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2024-07-26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共14篇)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篇1

德江县第三小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每个学生既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个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需要教师用心触摸,灵活掌握,才能把握时机,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调动、激发学生愉快的吸收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几点体会:

一、以爱育情,调动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这段话启示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要思学生所思,爱学生所学,需学生所需,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实践证明:在你的心中有学生,在学生的心中就有了你。因此,我们要爱学生,要把教师的爱洒向学生。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篇2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我们说对话意味着相互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意味着双向互动, 意味着相互促进和共同进步。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同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鼓励学生做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想象、不同的理解和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 一位老师在教《跳水》一文, 在交流阅读感受时, 有的学生从船长身上受到启发, 体会到遇到危急情况要沉着果断;有的学生从那个孩子的行为体会到做事情要考虑后果, 不能因一时好胜、赌气而不顾危险;也有的学生认为开玩笑要注意分寸, 不能伤了别人的自尊心等, 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用心读书得到的体验和感受, 是值得老师去珍惜和重视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中,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 阅读要读、要自己读、要学生自己读。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得出结论。如老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 就让学生反复去读, 自己独立去读, 于是学生得出的结论就和老师的结论有差异, 有的学生说乌鸦真的很聪明, 遇到困难知道动脑筋、想办法, 最终解决了问题, 喝到了水;但是有的同学就说, 这个乌鸦真是一根筋, 就不会想想别的办法?非得等那么多小石子放入瓶中才能喝到水, 万一有个大的石子卡住瓶口, 那岂不是没办法了吗?这些理解都是学生独立阅读所得到的体验和感受, 而不是教师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这些体验有时和文本的原旨有一定的差异, 但这正是阅读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三、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做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在阅读中, 教师要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指导。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让教学参考书、教材分析等束缚自己的头脑, 不要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或者教参的解读) 强加给学生, 不要用教师的分析和无谓的提问代替学生的阅读。但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并不是片面强调学生的理解和个性化感悟、体验, 而忘记了教师应有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感悟、体验和理解, 有时是无聊的、有时是错误的, 有时是存在不正确价值观导向的。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 让学生用“我敬佩、我愤恨、我叹息”等词语谈谈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学生们很多人都谈了自己的理解, 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但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敬佩白骨精, 因为她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气馁、不泄气、百折不挠, 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最终战胜了对手。”这位老师略一迟疑, 还是说:“你想的跟别人不一样, 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 很了不起。”这位老师只顾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只顾鼓励学生, 而忽略了老师的职责, 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百折不挠”是好品质, 但要看干什么、用在什么地方, 如果是以伤害别人为目的的事情, 那么, 越百折不挠, 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所以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应该是有效的, 要指引学生, 要告诉他们能做什么, 而不告诉他们不能做什么。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嘲笑和指责, 如果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会、自己来说、自由讨论的层面上, 学生的阅读能力仍然难以提高, 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仍然难以形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阅读中出现的情况, 灵活地把握课堂, 及时进行提示、启发、讲解、训练, 该引导的引导、该纠正的纠正。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理解、在阅读中成长、学会和学生“对话”、和文本“对话”。

四、在阅读教学,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是导演, 要能带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学学习中, 使学生有热情、有兴趣。可以说, 文学欣赏本身就是价值多元的, 是充满情感因素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对文章的理性分析, 忽视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中, 我们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学生不论从情感上、还是价值观的形成上都得到进步和升华。但这种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 那么这些问题的设置, 是否有讨论的价值, 学生学的过程是否有意义, 这是非常重要的。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祥林嫂》一文时, 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祥林嫂制作一份个人简历。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发现, 无法为祥林嫂制作简历, 因为祥林嫂连名字都没有, 从中可以看出, 她的地位是多么卑微, 从而更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层意义。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有意义的, 是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理解、去感悟的过程。但并非一切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有意义的, 学生有时可以靠盲目地猜测或毫无目的尝试去解决问题。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快乐的小河》时, 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小河为什么唱歌?唱的什么歌?”而学生最终的出的结论是:“小河唱的是生日快乐歌。”后来又一延续到:“小河的妈妈是谁?”有学生答:“小河的妈妈是大河, 大河的妈妈是大江, 大江的妈妈是大海。”等这样的讨论中, 在这样的课堂中, 看起来学生很热情、很有兴趣, 但最终是一无所获。所以说,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注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让学生感受作品生动地形象和优美语言, 快乐学习的同时, 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篇3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23-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是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思考数学、探索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观念,体现教学民主

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有时整节课下来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根本适用不了新形势下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课堂上的时间尽量多地留给学生。要强制自己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至少有20分钟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要让大部分学生“动”起来。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教学“同类项概念”时,在学生认识了“同类项”这个概念后,可组织一个“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来巩固概念的学习:把事先准备好的几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依次叫各组同类项卡片一个同学站出来,然后让同学们判断并按同类项分组站出来,比一比哪一组找的快。这样,学生便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同类项的概念。

二、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思考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基本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即听课的效果,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的技能。例如听课过程中思想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怎样归纳知识要点与重点、别人回答问题是要注意听等。“说”就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教学概念能做出自己的解释等。“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写”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思考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发挥思维的“自由思想”例如我们在学习“圆的有关性质”后,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由想象。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写思考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教数学能力的规律和方法。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在学习中的厌学,是因为觉得学习数学太枯燥无味,总是与一些枯燥的数学公式、定理、和法则打交道,然后是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是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再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好的教材列举的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经常给予学生以鼓励和帮助,对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彰,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是一种很有趣的事情。例如,在教学“有序数对”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怎样来确定某位同学在教室里面的位置?”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各组代表发言,从而总结归纳出“如何用有序数对来确定平面内一个点的位置”的方法与步骤。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有兴趣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就一定能把数学知识学好。

四、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育要全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数学知识、运算技能和意志兴趣上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学中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从学习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同时兼顾学有余力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篇4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 教学体会

论文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了几点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

若能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般规律及其本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篇5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师原 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如何 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 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 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具体谈谈 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 氛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 味着: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 教学观,关注学生,确立学生是学习主 体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生动活泼的 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师生间在 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理 解和宽容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 关系,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 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另一方面,教 师在课堂上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思 想引导整个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的师 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形成一 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课堂上 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真 正做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

数学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平等 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 安全,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二、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 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 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 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 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 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 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 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 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 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 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 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 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 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

鑫源中学(2863546456)21:15:07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 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 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 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 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 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 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 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 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 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 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 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 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 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 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

如讲授“灯光与影子”(第二课时,九 上)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当我们乘车在公路上往前行驶时,前方 那些高的建筑物好象“沉”到了位于它们前 面那些矮的建筑物后面去了,当经过它 们之后,又逐渐“冒”出来,这种现象如何 解释?面对这一他们熟悉的题材,学生 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而 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却要涉及到本课所 要学习的“视点、视线、盲区”等与投影有 关的知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 生活体验出发,创设引入数学情境,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良好效 果。

三、个性化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 异。学生个体间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 异,特别是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 能力上存在差异,这些都影响学生参与 数学学习活动的深广度,面对学生多样 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加强开放性 问题的训练,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 应的发展,也能很好地面对学生多样化 的学习需求。

如:学习完“探索勾股定理”(八上)内容后,可安排这样的训练题:如下 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有是正方形,所有 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在图中找 出若干个图形,使得它们的面积的和恰 好等于最大的正方形面积。尝试给出两 种以上的方案。

此开放性问题不同于在固定条件下 研究固定结论,学生在寻求多种方案的 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 解。

对此类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既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又能 进行适当的数学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 到彼此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以改变 自己在认知上的单一性,从而大大激发 学生的思考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 间,培养学生求异、求变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动 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非常重视学生 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 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 强、知识容量大等特性。因此,老师要 充分利用户外测量、制作活动等,让学 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

如:学习完“相似三角形”(八下)后,指导学生开展“测量我校旗杆的高 度”的活动——

第一步,分组讨论测量的方法;

第二步,小组分工,分别用以上讨 论得出的方法进行测量;

第三步,讨论比较上述各种测量方 法,找出最好的测量方法(见下图);

第四步,推选代表在全班介绍解决 这一问题的过程和结论。

利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逐步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 阻隔,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理 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 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动 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重视应用教学,培养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 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 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 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短数学课程与 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1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数学呢?这就 需要我们重视应用性问题的教学,培养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以求 得问题的解决。

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 数”(八下)后,我安排这样的训练题: 某信公司有甲、乙两种手机收费业务,甲种业务规定月租费25元,另外每通话 1min收费0.4元;乙种业务不收月租

鑫源中学(2863546456)21:35:

21(1)分别写出甲、乙两种收费标准 下每月应交费用y(元)与通话时间 x(min)之间的关系式;

(2)选择哪种业务对顾客更合算?

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把学生 置于决策者的地位,需要学生借助函数 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然后根据计算 结果作出决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和科学态度都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 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 问题的钥匙。加强此类问题教学和训 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 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 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 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 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 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 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直 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 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 和数学方法。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也为 教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教师在教 学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强 大的资源进行数学学习,如在学习“黄金 分割”后,我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黄 金分割”的应用,从结果来看令我赞叹不 已。如:(1)“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中 的应用。如,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作底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就是该 边的“黄金分割”点,这样的三角形叫黄金 三角形;(2)“黄金分割”在建筑中的应 用。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雅典的他 依神庙,印度的泰姬陵,巴黎的埃菲尔 铁塔等等,这些世人瞩目的建筑中都蕴 藏着“黄金分割”;(3)“黄金分割”在美 术方面的应用。如,世界名画“最后的晚 宴”中犹大的位置就处在“黄金分割”点 上;等等。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篇6

汪洋书记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解放思想已成为当前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或许会不自觉地把“解放思想”看作一条政治口号。“解放思想”,虽然简短通俗,但内涵丰富,它是有力的思维武器,也是有益的行动标竿。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领导干部,对于如何主动解放思想,并带领干部群众积极解放思想,我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营造氛围是前提

解放思想的前提是营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思想本来就是自由的,只要言者无罪,自然言无不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思想得到解放,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就很容易充分发挥,从而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只要我们学会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干部群众,善于沟通协调,形成良性互动,就会实现双赢。

二、解放自我是根本

人是思想的主体,解放思想就是要让人的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每一个人的创造力。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尚待释放的潜能,之所以这些潜能还没被我们释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尚未被突破的思想障碍。当然,解放思想并不等于放纵思想,发挥创造力不等于胡来。解放思想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就是要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要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办”。现实中,很多领导更多地要求别人或下属解放思想,而自己却突不破一些经验条款的限制。就我本人而言,深感思想不够解放,没有足够的“闯”的胆识和“破”的勇气,思考问题离不开条条框框,开展工作跳不出老套路、1

老办法,遇事首先考虑“能不能办”,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显而易见,拘泥于“能不能办”看到的往往是一大堆困难,很容易找到许多“不能办”的理由;而立足于“怎么办”,却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抓住新机遇,使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把那些看上去似乎“很难办”甚至“办不成”的好事变为现实。

三、干部带头是关键

解放思想,干部带头是关键。不可否认,现在有极少数干部不是心里不清楚、不明白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而是信奉“难得糊涂”的做人原则,把保住自身利益看得过重。只要有利于自己,思想要多“解放”就多“解放”,甚至不惜挑战党纪国法;只要不利于自己,思想就变得特别保守。改革就是要制约权力的滥用,遏制非法的利益,培养干部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出发点,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公仆”。实际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实践都很解放,对关乎民生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必然会削弱少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当然就会遇到阻力。有阻力就有风险,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克服“求稳怕乱”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的理念。思想解放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作为领导者,就应该不惧风险,以天下为己任,大胆破旧立新,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

四、落到实处是目的

第一,解放思想要把维护群众利益当作落脚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所系。我们要彻底地解放思想,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化,扎实推进创业创新,必须遵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花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2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既是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也是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作为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要充分运用解放思想的成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保、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满足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本需求,让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安康,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第二,解放思想要把挣脱利益束缚当作突破点。此前的思想大解放,都在于对以往意识形态迷信的突破,而此次思想大解放,已转为对既定利益束缚的突破。我认为在这一轮大讨论中,更多的是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更难的是对具体利益格局的调整与突破。具体利益格局一旦形成,要想打破就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魄力和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篇7

1 改造前参与改造的人员多次到省内几家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参观学习、取经, 与每家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长进行交流, 了解消毒供应中心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争求建议和意见, 尽可能避免缺憾的发生。

2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结构, 将建筑布局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

2.1 辅助区域利用轻钢龙骨作为墙体 (减少了砖结构墙体的占地面积, 扩大了使用面积) 分为工作人员更衣室、办公室、卫生间等。

2.2 工作区域利用清洗消毒机和灭菌器作为屏障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

2.3 每个区域都分别设有人员出入缓冲间, 缓冲间内设有感应水龙头和干手器, 缓冲区门对开。

2.4 每个工作区地面是用不同颜色的塑胶地板区分, 防滑、易清洗、耐腐蚀;墙面采用乳白色铝塑板粘贴, 便于清洗消毒;地面与墙面踢脚及所有阴角均为弧形设计;污水至医院的污水处理系统。

2.5 每个工作区装有换风装置和空调设备;每个工作区除利用自然光线外还按要求的照度进行安装照明设备, 照明设备采用的是镶嵌式灯具, 防止灯具上存留灰尘。

3 在改造前应按照设备的要求先铺设上、下水管路, 如:同时安装两台以上的脉动真空灭菌器时, 每台灭菌器应采用独立的下水管路可以避免两台设备同时运行时的相互影响, 可以减少管内压力, 保证排水顺畅。如果两台设备共用一个下水管路, 如果排水管故障, 则导致两台设备同时瘫痪。

4 施工过程中的护士长应全程跟进, 消毒供应中心在设计时虽然经过多次的研究和仔细的论证, 但在施工时仍然难免会在现场出现一些具体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纠正, 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遗憾。护士长每天至少应到施工现场1~2次,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是旧楼改建工程, 护士长经常与建筑施工方进行沟通, 根据工程进度, 及时明确网线、电话、电源插座及上、下水管的位置, 避免因设置不当造成以后使用中的不便。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入,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費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减少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开放性学习中发展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注重突出创新,引导学生在创新中提升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若能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般规律及其本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正视中学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中学数学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课堂小环境与政策大环境协调,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篇9

初中数学这一学科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也是学习初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初中数学新课标结合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了很好的修改,在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吃透新课标精神,把新课标的实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得出以下体会:

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通过质疑,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通过释疑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辩错环节,教师有意的把估计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首先,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

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新课改的实施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了,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教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准则,改变课程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能力不断提高。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本改变了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倾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应用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要求教师在吃透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能照本宣科,做教材的奴隶,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篇10

华蓥中学苟坤德

化学教学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巨大的变化。课改如何改?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从事高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大问题。通过这几天对新课改的学习,最深的感触是新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新挑战,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有过思考,通过学习,研究,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突出面向全体学生

新教材共8个模块:必修的《化学1》和《化学2》是面向全体的,另6个选修模块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多元化和层次性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不再分律前元素和律后元素;不再跑族;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从单一的物质中心模式到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打开新教科书,书本的颜色更丰富了,不再是旧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逼真生动,色彩鲜艳,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

二、突出面向学生情感教育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化学原理和规律运用在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中国化学工业的飞跃发展,中国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到钢铁的锈蚀时,讲到原电池时,讲到石油和煤内容时,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教材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双边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只有通过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的自觉性、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传统教育下的化学教学,忘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视研究教材和教法,很少去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学习方法,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传授和接受的形式。与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接受式学习相比,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

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启发和实验探究等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和科技,引导学生自觉地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思考,多活动,多表现,体味成功的愉快,使学生想学和会学。

四、突出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教材在概念原理知识有些新的处理: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注重核心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淡化枝节旁叶的内容,降低死记硬背的学习要求。注重层次性、过程性和生成性的概念原理学习。新教科书的功能性栏目的种类和数量上都比旧教材丰富,内容更新颖,要求也更细化。例如:交流·研讨,身边的化学,化学前沿,拓展视野等专栏从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学生已有的经验,将要经历的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等。再如:设置观察与思考等栏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仔细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与探究,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栏目的设置,主要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来揭示化学科学的奥秘。

五、突出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的考核也由对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考查转向“探究性”综合实验题的考查,而不是对课本上实验结论的简单记忆、重复应用。大多数高考实验题的选材来源于对教材实验的改进和衍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思想”。在新教科书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篇11

近几年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随着社会生产自动化的普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及有关的课程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安排不适合当前的一体化教学要求,技校学生的基础本来就很薄弱,学习积极性也很差,在一年之前学校这方面的硬件也比较落后,导致老师上PLC课也束手无策,枯燥乏味。只能硬着头皮,按照课本的导向来授课,内容讲的也很详细透彻,但效果却绝然相反。

随着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的普及和重视,硬件也得到了提高,在近一年来,本人在PLC教学实践中,严格贯彻一体化教学理念,教学效果有明显好转。现就本人在PLC一体化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归纳如下:制定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且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任务→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的正确引导→兴趣知识的拓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现以用PLC改造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举例具体介绍如下:

首先,在备课上要下功夫,具体要摈弃旧教材上的教学安排,同时要非常熟悉学校的与本课程有关的硬件情况,然后制定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且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任务课题,但在制定课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照顾到大部分同学,内容深度不要太深,以最基本知识为主;二是任务课题要新颖,让学生有新鲜感。

接着,老师在上此课题的第一节课时,先给学生多媒体演示或实物演示,让学生知道本课题在最后出现的结果或能看到的直观的现象或能听到的动听的声音,让学生感到好奇,好奇心越重,最后导致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越大,这对下面的课题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地基础。本人在上此课题的第一节课时,先带领学生到维修电工PLC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先实物演示了用PLC改造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按按钮控制电动机随时可以正转、反转和停止,学生看了以后现象非常直观,接着又让大部分学生按按钮操作了一遍,学生感到非常好玩,学习兴趣渐浓,就问老师是怎么控制的,和传统的控制线路相比,差别这么大,而又先进。

其次,在学生有强烈好奇心基础上,在下面的讲课中,要贯彻与课题有关的基本知识,正确的引导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才能完成这个课题,达到最终的结果。本人在这个课题中主要讲解了此课题用到的硬件接线有关最基本知识和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如何录入程序,PLC为何不能直接控制电动机正反转,还复习了在机床电气控制中学过的自锁和联锁的含义等内容。注意在讲课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教学,丰富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提问法、项目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教、学、做”相统一,重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百闻不如一见,能进行实物演示的地方,要尽可能的演示,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讲课内容完了以后,就轮到学生亲自操作的时候了,这时要进行分组操作练习,在分组时一定要照顾到学习差的学生,在一组里可以同时分配学习好的和差的学生,并选出学习组长,这样好的学生可以带动学习差的学生,同时也降低了课堂上老师管理那么多学生的难度。在学生操作期间,可以集中精力巡回指导,集中问题集中讲解,老师只进行总控就可以了,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巡视时一定要重视学习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鼓励他们,让他们最终能得到课题要求的结果,让他们由原来的自暴自弃的自卑感转化为有一种成就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让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重视,这也是转化差生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重视差生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学习好的学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兴趣优势和价值。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知识的拓展和综合。如在本课题中,在基本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本人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综合,要求学习快的学生把原来的正反转连续控制改为点动和连续正反转综合控制。同时还给他们在原来线路的基础上设置了几个故障让他们查找,更增加了好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当他们最终得到正确的运行结果后,感到特别自豪,高兴的跳了起来。学习气氛越来越浓,所以学生在操作时特别踊跃,动不动就让老师出新拓展的题目,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浓。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篇12

1、教学力求体现知识的具体化, 通俗化

某些知识是否具体化和通俗化是相对和辩证的, 并没有一处绝对的标准。由于知识水平的不同, 同样的知识, 一些人认为是很具体通俗的, 而另一些人可能觉得很抽象很深奥。但对于学习基础接近的中专生而言, 从有利于全体学生学习、较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角度出发, 教学中力求使知识具体化、通俗化是值得重视, 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在教学中对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内容, 尽量把它具体化, 使之通俗易懂。如:“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这两个会计科目时, 我就给学生讲了两个事例 (1) 同学家里订阅的报纸, 大多在下半年或年底。而报纸将在下年度才发放, 即从1月1日到12月31日通过这件事得出结论你付款在先而享受报纸在后。“待摊费用”就是款项先支付, 在以后期间摊销。 (2) 父母发完工资, 总是拿出一部分单独提出后以备支出。如支付一些基本支出, 如:水费、电费等。这就是“预提费用”预先要在以后会计期间摊销。这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例子中, 自然而然地引出会计概念, 使学生感到它不是抽象和难于理解的, 是可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2、以点带面, 突出重点

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突出其中的部分, 重点分析, 理解深刻。便于学生掌握,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运用会计等式进行复式记账, 学生对于经济业务发生时, 会计科目用哪个, 是在借方还是在贷方, 总是混淆。我就采取针对性的讲解:先讲“银行存款”这个科目, 学生能理解。这时就可以把其相近的其他资产类科目进行替换:“现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等。当学生掌握其要领后, 就可以把规律相同的成本、费用类科目掌握, 从而把经济业务中所涉及到会计分录的处理迎刃而解。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接受知识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

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针对知识点内容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启发式谈话法”。我把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的问题, 每个大问题里含有许许多多的小问题, 小问题里面又含有许多更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借用学生已有知识, 一步步学习新知识, 问题的逻辑性很强,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大部分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 学生有可能回答出来, 但必须动动脑筋, 努力思考。这样整个课堂, 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不断地问问题, 学生不停的思考。回答问题时, 有时学生齐回答, 有时找个走神的学生回答。整个教学过程, 好像是教师和学生对话,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谈话式教学方法。另外教师要注意总结, 一节课结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每一章讲完, 总结本章的内容;一本书讲完, 总结全书的内容。通过总结, 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体系化, 很难忘记, 这样做也符合遗忘的规律。

4、运用会计模拟提高动手能力

在系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侧重实践课程。它集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 而且更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注重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我是一名会计人员”的身份按照规范的会计实务处理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仿真的操作演练, 在建帐、填票、制证、登帐、编制报表等操作, 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在“实践”演练中应注重规范训练, 编号要连续, 签名要齐全, 摘要简明扼要, 会计分录准确。账簿的设置、登记、结算、核对要符合制度要求。按规定的方法更正错帐, 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档案分类装订和保管等相关内容, 符合会计循环业务的流程。通过学习学生们的相互协作, 一本本整齐规范的凭证、账簿、报表的完成, 提高了学生写、算、报、用的能力, 更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践扩大学生学习领域, 得以开拓思路和眼界。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5、教师应树立“终生学习”观点

会计学科, 知识更新很快, 市场经济下, 新的会计事项不断出现, 国家几乎每年都出台一些与财务有关的制度、法规、规章。作为教师, 即使在大学里学会计专业, 那时所学的知识, 已经落后, 也需要更新, 因此任何教师都必须不断的学习, 别无他路。

《基础会计》教材, 教师要非常熟悉, 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每一本教材都有一总的线索, 《基础会计》这门课, 贯穿始终的线索是:“原始单据———记账凭证———结账———报表”, 这就好像一棵大树的树干。具体各部分还需要详细解释, 那就是树枝和树叶。有树干和树叶的大树才能够茁壮成长。另外, 这门课的重点、难点, 就是记账凭证, 即所说的会计分录。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该部分内容, 其余的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

仅仅掌握课本, 对于学生是足够的, 但对于教师那是不行的, 教师必须学习与《基础会计》相关的知识, 如《税法》、《经济法》、《企业财务管理》、《审计》等等, 还要学习财务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各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制度》等等。教师讲课要站在高高的讲台上, 教师的知识台阶也应远远高于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好的教学。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每一个专业发生巨大的变化, 会计与经济联系非常紧密, 它的变化可想而知了。学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们精力充沛,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当一名好教师, 只有不断的学习。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3

摘 要: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

一、设计数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采用分层教学。谈谈自己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42-01

数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学科。在新课改中,新课程标准贯彻是从生活中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教学理念,加之初中生好动、富有好奇心等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课程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每个教师应该重视问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下面谈一谈本人在教学中一些体会。

一、设计数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入,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利用一切时机和学生交流沟通,新课标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和谐的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师道尊严”的专制型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可靠保证,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是博学多才的权威、高高在上,学生被看成是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教学实践中师生交流少,沟通少,教学的共鸣少,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中体会到,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主动一些,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走到学生当中去,与他们交朋友,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是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提高,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取得的效果是比较好的。所以本人特别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经常与学生谈心,谈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谈学生希望老师是怎样讲,也谈听到和看到的一些奇闻趣事。这样坚持下来,既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又增加了教师的亲和力,使学生更愿意上数学课。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本人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授新课中,老师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像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他们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养成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练习课上不仅要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而且练习的设计要以“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为主。其次,本人教给学生一些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的方法:课内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四、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既能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前的数学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素质,这就要求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发挥,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独特性、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平时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学生都有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只要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和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每节课后如有时间,教师可以出几个有新意又不很难的相关题型,与学生一起研究并注意教学反馈。在主要作业与小测验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正。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反对题海战术,但用相当数量题目进行练习却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数学思维。要强调的是老师在练习时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

五、采用分层教学

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本人也考虑到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之中,本人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前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本人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标新立异。实施分层教学,重要是优化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师生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再者,分层教学不仅使成绩好的学生更优秀,更有发挥潜能空间,而且也使基础差的学生觉得东西可学,一节课下来自己有收获,有成就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浅谈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篇14

新教材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教学结论。

学生是主体,是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学习机器(像演戏的演员)。教师是主导,起作用在于组织、引导、指导、评价,这与过去在教学中高满堂式的个人表演大相径庭。

任教近两年了,对于课改还是处于摸索阶段。现将我的做法、遇到的问题及感想总结如下:

一、上课。

上课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主要环节。新课程要求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位,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在这近两年的课改教学中,结合我对课改的理解,我是用一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上也不例外。所以对新课程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生的脑海里,数学是重要的,数学是枯燥的,所以学数学是吃力的。在新课改中,教师就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这种看法。数学怎么会枯燥呢?有几何图形的立体美,有函数图象的对称美,一切的理论也都是有据可循、立足于实际的。比如进行“二分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由问题“学校由电力局直接供电,如果有一天,学校突然停电了,我们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去找出故障出现在哪里呢?”来导入。也可以放“李咏主持的价格竞猜”视频,然后问:如何根据主持人的提示快速猜出物品的价格?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就会爱学、乐学、好学,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

2、自主探究。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之后,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过程。这样做虽然会延缓“教学进度”,但若是没有这个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就会显得形式化,学生的聪明才智就不会得到有效的发挥,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发挥自己思维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使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扬起他们创造的风帆。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促使学生主体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合作交流中能丰富解题思路,体会别人的意见,发扬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认知。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4、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

学以致用。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后,为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趁热打铁,让学生解决一些相关或相似的数学问题。对学生经过探讨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对那些学生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豁然开朗的惊喜。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通过上述的教学活动,学生们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探究,从而发现某些规律和结论。体会了知识的整个形成过程,收获也喜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有助于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二、问题。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高了,但是还有一定的缺陷。也许是受前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对定理公式的死记硬背,对于一些书上已有的结论,他们并不想过多的去思考为什么。所以,在我让他们探讨的过程中,有时候,他们不是那么的重视,虽然回答得如此响亮,但是我知道他们只是附和而已,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内涵。与此同时,学生们的“显然成立”弄得我的讲解与分析显得啰嗦,他们认为是我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知识点的形成肯定会比结论复杂和难得多)。由于知识形成的探讨,课堂的时间被占用了大半部分,所以现在的高中课堂并不像以前一样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给学生讲解习题。另外,高中课程量的加大,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完成作业上,对时间分配不均,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课后根本没有时间来对当天所学进行复习,更别说自我强化什么的了。所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知识停留在课堂上接受的水平。大多数学生反映,听得懂,不会做题,我想这与他们的思维形成是有着之间联系的。

新课标教材总体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比较受学生欢迎,也得到了大部分老师的认可。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教材中的例题过为简单,课后练习题呢,有的过为简单,有的又太难,给教师和学生错误导向,以为练习题、复习题的难度就是课堂教学要求达到的难度。

初高中教材衔接得不够好。许多初中为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模块教材中也未有体现,但练习题中出现了。比如:三角形重心的性质,余切函数等。

上一篇:一次“捣蛋”活动下一篇:我和书的故事的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