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2024-07-03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共12篇)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篇1

青春期被称为“最宝贵、最富特色的阶段”,青少年在生活上、心理上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认识与表现逐渐成熟。同时,这也是一个“危险期”或“暴风雨时期”。近几年来,青少年中耸人听闻的恶性事件和形形色色的违法乱纪现象呈上升趋势。对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春雷教育专家提出如下看法:

一、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相比,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较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意识不到。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時,他们无法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因此,我们要改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薄弱的不良现象。

二、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可塑性很大,抵御社会上不良风气侵袭、诱惑的能力还较弱,容易受到各种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而一些青少年由于法律教育的缺失,法律意识薄弱,而身陷囹圄。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够不断地进行法律素质、法制观念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前法制社会建设的需要。对此,湖南春雷学校特聘法制讲师给学生开设法制教育课,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做到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并善于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篇2

一、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一) 阅读经典的必要性

首先, 这是由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所决定的。少儿身心都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 性格、行为习惯等尚未完全定型, 可塑空间大, 且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时期, 适合吸收优质的精神食粮。而经典读物凝结了人类文明数千年所积淀下来的最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最值得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阅读经典不仅能帮助少儿形成广阔的世界视野、汲取丰富知识、提高人文修养;名人的事迹与思想也将感召他们, 对道德品格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另外, 经典大多富文学性、逻辑性, 有助于少儿积累语言, 培养表达及思考能力。

其次, 这是由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所决定的。与服务重心为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其它公共图书馆不同, 少儿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儿童阅读场所, 更承担着对少儿实施社会教育的职能。少儿图书馆因此有责任也有义务开展经典阅读指导, 激发少儿阅读经典的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从经典读物的阅读中汲取先人智慧、培养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再次, 这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经典读物是先人读过、祖辈读过、父辈读过、儿辈仍然可读的特殊读物。少儿阅读经典读物, 就与家中长辈有了类同的阅读经验。而家庭齐读经典、共同讨论, 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减少“代沟”、增进感情。如果形成家庭阅读经典的氛围, 就进一步促进书香社会的营造。与此同时, 在一代代人阅读经典的过程中, 人类文明的精华也得以绵延传承。

(二) 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如上文所述, 少儿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的性格、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尚处于发展阶段, 普遍比成年人缺乏辨别、鉴赏能力, 在选择读物上更易被从俗的社会阅读风气所影响;也较少有阅读计划 ([1]、[3]) 。因此少儿的阅读需要成人给予适当指引。同时, 经典读物作为流传久远的一种读物, 受到流行、影视、图像等读物的冲击, 因此需要由少儿图书馆加以推介、倡导, 把经典读物带到少儿身边。另外, 经典读物的富含知识及文化信息, 少儿在阅读经典过程中也需要少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引导, 以便读懂经典。

二、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 兴趣先导、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策略

经典读物和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 不比流行读物浅白易懂和具娱乐性, 因此要使少儿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首先要从兴趣诱发起步, 先把经典读物有趣、易读的一面展现给少儿, 再从泛读到精读、再到欣赏、品味、思考, 一步一步地开展经典阅读指导。另外, 少儿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在阅读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 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儿, 还应视情况采取不同阅读指导方法。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儿童, 也存在个体差异, 在阅读指导时要注意观察, 不能一概而论。

(二) 建设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文献资源

在具体操作上, 首先要建设合理的文献资源 ([1]) , 开辟专门的经典读物阅览区域。大体上尽量选入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文质兼美、内容有益、符合主流价值观、少争议等标准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 (包括传统国学作品) 。对如《金瓶梅》、《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之类普遍认为不适合少儿直接阅读原著的经典作品, 不选入或只选入针对少儿的改编本、简译本。同时, 要兼顾各学科类别的覆盖面, 除了文学经典名著 (包括儿童文学经典) , 还应收入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 (科普类) 的经典读物, 但理论性强、艰深晦涩的各学科学术研究专著则不宜选入。此外也可适当选入一些现当代大奖作品。由于少儿图书馆服务对象除了少儿, 还包括家长、儿童工作者等, 因此还应选入适合教师、家长阅读的与儿童有关的经典作品 (如教育名著《夏山学校》等) 。

为使经典读物更具吸引力、更易读懂, 并兼顾低龄儿童的认知能力, 还应注意文献资源的版本多样性, 应配备经典名著的改编本、简译本、注音版、插图本、改编影视及动漫作品等各种衍生版本, 以及作者传记、名著导读书籍、地图、辞典等辅助读物。

(三) 开展多角度阅读指导活动

除建设文献资源外, 为更进一步开展阅读指导, 还应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如主题书展、经典阅读讲座、原著改编影视作品展演、读书沙龙、优秀读书笔记展示和评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加少儿的阅读兴趣, 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图书馆员可与少儿读者直接互动、交流沟通, 实现直接有效的阅读指导。

(四) 建立专业化的经典阅读指导队伍

少儿图书馆进行经典阅读指导的工作人员, 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 了解各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掌握与少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4]) 。其次, 作为承担少儿经典阅读指导工作的人员, 还应当具备较好的人文知识, 熟悉各种经典读物并能引导少儿正确理解经典读物。

综上所述, 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是少儿的成长需求、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只能以及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而少儿图书馆要开展经典阅读指导应当采取兴趣先导、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策略, 建设丰富的经典阅读文献资源、开展多角度阅读指导活动、建立专业化的经典阅读指导队伍。

参考文献

[1]熊萍.浅谈少年儿童图书馆如何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J].2009 (1) .

[2]熊钟琪.少年儿童图书馆 (室) 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

[3]邹育华.试论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及阅读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J].2005 (Z1) .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青少年学生;祖国观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作为青少年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民族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但此认知在民族青少年中却没有那么明显,部分民族地区青少年过于重视本民族,甚至存在排斥其他民族人民和文化的现象,这对维护国家统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开展祖国观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祖国观教育可以使民族地区青少年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一、在民族地区青少年开展祖国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式单一

民族地区的教育方式与当代社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祖国观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方式,并且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很容易影响课堂效果,长久发展下去甚至会使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产生抗拒心理,这十分不利于开展祖国观教育。另外民族地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来自很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其各有各的特点,采取统一教学的方式很难将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民族地区应积极引进新式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使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教学内容提起兴趣。

2.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佳

对于祖国观教育来说,只有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将祖国观教育融入进去才行,但对于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来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方面较差,至今仍然有很多青少年无法将所学到的祖国观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而导致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由于民族地区青少年整体民族意识不佳,甚至存在排斥其他民族的现象;二是很多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对民族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将民族问题看成民族间的对立;三是很多青少年过度重视本民族文化,并且与其他民族的学生的接触较少,甚至有些青少年只与本民族学生有所交往,以上问题若不及时得到解决,很容易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

二、在民族地区青少年开展祖国观教育的重要性

1.利于加深民族地区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利于祖国团结

对祖国统一来说在民族地区开展祖国观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必须使各地区青少年明确中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无论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保证民族统一,将自身民族的利益与祖国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够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和盛强。并且要使民族青少年明了新疆、西藏等地区人们,从来未脱离过祖国的怀抱,不应对该地区人们存在排斥的心理,另外要在民族地区青少年心中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观念,并且使其充分了解民族分裂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只有将本民族与国家放在同等位置,或将祖国放在更高位置上时,才能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如此才能促进本民族发展和前进。

2.利于加深民族地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民族地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并不十分了解,甚至由于民族观念过重对中华民族文化存在误解,认为各民族文化单成一脉,因此在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开展祖国观教育时,也应注重讲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中国可以说已经成为多民族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各个民族为了各自的生存不断变换居住场地,你来我往、北上南下的状况越来越频繁,各个民族之间也由此变得更为亲密,几乎每个民族中都会存在其他民族的人民,由此便渐渐形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格局,即汉族为主体,各民族之间杂居的现象,并且在今后的发展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并且在经济发展中相互帮助相互依托,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各民族之间承载着相同的命运,此观点必须牢牢树立在在民族地区青少年心中,对促进祖国统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开展祖国观教育对于促进国家统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开展祖国观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祖国统一,为了更好地使民族青少年明白祖国观的重要性,应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使祖国观更加深入民族地区每一个人民的心中,使各民族之间更加和谐,共同为民族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大学"六观"教育研究课题组.试论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教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02(11):180-184.

[2]苏志富,俞雅芳.新疆阿克苏小学维吾尔族双语教师祖国观、政治观调查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14,01(02):64-68.

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的总结 篇4

为了让学生能够安全、愉快地度过一个充满快乐、充满智慧、充满活力、充满友情的寒假,**市**民族小学2014年1月13日上午,分班上好了安全最后一课,校长铎培等相关负责人深入各点校指导,发放学校寒假须知。全校学生及家长2000余人参加了聆听。

为了进一步树立教师和学生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减少或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民族小学又上好了2014年春期开学安全第一课。课上,副校长郑兴、李大川热情致辞,对学生的行为与礼仪,安全与纪律,学习与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希望,特别就校园中学生集会、课间活动、用电安全、上下楼梯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以生动鲜活的案例进行了详细讲述,要求学生要掌握应对的安全知识,培养“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和理念。

接着,安全办主任马万金、值周教师陈颖以“珍爱生命,关注安全”为题,重点讲解了交通安全、饮食就餐、消防安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安全注意事项。温馨提示学生一定要时刻树立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篇5

xxxxx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到学习“四史”,这是党中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继续发扬重视学习、善于进步的优良传统,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将历史经验、现实发展与未来战略相结合,而提出的重要政治任务。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xxxxx高度重视历史,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学习“四史”的重要性与方法论,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学习“四史”必先深刻理解认识“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2020年X月X日,在中共XX市委“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市委书记XX指出:“要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回首过往,不忘初心,是为了走得更为坚定、走得更为长远。因此,学习“四史”,以史为鉴,服务现实,意义重大!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XX周年,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贯彻落实好“四史”的学习教育,更具有历史与现实重要意义。

一、学习“四史”是研判世情、国情、党情,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所处历史方位的前提与基础

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与时俱进,避免走入误区的保证。通过学习“四史”,研判世情、国情、党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也是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进程在曲折中不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遭受重大挑战,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重塑世界,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大流行趋势明显。“危机”之中,有危有机,如何利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未雨绸缪,趋利避害,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重要命题。xxx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其中树立正确历史观,就是要求在认识国际形势的同时,还要思考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擅长总结历史经验,从“四史”中准确地研判世情、国情、党情,从而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开展准确指南。

1.1949年3月,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总结回顾了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的历史,认为由于敌强我弱,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乡村,且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行之有效的。而经过三大战役,敌我力量发生了转变。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问题,党的工作重心也应转变。因此党中央决定之后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2.1956年9月党的八大报告指出,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解决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对改革开放,乃至现今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3.党的十八大以来,xxxxx多次强调要重视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他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出发,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论从史出”,这是党中央再次顺应历史潮流,主动求变,而做出的新时代重要研判。

总之,学习“四史”是研判世情、国情、党情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便于每一个党员深入理解和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学习“四史”是解读世界、读懂中国的依据和方法。

二、学习“四史”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理清历史脉络的必然要求

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一种错误思潮,它的本质在于通过“否定人民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试图以乱史而达到社会主义改旗易帜之目的”。就其表现而言,主要有: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成就;攻击和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颠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打着学术的旗号,以片面或虚假的资料,来达到抹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的;新时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传媒等极尽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小则侵蚀共产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大则威胁“两个维护”。与此同时,一些“低级红”“高级黑”言论更具伪装和欺骗性。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涌动。xxxxx曾说过,“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势在必行。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决不允许对党中央阳奉阴违做两面人、搞两面派、搞‘伪忠诚’”。做到“两个维护”,必须以“四史”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将发人警醒的历史案例与先进典型示范教育结合起来,为党员干部提供明辨是非和养正气、祛邪气的良药。

以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例,xxxxx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并提出了科学评判历史人物的“六个不能”: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xxxxx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贡献,并认为其“晚年的错误有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评价重要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任何简单或者以偏概全的评价都是对历史的亵渎。

意识形态领域是一个无硝烟的战场,学习“四史”就是批判虚无、澄清谬误的利器。通过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的学习教育;对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的学习教育;对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的学习教育,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和锻炼党员和群众正确的历史观。在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压缩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生存空间。

三、学习“四史”是汲取经验智慧,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水平的迫切需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成熟的政党必将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进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正是在不断的学习和革新中壮大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有着学习历史的优良传统。

早在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史重大历史问题首次作出了系统总结。这是全党首次系统地学习了党史。这次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了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统一,为党的七大顺利召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三十二年来的成功和失败、正确和错误进行反复比较,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决议》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为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凝聚了民心,增强了动力。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成为本次会议的鲜明主题。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积贫积弱到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成果。这不仅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后的发展中,更要有完善的党内集中教育制度,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长效化。

在党的近百年创业史中,有过挫折,有过苦难,但是党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和自我革新能力保证了大方向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总结了一系列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正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慧源泉。

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保证人民健康,我党始终把防疫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亲自调查研究血吸虫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力量,赢得了抗血吸虫病战役的胜利。历史的进程总是惊人的相似。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在华夏大地肆虐,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不惜牺牲经济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疫情,赢来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重大阶段性胜利,也推动了我国公共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权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党一贯的、鲜明的特征。

四、学习“四史”是坚定理想信念,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的灵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以党内自我教育,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凝聚起党员群众的精气神。理想信念在于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坚定追求,也在于回首过往,这就是学习“四史”的意义所在。xxxxx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及,“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正所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支撑他们前仆后继、勇敢牺牲的是理想信念,是初心与使命。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是我们党从最初的几十名党员成长为拥有9000万党员大党的关键,也是我们走好新时代新长征路、为中华民族书写千秋伟业的关键。

xxxxx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糖衣炮弹”面前,一些党员干部忘却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失去了党性,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为人民为金银,患上了“软骨病”。因此必须常态化用科学的理论为共产党人“补钙”,用“四史”为共产党人强骨,避免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形式化、口号化。

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就曾提出: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作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学习“四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党员不断提升自我、净化自我的方法。为在“四史”的学习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广大党员应真正做到“四坚”,即:

1.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弄清楚了我们从哪里来、怎么走来、又往哪里去,我们会发现党的制胜法宝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守初心,是每一位党员的责任与义务。

2.坚持斗争精神,敢于担当作为。改革开放已经到了深水区,留下来的问题都是“硬骨头”,共产党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敢于担当作为。

3.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历史与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行得通的,这是我们的自信与底气所在。而坚决维护xxxxx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4.坚决自我革命,以主题教育为契机,鼓起“改革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将工作实际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以刮骨疗伤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从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工作任务的需要。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强的党的领导,而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学习党在伟大实践中的经验,在历史中检视自己,才能守初心、担使命,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党的青春活力。

五、学习“四史”是发掘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推动思政课创新,掌握学习研究的叙事权、话语权的应有之义

党史的主题色是红色。学习“四史”就是为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xxxxx近年来多次讲到,“XX是党的诞生地”,也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党的一大、二大、四大皆在XX召开,党中央长期驻扎、活动于此。XX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过程中留下了诸多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无不蕴藏着伟大的爱国精神与革命精神。

据统计,XX市共有革命旧址遗址共计XXX处,现存XXX处,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X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XX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作为XX而言,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与初心之地,保存和利用好XX的红色资源,讲好XX的红色故事,为XX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增加动力,是重要的命题;作为每一位党员和群众来说,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时代的召唤,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发掘好红色文化资源,更应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学校和社会探索创新学习形式的重要资源。面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学生开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网络教学,在历史的现场,讲述“四史”,更能入眼、入心、入脑。

就学习而言,“四史”进入学校思政课堂是深入贯彻学习“四史”的重要一环。作为思政课教师,应理直气壮地向学生们宣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在思政课堂中,注意讲好红色故事、中国故事,以生动的案例打动人,以多彩的形式亲近人,以深刻的教训教育人,以巨大的成就鼓舞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发挥党史育人的重要作用,使青少年学子在心悦诚服的基础上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真正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奠定基础。在“四史”入思政课堂中,需适应各阶段学生发展特点,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增添新时代的新元素,探索信息时代学生人才培养新模式。

长期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国往往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挑战,中国和平崛起之路不仅需要强劲的经济与科技实力,还应在国际哲学社会科学中提升话语权,拥有与之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实力。近年来随着国家与社会的重视,以及一大批关于党史新资料的披露,党史研究逐渐成为学术领域的“显学”。学习“四史”更应该研究好“四史”,不断为“四史”的学习教育提供新材料、新成果、新论据。“四史”不一定由中国人来学习研究,但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四史”学习研究的叙事权、话语权。这是关系到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为国家贡献智慧的大事。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篇6

摘 要:几千年来,国学教育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铸造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培养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民族性格。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国学教育可以提前培养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为他的为人处世进行良好的教育和铺垫。

关键字:高中语文教学,开展,国学教育,必要性

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国学,养育了一批又一批伟大华夏人民,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1]。国学教育在我国的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国学是民族生存的需要,是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是对国民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在高中阶段开展国学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古典民族文化底蕴,提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哲学,能让孩子们培养起居有时、作息有序、饮食有节、管理有度的优良习惯和作风[2],从中吸取做人处世的真谛。

1.国学教育的内涵

从广义来看,国学以儒学为主体,包括传统医学、戏剧、音乐、书画、武学、星象、历法、卜筮、古代数术等科目的中华传统学术和文化,国学的哲学部分融合了儒家、道家和释家的基本思想,是国学的灵魂部分[3-4]。对于国学的分析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古代优秀典籍的研究上面。

从学科类别来看,国学可以分为哲学部分、史学部分、文学部分、宗教学部分、礼仪民俗学部分和考据部分等几大部分[5]。从典籍划分的角度看,国学一般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

通过对圣贤典籍的学习和研究,一方面可以培养国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解释和分析社会复杂现象的能力,能使困惑焦虑的人们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学内容如中医学、戏剧艺术、武学、音乐、书法等的学习,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或者让人获得某种技巧和修养[6]。

2.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专家说过:国学教育绝不仅限于能够认识多少汉字,能够背会多少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母语的理解,得到古典文化方面的教育,得到民族精神方面的熏陶,培养起我们独特的民族情结。

学习国学是民族发展的迫切需求。一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要靠民族文化的延续,通过对国学的了解和学习,可以让我们领悟古典文化的精神,积攒优秀的人文底蕴。

学习国学是国民教育的迫切需求。在四书五经经典思想的影响下,在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大理念的熏陶下,国民教育在实现对古典优秀文化顺利传承的基础上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关系[7]。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作为国民,特别是当代的青少年,有责任也有义务接触国学[8]。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中国国学的学习是打开语文学习的一把金钥匙。在中学时代向同学们介绍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对学生的人生哲学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9]。通过对国学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实现自我人生的自主管理,做到起居有时、作息有序、饮食有节、管理有度。这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任务[10-11]。

通过对国学的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人文积淀,为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了解自身发展的需求,在他们身上弘扬优秀文化,形成他们完美的人格形态[12]。这种健全的个性品格能够让学生的自身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13]。人文素养一旦提高,何愁校园里没有缕缕书香?何愁社会没有正气?何愁民族素质不高?

参考文献

[1] 逄志艳.当代中国教育中的文化失语问题透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2)

[2] 李乐芹.拓展文化知识与激发学习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

[3] 张文玲.渗透传统文化,完善语文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11)

[4] 许强.文化认同: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5] 张笛.传统文化与当代语文教学的整合关系[J].中学语文.2009(12)

[6] 周杨林.守望语文教育的精神家园[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7] 贾松青.国学现代化路径[J].?t望.2007(11)

[8] 陈弦章.文化浸染:语文教育的灵魂[J].语文教学通讯.2007(09)

[9] 刘丹.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10] 成特立.论当今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及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1] 荆聪聪.初中语文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12] 单璐丹.对当前学校推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几点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篇7

一、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心及意志品质的益处

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逐步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个性趋于定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形成,充满理想和激情,思维方式也由感性向理性转变,青少年有着敏感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但也可能伴随易冲动和盲目狂热等问题。青少年对于体育的需求很强烈,而科学全面充足的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既可以促进身体的全面协调,更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体育运动能提高周身各个系统的协调性,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解毒过程,使全身血液循环更畅通,肌肉更发达、结实、匀称而有力。体育锻炼更有提神醒脑的作用,早晨起来做一些合适的运动,不仅能提高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敏性和反应性,而且能提高对脏器活动的自控能力。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可以帮助青少年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培养他们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使青少年更加茁壮的成长,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体育活动现状及问题

然而,现有体育课程很多方面是不完善的,目前,中小学校体育课仍然实行“达标考核”制度,即学生通过了一定的体育测试才能毕业,有些学校放弃了篮球、体操和武术,专门为了达标而设置体育课,这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也严重挫伤了中小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出现了“学生喜欢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这也说明以达标模式进行的体育教学方式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并且,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场地小、器材少、师资缺乏、课程和活动内容陈旧等问题。特别是为了避免伤害事故,大多数学校都不敢开展对抗激烈的运动项目,很多学校还习惯于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不允许在操场上奔跑、打闹,更少有创新的课程和活动形式,单调而枯燥的课程和活动很难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食物结构不合理,热量、脂肪等摄入量过多,营养过剩导致体重超常的比例不断增大,同时,合理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也难以保证,大多数学生不重视体育课的重要性,基本上是应付,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就更少了。多数情况下,学校比较重视在校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课间操、课余活动或者比赛等等,但很少关心学生回家以后和节日、假日的锻炼。如果学校体育活动少而家庭周围又没有适合的锻炼场地,那么学生的运动锻炼状况可想而知。

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实行兴趣体育及健康体育

青少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是体育兴趣发展和得以坚持的重要时期,而我们针对的正是这一特殊阶段的学生。要使学生对体育课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期待心理,就必须靠教师对体育课的精心策划。

3.1不宜对教材内容照本宣科, 要针对性地选择练习内容

若死板地按教学大纲来上课,就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倦的心理。应在遵循《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运动基础,知识水平,生理,心理特点更新和选择适合学生口味的教材内容和练习方法。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球类,游戏类项目学生兴趣较浓厚, 应把这些内容组合起来灵活地引入课堂。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新异事物充满好奇, 并常想亲自体验。因此,教师要做到创编出新游戏,并逐渐增加难度来引导他们的兴趣, 教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参与集体活动的方式, 在克服自身自然障碍的过程中,使身心得到外来冲击和打击的锻炼,并产生积极情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3.2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手段

针对中学生活泼, 充满生气, 好奇心强, 可以采用灵活新颖,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兴趣。竞争能调动人的潜能和兴趣,因此竞赛性活动也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堂上引入竞赛活动,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3使用正确, 优美的示范和形象生动的讲解

示范,是体育教学中的一大特点。体育课为了传授知识技术, 掌握动作要领,提高身体素质,一般开头总是先通过讲解和示范。优美正确的示范动作不仅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视觉表象,还可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提高其兴趣。一个生硬勉强的示范动作,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对该动作的兴趣, 而一个准确, 熟练, 优美, 洒脱的示范动作则会引起学生浓厚兴趣。

讲解和示范是相辅相成的,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讲解涉及语言的运用问题,语言是人们学习,工作,交往与沟通的工具,也是体育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体育课的目的,任务,要求,需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去实现;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体育教师的语言去传授;因此,教师的讲解就要求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技术性和艺术性,要做到简练,准确,生动,幽默,富有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这是激发兴趣,加强记忆,领会知识的重要手段。

3.4在体育课教学中, 处理好师生关系

白居易曰:“感人之心者莫先于情”只有用真情支持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从而对体育保持浓厚的兴趣。因而,体育教师必须克服以长者自居的观念,明确知识、技能的传授是与情感的投入分不开的,坚持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为前提和出发点,努力在师生间形成一种民主氛围, 鼓励学生敢于在教师面前暴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对于一位值得自我相信的教师的信任是无限的。在学生们看来,教师就是智慧,理智与道德的典范。所以,体育教师千万要珍惜学生的信任。

四、总结

健康体育、兴趣体育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符合“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和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开拓型人才,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它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跃江.快乐体育是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学.宁德师专学报[J].2004.

[2]李翅鹏.娱乐体育.体育教学与训练[J].1983 (4) :46-48.

[3]赖天德.学校体育要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J].体育教学.2001 (1) :7-9.

[4]张文娟, 徐震, 刘珊.浅谈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益处.科学大众.2009.4-31

[5]王晓斌.阳光体育:中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09 (3) 166-167

[6]毛振明赵力潘绍伟.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篇8

关键词:课外实践;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论认为,社会实践不仅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来源和依托,更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的必要途径,因此必须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加以重视,必须把实践作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鼓励并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和机会参与社会实践,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绝非唯一渠道,在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上,丰富的课外实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课外实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课外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因此,可以说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更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每个人成为一个社会人都离不开实践,青少年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也必须置身于社会实践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目标是认识人、塑造人、影响人,而人是实践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把实践性作为其最显著的基本属性之一,并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实践活动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实践中。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学习系统的理论,进行实践活动也应为题中之义,在课外实践教育中,青少年能够作为参与主体在轻松、平等、理解的氛围中自主、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通过某些中介并在环境作用影响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活动过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映。只有通过有效的接受,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内容才能内化为接受主体思想品德并外化为品德行为。马克思强调,需要是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有接受的需要也就成为了接受进行的前提条件。青少年把在学校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课外实践,符合青少年自身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在实践过程中接受、评价、反馈教育信息,提高自身素质。

3.青少年认知理论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围绕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往往会出现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这是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一切充满好奇,并且随着知识的积累不再轻易迷信教育者的权威,而是希望通过有趣、灵活的方法让他们探索生活的奥秘,发现世界的神奇。面对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接受知识的成长特点,教育者只有发现并充分利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这些特点,结合科学的教学规律,用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外实践教育具有教育内容渗透性、教育方法灵活性等特征,这些都是和青少年的成长特性相吻合的,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他们对生活中知识的探索欲。而且,课外实践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启发和感悟,这些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4.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论

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只有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并且能够独立做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才能在实践中能动、自主地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完善自身品德。只有在实践中,受教育者才能践行规范,克服知行不一和知行脱节,对道德原则和普遍规范做出自觉理解和自愿接受,逐渐形成习惯。课外实践教育弥补了课堂教学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陷,能够充分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实现其主体地位,让青少年在自身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程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思想政治课程中要求青少年学习的内容,通过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载体理论

课外实践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载体。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外实践活动之中,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趣味性,形式活泼、贴近生活,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对青少年来说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课外实践教育的特点及优势

1.消极接受到积极参与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是必然要求。青少年本身对新事物的教学具有强烈的兴趣,但形式单一、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显然不能有效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迫于考试的压力,大部分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都采取消极接受、死记硬背的方法,逐渐演变成“分数代表一切”的错误观念,这与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背道而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如何让青少年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接受的积极性就成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能忽视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只一味要求他们接受理论的管束,而是要摆正态度,尊重青少年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让他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教学过程,也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育,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形成良好品德。

虽然课堂教学也是向青少年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但在发挥和提高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方面,课外实践教学则拥有更多的优势。课外实践不仅适应了青少年乐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特点,还能针对青少年的个体兴趣、能力进行教学,因此更能使青少年在广阔的空间中充分发展,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可以说,开展课外实践教育是目前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现实选择,也是激发青少年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

2.理论灌输到生动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这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注重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避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两张皮”现象,而课外实践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渠道。出于学生基数较大,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较多,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多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虽然现在提倡新课程改革,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在课堂教育的形式下,绝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在青少年的实践教育、心理教育方面比较薄弱,这种以教材为依据的灌输式教学,很难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知而不信”“知而不行”成为青少年对思想政治课的的普遍印象和学习态度。

课外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把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利于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双重效果,青少年在实践中能做到“知行合一”,这就突破了灌输式课堂教学的限制,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课对青少年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且可以培养青少年在课外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教育者普遍以书本为纲,把受教育者当作教育的课题,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简单重复,没有针对性,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这种“以书为本”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现代青少年的特点格格不入,亦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这种境遇下,思想政治课必需转换视角,创新思维,做到“以人为本”,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课外实践教育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立足于青少年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成长特点,选取紧跟时代、新颖有趣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拓展了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打破了过去“你听我说”的传统说教式教育,让青少年自主、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开发青少年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其自主精神和协作精神。课外实践这种渗透式的教学,真正从传统的“以书为本”的教学发展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

三、结语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的模式。现代的青少年是一群朝气蓬勃、前途光明的接班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力图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课外实践教育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能够在渗透式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和提高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课外实践教育相对于课堂教学有从消极接受到积极参与、从理论灌输到生动实践、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特点和优势,如果能加以发展,必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进而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篇9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一直以来也没有统一的认知,不过就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相对于人的生理健康有具体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似乎并不明确,其实不然,心理健康也是有其自身的评断标准的,只是这个标准并不像是人的生理健康标准那么具体而已。关于这个标准,外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看法,如,麦灵格尔的观点是“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对于环境和相互之间拥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有效率,也不只是有满足感,更不只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要三者皆备。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情绪的平静、职能的敏锐、适于社会环境的欣慰和愉快的气质。”了解心理健康,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助于人们根据自身的状态进行比对,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来加强自身的心理锻炼,即使无法自行解决问题,也可以据此到相关的心理咨询部门寻求帮助。

二、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近年来中职教育在我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经调查显示,我国的中职院校中,有近半的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包括自私、说谎、厌学、偷窃、承受能力差、焦虑等等一系列显现于外和隐于内心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制造了麻烦,学校的教学教育无法正常的展开,学生也为心理上的问题而影响了身体上的健康。

而在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时,学生因为身边的同学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正常的而不去在意;教师会因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家长则是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也没有好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错过了对学生了解的

机会。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面对来自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与困扰,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拥有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为了让学生在自身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地预防问题的再一次出现。

三、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对于如何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的就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因何而生的,只有找到源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1)来自社会的影响,网络的发达以及中职学生复杂的人际关系,使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思想时刻影响着尚不能正确判断是非的学生。(2)来自家庭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和家里的家庭环境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尤其是有很多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是非打即骂,让学生即使遇到问题也不敢向家人寻求帮助。(3)来自学校的影响,学校过于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时刻以学习的好坏来衡量学生,在教学上以理论为主,在学生的管理上又过于严苛,以至于学生不但对学习没有信心,更是对学校充满了反感和厌恶。

针对以上三方面问题,中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与平时的教学联系起来,时刻在教学活动中传播相关的知识,而且在开展心理教育时还要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也参与到这种教育中来,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身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一个上级指标或是形象工程,而是必须落到实处的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自身,更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本[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篇10

活动总结

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精神,我校广泛开展了以少年为主体的法制教育宣传周,先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泛、深人、持久的教育,不仅增强了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少年违法犯罪的态势。为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了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现把近期学校法制工作总结如下:

1、领导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非常重视法制教育工作,为了搞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书记、德育主任和大队辅导员参加的法制教育领导小组,明确规定各年级由年级组长、班级由班主任教师具体负责法制教育工作,全校形成了法制教育网络,层层有人负责,把这一工作落到了实处。

每学期开学伊始,领导班子就召开工作会议,首先排查学校法制教育的落实情况,由于学校一贯重视制度建设和各级各类制度健全,党支部上与机关党委、唐店派出所,下与各年级组要害部的负责人签定了校园法制教育责任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法制教育网络。

2、在教育内容上坚持预防犯罪和明确权利义务、维护自身权益相结合,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对少年儿童进行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一代“四有”新人,因此对

少年儿童进行法制教育就既要讲预防犯罪的内容,又不能单纯局限此方面的内容。让少年知道法律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公平公正,就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相统一;法律允许公民充分行使权利,同时又必须履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也不能只尽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真正知道什么是合法的,可以做,应该做,哪些是禁止做的,不能做,知道怎样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通过教育,增强了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法律素质。

3.在教育方法上坚持讲座与其他灵活多样的形式相结合。对少年儿童学生上法制讲座,面授为主是以往普法教育的基本形式,因为它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简便易行。因此我们始终坚持了这一基本做法。利用国旗下讲话、晨会、班队课宣传法制知识,邀请派出所、交通等部门来校作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少年儿童法制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法伴春”法制知识比赛等活动。所有这些,不仅把少年儿童法制教育搞活,也提高了少年儿童学法的兴趣。

为进一步强化消防管理,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消防意识,11月9日利用学校红领巾进行消防教育,教育学生怎样使用消防器材,发生火灾怎么办,如何报警,采取什么样的安全自救措施,并投入3000余元将所有消防器材更换一遍,专门制作了消防安全疏散通道标志,学校消防安全责任明确,管理制度落实,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明显提高。

学校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如:课间活动不追逐、不打闹、如何保护自己

不受伤害、每年学校都召开班会、校会、结业典礼对学生进行防溺水、防火、防盗、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4、在教育对象上坚持以少年儿童学生为主体,与兼顾教师、家长相结合。少年法律素质的高低、好坏固然决定于少年自身的素质,但教师和家庭的素质也至关重要,身教重于言教。坚持在对少年学生上好法制课的同时,把法制教育延伸到家长学校和教师中间。

总之,我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提高,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深入的法制教育,许多学生都自发地组织开展向“三室一厅”(录相室、电子游艺机室、台球室、歌舞厅)告别和崇尚科学、远离邪教的签名活动。一些原来品质较差的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也大多有了转变。

2、少年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同坏人坏事作斗争。通过法制教育,许多学生纷纷自发组织起来争当“义务小交警”、环境保护小卫士等。

3、推进了学校文明校风的建设。通过法制教育工作,把法制教育与治理校风校纪、改善教育环境结合起来,校风、校纪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篇11

关键词:成人礼;成人礼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45-01

一、成人礼与成人礼教育

成人礼又称“成丁礼”或“成人仪式”,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普遍的,针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方式。世界上的不同民族都根据自己的传统和习俗,举办各种成人仪式,来标志一个人进入了崭新的人生阶段。

国外的成人礼形式多样,主要有标志型成人礼、考验型成人礼和教导型成人礼三种。非洲的部分部落是“割礼”、“凿牙”,刚果的一些部落的成人礼是“锉牙”,有些部落则是纹身、染齿。这些都属于标志型成人礼,通过具体的标志物,个人的身份得以辨识,考验型成人礼主要通过一些冒险活动,锻炼青少年勇敢、坚毅的品性。如墨西哥海滨的成人礼是身上系着一块大石头游过一条海峡。教导型的成人礼多出现于女子中。如赞比亚女子的成人礼是过隔离生活,期间要遵守各种清规戒律,学习家务劳动,歌舞和其他未来作为妻子所必需的事情。

我国的成人礼始于西周,形成了一整套的“周礼”体系。而在“周礼”之中,又以“冠礼”为先。 “冠礼”指给刚成年的男子带上帽子,是成年的标志;女子成年,则要举行“笄礼”,改变幼年时的发式,是女子成年的标志。我国继承了成人礼的传统,在青年18岁时举办成人礼,成人礼使青年获得了成熟感和神圣感,同时是社会对成年学生进行寄托期望和勉励的重要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8岁成人仪式是青少年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一座精神桥梁。

青年的身心特点使青年向成人的顺利过渡成为可能。青年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已经具备了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能力,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其次,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年人要求得到人们的尊重,希望人们把他当作成年人看待,而不是继续被人们当作孩子;要求参与社会事务、享有跟大人一样的权利等。因此,成人礼教育是适应青少年这一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实施的,目的是使青少年获得成年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成年人的意识,以进行社会角色转换,促进青少年自身成长和社会化,促进社会的发展。通过成人礼教育,帮助受教育者的现在和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生命意义的建构与价值的提升;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成人礼教育的重要性

成人礼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的表达,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激发青少年的成人意识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成人礼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指向生命自我,使个体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超出受教育者自然存在的直接需求,理解生命的意义,形成成人意识;三是进行生命的升华,积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青少年经过成人礼,标志着与无责任的未成年时代诀别,成为对社会有责任的公民。然而,成人礼教育还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学生还存在着缺乏主动性、缺乏常识性、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他们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树立起成人意识,缺少必须的成人教育。因此,加强成人教育,强化学生成年人的责任和意识,培养学生作为成年人的一些基本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成人礼最本质的特征是标志着一个人已经完成了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转变。这就意味着这个人已经被接纳为正式的社会成员,拥有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一个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成人礼教育是为了适应青年阶段向成人阶段转变所采取的措施,对青年个体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接受成人礼的青年来说,这个时候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成人礼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影响。有关生产、生活、婚育、社会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为他们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创造了条件。从接纳青年为正式成员的社会来说,青年是社会的生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活跃分子,只有将青年们引入正确的轨道,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青年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如果引导得好,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果不及时引导或者引导不当,就会成为不利因素,就会出现社会问题。成人礼教育是及时引导青年的一种有效手段,对青年个体的个性化、社会化,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无论是从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上,从青少年身心发展上,社会性发展上,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举行成人礼教育活动都是十分必须的。

参考文献:

[1] 张伶俐,吉成名.论成人礼的教育功能[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3).

[2] 施克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契合点,试论岁成人礼教育的必要性[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4).

[3] 张 云.教育首先要培养健康人,论18 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意义[J].青年教育,2006.

[4] 王振存,教育改革应加强 18岁成人仪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J].华北水利水 电学院学报,2008(4).

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篇12

关键词:感恩教育,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回报

一、感恩教育的实施及内容

笔者曾在供职的河南工程技术学校北校区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一)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不仅赐予孩子生命, 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贪黑挣钱供养孩子读书, 把孩子养大成人, 非常不容易。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消费观, 适当消费。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 是做人的道德底线,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 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呢?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教育, 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 知道父母给他们每笔钱背后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 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 孝敬父母, 感激父母。

活动方式:

1. 举行主题班会:“算算亲情账, 感知父母恩”。

将自己一学期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 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一学期多少, 一年多少, 长这么大又花了多少?

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 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

每位同学算出的账形成书面文本, 寒假回家后请父母批阅、签字, 返校后交给班主任保存。

2. 开展征文活动。

征文题目:《我的父亲母亲》、《写给父母的话》、《父母的手》、《还给父母一个吻》、《我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相册》

(二) “感谢老师教育我”活动

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学生知识, 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活动方式:

1. 演讲:《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 老师》

2. 征文:《给老师的一封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

3. 小报比赛:主题《我爱我师》

(三) “感谢他人帮助我”活动

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他们不仅在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 更与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 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了欢乐和充实。

活动方式:

1.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个人, 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情。

2.“我为同学做一事”。

3.“今天我值日”活动。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是一种文明, 是一种品德, 更是一种责任。人有了感恩之心,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更加亲切,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 生命将得到滋润。

(一) 感恩教育能够弘扬民族优良传统,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等关于感恩的故事, 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一种人生境界、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只有用感恩之心回报他人的帮助, 才会使我们所处的社会更和谐。

(二) 感恩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中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 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在基础教育阶段,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 学生的美德教育成了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学会对生活感恩, 对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感恩, 进而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 对父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 这对进一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 大中专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些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 忘记了那些帮助过、照顾过、爱过自己的人, 甚至伤害了他们, 所以大中专学生亟需补上“感恩”这一课。

(三) 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建和谐社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 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大中专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 不仅应当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 更应当成为社会的道德精英。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 是道德价值的源泉, 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 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帮助大中专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建和谐社会, 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晴雯让.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6 (5) .

[2]任江林, 孙振东.感恩教育[N].人才开发, 2007 (9) .

上一篇:歌颂学校的诗歌朗诵稿下一篇:行政组织学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