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作业

2024-08-07

小学音乐作业(共9篇)

小学音乐作业 篇1

1、课内作业,每周一次。

2、个性化作业,每两周一次,一学期不少于8次。

(一)练习型作业

音乐课本身是一种技能课,所以课后作业必定包含练习型作业。低年级的孩子特别适合这项作业。

例1:人音版一年级第二册《两只小象》中,学习认识新朋友四分休止符“0”后,在作业本上完成一道填空题:0()分音符停()拍。例2:学了《拉勾勾》《母鸡叫咯咯》等一些有趣的歌曲,让学生回家边唱边演给家长看,让家长加入到学习评价中。也可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回家把自己的歌声录制下来,学生可以对比自己的歌声,合理评价自己。

这一类型的作业是目前很多音乐老师普遍采用的作业设计方式。不可否认它是整个音乐作业环节中的基础,但作业集更需要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升华或锦上添花的其他方式。

(二)体验型作业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而音乐课后作业也应该从单纯的练习型作业中走出来,体验型作业就是加深学生的音乐感悟和体验。

布置这一类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增加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种反馈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文字、绘画或者音乐,不同表达方式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例1:上完欣赏课,教师可让学生回家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一来可以强化课堂的有序性,二来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体验得更深刻、更具体,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音乐情感的培养得到更大的提高。如在欣赏完《黄河大合唱》后,让学生写一篇听后感。

例2:在低年级《龙咚锵》《小青蛙找家》等歌曲中,让学生学完后,把自己所理解的歌曲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创造型作业

新课标教材在每一课都安排了“编创与活动”这一块内容,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基础上更要学会创造美。音乐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借助身边鲜活的课程资源设计出创造性的作业,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快乐;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升华了知识的覆盖面,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

例如:学完《音的高低》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乐器,为歌曲伴奏,乐器的材料是平常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一些废旧的东西。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四)活动型作业

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增强,音乐课后作业也应该向活动化发展。例如,可以布置学生参加音乐会,利用音乐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参加班队活动、社会公益演出等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增进交流,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扩大音乐视野,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例1:教学完《乃呦乃》这首歌曲后,布置学生回去加强表演,有的孩子表演得很好,在良好的评价下,孩子们表演的兴趣很浓厚,个个下苦功努力练习,在校“庆元旦”文艺晚会上,孩子们认真地表演了舞蹈《打老鼠》,并获得了好评。

例2:学了《郊游》这首歌曲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经历过的旅行,以小组的形式编排音乐情景剧,在班队活动课上表演。

(五)研究型作业

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就要提倡研究性学习。布置音乐课后研究型作业是在音乐课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尝试布置研究型作业,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体现了音乐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低年级学生中可以设计一些稍简单的,方便询问、查找、积累的研究型作业,这样可以使学生消除对作业的恐惧,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轻松查找问题中得以提高、进步。

例1:通过上网查询,收集一些关于歌颂党、歌颂祖国的歌曲、歌谱和歌词,为学校“百歌颂中华”活动做准备。

小学音乐作业 篇2

音乐作业不同于其他学科作业, 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和年龄的不同, 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如口头作业、书面作业或者是手工作业等, 但无论哪一种作业形式都要紧扣教材进行针对性练习, 加强学生在识谱、视唱、听音等各方面的能力, 并且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一、快乐地“做”

活泼形象的手工作业:一年级学生刚入学, 年龄小, 对一些音乐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生认识音符的形状和时值时, 我根据学生活泼、喜欢动手做手工的特点, 将手工制作引入音乐课中, 布置学生在课后将学过的小音符用色彩鲜艳的吹塑纸做出, 上课时学生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音符加以识别,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在教三拍子歌曲时, 我让学生用易拉罐装上小豆子, 发出沙沙的响声来代替沙锤感受三拍子的韵律特点, 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有了这些学生亲手制作的小手工, 不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的学习用具、课下也成为他们的游戏用具了, 让学生享受到“快乐作业”的成果。

深入有效的书面作业:低年级学生可以进行画音符练习, 通过学生亲自写音符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熟悉音符的形状加强记忆。中、高年级的书面作业内容涉及范围较广, 可以体现在编写节奏、作曲等方面。在高年级编写节奏谱时, 学生们写出了多种答案。大家将写出的作业在课堂上相互交流、集体评价, 然后由教师统一指导讲评。在作业的过程中既接触到新知识, 又巩固了原有的知识, 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快乐地“唱”

趣味有效的口头作业:除了让学生将所学歌曲进行练唱之外, 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学唱一些优秀的歌曲。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提高演唱水平。布置学生演唱优秀的历史歌曲、革命传统歌曲;多唱能反映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学习劳动的生活歌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 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音准和节奏, 还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道德品质, 如在学习扬州民歌《杨柳青》时, 学生用方言演唱歌曲。轻松活泼的旋律、富有韵味的衬词, 深深吸引着学生。课后布置学生找寻自己家乡的民歌并学习演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民歌特有的艺术魅力。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了进一步认识。美的歌声能激励学生的革命意志, 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 形成坚强、勇敢、活泼的性格。在奥运会到来之际, 一首《北京欢迎您》成了在校园里同学们经常传唱的歌曲。

三、快乐地“听”

灵活多样的视听作业:感受和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除了在课堂上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用看和听的方式培养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多看——是指让学生阅读有关音乐知识方面的书籍, 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一方面是有关乐理方面的书, 了解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书, 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年代, 作品的风格流派, 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及创作意图。还可以观看一些有关的音乐视频资料, 例如在学习《国歌》时, 学生可观看影片《聂耳》。这样更能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听——是指让学生欣赏一些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听得多了, 自然就能听得懂。开始觉得好听, 就要经常去听。时间长了, 就能逐步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 比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 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悟, 那么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懂音乐了。听赏的内容可以是教师指定的,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喜爱的一些器乐曲、民歌。如《渔舟唱晚》《步步高》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以及我国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 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快乐地“跳”

生动有趣的表演性作业: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 由于学生识字能力有限。歌词的认识和记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师一遍一遍听唱法教唱歌曲, 学生机械地跟唱, 枯燥单调。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每一首歌曲时, 先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表演。如在教唱《两只小象》时, 让学生模仿小象的动作、形态。学生一边学习唱歌、一边分角色表演。开始时由教师帮助设计编排动作, 逐步让学生自己创编并且同学之间合作编排进行小组比赛。学生编排合理的动作, 教师积极采用到歌曲表演唱中,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够很好地帮助记忆歌词。

五、快乐地“寻”

探究合作的预习作业: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当前的教学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音乐学科周课时少, 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就需要作课前的一些准备。例如在上民歌欣赏课时, 我事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及有代表性的歌曲。每一个小组代表一个民族。每一个小组成员又有细致的分工:有搜集民族风俗的, 有搜集民族乐器的, 还有搜集民族歌曲的, 做到人人有作业、人人都参与。学生们积极查找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音响资料, 在课堂上人人都成了小老师。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熟悉了解的民族, 并且能将其民族特点说得一清二楚。课堂上同学们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滔滔不绝, 都想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告诉大家。每一名学生既是讲授者也是学习者, 学生在了解了自己搜集的知识的同时, 又从别的同学那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课堂内容丰富、气氛活跃, 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教学模式。

六、快乐地“演”

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业: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增强, 音乐的课后作业也应向活动化发展。教师布置学生利用在音乐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参加班队活动、学校演出等。让学生积极准备,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快乐地成长。在我校举办的艺术节中, 学生们精心准备、热情展示着自己的音乐能力。六年级三班的同学演唱了《校园的早晨》、五年级一班的同学将语文课文内容配上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肢体语言, 演绎了一幕形象生动的课本剧。

小学音乐作业的优化设计 篇3

关键词:优化作业设计 小学音乐 课堂效率

复习对于巩固知识,获得新知具有重要意义。作业是复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做作业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到的知识并掌握学情,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具体的了解。小学音乐的作业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和创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优化小学音乐作业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注重层次性

音乐作为一门才艺性的学科,测评学生学习的成果是根据学生的才艺表现来决定的。才艺水平的高低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导,并让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作业设计时,要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性。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方面:基础练习、经典音乐鉴赏、音乐创作。教师在进行基础练习的音乐作业设计时只需根据音乐大纲教学要求,给学生设计一些相应的音乐练习,让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巩固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完《两只老虎》《新年快乐》等儿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给父母反复演唱,让家长监督学生完成基础训练,并帮孩子录音,这样可以提高作业的趣味性,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巩固课堂知识。这个过程可以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让家长了解学生的音乐掌握情况,并发现孩子兴趣。

基础练习仅是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巩固,若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需让学生学会对经典音乐作品鉴赏。经典音乐作品对学生学习音乐以及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在经典音乐作品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的音乐创作灵感得到激发,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给学生设计有关经典音乐作品鉴赏的家庭作业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从小接触高雅艺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气质。音乐作业设计也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作业设计时,要布置一些创作音乐的作业。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家长为孩子报了音乐第二课堂,让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乐器,因此教师布置创作型音乐作业,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第二课堂学习的乐器进行音乐创作,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发挥表现性

小学生年龄小,对于枯燥无味的课堂会有厌倦心理,他们喜欢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喜欢在舞台上表现自己,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可。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例如:教师可将课上前十分钟设定为“音乐纵情演绎”时间。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先给学生确立下节课课前十分钟的音乐演绎主题,并让学生自己结组,教师要强调结组时每个小组要注意人员的搭配,优势互补以求团队合作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学生全部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在课下排练,每个小组可以成立一个小乐队,利用自己在课上学习的尤克里里、吉他、钢琴、葫芦丝等乐器进行音乐伴奏,然后乐队里再挑选一个主唱。经过课下努力训练,学生便可以正式登台演奏,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音乐才华。乐队式的作业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音乐的具体应用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不断学习得到改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个人音乐演奏”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放宽条件,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选择要演奏的曲目,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策划自己的演出。例如:在学习完民族歌曲演奏时,教师可以设定以“民族歌曲”为主题的个人演唱会,通过学生的个人演奏,教师可以验收学生学习的成果,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改善。

突出思维性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音乐虽然是一门技能型学科,但同样需要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思维方式和创作音乐的才能,要实现这两方面就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各种音乐作品,从中体验作曲人的创作初衷和演唱者如何抒发音乐曲目中的情感。戏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也有灿烂的戏剧作品。教师在进行戏剧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研究戏剧的角度出发,更深层次地发现戏剧中传达出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另外,研究戏剧也可以采用中外对比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普及,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快捷的速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上网查阅有关戏剧的资料,如:通过查阅戏剧发展史、戏剧演唱的方法技巧等,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戏剧文化、演唱戏剧奠定深厚的基础;让学生本着研究的视角探索戏剧这种别样的音乐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戏剧演唱,同时对于其他的音乐形式的学习也起到了好的启发作用。

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性,也要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纵情演绎;另外,通过研究音乐作品让学生发现音乐魅力,研究音乐本源。

音乐鉴赏作业 篇4

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除了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外,我们还学习一了些简单的乐器知识,如:古筝,笙,笛子等。

在了解音乐的同时,我们也得了解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其中有莫扎特和贝多芬,我觉得他太伟大了。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立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

罗曼-罗兰曾称赞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最伟大的音乐诗人,是最生动地描绘了拿破仑时期的暴风骤雨的艺术家;他的描绘包括人民的苦难、悲伤;战争的紧张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欢。” 贝多芬曾在笔记中写道:“自然神论,卢梭精神,因崇敬大自然的威严而带来的狂喜。但是没有虚假的夸张。人的幸福和内心安宁的感觉。这个乐章与其说是描绘牧歌风的田园丽色,不如说是抒发人们的“内心安宁”。

音乐的升华就是生命,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去拨弄那把无玄琴时,才发觉音乐就在我们身上。其实音乐无所不在.关键我们缺乏发现的眼光.就是因为音乐的灵性和神奇吧.所以不是没个人都能成为音乐家.。虽然我们聆听好音乐的时间不多.但我真的感觉到了音乐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不敢想象没有音乐世界是什么样子.虽然没有每次都去,可是我去的每次都用心听了.感谢老师,感谢音乐欣赏课。我知道以后的时光中能有这样的时间听音乐的时候不多.可是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她将永远伴我向前迈进。我想让音乐支撑起所有的价值和尊严,因为音乐让我多了一份睿智,让世界多了几缕温馨……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培根说:“凡美而妙者,比例上必有怪异”。浪漫主义向往超越眼前的时代或境界去捕捉永恒,向后退回到过去、向前伸展入未来,跨越广阔的世界、穿过太空;一反古典主义的秩序、平衡、控制和一定范围内的完美,珍重自由、运动、激情和永不休止地向往和追求那不可攀登的高度。浪漫主义是感性多于理性、想象超越现实、本能超过理智。

音乐作业 篇5

教具多元化,形象生动,气氛活跃

----评《拉·库卡拉查》示范课

本节示范课教材出自人教版的小学六年级上册的音乐教科书。《拉库卡拉查》是一首热情奔放的墨西哥民间歌曲。歌曲具有墨西哥舞曲的风格,结构规整、清晰,一主属分解和弦为骨架构成旋律。但此曲又有美洲音乐的特点,结尾的“噢嘞”具有西班牙音乐的特点。杜红老师在设计教案是充分的考虑到歌曲音乐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教学效果令人回味。

一、课堂导入新颖、自然

课堂导入以西班牙语版本的音乐《拉库卡拉查》引入,学生随老师的舞蹈走进音乐舞起来,自然又不失时机的问歌曲的情绪,当学生对歌曲有了体验,很快的回答出歌曲的情绪。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此设计为歌曲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舞蹈,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拉近,教师的亲和力得到很好的体现。课堂上也营造了一种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再者,让学生听《拉库卡拉查》也是本堂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感受到本堂新课的内容。

二、教学有效,内容丰富,教具准备充分

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一是拉库卡拉查的相同的歌词不同的节奏,一字对一音,歌词“拉库卡拉查”多次反复,弱位起唱,学生很难进行模唱。为此,杜红老师出示节奏,让学生最节奏念读“拉库卡拉 查”,然学生找出读法哪些地方存在不一样,找出重音落在哪个字,指导学生咬字清晰,突出强弱关系。在读的过程中,杜红老师注意朗读的速度由慢至快,同时,强调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朗读歌词,为演唱时做积极的准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解决了歌曲咬字、吐字之后,要解决歌曲第二个问题,节奏问题。“拉库卡拉查”是后半拍起唱,学生很难掌握。解决这个歌曲难点,老师采用了师生接口唱,前半乐句“急忙一起加入舞蹈”老师唱,后半乐句“拉库卡拉查”学生接唱。接唱过程中,要求学生边唱边划拍,重点强调“拉“在强拍上,声音可稍稍强些。然后不断变化方式练习,师生接口唱,生生接口唱,学生很快掌握了歌曲了难点。

此次示范课杜红老师使用的教具也是一个很大的闪光点,教师通过不同的乐器带领学生重复唱这首歌曲。因为使用不同的乐器,从而没有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是对不同的乐器都充满着不同的好奇心。所达到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当然,这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这是对教师本身的各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三、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在整首歌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保持着亲切、温柔的教态,有着极强的亲和力,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沟通,杜红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学情,问题的设计巧妙,如在歌曲情绪的提问时:“为什么歌曲会给你带来高兴呢?”从而引导学生挖掘歌曲的内在关系与分析音乐的要素。在歌曲的最后“哦嘞”的学习是,由于曲谱不一样,教师巧妙 的设计用手势的上举与下落分析曲谱的设计意图,然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音准。简便又有效,令人叫绝。在体验墨西哥舞曲时,教师根据两个乐段不同风格设了了不同的动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体验音乐。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这首歌中有个很难的音准,就是“#1”。杜红老师通过乐器使学生及时找准这个音准的位置,再是自己发音,让学生不停的模仿。最后让学生自己找音准。并把会唱具体化为“有感情地唱”,这是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个目标就属于拓展目标---“在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的同时,乐于了解并体验美洲和拉丁美洲民族特性和音乐风格,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从而利于激发学生对不同民族音乐的兴趣。”

整堂课下来花样繁多,庞杂散乱,但没有看出教师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重难点不突出,本堂课的难点是变化音的教学,但教师在此处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节课中,教师一直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小学音乐新课标标准。这反映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并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充分体现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等等理念。且教师善于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肯定评价,使学生乐意回答问题,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杜红老师评价最大的特点就是及时、客观、公正、有亲和力,诱导性和鼓动性。并每次夸奖学生后给予激励的眼神和真切的笑容。让学生心里有种温暖的感觉,这样更加大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作业1 篇6

叶枫

102645 《影视配音艺术》序

张颂

自从有了电影、电视,就出现了影视配音。在人们的印象里,那些优秀的配音,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每每谈及总是激动不已。但是,关于影视配音创作,往往只是在业内探讨、研究,发表的论述不过凤毛麟角,对于这门艺术的创作规律、审美价值,并没有形成共同的认知和明确的指向,因此,仍然处于启蒙阶段,需要不断地扩大研讨的范围,不懈地开掘理论的深度,使这门艺术得到传承和普及。由于教学的需要,我们播音系早就设置了“影视配音艺术”这一专业方向,并且进入了具体教学计划的实施。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在新闻、专题、文艺等配音以及配音导演的实践上积累了有益的经验。问题是一直缺乏成型的专门教材。王明军老师从播音系毕业留校后,致力于播音创作基础理论、演讲与辩论和朗诵通道班的教学,并不断参加以影视剧为主的配音实践,还担负着繁重的校团委和党总支的领导工作。他十年前就萌生了撰写影视配音艺术专著的愿望,但超负荷的压力,使他总未能完稿。他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声像资料,在克服了各种困难之后,终于和青年教师严亮一起,写成了书稿。我看到书稿以后,心情很不平静,一股热浪撞击着我的心头:这个理论空白总算填充了一部内容坚实、论据翔实、方法切实的专著!

这部专著,从影视配音实践出发,抽绎出共性基础理论和分类指导范式,把分散的典型作品归类,把各家之言梳理辨析,概括了从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广东电影制片厂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各类配音,立足于提高配音艺术水平和配音人才质量,力图在循循善诱、典型引路、加强对比、悟性开发的思路上,强化深刻理解和具体感受、准确达意与生动传情、艺术共性和审美个性、类型语境与主体优势的关系,成就“这一部”“这一个”的品格和特色。本书的各个章节中,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表述,说明作者对配音艺术的由衷热爱以及对广大读者能够从中获益的期盼,当然也证明了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宽阔的学术视野。

这部专著,涉及了广泛的领域,探索了多样的方法,是难能可贵的。可是,她并没有给定专一的路径,限制创作的方向,而是打开了门窗,在令人耳目一新之余,更能够看到更为广远的空间。作者的谦虚是有道理的,因为,任何学科和专业,都只能有终极关怀,而不会有绝对真理。特别是影视配音艺术,更需要在继承前人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宽广的学术视域,坚实的语言功力,明晰的思路,切实的方法,阐释她的认知价值和审美意义。这部专著,具有如此鲜明的特色和如此强的现实针对性,并且力求实现开拓性与创新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其中蕴涵着的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是能够体会得到的。至于那些还应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不妨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我认为,目前能够思考的东西很多,有些还处于模糊状态;有些只是某种感触,择其要者写在下面,仅供参考。首先是配音艺术的定位问题。无论是新闻、专题、广告,还是人物、事件、景观,一切以画面为基础,而只要是“画外之音”,主要指配合画面的有声语言,就可以统称配音。但是,作为配音艺术,大都不是画面中人物自己说出的话,一般人的自然说话,而是由专业人员配上去的,符合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符合人物的身份、心态、语境、语气的鲜活话语。因初一26班

叶枫

102645 此,这是一种艺术创作。这个创作过程,是各工种同心协力完成的,包括整体策划、文本撰写、导演调配、配音驾驭、技术支持、后期合成等。如果只着眼于文本的制约,还要大做文章,把这种制约当成镣铐,一点儿都看不到其中的开掘深度,感受不到个中三昧,却还要大声疾呼,企图让人们鄙薄她、抛弃她,这无异于对我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侮弄!因为,我们一出生,就要同时学习说话。而说话又可以分为“有文字依据”和“没有文字依据”的两种。一味鼓吹人们甩掉文字依据,去交际、去谈话,执拗地主张一切都即兴发挥,那不就成了文盲也能做到的“能说会道”了吗?读书时也不要朗读,诗文也不要朗诵,极其精彩的名篇佳作怎么能更广泛的传播,极其厚重的人文精神怎么能更生动的弘扬呢?有声语言表达就真的变成了“念字工具”,依据文本进行有声语言创作的传播主体居然被叫做“念稿员”!人们使用语言,或者是写或者是说,或者把写的东西变成说的,或者把说的东西变成写的,不是十分自然的吗?断定二者有“原则区别”,有“本质不同”,任何说话都拒绝依据文本,文字语言竟被取消了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资格,那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儒释道各家都主张“辞达”“诵经”“善言”,请问:没有文本,也就没有了朗读、朗诵,更没有了配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可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啊!有些配音者,特别是新闻、专题的配音,总是采取客观、冷漠的态度,显得无精打采、有气无力,那就失去了新闻价值,模糊了政策分寸,销蚀了受众的兴趣;抑或采取张扬、做作的态度,显得油腔滑调、荒唐怪异,必然就减弱了大众传播的庄重性、可信度,丧失了有声语言的艺术魅力,降低了有效传播的吸引力、感召力。这一切都同画面的规定性相悖,脱离了与画面相辅相成的主旨,就意味着泯灭传播者满足受众期待、引导受众提升精神境界的媒体责任。

其次是配音艺术的定性问题。影视配音艺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说话,它必须具有艺术性。这艺术性的核心,就是“声画和谐”。也许是画面为主,也许是语言为主,有声语言表达永远是配音的主题,永远要使声音和画面“整体和谐”。画面要求语言贴切,要求同步行进,不能游离、不能混乱、不能生涩、不能做作。画面要求语言准确,要求揭示含义,不能敷衍、不能浅薄、不能割裂、不能冷漠。有声语言必须融入画面营造的氛围,符合画面发展的趋势,遵循画面转换的速度,对应画面凝聚的情绪。配音者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风格,但必须中规中矩,循规蹈矩。有了局限性,才会有创造性!任何企图超越画面、我行我素的想法和做法,都可能半途而废,甚或功败垂成!一般都是严格按照文本进行配音,决不允许即兴夹杂冗余词语,有了差错,必须重新录制。如果夹杂零散琐碎的词语,就会破坏内容的完整、艺术的美感,糟蹋群体心血的结晶。应该遵循这种艺术创作的特殊要求,而不要自我矮化,把配音艺术看作有些人所谓的“文字稿的有声版”,好象配音工作只能是被动受制约、平庸无个性的简单劳动。其实,配音者作为创作主体,存在着广远的创作空间,一定要积极主动,任何依赖和消极,只能造成空泛苍白的无意义传播;而创作主体的个人艺术特色或风格,也必须融合到影视片的整个结构、词语序列中去,如此,才可能实现全片“整体和谐”的目的。再次是配音艺术的美感。人们对于“说话”,有许多看法,认为“口耳之学,幽眇难知”的,好象深不可测、无法认识;认为“口若悬河”“不学而能”的,似乎归于本能、不必讲究;“重文轻语”者,推崇文字语言、忽视有声语言;“口语至上”者,貌似看重口语、实则屏弃技巧;一味追求“自然、亲切”者,忘记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正因为她不是自然”(歌德语);百般贬低“字正腔圆”者,抛却了“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毛泽东语)。人们日常生活的谈话,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有囫囵吞枣的,有辞不达意的,有沙嘶劈哑的,有吭吭哧哧的……,当然也有逻辑严谨、悦耳动听的。因此,有声语言完全应该进入“规范”“审美”的艺术境界。是不是规范,是不是具有审美价值,便成为了鉴别和考察有声语言水平高低的标尺。我们用“对不对”“准不准”“美不美”来初一26班

叶枫

102645 引导有声语言创作,而不应片面地痴迷于日常口语形态,各种语言样式一律走进失范的“私语化”狭小胡同里,不能自拔。在“影视界”,出现了轻视配音、重视出像的普遍现象。出像时,可以费尽心机梳妆打扮,配音时,却可以不看本子、不看片子、不动脑子、光耍嘴皮子。配音质量变的平庸低劣,甚至听不清意思、听不出感情、配不上画面、离开了人物。这是典型的“抹平艺术”“放逐崇高”!配音者彻底沦为“配音匠”!其根源,除了“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的道德滑坡之外,就是把配音艺术当作“配搭”,希求在这个领域扬名立腕者有之,只是在这个岗位暂时栖身者有之,但都置文本规格于不顾,置广大受众于不顾。艺术表现,可以不够成熟,但是,绝对不能敷衍;可以不够崇高,绝对不应庸俗。在“配音界”,如果不能形成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还在承袭“跑马圈地”“各行其道”的恶性运营状态,那么,这块催生有声语言典范的沃土,就会堕落到贫瘠荒凉的地步,前辈配音艺术家们,必定会因为后继乏人而哀叹不已!在有声语言表达典范的“魔圈”里,绝对不应该越雷池一步。美的尺度,是非常苛刻的,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只是在文本的制约上大做文章,把这种制约当成镣铐,看不到其中的开掘深度,感受不到个中三昧,还要大声疾呼,企图让人们抛弃她,这无异于对我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侮弄!因为,我们一出生,就要同时学习说话。而说话又可以分为“有文字依据”和“没有文字依据”的两种。一味鼓吹人们甩掉文字依据,去交际、去谈话,执拗地主张一切都即兴发挥,那不就成了文盲也能做到的“能说会道”了吗?读书时也不要朗读,诗文也不要朗诵,极其精彩的名篇佳作怎么更广泛的传播,极其厚重的人文精神怎么更生动的弘扬呢?有声语言表达就真成了“工具”,人们使用语言,或写或说,认为二者有“原则区别”,有“本质不同”,文字语言竟被取消了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资格,那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儒释道各家都主张“辞达”“诵经”“善言”,请问:没有文本,也就没有了朗读、朗诵,更没有了配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可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啊!可喜的是,还有一群人,非常明确地把握着配音艺术的真谛,从来没有看轻这项创作,他们执着追求、刻苦磨练、研读文本、反复体味、精益求精、乐此不疲,已经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配音艺术作品,正在广为流传,被人们交口称赞。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本书采撷的那些精品,非常珍贵,确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这本专著,的确是填补空白之作,填补了中国播音学的一项空白。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也是有声语言的创作者,为影视片配音,是这个专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该学习、借鉴影视配音艺术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因此,我们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师生们,更要去大胆实践,为各种影视片配音,包括影视剧人物配音。她会丰富我们的表达样式,加深我们的感受,强化我们的语言功力。

浅析音乐课后如何完成作业设计 篇7

音乐课是陶冶学生情感的一门课程。我们每个人都应重视学生的情感艺术培养,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自尊心, 加强学生的情感历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

一、生活中的音乐

音乐是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 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有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例如:在音乐教材中, 环保类的歌曲和欣赏曲较之以前有明显增加。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 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与保护地球环境的良好品德。在教学过程中, 仅仅通过唱歌是无法实现这一教学情感目标的, 唱歌和欣赏只能教会学生听音乐、唱音乐而不能让学生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 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观察自己周围的社会环境, 把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编成歌曲、舞蹈、小品等形式进行演出。在节目中选配各种有关环保类的音乐作品, 拓展所学音乐范围。同时让学生办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墙报、讨论会, 由此教育自己, 感染他人, 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环保与自己息息相关, 从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并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学会善待地球, 形成与环境友好相处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 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行动。

二、活动中的音乐

音乐是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的一门艺术, 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都要不断地转变。在学校举办的红歌比赛期间,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红歌演唱比赛, 戴上耳麦的孩子们或独唱、或组合唱、或歌舞组合, 尽显才艺, 用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一次盛大的比赛。在少先队建队日、歌咏比赛时, 学生所展示的都是课本上所学歌曲, 如:五年级演唱了《长江我的家》《保卫黄河》;四年级表演了歌舞《中国功夫》《晚霞中的红蜻蜓》。在这些艺术活动中我们能够看到孩子们的变化, 看到他们一点一点的成长, 这就是因为通过开展艺术活动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达到了活动育人的目的。

三、练习中的音乐

不管是音乐课还是其他学科, 都需要我们经常性地巩固和加强, 这也验证了一句话“温故而知新”, 所以音乐课同样需要课后适当练习来提高音乐技能。例如:识谱、视唱乐谱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 况且有不少学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极易遗忘, 通过适当的练习作业可使学生重新思考学习, 使本来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 弥补认真听课的缺陷, 使知识掌握更牢固。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音乐《星星祝福歌》歌曲时, 要认识新朋友“四分休止符O”。我先让学生观察其形状, 再在歌曲曲谱中找出“O”有几个, 然后认识新朋友的名字, 最后在音乐书空白处完成一道填空题:O () 分音符停 () 拍。在教高年级歌曲时, 让学生抄写几句经典曲谱, 总结各种节奏型并书写, 比比谁的音符写得漂亮, 粘贴在教室展览。在掌握节奏型后, 指导学生创编节奏短句, 创编旋律短句, 并视唱自己的作品。多样化的练习, 提高了学生音乐技能,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多练多学多锻炼。

四、趣味中的音乐

俗话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现在的音乐教材每一册都有戏曲单元, 在四年级将京剧引进了课堂。京剧是我国公认的国粹和国剧, 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 是中华戏曲文化主流。在学习这一单元时, 我布置了三项作业: (一) 京剧基本元素:起源、流派、唱腔、伴奏乐器、专业术语、脸谱知识等; (二) 借助网络欣赏京剧名段, 如《贵妃醉酒》《空城计》, 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 学唱某些片段; (三) 设计戏剧脸谱、服饰或头饰, 绘画京剧脸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 在课下搜集资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这已经足够让学生去挖掘感兴趣音乐素材, 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适当的课后作业是有必要的, 慢慢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 感悟音乐、领会音乐的能力, 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音乐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让学生敢于探索、勇于质疑。然而, 仅靠两节音乐课是不够的, 我们也可以设计音乐课后作业, 将我们的音乐课堂延伸至课外。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作业 篇8

关键词:多元化 音乐作业 兴趣 潜能

音乐课是否要有作业?在很多老师眼里当然说不要,但是从课程教学流程的角度看,作业又是巩固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一环,是学生能力和审核素养培养的重要窗口。为什么美术课可以做作业,音乐教育却没有作业呢?一条不成文的理由是现在的孩子功课紧张,哪有时间去搞音乐作业;另一个比较公开化的理由则是音乐课的作业怎么上交,怎么检查,难道让学生去书面默写音阶不成?事实上,作业的布置不仅仅是为了检查,让学生通过作业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多大化才是最重要的。何况音乐教育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完善人格的形成,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音樂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由此我们认为,音乐教育不但有作业可以布置,还可以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实现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多元化音乐作业的开发体现在学科与艺术的融合之中

记得读书时,语文老师给我们播放过《春江花月夜》,那是因为文学与音乐间有着文化内涵与艺术意境的相通之处。相反,音乐的很多元素我们在其它艺术门类和学科中都可以找到他的注解,由此,我们可以开发出也其它学科相融合的音乐作业。

现举一例:a.我让学生欣赏《穿越竹林》,并体验其背景音乐,为了让他们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布置如下课前预习作业,在上一节课的课尾作为一种承下性的作业布置给学生:你了解《卧虎藏龙》这部电影吗?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什么样的一些作用?请您找资料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尝试探究背景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了解《穿越竹林》中西方华丽、唯美的创作手法,糅合了东方的人文内涵,采用具有中国民族乐器、西洋乐器以及人声等手段与整个背景画面的融合。

析:这一项作业将音乐、美术、电影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了作业设计的多元化学科特点,而且影视是中学生喜闻乐道的课余奢侈品,我的这一引导,会使学生将影视欣赏和音乐有机地联系起来,增进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运用音乐作业去分析和体验作品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学生完成这一探究并不用化多少时间,还会很有兴趣地去研究并陶醉几天,不会影响繁重的其它作业。而如果是没时间没有兴趣的同学,他可能不会去做,老师也无法检查,但总比强迫他完成并加以补做的传统学科作业做法来得自由了一些,也许正是因为教师的不检查,学生感觉非常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自主化,或许就在同学的影响下也开始产生试图探究的兴致呢?

二、多元化音乐作业的开发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

中学生不应该是死读书的,音乐教育一个责无旁贷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体验的珍惜,为此,我们要将音乐教育的触角伸向他们的生活。

b.早春时节,学生就在班级中嚷嚷着要去春游,为了不出安全事故,学校不敢组织学生集体外出。刚好我在让学生欣赏莫扎特的作品,就把莫扎特的作品《渴望春天》拿出来作为引入,让他们在想象中体验。这些有灵气的学生很快在双休日自行组织了野外烧烤活动,并带上了他们在网上下载有关莫扎特的音乐MP3,通过手机播放而给同学享用。

析:作业的布置要结合当下学生的生活时节特点和学科教学的进度,只要我们去发现,这样的机遇总是很多。这次将莫扎特的作品与春游融合在一起,学生不但不会感觉这是枯燥的作业,相反将音乐与自己的生活更大程度地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提升对音乐的兴趣。

三、多元化音乐作业的开发体现在民族与地域文化的渗透之中

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沃土:欣赏京剧,就会涉及京剧的行当与脸谱等知识;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人们就会联想与之有关的风俗与故事;歌曲《阳光三叠》的学习,从中可以窥见我国古代音乐的特性,激发学生探索古歌曲和古乐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样道理,我们对中学生音乐作业的开发应该将民族与地域文化的欣赏有机结合起来。

c: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让学生去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并让他们结合去听同名越剧,所其中的曲调和唱腔进行细细体会。学生这才发现,原来越剧的起源就在我们绍兴的嵊州。

分析:不少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梁祝的意境,会拿《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来讲给学生听,却没有发现《梁祝》本来就是中国化的东西,在我们绍兴,其渊源可谓得天独厚:无论是故事的起源,还是越剧对作品的再度精彩演绎,都是别的地区所无法比拟的。这种联系本土文化的做法,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而且还有利学生激发对乡土更大的热情。

四、多元化音乐作业的开发体现在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才智中

早在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加登纳教授就提出了“多元智能论”,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尊重人的多样性”,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是绝对不行的,学生应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更多地参与实践。

当学完一首新的歌曲,我们要求学生回家背唱给父母听;在学习一首新的曲子前,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收集有关该作品的图片、音响、文字等信息,在课堂与其它同学交流;有时,为了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我们让学生去自制简单的乐器,有些同学还拿来一个小碗,用铁丝在不同的地方敲打,还真发出了悦耳的声音。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改变歌词,演唱一首自编自导的作品。所有这些,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发挥音乐才能,从而实现自信心的最大化。

五、多元化音乐作业的开发体现在校园艺术文化的创设中

我们的校园不应该是天天为考分而奔命的场所,而应该是让学生在激情中成长的花园。在校园艺术活动中,我们通过有意识的音乐教育渗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乐以益智、乐以助体、乐以怡情,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艺术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如在排练合唱时,可以使学生自己所唱的声部在整个演唱中的地位、声部进入与退出的力度与时间的恰当把握、音色的恰当调节与控制……只有充分把握好各自的火候,我们才能创造出美妙的和声。这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合作教育与音乐品格教育。另外,在准备演唱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可以帮助拿乐器、搬东西,可以为队员助威加油,可以在倾听中学会音乐享受。这些都是课内教学任务所难以达成的。

话说回来,音乐课外作业的布置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大量的布置任务,比如有些学校为了比赛而让学生放弃功课,人为地加重学生负担,这也是与音乐素质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一般而言,教师给学生布置音乐作业应该是有目的的,有价值的,作业内容更应该是开放的,适量的,力所能及的,可操作的,实践性强的。总之,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少年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几年来的实践发现,不少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通过音乐作业的认真完成,收获不小,他们对自己的整个学习都带着主动与上进的心态。而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他们则对初中生活感觉厌倦与被动。我们开发音乐作业的本来意图并不仅在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而是为学生在初中时代能在美妙的乐声中快乐、激情地度过,而带给他们暂新的人生体验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充满激情的人生幸福。所以笔者以为,音乐作业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多余的。在素质教育的到理想与应试教育的现实相冲突的当下,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注意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积极的探索与贡献。

参考文献:

2012远程培训音乐作业1 篇9

激发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在一项调查中,97.3%的中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绝大部分中学生表示对教材上的曲目不太感兴趣。觉得教材上的曲目歌词老化,与现在的社会现实严重不符,很难引起共鸣。现在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狂热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今天,中学生说起流行音乐来,可谓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周杰伦、王力宏、孙燕姿……这些名字对于他们来说是何等的熟悉,除了音乐,那些流行歌手的发型、穿着也都成了学生们争先模仿的对象[1]。在目前的中学校园,民族传统音乐的冷清与流行音乐的盛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该如何激发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一、选择中学生接受的民族音乐作为欣赏教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要想使中学生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必须使中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从兴趣出发,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我采用了先从听赏入手,让中学生从感官上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一)听赏各地区的民歌,激发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语言、生活、民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及民族性格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和题材内容也各不相同,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新疆民歌活泼欢快,东北民歌质朴豪放,内蒙民歌辽阔粗犷,陕北民歌高亢奔放,江南民歌抒情婉转。如东北民歌《小看戏》、《小拜年》,陕西民歌《三十里铺》,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安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等。这些上口、动听的民歌,容易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还有很多传统民歌都可以与现代新民歌、新民族音乐有机结合,灵活多变,增强音乐感受能力,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开阔文化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二)听赏民歌器乐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

我国优秀的器乐曲可以表达人们细腻的感情,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独具特色、优美动听、婉转低迥。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笛子独奏曲《早晨》、《扬鞭催马运粮忙》、二胡曲《空山鸟语》与《二泉映月》、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等等。在听赏前,要先用生动的语言作简单的介绍,给学生讲解乐曲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使学生更透彻地感悟作品的思想实质,最后达到从听觉到心灵上的共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同时,在欣赏民族器乐曲时,也可以采用现代的多媒体与视听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视听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有限的几本磁带里。在现代化教学改革中,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时,结合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手段,使中学生在出声入画的音乐情境中,更完整地理解作品,增强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听赏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及民族歌剧,加深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我国的戏曲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地方剧种,各地的唱腔也各有特色。如黄梅戏的委婉、抒情,豫剧的高亢激越,京剧的婉转妩媚。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作为学生的听赏内容,可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拓宽视野。如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豫剧《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越剧《梁祝》中的《楼台会》等,都是戏曲艺术中的经典。

二、选择中学生接受的民族音乐作为欣赏教材,深化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

三、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和熟悉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

引导中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比如学生大多喜爱《梁祝》,在欣赏期间插入“协奏曲”、“回旋曲式”等术语的讲解,学生既欣赏了音乐,又学习了音乐知识。让我们的中学生随着感性认识的丰富和感悟能力的提高,使之逐步形成强烈的文化意识,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会随之不断提高。

上一篇:最美乡村作文下一篇:7、近三年社会和个人捐资助学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