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力在哪里》说课稿

2024-09-11

科学《力在哪里》说课稿(共11篇)

科学《力在哪里》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简析: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同学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和“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力是无形的,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有些笼统,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和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我调整了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同学对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从而发现力的存在,然后组织同学运用一组资料进行有关力的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整理和分析认识到“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和“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这局部是引导同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对这个实验的设计与控制是本课的难点。接着,再引导同学通过科学游戏加深对力的了解,体验力的基本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对力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它包括,培养同学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同学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同学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和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同学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和方向。

3、让同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的分组实验资料有:篮球、弹珠、磁铁小车、气球,棋子和打靶纸,实验记录卡。

这些资料看似杂乱无章,但却与本课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这四种资料都能协助同学体会到各种力的存在、力发生的效果和力的要素。其中,同学可通过拍、踢、滚、推、抛、压等方式来玩篮球,从中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也渗透了推力、弹力、和重力的知识;在玩弹珠和磁铁小车的过程中同学能体会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不同的是弹珠间的碰撞是一种外力,而磁铁间的吸引则是一种内力;气球可吹、可拉、可拍,能很好地协助同学体会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同时也渗透了压力、弹力和反冲力。

四、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规范》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游戏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开课时,我就组织同学两人一组,玩顶腰游戏,然后谈一谈游戏感受,让同学体会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力在哪里。

紧接着,请同学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有力的存在?同学可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已见。

(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

1、分组实验。

“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因此,在同学结合生活经验找到力之后,我出示了一组实验资料,并组织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从实验中发现力的有关信息。各小组依照这样几个步骤来探究:(1)选出小小记录员;(2)商量玩法,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3)动手实验,收集信息;(4)用自身善长的方式填写实验记录单。

2、分组收拾资料,整理信息。

在同学完成实验后,我先要求同学30秒迅速收拾资料,注意培养同学良好的实验习惯。然后给时间同学在组内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实验记录单,回顾游戏过程,梳理实验现象,最后将记录单张贴到黑板上。

3、全班交流,收集整理信息。

贴完后,再请各组代表根据实验记录单来汇报交流。

在同学汇报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战略一:一开始,同学一般会按自身的思路无序地描述实验现象,那么我会引导同学依照玩资料的顺序来依次描述,先完整地描述完一种资料的玩法和看到的`现象,再介绍第二种,这样就能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描述各种实验现象了。

战略二:同学对实验现象的描述经常带有自身生活化的语言,而不能科学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和时对发言准确、有条理的同学进行鼓励,适时点拨、提炼新知,激励其他人认真倾听 “取人之长”,逐步培养同学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在充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我引导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讨论,对组内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各种实验现象中的一起点,然后在空白实验单上记录分类情况,并展示出来。在同学汇报分类结果时,我会请同学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假如同学归类正确,就可能通过分析自身组的分类依据,从而得出这两个的结论,教师有序板书。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由于探究能力有限,同学往往不能有准确的表述,那么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引导,协助同学跳一跳摘到桃子。

同学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出力能让物体运动起来或是停下来,此时同学需要教师协助其认识到:运动和静止都是物体的一种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于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个结论的归纳,我们可以请两个同学在同一个地方拍同一个篮球,引导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拍篮球弹得高些,那个人拍篮球弹得低些,那是因为他们用力的大小不同,还可以从同学的实验记录单中列举几种物体滚动方向不同的情况,从而认识到力有方向,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同学通过观察、类推可以认识到其实众多实验现象中都渗透着力有大小和方向。

5、科学游戏——打靶。

在归纳出力的相关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打靶游戏,让同学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组织同学研讨:如何轻松地移动一个大箱子?目的是为了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发生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发明性地解决问题,为后面各种力的同学作铺垫。

科学《力在哪里》说课稿 篇2

一、创设趣味情境, 初步感受力的存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有学习动力, 为了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我利用了学生喜欢游戏且争强好胜的心理。有趣的扳手腕比赛, 一下子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斗志, 将学生迅速带入力的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受力的存在。我把力比作一个无影无踪的“隐身人”,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 急于想追寻这个“隐身人”的踪影。

二、开展游戏教学, 深入感悟力的特征

受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教学游戏化”思想的启发, 我将主要探究活动过程设计为游戏活动, 整个教学中一共设计安排了破核桃、玩转椅、骑车等八个游戏活动。丰富有趣的游戏不仅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学习, 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实际的小游戏将隐性的力直观形象化, 使学生亲密接触、深刻体验感知到力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 并且在游戏中探究感悟到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等方面的影响, 使得力的特征一览无余。感受力的各方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重点内容, 因此, 游戏活动安排的时间充足, 有效保证了学生充分观察、操作、感悟, 较好地完成了主要教学任务。以学生“做”为中心的游戏化教学, 抓住了学生玩乐心理, 让学生在玩中学, 做中学, 在做中获得进步。

三、借助科学仪器, 自主探究力的大小

对于力的大小的感知, 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中还只是比较模糊粗糙的。知道力有大有小, 并学会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在处理这个教学环节时, 我先利用了拉力器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引导他们在比赛中感受到力有大小, 想要知道力的大小必须借助科学仪器——弹簧秤。接着,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放手让学生在组内动手操作、组间互动交流, 学生在充分合作探究中认识了弹簧秤的结构, 掌握了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自主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下面笔者拿具体案例详细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在游戏教学中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的。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我们首先来个扳手腕比赛, 看看谁的力气大?

(学生活动:先全班同学比赛, 再邀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现场比赛。)

提问:谁赢了?说明了什么?那么力在哪里呢?你们刚才看到力了吗?

谈话:看来“力”是一个“隐身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追踪这个隐身人, 让它现出原形吧!

(二) 探究发现

1.寻找体验力的存在

(1) 破核桃。

谈话:刚才这位同学力气可真大, 老师这里有一个核桃, 我想请这位大力士帮忙将它打开。

(学生活动:破核桃。)

提问:果壳为什么会裂开?是什么使核桃裂开?看到隐身人了吗?

(2) 玩电脑转椅。

(学生活动:请一名学生坐上转椅, 其他学生想办法让他运动起来。)

提问:发现“隐身人”了吗?什么使转椅动起来的?

(3) 骑自行车。

(学生活动:骑车表演。)

提问: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行驶?怎么能拐弯呢?运动中的自行车怎么停下来了?

小结:看来, 力这个“隐身人”无处不在。它无形地悄悄地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和体验它作用在物体上的时候所产生的效果, 我们就能找到它了。

2.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玩小球游戏。)

谈话:你们觉得力这个“隐身人”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隐身人是否真有这些作用?

游戏要求: (1) 使小球滚动起来; (2) 让小球滚得快一点; (3) 让滚动的小球停下来; (4) 让小球拐弯。注意尽量不要让小球滚到地上。

小组讨论交流:分别该怎么做?

(分组活动。)

提问:你觉得力对小球的运动有影响吗?力对小球的运动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小结:看来, 力这个“隐身人”的作用还真不小。它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它能让物体运动起来, 也能使物体停止运动。

3.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 玩布玩具。

提问:这个布玩具什么形状?你们能改变它的形状吗? (学生活动:学生用力捏一捏、压一压布玩具。) 讨论交流:布玩具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玩具的形状发生改变?

(2) 玩橡皮泥。

(学生活动:改变橡皮泥造型。)

提问:朝不同方向用力后, 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力这个隐身人的本领真不小, 他还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 认识力的大小

(1) 玩拉力器。

谈话:这儿有一个拉力器, 看看谁能拉动它?比比谁的力气大?

(学生活动:拉力器比赛。)

谈话:某某没拉开它, 某某拉动它了, 说明什么?

小结:看来力还有大有小。你知道他用了多大的力才拉动它呢?

(2) 认识和使用弹簧秤。

谈话: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 只能利用仪器了, 我们可以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观察弹簧秤了解弹簧秤结构和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使用弹簧秤测量提起一些物体所需要的力, 并填写记录单。小组汇报交流测量情况, 并说说测量中的注意要求。)

(四) 课堂总结

《秋天在哪里》说课稿 篇3

秋天的天空是碧蓝碧蓝的,秋天的田野是金黄金黄的,秋天的枫叶是火红火红的,秋天的大雁是一排一排的。是呀,秋天在小朋友们的眼里是多么美丽!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第一个主题。教材布置了“找秋天”、“秋天的游戏”、“留住秋天”三个活动,共三个课时,我根据同学实际把教材进行了整合,把“找秋天”和“留住秋天”定为第一、二个课时,把“秋天的游戏”放置到本单元第三个主题“秋游去”一起开展。围绕主题,我确定以下几个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2)行为与习惯目标:感受活动、创作的快乐,发展想象力、发明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同学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同学发现秋天,体验秋天;难点是描绘秋天,赞美秋天,让同学真正走进秋天,热爱大自然和生活。

4、活动准备

(1)带领同学在学校里找秋天,安排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在气候和植物的变化、动物活动、人们衣着与活动中寻找秋天,并画或写观察记录。

(2)秋景课件,两棵纸树模型,歌曲《秋天多么美》,剪刀,水彩笔,固体胶、卡纸。

二、教法学法

同学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我结合本地实际和同学生活,设计了“发现秋天”、“留住秋天”、“唱响秋天”三个活动,目的就在于引导同学在自身的真实生活中学会用各种方式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学会在描述、赞美秋天的活动中感受秋天的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学会在观察、探究自然的活动中维护自然、更好地享受生活。

三、活动过程

本课的第一课时,我带领同学到学校中,去寻找秋天,并以画或者记录形式完成收集卡:你发现那些秋天的东西?假如可以带回的话,那请你把它装在塑料袋里。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发现秋天,指导他们去细细观察、发觉。师生一起实实在在走进秋天,感受秋天。并安排小朋友们课后到自身的生活中寻找秋天。这样便为我第二课时的课堂活动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具体论述我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同学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同学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一开始我就播放起轻柔的音乐,通过温馨、动人的秋天枫叶画面,将同学引领走进秋天的课堂,激发同学情感和高涨小朋友的交流的热情。板书课题:秋天在哪里

(二)、融情体验,发现秋天

本环节是在衔接第一课时而设计,也是本课时的重要组成部份,我让同学分小组,把自身收集的“秋天”先到小组里进行交流,达到知识的共享。然后小组派出代表在班上交流。

同学在第一课时收集了资料的基础上,一定会汇报出秋天的树叶变黄了,并落了下来;秋天里的果实幼稚了,有许多好吃的水果、秋天的天气转凉,人们都加厚了衣服,连动物们都忙着储藏粮食,准备要过冬了等许多秋天中的事物或景象。教师除了在用褒扬性的语言肯定这个小朋友观察的细仔,收集信息丰富的同时,还要总结小朋友们是从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气候、秋天的丰收几个方面真实的感知到秋天的。

这里我具体是这样做的:

比方:从落叶、花儿中找到秋天,我就他们拿出收集到的叶子,比较它们的颜色,这里我利用了课件,展示秋天的落叶的迷人景色,让小朋友们陶醉于秋天美丽的色彩中。告诉小朋友们,也正是因为秋天的`美,许多人都选择秋天去旅游,感受大自然的这位伟大的调色师!

比方:从丰收这方面找到秋天的,让他们拿出本地的农产品、水果等实物进行展示,真正的触摸到秋天;感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要顾惜劳动效果和热爱劳动

比方:发现天气转凉的。我就随机采访几个同学,比较他们夏秋两季衣着的不同,引导同学感受秋天天气的凉爽,从气候方面来说明秋天来了。并告诫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不要着凉,不要被秋天伤着!

教师和时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学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只要给同学对与错的判断,更要给予正确的导向,让每个小朋友学会收集信息。恰当的鼓励激发了同学更大的参与积极性。再借助多媒体手段和配以灵活、开放式的处置,真正的让小朋友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

紧接着我又播放课件,展示各地的秋天的美景,提问:看了祖国各地的秋天,你有什么感受?

有小朋友会说:我真想到这些地方去逛一逛。

有小朋友也许会说:秋天又美丽、又好吃、又好玩的季节。

师生一起总结秋天的发现和其特点。由于教师课前带领同学在学校里找秋天时,有机渗透了学法指导,进行了示范。因此同学在自身的实际生活中寻找秋天时,运用了多种方式收集信息,收集的信息也非常丰富。课堂上从生活中常见、同学感兴趣的身边的秋天入手,让同学交流所见所感,很容易发生参与与探究的热情和愿望,也正是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才有体验、有感悟。全面了解到秋天的季节特征,充沛感受到了秋天的美,热爱自然、关爱自然之情油然而生。

(三)、憧憬真情,留住秋天

这里我首先拿出日历,告诉小朋友们到了过了十一月七日冬天就会来临,秋天就会离我们远去,你们舍得让秋天走吗?(非常舍不得)你想用什么方式记住秋天的样子、留住秋天的影子呢?根据你们的生活需要和特长喜好想一想吧。{-中国_www.xxJXSJ.Cn=]

结合同学的特长,让同学分小组去商量自身怎么来留住秋天。并汇报你们留住秋天的方式。依照小朋友们汇报的意见,进行分组来描绘秋天。想用绘画来描述秋天的同学,我们就把黑板当作画纸,把粉笔和你们的双手当画笔,一起绘制一幅美丽的秋景图;(老师在黑板上贴上两棵纸树模型,示意同学可以把剪好的果实和树叶贴到树上)。其他的同学可以自由选择“扮演组”、“饰品组”、“拼盘组”、“叶画组”。

播放轻音乐,同学分组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切一切、摆一摆、编一编。让他们以画画、制作叶画、编儿歌、扮演小动物的动作等方式来记住秋天。教师巡回指导各组学会分工合作,提高操作效率。将叶画、干果项链手链和水果拼盘。然后组织同学分组进行展示交流,并让小朋友们尝一尝记住秋天的味道。

反思:把同学收集的秋天的资料和时用做资料来记住秋天、留住秋天,自然又巧妙。教师适时引导同学联系生活考虑问题,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同学的自主性、发明性得到很大体现。同时也协助同学建立了一种关注生活的态度,认识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是考虑之源、发明之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小组活动中合作交流,相互分享,自主探究,相处十分融洽

(四)、升华情感,唱响秋天

在教师深情的话语中播放歌曲“秋天多么美”。让小朋友们一起拍手唱吧,跳吧!用舞蹈,用歌声来赞美秋天的美!

结束告诉小朋友们:多姿多彩、气候宜人的秋季,正是我们开心玩耍和大饱口福的好时候,让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好好享受生活,尽情地欣赏秋天特有的美景,吃秋天特有的美食,做秋天特有的游戏活动,感受秋天带给我们的乐趣与美丽吧!

这样即在欢快的歌舞中结束了本课时的教学!

结束语:总之,这节课,我以同学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媒体为手段,以体验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充溢激情的话语字字入情,句句含意,使同学感受美的情感被激发,通过亲身体验让小朋友们与秋天对话,打开了小朋友们的心扉,爱美护美、关爱自然之情溢于言表,保护秋天、维护自然之行也一定会在延伸的活动中养成。

《藏在哪里了》说课稿 篇4

本次活动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法猜测法、多媒体手段验证展示法、通过孩子与课件的有效互动从而达成目标。在观察讲述时从故事封面开始,封面上的图片对于孩子理解、讲述故事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小的画面上所有参与游戏的动物朋友都呈现无遗,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熟悉动物的.外形特征。再细看,原来他们正在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来分工。最特别的是大象,它用鼻子来猜拳,这个细节会让孩子对这本书更充满了期待。这也生动地向孩子展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五、说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故事的名字,引起兴趣,让幼儿猜猜故事里的小动物们在玩什么游戏。

师:张老师家里有一本好看的故事书,叫《藏在哪里了》,我用照相机拍下来放在了电脑里,我们看看封面,请你猜猜他们在玩什么游戏?

2、观察图片,讲述故事内容。

(1)出示封面,观察讨论。

师:有哪些动物朋友在捉迷藏? 追问:哪个是小兔?小兔长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讲述动物的外形)

师:谁来躲,谁来找呢?看,小动物们想了个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动作和神态。)

师:最后小狐狸出了布,其他小动物都出剪刀,谁输了?

小结:小动物们真聪明,用猜拳的办法来分工。小狐狸输了,它对朋友们说:你们都躲起来吧,好好地躲起来,我来找,一定能找到。

(2)寻找动物朋友。

片段一:

师:看,小狐狸找到谁了?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小兔躲在哪里了?(引导幼儿完整讲述:小兔子躲在石头后面。出示图片验证)

同时出示松鼠、小鸭和小象躲起来的图片:

师:小狐狸还找到谁了?他躲在哪里了?(引导幼儿完整讲述:小松鼠躲在大树后面,小鸭躲在花丛里,小象躲在草丛里。)

片段五:

师:小兔、小松鼠、小鸭、小象都被小狐狸找到了,还有谁没有被小狐狸找到?小鹿躲到哪儿去了?我们来帮小狐狸找找。你发现小鹿躲在哪里?

师:为什么小狐狸很快找到了小兔们,可是找不到小鹿呢? 追问:小鹿躲在哪儿?它的角也露出来了,为什么大家没有发现呢?小动物们把鹿角当成什么了?”

教师小结:小鹿真聪明,躲在树林里,大家把它的角当成树枝,所以找不到它!

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并提问:“有哪些动物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你记得它们躲在哪里了?”

4、游戏:捉迷藏。

(1)师:宝宝们,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我们也来玩一玩。

(2)教师说游戏规则:等老师找到后要大胆说出“我躲在(上、下、里)了”。

六、说一下自己的不足:

《周总理你在哪里》说课稿 篇5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及本册书、本单元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欣赏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朗读,品味欣赏诗歌的情感美,画面美。

3、培养学习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迁移能力。

三、说重点、说难点

根据我所教授班级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培养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能力迁移能力。

四、说教法、说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采用适合发展学生思维及素质教育要求的朗读法、启发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中来,我设计了适合是个特点的声情并茂的导语:“1976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悲痛而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亿万人民的贴心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举国上下,万民皆哀。当权的“四人帮”却不允许人们进行悼念活动。一年之后,“四人帮”被粉碎,人们蕴藏胸中已久的情感如洪水般倾泻而出,纷纷那起笔来抒写对总理的怀念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当代诗人柯岩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写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

(二)说知识回顾

1、诗歌的特点——“三美”:

节奏美;

情感美;

画面美。

掌握好诗歌的特点是学好诗歌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重要的一环。

(三)说学习新课

这一环节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1、听示范朗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反映的是七十年代人们对总理的挚爱深情,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完全理解情感有些难度。所以,我选择的是那个年代的人的朗读,并配用图、乐兼备的多媒体手段

2、学习品味诗歌的节奏美

节奏美,是诗歌学习中相对容易的一环,所以,我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这样是符合人们的认识学习规律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首先,教师以第一节与最后两节为示范,带领学生一起为诗歌划分节奏;下面以第一节诗为例: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下棉衣,——你的人民/想念你!

(2)之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为其它六节诗划分节奏。教师以

3、学习品味诗歌的情感美、画面美。

在这一步骤中师生共同探究以下四个问题:

(1)在这首诗中,你能理解诗人柯岩?

(2)什么地方你能理解她?

(3)什么地方你不能理解她?

(4)诗中哪些词语使用的富于表现力,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配乐,师生共同朗读

全面完成教学目标后,为了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全面地感受诗带我们的艺术美,可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安排这一环节。

(四)说结束语

感谢历史,曾经为我们留下这样一位好总理;

感谢诗人柯岩,用最真挚的情感来抒写着人类的心曲;

感谢亲爱的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科学《力在哪里》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雷锋精神对一代代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对雷锋的怀念,表达对雷锋的崇敬之情。

2.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做一个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二、过程与方法

1.从指导朗读入手,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雷锋的精神,表达出对

雷锋的崇敬之情。

2.指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把雷锋冒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最后,通过把我们身边的很多小雷锋来讲一讲,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三、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达对雷锋的崇敬之情。会背全文。引导学生将奉献旨意内化心灵,外化行动。

教学资源(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学校远程教室;

(3)学生收集的有关雷锋的资料。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老师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学生倾听。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这首歌大家熟悉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主人公是谁吗?你们认识雷锋吗?

3.出示雷锋英雄形象图,让学生欣赏,认识 雷锋。

4.学生交流资料(小组之间或同学之间交流),你知道哪些有关雷锋叔叔的故事?让学生自己去了解雷锋、介绍雷锋,老师相机引导、补充

4.引入并板书课题:雷锋已经离开我们了,今天,我们一起去寻找雷锋叔叔——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活动2

二、初读课文,在课文中识字。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圈出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或同学交流,把它们搞定。

3.出示本课要掌握的生字课件,指名认读,后检查纠正。

课文中需掌握的生字、新词

léi fēng shū mào mài mí

雷 锋 叔 冒 迈 迷

()()()()()()

jì dī sǎ nī nìng

迹 滴 洒 泥 泞

()()()()()

4.让学生把还没认识的字找出来,师生共同学习。

5.齐读生字。

6.认为把课文读流利的同学可以读给其他同学或老师听。7.指名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词组,指导写字。

1.再齐读生字。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带生字的词语。

3.指名给生字口头组词。

4.指名纠正。

5.指导学生识记生字,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训记汉字方法,识记生字。

6.重点提示:

锋:右边上部不能掉一撇,下部是三横。

冒:上部是“日”,扁写;下部是目。

滴:右部不是商,框内是古。

7.学生练写生字。

8.在识字的基础上,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二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有爱,才会甘于奉献;有爱,才会乐于助人。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去细细品味这些充满爱的诗文。本文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因此在朗读感悟时,我把重点放在“感”上,在心底里真诚的呼唤着雷锋叔叔,我们仿佛听见了小溪在说话,小路在说话,我们看见了在长长的小溪边,弯弯的小路上,哪里需要献出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精神的体现。读完这首诗,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其中“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是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是能力目标;教育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是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目标1、2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通过多读成诵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验,逐渐能够背诵课文。结合本课,我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雷锋的资料,并在上课时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目标3是难点关于难点,通过课件展示资料图片,和课外延伸的小诗入手,使学生明白了要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爱心。

二、学情分析

我们都知道雷锋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但学生们却不是这样。偶然间我发现我们班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特崇拜“奥特曼”或“喜羊羊”等诸多动画人物。衣服,鞋子都是要穿有“奥特曼”、“喜羊羊”图案的。“奥特曼”、“喜羊羊”是他们心中的英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诚善良的特点,把我们文章中的“雷锋”也塑造成为孩子心中的英雄呢?让孩子们学习自己喜欢的英雄的故事,做英雄应该做的事呢?学生已经具备了崇拜的心理,高度模仿的能力,那我们就给他一个英雄,让他去崇拜、去模仿、去学习。

三、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确定“情景激趣法”、“指导朗读法”、“故事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及“朗读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歌唱法”等形式的学习方法来教、学本课。力求紧密结合课文,贴近学生心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导入课文时,我非常庄严地介绍人物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创设情景,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学习的强烈欲望。后来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时,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把雷锋冒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最后,通过把我们身边的很多小雷锋来讲一讲,用讲故事一样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朗读时,我一遍遍播放朗读资料,一遍遍指导学生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并不断示范、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出示图片导入,板书,并随即讲解“锋”“叔”二字。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雷锋的资料,讲讲雷锋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利用视频播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听范读,熟悉课文。然后自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勾出生字,标出小节,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小组内自学字词。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只重点强调几个易错字的读音:如“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字音读准了,接下来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同桌的小伙伴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同桌互相读,互相正音。然后指名读,让学生读出感情。最后,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开动脑筋想一想:

雷锋叔叔到过那里?他在那里做了什么好事?边想边做上记号。划出有关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课文的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迷路的孩子?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年迈的大娘?让学生提出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首先学习第一、二小节。

学习第一、二小节朗读时,重点指导两个“你在哪里”。讲解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边读边想这两小节中,雷锋都帮助了谁?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雷锋叔叔帮助了小孩儿的?体会“蒙蒙”、“冒着”的意思。

多读几遍课文,有能力的学生背诵第一、二小节。然后学习第三、四小节。

方法与第二小节差不多。要体会“荆棘”的意思。

接着下一个环节,听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做想象,如果你是那个迷路的孩子,或是年迈的大娘,你想对雷锋叔叔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学习第五小节。

提示雷锋叔叔在长长的小溪边帮助了迷路的孩子;在弯弯的小路上帮助了年迈的大娘。他还会到哪儿呢?我们大家愿意去寻找他好吗?引起学生兴趣后让学生把第五小节读一读。并指导第五小节的第一句的朗读,要注意:读出急迫寻觅的感觉。然后突破重点。引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讨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雷锋叔叔真的会出现吗?这里的“雷锋叔叔”指的是谁? 播放一段公益广告,展示现实生活中“雷锋”图片,让学生体会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懂得谁为人们做了好事,谁就是“活雷锋”。

最后,请学生看看书上的学习伙伴,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活雷锋。

四、巩固练习

积累“弯弯的小路”、“晶莹的露珠”这样的词语吗。试着用这些词说话,或再找一些这样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这篇课文中语言的优美。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本课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了雷锋同志的事迹,虽然雷锋同志离开了我们,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无数个雷锋出现。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的足迹,呼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有关雷锋的事迹还有很多,但是诗歌对他的介绍却很少,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资料收集和交流环节,为学生更好地了解雷锋做准备。

识字教学方面,我是这样安排的。根据识字规律,我让学生在课文中识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学习生字和读通课文。先同桌讨论学习,再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全班展示,在全班的展示中,我更多的请孩子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其次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认读,或开火车,或摘苹果,或登山等等凡是认读。在此基础上组词造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的意思。这样分层次地进行识字教学。

《力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到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重点:

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教学难点: 体验力的普遍存在。教学准备:

导线、橡皮泥、橡筋、有嘴塑料球、鸡毛、乒乓球、陀螺、磁铁和曲别针、玩具车(每人自由地选择一到两件)

有关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出力的话题

1.导言:见过这东西吗?我想用它夹书必须怎么办?老师也在每组的塑料盆里放了一只,请每组组长试一试,让夹子口张得再大些。

2.师:告诉我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

3.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力呢?(教师归纳概括并板书:力在哪里)

4.结合学生回答,师:老师这儿有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多媒体课件)

5.小结:由此可以看出力是无形的,力是无所不在的。(出示:力无所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力。

二、自由探索力的作用

1.师:力无处不在,我们用力以后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请同学们自由地玩一玩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材料,边玩边思考:力有什么作用呢?看谁发现最多。

2.生自由地玩玩具:陀螺、橡皮筋、导线、小车、鸡毛、橡皮泥、吸铁石等

3.师:很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说说自己的发现了,请收拾好玩具,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看他的发现与自己的发现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你有新的发现要随时进行补充。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适时出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运动的状态。

三、探究力的要素

1.在跳方格的游戏中认识力的三要素

(1)教师介绍跳方格游戏规则与方法,并要求作好记录(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棋子应放在“棋子”位置,然后再用手指弹;弹出棋子后,看棋子的大部分落在棋盘的哪个方格内,就得相应的分数;每人在三个棋子位置各弹一次,并做好得分记录,然后算出总分。)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游戏,教师巡视游戏过

(3)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最高得分是谁,得了多少分?你们有什么经验吗?

(4)师: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知道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出示:力有大小和方向。)

2.认识力的大小,学习使用弹簧秤

(1)我们人的身高可以用尺子来量,体重可以秤来称,那么力的大可以用工具来测量昵?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需要利用专门的仪器——弹簧秤。力的大小单位是牛顿。1牛顿有多大呢?我们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就是1牛顿。

(2)教师介绍弹簧秤的构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出示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并揭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N”表示。认识1牛顿的力能提起多重的物体。

(3)用弹簧秤测一测提起钩码所需要的力,把结果写在记录上。3.探究力的方向

出示有关图画,引导学生依次观察图画,引导学生发现力的方向

并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四、回顾和解释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说课稿反思 篇8

教学反思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本课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了雷锋同志的事迹,虽然雷锋同志离开了我们,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无数个雷锋出现。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的足迹,呼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有关雷锋的事迹还有很多,但是诗歌对他的介绍却很少,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资料收集和交流环节,为学生更好地了解雷锋做准备。

识字教学方面,我是这样安排的。根据识字规律,我让学生在课文中识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学习生字和读通课文。先同桌讨论学习,再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全班展示,在全班的展示中,我更多的请孩子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其次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认读,或开火车,或摘苹果,或登山等等凡是认读。在此基础上组词造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的意思。这样分层次地进行识字教学。

我认为低年级应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教写生字,不要分析的太详细,要让学生整体观察字形的结构(左右、上下、半包围)。课标一再强调保证10分钟的书写时间。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以上这些不足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地进行识字教学的实践、思考,以寻求更好的识字教学方法。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说课稿

第一课时孩子们充分的认读生字,初步的读通了诗歌的基础上,我开始惊心的引导孩子们去感悟雷锋精神。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美的同时,真真切切的走近雷锋。

一、寻找相似段落,感受诗歌的写作特点,为朗读做好铺垫。

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教学目标:仔细读诗歌,看看诗歌共有几个小节?这首诗歌中哪些段非常的相像。又有哪些不同?学生开始认真地研读诗歌,仔细的寻找起来,在这样的探究中,才真正走进了文本,细心地去寻找种种蛛丝马迹。因此像“

一、三小节的字数多少,句子长短都一样,只是改变了地点和修饰的词语,动词用得不同,但意思相近。”“

一、三小节后面一句一模一样,但读的时候语气要分出来。”“

二、四小节的开头都是XX说,中间说雷锋做的好事也差不多的。”等等精彩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这就是通过教师层层递进的导入,引导学生自学的最好范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研读文本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解剖分析的能力及仔细学习的氛围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同时,也为学生理清思路,指导背诵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感悟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美,为学生积累语文导航。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并且还必须指导和训练学

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文字很美,读起来特别富有诗的韵味美。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特别是课间的适时出现,“泥泞的小路”“蒙蒙的细雨”等画面的出现,为孩子的理解和感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次基础上又采用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孩子的技巧和能力,让学生自己来感悟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让孩子们在读中有所感触,有所感想。

三、突破教材,走近文中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雷锋这个人物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对于现在我所面对的小孩子,却非常陌生。但上这课时适逢学习三月五日雷锋日,总队部布置了学习雷锋的活动,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因此在上完这课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雷锋,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我就让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和雷锋有关的四个小作业:

1、学习雷锋做一件好事;

2、学唱一首和雷锋有关的歌;

3、收集雷锋说的名言;

4、找一本关于写雷锋故事的书去仔细阅读。

科学说课稿 篇9

(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教材编排的意图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②收集有关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 整理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制作图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阅读课文,结合造纸术发明前后的有关图片、图表等历史资料展开自由讨论,阐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②课前收集有关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了解张仲景、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及事迹,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③ 整理秦汉时期有关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杰出成果,并制成简单的表格,学会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参与本节课的各种活动,体验小组学习,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

2、地动仪

(四)教学难点:

1、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2、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秦汉时期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学生通过书籍、电视、网络及其它方式,对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了解不深入,不系统,对一些历史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

三、教法分析:

新课标把“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基本理念的核心,因此历史教学应当是历史探究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针对学生的特点,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历史与现实”等环节的设置,充分利用自学、观察、讨论等方式,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总的来说遵循了三点原则:1、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较好利用多媒体教学。2、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知道历史线索,又知其历史发生所以然,更从中会意历史赋予我们的启示,以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以图片《东方朔上书汉武帝》创设情景,再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书写材料使用很不方便,引导学生思考改变方法,激发学生了解秦汉时期先进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整体把握

阅读思考: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在一些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杰出成果?

2、你认为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有哪些原因?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秦汉时期杰出的科技成就,并思考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三]讲授新课

(一)、造纸术

活动与探究:

1、纸有许多用途,你认为纸的最大用途是什么?

2、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用哪些东西来记载事情呢?

3、你知道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候吗?

4、“蔡伦造纸”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纸是蔡伦发明的吗?

5、“蔡侯纸”同以前的书写材料相比,有哪些优点?

通过层层设问,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利用史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蔡伦善于总结前人的生产经验,并加以改进,使古代的造纸术臻于完善。蔡伦不是中国造纸术的首创者和发明者,然而他确实在造纸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是一位出色的改革家。让学生通过记载文字材料的演变明白发明创造存在一个动力问题;产生革新与创造总是不断发生的历史进步现象。从而训练学生在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同时,形成正确历史发展观。活动与探究:

6、你能看图说说蔡侯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造纸工序,互动参与可以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多媒体显示视频《纸是这样造出来的》将造纸流程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用示意图《造纸术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认识到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历史与现实:

1、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提倡使用“再生纸”有什么重要意义?

2、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借助网络传播成为必然,请对纸张用途的前景作一番预测。

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

(二)、《九章算术》

活动与探究:

1、《九章算术》具体涉及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的什么特点?书中有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

学生阅读交流后得出:《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书中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的算法、负数等,是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成果。东汉以后的1 000多年里,它一直被当作教材使用,隋唐时期传到朝鲜和日本,长期被当作数学教科书使用,后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与探究:

2、《九章算术》是在什么情况下编撰的?为什么在当时会出现这样一本数学书籍?

引导学生结合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九章算术》的具体内容进行讨论,理解随着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和逐步巩固,经济也逐渐发展繁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如丈量土地、计算谷仓容积等实际问题,于是人们编了这本书。从而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成就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秦汉时期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地动仪

活动与探究: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成都、重庆、上海、天津、广州、陕西、甘肃等近半个中国有震感。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造成的危害无法用数据表示。

你是否联想过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对地震有哪些认识?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期,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了人们的恐惧。张衡冲破神学迷信思想的束缚,制造出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宣扬了他的科学观念,具有进步意义。

活动与探究:

你知道张衡发明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以及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吗?

初一的学生对于地震的知识只是初步了解,物理还没有学习,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无论是地震学知识,还是物理上的力学知识,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讲述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时,用flash《地动仪原理演示》将地动仪的内部构造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复杂的物理学原理,通过直观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力。

历史与现实:

1、如果将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那么在四川发生地震时,八条龙中哪个方向的龙口中的小球会落入到下面的铜蛤蟆口中?

2、地动仪能预测地震的发生吗?它的发明有什么作用呢?

对于地动仪的作用,学生容易误以为只有预报、预测地震才有用,而对及早了解地震方位的意义认识不足。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测出千里之外的地震方向,这就等于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四)、名医华佗和张仲景

互动参与:

1、你能给大家讲一讲华佗和张仲景的故事吗?

2、从华佗和张仲景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讲述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麻沸散”等故事,认识古代名医张仲景和华佗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孜孜以求的崇高品质和科学精神,他们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的精神应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

[四]课堂小结

自己动手

请你结合本课内容,从科技、数学、天文、医学等方面列表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提示表格的项目至少应该包括科技领域、代表人物、时期、主要成就四项。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阅读课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整理、归纳课文中的资料,制作表格,归纳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

五、评价分析

经过教学的实践,本课时基本实现:

1.教学目标多元化,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教学设计“面向全体”,注重“过程”,使学生从经验、活动中、从一个个“再创造”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与交流,有目的、有意义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3.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六、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类主要营养成分;通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食物的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因此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四、教学重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以游戏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各类营养成分,并能通过实验加以鉴别。

六、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七、教具学具准备

脂肪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棉签、水。

学生准备:白纸、肥肉、花生。

淀粉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滴管、试管、碘酒。

学生准备:熟蛋白、米饭、淀粉。

蛋白质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镊子、酒精灯。

学生准备:鸡蛋白、瘦肉。

八、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一个好的开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达到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的目的。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蹲萝卜》”,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累,那老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但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用时5分钟)

师讲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里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头发、指甲、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构成人体细胞、促进生长的基本材料。(板书七类主要营养成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可能有的学生回答的还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总结或指出。反而,为他们刚才精彩的回答“奖励”他们一些丰富的食物。“同学们刚才总结的都非常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出示几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想对于这些食物他们还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们回答的时候,我会着重抓住“营养”二字进行教学。

二、指导实验,深入了解(实验共用时30分钟)

实验

1、检验“蛋白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吗?我们又该怎样鉴别它们呢?请各小组讨论并制定检验蛋白质的方案。”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各位同学用镊子夹起一块瘦肉或鸡蛋白,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闻闻有什么气味?(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4)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实验

2、检验脂肪

师:“刚才呀,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但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营养成分都不同,那你们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营养成分呢?”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 请同学将花生米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可能有的学生认不清这是水还是油?所以我会让学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我们把花生米放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与水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

3、检验淀粉 师:“同学们非常的棒,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检验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两种营养,那么下面请你们再试着去检验食物中含有淀粉的营养成分,好吗?”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将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所以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3)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发现,馒头、米饭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蓝黑色。而鸡蛋遇到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让学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实验的目的。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倡导实验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改的理念。理解营养成份的名称并牢固掌握实验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让学生先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要求他们说清楚方案设计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释,形成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启发引导法,实验观察法,交流讨论法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始终处于引导地位,三.提问巩固,加深理解

师提问:

1、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营养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九.说教学板书 营养成分检验方法

蛋白质----燃烧

淀粉----滴碘酒

糖类

脂肪----挤压

维生素

矿物质

纤维素

小班科学说课稿 篇11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选择了“手机”,因为现在的家庭中至少有两部手机,有的甚至更多,孩子用手机打过电话、拍过照片、玩过游戏、听过音乐,他们对手机有一定感性认识,教师把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但作为小班第一学期进行的教学内容,我选择了幼儿最为熟悉的两大功能:打电话与拍照入手,引导幼儿去关注和发现手机的其它功能,让孩子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手段,让孩子了解手机的部分功能,使幼儿知道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

2、通过打电话游戏,让孩子初步感知点与数的对应,学习打电话的方法。

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手段,让孩子了解手机的部分功能,使幼儿知道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

难点:

学习打电话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手段,让孩子了解手机的部分功能。(解决重点目标)

1、观察比较固定电话与手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知道手机的功能之一:打电话。了解手机的特性:小巧、携带方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它。

2、比较照相机与手机,了解手机的功能之二:拍照片。(出示平时用手机给宝宝们拍的照片进行引导。)

3、了解手机的其他功能:(如打游戏、听音乐)

师:科学家可聪明了,他们发明的手机本领越来越大,除了可以打电话、拍照以外,你还知道手机有什么本领吗?(如听音乐,可现场演示)引导幼儿去关注手机的其他功能,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二、运用手机的最大功能学习打电话:(解决难点目标)

师:宝宝现在想不想爸爸妈妈,可是,我们在幼儿园,爸爸妈妈在上班,怎么办呢?(教师在这里要注重情感的引导)

教师有选择性地提供一组号码的小圆点,让孩子数数小圆点的数量,数对了,电话就通了,并让孩子真实地与家长进行对话。

教师在小结时要提醒幼儿不能随便打电话。

三、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继续去关注手机的其他功能(如摄像、闹钟、上网等功能),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我对这个活动设计的思考:

1、能从生活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中选材。我们对孩子的教学既要来自于生活,又能回归生活,为生活所服务,我所选择的“手机”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孩子在家中经常接触父母的手机,对它有一定的了解,陌生是因为手机中有许多功能是孩子不熟悉的.,因为父母怕孩子弄坏自己的手机而不让他们玩,所以这里就有许多教师可以挖掘的教育价值,引导孩子感受科技成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注重各领域的结合。在第二环节中我设计了打电话,通过打电话游戏,让孩子初步感知点与数的对应,通过真实地打电话学习打电话的方法,在这里,既注重了各领域间的整合,又培养了孩子的口语能力。

上一篇:思品新课标学习心得下一篇:公司年会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