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4-07-20

中国电信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共10篇)

中国电信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1

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竞争国内化成为必然趋势,国内各产业、各部门都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电信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信息安全的重要部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为进一步推进电信体制改革,全面适应WTO《基础电信协议》下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维护正常的电信市场秩序,确保民族通信运营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认为,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电信立法进程须加快

电信改革需要《电信法》

纵观世界各国电信体制改革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各国都是从电信立法入手,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规范的变革,让改革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美国、英国、日本及欧盟成员国概莫能外,他们的电信改革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

我国目前的电信体制改革没有专门的基本法可以遵循,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决策。政府部门试图在体制改革完成以后,通过立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这种做法虽然有着决策迅速,易于在短时间内推广的特点,但是由于没有公认的理论基础,没有明确的目标,既不能保证尊重法律权威,也不能确保遵循市场规律,使得改革中的电信企业和其他电信运营商感到茫然。

将改革程序、举措和目标法律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多方面人员参与、各方面利益平衡的过程,涉及整个电信行业兴衰的改革。不经过这样一个过程,难免因为某些局部利益使得整个改革出现偏差。年,中国电信首次出现了增量不增收、收入急剧下降、增速显著放缓的情况。虽然固定电话放号数量再创新高,累计新增电话用户3500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79亿户,但中国电信的收入增长不明显,收入增幅显著下降,仅为5%,较上年下跌13个百分点,不仅大大低于中国移动20%、中国联通58%和整个通信行业14.7%的增幅,而且低于国内生产总值7.9%的增幅。这是中国电信从1984年以来首次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各行各业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迎接WTO挑战的时候,这种局面亟待扭转。

电信竞争呼唤《电信法》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电信行业已经市场化了,竞争的电信市场已经形成。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各个主体、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都要遵守法律规范,一旦出现纠纷,一般也要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解决。从管理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手段是最强有力和最常用的手段,行政管理、政府干预逐步淡化成为辅助手段是必然趋势。从市场主体的角度看,法律法规则是各自利益的强有力保护手段。

目前正处在电信体制改革和转换的时期,电信法律法规的缺乏和管理力度不一造成了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例如IP电话卡市场的无序竞争,异地卡、折扣卡充斥市场;电信增值业务市场无证经营、多头管理现象共存;价格战与互联互通的限制战此起彼伏等等,不胜枚举。

根据我国政府对入世所作的承诺,中国电信市场将在6年时间里逐步走向全面开放,民族电信企业面临着对手更强、范围更广的新一轮竞争。如果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来规范国内的电信市场,将直接影响到国际电信合作及境外电信企业与中国电信企业在中国本地的竞争、合作与往来,直接影响国内电信业的有序发展。为处理好国家、企业、消费者的关系,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制定一部兼顾各方面利益,保证竞争秩序的《电信法》。

法制建设需要《电信法》

从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并由全国人大颁布一个基本部门法,例如《铁路法》、《公路法》、《电力法》等等。而2001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预计完成3500亿元,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0亿元,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电话用户达到3.24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5.3%。这样一个规模庞大、涉及千家万户的行业,又是新世纪知识经济的代表和推动器,却仅有一个层次较低的《电信管理条例》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与党和人民“依法治国”的要求就有相当的差距了。

WTO规则对电信立法的要求

加入WTO以后,我国电信监管要符合《基础电信协议》及《第四议定书》、各成员方提交的承诺表、最惠国待遇豁免单和《关于电信管理准则的参考文件》的要求。其核心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无差别地向缔约方承诺部分或全部开放国内的基本电信服务市场。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是《基础电信协议》中的四项根本原则。根据这些原则要求,在入世以后,我国电信监管的形式和内容都要发生新的变化。

9月底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和日前出台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反映了当代通信和信息技术进步的要求,考虑了国际接轨,但由于种种因素所限,还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在促进“三网融合”、独立管制机构、普遍服务等方面都没有予以进一步明确,其法律效力和层次方面仍然需要上一个台阶。因此,应当加快制订以《电信法》为核心的信息通信业管理和管制法规,充分体现出电信改革精神,既符合国际电信立法的潮流与趋势,又立足于本国国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促进电信市场与国际接轨,为电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有效的法律保障。

规范管理和放松管制都需要《电信法》

在电信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对电信市场的管理必须规范。而一个完整全面的《电信法》则是规范管理的前提。美国《电信法》出台以后,打破了市场进入的界限,引发了国际电信管制宽松化的浪潮。WTO《基础电信协议》进一步推动了各国放松对电信的管制,其体现是政府从直接对企业行为的管制,转为导入竞争机制,调整市场结构。同样地,放松也必须建立在完备的法律基础之上。所以,尽快制定《电信法》就成了当务之急。

不对称管制亟待取消

国家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中国电信实行的不对称管制是方方面面的,从原来的拆分方案、资费结构和水平、管制内容到业务范围不一而足。

例如:通过几次剥离,中国电信原有的业务范围大大缩小了,寻呼、移动业务等都不能够再经营了;在与中国移动分营的时候,中国电信承担了巨大的人员和债务包袱,才成就了移动公司的优良人员和资产结构;固定电话的资费水平远远低于移动电话的资费水平;在降低因特网业务资费一项中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可针对不同用户需要和市场状况,自行制定网络使用费(即上网费)标准,只要报各级主管部门备案即可。但是,由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有接入网的优势,其网络使用费则须报信息产业部批准。

一段时期内对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国电信实行不对称管制,从推动整个行业发展角度上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降低到何种程度,市场竞争到何种程度,才会取消对中国电信的不对称管制呢?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又没有明确的规定了。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实际不对称管制并不意味着不给灵活政策:如法国ART规定,如果一个企业的互联收入超过其总收入的25%,就要对其实行不对称管制,而目前中国电信的互联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5%。如德国规定,“对于那些市场占有率超过33%并具有市场操纵能力的公司,如果它滥用其市场势力”,将对其进行指控并责令改正(这就意味着即使一个公司市场份额超过33%,如果不滥用其市场势力,仍不会对其进行不对称管制)。又如波兰规定,对市场占有率超过40%的电信企业,政府管制部门将要求其上报其资费。但目前对中国电信实施的不对称管制,如资费问题等,就限制得很死,这对中国电信开展话务营销非常不利。所以,在对中国电信实行不对称管制时,应该给一些灵活的政策。

另外,实施不对称管制,应该尽可能按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限制低效率企业进入市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资源并没有实现优化配置,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目前各大运营商在电信网络上的重复建设。

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时,不对称管制的现象也暴露无遗。对新兴运营商有利的互联互通条款立马得到细化、补充,而对中国电信普遍服务的`补偿却无声无息。

这样不对称管制的后果,使得中国电信今年的发展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农村信息化速度也相对放慢。

全业务经营是当务之急

在历经了从三个“倒一九”到不对称管制的政策巨大变迁之后,中国电信是在取消初装费、固定电话城市普及率基本饱和、通话资费水平低廉以及移动业务异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发展的,面临的困难相当多。

受资费调整影响,现有主营业务获利空间变小,新的收入增长点难以形成,企业的收入增长趋缓。以武汉电信为例,资费调整以后的2001年3-5月国际长话业务量月均增加了11%,而收入却月均下降了4.5%。出租电路收入自2001年1月资费调整后迅速下降,1-9月月均下降15.3%。

在中国电信的业务收入当中,本地电话业务增量不增收,不可能短时期内脱离当时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而单独大幅度增长;长途业务收入受IP技术发展的影响,正急剧萎缩;数据多媒体业务的增长幅度虽然较大,但是基数太小,一直不能够成为收入的主体;新兴的宽带业务受用户承受能力、网络基础、设备投入、应用规模以及产业价值链尚未成形的限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电信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

反观移动业务,其已经成为当今通信业发展的方向。由于移动通信具有随时随地通话、符合个性化发展方向的先天优势,网络窄带接入的无线化是电信网发展的战略趋势之一,移动电话业务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盈利能力也越来越强。而目前只有移动、联通两家公司在经营,已难以充分刺激整个市场开展多层面的竞争。因此,应该让更多运营商参与竞争,共同经营好移动通信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加入WTO后,《基础电信协议》成为我国管理电信业服务和经营活动所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外国电信公司将与国内有资格的运营商合作,经营包括移动通信在内的高效益业务,从而必然分流国有大型电信企业的利润。

要维护正常的电信市场秩序,确保民族通信运营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保证各通信运营商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各个运营商能够经营相同的业务,展开同质竞争。

中国电信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2

目前, 我国奶业正处于由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结构、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及产业竞争力转变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实现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除领会《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外, 更应该解决与奶农利益相关的问题。

1 发展状况

目前, 我国奶业正处在快速成长期, 进入成熟期尚待时日;但是, 由于快速成长产生了诸多问题, 如果解决的不好, 将严重地阻碍我国奶业顺利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农业部统计, 2006年全国奶类总产量为3 302.4万t, 是2000年的3.6倍, 年均增长23.8%。奶牛存栏1 363.2万头, 年均增长18.6%。2006年全国乳制品产量为1 459.57万t, 是2000年的6.7倍。其中, 液态奶产量1 244.04万t, 是2000年的9.3倍。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乳制品消费25.54kg, 比2000年增长了76.6%。农村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约3kg, 而2000年仅有1kg左右。据国际乳业联合会 (IDF) 统计, 2006年世界奶类产量6.44亿t, 同比增加1.9%, 其中36.5%来自我国。我国奶产量仅次于印度和美国, 已位居第三位;然而, 2007年在奶业主产区却出现倒奶、卖牛、杀犊母牛提制血清等不和谐的现象。有人形象地比喻这是宰杀“接班人”, 如任其发展, 奶源就有断链的危险。其表层原因是奶农由于饲料价格升高、源奶价格过低而无力支撑;深层原因是奶业产业链缺乏良性运转机制, 各环节利润空间缩水, 严重影响奶业的正常发展和产业基础。在此关键时刻, 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发[2007]31号) , 文件从全局对今后奶业的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对稳定奶业局面和提升全链从业人员的信心及推动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 但关键还在于各地实施细则的制订及认真贯彻并落实到位。

2 发展策略

2.1 走“合作社”的道路, 促进产业升级

鼓励奶农扩大饲养规模, 对“割肉离场”的奶农应给予妥善安置。通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经营实现养殖产业升级。现代化养殖的标志就是采用先进的饲喂技术, 如散栏饲养、TMR全混日粮饲喂和机械挤奶等, 通过对牛奶的数据采集, 实现牧场数据化管理。这是散户饲养根本无法实现的, 因此团结奶农走“合作社”的道路, 提升与乳品企业谈判的实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奶联社”模式值得推广。落户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兵州亥的第一个奶联社, 是由北京奶联集团公司与呼和浩特春化水务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控股的内蒙古加牛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此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散户饲养效益低、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缺乏规避风险的能力和缺少话语权的问题。一方面, 引导奶农携带奶牛入社折合成股本, 定期分红, 由奶联社实行牧场化管理, 将农民短处变为长处, 不伤害农民利益;另一方面, 奶联社投资建设牧场, 依托优质饲料生产、加工和饲喂技术、“以牛为本”的牛场设计技术、高效科学的奶牛品种改良技术、奶牛疾病防治技术和粪尿收集处理技术等优势, 实现机械化作业。入社的奶农以订单方式种植奶联社的青贮饲草料或转变为场内员工, 最终实现多赢。奶联社依靠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 提高奶牛产量、牛奶质量和牛奶价格而获得良好收益。奶农的分红也随之增加, 同时为从事其他工作创造了条件。乳品加工企业因为有了优质奶源而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如蒙牛的特仑苏、伊利的金典和光明的优倍等高端液奶, 避免了在包装、广告和建立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巨额投资, 避免了同质化与简单的商业竞争。消费者也因此减轻负担, 并享受到多类档次乳制产品。黑龙江大庆市和海林某牧场正是由于采用现代化的牧场管理, 奶质优良, 其牛奶与散户奶价相比多收益0.5~0.8元/kg。西方国家奶业的最重要组织也是农业合作社, 荷兰占整个乳品加工产值的85%, 美国占45%, 丹麦、瑞典和法国各占60%以上。2007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 为走合作社之路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2.2 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

多年来我国奶农对奶价偏低抱怨不断, 虽然各级政府积极与乳品加工企业斡旋, 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能遵循市场规律, 且没有建立长期的定价机制。美国的做法是农业部定期向奶农发布“奶价/饲草料价比值指数”, 借此预示养殖业的赢利、持平或亏损情况。如果指数预示亏损, 则提前向参众院递交对奶农实施财政补贴的议案。奶价和饲草料价比值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 N—牛奶平均价格 (元/t) ;

Y—玉米平均价格 (元/t) ;

D—大豆平均价格 (元/t) ;

M—苜蓿平均价格 (元/t) ;

C—奶价/饲草料价比值指数。

表1给出2007年8月18日中美两国奶价和饲草料价比值指数。

在美国, 当C<2.5时, 为养殖业亏损, C为2.5~3.0时, 为养殖业持平, C>3.0赢利。由表1可见, 我国奶农的赢利状况为较差。我国应参照此公式, 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后, 形成自己的比值指数更为科学。重要的是在遵循市场规律同时, 保护弱势群体, 关注奶农的财政补贴资金来源及到位状况。

2.3 培育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

国家相关部门应抓紧对生鲜牛奶收购标准的修订工作。现行的国家标准只有质量合格与不合格的区别, 合格以上的产品没有再分质量等级。在合格品级别之上是否可以考虑制定“优级”和“特级”的标准, 不同等级有不同的价格, 进一步促进奶源的质量型发展。当然标准是把双刃剑, “惩恶扬善”是最终目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曾报道了奶站生鲜奶掺假问题, 这不仅仅是陕西杨凌存在的个案, 全国范围内也存在此问题。因此, 建立科学、权威和公正的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极为必要。在黑龙江省杜蒙县就成立了由技术监督局派出的质量检测机构。当买卖双方产生分歧时, 可以通过第三方的检测结果进行裁决, 达到了保护双方利益的目的。当然, 该派出机构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出具结果必须正确、公正并具有法律效力。北京市、天津市、吉林省和包头市也有类似机构运行。

2.4 建立良性购销关系

蒙牛和伊利集团率先推出了规范奶农和奶站的新模式, 即乳制品企业对某奶站下辖奶农进行登记造册, 为每个奶农建立银行账户, 并将奶款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奶农的奶款, 直接按期打入奶农的账户;二是奶站的管理费用, 直接打入奶站的账户。这样既可以有效防止奶站截流奶农的奶款, 又强化了奶农、奶站和企业三方的利益联结机制, 应大力推广。

最近, 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生鲜牛奶购销合同》示范文本, 强制乳品加工企业和奶农签订合同, 可以规范原料奶收购市场, 保证乳品安全, 维护奶农、奶牛养殖场及奶站和乳品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增加奶农收入, 并禁止原料奶收购环节的垄断或操纵奶价的行为。

2.5 引导乳品加工企业成为产业真正的龙头

统一并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 (国办发明电[2005]24号) 的有关规定, 严格执行还原乳标“还”字;积极完善奶业质量标准体系, 形成巴氏杀菌奶标“鲜”, 高温杀菌奶标“纯”, 还原乳标“还”的良性竞争环境;积极进行科普教育, 增强社会对不同产品的正确认识及对优质优价和质差价低的确切认同。

强制企业逐步建立健全HACCP, GMP和ISO质量管理认证制度, 在原料的生产、购买、和生产工艺与环境的控制和制成品的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 实施严格规范的质量控制措施, 严控抗生素、有害有机物和重金属超标, 确保畜禽及其产品无污染、无残留。

坚决落实新建和扩建乳品企业的准入制度, 促进奶源基地与企业生产能力的协调发展, 对已建在建项目进行必要的清理。

1998-2006年, 我国奶制品工业产值由122.9亿元增加到1 074.2亿元, 年均递增达到29%。涌现出伊利、蒙牛、光明和三元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 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政府应着力制订有利于外资、合资、国有、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财税政策, 引导乳品加工企业成为产业真正的龙头, 成为行业良好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面对奶站或奶农出售的劣质牛奶时, 按照标准拒收这无可厚非, 但确有不法之人由于利益驱使, 将遭到拒收的牛奶进行“再加工”, 送到另外一家乳品企业, 最终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破害了企业的声誉。能否使劣质牛奶进厂不出厂, 由乳品企业根据质量状况承担合理费用后, 另用或者当众销毁, 便于维护整个行业的盛誉, 这是龙头企业应有的责任。

2.6 加大乳制品进出口的宏观调控

当前, 消费市场发展趋缓已成为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加大“学生奶”和“军人奶”等项目支持, 改变城乡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习惯, 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开拓, 促进乳制品的消费市场的发展。同时, 政府应加大对乳制品进口的调节, 在遵守我国加入WTO承诺的前提下, 探索建立技术性壁垒, 重点是针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大的进口奶粉的调节, 防止国外乳制品对国内奶源市场的冲击。2006年, 我国奶制品进出口总量为39.26万t, 其中进口量为32.89万t, 比1998年增长了3.99倍;进口额为5.24亿美元, 比1998年增长了3.0倍。进口奶制品折算鲜奶约263.12万t, 相当于年产5t的泌乳牛约52.624万头的产量。政府应借国际奶制品价格上涨的契机, 进一步限制进口, 并于今后逐渐规范。

3 结论

1) 保证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站在整个行业的高度上, 理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

2) 合理配置包括奶源、奶农、资金流、物流、市场营销和设备等资源,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并创造独具特色的产业文化。

3) 采取措施进一步激励市场的扩容和促进奶源基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聂迎利.建立原料奶收购长效机制是奶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J].中国乳业, 2007 (9) :6-9.

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四大条件 篇3

一、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看以内需拉动增长模式是否建立

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一旦当靠着行政的、外在的力量将经济启动起来,需要内在机制引领经济继续发展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了内在机制的不足和无力。这里所讲的内在机制,就是靠内需,主要是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内在机制不足和无力的情况下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唯一的选择就是按照既有路径继续加大行政性的投入,于是就陷入了凯恩斯主义的依赖症,即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继续进行更大的投入。消费不足意味着企业不景气,企业不景气意味着税源的缺乏,在税收来源减少的情况下只能是开动印钞机器,接下来就是通货膨胀。

本次启动内需的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基础建设,在启动国内消费的方面虽然也有着力,但明显着力不足。鉴于消费拉动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例如需要增加劳动者的收入,需要社会保障以无后顾之忧,难以一蹴而就,相反对于“保八”而言,靠政府投资型的基础建设却有着立竿见影、刀下见菜的效果,但这却不是持续增长的机制的建设。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所以对我国影响甚大,原因尽管是多重的,但过度依赖外需,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无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为了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动,为了中国持续健康发展,长远地看,我们必须着力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的建设。

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看企业活力是否恢复起来

什么是经济的真正恢复?经济的真正恢复在于企业活力的回复,而不在于GDP的增加。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有充满活力的强大的企业。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在于有一批历经风浪,久经考验的知名企业,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以经济发达,同样在于有一批充满活力的知名企业。相反,GDP却是可以通过其它的途径,例如单纯的政府投资就可以增加GDP的。于是就会出现一种尴尬的局面:政府投资是花钱的,企业活力是挣钱的。如果企业活力没有恢复,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就成了问题。

诚然,政府投资对于企业活力的恢复是有积极作用的,然而这种积极作用是有限的,企业活力的恢复一要看市场,看市场需求状况是否转暖,二要看政府创造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及相关经济政策,三要看企业的应变能力,看企业能不能把问题转化为机遇,能不能弯道超车。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危机给优秀的企业提升竞争力创造了机遇。据此,宏观经济政策既要有利于启动内需,更要着重于企业活力的塑造。

三、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看经济结构是否得到调整和提升

美国次贷危机所以对我国经济影响甚大,还在于我们既有的经济结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经深有感触地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给广东上了生动的一课,过去利用廉价的土地,人力成本优势,承担国际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低端生产能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深层次矛盾暴露无遗”。既有的靠低成本,污染环境、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经济结构亦使我们非常被动。

经济危机通常是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极好时机,危机本身是调整和提升的杠杆。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走出危机的契机。如果经历了危机而经济结构没有得到调整和提升,那就白白地经历了一次危机。

毋庸置疑,启动内需的一些作法,不仅没有使经济结构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提升,相反使结构问题更严重了。结构调整要淘汰落后产能,然而为了“保八”,以往一些低层次重复建设的、污染环境的项目,这次都重新包装而再次登场。

经济结构能否有效调整,关键是有效的调节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既有的体制架构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我们既有的体制架构中,地方政府几乎形同市场主体,片面追求GDP。根据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在给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和行为,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也是如此。在给定的条件下具有短期行为。于是有利于GDP的增加的项目,哪怕不符合环保要求,哪怕是低层次的重复建设都会上马。这种体制上的先天不足,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升,是我们的经济结构迟迟难以调整和提升的基本层面的原因。

其次,调整和提升经济结构还有一个产业选择的机制的问题,是谁来选择未来产业的发展的方向和项目,是靠政府来选择呢,还是靠市场来选择,我以为应当是政府指导下的市场选择,是政府与市场划定不同活动区域的有机结合,政府千万不要越俎代庖的圈定。没有政府的干预,比尔·盖茨照样选择的很好,柳传志们也照样选择的很好。政府可以高瞻远瞩地指引方向,真正的选择还是让企业、企业家去决定,面对市场的时候,企业家更聪明,不仅在于他们的聪明,还在于与财产的关系使他们不能轻易地交学费。

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建立

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魅力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即使历经危机,包括这次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都没有提供市场经济退出历史舞台的证据,相反,经过面对新的问题的修正,使市场经济体制更完善了。人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市场经济的伟大魅力。

我国历史上是自然经济,又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由于“路径依赖”,我们指导经济的作法中有很多计划经济的痕迹。例如政府过度干预经济,表现为频繁的宏观调控,而且这种宏观调控也极富计划经济特色:以行政命令方式直接干预金融机构、干预产业部门。规范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旨在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完善监管,修补市场,其落脚点依然在于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我们的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宏观调控则是政府过于担心经济波动,一会怕热,即通货膨胀,一会怕冷,即经济紧缩,一旦觉察到或热或冷的迹象则立即反映过度。最近经济从防热到启动内需,再到防止产能过剩,似乎说明正是这种过渡的干预干扰了经济自身运行的规律,诱发了短期行为和经济的大起大落。市场经济的正常状态是企业与市场的博弈,频繁的宏观调控变成了企业不是看市场,而是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博弈,这将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国经济要健康持续运行就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要建立这样的体制,至为关键的是要规定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规范宏观调控。

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的体制,还必须规定国有企业的边界。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都证明了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全世界计划经济也都证明了国有经济的低效性。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都是市场积极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正是根据这些理论和实际的要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正确提出了“抓大放小”,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四两拨千斤等战略思想,并由此取得了民营经济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然而在启动经济中,却大有国进民退的趋势。无论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人们都没有理由为国有企业的扩张感到乐观,而应当感到担忧。这样的作法不利于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关政策应当对此加以限制,明确国有企业发挥作用的边界,给民营经济以平等的环境,切实保证民营企业的产权和发展空间。■

中国电信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4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

第一,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一系列重大举措和改革方略接二连三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入了一个真正“攻坚”阶段,这个阶段的完成对于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个新的阶段和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能否实现高速和更有效率的增长,以及这样的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必将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第二、初步了解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

经济运行受多种因素制约。所谓深层次矛盾,不是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制约因素,而是其最基本的制约因素,对经济运行具有根本性影响。这些矛盾可以说比较抽象、也很难理解,但又是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的,这不紧可以让我们对中央的政策部署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也能帮助我们应付社会发展中要面临的各种挑战。

二、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效率优先

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现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投入多、消耗大、效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不但吞噬着我国宝贵的资源,而且使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市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态势,这种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增长,显然是难以为继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全面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金利税率、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率,力争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是当前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

第二,城乡统筹、富民优先

城乡统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用说就是要破解“三农”难题。“三农”问题千头万绪,坚持富民优先,着力点必须放在优先抓好农民增收上。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富起来,这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中必须紧紧抓住的战略重点。去年农民收入增幅较大,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目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第三,社会发展,生态优先

首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就是发展循环经济

我们现在正处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期,是我们实现工业立市的最关键时期,如何发展工业,是走老路,还是走新路。无论从现在的形势和发展的长远来看,我们都别无选择的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这条路的具体体现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可以说有三大支柱,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为我们处理好这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它的本质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第四,政府职能,服务优先

一是要实现政事分开。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把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务提供(划浆)分开,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求我们把高层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即把决策权和事权分开,也就是我们说的政事分开。无论是政府的各项决策、各项行政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决不允许有任何一级政府的决策、制定的行政法规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与上一级政府的决策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相冲突的现象存在。否则,将不是社会、企业的原因使社会、企业失去了政府的控制,而是政府本身把社会搞乱了。这是地方主义,各自为政现象产生的根源。强调这一点,对于建立统一的市场和市场经济的新秩序极为重要。

二是要实现政企分开。就要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这一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做了,但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呢?关键还在于没有弄清楚政府不能象企业那样来运作。政府和企业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机构组织:企业的行为动机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政府的行为动机是使社会既充满生机和活力,又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企业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收人大部分来自顾客,政府的大部分收入则来自纳税人;企业的动力通常来自社会竞争,政府则来自垄断。因此,作为民主的和开放式的政府而言,其基本的使命是“办好事”,决定社会的前途,而不是挣钱。政府必须经常提供能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所需求的行为,并不问其支付能力与否,这样政府也就做不到象企业那样的市场效率。但政府的效率是通过企业、社会的效率而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效益。因而政府也就不应该有其自身的利益,更不应该参与到生产经营的经济行业。政府是以裁判者、服务员的身份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但却不能与“运动员”分享比赛奖品。

中国电信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5

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1.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环境:通常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问题: 由于环境质量的变化对人类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环境问题与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环境保护:指公民、团体、国家及国际社会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2.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生态破坏:温室效应;臭氧耗损;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

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耕地;淡水;森林;矿产

结论:传统发展观所引发,导致全球生态恶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环境问题全球化,环境保护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全球化

3.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1972年会议;1987年文件;1992年会议;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体现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化浪潮 , 法律化趋势 , 新的贸易壁垒

产业结构的大变迁大调整, 国际援助的附加条件 , 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加剧,农村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恶化加剧,自然灾害严重

2.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1)社会经济层面成因:

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工业总体技术低对环境的压力

城市化迅猛发展对环境的压力,环保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的问题

环境法制不健全,全民族环保意识淡薄的问题

(2)体制层面成因:分级财政体制影响环保投入,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影响环境治理,追求短期“政绩“影响环境建设

3.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加强环保法制建设

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注重环境综合治理

推进环境科技进步,加快环保产业发展

增加环境保护投入,扩大环保国际合作

三、江苏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江苏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经济大省与资源小省的矛盾,技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地区差距扩大与区域共同发展的矛盾

生态环境恶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宣传;科技进步;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法制建设;环保产业,加强创新,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信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6

从 2009 年初开始,在国家4 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下,工程机械行业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快速扩张期,然而从2011 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向促进内需转轨,同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房地产、路桥建设等基建工程放缓或延迟,产品需求量大幅下降。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数据统计,挖掘机销量自2011 年5 月以来已经连续十五个月负增长,尽管下滑幅度收窄,但市场形势仍旧很不明朗。各种隐藏在高速发展光环下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重复建设、市场饱和、产能过剩,过度宽松销售政策引来的客户信用风险问题,过度依赖财务杠杠带来的企业现金流问题,非理性竞争带来的行业利润下降问题,以及产品结构重复亟待调整等,行业将在艰难和困境中度过此冬。

(一)制造商运营状况不容乐观 1.库存量居高不下

“十一五”期间挖掘机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经济危机后,国家“四万亿”投资更加带动了挖掘机制造企业投资扩产的热情,一部分从未涉足挖掘机行业的企业甚至非制造企业也纷纷进入市场。挖掘机市场“蛋糕”在不断做大的同时,也不断地制造泡沫。相比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被错估的市场需求对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打击更大。

自 2011 年以来挖掘机制造企业新增产能近15 万台,与原有产能相比几乎翻了一番,产能明显大于市场需求。开工不足引起的需求骤减直接导致企业产能不能有效释放,目前大量设备闲置,企业开工率不足1/3,据粗略调查统计,目前整机产品库存已近5 万台、零部件的库存量近2 万台,按一般销售情况来计算,即使企业不生产,当下库存量的消化至少需要6 到9 个月的时间。

2.坏账风险和逾期债权风险加大

宏观经济和行业不景气时期,靠信用销售提振业绩,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应收账款回收问题。根据行业内五家标杆企业上市公司2011 年年报及2012 年半年报数据显示,5 家公司2011 年底应收账款合计较2010 年增长了94%,多家公司应收账款增长率在90%左右,部分公司应收账款增长率甚至达到148%,翻了一倍还多,相比较同时期30%左右的销售增长率,应收账款增长远超预期。到2012 年中期,多数公司应收账款增长超过50%,部分公司甚至超过100%,短短半年时间内,幅度增加之大难以想象。

图 13 五家挖掘机械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额变化图(数据来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巨额应收账款一方面占用了公司的营运资金,加重了公司的财务负担,造成公司现金流紧张局面;另一方面,盲目的信用销售政策,增加了回款的不确定性,客户违约风险增加,坏账风险和应收账款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加大。

根据挖掘机械分会调研,在参加调研的20 家公司中,逾期率中位数为42%,最大值为60%,最小值为26%。逾期率小于30%的仅有3 家企业,逾期率在30%~40%之前的有7 家企业,逾期率在40%~50%的有8 家企业,逾期率在50%以上的有3 家企业。

图 14 挖掘机械分会对厂家逾期率调研结果(数据来源:挖掘机械分会调研数据)

3.财务费用支出大幅增加

长短期借款的迅速增长和紧缩政策下贷款利率的提高,增加了公司的财务成本,从财务费用/营业收入指标来看,五家公司该比例由0.53%上升到0.78%,上升了47%,意味着每增加一元销售收入,需要负担更多的财务费用,有些公司该指标超过1%。

图 15 五家挖掘机械上市公司财务费用及营业收入增长率变化图(数据来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部分公司2011 年财务费用较2010 年增长了近2 倍。同期,长期债务/营运资金占比由30%上升到48%,长期借款的上升一部分用于技术改造的长期投入,另一部分可能用来补充公司日常经营现金流量。财务费用大幅增加,摊薄了公司净利润。

2011 年五家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58%,较航空,房地产,商贸流通业等资产负债率较高的行业而言,尚有一定的举债空间,但承担过多的利息支出,必将带来净利润的下降,用长短期借款支撑起来的行业和公司扩张,一旦银行收紧银根,扩张将不可持续。

图 16 五家挖掘机械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中位数走势图(数据来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同时的大幅增长也反映出目前工程机械公司正面临“三角债”的困境。

图 17 五家挖掘机械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及应付账款总额变化图(数据来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4.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出现负数 债权的增加,库存的增多,使得公司实际获得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减少,在经济下行阶段,公司的经营环境将会逐渐恶化。多家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负值,表明其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尚不足以支付日常支出,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出现了负增长,此种情形下,公司的持续经营和扩大经营要更多的依赖外部融资,自身内部的现金流非常紧张。

5.资产运营能力亟待提高

从 2009、2010、2011 年三年财务指标来看,五家公司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周转率相应下降,存货和应收账款占用了更多的营运资金,流动资产和总资产周转率持续下降,2012年行业平均总资产周转率较最高的2009 年下降了23 个百分点,行业整体的资产运营能力亟待提高。

图 18 五家挖掘机械上市公司总体营运能力(数据来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在成长能力方面,2009-2011 行业整体处于扩张期,企业总资产增速较快,近3 年平均总资产增长速度在60%左右,2012 年上半年总资产增长率回落到20%左右,资产增速放缓。

6.信贷销售带来更多担保风险

以银行按揭、分期付款和融资租赁为主要手段的信贷销售模式在挖掘机行业销售中占比超过90%,三种销售方式虽存在一定的差别,但都需要厂商以本身的信用进行担保。激进的信贷政策可以促进销售行为发生,使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应收账款,但在用户还款压力增大时,企业负债及坏账压力风险也会随之提升。因为众多下游客户为个体从业者,而部分公司往往忽略客户资产审查这一关键环节,盲目扩大销售,一旦出现客户还不上款的情况,对厂商而言担保所隐藏的或有负债将是巨大、不可预估的。

(二)销售商生存压力加大 1.资金回款难

受市场供需矛盾影响,大量的挖掘机出厂后并未达到客户手中,部分主机企业将清库存的压力转嫁给了代理商。为达成销售目标,代理商不得不调整销售策略。经调查,全额付款销售所占比例不足10%,分期付款约30%左右,其余60%左右为按揭贷款或融资租赁。这样一来代理商不得不投入大量流动资金作贷款垫付或还款,资金链严重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受困于激进的营销方式,迫于部分用户欠佳的资产经营实力,回款压力也成为了代理商们的苦痛,不断出现代理商从用户手中强迫拉回设备的现象,已有不堪重负的小型代理商退出挖掘机市场,有些代理商不得不依靠主机企业救助来勉强维持。

2.过激行为催收债款

在逾期债权已成为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作为销售一线的代理商面临着巨大的回款压力。为了追讨逾期还款,有些公司专门成立“法务部”,解决欠债问题;有些公司开展专门的应收债权“催收大会”,以保证债权的催收。而代理商在追讨还款、拖车过程中时常与客户方发生肢体冲突等情况,不仅影响企业形象,过激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也会在所难免。

(三)用户不堪还款重负 1.设备租金低

在行业高增长时期,低首付的营销策略降低了行业门槛,挤进来一些不具备产业能力甚至根本不了解行业的投机者。在行业市场需求量减少的低迷期,设备租金出现了大幅度缩减,降价幅度高达50%,在人员成本攀升的今天,用户利润大打折扣,长久发展,其还款能力将会越来越低。

2.资本回收期长

零首付的吸引下许多客户盲目采购设备,而目前国内经济增长减慢,固定资产投资不明朗,工程量减少,用户设备的回本周期加长,加之二手设备交易市场低迷,设备保养也需要高昂的费用,还款压力让很多用户不堪重负。

3.人为破坏机器躲避债务

为了逃避债务压力,甚至有的用户对机械进行人为破坏,私自将挖掘机上的GPS 定位系统拆除,以此躲避追索,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其原因是因为厂商分期付款销售时,忽略了对客户资质的审查,销售完成后,除了合同厂商对客户并无实质约束力。客户“失踪”,机械“破损”势必会对厂商造成很大损失。

(四)非理性竞争,企业遇两难局面 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当市场空间停止扩张,行业原本的巨大产能得不到有效释放时,就会导致行业竞争的空前加剧,为抢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不择手段地推出“零首付”、团购、购机赠品、以旧换新等变相降价政策,疯狂的促销将行业的准入门槛降到了最低,企业遭遇两难局面。一个方面企业为处于竞争有利地位,只能继续推行低首付的融资租赁销售模式;另一方面,现如今市场环境下,若继续推行融资租赁模式,则应收账款收回愈加困难,计提坏账准备的可能性愈加增大。

(五)服务期延长存有隐患

中国电信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7

制度设计之初,为了提高基层在新农合推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了减轻基层卫生筹资负担,国家财政为新农合配套了相应的基金,按照参合率和实际提供医疗服务的服务量核定补偿。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下发了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专项资金投入的主体是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政府期望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参合农民真正受益。

制度实施后,农村地区县、乡一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患病农民得到及时救治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变,农民生病首选去医疗机构寻求救治成为常态。但与此同时,各级财政基金补偿医疗机构的制度,也为医疗机构诱导医疗需求提供了可能,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地方的医疗机构在门诊报销比例低于住院报销比例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诱导患者住院治疗。同时,因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目前医患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令人非常担忧。另外,农民普遍存在对制度的不理解和急功近利思想,国家财政拨付的资金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极大地浪费了对政府财政的投入。

2 进城务工农民的医疗保障成为制度推行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我国进城务工农民人数已经超过2亿人。这其中许多人已经在城市生活多年,具备了基本城市生活的基础。但从实际情况看,总体的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基本上属于空白。尽管他们当中许多人参加了新农合,但是因为我国的特殊国情,目前的情况下,这些务工人员既无法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待遇,也没有纳入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的范畴。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城乡医疗保障制度难以对接,无法实现真正的医疗保障。外出打工者长年生活在城市,不可能随时回家乡治病。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或乡镇都有指定的医院,其报销、转院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需要层层审批,手续繁琐。[3]所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外出打工者来说,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

3 应对措施

3.1 建立以自我管理为主的激励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长期的日常性工作,工作量大,牵涉面广,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随着工作的推进,管理资源短缺和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3]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降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该发挥的作用,医疗卫生服务不规范,过度医疗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这些现象的背后,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新农合制度的监管缺失,使得一项好的制度没有发挥好的效果。在我国现阶段国力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这些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助长了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的私利行为泛滥。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责任必不可少,政府在卫生资源的配备和医疗机构的监管方面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作为新农合参与主体的农民,只要设计出一套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目前的现状,应参考城市医保卡的做法,设立统一的新农合医保卡,农民的个人缴费、各级财政补偿都纳入卡中。门诊设起付线标准,费用从卡中按报销比例直接给付,结余资金可以转入下一年,如果全年没有医疗花费,那么次年的补偿比例适当提高,节约的医保资金累积到自己的账户中,激励农民自我管理。在当前新农合资金总体保障能力有限的条件下,探索大盘统筹的方法,用暂时没有医疗需求的农民医保资金补充到正在需要医疗服务的农民身上,起到延缓新农合资金支付压力的作用。自我管理的优点是它能最大程度的激发个人对新农合资金使用的控制,在选择门诊治疗、检查、用药、住院等方面精打细算,规避参合人员过度消耗卡内资金的浪费行为。

3.2 积极探索专家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管运行模式

为了规避医疗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医疗机构诱导行为,可以采用对医疗机构的考核,通过专家组参与监管,控制医疗基金的使用。监管主体由专家组、卫生部门的新农合监管部门共同承担。由专家组成督导团,参与到新农合制度运行过程中,负责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的监管。一方面,利用专家组不定期匿名抽查病历,控制供方诱导需求行为,防止出现“大处方”、“大检查”,对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利用行政手段监督可以有效避免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参与新农合的医务人员还可以参照北京市开始试行类似驾照的“12分管理”制度。一旦出现超量开药、不核实患者医保身份等损害医保基金的行为,将被扣3分至12分。[4]这种监管有利于形成“医管分离,行政监督”的运行机制。

3.3 城乡医疗保险的过渡性对接方案

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是解决城乡医疗保险的最佳措施,但目前条件还不成熟。由于工薪收入已经是农民工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因而他们有条件接受城镇医疗保障服务。即在工作生活的城市,享有类似于城市初级保障的介于城乡之间的医疗服务。等到条件成熟后,再逐渐把他们纳入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各种情况,由农民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医疗保险的类型,为未来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并轨预留空间。可以考虑在城市中设立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定点机构,尽快推行临床路径,对病种实行最高限价制度。通过推广和应用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临床路径的方式,能较好的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降低医疗费用。[5]

摘要:新农合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面临一些关键性问题亟待解决。解决这些关键性问题需要发挥参合农民自身积极性,建立以自我管理为主的激励机制;同时,推行在城市中设立一些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新农合报销问题,为实现最终的城乡医保对接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农合制度,持续发展,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新闻稿之二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取得新的显著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http://www.moh.gov.cn,2011,3,17.

[2]牛军伟,张昌强,王涵新.农合制度道德公益性与需求诱导性的社会评价研究.现代交际,2010,5:16.

[3]朱霖,袁兆康,郝潇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J],2011,1:58.

[4]北京医保医师试行12分管理制重复开药罚3分.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1,4,28.

中国电信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8

【关键词】中国健康保险 精算 问题 对策 分析

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浪潮中,中国健康保险已发生了对应的变化,尤其是精算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现代保险是一项重要的产业,并不是一种社会补偿手段。换句话说,在新时代下,“商品性、产业性”是中国健康保险的主要特征。同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保险是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见,健康保险在人们生活中逐渐占据着关键性位置。但就当下中国健康保险精算的现状来说,并不乐观,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作者在对中国健康保险精算存在问题分析的同时,对一些有效的策略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一、健康保险与健康保险精算概述

(一)健康保险概述

简单来说,健康保险是人身保险中的一种。具体来说,健康保险是指以人的身体为基点,被保险人因意外事故、疾病而引起的费用支出或者损失获取一定补偿的一类保险。对于健康保险来说,由健康造损害而引起的经济损失风险是它经营的对象。此外,健康保险具有多方面的特点。首先,健康保险市场的集中程度比较高,“垄断竞争”是该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其次,在赔付支出与保费方面,赔付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越保费的增长。最后,中国健康保险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健康保险精算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保险精算是指以分析各种影响健康保险因素、变动规律为媒介,以健康保险契约方面有关规定为核心,对投保人缴纳保的保险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地计算。在中国健康保险方面,其精算的主要内容包含了这几个方面。即对健康损失风险进行正确地识别。同时,对它进行适当的评估以及管理。此外,健康保险计算可以分为非寿险精算、寿险精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此外,我国健康保险精算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促使健康保险精算予以完善。

二、中国健康保险精算存在的问题

(一)健康保险精算内容单一化

中国健康保险精算内容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在健康保险精算方面,其精算人员主要是对不同种类的健康保险新产品的费率进行计算以及定价。随着健康保险市场不断变化,精算人员也很少对费率予以合理地调整。具体来说,在工作中,精算人员主要是对这些方面进行计算。即住院津贴保险、高额医疗费用保险、社会医疗保险补充品。

(二)中国健康保险精算没有对应的基础数据

在计算的过程中,精算人员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是来自保险公司内部的一些经验数据、公司外部的统计数据。而这些数据只能为健康保险精算提供参考,并不能直接作为计算的依据。同时,就健康保险公司的发展来说,那些用于精算方面的经验数据都不多。以至于无法对健康风险进行科学地评估,阻碍健康保险在精算方面的完善。

(三)缺乏专业的健康保险精算人员

首先,从事健康保险精算工作的专业人员比较少。在这部分健康保险精算人员中,获得国外或者国内精算师资格的人员只占据了很小一部分。其次,在健康保险精算人员所在公司来看,主要是在寿险公司。而在财产保险等其他方面公司中,健康保险从业人员极度缺乏,最后,对应的保险中介、精算顾问机构非常缺乏,不利于精算人员自身的完善,健康保险市场的完善。

三、中国健康保险精算问题解决的对策

在健康保险市场中,针对精算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为中国健康保险精算的完善,促进健康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做好铺垫。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一些可行的策略予以了分析。

(一)培养专业的健康保险精算专业人员

一是:以健康保险精算的实际状况为基点,增加健康保险的内容。比如,在精算师资格考试中,适当增加相关内容。二是:加强对健康保险精算队伍建设。从整体上说,“年轻化”健康保险预算队伍的主要特征。因此,加强对健康保险精算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不断促进他们自身的完善,成为健康保險市场中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此,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高素质健康保险精算队伍。

(二)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健康保险精算基础数据缺失的问题

首先,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对健康保险精算数据的保存。可以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及时把相关数据录入到其中。并对这些数据做好日常的管理。其次,需要对健康保险精算数据予以恰当地研究。比如,在工作中,要不断推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等方面在精算数据专题方面的交流、沟通。

(三)促进健康保险精算向多样化方面发展

一是:相应的经营者以及监督管理人员需要对健康保险预算内容予以正确地认识。比如,对于健康保险预算来说,产品定价只是其中的某个方面。健康保险准备金的偿付能力进行评估也是内容之一。二是:需要加大健康保险精算的宣传力度,扩大健康保险精算师的工作领域。很显然,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对策。比如,要对健康保险精算标准予以完善。对于这方面,健康保险精算师需要遵循专业技术方面的相关规定。同时,还要对其精算体系框架予以全面的掌握。

总之,健康保险精算的完善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它的完善能够使推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使相关行业得以更好的发展。同时,它能够促进健康保险精算队伍的完善,把他们培养成新时代需要的综合人才。从长远来说,虽然我国健康保险精算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它必将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文群.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现状、问题及行业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15:70-72.

[2]刘彦欣.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机遇与挑战[J].对外经贸,2015,04:51-54.

中国电信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9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与保护问题及其对策

通过不同角度论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良化的`关系,分析了经济发展中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环境恶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作 者:彭珂珊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陕西,杨陵,712100刊 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RTV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4)分类号:F124.5关键词:经济 环境 挑战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国电信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10

曲伟 张明元 王凯宏

2009年5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河分院联合进行“俄罗斯大学生眼中的中国”问卷调查。共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向俄罗斯大学生发出问卷500份(其中第3、6、7、11、12、14题为单选题,其余为多选题),收回有效问卷444份。以下是这次调查的统计结果和对策建议。

一 俄大学生对与中国人交往的认可态度呈现上升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与中国人交往持肯定态度的有113人,占受访者总数的25%(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上升了两个百分点);回答接近肯定态度的有178人,占40%;持肯定态度和接近肯定态度的合计291人,占65%;而回答接近否定态度的有141人,占32%;回答持否定态度的有12人,占3%(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接近否定态度和持否定态度的合计153人,占32.3%。

上述情况表明,代表俄罗斯未来的青年大学生对与中国人交往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在上升,持否定态度的人数在下降。这对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非常有利的人文条件,表明中国与俄罗斯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也说明我们现行的对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而对与中国人交往 持否定或接近否定态度的俄罗斯大学生虽不足1/3,但也应引起重视。针对中国人与俄罗斯人交往中存在的少数商人不守信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在俄中国劳务人员素质不高甚至违法犯罪等问题,应采取进一步整顿、培训和加强管理等措施,使之明显改善。二 俄大学生与中国人发生冲突的原因在于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对于俄大学生与中国人发生冲突的原因,问卷调查显示:回答因中国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差的有156人,占受访者总数的35%(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下降了38个百分点);回答因中国人不尊重俄罗斯人的有273人,占61%(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上升了38个百分点);回答因个人对中国人反感的有90人,占20%(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上升了4个百分点)。

上述情况表明,在俄罗斯大学生中,对接触到的中国人印象不佳的比重比较大,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应特别重视解决对俄罗斯人的尊重问题。应加强国人的素质教育和礼仪教育,尤其是对出国人员的礼仪教育培训必不可少,对出国劳务人员在语言、技能和礼仪方面的系统培训势在必行。建议支持具有语言和地缘优势的黑龙江省建设全国最大的对俄劳务输出人员培训基地。

二是继续重视解决中国对俄出口商品质量问题。提高中国商品出口俄罗斯的质量门槛,降低中国优质名牌商品向俄罗斯出口的关税;严格限制假冒伪劣商品出口,限制假冒伪劣商品在边境口岸城市销售,逐步提升中国商品质量在俄罗斯的美誉度与服务质量的诚信度。

三 俄大学生与中国人交往的主要障碍是语言和文化差异

对俄大学生与中国人交往的主要障碍,问卷调查显示:回答语言障碍的有267人,占受访者总数的60%(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上升了4个百分点);回答文化差异的有225人,占51%(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上升了28个百分点);回答个人对中国人反感的有69人,占16%(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回答其他(中国人的不良行为、心理差异和缺少联系)的有12人,占3%。

上述情况表明,俄罗斯大学生与中国人交往的三大障碍亟待解决:

一是语言障碍。应当更多地创造条件让俄罗斯青年学习汉语,让中国青年更多地学习俄语。中国在俄罗斯应创办更多的孔子学院和汉语学院,俄罗斯也应派出更多俄语教师到中国大学任教,中俄互办“俄语年”和“汉语年”应该长期化。

二是文化障碍。创造条件让俄罗斯青年更多地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让中国青年学习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从中俄青年更多地了解对方国家历史文化中,寻求共同点,减少差异点,消除对立点。

三是反感障碍。主要是通过增进交流,让俄罗斯青年了解中国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通过增进了解,认识当代中国和平崛起不对世界和俄罗斯造成任何威胁,使其认识到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俄罗斯的最佳选择。

四 俄大学生与中国人结婚的可能性有明显增加

对是否与中国人结婚,问卷调查显示:回答不管怎样也不可能的有249人,占受访者总数的56%(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下降了两个百分点);回答不排除这种可能的有126人,占28%(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上升了9个百分点);难以回答的有69人,占16%。

上述情况表明,俄罗斯大学生不管怎样也不可能与中国人结婚的可能性在减少,而不排除与中国人结婚的可能性在增加,这是一个积极变化。虽然俄罗斯大学生不与中国人结婚的可能性仍大于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回答不排除这种可能的接近1/3。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俄罗斯大学生认可中国人的比重在提高。

中俄双方对这种跨国婚姻应持支持态度。因为中俄青年跨国婚姻增多,有利于中俄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为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夯实基础,有利于从民间层面支撑中俄两国国家关系的提升。

五 俄大学生认为应当限制中国公民进入俄罗斯的人数居多

问卷调查显示:回答应当从严控制中国公民进入俄罗斯的有25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58%(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上升了5个百分点);回答不赞成限制中国公民进入俄罗斯的有177人,占40%(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下降了20个百分点)。

上述情况表明,俄罗斯大学生认为应当从严控制中国公民进入俄罗斯的人数居多,且有所增长。说明中国公民特别是部分中国商人、中国劳务人员在俄罗斯形象不佳,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对此,我们应对中国公务人员、特别是对中方商人、劳务输出人员到俄罗斯进行严格审查,存有不良记录和未经俄语及礼仪培训 者不准到俄罗斯。让更多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公务人员、优秀商人和劳务人员到俄罗斯。

同时,俄罗斯大学生有40%不赞成限制中国公民进入俄罗斯,这一比重较之过去大有提升,也说明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形象有所改善,我们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这一比重。

六 到过中国的俄大学生对中国的印象总体较好

对到过中国的俄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喜欢中国的有19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45%(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想再次到中国的有194人,占44%(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上升了8个百分点);不感兴趣的有42人,占10%;不喜欢的有9人,占2%。

上述情况表明,在到过中国的俄罗斯大学生中,大多数(89%)喜欢中国或想再次到中国。因此,提升中国在俄罗斯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最重要的是让更多俄罗斯大学生到中国来。

一是鼓励俄罗斯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以旅游的形式到中国来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

二是支持俄罗斯大学生以冬令营或夏令营的形式到中国来,认识了解当代中国的经济振兴。

三是邀请更多俄罗斯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访问中国,报道中国。

七 中国给俄大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比重在增加

问卷调查显示:对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印象最深的有204人,占受访者总数的46%(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上升了20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成就印象最深的有120人,占27%(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对中国服务水平印象最深的有66人,占15%(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对中国自然景观印象最深的有39人,占9%;对中国没有什么可喜欢的有9人,占2%。

上述情况表明,到过中国的俄罗斯大学生对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经济成就和服务水平印象最深,总的比重达到88%。但是对中国经济成就和服务水平认可程度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7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值得引起重视。

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应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实现节能减排型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及科技进步型发展。

二是中国对外服务水平应进一步提升。

特别是旅游、经贸、金融、商业和宾馆等对外提供服务的窗口单位,尤其应当提高外语包括俄语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八 俄大学生对中俄关系现状的评价比较积极

对于两国关系,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是外交关系的有23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52%(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上升了25个百分点);认为是友好关系的有93人,占21%(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下降了8.5个百分点);认为关系紧张的有72人,占16%(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上升了8.5个百分点);认为是互利关系的有39人,占9%(与2006年同期问卷调查相比下降了15.5个百分点)。

上述情况表明,俄罗斯大学生对中俄关系的评价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认为是友好关系、互利关系的比重在下降,认为关系紧张的比重在上升值得引起重视。

一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应当巩固加强。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越强,对中俄两国当前和长远的战略利益越有利。应当从国家到地方层面,从政治到经济、科技、文化和贸易层面全面升温。

二是努力消除中俄两国交往中的不和谐因素。包括启动中俄更多大项目合作计划,实现经贸合作中的互利双赢,边境贸易中的低关税、零关税启动,中俄企业家合作应提高诚信度,中国商人和中国对俄输出劳务人员应加强培训提高等,都应进一步研究。

三是启动中俄战略合作的重大标志性工程。例如,中俄黑龙江大桥建设、中俄黑瞎子岛联合开发以及中俄边境地区自由贸易区的辟建,等等,都应作为中俄联合应对金融危机、实现长远优势互补的重点项目加快启动。九 俄大学生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俄应加强经贸合作占多数

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应加强两国经贸合作的有29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65%;认为不应加强经贸合作的有18人,占4%;认为难以回答的有75人,占17%。

上述情况表明,俄罗斯大学生对加强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俄经贸合作给予高度认可,认同比重几乎达到2/3。说明加强中俄经贸合作不仅有两国政府推动,有地方政府推动,也有民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赞同。对此,中俄两国政府应当抢抓机遇,积极解决中俄经贸合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中俄经贸合作逆市上扬,战略升级。

一是贸易规模升级。5年内中俄贸易额由600多亿美元提高到1 000亿美元以上。

二是贸易通道升级。5年内建成几座跨越黑龙江大桥,辟建中俄江海联运、陆海联运和陆路联运通道。

三是贸易政策升级。中俄两国应首先在边境地区建立低关税、零关税自由贸易区。以让中俄两国人民受益的实际举措促进双方经贸登上新的台阶。

十 赞成建设黑河至布拉戈维申斯克跨黑龙江大桥的人数在上升

对于建设黑河至布拉戈维申斯克跨江大桥,问卷调查显示:持赞同态度的有240人,占受访者总数的54%;赞同加快建设的有81人,占18%;不赞成建设的有117人,占26%。

上述情况表明,俄罗斯大学生对建设跨越黑龙江(阿穆尔河)大桥支持度很高,赞同建设和赞同加快建设两项合计多达72%。值得中俄两国重视。

从未来中俄两国长远战略合作上考虑,黑龙江上不仅需要一座,甚至需要3~5座跨江大桥。黑河至布拉戈维申斯克跨黑龙江大桥建设,不仅是中俄贸易发展的必然需要,是中俄两国政府20年前决策建设的一个兑现,也是向世界展示中俄区域合作和战略合作的决心,更是促进中俄两国最近距离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大契机。为此建议:

一是中俄两国政府加快启动黑河至布拉戈维申斯克跨黑龙江大桥建设。

二是积极谋划中俄黑龙江上构建洛古河、同江、抚远等其他几座跨黑龙江大桥建设。

三是中俄两国中央政府出台政策、拨出专款支持跨黑龙江大桥建设。

(责任编辑:高晓慧)作者分别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河分院院长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教授。

上一篇:寒假趣事_作文下一篇:党员教师导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