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案设计苏教版

2024-05-10

秋天教案设计苏教版(精选10篇)

秋天教案设计苏教版 篇1

1.分段品读课文,感知内容,进一步体会秋雨的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语言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描绘秋天的词语可多了,你收集了哪些?

(学生交流)

2、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与秋天有关的课文,题目叫做《秋天的雨》

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昨天你们都预习课文了吧?我想这一课的生字你们都一定会读了。现在老师从中选几个有难度的来考考大家。

2、出示生字词

凉爽扇子扇哪扇哪衣裳喇叭钥匙

三、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过渡:钥匙有什么用呢?(开门)王老师发现呀,秋天的雨也是一吧钥匙。为什么说课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想)认真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你们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2、听师范读全文。

3、生边听边思考:课文里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里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2、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第一自然段)

3、生读第一自然段

4、思考:你觉得秋天的雨有什么特点呢?(清凉、温柔)

5、指导学生朗读。

(三)、品读第2自然段

1、过渡: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看!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出示秋景课件)。透过这一扇大门,你们看了什么呢?(生交流)这么多漂亮的颜色交融在一起,谁能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五彩缤纷)

2、理解:五彩缤纷

(1)、“五彩缤纷”的意思:表示颜色多而且漂亮。

(2)、我们学过的词语里,有哪些词语也是表示颜色多的?

3、秋天的雨可大方了它把好多漂亮的颜色分别送给了谁?(出示投影)

黄色给了()

红色给了()

金黄色给了()

橙红色给了()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有()()()

4、品读赏析文中佳句

(1)、过渡:以上的颜色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就把你喜欢的颜色所在的句子大声的读、自由的读出来。

(2)、生交流,师随机进行点拨。

5、句子训练:

例: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秋天的雨把()色给了(),()像()。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秋天的雨除了有五彩缤纷的颜料,它还藏有好闻的气味呢!这好闻的气味藏在哪里呢?(第三自然段)

2、生读的三自然段

3、欣赏画面,创设情境,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秋天的雨不光给我们带来五彩缤纷的颜料,香甜的气味,它还会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让我们一起到树林里看看那里的小伙伴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2、看图说文。

3、看图背诵。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是一个让人快乐的季节。让我们把丰收的喜悦,满心的欢乐用朗读的方式传达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1、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11.秋天的雨

一把钥匙

五彩缤纷丰收

秋天的雨

气味好闻欢乐

准备过冬

秋天教案设计苏教版 篇2

《酶与酶促反应》是苏教版《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1节《ATP和酶》中的内容。通过前3个章节的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基础,但没有触及具体的生命代谢和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理解酶的作用、特征,而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前面教材安排的实验或活动多是定位在定性观察水平,因此学生对实验设计、变量控制、定量实验等了解得不够,没有形成探究思维。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学会控制变量、设置 对照等实验探究方法,为今后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思路

整个实验设计注重“设计”“质疑”“体验”三个环节。(1)设计。在设计时注意变 量的控制,可以有效 检测所学内容的应用情况。(2)质疑。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提出质疑,对实验中的现象和结果提出质疑,利用这一环节维持学习的兴趣,确保知识的深度和广度。(3)体验。该环节是本节课的根本,在体验中可验证设计、提出质疑、收获新知,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动手的快乐和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实验认识酶(催化剂)、了解酶(专一性、高效性)、辨别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2.能力目标:分析实验设计的原 则和步骤,学会设计实验。

3.情感目标:关注生物科技在现 实生活中 的应用;培养创新和合作精神;具备质疑能力。

四、教学设计

(一)设计表格,分析变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边做边学”中的“酶具有催化性”的实验流程,并说明生物组织材料中富含H2O2酶,实验常见的还有新鲜的猪肝研磨液、马铃薯组织提取液。让学生试着将教材中的文字步骤转化成表格,学会设计表格(如表一),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设置1号试管?1号试管中的H2O2的量如改为1mL行不行?单独用试管2能否证明酶具有催化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初步学习三种变量,共同总结实验设计的两个重要原则:1.对照原则(蒸馏水为对照组);2.单一变量原则(4支试管所加溶液不同,为自变量;H2O2的量为无关变量,应相同,均为2mL)。

(二)体验实验,提出质疑

学生按照表一操作实验,体验酶的 催化作用,并记录实验结果。结果发现,加入生物组织材料的3支试管均产生较多的气泡,气泡的量依次为:新鲜的猪肝研磨液﹥马铃薯组织提取液﹥酵母菌溶液。

3个实验组的差 异说明什 么?酶是由活 细胞产生的,在体外能不能 发挥催化 作用?学生就3组材料对H2O2分解效率的差异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细胞中H2O2酶的含量有所不同,肝脏细胞含比较丰富的H2O2酶;材料的新鲜程度影响酶的活性;溶液的浓度不同影响酶的量。此实验同时也说明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在体外适宜条件下一样能发挥催化作用。

(三)完善设计,强化变量

通过“酶的催化性”实验,学生同时发现酶的催化效率是很高的。教师补充:其实FeCl3试剂也可催化H2O2的分解。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酶的效率如何呢?教师设计表格(如表二),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善酶高效性的实验设计。

学生参照表一分析讨论。得出1为蒸馏水,起对照作用;2应为2mL,控制单一变量;3为气泡产生的量或卫生香复燃的程度,是因变量。利用此设计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个变量的含义。

(四)体验实验,注重细节

学生体验酶具有高效性的实验,并记录实 验结果。教师利用此实验如此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酶可以在常温、常压等温和的条件下发挥很高的催化效率,说明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是离不开酶的催化的,从而达成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做完以上两个实验后,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动手实验中的细节,并且指出:无关变量的一致性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点,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遵守。当因变量有多个形式时,要求学生选择最直观、最易观察的一项。

(五)构建模型,训练思维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教材“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示意图”,要求学生将此示意图转换成H2O2在H2O2酶和自然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图1)。教师要提醒学生有无酶催化时除了反应需要的能量有差异,还要注意反应速率的快慢。在图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进一步分 析FeCl3和加热对反应的影响,构建出H2O2在不同条 件下分解的曲线图模型(图2)。

图2中曲线由左往右分别为H2O2酶、FeCl3、加热和自然条件下的分解曲线。学生通过构建曲线图更好地理解了酶催化高效性的实质,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并且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不同条件下反应与活化能之间的关系。

(六)体验实验,质疑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酶促反应过程示意图”,理解酶专一性的原因和意义。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教材“边做边学”之“酶具有专一性”,进行实验,记录结果。

教师设疑:该实验能否将斐林试剂改为碘液?为什么部分同学的底物为蔗糖的试管也产生了少量砖红色沉淀?使用的蔗糖溶液中是否会有还原性糖?如何检测?等等。

以上情况只有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才会发现并通 过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教师适时归纳做好实验需注意的三个方面:1.实验前:掌握实验 原理,明确实验 步骤,要进行预实验,减少干扰 实验结果 的因素;2.实验中:遵循实验步骤,操作规范,控制好无关变 量;3.实验后: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对器材用具清洗到位,避免二次干扰。

五、教学反思

(一)注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做到循序渐进

变量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后,通过设计表格(酶的催化性)来认识变量,通过完善设计(酶的高效性)来检验对变量的理解,通过体验实验学会控制变 量,做到循序 渐进,使学生学 会“自己用”。

(二)注重学生活动设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以学生体验实验为切入口,创设情境,能持续不 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多样化的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在体验酶的高效性环节中以教材为依托,通过实验、模型构建,由表及里分析酶高效性的实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突出了科学本质的过程性。

(三)注重学生的生成和收获,及时评价和归纳

学生在实验中会有不同的发现和 收获。与本节 内容相关的,教师及时归纳促成知识的生成,如酶的三个特征的实验结果;但往往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操作的角度分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获得新的认知。

摘要:《酶与酶促反应》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酶的特征。在对此课进行教学时,对教材中编排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和整合,遵循“设计—质疑—体验”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以及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和动手操作能力。

苏教版第七册《雾凇》教案 篇3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文中用来描写吉林雾凇的,想亲眼看看雾凇的美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生看课件;师述:隆冬时节,走进东北的吉林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看到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感受?(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奇)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词句描写雾凇的奇特景象,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生讨论;师出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指名读,齐读。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难怪作者要说它是……(生: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到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啊,所有来到这儿的游客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要是有一名专业的导游能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就好了。你想做一名专业的导游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导游证,你把第二节读懂了,就有可能拿到这个导游证了。

生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生: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句中词语变红)

师指导学生朗读此句。(抓住重点词语)

这些条件是一般雾凇形成所缺一不可的,吉林雾凇的形成符合这些条件吗?

生自由朗读第2~7句,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遇冷后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生: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生:涌向弥漫)

生再齐读这句话。

④师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师: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生齐读。师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生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其实作者只用了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齐读)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最初……,逐渐……,最后……)

师指名填空。生感情朗读。

师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是那样的奇特!我们拿起课本齐读第二段,再次来感受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的真不错,可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可不能捧着书本为游客做介绍啊。请看着屏幕,围绕着雾凇形成不可缺少的几个条件,试着脱稿介绍一下吧,想不起来的可以看书。(提醒注意:导游要懂礼貌,说话要清晰、完整)

指生上台做导游给游客做介绍,其余生评价,颁发导游证。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再去欣赏一下吧。要边看边想,雾凇有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师:多美的雾凇呀!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生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3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师:请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秋天教案设计苏教版 篇4

《北大荒的秋天》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单元主题是赞颂祖国壮丽的河山。本课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形象地介绍秋天的北大荒景色迷人、物产丰富,表达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的到来,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天空、小河、原野三个方面介绍北大荒的景色迷人,第五自然段介绍北大荒物产丰富,第六自然段作者饱含深情地赞美北大荒秋天的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全文,升华主题。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对北大荒的情况并不了解,无论是对北大荒过去的开垦,还是如今的繁华都了解甚少。教学前可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根据课文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充分地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自主诵读、合作交流、真情感悟中获得美的享受,并由此欣赏和品味作者那种简练而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转”这个多音字的朗读。

3.在诵读感悟中体会北大荒秋天的景色迷人、物产丰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北大荒秋天的景美、物丰。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是如何具体描写原野的热闹非凡的,并会进行仿写。

四、教材解读 北大荒的秋天(可教应教之点: 1.课题中的生字“荒”;

2.了解北大荒,将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教应教之由:

“北大荒”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导入课题时层层深入,先从字面上理解“荒”的意思,再来想象北大荒原来的样子,通过图片的展示了解今日的北大荒。从一片荒芜到东北的“大粮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引入课文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相应教案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人们把那儿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看老师写“荒”这个字。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所以这里有个草字头,什么都没有,注意中间是个“亡”字。能给“荒”组个词吗?(荒凉、荒芜、荒无人烟„„)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想象一下原来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2.过去的北大荒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但是解放后,经过建设者们的开垦,荒地已变成了良田。现在的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东北的大粮仓。(出示图片)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北大荒”有关的课文,(板书:的秋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俗话说“一叶知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可以让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描述北大荒的秋天,然后直接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教师相机板书:美丽。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此处教学时应抓住最后一节直接切入,提出中心问题“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自学本课主要段落,以点带面,提纲挈领。)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教学这一自然段时,可先让学生紧扣“一碧如洗”,想象天空的净美,再让他们自读课文,通过“只有„„才„„”、“几缕”、“一道„„一道„„一道„„一道„„”等词语感受流云的“五彩缤纷”,体会北大荒秋天天空“一碧如洗”的美丽。

这一段出现了许多表示色彩的词语。如:“一碧如洗”、“银灰”、“橘黄”、“血红”、“绛紫”“黑红”等等。这些颜色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要真正感知这些纷繁的色彩,要做到两个结合。一要结合画面。当一碧如洗的天空、各色的流云、黑红黑红的高粱等这些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眼前时,我想任何凭空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二要结合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资源。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色彩的认识。如“黑红黑红”一词,在结合画面认识了这种颜色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黑红黑红的颜色?”学生会说,熟透的葡萄、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妈妈的衣服是黑红黑红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再说几个这种类型的词语。

这些表示色彩的词,细腻生动地描摹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也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这些词语本身,我觉得没有必要作过多的解释,只要将色彩与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即可。在引导学生认识、领悟色彩美的过程中,不应该只盯着色彩,而应关注其所处的整个环境,无论是语言的,还是画面的。学生面对这多姿多彩的景物,对各种色彩的感悟就能品味出它的美不胜收了。)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写景文的意境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情与景之美是通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的。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推敲、比较进入文章的意境,理解内容、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会像作者那样运用语言文字。我认为这一段可从动静两个不同的方面展开教学。教学设计如下:

1.静之美

(1)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是如此的美妙,而那儿的小河又别有一翻情趣。哪句话写出了小河的美,你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2)理解“如同”。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3)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它默默见证着北大荒的变迁,这是一种静静的美,指名读、指导朗读。

2.动之乐

(1)活泼的小鱼游来了,它打破了这样的宁静,带来了另一种美。

出示句子: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小鱼多调皮,它顶着水游过来,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点击变红:顶 漾)漾在这里指什么?看着欢快的小鱼,荡漾的河水,你的心情又如何?此时随着水波荡漾的还有我们的心情,所有的烦恼都随着水波一圈一圈漾出去。(2)小鱼的出现,使小河有了勃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指导读出欢快的语气。)3.动静相宜

(1)如果说,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中,那是一种静静的美!那自由活泼的小鱼则是一种灵动的美,这一静一动我们该怎么读好呢!先自己试一试。

(2)小鱼、小河,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他们在一起是那么和谐。(板书:动静相宜)我们一起来读。

(3)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看似常见的天空、小河在作者的眼中有了别样的美丽,难怪作者要感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学生齐读)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象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第四自然段是本课要求进行段式训练的重点部分。教学这一段,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然后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热闹非凡”的句子读一读,从而体会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作者先用“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概括地写原野的景象,然后再具体写怎么热闹。教学时,应抓住本段出现的拟人句和比喻句,通过“哗啦啦的笑声”、“乐呵呵地演唱”,体会丰收在望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之情;通过“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燃烧起来了”,体会出秋天气氛的热烈、人们情绪的高涨。要知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热闹非凡”的意思,并通过朗读将“热闹非凡”的场景表现出来。)

(出示比喻句:“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红红的榛树叶比作火)红红的榛树叶子和火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是红的)质疑:榛树叶子真的能把人们的心燃烧起来吗?(不能,红红的榛树枝头上挂满了果实,兴奋极了,榛树叶恨不能马上把成熟的喜悦也告诉人们,让人们也一起分享快乐。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燃烧”)

(苏教版教材特别注重读写结合,这样会不断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其习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提高。因此,我设计了仿照课文片断仿写的小练笔: 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课间活动时,我们学校的操场上也是热闹非凡呀!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这段中用“大豆摇铃千里金”点明了北大荒丰收的景象;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都会“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突出说明了北大荒的富饶。这里可以借助视频,欣赏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了解一下北大荒还有哪些丰富的物产。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赞美北大荒建设者们的思想感情。)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再次深情朗读“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深切体会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在学生们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将借助板书设计指导背诵课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板书指导背诵,不仅背得快,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学生在以后的课文背诵中会以此为镜,活记乐背。)

板书设计: 北 大 荒 的 秋 天 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见底 美丽

原野 热闹非凡

秋天教案设计苏教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两类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两类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是什幺样儿的?欣赏秋天的美景图。

齐读课题:《秋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生词。

(2)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解答

羊肠小路 井井有条

(3)诗歌一共有几小节?分节指名读文。

3、默读诗歌,思考: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

3、练习有感情地读诗歌。

4、同桌互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同桌一起分析字形结构及占格情况,说说怎样记住生字。

2、描红

3、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教学过程

一、读诗歌。

1、指名分节读

2、齐读

二、品读诗歌。

1、理清全诗的写作顺序。

总写感受—秋风—具体事物—秋风—总

2、找出写对秋天总的感受的诗句。

读一小节,理解“更……更……”

指生用“更……更……”说话

3、读二小节,说说秋风是什么样的?

理解“打滚”“奔跑”“涂掉”,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

4、自读3-5小节,练习感情朗读。

分组比赛朗读。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5、师朗诵6小节。

理解两个打比方的句子。

秋风还像什幺?秋光还像什幺? 同桌互相说说。指名回答

6、读最后一段。

三、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秋天的诗歌、散文。

板书设计:

4、秋天

总 写:太阳、空气

打滚

秋风{ 奔跑

涂掉

具体写:{

田野{

教后反思:

秋天教案设计苏教版 篇6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海燕的形象。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联系旧知,初步熟悉作者的情况。出示文字,请学生思考:这句话写得是谁?是谁写的?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大家会领略到别样的风味。 倾听、思考、回答、并简介作者。 例句:1、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2、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2 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停顿指导学生朗读,参与评议。 听朗诵做标记。学生自由朗读。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节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同学评议。

3 问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要求尽可能说得完整。 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二、局部精读,品味诗歌画面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文章为海燕的出现设置了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理清三幅画面。思考环境描写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 问题设计:(2)海燕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怎样? 圈点勾画描写海燕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2、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2课时《海燕》(二)

教学目标:1、能说出对比衬托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3、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一、精读课文,感悟体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复习导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

2 问题设计:(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大海的主角,那么,海面上还有其他海鸟吗?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2)看到海燕搏击风浪,你会联想到什么?高尔基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勇敢乐观,渴望暴风雨的海燕形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3 教师引导讨论,指导学生阅读页下注释(1),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象征”这一名词,并由学生最后归纳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 听讲、介绍写作背景,归纳各事物的象征意义。

二、质疑解难,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鼓励学生提出课堂上仍未解决的问题 质疑、交流、解答。 如修辞手法的作用、象征与比喻的区别、破折号的作用等问题。

2 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青松--鲜花-- 练习、交流

三、再读课文,提升水平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开展小小朗诵会 自荐或推荐同学朗读 表现优异者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课后学习: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秋天教案设计苏教版 篇7

一、创设有效口语交际情境

1. 细化情境设计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材一般都有交际场景的提示, 为了保证情境的逼真性, 教师需要对情境进一步细化设计。

(1) 语言描述情境。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秋游》一课时, 应安排在准备秋游的前几天, 教师可通过语言如此激励:“小朋友, 金色的秋天已经来到, 我们准备去秋游。可是上哪儿去好呢?选择地点的权利今天就交给小朋友们了。谁说得最有道理, 就听谁的。”这样, 全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被激发, 兴奋点也被激活, 话匣子自然也被打开。

(2) 动手布置情境。《介绍世界名城》 (苏教版五下) , 要求学生提前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集世界各地著名城市的资料, 让学生自由组成“旅游团”, 在课前按各组组员喜欢的风格动手布置各自的“旅游区”。这样, 教室里不是旅游景区, 又胜似旅游景区, 然后请各组组员在自己的“旅游区”里当“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组的名城风景名胜, 评出“最佳导游”, 效果甚佳。

这样, 在创设相对真实的情境中, 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激活思维, 激发起学生交流的兴趣和愿望。学生沉浸在真实具体的情境里, 徜徉在充满感情的活动里, 才能更好地学习用文明、准确、得体的语言与人交流。

2. 活化文本情境

有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材没有情境提示或提示不够理想,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创编设计”。比如《影视剧评说》, 内容“交际性”不强, 容易上成一个人独立讲内容给大家听的单向活动。为使其“活”起来, 可把它置于“影视剧评说比赛”的具体情境中, 由学生主持, 课前四人小组讲影视人物, 选取一个代表参加比赛, 评委由学生担任, 其他学生是听众。但每听完一个影视评说, 幸运听众可向评说者提不懂的问题, 评委轮流点评, 依次亮分。这样, 在比较激烈的比赛情境中, 学生人人有任务, 形成多向互动, 使得本次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充满生命活力。

3. 关注交际主体

在创设交际的物质的硬环境的同时, 要十分注重交际主体的设定。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带领部分孩子进入真实的生活, 与真实的交际主体进行真实的交际, 如《请你帮个忙》。但一般情况下,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的交际主体是学生、教师, 形成生生、师生互动, 或在争辩研讨情境中形成对立的主体, 或在课堂情境中以模拟、表演、比赛的主体出现。为提升情境的真实性, 要特别注意交际主体与交际环境的吻合, 尤其是在模拟情境或表演情境中, 交际主体的语言一定要避免“如果你是……”, 而代之以“你是……”“我是……”, 并给交际主体一定的修饰打扮, 从情感、视觉中强化交际主体的角色意识, 从而使交际主体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实现有效交际, 不断地接近预设的交际目标。

二、挖掘小学语文课堂交际情境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一学期只有8节, 仅凭这有限的8节课就想实现学生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是不可能的。而其他小学语文课中隐藏着许多交际情境, 若能充分挖掘, 经常训练, 将对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1. 运用阅读文本情境

小学语文课中占有量最多的是阅读课, 在阅读文本已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转换的学习, 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又能内化文本的语言, 从而逐渐提高孩子的语言品位, 提升孩子的语言质量。

(1) 迁移情境“复述说”。如苏教版三上《掌声》一课, 孩子们还沉浸在英子得到掌声后激动不已的情境中时, 可当场请上一位“英子”, 其他同学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英子, 当轮到你上讲台讲故事时, 你的心情怎样?”“当听到同学们给你的掌声时, 你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孩子们在阅读中、在与文本对话中, 情感世界已进入文本描绘的情境中。此时可让孩子们再次进行角色换位对话、交流, 以达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语言品质的提升。

(2) 填补空白“想象说”。教材许多地方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 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抬起头一看, 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 馋得直流口水。”教师先带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并向学生交代明白故事发生的原因, 接着让学生说说“馋”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馋”字以后, 再让他们看着图, 想象一下狐狸馋的样子。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 并用语言表达: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块肉;嘴巴张大了, 舌头也伸出来了, 口水滴滴答答直往下流;身子也立起来了, 两只前爪紧绷着, 恨不得扑上去把肉抢过来……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 把狐狸的本质属性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并且很快领悟了狐狸急于想得到那块肉的迫切心情, 达到了不讲自明的效果。

2. 活用师生对话情境

苏教版四上《习作5》教学设计 篇8

1.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可谓精彩纷呈。你有自己所熟悉的或者喜欢的事物吗?说给大家听听!(各自说出自己喜欢的事物)

2. 你想把自己喜欢的事物写出来让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交流“熟悉的或者喜欢的事物”,意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丰富学生言语表达的素材。在此过程中,自然过渡到研读例文的环节中去。

二、 研读例文,领悟自述

1. 我们在习作之前,先来欣赏两位同学的习作,看看别人是怎么介绍自己熟悉的或者喜欢的事物的。

2. 学生默读例文,思考:这两篇例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① 这两篇习作分别写了什么?(小闹钟和小溪流)

② 你觉得这两篇习作在写作上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学生先相互交流,然后再反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两篇习作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熟悉的事物,使文章生动、有趣。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自述,并初步领悟自述的好处是使文章生动、有趣。

3. 进一步领悟自述的好处。

① 同学们刚刚提到这种写法叫自述,这样写的确很生动、有趣。请大家再细读例文,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很生动、有趣?

② 检查交流。《小闹钟》一文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全身、背后、头顶”,以及“告诉、伸出、敲、唱”等词语体会表达的生动有趣;《小溪流的自述》一文,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孤独、难过”以及“拍拍、挠挠”等词语体会这种写法的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了解什么叫自述和自述有什么好处以后,再让学生回到例文中去,就是要让学生把自述的方法以及好处的领悟落到实处。通过品味“全身、背后、头顶、告诉、伸出、敲、唱”等词语,感悟“自述”的方法;通过品味“孤独、难过、拍拍、挠挠”等词语,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③ 现在你能说出自述的好处吗?

三、 再读例文,学习写法

1. 细读例文,想想例文在自述的时候,都写了哪些内容?

2. 检查反馈,引导学生归纳并相机板书:

《小闹钟》:外形——构造——功能、作用

《小溪流的自述》:快乐——孤独、难过

3. 在介绍这些内容时,你觉得小作者写得怎样?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从例文中举一个例子说说看。

4.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并相机板书:

(1) 采用自述的写法;

(2) 注意表达有序;

(3) 要展开丰富的想象。

【设计意图】例文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能够“习”有所“仿”。此环节让学生再次细读例文,意在让学生感悟写法,主要目的有两点:要让学生了解,在介绍一个事物时要注意一定的顺序,表达时要做到有条理;要让学生明白在介绍一个事物时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所介绍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四、 角色练说,丰富选材

1. 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好的头饰拿出来,先想想你准备介绍这一事物的哪些内容。

2. 把你想要介绍的内容列个简要的提纲。

3. 指名学生上台,戴着头饰介绍自己熟悉的或喜欢的事物。

4. 同学相互点评介绍的情况。

【设计意图】:“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贯穿于习作指导的全过程。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为学生的动笔、表达服务。让学生戴着头饰介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所介绍的这一事物的角色之中,表达真情实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 书面练笔,巡回指导

学生当堂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秋天教案设计苏教版 篇9

【教学目标】一、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二、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三、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结合这一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一、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二、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生活在集体中,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古人对此早有形象的阐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国时期庄子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板书课题)

二、欣赏动画,疏通课文大意

我们先来欣赏一个动画。

看了这个动画后,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的学习,会不会对我们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有所启发呢?

三、翻译串讲,归纳文言要点

1.课文《庖丁解牛》节选自哪里?--《庄子养生主》。

明确:“养生主”意为养生的要领。文章指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2.谁知道“庖丁解牛”的意思?可以查词典:庖(páo)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庖丁:名叫丁的厨师;解:肢解分割。

3.学生翻译串讲,教师适时点拨,突出各段重点实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一词多义)、文言句式。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剖题析义,分析人物形象。

(一)启发思考:

1.“庖”有几种?

明确:三种。“岁更刀”之“良庖”、“月更刀”的“族庖”、十九年后“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庖丁”。

2.三种厨子各是怎样用刀的?

明确:“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3.十九年仅用一刀的“庖丁”解牛的特点是什么呢?研读课文第1段。

明确: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使人觉得庖丁解牛的过程简直成了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的表演,对庖丁本人来说,也是一种艺术享受,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解牛的过程本来是血淋淋的,在庄子的笔下、在庖丁的手下却变成了充满诗意的艺术。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遇到困难时要多想想本篇课文,把遇到的困难当成是一种挑战、一种享受,你的人生会充满快乐的。这便是一种做人的最高境界了。

4.庖丁是怎样达到这种境界的呢?他经历了哪些过程?(研读课文第3段,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始解牛时: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庖丁”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达到了“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娴熟境界。

(二)分组讨论:“庖丁”达到“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种境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后,每组由一名中心发言人谈交流结果)

“求道”的远大目标,不畏艰难,目标高远……句子:“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种境界才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境界。

庖丁追求“道”已经超过追求技术了。他追求的“道”即自然规律。

引导:解牛更讲究方法,庖丁讲什么方法呢?躲避矛盾,寻找部位……神遇、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要依照牛的生理规律,顺其自然……

小结:庖丁追求“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不懂规律”到“懂得规律”最后“运用规律”的过程。

有了高超技艺的庖丁,是否每次解牛时就依仗自己技艺高超,很随意了?(解牛时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五、透过故事,探讨人生启示。

(一)启发思考:文惠君“闻庖丁之言”曰:“得养生焉。”文惠君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明确: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

(二)合作探究: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作者把社会比喻成牛)

(三)自由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谈谈“庖丁解牛”对自己的启发。

提示:(1)解牛过程;(2)解牛方法;(3)对筋骨盘结处的处理;(4)“提刀而立”、“善刀而藏”。

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

①了解规律,掌握规律;②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③顺其自然,不强求;④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⑤以己之利攻彼之弊;⑥不莽撞,谨慎行事;

⑦收敛锋芒,低调做人;⑧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庖丁的话,既揭示了自处之道,也说出了处世之道。隐含着两个重点:一、疱丁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指出世事、世物的复杂,只要能顺乎事物的自然组织去做,乃可迎刃而解。这说明了处世之道:勿强行,妄为;二、疱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是每次解牛的时候,他总是小心谨慎。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露锋芒,随即把刀揩干净收藏起来。这种心里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便是自处之道。同学们和文惠君阅读的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读出的道理也就不同。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

六、总结课文,揭示现实意义

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出的人生哲理。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面对纷繁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但是有一点是具有共性的,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遵循事物的规律,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尽可能的避开种种矛盾冲突。在难以避开困难、冲突时,则要全神贯注,谨慎处理。在困难解决后,应及时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立足于这个社会之中。

七、布置作业,延伸拓展文本(二选一)

1、庖丁解牛的刀法顺应牛的自然结构,可谓出神入化,真是高手中的高手啊。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肯定有一段鲜为人知、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三段,发挥想象,编写一则关于庖丁的人物传记。

注意尽量多的使用课文的材料,可以从庖丁的奋斗目标、成长阶段、解牛经验、解牛态度等去叙述成长历程。

2、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

[板书设计] 庖 始解牛时: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丁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懂得规律

牛 方今之时:游刃有余应用规律

秋天教案设计苏教版 篇10

【导语】

同学们知道所听乐曲的名字吗?听后有什么感受?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吗?我们难以体味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是怎样的悲切;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是怎样漫长的黑夜!酷刑摧残了司马迁的躯体,史册中却弥漫着这位历史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激荡着灵动的乐曲。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创造历史的是民众,点亮历史的是英雄。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的哲理散文——《论厄运》,深入体味厄运里的酸甜,苦难中的尊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对音,写对字,记住作者常识。2.能力目标:品读凝炼语言,体味深沉哲理。3.思想目标: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教学重点】

1.提升独立探讨研讨材料能力,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2.以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文章的内涵;

3.透彻理解文章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人物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

4.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教学方法】精读细究,诱思探究,合作研究。【前置测评】

一.字音 汲()取 焚()烧 恶劣()暴露()二.字形 宛如 坚忍 横渡 颂歌 汲取 三.常识 作者是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科学家。

[补充]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题解】 何为“厄运”?试着举例说说。

那种造成巨大痛苦的事件和遭遇,即厄运。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 1 世或灾荒,患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等(自然厄运);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等(社会厄运)。

【文本读析】

一、诵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说出好在哪里。(1)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2)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3)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4)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5)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6)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7)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二、背诵品味 咀嚼体味精妙语言。

通过警句,引用原话,概括我们应怎样对待厄运呢? 要“无所畏惧”“坚忍” “征服厄运”。

三、观看图片,选择一张让你最感到震撼的,谈谈感受。

四、你能想到哪些对你影响巨大,让你终身难忘的人物事例呢?

孔子、司马迁、韩信、海伦·凯勒、史铁生、罗斯福、朱彦夫、张海迪、黄舸、保尔·柯察金、霍金等。

他们都是在逆境中奋起成功的典型。【当堂训练】

根据刚才的想像与记起的名句,请同学们将自己对“厄运”的态度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用5分钟。

逆境中自助者自有一条突围之路,自弃者则被世界抛弃。笑傲江湖,直面人生。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失去了磨难,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和魅力。

失败不该成为颓丧、失志的原因,应该成为新鲜的刺激。要相信只有产生痛苦的东西才能带来欢乐。磨难固然使你千疮百洞,殊不知,这些记忆恰如荆棘丛中的花枝,萦绕成岁月的花冠。

【相关链接】

(1)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2)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高尔基(3)以勇敢的胸膛面对厄运。——贺拉斯(4)逆境总是有的,人生就是进击。——冯定(5)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通路。——拜伦(6)只要你不跪下,你永远不比别人矮!——杨蓉(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裴休(8)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9)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英国谚语

(10)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结语】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在人生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将很多很多。本课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有过这类的思考后,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作业】

1、记住格言中的任意8条和自己写的座右铭,同桌问答。

2、任选下列文题之一,完成写作,字数约400字。

上一篇:课堂教学质量目标责任书下一篇:写有趣的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