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2024-06-04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精选8篇)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篇1

一、实验原理

1、观察几种典型机构及运动,了解其特点。

2、掌握依据实物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即通过查看抽象图形(运动简图)想象出实物机器的运动关系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1、简要了解各种泵体和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机构。

2、从JGC—A型模型中任选两种,从JGC—B型模型中任选一种,进行机构分析、尺寸测量,绘制简图。

3、在机构运动简图上进行自由度的计算。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JGC—A型、JGC—B型机构简图测绘模型。

3、直尺、纸、铅笔、橡皮等绘图工具(自备)。

四、模拟实物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基本原理

机构运动简图是指反映机构运动情况的简单图形,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所有构件的数目和构件间所组成运动副的数目、种类、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机构运动简图中可以撒开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简单的符号来代表构件和运动副,并以一定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来说明实际机构的运动特性。

2、测绘方法

1)分析运动情况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首先要把该机器或模型的实际构造和运动情况搞清楚。为此先应确定出其原动件和从动件,再使被测机器或模型缓慢运动,然后按照运

动的传递路线把原动件和从动件之间的各构件的运动情况观察清楚,尤其应注意有微小运动的构件,分清各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的性质,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联接次序和运动副数目、种类等。

2)选择投影面

投影面的选择应以能简单清楚地把机构运动情况正确地表达出来为原则。一般应先确定机构原动件的位置,原则是选择机构中的每一构件均能清楚地表达出来的最佳位置(避免构件间的交叉和重叠),然后将机构投影到与多数构件的运动平面相平行的平面上。必要时可就机器的不同部分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影面,不过应尽量减少投影面。

3)选择适当的比例尺

在确定了原动件和投影面以后,就可以测量机构的运动尺寸了,按着一定的比例尺画出各构件和各运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

比例尺μL=实际长度LAB(m)/图上长度AB(mm)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构件和运动副的表示应尽量采用国家制图标准中规定的符号去表示。

五、实验步骤

1、选择模型,了解被测模型的名称和用途。

2、仔细观察被测模型,确定出原动件和从动件。

3、从原动件开始按照运动传递路线至到执行构件,仔细观察和分析相互联接的两零件间是否有相对运动,弄清各构件的运动情况,确定构件数目、运动副数目和种类。

4、选择最佳投影状态(原动件位置)并选择合理的投影面。

5、鉴于实验课时的限制,课内只需在“课内用纸”上徒手按规定的符号画出示意图(大致成比例)即可。再测量运动副之间的尺寸标在示意图上。为防止画错离开实验室又没有办法修改,因此画完后要主动找指导教师检查,确定无误后请教师签字。

6、课后按示意图选择适当的比例尺,在实验报告上绘制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六、思考题

1、一个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说明那些内容?

2、绘制运动简图时,原动件的位置为什么可以任意确定?会不会影响简图的正确性?

3、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

实验二 齿轮范成原理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齿廓基本原理,观察齿廓的形成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建立变位齿轮的基本概念。

3、了解刀具变位对被加工齿轮各参数的影响,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二、设备与工具

1、CJDJ—B型齿轮范成仪。

2、纸质齿轮毛坯两张。

3、自备绘图工具。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1、基本原理

范成法是用一对齿轮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原理来加工轮齿的。加工时其中一个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它们仍保持固定的角速比传动,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所制得的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今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齿廓,则其包络线必定为渐开线。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过程,并

用笔将刀具刀刃的各个位置画在图纸上,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观察到齿轮范成的过程。

2、CJDJ-B型齿轮范成仪结构图

此范成仪是仿照齿轮齿条的啮合原理而构造的,如图所示。

1.齿条插刀2.螺杆3.圆螺母4.啮合溜板5.调整螺钉6.机座7.变位标尺 8.圆螺母9.压板10.心轴11.螺栓12.碟形螺母13.扇形板14.扇形齿轮

3、刀具及安装

齿条插刀为透明有机玻璃,其上开有两个条形螺栓孔。用螺柱和圆螺母固定在啮合溜板上,通过条形孔可调整刀具相对毛坯中心的径向位置,以实现标准

或变位加工;变位量可由啮合溜板两边的标尺读出(mm),刀具上两边的划痕如与标尺的“0”对齐,为标准安装,否则为非标准安装。

4、毛坯及安装

预先沿比齿顶圆稍大一点的圆周剪下毛坯周边,然后沿圆周线剪通中心孔(或用针沿圆周线扎小孔,最后打通)。退下圆螺母和压板,将毛坯套在心轴上,再装上压板,拧入螺母,把毛坯压紧在扇形板上,后者与心轴构成回转副可相对转动。心轴用一特制螺栓和蝶形螺母(扇形板下面,未画出)固定在机座上。机架上有两个,靠外面一个孔,用于加工z=20的齿轮;另一个孔用于加工z=8的齿轮。

5、范成运动

即齿条刀具节线与被加工齿轮节圆作纯滚动。内侧加工有齿条啮合溜板(刀具)可相对于机座移动,它与扇形板(毛坯)上固联的两个扇形齿轮之一相啮合(加工z=20的齿轮时为大扇形齿轮,加工z=8的齿轮时为另一个),从而实现了刀具与毛坯的范成运动。纯滚动可由啮合溜板、扇形板及机座上的刻度看出。

6、切削及进给运动

范成仪上刀具与毛坯之间无切削及轴向进给运动。以插刀齿顶节线与齿顶圆对刀后,即可径向进给,但为避免误差,一般一次进刀到位。

7、齿廓的范成运动

用手间歇的推动啮合溜板,每移动3mm用铅笔在纸坯上沿刀具齿形轮廓画出刀具位置,即插削位置。将啮合溜板从左极限位置推到右极限位置,刀刃的一系列位置便可包络出被加工齿轮的齿廓。其中阴影部分为齿槽,实际加工时将被切掉。

在上述过程中应注意轮坯上齿廓形成的过程。观察标准渐开线齿廓有无根切现象。如有根切则分析其原因。

四、实验内容

1、范成m=8mm,z=20的标准齿轮。

(1)先剪好齿轮纸坯。

(2)根据被加工齿轮齿数,选定心轴的位置及与齿条啮合的扇形齿轮。

(3)装上纸坯。

(4)调整好位量,画包络齿廓。

2、范成m=20mm,z=8的标准齿轮。

3、范成m=20mm,z=8,x=0.5的正变位齿轮。

五、思考题

1、齿条刀具的齿顶高和齿根高为什么都等于(ha*+c*)m?

2、用齿条刀具加工标准齿轮时,刀具和轮坯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有何要求?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篇2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是我国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两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机构的运动方案和机器的结构设计, 所以这两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实验作为机械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抽象化、理论化的不足, 将实际模型, 生活用具, 工业装备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对机器组成有了直观感性认识, 加深了学生对机构运动特性分析的理解。现行的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实验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难以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与队友团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很大提高。所以, 对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实验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2. 机械实验教学的不足

2.1 实验教学内容单一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传统的实验多为验证性、演示性、操作性实验, 内容较陈旧, 实验的目的仅限于验证、巩固、加深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现有的生产现状, 留给学生的探究空间很小,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力不大。

2.2 教学方法陈旧

现有实验教学的程序大多是实验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及合理结论等等, 学生随后根据实验指导书及教师要求, 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即可, 由于实验指导书经过长时间的编写使用, 内容已较为全面详实, 再加上实验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完成实验, 没有什么操作难度及自主操作,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差。同时, 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极大的减弱了学生学习机械专业课程的兴趣。

2.3 实验教学考核方法不合理

大多数院校的实验考核成绩是依附于课程成绩的, 实验没有单独的学分, 只在课程成绩中占10%到15%的分数, 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而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 而实验报告大多相同, 甚至有的学生靠抄袭得到实验数据, 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实验水平。实验教学考试主要采用纸笔测试或实验操作原有实验, 对学生没有进一步创新思维的要求, 难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因此, 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工程专业发展对于机械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 实验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改革刻不容缓。

3. 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3.1 改革实验内容

开设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 削减以验证理论为主的、内容单一的实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1 在机构简图测绘实验前增设机构认识与分析实验

保留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作为基础, 引入机构认识与分析实验。机械原理是一门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相比之前开设的机械制图课程较抽象。在学习之初, 为了便于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联系, 开设机构认识与分析实验。实验要求学生在参观典型机构陈列柜后, 绘制机械模型的机构运动示意简图, 说明其工作原理, 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 找出该模型中的所学机构, 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学生对机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达到灵活掌握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3.1.2 利用现有设备开设综合设计性的开放式实验

开放式实验可以更高效地发挥实验室的职能, 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同时将开放时间提前公布给学生, 方便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自选题目、自由组队、自主设计、自由辩论, 给学生最大学习空间,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院现有机构创新试验台及典型部件综合设计试验台两台, 就此开设两组开放式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及责任意识。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职业发展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1.3 利用现有的慧鱼组合模型, 开设机器人设计创新实验

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一种集教具和仿真模型于一体, 创集能源 (包括太阳能) 、机械、液压、气动、遥控、自控、程控等多种学科知识于一身, 能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创意组合进行设计和装配, 使用计算机接口及相关软件使模型能进行控制运行。我院机电工程系针对专业需要, 于2012年引进了“慧鱼”模型4类组合包, 其中包括:移动机器人组合、工业机器人组合、气动系统组合、传感器组合等。结合教学的需要, 开设了相应的创新性实验。在熟悉机械零件结构及机械传动原理的基础上, 运用“慧鱼”模型完成各种机械运动模型的搭建, 从而培养学生对机械传动的构成和运动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对机电产品的设计、创新意识, 并且锻炼其机械设计、电路控制及程序设计能力。针对部分感兴趣、有能力的学生, 着重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3.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主要是以理论力学为基础, 研究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及创新设计的基础课程, 也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这两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因此,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是这门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3.2.1 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展示给学生, 并对实验过程进行动画演示,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验前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信息量, 留出更多时间用于实验操作和问题讨论, 而且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象化特点和生动性、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2.2 构建网络化实验平台, 开设虚拟实验

基于网络资源的广泛作用, 利用现有机械设计精品课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结合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 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机构组合创新设计, 提高学生对机械方案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强化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和意识。同时, 将实验指导书、实验须知、开放实验时间等提供给学生, 并开设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创新园地等专栏,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学生可有效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 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自主学习, 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2.3 开放性实验与学生科技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对实验室进行定期开放, 可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 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场所。教师从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中筛选优秀作品, 进行适当地指导和改进, 然后由学生进行加工制作, 以实物形式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大学生科技活动。通过学生科技活动, 将学生暴露出的机构设计和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引入到理论课程、实验教学中。在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平台上, 锻炼了学生从方案设计到技术设计、再到工艺实现等机械工程设计的能力, 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 大学生科技活动又能使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得到了延伸, 与学生科技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3.3 评价方式改革

随着开放性实验比例的加大, 学生的实验成绩可以单独计算学分, 成绩包括以下三部分:

基础实验部分:按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占学生实验总成绩的60%。

实验考试成绩:按期末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处理情况赋分, 占总成绩的20%。

创新实验成绩占余下的20%:这部分采用学生互评方式。在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中, 要求学生几人一组, 利用所学的常用机构进行创新设计, 实现某种功能, 利用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进行机构组合验证, 由学生按组陈述本组的设计方案, 最后学生互评得出各组成绩。这样对学生的陈述能力有所锻炼, 同时为学生交流创新经验提供平台, 还可以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互动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更是一种需要适应当前及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教育实践, 必须紧跟经济发展步伐,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 从生产实际出发,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探索性改革, 认真思考、潜心钻研, 使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够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对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任金波, 张翔.《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493:108-111.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篇3

【摘要】在我国的工科学业类当中,机械原理则是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它也是一门重要的衔接课程,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理论与实践学习是非常紧密的。在这门专业课当中,它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课程,是需要应用贯通的,同时在学习时也要让学生从工程建设的理论角度来应用和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来培养他们应用机器设计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也能够更为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仿真实验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机械原理 虚拟仿真实验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84-02

在机械原理课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就是课程设计,是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完成的。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它是作为工科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属于机械设计类的,也是一门主要的技术课程,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如果要不断的提高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要注重学习质量,建设在机械原理实验中的教学实验,把虚拟仿真设计融入其中,注重对这方面的培养学习,有效的分析研究在这门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把虚拟仿真实验充分的引入机械原理教学当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一、什么是虚拟实验

在我国高等教学当中,由于虚拟实验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高校的教学当中也比较匮乏在这方面的经验,并且在教学内容以及在模式当中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虚拟仿真实验这门技术是非常先进的,虽然其发展是短暂的,然而在使用范围当中却是非常广泛的,在虚拟仿真实验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和选择实验模型,并且更为深入的分析虚拟仿真技术的重要意义,应用在机械原理当中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分析机械原理的教学内容当中,更为有效的求证机械的综合创新,设计,金属材料,液压气压以及热处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并且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一般学校会设立相应的实验机构,从而把所需要的实验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它不仅丰富了实验性,同时也满足了教学的要求。对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虚拟教学中应用仿真技术,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视觉性,也更清晰的学习到机械原理的设计和工作效率。

二、当前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以及问题

在机械原理的课堂教学当中由于会有很多的理论分析讨论,也会存在一些有关设计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机械原理教学时就必须要掌握好课程的理论知识,这也是最重要的基础环节,同时在基础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好这些基本概念,也是掌握好一些有关动力学和分析机构的相应功能性,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在设计课程实践的环节当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也可以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综合设计,这对于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实验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对此,改革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1.在机械原理教学当中,通常进行实验时,主要是以示范和讲解为主,而学生只是以听为主,很难参与到实验当中,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并没有积极创新性,更没有机会参与到设计实验当中,而我们都知道,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的达到动手设计能力,并且让学生有认识和了解该门课程的具体操作实验,然而却受到了实验的限制,在一些教学中,学生没有机会对机械进行拆装研究,从而也就降低了学生在这其中的原理认识。

2.在机械原理的教学当中,一般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讲解理论知识时却占用一定部分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讲又难全部消化,所以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从而也就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越少。我们了解在机械原理学习过程当中一般主要是对其内部機构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的很多原理都是具体的理论化以及更为抽象的描述,这对于初学者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通过有效的实验来讲解其中的原理知识,学生不能有良好的衔接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成效。

3.我们在为学生设计该门课程的思路时必须要有新奇的想法,从而来提高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题目,把单一的题目有趣化,可以让学生通过题目要求来进行组合设计。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图解的方法来设计实验,但是由于设计的工作量较大,所以不能很好的训练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有效的来升华机械原理实验的过程,也可以总结在这门课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和认识机械原理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在工程实践方面的综合能力。对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机械原理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把综合设计与理念有效的相结合,并且把理念知识与实践密切的融入到其中,可以更为直观的分析出机构综合性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三、在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

1.在机械原理的教学过程当中,制图是最基本的一门应掌握的技能。在过去的学习模式当中,学生一般是通过手工进行绘图的,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逐渐的了解机械机构的组成以及它的部分构造.从而可以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机构功能。然而在现如今的教学模式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以应用计算机进行测绘实验了,可以不再应用手工绘画,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进行操作,并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当中,与时代同步,学生不仅融入了一些先进的应用方法,同时也掌握了虚拟仿真技术这门较为先进的应用方法,只是应用计算机便可描绘动态的机械制图,让学生在提高机械原理知识,还可以精算出机械的自由度,可谓一举两得。

2.在虚拟实验当中,机械机构组成是作为最重要的一个认知实验,在实验过程当中学生通过观察它的空间、平面以及齿轮结构,从而有效的确定设备是否在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运行,而我们所应用的虚拟仿真实验恰恰就可以把它的组成变为一种图像,此外,也可以把它制作成动画的效果进行演示,更为立体的表现出它效果。由于在机械设备当中,基础的装置机构一般是用来维持机械运行重要元件,而它的原理与状态也是非常有影响意义的,对此,如果让学生更为充分具体的掌握机械原理的实验,就必须要了解虚拟仿真技术,因为它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有助于提高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3.在近些年以来,通过在机械原理教学当中,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四杆运动原理知识,便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运动技术,在这个实验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两方面特点,第一,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运动规律以及机构类型,也让学生掌握了机械的运行特点,怎样有效的研究机构在运动时的规律以及各种类型特点。第二,在设计四杆机构时,设计合理的四杆机构是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操作的,由于系统在运行当中会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就必须要考虑到它的稳定性,安全性,具有牢固的理论基础。

四、结论

机械原理则是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它也是一门重要的衔接课程,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理论与实践学习是非常紧密的。在这门专业课当中,它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课程,是需要应用贯通的,对此,在学习当中就必须要提高其质量,建设在机械原理实验中的教学实验,把虚拟仿真设计融入其中,有效的分析研究在这门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把虚拟仿真实验充分的引入机械原理教学当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万朝燕.雷蕾.刘彦奎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2]姚智华.易勇.陈丰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1)

[3]顾文斌.王怡.庄曙东.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 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4]孙志宏.单洪波.庄幼敏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革机械原理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篇4

浅谈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的教学改革

xxx(xxxxx学院xx工程系本科学员)xx(xxxxx学院xx工程系本科学员)

摘要:从《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对在新课引入、教学方法、课后思考题设计等方面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探讨,提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课堂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改革;新课引入;课堂教学;思考题设计。

大家都知道,《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很紧密。但是,上过这门课程的学员们都了解,如果教员仅仅单纯的照课本讲理论,加上课程紧,任务重,讲课速度快,大家就会觉得这门课程非常抽象,很多地方都不理解。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员对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把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找出来,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和分析。只有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员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那么怎么才能具体做到这一点呢,我想从结合实践,对新课引入、课堂教学、思考题设计等方面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重视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员对新课引入做得好,能激起学员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员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

(一)复习引入法

复习上一次课的内容后引入新课,不仅有利于学员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知识的连续和延伸。例如,学完齿轮传动后,进入轮系的学习,可以这样复习和引入:齿轮传动有很多优点,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机械传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齿轮传动有哪些优点。如果只有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进行传动,那么它能实现的传动比和传递的距离是有限的,如果要实现大的传动比和较远的距离,一对齿轮的外廓尺寸将会很大,假如增加齿轮的数目,既能满足传动要求,又能使结构紧凑,像这种由一系列相互啮合的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称为轮系。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轮系》。

(二)动手实践引入法

动手动脑,让学员参与制作简单的模型,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例如,讲授凸轮机构时,对于什么是凸轮、凸轮的形状是怎样的、凸轮的轮廓形状与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等学员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在讲解这些问题前,先让学员在课下预习时动手用硬纸片制作几个简单的凸轮,形状如圆形、大小圆弧过渡形等,再制作一个从动件,在黑板上演示一下运动过程,看看凸轮的形状与从动件的运动之间的关系,得出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是借助凸轮的轮廓曲线来实现的。那么,能实现从动件运动规律的具有曲线轮廓的构件就是凸轮。这时再出示凸轮机构的模型进行演示,学员就会更容易接受。

上述各种引入方法,可以灵活运用。教员只有吃透教材,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机械知识,特别是一些新型机械的应用,注重积累,才能更好的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灵活进行课堂教学

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对教学双方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教员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根据教学的任务、对象和条件,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好《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不但可使学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地使用、维护机械设备,还为技术革新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很有必要。

(一)自学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可采用自学式教学方法。自学式教学方法就是“提出问题+自学+回答问题+总结”,其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教员指定学习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第二步,学员围绕问题进行自学,明确学习目标。第三步,提问学员,可以多问几个学员,并对学员的回答进行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第四步,根据学员的回答进行总结,使学员形成新的知识。例如《凸轮机构》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可提出问题:什么是凸轮机构?常用的凸轮机构有哪些?各种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相同吗,都有何特点等等。

(二)类比教学法

《机械基础》讲述了各种传动机构,如螺旋传动、链传动、圆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每种传动都是介绍结构、工作原理、分类、参数、应用特点。前面几种传动可以详细介绍以上各项内容以及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出应用特点和应用场合。当学员渐渐熟悉了这种分析传动的方法后,用链传动来做一次类比法教学。先让学员模仿前面的方法来

分析链传动的结构、工作原理、分类、参数,再归纳总结出链传动的应用特点和应用场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这种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后碰到新的机构,学员也会养成习惯,先看看机构的结构,再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参数,归纳这种机构有哪些特点,可以运用在什么场合。从而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法

学完一个章节,要及时地进行回顾,归纳总结出本章的主要内容,重难点是什么,使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有利于学员清理思路,又有利于学员记忆所学的知识。学完几个章节后,要进行比较和总结,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讲完带传动和链传动后,可以进行一次比较,比较他们的传动比的计算公式、范围、准确性、工作环境等。

三、巧妙设计课后思考题

要真正学好一门课程,仅凭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对机械有兴趣的学员,只有一本教材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的。因此,在选择一些典型习题作为课后练习的同时,巧妙地安排一些课后思考题也是必要的。学员通过思考题的思考,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或咨询相关技术人员,或自己寻找实物来研究。这些题目对激发学员的好奇心,保持兴趣,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讲完《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的计算》一节后,可以给学员一个齿轮,让学员确定这个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

通过对上述思考题进行思考、查找答案的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学员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机械知识,书本知识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是可以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另一方面也让学员知道,机械并非那么深奥,只要他们愿意去探索、去学习,也可以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小发明、小创造。

总之,提高《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员平时多关心生活和生产中的机械,用心钻研,不断探索,把教学与实践按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员的能动性,就能找出一个令教员和学员都满意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员动手动脑的能力。

参考文献:

化工原理实验(专)教学大纲 篇5

英文译名:Experiment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学分数:2

要求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

参考书:

1.《化工原理》(上)(下)(第三版),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齐鸣斋编,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化工原理实验,史贤林、田恒水、张平主编,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原理实验是一门以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原理和设备为主要内容、以处理工程问题的实验研究方法为特色的实践性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应用化工原理和有关先修课程之所学知识,正确地处理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下列几个方面的能力上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1)掌握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实验研究方法,即数学模型法和因次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灵活地应用这些方法研究处理各种化工工程问题的能力;(2)分析和解决化工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合理地规划实验的能力;正确地选择设备和设计流程的能力;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程测试仪表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化工单元过程和设备的操作及分析能力;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讨论和总结并用简明的文字和适当的图表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的能力;(4)工程创新能力。

二、实验基本要求

(1).了解化工原理实验的特点、工程实验所具有的基本特点,以及与基础学科实验之间的区别,并能够应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

(2).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论、数据处理、工程测试技术、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的操作及分析、特性参数的实验测定。

(3).了解和掌握使用测量流体压力、温度和流量的工程技术和常用仪表。熟练掌握压力计(液柱式压力计:U型(倒U型)液柱压力计、单管液柱压力计;弹簧式压力计:弹簧管压力计、膜式微压计;应变片式压力传感器)的选择、测压点的选择、压力计的安装和使用;温度计(玻璃液体温度计、热电偶、热电阻)的选择、标定和校正,以及温度计的安装和使用;流量计(速度式流量计:孔板和文丘利流量计、转子流量计、涡轮流量计;体积式流量计:湿式气体流量计、皂膜流量计;质量式流量计:质量流量计)的选择、校正、安装和使用等。

(4).通过实验预习(实验理论)、实验操作、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这个过程的培训,初步达到一个实际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化工原理实验课分成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两部分教学内容。其中实验操作包括远程模拟实验和本地实验室现场实验。

三、实验内容

1.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实验

2.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实验

3.对流给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4.吸收塔的操作和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实验

5.精馏塔的操作和全塔效率的测定实验

6.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实验

四、考核方式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篇6

一、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与其它传统的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一样,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成为大学本科生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人们的计算机认识,课程不主要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则是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设计以及计算机应用开发打下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中软件、硬件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则是针对当前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讲述一些必要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

《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分别属于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本文讨论了有关机械类《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机械类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课程内容简介不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概述、计算机中的数、无符号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带符号二进制数的表示及运算、二进制编码)、8086/8088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基本结构、8086/8088微处理器、8088的外部引脚及其功能、8086/8088的功能结构、8086/8088的存储器组织、8086/8088的工作时序)、8088/8086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断技术等。课程详细地讲述8088/8086微处理器的编程结构及8088/8086的汇编语言编程技巧。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以后从事机电控制技术以及微机的应用打下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MCS-51系列单片机的硬件结构、组成原理、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扩展技术、中断系统机制、定时器、计数器、串行通信接口技术等。课程详细地讲述MCS-51系列单片机汇编语言的编程技巧,重点阐明单片机的扩展方法及组成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为以后从事自动控制、智能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各类单片机的应用打下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可以说《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是提高单片机应用设计能力,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课程内容教学特点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能源、新技术不断出现,尤其是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机械产品正逐渐向高度自动化机械产品转换。可以说纯机械产品已逐渐被机电系统所取代,机电系统是机械设备和电气动力相组合的系统,而目前所有的机电系统都是基于计算机控制技术来实现的,所开发的机电产品的控制系统都是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和柔性。由此可知,《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掌握高新科学技术的基础。

从《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内容可以看出,两门课程具有很多的共性知识,其重复面较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两门课程均为技术基础类课程,其先修课均为电子技术基础课,可以说两门课均为复杂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应用,应归属于电子技术应用范畴,所以学好电子技术基础课将有助于这两门课程的学习。第二是两门课程体现着强烈的概念性、抽象性和原理性,两门课程均强调硬件结构加上软件的执行构成的微机原理。

第三,两门课程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一定的实用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篇7

1 非机械类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特色

非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原理教学不同于机械类专业的教学, 归纳起来, 具有以下特点。

(1) 非机械类专业学习机械原理是为本专业的相关机械结构学习打基础, 与通用机械有一定的差别。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的机械基础知识, 具有本专业特色。

(2) 非机械类专业不像机械类专业学生那样系统地学习机械类相关课程, 而是只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学习, 这就会出现课程间知识点不衔接。

(3) 非机械类专业学生可能对机械学科没有完整的认识, 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对于以上问题, 笔者在机械原理教学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1.1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专业特色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理论知识, 了解常规的机构结构和特性, 熟悉本行业各种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是对通用机械结构的介绍。对非机械类专业学生授课时, 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 列举一些医疗器械结构方面的实例,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时, 对医疗器械有一定的了解, 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原理课程很多章节的内容都能在医疗器械中找到实例。例如:医院病床的升降可以利用曲柄滑块机构实现, 也可以利用螺旋机构实现;口腔科牙具是利用软轴实现对牙齿的打磨抛光。

1.2 把机械原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由于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没有学过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先修课程, 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补充相关知识点, 把教学内容系统地连贯成一体。例如在讲授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时, 由理论力学的三心定理可知两齿轮的相对瞬心, 瞬心是两构件上相对速度为零的重合点, 即瞬心也是两构件在该瞬时具有相同绝对速度的重合点[1]。授课教师要详细介绍瞬心的定义、三心定理以及不同构件之间瞬心的位置等相关知识, 使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连贯, 形成整体。

1.3 指导学生科研, 培养学生学习机械原理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完成机械原理基本机构, 特别是三大机构 (连杆机构、凸轮机构以及齿轮机构) 的教学后,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特别是本专业使用的器械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进而申请专利。通过鼓励学生创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其主动思考, 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

2 教学方法探讨

2.1 传统教学方法—板书

板书教学具有显著的优点, 如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时, 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解, 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 可以通过板书反复强调。另外, 板书教学时, 教师不仅可以传授知识, 还可以通过语言、手势和眼神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对于机械原理课, 由于很多机器、机构的运行原理和工作原理等内容很难通过板书表达清楚, 而且大量的图形绘制也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所以必须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决图多、板书立体感不强等问题。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 还要结合一定量的板书, 如利用板书进行公式推导、重点难点的强调, 在多媒体教学时, 课程的大纲和主要知识点也应以板书表达, 便于学生总结和归纳。

2.2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给教师节省大量黑板作图的时间,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的特点, 如果画面切换太快, 将不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 造成很多知识点一闪而过, 不便于学生做笔记, 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 要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二者相得益彰,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3 自制三维视图以及动画的运用

对于学时少, 机械制图、理论力学等基础知识较差的非机械类学生而言, 机械原理中机构的结构形式、运动形式、工作原理等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应用三维视图和动画可以准确表现机械原理中“动”的过程, 弥补学生空间想象不足的问题。

机械原理中需要三维视图和动画制作的内容主要有:绪论中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运动副的连接方式;平面机构中双曲柄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双摇杆机构的运动形式以及极位夹角、摆角、死点位置;凸轮机构中各种凸轮的机构以及运动形式, 使用作图法设计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各种类型齿轮的啮合形式, 如斜齿轮、人字形齿轮、齿轮与齿轮、齿轮与齿条、涡轮与蜗杆等;常用机构中槽轮机构、棘轮机构的运动过程以及原理等。这些内容都是教学中的难点, 很难通过教师的描述、文字或是二维视图表达清楚, 但通过三维或动画可以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 使学生容易理解, 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学好该课程的信心。

三维视图和动画的制作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掌握Powerpoint, Auto CAD, Pro/E, Flash等软件, 而且制作时间和周期较长, 但为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应予倡导和支持。

2.4 注重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 要建立师生间的平等互动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上课时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眼神的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 并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课堂讨论等。

2.5 注重归纳和总结

(1) 在讲解每一章节前, 先告诉学生这一章节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难点和重点, 便于学生完整而有效地掌握整个章节的内容。在每一章结束时都要对这一章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2) 加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在讲授新课时, 教师要把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 形成完整的学习和思维过程, 如在学习自由度时, 与学生一起回顾机构、构件以及运动副等相关概念, 在学习凸轮机构时, 提问压力角、传动角等问题。

3 结束语

机械原理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强、图形复杂的课程, 对于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学, 应根据专业特色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章节、不同内容、不同知识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 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 课程现状分析 课程教学改革

《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一般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常规机械设计和处理一些常规机械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对于机械类和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笔者先后承担了我校多届学生的《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依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及我校多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本人觉得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无论从教材还是教法上均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课程现状分析

1.教材没有反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特色:中专目前所采用的《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教材,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何元庚主编的教材为例,其内容基本上与原来执行学历教育时一样,只是对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做了删减或选用,但仍以讲授纯理论知识为主,并讲究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内容不仅单调、抽象、而且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部分,既没有考虑到目前中专生的素质,针对性也不强,更无实践、实训的内容。其他教材也大多如此。

2.教学方法落后,难以反映职教特色: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及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学上仍不能跳出以老师讲读为中心的旧模式,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参与动手的时候少,感性认识较差,而在目前中专生这个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与感性认识有关,因此这样既影响了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一般的、机械方面的技能训练。

3.教学要求与就业市场对中专生的要求脱节:目前就业市场上对中职生的需求基本是定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的岗位上,因此对他们直觉思维的要求要远大于对逻辑思维的要求,基本技能的要求要远大于理论知识要求,而按照教学大刚的要求却更注重于逻辑思维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不仅难以达到企业对技工的要求,同时也由于他们本身素质所限,他们中的大部分也难以成为工程设计人员。

二、《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国家目前对职业教育中基础理论教学提出的要求,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针对上述弊端,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下面是本人所作的一些尝试,以供探讨。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越来越完善,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被确定为生产第一线劳动者,这样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要完全由原来学历教育上转到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上,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要围绕培养既懂一定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而进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

2、针对目前中职生的现状,从培养合格劳动者的目标出发,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随着高校的扩招,高中办学的火爆,中职生源素质是越来越差,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照搬现行教材及大纲进行教学,很难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在使用现行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对原理性的内容,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可以多讲“是什么”及“如何应用”并讲述应查什么工具书、查什么表,有条件的话还应辅以演示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是什么”。例如,在讲述凸轮机构时可以通过实物或模型对凸轮的运动过程进行演示,进而分析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可以少讲以数学方程式表达其运动规律及运动方程的推导过程。

3、围绕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讲授机械原理理论的同时,可以辅以机械方面的基本操作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增加感性认识,职业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如在讲授齿轮啮合知识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类型齿轮的啮合装配,并让他们观察啮合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齿轮的啮合条件及啮合齿轮的尺寸关系,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装配钳工的技能训练。

4、采用先进的、尽可能直观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直接参与者,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上一篇:安装预算练习题(采暖、给排水)下一篇:宿舍卫生整改通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