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24-06-19

初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精选8篇)

初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1

2013---2014学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年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任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备课—— 周到细致,找准重、难点

作为中青年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

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还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同时进行教材分析,争取把第节课都备到完美。复习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二、上课——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

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后的辅导中我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在今年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上课进度过慢以致于学生没多少时间复习,这可能跟之前学生搞很多活动冲了一些课影响了教学进度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好复习这个环节。第二:由于经验不足,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初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每位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要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本人浅谈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的一些方法,主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角度去谈。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等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直接感染

教师要留心,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四运动中对爱国学生口号和宣传单的描写:“在得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后,爱国学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愤然咬指学书。”“中国的领土可以被征服,但不可以被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侮辱。”这些内容可以直接感染青少年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直观的教学方法展现不同类型的情感素材,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教师要不断地装备自己,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观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升华。例如,学习虎门销烟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那种壮观的场景,让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内心就燃起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善于总结教材的类型和内容,要细心挖掘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比如,在学习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的时候,可以再现古人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近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可以再现外国列强在中国烧、杀、抢、掠等场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教师在情感上的熏陶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在情感教育的时候更容易激发学生,师生产生共鸣。教师在情感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情感上的投入,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和肢体语言的变化,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材对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场景的描述,教师在描述的时候要感情充沛,学生听后会深受感动,更容易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邓世昌的敬佩。

二、历史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开展“历史知识”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考查的知识点可以包括革命精神、英雄人物、爱国壮举、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等内容,例如,出题列举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及注明领先大概多长时间,让学生答此类题目时能直接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这种比赛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从而在自己的学习中产生强大的动力。

2.开展“历史知识专题讲座”,结合我国重要的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例如,每年9月18日这一天,教师可以准备与历史上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相关的文字、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真相,勿忘国耻;营造这种良好的德育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和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利用乡土“历史文物”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物,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例如,我县有西梁山烈士陵园,每年在清明节期间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去烈士陵园参观、考察,之后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能更直接地对学生进行革命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探究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工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53

创造了贞观之治盛世景象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曾经这样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文明发展的一面镜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映照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通过对于历史的学习和反思后,人才能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我国从教育诞生一开始,对于历史的教学就一直存在,并随着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发展成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高中阶段所使用的历史教材从商周时期到中国近代时期系统性的描述了中外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进程,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面广泛。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于历史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真正的历史,从历史总获得经验总结教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德育

历史是一门让人了解过去的学科。在我看来,这门学科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让人们通过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从而避免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此,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开设历史这门学科不仅能够达到传播历史与文化的目的,更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在身心发展最为快速地时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个性和人格。

(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与文明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朝代不断更替,掌权的民族不断变化都无法改变汉族文化发展大方向始终如一的特点,汉族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民族文明。文化的状态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基本态势,文化的统一,促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发展上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因此,历史发展进程中朝代地更替虽然不可避免的引发内部的战争,但一旦面临外部侵略,各族人民依旧会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侮。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从历史进程中发现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与独特之处所在,从而唤醒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国家的自豪感。

(二)树立危机意识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辉煌时期也经历过屈辱时期。在辉煌时期四海来朝,中国的技术与文化是其他国家争相学习的对象,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的发明与传播。屈辱时期中国是其他国家侵略肆意凌辱的对象,尤其是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略与侮辱,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这些不仅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以言说的苦难。不论是繁荣还是苦难都会真实的记录在历史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能够真实感受到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兴衰荣辱。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巩固,影响力也逐渐提高。这就导致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都对中国进行影响和限制,以期拖慢并压制中国的发展脚步。因此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虽然前途光明,但是道路依旧坎坷。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不断灌输学生的危机意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发展意识,从而让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与信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二、知识教学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最大学习难关就是高考。因此从学校教育的实际意义上来看,理论知识教学依旧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最主要的环节。在我看来,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要想做好知识教学教师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

(一)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历史是一门典型的主观思维占主导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总结所谓的做题规律,高考中所涉及的题目也大部分属于主观发挥性题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性相对于数、理、化这一类客观性为主的学科来说要小的多。并且历史教材中百分之九十都属于文字类的描述,因此学生自学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然,对于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经验的缺乏,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重点知识地定位出现偏差,在问题总结方面角度过于单一等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对于重难点知识进行及时的点拨和补充,从而在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保证知识学习的完整性。

(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文学性较重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记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历史学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将重点内容熟练背诵,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地记忆能力。在我看来,机械性记忆相对于理解记忆来说在人的脑海中停留的时间相对短暂,因此依靠死记硬背所记住的知识容易在短时间内遗忘,对于历史这一类需要大量记忆知识点的学科来说,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要将机械记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理解记忆,例如通过典故引用、问题启发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

(三)回归历史真相

历史一直是影视剧拍摄所依仗的重要题材,尤其是近年来古装影视剧大为流行,但注重艺术效果和商业价值的电视电影作品,在拍摄过程中为了增加故事的观赏性会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地改编,这就导致大部分影视作品的历史失实现象。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容易受到误导甚至是错误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历史,教师可以采用拨乱反正式的教学方法,将反映历史剧片段与真正的历史事实进行对比式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印象。

初二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4

转眼间,一学期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执教804、806、817三个班的历史与社会,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做到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热爱教师工作,思想进步,团结同志,无私奉献,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踏踏实实地工作,老老实实地做人。

二、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学期我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业务学习计划,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又认真学习了几本教育教学丛书,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我阅读了《蔡林深与洋思教育》等书,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好的应用。我还积极参加了新教师教学培训,并认真做好记录,专研学习,使自己的教育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虚心求教,强化自我

我一方面下苦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牢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继续向老教师尤其是我的师父学习,抽出业余时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对待课程,虚心听取他们意见备好每一节课,仔细听课,认真学习他们上课的安排和技巧。这一学期来,通过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刻苦钻研教学,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我自己感到在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一面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优秀教学方法等,一面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研究,着力点放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目标。对于班级的学困生,给予特殊的关照,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社政的兴趣。

在教研工作方面,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一方面认真听取同行的意见,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反复修改自己的教案;另一方面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毫无保留的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为新教师的尽快成长,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三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本期听课达30余节;第四积极参加“小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努力打造一个“生动、和谐和高效”的历史与社会课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在作业批改方面,力求做到:认真、细致、全批全改,对后进生的作业进行面批,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反思方面,坚持做到了上完每一节课后,都认真地总结得与失,及时写好课堂教学反思。

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

2、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指导和活动的开展还不尽人意,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3、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尽人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七、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转化后进生力度。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在教学工作中,本人应多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在教学质量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初二历史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本学期初二历史组的历史教学工作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为重点,积极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本期的历史成绩提高到全市的领先水平。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内容有所删改,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大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1)减负,降低难度;(2)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3)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内容叙述了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历史,共21课,每课一课时,另有活动课4课时,由提示、正文、阅读、图表、资料、注释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是必掌握的内容。

教学的重难点以每单元、每课时的重难点为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初二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初步具备历史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掌握了大部分基础史实。但是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在综合运用方面,尚需要加大训练力度。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课程标准中的三惟目标要求。

2.质量目标:合格率90%高分38%及格76%低分2%

五、教学措施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本学期,每2周一次的初二历史组会,组织学习学校布置学习的资料文章,要在学生观、人才观和教学观上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谋求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走创新之路。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我们要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利用好45分钟,不断提高45分钟的教学质量。

(二)坚持常规教学

初二历史组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好两周一次不少于两节课的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每周不少于2节。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提倡本组内教师互相听课,鼓励教师们跨学科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

初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6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50年代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1966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练习:

1、P66“导入框”:导弹与炮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联系:都要经过发射操作。区别:导弹与炮弹相比,科技含量高许多,威力也大了许多。

从“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队的建立,再到导弹部队的形成,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的钢铁长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时,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和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2、人民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答: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3、20世纪50—70年代,人民海军有哪些发展?20世纪90 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答:A、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陆续装备到海军部队,还多次远洋航行,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出访外国的任务。B、不断补充新型舰艇,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4、P67“动脑筋”: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答:旧中国制度落后,国力很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侵略,曾先后败于法国和日本等。新中国制度先进,能够有效地集中国力投入国防建设,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5、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答:A.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提升了现代化装备水平。

6、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957年、核反击。

7、P69“练一练”:应选A(50年代)。

8、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舰队。答:华东军区海军南海

9、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飞机走上了国产化道路。答:195610、导弹部队是现代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任务。年,我国组建导弹部队。答:核反击196611、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于: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答:B12、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A、北海舰队B、东海舰队C、南海舰队D、华东军区海军答:D13、关于中国空军建设,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军刚诞生,即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B、人民空军建立早期,即走上国产化的道路

C、五十年代中期,我国仿制成“歼5”型歼击机D、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空军已拥有飞机三千架答:B14、导弹部队是现代军队不可缺少的,我国开始组建导弹部队是在()

A、1949年B、1956年C、1957年D、1966年答:D15、我国导弹部队担任的主要任务是()

A、核反击B、核攻击C、核威胁D、核追击答:A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苏联是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外交成就是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特点: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建国时,周恩来就被毛泽东任命为新中国的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他果然在外交战线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包括那些暂时处于敌对状态下的人们。

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而美国却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处于敌对状态之下,所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新中国 的缔造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终于打开了局面。/ 6

周恩来“改变了万隆会议的航程”,又在日内瓦会议上努力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连美国的代表史密斯都被感动了。

周恩来当时就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后来继续作出很多贡献,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有助于联合国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棘手问题。1976年1月9日,周恩来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损失,也是世界人民的损失,所以联合国大厦在那一天破天荒地降了半旗。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盛赞周恩来:“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人一分钱„„”

练习:

1、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答: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2、根据P1“导入框”回答:

A、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什么不许美国代表与中国代表握手?答:朝鲜战争期间,中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中国人民志愿军把侵朝的美军打得焦头烂额。所以杜勒斯十分敌视中国。

B、那位史密斯实在抑制不住对周恩来的敬佩,采取什么举动表示自己的心情?答:抓住周恩来的胳膊摇晃,然后笑咪咪地走开。

3、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答:独立自主。

4、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答:苏联。

5、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答: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6、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缅甸、印度。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的意义怎么样?答: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9、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答: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10、万隆会议遇到了什么困难?答:这次会议的参加者是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都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但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11、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答: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12、根据P74 “动脑筋”: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答: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

13、综合P71“导言框”和P75 “自由阅读卡”有关日内瓦会议的材料,进一步体验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答: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归纳周恩来在建国初期外交活动的主要贡献: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

15、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平等互惠、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答:周恩来领土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1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答:基本准则

17、(江宁区2009年二模)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在国际上产生很深远的影响B、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在与印度等国家的交往中多有体现D、只适用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答:D18、2006年新年来临之时,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年贺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哪一原则的基本思想保持了一致?()

A、一国两制B、民族区域自治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科教兴国战略答:C19、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A、1953年B、1955年C、1971年D、1972年答:A20、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是周恩来总理说于()

A、访问印度和缅甸时B、日内瓦国际会议上C、万隆会议上D、第26届联合国会议上答:C21、下列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A、互相尊重领土主权B、独立自主C、互不侵犯D、平等互惠答:B1、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同时恢复的还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3、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中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练习:

1、原先美国怎样敌视新中国?答: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

2、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怎样改善关系?答:A、美国总统尼克松承认了新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B、毛泽东批

准用“小球影响大球”,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C、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举行了会谈。D、尼克松正式访华,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谈,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E、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根据《历史填图册》P22题目,观看《历史地图册》P19—21《五星红旗在联合国总部升起》、《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国代表在加入WTO协议上签字》、上海《APEC领导人合影》以及《江泽民宣读<领导人宣言>》等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讨论回答:

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答: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把《活动课二》P83“纪实示例”《乔的笑》提前到这里,阅读和讨论:

a、你对这件大事有什么感想?答:为祖国的迅速崛起和兴旺发达而自豪。

b、这件大事引发什么热潮?答: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两国就是在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

4、“APEC”是什么意思?答:亚太经济体合作组织的英文是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APEC”就是这些英文的缩写。

5、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答: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6、根据这个主题,上海APEC会议取得哪些成果?答: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还宣读了《领导人宣言》,成为我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7、后来又成立了第一个由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叫什么?答:包括中、俄、哈、吉、塔、乌等六个国家的“上海合作组织”。

8、年10月25日,第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的席位。答:197126中华人民共和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9、年1月1日,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答:1979中国台湾

10、,简称APEC。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合作组织。年,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举行。答:亚太经合组织2001上海11、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这是基于()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日邦交正常化C、中美两国正式建交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答:D12、1991年我国作为主权国家加入了“APEC”,“APEC”这一国际组织指的是()

A、联合国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答:D13、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②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答:D14、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下列事件可以证明这一观点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②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④上海APEC会议的召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C15、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B、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C.尼克松访华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D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1966年,核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练习:

1、什么是“两弹一星”?答: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答: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协力攀登科学高峰。他们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3、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答: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4、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

5、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答: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6、结合课本P88“练一练”,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A、原子弹爆炸成功; B、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C、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7、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A、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B、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C、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答:19649、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答:1970东方红1号510、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答:神州一号

11、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他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答:袁隆平东方魔稻杂交水稻之父

12、(溧水县2008年二模)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

C、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答;A14、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答:A15、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A、1964年B、1970年C、1999年D、2000年答:C

4.“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赞左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位科学家是()

A、邓稼先B、钱学森C、袁隆平D、焦裕禄答:C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1、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我国提出了“863计划”,在《863计划纲要》里,选择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共八个领域。

练习:

1、“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答:“86”指1986年,“3”指当年3月。那时王淦昌、王大衍、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了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所以称作“863”计划。

2、《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答:A、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3、根据课本P91“动脑筋”:我们现在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答: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B、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各国竞争激烈,适者才能生存和发展。

4、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时代,以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答:信息化因特网

5、网络是一把,有利也有弊,如果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提倡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答:双刃剑

6、(高淳县2009年二模)“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种说法如今已成为现实,你认为下面哪一个选项是实现这一说法的最佳方案:()A、海洋高技术的应用B、电气化技术的应用C、生物技术的应用D、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答D7、如今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领域

B、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购物等

C、以因特网为主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

D、网络生活有百益而无一害答:D8、下列是在一次有关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的讨论会上产生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利用网络可以查阅各种资料B、网络不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

C、网络有利于青少年和外界的交流D、利用网络可以进行购物答:B9、某地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公益广告:一位父亲正苦恼让儿子上网担心他会上瘾,不让他上网又怕耽误他的学习。这则公告主要说明了()

A、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健康上网B、这位父亲害怕网络

C、中国上网的人数不断增加D、人类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答:A10、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几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下列成就在“八六三计划”制定后取得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导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

C、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D、“嫦娥1号”卫星发射成功答:D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记住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科教兴国”战略:90年代提出,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练习:

1、P81“自由阅读卡”回答: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答: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2、根据P96“动脑筋”,回答:

A、义务教育的涵义是什么?答: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B、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对?答:右边的女同学。

C、为什么?答:法律是强制性的,人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和执行,任何阻止学龄儿童上学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D、结合P95“导入框”、P98“自由阅读卡”和“活动与探究”回答:总有一些儿童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答: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3、诵读P95“文献资料·邓小平题词”,谈论心得:A、这体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B、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学校和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大家要珍惜这些机会,争取多学些本领,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础。C、P97“练一练”:应选C(基础教育)。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怎样发展教育事业?答:A、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B、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观看课本P97插图,体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喜人局面。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答:A、数量大增,学科齐全,布局合理。B、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6、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

A、学前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九年义务教育答:2000D7、明明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他所受的这种教育属于()

A、职业教育B、基础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答:B 8、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的关于基础教育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答:A9、我国实行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

A、普及高中教育B、扫除文盲C、普及九年义务教育D、普及大学答:C10、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什么为国策,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863”计划B、“星火计划”C、“科教兴国”D、“科技兴国答:C

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1、1956年,中国在文学艺术方面提出了“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有了巨大发展。

2、文学成就:两个创作高峰期(1956年,中国在文学艺术方面提出了“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有了巨大发展。描写地下工作者以殊死搏斗保卫山城重庆迎接黎明的长篇小说《红岩》反映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的《青春之歌》,童话《宝葫芦的秘密》,老舍的《茶馆》。“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又一个高峰期,茅盾奖几个作品)。

艺术成就: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放映革命年代的故事片《大决战》,反映历史题材的故事片《林则徐》,反映新中国诞生的《开国大典》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抉择》,反映传统文化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体育成就: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从射击运动(许海峰)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中国将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

练习:

1、为什么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人了新的时代?答:A、政策英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文艺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B、来源丰富:新旧社会交替阶段的社会风情千姿百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穷的源泉。

2、为什么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答: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的影子。文革期间由于社会的畸形,出现了一些严重脱离实际或浮夸于世的文学作品。文革后拨乱反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艺工作者才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涌现出一批《班主任》之类的好作品。

3、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答: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源于社会而奉献于社会,取之于人民而回报给人民。

4、你知道哪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答: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方面的形式,还有音乐、影视、戏剧、舞蹈、杂技、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形式。

5、根据P100 “动脑筋”回答:

A、为什么郭沫若的历史剧《武则天》演出时,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答:他个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作品本身质量很高,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还得到了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

B、你还可以从这张图片中感受到周恩来怎样的人品?答:作为国务院总理要日理万机,他却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来观看演出,说明他

对人民大众文艺事业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无比关心。照相时,他谦虚地站立在郭沫若身后,甘居平凡之位,却在平凡之中流露出不平凡的伟大,这就是一代伟人令人敬仰的风范!

6、朗读P100 “文献资料·艾青的诗句”这些诗句中的“出发”和“到达”说明了作者的心境怎么样?答:出发=事业的开始,到达=事业成功。诗人借水手之口,表达了渴求事业成功的心境。

7、根据P101 “动脑筋”:谁的做法正确?答:女生做得对,因为她明白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脚踏实地学好各门功课。对于自己所喜爱的文学,她能合理安排时间,并且持之以恒,坚持每天阅读、练笔,准备好扎实的文学功底,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男生的做法不可取。他也许会有偶然的收获,但基础太单薄,就象在沙滩上堆积砖瓦,最终是建不成高楼大厦的。

8、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比赛项目取得哪些让世人瞩目的成就?答:A、竞技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乒乓球、羽毛球、女排、跳水、体操等项目在国际体坛上卷起一阵阵“中国旋风”,获得大把大把的金牌。振奋了民族精神,张扬了国威。B、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屡建功勋。容国团、许海峰、李宁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就象那长江后浪推前浪,标志着我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9、发展体育运动除了在比赛场上为国争光之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答:A、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民族素质大幅度提高,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B、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发展体育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体育的发展,使民族素质得到提升,进一步增强了综合国力。

10、课本P103 “练一练”回答:

A、从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来说,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民族素质大幅度提高,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

B、从典型的事例来说,竞技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乒乓球、羽毛球、女排、跳水、体操等项目在国际体坛上卷起一阵阵“中国旋风”,获得大把大把的金牌。在悉尼举行的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金牌总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三,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弘扬了国威。今年,第28届奥运会即将在雅典举行,我国体育健儿正在厉兵秣马,届时能够展现怎样的风采,应当不会辜负人们的厚望。

C、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由于中国体育水平举世瞩目,所以越来越得到国际体育界的信赖和支持,2008年将由北京承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

11、年,中国北京举办了第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答:20082912、下列关于新中国体育成就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许海峰为中国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B、中国乒乓球自20世纪50年代起硕果累累,成为“国球”

C、中国女子排球队曾经获得“五连冠”

D、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答:A13、伴随新中国的诞生,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是为了繁荣我国的()

A、文艺事业B、体育事业C、科技事业D、教育事业答:A14、改革开放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日益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北京在2008年举办的国际体育盛会是()

A、亚运会B、世界杯足球赛决赛C、乒乓球世界锦标赛D、奥林匹克运动会答:D15、中国实现奥运历史上金牌“零”突破的体育项目是()

A、女子排球B、乒乓球C、男子射击D、自由体操答:C16、每一次大型的运动会都有活泼可爱的吉祥物,把福娃做为吉祥物的运动会是()

初二英语教学的思索 篇7

关键词:初二英语教学,师生关系,英语能力,第二课堂

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在不同级段有不同特点, 其中, 初二英语学习处在中学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一新生对英语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的英语成绩整体良好, 但是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学生的英语成绩出现分化。初二是学生英语两极分化的分水岭, 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日趋明显。到初三, 学生英语两极分化成为事实, 英语学习差的学生再想把英语成绩赶上来已非常困难。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在初二时出现英语学习掉队的现象, 究其原因, 除了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之外, 学习科目增加、教材难度加大、学习方法欠妥、英语学习趣味降低等因素都在制约着他们的进步。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 是长期困扰英语教师的难题。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预防初二学生英语两极分化, 英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在学生已有英语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 找到适合所教学生的最好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一直思索着如何搞好初二英语教学, 防止初二学生的英语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现总结出来, 与各位同仁交流、分享。

1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搞好英语教学的情感纽带。人都是有感情的, 良好师生关系能极大促进英语教学, 而不和谐的关系是阻碍英语教学的最大障碍。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应做到如下几点:

(1) 尊重学生。只有尊重、爱护学生, 通过情感的力量, 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主要表现为:多鼓励、少批评, 批评也要考虑场合, 特别是要与事实相符。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无论是学习优秀的学生, 还是学习暂时掉队的学生。教师尊重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课堂提问上。课堂提问要因人制宜、循循善诱。教师要把每一位学生视为“小大人”, 和他们交流的时候, 地位平等、态度和蔼、语气亲切。教师要学生打扫卫生、维持班级纪律、参加各种竞赛时, 都要事先和学生商量,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2) 消除学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儿童常见的一种不良情绪, 在学校表现为不听老师的话、故意和老师对着干、搞恶作剧。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教师, 由于厌恶任课教师, 他会不认真学习这门课程, 其学习成绩会大步滑落。为了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必须多和学生沟通, 特别是和一些在学习上掉队的学生多沟通。教师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多做情感交流。另外, 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经常更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热爱教师, 并且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自然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会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 学生的成绩也会大幅度提升。

(3) 重点关注“差生”。要想缩小两极分化, 大面积提高质量, 最重要的是转化“差生”。所有的人群都会产生分化, 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自然也会有上中下之分。一些所谓“差生”, 其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靠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绝大部分是因为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课堂不认真听讲、学习意志力薄弱、贪玩、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生病耽误学习等等。学生在学习上一旦出现不懂的知识点而没有及时弄清, 长期积累, 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大部分内容都难以理解, 这样一来, 这一部分学生就会变成“差生”。学习差的学生在班内有可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自尊心受到打击, 会产生不自信的感觉, 因而偶尔在班内故意搞恶作剧或和老师对着干以引起其他人的关注。教师对于这些学生要重点关注, 在课堂上少批评、多鼓励, 及时表扬他们的细微进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们多接触、多照顾, 多和他们交谈, 与他们建立感情,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尽可能抽出课余时间、节假日做好这些学生基础知识的功课补习, 使他们在学习上慢慢地进步。只要这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赶上来了, 整个班级的成绩就会得到全面上升, 也就消除了英语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

2 注重英语能力训练

初二英语教学在沿袭初一原有教法, 如句中学词、整体教授课文、任务型教学等方法外, 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1) 继续加强听说训练。学习英语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语言的交际。教师在教学词汇、句型、课文时, 仍要侧重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师在课堂上争取运用全英文教学, 多放录音、多做会话训练, 要让学生合上课本能听懂录音、能读准、能背诵所学内容, 并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情景, 让学生用所学的语言做一些简单的交流。

(3) 注重听写训练。听写训练这种形式看似是一种很笨的教学方法, 但很管用。在教学中不断地搞听写训练, 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但教师对听写训练的内容要做精心的设计, 不能简单重复课本, 要重新编排听写内容, 而且听写的形式要多样, 如举办听写竞赛、抢答听写内容等。

(3) 加强阅读、写作培训。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 到初二时, 英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教授学生解题的技巧,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 这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

(4) 继续开展会话活动。英语教师要继续坚持在课前进行三五分钟对话, 如教师问、学生单个回答或齐答, 或建立值日生英语汇报、讲笑话、讲趣闻、讲故事等, 这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英语的氛围中, 在一种模拟的真实英语环境中开展英语学习。

(5) 开展课文问答和课文复述活动。英语课文学完之后, 立即开展回答和复述活动。课文问答和课文复述的难易程度不一样, 回答课文问题简单一些, 课文复述要难得多, 因此对学习程度不同学生的要求应不一样。教师应要求学习差一些的学生能回答问题, 能打开课本概述课文内容, 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能合上课本复述课文内容。

3 广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但不能照搬课堂教学的形式, 成为课外变相补课, 而是形式多样、轻松愉快, 学生兴趣盎然, 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就会有动力、激情和毅力去克服学习的困难, 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不断提升, 学生的英语学习也不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第二课堂的时间可以是课外活动时间, 也可以是节假日。举办者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也可以是学生班干部单独运作, 可以在教室里, 也可以是野外, 或组织夏令营、冬令营。在第二课堂, 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可以创造各种真实的或模拟的英语环境, 为学生创造一个学英语的虚拟环境, 实现课内外的结合。学生在英语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所闻、所见、所思、所做, 才智得到发挥, 英语思维、英语语感、英语表达能力得到增强, 英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发扬。

经过多年探索, 笔者形成了一整套成功开设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 (1) 举办英语歌曲演唱会。在课余时间, 教师教学生唱课本上或难易程度相当的英文歌曲, 并讲一些英语歌曲的背景知识, 在适当的时候举办英语歌曲演唱会。一曲曲优美的英语歌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中,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开展“英语角”活动。教师要和学生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英语角”交流活动。学生在“英语角”里用简单英语互相交流, 话题可以随意、多样化。学生在这里交流能提高英语表达与思维能力。 (3) 开展英语手抄报活动。教师在班内, 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分工合作。在课余时间或周末办英语板报, 并开展评比活动, 这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英语写作能力。 (4) 开展英语影视艺术活动。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电教手段如录音机、电视、多媒体等, 让学生听英语故事歌曲、看英文电影等影视作品, 这能提高学生的听力, 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此外, 还可组织朗诵、做游戏、单词接力赛、猜谜语、背诵等各种竞赛活动。

参考文献

[1]顾小林.学习困难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状况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5 (2) .

[2]黄文源.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4.

初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98-01

历史是一门以历史时间为主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基础科目,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几部分构成,时间跨度大、知识涉及多,同时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等目标,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能够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的协调合作,实现教学的有效技进行。

一、首先要做好趣味引导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在课堂导入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的起始阶段,笔者就用电视剧、电影等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大家想一下,我们看过的哪些电视剧、电影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呢?我们今天就以时间为主线来理一下吧!于是同学们就一个个进行回答:有的说《封神榜》是讲述商纣与西周时期的故事;有的说《东周列国》是讲述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有的说《大秦帝国之纵横》讲述的是秦朝统一的过程;有的说《大汉天子》介绍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故事、《三国演义》讲的是三国时期的故事、还有《隋唐英雄传》(描述隋朝和唐朝建国)、《成吉思汗》(描述蒙古国建国)、《朱元章传奇》(描述明朝建国)、《孝庄秘史》(描述清朝建国)、《孙中山》(描述民国建国)、《解放》(描述新中国建国)……学生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回答、补充、讨论,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其实电视剧反映的只是历史知识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历史知识等待着我去学习、去挖掘,历史课本中有着更加精彩的人物与事件,只要大家学会了这些东西,就会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之后在授课的导入阶段,教师都可以以著名的故事、人物为导入点进行讲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就会被激发出来,历史科目的教学效果也就能相应提升了。

二、其次要做好拓展延伸

历史是一个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农业等知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课本只是是历史知识的一个提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相关内容的引申与解析。当然教学的过程离不开学生自身的课堂参与与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要特别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自己参与到历史知识的搜集、整理中来。比如在教学《和平与发展》这一单元的时候,一些同学非常羡慕西方发达国家高技术,高收入,高享受,而目前我国的各项实力、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于是有学生就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专门开展一个画报专栏,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查找资料,说明近代史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的掠夺和血腥性,让学生认识到資本主义发展的真正原因;另外教师也要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寻找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近代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外国侵略造成的,让学生能够明白“闭关锁国”、“闭门造车”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此外教师还可以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当前国家的国际影响与国际地位,以此来端正学生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的信心。运用历史眼光解释一些现实问题,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加客观、更加科学的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三、再者要理论联系实际

历史科目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我们回顾以往,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获取更多基础知识的提升、情感认知的升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可见历史知识的学习既需要知识积累,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的理解与感悟。很多老师认为历史课上好课堂就行了,课堂结尾、课下复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意义不大,其实不然,如果学生只是把历史课当做“故事会”来进行学习,那么就无法实现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历史知识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感悟与吸收。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后部分激趣,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比如教师就可以根据历史知识来给学生讲述“百家姓”的来源,让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眼光来了解自己家族的变迁,通过实际生活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板报上开展“历史上的今天”专栏,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获得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巩固;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本地的历史文化遗址,以便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编写剧本、组织话剧表演等形式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综合感知。

总之,中学时期是学生各项知识积累、融合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着重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以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认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玉臣.激发兴趣与历史教学《中学教学参考》.2009.30期

上一篇:检察院“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学习计划下一篇:急诊药房24小时药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