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旅游发展概述

2024-05-17

山西省旅游发展概述(通用8篇)

山西省旅游发展概述 篇1

摘要:山西是中国的缩影,是我国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山西形成了煤炭、化工、钢铁、水泥等主导产业,集聚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创造了大量的税收,但不幸的是,这些产业均属于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不但不受国家鼓励,而且在市场的恶性竞争下快速走向衰落,由于这些产业占到山西经济规模的80%以上,与山西经济一损俱损,如果这些产业走向衰落,山西社会经济将会受到重大影响。鉴于本人的自身经历和知识经验,将对此作出简单陈述和思考。

关键词:山西经济发展思路经济转型

近年来,山西经济发展状况,对每位山西老百姓而言,越来越感受深刻。从北京到山西路程并不远,高铁开通后,只需要3-4小时的时间,越接近山西,天空越变成灰霾色,路看着沿途的风景,心情越发沉重,浑浊的空气、冒着白烟的化工厂和四处堆放的煤炭似乎已经形成外界对山西的固有印象。山西经济到底有多困难?面对现状山西应该怎么办?带着这些问题,广泛收集和阅读文献资料,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若干了解。

各种经济数据均显示,过去几年来,山西经济遭遇了断崖式下跌,2014年,山西GDP同比增长4.9%,较2013年的8 9%出现断崖式下跌,在31个省区市排名倒数第一。2015年上半年,经济进一步恶化,GDP同比仅增长2.7%,位列全国倒数第二。当然,虽然总体在增长,但实际上,省内县市大都已经出现大面积的负增长,进入衰退区间。

从产业来看,由于全国工业不景气,用电量持续下降,节能减排压力愈来愈大,而国内煤炭产能过剩严重,且价格较高(部分煤炭到秦皇岛港的报价竟然高于从越南、印尼等地进口的同等质量煤炭),煤炭的有效需求日益萎缩,对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山西来说,可谓打击巨大。以山西重要的煤化工基地晋中市为例,上半年,晋中市财政收入下降近19个百分点,主导产业煤炭行业(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近80%)虽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但是原煤产量今年以来持续下降,月均下降5%,洗煤数量也同比下降了1.3%,煤炭行业全线萎缩。据介休市煤炭从业人员反映,介休市原有洗煤企业170多家,目前仅有70多家,且基本为亏损运营,煤炭价格从最高时1000多元下跌到目前180元(带票)左右,还有价无市,煤矿挖吨亏吨。

从失业来看,虽然官方数据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过去五年直在21万左右波动,但实际上的失业人数可能远远大于此数字,2014年,仅山西省7大煤企之的晋能集团撤销县级以下煤检站就下岗了4.8万名员工,到目前仅转岗分流了1.1万人左右。

总体看来,山西经济确实面临最困难的时期,而且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进

步转型,粗放式、掠夺性、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开发模式终将被放弃,虽然煤炭的使用将保持在定规模,但总需求将持续快速下降,由此带来的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必定关系到山西人民的民生和发展。

面对如此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全球化势不可挡,任何城市、任何产业都难以独善其身,都将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煤炭等资源能源和其他产业都样。山西经济走向衰退,表面看来是因为“资源依赖型经济”,事实上,产业和创新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是市场要素根据区域资源禀赋自然选择出来的。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给予民营资本更大的支持,提高区域优质经济要素的集聚能力,以促进生产创新,保障区域经济的活力。

产业转型是山西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山西省的转型发展,要做好两篇大文章。第是必须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坚持“革命兴煤”,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第二是必须做好非煤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全力破解‘煤独大”的困局。大力推动煤炭革命,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煤炭是山西经济的核心问题,也是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推动“煤炭革命”,包括推动煤炭消费革命,坚持总量控制、节约优先,形成集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推动煤炭供给革命,加快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重点推动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推动煤炭科技革命,以“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为方向,加大煤炭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煤炭管理革命,落实好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好非煤产业这篇大文章如果不能把非煤产业发展起来,那么经济结构调整就没有实质内容,单靠煤炭产业既难强省也难富民。经过精心谋划,省委、省政府将着力点选定在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七大支柱产业上。

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山西有着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灿烂辉煌的旅游文化、璀璨夺目的现代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表现在:(1)文化资源数量可观。丰富的古代建筑资源使山西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遍布全身的精美绝伦的石窟、石雕、木塔、庙宇、彩塑、壁画等艺术珍品更使山西成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古代艺术的博物馆”。(2)文化资源记录着中华文明演化的全过程。“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

。(3)文化资源层次分明: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歌舞文化、晋商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面食文化、民间工艺文化等非物质文明资源熠熠生辉。(4)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山西的旅游文化和现代文化也大放已异彩,文化产品不断推出。面对这样的历史文化禀赋,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全面发展经济。“手挖煤,一手挖文化”,煤炭和文化两个优势同时并重。当前我省文化旅游产业,从产业规模看,2014年全年实现产值27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文化旅游产业有望成为山西省新的支柱产业之一。具体应做到:(1)整合资源优势,实施精品战略;有计划地建立三大品牌,即以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以及晋南的黄河根祖文化游,来体现山西旅游特色,打造山西旅游品牌。(2)加快旅游市场的开放步伐,开展与周边省份合作,开发跨区旅游线路,促进资源的优势组合,实现共赢。(3)从带动力看,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度高,可以带动交通餐饮演艺等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产业链长、吸纳就业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高,更符合“新常态”的要求。我们要发掘三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努力将山西打造成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强省。

二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山西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山西省最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产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已形成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装备制造业等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作为山西转型发展的重点扶持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已连续3年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的第三大产业。下步,要按照集群化、园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轨道交通、铁路、煤机等装备制造基地;按照标准化、智能化、高端化和集成化的要求,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煤层气探采储用装备等新兴产业;以“数字化、精密化、成套化”为导向,提升改造重型机械、电力装备、煤化工装备、液压件、纺机等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

三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山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山西新材料产业三年推进计划》,下步,山西将以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四大领域为重点,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方面的优势,使国有大企业成为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支持新材料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培育批生产专业化、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中小企业群体。重点突破关键技术,促进新材料产业有序、集聚发展,提高我省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山西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新能源产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够带动新材料、新技术、装备制造、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山西省必须紧紧抓住这次产业转型的历史机遇,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山西是全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全年日照约3000小时,仅次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风能资源也很丰富。要充分发挥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水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推进黄河大北干流古贤、碛口、禹门口水利枢纽和浑源、垣曲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五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山西是资源大省,理应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大省。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山西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随着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能源资源制约日益突出,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对扩大内需,拉动我省投资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存在整体实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集聚程度不高、服务环境不优等四大问题。按照计划,三年内,将重点培育壮大节能、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三大产业,培育十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山西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六要大力发展食品医药产业。山西具有生产健康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较为扎实的医药产业基础。要做大做强酒类、食醋、乳品三大传统食品产业,做精做细小杂粮、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功能食品等五大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壮大饮料、淀粉制品、方便食品等三大现代食品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塑造山西特色食品品牌。医药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新型战略产业,也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发展壮大特色医药产业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晋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引导、鼓励食品药品行业整合资源、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促进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显现出资源整合的明显优势和生机活力。同时,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沟通协商,寻求合作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

七要大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改善资源环境等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普通百姓的共识。山西作为全国能源和重化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个助推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要抓住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扶持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既是山西省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发展之计。

此外,科技创新是转型发展的动力及源泉。

是发挥科技创新城高地效应,引领全省产业创新发展。将山西科技创新城打造成为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创新型省份建设引领区、煤基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科技创新城核心区。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太钢、太重、富士康等重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培育,尽快使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三是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在全国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中,山西民营企业多数仍然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创新能力也弱,加上经营分散,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针对这些问题,山西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民营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同时要大力实施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山西省旅游发展概述 篇2

气象会商系统承担着省、市、县三级天气预报会商、灾害预警会商、气象决策服务会商、会议、远程培训和业务交流。为各级气象部门及时沟通,提高预报准确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气象部门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实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气象服务,目前的气象会商系统已无法满足当前业务的发展趋势,因此,进一步扩充与完善气象会商系统建设,特别在建设供省市县气象业务系统运行的虚拟化平台的建设中,建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可视会商系统,为部门级沟通提供全新的远程会商及协同解决方案成为势在必行。

2 山西天气会商系统现状

山西天气会商系统在2012年同全国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统一建成,国家级高清会商系统采用华为高清视讯终端9039S–M,最高视频分辨率1080p全高清图像效果,支持60fps的活动图像帧率或两路720p活动图像。国家级天气会商由国家级高清会商系统主控中心集中调控会议,各个省级分会场和单列市负责将本地会场音、视频画面和计算机信号传送到高清会商系统主控中心,同时保障高清视频会商主控中心传送来的各会场视频、音频及计算机信号的正常显示,从而确保国家级天气会商正常运行。

省级会商系统由RADVISION SCOPIA MCU SCOPIA Elite5115和Cisco Codec C60组成,提供转播全国天气会商、省内天气会商、气候农气会商以及各类会议和培训。Cisco Codec C60与华为高清视讯终端9039S-M采用背靠背连接方式,实现国家级天气会商到省,省到市的转播,互联转接原理图如图1,将华为9039S–M的两个输出口DVI1 OUT和DVI2 OUT分别接入DVI矩阵的输入口IN1和IN23,从DVI矩阵的输出口OUT25和OUT30接入Cisco Codec C60的3DVI IN和1HDMI IN,通过DVI矩阵的切换实现国家级会议对省级、市级的转播。

3 会商系统的升级和改造

目前省气象台视频会议室按照其基本功能,在参加全国性会议时将作为视频会议的分会场,而在召开全省性会议时将作为主会场。而当前设备在两种会议同时召开时已无法满足两种会议模式的需求,为满足这两种会议模式的功能需求,需要对显示系统、信号切换系统、中控系统、会议发言系统、音响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进行升级和改造。

根据会议现场布局情况及开会需求,显示系统为单一拼接大屏:根据室内布局情况及需求,增配主显示与辅助显示设备。信号切换系统是对信号源进行会场输入输出信号的管理,应具有会场高清信号与标清信号的输入输出。通常计算机信号的传输是以VGA(新增机需有DVI/DP/HDMI等)格式进行的,这种格式由于受带宽的限制存在传输距离短、图像质量较低、不稳定等问题,同时还比较容易受到干扰。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在设计中采用了模块化多种接口将计算机显卡输出的VGA信号转换为DVI信号,具有比VGA信号更高的带宽,能够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保证更稳定的使用。在召开会议、进行演示时常常要及时地切换播放内容资料,这就涉及多个计算机信号或音/视频信号的切换问题。为提高效率,保证会议的正常举行及保护好设备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系统需要配置相应的VMX混合矩阵切换器。DVI切换器和音/视频切换器在系统中,负责将不同的计算机信号和音视频信号按用户的意愿进行调控。信号切换系统是显示控制系统的核心,它主要完成包括计算机信号、高清视频、复合视频、音频信号的枢纽作用,起到在信号源与终端设备之间建立桥梁。将所需的信号传输到要显示或扩声的设备上。

中控系统是对会场受控设备的控制管理,因系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综合整个系统有众多的专业设备,其操作和使用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于用户而言要比较熟练的操作所有设备比较困难,并且也不能够体现系统的简便与易用性。为方便人防使用,提高工作效率,设计采用具有强大控制功能的中央控制系统,将众多设备的操作控制通过中央控制系统来完成,对一些复杂设备的预先调试好状态并存储起来,用户使用时只需操作具有直观的全中文化界面的触摸屏,便能完成对整个系统绝大部分功能的操作。

中央控制系统的核心是中央控制主机,依靠其来完成控制命令综合处理,接受用户发来的指令,控制整系统个周边设备进行相应工作;控制系统与用户的交互,用户操作指令的发布依靠彩色触摸屏来完成;为使设备的开关更为简便,同时采用自动化的手段来保护设备,避免操作员的误操作,设计配置电源时序器。

能够对大屏幕显示墙、图像处理器、音视频矩阵切换器、DVD、录像机、MD录放机等可以通过红外遥控的设备,中央控制系统在控制它们时需要依靠红外发射头来进行红外信号的传输;在整个硬件基础构成的前提下,便根据使用需要及实际设备的情况进行控制程序的编写,程序为全中文界面,在能够保证的范围内可根据用户的要求编写个性化的控制程序。

会议发言系统:会场开启会议时,音源信号的捨取和控制。会议发言系统需要配置和安装一套会议主机,2台会议主席机和8台会议代表机(考虑到两种会议情况)及相关延长电缆。

音响系统:会场音频扩声。实现发言人声及各音频资料的扩声,以保证会议室内的各个领导及与会人员能够清晰地听到声音。

使室内达到良好的声学特性,确保良好的语言清晰度;确保有着均匀足够的声压发言设备主要依靠会议话筒。因为有多个话筒等多个音频信号源,作为操作员需要将它们集中、统一的管理起来。为了使管理更快捷、集中和统一,需要配置一台多路的调音台。将输入的信号统一编组控制。可控制某路输入信号输出的音量大小,输出通道甚至静音、切断等。

4 建设目标和发展趋势

根据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山西气象部门的通信网络现状,系统建设目标将采用云技术的概念进行建设,即不再按照传统模式将MCU资源分散部署到各市级气象局,而是依靠虚拟化技术将两个甚至多个MCU部署在在省级会控中心,使之聚合成一个能支撑多个视频会议的MCU资源池,再按照不同的会议会商需求动态分配合适的MCU资源,这种模式不但有利于全省气象部门视讯资源的一体化调度管理,同时也具有极大的可扩展能力,符合“集约化”、“一体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同时,在省级监控中心配置一套监控及指挥调度系统,以可视调度应用为核心,集成多方视频会议、实景监控、图像传输、监控等应用功能,提供了一体化的视频通信应用平台,实现视频会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统一调度。

根据视频会议的集约化发展需求,将在省级中心建立一套视频会商系统的MCU资源池,当召开全省视频会议时,通过会议控制系统将市、县级终端全部呼入MCU平台,进行音视频信号的全网转发,而不需要市级分中心人员再进行二次转发操作;由于MCU平台具有备份能力,因此对于会议的正常稳定召开也起到关键作用。

由省级控制中心发起会议,直接呼叫直属单位分会场、市级分会场和县级会场同时加入会议。流程图如图2。

市-县会议:由市级操作人员按照权限管理的原则,登录省级MCU资源池,通过在省级中心的MCU资源池将市局所属县级终端全部呼入MCU平台,进行音视频信号的全网转发。流程图如图3。

由任一市级分中心通过省级MCU资源池发起周边临近市气象局会议,同时可将音视频信号转播给所辖县份视频终端。结构图如图4。

5 结束语

目前随着网络传输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按照国家信息中心的统一部署,完成全国气象宽带MPLS VPN网络省级升速工作,我省带宽由以前的16Mbps升速至36Mbps。省到市带宽双线路联通线路已达到10M,在未来3-5年的建设过程中省到市可达千兆,市到县宽带线路达到百兆,为会商系统的建设将提供有力的带宽条件。

在未来3-5年省级气象局建设供省市县气象业务系统运行的虚拟化平台的建设中,建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可视会商系统,为部门级沟通提供了全新的远程会商及协同解决方案。云可视会商系统以云计算为核心,采用私有云部署机制,在私有云平台上实现统一的视频通信和协作服务。各个业务部门只需在各类会议室、办公室部署视频会议终端并就近接入云平台,即可获得各类视频通信和协作服务。

通过对会商系统的改造建设,必将极大的加快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全省象预报服务水平和防灾减灾决策服务应急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芳,李国华.市县气象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5).

[2]赵刚,董基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在中石化原油管道运输企业中的应用[J].电信网技术,2011(9).

[3]刘其海,张丽娟,张旭阳,等.辽宁省气象局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0).

[4]叶萄,任矾.浅谈江西省政务信息网高清视频系统[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11).

[5]刘一谦,张常亮.基于MCU级联的三级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科技信息,2011(15).

[6]龚静,王青川.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视频会议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青海科技,2011(5).

[7]梁小雨,邓鑫.气象行业电视会商系统发展与展望[C]//2011年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科技年会论文摘要,2011.

山西省旅游发展概述 篇3

【摘要】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山西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收入及景区级别分类数据,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对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旅游资源并不是制约旅游收入的惟一条件。旅游发展还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及对外开放度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增长;非对称性

一、问题提出

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是持续高速增长的战略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过去60年中世界旅游业持续发展,期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2011年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发布的《2011-2021旅游业经济影响报告》认为,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增长遇到很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旅游业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类别之一,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未来10年里,世界旅游业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每年贡献率将达到4.2%,并创造6500万个就业机会。

在我国,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著,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知,2001~2011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与GDP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把握世界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主流趋势,对于山西省确立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山西省旅游业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94亿人次,同比增长29.28%,国内旅游收入1766.28亿元,同比增长35.33%;接待海外游客189.18万人次,同比增长21.8%,创汇7.2亿美元,同比增长26.98%,实现了“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良好开局。尽管山西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有了巨大的增长,但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绩仍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强大的资源优势没有全部转化为经济优势。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影响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关于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Priski(2001)指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依赖型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1];Zhang & Jensen(2007)认为自然资源禀赋是促进国际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2];梁修存(2004)等从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产业发展规划视角,分析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3];晋迪(2013)等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测算山西省城市外向辐射能力和综合能力,并建构了山西省“一核心,三主轴,四片区”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体系[4];王秀兰(2011)根据山西省旅游资源特征和区位条件,将旅游资源分为20个组合,并对这20个组合综合价值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旅游线路等开发建议[5];任凤慧,孙虹(2011)认为旅游资源禀赋对以规模体现的经济绩效水平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6];崔嫱,冯文勇(2012)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从地理位置、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旅游经济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7];苏建军(2012)研究表明资源优度与旅游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性[8]。纵观上述文献发现,既有文献都在总体上肯定了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那么,在省级区域内部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关系?还是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本文将重点从不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多寡及其差异比较层面,展开深入探讨。

二、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类型结构与比较

(一)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结构比较

旅游资源的类型反应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组合效果,体现出旅游资源的多重吸引效能;旅游资源的等级特征以强度效应来体现,一般以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等作为评价的依据。根据山西省的旅游资源特点及资源类型与强度的结合,可将山西旅游资源划分为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区等六大类型,见表1。

表1表明在众多旅游资源中,文物保护单位类资源所占比重较多,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开发相对比较薄弱,而世界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则尤其缺乏。从各地市看,大同、晋中、忻州、运城的旅游资源开发比较全面,所占比例较多,资源优势明显;但从资源结构整体看,四市中运城市缺乏世界遗产这一世界级别的资源类型,大同缺乏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类型,晋中缺乏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忻州在这六大基本资源类型当中开发的比较全面。太原作为山西省会,高级别资源开发相对薄弱,比如世界遗产、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开发相对较少,潜力亟待发掘。长治、晋城、吕梁、临汾等四个市区在全省旅游资源开发中属于中等水平,资源匮乏,重点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文物保护单位相对较多,世界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类型在四个市区中几乎没有。阳泉和朔州两个市的资源开发比较落后,重点资源类型集中于文物保护单位,但占比相对较少,而其他五大资源类型更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及其结构比较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高品质的旅游景区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最重要载体之一。旅游景区品质的高低依据不同的方法划分而有所差异,本文仅采用了国家旅游景区质量5A级划分标准进行分析,旅游景区质量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五级(5A、4A、3A、2A、1A)。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更能反映出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普遍心理需求,突出以旅客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山西省各地市拥有的高等级旅游景区,见表2。

从表2得知,在山西省141处A级景区中,5A级景区比较少,仅有3处,在国内缺乏整体的竞争力,4A级景区相对较多,3A、2A、1A级旅游景区分布不均匀。从各地市看,大同、晋城、忻州各有一处5A景区,表明这三个市开发的质量较好,层次较高。其次1A-4A级景区在全省中也属于中上水平,表现出很强的资源优势。长治、晋中两个市的1A-4A级景区资源相对较多,占全省的比例也最多,但缺少5A级景区,景区类型比较单一,长治的景区中绝大部分均属于红色旅游景区。吕梁、临汾、运城等市区的景区等级分布集中在4A级景区,其余的等级开发相对比较薄弱,在全省中处于中下水平,尤其是运城,不仅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且地理交通位置优越,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却未能积极、良好的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打造高质量的景区。阳泉和朔州的景区开发相对比较落后,不仅景区等级较低,且数量也较少,在全省中所占比例极小,资源相对匮乏。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品质度量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其吸引力也是旅游开发和规划的基本前提,而旅游资源的自身质量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以及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内在动力,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否发达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资源丰富程度和开发价值、开发潜力的大小。通过如下评价标准为旅游资源赋值[9]: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0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分)、国家自然保护区(3分)、国家森林公园(2分)、其它(1分),得到山西省各地市旅游资源品质分值,详见表1。

表1表明,晋中的分值远高于其他地市,但是国家重点风景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资源类型极其缺乏,资源单一且倾向性明显,不利于晋中市整体旅游目标飞速发展、旅游市场扩大化;运城占据第二名,除缺乏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一世界级的资源类型外,其余五项资源类型的开发比较全面,但主要分值被其他类占据,分值较高的资源类型所占份额很少;大同、晋城、忻州所占分值在40-50的区域之间,且相互之间的分值变化不大,大同和晋城有明显的共同特点,重点得分集中于其他类,分值较高的资源类型所占比例甚微。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忻州排名属于中等水平,但其开发的资源类型最全面,是十一个地市当中仅有的唯一开发全面的地市;长治、吕梁、临汾的得分在30-40区域之间,其中,长治的得分最高,但其高分值的资源类型仅有一项,资源开发层次不高,三个地市当中,吕梁的资源类型开发相对较好,其次是临汾;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但得分处于中下水平,整体资源结构开发不是良好,资源类型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国家重点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两项资源急需挖掘和开发以弥补不足;阳泉、朔州两个地市的资源严重缺乏,总分集中于其他类,所占分值在5分以下,资源开发存在严重不足。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入境旅游增长的关系

以旅游资源品质和入境旅游收入为变量做双轴散点图,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景区开发质量较高的大同、晋城、忻州在入境旅游创收上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三个地市的入境旅游收入均低于景区质量一般的太原,且晋城和忻州的景区质量与旅游收入对比显著,缺乏5A景区而4A景区较多的晋中,在全省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当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分别为15.99%和12.94%,贡献度明显。此外,景区质量开发良好的运城在入境旅游人次和创收上也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没有体现出资源优势的特征。图1还可以看出,晋中的资源开发品质最好,分值远高于太原,但其入境旅游收入却远低于太原的,大同和忻州也是如此,出现明显的非对称性;运城的资源开发与旅游收入的非对称性最为明显,在资源品质的得分中,运城排在第二位,但在入境旅游收入仅仅排在第十位。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国内旅游增长关系的分析

以旅游资源品质和国内旅游收入为变量做双轴散点图,如图2。从图2看出,旅游资源品质一般的太原国内旅游创收的能力很强,占全省比例的20.84%,稳坐创收第一的宝座,资源开发与国内旅游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而大同、晋城、忻州等旅游资源品质较高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晋城的国内旅游收入低于长治,忻州的国内旅游收入低于晋中;吕梁、临汾两个地市的景区质量开发在全省中处于末位,但其国内旅游收入却明显在中上等水平,体现出极强的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现象。从图2还可以看出,晋中的资源品质开发最好,得分数值远高于太原,但其国内旅游收入却出现远低于太原的现象,大同和忻州也是如此,出现明显的非对称性;晋城的资源品质得分高于长治,但在吸引国内旅游人次和创收上却不如长治市;吕梁的资源品质得分排在全省中下等水平,而其国内旅游收入排名却处于中上等水平,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也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运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国内旅游收入的非对称性最为明显,在旅游资源品质衡量的得分中,运城排在第二位,但在国内旅游收入排名中位于倒数第二位,落差较大。

四、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非对称性成因分析

人们普遍认为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条件就肯定可以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旅游经济增长除了依托于良好的资源条件外,同时也受到旅游交通、旅游政策、景区经营管理及游客满意度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先天的优势或不足并不是决定旅游发展水平的惟一因素。本文认为造成山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呈现出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大都处于经济发达地市。目前山西省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同、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经济发达地市。从格局上看,呈南北向分布,基本上位于山西省主要旅游区范围内,即以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和五台山等为主的晋北佛教文化区、以平遥古城和晋中大院等为主的晋中晋商民俗文化区和以黄河壶口瀑布、运城关帝庙等为主的晋南黄河根祖文化区内。大同、晋中、忻州等旅游占有率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着知名度高的著名旅游景点。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使其在省内竞争中处于优势,旅游经济增长较快,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较为协调。而吕梁、阳泉、朔州等市,不仅旅游资源匮乏,更无著名景点,且国民经济发生水平也低于其它地市,从而使它们在旅游业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

2. 区位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非对称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太原旅游资源并不是最丰富的,但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其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联系密切、开放度高。这些因素决定了太原的旅游业的发展在山西处于领先位置。大同、忻州、晋中和运城等市分布在山西的中部,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同)—运(城)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交通条件较好,景点可进入性高。而阳泉、吕梁、朔州和晋城等市,偏离南北交通干线,严重制约着其旅游业的发展。

3. 旅游业发展中的“资源诅咒”现象,在部分地市中依然存在。所谓的“资源诅咒”是指那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因受经济落后、区位闭塞和旅游投资不足影响,而导致旅游收入较低,旅游资源似乎成为旅游业发展“诅咒”的现象。从上文分析看出,运城、忻州和晋城都坐拥高质量的旅游景区,但仍未能改变旅游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尽管运城交通便利,但其旅游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不高,因而旅游投资明显不足。忻州和晋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且地处山区,远离交通主干线,旅游景区开发与可进入性较差,从而导致上述地市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发展不协调。

4. 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快慢。开发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度大的地市,投入巨额资金往往可以“变无为有”,通过创意开发出“人工景点”和游乐项目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旅游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如太原。大同和晋中等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距离太原也较近,在“家门口”的旅游活动既方便也省钱,因而平均购买力和出游率高于其它地市。而吕梁、忻州、阳泉和朔州等地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是掉入“资源诅咒”陷进,就是出游率很低,旅游业发展缓慢。因此,经济发达与否已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

五、结论

山西省的旅游资源丰富而悠久,作为旅游资源大省,与其他省份相比较,其旅游收入占全国比重略低,还不能被称为旅游发展大省,本文对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解释了其非对称性发展的成因,得出了如下结论。

太原和大同是山西省旅游市场的传统两强。两市一直是山西省游客的主要目的地,资源份额和旅游收入所占比例大,这两个市场基本上达到成熟态势。应该注意创新,开发新的、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避免市场衰退;晋中和忻州也是山西省旅游的两个重要市场,是除太原和大同外,在资源分值中占有份额相对较多的地市,资源品质开发较好,旅游收入也比较乐观,应该重点提高当地的旅游服务质量、卫生状况、环境质量等,并开发围绕太原的精品路线,带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运城、临汾和长治的旅游资源排名和旅游收入处于中游水平,旅游发展潜力较大,政府应给予支持着重开发和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交通等条件,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吕梁、朔州、晋城和阳泉,资源品质分值和旅游收入都处于较低水平,旅游业发展缓慢,尤其是阳泉,因高知名度旅游产品匮乏、区位条件较差和经济落后致使旅游业发展较慢,朔州也因处于大同和忻州两大旅游热点地区之间而常被很多游客忽略,旅游业发展形势不佳,亟待突破。

参考文献

[1] Priskin J. 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nature-based tourism: the case of the Central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 [J].Tourism Management, 2001 (22):637-648.

[2] Zhang J, Jensen C. Explaining tourism flow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1):223-243.

[3] 梁修存,安虎森,郑柄熊,李圣哲.山西省旅游开发模式的反思—山西省旅游经济问题研究之一[J].生产力研究,2004(09):77-83.

[4] 晋迪,宋保平,高楠.基于“点-轴”理论的山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05):196-201.

[5] 王秀兰.山西省旅游资源组合价值分析及开发对策[J].城市旅游规划,2011(12):14-16.

[6] 任凤慧,孙虹.资源禀赋与我国旅游业经济绩效影响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63-69.

[7] 崔嫱,冯文勇.山西省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分析[N].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8):50-53.

[8] 苏建军.山西省旅游绩效与资源优度和区位可达性的关系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5):44-48.

山西省旅游发展概述 篇4

3月12日至21日,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处组织全省8个红色旅游项目所在地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及其景区负责人前往江西省,对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在整个考察活动中,自己在饱览江西这片大好河山和学习他们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还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涤荡,重温革命的历史,感受先辈的磨难,实在是一次难得的心灵升华之旅。

一、江西省红色旅游工作的基本情况

江西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永远值得学习和传承的伟大精神,也为江西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党中央十分关心江西,十分重视红色旅游工作,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亲临江西视察、指导江西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示江西: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李长春在江西视察时鼓励他们,要把井冈山革命纪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江西省委、省政府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确立了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先后于2001年和2002年下发了两个一号文件,明确将旅游业特别是红色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全省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的氛围日益浓厚,成效日益显著。2004年全省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350余万人次,红色旅游总收入77亿元,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的近二分之一,红色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2.2%。

二、江西省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明确思路,制定目标,完善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规划

江西省在2004年就制订了《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提出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的总体目标,在切实搞好革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将发展红色旅游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红色旅游区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将发展红色旅游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将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旅游“三色”互融、品质超群的鲜明特征;将瞻仰访习与观光浏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旅游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推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将省内红色旅游与省外红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与兄弟省市联手打造中国红色旅游品牌,在规划布局上,按照“一个龙头、四个基点、两个集散中心、六条精品线路”展开,以井冈山为龙头,以南昌、瑞金、萍乡、上饶为基点,以南昌、赣州为集散中心,以六条精品线路为骨架,打造富有魅力的旅游精品。到2005年底,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要占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二分之一;到2007年要力争占40%。

(二)加强保护,加快建设,开发红色旅游精品景区

1、加快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和加强革命文物保护。江西全省有336处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58个。省委省政府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与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结合起来,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爱国主义基地的建设和保护规划,通过购买土地产权等方式解决归属问题,采取分群划块封闭式管理。对井冈山、瑞金和南昌八一起义等30多处重要的革命旧址进行了修缮复原,还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开展征集革命文物、维修革命旧址和更新文物陈列工作。省政府投资1.7亿元新建设省博物馆,其中专设革命馆。

2、加快红色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2001至2004年间,累计投入红色旅游项目建设3亿多元,主要用于改善景区公路和游步道,修建旅游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恢复和维修革命遗址,改建和修缮纪念设施,更新陈展手段。为了进一步扩大井冈山接待容量,在山下兴建了新市区,将市直行政机构下迁,使井冈山茨坪成为一个完全的游客游览和接待中心。瑞金连续5年不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城区已建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工程50多个;八一起义纪念馆建立了起义首领群雕,制作了三维动画,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布展;南昌八一广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上饶集中营、方志敏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都按要求作了维修和改造。

3、努力改善红色旅游外部交通条件。近年,南昌昌北国际机场陆续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大大方便了国内外游客。高速公路建设进展很快,三年增加1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现已达1500多公里,实现省会南昌到各设区市道路全部高速化,使井冈山、南昌、瑞金、上饶等红色旅游景区都有快速通道。井冈山不仅有了火车站,建好了机场,而且随着泰井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井冈山拥有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瑞金修通了京福高速公路江西段、昌厦一级公路江西段和赣州到瑞金二级公路,并将建成赣州至龙岩的铁路,渴望使瑞金的外部交通条件有一个更好的改善。

4、出台优惠政策。对红色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星级饭店,实行水电的优惠价格,各星级酒店水费实行与工业企业同价,在用电紧张的状况下,星级酒店电费平均每度优惠0.15元;旅游汽车实行每个座位减免90元的客运附加费等优惠政策。

5、加强区域合作,努力拓展客源市场。去年1月江西省连动北京、上海等六省在河南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期间,签署了《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受到了国家旅游局的重视,得到社会广泛认同。还和有关省区签订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广州)宣言》,加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旅游联盟。签订了《广东省与江西省旅游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开设了赣州通往广东省的“红色之旅”旅游专列。签订了《江西一香港旅游合作备忘录》。

(三)紧扣主题,抢抓机遇,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教育活动

1、为了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开展红色旅游调研活动。专门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研究会、新四军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先后举办了井冈山精神研讨会、秋收起义研讨会、八一精神理论研讨会、瑞金中央苏区理论研讨会等。近年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委十分关注江西,组织专家到江西对红色旅游进行了广泛调研,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旅游理论研究和宣传水平的不断提高。

2、举办“2004年中国大型红色旅游节事活动”。先后举办了大型心连心艺术表演活动(遂川)、井冈山杜鹊节、井冈山旅游文化节、瑞金中华苏维埃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萍乡安源秋收起义旅游文化节、上饶红色旅游文化节等,扩大了影响、吸引了游客。

3、举办一系列大型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活动。1998年,提出红色旅游宣传主题“红色旅游,绿色家园”;2000年,在南昌招商会首次推出江西红色旅游文化精品线;2001年在成都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上推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整体形象;同年7月,由江西人民政府组办的江西全顺直通车宣传促销活动,配合江西党政代表团访问上海、江苏,大力宣传“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2002年,举办《血染的丰碑-上饶集中营革命斗争事迹爱国主义教育全国巡回展》;特别是2003年底和2004年全年,主办了井冈山精神大型巡览,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2004年10月,联合15个省市在全国第一次举办“中国奥克斯汽车红色之旅万里行”大型宣传活动,被国家旅游局领导评价为“亲生实践和宣传推广‘红色旅游’的一个创举,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

4、开展一系列的影视创作宣传活动。先后拍摄了电影《井冈山》、《朱德上井冈》、电视剧《井冈情》、《井冈抒怀》、《井冈英魂》、《红都瑞金》、《铁血共和》、《上饶集中营》、《山歌情》、《围屋女人》、《长长的红背带》。出版了《中华正气歌》、《井冈山精神一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华圣地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巡视》等大量图书。其中,省委宣传部组织拍摄制作的“红色摇篮”三部曲,《共和国之魂》《共和国摇篮》及《军旗从这里升起》三部文献电视片,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在中国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共和国摇篮瑞金、人民军队摇篮南昌所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和故事,引起较大反响。

山西省旅游发展概述 篇5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旅游局的悉心指导下,我省乡村旅游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发展成效显著,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引导老区农民就业致富的重要途径。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各地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以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效显著。江西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和做法,得到国家旅游局的高度肯定,并在2011 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会上进行了交流推广。据统计,2011年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接待游客5680万人次、收入352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的35.5%和

32%。截至目前,江西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点)600余处,休闲农庄630多家,农家旅馆3000多家,规模经营的农家乐和农家餐馆1.2万家,创评了9个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2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5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00家星级农家旅馆,涌现出婺源、南昌凤凰沟、新余昌坊等一批发展典型。婺源县被国家旅游局批准设立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二、发展特点及成效

总的来看,我省乡村旅游呈现快速、健康、高效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具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乡村旅游成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品牌。我省各地从当地的资源禀赋出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使乡村旅游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快的发展,而且在品质、特色上有较大的提高,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响亮品牌。比如,婺源精心设计出“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形象,使婺源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偏远山区小县一跃成为旅游名县。星子、浮梁等江西旅游强县,渝水、资溪、龙南、靖安等乡村旅游特色县区在国内旅游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千古一村——流坑、龙南客家围屋、中国风水第一村——三僚、安义古村群、高安的贾家古村、江西现代农业产业园、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大 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特色鲜明、初具规模。

二是乡村旅游成为我省城市居民休闲的新方式。

随着城市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日益强烈,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游憩、休闲的新方式。每到节假日,各地旅游集散中心候车点都挤满了兴高采烈前往乡村旅游的市民,各景区(点)也是人声鼎沸、游客爆满。比 如宜春市靖安县,夏季气候清爽宜人,是城市居民清凉避暑的好去处。每年夏天,这里的农家客房,早在4月初就被南昌、新余、宜春等城市的居民预订一空。巨大的市场需求使我省农业观光园、农家旅馆、森林人家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三是乡村旅游成为我省社会投资的新热点。我省乡村旅游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吸引了各种社会资金竞相涌入。有的是以本土乡镇企业、工矿企业、房产开发商等工商资本为主体投资开办休闲农庄、度假山庄、各种农业观光采摘园,如三清山田园牧歌休闲山庄。有的靠引进外来资本投资建设大型农业主题游乐园,如宝葫芦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在靖安县建设中部梦幻城项目。有的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如江西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最初以单一的蚕桑茶叶研究生产模式为主,发展成为一个集“生态模式、科技研发、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的以村镇集体、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广泛参与投资等形式,共同开发,合作经营。如龙南县的栗园围古村落开发,由村委会组织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进行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

四是乡村旅游成为我省农民创、就业的新途径。近年来,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纷纷投入乡村旅游,成为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庐山、三清山、婺源等旅游景区附近的返乡农民工有的当起了轿夫、导游、厨师、农家店服务员、民俗演员等,有的自己创办农家餐饮、农家旅馆、农家茶馆等,为旅游景区提供了配套服务,提高了自身的收入。如婺源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其秋口镇李坑村在旅游业发展之初的2002年,全村有近400人外出打工,约占全部劳动力的一半。到2010年,全村外出打工的人数不到 30人,近98%的农户直接或间接获得了旅游业带来的就业机会。

五是乡村旅游成为我省农村相关产业、相关事业融合发展的新领域。

各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龙头,统筹兼顾,充分考虑旅游、农业、林业、文化、商贸、加工、科教等相关产业的特点,把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融入乡村建设和农村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使我省农村地区旅游、农业、林业、文化、科教、环保、新农村建设等相关产业、相关事业互相促进,融合发展,涌现了一批典型。如新余市渝水区昌坊村,拥有旅游开发、星级宾馆和工矿企业数十家,夏布作坊200余家,餐饮商店20余家,此外还有康健饮品厂和花木种子基地,吸纳就业500余人,年总产值1亿多元,是我省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相关产业、相关事业融合发展的代表。

六是乡村旅游成为推动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成为推动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比如婺源县,森林覆盖率达 83.57%,城市绿化率达43.4%,所有通往乡镇、景区的道路都铺设了柏油路,村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实现了宽带上网,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改水受益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72%、96%和68%,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主要做法

我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旅游局的正确指导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进取和主动作为,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我省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全力推动,出台了许多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2010年和2011年,省政府连续两年召开乡村旅游专题工作会议。尤其是今年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签署《关于推进森林旅游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后,我省以此为契机,在2011年7月由省政府主办,省旅游局、省农业厅、省林业厅联合承办,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深化发展乡村旅游。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明确多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实施《江西省乡村旅 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省财政出资组建省旅游产业担保公司和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为乡村旅游企业及从事旅游业的农户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各地注意部门协作与政策联动,做到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及林业建设、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紧密结合。旅游、农业、林业等部门强化协作,创新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省林业厅、省旅游局联合召开推进森林旅游工作座谈会,引导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融合发展。

(二)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我省高度重视培养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树立了一批如婺源县、新余渝水区昌坊村、南昌凤凰沟景区等乡村旅游发展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婺源县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81.5%以上,全县拥有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且整个县域就是一个大旅游景区,这在全国都绝无仅有。2009年,江西省政府专门组织力量对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在当地召开全省乡村旅游现场工作会,推广婺源经验。在全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地加大了示范创建力度,截至目前,全省共形成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5 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1个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15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00家星级农家旅馆等一批经营典型,为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树标杆、教方法、引方向。

(三)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内涵

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突出了乡土性、体验性、群众性和差异性,注重乡村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让乡村青山常在、绿水常流;加强了对广大农村人文景观和风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制定了文物保护的乡规民约,使广大游客能够回归自然,体验乡村风情。省直有关部门编制了《江西省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功能分区和明确定位。各地根据总体规划,紧紧抓住本地的特色,将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发展环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内涵与品质。

(四)制定标准,加强培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我省进一步加强了乡村旅游的服务指导力度,制定了涵盖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江西省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和《江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认定管理办法》,把乡村旅游景区(点)划分成5A、4A、3A、2A、1A五个等级,农家旅馆分成特色三星级、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四个等级,分别由省、市、县级旅游管理部门评定。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将服务员培训列入 “阳光培训工程”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农民、下岗失业工人、高校毕业生进行分级、分批、分类的创就业培训。五年来,我省各级政府累计投入培训经费800 余万元,共培训各类实用人才20余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全省乡村旅游经营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五)塑造形象,整体推广,打响江西乡村旅游品牌 江西历史文化悠久,生态环境良好,红色资源独特,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就盛赞,“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省立足于“江西风景独好”的品牌,加大了对江西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力度,全省各地也从当地的资源禀赋出发,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比如,婺源精心设计出

“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形象,让婺源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偏远山区小县一跃成为旅游名县。近几年,我省通过精心策划和举办了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推动了江西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如南昌市乡村旅游节、明月山月亮文化节、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等都产生了较好的品牌宣传效应。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省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各地发展不均衡,有的地方推动力度很大,有的地方还不够重视;二是有些地方缺乏长远规划意识、急功近利,盲目开发、低水平建设较为严重;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景区建设和产品开发滞后;四是经营不够规范,安全设施不完善,卫生设施不到位,服务水平不高;五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这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发展展望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2011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省乡村旅游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今年我省启动了《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全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局指导各市在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合理安排乡村旅游发展布局、基础设施等。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局将加强对现有的涉农、支农政策的研究,用好、用足国家、省出台的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用好用活国家制定的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和土地转换等政策,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用地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大力创新乡村旅游金融服务项目,为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家电、汽车、文化、科技下乡等惠农政策惠及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是开展乡村旅游示范创建。今年我省将继续实施《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江西省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标准,推进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评定,对乡村旅游景区环境、食宿娱乐、游客中心、购物场所等进行规范指导。

四是创新乡村旅游产品。我省将进一步培育新兴旅游业态,打造旅游消费新亮点。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开发一批适合深度游、自助游的个性化产品,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健身等复合型产品转变,并扩大高端旅游产品的影响力,鼓励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多元旅游业态。

山西省旅游发展概述 篇6

升方案



一、项目背景

皇城相府文化生态旅游区位于晋、豫两省交界地带,其核心景点皇城相府是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曾辅佐康熙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原乡宅邸,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豪宅”。皇城相府、郭峪村作为早期晋商文化的代表,资源较丰富,文物古迹保存较好,发展潜力巨大。自1997开发以来,皇城相府旅游区发展迅速,现为AAAA级旅游景点。为充分整合旅游资源,把皇城相府景区建设成为“全省一流、全国优秀、世界知名” 的综合型旅游区,为山西省打造出一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2007年8月,山西省皇城相府旅游集团委托我公司承接了《山西阳城皇城相府文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山西阳城皇城相府文化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升实施方案》的编制。此次规划范围包括皇城相府景区(含内城、外城、紫云阡碑林和文峰塔)、工业园区、新农村和生态农业园及九女仙湖、海会寺、樊山、于山、郭峪古村等板块,总面积约16.05平方公里。

二、面临的问题与规划目标

(一)面临的问题

该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凸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景区面积过少,达不到3平方公里的硬性要求;二是周边的资源急需要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区。

(二)规划目标

结合旅游市场发展,充分整合资源,把皇城相府景区打造成为“全省一流、全国优秀、世界知名” 的集生态观光、历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的复合型旅游区,力争成为晋城市第一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山西旅游的特色旅游亮点,山西文化旅游的品牌。

三、规划思路

(一)景区整改提升方案

规划编制组深入实地调研,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的规定,按照AAAAA标准,对照44个大项、118个小项,从旅游交通、旅游安全、卫生、购物、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八个方面找差距,规划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工作流程、组织机构的组建及职责、现状自评、分项整改提升措施、15项重点整改项目(包括游人中心改扩建、主停车场整改、入口区中心广场景观设计、紫云阡碑陵片区整改设计、文峰塔片区规划设计等)。

(二)总体规划方案

1.总体定位。在城乡一体化的统筹之下,以皇城相府的文化观光旅游为核心,以乡村休闲旅游的打造为目标将皇城相府打造为历史文化观光与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突出“皇城相府,帝师传奇”的旅游形象。

2.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根据资源特点及分布状况,本次规划将区内旅游开发的总体布局确定为“一心四区”的空间结构,即以皇城相府为核心,工业园区、九女仙湖休闲区、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区、以樊山、于山为主的生态休闲区。大皇城相府景区核心区主要划分为七大板块:入口区、核心游览区、休闲游憩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景观绿化带、农业园区、工业园区。

3.产品规划与项目建设。依据资源特点及空间布局,规划了宰相故里观光体验游、乡村休闲观光游、生态园林工业游、九女仙湖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并提出了12大项目建设方案。

四、规划成效

山西省旅游发展概述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近年来, 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和避暑旅游持续升温, 国内外旅游市场份额日益扩大, 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 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 518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4.9%;实现旅游总收入达204.4亿元, 同比增长18.9%, 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8.39%。目前, 哈尔滨市已跻身全国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前20名, 先后入选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和中国十大品牌城市, 是全球50个国际性避暑旅游名城和2008北京奥运会十大最热旅游城市之一。

二、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 发展优势

1. 资源优势。

哈尔滨市冬季寒冷多雪, 夏季凉爽宜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全国农业大市, 拥有许多可资开发的工业、农业旅游资源。欧亚风貌、中外多元文化交融的人文和城市个性鲜明, 形成了充满欧陆风情的城市景观。拥有抗联纪念地旧址、领袖工作及生活纪念地、战争纪念地旧址等九类红色旅游资源、119处革命遗址。

2. 品牌优势。

冰雪品牌享誉海内外, 哈尔滨市国际冰雪节已发展成为多领域、综合性活动, 是国际四大冰雪活动之一。亚布力滑雪度假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滑雪训练和比赛基地, 也是亚洲最大的滑雪胜地。避暑品牌逐步形成, 黑龙江、北京等省市联合提出的“中国三大黄金避暑旅游带”规划战略将哈尔滨市避暑旅游品牌推倒了国内前沿。

3. 环境优势。

哈尔滨市基础设施完善, 入选“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 具备现代化旅游城市的发展规模。交通条件便利, 水、陆、空立体交通发达, 保证了旅游的可进入性、通畅性。发展环境宽松, 投资条件便利, 为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创造了广阔空间。

4. 文化优势。

哈尔滨市是国家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曾有16个国家在哈设立领事馆。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 曾遭受沙俄、日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至今仍留有的罪证。哈尔滨市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的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 哈尔滨市就有13项。20世纪50年代末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机电工业基地。

(二) 存在的劣势

1. 旅游产品不够丰富。

缺乏四季交替、有较强吸引力和震撼力的旅游精品、名品。现有旅游产品多以传统观光型为主, 产品的可参与性、娱乐性和文化品位还有待于提高。

2. 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

旅行社多数处于“散、小、弱”的状况。星级宾馆酒店缺乏经营特色, 同质化现象严重。景点景区普遍规模偏小、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较差。

3. 产品促销缺乏力度。

较少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 主动侵入式大型宣传活动较少。

4. 市场冬夏旺春秋淡。

哈尔滨市地处我国东北边陲, 铁路进入耗时多。一年之中旺季较短, 平季、淡季时间较长, 影响了远程游客的进入, 形成以省内居民为主体市场的状况。入境游客中, 俄、日、韩及东南亚占80%以上, 西欧、北美客源较少。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 哈尔滨市冬季冰雪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热点, 夏季休闲避暑也小有名气, 但天然景观少, 旅游活动不活跃。

三、提升哈尔滨市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 凝聚发展大旅游的共识, 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强化“大旅游”、“大产业”意识, 把旅游业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旅游业的关注度, 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层级和能级。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标准产业分类规定, 哈尔滨市旅游业已符合支柱产业的标准, 政府应明确将旅游产业作为全市的支出产业进行定位、谋划和发展, 推动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使哈尔滨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名城。

(二) 整合旅游资源,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及时掌握和跟踪冰雪产品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技术, 扩大和提高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太阳岛雪博会的规模和档次, 推动冰雪旅游再发展、再创新。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夏音乐会”品牌效应, 积极筹划大型旅游博览会, 承办国际性会议和国际区域性会议及全国性会议, 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市夏季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不断增强中央大街、索非亚教堂等标志性建筑旅游景点的吸引力, 将金源旅游文化活动纳入全市旅游发展大局之中统筹考虑。大力发展自然、人文等特色游, 深度开发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萧红故居等文化遗址。

(三)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

科学完整地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使旅游名城的建设逐步与国际标准、规则、惯例接轨。在资源规划开发、重大项目用地、投融资等方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增强旅游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的配套性, 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项目, 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提供旅游咨询、提示、投诉和救援等基本服务。提升旅游管理部门的服务功能, 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 制定产业服务标准, 加强服务质量认证。建立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 有计划地对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进行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四) 培育龙头旅游企业, 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

深化旅游企业改革, 鼓励兼并重组, 走联合发展之路, 组建市内或跨行政区域的旅游企业集团, 培植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团, 塑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该市旅游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吸纳社会民间资金, 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旅游业的开发经营。支持投资者采用承包、租赁、入股、BOT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发旅游资源。

(五)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 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综合营销。区分游客需求层次, 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对资源和产品的不同需求进行区别营销, 重点加强对俄罗斯、韩国等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与黑龙江省各地市、东北城市和国内旅游热点城市联合开展联合促销, 展示和推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抓住2009年哈尔滨市举办“大冬会”的契机, 在全国、全世界叫响哈尔滨市“冰城夏都”品牌。

(六) 发挥冰雪旅游优势, 把冰雪品牌做大、做精、做强

1. 继续打造冰雪大世界精品工程。

坚持思路创新、形式创新, 市场化运作, 做到主题鲜明、立意新颖、设计巧妙, 集高科技、艺术性、观赏性、参与性于一身, 成为“年年岁岁冰相似, 岁岁年年景不同”的常盛不衰的名牌景点。

2. 开展冰雪运动项目。

一方面, 以积极申办2014年冬奥会, 建设冰雪旅游名城为目标, 以亚布力、二龙山滑雪旅游度假区为依托, 建设以哈尔滨市城区为核心, 建立包括国际冰雪艺术、冰雪比赛、冰雪训练、冰雪产业、冰雪教育和冰雪研究等较完善的冰雪旅游体系。另一方面, 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冰雪活动。把传统冰雪娱乐休闲项目如冰橇、冰尜、冰上垂钓、冬泳等与现代冰雪娱乐休闲项目如冰滑梯、攀冰、雪地卡丁车、雪山索道、雪上摩托车、冰帆、雪地足球等相结合起来, 号召社会群众广泛参与。

(七) 坚持完善旅游要素, 健全服务体系方向

1. 建设便利、快捷、舒适、安全的旅游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1) 随着客源市场的变化开辟新航线、增加新航班、完善现有机场的功能、增加旅游咨询服务功能、完善空港联检环境、建立明确的导向系统;民航部门垄断地位打破前, 要优先保证旅行社的票务供应。 (2) 针对旅游需求调整与增开旅游列车数量和路线、调整部分列车的到发时刻、提升车辆设施设备的档次和铁路客运服务水平、待机建设高速铁路、开辟“东方快车”旅游线, 铁路部门垄断地位打破前, 要优先保证旅行社的票务供应。 (3) 加快通往景区 (点) 的道路和景区内的道路建设、提高旅游营运车辆的数量档次和服务水平、市区开设绿色环保旅游公交线路、增加旅游观光巴士、提高旅游客车服务水平、在机场、火车站设立一日游站点、设置高效的导向系统, 为游客提供交通和旅游景区的信息。

2. 旅行社业进入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1) 按照国际惯例, 推进大型旅行社集团化和品牌化建设, 成为批发商;中型旅行社专业化, 开发经营专项特色品牌旅游产品;小型旅行社成为大中型旅行社的代理商或门市部, 加快旅行社行业分工的调整。 (2) 旅行社要研究客源市场的需求,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群体的旅游者, 开发和推销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3) 开展旅行社同业间的合作, 包括与外国旅行社的合作, 逐步实现信息技术在旅行社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3. 旅游饭店业。

建立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 坚持创新, 优化旅游饭店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和所有制结构, 形成高中低档结合、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上乘、服务一流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

4. 旅游餐饮业。

充分挖掘龙江菜的内涵, 不断创新, 形成特色;弘扬传统的食品制作工艺, 开发具有东北风味、西式风味、民族风味的哈尔滨市特色美食系列;加强管理和促销。形成酒店餐饮、社会餐饮特色餐饮相结合, 融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 把哈尔滨市建成东北美食之乡。

5. 旅游购物业。

开发土特产系列;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品系列;景点纪念品系列;旅游装备与日用品系列;绿色保健品系列等五大商品系列;构建旅游商品产供销体系;建立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建立旅游商品专业市场。

摘要:哈尔滨市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 地处东北亚中心, 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 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因风景优美、景色秀丽, 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然而哈尔滨作为一个拥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 在发展旅游业方面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浅谈山西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篇8

一、提高认识,加强统一规划管理

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统一管理,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兴办乡村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受历史、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乡村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信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应依据不同的情况统一规划,有区别地制定开发方案,因地制宜;同时,加强旅游地道路交通、服务接待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积极探索,挖掘资源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挖掘和丰富旅游地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提高其文化附加值,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文化品味,营造独特的消费气氛,使旅游者满心欢喜地进行精神消费,这是提高乡村旅游可进入性的关键因素。首先要加强自然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如文人墨客在此创作过的文学作品、此地一直流传着的动人传说、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都是自然景观中孕育的文化内涵;其次要加强人文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要将民俗风情、文化艺术、传统节日等资源通过有效的手段开发为旅游产品,将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点,如平遥古城的民俗游、正月花灯游。

三、突出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开发应扬长避短,在“保持本色”的同时要“突出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根据太行水乡风光和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可以精心设计乡村民俗旅游,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水乡画境,体验民情风俗,参观村庄田园、耕作收割、养鸡放鸭、节日欢庆等一切勞动生活,并让游客食宿农家、穿街走巷、逛市场,与农家座谈,亲自操作古老传统的农具,与农民到田间一起劳动等。利用山西悠久的文化历史及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资源条件较优越、基础设施较完备的乡村地区建设精品旅游项目。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要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应与当地自然、人文景观风格相一致,保留本地特色,保持村庄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这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

四、乡村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虽然乡村旅游包含的内容不少,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基本上还不包括生态旅游,而它最终的发展方向应该在此。生态旅游是以观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及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为目标,通过为旅游目的地筹集资金,为地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公众提供环境和文化教育等方式,有助于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旅游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只有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利用好山、水、寺庙、村景和各种古迹遗址的优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丰富营养,才能使山西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

乡村旅游丰富了我国的旅游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乡村的地方就能发展乡村旅游,就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当前山西省旅游业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提升山西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因此,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山西乡村旅游文化,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最终实现山西省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杜尔门沁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实施方案下一篇:走进鲁迅 单元整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