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孔子

2024-05-06

教育家孔子(共13篇)

教育家孔子 篇1

教学方法: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德以育人 启发诱导 诲人不倦 言行一致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学行结合 温故知新 虚心好学 实事求是 以学为乐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育家孔子 篇2

国家之兴, 要靠人才。人才之兴, 要靠教育。教育之兴, 要靠教育家。

教育家的成长, 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我们亟须重塑教育家精神, 树立教育家旗帜, 引领中国当代教师朝着教育家成长的目标迈进。

《成才之路》自创刊以来, 一直“聚焦教育创新, 探研成才新路”, 关注教育家成长, 努力成为广大校长﹑教师的良师益友, 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期刊方阵里独具影响的学术期刊。

本刊从本期起, 将开设“教育名家”专栏, 每期介绍一位或几位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 让读者对这些名家的教育生平﹑教育理念﹑学术成果进行全方位了解, 分享教育名家的智慧。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言, “平凡与卓越相隔的距离并不会太远。教师只要怀有梦想, 就能够及时抓住机遇, 迈出那关键性的一步。”

点燃教育家成长梦想, 助推新秀群起, 人才辈出, 是中国教育最迫切的呼唤, 也一直是我们《成才之路》人的时代梦想。

2.孔子

【生平介绍】

孔子 (前551-前479) , 字仲尼, 春秋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世人尊称孔子。

孔子少时“贫且贱”, 年15岁立志求学, 通过私人传授, 博习诗书礼乐。年轻时曾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约30岁, 在曲阜城北设学舍, 开始私人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50岁任鲁国中都宰, 继升司寇, 不久去职, 率弟子历游宋﹑卫﹑陈﹑齐﹑楚等国。志欲改良时政, 复兴周礼, 曾经说:“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 , 然终不见用。在外14年, 68岁重返鲁国, 政治上仍不得志, 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 直到逝世, 弟子达3000人, 身通六艺者70余人。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 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 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 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 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 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为政》) , 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 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 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又有鉴于贵族道德的败坏和贵族世袭制度的腐朽, 主张举用“贤才”, 吸收平民中的“士”参与政权。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 必须经由教育培养, 故提倡“学而优则仕” (《子张》) 。

二、重视道德教育

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归纳起来, 不外“克己”与“爱人”两个方面, 而以“礼”为准则, 其根本要求是在财富占有上遵守周礼的等级规定, 克制过分的欲望。

三、确立教学科目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 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诗”是西周以来的诗歌。孔子根据音乐将删存的“诗”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一部分是对上帝﹑鬼神﹑贵族统治权力的歌颂, 更多的则是抒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苦难遭遇, 揭露贵族的残暴和荒淫。

“书”即历史。孔子将春秋以前历代政治历史文献汇编成书, 保存了夏商以来特别是周初的重要历史材料。还根据鲁国的史记编写了一部编年史──《春秋》, 它以周礼为准则, 评述春秋史实, “寓褒贬, 别善恶”, 旨在正名定分,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

“礼”即周礼。包括奴隶制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标准和仪节。强调“礼”必须以“仁”的思想情感为基础, 离开“仁”, “礼”就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求要达到“礼”和“仁”的统一。

“乐”即音乐。“乐”与“诗”相连, 分别来说, “乐”谓乐曲, “诗”谓歌词;合而言之, “乐”也包含“诗”。“乐”与“礼”相配合进行政治道德教育, 其作用尤在于陶冶情感。“礼”以修外, “乐”以修内。

【教育方法】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 重视“学而知之”, 创造出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它的要点是:

(1) 注意个性差异。经常通过观察﹑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智能、性格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2) 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述而》) 。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引导他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发展道德情感, 树立道德信念, 追求远大理想;由“知之”到“好之”, 由“好之”到“乐之”, 形成习惯系统。

(3) 学习与思考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这已经接触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获取知识必须多闻﹑多见﹑多问;同时要求对学习的内容, 一定要经过思考, 融会贯通, 辨明是非, 择善而从, 由博反约, 温故知新, 闻一以知十, 举一以反三。他认为对任何事情不问几个“为什么”的人, 是最没出息的。

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篇3

《孔子游春》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

文章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透过课文也可窥一斑。

一、教育即生活。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六书。但是他对弟子的教育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他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当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由此,我們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当孔子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出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讨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深刻!

正因为弟子们深刻地受到了“真君子”的思想教育,所以孔子又因势利导,引导子路和颜回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引导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其教育可谓水到渠成。

孔子教育名言录 篇4

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名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1)至圣先师(2)有教无类(3)见贤思齐(4)慎终追远(5)举一反三(6)温故知新(7)见义勇为(8)怨天尤人

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不迁怒,不二过。

孔子教育思想名言 篇5

2)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3)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 过,则匆惮改。

10) 不迁怒,不二过。

1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 孔子曰:“有教无类。”

13) 孔子曰:“因材施教。”

14)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教育名言名句 篇6

2) 放于利而行,多怨。

3)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 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7)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3) 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启发 篇7

一、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读《论语》,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知”的地方很多, 他往往都是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以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 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 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 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 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 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 所以加以抑制。

二、启发式教学

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偶不以三偶反, 则不复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的主张, 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们把孔子的这一教学方法称为启发式教学法。从孔子的《论语》中可以看出, 他对学生态度和善,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认真地回答, 为了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 他总是用浅显的道理启发诱导学生, 让学生受益很深。正是由于孔子教育方法得当, 才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三、温故知新

把“温故”作为求新、求进的必经之路, 作为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 只有在大量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基础上才能求新。“温故”是“知新”的基础, “知新”是“温故”的目的和升华。孔子这里讲的“温故”, 不是引导学生去做无谓的重复, 而是在加深对旧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向新的知识升华,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的抽象。这种以旧促新、立新依旧的知识发展的辩证关系,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以少至多、以浅至深、以窄至广的“学习迁移”, 这是温故的真正含义, 也就是孔子说的“告诸往而知来者”、“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通过“温故”达到“日知其所无, 日知其所能”的知识积累效应, 从“温故”中得到升华, 其辩证法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

四、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上, 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 共同讨论, 互相启发, 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 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 长于文学。有一次, 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 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论语八佾》) 意思是, 《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 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 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底子, 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 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 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 孔子勇于向弟子学习, 其精神令人敬佩!

通上观之, 孔子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从《论语》中反映出来的一系列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教育学原则和方法, 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继承, 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教学方法, 要把“愤”、“悱”、“取比”等方法用于德、智、体、美、劳的教学实践中, 以促使学生思维形式多样化, 扩大知识面, 加深知识层次;要加强感性知识的传播, 从“广见”、“广闻”、“广识”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在接受大量的感性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向理性知识过渡;要注重教学情感和意愿的创造, 使学生在产生求知欲的心理情感和必须学习的意愿中去创造性地学习,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注重师德建设, 做到为人师表, 重教、爱教、专心致志从教;要有精深广博的知识, “博学于文”;要加强自身的行为培养, 努力树立自身的人格力量、榜样力量。只有这样, 才能使师生亲密无间, 才能收到言教和润物于无声的良好效果。

孔子以他正直的人品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的许多有意义、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求得知识的方法, 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他在人类文化史上确实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伟大教育家, 他为人们提供了一笔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摘要:孔子是我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的许多有意义、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求得知识的方法, 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舞蹈教育 篇8

【关键词】孔子 道德教育 舞蹈教育 教师行为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07-02

一、孔子及其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跨越了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世界上创立私学的第一人,其儒学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从教育对社会和对人两方面做出了阐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育更是一个德育的过程,并且教育是德育最佳的实施途径。道德教育贯穿了孔子的整个教育活动中,他把德育放在培养人才的第一位。因此,他还提出了德育的四项基本原则:立志乐道、知行统一、克己内省、改过迁善。

二、孔子教学思想下的舞蹈德育

道德教育贯穿了孔子的整个教育活动中,他把德育放在培养人才的第一位。他还提出了德育的四项基本原则:立志乐道、知行统一、克己内省、改过迁善。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不仅影响了我国的普通教育教学,而且还影响着舞蹈教育教学。根据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中的总结,我国舞蹈教育的德育原则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二是严明纪律与情感渗透相结合的原则;三是教育管理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四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五是自育与他育相结合的原则。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孔子的四项德育基本原则中的“知行统一”相契合,德育课的理论性很强,但是这种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没用的,所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自育与他育相结合的原则”与德育四项基本原则中的“克己内省”相契合,都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实现自我管理。

三、孔子教学思想下的舞蹈教师的行为修养

孔子的教学思想不仅涉及了教学、德育,在教师的行为修养方面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修养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热爱学生,仁者爱人;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这是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修养,教师首先要拥有丰富的学识,才能教好学生,学好是教好的前提。教师还需要有“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才能在教学事业上走得远。在舞蹈教学中,对教师的修养的首要要求就是“德”,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美好的情操。作为舞蹈老师,首先要有丰富的学识,其次要忠诚于舞蹈教育事业,要具有百折不饶的毅力和终身学习的精神。(2)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举止与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育力量,特别是在注重肢体表达的舞蹈教育中,老师的示范显得更重要。作为一个舞蹈老师为人师表,言行举止要大方得体,体态优美、灵活,并且要善于表达。(3)热爱学生,仁者爱人。孔子非常地关心和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学业进步和生活,与他的子弟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在舞蹈教育中,舞蹈老师应该要有耐心、爱心和热心。热心是对于舞蹈教育事业的热情,爱心是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耐心是对舞蹈教学的坚强毅力与韧劲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耐心。(4)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中不但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还可以互相切磋,相互启发。在舞蹈教学中也一样,学生是这个社会最新鲜的血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比较强的。

四、孔子教学思想对舞蹈教学的影响

孔子在周游各国的过程中,一面教学一面学习,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他提出了不少教学原则,主要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而知新、学思想融、由博学而精深。舞蹈教育受其教学思想的启发,所以,当前我国的舞蹈教学原则与这一系列教学原则相一致。

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非常注重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各有不同特点的特殊才能的学生,教学上既要求一致性,同时又鼓励学生各自发展。舞蹈教学中,要求“共性和个性兼顾”的原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优势,并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又要结合共性教学打好基础。

启发诱导,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在舞蹈教学中也有同样的要求“启发与强制相统一”的教学原则。舞蹈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它要求老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也要将严格寓于启发之中。

温故而知新,要求不断地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感受、体会和理解知识,从而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在舞蹈教学中要求老师“老课与新课相交叉”,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复习还有助于学生找到自信,在舞蹈中,只有熟练了动作才能将情感带入进而达到动作和情感的统一。在复习老课是还可以将老课进行重组,不仅能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觉乏味。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舞蹈教育教学上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为舞蹈能够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提供了思路,同时还为舞蹈教师的行为修养树立了典范。

参考文献:

[1]王国兵,《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

孔子教育名言警句 篇9

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有教无类。

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5.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6.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 孔子名句

8.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9.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孔子教育的名言警句 篇10

2)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6)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0)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 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4)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与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 品德教育 能力培养 启发教育 因材施教 社会实践 开放式教育 知识经济

当今世界,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信息爆炸,全世界每天有近百亿信息单元的信息量在传递。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令人目不暇接。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短期内将有关知识都传授给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已难以应付了。因此,对教育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未来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更多的工作需要劳动者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即使普通岗位的劳动者也不例外,不善于学习、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人,将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随时可能被社会淘汰。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不仅关系着他们的前途,更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教育改革,各种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模式层出不穷。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哈伯特提出了“创新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国家也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要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不像当前有的地区、有些学校,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增加两节音乐、美术课。当然,教育改革也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教育改革新路。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教育方面,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只要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是可以继承和借鉴的。孔子就是素质教育的大师和典范。

一、孔子重视品德教育

什么是品德。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一个人按社会规定的行为准则行事,主要是指个人在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中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从而做出缜密的决策行为,而不是那种对社会道德准则单纯的顺从行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从其本质上说,是一个自觉的,自我评价的,受自己观念支配的人格倾向。

品德的形成,是每个人在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社会角度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从个人角度讲,是一个学习、养成的过程。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马家爵事件”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

孔子在教学活动中,总是把品德教育摆在首位。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考核的依据。孔子总结“三代”文化传统,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礼”和“仁”为品德教育的核心。他以礼、乐、诗、书为主要教材,把礼放在首位。他的弟子说:“孔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把礼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他要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堪称大师。在那个年代,那种条件下,孔子办教育,应该是成功的。究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重視思想品德的教育。孔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注重身体力行,从一言一行做起。即所谓:“为仁由己”。《颜渊》如孔子讲“仁”,对一般的人,他要求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即“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对高一层次的人要求则是要为大多数人做贡献。即“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公冶长》“博施于民,能济众”。《雍也》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对普通老百姓,能遵纪守法,搞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而对于领导干部,则要求他们给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加他们的收入,使他们都富起来。第二,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他教育学生说:“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里仁》第三,孔子教育学生要知错能改。他讲:“过则勿惮政”,《子罕》“过而不改,是谓过”。《卫灵公》

二、孔子重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孔子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他反复强调:“不患人之己知,患其不能也”。《宪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孔子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其获得知识的迁移能力。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卫灵公》孔子在教学中的“一”,是具有迁移的,能创造知识的,含金量很高的知识;这个“一”又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知识;这个“一”是经典、是公式、是定律。孔子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个“一”讲深、讲透,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多练,并不是教师不讲,而关键在于讲什么?德国的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说:“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孔子培养学生能力的事例很多,最集中地表现在他对学生学诗的要求中,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贷》即通过学诗可以培养引譬能力,观察能力,交际能力,议政能力。总之,不学,使“无以言”,表达能力。他还进一步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子路》那是一种未获得能力的表现,即使学得再多,也毫无用处。孔子既反对不学无术,又反对死记硬背,他要求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

三、孔子重视启发教育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启发教育的人,比苏格拉底早了近一个世纪。

孔子启发教育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按朱熹的解释,“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经过学习思考,想弄懂而未完全懂。“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就是达其辞。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在上述情况时,也就是记忆理解的最佳时刻,孔子才加以启发诱导。

孔子的启发教育,不是教师的“启”学生的“发”,而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如孔子和子夏谈贫富问题时,子夏提出:“贫而无滔,富而不骄”,孔子则进一步指出:“贫而乐,富而好礼”。《学而》

孔子的启发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故他的学生颜渊说:“仰之弥高,站之弥坚,瞻之在前,勿焉在后,夫子循循焉善诱人”。《子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作导师,而不是做家长。那种道貌岸然,高高在上,摆出一幅圣人的姿态,只能令学生望而生畏,压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学记》对先秦教育家的启发式教育,进行了理论性概括。书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易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将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启发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宋代著名的教育家朱熹,认为教学应该如春风时雨生生化万物那样,促进其自然成长壮大。他讲:“此正所谓时雨化之。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己加,但正当那个时节,与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小雨,忽然得这些小雨来,生意岂可御也。而教人之妙,益犹是也”。《朱子全集》教师如能在学生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际,适当启发,就能达到如春风化雨生万物那样的效果。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令学生运其才智,助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称,乃为善教也。”他还进一步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四、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思想,也是最早由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总结了自己长期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其客观历史条件。他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开办私学,广收门徒。他破除等级、地域、种族界限,接受贾人、贱人和农家子弟入学。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社会背景、等级差别、文化程度、年龄层次的差别都很大。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要进行集中统一的教學是不可能的,只有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因材施教就是适应这种需要的最好方法。

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办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了解,孔子经常有目的的找学生谈话;二是通过谈话,观察学生,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孔子在对学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还要“退而省其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考察他们想走什么路,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

孔子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并对学生作出适当的评价。在《论语》中有许多记载。例如:“由也果”,(仲有决策果断)赐也达,(端木赐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愚笨),“参也鲁”(曾参鲁莽)“师也辟”,(颛孙师偏激)

孔子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他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又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家中有父兄,怎么能自作主张去做呢?冉求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当然应该立即去做。孔子对两个学生提出同一个问题,却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对此,公西华很不理解,于是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去做;而子路遇事很轻率,所以要抑制一下,使他审慎一些。这完全说明了孔子善于区分不同对象的特点,有意识的进行因材施教。

五、孔子重视社会实践

学校教育,区别于古代“师徒式”教育。师傅带徒弟,由师傅示范、熏陶加上徒弟自己效仿、磨炼来传播和获得知识,学校教育则是按班级由教师系统地、按部就班来传授知识,学校教育的优点是群体化、正规化。但学校教育的缺点在于它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往往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现实,脱离社会。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实践教育活动是与课堂活动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实习等活动,去亲自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去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自尝一尝,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践,变革原子的情况”。

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化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索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篇12

一.言传身教, 树立师德典范

纵观孔子的一生, 他对学生的影响, 一部分是通过言传, 通过学习古代文献, 传授各种技艺, 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 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 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 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如他一再强调只有正己方能正人, 他说:“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这些话集中说明正己才能正人的道理以及正己的重要性。孔子还指出了正己的办法, 要经常自我反省, 这样才能增长知识才干, 提高思想认识, 教给学生真知。另外他还要求教育者必须做到“学而不厌”, 要不断地学习, 不耻下问, 要活到老, 学到老。只有虚心好学, “温故而知新”才可“为师矣”, 才能成为品德高尚、思想纯正、学识渊博的人。他不仅如此说, 也是如此做的, 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努力学习, 他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 他曾经从师于师襄、老聘、郯子、长弘, 态度谦虚有礼。正是因为孔子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深深地教育着学生, 影响着学生, 在他的弟子中, 有不少学生才能突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出色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厦等。孔子的言传身教, 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与敬重。孔子死后, 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 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 为孔子守坟6年。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 也是社会对教师行为提出的要求。孔子的言传身教, 为广大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教师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学生就会在思想行为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这也是最有力的说服教育。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育学》也告诉我们, “教育者的言行对学生行为准则、价值定向、性格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暗示作用。”社会的飞速发展, 教育的重要地位, 更需德才兼备、言传身教的教师。

二.因材施教, 善于突出优势

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普及文化知识和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 但因学生的资质而各有侧重, 这就是他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 即“因材施教”。孔子说:“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孔子认为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 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只能讲些浅显易懂的知识, 也就是必须因材施教。《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 听说了一件事, 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 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疑惑不解, 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 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 故使之知有所退缩。” (《论语·先进》) 两个学生问同一个问题, 孔子的答复却不一样, 原因在于两个学生的思想性格不同。《论语·颜渊》篇中孔子对“仁”的答复对不同的学生答案就有所不同, 其中写道: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邦无怒, 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言也纫。”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从中不难看出, 孔子是根据学生的知识与思想情况的不同, 给以有针对性的回答。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 已有很高的德行, 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 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仲弓对人不够谦恭, 不能体谅别人, 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 要能将心比心推及他人;司马牛因急躁, 爱乱说话, 孔子就谆谆告诫他:做一个仁人, 说话要谨慎, 不要急于表态;而樊迟的资质较鲁钝, 孔子就只对他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孔子这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 既切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同时, 它能够促使学生克服自己的缺点, 发扬优点, 逐渐完善自我。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今天的教育中仍有借鉴作用。当然, 时代不同, 具体要求和做法也应有所不同。要采取因材施教, 就要求教师要对教育对象有全面的了解, 要像孔子那样, 平等地对待学生, 仔细地观察学生, 深刻地了解学生;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要发挥其优势, 弥补其不足, 使各学生自信心不断增强, 各方面不断进步, 技能突出。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三.诱导启发, 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亦不复也。”“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 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 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这就是“启”;“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己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 但尚未考虑成熟, 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 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 再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就是“发”;如果求学之人不能举一反三, 也就没有什么更可以说的了。这句话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孔子平时就是按照这一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的,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 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 甚至于互相争论, 老师只需时而点拨, 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 豁然开朗。孔子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表现最为突出的要算是对子路, 他常常对子路好胜心强, 自负才高的缺点给以启发性的批评教育。孔子说:“由!诲女,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论语·为政》) 这实际上是启发子路不要不知强以为知, 要虚心, 要实事求是。再如孔子称赞颜渊好学, 指出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老师讲什么总是耐心地听, 似乎无所质疑, 很愚笨的样子, 但回去一个人静静地思索, 往往能有进一步的发明, 正因为这样, 子贡自称不如, 因为颜渊可以“闻一而知十”。另外, 孔子经常让学生说明自己的志向, 或赞许或批评, 但也只是“各言尔志”罢了, 说之何妨?曾点在言自己的志向时, 鼓瑟铿锵而作答, 一派狂者的气象, 但所言之志深得孔子的赞许。

现代教育理论非常重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不仅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且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二者达到互动、和谐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3]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就是在今天也是大有可取之处。

孔子的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 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同时要求兼顾人的个性发展。其教育目的明确清晰,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教育方法灵活多样, 除以上介绍的以外, 还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主张不耻下问, 能者为师;重视知行统一, 躬行践履等等。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深入地研究, 使之更好地为现代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 1986年3月版, 第3页。

[2]焦玉莉阮巧玲《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其重要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10月第5期 (总第48期)

[3]郝慧芳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J].《船山学刊》2007年第3期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发 篇13

宋文华

1(1吉林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教师138005)

摘要:目前,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使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职业教育内涵及性质的确定为高职教育的发展确定了方向。而具体的教学管理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不仅可以从现代的教育理论中学习,同样,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德育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其教学原则都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改革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高职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决定中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些教育政策的发布与实施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

但是,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学科专业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教学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与教学目标要求不相匹配,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各个层次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广泛的影响。很多教育思想在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后,精华部分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在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过程中,研究、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使我们在研究各种流派的教学观点中得以启示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创新型人才

孔子要求其弟子做学问要“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温故”“告往”即旧的知识、经历,“知新”“来者”即尚未了结的事物,即知识的创新。这两句话不仅说明,新知与旧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了解掌握新知也就必须将它和旧知联系起来,同时也提出了通过旧知掌握新知的创新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通过积极地思维形成创造性的认识。孔子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对遇到的问题要接连不断的追问“如知何”?通过这样不断地追问,不仅可以穷追事理,使认识得到深化,而且能够在积极地思考中产生创建。在教学中,如果学生问题提得好,研究的深入,孔子就会高兴地大加赞赏。再者孔子有:“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的论断。当时《诗经》在外交及正式场合是有着重要作用的,人们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和意图。孔子说,如果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不能在外交活动等时发挥作用,遇到问题时不能加以处理,那又有什么用呢?可见孔夫子并不是死读书的人,他是强调学以致用的。孔子周游列国,要传播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思想其实是有着很强的功用性的。理论要与实际相联系,知识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转换,学生在读书的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国事,天下事,要有积极的入世思想以及对于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争取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力,以服务于社会。虽然当时孔子的所有教育目的都体现在“学而优则仕”这样的从政思想,也没有明确提出创新概念,但是这些思想都说明了孔子对知识的社会现实意义的理解。

谈到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同样要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训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为今后走向社会作好准备,打好基础。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终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所以,各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不能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政策与时间上要给与大力的支持。这也是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对象的广泛性——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即 “任何人我都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没有类别之差。”“。体现了孔子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任何教育类型都要求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可以归结为对人是什么的认识不同。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存在差别为前提的,而且“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在这个前提下他把人分为仁人、君子、小人等。但是这种差别也是人为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这从他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有教无类的原则可以看出。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教育平等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无论教育对象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都享有充分的受教育权。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绝大多数还规范在高中毕业生中,有教无类的价值观念希望我们在高职教育中打破这样一种规矩,对教育对象更多一些人文关怀。

再者,有教无类也给我们一种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那么在高职教育中,就要给学生创造这样一种可以继续学习的基础,同时课程体系的规划也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在学习空间。在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给他们留下一些行业内的可行的带有必须自己去探索的大问题,让学生在从业后自主学习。

高职教育的对象,在以前的教育教学阶段,按照传统的评价标准,都不能算作优秀的学生,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班级授课制和讲授法教学方式都不能使他们的大脑思维走进课堂,多数处于“人在曹营心在汉”结果。作为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就是一个关键。开始就把他们看做不可救药,就不可能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结果也必然引起不良的教育结果。所以首先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可教之才。但是这里也必须避免对“有教无类”的一种误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运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教法、同样的要求进行教育”。总结说就是“教学无类亦有类”。因为学生的知识起点可能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程度、教学方法就要区别对待。这在下面的教学原则重要进一步讨论。

作为教师,忽略学生的贫富、生地、出身容易,而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的优秀水平就不是很容易了。而且我们应该思考他们高中以前教育失败的归因,从中吸取教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关于孔子德育思想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要求学生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凭,活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上述道、德、仁、艺、文、行、忠、信、诗、礼、乐都各有其丰富的内涵,其中的道、德、仁、行、忠、信、礼等都属于人格教育的范畴,艺、诗、乐等属于知识、技艺的范畴。这是孔子为了实现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为学生规定的非常广泛的教育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培养放在第一位,力求把学生塑造成为品格高尚的正人君子、志士仁人,以担当治国重任。

我们培养的是参加未来建设的一线高技能人才,道德水平将决定他将来成就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从业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德育工作的成败将决定教育工作的成败,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未来的发展。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使他们在工作中以客观积极的态度对待所遇到的问题。换句话说,教育的产品将决定其他生产产品的质量。

四、孔子的教学内容——六艺皆精

孔子教育不仅力求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同时也注重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要求学生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凭,活动于六艺。上面提到道、德、仁、艺、文、行、忠、信、诗、礼、乐都在孔子的教育计划中,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想把学生培养成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君子不器”,一个人不能象某种器物那样只有一种作用、一种功能,而要具有多种技艺。

就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是近几年教育改革的话题。除专业技能的培养外,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应不应该纳入教学计划且不深谈,而高职教育要求学生要有一技之长还是应该注重教育个体的“通才培养”还尚有争议。况且由于目前国内好多高职教育一方面是一些中等职业院校的转型产品,一方面是普通高等教育附加产品,所以在教学中真正能够做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能够普及。一方面是教学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是,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观念问题与实践指导能力是否充足的问题。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要从“一技之长的专才向一专多能的通才转变“。这种通才在于知识基础宽,知识融通、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强。高职教育改革的目的和中心要始终定位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学会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引导方法,花大力气把握学生“愤和悱”的时间和尺度,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学过的知识,从而举一反三,成为创新人才,同时调动学生“欲罢不能”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引向获得知识之路,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教学改革中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也要符合这种通才培养的要求,夯实并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在此基础上突出一种技能的培养。就某一专业来讲,教育对象的可从业范围可宽可窄。就畜牧兽医专业来讲,学生可以从事各种家畜、家禽、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工作,那么这就可以涉及10几个方向;还可以从事兽医的工作,这又涉及到大动物兽医师、宠物医师、实验室化验员、特殊诊疗技术人员;还可以从事销售工作,涉及兽药销售、饲料销售、饲养动物销售、动物产品销售;近十几年新型的宠物行业不仅仅促进宠物诊疗工作的发展,同时,宠物饲养、宠物驯养、宠物美容、宠物食品各种相关行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焊接技术可从事的行业就相对要少一些。那么,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课程体系的如何构建?采用传统的“一锅出”教学模式还是采用灵活的模块式教学?教学班的设置大还是小?课程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还是由校方统一构建?上述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四、孔子的教学原则

第一,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才智、性格、特点等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对中等以上才智的学生,可以给他讲授比较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才智的学生,则不宜讲授高深的学问。子路问:“听到的事情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了就去做吧。”公西华对老师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表示疑惑不解。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说冉求这个人胆小,遇事容易退缩,所以要鼓励他立刻大胆去做。而子路好勇过人,勇有余而谋不足,所以我要给他降一下温,让他头脑冷静一点。这是孔子中庸思想在教学原则方面的具体体现。集体上课使得我们的教育方式显得僵化。但是,孔子的这一例子,告诉我们,在对待我们的学生时,要注意确定不同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学生起点不同,个性差异也较大,这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加以考虑。这里的起点要包括学生的智能起点,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只一味的强调学生的课业知识差异,不能够考虑到学生性格、心理状况,也是教育失败的一种。因材施教,也就是要考虑到“教有类”,即便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高中毕业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一刀切,更何况有些院校的学生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年级学生的起点还存在差异,比如有的学校个别专业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的学生、和未进入分数线的落榜生,如果把他们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显然不合适,即便这种多渠道办学和统一上课可以体现“有教无类”,但是,那也只不过是对“有教无类”的一种误解。在教学中一定要区别对待。

第二,启发诱导。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到他苦思冥想还不能理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怎么也说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告诉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却不能推知几个方面的知识,就不要再教了。如果不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一味“填鸭式”地“满堂灌”,不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孔子思想中还有这样的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君子知道教育成功的原因,也明白教育失败的道理,这样就可以做教师了。高明的教师,以晓喻为主,对学生善于启发诱导。引导而不强逼,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灌输。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就会融洽。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容易主动而充分发展。启发而不灌输,学生就能用心思考。善于引导、鼓励、启发,使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是优秀的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惯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启发式教学的设计思路一直是也应该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相对于孔子教学含量和教学任务,我们要多很多,如何探讨启发式教学应用还是一个很深的课题。

第三:长善救失

《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或者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或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都在于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之上,没有正确开发思维。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这段话信息量非常大:先当学生,才能当先生;教是为了学;教者必须知学,才能教;教学的进度,既是教的进度,也是学的进度;多了,可能是积极性高,利于“博”,但容易食而不化;少了,可能专心致志,利于“专”,但效率又太低;难度小,利于培养信心,但难以深刻;畏难不进,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常是学习的积极性出了问题。把握好这个度,实在不易。在个别化教学的环境下,教学的进度是因人制宜的。但真正的恰到好处并不易。在班级授课制的状况下,把握好这个度,在客观上更有其难度。在大的格局上,我们应当探索分层教学的问题。人是个性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认识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切实的需要。要长善救失,必须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要避免对学生要求过高,看学生浑身都是毛病,而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判断的错位,常常导致教育的混乱。在进入高职以前的所有教育过程中,或许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初中都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孩子,而进入高中之后的教育就可能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了。我们正式在已经失败的教育基础上重新构建这些孩子的人生之塔,还遵循老路子,那么明显会延续这种教育的失败,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教育职能。既然能够了解了我们学生的四种学习毛病,就应该及时的给予纠正。所以要做到长善救失,这是对我们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教育原则。

孔子的教学思想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更多,在我们向外界大量汲取先进经验的同时,重新研究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同样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也许,就我们民族的教育来讲,其中的教育思想精华更有利于根据我们的国情和传统教育特点实施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孔子思想,2、潘俊杰, 雷怡, 刘月飞.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高教改革的启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6(1).3、吴小清.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借鉴作用初探[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4.4、王标.孔子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现代意义[J].科技信息, 2009,(18).5、张思坚.孔子教育思想对高校教育改革的作用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

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4).6、陶静.孔子教育思想在新时期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应用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7、刘云汉.孔子教育思想的主旨:德以育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5.8、吉爱明,丁泗.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维普资讯http:///

作者介绍:

上一篇:凸显课程标准理念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论文下一篇:学习两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