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2024-08-27

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12篇)

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1

自主游戏刚结束,就听到女孩A一边哭一边对男孩c说:“我不要你帮忙!”看到一旁的c手里拿着积木愣在那儿,我大概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我搂过哭泣的A,温柔地说:“你是不是想自己收拾玩具,不想c帮忙?”A点点头。然后我转身对c说:“A想自己收拾玩具,你看,A都哭了,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c垂下脑袋,低声说:“对不起。”事情似乎就这样解决了。

然而c低下头沮丧的样子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处理方式有问题,那么究竟哪里有问题呢?我对自己的言行作了剖析。看到A哭泣时,我习惯陛地搂着她、安慰她,却忽略了c的感受。这种以“哭”来定立场的做法显然有所不公。哭的孩子有情绪,不哭的孩子也有情绪,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冲突双方的情绪,才能让孩子信服。

其实,在听到A哭诉时,我虽然嘴上没有说,心里对c有了评判:“别人不用你帮忙,你干吗非要帮忙呢?”我想当然地认为c的做法是多余的,而忽视了他想要帮助他人的意愿和事实。

我问c“你觉得可以怎么做”,看似在征求孩子的意见,其实已经将教师的意志强加给了他,因为“可以怎么做”的前提是“她已经哭了”,潜台词是“你把她弄哭了你看怎么办吧”。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显然居高临下,没有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只是急于安抚哭泣的孩子、快速处理事件,所以c会沮丧,会感到受伤。我想c的“对不起”并非是心悦诚服的道歉。

如果当时我能够抓住这个契机,既保护c助人为乐的积极陛,又引导孩子们讨论“想帮别人忙但别人不需要帮忙的情况下双方可以怎么做”,那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不久以后,又发生了一件孩子间的冲突事件,这一次我改变了做法。那天午睡后,我正在给一个女孩儿扎辫子,看到建构区里z推了L,然后L用右手抓住z,两人扭在了一起。

我立刻赶过去把两个人拉开,用手臂挡住了“攻击”余波,我说:“我知道你们两个都很生气。对不对?”看到他们停止“进攻”,我心平气和地说:“谁愿意先说因为什么事情这么生气?”z气呼呼地指着L:“他把我的‘基地’撞到了。”L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开汽车。“z声音更大了:“但是你把我的‘基地’撞到了!”L没有说话。我面对L平静地说道:“z说你把他的‘基地’撞到了。”L说:“我是要去加油。”我转头向z复述道:“他说他要去加油。”z说:“我这里不是加油站,是宇宙空间基地,还没有搭好呢。”见L没有说话,我又转述:“他说这不是加油站,是宇宙空间基地。”L说:“哦,那我搞错了吧。”听L这么说,z便说:“我的宇宙空间基地很大,这里是不能开车的,那里可以开车。”z在旁边划了个圈,L就把车子向z划的圈开了过去。接着,两个人就继续游戏。

上述两个中班的男孩因为一方的“汽车”把另一方建构的.“宇宙基地”撞倒而引发冲突。我先是冷静地阻止了两个男孩相互伤害的行为,然后以中立的态度与孩子对话,对双方的情绪表示理解、接纳,使两个男孩的情绪有所缓和。接着,我抛出“因为什么事情这么生气”的问题,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诉求,孩子的不满情绪也在叙述过程中得到宣泄。在两个男孩的对话中,当一方不能马上作出回应时,我便采用重复孩子的话的策略。这种不带评价的重复,一方面让孩子觉得教师没有偏向任何一方,使他们愿意袒露想法;另一方面,可帮助孩子去倾听对方,了解对方的想法,从而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空间。值得欣慰的是,后来L说是自己搞错了,尽管没有说“对不起”三个字,z也因此释然。

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2

关键词:幼儿阶段,情绪理解与调节,同伴接纳,关系

幼儿阶段是情绪发展和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 情绪有助于人们建立并维持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情绪能力主要分为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能够帮助人们识别他人的情绪特征, 理解影响情绪产生的因素以及自我控制情绪转变。幼儿对情绪能力的掌握程度对幼儿在群体中的受接纳程度有一定影响, 是一种早期的社会能力体现。在本文中, 我将对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同伴接纳这三者进行分析, 试谈这三者间存在的关系。

一、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同伴接纳的内涵

(一) 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同伴接纳的定义

1、情绪理解

情绪理解指的是人们对情绪表现的认知, 其中包括对各种情绪表达方式的识别、对影响自己或他人产生情绪的因素的理解、对他人的表情、语言等情绪线索进行评价等。情绪理解体现了个人的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情绪理解能力并不是通过教学培养的, 它是与生俱来的。例如, 当一个人对几个月大的婴儿微笑的时候, 婴儿也会用笑脸作回应, 但是当一个人用严厉、愤怒的表情面对婴儿时, 婴儿则会做出哭闹等害怕的反应。

2、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主要指的是调节情绪引发的生理反应的变化, 例如, 在精神紧张的时候, 控制自己血压的变化;在特别高兴或者十分激动的时候, 掩饰表情, 控制动作等。情绪调节是身体和大脑自动控制的, 不需要人们自己控制。情绪调节主要是对情绪的压抑、掩饰、削弱以及保持、加强等。

情绪调节的调节最主要的内容是具体情绪调节, 具体情绪调节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例如兴奋与压抑、快乐与悲伤等等。当人们出现生气、悲伤等负面情绪的时候, 需要对这种情绪进行克制或者换一个环境来愉悦自己的心情。当人们出现兴奋、激动等正面情绪的时候, 也要对这些情绪的表现进行控制, 尽量避免影响他人。

3、同伴接纳

同伴接纳在幼儿的同伴关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反映了一个集体对某个单一个体的态度, 同时也是对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关系水平的一种评价方式。不同的行为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 不同的幼儿理解这些社会意义的能力和依据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选择合适行为的能力都有所不同, 这也是决定幼儿同伴接纳情况的一个关键因素。

同伴接纳的类型包括一般型、受欢迎型、受拒绝型、矛盾型以及被忽视型等。

我园分别选取男生37名、女生46名, 一共83名3到5岁的幼儿进行幼儿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以及同伴接纳的调研活动,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幼儿情绪理解的研究内容包括表情识别和情绪观点选择, 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通过设置相应的情景来测量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 同伴接纳的研究则是通过幼儿对图片上同伴的表情等进行选择, 从而测量幼儿的同伴接纳关系。分别给三种调研内容设置等级评定制度, 通过最后的等级评定结果得出这83名幼儿在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和同伴接纳调研中的测量结果。最后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以及同伴接纳测量均值的结果如表1所示。 (M代表测量结果平均值。SD代表测量结果的标准值)

二、幼儿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以及同伴接纳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 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

以表1的调研结果为标准分析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其中*为正相关, p<0.05, **为负相关, p<0.01。

根据表2可以发现, 表情识别与情绪调节中的攻击调节方式和寻求帮助的调节方式呈负相关, 与不应对调节方式呈正相关。如果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比较强, 就能够通过他人的表现判断其情绪。由于攻击和寻求帮助的调节方式有可能或伤害到他人, 因此更多幼儿会避免使用这些调节方式。

(二) 幼儿情绪调节和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

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其所属的同伴接纳类型有非常大的关系。如果幼儿具有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他会采用建构性的调节策略来对情绪进行调节, 可以避免同伴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同伴接纳, 能帮助幼儿与同伴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 一些调节能力较差的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后, 可能会选择攻击性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调节情绪, 例如语言攻击、身体攻击等, 这种方式往往会对同伴造成伤害, 加深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矛盾使其关系遭到破坏, 并且使幼儿的同伴接纳性严重降低。

建构性情绪调节策略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容易受到大人的提倡。相反, 攻击性情绪调节策略具有较强的侵略性, 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 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会被大人禁止使用。

由此可见, 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与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对同伴接纳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效果。而且, 建构性情绪调节策略与儿童的年龄存在一定的关系, 年龄较小的幼儿对建构性情绪调节的掌握正处于一个发展时期, 当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 小龄幼儿会尽量尝试使用建构性情绪调节策略来进行情绪调节, 进而解决自己与同伴之间的矛盾。但是, 由于不同幼儿对建构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存在一定差异, 这些差异也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同伴接纳。再者, 有时候幼儿对自己与同伴之间的矛盾调解失败, 或者发生矛盾时被老师和家长进行教育之后, 幼儿可能会选择改变一种情绪调节策略来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而此时, 建构性情绪调节策略对幼儿同伴接纳的影响可能就会消失。

我园曾经花费3周到6周的时间做过这样一种实验, 我在幼儿园中选择一个小班作为实验场所, 其中的30名3岁到4岁的幼儿作为实验对象, 对这些幼儿的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以及同伴接纳等方面进行观察实验。首先, 我在带领这些幼儿做活动的时候, 因为一些小朋友不听话故意做出不高兴的表情, 眉头微皱, 眼神略微严厉, 有些幼儿很快地感觉到了我在表情上的变化, 然后马上乖乖坐好, 不再调皮, 而一些小朋友则不能很好地理解我表情变化的含义, 依旧说说闹闹, 直到我出声制止, 他们才意识到我有些生气了。随后我将这两种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观察, 发现那些很快能理解我的表情变化的孩子能够细心的发现在和同伴的玩耍过程中, 同伴情绪的变化, 而另一组孩子则不能快速的察觉。而且我也对这两组幼儿在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后的情绪调节方式进行细致的观察, 发现在情绪理解能力较强的一组幼儿中, 一些幼儿通过道歉、示好等方式能够很好地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从而得到更多的同伴。一些幼儿则采用了具有攻击性的方式对产生矛盾的同伴进行攻击, 或者找老师告状, 导致和同伴的关系破裂, 其他幼儿也不愿意和他做朋友。而另一组情绪理解能力较弱的幼儿也出现同样的情况。因此, 我发现, 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对幼儿同伴接纳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对其同伴接纳则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 情绪调节在情绪理解和同伴接纳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通常情况下, 幼儿的年龄越大, 其情绪理解能力就越强, 对同伴接纳的预测能力也就越强, 因此情绪理解与同伴接纳得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幼儿年龄的影响。除此之外, 情绪调节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对情绪理解和同伴接纳的关系也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以上述实验为依据, 可以发现情绪理解中的情绪观点采择对同伴接纳有一定的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越强, 就会尽量减少使用攻击性情绪调节策略来调节情绪, 该种策略使用的越少, 对同伴的伤害也就会越少, 从而提高幼儿的同伴接纳能力;如果幼儿的解决能力越强, 就会在处理同伴矛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建构性情绪调节策略, 该种策略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能够避免加深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有效解决冲突问题, 从而提高幼儿的同伴接纳能力。情绪调节在情绪理解与同伴接纳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关系图如图1所示。

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儿的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同伴接纳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深入探究幼儿的情绪能力对同伴接纳的影响程度。通过将实验数据和探究结果进行综合对比我发现, 如果想要提高幼儿的同伴接纳, 不能单单注重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训练, 更要注重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训练。提高幼儿的同伴接纳能力, 对幼儿的心理成长和日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琴琴.4~6岁幼儿抑制控制、情绪调节策略与同伴接纳三者关系研究[J].幼儿教育, 2015 (Z3) .

[2]陆小庆.3-5岁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卢玲.促进4-5岁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4]彭欢.4-6岁幼儿情绪表达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5]侯文侠.5岁儿童的同伴关系与情绪能力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4.

[6]段雯.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调节的发展及相关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 2012.

接纳孩子的情绪,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3

本来是以一种任务观念来读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的《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一书,可当静下心仔细阅读时竟然爱不释手,扔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全神贯注地读完了整本书。

这是一本引进版权翻译出版的美国亲子教育的畅销书,也是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所期盼的教育类读物。该书既有非常先进的理念,又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书中主人公是一位经常遇到问题的年轻教师,她与同事以及父母志愿者一起,通过不断的探寻和讨论,寻找到了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方法。书中罗列的沟通技巧、对话场景和令人一目了然的卡通漫画,让读者很快便能领会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和老师解决当今教育孩子时遇到的一大棘手问题——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娱乐和享受而又自由反叛的年代,如何激励孩子在学习上拥有最大积极性。书中提到许多方法,如吸引孩子合作、培养孩子自律、激发孩子创造力等等。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因为,接纳孩子的情绪是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开始。

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一个10岁男孩的母亲,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很多地方确实做得不够科学。如面对孩子作业不会做这种问题,我总是不耐烦地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没动脑子啊!上课都在干什么?自己想!”其实老师或家长也可以这样说:“是吗,那么难,让我来看看,嗯,确实有点难,不过我想你好好想想就能完成了。”其实这样就是你接受了孩子的畏难情绪,并鼓励他,這样孩子才会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书中讲道:“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我一边读书,一边在想,自己是否接纳过儿子或学生的情绪?有,但大多数是在无意中做出的,或者说是一种本能的驱使。更多的时候,我将孩子的情绪忽视掉或是否定掉了。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教自己儿子最难。明明是好话,是激励儿子的话,为什么他听过之后,反而会产生厌学和逆反情绪呢?比如儿子说,今天作业真多。我说,不算多,抓紧时间写就行。他立刻变得烦躁起来,并反驳,再抓紧时间,作业多还是多;比如儿子说,笛子老师教的新曲子很难。我说,不难,多练几遍就行。他撇撇嘴说,只会纸上谈兵;比如他喜欢科幻类的书,而我一定要他多看作文类的书。很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就算有对错,也要允许别人的想法存在,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我是懂得的。可是我为什么要否定他的想法和感受呢?我担心他因作业多而厌烦不想写;我担心他因曲子难而畏难不想练;我担心他只读故事书,而不读知识性的书。结果适得其反,他变得越来越反叛,越来越敌对,我和他的沟通几乎全是大声的骂、眼泪和顶嘴。

对自己的孩子也好,对自己的学生也好,我总是对孩子们宣扬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然而实际上,每当孩子们表达他们的感受时,我总是驳回,跟他争论,我在潜意识里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应该听我说。”反思自己的教学,何尝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呢?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课堂上给了学生多少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时间呢?给了那些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多少思考等待的时间呢?往往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答对了,便迫不及待地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了。这样的教学带来的后果是班级的两极分化不断加剧,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越来越不畅通。

谈了这本书后,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与孩子交流时认可他的情绪在沟通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成人感到伤心或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最不想听的也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真正在聆听,如果有人认同我们内心的伤痛并给我们一个机会来聊一聊我们的困扰,那么我们会感到伤痛在减轻,困惑在消除,我们会更有能力面对问题。对于孩子来讲,也一样,如果他们得到了别人的理解,那么他们同样可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种富有同情心的话语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大部分人来说,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感受通常都是遭到否定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与练习,熟练地掌握这一接纳性的新语言,从一些细节上来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如: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说话;用“嗯”“我知道了”等语言来认同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用适当的词表达出来;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如果我们是在真正用心地聆听孩子,孩子就比较容易向我们倾诉他们的问题。有时我们甚至不必说什么,孩子所需要的只是那深表同情的沉默!而如果我们能蹲下来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就将真正打开孩子的心灵自助之门,因为一旦孩子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便能开始着手帮助自己。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演练,不断地尝试,从孩子的叙述中确定他(她)的真实感受。当然,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也必须受到限制,只不过要转变我们的沟通思维,注意说话的方式。如在处理两个孩子打架问题上,我们可以对那个挥拳头的孩子说:“我看出你很生小西的气,那么请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或你的感受,而不是用拳头啊!”

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说话是门艺术,对待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并运用这门艺术,提高自己的素养,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感受,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情绪,从而引导他们克服自己的缺点,拥有自信,自觉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就让我们一起来试着接纳孩子的情绪,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吧!

【作者单位:杭州市胜蓝教育集团学校,浙江杭州,310004】

我们要随时关注孩子情绪教育随笔 篇4

平时,我们都是很关心孩子的,但有些时候,难免会对乖巧的孩子有所忽视,毕竟大家都会更操心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但这样对乖巧的,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其实也是有些不公的。这天早上,我还在上班路上就接到了玖玖妈妈的电话,她说:“老师,玖玖现在在幼儿园门口哭着不肯进去,说有小朋友欺负她,这几天一直说不想上学,现在哭着连幼儿园门都不愿意进了”,听得出来玖玖妈妈很着急,我也一阵难受。我连忙安慰她,说等我到了幼儿园后一定会关注孩子的情绪,请她不要着急,先送孩子进去。

我和玖玖妈妈结束了通话之后,细细的回想了一下,这几天玖玖的.情绪确实不是很好,也经常低着头,不像以前那样积极了,但是因为她在我们心里是个比较乖巧、自理能强、安静的孩子,我们就对她稍显忽视了些。“乖巧的孩子”最不需要大人们很操心,她就如此,但这样的孩子也容易让人忽视。我将她妈妈在电话里说的话和近几天孩子的情绪联系起来,越想越自责。我想:如果前几天发现她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主动去关心地询问她,让她把心里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都来关心她,使她感受到老师的和同伴的爱,那就不会出现她哭闹不肯上学的事了。我一到教室,径直走到玖玖面前,见她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看书。我轻声地问:“你怎么了,早上不高兴了?”她指指眼角的淤青说:“在家摔的”。我知道那是前两天她在家摔的。我轻轻地摸摸她受伤的地方说:“哦,那很痛吧,以后要小心点咯。以后有什么事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会帮你的。”“嗯”!她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今天一整天玖玖都很开心。

走进孩子的生活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5

刚开学,孩子们在一起学跳集体舞,鞠躬行礼,互相拍手,拉手转圈,交换舞伴……佳宇心不在焉,动作总是跟不上节奏,每做一个动作,嘉怡都要强拉着佳宇去完成。当嘉怡要拉着佳字的手转圈向前行进的时候,佳宇却还停留在前一个拍手动作的状态上,甚至表现出不愿跟随嘉怡变换动作的神情。一时之间,嘉怡显得非常恼火,低头咬了佳宇的手指。顿时,佳宇哭着喊“嘉怡咬我了!”嘉怡恼着说:“佳宇不认真跳舞!我是提醒他!”全班孩子都停下了舞步。

我有些恼火:如此气氛热烈而又情绪愉悦的集体舞蹈活动,居然还会发生这样的纠纷!嘉怡怎么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舞伴?事后还丝毫没有愧疚之心,反而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把嘉怡拉到队伍之外,对佳宇稍加安慰,我继续组织孩子们跳集体舞。显然,嘉怡是因为不懂得处理问题的技巧而犯错,在她看来,提醒佳宇“要认真跳舞”,这是一件充满正义感的事情,是在帮助同伴。但“咬人”是明显的不良行为,嘉怡必须要得到“惩罚”,对“咬人”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纠正。我该用怎样的方式让嘉怡获得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学习到正确的同伴交流技巧?

嘉怡站在旁边,耷拉着脸,鼓着嘴,一副心有不甘的模样,眼睛不时地瞟向正在舞蹈的孩子们。可是,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舞蹈的快乐之中,没有人理会嘉怡。很快,我注意到了嘉怡表情的细微变化,身体放松了一些,人也向队伍靠拢了一些,她用眼睛看着我,似乎想得到我的首肯,进入到集体舞的队伍之中。

音乐停了。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谁愿意做嘉怡的舞伴?”

没人回答,有的孩子在轻声交流:“嘉怡刚才咬人了!”也有几个平时和嘉怡比较要好的孩子,露出想邀嘉怡做舞伴的表情,却又迟疑着缩回去了。看样子,孩子们还是有自己的是非判断的。我邀请嘉怡的好朋友瑶瑶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瑶瑶说:“嘉怡,你咬人是不对的,如果你能改正,我就请你做我的舞伴。”

“那嘉怡想提醒佳宇,该怎么办呢?”

“可以跟佳宇讲,要认真跳舞。佳宇会听话的。如果佳宇不听话,还可以告诉老师!”

“嘉怡要向佳宇承认错误,说对不起!”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在一旁观察嘉怡的表情变化。在小班的时候,嘉怡是很少主动跟小朋友说话的,而且,稍有不顺心,就会眼睛一红,眼泪汪汪地噘起嘴巴生闷气。可此刻,嘉怡却显得很“坚强”,两只手不停地卷着衣角,牙齿咬着嘴唇,显然,嘉怡心里还是有点不服气。我想,嘉怡的问题,在于她自我意识比较强,还不太懂得同伴之间的交往技巧。换个角度,让嘉怡了解到佳宇的想法,是不是能帮到嘉怡呢?

“佳宇.你是怎么想的?”我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佳宇身上。

佳宇已经平复了刚才的委屈情绪,他很爽气地跑到嘉怡面前:“嘉怡,我原谅你!我动作做不好,你慢慢教我!”

嘉怡看了看佳宇,觉得不好意思了:“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咬人了!”

我相信嘉怡的这句道歉是由心而发的,佳宇给了她一个很好的榜样,让她知道怎么样面对别人的错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孩子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并不愿意用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去命令嘉怡承认错误向佳宇道歉,因为我相信嘉怡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她能够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因此,我只需要给她冷静思考的时间。

从幼儿生心理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嘉怡咬人的行为可能是出于情绪宣泄的需要,她难以应对集体舞蹈过程中和佳宇动作不和谐的状态,因无能为力而感到烦躁不安,又不会用语言与佳宇进行交流,完好地表达需求,心里就有很大的失落感。我们都知道,处于“口欲期”的婴幼儿,嘴比手指要敏感得多,“咬人”是其探索世界的方法之一,他会用嘴去发现一切,并将任何能够拿到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品尝一下,体验各种物品的软硬度、质地、温度和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咬人的行为会逐渐消失,但也有一些孩子会因语言功能发育迟缓而采用咬人的方式表达需求,嘉怡就是用了这样的一个极端方式来表达她对舞伴的合作需求。我想,如果我及时观察到佳宇在集体舞蹈中的动作表现,及时予以提醒,或许,嘉怡就不会在情急之下去咬佳宇的手指。但这件事情也提醒了我:嘉怡需要关注,必须找到合适的情境帮助她获得正向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嘉怡需要学习的`,是用语言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设计了一个蒙眼平衡桥游戏,让嘉怡戴上眼罩,由佳宇带着,慢慢地走过两米长的平衡桥。刚开始的时候,嘉怡很害怕,却不说话,几次想用手把眼罩取下来。佳宇很有耐心,一直拉着嘉怡的手安慰他:“你别怕,我拉着你的手,慢慢走……”嘉怡紧紧地攥着佳宇的手一点一点往前走,慢慢地放松下来,走了大概一半,嘉怡说:“佳宇,有没有走到头了?”我很欣喜,嘉怡终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了!等嘉怡在佳宇的指挥和呵护下走下平衡桥,我鼓励他俩互换角色,由嘉怡带着蒙眼的佳宇走平衡桥。这一次,嘉怡很爽快地答应了,她学着佳宇的样子:“佳宇,别怕,慢慢走……”

游戏结束后,我让嘉怡说说自己的游戏感受。嘉怡说:“蒙上眼睛以后,我很害怕,想把眼罩拿下来,佳宇不停地要我向前走,我有点急,又想咬他,老师说咬入不对,不能咬,我就慢慢地往前走,后来就不怕了。佳宇走的时候,我怕佳宇掉下来,所以很小心,等佳宇走到头,我特别开心!”成功的游戏体验,让嘉怡情绪激动,和佳宇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6

给孩子探索的空间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每当孩子做的事情,超过了我们允许的范围,我们就会立刻制止他们的行为,但对孩子来说,老师不允许的那些事情,又是多么的有趣啊!又该洗手了,这是俊俊一天中最盼望的时刻。但每到这时,他也是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俊俊,你最后洗!”,“把袖子卷好,不许玩水,别把袖子弄湿了……”。轮到俊俊洗手了,看:肥皂打在手上,他搓呀搓,搓出的泡泡可真大。他把泡泡抹在水龙头上,用嘴一吹,泡泡破了。就这样:一次、两次……哗哗的水顺着手腕流到了袖口,但他似乎不在意弄湿的衣袖,而是将手指按在水龙头的嘴上,按一下,水不流了,松开,水又流了出来。老师忍不住了,对着全神贯注的俊俊说:“俊俊,洗完了吗?该吃饭了。”俊俊吓了一跳。老师走过去,蹲在他的面前,一边帮他挽袖子,一边说:“俊俊的手洗得真干净”。见老师没有责怪他,俊俊便兴奋地说:“老师,我不用关水龙头,水也没了(不流)。”说着,他表演起自己的发现。这时,老师明白了:俊俊喜欢玩水,常常在水池旁不走,对与洗手有关的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他打出的肥皂泡比其他小朋友的都大,还发现了“不拧水龙头,水也可以停止流动”的.现象。在俊俊的游戏中,他有着自己的思维过程,感受着一种发现问题后的惊喜和满足,而这种感受又激起了他更强的探索兴趣。

由俊俊玩水,联想到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虽然为孩子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却没有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时间空间,而一部分孩子刚刚有了一丝发现,或许会被老师的下一步计划所打断。从探索到发现应该是以教师对孩子充分的理解和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做基础的。如果课堂上的探索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设计,就无法达到真正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的目的。让我们给孩子多一些时间、空间,多一份理解、宽容。

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7

今天早上,我刚踏进幼儿园门口,站在园门外等候的汤思怡的奶奶赶忙跟我打招呼:“严老师!汤思怡昨晚有些发烧了,到医院去看,医生说扁桃体发炎了,医生配了点退烧药,今天请老师叮嘱孩子多喝水,多休息”。我马上回忆汤思怡昨天白天在幼儿园的情况,这白天还好好的,晚上怎么会发烧呢?汤思怡小声地说:“我在玩区角活动的时候跟你说过我不舒服”。听了汤思怡的话,我的头嗡地一下,飞快地回忆着昨天游戏活动时的每个细节,却始终想不起汤思怡是否找过我,也记不得她跟我说过什么。我尴尬而惭愧地面对她们说:“真是对不起,我昨天可能没注意到。”说完,为了掩饰自己的窘态,我赶忙摸一摸汤思怡的脑袋,并顺手接过奶奶手里的药,带汤思怡来到晨检处。这时我满脑子都是“愧疚”,汤思怡肯定和我说过身体不舒服,可我怎么就想不起来呢?想到这儿,我心中负疚感更深了。我对自己说:在带班时一定要仔细倾听孩子们对我说的每一句话,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周到。

汤思怡平时那么乖巧,很少给别人告状,也不给老师惹麻烦,即使有时她来和我说了些什么,也似乎从没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反应。所以,我也常认为这样的孩子是那么让人省心,我真希望班上再多几个这样的孩子,有时为了维护班级集体正常的秩序,以使一些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我常常为了一个行为问题突出的孩子费尽心机,以求得他的转变和进步,但却忽视了那些不太起眼的、安静的、让人省心的孩子。像汤思怡“省心 ”的孩子,使我往往忽略了他们向我传达的 “请你关注我 ”的信息。

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8

胆小的孩子在学习新的本领时,往往不够自信。作为老师应该给与他们充分自由和宽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有放松的心态去探索和主动学习。老师更应该相信孩子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帮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自信,而且能让孩子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9

转眼间,我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生活中,孩子们成了我生活的主体。每天下班、上班想的都是孩子,似乎他们就是我生活中最亲密的人,最信赖的人;是我工作中最大的动力、是我工作中的`最大目标。日久生情,我越来越离不开他们了。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吸引我的目光。他们不开心的时候我会哄他们开心,他们开心的时候我陪着他们开心。每当放假的时候,想他们成了我必要做的事情。星期天的晚上我会迫不及待的来到幼儿园看看他们,问问他们回家是否过的开心?……

“宝贝,老师要走了,晚安!希望你们都做一个甜甜的梦。”宝贝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道:

“老师,晚安”。

“老师,路上小心抢劫贼”。

“老师,你明天要早点来”。

“老师,你也要做一个好梦,一定要梦见我”。

“老师,我要亲你一下……”

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10

最近,我班里有个叫龙龙的小朋友,没有来上幼儿园,我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的家长只是和我说龙龙需要休息一下,但是并没有说要这么久不来,于是我和他的家长进行了联系。了解到了龙龙不愿来幼儿园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近阶段身体不适,另外他还说:“幼儿园不快乐,小朋友都不喜欢我”。是什么使他在幼儿园找不到真正的快乐呢?在这方面我和他妈妈得到了共识,心理因素使得龙龙与小朋友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自信心不够;主动性欠缺;自尊心较强等等,这些主观原因使得他不喜欢和小朋友玩。于是,我觉得我有必要为龙龙创造一些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机会。在一次折纸活动中,我和孩子一起折啄木鸟,我们一边看图示一边一步步折下去,可是龙龙迟迟不动手,我问他:“龙龙你为什么不折。”龙龙不好意思的说:“我不会”。虽然这个环节我教了几遍,但我并没有批评龙龙的不认真,而是问小朋友说:“谁愿意帮助龙龙,教他折。”我这句话引来了彩虹区其他小朋友的响应,大家争着要帮助龙龙。最后,是可可帮助了龙龙,和他一起完成了折啄木鸟,龙龙露出了笑容。

由于龙龙的性格比较内向,并不善于和别人进行交流,所以很多活动他都是自己一个人在进行,为增强他的自信心,并让他和更多的小朋友进行交往,我积极创设他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有意识的让小朋友主动和他交往,发动孩子主动对龙龙说“请让我来帮助你”,逐渐消弱他心中的阴影——并不是小朋友不喜欢他。之后我在教室经常会听到孩子们热心的帮助的身影;龙龙,不着急,我来帮你拉拉链。龙龙,够不着不要紧,请让我来帮助你。慧慧帮龙龙垫上了擦汗毛巾……慢慢地,我们能经常看到龙龙脸上的笑容了,慢慢地龙龙也会试着去帮助同伴了“我力气大,这个积木我帮你拆”龙龙不再讨厌上幼儿园了。

在集体中只有培养一个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教会他能接纳别人,接受别人对他的帮助,消除顾虑。才能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感受上幼儿园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才能有目的的利用活动培养他与小朋友的合作意识。渐渐养成关心同伴,关爱班集体的情感。今后,我还将通过值日生活动,多给他提供为他人服务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他的自尊心,养成主动关爱他人的行为习惯。

大班幼儿教育随笔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11

老师的爱不仅是情感上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责任感,孩子们更象一个五彩的世界,各自都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特点,所以每个孩子都需要用不同的钥匙来开启心灵之锁,需要我们用不同的爱来滋润孩子的心田。

肖秋涵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平时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一直想打开她那扇心灵之门,走进她的世界。有一天孩子们在画画,郭笃娜跑过来说:“老师,肖秋涵哭了,没有人碰她,不知道她为什么哭。”我赶紧走过去说:“你怎么了?为什么哭了?”秋涵趴在桌子上一直哭,什么也不说。我一看原来是裤子湿了,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了,不要哭好吗?”她看着我,眼睛充满了泪水点了点头。我把他带到休息室,帮她换上了干净的裤子。我问她:“肖秋涵,是不是刚才玩积木时忘了去厕所呀?”

“是的,刚才我在插建锌子,忘记去厕所了。”肖秋涵红着脸对我说。“以后可不要忘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小秘密,老师会帮你保密的。”“我以后不会忘了。”肖秋涵笑着说。我接着对她说:“秋涵,以后有什么事要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我们做朋友好吗?”肖秋涵看了看我,眼里充满了信任:“好的,老师像我妈妈一样,也是我的好朋友。”我牵着肖秋涵的手说:“秋涵,我们一起去画画吧。”肖秋涵开心地答应了。

从那时起,我每天引导她和小朋友们相处,让他打开心灵那扇门,迎接快乐的每一天。慢慢地孩子们也走进了她的小世界,秋涵也变得活泼起来;每天听着她那稚嫩的童语,看着她那可爱的身影,我从心里为她感到高兴。

幼儿教育随笔:请关注孩子的口袋 篇12

一天下午,我突然发现赵笳凯的裤子口袋鼓鼓的,便把他叫来“赵笳凯,你的口袋里都装了什么宝贝?”“有好吃的饼干和好玩的卡片”。赵笳凯说着,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了没吃完的饼干和翻斗圈卡片。我一看,饼干上已经粘了许多黑色小点点,便指给他看,并告诉他吃不卫生食物的危害。当他看到饼干上的黑色小点点时,也意识到了不卫生,只见他微微皱起了眉,撇起了小嘴巴,一副嫌脏的样子,于是,他把口袋里的饼干连同里面的碎渣渣一起丢进了垃圾桶。

孩子的口袋,往往被他们看成为百宝袋,总是喜欢把“好东西”放在里面。孩子的口袋里经常会随手装一些玩具,但这些东西都会带有一些病菌,如果再把食物放进去,无形中食物会受到污染,所以,我们老师和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小口袋,别让孩子的小口袋变成垃圾袋。

上一篇:回来汪国真的自由诗下一篇:2016年上半年湖北省执业兽医师《中药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