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主观题分类答题技巧及

2024-09-03

中考政治主观题分类答题技巧及(共14篇)

中考政治主观题分类答题技巧及 篇1

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点题

一、评析类:(最关键因素:运用所学知识(关键词或短语),结合材料)

(一)观点简析

答题步骤:

(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正确的,错误的)

(2)是正确的,因为,(教材中的观点,结合材料)。但是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教材中的观点,结合材料)。

(3)总结表态。所以我们既要……,又要……

例题略

(二)不限定知识评析

特点:材料限定,知识不限定

提示:此类题目考察知识广度,答题的关键是用准关键词(短语)结合材料分点作答即可,一般不需要过多阐述。

答题样式: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点题(表态或者回到题目中提问)

(三)限定知识分析

1.限定范围:

特点:材料限定,知识限定

提示:此类题目考察某个范围的知识,作答此题只需运用限定范围内的知识,其余知识不会成为得分点。

答题范式: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点题(表态或者回到题目中提问)

2.限定具体知识

(1)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并写出来。

(2)按照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总结(表态或者回到题目中提问)格式进行回答

二、联系题:

(一)双向联系:

答题步骤

(1)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2)A对B的影响:材料一___________(和材料二___________)体现了A观点,A观点的实施可以(有助于)作用(教材中的知识、材料中的作用),这促进了(有助于、有利于)B观点。

B对A的影响:材料一___________(和材料二___________)体现了B观点,B观点的实施可以(有助于)作用(教材中的知识、材料中的作用),这促进了(有助于、有利于)A观点。

(3)总结:所以……

(二)单向联系题

思路: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相应关键词,再联系到问题中所限定的观点。

方法:对于这类观点并非来源于书本所学知识的,直接用“材料+观点+解释(作用)+这一观点”方法答题即可。

注意:一个材料可能对应两个或以上关键词,也可能两个以上材料对应同一关键词,注意合并同类项。

(三)多个知识间的联系:

答题步骤:

(1)总述三者的共同点及共同作用

(2)分别论述一个方面对另外两个方面的作用(一般三个方面)。材料+观点A+A观点的作用(解释)+有助于(促进了)观点B和C;材料+观点B+B观点的作用(解释)+有助于(促进了)观点A和C;材料+观点C+A观点的作用(解释)+有助于(促进了)观点A和B;

(四)知识结构解读

答题步骤:答题时一方面要准确,同时力求全面。

(1)整体概述。从大括号到小括号;(2)分别叙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3)解读时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感受启示类

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总结表态

主观题重要题型分类

类别

 

二级分类

 

提问方式

 

答案构成要素

 

评析类

 

言行评析

 

不限定知识

 

评析、谈谈看法、感想、意义、如何看待、如何劝说……

 

材料+关键词(观点)+阐述

……

 

限定知识

 

运用某某知识或相关知识评析(谈谈看法、感想、意义、如何看待、劝说……);结合材料谈谈对某知识的认识等。

 

限定范围:材料+关键词(对应材料的有用知识)+阐述

 

限定具体知识:(1)知识概括;

(2)材料+关键词(观点)+阐述

 

观点简析

 

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认为……

 

(1)判断; (2)理由; (3)总结

 

联系类

 

双向联系

 

A和B之间的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关联;……

 

1.知识A与知识B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材料+知识A+过渡语+联系到(有利于、促进)B;

3.材料+知识B+过渡语+联系到(有利于、促进)A;

3.总结

 

单向联系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观点的?

 

1.材料一+关键词+过渡语+体现了某某观点;

2.材料二+关键词+过渡语+体现了某某观点;……

3.总结

 

上述材料对某某有什么作用?

 

1.材料一+关键词+过渡语+有利于(不利于)某知识或某观点;

2.材料二+关键词+过渡语+有利于(不利于)某知识或某观点;……

3.总结

 

材料一、二对材料三有什么作用?

 

1.材料一+关键词+过渡语+有利于(不利于)材料三体现的知识C

2.材料二+关键词+过渡语+有利于(不利于)材料三体现的知识C

3.总结

 

多个知识联系

 

谈谈某几个知识间的联系;谈谈某几个材料间的联系

 

见后面例题详述

 

框架结构解读

 

给你一个知识的框架结构,让你分析结构内部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题目力求全面:做法: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从大括号到小括号的顺序进行解读。

 

感受

启示类

 

 

“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谈谈你的体会”、“你有什么感想”

 

材料+观点+总结(做法)

 

实践

探究类

 

结合实际简答

 

结合自身(社会、学校、家庭等)实际说说……

 

某知识+自身例子

 

动题

 

简单活动

 

列举题、建议、宣传格言、广告等

 

(1)句子完整;(2)符合题意;(3)内容具体可操作,角度不能单一。

 

综合活动

 

详细见后面的说明

 

(1)读懂题干。

这是常识,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骤。通常表现在对题干粗略一看,还一知半解时,就开始看题肢,一旦对选项拿不准时,再回头看题干。不仅浪费了时间,还会造成越分析越糊涂。

所谓弄清题干就是要通过阅读,弄清题干中心思想。要在读题时联想学过的原理,概括出题目的中心大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抓住中心词和中心句。这是理解题意的关键。

第二、长题干要读短--概括大意;短题干要读长--精析内涵。深刻、准确的把握题干,才能在选择题肢中不被迷惑。只这样,面对大量信息才能不迷失方向,面对有限的信息才能从容不迫。

(2)抓住设问中的引导词。

所谓“引导词”就是,题中决定和影响对题意理解和决定着答题方向的词语,它是将题干和题肢有机联系起来的部分。主要存在于题干的设问中:如“这说明”、“由此可见”、“因此”、“根本原因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下列说法不符合题意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这些词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在答题时,如何判断题干和题肢的关系;决定了题肢对题干的依存度。只有抓住了“引导词”才能实现题干和题肢有机结合。

(3)对号入坐要仔细。

前面两个步骤虽然重要,最后的结果还要选择符合题意的答案。方法无非是两种:直选法和排除法,我们对此都比较熟悉。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答非所问。一般来讲,只要是不应该选题肢,都是答非所问。但是容易导致选择失误的是这样一种情况:题肢本身正确,但不是题干要求的选项,这类题目注要考察学生审题是不是认真。

②以错对错。题干本身是错误的或荒谬的,题肢的设计符合题干中某个荒谬的观点,但本身是错误的,这个题肢也应选。这一类题虽不多,但也应引起重视。

③偷梁换柱。对已有的原理用于题干或题肢时改变一些条件,主要是通过“添枝加叶”-增加条件或限制语;或者是“缺斤短两”--减少条件或限制语,以考察学生对概念或原理把握的是否准确。

其它如“声东击西”--设问和题干的材料设计几乎没有关系。题肢只与设问有关。“正话反说”---通常题目考察正确的认识,但这里问你错误的看法。

可见,以上的选择题的干扰方法没有什么特别,只要细心都可以应付。

5、排除干扰巧检查

对于一些有疑问,但又拿不准的题目,可以采取“代入法”进行。即将题肢和题干用设问中的引导连接为一体,形成一句话。看一看这句话是不是语句通顺,有道理。一般来讲,只需要一次代入,就可以使思路清晰起来。此外:A“表明”B可以换成B“会导致”A。这个过程看起来复杂,实际上思考中只需要十几秒或更少时间。重要的平时是养成这样的习惯。

经济生活方面的可以答: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贯彻科学发展观(可以写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国家实行宏观调控

政治生活:提到政府可以答: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我国政府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还可以加上政府工作的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我国政府的四个职能(一般如果材料题提到哪个说哪个)

提到党可以答: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和政府的区分开)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三个执政方式

提到民族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到领导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构建一个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民族关系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原则.

中考政治辨析题答题技巧

1、辨析题的四个类型:

A、完全肯定型

解题方法:(1)指出观点的正确或科学性。(2)说明理由。(3)作出结论。

B、完全否定型

解题方法:(1)首先指出观点的不科学之处或作出判断。(2)说明理由和危害、本质,并提出正确的观点。

C、命题片面型

常见的形式是“只有--------就--------”。命题内容总体上正确但其中包含有欠妥的因素或者总体上错误但其中包含有若干合理的成分。解答此类题目不能简单地全面地否定或者肯定。

解答步骤可以按照“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补充什么”的思路进行。

解题方法:(1)错对原因都要分析。 (2)除了题目的给的方法外,还要作出补充。 (3)下结论。

D、正误混杂型

这种题型的辨析题有三种形式:(1)命题内容总体上正确,但其中包含有错误或不合理的因素。(2)命题内容总体上错误,但其中包含有合理的因素。(3)命题的前提正确,但结论却错误,或前提错误,但结论正确。

解题关键是:分清观点的正误部分,并且能分别说明理由。

解题步骤:(1)指出题目中观点正确或合理的部分,并说明理由。(2)指出题目中观点错误或不合理的部分,说明理由。(3)提出正确的观点或补充完整观点,进行总结。(解答的步骤可以按照“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小结——对的意义和错的危害。)

2、做辨析题可按以下几个步骤:

(1)、找辩点(即认真审题后确定题目要辨别分析的观点)。

(2)、作分析(即结合课本知识对观点进行逐层分析)。正确----- 肯定并说明原因或合理之处;错误------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并补充正确的是什么。

(3)、下结论(结论必须是在分析完一个层次或一个辩题之后加上)。

3、注意事项:

(1)、一般不表态,不判断。有理有据地具体分析题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为什么错误或在具体分析题目中的问题时加以肯定或者否定。

(2)、审准辨点,根据辨点分条做答。

(3)、如果题目用古汉语、格言、俗语或书本中的定义等作材料,先分析其含义,明确题中所述概念。

(4)、运用教材中正确的原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也就是指出理论依据。指明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或危害。

(5)、答题要有条理化,层次要表上①②③④。

在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小编为大家编辑了中考政治之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欢迎阅读!

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往往通过一个(或几个),案例、一组(或几组)数据、一段(或几段)材料的展现,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从提取的信息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设问方式: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启发”;②“谈谈你的看法、体会、认识”;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④“如何认识……、如何看待……”;⑤“如何分析这一现象”等等。

题型特点: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往往通过一个(或几个),案例、一组(或几组)数据、一段(或几段)材料的展现,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从提取的信息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

设问方式: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启发”;②“谈谈你的看法、体会、认识”;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④“如何认识……、如何看待……”;⑤“如何分析这一现象”等等。

例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以其对“炭/炭复合材料”发明的杰出贡献,荣获了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当实验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时,他不退缩。在科研经费有限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肯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他从心里迸发出一个誓言:“中国人不仅应自行研发新产品,而且在技术上要争第一。”凝聚的心血,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

(1)请你列举黄伯云艰苦创业的两个表现。

(2)请你谈谈对上述材料中“誓言”的认识。

(3)你打算怎样用实际行动向黄伯云学习?

解题思路:理解、认识、启示类的题目可按照“示—理—启”的解题思路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作答。

1、“示”即展示(是什么)。主要是指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点,也就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主要通过“读”来完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二是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启示。

2、“理”即道理(为什么)。即“材料反映的内容”的依据、原因、重要性(必要性)、不做的危害性等。

①依据。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理论根据(包括路线、方针、政策、国策、战略、原则、原理、法律、法规等)。

②重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③必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④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导致的消极后果。

3、“启”即启发(怎么办)。即政府、社会、学校、公民、青少年等准备怎么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主要通过“提”完成。“提”就是根据所找出的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在这方面应该怎么做。这是解好试题的落脚点。解答时,应注意运用“应”、“要”、“坚持”、“必须”等词语,以体现答题的针对性。

按照这样的解题思路,在回答本题第一问时应注重“示”(是什么),分析黄伯云艰苦创业的表现;第二问注重“理”(为什么),应找出黄伯云发出自行研发新产品“誓言”的依据;第三问从“启”的角度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参考答案:(1)黄伯云艰苦创业的精神表在现:①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②当实验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时,他不退缩。③科研经费有限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肯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2)从“誓言”可看出: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科技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中考政治主观题分类答题技巧及 篇2

一、对所学知识的分类概括

1.政治方面:所涉及知识要点:责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的领导、主要矛盾、基本路线 (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 、国策战略、权利义务、人民当家做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宪法、政治权利与义务、民族问题、统一问题、公平正义等。

2.经济方面:党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主要矛盾、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富裕、取得成绩的原因 (根本原因、主要运用) 、艰苦奋斗。

3. 文化方面: 世界文化之旅 ( 对待外来文化) 、 教育的作用、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及科技创新和创新精神。

4.生态文明:资源环境、国策、战略。

5.社会方面:社会保障、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二、对常见考题需要抓住关键“字、词”

1.出现 “党和政府”方面的词语:一般考虑党的正确领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2.出现政治方面的词语: 一般结合教材考虑除第一点所述以外, 还有公民的权力义务;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策战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依法治国、民族、同一问题等。

3.出现经济方面的词语: 考虑国情、 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共同富裕等。

4.出现文化方面的词语: 考虑教育的作用、 意义; 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中华文化的特征、作用;传统美德的表现;先进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民族精神;创新 (历年考的较多) ;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5. 出现生态方面的词语: 一般考虑国情 ( 资源、 环境、 人口、科技现状) ;国策、战略等。

6.出现法律方面的词语:考略法律的基本特征、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刑罚的种类;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特别注意考查消费者的潜力)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宪法;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秩序、人民群众的利益等;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执政地位。

三、常见题型解答

1.建议型题目:

(1) 国家或政府: 加强立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坚持相关国策、战略;加大投入;对相关问题规范管理等。

(2) 社会: 加大相关问题的正面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的认识;加大对相关问题的处罚和整改力度。

(3) 企业: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教育员工;减少相应问题的发生;讲诚信等。

(4) 居民或个人: 树立某方面的意识 ( 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努力学习;积极从事某方面的活动;宣传某方面的知识;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具体到相关的事) ;同违反某方面的人作斗争, 等等。

2.意义型题目:一般加:“有利于”进行解答。 结合材料, 仔细审题。 考略材料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做有利于相应问题的解决;再考略看是属于哪类 (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 , 结合题中相关关键词进行解答。

3.设计活动方案类:凸显主题, 一定要结合题目要求进行主题确定;采取的方式可以考略召开主题班会、演讲、展览、知识竞赛等;其他设问结合具体问题依据答题方法进行解答。

4.体现、说明的问题。 特别注意:“说明”的是本质性的, 需要结合材料概括教材知识, 一般从党的领导、社会质疑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构建和谐社会等进行思考;体现的题目可以从材料当中找到部分答案, 需要对材料中的华语进行摘录, 再结合教材具体指示进行解答。

中考政治主观题分类答题技巧及 篇3

一、利用书本上的纲目即书本的总体框架串线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练、知识结构不系统,原因是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只有强化框架复习,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将大纲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利用目录的表述把其线索化、系统化。也就是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总体框架结构——学科主体内容——具体知识要点”这样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知识网络体系和整体的框架结构。

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是“侵略与反抗”,从第一单元包括的五课的课题可以知道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的侵华战争。有侵略必然有反抗,通过整理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这一主题的理解。可以列知识结构如下:

侵略 反抗

·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抗击英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洪秀全、李秀成等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黄海大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这样,通过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梳理,就能明确某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又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可以充分利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的目录整合相关知识,建立框架结构如下:

二、对一些散落的零星知识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联系,利用其内在的联系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我们要善于把同一时期或性质相同、相近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概括、比较。

进行知识联系,可以是一课内容中一个事件的逻辑发展关系,如关于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可以这样联系: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经过这样的联系,记忆起来不是更容易、更牢固吗?

进行知识联系,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内的联系,如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就可以通过总结“20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的侵华事变”这样一个问题把前两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放到一起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通过总结侵华事变,也同时总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更契合了本单元的课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并且可以引出本单元第3课内容,总结出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三次著名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长城,我们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此利用“侵华事变——抗日”这一条线索,我们就轻松地把该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了。

进行知识联系,还可以把散落在不同单元的知识围绕某一主题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学习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在学到魏源的思想主张和其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时,我们就会灵光一闪,这不是与洋务运动的内容非常相似吗?再通过对比时间,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1842年,而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就会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对洋务运动影响很大。又如,我们可以围绕近代著名学校进行归纳: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的第一所学校——京师同文馆;维新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掀起五四运动的学校——北京大学;培养革命军人的学校——黄埔军校。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4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

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

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卷面欠规范: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五)、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六)、从高考阅卷看怎样答政治主观性试题

1、要想方设法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这是前提

2、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3、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这是保证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4)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50~60字以内,论述性大题的字数在30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5)除上述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做记号。

返回目录>>>

高考政治主观题九大题型分析

题型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

题型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题型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政府、公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整体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返回目录>>>

题型五:“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3、(有利于)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城乡一体化;资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国内有关活动)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3、(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题型六“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题型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题型八“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解题技巧】:答案构成:(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题型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返回目录>>>

主观题失分的主要表现

1、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 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政治常识甚至哲学常识的知识来回答;题目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来回答。

2、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 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等等。

3、盲目调用知识,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 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通货膨胀时不是说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多了,而是说国家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国家职能说成国家做事等。

4、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 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

5、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 “会而不对 ”、 “对而不全 ”、 “全而不准 ”的现象。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5

1、“两审一结合”:即先审设问,再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1)审设问:“五审”即审题型、审主体、审客体(对象)、审知识范围、审分值。

(2)审材料:逐字逐句审读材料全文,包括容易忽视标题、标点符号、注释等。

①归纳中心思想:发现和捕捉、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勾画圈点;排除干扰信息,抓住关键字、词、句,寻找“题眼”、“切入点”、“突破口”,提炼、归纳、概括中心思想。

②划分段落层次,提炼、归纳、概括段落大意。

③寻找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3)知识与材料相结合:“四扣”即扣设问、扣材料、扣知识、扣时政热点。

①根据设问的规定性和有效材料信息,运用发散思维,联系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知识,

多角度思考,揣摩、推敲、领悟命题意图(即考什么),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即答案就在材料中。

②进一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筛选、调用和迁移相关理论知识,突出创新意识,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和社会主题(言之有物);整合、理清答题思路,列出答案要点,包括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言之有序)。

2、组织答案

(1)一般模式:理论知识(观点、原理)+材料分析

(2)方法选择:限定性设问(知识范围具体、明确),即封闭型主观题,主要采用“演绎法”(一般到特殊);开放性设问(知识范围宽泛、笼统),即开放型主观题,主要采用“归纳法”(特殊到一般)。

(3)注意“八化”,追求“二美”。

“八化”:①答案要点化②要点段落化③段落序号化④术语专业化(教材术语、时政术语)⑤知识精准化⑥叙述逻辑化⑦内容完整化⑧书写规范化

“二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方法 篇6

图表式论述题一般由“表题、图表、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表一、表二(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根据材料设定其它问题。

命题的特点:

(1)材料是当年国内经济热点和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的结合。因此我们要熟悉当年的经济热点,把它们和经济常识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2)它一般是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道理。通过比较来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也反映差距。

解题技巧:

要带着问题读材料的思路进行,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这样可以增强读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

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答案借位。

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对每一问都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分别反映了”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要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的深藏的信息及本质问题。第二问一般是问两个图表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前两者常见。第三问一般结合材料谈认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切忌漫天撒网。此外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课本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

标题:(表格名称)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住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同时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到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

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对表格内容一定要进行横比(说明两者的差距)和纵比(说明变化:增长或者减少)。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但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观点。

图表题的有些年份有特殊意义,要准确理解。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策略及规范 篇7

一、政治主观题的类型

1. 原因类主观题

此类题的设问角度是做某项事情的原因、依据,设问比较明确。回答此类问题,一般要有选择地答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必然性,应从基本规律、时代要求、现状等入手分析;二是必要性,应从说(做)这件事的作用、目的等入手。

2. 措施类主观题

此类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型,一般设问简单、直接、易懂,答案的组织要体现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注重学生对时政的关注。此类题型解答时要抓住设问的主体,一般在设问时会指出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

3. 认识类主观题

其设问方式多种多样,一般设及对材料的理解、看法、认识等,答题时要将材料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解答此类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是什么”,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产生的原因;三是“怎么样”,主要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做出评价;四是“怎么办”,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或表明态度。当然,在答题的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非所有认识类的设问都分成四步。

4. 评析体现类主观题

此类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出一个正误混杂或片面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析。解答此类题第一步要说明观点合理之处并分析原因;第二步要说明观点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第三对观点总结概括。另一种形式是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表态,是赞成或反对并说明理由。解答此类题第一步表态,第二步说明理由。在说明理由时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统一,论据要充分全面,主要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

5. 意义类主观题

此类题一般是探究某一事件、事实或做法的现实意义。有时需要结合时政要点、国家方针政策做出概括总结。解答此类题第一步要明确答题范围;第二步要明确意义或积极影响;第三步整合思维过程。答案要点一般是:教材原理+材料中的做法符合或有利于……

除上述几种类型外,还有图标类主观题、探究类主观题等。不论什么类型的题,答题规范都有相似性,现归纳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规范。

二、政治主观题答题规范

1. 仔细“审”

(1)审设问,明确指向。首先要明确总体指向,即明确设问的类型,是原因类还是措施类。其次明确知识指向。政治学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要明确要求用什么知识作答。有些题目还明确要求用某一具体知识来作答,所以审设问要细。还要明确主题指向,即明确设问是否有特定的主体限制,如国家、政府、公民、消费者、企业等,不同主体作答知识大不相同。另外,在审题中,还需要明确一些其他指向,如设问是否要求结合材料,是否针对特定事件和现象。

(2)审材料,明确信息。首先要读“全”材料,即全面阅读材料,养成对材料分析的习惯,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前提。其次要读“准”信息,即对材料进行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关键。再次要读“出”知识,即对材料中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进行学科解读,用具体的学科知识对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 规范“答”

(1)书写务必清楚。条理要清楚,做到答案序号化,最好每个答案要用数字序号标注,表述要准确到位,用政治学科的术语来组织答案。

(2)答案突出重点。把重要且有效的答案要点写在前面,把不确定的写在后面。在一个答案要点中,要把最关键的句子写在前面。

(3)强调结合,在答题中注重学科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材料内容的结合,既不可单纯地搬教材知识,也不能机械地照抄材料内容,用教材知识来论证材料观点。

劈柴看纹,行动看路。不同类型的题有其特殊性,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中侧重学生答题的技能技巧以及综合审题答题能力的培养。

摘要:近年的高考中,对于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和答题规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和答题能力的考查。现归纳一些常规主观题的类型和答题规范,让学生掌握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规律。

关键词: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策略,类型,规范

注释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的突破 篇8

1文字表述

①答题要尽量用课本上的文字,切忌口语化;②规范化、序号化:一目了然,一点写完尽量隔行书写,不要堆积;③能多写就多写,有把握的答案写在前面。

2看分值答题

三分至少三点,有把握的写在前面,能写四点绝不只写三点。

3扣题:不能答非所问

例1谈谈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

扣题:经济领域的影响。

例2根据材料谈谈晋商的兴盛和衰落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扣题:经济建设。

4引子

它交代了材料堆積的理由,反映了命题者的初衷,我们必须关注,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例3(2009年扬州调研)

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参考答案:(1)历史信息:建筑、雕塑、乐舞深受外来文明影响;佛教与中华文明的融合(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

【解析】“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对于我们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否则我们无从下手,关键在于问题的主语“中华文明”要与世界文明产生联系。

5注重最后一问

因为有时材料题开头并没有引子,它往往出现在最后一问上,点明命题用意。

例4(2007-2008年烟台期末)(材料略)

(1)据材料一指出这份公约的核心是什么?根据约定人们拥有哪些权利?

(2)据材料一、二归纳建立政府(公民政治体)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二在思想认识上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在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有哪些体现?并根据材料归纳国民政府的职责。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关于政府作用的表述有什么共同点?

【解析】最后一问点明了材料题的用意是考查“政府作用”。

6标题

图片、表格的标题是最大的有效信息,类似于引子

例5观察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解析】图表最大信息在“英国资本总额”,所以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而“英国已逐步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则是现象后说明的问题。

观察上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解析】材料的标题是“1860年各国占全球国际贸易的比例”,限定词有“1860年”“各国”“国际贸易比例”,相对应的分别是“工业革命”“英国”“比例最大”,所以信息应该是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英国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例7必修二教材(人教版)“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图

观察上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解析】图表的标题是“工业生产下降”,所以该表格体现的不是经济危机“涉及面广”而是“破坏力”特别大。

7注解

一般是括号内的内容,图表下面的解释、注解。

例8(广东汕头2007~2008年调研)

材料四徽州少年林光鑰,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鑰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

林光鑰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

⑦林光鑰的“生产劳作”以种植粮食作物和茶叶为主。

请回答:

材料四中林光鑰如果想在当时经商致富。请你结合林家生活环境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

【解析】图片下的“说明”作用很大,它点明外出活动是商业活动在林家中比例很小,单看图表是看不出来的,“生产劳作”以种植粮食作物和茶叶为主,说明生产逐渐商品化。

8三对关系

问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这三对关系中,我们平时练习碰到最多的是“问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材料之间的关系”则相对而言比较少。“问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是指哪一材料回答哪一问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指一大问题之内几个小问题之间的关系和几个大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三对关系中,最重要的是“问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其次是“问题之间的关系”。答题时一定要加以重视,否则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9标点符号

材料解析题的解决首先要能看懂材料,能够分析、解读材料。阅读材料时必须关注好标点符号,弄懂它的含义对于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分析能力至关重要。历史材料题通常要关注以下几种标点符号。

冒号:用以提示下文。

引号: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③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括号: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省略号: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

破折号:①表示底下是解释、说明的部分,有括号的作用;②表示递进;③表示转折。

在阅读时,首先要关注省略号,一般情况下,一个省略号是两层意思,两个省略号是三层意思,然后注意破折号后面的文字内容和括号内的解释,根据问题,划去干扰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10巧妙转换问题

我们要留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例9(2008无锡市期中)(材料略)

(1)据材料一,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中考政治主观题分类答题技巧及 篇9

第一,我们一定要确定问题知识点范围,确定考点对应内容。想要做到这点,关键就在于审题的细心程度。也就是从题干中突破,找出问题考我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也就是我们要用哪些知识点作答。如果一开始连范围都弄不清楚,怎么回答正确呢?

第二,我们要学会善用材料,联系回忆知识点。在确定了考查范围,我们就要根据材料提示,脑中迅速回忆与其相关知识是什么。然后确定可以用的知识内容又是什么。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分点论述。这就是你这一技巧的关键。

第三,将知识点一一对应后,要学会理论与材料相互结合。也就是前面是原理的运用,后面就是材料和原理结合的分析。很多考生a往往会只写出想到的知识点,而觉得材料没有什么用。但是材料的结合会让你的整体主观题分数更高。

中考政治主观题分类答题技巧及 篇10

一、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欠缺

现在的政治主观题,因社会信息量的剧增,设问的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随机应变,得分的正确性就低了,得分就可想而知了。

例如:材料一:某市2011年与2010年有关经济数据比照(略);材料二:据经济学家预测,2012年及以后的几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将大幅放缓,国际贸易的增速也将迅速回落。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将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CDP)的预期增速调整为7.5%(这是近年来首次低于8%),并提出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①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请你写一份该市2011年经济发展状况的陈述报告。②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就该市2012年经济发展如何实现稳中求进提出具体措施(不少于三条)。

分析: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第1题,第一问常常设置为材料表明什么或说明什么。但这次改变为“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写一份陈述报告”,第二个问题过去要求谈谈解决问题的措施,这一次要求“选取其中一个方面”谈如何实现稳中求进的具体措施。第一问大多数学生能回答出,2011年与2010年相比能耗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物价上涨快,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此问主要问题在于考生没有能对于由数据得出的具体表现进行理性的概括,没能顺理成章的得出“经济结构和经济方式的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经济发展运行压力加大”等结论性陈述。第二问是一个重要而常考的问题,考生普遍感到有话可说,在答这部分问题时,考生均能洋洋洒洒答出若干措施。本题考生的问题主要在于许多考生没有就一个方面回答,而有的考生从一个方面回答了,但答案又不够全面。更主要的是考生不能就一个方面从多个角度、多项措施上回答原因,只能就事论事甚至一个措施重复回答。所以,学生要想得高分不仅要认真分析材料,更要认真审读问题,要随设问的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切不可凭老思路应对新问题。

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

现在学生政治考试得分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老师的命题水平越来越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而言,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距离老师的要求有所欠缺。

例如:2012年2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境外影视剧引进和播出管理工作,境外影视剧不得在黄金时段播出,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影视剧总播出时间的25%。通知引起了网发热议。网民西岭雪在微博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文化自觉,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广电总局下发通知,是文化自觉的表现”。请运用《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的相关道理,为网民西岭雪的观点提供理论支撑。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矛盾特殊性、普遍性及文化多样性、包容性、文化的发展等重要的常考内容,但由于以名句形式出现,考生不能全面、深刻理解,失分也就比较多。本题实质是两个问题,试题的答案可以是混合在一起回答,也可以是分开来答。在用哲学知识回答问题上,考生大多数能从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角度说明,但几乎所有考生都不能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理论说明。在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本题问题时,多数能回答出多样性和包容性内容,但很少能回答文化发展的有关内容,对广电局的分析也不够深入。从本题的命题角度来看,老师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高,要求学生能综合分析现实问题。而从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距离老师的思维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学生组织答案的能力不强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许多学生组织答案的能力不强。考生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只会罗列书本知识而不能针对材料分析组织答案。一些学生存在“撒大网,捉小鱼”的思想,不去阅读材料,仅看到设问就望文生义。

例如: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①我们应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批评?②请分析材料中所描述的“最大的优越性”的原因。

分析:此题模仿高考以伟人的话为材料背景进行考查,有关三权分立和人大制的问题,本身是一个老的热点问题,同时又考查的是基础知识问题,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许多学生不能理解题意,全面偏题,得分不理想。第一问大多数考生能回答两点,也就是美国政治制度是三权分立以及三权分立制度的弊端。此问学生失分主要在没有能分析三权分立的本质、用这一手段对付其他国家的目的。第二问得分也不高。考生失分的主要表现为:①缺少民主集中制具体内容。②不能从根本上寻找原因,答不出“国家性质”和“公有制”两个得分点。③直接答人大制的优越性,没有根据材料主旨就人大制本身谈原因,回答了“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等所谓言之有理的答案。

从学生的这些答案中,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组织答案的能力是多么的欠缺。学生的这一缺点在哲学考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学生如遇有哲学的题目,就罗列出五六条,甚至十几条原理,却不会用原理去分析材料,结果写得很多,得分却很少。有的不懂政治术语的运用,口语化严重,结果与参考答案相去甚远。

主观题答题技巧一览 篇11

其次,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历史主观性试题的训练。如何答题本身就涉及到考生的能力问题。答题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直至符合考试标准。它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这种能力一旦具备,也不会轻易丧失。

学生在练习中要尽量做到一是对于教师布置的练习题,一定要独立完成,认真审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要严肃对待,不可敷衍塞责。二是注意教师的批改和评讲。在这个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师评讲练习时,既会注意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会教同学们如何审题,如何答题。

高考地理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12

(1)等高线的分布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2.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地无三里平

(3)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4)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5)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3.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政治主观题答题方法 篇13

措施类题型的设问往往以“怎么办”“措施”“建议”“如何做”“启示”等标志性词语出现。针对不同的设问,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解答。

1.针对存在的问题写建议(措施)

当材料中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要求考生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或建议时,考生就可以直接将这些问题一一与教材知识相对应作答,答案不仅要从材料中提炼,还应从教材上找出解决措施。

2.针对材料中具体的做法写启示(如何做到的)

当材料中指出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某主体采取的措施时,设问往往要求考生回答该主体是如何做到的或这些做法的启示。这种情况下,答案一般就在材料中,考生将材料中的做法直接转换为教材语句即可,解答时注意将材料信息和原理相结合。

3.针对主体写措施

《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试题一般都给定主体,要求考生分析某一主体应怎样做。所以,考生必须结合主体去进行分析,尽量结合材料中的问题或做法,以及该主体的相关知识作答。

如全国卷Ⅰ第38题(1):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全国卷Ⅱ第38题(2):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4.针对原理写措施

针对原理写措施的试题通常采用最直接的设问,如“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怎样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怎样坚持创新”“怎样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推动文化创新”等,而教材上往往有现成的答案。

二、归因类题型

归因类题型的设问往往以原因、意义、依据、为什么等标志性词语出现。针对不同的设问,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解答。

1. 针对主体写原因

当设问为“A为什么要做好某件事”时,考生不仅要考虑主体本身,还要考虑到对象本身。

解答时一般涉及三个要素,即主体的必要性、对象的必要性、做好这件事情的意义。必要性包括地位、现状,意义则指向重要性或作用,考生可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国内到国际,以“有利于”的回答形式呈现。如全国卷Ⅱ第38题(1)问“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2)问“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全国卷Ⅱ第38题(2)问“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2. 针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或具体的做法写原因(意义、依据)

如果材料中指出了具体的做法,要求考生分析“这样做为什么能成功”,或“为什么要这样做”,此时应将材料中的做法一一找出,再根据这些做法找出对应的依据或这样做的意义。如全国卷Ⅱ第39题(2):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3. 针对主体写意义(依据)

此类设问一般指出主体及其具体的做法,问主体这样做有何意义。所以,答题时既要考虑主体,又要考虑其做法。如20全国卷Ⅰ第38题(1):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哲学生活》依据类试题重在考查原理,考生应将原理与材料中的做法整合起来。

答题时,一般列出一句原理后就分析一句材料。由于现在《哲学生活》考查的知识点越来越细,因此要求考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要更细一些,如果一个知识点下包括了二个以上的小分点,则此知识点就有可能成为高考的命题点。

三、开放型试题

1.拟定公益广告词(发言提纲)类题型。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或广告词、发言提纲。

解题时,考生首先要仔细读题,明确题目要求,读透所给材料;其次,要有创意,此类试题往往没有设置标准答案,它为考生提供了展示创意的空间;再次,考生的表述要言简意赅,紧扣主题,要具有宣传性、号召性、实用性。

2.观点选择类题型。此类题型往往以“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你赞同哪种观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进行设问。

高中政治主观题归纳答题 篇14

题型一:“体现(说明)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设问形式】(1)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观点或原理的?

(2)材料体现了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生活与哲学)的哪些原理?(3)材料是如何坚持某某观点或原理的?(4)运用某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做法。

【解题技巧】 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比如材料是如何体现政府职能的?所应确定的观点原理就是“政府职能”。材料是如何体现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材料体现了辩证法的哪些原理?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生活与哲学的某某原理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二拆分:就对应的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政府的职能有四个。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体现等等。三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四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种类型题的答案的每个要点应当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材料(对材料要加以概括,而不能一味的抄材料),二是理论,实现材料与理论的有机对接或一一对应,既不能仅仅回答理论,也不能理论与材料两张皮(先罗列理论后罗列材料,或反之)。

【例】2008年夏季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9题第1问:航天界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经过前六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后,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但这仅仅是载人航天出舱的第一步。在此之后,我国再发射载人飞船,会将飞船的一个太空舱留在太空轨道,使之成为空间实验室;通过多次发射,多个太空舱在太空对接,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登上月球,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10分)

【参考答案】①前6次无人飞船实验是“神舟”7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②“神舟”7号是在前6次无人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③从“神舟”7号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探测月球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解题步骤可概括为:审设问—审材料—提炼观点—组织答案。题型三:“因果(原因、为什么)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注意作答时要回答两个方面:一是原因,二是意义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回答意义要注意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有点到面。例、(2009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9题)(60分)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衽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⑹结合材料,分析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二重性,并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2分)【解析】本小题是一道“为什么”类的问答题,前一问考查的辩证法知识,后一问考查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知识。对早期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要辩证分析,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就是其积极作用的表现,也体现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也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①马克思既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也充分肯定其发展生产力、奠定社会发展物质基础的作用。②阐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①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前提,让人民及时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②践行科学发展观,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

定点法——根据问题和材料确定主体和知识点

①、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政府的基本原则方面回答;

②、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执政方式角度回答;

③、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措施(对策)型试题一般以“如何解决(加强、改善)„„.”、“采取什么措施(对策、途径、方法)„„”、“怎样实现„„.”等形式出现。这类试题有的指定了特定的行为主体,如党、国家、政府、某职能部门、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有的则没有指定行为主体,需要学生根据试题内容自己确定。

具体说,解答措施类主观题一般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 :落实主体。主体明确的要围绕试题指定的主体进行发散思维,所答内容要符合主体身份;主体不明确的则要根据题目设置的情景,从不同主体的视角进行发散思维,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如企业应该怎样做、政府应该怎样做、个人(劳动者、农民、消费者)应该怎样做等。

对策二: “三联系”分析对策。一是联系教材,解答措施型试题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教材,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二是联系材料,看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三是联系时政知识,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解答措施类主观题常见角度和术语归纳如下:

1.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例1:材料三:为了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第11个“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央财政对资金的投向从拉动经济增长向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重点增加投入300亿元,用于“三农”建设。(2)结合材料三,说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应当如何发挥财政作用? 答:(2)①发挥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经济建设中的农业建设支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分)②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通过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协调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2分)(若仅答出财政的作用,没有结合材料说明,只能得2分)

例2:2008年12月25日至26日,江苏省经济工作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强调,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加大带来的严峻挑战,坚定必胜信心,积极应对挑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会议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1)请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如何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答:(1)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做到: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6分)(注: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题型五:“意义(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所以先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弄清楚是让你回答哪一方面的意义:对个人的意义,对政府的意义,对社会的意义,对国家的意义等。还要注意问你的是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这类题与时政的联系很紧密。答案中常见的“关键词”有: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了···保障了···动员了···保证了···维护了···只有···才能···基本上都

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1)在读图的基础上,说说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及其社会意义。

(2)结合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说明推进“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建立的措施。

答案:(1)①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与平均主义有根本区别。②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例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地位)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题型六:“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认识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

这种题型有两类:一类是对某种已定型的某种现象、制度、做法的认识。一类是对某些具有争议性的现象和观点的认识。

【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例1:近几年来,“公民上访”现象屡见不鲜。有人因经济纠纷上访,有人因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上访。有关部门对此都作出了妥善的处理,大部分上访群众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但也有极少数人无理取闹,聚众闹事,围攻党政机关,扰乱社会秩序。

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对“公民上访”现象的认识。

答:(1)“公民上访”现象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信访举报制度,就有关问题向相关国家机关当面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的批评和建议的行为。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公民上访”是公民行使宪法所规定的监督权的重要方法。② 保障“公民上访”,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公民要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向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要负责地行使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采用非法方式,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例2:假若你正在以《拒绝过度包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出一期黑板报,一位同学却不以为然的说:“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包装,怎么能销售?我就喜欢精美包装的商品。”(2)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你对这位同学观点的看法。

答:(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企业产品的适度包装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出售产品和方便消费者。因此,该同学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3分)

②但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产品的过度包装,是弊大于利。因此,作为消费者,要拒绝过度包装,绿色消费。(3分)

另外,辨析型简析题如下:

方法提示::重要概念、原理先讲;分清层次,找出合理的作肯定,并分析原因;找出不合理的,并讲清原因;最后要从多角度作适当补充,使命题更完整、准确。

例题:有人认为“只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请评析这一观点?(6分)

参考答案: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价值观对实现人生价值具有导向作用。(2分)②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分)③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④实现人生价值,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2分)题型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我国2006年人均收入为1740美元,但基尼系数已达到了0.46。利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甲、乙两国居民消费率和幸福指数出现巨大差距的原因。

(2)根据对(1)的分析结果,谈谈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启示?

答:(1)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入水平高,消费水平也就高,甲国的人均收入远高于乙国,因此,甲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幸福指数自然比乙国居民高。

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关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提高。甲国的收入差距小,社会总体消费水平高,人民幸福感较高。而乙国收入差距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低,人民的幸福感较低。

(2)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②兼顾效率与公平,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实现公平合理分配,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题型八:“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解题技巧】

(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题型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

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

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4、图表题中的一些年份往往有特殊意义(如1978年表明改革开放),要准确理解它们。例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全国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部分数据

注:江苏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其中,苏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苏中超过全国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 2003年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

注:2003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全国1/4,在全国排名第一。⑴材料一反映了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哪些特点? ⑵联系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进一步发展江苏经济应有的国际视野。参考答案:⑴材料一反映了江苏经济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水平比较高,开放型经济比较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南、苏北差距较大。

⑵江苏要加快发展,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发展江苏开放型经济,不仅要坚持“引进来”,还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题型十:“综合探究类”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综合探究题要紧扣题意和提供的材料,从课题本身的实际出发,注意教材考点与课题的结合。

方法提示:

要理解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程序,如选题、研究的背景、依据、研究的一般步骤、研究调查方法等,以及研究成果形式(调查报告、论文、建议)。

研究性学习研究步骤: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收集和交流资料,整理评估,总结反思.研究性学习收集资料的一般方法:小组合作,查阅文献资料法,参观访问、座谈访谈,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法等。

课题研究意义:①可以引导我们深入实际,了解社会。②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⑧促使我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④培养大局观和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管理专业绝密复习提纲下一篇:遗传学考试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