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设计UI图标设计初阶要先型

2024-08-28

UI设计UI图标设计初阶要先型(精选3篇)

UI设计UI图标设计初阶要先型 篇1

UI最重要组建之一就是图标,随着扁平化设计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注重图标的简洁与寓意表达,平面图标已占主导地位,每位设计师所处的阶段所关注的要点是不一样的,我把图标设计分为2个阶段–初阶与高阶,这样分是为了有步骤性的学习和进阶的加强,当然,能人的话一步到位,对于新人来讲会较难,需要实际工作中辅导与自己经验总结。我不会华丽高大尚的语言,但是我可以分享一些实实在在的基础方法,也是这几年会给带的学生反复必讲的入门辅导,有自己成熟方法表达的设计师可忽略这里,这里先说初阶的设计关键要点。

【一】概念类别

扁平化图标大部分无非就是剪影表现,而这里为什么重点是讲图标的形状设计,而非色彩,因为一切先有形才考虑下一步。形不好再怎么营造整体风格都白费力,好比建筑造型与装修的关系,而色彩等营造的风格都可另起文章分析 。图标造型表现上无非就是典型的2种:面与线 。运用这两种基础元素去造型也可以进行多种组合不同的表现 。组合造型一般有单体造型、多个元素组合造型,线与面之间的独立与结合的变化。

l 简化的微写实图标

这类通常是彩色一体表现,造型和组合上较写实,不是纯剪影,是写实过渡来的简化,又接近剪影,扁平简化设计,这里主要是利用面和颜色来进行造型的设计。质感风格上也有6种(已有人分析),大概是纯平面、折叠、轻质感、折纸风、长投影、微立体。这种相对剪影的好画很多,也更加容易塑造风格,更多是在色彩上有得发挥和考究,用在界面里也是最为突出的。最近还非常流行用色块来进行二维、三维的装饰表达,叫所谓的“低面建模”,感兴趣的去搜一下。

上面提到的元素组合,比如下图这个图标目前是2个元素–信封加信纸,如果还要再加什么功能状态示意,最多在右上角加个很小的消息提醒。因为元素越多越复杂,所表达的含义也就越多,同时也会影响造型的调动。不管多少个元素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对象,其他为辅助图形,在塑形大小复杂度上有区别。

1.1本文半原创图例

l. 剪影的正负形图标

这类通常是单色表现,当然也有综合彩色的。其更加简洁抽象, 言简意赅,高度提炼精华,讲究表象意境,具有理解的门槛。所以这才是最难设计的一关。非常考究设计的理性与感性之间在功能传达上的逻辑思维。也是UI界所谓现代极简主义的代表,注意,没把握好就会变得很“空虚”,把握好了就是时尚的feel啦~

负形图标是以线绘制的图形,高度的轮廓概括,就跟画骨骼一样的要求精准到位,也叫线形图标。负形剪影是所有图标中最讲究也最难表达型的一种风格,如果画不好就很容易俗气和简陋。

正形图标是以面绘制的图形,也有和线综合表现情况,自己根据需要进行创造变化吧。通常与负形图标之间做当前状态的转换,手机tab上最常见,如ios7。

优点:简洁清新优雅;极具现代感(虽然远古时代就有高度概括的符号表达,这里指的范围是互联网上的全新应用);具有设计与涵义综合的拓展性;还可以完成一些抽象词汇的图形传达。

1.2本文原创图例

图标为上传到云端的之意,这里的主对象是云,所以箭头和云的比例是不同的,上传箭头是辅助图形。了解界定多元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就能够把握一个整体的造型走向。典型的基础表现就是上面两种,然后在实际绘制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设计来进行融合,可以得出更加丰富的表现。

【二】设计技法要点1、关键节点绘制法

拟物化设计就是尽可能的绘制繁琐细节,追求丰富和相似度。而剪影图标则是相反,以简练为绘制手段。但是细节就没有吗,不是的,而是更加谨慎认真的注重每一笔,且越来越优雅。这里举例剪影图标绘制方法技巧,3步骤可以搞定,看似又简单又难,简单的是只是绘制参照物轮廓,保留基础识别性,步骤很少;难的是这调整的过程与产品环境的融合性,易用性,还有你自己的创意想法。说简单点就是去繁择简并经过思考改造过的设计过程。而最基本的最需要犀利眼神抓准的是造型的关键节点,雏形出来后再根据想法调整。

l.提炼精华勾勒轮廓

通常在绘制已有参照物的基础上去设计一个图标,可以根据你喜欢的造型参照物去进行分析,先抓取到参照物的关键节点,几何绘制出来一个相似的基本图形。

2.调整线锋优雅得体

基础雏形出来后就开始加入自己的想法调整线锋,线条走向决定造型。这个时候就得要调多几个版本了。设计师的处女座精细和纠结情结就在这里洒汗了,不断调整对比,挑选出一个最优再进行下一步。

3.增特有细节出风格

最后一步的塑形,就是画龙点睛!造型的特点就在这一步去完成,

2.1 本文原创图例

对于新老设计师来说,这样的方法都是比较可取好用的,交互设计师也可以这样快速入门哦亲!尤其是第一步骤,能否非常快速的出雏形。下面是其他案例的设计方法欣赏,跟我上面总结的一样道理。

2.2图例来源于Digial Art

2.3图例来源于iconwerk

2、精致的基础要素

精致即精细极致。看似简单的图标其实并不是随便了事,但知道了这些基本要素你就可以完成一个合格的图标了。好的图标是谨慎认真的注重每一笔每一像素每一矢量锚点的,尽可能的往精美优雅的方向努力吧骚年~

1.犀利清晰

需要锻炼厉害的眼睛,使出你的火眼金星捕捉每个像素之差,像素满格才能清晰的呈现,细分出来通常会遇到以下3种情况,这也是最影响图标基本质量的问题点。

1)轮廓发虚

图标一定要用矢量绘制,但是新手很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图标模糊的问题,也不清楚为何会这样。其实就是矢量边缘模糊产生的问题,也是个人绘制的不良习惯造成。避免这个问题,必须在100%画布上绘制图形,而且不能直接推动图标放大缩小,即使这样改变大小了也要放大画布调整路径的锚点,反复查看及校正是否对齐1px网格,而不是0.1~0.9px,正是不满1px格才会生产虚线。而圆形的绘制保证十字架4个边缘点对准就可以了。

2.4本文原创图例

2)斜形发虚

斜线也是会有模糊与精致之分的,不仔细对比其实是比较难看到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会碰到图形进行倾斜效果时是有锯齿的,那就是角度的处理问题了,自己进行多角度对比下试试,会发现哪一个角度最清晰。也可以将图层进行双层叠加,会非常犀利哦~

2.5本文原创图例

3)像素不够或多余

看下来都是像素发虚与清晰的原因都是一样的,下面这个例子是箭头在小尺寸情况下可点阵矢量像素绘制,如果是大尺寸(如上面最大的箭头示例)可以直接钢笔绘制。

2.6本文原创图例

总结一下上面的处理方法,坚持最少发虚原则:

2.7本文原创图例

2. 比例协调

图形内部结构要注意元素构成之间的比例,有黄金比例分割也有感性的平衡方法。严谨的图标比例可参照苹果IOS图标规范案例,打好内部统一结构线进行图形绘制和比例分配。

2.8来自苹果图标及来自Seevi Kargwal图例

如果头眼昏花嫌麻烦,也可靠经验感觉快速完成一个具有平衡感的图标。

2.9本文原创图例

3. 视差平衡

同一个尺寸规格,但根据不同形状的图标,会导致面积占比引起的视差大小不同,但要在参考尺寸范围内绘制进行调整。以下图标示例都是撑满方框边缘绘制,按道理这好像是准确的,但由于人的肉眼会有视差问题,所以做的设计就要暂时抛开科学,以人的真实情况去判断再调整。

2.10本文原创图例

【三】系列成型图标

能够熟悉掌握完以上基础要素,恭喜你可以大胆的去创造系列图标了,当个数图标设计确定好后,接力的图标必须延展其风格设定:造型规则、样式、细节特征等要素统一设计–繁衍具同视觉与内在含义属性的图标。

3.1图例来源于iconwerk

Ps:我非常欣赏iconwerk的图标设计,只因我在5年前发现他的剪影图标作品一直到现在都是那么爱。传送门:iconwerk.de/iconwerk10/

3.2本文原创图例

3.3图例来源于Yorlmar Campos

3.4图例忘记来源于哪位设计师了

3.5图例来源于Jee

【结尾】

UI设计UI图标设计初阶要先型 篇2

1、UI、GUI与UE

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s),简称UI,是指使用者与物的连接空间,是为解决人机交互问题而产生的概念。用户界面设计师一个复杂且跨越多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工程。其中心理学、设计需、语言学等都在其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用户图形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简称GUI,是指采用图形方式显示的计算机操作用户界面。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X或UE)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因为它是纯主观的,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个体差异也决定了每个用户的真实体验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全模拟或再现的。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的实验来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技术创新形态正在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越来越得到重视。[1]

2、APP图标设计发展过程

首先,手机APP图标设计的发展是根据手机硬件设备及显示性能的发展而变化的。以苹果手机i Phone为例,i Phone1到i Phone3的分辨率都是480像素×320像素,而i Phone4则将分辨率升级到了960像素×640像素,而后i Phone5、i Phone6等版本的苹果手机都将其分辨率做了相应的调整。根据此项调整,各个手机软件的图标都需要进行调整。分辨率的提高给了图标设计更广阔的空间,使图标设计呈现出的效果可以更加细腻。

其次,根据受众的审美需求,老旧的手机软件的图标设计大多是点阵化、像素化的,甚至是单色的。在这样的硬件条件下,设计师的发挥余地有限,只能选择简单的图标样式进行设计。随着彩色屏幕硬件技术的发展,图标设计有了更加写实的条件。同时,根据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看腻了的简单点阵化像素组成的图标,写实化的图标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随着微软windows8系统的推出,其扁平化的metro设计风格也得到推广。这为沉寂多年的界面设计风格带来了一阵春风。扁平化的设计风格特点非常明显,首先就是直接、快速的把想要传达的信息传递出来,减少了认知的障碍。其次,扁平化设计的可以适应不同分辨率的显示,减少了大量的工作量。

3、APP图标设计与标志设计的异同

手机软件的图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款软件的标志,那么首先它就需要遵从标志设计的特点。准确的传达软件的功能信息,显示软件的名称,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与表达力,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从这些方面来看,一款图标的设计,要尽可能的总结与提炼一款软件的基本文字信息与图形信息,用于此图标。那么写实风格在图标设计的初始阶段具有写实风格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写实风格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受众可以很准确的记住此款软件的用途。

与此同时,手机软件图标对于印刷和立体制作等局限可以少考虑甚至不考虑。在各种制作限制很少的情况下,图标的设计风格就会非常丰富。可以是写实风格的,具有很强的质感、丰富的阴影效果等,也可以是扁平化的设计,轻渐变,反白的图形轮廓等等。每一种风格都可以顺利的在显示屏幕上进行显示。这就与普通标志设计有了区别。

手机软件的图标随着手机硬件的发展,可以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大,甚至产生动态图标。在此基础上,随着软件版本更新与迭代,以及软件厂商对此款软件的定位的改变,都会迅速的反映在图标的设计风格上。所以手机软件的图标更新非常迅速。而普通标志设计,因为修改之后应用的成本较高,以及对企业形象保持统一的要求,其更新速度相对较慢。这也是手机软件图标和普通标志设计非常不同的一点。

二、APP图标设计的风格

1、写实风格

写实风格图标一度是手机软件的潮流,有些设计把写实作为自己设计的方向。在设计的过程中忽略像素的局限,在1024像素的基础上甚至更大像素的基础上进行写实创作,然后直接作为手机软件图标。当然,有些图标设计并不是超写实,而是经过简单抽象的写实。

写实图标重视质感的表达、重视丰富的阴影、重视强烈的立体感。在此基础上,一度让写实风格的图标设计成为软件图标设计风格的主流。

图1为iconfactory公司早期为windows系统下的播放器进行的设计。其超写实的风格非常明显,金属质感鲜明,阴影与高光大量应用。在图标设计还不被大众发觉其设计重要性的时候,超写实风格以其复杂的风格特点征服了大量的受众。

但写实风格图标的缺点非常明显,就是其设计工作量非常大。在固定分辨率下的情况下,是可以实行的。但随着手机的分辨率的迭代,图标设计对分辨率要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分辨率下的图标显示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对写实图标需要进行细节的调整,使其在每一个分辨率下都能有好的显示效果。这样就大量增加了设计师的工作量。

2、扁平化风格

扁平化概念的核心意义是:去除冗余、厚重和繁杂的装饰效果。而具体表现在去掉了多余的透视、纹理、渐变以及能做出3D效果的元素,这样可以让“信息”本身重新作为核心被凸显出来。同时在设计元素上,则强调了抽象、极简和符号化。[2]

扁平化设计较为有影响力的作品有windows phone7与windows8系统的界面设计。这种风格减去了所有装饰化的设计元素,只保留纯色底色与白色剪影图形。在信息的传递方面非常有优势。同时在风格上,和以往的图标设计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差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纯平面的设计风格使图标在各种分辨率下都能达到很好的显示效果,这可谓是扁平化设计风格最大的优势。这种风格的图标在软件迭代的过程中,图标更新的成本相对较低。

图2为微软的metro扁平化设计风格。当然,扁平化设计风格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即设计风格过于冷漠,不能打动消费者,过于重视功能,变丧失了设计的情感。

3、轻写实风格

经过写实风格与扁平化的设计风格的洗礼,图标设计的风格出现了趋于中和的轻写实。这种风格在锤子手机的smartisan os系统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图3)。轻写实风格即去除了强烈的写实风格的特点。不强调真实的质感与阴影的塑造,也不强调过分的立体感与空间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图标过分复杂之后产生的不同分辨率下的图标调整的大工作量。

同时轻写实风格也避免了扁平化图标的过于冷漠的设计风格。在过分写实与过分简化之间,找到了一条中和之路。

三、APP图标设计风格未来的发展趋势

手机软件图标的设计风格发展至今,依然是顺着历史的节奏在变化。只要我们站在一定高度,就可以一窥其中门径。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形成之前,世界各国对设计的风格都有探索,大都停留在恢复旧式的设计风格,或像自然学习等方面。其设计方法基本是学习传统设计手法中的因素,或借鉴自然,或借鉴日本浮世绘的元素等。

当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时候,实用主义变成大家共同的认知。当然,现代主义设计这种以功能为宗旨的设计风格,在经过轰轰烈烈的发展之后,依然形成了一种故意的风格。当人们受够了过于冷漠的设计,又开始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尝试。即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改良或破坏。有的设计师开始走向传统与繁复。有的设计师走向极简。更有设计师开始中和其中的优点,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进行改良。

这种设计的发展方式像极了现在图标设计风格发展的趋势,现在我们经过了写实的风格,迎来了扁平化的设计风格。但当受众希望打破这种冷漠的设计风格,需要个性化与不同的时候,扁平化的设计必然受到巨大的挑战。所以现在UI设计师在基于软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开始转战各种设计风格。但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不管何种风格,适合一款APP的图标,才能被称为合格的图标。

参考文献

[1]赵大羽,关东升,《清华交互设计丛书·智捷课堂经典·交互设计的艺术:iO S 7拟物化到扁平化革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UI设计UI图标设计初阶要先型 篇3

隐喻作为一种主流的设计方式广泛运用在界面设计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GUI的创造,经典的例子便是桌面、文件夹、垃圾桶……这些老生常谈概念。因为源于真实生活,隐喻的天然优势便是利用熟悉感帮助用户理解和上手,并带来亲切感。虽然常被简单地认为是模拟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外观(即拟物),但隐喻其实是一个综合的手段:包括视觉层面的拟物;行为的模拟(常利用动画效果加强);以及对整体概念的利用。

拟物与行为隐喻

众所周知,苹果已经将拟物设计演绎得炉火纯青。先不说Mac OS X上各种材质和复杂光影的写实图标,在iOS 6上滑竿的金属圆形按钮不仅模仿了金属纹理,倾斜手机时还会像真的金属一样改变光泽的角度。苹果的拟物已经达到了对细节的精确追求,暂且不论这种极致求真的细节对体验的提升到底有多大意义,但它符合苹果所追求的品牌视觉风格。在一个追求真实的原则下,任何对真实细节的提升都是值得钦佩赞许的。

行为的隐喻同样来自真实世界,但不像拟物那样显而易见,它伴随着操作发生,自然而然。另外,有些网站的内容在阅读时,篇幅达到一定程度,滚动条往下翻滚就会在旁边出现剩余篇幅的气泡提示。告知用户余下的内容还有多少字,预估还剩下多少阅读时间等,这就非常符合生活习惯,与之类似的还有Kindle底部的阅读提示。

相较于苹果的Skeuomorphs(拟物形),Metro设计原则坚持极简、内容优先,强调排版、动态和真实的数字场景,与之产生的设计语言延伸到视觉风格便是不再利用Skeuomorphs,取而代之的是高度抽象的视觉符号和一再强调的信息,这无疑是一个显眼的革新(当然Metro的革新远不止于表面)。

那么真实的数字场景是否与隐喻不再关联呢?回想一下Windows 8的边缘交互支持上下左右滑动手势,在真实世界中人们在一个工作台上就可以完成多项工作,所需要的东西顺手撷来而并非只能在卧室看书或只能在书房写信。由此可见,如果要完全脱离真实世界,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并不现实。事实上,数字时代的隐喻更为深入和抽象,体现在行为、逻辑,甚至世界观,所以才有真实这个前缀。当然深入到一定程度把它们称之为隐喻并非那么合适了,但的确曾是以隐喻为起点的。

微软的Metro一再强调信息,它们才是用户关注的内容。因此界面中省去了一些控件代替以手势响应,而不能省略性地采用抽象符号。与之相反,传统的系统和应用常会有一个容器包裹在信息之外,镶嵌其间的控件图标在视觉上做了不同程度的刻画。于是在新旧观念的冲击下,信息之外的部分便开始暧昧不清了。

回归之前所提,关于内容本身如何界定还是一个问题。Metro认为信息才是内容,其沉浸式是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中。而在传统的界面中我们可以认为那些承载信息的容器环境也是内容的一部分。因此,iOS的沉浸感强调的是整体氛围的融合。

这样看来,信息之外的内容并非纯装饰。不过随之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效率与风格。纯信息的展示更为高效,帮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和海量的信息中更快得达成目的,是工具化的。而对于环境的渲染更适合调动情绪或者传达某种生活的态度,例如游戏界面。而在更多的实际运用中,设计上常会有各种折衷。至于风格,则属于审美的范畴而并非道德。审美涉及到品位,因人而异,并且总是与时代和历史相关。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将GUI产生之前比作原始时代,那么拟物和Skeuomorphs更像是古典时期,也难怪有人说Metro是交互设计的包豪斯运动。不过历史总是螺旋前进而非简单直线,就算“大势已去”,也总会存在各种回潮。回想我们现在所处的语境,也许各取所长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微质感的应用与权衡

提出微质感的概念便是这种在效率和风格之间的权衡。所谓的微质感是区别于Skeuomorphs的超质感和 Metro高度抽象化之间的中间层次。“微”可以理解为微弱微小,微乎其微。微本身是一种可选的程度而非定量。但这个程度并不宽广,否则就失去了个性和品牌意义。

微意味着用尽可能少地添加达到目的,质感具有隐喻的意味。也就是说灵活运用一点隐喻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泛滥。这有点类似深泽直人说的“这样就好”。

超质感的拟物图像更像是一件艺术作品,它属于图像信息的范畴,却不是十分适合当作图标或控件。Pixelmator的功能图标做了相当程度的精简,但还是保留并强化了来自真实世界的光影材质,它们看上去闪亮簇新。谷歌Chrome商店中的系列应用图标则非常收敛,利用必要的符号传达含义,点到为止,唯一一处额外添加的那块阴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去之则嫌少,添之又嫌多”的状态在实际使用中也随处可见,例如Chrome商店中的谷歌地图,去除了地图细节后,虽然地标还是能够清晰辨识,但这种减法使得地图变得有些匪夷所思。因为扩散了它的指涉范围,使其看上去像一个奇怪的方块,还不如去掉更好。另外,去除投影并不影响其传达含义,但是这样的图像比具备阴影的状态缺少“张力”。从格式塔视知觉理论来看,无投影的图标虽然更符合一个好的完形(更加对称),但却不能引起“力的紧张”。因为接近完形却又有一些破坏的图形暗示着好的形,从而能引发人们去纠正其不完美的形式而达到完美的状态。这种紧张的过程意味着更多审美趣味,当然也取决于受众的审美层次。

由此可见,微质感具备的这种克制性效率充满了“节俭”的品德,因为克制要求对细节反复斟酌。换言之,当细节减少到个位数时,那么就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得更全面。从宏观上看,微质感的精简也是一种劳动力的解放,节约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去创作信息本身。

微质感的应用需要遵循少量精炼的原则,在合适和重要的区域添加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Google Reader界面中的滚动导航部分,会出现阴影的效果,上方的节点隐匿在订阅按钮之下。但是滚动正文部分,滚动内容直接消失在工具栏之后并没有出现阴影。细想这种“不统一”也自有其道理,因为订阅按钮与导航原本只是通过间距排列并且宽度不一,出现阴影能够比较好地暗示虚拟空间的延伸。但是阅读区域与顶部的工具栏通过线已经做了明显分割,而且工具栏和Logo结合贯穿上方,阅读区域在滚动过程中直接消失在工具栏下方也比较自然清楚。如果再添加阴影则显得比较“重”,因为界面有两个明显的层叠,并且这种感受会随着自适应屏幕的变宽而更明显。

这种权衡需要从整体考虑。在极简的界面中,按钮的微量光影、空间层叠产生的微弱阴影都会凸显而发挥作用。如果整体环境并没有那么轻量,那么相应的控件则需要加重质感才能匹配。层层叠加到一定程度后,也就不存在“微”了。

对比来说,Google Analytics界面相比Google Reader用了更多的线,营造了更厚的块面感;因此,Google Analytics的导航用了更明显的渐变,而在Google Reader上并不需要这样的程度。分析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两者的信息复杂程度不同,另一部分则是风格问题了。而本文微质感提倡的“尽可能少”的原则,相较于Google Analytics则会偏向Google Reader的风格。

所以说,微质感的权衡需要先考虑全局再雕琢细节。微质感更适合简洁原则下的设计,更适合工具型的产品界面。

微质感“华丽”背后的功能

关于功能,则可以利用微质感区分不同的信息模块、暗示某种操作、营造虚拟空间、突出当前重点等。

首先,要营造信息模块的归属感。避免通过直接排版进行信息归属;要所有信息更像是处于一个整体,归属更清晰,操作响应区域更广。相较于图像信息,数字信息的模块只需要空间感的区隔便可以体现归属感。注重信息层次的对比并配合信息视觉化图形更直观地展示。

其次,要遵循自然的逻辑,比如时间、地点等。有些应用适合24小时制(例如计时软件),但有些应用适合AM/PM小时制(例如记事软件)。而对于微质感拟物化设计来说,遵循自然逻辑的优势在地域选择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地域的分类如果单单按照名称划分,除了直辖市、省会之外很难按照一个特定的逻辑划分,在需要寻找特定的省份时就会很不方便,通过拟物化用更自然的逻辑(比如地图形式)去展现各地域模块就会一目了然。

最后是动态过渡。随着动态的转场过渡越来越多地运用,常配合手势使隐喻更为深入和自然,同时也倾向于将信息扁平化。衡量动画的标准之一是流畅和自然,不过动画的灵活程度和幅度也是需要把控的细节之一。渐隐渐现相对于变形和三维翻转比较轻量;同样是移动,时间、速度、加速度、距离的不同组合造成的心理感受也会大不一样。可以理解的是,在能够彰显品牌特征或者特色的功能细节上,动画可以用一些更为个性和突出的效果;而在一些常见的转场过渡和频繁的操作上,采用一些基础和低调的动画更为合理。一个应用上如果动画的数量、幅度和频率不加以限制,则会受到类似静态界面的视觉噪声带来的干扰。

提到质感,我们脑海中总是出现那些金属的光泽、反光的亚克力,还有LED光效等。这些数字产品的外观和材质可以带来“高科技”感受,但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风格也会慢慢变化。如今,黑暗冰冷的金属风格已经不再代表所有的高科技,人们更向往自然和真切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新鲜风格不断涌现。虽然往昔的主流功不可没,但是当我们需要创造特有的品牌形象去满足不同人群时,不妨换种思路,从平面、印刷和绘画等领域借鉴,去挖掘更多灵感。

这不仅仅体现在界面风格和控组件上,对于推广类的信息传达也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例如,广告营销的视觉传达常常借助场景和气氛的塑造。以“轻氛围、重创意”来塑造整体的品牌形象可以与竞品很好的区分开,在抛去了营造场景的各种元素之后,直接利用单一素材的图像特性去传达品牌概念更独特有力。

“微质感”的概念其实并不能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因为它包含了一定的历史语境。希望通过“微质感”的案例,可以深入思考去挖掘自身的品牌个性,引发更有价值的设计思维和产品体现。

上一篇:成长中的伤痛作文下一篇:装修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