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改革 夯实校本教研

2024-05-17

深化教学改革 夯实校本教研(精选11篇)

深化教学改革 夯实校本教研 篇1

夯实校本教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整个农村的教育教学正经历着新的考验。我校进入课改五年来,也逐步地在改革中成长、在摸索中进步、在学习中升华、在反思中前行。同时,为了让每一位教师更快更好地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思路,适应新课程之下的教学,我校在上级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在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星光大道上,尝试性地开展了一些工作:

一、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几年的校本教研工作使我们认识到若不加强对教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教研工作将是随意而低效的,为此,学校成立了以黄红椿校长为组长、业务副校长黄泰文、刘尚星、教导处主任黎守亮、黄汉华、郭兰香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教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经常性地及时了解、反馈和解决教学教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教研组活动提供帮助。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为我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必要的规章制度也是顺利开展教研工作的有力保证。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还建立健全了有关教研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师业绩考核评估制度”、“ 名师管理制度”、“关于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章可循,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二、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夯实教师课改理论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其实就意味着新一轮学习的开始,为了让每一位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课改的要求,我校利用每周一教师例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课改的纲领性文件,并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等。另外,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学术杂志。通过促进学习,使每位教师受到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并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让每一位教师都投入到课改中,用各自的实践去谱写课改之乐章,为使这项工作不形式,学校规定教师每学期撰写6000字的读书笔记和40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并在学期末纳入到教师业务考核之中,切实用制度来保障了学习顺利进行。

三、聚集课堂展示课例,交流互动引发思考

(一)以教研活动为依托,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多年的教学中,课例研究一直是我乡教师最受欢迎、最常用、最基本的校本教研方式,鉴于此,我们加大了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开展了“六课”活动:

第一种推门课。就是不打招呼的课,这种听课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目的是对老师们的日常教学进行监督、监控、检查与指导,从而提高常态课的质量。

第二种示范课。让骨干教师和校级名师进行献课,从而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目的。每次活动邀请了县教研室苏立贞副主任和张宪伟、梁爱玲老师来校指导,全乡各完小没课的教师都上来观摩,聆听了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从而使其他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第三种评优课。在乡内开展优质课竞赛,这种赛课我们每学年都搞。上学期开展了全乡数学、语文优质课竞赛,本学期开展了品德与社会(生活)优质课竞赛。每次赛课都要求各完小派教师上来听课。以达到校内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种精品课。在优质课竞赛中获奖的优秀课我们再送教下完小。如去年下半年数学优质课竞赛中脱颖而出的黄红日老师的《可能性》一课,就分别送教到各完小,让完小老师接受了一次新课程教学的洗礼。

第五种研究课。每学期要求全体教师人人都上研究课,人人参与互动,从而研究、探索出学科教学的新模式。这也是我乡教研活动的一个特色,我们教师上研究课并不是单纯的公开课教学,而是采用“龙头领引式”教研模式,实施“同课异构”。我们的做法是在每学期初语、数教研组必须先做到“四定”,定课型、定课题、定内容、定时间。然后于每周的前一周执教教师先下达课题,组内其它教师针对该课题须在周三之前备好课;(这备好课不是教师逐篇照抄,而是教师自己结合一个环节、片段或者单纯的板书设计),于周三教研活动时间和执教教师共同讨论,形成最优化教案。再由每周的执教教师去上,课后及时展开交流活动。第六种复习课。每学期临近期末,我们都特别重视对复习课的研究,指派有经验的老师上复习课,大家进行观摩,从而探索有效的复习指导方法。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案例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由此说明,教师只能经过反思,使原生态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原生态的教学经验才能升华,教师才能不断成长。基于这些认识,我乡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交流活动,注重将课例反思与周反思相结合、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相结合的形式。

全乡统一分两步棋走:

1、在每周一教师例会上,利用最传统的抽签形式,抽到哪个教师就哪个教师读教学反思,然后随机再抽取一个老师即兴点评。这种形式,为教师建立了一个展示、交流、互动、学习、研讨、提升的平台。

2、无论是中心小学,还是各村完小,走进教师的集体办公室,都能在最显眼处发现教师的教学反思展示栏,此举是给教师之间创设一个私下的学习、借鉴机会。

四、扎实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于教师。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实验过程的始终,实行分层全员培训,促进教师观念和手段的更新。每学期开学初,将全校教师集中开展校本研究培训工作。上学期开展了《农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困惑、对策与思考》、新教师培训《追寻沙漠之洲、成就好课之梦》、《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立足课改、优化课堂》、《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主题式培训,本学期开展了《浅谈学生作业优化设计》、《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实施的两条新线索——预设与生成 对话式教育》等主题式培训。

五、规范校本课程实施,优化三级课程管理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本着这样一个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每一位孩子的特长,满足每一位孩子的需求,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2004年我校自创自编了五本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故事与儿歌》、《形体与礼仪》、《可爱的家乡》、《硬笔书法指导》、《生活与数学》,同时,学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调控设置,优化使用。分别是一二年级使用《故事与儿歌》2课时,《形体与礼仪》2课时;三年级使用《可爱的家乡》1课时;四年级使用《硬笔书法指导》1课时,《可爱的家乡》1课时;五年级使用《生活与数学》1课时,六年级使用《生活与数学》1课时《硬笔书法指导》1课时。这五本课程开发使用到现在,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课程体系,为我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习成绩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重视课题研究实效,激发教师科研热情 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是提高业务的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的快速捷径。我校不断加大教师的课题研究力度,重视课题研究实效,既关注研究成果更重视研究过程。目前,我校共有省级课题2个,结项1个。

目前,我校正积极推广微型课题的研究和引进年级学科共同联合体式:

微型课题的研究,这是我们学校在开展课题研究的方面的一个新亮点,也是一个正在尝试、逐步探讨的新模式。微型课题研究起来很简单,它的选题源于教师教学中最细小的问题,如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例题选择、作文教学的探讨都可以研究,还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研究小报告等等。一学年,老师们研究的微型课题有13个。下一步,我们将加在推广微型课题研究的力度,并将成果物化。

年级学科共同联合体式:这是一种新型教研活动方式,以年级为单位,年级内全体教师共同参于研讨,解决年级组存在的教学问题,或以学科为单位,学科组教师进行研讨,时分时合,主题时而放大时而细化,比较灵活,并注重将每一阶段组内的问题汇总、提炼、整合、运用,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七、发挥评估体系作用,推进教研纵深发展

1、将教师的教育成果物化、量化管理。如《教学案例集》《微型课题研究》不仅物化,同时与教师工作绩效挂钩。

2、我们把教师校本教研工作纳入教师成长档案、业绩考核、完小评估体系中,横向与纵向对比评价,以推进教研纵深发展。

以上是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内容,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教研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教研意识还有待加强,没有形成自主教研、自发的行为;部分工作还依靠逼着做;学校的教研工作长远计划和安排不够妥当,教研工作不够系统化。

深化教学改革 夯实校本教研 篇2

一、改革教案撰写形式

新课改实施以来, 我校按照课改理念的要求, 使教师在备课环节有了“自主权”, 在书写内容、项目、格式、字数上不作统一要求, 提倡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教案, 备课以学生为主, 既备“教”又备“学”。在教案写作形式上, 实行写电子教案、表格式、活页式、增添式教案。提倡课后写好反思, 将成功与不足及时记录, 及时修改教案, 扩充、增减内容, 不断丰富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们将写详案的时间腾出来, 钻研教材、教法、学法, 精心准备教具课件, 将多媒体手段运用到教学中, 使备课的实效性得到发挥。

二、集体备课, 制作教具, 资源共享

我校在实施过程中, 制定了一系列制度, 让实验教师在每周一下午进行教研活动外, 每天下午还抽出时间集体备课, 交流当天的教学心得, 研究第二天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用具等。凡公开研讨课, 都采取集体备课, 一人执教, 平行班借班上课, 或三人同上一节课进行研讨, 评课时确定中心发言人, 互相切磋技艺。同组教师共同制作教具、课件, 共同使用, 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教师吃透教材, 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教研活动中, 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了, 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发挥。

三、全员上好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 重点推出特色课

根据学校课改工作的目标和部署, 全体教师每人每学期推出2节研讨课。在课堂实践中, 使教师强化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 在课堂上每位教师都能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注重学生活动,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注重教师点拨技巧, 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同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思维活起来了, 手动起来了, 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勤学好问、探求知识的创新意识培养起来了, 同学之间合作交流的习惯养成了, 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 课改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

四、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向教研要质量

课改使学校教研活动有了新的定位, 将着眼点放在改革教学方式和变革学习方式上, 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上, 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 互通情况, 交流经验, 探讨方法, 解决问题, 从而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课改信息。如, 开展“如何使课堂活而不乱”、“关注学生健康发展”、“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设计与应用”等专题讨论, 老师们各抒己见, 并达成共识, 及时解决了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要求每位实验教师进行教学、班务工作的周反思和月小结, 及时总结积累点滴经验。实践证明,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教学与反思相结合, 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与提高。

五、课改与课题相结合, 走科研兴教之路

为使教师们人人有课题, 个个搞研究, 我校申报了《着眼学生发展,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省级研究课题。学校还确立了校级研究课题《抓住评价改革核心, 深化整体课改工作》, 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其中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 已能较充分地展示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内容, 反映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绩, 使每位学生都获得信息, 在成长记录袋中, 有许多项目是学生的自评、互评, 还设计了“老师的话”、“家长的话”、“同学的话”等栏目, 让学生在评价中与伙伴交流, 与教师、家长对话, 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成长记录袋打破了以往注重学校评价的做法, 不局限在学生校内的学习上, 而是延伸到课外、社会中、家庭里。对学生的学习形式、情感、态度等全方位评价。学校每学期对教研课题进行一次总结交流, 通过交流来检验教研课题实施的成效。

六、创造机会, 展示教师课改成果

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教师们在实践探索中会有问题和争论。为此, 学校创造了许多机会, 展示教师在课改方面的做法、收获。力求引起教师的更多思索。如, 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 包括说课、评课大赛, 论文大赛, 教具课件制作大赛, 电脑技能操作大赛, 案例评比和研究成果展示等, 通过这些活动, 教师的个人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 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深化校本教研 引领教师成长 篇3

关键词:校本教研;专业发展;教学理论;教研方式;教研文化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理念,教师必须要通过校本教研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自身科研能力的锻炼,所以必须以校本教研来带动教师的科研能力,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专家引领、反思合作、行动研究等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只有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亲身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加强和完善校本教研工作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迫切任务。

一、增加校本教研意识,提升教研热情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传道授业的教书匠,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专家,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转变。仅仅会教书而不会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师应把研究作为自己的份内工作对待,像重视教学那样重视校本教研,自觉向研究型教师转化。有句话说得好:“站在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生涯中。

二、钻研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学研究

在现代社会,一个学校、一个教师群体,要想获得良好、持续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局限于经验交流会的水平,时间一长,教师渐渐失去了参与的热情。由于教师得不到经常性的贴近教师生活的理论培训,所以他们的研究和交流也就仅限于经验的层次,难以逾越自身,或是由于缺乏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研究主题空而浮泛,致使校本教研陷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校本教研发展的瓶颈。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是难以深化突破的研究。因此,学校要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时间,开展集中的校本培训,组织学习有关课改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文章;教师本身也要主动、深入地钻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执教水平。

三、拓展校本教研视野,整合校本研究因素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因而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拓展校本教研视野,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拓展校本教研视野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教学研究除了研究教材、教参和教法之外,还要重视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学校、研究课程。

校本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确保校本研究有效进行,就要对校本研究的方方面面进行探讨,整合校本研究因素,突破一个个实施瓶颈,达到研究预期的目的。首先,校本研究需与教师培训的整合。其次,校本研究主管校长、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研究人员的整合。开展校本研究,必须充分发挥校长、教师的同伴合作互动以及研究部门、科研机构的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组织领导、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四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三,校本教研与校际教研想结合。校本教研的研究目的应该是促进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但它的实施空间却不一定要在本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周边的一些学校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或者说也碰到了不少困难,如果学校之间联系起来,通过一些教研活动进行对话、沟通,那么相互之间的经验就可以得到共享,困难也可能在交流中解决。第四,校本教研与网络远程教研的整合。运用“网上安全研讨活动”、“课堂教学网上沙龙研讨活动”,搭建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

四、探究校本教研方式、注重创新

校本教研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程式。经过学习探索,我们初步总结出一些切实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学研究方式有:行动研究,课例反思,骨干教师引领,网络虚拟教研方式等。此外,还有“群体学习”式教研、个案研究、同背景教师组合的教研、教学问题研讨式教研、项目合作的教研等。还有更多的方式需要广大教师在具体的校本教研实践中去摸索和创新。

五、构建校本教研文化,让教学研究成为生活常态

学校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在学校环境中工作,其信念、工作方式等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只有当学校学习文化为成员所理解、接受、认同并内化为内在价值时,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研成为生活的常态。校本教研关键是培养教师的研究乐趣,使教师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生活,教学、研究、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校本教研已成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们的一种内在需求,校本教研文化建设也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凸显特色 深化校本教研 篇4

——人民路小学校本教研工作介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校本教研”作为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加快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发现其中不乏注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急功近利的现象。课程改革固然离不开形式的变革,但更关键的还是内容,或者说是实质的变革。所以校本教研要去其“浮华”,求其“真淳”。

我校的校本教研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请看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场景:彭伏元校长把一块写有思考题的小黑板一挂,老师们立刻围上来,争相抄题。然后,有的凝神思考,有的写写画画,有的交头接耳。接下来的几天,在课间的办公室里、上下班路上,饭桌前,围绕那几道思考题,老师们讨论、争辩……直到周四的教研活动,彭校长先请老师解答,大家各抒己见;在老师们充分发言的基础上,他再来解答,独到的解题思路令人顿悟。接着,老师提问,他答辩……

这种练习式的校本教研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教师,也使我校形成了扎实、朴实的教研之风。近年来,我校根据多年的教育积淀,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秉承求真务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校本教研呈现开放化、多元化,形成了一些经验与成果,现汇报如下: 一、五大工作措施:

(一)理出一种思路,实现校本教研定位的准确化

校本教研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定位。那么,究竟何为“校本”,“校本”的内涵应是什么,值得我们作些冷静的思考。

国内被普遍认可的关于“校本”的含义包括3个方面:即“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基于此,我们认为校本是一种权力,它赋予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管理、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校本培训的权利;校本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因此我们不能为校本而“校本”,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好“本”的问题,这个本是什么?我们认为应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以实践为本,是一种生命的关怀、一种文化的构建,一种实践的智慧。

校本应“以人为本”——一种生命的关怀 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师生发展,所以,校本教研要关注人的发展,而不是学校的“形象工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时下的校本似乎成为骨干们的专利,研讨、沙龙、论坛„„由少数精英霸权话语,难以唤起“沉默的大多数”。校本活动作为教师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只有充满生命关怀,使教师人人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交流真意见、得到真启发,在表达中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个性的张扬,研究就会成为一种快乐、一种创造,才有助于教师生命活力的激发、生命价值的彰显。

校本应“以文化为本”——一种文化的建构

学校之本其实是文化,只有追求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才能营造积极有效、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这样的学校才是最具生命潜力和发展价值的学校。在校本教研成为时尚的今天,如果我们不用文化的观照来提升活动的品质,所谓校本活动只会是徒有其表、流于形式的平庸。只有将文化的特质和魅力注入校本活动,使校园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充溢浓浓的书香气息,平等的对话、激烈的争吵、昂扬的雄辩将成为校园里一道道美丽的文化风景。

校本应“以实践为本”——一种实践的智慧

教育具有实践本性,校本也就意味着以实践为本,并以此发展教师的实践智慧,提高教育实践水平。只有追寻实践智慧并使之成为教师的教育生活方式,才会实现校本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而目前的现状却是重理论轻实践:各类教研活动均以“课标”为指针,行动研究、实践价值遭到冷落。殊不知“课标”建立的基础是实践,只有充满智慧的实践解读,课程理念才会得到体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自由发展才有保障。

因此,我们对校本教研的定位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并整合校外资源,在充满生命关怀、充溢文化气息、洋溢实践智慧的教研中,实现校本教研由任务驱动状态内化为教师工作常态,并逐渐提升到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并以此辐射、带动片区共同发展。

(二)完善两种建设,保障校本教研的持续化

校本教研是教研工作的理想境界,其终极目标是由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转化为教师自己由内而外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改变的是教师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模式,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制度建设和氛围的形成。

1、完善教研制度建设 校本教研是否行之有效的得以落实,重要的一条是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我们一是构建校本教研组织机构,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下设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采用分级管理,并制定了相关职责,另外还成立了校本教研专家视导组,聘请校内、校外的专家为视导组成员。二是建立“例会制”:教研组活动例会制(每周一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例会制(每学期一次);三是建立一套与校本教研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制定了《教育教学考核细则》《教学教研成果奖励细则》;四是建立计算教师工作量制、档案管理制。

2、完善教研组组风建设

管是为了不管,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形成一种风气。人小教师是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高素质群体,所以,我们把校本教研深深扎根在教研组活动中,业务领导重心下移,自上而下地从主角走向配角,着力创造校本教研生长条件:给予一定的自主权,确保校本教研的时间,保障每个教师的话语权,创造说真话的环境,努力营造“奋发向上、团结和谐有凝聚力、敢干敢创有战斗力”的良好教研组风。

(三)搭建三个平台,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化

1、学习的平台

面对新形式下的教育,唯有不断学习,丰厚自我文化底蕴,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顺应时代的发展。

(1)专家引领

一是请江兴代、高光煌、宋传庆、张启树等知名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二是组织观看窦桂梅、吴宗宪等名师的精品课录象;三是聘请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学科教研员何成法、李东林、陈俊、叶孟林、江兴玲等作为我校校本教研视导专家组成员,定期到我校进行课堂视导、深度对话。

(2)自主学习

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从各种媒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为鼓励教师学习,学校每年拨一笔专项资金,由专人负责,给教师订阅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另一方面规定教师每学期完成五个“一”:看一部教育理论书、写一本学习笔记、出一份试卷、写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写一本教学札记,并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中;三是教师根据读书情况,提出热点、难点问题,学校举办读书沙龙。

(3)同伴互助

学校为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实施了三项工程:一是 “青蓝互辅工程”,即名师带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青年教师;二是“城乡帮扶工程”:开展送教下乡、“一托三”课改开放日活动,派业务校长、教师支教,培养乡村骨干教师,尽可能地给来校上挂的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如上挂的陈秀骏老师参加全国“发展与创新”比赛,获得了微型讲座二等奖。三是创建网上BBS教育论坛,提供便捷、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

(4)吸吐式培训

为吸纳教育教学新信息,加强交流,开阔教师视野,学校分批、分学科组织了教师赴外地观摩学习,再撰写考察报告,分学科汇报。

2、活动平台

为给教师提供锻炼、展示、提高的机会,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数学竞赛、教坛新秀评比、教学沙龙、教师论坛、教师博客评比、优质课大赛、教学能手评比等。由于每次活动都求真务实、公平公正,教师们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争先恐后,在实践中发展、互动中提升,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3、科研平台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以科研带动教研,使研究内容具有科学性、方向性和针对性。如在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省级课题“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生评价实施方案”中在评价上突破,大大改进了评价方式;市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探究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多年的传统是:领导少一分行政命令,多一分示范引领。所以领导始终作为教师的学习同伴、合作伙伴,和教师一起学习、一道参与活动,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民主宽松的环境使老师们敢想、敢说、敢干,个性鲜明;潜移默化的引领使老师们能想、能说、能干,形成了真淳浓郁的学术氛围。

(四)推行五种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品化

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如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问题,规范制约与开放自主的均衡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协调处理问题等,探索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常态课堂教学向精品化发展。

1、立体化教学视导 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视导,不仅视导教师课堂教学,而且指导教师撰写教案、教学札记、教学案例与反思、评课等材料。据粗略统计,每,我校专家视导组成员中,听课最少的是90节,最多150余节。批阅、整理、修改教师教研材料达千余篇。

2、全员化公开教学

(1)人人献一课

学校自1999年就开展了“每人献一课”活动,即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至少一节校级或组内公开课。

(2)典型公开课

在保证人人参与基础上再重点锻造,组织安排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类型、不同环境、不同任务背景下的各学科公开课任务:如课题展示课、新课改开放日公开课、送教下乡课、各类课堂教学大奖赛、研讨课。

(3)合作研讨课 我们关注教师的差异,让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在互动合作中共同发展,开展了合作公开课活动:一课多构(一位教师预设两种或多种方案后试教,大家比较研讨)——一课同上(组内同上一堂课,博采众长)——一课共磨(和群体对话,共磨精品)

3、开放式听评课

课程整合观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身在此山中”才“不识庐山真面目”,不囿于学科的局限,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课程。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借鉴,校际资源共享,可以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1)跨学科听评课 校内,我们提倡跨学科听评课,每年,每位教师听课均达30节以上,并大多附有“点评”,另外,对校级公开课,我们还开了综合点评会,集中组织点评。

(2)跨学校听评课 我们不仅请区内城区学校、还有长风乡、皖河乡的农村薄弱学校,而且区外的高琪、石化三小的骨干教师都参与其中。

(3)跨学段听评课 我们根据毕业生普遍反映刚入中学后不适应的情况,考虑起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在2005年的课改开放日上,请市外国语学校的教师来听课,他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连外籍教师都踊跃参与了点评。

4、全程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为使老师形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的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我们采用专业指导、制度规定、榜样引领、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引导教师全程反思,课前带着问题和思考,课中注重反馈和调整,课后反思得失。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一次集中反思,对这一单元的教学进行回顾,从中整理出一个典型案例,展开详尽的案例分析。自2003年我们推出吴彬彬老师的教学札记后,教师写反思已蔚然成风。2004年底,我们对教师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编辑了三本书——《获奖论文集》、《优秀教案集》、《课改实践初探》,精选了教师近两年的获市级以上奖的论文 篇,区级以上公开课 篇,教学札记、案例与反思、家访札记 篇。这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江兴代局长还欣然为三册书作了序,参加安徽省基教会的领导和专家们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接着,我校又率先开展了叙事研究,此项举措得到了《人民教育》的宣传推广。目前,教师已把反思当作工作常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并日益感到写得轻松,尤其是教师建立了个人博客后,博客反思更成为自觉行为。如余萍老师一个月内撰写的反思多达28 篇。

5.多元化教学研讨

为使课堂教学的研讨扎实有效,我们坚持四个原则:“人人参与、常态进行、就事论理、重在改进”,并且使形式多元化:有不分时间地点,不拘形式的“随机研讨”,有邀请专家、骨干教师把脉诊治的“会诊研讨”,有备课组提方案、教研组集中研究的分层研讨,还有对比研讨(对一课多构、一课同上、一课共磨的研讨)、网络研讨(我校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一台电脑,并上了宽带网,五十岁以上的教师都会用、乐用电脑)。

五、突出三个特色,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

1、数奥特色

数学奥林匹克是我校的传统特色,我们秉承这一优良传统,自1978年至今,一直坚持做到五个“一”:每日一题(数学教师每天出一题数奥思考题,第二天课前三分中讲)、每周一训(每周进行一堂课的讲练)、每月一刊(每月由专人负责出一起“数学园地”,并计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做出后将答案投入“数学小博士”信箱中)、每期一评(每学期根据学生投递到信箱中的做题率和正确率评出“数学小博士”)、每年一赛(每年元旦前开展1—6年级“迎新春数学竞赛”)。

2、活动课程特色 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我们在90年代就尝试着开设活动课程,根据教师的特长设置了面塑班、腰鼓班、科技班、美术班、舞蹈班、健美操班、器乐班等27个兴趣班,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报名,周四下午学生不带书包上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各兴趣班已逐渐向正规课程转化,活动课程固定设在周一、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科技班还编写出了校本教材——《科普创新》,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3、传统文化特色

我校以《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为教材,开设校本课程,每周一上课,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活动,同时以此为辐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多次举办经典文化诵读比赛、古诗词表演、经典文化知识问答、硬笔书法比赛、中国画画展、中国功夫比赛。二、四大工作成效:

(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卓有成效的校本教研使我校学生全面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好少年。如左斌同学分别被授予全国好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提名奖、安徽省十佳少先队员等多项殊荣。张艳婷同学获安徽省“宋庆龄基金会”奖、姚丹丹同学获省“江淮好少年”称号、笪然、张梦雪同学获市优秀少先队员光荣称号。

在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成绩骄人:全国华罗庚数学金牌赛、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小学生数学报及安徽省数学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安庆市前茅。2005年的区数奥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率达到全区的一半以上,几乎包揽了满分奖和一等奖;在2004年的作文竞赛中获团体第一。

学生升入中学后,赢得了各中学的高度赞誉,普遍反映我校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学习潜力大,每年的各初中新生摸底考试中,我校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今年的七年级摸底考试又取得佳绩:

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城市学校生源呈整体下降的趋势下,我校生源却逐年上升,班级数逐年增加,由2002年的24个教学班增加到现今的30个教学班。

(二)学校教师德艺双馨 由于举措有力,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入新世纪,教师中又产生了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坛新星2人、省“十五”发展创新工程先进个人1人、市教坛新星7人、市骨干教师2人、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1人、市师德标兵1人、市优秀教师3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区优秀教师8人、区师德标兵2人、区优秀班主任6人。2006年,胡静老师在全国课改研讨课中获一等奖,周静老师在市“教坛新青年”大赛中获特等奖,马俊老师在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2006年11月,我校在迎江区首届“教师论坛”中获团体一等奖,2007年10月,又在迎江区“教师博客大赛”中夺得“十佳团队”称号。教师的数十篇教学论文被刊登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考》等全国核心刊物上,近百篇论文获全国、省、市级奖;多篇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札记被收编于市、区级教育部门编辑的教学丛书上。一支师德高尚、师艺精湛的教师群体正出现在人们面前。

(三)教育科研厚积薄发

教师的研究水平在校本教研中逐年提高,教育科研厚积薄发。在各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屡获佳级:2004年,在全国“注 提”实验中,我校的实验结题报告获得二等奖;在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获得评课一等奖、论坛一等奖、说课一等奖、微型讲座一等奖、课件制作一等奖,由于成绩显著,2005年,学校获“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标兵学校”。在省级课题“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生评价实施方案”,我校作为子课题组承担了开题和结题现场会的重要任务(此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全省一等奖)。

(四)特色教育成果凸显

我校特色教育声名远扬,不仅外省学校,更有日本、新加坡曾派考察团来我校参观学习。2007年8月,我校艺术团赴京参加全国青少年民乐大赛,一举夺得“月光奖”和“组织奖”两项大奖;田园同学设计的邮票《地球变年轻了》由国家邮政局发行。黄磊、许嫣然、张鸣媛同学表演的黄梅戏获省小梅花比赛银奖;在全国第四届青少年航模比赛中,凌子同学荣获东风带降火箭女子乙组第四名,创我省该项目的最好成绩。在安徽省“十运会”上,操峰同学获男子蛙泳全能比赛第二名,另在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省少儿游泳锦标赛、省少儿音乐舞蹈大赛、市校园歌手电视大奖赛、市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比赛、市少儿围棋比赛等活动中,我校学生均有上乘表现。

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近四年来,我校又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全国‘注·提’实验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少年科学院会员学校”、“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实验标兵学校”。并接受了全国课外文体示范区创建工作、省基础教育会议来访工作、省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验收工作、省级课题结题现场会工作等各项大型活动的检查、验收,获得了一致好评。2006年,我校经市教育局审核批准,成功申报了省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这是对学校教育形象的大力升华与再次刷新。本,我校派业务校长到长风乡最薄弱的临江小学挂职一年,使该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我校“一托三”帮扶了新建、高松、联兴三所农村学校,使这三所学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三、三大发展目标:

一是培养一种精神:“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奉献精神是我校教师的优良传统,也是教师应具的师德;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实;教育也是一种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二是深化两项改革:深化教研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是争取三个突破:(1)课堂教学的突破,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个性风格的特色课堂;(2)课题研究的突破,由学校集体研究课题的模式发展为教师个人课题。(3)校本教材的开发,组织并鼓励个人开发更多的校本教材。

我们深知,人小的发展壮大,凝聚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爱,饱含着人小人艰苦奋斗的心智与汗水。校本教研没有可资借鉴的模板,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在向校本教研登攀的进程中,每一个脚印都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汇聚生命全部的激情与智慧,继续秉承多年的教育积淀,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使人小在教育的百花园中成为一枝历久弥新、绚丽多彩的奇葩!执笔:安庆市人民路小学 胡静

深化教学改革 夯实校本教研 篇5

前进区人民检察院 刘仁甫

根据最高院《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人民日报>有关报道和文章的通知》我认真学习了这两篇文章,通过学习我全面了解了把握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充分认识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深刻理解了司法公正、司法公开、司法为民的精神实质以及制度措施和重大意义的实质内涵。

一、司法公正,追求更全面、规范的正义

法谚云,程序是法治与恣意而治的分水岭。程序正义,在中国传统的法治理念中,曾经是被忽略的一环。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程序的完善,规范执法行为向“程序正义”不断迈进。民事案件的小额速裁和行政诉讼的简易程序,是新形势下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探路之举,有望破解案多人少的压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当事人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其合法权益。

二、执法各环节进一步受到规范。2011年1月1日,人民调解法施行,为大调解体系下更加便捷、灵活、高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提供了司法保障。在各地的大调解实践中,更是形成了信访、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这些化解矛盾的渠道和方式,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工作合力,使得治安压力和隐患大大减少。

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让纠纷解决有了更多选择。人民调解法规定的“司法确认”制度,在诉讼与非诉讼之间搭起桥梁。“以前我们调解民间纠纷,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往往还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位调委会主任说,有了“司法确认”制度,赋予了非诉调解协议的强制执行力,让工作开展更加顺利。

三、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在强化监督方面多层次推进,让公正在监督下运行。

“躲猫猫”、“喝开水死”等一系列发生在看守所、监狱这些“大墙”内的恶性监管事件发生后,检察机关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国看守所监管执法专项检查和全国监狱“清查事故隐患,促进安全监管”专项行动,强化对监管场所的法律监督,让阳光穿透“大墙”。监督者自身也受监督。针对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外部监督较为薄弱,“一竿子插到底”现象,检察机关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2010年10月,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推行。截至2010年9月,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先后选任人民监督员3万多人,对超期羁押、暴力取证等违法违纪情形依法进行监督。

四、司法公开,让全社会监督执法行为

公开的范围越来越广。为了促进社会各界更好地监督司法活动,司法工作在向当事人公开的同时,也进一步向全社会公开。

检察系统大力推行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工作,规定各级检察机关对存在较大争议且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拟不起诉案件,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检察员、有关专家等参加公开审查,并根据案件情况邀请新闻媒体和公民参与旁听。

五、公开向纵深不断推进。从最初的“表层”公开逐步走向“实质”公开,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系统陆续推出新举措。

犯人减刑、假释,经历了从公开听证到公开开庭的变革和进步。”清河法庭庭长贾连春法官介绍,减刑、假释案件从过去的书面审理和听证审理到公开开庭审理,体现了司法公开正在向纵深推进。

一些地方的检察机关总结出“四变”经验:变过去单纯援引法条为既引法条又讲道理,以理服人;变简单粗略的格式法律文书为叙事、说法、论理相统一的说理式法律文书;变重大疑难典型案件由检察机关独家审查为邀请专家、学者等进行会诊平息;变少数人内部审查决定为多方参与的公开审查。

六、公开的形式更加多元。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司法公开提供崭新平台。

“在推行公开审判制度方面,人民法院的决心和信心始终如一。”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网络庭审直播、裁判文书公开作为司法公开的重点,在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当中,一直作为重点任务加以推进。

目前,全国各省高院一级网全部开通,90%以上的中级人民法院开通了二级网,网民可以在互联网上对感兴趣的法院工作,甚至是庭审直播进行浏览。

七、司法为民,更体贴、便捷地保障民众合法权益 几年来,各地司法机关按照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轻微刑事案件,积极探索刑事和解的办案方式。

对于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起诉,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理。这一制度在保障了被害人权益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了教育挽救功能,有助于化解双方的矛盾冲突,有助于社会和谐。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的内容。通过严防冤假错案、完善辩护制度等措施,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在保障人权方面做出有目共睹的努力。

辩护权是一项基本人权。2011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进一步推动了律师辩护制度的完善,强化了对律师辩护权的措施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

夯实基础深化优质护理服务 篇6

11月23日下午,阳光明媚,一场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培训学习,正在由肛肠科靳燕燕护士长宣讲。本次活动是由礼仪小组召集组织,参与培训人员是N0-N2级的护理人员。参与培训人员认真地完成了看视频、听讲解,大家都深受启发。结束前,根据实际工作的情况,对照视频和讲解由礼仪小组成员冯爽、宋永娟、刘东芝三位同志进行了临床各班次与病人沟通的情景模拟,大家都认真观看,感悟至深。

我院自2010年首先在眼科开设优质护理试点病房,到2013年全院推行优质护理病房,优质护理服务已经坚持了4年之久,在这4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士为病人提供从入院的宣教到住院期间的饮食、治疗、护理等一条龙的责任包干制的服务,得到了病人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增强了医患关系,使患者亲身感受到优质护理服务带来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让本来病痛的面孔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良言一句病痛除。

扎实校本教研,提升教学质量 篇7

一、学校教研活动的问题和不足

客观地讲, 当前许多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从形式、内容、教师合作、研究对象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显露出了它在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中的弊端, 主要表现为:

1.流于形式, 实效不足。

教研流于形式, 缺乏实效, “有形无实”使本应价值巨大的教研活动成为了“鸡肋”。教研本应是教师积极主动要求开展的活动, 它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有利于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 也是教师整合集体的智慧、更深刻把握教材、教好每一节课的很好的机会和方法。然而在现实中, 一些教研却流于形式, 教师们认为, 教研就是写写教研记录, 学校检查时, 有据可查就行了, 变成为了完成教研活动而教研, 把教研当成了一次任务, 一个负担, 只是被动地去接受, 使教研活动失去了实际意义。

2.内容单一, 缺乏新意。

内容单一, 观念陈旧, 创新不足, 缺乏新意是教研的另一主要问题。当前, 许多教师依然遵循着以往的教学方式, 教师满堂满节地灌, 学生晕晕乎乎地学习能力”。听, 考试糊里糊涂地考,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教师觉得教得没劲, 学生学得没味, 本应生龙活虎的少年变得如暮年老人, 毫无生机;本应活泼有趣的课堂变得沉闷冗长, 厌学情绪弥漫着课堂。其中原因, 很大程度也是源于教师没有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实际出发, 塌下心来, 实实在在地研究、探索、实践、提炼。

3.缺乏合作, 彼此保留。

教研活动应是一个教师间就教学方法交流互鉴、彼此提携的过程, 但由于人际竞争等因素影响, 很多时候, 教研却是缺乏合作、彼此保留的, “单打独斗”式各说各话成了教研的一大特色。

团队合作意识不强、教研氛围不浓, 不是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而是互相防备, 彼此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相互保留, 这就致使集体教研成了口号和形式, 只要学校不检查就应付了事, 甚至有教无研。教师各自为政, 即使教研, 也只是保证了教学进度的一致, 只是表面的教研。谁也不肯暴露自己的不足, 不肯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收获, 更别提对学生实际的分析, 对学校现有资源的合理运用等。长此以往, 导致了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最终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 影响了学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4.只对书本, 不对学生。

说教材、课标和习题是教研的对象, 没有错, 但它是片面的, 因为, 教学过程中所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更应是教育者关注的对象。“只对书本, 不对学生”的教研, 是一种缺乏实际基础的研究。

多数学校的教研, 往往就是在研究教材、大纲, 怎么教的问题, 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应该怎么学。我们要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获得知识, 以及如何解放学生思维, 加强他们的创新精神等, 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增强,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改善教研活动的思路和方法

面对不足、问题, 如何解决?就要以实际为依据, 切实做好校本教研以及教研组建设, 改革和完善教研, 使学校教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怎样建设新形势下的教研组, 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 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实际问题。

1.尊重学校和教师的实际, 构建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秩序的确立, 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它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 创设的是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教研制度要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和保障性, 要经过教师讨论通过, 从学校教研发展的实际出发, 逐步健全、逐步完善, 最后, 形成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改变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 消除教师对教研的厌烦情绪, 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使教师人人爱教研, 个个都进步, 团结合作, 共同发展, 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2.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领会校本教研的基本理论及内涵。

教师应该正确理解, 校本教研不等同于教研组活动, 也不等同于集体备课, 更不是单纯的教师的研究。校本教研是自下而上, 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即“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模式, 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入理解校本教研的含义, 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 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真正发挥校本教研在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3.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加强合作, 探索适合于学校实际的教研方法。

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创建一套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学情的教研方法和教学方法。校本教研要特别强调团队精神, 群策群力, 既要发扬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还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 使每个教师都能贡献力量, 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 教师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 可以产生许多实用和创新的想法, 使教师在合作中不断受到启发。教师有了互相切磋教学问题的伙伴, 教师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 共同分析教学情况, 磋商教学改进策略, 以加强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 同时, 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

4.构建校本教研模式, 让教研有理可依。

建立校本教研组, 构建切合实际的教研计划和模式, 让校本教研有理可依, 有据可行, 并且, 要确保校本教研的长期性。校本教研的形式并不是单一固定的,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同的问题应选择适合的形式。建立健全的教研计划、程序, 以及一个相对自由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氛围, 使教师能够畅所欲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疑惑, 将这些困难和疑惑拿出来, 在整个教研组中, 集众人的智慧寻找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法, 这样, 不仅能够达到教师个人的提高, 还能够促进整个教研组素质的全面提高。校本教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还要坚持不懈, 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 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总之, 扎实推进校本教研, 既深化了教学改革, 又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校本教研以其实践性、针对性、创新性, 改进和完善了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 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 能切实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要切实理解校本教研的真谛, 改革和完善教研方式, 使学校成为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培育人才的基地, 让我们为着这一伟大目标, 坚持不懈地努力。

指导教师点评:

深化教学改革 夯实校本教研 篇8

“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关于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适应小康社会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继承优良传统,积极改革创新,着力把握 规律,下大气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加强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努力建设领域更广、人民群众更满意、实效性更 强的平安中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出新贡献。”

6月1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圆满闭幕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平安中国”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对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作出了科学谋划和重要部署,奏响了建设平安中国的最强音。

平安,既是百姓最朴素的一种期盼,也是党和政府持之以恒的追求。在更高起点上、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中国”建设,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总书记关于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对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高度重视。”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说,“和谐、平安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前提 和保障。党和国家把建设平安中国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来思考,放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大局中谋划,让人振奋,给人信心。”

北京市政法委书记吉林说:“平安中国建设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内容。过去平安建设更多的是治安问题、社会秩序问题。现在,群众感受到的平安 更加多样化,包括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方面都会影响到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我们必须以民意为导向,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吉林省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姜德志认为,建设平安中国就是要社会安定、生态安全、心态安乐,个人心态平和、邻里和谐、整个社会井然有序,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大力提升。

代表们表示,这次会议既有对平安中国建设的科学谋划、周密部署,又有实地观摩、交流学习,受益匪浅。

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近年来,随着苏州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人财物流量不断加大,社会管理和治安防范的压力与日俱增。然而,通过信息化与平安建设深度融 合,依托立体化防控体系推动平安建设,在实有人口突破1300万,警力占实有人口比不足万分之十的情况下,苏州公安机关实现连续5年违法犯罪警情稳中有降 的目标,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苏州经验”。

会议期间,冒着蒙蒙细雨,代表们来到苏州市公安局实地观摩学习苏州公安机关“平安苏州”的筑梦之路。

走进苏州市公安局700多平方米的指挥中心大厅,宽大的屏幕上“要让百姓叫好,就要实实在在做好”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屏幕分成不同的模块,实时显示着当日接警量、处警量等信息。

“通过一系列实战应用系统,我们将所有动态信息汇聚起来,实现信息之间的自动比对碰撞,为快速准确破案、加强社区警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屏幕上,正在视频连线的察院场社区警务室民警李慧向大家热情介绍起如何通过数字警务工作平台做实基层基础工作的经验。

听着现场介绍,贵州省贵阳市政法委书记庞鸿深有感触地说:“‘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苏州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平安不是无本之木,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是收获平安的土壤和根基,现代信息技术是坚强的支撑。只有基层的小安,才有全局的大安。”

“这是未来平安中国建设的大势所趋和发展方向。”姜德志认为,“平安中国”建设必须要靠科技支撑,苏州公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

在观摩的过程中,不断有代表兴致勃勃地拍照记录,并就治安防范、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有关问题向工作人员询问着。通过交流学习、走访观摩,“平安苏州”的创建经验给代表们带来深刻启示。

海南省海口市政法委书记刘庆声说:“孟建柱书记的讲话给我们从更高层面更高水平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下一步,我们将以实际行动落实这次会议的部署、任务。”

接受记者采访时,代表们纷纷表示,平安中国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和重要目标,下一步,将以实际行动和有力的举措,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这次会议的部署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不懈地抓源头、抓根本、抓基础,努力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记者 张年亮 王首锋)

深化教学改革 夯实校本教研 篇9

——沙浦镇中心小学校本培训自查报告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我校积极规划、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在校本培训实践中,坚持“常规立校、科研兴校”的思想,以师德教育为根本,以校本培训教材为载体,以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及高学历培训为重点,走以“课题为载体,教、修、研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专家的引领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校本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我校校本培训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造良好校本培训氛围。

学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培训的文件精神,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培训是教学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通过学习,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激发了教师积极参与校本培训的热情,广大教师全员参加培训,形成了良好的研修氛围。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为此,学校成立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工作职责,以校长为校本培训的第一 责任人、教学副校长为分管领导、教导主任为具体负责人、行政班子为成员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并由各科教研主任具体负责校本培训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校本培训工作,并把这一工作纳入校长任期工作目标,列入校长每学期的工作日程。在具体培训中,教导处负责全校教职工的培训,学科组长具体负责教师业务培训,德育主任负责班主任培训,办公室主任负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保证培训工作规范有序有效进行,学校制订了有关校本培训的考核管理制度。学校把校本培训工作与每年的评优和评聘职称挂钩,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3、加大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学校在二楼会议室、三楼电脑室开设了教师集中学习的学习室,同时学校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工作电脑,设有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教师研修场所,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学校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校本培训工作。

4、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1)建立了一支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学校立足实际,挖掘本校师资潜力,组成了由校长、德育副校长,教导处、各部门负责人和学科组长、学科带头人为成员的校本培训团队,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2)学校每年订阅了《广东教育》《师道》《珠江教育论坛》等多种教育教学专业报刊杂志,购买了有关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的各类专家讲座、优秀教学观摩课光盘、音像资料,充分满足培训的需要;各办公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或电脑网络系统,学校建有校园网,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查阅资料,进行业务进修。

二、校本培训实施的主要工作:

(一)切实抓好老师的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师德培训。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塑造品牌学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我校开展了以“爱心、责任心、事业心”为主题的“三心”教育活动、以“爱岗敬业、爱生乐业、爱教创业”为主题的师德培训活动,由校长、分管副校长作主题讲话,还请()教授等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通过系列主题教育,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为打造一支“师品高尚,师风纯正,师能精良”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基本技能培训。一是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目前,全体任课教师教取得了计算机考核合格证书,绝大部分教师具备了课件制作、文字处理、网络信息收集、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二是普通话培训,所有教师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普通话等级水平。

(二)坚持研训结合,突出实效,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1、充分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走出去,请进来”努力开拓广大老师的知识视野,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我校规定,凡派出参加骨干培训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须在本学科进行汇报交流,做到“一人参训,全员受益”。同时还邀请区教研室主任、名师来校作专题讲座,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2、激励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要求每一位老师每学期阅读 一本教育专著,执教一节校级公开课,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列入教师过程性考核评估。

3、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近年来,对新聘用教师进行上岗培训之外,学校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4、以备课组为载体,以学科组的互动研究为平台,积极开展学科组和备课组校本教研常规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撰写教学论文。

5、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培训交流。目前,所有一线教师要求及时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上传校园网,以便相互交流,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积极自觉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培训。

6、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和校本课程开发。在课题研究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学校坚持以校为本,由问题到课题,从结果到成果的科研之路,在教学行动中,开展课题研究,学校要求每一学科组有研究课题。

三、教师素质提升 成效显著

1、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育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初步建立起了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良好的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2、打造了一个名师团队。目前我校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 教师5人;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及德育工作者29人。)各学科都有自己的骨干教师,学校逐步形成了骨干教师团队。

3、全体教师都自觉按照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4、教师普遍能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查阅网络信息,发布论文,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和制作各种课件服务于教学。

5、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普遍得到提升。

区级科研课题《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的研究》的成果先后获得广东教育“十五”科研课题成果三等奖、肇庆市首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和鼎湖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获得立项的课题国家级1个、区级4个;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的省级以上()篇,市级()篇,其中发表的省级以上()篇,市级()篇;一批青年教师在校本培训中脱颖而出,如邓凤媚老师优质课荣获区一等奖。

深化教学改革 夯实校本教研 篇10

今年秋,渠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振兴渠县教育的决定》,全县教育系统紧急响应,轰轰烈烈的开展了“振兴渠县教育,我该怎么办”专题大讨论活动,贵福一小因势而动,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争当能手”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深入贯彻落实渠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振兴渠县教育的决定》,该校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在教师中开展了“争当教学能手,提高课堂实效”,倡导教师在教学业务学习、教学研究、教学反思等三个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生中开展“争当学习标兵”的活动,做到“比、学、赶、帮、超”。在该校教师中,精专业务学习,积极抓住上级培训学习的机会,积极参与校本培训学习蔚然成风。

9月26日,翁友清老师赴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参加了由四川省写作学会、《作文精选》杂志社主办,双流县东升小学承办的“名师汇”全国新颁课标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观摩了支玉恒、贾志敏、张庆祖、盛新凤等12位名师、专家的精彩作文课堂,听取了来自中国最前沿大家的专题报告。回到学校后,她静心准备了一堂作文汇报课《场景描写》,课堂朴实无华,语言精练,翁老师通过一个风靡全球的流行的行为艺术,让学生去捕捉生活的精彩瞬间。活动嬉皮、有趣,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许动,二可以笑,三可以露出小白牙„„”,孩子们在儿歌声中踊跃参与表演活动,没有参加表演的孩子纷纷来到“寻找超级木头人”的活动中来。活动的同时,翁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的语言训练,训练孩子们对场景中的一个点、面、景的描写,重点强调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的描写,让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学有所思。

深化教学改革 夯实校本教研 篇1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更深刻认识到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课改实验的主旋律,也是教学相长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搞好校本教研,不断探索语文教学新途径,才能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一 正确认识校本教研,是搞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校本教研是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育科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科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性。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我们已初步了解它的特点及实施要领,这也为我们参与实验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在课改实施中,仍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困惑。

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组织有效的小组合组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探究活动?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比教育观念的转变轻松多少。我们需要更实际、更具体的指导,需要教研工作的有效跟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提高老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搞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二 确立研究课题,明确研究内容。校本教研解决的问题均发生在教师身边,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敢于质疑,这就是课题。在工作中,每位教师参与教研组课题的制定,把自己关注到的问题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把达成共识的问题确定为教研组课题。这种课题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制定课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分工合作,探讨交流的过程。语文课博大精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放在第一位,在读写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好读书。我们把老师们平时读过的好书、好文章介绍给学生,读给学生听;鼓励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文章推荐给大家,使学生之间进行同伴交流;定期开展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展示,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并及时根据书或文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如在教授《死海不死》时,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再如:讲授《孔乙己》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第二,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因为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课文已不再是灌输、训练的工具,而是学生以主动学习方式与对话、体验、探究的文化载体。阅读成了一种“聚会”,是作者被读者相约或召唤入场,读者与作者对话,理解课文,并以个性化方式去体验课文,去探究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

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地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第三,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运用。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出了一个号召“大家共享阅读的快乐”,只要每个学生手里有一本书,然后交换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就会扩大好几倍。有好书好的文章,同学们会争相传阅,或者由语文课代表读给大家听,或者把好的文章抄写在板报上„„我们的学生还有一个阅读资源库,老师把每次考试的优秀作文贮存在电脑里,并经常印发给学生阅读。读身边的文章,读自己的文章,学生们兴致更高。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就是他们搜集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写读书笔记,可以进一步深化他们在阅读中的收获,有的同学写了一千多页的读书笔记。通过阅读与写笔记,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其感受体验生活的敏感度也得以提高,为其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四,阅读教学的成功尝试,使我们在写作指导上有章可循。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为此在教学每一课时,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让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文章的美,如语言美、结构美,主旨美等。对于那些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仅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而且要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进行感情升华,同时让学生进行片断练习。

为了更好地突出读写结合,几乎每学一课,我们都会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一个片断练习。这样的读写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总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如在学完《孔乙己》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孔乙己》、《孔乙己之死》《孔乙己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孔乙己是个可怜又可憎的人》、《走近孔乙己》等文章,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深刻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 让校本教研走向课堂,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

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如:上完《愚公移山》后,我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了一场愚公移山还是搬家好的辩论赛,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饭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投诸渤海之尾的做法是利己不利人,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最后老师在肯定同学们的意见的同时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引导学生形成共识:愚公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必过多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代去考虑。但在当今的经济社会,还需要开动脑筋,运用智慧,不光肯干,还要巧干。这样既达到了教学

目的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

在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个比较单元时,我也采取了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不同意见的同学持之以据地分析,然后也从课本出发,点拨学生,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深入领会文章,从而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四 采用灵活的研究方法,讲求校本教研实效性。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

在实验的进程中,每一位一线教师都会不时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个体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以个体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研究,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

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性研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不断生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⒈重视集体教研制度,构建同伴互助平台。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教师互助是校本研究的标志与灵魂。进行集体备课,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径。

在备课中,教师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方法在交流、讨论中会产生碰撞,促使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制,总体思路是“分组备课、集体评议、个人

修改、注重反思”16个字。在分组备课中我们采取说课、写课的方式。说课即说教材、说方法、说依据,以此训练老师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达到独立钻研教材,用普通话授课的较高教学水平。写课,即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训练老师即席写教案的能力,要求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教案的内容体现知识的科学性,方法的实效性,设计的艺术性。在写课的同时要绘制教学所需的简笔画,板书设计,制作教具,课件。集体评议中,看备课时教师是否做到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否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让新理念、新精神逐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当中。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和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充分发扬了协作、互助的精神教学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能尽力帮助、指导新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新的要求,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达到了师师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

⒉倡导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课改实验应培养会思想、会创新的有个性的教师,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我们在抓好集体备课的同时,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根据研究课题、所教学生及所喜欢的形式进行创新备课研究,以求达到有个性的特色教学。

⒊确立“校本教研日”,使校本教研制度化。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每月两次为语文“校本教研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学期末有总结。教研组每月开展一至二节的教学观摩研讨课,定时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说课、评课、教学案例交流、下水文评比、撰写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等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伴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

⒋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性。校本教研的生命在课堂。我们对课堂教学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和探索。

除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外,我们还开展了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活动,把教师执教的课拍摄成录像,一是让该执教者观看,进行自我反思;二是让教研组的教师观看,认真探讨,学习优点,提倡个性;三是骨干教师带徒活动,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四是要求每一位教师每月写一个教学故事,并在周四教研日上讲述;五是同伴互助方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合作上课,也可以与不同年级的教师交换上课;六是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也与新课程一起同行,使学校形成“课堂能搬出教室,家长能走进课堂”的景观。

⒌组织落实,制度保证。先后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青年教师评定制、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学校对在教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在教科研中勇于创新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

五 取得的初步成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有了初步的效果,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欲望增强,专业水平和专业意识得到提高,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听课、评课、上研讨课的一系列锻炼,初步学会了自我反思、同伴协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在教研活动中学会了交流,在交流学习中学会了接纳,在接纳感悟中学会了调整,在同伴互助中学会了成长。我校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的有十几篇,多名语文教师在省市级学科评优活动中获奖,涌现出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

上一篇:高院立案了就能再审吗下一篇:初三英语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