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报告

2024-09-13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报告(共8篇)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报告 篇1

在过往懵懂的大学生活中,我们更应该认真地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大学,这个孕育希望催熟青果的天堂需要更多实践所带来的鲜活的元素!活到老,学到老,当然更要用到老,统帅三千兵马却只懂得纸上谈兵永远都不能名留千古,抱着课本对各项等级证书一网打尽却忽略了实际操作不也无济于事!实践,在我们的课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我们能力的一个锻炼,更是我们是否适应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考验!很荣幸,母校争取到第七届广西大学生运动会的承办权。为了倡导 “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有机会为社会贡献自身的才学、能力,并在不同的环境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和优势,满足了“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同时也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培养我们青年大学生的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增加我们的社会经验。因此,我以“用我的志愿服务诠释青春的意义,用我的火热激情传递知识的力量”的志愿者服务精神参加了我校暑假期间承办的第七届广西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团队。

运动会志愿者作为学校和运动员沟通的桥梁,在与兄弟院校、运动员接触时,多的是代表母校的形象,是学校对外展示自我形象的一个纽带和窗口。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各方面水平,把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志愿者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展现在社会面前!另一方面,运动会志愿者工作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亲和力,参与广西大运会志愿者工作会使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样,我们就更能发掘自己的各项能力。

现第七届广西大学生运动会已经结束,我现对此活动作出如下总结。

一、志愿者服务时间、志愿者团队成员

志愿者服务时间:2011年7月20日——2011年8月5日

二、志愿者服务主要内容

(一)第七届广西大学生运动会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是由广西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体育局、团区委联合主办、广西工学院承办、广西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学会协办,大运会有来自全区各普通高校的54个代表团约5000余名运动员参加这次全区高校参赛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活动内容最丰富的体育盛会。本届大运会以“团结、拼搏、交流、育人”为主题,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闭幕式、运动竞赛、论文报告会及评先表彰活动等。大运会共设置有田径、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健美操(啦啦队)、武术共9个比赛项目。

(二)本人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具体过程

7月9日参加志愿者服务培训

7月22日接待足球队

7月23日带领足球队去参加比赛

7月25日带领广西大学羽毛球队适应场地

7月26日接待广西大学女篮球队

7月27日接待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健美操队

7月28日带领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健美操队适应比赛场地

7月29日参加第七届广西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

7月30日带领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健美操队参加预赛和赛前帮忙化妆

7月31日带领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健美操队参加决赛和赛前帮忙化妆

8月1日接待广西大学武术队

8月2日带领广西大学武术队适应比赛场地

8月3日协助长拳、南拳、太极拳的比赛工作

8月4日送运动员返校

8月5日参加第七届广西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

(三)本人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总结

1、探讨和总结什么是真正的志愿者精神和文化。人们到底为什么要来做志愿者?是应该引发更多人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段时间,我和其他的志愿者交流讨论后引发的对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思考,志愿者精神和水文化相结合。水是生命的源头,志愿者精神也应该和水一样,是人们的生活状态达到一定境界后,一种人性最质朴的回归。汶川、北川一带原本就是传说中大禹的故乡,也是中国水文化的发源地。地震在这里发生后,把那么多人心里面如水的情怀都震发了出来。大家不顾一切奔往四川做志愿者。那么我们不应该让人们心里,已经引发出来的善心随着地震的过去,而又隐藏回去。我们应该把这种每个人心里面最美的一面更全更好的提炼,让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生命不至于白白的牺牲。

2、给予志愿者发自内心的认可,志愿者的心其实是很敏感。如果面对的人不是真诚的,会被很快觉察出来。他们当面不会说什么,但是现实中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态度。只有当各个部门真正把志愿者当朋友,当兄弟看待时,志愿者也自然会认真做好很多事情。

3、规范志愿者安排机制,让每一个来做志愿者的人们,可以明确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以做什么,怎么去做。均等分配工作,使每一位志愿者得到适

合的工作量,而不是个别志愿者被分配繁重的任务而使其失去做志愿者的热情。

4、认真的给来参加志愿服务的成员志愿者工时记录,因为做的时间的长短,是唯一可以量化衡量志愿者工作的标准。那么只有那些真正从事志愿服务时间长的志愿者才可以真正沉淀下来。也才可以真正通过时间的考验,来让真正优秀的志愿者升华。现在志愿者工作浮夸风其实非常盛行,很多所谓的明星志愿者居然是被包装出来的。然而经过一定的了解后,知道真相后,反而对志愿者工作是一种打击。我们应该通过真正实实在在的工作来规范志愿者工作。

5、学校应该为志愿者工作提供实质性更强的支持。比如提供更多的资金补助和办公场地的安排。志愿者和很多志愿者团队,可以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服务,但是同时也都不约而同的在团队服务到一定时候,面临生存的问题。因为我们都还是学生,大家凭着最初的热情可以不顾一切,但途中部分志愿者面临着没伙食费的困境。

三、参加广西大学生运动会志愿者团队的心得体会

我是广西工学院的一名学生,有幸参加了第七届广西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团队。我从事的志愿者服务是运动员的接待等工作。我能够成为第七届广西大学生运动会的一名志愿者是我一生中的荣耀,能够为运动员服务也是我的一种荣誉,能够为广西大运会出一份力我感到很荣幸,能够为母校出一份力,我感到很荣幸。志愿者服务有些人说累,但我不那么认为,因为,你不要把这次服务当成一种任务,你要把它当作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去做。我接待的都是外地院校的运动员对柳州都不怎么了解,需要帮忙的事情很多,因此询问问题的人也很多,大部分人都是很和善的,但也有一些蛮横的人,这些都是难免的,每当我听到教练和运动员们的谢谢声时,我的心里都是无比的高兴,因为我解决了他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报告 篇2

一、个人层面

马克思曾说:个体的需求是个体行为积极性和动力的源泉和基础。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人民物质生活富裕,但正是这样的生活给人带来无以言表的空虚与乏味。然而,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益行为,不仅让人们无所事事的时候有所为,还能够让人能得到金钱上无法得到的心灵安慰与情感满足。美国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是“想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他们更多的受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们把志愿服务作为锻炼自身能力的平台,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扩大自身社交范围,拓宽自己的视野,积累就业前丰富的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并能够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成为帮助他人的人,赢得他人尊敬的人。

与美国相比,中国志愿服务根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兼爱、慈悲、互助精神,根源于兼济天下、和衷共济的大同精神。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受社会主义强调的集体主义的影响,更加注重集体的美好与社会的和谐。我国大学生把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每一员应尽的责任,他们把参与志愿服务作为传播爱心,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途径,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

二、国家层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国的历任总统对志愿服务都相当重视,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为志愿服务长期生根开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美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有偿的,参加“为美国服务的志愿者”的大学生,服务期满一年后便可以获得两学期的奖学金,而且选择联邦职业时还可以免除考试资格。此外,参加“全国民事社区服务队”的大学生志愿者,凡在服务期满尚可获2000多美元的奖学金和6000美元津贴,很多大学还把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实践课的学分和毕业合格的凭证,并且,美国的志愿服务有系统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细致严格的要求。美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如特定免税政策、实施拨款等,为志愿服务建立成熟的资金和福利保障体系,确保志愿服务健康有序、持久稳定的发展。

我国的志愿服务,在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指引下,经过多年的摸索,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并逐步日臻成熟。但是与美国不同,我国志愿服务始终作为一项不计报酬的、自愿参与的、旨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事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完全基于社会公德、责任心、信念与良知,没有受任何的资金与福利保障支持的驱动,并且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大都挂靠于学校团委,不存在任何商业性,活动经费来源少,筹资渠道窄,财政对志愿者服务的支持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队伍的发展。因而与美国悠久历史、丰富经验、强大规模、庞大队伍、巨额支持等各方面占优势的志愿服务相比,我国志愿服务仍然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

三、社会层面

美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范围和内容较为宽泛,涉及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诸如:关爱孤寡老人,照顾学龄前儿童,保护妇女权利,帮助移民、难民安置,维护社会正义,进行义务支教,推动社区发展,为国际学生、访问学者等人提供免费的外语学习班等。在美国,大学生志愿者自发、积极主动地活跃在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更是校园各项活动的支撑与主体。但是我国与美国志愿者服务内容有相当大的差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虽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是仅仅是集中于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二,研究生支教团;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第四,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环境保护;第五,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第六,大学生志愿者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志愿服务。这些志愿服务大都是由政府或相关部门组织进行的,并且服务领域狭窄,未能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其次,美国志愿者服务有众多的评估与监管机构,这些机构拥有较高的公信力,大多都是非政府和私人性质,他们不仅对志愿者服务进行资金等支持,而且对志愿者服务进行跟踪调查与访问,并把回访信息分析汇总,将评估结果反馈到志愿者组织中。在我国大多数评估机构是政府指定的,而非私人的,且在人们心中威望不够,信誉不高,更不会对志愿者服务进行评估与考核。即使大学生志愿者有评估,也仅仅是学校团委单独进行的,碍于各种因素,这种评估通常存在不客观、不公正的问题。

总之,在多年的探索中,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呈现出勃勃生机,但也存在不少瓶颈亟待解决。因而,我们应立足国情,充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理念,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营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白宏亮.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087-02

一、问卷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群体因其自身的特殊优势,成为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我国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这次调查旨在了解当前驻保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完善提供研究依据。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涉及了保定市六所本专科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调查对象中,男性大学生占34.73%,女性大学生占65.27%;43.92%为文科、11.07%为理科和42.29%为工科大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占33.15%,二年级的占36.43%,三年级的占27.87%,四年级的占2.55%。

(三)调查方式及内容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其中个案访谈大学生志愿者20名,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5份,有效率为95.6%。并且,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类型及意义等多方面板块的具体信息。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志愿服务的宣传与开展情况

志愿服务的宣传与开展情况主要包括大学生是否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大学生中志愿精神的普及程度和志愿服务信息获取渠道等。调查结果显示,46.5%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将近六成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包括“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从志愿精神普及度来看,仅有2.2%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志愿精神有很高的普及度,17.4%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志愿精神的普及度较高;超过七成的大学生从学校团委、学校志愿服务社团等处获得志愿服务信息,五成的大学生从朋友、同学处获得志愿服务信息,仅有14.1%的大学生从社会志愿服务机构获得志愿服务信息。具体见表1。

(二)志愿服务的组织与管理现状

调查发现,分别有45.7%、49.7%、63.9%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出现了宣传太少、活动单一、形式主义严重问题;认为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管理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科学组织与培训机制、保障机制不完善的大学生分别占37.2%、27.0%、42.81%、27.0%;此外,将近四成的大学生认为志愿者队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志愿服务的需求和评估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比较分散,主要是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有18.6%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是单纯地对志愿服务感兴趣。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的感受来看,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有助于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和充实人生,57.1%的大学生认为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仅有2.0%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任何收获。

(四)推动志愿服务改善的主体

明确推动志愿服务改善的主体对志愿服务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发现,分别有48.7%、77.5%、42.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改善的主体。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构思路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在全社会弘扬了志愿精神,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文明进步。但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其一,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健全;其二,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和深入性不够;其三,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够完善。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是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先锋力量,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基于以上认知,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志愿服务宣传机制。高校在志愿精神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宣传中应把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等的观念,同时在宣传中要注重志愿精神教育中的“体验”功能,将志愿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中[2]。如设置志愿服务专门课程,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并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公选课、社会实践课程甚至必修课等形式对大学生授课,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开展志愿服务专题讲座,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进行志愿服务创意征文、文艺演出等比赛,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二,建立健全持续稳定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规范化、深入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加强组织管理机制建设来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助力。其一,要完善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制度,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水平;其二,建立志愿服务监督评估机制,通过服务对象的反馈和随机抽查等形式进行监督,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志愿者的成绩进行评估;其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奖惩机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其四,建立完善的志愿者退出机制,志愿者在退出前,应与其他志愿者做好手头交接工作,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进行。

第三,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高校可以通过统计大学生的服务时间、提供正式的志愿服务参与证明等,在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测评、奖学金申请等时,给予适当的加分,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立法,将经费、权益、制度、组织、教育和培训等纳入法律中去,保障志愿者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利及利益。

第四,实行社工专业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机联合。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专业机构以利他主义和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专门的方法和技巧为手段,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帮助案主解决困难、提供及增进其福利为追求,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及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助人活动[3]。社会工作的理念、知识和手法有助于促进志愿服务领域内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有助于解决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有助于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促进志愿服务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焱,刘静,刘立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8).

[2]陈素文.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6):43-45.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实习报告 篇4

为了深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75期“阳光万里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围绕“青春奉献迎华诞、实践观察促和谐”为主题,秉承服务社会、成长成才的宗旨,深人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这项活动受到了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亲身实践,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城市居民对物质文化需求的大幅增长,以及由此对生存空间―社区―的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完善产生的日益迫切的要求。

一、工作的目标与思路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90%的同学都未进行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大家对社会的了解少之又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同学们可以深人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积累对社会认识的阅历和增进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开阔视野,由此在暑期我们开展了“温暖社区实践行”活动。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深入社区挂职锻炼,切身实践

“阳光万里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们利用暑假时间在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道渭河社区挂职,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化社区环境,清除花坛、招贴等。队员们不怕苦累真正参与到社区的服务工作当中来,进行了一系列丰。在这一周里,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社区公益劳动,美草坪中的杂草,捡拾小区内的垃圾,清理楼道里的小,不怕日晒风吹,在一丝不苟地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社区工作的辛苦。在参与社区劳动的同时,志愿者们还试着融入到社区工作当中来,学习如何为居民服务,排忧解难,如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为申请生活补助的贫困户出具相关的证明,随社区负责人走访、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生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有机会接触繁杂、琐碎的社区工作让同学们觉得不虚此行,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然,最让成员们受益匪浅的还在于听社区负责人讲解该社区的社区服务情况,同时积极针对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相应对策。通过社区负责人的讲解,我们了解了渭河社区服务的大致情况:该社区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对象服务、贫困居民服务、下岗失业职工服务、幼儿青少年服务、使民利民服务、家政教育和家务劳动服务、民俗改革服务等9项。该社区将其中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贫困居民服务、下岗失业职工服务等4项作为开展社区服务的重点。目前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仍是弱势群体。例如,渭河社区共有700余名下岗职工,为此,社区特意安排专人负责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对他们进行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等,目前已经有许多下岗职工在社区的帮助下成功再就业。残疾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渭河社区特别重视针对残疾人的有关服务,努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婚姻、就业、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特殊困难,为行动不便的送去轮椅,定期走访,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安排公益岗位,为他们办理保险等,使残疾人有机会和正常人一样享受其权利和行使其义务。再如,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服务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渭河社区总人口的60%-7O%,社区将老年人服务摆在社区服务工作的第一位,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展了多方面的老年人服务,办理“高龄老人优待证”,减免去公园、去医院挂号的费用,分别为60岁一70岁和70岁以上的老人办理“关爱卡”和“夕阳红卡”,持“关爱卡”的乘坐市内公交车半价,而持“夕阳红卡”的老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的公交车,同时,社区还为 “空巢”老人配备专业人员,为他们买菜、料理家务,生病时陪他们看病,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解决他们的困难,在过年过节时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务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伴及老有所为。渭河社区还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健康咨询和身体检查等服务。

2、深人调研研究对策

听了社区负责人关于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的讲解,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们在对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有了更深人的认识的同时,据此制作了一套关于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法律服务功能、安全稳定功能、医疗服务功能、培养教育功能、就业再就业功能、关爱老龄功能、生活服务功能、政务服务功能、民间组织功能、文化服务功能等10项。服务队的队员们深入社区进行调查,采访社区居民对社区内服务的看法、建议等。之后队员们将调查问卷进行了汇总,交流了心得体会,得出了结论:大部分居民对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比较满意。当然,他们也指出了社区服务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居民们认为开展情况最好的是就业再就业功能,其次是关爱老龄功能和培养教育功能。有部分居民认为社区法律服务和医疗服务开展不够,社区治安有待进一步加强,也有少部分居民表示并不清楚社区服务功能定位情况。针对调查结果,志愿者们畅所欲言,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建社区治安岗亭,请医疗机构进社区,免费为社区居民测血压,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对社区活动的宣传,社区负责人多与辖区居民走访沟通等。社区负责人认真听取了我们关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反馈和对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的一些看法、建议。她提到,在现阶段,随着社区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社区服务越来越着眼于社区的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和共同问题,社区中一般居民即非弱势群体的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需求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关注。这标志着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引导下,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已由增进社区成员的福利水平提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服务的内容正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3、组建社区健康宣讲团,竭诚服务

我们团队不仅对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比较深人的探讨和研究,而且组建了一支社区健康宣讲团。我们聘请了辽宁省公共营养师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公共营养师张帆老师,对青年志愿者们进行培训,讲解了许多公共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又耐心细致地向我们介绍演示了一些家庭常用医疗器械如血压仪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队员们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营养健康常识和医疗保健知识。于是同学们根据张帆老师的讲解,结合平日所积累的一些养生保健常识和通过网络查得的资料,选取其中重要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养生保健知识,向居民们进行宣传。队员们动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利用小区内的宣传板、阅报栏,出宣传板报,向居民们宣传遇到突发状况的紧急应变处理方法,如“火灾中的逃生与自救”“煤气泄漏的处理方法”“溺水者的抢救―人工呼吸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外伤止血”“骨折的紧急处理”“突发性疾病的抢救”等。队员们分工合作,利用所学知识一方面在小区内进行义诊,免费为小区居民测量血压;另一方面,志愿者服务团的成员们以散发传单的形式向居民们介绍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中医养生、饮食卫生、身体锻炼及养生保健知识。包括 “干燥春季巧喝水”“如何去除蔬菜中的残留农药”“如何给冰箱除异味”“洗袜子的科学方法”“英国营养学家建议2012年多吃7种健康食物”,还有一首健康食谱的诗歌。

队员们向他人介绍这些养生保健知识的前提是自己积累了大量的医疗健康知识。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增长了才干,大家都认为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不管是对将来的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一次难得的宝贵经验。

三、工作成效与收获

1、深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体味国庆60年国家的新变化

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活动中,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75期 “阳光万里行”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深人社区,调查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人,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完善情况。通过这次活动,志愿者们深切的体会到新中国60年的伟大变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认真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2、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提升

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报告 篇5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公众公民素质的不断增强,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问卷以河南师范大学个别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分析研究了我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现状、特征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倾听广大同学们的心声,提出了改善对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及志愿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者 建议

一、调查背景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以青年参与为主题,以志愿服务为手段,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大学生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他们利用业余时间, 结合自己的知识技能、资源和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的援助。在自觉、自愿基础上, 参与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大学生实现了自身价值, 培养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锻炼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服务能力等整体素质,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可见,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开展好此项活动意义重大。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大学生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识、理解、心态及存在问题,为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力度,丰富动员方式和手段提供决策参考,更好地调动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激励青年深入基层锻炼,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三、调查范围与内容

(一)调查总体

定位在河南师范大学这个群体, 主要以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大一学生为对象,同时对其他学院采取了抽样调查方式。

(二)调查内容

本调查主要针对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志愿服务的类型、志愿服务的动机和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实施调研。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

(二)抽样方法:

采取非概率抽样方式中的滚雪球抽样方法,首先通过我们联系熟悉的学生群,对他们实施调查后,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学生群,让他们帮忙对其进行调查或根据所提供的线索进行调查。对政管院大一学生这个群体进行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其问卷填写情况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代表性。

五、样本来源统计

共发放问卷300余份,我院(政管院)发放200份,其他学院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计261份,其中填写第一部分即参加过志愿服务工作的同学有155人,填写第二部分即未参加过志愿服务工作的同学有106人。

六、问题及建议

现在的志愿服务工作逐渐的融入人们的生活,但不可避免的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高校的志愿工作发展过程中。此次的调查问卷,不仅询问了被调查者一些对于志愿服务的看法,还征求了大家关于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将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从而有利于志愿工作的长期发展。

1、健全活动机构,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在高校,主要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是学生团体,而作为学生,因缺乏社会经验,相应的管理能力较为匮乏,所以对于志愿服务的工作的管理就稍显薄弱。当然也就出现了“活动机构不太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其中有部分同学提出:激励机制有待提高。个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需要志愿工作的学生组织者进行检讨,也需要高校的有关部门进行反思。学生组织应从每次活动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不断的总结,逐步健全活动机构,完善规章管理制度,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高校更应该对此工作重视起来,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佳场所。高校除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性活动,也要帮助志愿工作的学生组织者不断完善和解决志愿工作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及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激励机制,志愿者要志愿服务无可厚非,但也需要有一些鼓励,许多的志愿机构在此需要加强完善。

2、对大学生实行必要的志愿服务培训交流活动,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尽管高校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人数总量很多,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对自身否认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志愿服务的意义认识不够和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性不高。这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意志不坚定,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停留在自发阶段而不是自觉阶段。显然,志愿服务不能仅仅凭热情,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特长,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志愿服务任务。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不一定适合志愿服务活动的.各种具体需求,而且有些人还有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因此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是必要且必须的。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提供定期、定量的普通培训项目和交流活动之外,还必须根据实际志愿服务的需要开展定性等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而且要对志愿者区别对待,竭力挖掘志愿者的潜能,更好地为志愿事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更加圆满地完成志愿服务任务。

3、改革志愿服务活动就近原则、形式主义倾向,着重扩展志愿服务的领域。

现阶段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主要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开展的范围较狭窄,活动内容比较单调,缺乏真正有意义的大活动,有一些志愿者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帮助最有需要帮忙的人群,而且在活动方面、活动类型方面都很有限。因而,高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参与的愿望,改革志愿服务活动就近原则、形式主义倾向,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逐步建立起长短项目齐头并进、不同领域项目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库,并推出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菜单,为更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便利。正如受访者当中所表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该走出去,走进农村,走进偏远、贫穷地区,开展长期扶贫,重点服务,建立重点项目等志愿服务形式。此外,还应该走阵地化、基地化的道路,保持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化、经常化,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4、实行分年级进行管理,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

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参加志愿服务,这是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成绩显示。然而,不同特征的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是有差异的,首先,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有着年级特征,在低年级的学生中相对较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次数也明显比高年级的要多。所以高校在组织服务队伍依据不同年级而由不同的服务意向和专业技能特长的学生组成的团体。其次,学生干部是校园活动中的积极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更是学校育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学习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开展了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为一身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的舞台,也在学校创建了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因而,在志愿服务的教育和管理中,我们应该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5、加强校园宣传和社会宣传力度,为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报告 篇6

——记信阳师院召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新疆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会

让青春在西部闪光,让梦想在基层绽放。4月16日,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的2014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新疆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会在信阳师范学院逸夫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团省委志工部理昱伟、中国青年网河南站记者王博、自治区青年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李凤、信阳师范学院校团委书记耿劲松、团委组织部部长雷玲和青校学员代表近400人聆听了报告。会议由杜鑫主持。

报告会前,大会负责人播放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新疆项目宣传片,简要介绍了新疆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会上,信阳师范学院校团委书记耿劲松致词,他首先对五位巡讲团成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和由衷的感谢,接着他简单介绍了近年来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成果并预祝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随后,巡讲团成员依次登台作报告。毕业于温州大学的沈洁以“‘志愿号’一路向西,践行心中梦”为主题讲述了她在新疆的经历,在那里,她度过了快乐的古尔邦节——这让她体会到了家人般的温暖;来自上海理工大学,服务于新疆团区委志愿者工作部的颜景浩说,这既是一次旅行,又是一种体验,我们要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做我们值得做的事情;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张梦颖是博州博乐市小营盘中学的一名教师,当初在父母的压力下,毅然坚定信念怀揣梦想来到新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当她回忆到自己与父母的对话的场景时,不禁潸然泪下,真挚的情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毕业于商丘师范的彭瑞则以诙谐幽默却又富有内涵的话语展示了他的乐观自信及其对志愿者工作的热爱,他鼓励在场的同学勇于奉献自己的青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追寻梦想。最后,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家乡在新疆伊犁的何梦婷用朴实的语言真切描述了志愿者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大家感受到志愿者生活的非凡意义以及她对家乡的热爱。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报告 篇7

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 在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时代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1993年, 北京大学学生率先组织成立了“爱心社”, 引领全国大学生们投身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当中。1994年2月4日, 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奉献日行动”的通知, 全国兴起了“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做奉献”的热潮。它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以青年作为活动参与主体的, 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与帮助的社会事业。同年6月, 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组织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每年近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 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年12月4日,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学生作为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青年, 从一开始就成为了青年志愿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是指在读的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在不为任何物质利益的条件下, 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和爱心, 志愿从事社会公益、社会服务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 奉献了自己的智力、知识和爱心, 心灵得到净化, 精神得到提高, 知识得到运用, 素质得到提升, 实现了服务自身成长成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 即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双服务”价值。

二、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特点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中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具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征外, 还有多样性、选择性、区域性、互动性等明显的特点。

(一) 多样性

由于高校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特点。既有国家985高校、211高校, 也有普通院校;既有本科院校, 也有专科院校;既有综合类院校, 也有理工、师范、职业技术等专门学校;既有公办院校, 也有民办院校。大学生是由受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群体组成, 显示出其志愿行动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坚持服务他人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 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包括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 通过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途径, 开展学校建设、低碳宣传、法律宣讲、健康义诊、爱心支教、科技支农、企业调研等活动,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 选择性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容具有丰富多彩的生动的实践性。志愿行动把服务与学习相结合, 寓科学理论知识于情景实践之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从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价值选择出发,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成才的不同需求, 以广泛参与、自愿选择、积极建设、客观评价、注重引导为原则, 激发他们在服务中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潜能, 服务项目的选择往往是基于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决定, 服务时间及服务方式大多也是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

(三) 区域性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 高校与地方区域通过合作互动, 实现共赢, 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地方所属高校和民办高校共2298所, 占高校总数的95.39%, 更多是为所在地区服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始终坚持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服务自身、服务社会的原则, 根据个人意愿, 结合区域实际, 找准服务项目, 开展服务活动。

(四) 互动性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 服务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深入交流, 共同探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明确服务方向和服务任务, 在互助互惠中达成共识, 表现出大学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在对学生第一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社会服务活动中, 学生了解社会, 奉献了社会, 检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 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促进了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二者之间相互作用, 产生了互动。

三、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双服务”价值

(一)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个人价值

1.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志愿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

积极参与志愿者行动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在公益服务中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志愿者在行动中构建并实践着一些道德观念, 比如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利他奉献等道德规范, 这些正面的道德理性可以帮助他们抵御社会变革过程中不良思潮的消极影响。“青年志愿者行动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 努力消除贫困和落后, 消灭公害和污染环境,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社会协调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 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 净化了社会风气, 为塑造健康人格、消除社会失范现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青春期是一个人责任感、使命感和角色定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处于思维和精力都最为活跃的时期, 他们急于寻找体现个人价值、表达个人理想的机会和途径。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可以得到知识上的收获, 但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少平台, 这种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强烈追求需要有一个恰当的渠道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影响, 相互激发对社会和他人的无限爱心和奉献精神, 并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不断实现自我。“人的思想来源于学习、实践的积累和总结, 是对所学、所见、所闻、所行的感悟、反思与升华。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于使自己明确工作的方向, 并在实践中逐步自我总结、自我剖析、养成习惯、修正缺点、正确行动, 继而使自己的理想信念得到升华, 增强自我的使命感, 提升责任意识。”

2.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大学生志愿者系列行动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是难得的社会化过程, 不仅可以对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 而且可以加深对社会的认知, 在服务中进而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在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实践中可以获得更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机会。“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 青年大学生主动将自己和社会融为一体, 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 受到活生生的教育, 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裂痕, 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志愿者在帮扶老弱病残、处理社区纠纷、扶贫济困等行动中的锻炼, 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法律意识, 可以很大程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品质, 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大学生会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知识和理论方面的不足, 这种应用的现实需求会成为他们深入学习相关技能并努力将所学与所见相结合的本领。这种良性的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过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同时, 志愿者活动会缩小大学生对个人期待角色定位与实际社会角色之间的差距, 帮助其制定更具现实性和科学性的个人发展计划。“在现实社会中, 社会对青年的角色期望与青年对角色的认同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青年志愿服务的实践为缩小这种距离提供了现实的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年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青年要求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日趋增强。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 获得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我肯定, 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3.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强弱关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 并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 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 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 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 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第一课堂从理论到历史, 从现实到具体事例在感性认识上培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第二课堂尤其是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实践, 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亲身得到体验,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社会责任感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深处, 外化到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从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0年亚运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大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的事实。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不仅反映出这些大学生本身是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而且从他们结束志愿服务活动后的调查也得到其责任意识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国外大学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如“哈佛大学曾拒绝165名高分申请者, 原因是他们从未参加过任何志愿活动, 没有服务社会的精神;不少国际一流高中也明确规定, 如果不做满100小时‘义工’就不能毕业。这些规定体现了这些学校注重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责任意识的培养。一个学生将来是否能为国家、对人类做出贡献, 关键更要看他是否有一种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这种‘非智力因素’带来的影响会成为学生们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财富, 奚旭初在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中如此说到。”从大学生自身责任层面看, 在志愿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使其重新反思自己、认识自己, 懂得珍惜身心健康, 尊重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自觉遵守法规, 培育了对自己言行负责的积极情感;从对他人责任影响层面看, 大学生服务他人的过程, 也是大学生与服务对象相互负责、相互影响的过程, 可以唤醒他人的责任意识;从对社会责任层面的影响看, 大学生直接把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第二课堂中, 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奉献社会, 在志愿服务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在志愿服务中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把知识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从中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因此,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和责任感的增强。

(二)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价值

1.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的法律宣传、政策宣讲、环境保护、医疗义诊、扶弱助残、大型活动等志愿服务行动,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证明,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各种行动, 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收到良好的效果, 受到社会的好评。无论是行动内容, 还是行动形式, 都符合六中全会提出的各项精神文明建设行动, 都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 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得到提高的精神相符合。”他们在行动中充分表现出高校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人翁精神, 营造出时代气息和人文情怀。

2.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前进步伐。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正是公民社会蓬勃发展的基本要素, 它们正逐步成为社会事务的主要承担者。俞可平先生就认为:“以政府和民间,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去映照一种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它就能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不足, 并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得以实现。”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各项公益性工作, 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纽带,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和政府行政能力之外的社会事业管理空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弱势群体, 为公民提供了一条利益诉求表达的途径, 为我国公民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随着改革的推进, 社会的转型, 出现了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抬头的现象, 产生了一定的道德危机和思想滑坡, 影响着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社会新风尚, 带动和影响到周围人群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 通过无私奉献, 传递爱心, 关爱他人, 扶贫济困, 扶老助残,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生志愿者成为充满人文关怀和信任友爱的现代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力量。

4.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广泛开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些社会问题随之暴露出来, 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利益纠纷和利益矛盾。“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规模大、层次高、功能较强的民间社会组织, 具有非盈利和民间化特征, 在本质上具有社团组织的性质, 它在支持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不仅在客观上满足了许多急迫的社会需要, 为缓解社会压力、促成社会安定、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福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它所显示的精神价值也促成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意义上的志愿精神的共鸣与融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志愿服务在扶贫济困项目、社区建设工作、环境保护事业、大型文体行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相互了解、相互帮扶的中介, 使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切实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暖和爱护。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化解了许多社会隔阂, 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培育了新型的市民社会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正能量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营造了人人共建和谐、人人共享和谐的局面。

5.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促进了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优化。

在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中,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 如何有效开发和优化大学生的资源潜能, 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开发大学生资源潜能看, 如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行动中, 他们通过科学知识技术培训、田间地头亲自指导、编印科普宣传书等途径, 使自身的知识得到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使志愿服务行动转化为接受教育、提升能力的过程。从优化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看,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不仅缓解了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 而且为西部填补了人才短缺的难题。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积极踊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 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周长奎同志在2011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2010年全国项目办从1070所高校选拔8619名志愿者, 加上2008、2009年两年期、三年期服务的志愿者, 全国共有近1500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全国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志愿服务。把研究生支教团纳入西部计划管理体系, 选派729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赴中西部19个省区市的82个贫困县开展志愿服务。”

总之,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倡导的以关爱、互助、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己任, 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培育志愿者以奉献和进步为核心的个体价值观, 提倡在志愿、奉献、服务中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培育大学生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个人梦和中国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 2013 (5) .

[2]肖迪.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实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8) .

[3]吴信蕾.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9) .

[4]王三意.浅析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J].青年探索, 2009 (4) .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二卷) [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712.

[6]黄金飞.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3) .

[7]王兆征.从十四大到十五大[M].党建读物社, 1998:245.

[8]郭宇宽.NG0能否破解中国真问题[J].南风窗, 2005 (6) .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篇8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服务体系一、前言

1993年,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这个行动倡导的就是奉献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正是雷锋精神的一种体现和延续,并且将雷锋精神进一步的深化。在和谐社会中,想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我们一定要号召社会积极激励更多的年轻大学生认同和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从志愿服务这种方式上,能够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服务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提高自身的同时还会收获到服务中对于人生的感悟,不仅能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还能在精神上也获得一定的满足。大学生是现在社会中志愿者的主要力量,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热情却很难长久持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建立适当的能优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是势在必行的。但是,由于当前一些激励机制存在着各种问题,直接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好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很好地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有利的意义,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能辅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更加有序有效。

二、激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必要性

要想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更好地发展下去,必须要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志愿服务热情不一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度在各地表现的都不一样,参与的人数总量也是参差不齐,在每一年都会有几百万的青年人进入高校或者从高校毕业离开,但是直到现在的数据统计显示,在几百万的大学生中只有几万人参加全国贫困县的志愿工作,由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少,学校等一些公共事业部门所给予的报酬少,志愿者参与的热情也明显下降。

2.志愿参与动机不一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想要通过这个方式实现自我价值,于是想要奉献社会,自觉组织和參与志愿者服务活动;而有些学生是单纯地想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了承担社会责任,于是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还有一些学生只是单纯地想要积累一些社会活动经验,所以主动参与这类的活动;还有些学生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赚取生活费而无可奈何地参与,没有兴趣可言;还有的志愿活动则是通过学校等一些有关部门组织的。

3.志愿服务报酬不一

大学生由于参与的志愿活动所服务的对象是不一定的,所以服务的对象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对应得到的报酬也是不一样的。一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尽自己所能的去服务和帮助困难的对象或者群体,是不计报酬的,甚至有时还会补贴一些自己的生活费用买慰问品等,如去敬老院或者民工子弟学校常是这样的情况,对于去交通大队或者博物馆等地则是需要对应花费少量的补贴,而像农村的三扶政策或者西部志愿行动这样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植的志愿服务项目是会得到一定的生活补贴和收入的,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是会给予适当的劳务费。

三、激励机制的构想

1.完善服务法规

在我国社会还没有发展健全的条件下,政府对大学生志愿工作的帮持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正在积极发展中,为立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依据,政府需要在此基础上针对怎样展开和如何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做出进一步指导,让志愿者服务能更加地有理可依,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高校和政府一定要共同努力,强化志愿服务的后续保证,并为此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一些特殊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联合相关的组织单位一起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针对出台的相关政策,各个地区也要采取一致的政策,不然很有可能会因为政策不一而无法实现,最终落空。

2.培养志愿精神

志愿者的自愿精神是能够推动志愿工作前进的动力,不为了报酬和所得参与推动人类的发展完善社会工作,是一种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与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对志愿者的理解和认同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志愿者的文化氛围,对志愿者的服务会起到更好的发展影响,要充分利用报刊,媒体电视或者互联网等各种平台,宣传和倡导广大青年学生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在全社会中宣扬奉献友爱,互帮互助的理念精神,让志愿服务的活动理念深入到更多人的心中,让越来越多的人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爱心。

四、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需要长期有效,切实可靠地执行下去,激励的核心正是激发大学生服务社会,关心他人,通过正面的指引,激发大学生愿意加入志愿者的精神,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服务的宗旨,让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能得到有效的统一,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建立更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反馈制度,它不仅可以依托激励机制还能看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真实状态,加强规范的管理政策,尽快落实好大学生的服务实施条例,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更加有序可靠的展开,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实践研究,跟踪调查,深入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地区,走访了解,采集数据,总结出更为有效的开展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要深入探讨研究并解决,切实地制定出能够长期使用的激励机制,逐渐地让志愿者服务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种普遍行为,让志愿者的服务精神深刻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优化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9,2(2):148-150.

[2]王琦琦.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的新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3):72-74.

[3]宋利国,张亚娜.西安世园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与激励机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9(1):84-86.

上一篇:天河区小学数学六年级“腾飞组”跨校集体备下一篇:中建六局LED工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