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

2024-06-14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共15篇)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 篇1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篇文章一共有7个自然段。阅读指导的重点应该聚焦于三、四、五自然段,让学生理解读报的作用;学习读报的方法和技巧。

我从网上找了一幅插图――一位身穿灰色西装,项系红色领带,右手拿着一份报纸,左臂提至胸前,面露喜悦神情,嘴微张的中年男子。他好像正在和家人谈论从报纸上获得的新闻;也好像正在和读此文的学生谈读报着迷而烧糊菜的事情,向学生津津有味地介绍读报的方法技巧……这幅插图为我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提供了“抓手”。

我还安排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读什么报纸?你平常喜欢读哪几个栏目的文章?这样围绕读报这个主题,将读和说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语文能力训练综合化的特点。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 篇2

自20世纪70年代袖珍血糖仪的问世, 只要一滴血很快就能知道血糖变化的结果, 从此改变了患者必须到医院抽静脉血才能检测的状况, 患者在家中就可以自己测血糖, 主动了解病情和治疗效果, 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为此, 袖珍血糖仪的应用, 已经成为糖尿病监测领域中的一个里程碑。常用的血糖监测时间点可在空腹及餐后2小时, 特殊情况下 (如用胰岛素) 还需加测餐前以及吃药、甚至凌晨的血糖, 以了解血糖的变化趋势及特点;为了解在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的总体状态, 患者还要每隔3个月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近年来又有一种能够反映出多个血糖变化信息的新型血糖监测仪, 在临床上应用的持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 它在24小时内可采集288个动态血糖值的记录, 观察病人全天的血糖波动变化, 使医师和患者能更全面地、连续地、了解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 指导医师制定更加精确、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糖友们在监测血糖过程中, 要避免“轻敌”、“怕麻烦”现象。有些患者血糖稍高时毫无感觉, 认为测不测无所谓, 这种轻视稍高血糖的行为, 容易促发慢性并发症, 患者等有了症状才测血糖, 往往为时已晚;有的患者怕麻烦认为少测几次血糖无所谓, 几个月才测一次, 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血糖可以受饮食、活动、药物、情绪等影响而发生波动, 如果让血糖长期处在无序波动状态, 采取控糖的措施又十分盲目, 那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尤其对于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为了观察剂量是否合适及避免低血糖, 测的次数应要更多。总之, 糖尿病患者要养成自我血糖监测的习惯, 这对于防治糖尿病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篇3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和训练低年级学生的倾听能力呢?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关注整体多鼓励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原有的知识储备量不等,课外的阅读量不均,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即使成绩平平的学生,他们也爱动脑筋,也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教师鼓励的目光。如果学生发现教师无心倾听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浇灭。多给学困生一些时间,尊重他们的想法,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肯定和赞扬,让他们在体验到参与的喜悦的同时,重拾自信。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那些正在“读”或“说”的学生身上,冷落了大部分正在“听”的学生。为此,笔者常常有意坐到“听众”当中,和学生们一起听,让他们明白“倾听”不单单是教师的事情。在倾听学生发言的时候,笔者注意观察四周,以了解学生“听”的情况,及时表扬听得认真的学生,及时提点听得不认真的学生。“瞧,李政今天听得多认真啊!”“大家看,毛佳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往往受表扬的是一个,但受益的却是一大片。笔者的这些评价就像兴奋剂,把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他们一个比一个听得认真。

二、游戏是个好帮手

游戏是个很好的方法。虽然倾听是枯燥的,但加入游戏的成分,就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经常跟学生们一起做“有效口令”的游戏。规则是在口令前加上“有效”两个字,那么这个口令就是有效的、要执行的;反之就可以不执行。做这个游戏时,学生们都怕出错,所以听得特别仔细;又如“传悄悄话”的游戏,笔者对第一个学生说一句话,然后由他开始,依次往后传,如果最后一个学生能正确地说出这句话,本组就可以获得“小红花”奖章;再如笔者开展的简单而有趣的听记游戏。笔者先选择了一些字数少、意思浅显的词句进行听写训练,接着,听写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字数也由四五十个增加至七八十个,由一句话到一段话,进而到一篇文章。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了专注倾听的良好习惯,倾听意识也逐渐加强。

三、故事少不了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故事,或以故事导入新课,或让学生看图说话,再根据故事情节提问、解答,并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鼓励学生多讲、多说,学生的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学中。

用耳听、用嘴说的复述练习效果挺不错。笔者特意每周安排一次听说课,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听完故事后笔者请他们复述,这种复述不是一步到位的。起初,笔者只是提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故事的题目、故事中的主人公、结果等,以引导孩子们专心听、用心记。渐渐地,笔者提问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由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引出一些精彩的对话。随着提问的不断深入,孩子们专心听的时间越来越长,专心记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了。更为可喜的是,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参与面越来越广。有精彩的故事做训练的载体,能使学生在复述时兴趣盎然,从而化难为易。由此,笔者带领学生向“专心倾听,并能简要转述”的阶段又迈进了一步。

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真诚处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将有益于学生的一生。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懂得读报的好处,学会读报的方法,养成每天读报,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拿着报纸)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爱读什么报纸,说给大家听听?喜爱读报很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尤为重要。(齐读课题)

二、指导阅读

1、自读课文,重点了解四字词语意思。(可以查工具书)

2、指名逐段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讨论给课文分段。(板书)

第一段(13自然段):读报重要。

第二段(45自然段):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读报益处。

三、感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自读第一节】

(1)指读,思考写了什么?

(2)出示: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了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A、理解九霄云外,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B、像这样的人和事,你们身边有吗?

【引读第二节】

(1)体会看报看到上瘾的程度体现在哪里?

(2)根据名人的话语提炼名言:读报和一日三餐一样必不可少。

(3)你还知道哪些读报的名言?(可以仿写)书报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报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报破万张,世事知如神。天天看报纸,通晓天下事。

【引读第三节】

1、思考:报纸上有什么东西令人着迷呢?

2、体味连用了三个新字的妙处?

(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在填上合适四字词语。

报纸上除了偶有的(惊天动地)的.新闻,(回肠荡气)的故事,更多的是(五花八门)的知识,(形形色色)的消息。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报纸的内容就会(日新月异)。因此,难怪我们读报就会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就会(受益匪浅)。

(二)学习第二段

1、用画出写读报方法的句子。

2、用找出读报纸要注意的事情。

(三)学习第三段

1、讨论:经常读报有哪些好处?

2、根据第三段的内容提炼读报名言:

1、报纸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2、多读一张报,多一条成功之路;

3、经常读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四、实践活动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案 篇5

一、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了解结构。

第一段(1――3自然段):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4――5自然段):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读报的收益。

2、理解重点句子:

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小组交流

1、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及收益。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四、指导解惑。

像这样的阅读教材,传统的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而现代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附:阅读材料

一、报题阅读法

报纸的文章标题,等于报纸的眼睛。阅读报纸的题目,往往能较快地了解作者、编辑的意图,明确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浏览标题后,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读一部分。读报先读题,是一种节省时间的方法,值得提倡。

二、粗读、细读结合法

粗读,即浏览,主要是扩大知识面,捕捉需要精读的文章。细读,就是精读,对一些重要的阅读材料,应该逐字逐句琢磨,逐段逐节咀嚼,仔细地了解它的内容、思路等。这样点面结合,即省时且效果好。

三、剪贴法

剪报的范围可根据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和个人兴趣而定。剪下后,要注明报纸的名称和日期。贴报有几种方式。如剪后放在纸盒内。到一定阶段,再分门别类地贴在旧练习本或旧杂志上。也可边剪边贴,手边准备一些十六开的白纸,剪下就贴在纸上,每张纸贴一篇,日后分门别类装订,另编目录。报纸剪贴后,要常常翻阅整理。

四、资料摘录法

有些文章的片断、精彩语句、出色的标题,一些有用的事实、数据等,因其比较短小,不一定剪下,可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摘录时要注明出处,以便日后查对。

五、读写结合法

读报后,写些读后感,对报纸写点书面意见,模仿报上的文章练习写作,给报社投稿,都是读报写作相结合的有效形式。读报时,注意积累词汇,学习写作,研究他人文章思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也是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六、小组读报法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阅读答案 篇6

该怎样读报呢?过去一份报纸一般有4至8个版面。如今,社会信息量比过去明显增大,有的报纸已达到或超过32个版面。每个版面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一个人读自己喜爱的报纸,时间一长,各个版面的分工自然也就熟悉了。经常读报的人都知道,我们并不需要每天去细读每个版面。拿到报纸,我们可以先扫描式地将重要新闻和主要标题过一过目,然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细读一番。

1、用一句话概括写出这段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经常读报的人并不需要每天去细读每个版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在段首设置疑问,既揭示了该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又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请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该怎样读报。

2、一个人读自己喜爱的报纸,时间一长,各个版面的分工自然也就熟悉了。

怎样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篇7

关键词:语文 学习 培养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想我们最期待的就是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可语文成绩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常听到同事们抱怨说“这个语文哪无论你怎么费劲,学生就是学不好。你天天混日子他也不差。”“好学生不是你教的,差生也不是咱的错”、、、、、、有人不禁要问那我们能做什么?还要语文老师干嘛呢?、、、、、、当我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认真的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习惯。我认为“学生认为语文难学,老师认为语文难教”的这种现状,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与语文教师还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可能因为我们没有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能没有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而教师要完成这个重大任务,自己就得继续不断养成这些良好习惯。”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是—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具体地说,习惯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学习习惯则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习惯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任何教学方式都是低效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几条可行的做法,在此略作陈述。

第一是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乐知者不如好之者”。也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能更为有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爱因斯坦从5岁时对罗盘发生兴趣,最后成为物理界的泰斗;达尔文从小对动物的兴趣引导他跨入生物学界的殿堂,创立了不朽的进化论。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一堂有趣的引言课,一节生动的CAI课,甚至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表人才,性格幽默风趣等。老师要尽可能发挥个人特长,大胆创新,积极尝试。

第二是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能为学好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的预习,往往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预习的方式有:(1)借助教材自身的编写特点,整体感知课文。预习课文时,要先参读“预习提示”“自读提示”“单元提示”等文字,然后带着问题去反复默读课文,体会和理解文章的大意。若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铅笔勾画出或记录下来,待老师授课中再解疑。(2)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在读课文时,若遇到不读懂的字、词,先做下记号,然后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查档案”,将其读音、意义、用法等记录在旁边。工具书是最好的老师,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3)借助已有知识,在预习中巩固加深。在预习中,还要把文章中所用的修辞方法,好词好句都标注出来,并认真体会。

第三是听课的习惯。老师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学生更应该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自学和有老师教是不一样的。不听课就能学好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所以语文老师应要求学生准备专用的课堂笔记本,筛选教师讲解的重要信息,并对重点进行归纳整理。而且要经常检查、交流、评点,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回由完成任务的心态转向自觉去做,最终形成习惯。只要课堂效率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第四是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记忆规律的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苏霍姆林斯基把“复习”称为“學习之母”。及时复习,是学困生查漏补缺的良方,找到自己的问题,及时解疑,才会将知识中的负积累减少,才会减少进一步学习的障碍。

第五是书写的习惯。人们常说,做人讲脸面,做生意讲门面。语文的脸面和门面就是我们写的“一手字”。所以,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是书写要正确,做到工整、规范;二是要讲究文面,做到美观、大方;三是要讲究行款格式,标题、标点、空行、署名等都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行款格式。这样既让读者准确地认读全文,又给人一种美感,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有的同学认为,现在有计算机替我们写字,字练不练,写得好不好无所谓。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计算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为我们书写,所以书写万万不能马虎。更何况现在的考试非常重视书写,每次考试都有五分的书写分。

第六是课外阅读的习惯。据我对学生的观察越是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越不喜欢阅读,成绩稍好的也未必喜欢阅读。假日、休息时间大部分被连续剧占据,追星厌学就成必然。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有选择的阅读,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唤醒它、迫使它加强工作。他又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更需要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而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事实证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他们阅读的量成正比。

第七是写作的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写好作文,必须从平时抓起,在多读书的同时,还要多练笔。养成写日记、做摘记、读书心得的良好习惯。多写多练,坚持不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八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 古人说得好“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时要多想、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对待学问必须要有一种怀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一味盲从轻信。学习贵在有独立的见解。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可查出依据来跟老师或同学们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和某一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促进教学相长。

第九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欧阳修、曹雪芹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名作,正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修改是完善写作的关键,在反复的修改中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让初中生修改作文,首先明确:改什么,怎么改?先改表面:字、词、句、标点,到材料的取舍,大到改中心,另起炉灶重写作文。我每周的作文课都是上快速作文,其中点评、批改的时间用得较多通过学生自改和生与生互改、小组评比、佳作欣赏,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提高。同时,教师要注意以赞赏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去看待学生的作文,使他们有成功的体验,消除怕作文的畏难情绪。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就较大。

学语文的好习惯不仅仅是这些,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多发现、多思考、多积累,再教给学生用。习惯的养成总是存在一个以多带少的问题,让大多数学生好学上进,有自信心,有自觉性,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全面素质教育手册》;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 篇8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内容是: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是一种乐趣,可以放松身体,增长智慧;读书是一种乐趣,可以充实生活,感受快乐。

其中,小学阶段是读书的最佳时期,科学研究表明,8—15岁是一个人的黄金阅读期。在这一段时间里,如果珍惜宝贵的时间,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大量童话、小说、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将对他今后的理想实现产生积极的作用。

有同学说,我作业太多,没时间阅读课外书,而我没有很多的课外书。真的是这样吗?据老师的仔细观察,发现部分同学在早上和中午回校之后,并没有抓紧时间做作业,而在操场、走廊、甚至是在教室里追逐打闹;而我们的家长也反映,部分同学回到家或是在周末并没有开始做作业,而是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却把作业留到很晚才完成。这能叫没时间吗?学校为每个班级设置了图书角,里面有学校的图书也有同学们分享出来的图书,这能叫没有课外书啊?这只是部分同学的借口,但我们大部分同学除了能按时完成作业,还能利用时间进行每天的阅读,获得了大量的课外知识。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天只有24小时;但又是不一样的,你利用的多,时间就给你给的多。同学们,我们要抓紧一切时间来进行阅读。

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一点小建议,如何利用时间在学校,在家里进行每天的阅读。

1、早上和中午回校交完作业后,可利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

2、下午放学后抓紧时间做作业,然后进行10分钟左右的阅读。

3、周末时,我们还可以每天利用半小时进行阅读。

4、我们可以在床头放一本课外书,每天睡前也可以进行10分钟的阅读。

5、建议同学们可以拿出一些自己看过的书放到图书角,和大家一起分享。

6、最后,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个每天的阅读卡,请同学、老师、家长监督自己是否能完成阅读任务。

我们不在意每天读多少,要坚持每天读一点书;不在意每次读懂了多少,要坚持读后写一些读后感;不在意每次吸收了多少,要相信日积月累,定会成功。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作文 篇9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下午,放学回家时,路过一家书店,我和妈妈便进去准备挑选几本书。我的脚刚刚踏进书店,目光就立刻锁定在一本漫画书上,“我要买这本书。”我指着心仪的书对妈妈说。妈妈却回答:“那你要再选一本故事书。”没办法,我只好顺手拿了离我最近的故事书,然后一脸不开心地回了家。很快,我看完了漫画书,闲来无事,便随手翻一翻那本被冷落的故事书,可没成想,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从那以后,我的兴趣慢慢地从玩电脑变成了读书,几乎每天都要读几页书,从那以后我也变得勤奋起来,连身边的人都开始赞美我了,说我从爱玩的孩子变成了爱读书的好孩子。有一次,大家都在吃饭,而我却在自己的卧室里窝着,我正看到精彩的地方,都舍不得离去了。到大家吃完饭我还沉迷在书的世界里,真正体验了一把“废寝忘食”的感觉啊。

还有一次,那是星期六,我正在读一本厚的像一个枕头的小说时,妈妈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的身边,眉头紧锁,严肃中流露着一种慈爱,“你还去上金笔作文吗?”我看了一下表,发现已经九点多了,“天哪!”说着,抓起书包,放下书冲了出去。

读书使我快乐,书就像一位良友伴随我们左右,我感谢自己爱上了读书,俗话说:“要通古今事,须读五车书!”我喜欢现在这个爱上读书的自己。

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篇10

一、点拨引导,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科学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就应该教给其方法。所以现在作文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在“改”字上做文章,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对“改”的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文教学往往成了一种模式:“写作文——交作文——改作文——评作文——发作文——扔作文。”即使教师批改的再仔细、再认真,对学生来说也很难长进。而今天《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大力倡导对作文的批改应该从教师的批改逐渐过渡到指导学生自评、自改。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文章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认真修改:

其一、锤炼主题、统帅全文。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选材、构思、语言组织都得为它服务,主题在文章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所以修改主题首先要斟酌文章的主题是否正确、深刻、鲜明;让学生检查中心思想是否明确的表达出来了,是否完美的体现了写作意图和构思的出发点,主题见解是否独特新颖、别具匠心。

其二、增删材料、字句生辉。在材料的增删方面,要引导学生无情地删去与主题不一致的材料,力求材料新颖,言简意赅,字句生辉。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空间。

其三、调整结构、巧妙谋篇。调整结构,首先要从文章总体上看布局是否合理,段落的划分、层次的安排是否科学,段与段的衔接过渡以及照应是否连贯畅达。其次通过对文章结构的调整,力求做到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精巧、布局新颖。

其四、推敲语言、千锤百炼。苏联诗人马亚柯夫斯基说:“要像从百吨砂矿里提炼一克镭那样,去提炼精粹的语言。”可见要使文章内容表达更准确、严密、更畅达、完善,那么就得在文章语言的修改上力求字斟句酌、千锤百炼。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修改和推敲锤炼要力求做到三点:首先检查用词是否妥帖,每个句子是否正确地表达了内容;其次删去可有可无,重复罗嗦的字、词、句、段;再次调整或增补文字,使文意更加准确、畅达、凝练。

二、激发兴趣,作文修改力求精彩纷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批改作文是老师的天职,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成了批改作文的“家庭保姆”。现在教师突然把修改文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解放出来,学生一时不易接受,所以教师要多加引导,激发学生修改文章的欲望和兴趣。同时对文章的修改尽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精彩纷呈的修改方式,积极为学生搭建修改文章的平台。文章修改不妨采取这几种方式,效果甚好。诸如方式一:教师范改;方式二:分类修改;方式三:教师面改。此外还可以采用“诵读修改法”、“集体修改法”等多种作文修改的方式。当然,上述几种修改文章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可以灵活综合运用,要因人而异,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三、持之以恒,科学训练,循序渐进,终成习惯

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教师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激发兴趣,科学探究,从而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当然文章的修改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细致严谨的工作,在修改过程中还需注意三点:其一、遵循文章修改的一般程序,即:“审主题——选材料——析结构——评语言——赏写法”的程序,由主到次,从大到小逐一进行修改。其二、在文章修改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勤学思考的精神。其三、在文章修改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养成科学严谨、乐于合作探究的好习惯。

在这崭新的21世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改革传统中落后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解放自我,摆脱以往传统中教师批改文章的定势,在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下寻找新思路,破解作文教学新难题,探索出一条高效、低耗的教学新思路、新途径,让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还给学生一块自由探究问题的发展空间,教给学生一串修改作文的金钥匙。

※ 基金项目:2014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4]GHB1307)“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生活素质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养成“静学雅行”的好习惯- 篇11

所谓静学,大致就是安静的学习。往细里讲,就是:在学习、完成作业的时候保持一种专心致志、心无旁鸳的处境,假如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你不被外界的一切事物所干扰还在专心的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状态!静学,学习还须要专心,想增长学问必须要靠刻苦的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会增长学问,不刻苦学习、专心学习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好的成绩。老是不学习或懒惰又散漫就没法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可能学习好!

所谓雅行,大致意思是儒雅的行为,学校一直很重视我们的`行为,例如:对我们进行多次的国旗下讲话、进行公开的广播教育或者是我们的班主任给我们补充一下如何更加儒雅。学校通过开展雅行的教育,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使我们这些这些小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了我们这些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高尚的情操。同时,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学校校园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呢,乱扔纸屑、包装袋的同学明显减少了,环保、讲卫生、经常打扫卫生的同学曾多了,任何人刚一进校园就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把“静学”和“雅行”放在一起,又会是什么意思呢?哦!知道喽!“静学雅行”是指:安静、专心的学习;端庄、优雅的行为举止。

相信,有谁看到了我的这篇作文,一定会学习我给的建议去做吧!

从小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篇12

-------

国旗下讲话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小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每年“世界粮食日”所在的周为“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为什么要定出个“世界粮食节”来?为什么还要有个“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难道我们的粮食不够吃吗?是!我国是农业大国,虽然粮食最近几年均增产,但是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处于较低的低水平。我们国家不断人口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的供需仍将在紧张中度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有一位小朋友对奶奶做得很多事情总是看不惯的。他在一篇作文里是这么说得:奶奶是个很节俭的老人。节俭是好事,但我觉得她节俭得有点近乎抠,无法理解。一次,烧饭的时候,她不小心把米撒了点在地上,我就顺手准备扫掉。我腰还没弯下去,只见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挡着我,我愣在那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奶奶开口了:不要扫掉,捡起来洗洗,浪费可惜。我说已经脏了,反正就一点点,算了吧。奶奶可不理会我,自己佝偻着身体,蹲在地上慢慢地拾着,每拾起一点就用嘴巴对着吹吹,很专注地,仿佛掉在地上的不是米,而是她的宝贝样。等到全部拾好后,再用脸盆装着用清水一遍一遍的洗,看她洗完端着米出来,脸上露着孩子般开心的笑,嘴里还自言自语:看看,多干净,还不一样吃嘛,你们„„我听懂了她未说完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我依然是不已为然的摇着头。而奶奶露出了灿烂的笑脸。还有,我们家的电饭褒烧饭总是会在下面结锅巴,所以每次都有很多饭不能吃。我总是把这些锅巴倒掉的,有次被奶奶看见了,她老人家又开始了对我的节约教育。我不服气说:“这都不能吃呀?干吗不能倒掉?奶奶也不搭理我,从我手上接过电饭褒,然后倒了些开水在里面,泡了一会儿,就见她开始用小勺把那些锅巴,一点一点地刮出来,然后放进自己的嘴里。天哪,我真的是服了她老人家。我半开玩笑地对奶奶说:”奶奶,你真会动脑筋呀”。奶奶听了我的话,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不过我们老人家是经历了饥荒岁月的,知道粮食的宝贵,我不是小气,只是觉得这样真的很浪费。我在心里有点改变了对奶奶的看法,但是我觉得这样吃对身体有害,我依然不赞同,但又没有办法让奶奶也改变她的做法,于是和妈妈商量,换了个新的电饭褒。

也许这位奶奶说得对,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饥荒,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吧。但是我们也不象奶奶想得那样,就知道浪费,不知道珍惜。我国每年有许多贫困地区、受灾地区的老人、小孩没饭吃,要靠国家救济,要靠大家帮助。我们国家还要花费巨额外汇去进口粮食,粮食确实是宝贵的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曾经是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诗句。我们不会忘却了这首诗的精髓。但是,看看我们食堂的餐厅里,各种浪费粮食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有的同学很是挑食,吃了几口饭就倒掉了,说这饭菜是自己不喜欢吃的!有的同学光想买零食,不想吃饭;有的同学着急去玩,盛饭的时候,走路慌张就把饭粒洒在地上!有的同学一边吃一边还在打闹„„这些都是在浪费粮食!也许你并不觉得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你浪费这一点,他浪费这一点,大家都浪费这一点,那就是一个惊人的损失了!

国家教委早在1991年10月10日发出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开展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教育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在不少学生中,节约粮食的观念十分淡薄。这不仅反映了不少青少年学生和儿童不懂得珍惜人民群众的劳动果实,而且也直接反映出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领导,一定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要把节约、爱惜粮食的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抓下去,并努力抓出成效。教育学生树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它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我们创建“绿色学校”、创建“节约型学校”的实际行动,同学们,你想做个文明的小学生吗?那就从文明就餐、节约粮食开始吧!其实节约粮食,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饭菜;吃饭的时候,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吃饭,不挑食。无论爸爸妈妈给我们吃的,还是学校里的饭菜,我们都要把肚子吃饱,吃饱才有利于我们身体成长的。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都要通通吃掉它!

我们要树立节约意识。爱粮、惜粮、节粮,不能是空洞口号,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风尚不仅过去需要、现在仍然需要。我们的粮食远未充裕,我们没有糟蹋粮食的权力,也没有糟蹋粮食的条件。希望前面我提到的那些浪费现象不再发生。

我们要发掘节约潜力。我们虽然不种田、不产粮,但节约粮食也相当于种了粮食。我们的一张张餐桌就相当于一方方粮田,除了吃进肚子里的粮食外,不浪费一粒粮食。

我们要强化节约行为。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不能浪费粮食。吃多少,烧多少;吃多少,盛多少;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买了就要吃完,不随手扔掉„„。对浪费的现象,我们要坚决反对,坚决抵制。只要我们牢记“节约”,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一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学生吧!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我养成了先做作业的好习惯 篇13

一个好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可以毁灭一个人。习惯一旦养成了,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以前,我每天放学回家,总是先吃完东西才能写作业;写作业也是边玩边写,一点儿也不专心。所以,每天又忙又累,作业还老是出错。下面就是曾经的一幕:

“叮铃铃……”放学了,我背上书包,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妈,我饿了!做了什么饭?”“饭还没有做成,你先去写作业!”“还没好啊,真讨厌!学习了一整天,人家又饿又累的,写什么作业!”这样想着,我放下书包,打开电视,随手抓起桌上的面包,一屁股坐到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看了起来。妈妈看见了冲过来一把夺下我手中的遥控器,气乎乎地说:“看什么看,作业不做,手也不洗,就知道吃!”我这才极不情愿地去洗了手,坐到了写字台前面。打开作业本,拿出铅笔,我又发现铅笔需要削了,我拿出小刀削铅笔。削完铅笔,我忽然又看见了今天新买的橡皮,这块橡皮又香又漂亮,我不由得拿起来欣赏了一番。这时候,又传来了妈妈的声音:“快点做啊,饭就成了!”我这才赶紧写了起来。可是直到妈妈端过饭来,我的作业还是没写起。吃过晚饭后,我继续写作业,可是写着写着就又玩了起来,不由自主地一会儿这里看看,一会儿那里瞧瞧……大事不好,妈妈生气了!她成了一挺机关枪,“看看几点了?一个小时的作业,你磨了一晚上还做不完。”

后来,在妈妈的督促下,我终于养成了回家先做作业,并且专心致志做作业的好习惯。现在,我每天半个多小时就做完作业了,心里感到特别的轻松。

做家庭作业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但这小事却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我们的一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的:“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第二小学五(2)班

三十天养成一个的好习惯总结 篇14

转眼一个假期就这么过来了,在这个假期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一个每天都要运动30分钟的好习惯。

放假前,老师布署了“三十天养成一个好习惯”这个任务。回家后首先是妈妈征求我的意见选定是哪个习惯。我和妈妈爸爸就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个计划—— “运动30分钟的好习惯”。其次选定了时间,每天晚上六点下楼运动,内容是:跳绳10分钟,跑步10分钟,其他10分钟,目的是让锻炼变得快乐起来。

第一阶段:需要在家人的提醒下于晚上七点下楼运动。第二阶段:这阶段我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有时还是不想下楼运动。

第三阶段:这阶段我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能主动的要求爸爸妈妈陪我下楼参与运动了。

除晚上运动以外,在爸爸的带领下,我还参加了游泳的学习中,在这个假期中学会了蛙泳和简单的自由泳。

妈妈常说“好习惯,好人生”的确不错,有了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好的身体,更加饱满的热情来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有了好的生活习惯就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成就我们无悔的人生。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 篇15

一、项目推进,打造区域新公民教育行动特色

我们在行动研究中把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新教育实验的倡导人朱永新教授和他的博士生们开发的“每月一事”项目给我们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他们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对学生一生最有用、最重要的12个好习惯,内容涵盖了饮食、出行、运动、学习等多个方面。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让学生深刻了解习惯养成背后的故事,亲身经历养成的每一个行动细节,不断反思、调节,让好的习惯永久留驻在自己的生命中,与生命成长融为一体。经过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每月一事”运作的四个基本流程:一是主题阅读,师生共启书香之旅。让学生通过先期的晨诵午读,掌握相关活动主题的背景资料,对要养成的习惯有深入的认识和体会,受到美的熏陶。二是主题实践,引发从行为到习惯的聚变。习惯的形成,来自一件件小事的积累,让学生做好一件件具体的小事是“每月一事”项目的重要环节。三是主题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主题展示会、成果分享会、体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使不同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四是主题反思,师生在展示与反思中共成长。我们鼓励教师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鼓励学生撰写自己的“成长故事”,在不断反思中自主成长。我们在丰富行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把“每月一事”的行动收获加以整理,以课程的形态呈现的教师的“每月一事”操作手册——《一生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一书已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新公民教育行动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借鉴。

新公民教育行动研究团队的所有老师积极创新教育行动的路径,通过“心星访谈”及时寻找、发现、推介在新公民教育行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在寻访中实现心灵的交流与唤醒。三年多来,我们的寻访活动遍及全市所有基层学校,先后寻访了“军校好少年”“诗意好少年”“魅力好少年”“感恩好少年”“绿色好少年”“会生活的好少年”“习惯养成好少年”“自信好少年”“责任好少年”等,访谈中有数千名学生和近百名老师进行了现场的心灵对话和交流,师生在沟通中共同体会着生命的意义,分享着新公民教育行动的幸福生活,品味着和谐成长的快乐。

二、打造特色,开发区域新公民教育行动资源

本市三星工业园区坐落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与大上海仅一江之隔。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因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国际家纺城——“叠石桥绣品城”而闻名遐迩,诞生了众多的财富精英。在他们身上,有着让三星人引以为豪的创业精神,形成了三星特有的一种文化、一种地方教育资源。为此,三星中心小学每学期都要组织高年级的同学“参观绣品企业,与企业家面对面”主题德育活动,每年定期开展以“亲近绣品,快乐成长”为主题的“绣品文化艺术节”,每学期组织孩子进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

常乐是清末状元张謇的故里,他一生以“强毅力行”的精神,创办了370多所学校,留下众多精辟的教育论断,为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常乐中心小学以“学謇弘謇”为办学特色,挖掘乡土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张謇的精神,丰厚“爱国爱乡”的情缘,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新公民教育行动。

东灶港中心小学地处南黄海之滨,在新一轮的沿海大开发过程中,学校的“海文化”德育特色日渐鲜明。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追江赶海”雕塑,教学大楼外墙上题写着“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知识像大海一样渊博,身体像大海一样刚健,创新像大海一样奔涌”的校训。整栋教学楼的楼顶呈波浪型,寓意学校事业发展像南黄海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每个班级都以海洋生物命名,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班级图腾。学校将这些班级图腾悬挂在教室外,形成浓郁的“海文化”氛围,丰实着学校师生的人文精神底蕴。

麒麟中心小学96届毕业生李春花是雅典残奥会冠军、北京残奥会铜牌获得者。学校以此为资源,形成了“责任教育”德育特色,每学期都邀请李春花来校做报告,以先进校友的拼搏精神感动激励孩子,并邀请李春花为学校“责任之星”颁发激励卡和奖品,和获奖的同学合影留念等,在参与活动的每个孩子心灵里留下难忘印记,形成了学校德育的亮丽风景。

在区域推进公民教育的行动中,我们力求提倡目标引领下的多元性,积极鼓励学校在公民教育行动实践中“百花齐放”,三年多来,行动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如市实验小学逐步形成了“品质教育”新品牌;海门师范附属小学以“童话教育”为特色,引领师生共读中外、古今童话名篇,让孩子们在童话世界里不断受到真善美的启迪;东洲小学在“新生活教育”旗帜引领下,将新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紧密联系,十分注重实践活动参与的全员性和参与性;以英烈名字命名的树勋中心小学在公民教育行动中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分细目、分时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进行养成规训,取得显著成果;六匡中心小学的小乒乓球队在省内创造过许多辉煌,学校为此在新公民教育行动中将培养师生的“拼搏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方向。

三、改革评价,形成区域新公民教育行动保障

长期以来,德育评价可以说是影响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瓶颈”问题,在区域推进新公民教育行动的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德育评价改革的积极探索。如走进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学校大楼一个足有一百平方米大小的“阳光灿烂”展示墙令人瞩目,从其中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上你会认识学校的阳光男生和阳光女生。学校德育部主任沈老师会很自豪地告诉你他们学校评价改革的一个创举,那就是“七彩阳光”德育评价。在该校德育团队精心设计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阳光评价卡中,每一种颜色就代表着一个方面习惯养成的成长历程。如:赤·仁爱:学会关爱别人,是一种仁慈;学会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等。在该校,每个月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那就是“发卡日”。这一天每个班都会举行隆重的颁发仪式,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发卡行动。这一张张“仁爱少年”“礼仪少年”“环保少年”“健美少年”“善学少年”“践行少年”“阅读少年”阳光卡记载着孩子一份份辛勤耕耘的收获,印刻着孩子一个个成功的足迹。

海南小学是全国小公民道德实验学校。在新公民教育行动中,他们创造性地实施了《“小公民”品行发展评价表》,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评价活动。建立这样的评价机制,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教师、家长,只要通过纵向比较,就能发现学生品行养成的进步情况,从而促使学生努力改正缺点,不断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努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目前,海门市的所有学校都建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机制,保证了学校新公民教育行动的不断向前推进。应该说,好的德育评价是一种有效引导和激励,每个孩子都在进步,每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每天都能感受到孩子进步,这样的境界真正体现了学校德育的务实有效,实现了引领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和谐与快乐。

(作者单位: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南通226100)

上一篇:小学作文:珍惜爱下一篇: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4单元素质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