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

2024-06-15

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共12篇)

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 篇1

(王娟)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理解和掌握用浓度的变化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及实际意义。

(2)了解反应速率变化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掌握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3)理解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是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和思考与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从实验中验证化学原理从物质结构上分析物质的性质并能应用化学原理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调控反应速率。

3.情感态度德育目标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是外界条件。它充分体现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一哲学原理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

2.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及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仪器

教材实验

25、实验26中的有关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教学方式

通过实际情景引出课题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验证课题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能运用课题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世间的物质千千万万物质的变化奥秘无穷。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有两个根本问题即物质变化产生新物质和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但还有两个实际问题即化学反应速率快慢和化学反应的限度程度。

2.提问 在生活、生产的实际中有哪些是“快”的反应离子反应、燃烧反应、炸药爆炸哪些是“慢”的反应金属腐蚀、食物腐败、塑料老化、溶洞形成化学反应快慢进行的定量描述———“反应速率”。

3.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概念: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固体、纯液体无浓度。单位:mol /L·min或mol /L·s 意义:是平均反应速率,同一反应用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系数比。

二、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

1内因:金属性、非金属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2外因:温度、浓度、气体压强、催化剂等

【渗透德育:

从哲学原理可知“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取决于事物的内部即内因。在已学过的碱金属Na、K、Rb、Cs分别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F2、Cl2、Br2、I2分别与H2化合的条件不同及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不同,说明反应速率的大小决定于反应物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

同学们看到的、身边的古代的、现代的例子很多,从中可以得到那些启发和自醒呢 ?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爱因斯坦这句名言说明什么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外界条件对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壮大、繁荣富强是何等重要。

结合学生中的事实说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习努力程度有关。】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温度、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气体反应的压强、紫外线、电磁波等。

4.学生实验教材『实验25』『实验26』

①温度不同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催化剂不同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思考与交流

见教材p45页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6.小结

升高温度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反应速率使用催化剂正催化剂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固体表面积z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可增大反应速率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增大反应速率。但并不是所有反应都必须增大反应速率有些反应需要减慢反应速率如金属腐蚀、食物腐败、塑料老化它可以使用负催化剂。

六、练习与作业

1.练习

① 在一个2 L的容器里盛入8.0 mol某气态反应物5 min后测得这种气态反应物 还剩余6.8 mol这种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 ② 的合成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解决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若在的密闭容中加入mol N2和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分钟后测得N2的物质的量为0.3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νx=

2.作业教材

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 篇2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是近年来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而提出的新概念,并得到化学界广泛关注。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研究上没有或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作用;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本质上有别于环境化学。具体来讲,绿色化学就是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在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最大程度实现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目标和任务,它是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而不是产生污染后再去治理,其过程为零排放和零污染。它追求可持续发展,是化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1 高师开展绿色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刚刚起步,化学教育理应起到普及、宣传的作用,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化学教育更应注重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因为师范生将来大部分将走向中学或其他相应的教育岗位,通过他们的教育将会影响一批又一批未来的化学及科技人才。如果他们的知识面宽广,了解或掌握的绿色化学理念知识较丰富,将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绿色化学意识和创造性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在高师化学系学生中,环境意识淡泊以及不知道绿色化学的学生大有人在,基于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并能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人才的重大责任,在高师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把绿色化学思想渗透、融合到日常的教学中,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设我国未来人才的化学素质[1]。

2 高师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方法

2.1 理论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高师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教育是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绿色化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逐步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教师要起表率作用,首先树立绿色环保节能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授课时可适时地将环保信息渗透到教学中。例如,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当讲到光化学部分时,可结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说明其产生过程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消除光化学烟雾[2]。在无机化学课程中,讲授碳族元素时,除介绍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外,还应讲解:CO2可被压缩成超临界流体,它是一种无毒、不可燃、价廉、能加速化学反应的优良的绿色化学溶剂。在有机化学中,可以专门介绍作为反应介质的溶剂,说明为避免环境污染和按照绿色化学的要求加以回收利用。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及增强绿色观念和意识。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很自然地接受绿色化学,为绿色化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2.2 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所用的试剂种类繁多,成分复杂,虽然每人每次排放的污染物算不得什么,但这种“聚沙成塔”的污染,累计效应实在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既要科学地、直观地展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又要尽量减少实验过程中有毒试剂的用量,提高试剂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倡导绿色化学教育,实施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

2.2.1 实验内容绿色化

绿色化学实验是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要实现绿色化学实验,首先必须从源头上制止化学污染物的生成。在选择实验内容时,不要忽视实验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实验题目的选取既要满足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要求,又考虑到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实验内容为围绕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操作而开设无污染、小污染实验,如无机实验中粗食盐提纯、醋酸标准解离常数和解离度的测定等,减少污染较严重的性质实验。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有毒试剂合理替换成无毒或低毒试剂。如:在物理化学的“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绘制实验”中,传统做法是选择苯-乙醇双液体系,实验效果较为理想。但苯在加热时挥发性强,毒性大,改用毒性小的环己烷代替苯,同样能得到很好的相图[3]。在“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实验”中用纯水为研究对象替代有机试剂四氯化碳,既保证了实验效果,又降低了污染程度和实验成本。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

2.2.2 进行实验微型化改进,减少药品用量

微型化学实验是绿色化学的一部分,是在绿色化学理念指导下的化学实验方法改革,是用较少药品获取明显反应结果和所需信息的一种新型实验方法[4]。其主要优越性在于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约实验材料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便于携带[5]。以性质实验为例,通常的试管实验,试剂使用量一般为1~2 mL,改为微型实验中的井穴板,试剂使用量几滴即可,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和污染排放。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合理使用剂量,尽可能减少试剂用量,如在物理化学实验“二级反应—乙酸乙酯皂化速度的研究”中,将氢氧化钠溶液和乙酸乙酯的体积减半,不仅能满足实验要求,而且更易实现恒温,从而提高了连续测量的准确性,也降低了试验成本及污染。在酸碱滴定实验中,把50 mL滴定管改成25 mL滴定管,试剂量从25 mL减成10 mL。使滴定试剂的用量大为减少,同样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今后学生在化学工业领域工作时牢固树立节约意识是十分有利的。

2.2.3 使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实验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仪器的不断出现,为高师化学实验绿色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在物理化学实验“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中,用精密数字压力计更换传统的U型管水银压力计,不仅杜绝由于操作不慎而造成的汞污染,而且还使压力测量更快捷、更准确。在进行分析实验时,使用先进检测手段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等,不仅减少检测试剂用量,降低实验费用,同时增加实验的高科技含量,使学生接触到先进的检测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实验教学中引进微波、超声波等现代实验技术,如微波辅助提取、微波灼烧、超声催化等,不但能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还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2.4 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可减少药品的损耗,安全方便快捷且无污染。利用计算机来模拟和演示一些污染大、危险性大的化学实验,把实验过程清晰、生动、逼真地展现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2.2.5 科学合理地处理实验废弃物

在实验中难免产生某些有毒的废弃物,如不妥善处理,就会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要求学生将实验废液、废物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增设研究实验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教学环节,向学生讲述废弃物处理的一般知识,让学生了解处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妥善处理、回收实验废弃物或循环利用,如:实验产生的酸性气体可用碱液或水吸收,实验回收的废碱、废酸需要中和处理,像废硫酸、盐酸可用来冲洗厕所,废铬酸洗液可用高锰酸钾氧化后再循环使用等,提高试剂的利用率,减少实验污染,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化学实验绿色化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做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3 结 语

绿色化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绿色化学融合于化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育之中,使绿色化学成为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新一代具有环境意识的化学教育人才,为环保事业作出必要的贡献。

摘要:绿色化学是近年来化学界,尤其是化学教育领域应社会发展趋势提出的一种新型主张,旨在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和和谐理念。本文介绍了绿色化学的含义,阐述了在高师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从教学和实验两个方面探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高等师范,化学教学,绿色化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丰.农科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1):105-107.

[2]杨迎春,鲍正荣.高师化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2):248-250.

[3]过家好,陈俊明.物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0,37(12):165-166.

[4]刘一兵,沈戮.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7,2(3):62-66.

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渗透人文精神;挖掘课程资源;科技社会进步;教学方法转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1-0013-04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1.005

我国《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人文素养对高中学生具体表现为珍惜生命、悲悯苍生;胸怀宽容、关爱他人;热爱科学、理性思维;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等。

目前高中教学阶段学科分工细化、教学的功利性空前增强, 由于激烈的高考升学竞争,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单一和不完善,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致使学生中缺乏理想、极端自私、漠视生命等人文精神缺失现象普遍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化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忽视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必然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化学学科教学。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育进入了新课程时代。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呼唤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努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重视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加强学科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现就化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作一探讨。

一、以挖掘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上述化学教育原则处处体现了对高中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

1.结合化学发展史,进行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联系化学史实,介绍我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列举一些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事迹,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近代的落后挨打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崭新面貌,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发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雄心。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最早的国家,我国在西汉时期已发现铁能从铜盐中置换出铜的反应,并在宋代把这个反应应用到生产上,形成了湿法炼铜技术,是现代湿法冶金术的先驱。中国知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振兴民族化学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化学和化学工业以及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做出了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宜兴素有陶的古都之称,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学习中在陶瓷制作的原料、工艺、种类等方面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可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

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利剑

科学技术可以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为人类造福,也可以助纣为虐,给人类带来灾难,关键是看它被谁掌握,如何应用。化学药物的提取与合成,挽救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但不法分子用来合成毒品、炮制假冒伪劣产品;炸药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步伐,但也可用来制造杀人武器;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医学上用来治疗肿瘤,也可用来制造核武器,毁灭世界。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加强对学生人文价值取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尤为重要,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教育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危害社会。

3.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教育

在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可以联系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反应物的结构和性质是内因,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而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以及催化剂等则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过程与还原过程,化学平衡体系中的正反应与逆反应,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从自然科学上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4.创新精神和科学品质的教育

科学探索贵在创新,化学科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就是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例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从中国古代墨子所说的“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到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先后建立的原子模型,直到现代物质结构学说建立的电子云模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拉瓦锡不盲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错误理论燃素说,敢于质疑和批判,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实验,证明了空气的成分,最终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凯库勒研究苯分子结构时,日思夜想,执着追求,连做梦都在思考碳原子的连接方式,最终提出了著名的凯库勒式结构[3]。我们既要学习凯库勒这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追求精神,又要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

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在新教材中将实验探究做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打破了原来的演示和学生实验的束缚,将实验探究作为课堂的一部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也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5.能源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的高度责任感,是公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涉及能源、环保的问题很多,如化学《必修一》、《必修二》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氯代烷等,《化学与生活》中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办法、垃圾处理特别是废弃电池处理方法等知识都涉及环境教育,教师可结合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等概念渗透环保理念。化石燃料的学习也使学生了解了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当前全球能源紧缺,研究、开发新的可替代能源是化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自觉性,从中也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以化学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主题,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体现这一主题。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如化学在促进生产发展、资源开发、材料制造、保障健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使学生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与化学科学的密切关系。如在钢铁的腐蚀教学中,可通过每年因生锈造成钢铁的损失量,启发学生认识对钢铁防腐研究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分析钢铁生锈的原因,找出防止钢铁生锈的办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硅和硅的化合物知识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引起当前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农业、科技、医疗等革命性改变,进而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化学电池知识的教学中,可通过一次电池中的传统锌锰干电池、到银锌钮扣电池、直至最新的燃料电池;二次电池中传统铅蓄电池、到镍氢电池、直到最新的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才使得我们所用便携式电子产品重量更轻、性能更优,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可长期工作,从中无不闪耀着化学科学的光辉;其他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C等教学中可学习健康知识;SO2、氮氧化物、煤、石油、天然气、甲醛、苯等教学中可进一步使学生增强能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原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实践活动,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愿望,从而达成科学知识教学和人文精神渗透的目标。

三、以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转变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况而达到的”,他的论述告诉我们:教学要通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形成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奋其力,探求其因。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化学知识中概念、原理、理论的直接呈现的方式,重视学生对概念、原理、理论等化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1.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很好地体现新的课程改革思想。

(1)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化学知识中概念、原理、理论的直接呈现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对课本提供的资料、素材进行归纳、对比、综合等分析,自主发现变化、规律、原理等,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做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如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都可运用这一模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2)实验教学体现探究性

改变验证性的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探索技能、分析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尊重事实、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开放性思维的能力,这对高中学生尤为重要。如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教学,可从仪器连接、现象观察、产物检验、原料成分分析、得出电解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分析产物用途这一线索,逐步探究,形成知识系列,并根据氯碱工业电解槽结构,理解电极材料、管道设置、隔膜作用等,并自然引入家用电子消毒柜的原理,很好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在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中,反应产物中滴入酚酞,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是什么物质使变红的酚酞褪色了呢?根据这一实验简单理解成过氧化钠具漂白作用,那是不合理的,也会在今后的练习中带来问题。所以我们告诉学生过氧化钠具漂白作用是正确的,不过这一实验只说明反应混合物中存在漂白性物质,并不一定是过氧化钠本身,以使学生尊重事实、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初步具有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要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必需确立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地位。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尽量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主题学习的步骤和方法,提供学习目标,设置活动情景或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意向和需要。

如在原电池一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要学会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反应实质、形成条件等学习目标,然后用一组铜、锌原电池使小灯泡发亮创设问题情景,问是否每个学生桌上Cu、Zn、Fe两两作电极和几种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能否使小灯泡发亮?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讨论,对原电池定义、原理、反应实质、形成条件等有了正确的认识。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厨房用品完成家庭小实验、上网查找资料、走访学校周边化工企业、以及设置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题等形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交流、互助合作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寻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下,我们要将培养人文精神作为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觉贯彻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在现有教育评价机制、高考模式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调整心态,以为祖国培养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已任,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勇于实践,在化学教学中认真贯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师德修养,言传身教,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为培养既有丰富科学知识、又有高度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公民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错,每一位成功人士都离不开勤奋。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为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先生。他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避免盲目性和杜绝有布置无检查现象的出现。联系化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贴切自然,深入生活,从小事中找出“不小”,从平凡中引出思想。在高中化学第1册讲述《氯气》时,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即高压氯气)残害我国劳动人民的暴行,劝诫学生勿忘国耻。在讲述高中化学第1册《绪言》时,要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捕捉教育战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外活动时,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及时捕捉教育战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般来说,犯错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当时一时冲动或不理智,如打架、骂人等。而有些错误的言行举止则是社会生活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而应及时恰当的进行帮助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化学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如出一辙,互为表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化学发展认识史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表现出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本学科教学之中,应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有以下基本途径。

一、在绪言导语中渗透

初中化学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在开设化学课之前,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他们却没有机会自觉的意识到: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等问题。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绪言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化学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从而说明学习化学的意义。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些内容,可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且通过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化学成就等史料作了进一步强化。学科教学中渗透了德育,德育的潜能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一个好的学习开端,甚至在学习化学的终生志愿上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更重要的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会导致良好的学习动机,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所探讨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考证。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研究,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等优良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分组实验中,组装仪器,配合操作,这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此进行的教育既没有强制性,也不存在丝毫的虚伪性,可以说是融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有关规定如:“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至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初中教科书《化学》第194页),这也是对培养学生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的自然渗透。当然,对实验结论的归结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它还是多功能教育的载体。

三、在化学计算中渗透

化学计算是初中化学四大结构板块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量的逻辑分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通过准确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解题关键和得出最佳解题方案,解题格式的规范化等内容可以渗透合理规范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分清善恶、明辨是非的高尚品质;通过检验复核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化学计算又是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培养;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渗透特殊和一般的观点以及发散和创造思维等个性品质的培养,这也能自然诱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化学计算从客观上就要涉及到许多数据的处理,在这些数据的计算处理过程中,渗透对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负责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可忽视。只有从小就养成了认真负责的习惯,今后才有可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履行所在岗位的具体职责。同时,有许多应用题实际上也就 1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成就的数据档案,对这些成就的认识,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情感。

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123~12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师:这是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测量过程,完成填空:这个长方形含有()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3.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方法)

(2)学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希望大家自己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提供材料,启发大胆猜想。

l.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1)师: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个长方形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师:长2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2,宽1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1。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3)师: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无数个。

师连问: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猜一猜?

生A:和长有关。

生B:和宽有关。

生C: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关。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实验。(板书:实验)

师:要测量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你们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我们需要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每组派代表领取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师布置实验要求:测量时,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两个两个分工合作,l号、3号、5号负责测量,2号、4号、6号记录结果。

2.各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汇报测量结果后,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下列问题展开积极讨论。

从上往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从左往右: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4.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学生讨论后的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齐读。

5.发现计算方法。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发现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生:只要用长乘以宽,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板书:发现)。你叫什么名字哪我们就把这个发现命名为×××的发现。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师: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板书: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出示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请各级组长任选一个长方形,组内同学一起来验证。

3.学生运用刚才的发现进行验证。

4.交流验证的结果。

师:通过验证你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正确吗?

生:我认为这个计算方法完全正确。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我先用×××发现的计算方法算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测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师:在各小组的努力下,我们证实了×××的发现是正确的,让我们用响亮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

四、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师: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

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评析:整堂课的主体性学习,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习“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后者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1)教科书第125页练习中的第1题。

(2)教科书第124页做一做。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回到导入

题,出示游泳池的画面,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游泳池池面的面积。

(2)师: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比如,国旗的面,黑板的面等等,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测量纸上。

生测量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A:长8分米,宽3分米。

生B:长6分米,宽4分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C:只要想()×()=24(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

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六、小结

学科渗透德育教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高中化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7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这个新型的名词在很早就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但是发展到现在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环境教育的性质和社会中个体的环境行为有很大的关联, 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保护, 同时对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转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环境教育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 不仅仅有生态环境, 同时还有文化环境, 这些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地处理可以提高环境的质量。

二、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

环境教育在学校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 而是渗透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 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化学的课程有很多相同点, 因此高中化学课程中在时代的变化中开始转变内容的结构, 这些变化在课程标准中有很大的体现, 现在高中生用的教材都设置了相关的环境教育主题, 比如说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等, 而且很多环境问题都是和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教科书中也有很多环境教育内容, 这些内容的渗透并没有打乱教材的原有编排秩序, 而且很多内容的加入是结合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呈现的, 比如说在学习氯碘等化合物时, 教材中纳入一些常规的回收利用方法就体现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化学课程中会涉及相关的能源知识的学习, 这些能源虽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 但是一些关于绿色能源的介绍就属于环境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一) 化学实验中强化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中的内容, 然而化学实验虽然能够产生很大的教学效益, 但是实验结果会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污染, 因此在化学这门课程中纳入环境教育可以减轻教师和学生由于化学实验所带来的污染。化学实验中的环境教育主要表现在很多环节, 在操作规范上也要进行强化, 有些化学物质的操作不当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比如说在倾倒液体药品时就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来进行, 还有在称量物体时就要了解天平的基本构成, 而且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之前还需要教师的示范, 这些操作习惯需要不断的培养, 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尽量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当的操作, 比如说一些药品如果挥发到空气中则会对大气造成影响, 这会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有效地减少化学实验中的污染可以通过改进实验的操作来完成, 特别是一些药品的质量和相关的实验装置。

(二) 研究性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的特殊性质要求在渗透这种教育内容的时候要注意运用多种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在课堂中开展环境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 但是很难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 并且要不断探索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环境教育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在环境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按照一定过程来进行, 发现问题是最基本的环节, 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进一步分析, 寻找解决的办法, 最后还要结合一定的行动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具体的问题中,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说, 在研究河流水质的主题中, 学生要深入实际进行相关的调查, 并且可以取一些样品进行实验,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知识更具实用性。环境教育和实践有很大的联系,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可以深入了解环保的知识。

(三) 作业测验中体现环境教育

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业和习题的影响, 通过测验, 学生可以培养解题的思维。在现在的高中教育中, 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考的影响, 近年来, 高考的化学试题中开始出现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 这种变化给整个化学的学习都会造成影响, 高中学生学习化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 而且还好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这种理念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化学课程的变化在一些测试卷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很多题目的出题角度不仅适应了环境教育的要求, 而且题目本身也会进行一定的升华, 这样才能使化学这门学科更具教育价值。

四、结论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撑, 而且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提高二者融合的效果, 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摘要:环境教育在高中的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主要是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 化学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和环境教育有关的, 因此, 教师要创造各种教学机会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高中化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高中化学,环境教育,实验

参考文献

[1]李春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地方资源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李庆涛.高效课堂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教育;德育渗透

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所以,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使化学课堂活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我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

教师应该有良好的人格、道德,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要要求自己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语言的表述、仪表的装扮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本着学校的教学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课上充分渗透德育,把化学课的活动与德育活动结合起来,配合学校组织好各种活动,配合政教处做好德育工作。

二、有目标性、有计划性地实行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的实施,都与德育有关,重点在于育人。学校要有目标性、有计划性地实行德育渗透,而不是随意进行。化学教师要有责任心,不能完全靠随机,更不能以此装潢门面,搞形式主义。优化德育教育要切实做到四个结合——德育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德育方法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德育评价与教学评价相结合,建立健全良好的德育机制。

三、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及其优良传统的热爱之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缺之不可。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材料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具有卓越贡献。造纸术是我国的古代发明之一,我国的造纸工业很发达时,欧洲还在用羊皮作书写材料;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体现了经济的进步,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通过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

现在有些学生怕吃苦,不努力学习,遇到困难就后缩。教师要针对这样的现象,利用已学的化学家的奋斗史,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要重视德育教育,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教学和德育协调起来。利用化学课堂的讲解,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让学生能够判断做事情的对与否,正确认识事物,与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五、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化学是一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所以解决环境问题从化学教学入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化学物品对环境的危害,从内心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六、把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渗透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化学物品对环境的危害,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特别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化学实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而不是盲目地乱添加,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应该是提出疑问、进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交流评价、得出结论,然后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觉得自己在研究中学习知识,通过潜移默化,自觉地养成严肃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德育渗透教案 篇9

德育渗透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地观察蜻蜓,了解对称对于飞翔的重要性。

2、学会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蜻蜓的美。

3、掌握创作的基本方法并以蜻蜓为主题创作一幅作品。教学重、难点:

1、蜻蜓的结构及绘画方法。

2、结合不同的材料,大胆的表现画面。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保护益虫的习惯。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蜻蜓观赏VCD、标本、有关蜻蜓的绘画作品。

2、学生准备彩色笔、油画棒、彩纸、剪刀、胶水等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阶段

1、导入语:“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昆虫世界去认识一个朋友。”播放蜻蜓观赏VCD。

2、小朋友来说说这个朋友长着什么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小朋友想不想了解这个新朋友的更多秘密啊,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蜻蜓的家吧!

4、揭示课题:蜻蜓飞飞

三、发展阶段

1、展示蜻蜓标本。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蜻蜓分为:头、胸、腹。胸部有三对足,这是昆虫特有的特征,还有两对透明的对称的大翅膀,上面有很多翅脉。头部有一对触角,还有一双复眼,占据头的大部。腹部较长,上面有很多不同的花纹。)

2、让学生自由提问,还想了解蜻蜓的哪些问题,师引导作答。并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蜻蜓生活习性,如:蜻蜓好湿、下雨天飞得很低,捕捉虫子等。

3、请小朋友一起来讨论:蜻蜓是美丽的,那你们觉得它美在哪呢?

4、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它的美呢?”并请几位同学到黑板进行现场绘画。

5、欣赏书本范图及线描的蜻蜓绘画作品,自由讨论:“看看其他小朋友跟你们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他们好在哪,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优点?”

四、作业设计

1、作业:请小朋友来为蜻蜓画一个故事,看看谁画的故事最特别,最好。

2、要求:仔细观察蜻蜓的结构,大胆发挥想象力,结合不同的材料把蜻蜓的美表现出来。

五、学生绘画,师巡视并进行辅导

六、收拾与整理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复习知识:蜻蜓分为:头、胸、腹。胸部有三对足,这是昆虫特有的特征,还有两对透明的对称的大翅膀,上面有很多翅脉。头部有一对触角,还有一双复眼,占据头的大部。腹部较长,上面有很多不同的花纹。蜻蜓生活习性,如:蜻蜓好湿、下雨天飞得很低,捕捉虫子等。

2、检查作业: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给蜻蜓画了一个什么故事。

3、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三、总结

展示学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大家都来说说,最成功的画和还需努力的地方。(师生互议)

四、课后拓展

《掌声》德育渗透教案 篇10

穆棱市兴源镇小学

陶燕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5课小学语文课文《掌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并会运用“掌声,热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次掌声的深刻含义,并从中身受启示。

(3)、理解小英的心理世界,感悟她的情感变化,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真情。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2)、发动学生采用对比读、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活动。(4)、让生互相交流,体悟文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次掌声的深刻含义,并从中身受启示。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课文的一、四两小节,认识英子掌声前后所产生的变化。难点: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理解爱、懂得爱。理解小英的心理世界,感悟她的情感变化,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课文段落、生字的课件展示。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搜集一些关爱别人的有关事迹、资料等或身边的小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多才多艺,有小书法家,有小朗诵家,小歌唱家等等。

今天我们聚在一起,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本领,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呢? 勇敢些!

选一名学生表演。生表演完毕,师带头鼓掌。师:太棒了,让我们给她点掌声。

师采访学生:这位同学,你的掌声最响亮了,能不能告诉我,你鼓掌时在想些什么?你为什么鼓掌? 师对表演的生说:谢谢你,刚才你表演得很精彩,当你听到别人给你的掌声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师询问其他人:你有没有听到过别人给你的掌声,在什么时候,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二、上课:

(一)、揭题:

师:掌声的背后有这么多故事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小学语文课文《掌声》看看这掌声的背后又会有怎样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15掌声)

(二)、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英子的两张照片)这是本课的主人公——英子不同时期的两张照片,第一张展现的是过去的英子。第二张展现的是现在的英子,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读读课文,你能联系课文说说,过去的英子是怎么样的英子?现在的英子是怎么样的英子吗?你从课文的哪一小节知道的?生找到第一、四小节。

(三)、精读课文

1、对比分析第一、四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小节)那时的英子是怎么样的英子?

你能不能再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那时的英子是怎么样的英子。(生再读课文)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生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生2: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生说到,师板书: 忧郁)

师提问小儿麻痹症是什么病?生介绍小儿麻痹症,教师课件出示。

生读第一小节,师生评议。

指导学生读课文要轻重缓急,抓住重点词语,读出心情、语气。(课件出示第四小节的内容)

师提问:读读这一小节,这时的英子又是怎么样的英子呢?(师板书:快乐)

生读,读出快乐的语气。生齐读第一、四小节,对比读。

2、分析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看了不同时期英子的照片,感受了英子不同的心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会质疑为什么忧郁的英子变得快乐了?

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来找找原因。(同学们的两次掌声)

:学生简单地复述这个故事 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生划句子,读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分析在第一次同学们给英子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说再让他们找找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很自卑)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我从这句话中体会(英子下不了决定,她在犹豫该不该上去,同时我感受到她的内心很痛苦和自卑)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终于这个词体现了英子经过思想斗争战胜了自己,勇敢地走上了讲台。)

生读课文,师生评议。

师:你们读得真棒,读出了英子内心的种种顾虑,但是即使这样,英子最终仍战胜了自己,你瞧,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难道你不该给这样的英子热烈而持久的……(师引生拍手)掌声吗?

(1)、师引导: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英子你为什么流泪了?

采访学生。

(2)、师引导: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师引生拍手)掌声。

采访: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给英子热烈的掌声?

师:面对你们的掌声,英子是怎么做的?你能找找课文中的词句来说说吗?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在英子的深深一鞠躬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英子的千万个感谢都是包含在这一鞠躬中。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你能不能有感情地读读课文的二、三两节,把这个故事深深地印在你们的脑海中吧。(生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吧!

(四)、结合实际,谈感受

师:忧郁的英子变快乐了,是同学们的掌声改变了她,从英子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说一说吗?

生自由说……

师引导:如果是你收到了别人的掌声,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师小结:是啊,生活中应当处处充满关爱,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请伸出你们的双手,将你们的爱传递给他。

其实,当你身处困境,得到别人的帮助和鼓励时,请你心存感激地接受他们的付出和关心,并适时地回报他们。(渗透德育教育)

呼吁:同学们就让我们用行动表示,从身边做起吧!

(五)、认识生字

师:刚才你们课文读得很动听,相信这些生字也难不倒你们了,自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生字词:小儿麻痹症

姿势

残疾

情况

镇定

情绪

讲述)

生自读,齐读

(六)、课后作业

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回去之后,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一起感受一下这感人的掌声。

(七)、板书: 掌 声 忧郁

快乐

《掌声》德育渗透教案

穆棱市兴源镇小学

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思考 篇11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千世纪来强化起来的对于本身的故国的一种最深挚的感情。民族振兴任重道远。拥有爱国之心,才会有报国之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造就她们的热爱自己的国家,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把爱国主义感情酿成刻苦学习的动力。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介绍我国古代有关化学的发现和创造、建国以来有关化学方面的重要成就、我国储藏的各种资源、建国以来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等方面进行。

如讲“序言”时可以介绍我国1992年的钢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现在中国粗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约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50%;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化学有关的就占了3项;在讲“煤”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煤出口到国外,从而赚取大量的外汇来支援我国经济的建设。但是遗憾的是我国的煤、石油、铁矿石出口到其他国家时,价格不是由我国来定的,而是由外国的大财团来定的,他们会把价格压得很低,从而使国家的资源蒙受巨大的损失。而我国从外国进口煤、石油、铁矿石时,国外的大财团又操控市场,把价格提得很高。表面上,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大国。实际上,我国在现代的国际大环境中,是个资源及其贫乏的穷国!通过这样的一番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每个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慨:一个国家在国际的竞争中都那么残酷,更何况一个人社会中的竞争!经过这种介绍激励学生立志,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大大有利于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

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出现的环境污染有: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

如: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指出空调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此类困扰人类的问题还有许多,因此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体现先进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作为科学技术的依托。我们只有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才能让学生产生环境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增强物质观的认识,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化学教学中,应根据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世界唯有物质存在的理念渗透,也就是说,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就是世界,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鬼与神都是不存在的。学生只有认识了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化学变化的基础特征,才能初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才能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当然,要在学生心灵深处彻底脱鬼神的阴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得到的事情,需要不断地积累科学知识,教学中要结合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反应的本质等知识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不断取代迷信的东西,用科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迷信现象,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凯库勒曾说过:“化学史就是化学家的历史。”化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和化学家息息相关,凝聚着他们勤奋探索,追求。通过化学史教学,学生不但能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从中也学到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也体验到了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如在“元素周期表”一节,可在介绍元素发现的历史知识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不折不挠、执着奉献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可将相关的情感因素有机融入,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介绍稀有气体的发现就在于雷利没有放过相差仅千分之几的密度误差,从而开创了发现和研究惰性气体的新纪元。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

我们应努力从多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的学习领域中渗透情感教育。要灌输化学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并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探索,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在进行学生知识与能力传授的同时,要时刻谨记情感教育是知识和能力的精神动力,新课程化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三维目标的同步实现。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2

一、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渗透

化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这些德育因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素材。教师在化学教学时可以充分运用中外科学家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许多老一辈化学家, 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中华之崛起呕心沥血, 努力奋斗。如在学习纯碱化学式和命名时, 我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的事迹:侯德榜从小学习非常刻苦, 留学美国8年获博士学位后, 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抱着科学和实业救国的愿望,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碱厂。经过多年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 获得万国博览会金奖,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这些事迹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 不断增长才干, 将来报效祖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 我国有些化学工艺发明较早, 像造纸、黑火药、烧瓷器、酿酒等化学工艺超前于欧美, 为造福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学习了这些材料以后, 同学们都表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由此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 (人口、能源、环境) 之一, 是人类社会越来越关心的问题。例如,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噪声等,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因为环境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初中阶段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 我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还列举了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 我利用教材中对“臭氧”的介绍, 告诉学生空调等的使用, 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 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 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此外, 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 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 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 我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 我介绍了淡水资源的危机。从全球来看, 淡水资源短缺, 分布又不均匀, 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 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飞跃发展, 排放出的“三废”日趋增强, 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 生活垃圾、污水、机动车排出的废气等都会给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果还会影响到子孙后代, 关系到人类的延续和发展。因此, 在教育学生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 还应善于利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 来防止污染和消除污染, 保护环境。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 从现在起就积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利于环保的事情, 如不随意倒垃圾、回收废旧电池、回收废塑料、减少纸张的使用、保护花草树木等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量,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

在现行化学教材中, 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 只要努力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 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 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铁、生铁、钢含碳量的变化引起它的性质的变化, 元素周期表的变化, 同素异形体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等内容, 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 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 把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四、勇于探索, 严谨求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 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 从而了解物质变化的事实,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 化学实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经。因此, 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首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结合学科特点, 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如在学习金属铁的化学性质时, 将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 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尤如缤纷的礼花, 令学生大开眼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经常让学生观察如发光、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等五彩缤纷的化学实验现象, 就会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其次, 平时做实验时, 要教育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要胆大心细, 不怕失败, 无畏挫折, 失败时要仔细查找、分析原因, 从小树立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此外, 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习前辈们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坚韧不拔、无畏挫折、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上一篇:暑假里最开心的一件事下一篇:关于抗洪救灾精神学习心得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