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干部任职证明

2024-05-28

学生干部任职证明(精选9篇)

学生干部任职证明 篇1

1积极影响方面

(1)增强合作和团队意识。班干部在班级工作和班级事务中,扮演着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班级活动的策划、组织、大多由“干部阶层”决定,在班级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班干部开展班级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普通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为了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大多数普通学生非常配合班干部的指挥,扮演着服从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普通学生可以从大局出发,放弃个人主观意愿,尽量按要求与其他学生配合共同完成班级活动。对普通学生的社会化来说,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对他们今后的社会化起到积极的影响。

(2)培养评价“领导者”的能力。班干部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的表现,普通学生都看在眼里。称职的班干部能对工作认真负责,组织管理能力较强,能平等待人等。班干部的实际表现与普通学生对他们的角色期望是否一致或基本一致,决定他们对班干部能否胜任这一职位做出评价。若与他们的期望基本一致,则做出肯定评价;否则将做出否定评价。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评价能力。

2班级学生社会分层对中学生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区分人们在整个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位置,由此分辨社会中不同的活动集团——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层次。社会分层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的实质,同事也体现了社会各阶层对稀缺资源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程度上的差异。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他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社会不平等。并提出了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主要有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和权力四个方面。

学校中的班级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社会,在班级这一微型社会中,学生分层现象也客观存在。班级学生社会分层是指根据学生占有学业成就资源,班级组织资源,同伴群体资源的方式来决定学生在班级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比如根据学生占有学业成就资源的情况,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同伴群体资源的占有情况来看,班级学生被分为三个层次:“受欢迎者”、“受忽视者”、“受孤立者”。还有就是本文要探讨的班级组织资源的占有和分配造成的班级学生的分层现象。

从班级组织资源的占有来看,即班干部职位的占有,在班级这样一个奠基性学习者的组织中,实际上也存在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与“群众阶层”。占有班干部职位也即拥有班级管理权力的少部分学生易形成所谓的“干部阶层”,未获得班级管理权力的大多数学生则相应成为“群众阶层”。这一分层现象的实质是班级组织资源的分配不均。班干部职位长期以来为少数学生所占有,剥夺了班级普通学生对这一组织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从而也剥夺了大多数学生担任班干部职位为全办同学服务和锻炼自我发展能力的机会。

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扮演着策划、组织、领导的带头人的角色,而普通学生则要听从班干部的指示和领导,是被动地配合者和服从者。普通学生大多时候与班级活动的决策无缘,长此以往,大多数普通学生便觉得班级集体活动就是班干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便会慢慢地对班级活动丧失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的情况对和谐班集体的建设有影响,同时对普通学生来说也浪费了通过活动锻炼成长的机会。

作为“干部阶层”的班干部,在普通学生面前,掌握着班级纪律的管理权,不时地传达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命令,扮演着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体验着由“干部阶层”所带来的高低位和高权威。而作为“群众阶层”的大多数未担任班干部的普通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只能遵从班干部的安排和命令,不能把自己对班级活动的想法大胆说出来转化为现实,只能处于被管理和被领导的地位。加之有些班干部常有错误的“官意识”,在管理班级纪律时滥用手中的“权力”,就会更加增强普通学生被管束的体验。可见,由于班级管理权力分配不均带来的班级学生分层现象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同时,在配合班干部搞好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固然可以培养普通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但若在这个过程中普通学生养成一味服从的习惯,遇事缺少主见,易听任他人摆布,则对其以后的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班级学生社会分层不利于大多数普通学生参与班级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的是不平等,对其以后的人格健全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对全体学生更为有利的班级组织资源的分配方式和任职过程。

摘要:班干部职位是班级中的稀缺资源,只有班级中的少部分学生能够获得这一资源从而担任班干部,为班集体服务,而大多数普通学生没有机会担任班干部。班干部的任职过程对普通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其积极影响,降低消极影响。

关键词:班干部,任职过程,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陈桂生.班级民主管理意见提纲[J].江西教育科研,2002(11).

[2]刘云彬,吴康宁,程晓樵等.小学班级中学生角色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3).

[3]吴康宁.班级中的工具性角色、表意性角色及其引导[J].教育评论,1991(5).

[4]汪昌华.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的涵义及成因[J].教学与管理,2006(2).

学生干部任职证明 篇2

关键词 班干部 任职过程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班干部职位是班级中的稀缺资源,只有班级中的少数学生可以获得这一资源,而大多数普通学生并没有机会担任班干部。班干部的任职过程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积极影响方面

(1)增强合作和团队意识。班干部在班级工作和班级事务中,扮演着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班级活动的策划、组织、大多由“干部阶层”决定,在班级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班干部开展班级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普通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为了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大多数普通学生非常配合班干部的指挥,扮演着服从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普通学生可以从大局出发,放弃个人主观意愿,尽量按要求与其他学生配合共同完成班级活动。对普通学生的社会化来说,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对他们今后的社会化起到积极的影响。

(2)培养评价“领导者”的能力。班干部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的表现,普通学生都看在眼里。称职的班干部能对工作认真负责,组织管理能力较强,能平等待人等。班干部的实际表现与普通学生对他们的角色期望是否一致或基本一致,决定他们对班干部能否胜任这一职位做出评价。若与他们的期望基本一致,则做出肯定评价;否则将做出否定评价。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评价能力。

2 班级学生社会分层对中学生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区分人们在整个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位置,由此分辨社会中不同的活动集团——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层次。社会分层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的实质,同事也体现了社会各阶层对稀缺资源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程度上的差异。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他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社会不平等。并提出了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主要有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和权力四个方面。

学校中的班级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社会,在班级这一微型社会中,学生分层现象也客观存在。班级学生社会分层是指根据学生占有学业成就资源,班级组织资源,同伴群体资源的方式来决定学生在班级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比如根据学生占有学业成就资源的情况,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同伴群体资源的占有情况来看,班级学生被分为三个层次:“受欢迎者”、“受忽视者”、“受孤立者”。还有就是本文要探讨的班级组织资源的占有和分配造成的班级学生的分层现象。

从班级组织资源的占有来看,即班干部职位的占有,在班级这样一个奠基性学习者的组织中,实际上也存在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与“群众阶层”。占有班干部职位也即拥有班级管理权力的少部分学生易形成所谓的“干部阶层”,未获得班级管理权力的大多数学生则相应成为“群众阶层”。这一分层现象的实质是班级组织资源的分配不均。班干部职位长期以来为少数学生所占有,剥夺了班级普通学生对这一组织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从而也剥夺了大多数学生担任班干部职位为全办同学服务和锻炼自我发展能力的机会。

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扮演着策划、组织、领导的带头人的角色,而普通学生则要听从班干部的指示和领导,是被动地配合者和服从者。普通学生大多时候与班级活动的決策无缘,长此以往,大多数普通学生便觉得班级集体活动就是班干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便会慢慢地对班级活动丧失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的情况对和谐班集体的建设有影响,同时对普通学生来说也浪费了通过活动锻炼成长的机会。

作为“干部阶层”的班干部,在普通学生面前,掌握着班级纪律的管理权,不时地传达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命令,扮演着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体验着由“干部阶层”所带来的高低位和高权威。而作为“群众阶层”的大多数未担任班干部的普通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只能遵从班干部的安排和命令,不能把自己对班级活动的想法大胆说出来转化为现实,只能处于被管理和被领导的地位。加之有些班干部常有错误的“官意识”,在管理班级纪律时滥用手中的“权力”,就会更加增强普通学生被管束的体验。可见,由于班级管理权力分配不均带来的班级学生分层现象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同时,在配合班干部搞好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固然可以培养普通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但若在这个过程中普通学生养成一味服从的习惯,遇事缺少主见,易听任他人摆布,则对其以后的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班级学生社会分层不利于大多数普通学生参与班级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的是不平等,对其以后的人格健全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对全体学生更为有利的班级组织资源的分配方式和任职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班级民主管理意见提纲[J].江西教育科研,2002(11).

[2] 刘云彬,吴康宁,程晓樵等.小学班级中学生角色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3).

[3] 吴康宁.班级中的工具性角色、表意性角色及其引导[J].教育评论,1991(5).

[4] 汪昌华.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的涵义及成因[J].教学与管理,2006(2).

学生干部任职证明 篇3

一、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任职的意义

高校领导干部大多源于本校,是在本校从普通教师一步一步培养成长出来。虽然他们学科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但也难以避免同学同班子共事、师生同班子共事等情况,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可以打破既有结构格局,充分发挥交流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在1962年谈及党的干部工作时曾指出:“干部在这里呆一呆,那里呆一呆,接触的面广一些,知识也多一点。”[1]近年来,教育部党组不断加大直属高校正职交流使用力度,目前75所直属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一半以上实现了交流任职。地方高校也是一样,规定两位主要领导必须有一位是交流的。

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任职一方面对交流的干部来说是一个培养锻炼的过程,使得他们必须不断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形成新的工作思路,促进个人工作经验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对现有领导班子成员也具有培养性,需要他们以宽容之心,促进班子成员互相学习、磨合与融合,汇聚成新的发展动力。同时,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任职也会给大学文化注入新的精神。高校主要领导干部交流,必然带来新的工作作风和新的办学理念,必然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当然,在肯定干部交流成绩的同时,也应客观认识到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典型的就是“水土不服”现象。

二、大学文化与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任职

1. 大学文化的特征

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下的文化,这就决定了不同高校之间的文化存在共性。但是,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学校特征和区域特色,这也决定了大学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大学校园人物角色可分为学生、教师、职工和管理人员,不同群体因其身份、年龄、职责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可划分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职工文化和管理者文化。学生文化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教师文化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知识技能、言语习惯等,它是一种区别于其他行业的职业文化。学校职工则主要是指教辅和后勤群体,他们在不同岗位都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反映着自身的文化。管理者文化则反映了学校管理群体特别是学校领导的价值观念、工作风格、领导艺术、思维模式等。

在四个不同角色的文化中,影响最大的是管理者文化。在学校管理群体中,首要的角色是学校主要领导。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领导行为小组分析了一千多种描述领导行为的因素,最终归纳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抓组织”就是要明确工作目标,厘清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关心人”是指抓好团队建设,听取班子里其他人意见,尊重下级意见,尊重下级情感和需求。领导艺术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根据领导行为的差异,可以将管理者文化分为专断型、民主型、权变型和放任型。大学的管理者文化制约着领导行为方式,不同的行为方式是受高校不同的管理者文化所制约的。在大学文化中,学校管理者文化特别是主要管理者文化处于主导地位。可以说,有怎样的管理者文化,就会有怎么样的大学文化。大学管理者要将文化意识贯穿于管理之中,分析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职工文化的特征,努力塑造尊重传统、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2]。

2. 高校领导干部交流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以后,一般会出现四种情况:一是很快地融入新的单位,打开工作局面,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二是适应比较慢,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工作逐渐有了起色,逐步得到大家认同;三是虽然满怀信心,但想法和做法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师生的意见较大,学校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四是工作起色不大,学校一如既往,工作业绩平平,甚至引起师生的质疑。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可以认为是交流干部自身的管理者文化与新任职高校的大学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带来的结果。

团体在文化上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不可小视,但个人在文化上的地位和作用,却要重要得多。因为团体就是若干个人的组合,团体在文化形成发展上的地位作用如何,完全取决于组成团体的个人。也就是说,文化的产生既有赖于个人的努力和创造,文化的发展还要有赖个人的才能。这一点,陈予经曾说过“个人和文化的关系,是要时时注意的,而特别是关于才能和创造文化的首领方面”[3]。

不同人的成长背景不尽相同,他所受到的文化影响也不同,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不同的文化烙印,高校领导干部当然也不例外。高校主要领导干部的交流必然自觉不自觉地把原来学校的文化带到新的学校,他们对学校的物化的文化形态、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原有的大学文化。所以说,高校主要领导者的管理文化对整个大学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高校领导干部的交流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高校领导干部的交流,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接触。领导干部到新高校的适应过程,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领导干部身上有着浓厚的原来高校的文化特点,来到一个也具有自身特点的大学文化之中,两种文化的差异势必带来冲突,势必要经过从冲突、交流到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的融合程度如何,就决定了领导干部在新的高校的融合程度,也就决定了领导干部在新的高校是否能够得到认同。

3. 高校领导干部交流最终促进大学文化的进步

高校领导干部自身的文化特点和新任职高校文化的融合,当然这两种文化也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而是各有自身特点或稍有差异的两种文化,应当有一定特色遵循的。这两种文化总体趋势应该是趋于一致与和谐的,这就带来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种从融合到进步,必须经历一个过渡时间。这个过渡时间因其文化差异和个人适应能力可长可短,两种各具特点的文化接触,经过一定时间才能趋于和谐。文化和谐的过程就是文化进步的过程,文化冲突和融合是文化进步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领导干部既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特征,又要对新学校文化采取宽容、尊重和学习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交流任职的领导干部要坚持自己的价值原点,避免自身文化盲目顺从而失去个性,或者被新任职高校的文化完全同化。因为迎合了新任职学校的大学文化,虽不会有什么文化冲突可言,但自身的文化元素没有给学校带来新的文化气象,学校的发展没有因新领导的加入而激发应有的活力,许多问题依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很多不好的作风依然延续,师生自然也将不会满意。

高校领导干部交流的最终结果要体现在促进大学文化的进步上。两种有异同的文化在过渡期,有时表现是平行的。不过这种平行,不外乎是文化变换中的一个过程。他们的结果和趋势,必然是朝着和谐方向发展的。两种不同文化接触以后,无论他们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独立的生存。因为接触一旦发生,就会生成一种新局势,产生新要求和新趋势。交流任职的高校领导在释放和引进原来的文化元素时,如果没能把握好节奏,跨越了文化交流融合的应有过程,往往结果是事倍功半。也就延缓了文化融合的时间,延长了学校广大干部职工的适应期,甚至延误学校事业的发展进程。这种改变会造成短时期的混乱,但最终会形成文化的一致。冲突的结果产生更加先进的文化,一位领导把原来学校文化中的积极因子,融入到了新任职高校的大学文化之中,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

三、对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任职的建议

1. 要创新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制度

建议实行高校主要负责人“必须交流制”。高校的主要负责人是指高校的党政一把手。高校党政一把手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对一个学校来说影响重大。党政一把手的交流对于高校的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皆有裨益。可实行“考核提拔交流制”,对于拟提拔担任学校主要负责人的高校领导干部,可实行异校交流。这样给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创造一个重新开始的外部环境,对于干部个人来说既是考验,又是锻炼,既是学习,又是实践。可以实行“届中交流制”。高校党的主要负责人每届任期一般为五年,行政主要负责人也可以采用任期制。为了更灵活使用干部,可以进行届中交流任职。还可以实行“换届交流制”,上级组织部门在高校换届时,可对高校党政负责人通盘进行交流任职。

建议实行校级领导班子部分交流制。高校领导班子中的副职,由于长期在一所高校任职,不但缺少新鲜感、开拓性和创新性,还容易形成经验性的固定思维模式,不利于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可以开展副职领导干部校际交流,把高校副职交流到其他高校,在新的环境下开展工作。也可以在本校内,进行岗位交流。在一所高校中,如果长期分管某一项工作,容易产生惰性,可以灵活设定工作年限或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实行领导班子内部轮岗。

建议实行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主要负责人的交流制。这种交流任职在个别地区或高校实践过,效果较好。对地方高校到部属高校任职的同志来说,有助于其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对于部属高校到地方高校任职的同志来说,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

2. 交流任职的高校领导干部要慎重对待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起创造、共同遵循的文化形态;是高校师生在大学里的所有活动方式、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综合反映;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有机统一。大学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主体,高度的精神凝聚,深厚的文化渊源,丰富的构成内容,大学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的共性,更具有一所高校独特的个性。交流任职的高校领导干部需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在交流融合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高校的文化水平。相反,如果交流的领导干部不尊重新任职高校的文化传统,所有的事情都另搞一套,对学校来说无疑是灾难。上级组织最初的出发点,期望通过交流给高校注入活力,注入正能量也就难以实现。

这要求交流任职的高校领导干部,要慎重对待大学文化建设。既不能全盘否定新任职高校的大学文化,也不能全部照搬原来高校的大学文化。就大学文化本身来说,难以比较出哪一所大学比另外一所大学文化好,正如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样,不能说孰优孰劣。所以,交流任职的高校领导干部来到新的高校,在考虑各项工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工作中的文化问题。这种考虑不能是迎合,而是要借鉴和提升,把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原任职高校的文化元素,融入新任职高校的工作之中,形成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大学文化。具体到校园规划,学校建设,出台制度,都要考虑文化因素,要彰显出本校的文化特色,尽量避免与传统校园文化的冲突。如果出台某项制度,与该校的传统文化存在冲突,就很难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和接受,甚至难以实施,成为一纸空文。

摘要:高校领导干部是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任职是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大学文化中,学校管理者文化特别是主要管理者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领导干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交流干部自身的管理者文化与新任职高校的大学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要创新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制度,交流任职的高校领导干部要慎重对待大学文化建设。

关键词:干部交流任职,高校干部交流,文化冲突,融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贺宏志.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3,(3).

学生干部任职证明 篇4

关键词:组训;一堂课;任职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方案对生长干部任职学员“指挥与组训能力”培养有明确的要求,装备保障技术类院校侧重装备组织训练素养的培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对生长干部任职学员的指挥与组训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拟制训练计划、编写教案(含配套课件制作)、理论授课、组织装备实作训练等四项内容。组训“一堂课”是一种变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的新型教学方法,是让学员结合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选取特定研究内容,走上讲台,承担一次30分钟左右的理论授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推出4年来,通过不断实践与总结,在人才质量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显著提升了训练效果。

一、“一堂课”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堂课”是为适应信息化战争而对军事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领导品质提出的新要求,为充分发挥学员在任职教育阶段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而采取的有效措施。该活动主要让学员承担一次30分钟紧密结合装备的理论授课,通过指导、带教、试讲、练讲、观摩评比等环节,促进学员各项素质的提高。在任职学员中开展“一堂课”活动,旨在对学员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进行锻炼,充分发掘学员的自身特长和优势,最终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部队的任职能力。

实施组训“一堂课”的必要性源于学员任职岗位的特点和施训需求。装备保障类任职岗位对学员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要具有良好的带教能力。航空兵四站指挥专业学员完成任职培训回到部队后,将承担电源车、空调车、油泵车、制氧车等多型装备的使用、维护、管理、指挥等内场生产、外场飞行保障工作。学员良好的组训能力是装备使用、装备维护、装备管理、装备指挥等能力的综合体现和实施基础。

通过集中强化训练和暑期军事强化训练,学员的军事技能、身体心理、意志品质和作风纪律得到了全面地锻炼,打牢了学员的军政素质基础。

在任职培训阶段,结合执掌装备进行带教能力的培养则是一个重要环节,采用以理论授课为主的“一堂课”等强化训练,是任职阶段打基础、练能力的另一重要阶段。

二、“一堂课”的组织与实施

“一堂课”验收是在毕业考核阶段,而功夫应下在日常准备过程中。“一堂课”的实施通常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领受任务阶段

根据航空兵四站专业学员预分配部队的岗位特点,通常在第二学期开始,在专业课程全面展开时进行“一堂课”的布置。让学员分别从涉及电源车、充电车、油泵车、空调车、制氧车、充氧车、制送冷车、空压机等装备中选取三个组训科目,每个科目包含“一堂课”及“实装组训”两个子课目。

(二)教学法及多媒体制作阶段

学校统一组织,选派在教学法和多媒体制作方面造诣高的教员给学员上大课,进行两个专题辅导。

一是教学法讲座。使学员了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基本理论;使学员掌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基本教学方法;使学员在明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前提下,具有按照规定编写讲稿和教案的能力。

二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是把电、光、形、声等多种形式巧妙地组合起来的技术。因此,它具有图文、动画、声音、影像并茂的特点。制作步骤主要包括整体结构设计、文字脚本编写、图片动画制作、配置声音等。

(三)编写讲稿、试讲练讲阶段

在明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认真地消化吸收、研究,按照规定编写讲稿和教案,并在教员的指导下,进行试讲练讲。授课过程中,要求教学目的明确,完全符合科目训练的要求;教学内容准确,层次清楚,重视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时间分配恰当。在实际授课时,要求声音洪亮,表达准确,逻辑性强,语言生动、简练,文字规范,演示熟练;教学手段灵活,与教学内容适合;军容风纪满足要求,仪表端正等。

(四)检查、验收阶段

学员同时准备三个课例是一项辛苦的工作,费时、费力,教员必须及时跟进分阶段检查、验收、交流,才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按照45天、20天、15天的间隔,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对所有学员第一个课例、第二个课例、第三个课例进行现场听课、检查、讲评。

(五)学校评比阶段

毕业综合考核前,从航空兵四站指挥专业学员中选取两人各准备一个课例,参加校区统一组织的观摩评比,争取好的成绩。

三、“一堂课”的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基于执掌装备的“一堂课”强化活动,上挂军政基础训练,下联毕业综合考核,实现多种能力的融合,使任职学员专业素养得到大幅提升、固化。

(一)上挂军政基础训练

学员“担任”教员进行授课,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讲”、“写”、“演”、“画”能力,军政基础训练中的军事队列指挥、公文写作、演讲比赛等科目的开展较好地锻炼了学员“讲”、“写”、“演”能力,也使学员确切体会到军政基础训练的重要。

(二)中间促进任职岗位课程学习

开展“一堂课”活动,对任职岗位课程的学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航空兵四站专业八大类装备教学包含在“航空供电保障装备”、“航空气体保障装备”、“航空油空保障装备”等课程中,学员选取的课例都来源于任职岗位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所学为所用,开展“一堂课”无疑将促进学员对课程中专业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装备原理等内容的理解。通过开展这项工作,每个学员都要选取八大类装备教学内容的三类装备作为授课内容,需要他们积极准备,在业余时间思考、总结、提炼。经过不断磨练,任课教员普遍反映学员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认可度提高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讨论、研讨的氛围非常浓厚。

(三)下联毕业综合考核

学员毕业考核时要进行实装组训考核、四站专业岗位资格认证考核等,其中,实装组训考核是由学员担当教官,结合装备进行带教训练;岗位资格认证考核要求学员按照考核标准对八型装备熟练地掌握,并参加毕业前由部队人员当考官的联合考核。“一堂课”的实施实现了由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循环上升,实现了军政基础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充分融合,对实装组训所需要的带教能力、岗位资格认证考核所需要的专业技能都具有潜移默化地促进作用。

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学员在进行实装组训工作时,“讲”和“演”都进行得淋漓尽致;在技能考核中,动作规范、调整到位,体现出非常高的专业素养。

四、结语

开展“一堂课”活动,是提高学员任职岗位能力的需要,所带来的综合效益是非常显著的。从显性方面看,它使实装组训组织规范合理,带教效果好;促进技能训练水平提升,岗位资格认证高效完成;第二学位答辩汇报材料制作精细,答辩汇报切题、全面。从隐性方面看,学员的任职信心、研究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学院学生干部任职大会策划书 篇5

一、大会背景

院团委、院学生会、院青协、院社联,从建立至今已走过了几届历程,在校领导和工作组老师们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院四席再这几届的探索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风格和工作机制。为了适应学院发展的趋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前几届的运作和发展,院四席在对组织架构进行了改革更新,而今,经过老师及学生代表的精心挑选,确任了新一任的干部,特策划举行干部任职仪式大会以宣布成为正式干部。

二、大会目的、意义

通过干部任职仪式,见证新一任干部宣誓上任的庄严神圣一刻,也以此勉励新任干部戒骄戒躁,要继续努力,继续为全院全体同学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激励下一界的11级学生干部内心那激扬奋斗的心,也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三、大会简介

(一)、大会主题:10级学生干部任职大会

(二)、大会时间:另行通知

(三)、大会地点:另行通知

(四)、参加人员:全体院学生干部

(五)、活动对象: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院团委、院学生会、院青协、院社联全体10级学生干部

(六)、主办单位:院团委实践部

(七)、协办单位:院团委督办处

四、大会前的准备工作

(一)、在四席中做好宣传,拟写通知

(二)、场地的借用,桌、椅、音响、桌签、茶水的准备

(三)、会场布置

1、大会前准备的横幅

2、主席台的布置

(四)、交接任职书的准备(老部长交给新部长的任职书)

(五)、礼物的准备(新部长送给老部长的礼物)

(六)、注意事项

1、参加此次大会人员必须提前十分钟到场,以便工作人员进行安排,如有特殊情况请与主办单位联系。

2、活动过程要求参加人员自身要维护好现场秩序,保持全场安静,并要求把手机调到振动或关机状态。

四、大会流程

(一)、参与人员入场

1.播放背景音乐

2.礼仪小姐站在预定的位置引领嘉宾入场

(二)、主持人宣布任职大会开始,开场白介绍

(三)、嘉宾致辞

(四)、上一任干部代表发言

(五)、任职环节(播放背景音乐)

1.老干部颁发任职书给新干部

2.每个部门新干部接受任职书以后都要与老师或前任部长合照

3.主持人宣布接旗仪式(庄重而严肃,前任干部向新上任干部传递旗帜)

4.新干部代表发言宣誓

(六)、给上一任干部送纪念礼物(新干部向老干部送礼物)

(七)、主持人宣布任职大会仪式结束

(八)、老师与全体受任干部合影留念,与全体新旧干部合影留念

(九)、全体学生干部合唱一首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十)、人员有序退场

五、后期工作

(一)、收集任职仪式相关照片,资料

(二)、活动经费的汇总,单据的报销

学生干部任职证明 篇6

大学生村干部XXX同志在村任职的工 作 情 况

XXX,男,汉族,XXX年X月XX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2004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杨楼镇XXX中心村党总支副书记。

该同志在任职期间表现情况如下:

一、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立场坚定,党性强,理想信念明确,思想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

二、作风优良,服从组织,服从领导,团结同志,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都能以身作则,为单位同志作出了表率。

三、严律己、和蔼亲。该同志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大学生村官的各项规定,严格遵守县、镇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为人谦虚,作风严谨,待人和蔼,有很强的廉洁自律意识,处事十分沉稳。

四、在虚心向老同志学习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利用其知识优势,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村内办公自动化,同时该同志工作勤勉,脚踏实地,能够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在XX村任职以来取得积极有效的主要工作有:1

(1)协助村里开展土地整理项目。今年共硬化生产道路3条,总长2150米,新打机井8眼,解决我村970户群众、4200多人生产生活之需。

(2)20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收缴工作,主动承担起政策宣传任务。使村里顺利筹款293450元,参合率达到 97%。

(3)积极宣传2012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耐心解答干部群众的问题,在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共筹款270900元,参保率为57.5%。

(4)充分利用“村远程教育管理员”这个特殊身份,对党员干部进行了党的路线、文化知识、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学习、培训;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20人次。

(5)积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对少数民族群众以诚相待,注重倾听民族同胞的意见和要求,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努力为民族同胞办实事、办好事。于2011年12月被中共XXX市委组织部、统战部,民族宗教局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先进大学生村干部”称号。

XXX同志工作勤勤恳恳,认认真真,态度积极主动,勇挑重担,作风踏实,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严于律己,迎难而上,具有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和永不服输的战斗作风。

XX镇XX村委会

学生干部任职证明 篇7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一、任职教育突出学员主体地位,要求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在校期间能学到什么?这是任职教育参训学员最关心的问题。任职教育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以及更强的创新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重在赋予学员相应的岗位任职能力,具有明确具体的岗位指向。要着眼岗位任职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核心是要解决院校教学内容陈旧、与部队实际贴得不紧的问题。当前,不少部队反映,院校对部队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对人才岗位需求把握不准,教学内容与部队实际脱节,存在一定的“训非所需、学非所用”和“过硬而又过时”的现象。院校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应当按照“精、新、实”的要求,删繁就简,削枝强干,把学员任职能力最直接、最必需的内容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在有限时间内为学员提供最为有效、最富价值的知识,赋予最管用、最过硬的能力,使在校所学尽可能贴近部队所需。

二、任职教育突出学员主体地位,鼓励开展研究式教学

任职教育鼓励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式教学。主要是创设案例问题情境和研究条件,把现实问题以高度浓缩的形式带入课堂,引导学员抓住案例中的主要矛盾与冲突,激发学员的创新思考。在教员的引导下,以重大研究课题为主题,通过学员个人或小组攻关,对主题进行讨论、剖析、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再进行综合交流的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强调了对学员思维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重点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参与研究可有效地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学员的主体性,体现了“以学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研究报告不设标准答案,学员可以充分求新立异,弘扬个性,突出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攻关研究的过程可使学员掌握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锻炼学员在实践中解决任职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职教育强调以思辩为基础。主要是充分发挥学员个体、群体的作用,坚持以思为主、思辩结合,按照开放、民主和集约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员阐述独立见解和进行辩证性思维。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教学原则,把学员作为推进任职教育改革的生力军,着力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把任职教育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双方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

三、任职教育突出学员主体地位的实践探索

按照任职教育突出学员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我们在总装备部拟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培训班的《航天科研试验项目管理综合演练》和《技术创新管理》课程中进行了尝试。

(一)《航天科研试验项目管理综合演练》课程做法

《航天科研试验项目管理综合演练》课程是航天试验系统高级专业技术干部的任职岗位必修课。课程与航天科研试验实践结合紧密,可操作性较强,对强化参训学员的项目管理能力,提高团队合作、集智攻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授课对象为来自航天试验一线的拟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干部,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按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研究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以提高航天科研试验管理水平为目标,以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为重点,全面优化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大力推行“自学——研讨——演练”的教学模式。

项目管理综合演练是一种系统、立体、理性认知与感性领悟相结合的项目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有效之法。项目管理综合演练系统在先修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努力营造近似现实的项目管理情境,有效地调动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团队为组织单元的综合演练教学方法,学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融合的过程中内化和升华对项目管理的认知,从而提高对项目管理现实特定环境的感悟,共享项目管理实战的收获和体会,培养项目团队的协作精神,感受项目管理的文化,提升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通过项目管理综合演练,加深学员对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把握。项目管理综合演练为学员创建一个应用实践的环境,以团队为单元,让学员亲自体验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的整个过程,并将项目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沟通与冲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体管理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用到项目管理具体案例实践中去,在具体案例实践中通过对项目管理的哲学理念、思维方式的挖掘提炼,并与项目管理的技术方法科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对项目管理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应用,以适应科研试验部队高级职称岗位任职需要。

在课程开始时首先明确了两个原则,一是教学过程中遵循“学员主体,教员主导”的原则,由各小组结合航天科研试验实践来确定具体演练项目,给学员充分的自由度。教员为学员提供详细的参考案例和各种相关资料,并在需要时适当给学员以指导。二是明确“全员参与”原则,要求各小组成员认真参与本小组的项目,完成项目组分配的任务。在总结阶段各小组成员要逐个汇报工作,根据个人表现给出成绩。

由于要从各项目组中评比出优胜项目组,这激发了参训学员的学习热情,各小组集思广益,想方设法做好各自的工作,力争做出自己的特色,以图最后胜出。教员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对各组进行巡视,了解各项目组的工作进展情况,考察小组成员的工作态度,对项目组遇到的困难给出适当的指导。在总结阶段,对各项目组的工作进行了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对表现突出的个人也提出表扬。课程的教学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技术创新管理》课程做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军队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各类人才培养规划、计划,以及院校教育培养方案中也广泛提及培养参训者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课程是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干部的任职岗位选修课,课程围绕技术创新这个核心,系统介绍相关理论思想及工具方法。课程与科研工作实践结合紧密,对强化高级专业技术干部的业务技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的重点包括技术创新思维方法、技术系统进化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创新原理及其应用、技术矛盾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应用、物理矛盾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应用、物质场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应用等内容。

课程各专题教学过程通常分为四步,一是介绍相关理论方法,二是介绍具体的问题解决实例,三是给出思考题让各小组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四是由各小组派出代表阐述问题解决方案,供全体学员相互借鉴学习。

例如,在技术矛盾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应用专题的最后给出一道思考题:在试验场区,大型参试装备的转场通常是采取轨道运输方式,为解决铁轨的热胀冷缩问题,通常会在铁轨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当车轮经过这些缝隙时会引起震动,而某新型参试装备对轨道运输提出很高要求,不允许出现明显的震动,怎么办?

参训学员经过分组讨论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有的组运用此前介绍的系统算子分析法对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将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放在运输车辆上,提出对运输车辆进行适当改进,增加液力减震装置的解决方案。有的组将问题的焦点定位在铁轨上,通过分析技术矛盾,发现是“物体产生的有害因素”和“制造精度”这两个工程参数之间的矛盾,查找阿奇舒勒矛盾矩阵,在“增加不对称性原理”和“一维变多维原理”启发下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将铁轨的缝隙由长方形对称结构,改为倾斜不对称的结构。还有的小组提出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制造无缝钢轨的解决方案。

通过各小组代表的讨论发言可以看出参训学员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这种交流也启发参训学员,让大家慢慢学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参训学员反映收获很大,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院团委学生干部加分证明 篇8

团委学生干部加分证明

德育成绩加分(D2)(2)社会工作加分 学院团委委员加分

办公室:

曾华敏08经管系汽车营销3班20083095516310分 张奕司08外语系日语1班5

组织部:

叶泳彤08经管系国贸电商一班20083094323710郑仕良09车辆一班2009300176159戴开玉09计算机系计算机与科学一班 2009300910979

宣传部:

叶立枫08工业设计1班20083085223210梁淑娟09市场营销4班2009301713179陈一帆09车辆1班2009300116687

素质拓展部:

肖颖诗09国贸1班20093016209410简俭航09汽车服务1班 2009300220778邓道沾09车辆6班 2009300120165

调研部:

聂亮涛09汽车工程系车辆2班20093001526010董译潞09经管系市场营销4班2009301813928黄樱杰09汽车工程系汽车服务工程2班2009300220157

科技部:

黄美娟08级外语系日语3班20083097127610岑胜有09级车辆工程8班2009300111259李沆09级电信2班2009300615645

各部门干事加分(社会工作加分)组织部:

陈宇锋09车辆四班2009300117053马俊欢09机械9班2009300453973莫飘萍09国贸一班2009301616913刘锦芬10工商管理1班2010389901203姚佳淳10车辆2班2010385851433季嘉辉10电力工程与管理1班2010394040953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邓强威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2010394880693分 蔡树焕10机械工程及自动化2班2010386940223分 陈艳10 国贸3班2010389911923分

宣传部:

陈 丹08工业设计1班2008308510373分 李颖芳09珠宝3班2009302317213分 黄宗珮09工商管理3班2009301713173分 丘晓媛09工业设计2班2009300514593分 黄浩杰10车辆10班2010389962893巫 昶10市场营销2班2010389921633杨智平10工业设计1班2010386940483范泽彬10电气2班2010394880853丘宏岳10机械3班2010386863482

素质拓展部:

廖少颖09国贸1班2009301615303陈君达09汽服1班201038582023陈泽坚10车辆6班2010385851503曾志权10车辆6班2010385851823吕绮琴10工管2班2010389901393陆伟民10电气1班2010394880333陈默愉10电信5班201038921223李育秀10国贸1班2010389910813

调研部:

李冰冰09级工商管理3班2009301416173彭利萍10级日语2班2010390840263徐慧聪10级车辆6班2010385850023杨睦杰10级计算机2班2010388890983陈佳华10级工商管理2班2010389901933叶妹10级国际贸易1班2010389911093朱润龙10日语1班2010390840093

科技部:

学生干部任职证明 篇9

摘要:短期培训作为任职教育的一种模式,将成为院校教育任务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本文瞄准部队任职干部短期培训班的运行实际,从培训内容、培训时间、训练方法、管理机制、培训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部队任职教育干部短训班培训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任职教育;短训班;培训质量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决定,军队院校教育任务要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以任职教育为主。短期培训作为任职教育的一种模式,将成为院校教育任务改革的重点方向,也将成为院校培训的重要内容。目前,各类部队任职干部短训班在各院校纷纷展开,这为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然而,短期培训往往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培训任务,培训时间多在一个月以内。这样一来,培训知识的丰富性与培训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比较突出,成为提高任职干部短期培训质量的羁绊。如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提高培训质量,促进短期培训更好、更快地发展,就成为摆在一线教学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一、集中主题,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的基础,它将直接影响受训对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因此,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要主题集中,针对性强,着眼培训总体目标,体现对象需求,突出实用性,达到预期目的。

(一)围绕培训目标,提高培训内容的集中化

短期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新标准、新装备、新技术在部队的推广应用;为了专业新晋升人员胜任本职岗位;为了专业工作能力与专业工作需要与时俱进。这从客观上决定了短期培训类型多、层次多、目标高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紧紧围绕培训目标,采取刚性和弹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模块化”培训内容体系和单元型组合教材体系,实现培训内容的集中化。要切实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部队和参训人员近期发展的需要出发,突出参训人员的能力培养,强化业务素质,注重训用接轨,强调“短、平、快”。同时,要体现基础课程知能合一的“多接口性”和专业课程知能转化的“岗位针对性”。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更要保持“精而管用”的原则,确保人才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顶用,岗位任职适用。

(二)依据培训对象,增强培训内容的“吸收率”

培训对象的现有水平是短期培训的教学起点,只有深入了解培训对象特点和规律,才能做到“有的放失”,达到培训效果。要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任职岗位进行具体考察与研究,解析部队工作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短期培训要达到的培养水平和程度,并依此确立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手段等,以增强培训内容的“吸收率”。同时,还要让学员从自身的岗位需求出发,寻找自身知识技能上的差距,发现工作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实现教学主体的双向互动,确保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针对部队需要,突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短期培训的目的,是要满足部队实际工作的需要。教员作为短期培训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就是要针对部队的实际需要展开教学。因此,短期培训必须要以部队需求为目标,结合短训自身特点,固强补弱,扬长避短。同时,要纳入与军事斗争准备有关的最直接、最管用、最急需的内容,以切实突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在培训内容的确定方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取舍原则,科学遴选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确保课程内容“实用、精炼、专长”;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面,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侧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忌过宽过深,保证培训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扎实学到所需知识;在培训教材编写方面,内容不宜按学科细分,不能强求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实现培训目标需要,自成系列地进行混编,从而使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科学计划,增强培训时间的有效性

短期培训具有时间短、任务重、层次多、学制短、培训任务转换快、质量标准要求高等特点,要想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以培训目标为主导,科学计划培训时间,合理统筹培训任务,以有效利用培训时间。

(一)拆除理论培训与实践性教学的“隔墙”

与学历教育重视理论教学不同,强化实践教学是短期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由参训学员所从事工作的实际需要决定的。实践证明,只有拆除理论培训与实践性教学的“隔墙”,才能高效完成短训任务。因此,在短训组训方式上,要力求把课堂理论培训和实验(习)融为一体。要坚持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推行“讲完就练、讲中能练”的组训方式,抹去人为的实践与理论的隔阂,提高培训效率,有效节约课时。将院内实习与院外实习、院校实习与部队实习联成一体,通过在有关部队建立实习基地,发挥部队场地、装备的优势,为短期培训构建良好的实践培训平台,也可以利用地方院校的实验(习)场地和师资优势,实现军地资源共享。

(二)打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通道”

短期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这就决定了其培训任务和内容必须由学历教育阶段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任职教育阶段的“以能力培养为主”转变。所以,要突出目的性和有效性,科学用好培训时间,合理设置课程,达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相互结合。对于理论课,要根据培养对象和目标确立主干内容,有选择地进行讲授;对于实践课,要结合部队需要和专业特点和个人爱好,在实现学员实际操作能力整体提高的同时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对于讲座课,则要有效利用学员的业余时间,对任职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学术报告或研究讨论,以拓展学员的视野。

(三)搞好短期培训与长期效用的“链接”

短期培训时间有限,不可能对参训人员进行全面培养,只能针对具体任务,突出专业特点,解决部分难点。因此,必须搞好短期培训与长期效用的“链接”,把短期培训与长期效用结合起来,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使参训人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短期培训内容要精选,教员要精讲,全面分析课程知识结构,讲解核心内容。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教员主要解决学员自学中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帮助学员解决问题,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员在自学中运用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讲求效果,注重训练方法的灵活性

先进的培训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短期培训班时间短、层次多、要求高的特点,必须改变以往“灌输式”培训方法和以教材、教员、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训模式,全面推行新的培训方法,做到教无定式、学无定

法,切实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与适应岗位有机结合起来。

(一)实现由“传授式”培训向“互动式”培训的转变

短期培训参训学员知识起点较高,思维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特别是有些学员在实践中通过对本专业、本岗位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已经是某一个专业、某一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本身就是培训院校难得的培训资源,也为互动式培训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实施互动式培训,就是要在培训过程中,实现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启迪和共同提高。教员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施教者变为培训活动的组织者,教员在活动进行中要对学员予以及时的引导和启发,在理论上进行提炼和升华,使所学内容在学员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二)实现由“传统式”培训向“信息化”培训的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对培训过程产生着深刻影响。开展短期培训,也应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模拟训练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培训手段,促进培训方式向全时空、远距离、交互式、个性化、大容量的方向发展。要大力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训练、辅助指挥、辅助管理水平;加速各类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现代化培训人才群体的管理水平和开发应用水平。

(三)实现由“封闭式”培训向“开放式”培训的转变

短期培训不仅要实现对受训者知识总量的扩充和结构的完善,而且还应当尽可能地帮助受训者缩短与新岗位的磨合期。开放式培训正好适应任职培训的内在要求,它也是培训贴近部队、贴近实际、贴近岗位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发挥部队(社会)、地方高校、军队兄弟院校、装备研制厂家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共育人才的机制。通过开放式培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员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任职经历单一、与部队结合不紧密的缺陷,缓解院内实践教学平台不足的问题。

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机制的规范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实现培训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驾护航。就短期培训而言,应当以“理”为主,以“管”为辅,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理顺关系,促进培训单位和学员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效益。

(一)建立双向把关制度,确保培训质量效益

参训人员的选人和输出,是院校和部队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于院校而言,只有选入好“苗”,才能将其育为栋梁;对于部队来说,只有接收人才,才能保证打赢。因此,必须建立院校与部队对培养对象的双向把关制度。一方面,要把好参训人员“入口关”。参训人员质量是确保短训质量的先决条件。建立短训人员选人制度,制约部队选好“苗”,院校通过严格审查参训人员的入学资格,确保所有参训人员达到短期培训规定的基本条件,以提高培训质量。另一方面,要把好参训人员“使用关”。建立参训人员使用制度,把好人才输入关,以制约院校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努力培养合格人才。

(二)健全短训监控制度,确保培训有序进行

随着短期培训的广泛开展,提高培训质量将成为短期培训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对培训质量实施监控,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当务之急。一是组建相对独立的培训质量监控部门,以检查、反馈环节为主,专门负责培训质量监控;二是坚持落实培训研究、备课试教等制度,坚持标准、注重质量,切实把主要问题解决在上讲台之前;三是坚持集中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加强培训过程检查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三)完善短训评估制度,确保培训圆满完成

培训质量评价是院校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有关短期培训的培训质量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一是要结合学院任职培训实际,研究制定课程建设质量、课堂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培训质量评价实施办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针对培训任务和对象的变化,加强考试方案的优化论证,改革考试制度,使课程考试更加符合能力、素质要求。三是要充分发挥培训评价导向、诊断、激励和调节功能,在指标体系和过程规范上下工夫,逐步增强培训评估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五、加强保障,适应培训任务的特殊性

(一)科学制定短训保障标准

与学历教育不同,参加短期培训的人员大多为干部,而且许多都已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因此,对短训学员的保障就不能照搬学历教育的保障标准。短期培训参训人员身份的特殊性,客观上决定了必须科学制定短训保障标准。一方面,要制定短期培训经费标准。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科学确定经费标准和投向投量,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要制定短期培训学员生活保障标准。制定包括营房保障标准、公用被装保障标准、伙食费保障标准等在内的短训学员生活保障标准体系,为短期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主动抓好短训设备保障

良好的教学设施设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短期培训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决定了培训设备在短期培训中的支撑作用。因此,为确保培训质量,承训单位应当主动提供良好的设备保障。一是要立足现有,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使其效用最大水平地发挥。二是要“借鸡下蛋”,从部队、工厂及研究所借用装备,弥补自身装备的不足,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三是要瞄准未来,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轮训基地,不断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场地,实现生活、学习、实践、训练的一体化。

(三)优先提供精干师资力量

短期培训的开展,对教员队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员不仅要具有高素质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教育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丰富的部队任职经验和经历。当前制约短期培训的瓶颈之一就是具有部队任职经验的教员偏少,因此要双管齐下,一方面由既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员担当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任职培训教员队伍建设。在建设教员队伍上,一要选拔有丰富部队经历的干部充实院校教员队伍;二要将有发展前途的院校教员送到部队锻炼,增强体验,补上“部队经历不足”这一课;三可以采取聘请临时教员、返聘离职或退休教员等手段引进人才,促进短期培训的良性发展,提高短期培训质量。

上一篇: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汇报下一篇: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