于电网企业, 通过P (政策) 来影响电网企业运营, 影响路径较复杂 (如图4) 。以E为例, 有4类简单影响路径:E—P—A, E—S—A, E—T—A, E—N—A, 间接影响共有6个维度, 24类影响路径。

调研发现, 企业运营中, 最常出现的间接影响有两类:E—P—A, 经济环境变化促使政府出台政策调整电网企业发展, 经济下滑时, 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支出, 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等;N—G—A, 主要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水电和新能源受到自然环境影响, 给电网调度和调峰增大难度。

另一种间接影响路径是某外部环境经过三个及以上环境因素达到电网企业, 影响路径更复杂。电动汽车对电网运营的影响就是典型复杂间接影响。雾霾频繁出现引起广大居民和政府的关注, 机动车排放是加剧雾霾的来源之一, 电动汽车成了缓解雾霾的重要途径。为减轻雾霾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国家出台了免征购车税、充电设施奖励、党政机关采购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利好, 技术发展以及环保意识提升, 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迅速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伴随着充电桩的大量建设, 充电桩大量接入导致电网负荷增加, 加剧负荷峰谷差, 用户充电时间不确定和充电负荷的随机性, 增大了电网调控难度[29]。电动汽车影响电网企业A的路径总结为N—P—S—电动汽车 (T) —A。当然, 充电桩接入电网要达到一定规模才会给带来上述影响, 并且要根据当地配网构造实际情况来区分, 电网薄弱地区更易受影响。

叠加影响指某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双重路径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 自身能直接影响电网企业, 又能通过其他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电网企业, 影响路径更复杂 (如图5) 。以E为例, E能直接影响电网运营, 同时也能够通过P扰动电网稳定。各环境因素之间联系紧密, 因此叠加影响经常出现。下文以自然环境对电网企业影响为例阐述叠加影响。

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具有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的优势, 对我国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因而获得了重大发展机遇。《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 》指出, “要积极开发水电、大力发展风电, 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 到2020年完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2015年, 水电、火电、太阳能发电量占比分别为19.9%、3.3%、0.68%, 远没有达到目标。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接入电网。水电受河流汛期影响、风电受风力大小影响、光伏发电受日照影响, 河流、风力、日照等自然因素都不可控, 且难以预测, 这直接导致电源不稳定, 造成电网调峰、调频能力下降。一旦河流汛期、风、日照等自然因素达到极端天气状况, 形成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会直接破坏电线、塔杆、变压器等设备。在发生自然灾害期间, 自然环境对电网企业的影响路径遵循:N—G—A, N—A。

3.3 PESTNG模型应用流程

PESTNG模型应用步骤如下:一, 收集资料, 通过获取信息渠道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信息渠道多种多样:政治环境关注政府或权威机构网站, 如发改委、能源局、中电联、经济环境关注国家统计局、政府经信网等;社会环境可通过关注与电力相关的报纸、新闻媒体及自媒体;技术环境可通过跟进电力领域内重大技术发明和专利发明, 比如特高压直流用新型导线研制等, 跟踪记录气候变化总结当地自然规律, 关注重大电力建设项目可追踪发电能力的变化等;二, 分析整理搜集的资料, 讨论确定事件或信息归属维度, 辨识造成影响的根源, 影响程度;三, 利用模型分析可能的影响路径并确认;四, 以影响路径为线索, 预估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 提出具体对策和措施, 消除或减缓环境影响, 形成分析报告。

4 结语

零售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篇3

来信选登

“对于新兴的传媒产业,雄厚的资金支持是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也正在积极地谋求海外风险投资的关注,最近接触的几家投资者都对我公司的细分行业经营环境提出了许多问题,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合适的回答?”

——根据3月20日上海XX传媒科技公司李小姐(化名)来信整理

杰克·韦尔奇认为,决策勇气是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第一要素,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纷繁紊乱的内部态势,科技创业者们更需要的是决策前系统、审慎的分析与思考。对企业战略的判断不能仅依靠管理者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而应建立在对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之上。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外部环境对于企业发展提供的机会和可能造成的威胁,为后续的战略制定打下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三部分。宏观环境是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起到间接或潜在作用的各种社会大环境,从最根本上影响科技型企业经营的起步、发展及未来走势;中观环境则包括行业与地理环境因素。对创业者来说,宏观环境往往不具有可选择性,而地理环境主要涉及目标市场的选址问题,本文不作过多阐述。

我们认为,中观环境分析中的行业分析是中小企业战略思考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应引起广大创业者的高度重视,建议至少从行业集中度、价值链、成功要素、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产品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行业集中度分析 是指一个行业的整合程度,也可以理解为行业的规模结构,比如行业前五名的市场占用率,一般通过行业集中度曲线来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 将行业价值链各环节展开后对其利润分布情况及关键控制点作深入分析,是科技中小企业在行业内寻找机会的有效方法。

行业成功要素分析 深入剖析在行业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可以找到企业战略成功的加速器,从而快速实施企业定位。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是对业内主要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进行定性判别,一般采用市场接受程度和销售成长等指标来衡量。

产品创新分析 对一定时期以来的产品要素的创新进行跟踪分析,从而可以预测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一般采用二维表格进行分析。

嘉宾点评

寻找风险投资的中小企业尤其应重视行业分析

企业招聘内外部环境分析 篇4

一,外部环境分析

1技术的变化

技术的变革与新技术的采用会引起人员需求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一方面,技术的革新会使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人员数量的需求可能会减少:另一方面,技术的变革也使得需要运用新技术进行工作的岗位出现人员空缺,需要招聘能够掌握新技术的人员。可见,技术的变化影响职位的性质,从而影响刘‘该职位工作人员的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而且新技术的采用也会对‘劳动力产生替代作用,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总之,这种变化表现为对熟练工人的负面影响更大,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相对有利。

2产品/服务市场状况分析

单位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的市场状况会对招聘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在:

(1)市场状况对用工量的影响。当产品/服务市场需求扩大时,市场压力会迫使单位扩大其生产能力,从而增加用工量;当产品/服务市场萎缩时,市场又会迫使单位减少人力资源的使用量。

(2)市场预期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如果单位所属的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就能吸引大量的人才涌人这个市场,从而使单位选择人才有比较大的余地。如果单位所属市场前景欠佳,就难以有充裕的人才可供选择。比如前些年财经业的火爆,使得财经专业的学生成倍增长;而纺织业由于陷人低谷,选择这一行业的人数就大为减少。

(3)市场竞争状况对工资的影响。产品/服务市场还限制了单位能够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水平,在竞争性很强的市场上运作的单位,资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例如,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自从逐渐失去垄断地位以来,提供给员工的工资同其他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小,已不再具有优势,因此,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相应地对其招聘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地方,它通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相互选择而达到配置人力资源的目的。劳动力市场对招聘主要从两个方面产生作用:

(1)市场的供求关系。经济学上把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的市场称为需求约束型劳动力市场;把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称为资源约束型劳动力市场。在需求约束型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方处于有利地位,具有压低工资、降低劳动条件的可能;而在资源约束型劳动力市场上,失业率比较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劳动条件相应比较好,单位要想吸引到合格的应聘者,就需要设计更周密和科学的招聘计划,招聘时期也会相应变得更长。

我国的劳动人口众多,在目前和一个比较长期的未来,普通劳动力市场都呈现需求约束型,单位对普通劳动者的招聘活动一般比较容易完成。但由于我国的中高级人才仍十分短缺,因此,中高级劳动力市场一般都呈现资源约束型,单位为了聘用到一位理想的中高层次人才,往往要投人巨大的人力物力。

(2)市场的地域范围。劳动力市场的地域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取决于劳动者愿意居住的地方或可接受的往返的距离,而“流动的倾向”又取决于经济环境和单位薪酬支付的水平,同时交通和通信业的发达使地域因素对劳动者的限制大大下降了。一般来说,劳动力市场可以是局部的、区域的、国家的和国际的。

4竞争对手

招聘环境中还包括列‘竞争列手的了解,这些竞争对手可能向求职者提供替代性的工作机会。因此,分析竞争对手在招聘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策略和现状,收集竞争对手情报会直接影响到招聘的成败。在人员招聘领域,竞争对手情报主要包括如下信息:

(1)竞争对手正在招聘哪些人员?招聘的条件是怎样的?

(2)竞争对手采取什么样的招聘方法?

(3)竞争对手的薪资水平怎样?

(4)竞争对手有什么样的用人政策?

总之,不要忽视竞争对手的活动,比如经常访问竞争对手的网站,研究竞争对手的招聘广告,关注媒体上对竞争对手的招聘推广活动的报道等。只要做有心人,就一定会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如政府管理、社会文化、教育状况等因素,也对组织的招聘活动产生影响。在制定招聘计划和实施招聘工作的过稗中必须对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予以充分的、综合的考虑,以期顺利地实现招聘工作的目标 二,内部环境分析

1组织战略

组织战略是指单位为自己所确定的长远性的主要慕的育任务,以及为实现此目的及完成此任务而选择的主要行动路线和方法。组织战略对招聘和配置工作的影响非常大,如一个单位由于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决定放弃一些传统产品的生产,而专注于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这样的哈略决策会导致一些共产停工,从而导制裁员的决策。同时也会改变单位对员工性质的要求,会有新的职位产生 组织的发展战略不仅提出了对应聘者的技能要求,而且要求应聘者的态度和性格特征与组织的文化相吻合。

2职位的性质

具体的职位信息在招聘过程中发挥十分基础的作用。一方面使单位知道应该招聘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使申请者明白,如果他在这个职位上工作,应该完成哪些任务。一个高效的招聘过程的设计者必须明确:在职务分析中提到的资格要求中那些是完成该职位的工作所必须的,哪些是保证在该职位上获得成功的?(1)职位的挑战.性和职责。对许多应聘者‘来说,谋职时需要考虑的~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时职位的挑战性和职责。目前.许多单位都赞成,“让B级人干A级事”的用人原则,他们认为放手让B级人干A级事不但能激发B级人的上进心,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还有利于降低单位的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利润。但是,由必要指出,用人单位在考虑放宽应聘条件时必须注意适度,务必做到如下两点:第一,确保拟招聘人才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虚心好学。第二,确保拟招聘人才具有较强的潜在能力。

(2)职位的发展和晋升机会。对许多应聘者来说,谋职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十分关键因素是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和晋升机会。显然,实行“内部晋升”政策的单位,比较受应聘者的欢迎。内部晋升是一种用现有的员工来补充高于他原级别职位空缺的政策。当一个组织强调从内部晋升时,其员工就有为提升而拼搏的积极性,当员工看到自己的同事被提升时,他们就会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机会。这种政策产生的动力常常能够提高员工的士气。3组织内部的政策与实践

尽管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施加了重要的外部影响,但组织本身的实践和政策也影响招聘。那些未来想在招聘并留住有才能的员工方面获取成功的用人单位,必须创造一种有利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并发挥出他们全部的潜力.

(1)人力资源规划.大多数情况下,单位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吸引了足够数量的、具有所需技术的员工。常需要检查招聘备选方案,并决定最有效的方法。在确定出最佳人选后,人力资源经理就可以制定适当的招聘规划了。

(2)内部晋升政策。基本上,组织可以着重于一种从内部提升的政策或一种从外部组织中填补职位的政策。这两种方法都有其优点,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内部晋升除了具有能够提高员工的士气优势之外,组织对其员工能力有很好的了解,也是内部招聘的一个优势。员工的工作业绩本身也许并不是提升可依据的标准,不过可以了解许多员工的个人及工作相关的品质。与“未知素质’’相反,员工都有一根跟踪记录。此外,公司对这种个人的投资可能会得到较高的回报。当然,单位也需要经常补充新的血液,这样能够给单位提过新的思想和创新,使公司保持竞争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实行内部提升政策的组织也会选择从外部寻求新的人才。无论怎样,首先考虑内部人员的提升政策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士气并激发其动机,这样做对组织有利。

为了设计出高效率的招聘活动,首先必须对影响招聘工作的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招聘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既有外部环境的制约,如宏观经济条件、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影响,也受组织内部环境的影响,如组织的目标、政策、组织文化、管理方式等因素。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掌握了各方面的情况,在进行招聘时才能胸有成竹。

0701 杨

零售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篇5

一、引言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近十年以来,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都在原有的MRP/MRPⅡ系统的基础上采用了这一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企业从改革开放以来也在不断地寻求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方法和工具,其中采用MRPⅡ和ERP管理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加入WTO,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均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这更突出了企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来增强竞争力的紧迫性。很多企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是,到目前为止,ERP在我国实施的成功率不是很高,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屡见不鲜。而企业实施ERP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如果项目实施不成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这使得ERP的实施成为一个敏感话题。为什么我国企业在ERP的实施中会遭受如此多的挫折?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如何对应和化解这些风险?企业成功实施ERP的条件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企业成功实施ERP的条件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环境条件和企业内部环境条件。前者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实施ERP所需的外部资源环境 (软件供应商和咨询服务提供商),后者指企业内部的管理基础、人力资源基础、项目实施能力以及集成管理能力。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实施ERP所需的这两大类条件都有其特殊性。本文将以企业实施ERP所需的外部环境条件为重点,分析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外部环境条件的特殊性,所面临的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及其相应的风险对策。

二、我国企业实施ERP的背景的特殊性

我国企业实施ERP的背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实施ERP的背景。这与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却又面临信息化挑战的大背景是一致的。

MRP/MRPⅡ/ERP管理模式产生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MRP,由于同样的原因MRP到了80年代发展成为MRPⅡ。到了90年代,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以跨国集团为首的全球竞争的参与者们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需要更加迅速地响应客户需求、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以增加利润,需要加强跨企业的供需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重新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业务关系,从而又促进了ERP的产生和发展。应用ERP是跨国公司、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在不断探索更好的管理方式的过程中产生的自然需求,该需求同时也是ERP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所在。对于发达国家的这些企业来说,它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经济的锤炼,享受了近百年来管理上的创新成果,从20世纪初就开始致力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陆续采用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法、质量统计控制方法、库存控制方法、生产计划和作业排序的优化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方法,企业内部已经建立了较强的管理基础。从外部环境来说,社会化分工协作体系和行业供应链结构也已经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合理化重组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信息技术和MRP/MRPⅡ/ERP管理模式的引入如虎添翼,很快就见到了成效。因此,西方国家的企业应用ERP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似乎都是“水到渠成”。

而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当ERP管理模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刚刚脱离计划经济的襁褓,还没完全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甚至还没有树立起市场导向的观念和运作体系。我国国有企业更是普遍面临着更新观念、产权变革、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加强基础管理等多重任务。就应用ERP的内部管理基础而言,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科学管理基础,很多基本管理数据尚不齐备,业务流程混乱,没有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实时管理报表,更谈不到数据共享、系统间集成等问题。因此,从整体上讲,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以及ERP的应用基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从宏观上讲,我国整个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健全,各行各业的社会化协作分工体系和供应链结构尚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实施ERP所需的软件供应商,项目实施咨询服务提供商等外部资源尚显不足。

因此,如果说西方国家的企业应用ERP是企业内部产生的自然需求、且已经具备相应的内外部应用环境的话,我国企业应用ERP则大部分是由于这样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摆在了眼前,试图强制性地将其“搬过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样在我国就产生了ERP与内外部环境条件的适应性问题:一方面,我国企业希望通过ERP管理模式的应用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对我国企业而言,内外部环境条件与ERP的应用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这就形成了我国企业应用ERP的特殊背景。

三、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外部环境及其风险分析

企业实施ERP所需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社会环境条件和实施ERP所需的外部资源条件。社会环境条件一方面指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指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外部资源条件是指,企业实施ERP项目所需的外部软件资源供应商和项目实施咨询服务提供商。企业在实施ERP过程中,首先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以及企业对应这些外部环境条件时可能遇到的决策风险。这些外部环境的特点及其所存在的具体风险如下。

1.社会环境条件及其风险  社会环境条件的首要含义是指我国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如上所述,其最大特点是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各项法规尚不完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不正当竞争尚大量存在。其次,是指实施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实施企业所处行业的供应链结构和规范程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ERP项目实施的结果。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的可靠程度,供应链下游的需求信息的可靠程度和及时程度,都会影响ERP实施企业运行ERP的效果。而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上下游节点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这些节点上的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例如,一些管理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和光(沈阳和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光)ERP实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和光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是IBM这样的规范的国际化企业。爱芬食品(北京)有限公司是位于北京的外商独资企业,它的ERP运行良好,其主要客户是象沃尔玛、家乐福、普尔斯马特等这样的跨国连锁超市,由于这些超市运作规范,爱芬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的需求预测就比较准确,其ERP运行的外部条件就有了一定的保证。因此,企业在

考虑引入和实施ERP之前,需要对所在行业的这些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考虑相应的对策。否则的话,来自外部的这种风险就会很大,即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很规范,也难以发挥ERP应有的威力。

2.外部资源条件及其风险  外部资源条件是指企业实施ERP项目所需的外部软件供应商和项目实施咨询服务商。企业引人ERP管理模式需要两种外部资源:ERP软件供应商和项目实施咨询服务提供商。ERP软件供应商提供企业所需的ERP信息管理系统,而项目实施咨询服务商则帮助企业分析ERP的具体应用方式,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业务流程,并协助ERP系统的安装使用或从旧系统到新系统的切换。因此,ERP实施企业, ERP软件供应商和项目咨询公司在ERP项目的实施中通常会形成一个由三方构筑的合作环境。其中来自每一方的风险都存在,而来自任何一方的风险都有可能使一个ERP项目遭至失败。

首先,关于来自软件公司的风险。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的ERP系统主要有两大类:由国外软件厂商开发的系统和由国内软件厂商开发的系统。国外的ERP软件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开发和使用阶段,因而在软件功能对企业需求的满足程度、系统的集成性、软件的成熟性和稳定性上表现比较理想,但存在本地化不够的问题,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基础和数据基础要求甚高,实施难度大,刚性强,且费用也非常可观。而国内的ERP软件一般都是从财务软件扩展而来,在符合中国会计制度上占有一定优势,但除财务核算以外,生产计划和制造管理、订单管理、分销配送管理及集成化等方面的功能尚不够完备,功能间集成能力较差,对企业的普适性尚待提高。也有个别软件公司为抢占市场,过于迁就ERP实施企业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在程序设计中固化了企业原有的落后流程。此外,目前我国的ERP供应市场还呈现一种无序的、不成熟的市场竞争状态。当一家企业想上马 ERP项目时,许多软件供应商不管自己软件的功能和规模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一涌而上,褒己之长、贬人之短,搞得实施企业无所适从,难以作出正确的选购决策。个别软件供应商为了单纯追求利润,不管其产品是否适合买方的实情都拼命推销给用户,不负责任地达成合同,从而有可能给用户带来实施困难、投资回收期长、效果不佳、甚至后续实施工作无法进行等风险。

其次,来自项目实施咨询服务公司的风险。企业在实施ERP项目时通常都要用咨询公司,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安装、配置ERP系统、系统的客户化开发以及从旧系统到新系统的切换都非常复杂,需要有技术专家;二是对于ERP实施企业来说,都把ERP的实施看作进行大规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变革的机会,因此需要借助管理专家或者说外部的力量。但现在,我国的管理咨询机构不健全,水平也参差不齐。一些咨询公司所谓的咨询专家经常是一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都不高的人员,缺乏深厚的管理知识和背景,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会趋向于回避管理上的变革甚至业务流程的重组。此外,咨询公司的人员流动性也非常大,咨询专家象走马灯一样,在咨询公司间穿梭,哪里薪水高就往哪里去,这样很难培育出一批像样的专家。咨询公司更缺乏合格的项目经理人员。还有不少咨询公司的信用意识和战略合作意识较差,只要合同一到手,就急于甩手和交工,缩小项目范围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变革方面的内容。与这样的咨询公司合作,实施企业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而在咨询公司的选择上,用户往往是弱者:选择了软件后,无多少选择咨询公司的余地。企业看中的咨询公司不做你选择软件的实施,做你选择软件实施的咨询公司又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专家,少数既有高水平管理专家又做你选择软件实施的咨询公司要价又特别高,使企业望而却步。

3.企业与外部资源提供商的合作风险  合作风险是指ERP实施企业与软件供应商、咨询服务提供商在ERP项目实施期间以及以后的支持期间三方合作方面所产生的风险。

任何合作都有风险。一般而言,合作时间越长合作风险越大;因为保证合作方长时间积极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不易建立。对于ERP项目,加剧合作风险的因素有:合作目标难以明确界定、项目合同约束力弱、无行业标准与第三方监理、不可控因素多、国内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战略合作意识较弱等。

虽然说合作风险很大一部分来自外部,即来自软件供应商和咨询服务提供商,但从实施企业的角度来说,可以说一部分合作风险是企业的选择风险,即软件选择风险和咨询公司选择风险,另一部分是下述的错位风险。

(1)软件选择风险。软件选择风险包括软件功能风险、软件支持风险、软件实施难度风险、软件费用风险等。这个风险在目前还是很突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在软件选型中存在一些“误区”:首先,企业只针对各家软件功能上的优劣进行比较,而不是针对企业现有的需求进行分析;其次,往往以软件最大、功能最全、价格最高为选择标准,认为“反正这是世界目前最先进的软件,选择不会有太大的差错……”,但是其软件的部分功能可能根本用不上,或者所选软件与企业所处行业地位不匹配,造成实施失败和效果不佳的风险;再次,企业上马ERP的立足点不正确。有些大型企业的老总在提出要求实施ERP系统时,原因仅仅是“其他很多像我们一样的大企业已经用上了某某ERP软件……”;最后,少数高层领导出于各种私利,诸如:同行业竞争者有我就要上的“面子”问题,上级公司要求,级别晋升、出国机会等等原因,而不是真正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出发。

即使企业在软件选择中首先克服了以上误区,也仍然会存在一些其它选择风险。例如,即使企业已经意识到首先需要清晰地定义自己的需求,但是相当多的企业在清晰阐明自己的具体需求、全面评估和匹配软件上缺乏经验。很多企业在挑选ERP系统时,往往会邀请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对市场上的主要软件产品进行评估。这些专家们具有相当专业的软件技术知识,但不一定了解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管理上的真正需求;也有的企业在软件选择过程中往往仅由内部信息主管和技术人员负责,缺乏实际业务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参与,这种做法同样会带来只从技术的角度而不是从业务流程和管理的角度来选择的问题。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在个别企业,由于参与软件选择的人员的营私舞弊,收取不正当的软硬件回扣,也会给企业带来选择风险。

(2)咨询公司选择风险。咨询公司选择的影响虽然没有软件选择的影响那么长远,但是对项目实施却有决定性的作用,对系统切换后至少一年内的支持影响巨大。咨询公司对客户的长期和短期态度、对实施软件的掌握、对管理的驾御、对行业的熟悉程度、项目经理和实施顾问的人员素质、经营的稳健度等都应该是咨询公司选择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由于利益驱使,ERP实施企业的合作者,尤其是咨询公司有这种倾向:把潜在客户当作伙伴却不把现有客户当作伙伴。只要合同一到手,得到首批预付款后,对客户的重视度就开始减弱,甚至如上所述,只要合同一到手,就急于甩手和交工,缩小项目范围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变革方面的内容,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提防这种问题。

(3)错位风险。错位风险是指实施企业在实施 ERP的过程中误以为项目的合作方――软件公司和咨询公司是项目主角,自己站错了位置,因而表现不出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引起的风险。

错位风险源于这样的背景:ERP实施企业往往以为,在ERP项目的实施上,企业花钱买了软件、请了咨询专家、上了项目,就该等着享受项目的成果。但是,ERP项目不同于管理咨询项目,管理咨询项目最后的结果是咨询报告,它只是指出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案,至于其后行动与否、怎样行动取决于企业。但是对于ERP项目,如果过分地依赖服务商,往往会造成就软件而软件、就计算机系统而上计算机系统的“IT主导”的结局,而不是从企业的业务需要出发、以业务为主导。此外, ERP系统往往十分复杂,涉及到大量的专业知识,企业要想应用这种模式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学习,服务商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企业实现这种知识的转移,培养企业自己的专家。而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过多地依赖合作方,合作方做了过多的事情、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实施企业就可能对实施过程不清楚,培养不了自己的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更有甚者,如果所选择的`合作方不负责任,急于甩手或交工,这种错位还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只要合作方一撤出,系统的运行就出现问题,甚至项目流产的风险。

四、企业实施ERP项目的风险对策

以上分析了企业实施ERP项目时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以及在对应外部环境时所产生的决策风险。既然知道了风险,就可以针对性地考虑风险对策。

从广义上来说,企业实施ERP项目所面临的一部分外部风险,如上述的社会环境条件风险需要从国家和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对策,例如,国家应该下大力气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改进企业应用和实施ERP的大环境,需要致力于清理调整一些陈旧的、不利于企业应用实施ERP的政策规定,明确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催生国内龙头软件企业,整顿和规范咨询机构,加强对这些机构的培育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但是,更重要的是 ERP实施企业如何对应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根据所处环境的具体特点来考虑如何防范和化解以上这些风险。

1.软件选择风险的应对策略  企业在进行软件选型时首先需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自己的实施能力之上,明确自己的业务需求到底是什么,想利用ERP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与拟选择的ERP系统要求的管理水平是否存在差别,差别多大,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软件。这是需要企业自己把握的问题,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即使软件供应商或者咨询服务提供商看到了这些问题,他们为了不丢掉合同也不愿意主动地说。其次,企业在选型时既要立足于当前的需要,更要放眼未来。由于企业的管理方式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企业内部人员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因此企业在选择软件时要考虑到发展的需求,用发展的眼光来考察所选择的ERP软件系统是否适合。再次,了解整个ERP软件供应行业的情况,对重点厂商全面考察,不能只关注其产品本身。企业需要把ERP软件的选择作为一次战略选择,未来的软件厂商应该符合作为战略伙伴的条件,并且要有与实施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的意愿,而不仅仅是将产品卖出了事。对于国外软件厂商,更需要了解其进入国内的时间,有无成功案例和升级准备以及提前公布新版本功能的信息。最后,企业有必要提防和避免该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2.咨询公司选择风险的应对策略  对咨询公司的选择,由于国内到目前为止这个行业刚刚起步,实施企业往往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一个建议是,即使费用比较高昂,也宁可选择既懂管理又有能力进行选定软件实施的咨询公司,也就是说,不能怕花钱。麦肯锡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在一个 ERP实施项目中,企业所付出的总费用中,往往是咨询公司所得到的比软件公司所得到的还要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选择一个好的咨询公司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在具体选择上,企业应重点考察咨询公司对于合作的观念和意识,考察其以往的项目实施情况以及人员素质。在人员素质的考察上,尤其应重视其人员从业的经验和相对稳定性。

3.合作风险的应对策略  对于合作风险,最根本的一条是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来增强企业主体意识,坚决防范和尽早消除错位风险。

只有增强企业主体意识,企业才能在三方合作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保证合作的方向,发挥合作中的主体作用,领导项目的实施,在项目中积极学习与转变,致力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只有坚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合作方的积极性与热情,也只有坚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给合作方以压力和驱动力,更好地促进知识转移,保证实施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必须正确把握咨询公司在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咨询公司的专家在企业 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应该是辅助实施,主要职责是知识转移,即把咨询公司所掌握的 ERP理论,ERP系统的流程和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这个领域的其它有关知识都通过ERP的实施过程,逐步转移到企业中,使企业自己的人员融会贯通,使企业能够在合理时间期限内摆脱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达到最大限度的独立。

在有些情况下,错位风险会因为下列因素而减弱甚至消除:(1)合作方负责任地唤起了实施企业的主角意识;(2)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实施企业不得不承担起责任,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角色;(3)在项目交付后,实施企业被逼着成长。但是,与其这样被动地化解风险,毋宁及早意识到风险并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 kanet,J.,and V.Sridharan,“The Value of Using Scheduling Information in Planning Materials Require ments.”,Decision Sciences Vol.29,No.2(1998).

[2] Turbide,D.A.“MRPⅡ:Still Number One!”IIE Solutions(July 1995).

[3] Bancroft,Nancy,Implementing SAP R/3:How to Introduce a Large System into a Large Organization,Greenwich,CT:Manning,1996.

[4] 温咏棠.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系统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1994.

企业外部环境成本核算研究论文 篇6

一、识别、量化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

目前,国外企业有一些用来评价环境影响的先进做法,比如日本LIME法评价体系、美国“经济环境一体化卫星账户”和德国生态会计模式等,而我国企业目前对外部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学习借鉴的是日本的LIME值法评价体系,其与我国目前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态势、人口基数大、资源耗费巨大、环境保护意识和力度均有待提高等情况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学术界对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有MFCA和LCA等。LCA目前在我国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对于我国企业在依靠理论指导下结合各自行业特点以设计一种环境成本核算和计量方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LCA,即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确切地说,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用来评价一种生产活动从原材料开采一直到产品寿命终结处理完毕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LCA方法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环境评价过程,分别是:目标和范围的界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以及结果分析,借鉴LCA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跟踪控制某种物质或能量自进入企业生产过程后在各生产环节的流转和消耗,物质或能量消耗的过程同时也是污染物释放到环境中的过程,因此,从某个具体行业的角度来说,要做到清楚识别整个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记录每个制造环节的物料需求,分析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至此,企业就做到了对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的识别工作。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完成对这些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的量化,即把环境指标转化为经济指标,把对外部环境造成的损害用直观的数据来表示,进而实现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为了达到量化目的,企业可以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识别每种污染物的排放会对环境中的哪种要素产生影响,大体来说,主要有资源耗竭、危及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的破坏三个方面,企业要进一步细化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如生态的破坏又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的污染等。其次,为每种环境影响评价要素据其重要性和破坏程度的大小赋予相应权重,经过加权处理的结果有利于更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对环境造成的实际影响。最后,企业根据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总量与加权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相乘,即可得出生产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负荷量。

二、确定各种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

另一个比较复杂的处理过程是确定平均单位环境负荷的经济成本,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蒙特卡罗方法(MonteCarlomethod)和k-s显著性检验来实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可以用蒙特卡罗方法对环境负荷量进行随机抽样,得到统计意义上的外部环境成本计算结果,在累积概率分布中选择一个临界点,用以评价外部环境损害程度,在超过临界点的环境释放量,即对环境损害影响较大的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中,根据其抽样值将累积概率分布分为几个部分。其次,对这几个部分的最大差值进行k-s显著性检验,如果差异显著,则表示参数的选取对外部环境损害程度的区分比较敏感,也就是说这个参数会对外部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通过k-s检验识别对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重要参数,并在统计意义上对它们进行灵敏度分析,可以对每个参数选择一个特定值,针对这个值,对其他重要参数使用蒙特卡罗方法随机抽样,来模拟计算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确定各个参数的变化对于外部环境。

三、建立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

外部环境成本是整个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的环境成本之和,因此,在建立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各个生产过程、各种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所造成的环境负荷量以及各种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等。其中,所含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开采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物的处理过程等,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造成的环境负荷包括资源耗损量、各种环境要素价值破坏以及环境的补偿和修复等,因此,本文建立了如下的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其中,EC-外部环境成本总和;q-各个生产过程和环节,即原材料开采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物的处理过程等;p-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类别;ELp-各生产过程中各排放物的环境负荷量;UECp-各环境负荷量的单位成本。根据本文对外部环境成本的计算思路,在第一步骤,即识别、量化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时,环境负荷量的计算结果就已经是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能量消耗的环境释放总量,因此,可以将ELp视为各个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负荷总量,上述公式可以简化如下:根据简化后的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把第一步骤确定的各种排放物的环境负荷量(ELp)及第二步骤确定的各种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UECp)代入到模型中,即可得出企业外部环境的总成本。

参考文献:

零售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篇7

1 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公民行为的内生逻辑

任何企业行为都应该是企业具有一定现实目的的外在活动。任何企业行为的背后都存在其相应的内在动机。关于企业行为的内涵分析,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要从企业行为形成机理的角度做出解释,即企业行为是由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企业行为是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化中所采取的有规律的反映。关于企业外部环境,相关学者提出要从经济活动系统内部来看,企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并将之确定为是与企业相对弈的一方[1]。由此可见,影响企业行为的外在环境所包括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实际上也包含了影响并制约企业行为的法律约束、政府监管,同时也包含了市场环境相关的各个层面。

企业公民行为客观上就是把企业看作拟公民的一种相对规范正确的企业行为外显形式。但是,企业公民行为仍然是具有相应的经济动机和经济价值的一种企业行为。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企业公民行为客观上的确能够提升企业社会声誉,促进企业绩效。企业公民行为同样会使企业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采取有规律的反映,而企业公民行为的外部环境同样主要是企业必然面临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因此,从影响企业行为的内生逻辑来看,企业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公民行为的产生。

2 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公民行为的理论阐释

2.1 法律对企业公民行为的影响

企业公民行为的范畴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的影响和制约。具体来说,与企业行为相关的法律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行为框架,相应的法律体系建立的企业行为范式是企业公民行为的基础内容。如:关于企业成立、权利和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法律为企业公民的权利行为提供了行为框架;而关于企业责任、环境、消费者权益等法律为企业公民的义务行为提供了行为框架。法律决定的企业行为框架是企业公民行为的基础,是企业公民行为最基本、最原始的发展阶段,是企业公民行为的最低标准。

科学和完善的法律制度能确保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企业公民行为产生的动力也就越足。因此,科学和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企业公民行为产生的有效保障;相反,立法不足、不科学和不完善则会阻碍企业公民行为的产生。企业公民行为的立法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一部法律,也无法仅仅依靠企业公民行为的单项法律来实现对企业公民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是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规范,构建企业公民行为的法律体系,包括企业成立、企业权益、消费者权益、环境保护、员工权益等在内的一套规范法律体系。

2.2 政府对企业公民行为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作为市场行为的管理者和参与者,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产生互动关系,正确的政府行为能够促进企业公民行为的产生。其具体途径表现为:第一,通过正确的政府监管引导企业公民行为的产生。如政府通过行政监管,确保企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的实施和执行,是企业公民行为产生的直接力量;第二,政府通过有效服务促进企业公民行为的产生,如:政府通过引导成立各类行业协会、企业自治组织,政府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和企业规范等,是企业公民行为的直接指导;第三,政府通过大型国有资本的投资、促使国有企业成为企业公民典范,再带动企业学习提高,有效地促进企业公民行为的产生。

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公民行为演化的进程看,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纷纷关注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而企业则进一步寻求更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环境污染愈演愈烈、社区建设遭破坏、职工权益受侵害等违背社会公益的行为。政府在各种群众运动逼迫下,纷纷通过立法活动阻止企业只顾利润,违背社会公益的行为,掀开西方企业公民行为建设的序幕。政府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行为事实上肯定了公民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群众运动的价值,客观上加速了西方企业公民行为建设的进程。

从我国企业公民行为演化的进程看,企业公民行为的演化与西方国家比较类似,也受到政府的较大影响。1979年,党中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经济的活力被激发,GDP保持多年的快速增长。如今人们可以明确感受到财富的增加,但人们对自己生活工作的社会环境越来越不满意,企业为了利润侵害社会利益的事件(如: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等)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抱怨企业的唯利是图和政府的监管缺失或不力。虽然政府正在想尽办法治理企业损坏公益的行为,但政府加强我国企业公民行为建设的进程明显低于公众的期望。

2.3 市场对企业公民行为的影响

市场作为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决定商品价格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2]。因此,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卖方,企业公民行为受到买方的直接约束。现在,作为消费者的买方,其权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鞭策企业履行企业公民行为,也就是说,买方的需求和压力是企业公民行为建设的根本动力。

市场要求良好的企业公民行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取决于市场这一土壤。市场的需求就是企业行为的风向标,有什么样的市场需求就会培育什么样的企业行为。尽管市场可能出现失灵现象,但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和道德经济。这就要求企业行为除了要符合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动机以外,还必须遵循法律的要求和商业伦理道德的召唤。可见,市场经济本身要求企业加强自身公民行为建设。

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直接左右着企业的行为方向。消费者经常会用脚投票,终止与企业的交换行为。没有与消费者的交易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便无从谈起。消费者对企业需求和期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其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二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应尽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这两点共同形成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印象。而品牌形象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不论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加强企业公民行为建设,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期望,这是企业公民行为建设的根本动力。

2.4 社会对企业公民行为的影响

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对企业公民行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前所述,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企业唯利是图,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随着资源的耗尽、环境的恶化、福利国家弊端的显现,人们不再相信“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不再相信“看得见的手”政府的作用,人们甚至开始厌恶政治人物的口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纷纷涌现大量的“自救”性的组织,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集会、基金会、媒体等各种途径措施,旨在保护社会环境和促进社会公益。通过大量的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政府被迫通过立法的方式对企业破坏公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很多企业也开始审慎的思考自身行为的社会后果,企业公民行为的思想开始浮出水面。可见,人权组织、劳工组织、环保组织等非政府组织能对企业形成制衡,对“企业公民”的形成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3]。

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对企业公民行为的评价标准产生重要影响。明确企业公民行为的评价标准是企业公民行为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企业本身并没有多少企业公民行为的经验,政府则更多是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来要求企业作为公民的基本行为,而各种非政府组织它们专注于社会公益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很多非政府组织是行业性的组织,它们对自己所在行业企业对社会公益的破坏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对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思路也都比较明确。因此,由它们制定所在行业的企业公民行为评价标准是现实的选择,从而推动企业公民行为走向标准化。目前国际上最为有影响力的企业公民评价指标体系是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SAI)发起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SA8000标准,而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制定的《中国优秀企业公民评估评价标准》也为我国企业公民行为建设提供了一种有益参考。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不足,需要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才能期望其为企业公民行为做更大的贡献。

3 结语

总体而言,客观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公民行为建设的影响要素,这是企业公民行为建设得以良好推进的必然前提。企业外部环境中法律、政府、市场、社会等因素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对企业公民行为产生影响,而是对不同地区的企业、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可能对同一企业的企业公民行为建设的不同阶段产生的影响可能也不一样。该文仅对企业公民行为建设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分析,没有针对企业公民行为建设中遇到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建模等实证研究;这些外部影响因素对企业公民行为建设的影响权重还不确定,这也是后续研究努力的方向之一。

摘要:该文认为企业公民行为作为企业公民意识和动机的外显形式,明显受到企业外部环境中法律、政府、市场、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文侧重从理论的视角分析这些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公民行为构建的影响,以期有助于探求促进企业公民行为提升的相关路径研究。

关键词:企业,企业外部环境,公民行为,影响

参考文献

[1]于良春.企业行为机制与深化企业改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78.

[2](美)保罗·A·萨缪尔森.萨缪尔森辞典[M].陈迅,白远良,译.京华出版社,2001:75.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外部环境 篇8

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外部因素众多,但是从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角度主要有政治与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以及人口环境等五个方面。

政治与法律环境。企业的发展必须在当地法律的框架和规定下运行,因此,学习、依据当地的法律环境是企业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必须第一位考虑的因素,对于当地的政治环境,包括当地的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灯方面的因素都应该作为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这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如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当地对于弹性工作制、临时用工、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等。以上因素对于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也应当看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以人为本,提倡科技创新,因此,在人才引进、人才使用,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方面限制非常少,同时,对于劳动力的使用保护比较多。鉴于以上分析,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中应合法、合规、合理的制定符合所在地区、区域的政治和法律规定。

经济环境。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前应充分调查、研究、分析当地的经济环境。首先,要调查和研究的就是当地的经济形势,在当地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环境向好的地区,用工单位较多,人力资源成本较高,反之,当地经济环境萧条,劳动力市场需求较小的时候,用工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企业发展的环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其次,要调查和研究企业所在区域、行业的人才、劳动力供求关系,当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与当地或相关行业相同或相近的时候,吸引、招聘、引进人才相对难度较大,反之,则较容易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引进的成本较低。这一辩证关系,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薪酬体系的制定中同样适用;第三,要调查和研究的是当地的消费水平,当地消费水平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衍生出两方面问题,一是对于人才和劳动力需求的预测,当企业所在区域消费能力较强时,企业产品销售状况也将趋好,此种情况下,企业生产量加大,对于人才和劳动力需求也将增大,反之,则减少;二是对于人才和劳动力薪酬标准的预测,当企业所在区域消费能力强,物价指数较高时,企业招聘和日常的薪酬将较高,反之,则较低,因此,综合考虑当地消费水平也是调查、研究和分析当地经济环境的重要指标。

社会文化环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国家,因此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调查、研究和分析当地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首先,考虑的是当地劳动力对于劳动合同的习惯,在南方城市劳动力更喜欢与与用工单位签订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这样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高,创新意识与挑战意识更强,因此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过程中,可以考慮在用工方式、激励方式等方面采取更积极、灵活的机制、制度;而在我国北方城市,劳动力更趋于稳定工作的心态,因此,在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过程可以考虑提供更为稳定、时间更长的用工合同,在待遇方面给予弹性较小,但相对稳定的工作保障条件;其次,还需要考虑民族和信仰问题,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过程中还应当清晰的了解当地劳动力主体的少数民族情况与宗教信仰情况,这样能够在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更好的为企业员工提供较为优质的社会保障和企业福利,便于激励企业员工更好、更积极的工作。

科技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良好的科技环境也是企业发展中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其中包括:一是当地的科技基础环境,包括当地的科研院所、当地的网络基础环境、当地的科研转化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当地的科技人才,当地的大学较多,相对企业招聘人才较为容易,且薪酬待遇可以适中,反之,则招聘难度加大,薪酬支出较高;当地中等职业院校较多,则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为好招聘,反之,则需要通过社会招聘招入企业所需要人才;三是当地产学研能力,在科学技术研究能力较强且政府扶持政策较好,高新技术孵化能力较强的地区,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考虑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以此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这样能够使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综上,调查、研究和分析企业所在区域与行业的科技环境也是企业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重要考量因素。

人口环境。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人口环境也是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这其中包括,一是人口规模,当地人口规模直接影响当地人力资源的供给,当地人口规模较大,则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共计将较为充足,反之,则较少。二是年龄结构,年龄结构也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收入、待遇、价值观、生活方式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无论是在招聘人才和劳动力,还是在企业员工的薪酬、待遇等方面都应综合的考虑年龄结构因素。三是劳动力的质量,这与当地的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等方面因素相关联,因此,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过程中也应综合考虑,通过对劳动力质量的分析,确保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上一篇:英语慰问信下一篇:“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