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

2024-07-08

对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共12篇)

对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 篇1

请欣赏:《对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

赵洪宝 张清远

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轨为会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会计管理体制的变革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本文拟就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我国目前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经济体制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单一公有制结构正被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取代,单一的分配制度正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为辅的分配制度,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正被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体制所取代,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之中,企业组织形式形成了国有企业、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并存的格局。与此不相称的是,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却仍就采用计划体制下的模式,会计准则的制定、人员考核培训统统集中于政府职能之中,各方利益得不到充分体现,政府则因为繁琐的事务而无法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因此,改革当前的会计管理体制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按照会计发展纲要的要求,当前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合理界定政府在宏观会计管理中的作用。政府在会计管理中的作用,不应是直接干涉企业的`会计行为,而是通过制定会计发展规划,明确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的方向;通过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约束企业的会计行为,并对企业会计的运行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政府把握会计的改革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政企分开,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当前不少地方实行政府会计委派制,直接管理了会计人员的聘任奖惩,并不符合间接管理的要求。

2、加强会计管理的法制化。适应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会计管理应在会计法的统一框架下,在不断完善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与企业组织形式相适应的会计管理制度。

3、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应促使各方广泛参与。尤其是会计职业界、企业界和会计学术界的参与,充分体现各方利益,以做到法制化、公开化。

4、积极改进职业管理制度。顺应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会计人员的管理可借鉴国外的行业自律管理方式,会计人员的资格认定、职业培训以及职业道德管理等由行业自行管理,以市场机制调节人才资源的配置,更有利于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5、适当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等会计自主权的适当扩大,有利于会计更好地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也有利于明确企业会计的运行目标,实现企业的自我约束,但必须以有完善的外部监督体系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为前提。

对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 篇2

从世界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来看, 个人所得税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分类所得税制, 即对个人所得按不同来源分类, 每类分别计征个人所得税, 规定必要的费用扣除额, 适用不同税率, 采用源泉一次性扣缴, 年终不再汇算清缴;二是综合所得税制, 即对个人全年各项来源的全部所得, 减除各种法定的宽免额和扣除额后, 按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征税;三是分类综合税制, 即将分类所得税制和综合所得税制的优点兼收并蓄, 实行分项课税和综合课税相结合, 即对个人不同来源的收入先按不同税率征税, 年终再汇算清缴, 多退少补。

纵观世界各国, 有些国家从一开始就采用综合所得课税模式, 如德国;也有许多国家经历了由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向综合所得课税模式转化的过程, 如英国、美国、日本等。

我国现行的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模式虽然征收简单。这种转化是必然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样化, 把所有的收入在税法中逐一列举也就越来越不现实, 同时, 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不能综合反映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按纳税人的全部收入综合计算, 应纳税额的多少与纳税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从而能够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2008年, 综合税制在各国的成功推行, 反映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受欢迎程度。借鉴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经验和发展趋势,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应创造条件逐步向综合税制过渡。但在目前情况下, 完全放弃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也是不现实的, 美国采用的彻底综合型个人所得税制, 是与它拥有先进的现代化征管手段, 对个人的主要收入能实行有效监控, 并且拥有发达的信用、交通、通讯手段相适应的。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 目前不宜选择综合所得税制, 而应实行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

按照这种模式, 需要对不同的所得进行合理的分类。属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项目, 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实行分类课征;属于劳动报酬所得和需要进行费用扣除的项目, 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稿酬、财产转让等项目, 宜实行综合征收。实行混合所得税制, 既有利于解决征管中的税源流失问题, 又有利于税收政策的公平。

2 调整税率结构

我国实行得累进税率是九级超额累进, 最高税率是45%, 名义税率是比较高的, 但是能达到最高税率的纳税人很少, 所以造成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严重不符。世界各国在由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向综合所得课税模式转变时, 大多实行“少档次、低税率”的累进税率。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为保证财政支出并合理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 曾不断细化所得税率及提高最高边际税率, 将个人所得税税率增加到14级之多。后来在全球性税制改革的影响下, 于1986年将11~50%的14级个人所得税税率改为15%和28%两级税率;英国由原来27~60%的6级超额累进税率改为25%和40%两级税率;日本个人所得税税率则由10.5~70%的15档改为10~15%的5档。

由此, 借鉴美国累进税率的设计, 我国超额累进税率优化设计重点在于要设计好累进级数、级距和边际税率。就累进级数来说, 累进级数越少则征管越简便, 但有损税收公平;反过来, 累进级数越多, 征管越复杂, 但税收比较公平。我国的税率结构虽然不能盲目的完全效仿, 但可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适当的借鉴。在确定累进级距时, 一方面要符合所得分布的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要符合公平负担的要求。一般来说, 在所得额小时, 级距的分布相应小些;所得额大时, 级距的分布则相应大些。对于边际税率的设计, 理论分析的结果是最优边际税率结构应呈倒U型结构, 即低收入段的边际税率由零开始渐趋爬升, 到中收入段时达到最高并趋于稳定, 收入在爬升到一定高度时, 边际税率则渐趋下降, 接近于零。虽然该理论是在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下做出的分析, 但在不完全竞争经济条件下仍具有意义, 而且从世界各国近20年来的税制改革中也可以看出这种理论的适用性。例如对同属于劳动所得的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所得进行合并, 归为一类, 实行综合征收统一费用扣除, 统一按超额累进税率课税, 按月预缴, 年终汇算清缴, 可采用5%、10%、20%、30%、35%的五级税率;至于对偶然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分类所得项目, 可仍实行20%的比例税率, 但对收入过高者应实行加成征收, 以增强对这些类型所得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等方法。

因此,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超额累进税率设计也应与该规律相符。适当降低边际税率, 可以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吸引国际资金和人才, 以及提高纳税家庭工作、投资和纳税的积极性。

3 合理制定费用扣除标准

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过于强调统一, 反而显得不公平了。在确定费用扣除标准的时候, 应该考虑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支出以及个人所得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等等因素。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因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应以国家规定的小康生活收入水平为基准;居民的消费支出中, 应该包括居民个人自身和家庭日常消费性支出, 个人养老保险性支出, 家庭住房支出, 赡养支出, 子女教育支出等必要的开支。

例如, 法国所有的纳税人可选择工资、薪金10%的标准扣除或按实际费用作扣除;除按10%的标准扣除外, 还可以从应纳税所得中按20%的标准扣除;主要住宅费用、人寿保险费、给慈善机构捐赠等可以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对一些诸如新闻记者、艺术家、推销员等特殊专业人员给与附加标准, 扣除率为25%~30%。其应纳税额是以家庭成员及赡养人员的平均净额为标准。由此可见, 国外发达国家的费用扣除标准的合理性和细致性。

据此, 建议对综合所得规定以下扣除:

经营费用;生计费用, 考虑人口赡养系数、通货膨胀、已婚未婚等因素;特殊减免规定, 包括对医疗、住房和养老保险等项目、失业救济金或其他救济金、抚恤金、保险赔款和对残疾人、有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纳税人等特殊人员等方面的扣除;鼓励性扣除, 如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捐赠等;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批准减免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全国各地区实行统一扣除标准, 本文是提倡的。有观点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设置不同的标准, 因为发达地区的基本生活费用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扣除标准应该比欠发达地区高。但是持这个观点的人忽视一个事实, 那就是发达地区纳税人的收入也比欠发达地区纳税人的收入高。富裕地区执行高扣除标准, 经济落后地区执行低扣除标准的做法, 实际是“杀贫济富”。如果发达地区的扣除标准比其他地区的高, 那么发达地区纳税人税后手中可支配的收入也多, 人才和资金依然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 这个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策略是相悖的, 而且, 个人所得税也没有起到“劫富济贫”的调节作用。所以, 应该做的是相应调整全国统一的扣除标准, 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将调节的矛头指向高收入群体。

还要提倡统一的是中、外籍个人的费用扣除标准。境外工作的中国公民、境内工作的外籍人士的日常开销是比一般人大, 但是毫无疑问, 他们的收入也是相对较高的。如果再给予政策的优惠, 只会加剧收入的差距。鉴于此, 本文认为应该取消境外工作的中国公民、境内工作的外籍人士费用扣除方面的政策优惠。

本文讲到“过于强调统一”是针对不同的家庭结构而言的。积极准备, 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综合征收个税为目标。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单位应该以核心家庭为主, 对家庭和单身个人采用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以核心家庭为纳税单位, 即以夫妇联合申报为一个纳税单位, 这样能更好的反映个人的实际负担水平和家庭收入的整体状况。西方国家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综合扣除后向国家纳税, 这是一种更深入的综合征收方式, 避免因家庭中一人失业, 造成实际负担加大的状况, 促进了社会公平。

对朗读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篇3

课本要精选文质兼美的短文作为学生朗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我想文言文的选文应该不成问题,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学宝库中经典名篇太多了。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选材可能要花些功夫,不要把眼光老盯在几位名家身上,我国是一个十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每年发表的文章数以万计,难道选几篇可供中学生朗读的美文都不能吗?因此,要尽可能多的吸收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到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来,充实现有的语文教材。

二.调整教材结构,增加文言文份量

我国古典诗文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中有大量的精金粹玉。大量朗读这些经典名文,对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情操,丰富语汇,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大语文教材文言文的份量很必要。人教版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是大胆的创举。象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时代学习的主要是文言文,这不但没有影响他们成为现代文学大师,反而为他们深厚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妨让中学生以学习文言文为主,以文言文的学习促进现代文的学习。

三.明确朗读要求,作为考试的指南

精短典范的文章要求学生背诵,考试可直接要求默写;稍长一点的文章要求学生熟读,考试可用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其熟记程度,也可以考虑采用口试的形式测试。教材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有余力,可以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有的学生先天不足,可以适当降低一些要求。比如规定一部分最简单、最基本的内容要求人人背诵,考试可占50-70%;再规定一部分内容,要求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学生掌握,考试可占20-30%;另外增加部分内容,要求少数拔尖的学生掌握,考试可占10-20%。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既有利于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尖子生的培养。

四.增加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内容,加大试卷默写的份量

课文可分为两类:一类要求学生熟读,一类要求学生背诵。这样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对语文知识的考查当然也应该以考查朗读为主。如果考试不考课文默写,或者考得很少,却要求教师让学生多读书,这能做到吗?现在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的份量很大,尤其是中考,课内阅读比重较大。如果某语段老师讲到了,学生就讨了巧。虽然语文题目千变万化,但是各个语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可出的好的题目也就那么几条,讲与不讲大不一样。因此,课内阅读理解题的大量考查也是导致以讲为主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减少阅读理解题考查,加大试卷课文默写所占的份量,可以增至试卷总分的20%以上,这并不过分,这是对师生花在朗读教学上的功夫的回报。

五.改革试卷默写的内容和形式

翻阅各地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默写内容大多为诗文名言警句,这些当然要默,但如果仅仅考查这部分内容,那么课本中更多的要求背诵的名篇佳作、精彩语段在考试中又如何落实呢?其实背诵整篇整段文章比背诵名言警句更重要。因此,考试应对课文默写全面考查,这也避免了少数人在背诵课文方面投机取巧的做法。近年来,语文考试默写出现了新招式,不是单纯采用传统的直接添写形式,而是出现了理解式、迁移式、创造式的题型。比如《马说》中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这既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出题者的用意是好的,但这既为难了学生,更为难了语文教师。教师在讲课时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题型,力求讲深讲透每个句子,否则学生考试就可能吃亏。如果让这种默写形式继续推广,那就会进一步加重师生的负担,讲风太盛的现象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实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本来已在阅读理解题中考到了,没有必要在此多此一举。这对考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辛辛苦苦将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背掉了,结果因为某一点理解不透,仍然默不出来,一点分数得不到,等于没有背。另外,评分要求不宜过高。如不少试卷评分标准规定错漏添一字扣一分,而往往默写一处就只有一分,一字有误就等于没有默写,要求太高了。能不能根据考生默写的情况酌情给分,让默出一部分的学生也能得到部分分数呢?说实在的,学生要背那么多的课文和语段,并且要保持到毕业或升学考试,这对多数人来说是不容易的,而又要完全理解,百分之百默出来,就更加不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也应该让学生的耕耘在考试中多少有些收获。

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4

【摘 要】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许多艰难和挫折走到今天,仍然有许多问题摆在大家面前亟待解决,本文笔者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三方面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探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无疑为今后国企改革发展再次指明了方向。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特点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逐步加快。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1、股份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现代市场经济从客观上要求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企业改革洪流中,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批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户数比例明显提高。石油、石化、冶金、电力、电信、民航、海运等行业中的一批中央企业先后在境内外上市或增发股票,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面超过90%,促进了转机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据统计,截止2011年,全国各级国资委监管企业所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038户。

2、国有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进行联合重组。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6月,有99家中央企业进行了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至149家。通过企业内部主业重组和非主营业务分离重组,整合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形成一批对地方经济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优势企业。另一方面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分离企业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截至2012年,全国共实施关闭破产项目5000户,安置职工1000余万人。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清理各类投资,压缩管理链条。经过多年的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3、国有经济总量逐步增加。经过多年的改革,虽然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呈减少趋势,但国有资产总量、经济实力和实现利润却在大幅度增加。据统计,中央企业数量由2003年的196家,减少到2012年的117家,荣登《财富》500强的企业由2003年的6家,增加到2012年的54家。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3769.6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21959.6亿元,同比降低5.8%,应缴税金33496.3亿元,同比增长6.6%,在国内A股市场控股上市公司953家,占我国 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8.5%,总市值的51.4%,并有43家企业集团实现了整体上市。与此同时,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了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了国有资本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核心竞争力不足,经营效率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富余人员过多,劳动率低下等诸多问题。

一是难以建立长效机制。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95%的商品物资由市场进行调控。然而,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远。很多企业的中层领导,养成按计划,按制度,按上级领导的指示处事,不适应市场的调节。很多国企的领导重视生产管理,轻视市场的营销;重视固定资产的投入,轻视广告的宣传力度;重视自己的生产管理经验,轻视业务理论知识的探究;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轻视技术的改造、新产品的开发等等问题,国有企业中的领导和中层领导,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有一大部分的企业领导重官轻商,没有全身心的去开拓市场、精心算计成本、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因此,此类的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立足长久,更谈不上与国外企业的竞争。

二是难以增强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国有企业的一些商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日益下降,据调查,工业品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竞争力日渐增强,一部分国有企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产品较有名气,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后来因为研发技术水平不过硬,产品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宣传投资不力,人员多,成本高等因素,在市场上逐步失去竞争力,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

三是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国有企业的规模应该说大的不够大,小的不是太小,难以形成能与国外企业相对抗的规模经济企业。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它的机械总资产和销售额仅相当于美国同行业企业卡特皮勒的1.97%和1.39%,仅相当于日本同行业企业小松制作所的2.22%和2.15%。我国数量较多的轿车制造厂,至今还没有一家能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可见,我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太大。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建议

第一,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这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调整产业规划,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支柱、特色产业及行业的龙头企业集中,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推进并购重组,加大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开展跨国、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劣势企业依法、有序、平稳退出市场的通道。

第二,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国有企业内在发展活力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加大公司制改革力度,通过重组上市、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动企业集团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整体上市,继续推动规范董事会建设,真正实现决策层和经营层分开。根据企业股权结构的不同,依法正确处理好国资委与董事会的关系,建立完善董事会向国资委报告年度工作制度。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进一步加大企业领导人员选聘方式改革力度,继续深化用人、考评、激励制度改革,加快市场化选聘人才步伐。

第三,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以《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建设。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合理界定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范围。继续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坚持考核指标少而精和目标管理。继续深化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强化财务预决算管理和总会计师职责管理。加快国有资本收益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国有资本收益权。继续完善产权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在全国范围内联网交易和动态监测。加强和改进监事会监督,继续推进监事会当期监督,积极探索监事会当期监督与现代企业制度结合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监督的时效性、灵敏性和针对性。

第四,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建立适合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国企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合法权益,使现有离退休人员与企业分离,改养老保险由过去的企业负担为社会保险。对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进行改革,改过去由企业负担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有利于人才流动创造条件,彻底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为国有商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向市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 篇5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分析

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的重要部分,发展步伐却比城市建设慢一步,所以,为了城市有着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必须走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管理结合的道路,完善城市发展。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不到位

园林绿化规划已经被很多城市列入城市建设中,但存在指导不够科学合理,规划不够长远的问题,致使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园林绿化不能相协调发展,城市居民游憩休闲等需求达不到期望目标。所以,如果进一步了解与分析城市的自然气候、人文文化、地理位置和绿地规划范围,可以更合理地规划城市绿化,建设生态化城市。

1.2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1.2.1 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够统一、协调。目前的园林绿化没有相关标准,开发商与相关园林建设的管理部门互不联系,部门之间不能相互和谐地进行沟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没有对园林绿化进行整体的规划,伐木毁绿,破坏了整体的绿化环境。

1.2.2 监督机制也有待完善。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实施了公开制度,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监管不严、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化等问题。甚至有很多园林绿化的监管单位没有监管系统,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不够重视,考核政绩时,没有把园林绿化管理算进考核的项目中,在重点工程会议上,园林建设也没有被提上议程。由于不够重视园林建设,所以,在建设园林绿化时管理不够完善,导致建设步伐缓慢。

1.2.3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制不完备。我国是法治国家,但在园林绿化管理上,法律观念还比较薄弱,执法力度也不够,甚至还会出现以权谋私的现象。以罚代管或是用惩罚代替法律的现象在管理上时常发生。正是因为对其认识程度、管理力度都不够,才会发生以上现象,所以,加强管理部门对园林绿化的重视非常重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管理和生产力是等同的,好的管理才能提高项目的效率、效益,如果管理做得不到位,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完善的管理法制不仅有助于城市做好绿化环境工作,还可以加快城市建设的发展。

1.3 城市园林绿化意识普遍不高

我国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经济能力有限,现在仍然存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园林绿化的发展不够顺利。因为政府的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园林绿化对城市的环境管理以及发展规划起到的巨大作用。现在城市所面临的最大的实际问题,即园林绿化和城市建筑不能做好相应的比例配置,对绿地的预留面积较小、物种不丰富,缺乏“大手笔、大面积、高质量”的绿化园林。所以,在建设园林时,不但要合理规划绿地面积,丰富植物种类,形成复层群落的景观结构,还要在选择树种时,多使用乡土植物,充分发挥植物净化空气的功能。建设园林时,不要只注重景观效益,一味地进行大面积的绿化覆盖,既破坏了生态系统,又会对城市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现代园林建设还面临一个问题,即以牺牲生态环境,成就经济发展。开展一个项目,只追求眼前的利益,破坏了生态系统,赢得了短暂的经济效益,却没有考虑日后的发展。园林绿化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经济价值,但是长久的发展,会体现出更高的综合效益,例如,发生自然灾害时,园林绿化可以维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2.1 科学运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法

城市绿化管理方法很多,基本都充满目标性以及非程序化,所以,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建设园林绿化至关重要。现阶段,有效的管理方法有多阶段决策法以及德尔菲法2种。

2.1.1 多阶段决策法。多阶段决策法又称为动态规划法,20世纪由美国数学家贝尔曼提出,可以解决多阶段的决策问题。有很多阶段或是子过程都在一个决策问题中出现,就是多阶段决策问题,对每个阶段进行最优解决,进而解决整个决策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多阶段决策法是解决管理问题中较为复杂问题的主要办法。

2.1.2 德尔菲法。背对背式的专家咨询法是在专家会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方法就是德尔菲法。在平时的专家会议上,会出现很多弊端,但是德尔菲法很好地解决了这种弊端。例如,因为过于相信权威,平时非常好的建议或者意见都不能及时地被接纳,除此之外,一些相关的专业人员过于自信,不会接受其它良好的意见。但由于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在管理过程中,一些问题都运用德尔菲法解决,成果良好。

2.2 提高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的其它途径

2.2.1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要规范化。生态性、区域性、可利用性以及舒适性等是我国目前园林绿化系统的发展方向。要建设好园林绿化,首先要彰显出区域特征以及资源特征等优势,进一步扩大规范区,实现城郊、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建设。同时,郊野休闲、森林旅游、湿地保护等创新项目也应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扩宽绿化的范围以及服务半径。

2.2.2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要法治化。执法、守法在园林绿化管理中非常重要,管理部门要随时检查,发现违法现象及时处理。加大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杜绝执法部门出现“以权谋私,以人代法”的现象,保证公平、公正的执法。

2.3 园林绿化管理要全民化

2.3.1 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要想优化园林绿化管理工作,需要提升工作人员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水平。同时,相应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绿化管理工作中,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共服务的质量、形象等。由此可见,在实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引进先进的理论、技术以及设备,并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2.3.2 提升管理工作人员对城市园林绿化环境的认知。政府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向全民推广宣传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创造优质的管理环境。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帮助人们树立“绿化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促使全民更好地参与到实际绿化工作中。

结语

对我村发展的几点设想 篇6

高友长

新一届村委会诞生了,村民们对以高志德、高兵山,高明成为首的强有力的村委会领导班子有着很大的期待,对此,我有几个设想请同志们过目。

一、我们要高起点、大设想、把我村建设成为乡、区、市、省一级的明星村,向华西、大寨式的农村发展推进。

二、把我村建设成为集农、林、牧、工、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村,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订出一个宏伟蓝图,现把一些设想逐一列述如下

1、农业种植:

把我村建设成为一个以山药良种基地。我们应该联系山西农科院或陕西农林科技大学的杨林基地,引进高产、耐旱、高淀粉的山药新品种,因为杨林基地是全国农林的重要基地,那里有好多适应北方山区种植的先进品种,我们应该考查、应该引进。就拿山药一项就能把村民致富,我村种出的山药可以在朔州成立一个高阳坡山药良种站。

2、矿泉水厂:

我村凡井沟有天然的浅水层的泉子,那里泉水清澈、甜美、可口。可能矿泉微量元素丰富,再一个是我村大梁深井属平鲁平凡城通向神头泉的重要水系,从地质年代来讲,它属奥陶纪年代形成的水系,大约几亿年,是一种没有污染的真正纯净水,可能它的水质是合格的,如果合格,我们可以注册一个“圣佛崖”矿泉水,因为圣佛崖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有圣水佛教的意思,一旦成功可能是叫响全国的品牌,据说有一位闻名全国的巨商计划在神头泉搞大型矿泉水厂。我们是神头泉的上游,搞矿泉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粮食加工厂:

应该去右玉、五寨考查一下,建设一个生产莜面、豆面、荞面的厂子,现在朔州市场出售的莜面、豆面失去了原味,五寨有一个生产莜面、豆面的厂子,味道很好,右玉的莜面豆面是一个深加工,销售量在朔州可观,我们可以成立一个既有像五寨那样原汁原味的粗加工又有像右玉那样装塑料小袋子的精加工。如果能够成功,再在朔州成立一个销售中心,那样我们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4、旅游圣地:

把高阳坡建设成一个旅游圣地。旅游看什么?一般看山看水看古建。我们高阳坡新农村建设应该从旅游角度出发,新农村建筑即使建筑小二楼也应该古香古色与玉皇庙交辉相应,突出神文化。建设群应该既有农村的适应性、又有观赏性。我的住处应该保留,因为它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们祖先高映蟾时期的重要杰作和标志。它属于古建筑,应该保留且成为高阳坡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把它作为高阳坡纪念馆为宜。高阳坡原名东阳坡,姓高的人住的多了,便称为高阳坡,也就是四百多年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现在建设新农村是继祖先高映蟾之后我们高氏家族的第二次腾飞。把我村建设成为一个旅游山村,我们紧靠红涛山,要靠山吃山,把红涛山与村里新旧建筑群和地里的千亩杏树林能够开发成一个旅游村。我设想从我村的杨家山到东岭山相距十多里,开发成旅游山,山上建些庙、建些亭,山上、山下、山里多种杏树、松树。夏天杏花飘香,秋天果实累累,这是特有的的景色。把十里的山岭点缀的如花似锦。详细规化出来可报市旅游局立项,建成后可成为朔州市旅游景点,搞一个高阳坡一日游,户户开饭店,家家开旅店有农家风味的新型商业性农村。

三、我村人才奇缺,要想搞起企业必须聘请有关人才,引进有关人才,没有专门人才则将一事无成。

以上是我对咱村发展的一些设想,可能有些海阔天空,浮想联翩之弊,虽然这样我还是把我的想法写出来请村委会领导及村民各位有识之士过目、商量、研究。只要有一句是有用的,那也是我的一点欣慰。

对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 篇7

1护理专业不同版本医化教材的对比(见表1)

2医化课程与护理专业各课程之间的知识点衔接

2.1与护理学基础相关的知识点

2.1.1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消毒剂如煮沸消毒法:将碳酸氢钠加入水中,配成1%~2%的浓度时,可提高沸点至105℃,有增强杀菌效果和去污防锈的作用;熏蒸法的常用消毒剂:福尔马林、食醋;清洁技术:如维生素C或84消毒液去除色素污迹等;体温计消毒常用75%乙醇或1%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

2.1.2特殊护理与个别治疗如口腔护理外用药:液体石蜡、冰硼散、西瓜霜等;常用漱口溶液氯化钠等;常用灌肠溶液:0.1%~0.2%肥皂液(肝性脑病患者除外)、等渗盐水(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水钠潴留的患者除外),两种替代清洁灌肠法的溶液(口服甘露醇溶液和番泻叶泡水);常见药物中毒的灌洗液和禁忌药物;治疗饮食涉及的营养物质等。

2.1.3试验液的配制及药物保管如青霉素皮试药液配制(500U/ml);先锋霉素皮试药液配制(500μg/ml);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液配制。易被热破坏的药物,如疫苗、胰岛素和青霉素皮试液等低温保存;易挥发、潮解或分化的药物如干酵母、糖衣片等,需装瓶密闭保存;易燃、易爆的药物如乙醚、乙醇等安全保存;易过期的药物如各种抗生素、胰岛素应定期检查,按有效时间的先后有计划地使用,避免浪费。

2.2与基础课程(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应用护理)相关的知识点

2.2.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病理学中涉及的高渗性缺水、低渗性缺水、等渗性缺水;生理学中涉及的酸碱度、渗透压和渗透现象、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等。

2.2.2消毒剂、防腐剂、药物药物应用护理与医化的联系最为密切,如醋酸:0.5%~2%溶液用于洗涤烧伤感染的创面;0.1%~0.5%冲洗阴道以治疗滴虫性阴道炎;以2 ml/m3的食醋加热蒸发消毒房屋。经统计约涉及常用化学药物两类(无机物和有机物)四十多种。

2.3与临床课程(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课程)相关的知识点

2.3.1常用的消毒药品酒精、高锰酸钾、双氧水、碘伏、过氧乙酸等为外科护理中常用的消毒药品。

2.3.2一些疾病的病因及护理化学烧伤包括强酸类烧伤、强碱类烧伤及磷烧伤等,依据烧伤类型进行治疗。高血压和肾病患者限制每日食盐摄入量。

2.3.3小儿用药量计算按年龄计算,如出生1个月内,小儿用药量为成人剂量的1/18,4岁为成人剂量的1/3;按体重计算,小儿剂量=体重(Kg)×每日(或每次)每公斤所需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小儿每日用药量=成人每日药用量×小儿体表面积÷1.7。

3医化课程与护理岗位需求的联系

3.1知识层面

知识层面主要涉及的一是医院常用的清洁剂、消毒剂、防腐剂及各种药物的化学名称、结构、性质、用途、注意事项等化学基础知识;二是一些疾病的发生(酸碱平衡失常、水肿、糖尿病)和治疗(灌肠、洗胃)所联系到的基本化学理论、方法、要求、措施等。

3.2计算及操作技能方面

护理岗位中常涉及消毒液的配制、试验药液的配制、小儿用药量计算等,尤其是青霉素皮试药液配制在临床工作中更为重要,这些工作的出色完成要求护理工作者具备一定的化学计算能力和较高的操作水平。

4医化教材改革的几点设想

4.1吸纳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优化教材结构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教材体例清晰,学习重点栏目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复习回顾栏目联系了初中所学的知识及前后章节,给教和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章后的总结归纳多以图表形式呈现,便于学生复习;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语言简洁浅显,以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为起点,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资源丰富多样,给教和学创设了有利条件;军事医学出版社的教材编写体例新颖,更贴近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与医药卫生岗位对接,体现从“学科系统型”向“任务引领型”的教学转变。

4.2整合与医学课程相关的知识点,丰富教材内涵

除对医学课程涉及的如酸碱度、渗透现象和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缓冲作用与缓冲溶液等知识点继续进行整合外,若再引入相应的医学案例做补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对联系最多的常用化学清洁剂、消毒剂、防腐剂及药物方面的知识除分散于各章节编排外,建议以专题章节在教材中编写或以阅读材料形式出现,如化学消毒剂、化学药物等。试验液的配制、小儿用药量计算则以化学计算形式集中编写,且举例应和临床应用完全接轨,同时辅以操作建议和要求,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学做一体化职教理念。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分析、特殊护理、治疗用药、药物保管等涉及的化学知识在教材编写中尝试通过学习目标和任务提出,也可通过课后问题专栏呈现。

4.3以护理专业岗位需求为目标,重组教材体系

经调查研究,中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的化学知识主要涉及化学消毒剂、防腐剂、药物性质和医药用途、简单的化学计算等。以此为依据,结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重组教材内容,压缩或删去实用性不强、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降低教学难度,淡化学科意识[3]。如删减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一章,增加核酸化学内容;继续侧重溶液浓度计算、溶液的配制、溶液的酸碱性、缓冲溶液等章节内容;突出常见有机物醇、酚、醛、酮、羧酸、糖类的结构特点及性质,弱化有机物的命名;针对各章教学重难点补充恰当实例分析。最后,教材中还应注重引入最新的医学相关知识,如渗透压与水肿、糖与糖尿病等,与护理临床相结合,增强医化教材的实用性、适用性、趣味性。

4.4创新医化教材的体例设置

第一,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直接联系生活实际或工作内容,从视觉感官上首先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如溶液一章改为生理盐水与溶液;溶液的配制改为青霉素皮试药液的配制;缓冲溶液改为酸碱平衡与缓冲溶液等。第二,在有机物的编写顺序上尝试先例举每类有机物在生活和医学上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简明扼要地介绍该类有机物的结构、分类、命名、性质等,对于命名部分(学生难学、用处不大)可作为知识拓展灵活处理,也可删减不编。第三,将医学中涉及但分散在教材中与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以专题篇章单独编写,如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致癌物、食品添加剂、健康与环境等。第四,实践环节可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如溶液的配制实验,要求结合临床中常用的试剂让学生自行设计配制,或围绕护理专业特色进行实验项目的创新,如在电解质实验中加入唾液、尿液p H值的测定,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又使教材更贴近学生、贴近岗位。

中等卫生学校化学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作为化学教师,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在教学中尽量使化学知识向临床医学知识靠拢,使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离不开优质的教材。

参考文献

[1]黄刚.医用化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朱爱军,李晓彬.医用化学基础[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

对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 篇8

关键词: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思考

一、 目前高校财会制度存在的缺陷

财会制度混乱,财务信息失真。就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财务会计制度运行的现状来看,总体显得比较混乱,在不少高校中,除了有一个权威的财务会计部门,还夹杂着许多其他的财务实体,并且这些财务实体都有各自的财务管理权力,这样容易导致对高校整体的运转的财务信息混杂,不够准确,因为各个财务实体都有反应各自的财务情况,这在很多高校中并不少见,其导致的最终结果是高校主体的财务信息失真,不利于高校的资本运营和管理。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有失精准。根据目前的高校财务制度的规定,高校的固定资产是不用折旧的,而是按照高校的整体收入情况提取一定的份额作为修够基金,这就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在报表上无法精确的反映出来或者只能体现其部分信息,所以,当固定资产损耗殆尽需要重新购置的话,在财务报表中没有一定的凭据,而仅仅依靠着高校管理人员的意愿,这就容易导致高校建设资金的浪费和经费不能重置。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规范。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财会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保证,规范和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约束和规范高效管理人员的工作,从而可以很好的预防和避免高效管理的漏洞,但是现实是,我国不少高校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上都不够完整,高校的管理层往往只局限于如何获取教育经费和如何使用教育经费,而得到经费之后没有很好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规范的管理,尤其在还贷环节,没有引起高校的注意,它们往往只对经费的内部控制进行一些规范,对于用在外部的经费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会计报表体系不完整,信息披露不全面。毫无疑问,会计报表体系不完整,信息披露不全面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少见,换句话来说,我国大多数的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对现金流量表没有硬性的要求,也没有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有明文规定,显得比较笼统,往往只需要统计收支状况表,企业负债表和现金流动表等一些不太符合规范的报表,有些高校甚至披露出来的信息都难以被高校的管理层所阅读和理解,没有准确的信息披露,高校管理层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就无法做出有利于高校建设和管理的措施。

投入和产出不匹配, 支出核算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现行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中,财务支出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工资及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等分类列支等等,由于这种支出体制是在原来经济体制下所产生的,而如今好多高校也已经不属于政府直接管理的了,高校建设和运行的资金也不全部来自原政府,其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贷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在竞争的大环境下,高校想好更好的发展,就一定得出产一些市场所需要的产品,而这种产品主要是学生效用,而且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消耗来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人才。但是现行高校因为其建设运营的资本来源多元化,不少高校对于这些多元化的资本采取的是不同的财会制度或者评估标准,这就使得高校对所有资本的运用显得比较混乱和不统一。

收付实现制核算存在很大弊端。我国高校目前核算收支主要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度,这种制度并没有把非现金交易当成其核算的范围之内,而在支出时又将其并入到核算的范圍,这就导致财务会计核算的信息杂乱,没有多少参考决策价值。

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原则及对策

对于以上所分析的问题,本文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建设的现实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高校财务制度的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又不能胡乱进行改,总体而言,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必须与我过高等教育发展的路线一致,坚持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必须同我国预算体制一致;充分借鉴国外高等院校财会制度改革经验。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1. 高校应该借鉴普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经验,将政府的拨款和其他途径的融资资金都纳入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体系之中,将所有的财务情况的核算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让政府明白所拨的款项到底用在了何处,同时高线也能更好的对所得到的建设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安排,从而能有效应付管理上的缺陷。

2.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高校的固定资产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这样做是为了使高校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和损耗时有一个固定的计算标准,具体来说,高校对无形资产应该按照对所有的无形资产采用按受益期摊销办法进行摊销,只有这样才能在固定资产这一块财务核算不至于出现标准不统一。

3.在高校人才成本核算方面,应该按照企业的制造成本法, 将高校用来教学活动和科研项目的各项资本投入分为直接工资,直接材料等,并将其纳入到人才成本的培养费用之中,除此之外,还包括培养期间所损耗的费用,这些都应该当成当期损益。

4.建立健全完整的投资和筹资业务核算机制,高校在科研项目中的投资应分为损益调整和投资成本等部分,并对这一部分的投资进行细致的核对,而在高校筹资这一块,应该将财务会计核算的范围扩大,让与高校有资金往来的银行能随时跟进其资本的运营的具体细节。

5.对于高校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所出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披露,这样做不单单是为了让对高校财务信息有需求的人使用,对我国各大高校财务运营的本身状况进行正常监督的需要,对于不同高校之间,这也是一个良性的促进竞争的机制,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我国高校之间优化管理和培养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校的。

综上所述,我国不少高校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上都不够完整,虽然我国高校财务会计制度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希望本文的思考能加速我国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史秀云 唐丽华 郭景泉 张金城.高职高专财务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整合探索[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2]谢红越 李青阳 邹勇燕.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2)

对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 篇9

继2007年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今年,市委市政府站在新高度,立足新起点,又提出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和国家卫生城“双城联创”的重大发展战略举措。随着“双城联创”冲锋号角的吹响,我市交警部门争创全国一等车辆管理所工作也正式拉开帷幕,每一位公安交警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肩负责任的重大。全市各级交警部门牢固树立宗旨理念,强化忧患意识、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迅速行动,多措并举,凝心聚力搞整治,务实创新保畅通,挥利剑,斩顽疾,一场规范道路行车秩序、创造良好交通环境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然而,随着城区交通秩序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违法者面对处罚怪招迭出,或弃车而走,或推诿责任,想尽办法逃避处罚,令路面执勤民警头痛不已。下面的镜头,相信一线民警不会感觉陌生:

镜头一:执勤民警在路面巡逻过程中,发现机动车驾驶人有轧线、开车打手机等违法行为,遂上前纠违,实施处罚。然而,拦住车后,驾驶人往往先是一脸堆笑的说好话,但看到民警坚持原则一定要实施处罚时,便把脸一翻不认账,硬说民警看花了眼,要求民警拿出证据,如此纠缠下去既影响民警执勤,更会因为围观者越聚越多影响路口畅通。

镜头二:执勤民警对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机动车及酒后驾驶行为开展集中整治行动,经常有无牌无证机动车看到执勤民警示意靠边停

车时,假装减速,待靠近民警身边时,突然加大油门,急速冲过检查点,本欲拦截车辆的现场执法人员不得不躲闪避让。碍于《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规范》中的明确规定,民警又不能驾车追赶冲卡者,呼叫下一执勤点实施拦截时,又因为嫌疑车辆未悬挂号牌很难准确描述其特征,导致拦截困难。

镜头三:执勤民警在路面纠违过程中,发现有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违法停放。经上网核实号牌为假牌照,因此无法实施拍照取证。民警遂到路边商铺逐一询问,却无人肯承认是车主。若呼叫拖车又怕因无法通知当事人而造成误解,令民警一筹莫展。

镜头四:执勤民警示意违法机动车靠边停车时,车主一看情形不对,直接把车开到路边停车场,然后将车门一锁,扬长而去,或逛商场,或进酒店,执勤民警除非守株待兔,却因为耗不起时间只好放弃。镜头五:执勤民警在接到上一执勤点呼叫后,对违法机动车依法实施拦截。被拦截的机动车一看无路可走,干脆将车停在路中央,将车门一锁,任民警千呼万唤,就是不予理睬,很容易就造成了交通拥堵。而车主在民警筋疲力尽稍有疏忽时,往往伺机一加油门就跑掉,令民警防不胜防。

以上列举的种种现象,若想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一线民警常用的一个词:“不服从管理”。正是这种种不服从管理的现象,令基层民警频频遭遇执法难题。事实上,拒绝接受交警执法检查,不管是以何种形式体现,对维护社会公共管理,构造和谐社会都是格格不入的,对社会和个人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其一是社会影响恶劣。违法者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服从管理,又轻易逃脱,容易对一些群众造成误导,认为交通法规可有可无。长此发展下去,心存侥幸而不服管理现象就会不断蔓延,正常的交通秩序就会遭到破坏,群众对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执法水平就会产生怀疑。其二是挑战执法权威。交警的执法活动是代表国家执行法律,维护的是国家秩序和法律尊严,容不得任何单位、个人藐视和肆意践踏,否则就是违法,理应受到法律制裁。而交通违法者拒绝接受检查不服从管理,执勤交警往往因为没有车号很难追查,即使组织警力追查,因警力有限、证据不足,查到当事人的往往不足十分之一。使得多数当事人逍遥法外,无形中助长了不服从管理者的嚣张气焰,对自觉接受检查而受到处罚的人则显失公平,一方面群众对此有意见,认为“执法不公”。另一方面加深不服从管理者“能跑则跑”的侥幸心理。使得这一现象在社会上引起连锁反应,你冲我也冲,严重破坏了执法外部环境和警民关系,使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受到严重冲击。

其三是潜在事故隐患。一些违法驾驶人为达逃脱处罚之目的,强行冲卡后必然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慌不择路,高速行驶,不管是心理还是行动都已失常,由于驾驶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驾驶技术不同,加上在高速行驶途中道路交通状况瞬息万变、很难预料,遇到紧急情况往往处置不当,驾驶人在回头观望、转弯猛拐、加速超车时极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造成其自身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人身财产损害。其四是威胁民警安危。不服从管理强行冲卡者一心只想成功冲卡,由于头脑发热,往往置法律于不顾,将执勤民警的安危抛之脑后,如果民警强迫其停车,很可能会被对方冲撞造成伤亡,直接危害执勤交警的生命安全。由于这种拒查冲关现象的横行,使交通民警的危险系数猛增。执勤交警被强行冲卡的机动车撞伤的事件更是屡有耳闻,相信在全国、全省范围内,由此种原因受伤致残的民警数目也不是一个小数。

其五是影响民警执勤。执勤民警的正常执法活动屡遭挫折,执法权威频受挑战,很容易对一线民警的情绪造成负面影响,使民警产生畏难心理,积累满腹怨气,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抒解,民警很容易将这种负面情绪转嫁到下一位违法当事人身上,从而引发新的矛盾冲突。

综上所述,若不果断采取措施,违法当事人不服从管理的现象将逞愈演愈烈之势,长此以往,必将干扰正常的道路交通管理秩序,进一步恶化交警的外部执法环境,削弱交警的执法权威。有效破解这些执法难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以为,除了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以及对广大交通参与者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之外,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助科技手段提高战斗力,加大基础投入,完善警用装备,使执勤民警有效应对执法难题。

针对镜头一现象,交警部门可借鉴昆明、重庆警方的做法,在巡逻交警的警帽上安装便携式摄像头,该设备由液晶显示屏、移动刻录硬盘组成,拍摄内容可记录硬盘,并可连续长时间录像。交警佩戴这种摄像头上路巡逻,所见即所得,再也不用为违法行为取证难犯愁了,在方便取证的同时还可以规范民警行为,并可有效防止袭警事件的发

生,面对强行冲卡者,也可以随时抓拍冲卡过程,包括车型、车辆号牌、驾驶人基本特征、执法人员的拦车动作,车辆冲卡离去的背影等关键镜头,只要掌握了冲卡者的任何一项关键证据,执法部门就有可能依此给予相应处罚。

针对镜头二现象,交警部门可尝试研究制作出一种新型便携式防暴手枪,所配备的子弹为特殊颜料弹,这种颜料一旦沾到车身,必须使用警方提供的专用洗液方可清洗。执勤民警佩戴这种新型防暴手枪后,遇有试图强行冲卡的机动车,可尝试向其车窗射击,以阻碍驾驶人视线,迫使其停车。或者向其车身射击,使其带有明显颜色标识,便于警方拦截和查找。最关键的是,要在这种新型武器使用之前,就广泛借助各大媒体宣传它的作用,使广大交通参与者对其耳熟能详,对试图强行冲卡者就可以产生有力地震慑作用,使其放弃冲卡企图。针对镜头三、四、五现象,交警部门可研究制作出小型便携式破胎器,且可以锁住车轮。这样,面对找不到车主的状况,执勤民警可将便携式破胎器放置车辆前后,将车辆固定于原地,使其无法离开现场,然后在车窗张贴告知书,通知车主主动到交警部门接受处理,以便解除车辆的锁定状态。

以上种种设想,均是基层民警根据平时的执勤执法经历,在聊天时七嘴八舌拼凑出来。其中或许不乏异想天开的成分,但针对目前的执法难题,倒也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自然,若真的将设想转化为现实,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执法规范及程序,避免新的问题的产生。总之,面对不服从交警管理这样一种公然挑战执法权威的顽疾,一定

当前我国反腐机制的几点不足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党的十七大提出着力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标志着我国反腐倡廉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目前,反腐倡廉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得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且越来越让人触目惊心。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在金融、建筑、海关、人事、司法等领域方面共立案861917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46150人,其中开除党籍137711人。被开除党籍又受到刑事追究的37790人。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县(处)级干部28996人,厅(局)级干部2422人,省(部)级干部98人。

而随机抽取2007年纪委部门的统计,腐败现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1月,四川省原副省长李达昌涉嫌滥用职权案被立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凯被中纪委开除党籍;原苏州市副市长姜人杰被免职;原云南省交通厅副厅长晋福祥犯罪被判刑;伊利股份5名高管人员被捕。

2月,辽宁省原副省长刘克田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9月,原江苏国信董事长王益民被判无期徒刑;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昭耀因严重违纪,涉嫌犯罪,被撤消政协第九届安徽省委员会委员资格,免去副主席职务;原河南省副省长吕德彬雇凶杀妻被判处死刑;原河南省人大副主任王有杰被中央纪委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原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风云卫星气象科技总公司技术开发二部副经理刘付臣被判无期徒刑;农业部财务司原司长孙鹤龄被开除党籍处分;原科龙电器董事长、格林柯尔系核心人物顾雏军被捕。

10月,原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荆福生被中纪委“双规”;山西省原副书记候伍杰被立案审查;原安徽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维席因失职被免职。

11月,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不公开审理新疆自治区原副主席阿曼哈吉涉嫌腐败一案。

12月,国土资源部原部长、黑龙江省原省长田凤山被判无期徒刑;原河南交通厅厅长石发亮受审。

„„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政府对腐败现象一直都持坚决打击态度,不断加大反腐、治腐的力度,但是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从最近公布的数字来看,查处的腐败案件基本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方面显

一、官员作风和用人制度的缺失

“贪官易做、清官难当”。一些心术不正、善于投机钻营之辈,往往仕途平坦、步步高升、春风得意。那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敢于向不正之风开炮挑战之人,则常常受到冷落、孤立、排斥与打击。如安徽省利辛县县委书记夏一松因拒收50多万元礼金,狠批狠刹买官卖官等歪风邪风,触动了一批县、乡干部的痛处,半年内就收到恐吓信、侮辱信数十封,最后也落得个明升暗降;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我们的干部制度中还缺少一套对清廉正直干部的激励保护机制。激励保护机制的缺失,一方面使那些清廉正直的干部承受了太多的痛苦与风险,打击了他们廉洁从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其他干部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致使一些人因害怕遭受孤立或打击报复而不敢坚持原则,从而抑制了他们走向清官之路的愿望与要求。

而这在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在用人制度问题上存在的缺失,长期以来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用人制度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干部对选人用人失察失误基本上不追究。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对选人用人失察失误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予以追究。”但是,从改革开放至今倒下去的腐败官员已近似一个“天文数字”了,然而官员因“选人用人失察失误”而受到“追究”的却是凤毛麟角。在当今,

可救药。

尤其是新时期下呈现出来的腐败新手段——期权腐败。腐败分子运用职权给他人办事,他人给予腐败分子金钱或其他好处的回报不是在行为的发生期,而是约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候。显然,腐败分子之所以选择期权这种形式进行腐败活动,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因为期权腐败的最大特点是行为隐蔽,交易时间长,发现查处难。这种权力的“期权化”现象,实质上反映出了监督主体对干部在职时的监督出了问题,对官员手中权力的长期监督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使得腐败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且腐败手段越来越“高明”。

三、司法量刑门槛过高

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篇11

(一) 新课改之前的历史

语文, 作为母语性的学科, 在教育体系中一路走来, 步履艰辛。20 世纪初, “语文”便开始单独设科, 但在20 世纪前半世纪经济落后与战乱频仍的情况下, 关于课程改革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提高上都拘泥不前。新中国成立后, 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改革。

20 世纪50 年代初, 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提出“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的语文见解。进而, 我国确立了中小学教育体系, 确定了学制“, 红领巾”教学开始引领课堂。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 我国实施汉语与文学课分开教学。分科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 由于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大大促进了教师业务进修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广大教师边教边学, 学习和钻研业务的劲头很高;另一方面文学教材分量过重, 大纲对学生掌握的作品及文学史知识要求也偏高, 学生学习得费劲, 教师也教得困难, 脱离了中学教学的实际。因此, 这一政策实施了仅3 年时间, 后又提出了“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劳动”的论断, 将教育领向生产。于是出现了政语课、政文课, 语文成了政治的附庸, 课程被砍掉了三分之一……

直至20 世纪70 年代末, 拨乱反正使得经济建设得以恢复, 我国教育事业也开始缓慢前行, 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路线指引下, 语文教学挣脱了多重精神枷锁, 在传承“文道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双基”教学。国家设立重点中学和大学, 又颁发了《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文件, 从制度上保障了语文课程的健康发展。语文思想理论才逐步脱离长期以来被政治绑架的束缚, 真正地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二) 新课改的前奏和发展

1997 年, 中学语文教师王丽的《中国语文教学手记》、剧作家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大学中文系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三篇文章, 从不同角度对当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一时间, 诸多媒体纷纷转载评论, 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讨论的焦点直指语文教育思想的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僵化、教材单一、考试制度不合理等问题, 直接引起了人们对新课改的要求和关注, 语文也从工具性和思想性回归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这使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有了实质性进展。

从新课改的历程上来看, 大致可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理念启蒙阶段。这个阶段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普及到教育队伍中。第二阶段, 模式探索阶段。即理念透过怎样一种模式来贯彻执行。于是各地各校都纷纷做研究课、观摩课等各种各样的课, 探索新课改理念实施的载体。第三阶段, 增强效能的阶段。对课改大家开始进行反思, 反思课改这么多年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 哪些问题还没解决, 哪些问题更严重了。

二、改革的现状及原因

新课程的变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 使社会朝着更科学、先进、合理、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各地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以学生为本;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 多元解读, 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学习中多了自主、合作、探究;注重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融入大量的素材, 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火如荼的改革也不免存在弊病:形式主义过多, 遮掩了“语文味儿”;有的语文课预设性过强, 被拆解的阅读失去了原有的美感;语文课堂人文性与生活脱离, 变成索然无味的说教;应试教育下, 语文学科被模板化、套路化, 作文教学的前途更是堪忧。究其原因, 我国的语文教育状况, 就如同整个教育事业一样, 先天不足, 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除此之外, 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 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标, 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师资力量、生源状况因校制宜。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 只重视教学工作, 却忽视课程评价, 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课程评价体系。三是应试教育对课改的冲击。高考制度的不变革, 让很多学生和教师仍旧只要成绩不要过程, 关于“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应试教育、升学率面前显得不足为重。

三、对语文课改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 加大教育考试改革力度, 改变将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 切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真正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 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个学生, 挖掘他们的潜能, 因材施教, 促进其个性发展。

第二, 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应通过加强自我培训和自我反思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提升。学校要组织教师培训, 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加强交流学习, 多听一些课改较为成功的学校的课。各级教研部门也要多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因地制宜, 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模式。

第三, 注重并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就语文学科而言, 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结合, 同时, 注重多元知识的渗透、学科间的交融。让学生自主组织文学、创造发明小活动, 在办刊、策划、商议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关心身边的时事热点, 拓宽眼界, 增长见闻, 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以致用, 体现主体性与自主性。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多加以指导, 创新发展。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让学生真正将语文学习用于生活, 实践是根本途径。在新课改的今天,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块, 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即多读)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即多写) 。读和写这些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 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回归到语文学习方法最根本之处, 足够的输入才会有适量的输出。

第四, 在多媒体、多元性知识渗透的同时, 勿忘“本”。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不可偏废。要让学生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 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实现“人”的教育。如在文言文教学中, 应在落实语言因素的同时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语言的赏析, 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领悟人文性。

摘要:1997年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揭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序幕。新课程改革取得很多突破性进展, 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文章对新课改之前的历史、目前的情况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 分析造成新问题的原因, 并对新课改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课程改革,进程,现状,原因,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对我国会计要素定义的几点思考 篇12

吴祥云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会计要素定义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质量的高低。1993年我们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这对我国基本准则的构建乃至会计实务的指导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形式的不断出现和我国具体准则的陆续出台,基本准则中对会计要素的定义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不利于具体准则的建设和对会计实务的指导,对会计要素定义的修订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

一、会计要素定义的原则

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必须是为确认与计量提供依据,特别是为确认提供理论依据。作为一个基本的会计概念,要素的定义必须置身于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必须符合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受会计假设、会计对象等的制约。各概念之间必须前后一致,富有严密的逻辑。如果离开了整个概念框架来研究定义,容易顾此失彼、我们认为,会计要素的.定义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性,即会计要素的定义必须体现其本质特征;(2)一致性,即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要在逻辑上保持一致;(3)通俗性,会计要素的定义要

做到文字通顺,语义流畅,符合汉语的习惯,容易为我国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

二、我国的会计要素体系

会计要素个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就容易与会计帐户相混淆;少了,就难以覆盖现行会计报表内的所有内容,不具有完整性。我国目前的会计要素体系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个会计要素组成。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要素体系则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得、费用和损失等7个会计要素组成,而美国FASB所定义的会计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收入、费用、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利得和损失10个。不管会计要素有几个,只要其体系严谨、逻辑一致,能满足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要求,就是一个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从我国的会计要素体系看,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收入》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收入和费用的定义均是狭义的,排除了利得和损失。这样将导致利润与收入和费用的差额不等,会计要素之间本应存在的勾稽关系受到了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该会计要素体系无法为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一些广义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提供应有的理论依据。解决这一矛盾有两种方案,一是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和澳大利亚等国对收入与费用类似的广义定义,让它们涵盖利得和损失的内容;二是增设“利得”和“损失”两个会计要素,删去“利润”这一会计要素。我们认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适合采用第一方案。对比基本准则中的“收入”定义和《企业会计具体准则――收入》中的“收入”定义,可以看出,收入准则虽然未包括营业外收入,但已大大地扩展了基本准则的收入外延,如果能对收入准则的收人定义进行修订,则相比于“利得”和“损失”概念,比较容易为我国广大的会计人员所接受。

至于这些会计要素的主语,国际会计准则是采用“企业”,而美国是采用“特定主体”。我们认为,既然是会计基本概念,立足点就应更高,不应只是企业,而应该包括所有类型的企业、非盈利组织,而且会计要素的主语应与会

上一篇:机房维护项目标准下一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