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2024-06-06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精选14篇)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依据,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学一直被视为我国教育界重点教学的科目之一,也是应对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主要学科,如何进行有效地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都想知道的。不过,我国现今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致使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不能得到保障,教学发展停滞不前,本文旨在向人们介绍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为未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篇2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科目,也是体现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科目之一。一直以来,初中数学教学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这导致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不是很理想。因此,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利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1.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可知,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限制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在新形势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和教学理念相结合,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与很多课程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从客观上改变了教育目标,更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对学生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有必要的,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1]。

2.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以下经验,用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2.1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理念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提高。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联合应用,这些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主体教学法等。例如:对教师教学混乱、无章法的情况,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可以让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目标和任务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 通过对各部分内容的有序教学,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2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内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每节课开始新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整理,并且熟悉各类例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教学的有序进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疑问,当学生向教师发生疑问时,教师要分析给学生听,而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出正确的答案。综上,教师在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观察、分析、记忆和解读等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2]。

2.3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比较乏味、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就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并且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教学实践,找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2.4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初中数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观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活跃教学气氛,对比较抽象难理解的知识进行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文字及影音的功能,将其转化成数学知识点,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练习。另外,多媒体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了电脑代替人脑、课件代替板书,但是仍然要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将讲解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3]。

结语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3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才能够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够有更高的学习热情,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如果失去了兴趣,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整个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趣味盎然,才能让学生能够获得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熟悉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更好地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比赛、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入数学历史故事等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觉到学习数学非常容易,又能够感觉到数学充满乐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获得愉悦。

例如,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a2-b2=(a+b)(a-b)、a2+2ab+b2=(a+b)2这两个公式是最为常见的公式,学生很容易记住了,但是结合具体的试题让学生灵活的运用,需要学生进行一番努力,也只有让学生能够真正灵活运用公式,才算是真正地培养学生能力,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认真研究这些公式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具体的条件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公式,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因式分解公式法的基本特点、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如何进行有效的分解,引导学生把具体的试题和有关的公式进行类比,增强学生的类比思维,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合作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学生课堂数学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策略,通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更理解别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思路。让学生在合作当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好地帮助学生锻炼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相似性”的教学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到学校的操场上用简单的工具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有关统计知识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统计和测量有关的人流量或者车流量,制成统计表,学生在合作当中就可以更好的运用有关统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与实施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直观性

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而数学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有关的概念、公式以及数学规律,就要增强这些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去感知有关的知识、概念和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有关的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对有关知识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有关教学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测定任意三角形的的每一个角的度数,由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误差,所以很多学生计算出来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这样学生理解有关的知识就会产生一定的疑惑,不能够强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为此,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真正的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通过选择任意三角形的进行实验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是具有必然性、任意性,加深有关知识的感悟。

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解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真正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理论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感知数学的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整合思想等等。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数学思想,具有这些数学思维,才能真的找到了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并提升了能力。

例如学习x2+4xy+4y2-2x-4y-3时,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整合,让学生化繁为简,同时进行相关的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分类整合思想。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有关因式分解的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4

以往,我们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教案上,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思维的活动,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生成,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从教学策略与课堂生成的关系讲,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后者,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课堂生成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生成的空间最大化。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路灯。目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成性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必须研究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策略。以下从四个方面阐述教学的目标制定策略。

1、改变主体、预设目标

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习惯从自己的行为或感受出发,把自身的行为或准备讲授的教学内容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课堂行为、情感变化和学习结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预设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所以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设定。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师生共同的追求,而不是只由教师操纵。如: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科学知识与技能)。改变那种把教师当作行为主体,从规范教师教学角度出发的陈述方式,代之以从学生角度出发陈述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行为主体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叙写方式的表面形式变化,它体现出科学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出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2、细化要求,明确目标

新课程以行为目标来表达课程内容标准,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目标,也采用行为目标表达方式,行为目标取向主张以人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强调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所以称之为“行为”,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达。其规范表述:(1)表达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目标尽可能是可理解、可操作的。(2)表述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出信息等。

如:“水的净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净化水的一般方法;使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掌握实验室过滤的正确操作要领。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自主实验的能力开阔思维,加强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每一滴水。

这样的目标主体设置不对,目标不够具体,缺少过程方法的目标。

3、层次预设,允许差异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承认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上存在的差异。关心学生个体差异,目标设计据之制定高低难易不同的层次。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基本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的标准。教学目标设计应考虑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教师不是随意增加或降低课程难度,而应使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如:《惯性》教学目标:①通过学习能知道某些现象是由惯性引起。②大多数学生能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现象。目标①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②中“大多数学生”就是层次性的体现。

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学习目标客观上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实现目标过程应遵循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教师设计不同的目标层次,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收获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培养并强化目标意识,实现学生潜能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在《观察蚯蚓》这节的探究教学学习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到初一学生第一次被要求系统而科学地观察、探究蚯蚓的外型和生活习性,而他们对蚯蚓的原有认知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生活在农村的部分男生已经接触过蚯蚓,会比较熟悉蚯蚓的外型和部分生活习性;大部分的女生可能从来都没接触过蚯蚓;而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是看见过有关的一些图片等。另外,有些学生观察细心、有些粗心;有些动手能力特强,有些逻辑思维特严谨等等。针对这种差异,教师将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四种学习目标都设计成为具有递进层次关系的三种类型供学生选择,并向每个学生说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蚯蚓的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思维特点、动手能力的来选择自己的探究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弱项来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自主探究,最终目标是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并能体验到探究过程中的快乐。

4、关注学生 动态生成

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上课前制定下来的,但课堂上有更鲜活的教师意料之外的情景时有发生,使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是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还是我们教学方法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对教学目标设计有更深的思考,也使得我们想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一定弹性空间,不能过于死板,教学目标应该有在一定程度上动态生成,而不是全部课前制定的。

如在讲授《生物》八年级第上册《植物的生活》时,我在讲“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时,一个学生突然问:种子如果没有种皮能不能萌发?根据科学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只需让学生探究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即可,所以备课时我也没有设计这个问题。怎么办?是搪塞过去,还是置之不理?可这毕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想到这里,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坦然地告诉大家我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用实验证明吧。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考虑得非常细致,不仅把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探究出来,而且还扩展到“土壤、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也解决了“没有种皮,种子很难萌发”这一科学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点。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篇5

零陵区黄田铺镇学校初中地理教师 荣培玲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初中地理教师应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我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及观察思考,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为以下几方面:

一、要学生从态度上重视地理

初中地理传统上被人们认为是“副课”无论家长还是学生多少对它有点轻视,导致一些学生根本就不想学好这门学科。初中地理老师可以紧抓住这次自治区和兵团会考、高考模式中,必修学科必须要参加会考这一规定对学生进行初中地理重要性的教育,要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打基础的,今天努力一点明天就可以轻松一点,要学生首先从态度上重视地理。

二、加强教研活动,强化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寻求恰当担当教法。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靠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俗话说“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对教材的把握不仅需要我们认真的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更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寻找到合适的教法。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三、正确把握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所呈现的一些事例不一定符合学生实际,并不一定有利于学生探索和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地图”时我没有按照书上的次序先讲比例尺再讲方向再讲图例与注记,而是通过和学生一起量画教学楼平面图,把地图的三要素贯穿其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不仅有利于教学重点的掌握,更主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展开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在教法的选择上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如在讲“降水与降水的分布”一节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充分讨论降水与生活的关系基础上,让学生来讲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主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明确目标,让目标引导教学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判断课堂教学是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让目标引导教学。如在教“海陆的迁移”时,可以先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海陆是变迁的。那海陆为什么会发生变迁呢?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知道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详细介绍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并让学生试着用这些理论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这样通过关注现象提出问题、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海陆是变迁的和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学生能在这堂课开始关注自我“问题意识”的培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生活有思考意识的人,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分析能力,结合教师所提供的一系列材料,有序解决自己所产生的疑惑,能够科学的解释“海陆为什么会变迁?”

六、建立评价判断

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地学习过程,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语。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人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因此,良好的评价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活地理的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篇6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曹立华

(河北省平泉县小寺沟中学)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的形势。但是,无论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初中政治教学都应该彰显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关键词:初中政治;有效性;新课改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按照科学的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最大效果的教学过程。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拥有了兴趣,学习会变得积极主动,对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下一名优秀的教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爱上政治课堂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多媒体情境创设、联系生活教学法、小组活动教学法等等。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让学生思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如何在材料中体现的,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学生积极发言,在纷纷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强化了对这一知识的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承认学生这一课堂主体地位的思想,任何时候都要将学生看作一个会变化,有思想、意志、情感、个性的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将话语权教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教师要采取目标学习指导法,让学生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浓缩指导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国家制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这几个点来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有效性。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知识有效结合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政治教学不仅仅注重课堂教学,还应该将课外活动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多读课外书《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渠道拓宽知识视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实现政治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阅读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7

数学阅读与语文及其它学科阅读有其相通的一面,但由于数学自身的简洁术语,加上标志数学特征的内容上的抽象性,以及表述的严密性、逻辑性,等等,数学阅读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教师必须注意: (1) 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那些浏览式、快速阅读式、为解题找依据式等阅读方式都不太合适数学阅读。 (2) 数学阅读要求边读边思,不断体会,不仅仅要理解其中的内容、推理、重点、要点,更要体察其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并弄清其数学联系。 (3) 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适当地动笔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和关键;对内容跨度较大的地方,可通过推敲、圈点或演算、勾画来“架桥搭梯”;另外还可以对教材上的例解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练习,以发挥其最佳功能。 (4) 数学阅读后要求能够语意转换。数学更多的是抽象性语言,因此数学阅读要求大脑建立起两种“语言”的灵活转化机制,这也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重要方面。

鉴于数学阅读的认识及其有别于其它学科阅读的特点,我认为应当重视数学阅读的有效性策略研究,以便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数学阅读训练,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一、优化数学课堂结构,提供阅读机会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功能,将数学阅读训练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改变过去的“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形成以“先学后教,学教结合,自主读书”为特征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自学辅导法”,其具体流程如下: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科学传授阅读方法。教导学生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会粗读、细读和精读乃至研读。读书指导要有步骤地进行。初级阶段,学生可以按教师编写的阅读提纲编写方法。教师还可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的做法以作示范。高级阶段,要求学生能整理归纳阅读要点,并根据阅读所知进行评价,交流对话,进而可以写一些阅读心得。

三、立足教材,把握阅读重点

数学教材是专家们在考虑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教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美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故必须重视数学课本阅读。课本阅读包括以下几点。

课前预习课本,要有明确的要求、范围,要能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要提出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思考题或操作实践性的作业,当然还要注意对预习的检查。

课内指导阅读课本,要把读、听、思、练结合起来。对于定义、法则、公式、性质等基础知识要耐心、逐字逐句地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细心领会。读出课本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读书还要与讨论、质疑结合起来,使读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

作业前阅读课本,是知识学习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具有把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练习设计和教材内容融合在一起的功能,意义重大。

课后温习课本,要与新课预习结合起来,逐步养成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习惯。

四、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和追求,这就是说要使学生能产生读书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利用各种因素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比如可以经常对学生讲一些关于“自学成才”、“读书解难”的故事,树立读书榜样;在教室里经常陈列或张贴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材料,强化对学生进行教学阅读的刺激;鼓励学生广泛地开展课内外数学阅读,在加深理解教材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在选好阅读材料的同时,也可指导学生及家长购买一些精当的数学阅读书籍,让学生有效地阅读;另外还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读书摘录展示等活动,这样既可检测效果,又可激励学生。

五、拓展课外阅读,实现知识迁移

现在的初中生社会阅历浅薄。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联系现实生活的问题,他们解决起来比较费力,主要是难以适应知识、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如“利润问题”、“增长率问题”等。因此,多读一些数学应用方面的数学书,有助于他们开拓知识视野,例如让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但这远远不够,还要通过第二课堂或者兴趣学习小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习题,并为他们推荐相关的数学书籍来阅读。教师提高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加强数学阅读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语言的接受提高,以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面向未来,数学教育要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这既合乎现代教育思想,又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

开展数学有效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在平时的实践中,善于对数学阅读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和总结,逐步优化阅读策略,从而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摘要: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也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数学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 更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解题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阅读, 对丰富数学语言, 提高解题能力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其独特作用是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本文作者分别从学生层面、教材层面、课堂结构等层面就如何提高数学阅读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策略。

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篇8

一、实行三级备课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备课是教师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三级备课能有效保证教师的有效教学。通常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精心备课。

第一阶段,备课组集体备课:(1)引领——由备课组中心发言人在备课活动会上说教材、标准、纲要、教学目标、重难点等。(2)合作交流——备课组成员讨论发言内容。(3)整合——集思广益,整合大家意见。

第二阶段,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教师听课,进行课堂观察,让课例研究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

第三阶段,教学反思形成新方案: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将课堂中的亮点和不足记录下来作为教案的补充或注释,并与同事讨论、分享。

经过三级备课,使不少日常的常态课成了“精品”,促使教师对优秀课例的积累,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既保证了有效教学的实施,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有效整合各种教学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视不同的课本素材、学习任务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后现代教学法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学法的多元选择,博采众长与有效整合。笔者观摩了2009年的省优质课评比活动,注意到在授课过程中参赛教师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法的交叉与综合应用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融合多种教学法,设计了Pair work,Group work等教学活动。总之,英语教学法的发展过程是教学法的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人教社的刘道义教授就提出以建构主义、交际任务型教学思想和习得理论为基础,发展“新五步教学法”,即英语教学的五个步骤:预备、呈现、练习、产出、进步。国际上的英语教育专家最近又提出了一些新的交际教学法,包括内容型教学法、篇章型教学法和能力型教学法。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尝试,从而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适合自身的特色之路。

三、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英语教学有效性得到升华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对学习科学充满兴趣、好奇。各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对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学业成绩等进行前期调查,根据所获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对潜能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潜能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逐步达到要求;积极地期望学生,看到学生的优点,向学生传递对他们成功的信心和积极的期望,要更多地關注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对优秀生则允许他们超标准、超进度学习。

在尊重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各学科强弱的情况不同,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诸如“竞赛班”“基础班”等进行分类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由规定的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统一标准、要求;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二是巩固练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切实减轻了潜能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对潜能生的作业要实行面批。

要发挥分层教学的效应,使得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学习科学中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必须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提供的是学生选择的机会,师生要共同树立好乐观、自信的态度,同时要有合理、充足的时间保证以及有科学管理的措施跟进。

四、教师候诊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选择

根据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较多的学生认为平时缺少与老师交流和问问题的时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建立英语教师候诊制,即确保学生自修时间至少有一名英语教师在办公室候诊,随时为有疑问的学生进行答疑服务。将典型的问题记录在册,与同事交流共享,改进今后的教学行为,促进英语有效教学的实施。

五、持续的教学反思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动力

教师要想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发展自己的专业,必须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

教师要积极倡导专业合作。摆脱个人的束缚,寻求与同事及其他教育专业人员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分享,不断地缩小自己认知的盲区和未知区。

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经验的加工。对自身的教学成败与得失能进行及时反思,通过积极撰写教学案例、课程故事、课程纲要、教育叙事等提高自己的反思技能。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梳理,实现知识的部分创新。并不断地加以概念化,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理解和教学风格,促进专业持续发展,为有效教学提供长足的动力。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如何在45分钟内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每个教师都在苦心探索研究的。我们英语教师需要从教学行为的转变、课堂教学设计、整合教学法、分层教学、分类辅导、教师的反思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和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真正使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能收获最优化、最大化。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9

听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听占整个言语交际活动总量的45%。可见,训练听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随着英语新教材的启用,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已经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方面:对听力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计划及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听力材料的选择不恰当;教学方法落后。2.学生方面:缺乏鲜活的语言环境;课前不预习;课堂上听课不善于思考、不认真记笔记;课后缺少及时复习巩固,长此以往,听力学习愈发困难。

二、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策略

英语听力教学,一般把整个教学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听前Pre-listening、听中While-listening和听后Post-listening。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应该采用以下有效策略。

1.遵循教学原则,选择听力材料

肖礼全先生在《英语教学方法论》中说:从教学法研究的角度,选择正确的听力材料需遵循七大原则:难易适度原则、多多益善原则、内容适用原则、多样性原则、语言真实性原则、学得与习得相结合原则和成功性原则。选择适合的听力材料,对提高学生听的兴趣有直接的影响。

2.养成良好习惯,听说读写背译

语言文化知识是学好英语语言的基础,英语听力也会受到语言文化知识面的影响。如果学生的语音、语法、词汇以及文化知识不足,势必会对英语听力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教材中有着听、说、读、写、译等部分,按照教材中的要求,养成朗读、跟读、背诵课文的良好习惯,也能间接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3.合理利用教材,进行规范训练

教材是一名良师,应当合理地利用教材。教材的配套磁带对听力很有帮助,在教课文时可用磁带教读。平时训练听力测试题时,先给学生看题,读懂各句子的意思,用笔勾出自认为是重点的词汇;不动笔做题,集中精力听,然后抽学生说出主要内容;让学生边听边做;让学生精听,跟着磁带读,检查答案。

4.抓住基础部分,排除各种障碍

抓住基础部分,主要是指识记大量的词汇、能够进行标准的发音以及懂得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这在英语的听力中是很有必要的。词汇量大,在听的过程中排除因词汇、语言以及语法障碍等引起的障碍。掌握一定量词汇的语音、词义是理解一篇听力录音的前提,增加词汇量是克服听力词汇障碍的一个重要手段,具备较好的语法技能则又会如鱼得水。

5.精泛听分主辅,循序渐进提高

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泛听是理解大意,精听是理解细节。泛听可以听一些具有幽默性、语言比较易懂的文章,也可以听一些经典的英语歌曲。精听方面主要是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精泛结合,循序渐进,达到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目的。

6.进行分级训练,培养良好心理

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虽不是学习过程的直接介入者,但对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英语听力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两个人的听力水平相当,心理状态不同,考试的结果也会相差很大。当具备一定的听力理解能力时,就有必要进行分级训练。可以从120词/分钟逐级地训练,直到280词/分钟,甚至更快。在进行听力分级训练时,还应加强对考试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进行定时检测或考试时,心情放松,精神专注,沉着应对。

7.落实技巧训练,提高英语听力

在进行的精听训练中,注重技巧训练。听前,快速地浏览各小题,掌握各题大意,带着问题去听。听中根据上下文和所提问题猜词,注重学生听能听清楚内容,并尽力进行表面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重复进行训练,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

三、英语听力的教育实践效果

近几年来在教学中,结合本策略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及学习效果大大提高。此外,听力策略训练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念,增强了学生的听力自信心,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当然策略训练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只有听说读写互相带动、促进和提高,才能最终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享受到英语带来的无限乐趣,从而真正学好英语。

初中科学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 篇10

首先,教师课前就要准备好活动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活动仪器、任务单、小组成员的分工等,这些都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其次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精心备课,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作好预期的准备。另外有些活动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能在教学空间与时间上延伸,以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为验证植物体内的淀粉不是从土壤中吸收来的,需课前配置好土壤浸出液;验证植物是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为了保证在课堂内能顺利完成,课前应组织部分学生一起完成“植物在暗室放置24小时,在强光下照射2小时以上”的步骤;为了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豆芽茎的运输功能,教师应在上课刚开始时让学生把豆芽茎插入红墨水中,约30分钟后再利用材料进行活动,不然在几分钟内观察不到“红色的两条线”或“一个红色的圈”。如果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这就为他们独立思考、合作研究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的活动和实验让许多学生手忙脚乱,一片狼籍之后毫无所得,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2 充分挖掘资源策略

部分学校教学设施落后,硬件跟不上,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这也是活动教学不能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准备器材要花费大量时间,怕麻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活动教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挖掘生活中的可利用资源,以便解决活动教学中资源缺乏问题,引导学生自带器材开展活动,使活动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如在学习“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多少有关”时,可以让学生自带橡皮泥,开展“谁做的橡皮泥船载重量最大”的活动。为了使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取决于浮力和物重大小关系时,可让学生开展“制作滴管潜水员”的活动,先要求学生带牙签一根,有盖的塑料可乐瓶两只,大铁钉两枚,教师只要给每组学生发两个塑料滴管和胶带,就可开展“制作滴管潜水员”的活动了。先在两个塑料瓶中装满水,把用铁钉加重的一支滴管放入其中一只可乐瓶里,折一段牙签塞到另一支滴管的出口,放入第二只可乐瓶中;接着盖上瓶盖拧紧,双手使劲挤压可乐瓶壁,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可乐瓶内的滴管潜水员的变化情况。又如教材里的“制作彩虹”,技术要求较高,活动场地大,所以开展困难,我们可以让学生带上小镜子,在有阳光的时候,把装水的盆子放在走廊里,然后把镜子放在水中,让阳光直射到镜子上,慢慢转动镜子,这样在对面墙上就会出现一条彩带。

3 合理安排和有效的控制策略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都有许多类似活动可以辅助教学。比如桃花结构教学时,可以选择挂图、模型、实物、录像等多种活动,它们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花的结构组成。这时我们的活动安排一定要适度,选择一个学生主体参与性强的活动为主,争取一击而中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一味求多,安排一系列的活动,那样只会导致学生长时间陷于活动中,不利于常规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学生相关知识构建。

如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我采用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进行层层解剖式地对花进行观察,来学习花的结构。在观察中让学生了解花瓣是由什么托住的?花瓣的里面有什么?花蕊是否都相同?花瓣的数目有多少?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等。按照这个观察程序,不仅要求学生看,还要学生想,调动了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完全花的构造。

另外每节课的活动教学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根据重难点设定活动。课堂教学中选择某一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一次知识的传授,一次能力的培养,所以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有明确的目的。为了活动而活动是不可取的,也违背了活动开展的初衷。

4 拓展和深化策略

教师有时很痛苦,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开展活动,学生的成绩没有提高反而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活动过程的拓展与深化方面有所欠缺。

学而不思则惘。学生的“思”是来自于教师的“问”,教师在活动教学中如何设问非常重要。如在活动前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中,我在演示台上支起一块平板玻璃,在玻璃前面放一只点燃的蜡烛(事先用半个可乐罐把点燃的蜡烛挡住),在另一面放了一只烧杯,学生看到烧杯内有一只正在燃烧的蜡烛,接着教师向烧杯内缓缓地倒水,蜡烛火焰并没有熄灭。实验的现象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教师趁机向学生追问“火为什么不会被水熄灭呢?”“平面镜成的像在哪个位置?”“你们能告诉我像在镜子后面的准确位置吗?”“实验要用到哪些器材?”“为什么要用玻璃来替代镜子?”“火柴起什么作用?”“实验还需哪些注意点?”等等。教师不时的提问引发孩子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扣在实验上,通过讨论、交流和评价,使学生明白了实验中选择器材的重要性,理解了为什么用玻璃做实验的道理,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成为一个学习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一个激发他们思维火花的诱导者,一个当学生面临问题、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支持者。

教师总结时不能只停留在语言表述上,有必要把主要内容显示于黑板或屏幕,使学生明白通过活动自己要学会什么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便于学生的记录和复习。这样就会避免“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白大脑”的尴尬,学生的成绩也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篇11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合理创设;自学能力

虽然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的有效性不够。为了解决当前教学中的这些弊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进行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应该将教学情境进行合理的创建。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学情境就是“问题情境”。这是因为枯燥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会使得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尽量将这种情况进行改善,而灵活的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所教的数学问题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结合,身边的数学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加扎实地掌握老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傳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若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自学能力,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数学知识的掌握则易如反掌。数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首先,要求学生做课前预习工作。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总结和整理知识点,大致了解课本中的例题,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学生在提出疑问之后,教师不要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他们进行问题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学校都开始将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之中。可是,很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只是将原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转移到了多媒体屏幕上而已,并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应该将自身的多媒体素养和应用技巧进行提高。将一些学生很难理解的抽象概念,通过多媒体中的影音和图像功能,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在现代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引用到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学兵.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J].新课程学习:下,2011(2).

[2]陈勇胜.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3]倪建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2

关键词:复习教学,初中数学,有效策略

对于初中数学老师来说,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是一项重要课题。上好复习课能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汇总方法、提高能力。初三学生在面临毕业与升学的情况下, 上好复习课是复习备考的关键。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材, 融合新课程标准, 切实结合中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系统地涵盖所学知识点, 并突出重点, 详解难点。本文就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以期能为初中数学总复习提供参考。

一清理知识, 透视考点, 落实双基

初中数学总复习中应根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 对教材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重点是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构建, 对数学技能的掌握和巩固。在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中, 形成数学思想, 掌握数学方法, 培养数学能力。

1. 梳理数学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

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 才能处理数学问题。但仅凭罗列零散的数学知识是无法真正自如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是相互牵连的, 而且教材中所安排的知识结构是分段进行的, 以螺旋式展开, 所以, 在复习的时候就需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梳理, 将具有本质联系的知识点进行串联, 并进行总结归纳, 建立数学知识网络。如复习代数相关知识时, 可将数与式、方程 (组) 、不等式 (组) 、统计初步、函数及图像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以形成知识网络。

2. 强调基本数学方法与基本解题技能

训练解题技能与归纳知识同等重要, 所以在实际复习中, 需检查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重视规范解题, 讲究通性、通法的解题, 不必过分强调特殊的解题技巧, 可以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为切入点, 引申至此类的解题技能中。如复习全等三角形知识时, 可加工课本中的三角形, 将其“变身”为:已知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CB, 其中AC=BD, 若令两三角形全等, 则还需一个条件, 答案并不是固定的, 如边相等DC=AB、DO=AO、CO=BO, 角相等∠DBC=∠ACB。通过这样的训练, 可以发散学生的解题思维, 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与技能。

二精选例题, 方法指导, 训练思维

1. 回归课本, 发散思维

数学的中考题目很多是源于对课本例题的再加工, 所以在复习时应高度重视课本知识, 回归于课本, 牢固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点, 并对课本中的典型例题进行分析研究, 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类似题目的解题方法与技能, 做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以课本内容为复习重点, 摆脱“题海”, 不仅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梳理数学知识, 而且能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 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 在课本中解关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的根时, 所采取的解题方法是配方法, 即通过在方程两侧同时除以一个二次项系数, 然后再加上一次项系数1/2的平方, 常数项放到右侧, 此时等式是一个完全平方的方程, 就可以通过开平方的方法求得根。在复习该知识点时, 教师可对此解题方法进行优化,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题。如方法一:将常数项右移后两侧均乘以a, 演变成a2x2+abx=-ac, 再让学生进行配方解题。方法二:常数项右移后方程两侧同时乘以4a, 方程变为4a2x2+4abx=-4ac, 然后引导学生配方解题。与课本的解题方法相对比, 观察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更为简易, 学生从中可以明白平方式中b2-4ac项的实质与由来, 学生能发散思维, 多角度思考问题, 将课本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复习, 在积累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拓展解题的思路、方法与技能, 做到“厚积薄发”。

2. 掌握规律, 积极引导

解数学题是有规律的, 若是能让学生掌握数学解题的相关规律,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复习中, 除了根据考试大纲对数学知识点进行复习, 还应给学生讲解数学考题的不同题型, 最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不同数学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能, 积极引导学生, 让他们掌握一般的解题思路与规律。也就是说, 教师应将复习的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数学规律、掌握解题方法上。如在三角形相似或全等的证明题中, 可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解题, 可添加辅助线, 如作垂线或平行线;还可通过证明体积的转移法来达到目的。

三整体构建, 综合训练, 培养能力

中考考的并不单是学生的知识水平, 还有学生的心理素质, 所以在复习中应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 即适应性训练。该训练可以检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与解题水平, 还可以让学生积累考试经验, 增强心理适应的能力,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

1. 训练题要有针对性

在复习过程中, 训练题必不可少。但在设计训练题时, 教师需综合考虑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 并结合考试大纲, 把握重难点, 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型。同时, 还应注意训练的时间安排, 选择合理的训练方式, 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心理的训练。各地每年的中考试题就是很好的训练题, 教师可定期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 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2. 讲练要有灵活性

在进行综合训练时, 应以学生的练为主, 教师的讲为辅, 使练讲相辅相成,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进行复习时, 应避免将重点放在考试训练与讲题上, 在评价试题时, 切不可照本宣科, 应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了解学生的解题能力, 针对薄弱的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 并认真思考训练的方法是否得当, 所采取的复习策略是否有效,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以确保训练的有效性。此外, 讲题应侧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自主分析问题, 以明确试题的考点, 并能解决问题, 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改进教法, 激励进取, 提高实效

1. 层次教学, 提高整体学生的数学水平

中考一方面是检验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否达到合格标准, 更重要的是为高中挑选人才。所以进行复习时, 教师的目标就应放在学生取得好成绩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这两个内容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有教无类”, 故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 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 重视不同数学水平学生的复习, 尤其是要对中低水平的学生加强训练与辅导, 多关心、帮助他们, 不能放弃他们, 应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共同加入到紧张、有序的复习中, 以提高整个班级的数学水平。

2. 加强讨论, 采取多样灵活的复习方法

任何学生对单一的复习方法都会产生疲惫感, 所以教师在复习时, 应避免方法的千篇一律, 采取多样的、灵活的复习方式, 具体的方式有自学、讲授、辅导、提问、讨论、训练等。在讲解时, 应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在提问时, 设计的问题应有针对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其能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进行自学时, 应充分把握教师自身的角色, 需以学生为主体, 将自己放在引导的位置上, 协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 并为其拟定科学的复习计划。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 可以促进交流沟通, 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气氛与学生的压力, 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错误, 并及时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

3. 查缺补漏, 提高复习效率

盲目复习是不可取的, 应以近些年中考的命题趋势、题型、重难点为复习根据, 在深入分析并了解的前提下, 采取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 对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行查缺补漏, 并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保持卷面的整洁与解题格式的规范, 使复习的效果最优化。

因为中考复习内容针对的是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 而时间又很短, 所以复习是紧张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 使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与解题技能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当然, 有效的复习方法必不可少, 但是数学知识水平与解题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 也并不是通过初三的复习就能完全掌握的,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就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解题技能, 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所谓“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初中的复习课, 尤其是初中数学复习课堂应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效率为目的的复习课堂。只有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 学得灵活, 学得扎实, 优化复习过程, 提高效率, 数学教学的成效才能更上一层楼, 才能为初中学生在数学复习教学中得到应有的帮助。

参考文献

也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13

目前学术界认为,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的教学。它旨在改变以往忽视学生发展,只顾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呢?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唯有在上课前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所以,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文本,才能系统分析文本,准确地把握单元及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即文本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才能对教学做出准确的把握及定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令听课者叹为观止,课后大家询问这个老师,花了多长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从中可以看出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我们的语文教师更多地在功利性的备课观念下备课,课堂上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假、大、空”的对话形式,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和无效。因此,钻研文本及认真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最基本要求。

(一)精心设计预习导航。在实施预习计划时不是先让学生阅读文本,而是提前设计好预习导航,学生按照预习导航有计划、有重点地预习。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避免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效性,而且还可以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把握好抓预习时间。我将预习导航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序预习等。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独立预习的能力等。

(三)注重预习检查及评价。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恰当处理好预习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及时进行监测及评价,且不流于形式,才能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激励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检查及评价是预习中的重要一环,不可缺少。

(四)注重预习“焦点问题”的收集及整理。在预习时按照“预习导航”的内容,在课前及时检查和诊断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收集学生预习时所遇到的有关难点、疑惑等“焦点问题”,这也是教师课前预设时的参考,便于调整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既解决重点,又突破难点。

二、注重生本意识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关键

以生为本是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本”意识欠缺,从而导致课堂低效。为何反复倡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却效果不佳呢?关键是教师的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不能真正走入学生,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能突出和强调生本意识。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指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师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教师要在教学前、中、后要进行三次反思。”可见,最好的方法首先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三、注重学法指导是落实有效学习策略的重点

学法指导必不可少。心理研究表明,有效学习不是天生的,而是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效率才会提高。目前不少学生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当受到挫折和批评时,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出现学习畏惧或焦虑不安等心理现象。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掌握有效的方法,譬如,在语文学习中如何预习、听课、讨论、提出问题、完成作业、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提高记忆和注重复习方法等,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科学有效。当然,这类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开设针对性训练、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强化让学生掌握,为提高有效学习的效率奠定基础。

强调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如针对初一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的状况,就必须强化读书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章进行略读、精读、赏读、泛读、通读、跳读、写读等进行指?В?这类方法的指导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辅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等等。

四、利用激励和兴趣的培养是落实有效学习策略的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如何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如故事、趣闻、现象等;其次是教师上课要有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教师要注重学习和积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落实“有效课堂”的功夫在课外,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处处留心,兼收并蓄,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课堂管理工作,落实好教学效果。(特级教师杨一青语)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

利用情商激励,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完成教学目标后要及时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如针对学生语文作业、考试等,采取分层对待,进步就给与表扬。把握激励学生的最佳时机,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篇14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教学理论、教学价值观的不断扩充而发展、变化。物理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本来就存在难教、难学的情况。物理新课程标准仅仅对学生学完某一章或某一学期之后提出了学业标准,对教师如何具体施教没有一个限定,这便使得物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缺少一条知识传输的桥梁与纽带。文章通过寻找“物理规律”的教学现状与有效教学间的差距,并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物理;有效教学;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一、课堂教学的一般教学过程思考

一节完整的物理课堂教学,大致由六步构成:组织教学、复习检查、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新课、布置作业。1.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也叫课堂调控,分为课前组织教学和课中组织教学。课前组织教学是检查上课人数,检查学生的课本及文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课中组织教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维持学生纪律,环顾四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以良好的纪律和饱满的精神听课,以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2.复习检查:是指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所学过的与本节课所讲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复习与回顾。可以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也可以用做简短练习题的方式,既检测了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又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与回顾。3.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是教师讲授新课前的导言,即用简短的话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讲述的新课题上来,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去听课。导入新课的方法众多,要根据所要讲述的新课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情境中,知识体现出其价值,尤其是与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之延续密切相关的应用价值,可以激活存在于人体内的解谜、求取真相、知难而上的好奇与冲动的‘类基因’”,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欲望。4.新课教学:新课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此环节需要教师在上课前进行精心设计。根据授课内容与形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此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感性认识――思维加工――理性认识。5.巩固新课:这个环节主要是对所学新知识及时进行强化,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一般采用课堂小结或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6.布置作业:为了进一步检测和巩固新知识,上完新课后,应当给学生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作业种类应多样,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二、“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方法与实践步骤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应当看作物理知识的探索过程,不仅是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方法与基本能力的学习过程。目前物理规律的教学,只是教给了学生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对于分析事物内部联系的能力与探索方法的学习,尚有不足。物理规律的有效性教学,旨在分析事物能力与探索方法的学习,而不是死记规律、套用规律。

物理规律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或实验中探索研究出来的,所以讲授物理规律的过程,不仅是讲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给学生方法的过程。不能只给出物理规律的内容,而应说明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把讲授物理规律的过程,相当于一个探索与研究过程来看待。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大体相同。1.提出问题,创设便于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物理规律的新课教学,首先,要设法进行课题的导入;其次,根据物理规律只能发现,不能创造的特点,创设便于总结或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创设物理环境常用的方法有实验法、举例法。实验法是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自己做实验,将物理过程和规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观察、总结。例如欧姆定律的教学,让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测量电压与电流、电压与电阻、电阻与电流间的关系,再通过所得数据总结归纳出规律。举例法是列举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能够引导发现规律的物理现象。例如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举出两件相同,同样湿的衣服。一件挂在太阳下,一件挂在阴凉处;一件挂在通风处,一件挂在不通风处;或者一件挂在高温处,一件挂在低温处;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很容易判断出哪件衣服干得快,最终总结出规律。2.探索物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根据上一步所展现出来的物理事实即现象,进行抽象思维,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根据所要学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采取下面的具体方法:实例总结法,即对所举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实验归纳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实验得到结论,而后推广到一般实验,最后得出规律的方法。单因子实验法,即控制变量法。先定性,后定量推演法。理想实验法,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之上,运用想象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假设探讨法,即先假设结论,再进行推理。3.下定论并对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规律。经过第二步,已初步得到规律内容,应用文字或数学工具将规律进行表述,并冠上名称。到此只是得到了规律的内容,但并没有完全理解规律,应从以下几点着手,深层次的理解规律:规律的物理意义;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和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规律的成立?l件和适用范围。4.指导学生运用和巩固规律。学完规律后,应以讲解例题或学生做练习题的方式,将规律进行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规律,以便其更好地把握。“课后作业作为巩固师生课堂教学成果、学生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之重要方式,是完整的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课后作业,学生不但深化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延伸学习思维,消除课堂疑虑,发展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习兴趣,摸索学习方法”,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总结

总之,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要当作一个探索与研究的过程来对待。具体分四步进行:1.提出问题,创设便于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2.探索物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3.下定论并对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规律;4.指导学生运用和巩固规律。

参考文献:

[1]魏宝宝,杨效兰,刘靖.优质课堂的表现特征[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07):26-28.[2]张之麒,任峻山,郭保忠.物理教学概论[M].银河出版社,2011,2:216-298.[3]魏宝宝,刘靖,杨效兰.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反思[N].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02):97-103.作者简介:

上一篇:《醉花阴》教学案下一篇:创建卫生镇村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