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术科技项目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或总结报告)

2024-05-31

大学生学术科技项目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或总结报告)(共8篇)

大学生学术科技项目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或总结报告) 篇1

————“多一℃”创意社

姓名:马琳娜

院系:管理学院

班级:营销093

山东交通学院 2011-12-8

目录

摘 要................................................3

一、研究的课题.........................................4

二、组成人员...........................................4

三、课题的目的与意义....................................4

(一)课题目的................................................................................4

(二)课题意义................................................................................4

四、课题的来源与背景....................................7

(一)课题来源................................................................................7

(二)课题背景................................................................................7

五、研究过程...........................................8

六、研究结果...........................................8

七、感受及待解决的问题..................................8

(一)创业感受................................................................................8

(二)待解决的问题........................................................................9

摘要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产品的新颖、奇特,他们对一些传统的产品产生不起兴趣,他们追求的是传统产品的特殊功能、普通产品的新颖设计,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公司确定了经营理念,以奇特的创意、新颖的设计吸引消费者,我们公司产品的设计的原则就是在实用的基础充满创新,有新意才有爱意。针对消费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传统产品进行创新,消除消费者的苦恼,让消费者消遣的无忧无虑。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一闪而过的灵感,与此同时,都有自己对于新生事物的需求。现在绝大多数饰品店都能够以新颖的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是随着饰品店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饰品店趋于同化,缺少的正是人性化的设计,设计理念中不能将“爱意”体现出来,仅仅是模仿,以从众的心理进行创新。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提出我们创意社的经营理念——有创意才有爱意,经营的是创意,我们的产品是任何普通的商店买不到的。以独特的经营方式:让顾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购买,而是给他们动手的机会,让他们以最独特的方式去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爱意。产品DIY的形式将会吸引着广大消费者。这种经营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礼品,而是将娱乐与购物相结合,可以边吃边做,可以边玩边买。可以说创意社的卖点不仅仅是一些新奇、有创意、可爱的礼品,更是一种全新的创意理念,及时抓住年轻消费对流行、创意的追求以及他们独特的消费心理。

一、研究的课题

“多一℃”创意社

二、组成人员

课题负责人:马琳娜

成员:朱竹琳、孙蕾、杨国栋

三、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目的

大学生创意社的成立将推动大学生创新类、设计类及策划类的发展。现在社会上对创新与策划能力的要求不言而喻,尤其对于90后大学生显得更为重要。创意社建立将主要侧重于创意与策划方向,主要任务是引导90后开展各种创意策划活动,同时通过动手提升动脑思考能力,为90后提供一个自我思想展现的舞台,充分挖掘每位成员的想象空间,发挥创造潜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创新产品,解决消费者的烦恼。

(二)课题意义

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大智大勇的同义;是导引递进升华的圣圈;是一种智能拓展;是一种文化底蕴;是一种闪光的震撼;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宏观微照的定势,是点题造势的把握;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是智能产业神奇组合的经济魔方;是思想库、智囊团的能量释放;是深度情感与理性的思考与实践;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创造性的系统工程;是投资未来、创造未来的过程。简而言之,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以下列举两个我们创意社的特色项目:

1.可控腰带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在发生这变化,现在已不是那个解决温饱的年代,无法满足的温饱和根不是上的营养,相反越来越的人们出现营养过剩,身体过度肥胖,于是减肥成为越来越流行的话题,很多女性在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减肥,去保持“完美”的身材,减肥茶、减肥药、做整形手术、运动等等,但无论什么方法都需要很强的毅力,自我控制能力,不坚持都是不成功的。一些人再通过艰苦的努力好不容易减肥成功,有了一个苗条的

身材,就开始放松自己,当发现自己开始发胖时,为时已晚。

考虑到此种情况,于是我们的所推出的产品——可控腰带应运而生。我们都知道腰带,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演变出来的,它不但是用以系束袍服,还用来佩挂一些生产、生活使用物件。皮带腰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细看国际大大小小时装秀,设计师已经离不开腰带了。作为配饰的一部分,皮带腰带能很好地起收身勾勒线条的作用。此时我们又给其增加一功能:保持身材。

我们的产品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比普通的腰带多一刻度尺,这样可以使消费者在减肥时给以约束力。在减肥未成功时,此腰带就是催促剂,它能够帮助消费者很好的控制饮食量,每天我们都会注意到腰带上的刻度,这样就会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腰围,达到了减肥的功效。

2.笔袋的四季

笔袋——又称铅笔包、拉链文具袋,它是文具盒的延伸,又有文具盒无法达到的妙处。可以用来装笔或其它小型文具!比文具盒携带更方便,手感更舒服,比它更省空间,做到以最小的空间装最多的东西,把更多的细小空间给利用起来!所以它深受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青睐。按材料分,有皮、合成革、棉布、牛津布、塑料笔袋和立体图片笔袋等。造型有长方形、圆柱形和异体形等。

目前情况看,笔袋不能独立作为一门产业,它仅是办公用品的中文具的很小一部分,更是文具的其中之一,在需求上可能不会较大幅增长,但是会保持当前的水平。笔袋的需求与文具盒是呈反比的,当使用文具盒的人多的时候那么使用笔袋的人就会少,如果使用笔袋的人越多,意味着使用文具盒的人会减少。过去的那些年头,笔袋比较难普及,因为那时只有文具盒的概念,很多人都是跟风而已,但是现在由于生活的个性化,每个人都希望与众不同,加上追求便利,笔袋很快又成为消费者比较喜爱的文具用品之一。同时由于这次推出的四种笔袋有其特别的可爱之处,所以将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为更多人所喜爱。

主打特色:四季、可爱、童真。主题:“笔袋の四季记忆”。围绕四季这个关键词,将推出四种不同的笔袋——春语、立夏、秋怡、暖冬。四个好听的名字,四种可爱的物品,不仅仅是单纯的笔袋,更多的是一种童趣,一种属于我们的学生时光。通过笔袋可以记录每一个人的心情,通过笔袋可以透漏出每一个人的性

格,通过笔袋可以回忆点滴童真„„

产品外观:由于推出的主题为“笔袋の四季”。所以围绕四季推出的笔袋分为四种物品。其中两种是水果两种是动物。春语——熊猫 立夏——西瓜 秋怡——菠萝 暖冬——猴子。这四款笔袋造型生动,将这四种物品的可爱之处表现的淋漓尽致,既卡通又风趣。在下面将会分四个模块介绍这四种笔袋。

产品实用功能:这四个笔袋均由布料制成,外表有毛绒布料贴制而成,手感柔顺。大小可装下十至二十支笔,供日常学习生活所用。正面由造型卡通的图案组成,背面有小口袋,方便装一些零散的学习用品。内部分两层,可将笔和尺分开存放。同时这四款笔袋还有一项很吸引消费者的特点,就是由于它的造型卡通,可以作为钱包或者化妆包使用,这样又增加了其一项使用功能。使这四款笔袋尽显其可爱喜人之处。

产品使用时间:这四款笔袋为一组产品,春、夏、秋、冬顾名思义,是分四个季节的实用,可以购买这一组产品供一年使用,也可购买其中一种产品分季节使用。其实笔袋不论季节可在全年使用,但是由于此次推出的主题——四季。所以希望消费者在自己喜欢的季节中购买自己所喜爱的一款可爱的笔袋。

创意是思维的灵动,是心灵的捕捉,是对生活的总结与阐释。创意无处不在,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有了更多的触动。它只是一个思维的小小转弯带来的却是无穷的精彩。

四、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一)课题来源

“多一℃”创意社来源于对饰品店现状的调查以及对于消费者的调查走访,了解到现今消费者追求新颖、奇特的产品功能现象。

我们小组首先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调查,了解到现存饰品店的现状,针对现状进行设计调查问卷访问调查;根据调查问卷做出调查报告,并具体提出可行性分析;然后,进行目标市场选择、进行市场细分,并根据内外部环境,提出初步地的目标市场定位;小组成员分工实地考察,通过不同的方式(包括查阅资料、网上查询以及访问等)得出微观环境分析,为营销策略的制定做重要的参考依据;小组成员开会讨论具体的营销策略,根据各位成员收集的不同的资料,由小组组长整合出综合的报告;对报告具体的分析,对不切实际的策略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一份具有可行性的策划方案。也就形成了我们创意社课题的研究作品。并且在后期我们与一些礼品店、精品店合作,将自己初步的营销策略投入实施,并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策划进行完善。

(二)课题背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产品的新颖、奇特,他们对一些传统的产品产生不起兴趣,他们追求的是传统产品的特殊功能、普通产品的新颖设计,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公司确定了经营理念,以奇特的创意、新颖的设计吸引消费者,我们公司产品的设计的原则就是在实用的基础充满创新,有新意才有爱意。针对消费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传统产品进行创新,消除消费者的苦恼,让消费者消遣的无忧无虑。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一闪而过的灵感,与此同时,都有自己对于新生事物的需求。现在绝大多数饰品店都能够以新颖的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是随着饰品店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饰品店趋于同化,缺少的正是人性化的设计,设计理念中不能将“爱意”体现出来,仅仅是模仿,以从众的心理进行创新。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提出我们创意社的经营理念——有创意才有爱意,经营的是创意,我们的产品是任何普通的商店买不到的。以独特的经营方式:让顾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购买,而是给他们动手的机会,让他们以最独特的方式去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爱意。产品DIY的形式将会吸引着广大消费者。这种

经营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礼品,而是将娱乐与购物相结合,可以边吃边做,可以边玩边买。可以说创意社的卖点不仅仅是一些新奇、有创意、可爱的礼品,更是一种全新的创意理念,及时抓住年轻消费对流行、创意的追求以及他们独特的消费心理。

五、研究过程

我们通过小组讨论,首先确定公司主题;其次,经上网搜集资料、查阅书籍等进行行业分析;再次,进行市场调查,了解一下成立公司的可行性。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做出创业策划书。

六、研究结果

经过小组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最终形成了我们“多一℃”创意社的创业策划书,进行我们创业计划,进行创业规划。

七、感受及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业感受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创业一词已成为人们意识中较为普及的词汇了。许多的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而努力创业,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也有在艰难中前行的。纵观创业领域的一些数据和资料,我们也不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残酷的结论:创业之路艰难,创业成功更加难。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必然结果。

在创业征途上,有马云、俞敏洪等一批取得巨大成就的创业佼佼者,从他们的创业经历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益的经验,而从那些功败垂成或失败的创业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出许多经验教训。

对于正在进行大学生创业的我来说,我感受颇深,创业难,创好业更难。我们除了要有创业机遇对于之外,还要具有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它将直接关系并决定我们创业的最终结果,支配着整个创业过程能否向着预期目标驶近,是整个创业过程的动力源泉。

我们进行科技创业不仅需要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思维高度与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创业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崎岖坎坷。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创业组的成员都必须要有对理想的坚定执着和对创业的坚定决心,克服在创业过

程中的种种变故与风险,坚定地继续创业之路。要有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理念,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进步。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走下去。创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是一个完善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融入社会、认知社会,把握行业动脉的过程。

总而言之,我们要想创业成功,就必须具备常人所不能有的毅力,坚持不断努力,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只有这样,我坚信我们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学术科技项目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或总结报告) 篇2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引起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 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 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

(一)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 整个儿童期, 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存在“关键年龄” (四年级) 。

第三, 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第四,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中, 存在不平衡性。

(二) 童年期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地掌握概念, 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三) 思维品质的发展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二、课题目标、内容

(一) 课题研究目标

学生层面——通过思维品质训练, 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教师层面——编写思维训练课、指导书写数学小日记;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 变线性的、平面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模式为主体的、网状的、全息动态的思维模式。

(二) 课题的研究内容

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知识点中。在日常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把握时机, 创造条件, 通过联想加强思维训练, 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 课题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7月申报课题, 2009年12月课题立项, 2010年3月课题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主持人利用业务时间对数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明确思维品质的概念界定、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实践研究的抓手。

1.制订子课题计划、总结。

2.沙龙研讨。

3.案例分析。

4.思维训练课。每个班级双周一节思维训练课 (专门的备课本) , 要求课题组成员整合题目, 从各种教学资料、网上寻找富有思维含量的题目, 鼓励自己创编智力冲浪题, 多以题组形式出现, 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余条件、少条件的思维题, 教师的提问注重启迪学生思维, 有思考价值。

5.指导学生写数学小日记。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研究, 我们总结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策略如下:

(1) 写生活中的数学。用一双数学眼, 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记录下来。

(2) 写数学实验。配合教材上相应内容, 适时组织学生做数学实验, 记录下实验数据, 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3) 写巧妙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出现巧妙解题思路时, 鼓励他把今天的想法记录下来。

(4) 写数学课堂。在某一次数学课堂数学思维特别活跃时, 让学生把这次有趣的数学课记录下来。

(5) 写反思。主要记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展变化的情况, 反思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态度, 做作业、考试中的经验教训。

(6) 写数学童话。把一个或几个数学题目巧妙地融入一个数学情境, 配上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人物, 用他们的嘴说出解题思路, 多种解法。

第三阶段:准备结题、整理资料、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开结题鉴定会。

(二) 实验课堂模式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以思维训练课为抓手, 整合有思维含量的题目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提升思维品质, 创立了如下两个阶段的思维训练课的基本模型。

低段:情境激发, 以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为主线, 把一系列数学问题串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灵活性和深刻性发展。

高段: 以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组形式出现, 运用比赛的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思维训练中, 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对比、思辩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 共同提高思维品质。

四、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 并在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1.在实践成果方面,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 课题以行动研究为导向, 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为立足点, 有效地推进学校整体发展、教师队伍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1) 通过课题的研究, 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带动了数学学科教科研氛围。课题组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课题沙龙、案例评析、论文撰写、口算王、解题王比赛, 80%的学生会写数学小日记。

(2) 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论文, 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 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3篇, 省级刊物发表的有15篇, 市级3篇, 使全校数学教科研水平及质量得到提高。

大学生学术科技项目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或总结报告) 篇3

结题报告与工作总结的区别

在一定程度上,结题报告与工作总结都能描述工作经过,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从根本上而言,工作总结与结题报告存在本质性差异。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

[\&正文主要内容\&附件\&结

告\&1. 引论(即问题的提出,包括 ①问题的提出 ②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③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④核心概念的界定⑤文献综述⑥理论依据及内涵)

2. 主论(①交代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与材料、测量方法与程序②分析研究成果:包括研究发展与结果概述,对假设、问题、目标的结果描述,统计检验的结果等③讨论相关问题:主要是指对研究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对未来的启示)

3. 结论(①对结果的概括和推论②建议与措施)\&1. 概括性成果(专著、调查报告、系列论文等)

2. 研究方法与工具(问卷、原始数据统计、观察记录等)

3. 研究效果证明(教师总结性反思、典型案例、获奖证书等)

一般需要用附件作为过程研究的证明材料\&工

结\&1. 开头(包括时代背景、工作依据、指导思想、工作概况、工作收效、基本评价、过渡语)

2. 主体部分(工作中的具体举措、成绩、经验体会、存在的问题、后期打算)

3. 结语\&1. 相关政策、上级文件、指示

2. 工作的过程性资料

3. 工作成绩证明(获奖证书等)

一般不需要附件\&][区别点][类别]

结题报告正文部分偏重于对研究结果的诠释,研究成果的提炼与分析,且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而常规工作总结则偏重于具体的工作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等。

避免总结式结题报告的对策

管理层面。一是健全科研管理体系。健全科研管理体系,是推动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科研管理体系包括三个维度:观念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其中,观念体系主要指中小学教师在思想上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与理解,这是中小学进行有效科研管理的重要思想前提;组织体系主要指对科研管理机构、科研人员和科研流程的管理,这是实施有效科研管理的核心;制度体系则主要指科研的相关制度,这是科研管理的重要保障。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比较关注,是否设置各级科研管理机构?是否制订相关管理制度?是否搭建管理平台?总之,在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上下的功夫是较多的。但由于中小学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研究目的是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管理水平,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对自己工作的反思、总结、提升的过程,导致科研工作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因此在开展科研管理的过程中,只有从三个维度来健全管理体系,才能促使中小学教师在科研中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使其真正感受到科研的魅力。

二是开展实效性培训。开展教育科研培训,旨在培养一批善于思考、乐于研究的骨干教师队伍。关注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培训需求,根据需求展开调查,依需求来开展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培训才会使培训体现实效性。在调查中,中小学教师对科研培训的需求如下:34.88%的教师认为需要专家结合实例讲析式的培训,25.58%教师需要研究成果展示交流式的培训,22.48%教师需要系统科研知识通识培训,17.05%的教师需要专家科研报告式培训。

与中小学一线的课题研究者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与其所做课题的具体问题相关的,能解决其问题的教育科研培训。如:选择何种研究方法?如何运用该研究方法?如何运用该课题所需要的适切的、恰当的方法突破某课题的研究重点等问题。正因为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是以实践性应用研究为主,最需要的是切实有效的理论指导、案例引领和问题分析,这就要求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教科研培训时必须坚持选择他们身边最具生命力、说服力的教科研经典案例来启发和引导他们。唯有如此, 才能使其在专题培训中听得进、坐得住、学得会。

三是加强过程化管理。做实过程性研究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抓实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方能促进中小学教育科研在教育的田野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科研管理者,需要在课题管理中把握四个方面的工作环节:一是指导,即通过指导,帮助学校(教师)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指导实施研究;二是论证,即邀请各级教科研部门、师范院校的专家,对各级规划课题进行开题论证,中期研究成果论证,结题研究成果鉴定论证。一方面以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困惑,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运作,另一方面确保课题研究成果的信度与效度;三是检查,作为市级科研管理部门,可采用抽查形式来检查各区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把握研究现状,为后期工作调整提供依据。区级科研管理部门可每年组织力量对学校承担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拉网式检查,每年组织一次同类课题研究听证会,每年年底进行一次课题年审(表格式)。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应在市、区级科研管理机构例行检查前做好督促落实与预检查工作;四是推广,即对产生的研究成果中有较高价值、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成果,可通过教科研专题会议介绍、现场观摩、科研表彰等形式向学校进行转化、推广、应用。管理者从四个方面把控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对于学校有序开展课题的过程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实行激励性评价。对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评价、激励,不能简单地以论文发表数量、课题级别作为依据,而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科研激励、评价机制,上级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要善于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支持教师研究工作,尤其是对那些长期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给予大力宣传和表扬。特别是中小学,应设立教育科研专项经费,用于奖励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师,使教师在“教学即研究”的认识下,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队伍,从“校兴科研”做起,推动“科研兴校”。

教师层面。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中小学教师,扎根于教育教学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师通过实践,知道教学的某个环节可以如何设置,但这样设置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是什么?设置是否科学?一线教师却无从回答。因此,当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会产生困顿感。理论学习,尤其是坚持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科研方法等知识的学习,不仅能更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更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现状,就需要从调查样本的确定、问卷的编制、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等环节把控做起。而环节把控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完成一个课题,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同样需要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是注重科学求实。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求真务实、探索真理的过程。在开展教育科研过程中,原始的真实的数据搜集与整理是非常重要的。做实研究,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真实数据的数统分析、文献分析,可帮助教师打开视野,找到研究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能从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中寻找规律,找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良方。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应该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前后测对比数据显示出研究效果。教育科学研究不是一个贪走捷径、弄虚作假的过程。以“东抄西借”、伪造数据的形式开展,有悖科研道德,与科学研究的目的背道而驰。

大学生科研创新实验项目结题报告 篇4

科研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实验项目结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项目成员:

赵** 计算机学院**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毛** 计算机学院**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李** 计算机学院**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

宋** 讲师博士

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植物的建模表示、绘制与动态模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提出了许多针对植物这一特殊对象的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研究此次项目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视野,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敢于创新,大胆实践。

科研初步收获和体会:

首先进行了了解及熟悉使用vue5软件,我们学习掌握了导师推荐的计算机图形学专业教材,对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数学基础,理论是科研的基础,通过理论的学习,我们规范了图形学的科研思路,在对计算机图形学、生物学相关知识及开发环境——VUE5学习之后,我们阅读了相关论文,开始了自己的自然场景建模与绘制的科研。

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植物的建模表示、绘制与动态模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提出了许多针对植物这一特殊对象的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植物的建模可进一步细分为模型表示与建模方法两个部分,模型表示、建模方法与绘制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和密切相关的,一般结合在一起实现。对于自然景观的真实感建模与绘制,国外有很多相关软件,国内虽然支持过类似方面的研究项目,但专业软件的报道极少。

同样对于我们来说,对于该项目有极大的兴趣,现阶段包括未来前景表明,计算机中的动态建模将有很大发展,现在就了解和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将来也可以倾向这一方面进行更多的学习和研究。对该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之前只有大概了解,并没有深入的学习、分析,但是兴趣是最大的动力,研究此次项目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视野,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敢于创新,大胆实践。

总的来说,该小组里,赵旭升和李雪梅同学总体来说善于接受新的知识,比较擅长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动手能力强,思考深入,能够很好的将新学习到的知识加以思考达到融会贯通。

而作为组长,赵旭升同学能够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布局;李雪梅心思细腻,擅长处理复杂精细的部分。出于此考虑,由赵旭升主要对软件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应用,李雪梅则重点攻克建模中最复杂的几个点,如渲染等。

而另一位组员毛玉婷则更擅长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图形学的算法有浓厚的兴趣,鉴于此,毛玉婷主要学习和研究对于建模的基础——图形学。

协调配合:

总体的知识是每个组员都要学习和研究的,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安排不同的组员重点研究不同的部分,然后及时讨论,向其他组员讲解,其他组员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学习。导师指导情况:指导老师宋成芳老师对建模方面有所研究,带领我们探讨此科研的命题方向、创新点等问题,并向我们提供软件,推荐参考书目。除此之外,宋成芳老师还指导我们制定不同阶段的研究学习任务,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引导及讲解。总之,导师的引导在此科研项目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次科研项目综合应用计算机图形学和生物学理论,重点研究新的快速高效的大规模动态植物建模和实时绘制方法。我们以视觉效果和实时效率为主要目的,着力保证形态真实感和运动真实感,而不是严格忠实于动力学与生物学理论。采用几何与图像混合式表达方法来对植被等对象进行建模,并采用较为特别的方法对场景进行绘制。

建模对于现代来讲虽然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但是真实场景的植被建模涉及到户外的天气、光照以及植物的阴影等,特别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对大规模的植被进行真实感建模仍然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本项目着重于此,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和研究。

科学意义:

对于自然景观的真实感建模与绘制,国外有很多相关软件,国内虽然支持过类似方面的研究项目,但专业软件的报道极少。直接从国外购买这些软件成本并不低(大型造型软件的插件价格大约100美元,提供源代码开发的SpeedTree软件的每个单机license价格为8500美元)。探索新的高效建模和可视化技术,开发自主版权的植被建模与绘制平台,对于我国在军事仿真,园林设计,森林防护和数字娱乐的发展非常重要。

同样对于我们来说,研究次项目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视野,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敢于创新,大胆实践。

该项目自20**年9月科研立项以来,在宋成芳导师的指导下,在我们项目组三个人的点点滴滴的学习钻研下,历经一年的时间,结题在即,对该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作一小结。

09年暑假和**年9月,项目组三个同学进行了大学生科研立项的前期资料信息了解和选题工作,经过仔细了解,结合专业背景及个人兴趣组合,我们三个人选择了计算机图形学方向,并有幸得到了宋成芳导师的指导。宋成芳老师根据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情况及自己的研究方向,给我们选取了“自然场景的真实感建模与绘制”这一科研课题。在宋成芳导师的悉心指导和我们自己的认真准备下,9月下旬,我们成功的申请了校级科研立项。

第一阶段:了解及熟悉使用vue5软件。针对我们的情况,导师要求我们先掌握好计算机图形学支撑专业绘图软件VUE5,在此,我们感谢导师给我们提供了VUE5软件和学习指导书目。10月11月份,我们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抽出时间学习掌握VUE5软件,在我们面前打开的是一个专业丰富的三维建模画图软件,通过该软件,我们进一步感受到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

第二阶段:我们学习掌握了导师推荐的计算机图形学专业教材,对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数学基础,理论是科研的基础,通过理论的学习,我们规范了图形学的科研思路,这一部分也是比较富有挑战性的。在学习图形学的同时,根据老师的建议,我们阅读了相关生物学图书,对自然场景中的生物生长规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可以明确植物生长规律,遵循自然现象,最大限度的接近现实。

第三阶段:在对计算机图形学、生物学相关知识及开发环境——VUE5学习之后,我们阅读了相关论文,开始了自己的自然场景建模与绘制的科研。在该阶段,我们深切体会到科研的艰巨与科研取得进展的喜悦,增强了对计算机的热爱和各位老师的敬爱。

回首这一年的科研时间,我们深切的体会的科学研究的博大精深和自己在科学面前的浅薄无知。“自然场景的真实感建模与绘制” 充分利用几何模型在可控变形,图像在外观细节表达等方面的长处,实现融合几何和图像的混合式树的多分辨率表示。

植物的模型表示应当具有三维几何,便于动态模拟,能够提供不同距离和视角下的逼真效果,以保证模型在形态上的真实感;为了高效地获得真实感,以纹理图像来表达细节和外观。

本次科研项目基于导师的科研成果,综合应用计算机图形学和生物学理论,重点研究新的快速高效的大规模动态植物建模和实时绘制方法。我们以视觉效果和实时效率为主要目的,着力保证形态真实感和运动真实感,而不是严格忠实于动力学与生物学理论。采用几何与图像混合式表达方法来对植被等对象进行建模,并采用较为特别的方法对场景进行绘制。

一年的科研立项“自然场景的真实感建模与绘制”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的时间,我们又困惑,有喜悦,但无论如何我们收获了青春大学时代的一次美好的记忆。

友情,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之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走了过来,是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体谅,共同思考解决的思路,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老师的知道下,在我们自己的努力下,我们一步一步,迈着稚嫩的脚步,一步步歪歪斜斜的走了过来。几年以后我们工作后大家可能就不在是同学,不再是师生了,但是闲暇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偶尔记起在一起共同努力项目的开心,会记起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的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学习到了一些计算机图形学的知识,了解到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些前沿信息,学习掌握了计算机三维绘图软件VUE5 VUE5中物体的创建与编辑;对物体的编辑有:选择,移动,旋转,扭曲,缩放,改变材质颜色,分散,复制,导出等。图像的渲染;取景;材质等内容。学习了解了植物的建模可细分为模型表示与建模方法两个部分。植被场景的绘制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基于纯几何和传统光照明模型的真实感绘制;其二,基于预采样的光亮度重用方法。三维模型建模方法是计算机图形学的重要基础,是生成精美的三维场景和逼真动态效果的前提等等专业知识。这次科研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学到一些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术。对于我们而言,研究次项目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视野,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敢于创新,大胆实践。

这次科研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一些珍贵的品质。坚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坚持,“千淘万漉虽心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一种坚持,当我们面对困难,一连好多天找不到思路和方法的时候也是一种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我们不折不挠,因为坚持,我们一如既往,因为坚持,我们走到了今天,因为坚持,我们还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感谢这次科研中的许许多多的小纠结,感谢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小挫折,在这些纠结和挫折面前我们坚持了,我们经历了,我们走过来了,我们觉得内心是强大的。“我始终不愿抛弃我的奋斗生活,我极端重视由奋斗得来的经验,尤其是战胜困难后所得的愉快;一个人要先经过困难,然后踏进顺境,才觉得受用、舒服。”

勤奋。来到大学之后,偶尔也会怀念高中高考时候的辛苦的充实着。因为勤奋,所以充实,所以有收获。在这个科研最初开始的时候,因为我们对计算机图形学近乎没有过专业的接触,所以遇到了好多困难。包括后期学习使用软件绘图和自己动手绘图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好多困难,这些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勤奋。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相关资料,尝试更多的方法和思路。戴尔卡耐基说:“一个懒惰心理的危险,比懒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而且医治懒惰的心理,比医治懒惰的手足还要难。因为我们做一件不愿意不高兴的工作,身体的各部分,都感到不安和无聊。反过来说,如果对于这种工作有兴趣、愉快,工作效率不但高,身心也感觉到十分舒适。因不适宜的劳动,使身心忧郁而患成的病症,医生称为懒惰病。”经过这次科研,我们更加认同。

很感触在大学时代可以有一次属于自己的科研经历,经历这次科研,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稚嫩和诸多不足。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学习好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阅读相关专业学术论文,更好的去锻炼历练自己,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更加注重实践所学专业知识,我们会注重多和同学交流学习讨论,多和老师交流学习,我们会更加努力勤奋的度过余下的大学时光,收获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项目验收结题报告 篇5

一、项目实施的意义

二、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课题设置、关键技术选择以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1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 2.2项目课题设置

2.3项目关键技术选择

2.4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三、项目实施效果

3.1项目关键技术 3.2项目主要创新点

3.3项目取得的科技成果、专利情况

项目实施过程中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研究开发新产品三类,其中:数

3.4项目整体技术水平评价

3.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科技基础设施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情况。

五、产学研联合开展研究开发情况。

项目的顺利实施得益于产学研联合研究的开展,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负责项前期的调研、客户反馈信息的收集,中期项目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试制,后期项目产品的试验测试、工况测试、产品推广。院校负责项目中期技术方案的评审、技术指导及刀具材料选择的研究,后期为项目产品提出技术方案改进的建议。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和院校紧密配合,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为公司开发辅助检测、测试设备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公司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新开发产品两项。

六、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情况。

七、项目实施取得的绩效情况

7.1直接绩效 7.2简接绩效

通过项目的实施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形成3类5个品种的产品。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增加了相应的是测试实验设备,对公司****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公司新引进技术人员2名,培养优秀技术服务人员3名。项目产品的推广,*************

八、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情况。

该项目项目负责人有公司任命,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实施及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项目成员包含:项目管理人员、项目产品设计人员、项目产品测试人员,具体人员分工见表二。

九、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

课题经费单独核算,统一管理。

十、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973项目结题报告 篇6

课题名称:大豆重要新基因的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 课题编号:tg1998010206 负责人:喻德跃

承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品资所、吉林省农科院

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 2003年10月15日

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一)计划任务 本课题的任务: 发掘大豆抗花叶病毒、抗食叶性害虫、产量有关性状、育性恢复系等新基因,明确遗传规律,并进行标记和定位。具体指标如下: 1、抗大豆花叶病(smv)基因方面:(1)标记到2-3个抗性基因, 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

(1)标记到1-2个抗性主基因,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3、产量有关性状基因方面:

(1)标记到3-4个产量有关性状的基因位点,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具2-4种特异性状的优良共同遗传背景家系(类似近等基因系),用于聚 合重组。

4、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方面

筛选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10cm,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

5、发表sci引用论文五篇以上。

(二)完成情况

本课题鉴定出一批新的基因资源,包括:抗smv(133份)、感smv(122份)、抗食叶性害虫(9份)、感食叶性抗虫(10份)、产量性状(8份)、恢复系(10份),建立了重组近交家系群体(ril)8个。定位了9个新基因,获得分子标记10个,培育一批有育种价值的中间材料。共计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6篇,国际特邀报告5篇,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11人。总体上超额完成了任务目标。

(三)主要进展

1、资源鉴定与群体培育

(1)抗大豆花叶病毒(smv)方面

鉴于国内大豆smv株系鉴别寄主体系的混乱,在已经使用过的25个鉴别寄主中选拔出8个代表性寄主组成一套新的鉴别体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采集病样(近300个样),以寄主鉴定为主、结合smv的组织印迹检测技术和rt-pcr检测技术,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smv群体已经产生根本改变,尚未发现原先鉴定过的株系。根据新鉴别体系的鉴定结果,确定了10个新株系(sc-1至sc-10),其中sc-8为强毒性株系群。发现:smv株系群组成复杂,同一株系群在不同地区的流行存在差异,同时不同株系群在同一地区的分布也有所不同。综合1998-2002年的分析结果,认为:在株系组成上,黄淮地区以sc-3和sc-7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以sc-9为主。

测定了106份大豆品种(品系)对sc-7、sc-

8、sc-9三个株系群的抗性反应,筛选出17份对三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材料;18份能兼抗三个株系中的两个株系的材料。

构建了抗x感杂交组合衍生的ril群体:科丰1号x南农1138-2,f7:12,206个家系(见表1)。

用东北3号株系(smv3)对355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smv抗性鉴定(包括“七五”初鉴抗smv材料40份,“八五”初鉴抗smv材料91份,各地推广品种100份,农科院品资所新育成的品系35份,美国引进材料42份,韩国引进材料36份,泰国2份,日本1份)。共筛选出116份高抗资源,117份中抗材料,122份高感资源。(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

综合1993-2002年的田间鉴定结果,获得一批高抗食叶性害虫和高感食叶性害虫的大豆种质。高抗(hr)的品种9份:黄皮小青豆、日本、larmar、pi227687、矮杆黄、york、阜阳170、sp26、早16号,抗(r)的品种15份,表现中间(m)的品种17份,感(s)的品种7份,高感(hs)的品种10份:大浦大粒黄、中豆

19、南农86-

4、南农86-

4、江宁中老鼠豆、监利牛毛黄、花柒黄毛豆、沔阳白毛豆、吴江青豆、pi229358。

合成重组近交家系群体2个,包括: 先进2号(感)x赶泰-2-2(抗)已推进到f7:9世代,含162个家系;和 皖82-178(感)x 通山薄皮黄豆甲(抗)也推进到f7:9代,含159个家系(见表1)。(3)产量性状基因方面 获得了与提高产量潜力有关的资源8份,包括百粒重高(>40g)、主茎节数多(>30)、短叶柄(<10cm)、曲茎、顶生长花序等。构建了ril群体2个,包括:南农87-23 x ng94-156(f7:8,175个家系);波高(963069)x ng94-156(f7:8,156个家系)。(见表1)(4)恢复基因方面

获得利于大豆杂种优势应用的恢复系:10个。

阐明了细胞质不育的遗传模式:以栽培大豆不育系ya、保持系yb和含有不育细胞质的原始母本167为基础材料,配制了二个单交组合,四个三交组合,根据后代的育性和分离比例判断遗传模式。试验结果表明:s(rfrf)基因型f1花粉为半不育,f2可育与半不育分离比例为1:1;母本为不育细胞质s时,携带rf的雌配子有生活力,能传给后代,而携带rf的雄配子无生活力,不能传给后代。母本为正常可育细胞质n时,携带rf的雌、雄配子均有生活力,可传给后代。分离比例是单基因遗传模式。因此该不育系属“单基因配子体不育”,即不育性由不育细胞质基因s和一对隐性基因rfrf控制,一个显性基因rf的存在即可恢复育性。明确了育性的稳定性: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不同温度和光照长度处理,研究野生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a和保持系ob的育性稳定性。鉴于试材原产于高温短日照的夏大豆区,本试验以14小时光照和昼夜温度30℃/20℃为对照处理,在14小时不变光照条件下,温度处理为35℃/25℃,30℃/20℃,25℃/15℃;在昼夜温度固定为30℃/20℃条件下,光照处理为15.5小时,14小时,12.5小时。在上述所有处理中,不育系oa花粉败育率均保持在99%以上。只有保持系在15.5小时光照时,花粉败育率上升到14.3%,这一结果表明,不育系oa在温度与光照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不育性极为稳定。

从细胞学方面明确了不育发生的时期:细胞学观察发现该不育系小孢子减数分裂正常,绒毡层亦无明显异常,不育发生的时期是在单核期以后。表1 本课题培育的ril 群体

2、新基因发掘与分子标记 抗大豆花叶病毒(smv)基因方面通过对p(科丰1号)、p(南农1138-2)、12 f1和f7:11 184个家系的田间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发现科丰1号对smv株系群sc-

7、sc-

8、sc-9的抗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并将rsc-

7、rsc-

8、rsc-9基因定位于n8d1b+w连锁群上,与已经定位的三个抗性基因(rsa、rn1、rn3)位于同一连锁群,成簇排列。此外,筛选到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car标记和rapd标记,距rsa和rsc的距离分别为16.1和9.7cm。由于sc-

7、sc-

8、sc-9是新鉴定的smv株系群,而鉴定的抗性基因位点与已经发现的smv抗性位点位置不同,因而初步认为:rsc-

7、rsc-

8、rsc-9 是新的抗smv基因。此外,选育出njr25-

8、njr32-

8、njr-44-1等综合性状优良、抗性好的中间材料。利用高抗smv3号株系的大豆品系95-5383与感病品种(品系)hb1,铁丰21,amsoy,williams,和抗病品种pi486355配制杂交组合,对各组合的f1、f2代接种smv3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95-5383与各感病品种的杂交组合f1代表现为感病,抗病为隐性,f2群体分离比例为1r:3(s+n),表明95-5383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pi486355x95-5383的f2代有感病植株分离,95-5383的抗病基因与pi486355不在同一位点。利用bsa法对95-5383?hb1的99株f2个体进行鉴定,筛选出与s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共显性rapd标记opn11980/1070。rapd引物opn11在95-5383和抗池扩增出opn11980片段,在hb1和感池扩增出opn111070片段,在f1同时扩增出opn11980 和opn111070。用该引物分析95-5383?hb1的f2个体,共显性的rapd标记opn11980/1070与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2.1cm。

从95-5383和hb1中分别回收opn11980和opn111070特异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opn11980和opn111070的实际长度分别为986bp和1084bp,同源性为93.4%,主要差别是在两个不同区段插入(缺失)54bp和35bp的碱基。用克隆的rapd片段opn11980作探针(sopn11)对亲本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 杂交,结果表明opn11980和opn111070在大豆基因组中是以低拷贝形式存在。根据克隆片段opn11980和opn111070的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scar引物scn11,scn11在95-5383、hb1和95-5383×hb1的f2群体扩增结果与rapd引物opn11完全吻合。

用rapd引物opn11和rflp探针sopn11分析科丰1?南农1138-2重组近交群体(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联合构建),将opn11和sopn11定位于f连锁群的抗病基因簇上。由于95-5383?pi486355的f2代接种后有感病植株分离且抗病基因位于f连锁群上与rsv1不等位,表明可能定位的是新的抗病基因。

此外,用opn11分析了68份抗性资源,其中有25份扩增出opn11980,表明这些品种可能携带与95-5383相同的抗性基因,而其它扩增出opn11980/1070和篇二:973课题的结题总结报告-农业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 课题结题总结报告

项目编号:g1998010200 项目名称: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 首席科学家:贾继增 张启发

课题编号:g1998010207 课题名称:水稻抗病基因克隆 课题负责人:翟文学

子课题负责人:翟文学 彭开蔓(王石平)

承 担 单 位: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华中农业大学 电子信箱:wxzhai@genetics.ac.cn, 2003年9月30日

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是分离克隆2个水稻抗病基因。我们已经按计划开展了研究工作,分别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3、xa4、xa5、xa13、xa25(t)和xa26以及抗稻瘟病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研究。目前已克隆并证实了xa26基因;已克隆xa4和xa5基因,即将证实其功能;精细定位了xa3、xa13和xa25(t)基因;获得了3个抗稻瘟病相关基因。基本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具体工作与取得的进展如下: 1.精细定位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和xa26 我们利用f2大群体,分别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和xa26进行了遗传分析和精细遗传定位。这两个基因都位于第11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并紧密连锁。涉及xa4基因(sun et al., 2003, theor.appl.genet.106:683-687)和xa26基因(yang et al., 2003, theor.appl.genet.106:1467-1472)遗传分析的工作已发表。2.分离克隆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6 我们采用图位克隆法从水稻品种明恢63中分离克隆了xa26基因(专利申请号:02139212.9)。序列分析发现这该基因编码lrr受体激酶类蛋白质。研究还发现,无论是在苗期还是成株期携带xa26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的抗谱比xa26基因的供体水稻品种(明恢63)的抗谱显著增宽,抗性明显增强,说明遗传背景可能影响抗病主效基因的作用。分离克隆xa26基因的工作正在发表印刷之中(sun et al., 2003, plant j., in press)。另外,研究还发现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3的近等基因系irbb3和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2(t)的云南地方稻品种扎昌龙也携带xa26基因。因为xa3和xa22(t)基因也被他人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长臂末端,推测xa26、xa3和xa22(t)是同一个基因,这部分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3.分离克隆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 我们采用图位克隆法从水稻近等基因系irbb4中分离克隆了xa4基因(专利申请号:02139257.9)。序列分析发现这该基因也编码lrr受体激酶类蛋白质。xa4和xa26属于同一个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抗性分析发现发现籼稻品种特青和93-11与irbb4的抗谱相同,序列分析发现特青和93-11也携带xa4基因。转基因初步实验结果显示遗传背景可能也影响xa4基因的抗性。目前,这部分工作正在完善之中。4.分析了xa4和xa26所属基因家族的进化

xa4和xa26基因所属家族(命名:xa26基因家族)包括10个成员。我们对水稻品种明恢63和特青包含xa26基因家族的大约100 kb区段进行了测序,对比公共数据库中的水稻品种日本晴和93-11的同源区段的序列,分析了抗病基因的进化模式。涉及这部分工作的论文正在撰写之中。5.鉴定并精细定位了一个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5(t)在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中鉴定了一个新的抗白叶枯病显性基因xa25(t)。该基因在苗期和成株期都能特异性的抗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pxo339。通过分析携带xa25(t)基因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2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在该着丝粒区段已经定位了多个水稻抗稻瘟病基因,推测xa25(t)基因与抗稻瘟病基因紧密连锁或等位。涉及xa25(t)基因的研究工作已发表(chen et al., 2002, phytopathology 92:750-754)。6.构建了水稻全生育期平衡化cdna文库

利用水稻品种明恢63,构建了全生育期平衡化cdna文库。该文库由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生理状态下的15种不同组织的cdna组成,包括白叶枯病菌和稻瘟病菌接种诱导后的组织。该文库包含大约62,00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为1.4 kb(chu et al., 2003,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229-235)。对该文库中的大约4万个cdna克隆进行了测序,获得两万多个非重复est序列。利用该文库我们建立了高效cdna芯片(包括cdna array和cdna microarray)分析体系。

7.发展了一种新的est聚类方法

我们发展了一种新的计算机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大规模est测序中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以获得高质量、非重复表达序列。该方法在聚类过程中采用megablast工具对一致序列进行序列同源比较,并用phrap程序对每一est簇进行拼接检验。这一聚类策略能降低测序错误带来的影响,有效识别基因家族成员,并避免选择性剪接的干扰。与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的unigene clustering方法相比,estclustering的聚类结果可以更好地反映表达序列的多样性。涉及这部分工作的论文已经发表(张利达等,2003,遗传学报30:147-153)。

8.克隆获得了一批水稻抗性基因同源序列

利用植物nbs-lrr类抗性基因的高度保守区设计pcr引物从水稻基因组中扩增同源序列,经克隆测序确定后获得了23个不同的nbs片段(称为抗性基因同源序列,简记为rs)。将这些rs序列在窄叶青/京系17 的重组自交系(ril)构建的分子图谱上定位,定位结果表明它们分布在1,3,4,7,8,9,10 和11染色体。其中10个rs位于已知r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间。这些rs标记可以作为图位克隆同一位点上相应抗病基因的起点。有关结果已发表(zheng et al,2001,cience in china(series c), 44(3): 253-262)。

9.构建了含xa4、xa5和xa13三个抗性基因的irbb56基因组bac文库 利用含xa4、xa5和xa13三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累加系irbb56构建了一个水稻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该文库包含55296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为132 kb。按水稻基因组为450 mb计,该文库覆盖14倍基因组,筛选出任一水稻基因或序列的概率为99.99%。用均匀分布的3个叶绿体基因和4个线粒体基因克隆作探针筛选文库,结果显示该文库中含细胞器基因组dna同源序列的克隆数小于1%。用分布于水稻3条不同染色体、分别与xa4、xa5和xa13连锁的dna标记筛选文库,分别检测出11--106个阳性克隆,为克隆这些基因打下了基础。该文库对水稻基因组的高度覆盖率和较大的插入片段,非常适合于物理作图和基因的分离和克隆(王文明等,2001,遗传学报, 28(2):120-128;wang et al., 2001, 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265: 118-125)。本研究中建立的提取高质量水稻基因组dna方法和高效转化方法被成功地用于中国超级杂交稻测序(science, 2002,296: 79-92)。

10、克隆了一个nbs-lrr类抗性基因家族

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的近等基因系和基因累加系对克隆的nbs-lrr同源序列rs13进行rflp分析,发现序列rs13来自xa4基因位点(wang et al, 200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19): 1779-1782)。利用克隆的抗病同源序列rs13作为探针,从水稻ir64的bac文库中筛选到4个阳性克隆,其中一个克隆14e19能够覆盖其余3个克隆。对14e19进行了全序列测定和分析,获得了73kb的全长dna序列,基因预测显示其上有4个编码nbs-lrr的基因,分别命名为nl-a-d。同时,对近等基因系irbb56同一基因组位臵的bac克隆106p13进行分析,发现其上有10个nl同源拷贝,其中有4个同14e19上的nl一样,说明nl是一个至少有10个成员(分别命名为nl-a—nl-j)的基因家族。搜索日本晴、93-

11、广陆矮4号的序列,发现三者也有多个高度同源的序列。对nl基因进行rt-pcr和cdna库筛选分析,发现nl-b能够在含抗白叶枯病基因xa4水稻品系irbb4中特异表达,说明nl-b参与了白叶枯病抗性反应。把这些同源拷贝作为新的抗病基因进行研究,转基因实验正在证实这些同源拷贝的功能。

11、定位克隆了隐性抗白叶枯病基因xa5的候选基因

本研究利用rflp、caps等标记方法对xa5近等基因系ir24和irbb5构建的f2群体共5000个单株进行群体连锁分析,构建了xa5的精细遗传图谱。在此基础上我们用 与xa5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筛查含有xa5 的水稻累加系irbb56的bac文库,构建了包含xa5基因位点的精细物理图谱(zhong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in press)。将xa5限定在12kb的片段上,在此区间发现唯一一个候选基因,与已知抗病基因具有不同的结构。该基因与显性等位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差异。目前功能互补实验已获得转基因植株。12.开展了抗白叶枯病基因xa3和xa13的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

本研究利用ir24与含xa3基因的近等基因系irbb3组合构建了约2000单株的f2定位群体,并利用国际水稻基因组和中国超级杂交稻基因组计划所公布的第11染色体长臂上的序列设计出一系列sslp和caps标记,对xa3进行精细定位,将xa3基因定位于caps标记y3和ssr标记rm144之间,距y3约0.25cm,距rm144约1.0cm。目前,我们又利用日本晴和irbb3组合构建了约5000单株的f2群体,对xa3基因作进一步精细定位。利用xa13的近等基因系构建了包含4000单株的f2群体,将xa13基因界定在第8染色体80kb的区间。对这个区间进行dna测序和基因预测,发现了可能的候选基因,正对这些候选基因进行共分离分析和功能互补分析,有望获得突破。

13、分离克隆了抗稻瘟病相关基因

本研究利用cdna-aflp和组池分离分析(bsa)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稻瘟病抗池和感池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在大约20122个检测到的位点中,一共获得了12个差异表达的条带(debs),8个来自抗池,4个来自感池。利用水稻的dh群体对它们进行遗传定位结果表明其中的5个debs,r1, r8, s9, s16和s17被定位在第一染色体的一个抗稻瘟病的qtl所在的区间。序列分析和等位分析发现r1和s16,r8和s9分别来自二对等位基因位点,而且r1(s16),s17和r8(s9)分别位于第一染色体上三个紧密相连的bac/pac克隆中,这更进一步证实了r1(s16),s17和r8(s9)在第一染色体上qtl包含区间中的紧密连锁关系。逆向northern blotting和定量rt-pcr分析表明r1(s16),s17和r8(s9)在接种稻瘟病菌后的表达水平都是上调的,这暗示它们都参与了稻瘟病抗性反应过程。有关结果已投送国际学术刊物。

二、研究水平与创新性

本研究是在基因的水平上发掘水稻的抗病种质,重点是克隆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的,以过敏性抗病反应为基础的水稻抗病基因。已克隆的多种植物的抗病基因在序列结构上分为五种类型,而迄今正式见诸于报导的克隆的水稻抗病基因只有4个,即抗白叶病基因xa21和xa1,抗稻瘟病基因pib和pi-ta。它们分属于二种不同的结构类型。这对于全面深入了解水稻抗病基因的本质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不能满足育种上对抗病基因的需求,而这二个方面正是本研究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

本研究特色在于应用水稻基因组研究的遗传作图和物理作图的综合技术以及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因预测方法,充分利用水稻基因组较小的特征,从多种途径发现抗病和感病的水稻材料的遗传差异,克隆水稻的抗病基因。本课题克隆xa26和xa4等显性抗病基因补充和发展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结果,而且克隆的几个抗病基因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研究结果将促进水稻抗病分子育种的发展。

虽然近年来抗病基因研究取得许多突破,但是我们也发现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多为显性基因,隐性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不大。隐性抗病基因的研究成为目前植物抗病研究的新问题。为此我们在本课题后期启动了水稻隐性抗病基因xa5和xa13的克隆,这一研究具有很高的创新性。目前已将xa5限定在12kb的片段上,在此区间发现并分离出一个编码转录因子的候选基因,与已知抗病基因具有不同的结构。该基因一旦证实,将成为植物抗病基因研究的重要突破。对隐性抗病基因进行克隆和研究,有助于全面解析植物的抗病机制以及抗病新思路的提出。篇三: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

973计划项目实施期满应进行结题验收。若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期进行结题验收,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商项目依托部门向科技部业务主管司提出延期结题验收的申请。项目结题验收只能延期1次,延期申请最迟在项目实施期满前3个月提出。

结题验收工作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两个阶段,项目验收在课题验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依托部门负责,项目验收由科技部负责。1.课题验收

1.1 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会同项目依托部门对项目及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课题验收应在项目结题后1个月内完成。课题负责人在课题验收前,应认真编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和课题经费决算报告。

1.2 项目首席科学家商项目依托部门组建课题验收专家组。课题验收专家组一般由11-15人组成,项目首席科学家任组长,成员包括不承担任务的项目专家组成员、领域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特邀同行专家以及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等。

1.3 课题验收一般以会议方式进行。课题验收专家组在全面听取各课题负责人及学术骨干汇报和审议课题结题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对各课题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创新性、课题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情况以及数据共享与数据汇交情况、技术资料归档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作出评价(课题验收评议表见附件1,课题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2)。课题验收既要总结成绩,又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要严格审核项目成果的真实性,必要时可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调研和考察。1.4 课题验收工作完成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应会同项目专家组编写项目结题总结报告,经依托部门审核后,向科技部提交项目结题验收材料(包括项目结题总结报告、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及项目验收其他相关资料,编写提纲及要求见附件3)。

1.5 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经费决算报告,经项目依托部门签署意见后报送科技部条件财务司。

1.6 课题验收工作所需经费在项目首席科学家活动经费中列支。2.项目验收

2.1 项目验收由科技部业务主管司负责,一般应在课题验收后2个月内完成。

2.2 项目验收的同时,科技部条件财务司负责对项目进行财务验收。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积极配合财务验收和科技部委托的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

2.3 科技部业务主管司委托项目验收专家组分领域对项目进行验收。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般由15-20人组成,成员包括专家顾问组成员、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特邀同行专家和科技部有关管理专家等。项目承担人员不得作为验收专家组成员。

2.4 项目验收主要依据项目计划任务书、后三年调整方案和项目结题验收材料。

2.5 项目验收以会议方式进行,由专家顾问组成员主持。项目验收专家组在听取首席科学家关于项目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和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以及审议项目结题验收材料的基础上,对项目研究计划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创新性、实施效果、项目首席科学家作用、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优秀人才培养情况以及项目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定性评议和打分(项目验收评议表见附件4),提出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5)。必要时可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调研和考察。

2.6 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按项目类型有所侧重。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以及综合交叉项目,重点评价研究成果预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质性贡献和作用;重要科学前沿项目,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国际影响。

学术论文作为项目研究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方面,强调质量,不单纯追求数量。对重要科学前沿项目整体水平的评价以在该领域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系列论文为重要依据。2.7 项目验收评价等级分优秀、良好、较差三档。

1、评价等级为优秀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全面完成研究计划,实现预期目标;

b、有重大创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c、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或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学科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

d、首席科学家作用突出,研究队伍创新能力强,培养优秀人才业绩突出; e、项目管理有序,经费使用合理。

2、评价等级为良好的项目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a、完成研究计划,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b、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 c、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或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学科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d、首席科学家作用明显,研究队伍创新能力较强,培养人才情况良好;e、项目管理有序,经费使用合理。

3、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确定为较差等级: a、不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没有完成计划任务,或未达到预期目标; b、在项目实施和验收过程中,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有弄虚作假行为;

c、经费使用中存在严重问题,违反财经纪律。2.8 科技部将项目验收结论向社会公示。2.9 项目验收工作费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预备费(管理费)中列支。附件1 课题验收评议表

大学生学术科技项目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或总结报告) 篇7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要完成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 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确, 随着对教育本质的探寻与领悟,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生命因独特而灵动, 成长因个性而精彩。当下,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开发差异已成为许多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追求。

纵观教育现状, 学生的全面发展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 由于过于强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统一, 而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已渐渐失去个性, 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长期以来,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以成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 强调严明纪律、正襟危坐, 注重步调一致, 要求统一, 无疑千人一面, 被动接受, 失却自我。

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 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 努力发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特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动态地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保证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创造多问、多种信息交流的条件,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释疑的愿望, 为学生提供体验、琢磨和独立探究的条件, 培养学生各自的特长。因此, 我校提出“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 以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个性教学, 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所蕴藏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使课堂教学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真正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研究关键词内涵。

个性化, 和大众化相对, 常用来指具有个体特性的需求和服务。

个性化学习是指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学力、兴趣、偏好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基础上, 以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 教育者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生理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 做到既“有教无类”, 又“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 边研究边行动, 以保证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就是实践者, 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 又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 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 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具有实践的自主性、理论的应用性、集体的协作性和动态的生成性, 其研究的对象是实践者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思想观念。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以人为本理论。

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在教育教学中, 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分野。教育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教为学服务、因学定教等原则, 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 突出其主体地位, 培养其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唤醒和主体活动能力的提高。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必须转换视角和自身的角色位置, 从视学生为“物”转变为视学生为“生命的人”, 从视学生为“被动者”转变为视学生为“主动者”, 从视学生为“客体”转变为视学生为“主体”, 把提高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个性是可以认识的、把握的, 也是可以改变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是无止境的, 任何人都应进行终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我们主张以人为本, 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 立足点是关注每一个学生, 承认其个性, 尊重其个性, 培养发展其个性。同时, 尊重个性不等于放任自流, 也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引领, 因为在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身上, 可能存在某些不良的因素, 需要指导其矫正、改变、完善, 使之成为良好个性。良好的个性靠自己完善。辩证地说, 我们所说的个性培养, 是指那些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等得到充分发挥的个性, 只有具有这样的个性, 才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 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个“主动参与、自我选择、创造未来”的人。

2. 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智能理论学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其创造才能”作为智能培育的共同目标, 这与个性发展教育的主旨不谋而合。如果我们承认差异, 正视差异, 注意观察, 就会发现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擅长这样或那样的一种或多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 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个性发展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新支点, 即在个性教育活动中, 向学生展示的智能领域也应该是立体的、多元的。因此, 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 真正帮助学生寻找最佳智能点, 在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帮助学生在生活道路中, 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 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在的优势, 并发展自己的优势, 以便今后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自己带来创造和欢乐。

3.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 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同个性密切相关, 缺乏个性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 (尼采语) 。人的创新性的发展总是与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分不开的, 同样, 人的个性也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张扬、凸现和完善的。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那些作出重大发明、发现的天才身上, 并记载在他们的创造发明事迹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新, 创新是以个性发展为基础和表现形式的, 没有自身的独特、鲜明、丰富多彩的个性, 就谈不上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现, 学校教育要以知识、智力、个性等多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 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个性发展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条件, 没有个性发展教育, 创新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个性化学习在我国的中学班级授课制条件下, 且班级学生人数多的限制下, 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操作上, 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班级教学的整齐划一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多年来, 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 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关注不够。

个性化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教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甘于保守, 对集体教学范式的反思和批判不够, 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 (2) 集体教学观念埋没了个性。许多教师认为集体教学更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在划一的标准尺度下, 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形成。 (3) 课程只关注共性忽视个性。“学校只关注课程的共性, 即全员学习统一的教材, 探究共同的学习问题, 这是与个性化学习截然相对的”。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内涵,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一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研究学习课题, 这种做法会导致个性化学习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效。

新课程背景下, 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课程变得动态、发展,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何实现中学班级教学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的协调与互补, 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 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和难题。因此我们确立“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 力图通过行动研究, 达到以下目标。

(一) 以课堂教学的实践为中心, 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 推进课题实验的研究。

1. 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 在充分发挥班级教学作用的基础上推进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研究。

2.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引领, 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作用的基础上促使年青教师的成长。

3.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 在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逐步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 以实践课堂教学为主轴, 注重课题实验成果的应用,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 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

课程体系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 保证学生多样化个性的需求与发展。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探索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和实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 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策略。

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 提供不同的指导, 一方面应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 使学生有条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 另一方面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学习方法, 教师应有不同的指导, 而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可以自己探索富有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4. 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体系。

探索关注学生的进步、提高和发展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 以校本教研的方式为平台, 注重教师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合, 推动课题实施。

1.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教师个体的潜能,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多元情智及价值观的和谐、能动地发展, 为最终成为具有优良个性、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潜能, 从整体上促进我校教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情感素质和思想素质不断提升, 使之成为充满人格力量和富有创造能力的个性化教师, 更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课题实施过程

(一) 充分准备, 奠定研究基础, 完成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申报工作 (2011年9月—2011年11月) 。

我们多次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 让各教研组长传达课题研究精神, 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初步筛选参与校主课题的教师, 明确课题负责人、联系人。组成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学科集备组三级课题运行网络, 并建立系统的课题档案:选题—论证—申报立项, 通过“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请教研组长根据本组特点自行确定教研组子课题, 填写福州外国语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 从而完成教研组子课题申报工作。

(二) 骨干引领, 深入研究 (2012.11-2012.2) 。

本阶段我们借助骨干教师引领课题研究, 深入开展研究, 把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学校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途径。

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 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动员, 推动教师小课题研究。2012年2月29日下午特别邀请了福州教育学院科研处郑新发主任为我校全体教师作了一场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的推进指导讲座。郑主任不仅从理论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等问题, 而且从实践角度为我们开展“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活动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步骤及相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 总结提升, 全面推广 (2012.2-2013.6) 。

本阶段, 课题组将成功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 进一步推动课题案例研究, 推动全体教师的小课题研究, 倡导“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2年2月—2013年6月, 我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以本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为核心共开设了33节校级公开课, 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让教师们深入课堂一线, 互助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共同研讨, 寻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 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13年5月6日—9日, 我校结合课题研究举办了市级教学开放日活动。2013年5月6日周一下午第二节教研室主任李慧老师在学生活动中心开设了“创设语文课堂和谐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题研究汇报课, 福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应永恒专家、福州教育学院语文学科章肖涛老师应邀莅临指导。本节课作为语文学科岗位培训活动、前来听课观摩的老师达100多人次, 第三节评课过程中应永恒专家还作了“以文本解读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术讲座, 听课老师一致表示受益匪浅。5月9日周四下午第一节林沉副校长开设了“探索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的策略”课题研究汇报课, 福州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黄道亮、林昉老师应邀前来指导。5月10日周五下午第二节林先老师开设了“在体育教学中彰显学生个性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 陈闽旭老师开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以上课堂设计形式新颖, 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学科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 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进行, 老师们对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并撰写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我们从老师们上交的论文中挑选出13篇, 编撰了《“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四) 完善成果, 总结提高 (2013年5月—2013年9月) 。

巩固和完善研究成果, 进行总结, 并对研究活动本身质量进行反思, 旨在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2013年5月—9月各子课题组开始课题总结, 每个教研组先后进行了子课题结题汇报工作。主课题组在全校各子课题结题的基础上撰写《“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并汇编《“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集》。

五、课题实施中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取向, 以行动研究为主, 兼用文献分析、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一) 行动研究法。

采取边实践边总结, 在行动中研究、在常态下研究、在合作中研究;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 以点带面, 全面推动课题研究, 教师将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方案、开展实验、适时验证、调整修改并加以归纳总结, 开设观摩研讨课, 撰写论文等。

(二) 文献研究法。

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问题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 通过学习国内外成果和经验,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福建省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新课程标准》等文件, 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 然后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

(三) 叙事研究法。

收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教育教学随笔或教学叙事, 描述和记叙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等。

(四) 个案 (追踪) 研究。

课题组将对若干教师进行有意识的跟踪, 收集相关资料, 深入详细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 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

(五) 经验总结。

课题组以本校的初高中一、二年级为研究对象, 对课程实施进行持续两年的跟踪回溯性研究, 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 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并总结规律, 提炼形成“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 初步探索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具体做法。

1. 制定差异性目标, 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备课时, 教师在课标总体目标的指导下, 根据学生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 准确把握教材, 制定出适合本课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做两个分析:一是教材分析, 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确定共同基础。共同基础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 然后确定本节内容的扩展方向及内容,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二是学情分析, 分析所教的学生, 具体到一节课, 根据本节课所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和目标, 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及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 通过对学生的分析, 在学习成绩上分出层次, 在学习风格上划分类别。特别是了解学困生基础与本节课的起点所应具备的基础差距有多大,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对于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来说, 只有课堂活动多样化, 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因此, 我们提倡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设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实践性活动与创新性活动及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等。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 创设情境, 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知识发展既依赖于生物性成熟因素, 又依赖于主体的主动经验, 主体通过作用与外部世界及由此获得的反馈信息来建构日益有用的与现实有关的知识。因此, 现在的教学不再是将一大堆知识、概念传授给学生, 而是通过大量的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 使学生把握着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意义关系的知识结构, 将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易学, 甚至有效地将此一结构应用于处理类似情境, 从而产生较大的正面的学习迁移作用。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 强调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 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过程是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这一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因此, 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 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大环境。

(1) 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物化环境, 如:充分利用校园网, 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让学校环境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舞台, 让学生成为环境的主人。如: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优秀作业等置于橱窗板报。

(2) 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心理环境, 如:我校利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汇演等机会让学生有公开表现自己、自由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感受的机会,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习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3. 个性化教学, 促进个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1)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即努力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民主课堂。教师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 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 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大力表扬, 对不完善的加以补充, 对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给以呵护。只有这样, 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

(2) 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 新授课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可放慢速度, 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教学形式, 以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知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的培养训练则可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复习课宜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 讲评分析课宜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3) 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 努力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 让学生的特长、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要增强选择性,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学习活动中, 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在词语释义和句型转换的例题教学中,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层次, 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课堂练习中,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 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教师深入地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 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 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地学习,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 最终达到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的目的。

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 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 教师应提供机会, 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事实上有些做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的, 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 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 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地再认识和再思考, 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 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的目的。教师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特长, 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4) 把握个性表现的时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 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 有效组织学生讨论, 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

(5)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主动质疑、积极操作、学会反思。要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 凸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扬长补短。并充分利用课堂资源, 优化课堂结构, 帮助学生获得最佳效益。

4. 实施个性化评价, 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

良好的个性要获得健康的发展, 需要正确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充分关注个体的需要, 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所以在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 要加强自评、互评, 必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

(1) 课堂教学中个性化评价。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个性化的。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学业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例如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回答, 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学优生, 教师可以简单的一句话“很好”、“不错”予以肯定就行了, 对“学困生”则要多鼓励几句。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更重要的是张扬个性化。

(2) 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 对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对学优生, 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 对“学困生”, 如果有较大进步, 即使有少许差错, 也可以评为较高等级, 从而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 而且活化作业评价,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 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 为学生个性发展了提供平台。

校本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 始终围绕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我们依托课改, 依据自身资源, 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同特点, 开发了校本课程122门, 其中《传承与探索———足球》、《仓山历史文化纵横》、《实用模拟联合国教程》、《日本风情》、《孔子与论语》等精品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科拓展等方面,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我校结合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以“外语教学‘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阶段汇报及教学成果展示”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我校蔡双娇、李志华、黄薇、张影、吴登建、王慧群、蔡超七位外语教师与Jack (英语外教) 、Sinja (德语外教) 两位外教进行教学成果展示, 其中英语、日语各开一节校本课程, 学生流利的英、日文口语表达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以及课堂以活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开放日中, 我们还展示了我校的部分校本课程。其中地理组陈秀丽老师开设了《福州茉莉花茶的衰与兴》, 课堂设计形式新颖, 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地理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 得到了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郑云清副主任的高度肯定, 市教育学院陈彬、王信文老师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并建议向全市推广此课例;历史组袁静老师开设了《陈宝琛———近代福州教育的奠基人》, 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地方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 从而实现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体育组洪利增老师开设了《足球组合技术练习》, 结合校本课程《传承与探索———足球》中的传、停、运球组合技术进行教学, 学生在掌握组合技术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自主选择, 从而为比赛服务, 整堂课设计合理, 目标达成率高, 也深受专家和同仁的好评;高二 (5) 班班主任陈念研老师开设了《青春梦想从心开始》的主题班会, 结合校本课程《追寻校本陈景润足迹, 走求实、成才、探疑之路》, 通过观看VCR与微电影、讨论、竞赛等多样的形式, 渗透“理想、幸福”教育, 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渴望、对成功的不懈追求。“一标多本”———改变过去统一教材, 统一结论, 组织教师自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研究与实践, 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教材, 选择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认为“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 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本课题的开展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 教师自身的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努力先将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 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运用多种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两年中, 我校共有学生168人次在国家、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 并有60篇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 43人次在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九、课题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通过本课题研究, 我们深感教科研的艰辛, 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 我们觉得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把握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 故造成在联系实际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在觉得学校大力进行校本培训的同时, 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以提高理论修养。

其次,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有待进一步磨合。由于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及在教学深度与广度上把握不同会造成具体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有些教师认为课题的研究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其实, 课题研究应该是为教学服务, 通过课题的研究, 探索最佳化的教学途径, 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践, 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高效。因此课题研究一定要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 以研促教, 还必须让教师达成共识, 让每一位教师认识自身应当承担的课改责任。

再次, 我们觉得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方式、方法上的不足, 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延伸性,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成长起来。

最后, 如何提供学生更有效的个性发展平台。

教育作为一种长期行为, 不可能在短期看到较大的成效, 个性潜能的挖掘培养更需要时间来检验, 所以我们认为现时的一些评价手段也无法对此进行定量的考核, 如何开展更为有效的评价, 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范畴。同时要挖掘学生的潜能,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那么我们能否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关注学生, 一直延伸到中学、大学, 我们的校园是否都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发展个性的平台, 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了。

大学生学术科技项目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或总结报告) 篇8

一、课题研究背景

留守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引导,产生了许多教育盲区。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案例,加以分析总结,探索了一套家校合作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立题论证,通过调研形成教学设计基本方案。第二阶段: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各课题承担人积极参加实践研究,推广实验研究成果,收集实验工程中的原始材料和撰写实验论文。第三阶段:进行课题总结,召开课题总结会,报告研究成果,申请课题验收,结题。

(二)研究方法

调查报告,查阅资料,寻找理论依据。了解新的教研动向。阅读成功案例,寻找名师指点,召开家长会,总结家校合作成果。

三、课题研究成果

教学成绩大幅提升,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学生厌学少了,分化少了,学生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教师花在管纪律的时间少了,教学效果显著。主要成果如下:

(一)调查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一学生80%来自农村,20%是青云镇本地的。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少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有如下原因:

1.家长观念不正确。家长在外打工,认为自己的收入还不错,也没什么文化照样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得很好,所以在教育子女时总认为读书也没什么出息,大学生也是打工,还不如少读点书,早点挣钱,小学毕业的也照样做老板。他们的子女从小灌输这样的思想自然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学习上无所谓,没有目标当然考不出好成绩。

2.监护人监管不到位。我校学生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他们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监管仅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上的需要,根本想不到学习成绩如何,在校表现情况如何。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老师的责任,使个别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小野马”。

3.家长在孩子教育中有误区。误区一是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问题,不是我孩子问题;误区二是只要孩子说读书就读,不读就带出去打工;误区三是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学好,不会读书做别的可能也行,不会读书没关系,会挣钱就行;误区四是只要不出现比较大的事故,一般不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课题组通过对初一学生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我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1.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建立详细的资料档案。比如: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地点、外出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生活状况、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是否为住校生等等。

其次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这不仅为教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的“帮”“教”“引”及时提供有效信息与客观依据,还能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与经验进行积累与提炼,批评与反思,同时也为家校沟通与合作开辟全新的渠道。

2.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好的给予表扬与肯定,树立榜样。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在校学习情况,提出要求,共同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⑵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降低问题难度。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机会,鼓励他们的小进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感,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⑶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如回答问题答对了有奖励,答错了有小小的惩罚(不是体罚)或者分小组比赛,增加课堂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⑷分段检测。每周进行一次小测验,记录考试成绩,成绩有提高者给予表扬。成绩不理想者学生与教师共同分析原因并不定期与家长联系,使家长对学生的成绩予以重视。我校专门举办了初一学生家长会。告知家长既要关爱学生,又要严格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采取以班为单位的家长会,家长案例,教师与家长互动等。

⑸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纠正改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虽然首次实验探索,时间短,实验方法欠缺,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和实验。但是,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要整合完善家校合作实施方案,处理好学生素质的提高与中考升学率变化的关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出纳实习周记下一篇:女孩满月主持词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