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

2024-09-08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精选9篇)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 篇1

(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经济之落后,政治之腐败,国力之衰微,社会之混乱,人民之贫困,到了极点。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压迫和剥削。中华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首先“改变旧的社会形态、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旧的建筑物,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物”(《毛泽东文集》第5卷,58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只有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现代化、民主化的进程扫清障碍;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历史的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近代中国,国破辱深,民不聊生,矛盾重重,各种问题相当严重,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统一。

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来看,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就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 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马列主义理论向我们提示,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只有推翻旧的反动政权,才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获得民族独立,成为主权国家;只有推翻旧的反动政权,才能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翻身做主人,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即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及其赖以存在的封建主义,进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清除封建主义落后的腐朽文化,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因此,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首先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中国革命的第一历史任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回顾近代历史,也曾有许多名流志士想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之路。可是,历史的教训使他们大多数领悟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首先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才可以付诸实施他们的各种兴国利民的夙愿。

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荣毅仁在回顾其经历时说过,在那样的年代,就算是有一颗爱国心,也势必一筹莫展,一事无成,政通方能人和,人和才能事兴,现实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最后他终于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入新中国的怀抱,走上了社会主义强国富民之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著名科学家严济慈也说过:我曾怀有科学救国的志愿,但是旧社会的现实使我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他最后领悟出,中国的繁荣富强固然离不开科学,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离不开党的领导。

近代中国严酷的现实,激起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愤起反抗。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不断求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想主张,进行了艰苦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学说,发动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高峰,它宣 告了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但辛亥革命很快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最终不能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不是由某一个阶级、政党或个人主观圈定的,而主要是依据本国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具体发展来决定。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

所以,要解决两大历史任务,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中国现代化,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即解决生产力问题。这是中国近代和现代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最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及其政党来说,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并能探寻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这样的民族才是觉醒的民族,这样的政党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产业化是两大潮流。而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以民族文化的自导状态存在和发展着;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以一种多民族文化相互联系而又相互激荡的状态存在和发展着。文化的经济活动作为极少数人的某种谋生手段,早就存在,而在市场经济和高新科技的支持下,文化不仅以产业形态出现。而且新的文化产业群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迅速崛起,在发达国家成为支柱产业。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美国的文化产业,正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建立和扩大霸权;其他国家也出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维护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加速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全面展开以文化为重要组成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文化从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是在历史上正常连续进程中实现的,中古文物、典籍的繁富为世界所仅有。其所开通的“丝绸之路’,把已连成三片的古代文明(地中海东部到印度河一片,印度河到恒河一片,中国一片)连结起来。四大发明西传,对欧洲历史起了重要影响。而从中古至近代的过渡,失去了历史进程的正常连续性,坎坷于半殖民、半封建的歧路。中国现代文化的奋起是在世界殖民体系的衰落中实现的,但又处于文化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下。

当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向社会主义大国的跨越,其 文化发展,将因其历时性进程展开在共时性的俱进中而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化历史方位。

鉴于上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清晰地展现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高扬民族精神之中 参考文献:

刘大年:《中国近代历史运动的主题》,《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胡滨:《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笔谈》,《文史哲》1983年第3期。

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黄元起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中下三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面临的两大历史人物: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由于腐败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不断为民族的独立而前仆后继,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君主政体,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20世纪中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社会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而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在中共的带领下,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3年开始施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揭开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帷幕。从1956年到1966年,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虽有探索上的曲折,但仍奠定了以后继续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骨干力量。十三届四中全会是一个转折,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达于关键阶段。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四年伟大实践作了基本总结,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根本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表现:

1、1850—60年代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运动——最终失败; 2、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破产; 3、19世纪80—90年代的维新变法运动——辛酉政变,失败;、19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义和团运动——联合绞杀而失败; 5、19世纪末,清朝新政——虚伪的民主,失败; 6、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运动及其“实业救国”运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但是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7、20世纪前期的反袁及反北洋政府的斗争——护法、护国战争失败,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 篇2

一、讲述科学家的事迹,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在艰难的环境中写出了60万字的名著《堆垒素数论》, 后美国伊利诺大学以1万美元年薪与他订立终生聘约, 他的生活一下子阔起来了:他的住屋有四间房, 两间浴室, 还有一间可容纳560人的开酒会的客厅, 还给华罗庚配备了四名助手, 一个打字员。但在祖国解放后, 他依然放弃了在美国的“阔教授”生活, 决定回国。华罗庚说:“为了抉择真理, 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 我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 我应当回去!”华罗庚带着妻儿回到了北京, 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二、讲述革命者临死不屈、视死如归的事迹, 对学生进行革命信仰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被捕后, 在敌人面前, 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气节。敌人用种种残酷的刑罚拷打他、折磨他, 用竹签插进他的指甲缝里, 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但李大钊同志没有一句有损党的荣誉、有损革命利益的“供词”, 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在临刑前, 他发表了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不要以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 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深信, 共产主义在世界, 在中国, 必然得到光荣的胜利!”李大钊同志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时年仅三十八岁。他为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表现出正直而大无畏的精神, 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三、讲述爱国将士的事迹, 对学生进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传统教育, 培养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敢精神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张自忠身先士卒, 英勇抗战, 为保卫中华民族的利益以身殉职。1940年, 张自忠升任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驻守湖北襄河西岸一带, 日军集中六七个师团在湖北枣宜地区发动大扫荡, 面对险恶的形势, 张自忠向部下表示:“只要敌人来犯, 就要到河东拼死作战, 为了国家民族的存亡, 决心海枯石烂, 绝不半点改变。”河东的国民党军队已经接战, 但一败涂地, 张自忠亲自率总部直属的特务营和七十四师两个团, 马上过河, 主动向日寇杀过去,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 他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张自忠的队伍很快把日军截为两段, 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但由于后续部队没有到达, 给养也未跟上, 在七八天的行军中, 部队边打边走, 从未吃过一餐好饭, 最后敌人以一万多兵力, 从三个方向包围他们的驻地, 激烈的战斗进行了半天, 弹药用尽了, 张自忠下了一道紧急命令:“现在是军人杀敌报国的时候了, 子弹打完了, 要用刺刀杀, 刺刀断了, 要用拳头打, 用牙齿咬!”在战斗的最后时刻, 张自忠一手拿枪射击, 一面指挥部队战斗, 他多次中弹负伤, 下午四点, 他身中六弹, 英勇殉国。在临终时说:“大家要杀敌报仇!我对得起国家, 对得起民族, 良心平安。”1940年延安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 毛泽东亲笔题词:“尽忠报国”, 周恩来亲笔题词:“为国捐躯”。

四、讲述文学家的事迹, 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文学革命的主将鲁迅, 在南京求学四年间, 中国发生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等重大事件。国家的危亡、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失败, 强烈地刺激了鲁迅的爱国之心。他心怀强烈的爱国宏愿, 决心去找一条为国家富强、为人民求解放的道路。1902年, 他前往日本, 受到孙中山、陈天华等人的影响, 爱国热情更加高昂, 1903年, 毅然剪掉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 并拍照题诗留念: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零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和决心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赤胆忠心。他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的激流, 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名勇猛顽强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 他用笔做武器, 写了一系列战斗檄文, 向封建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挑战, 猛烈地抨击了旧社会的黑暗。鲁迅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增强民族的斗争意识和团结奋斗的凝聚力, 培养高尚的品格, 健全民族的现代精神机制, 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五、讲述改革者的事迹, 培养学生不怕挫折、为国创新的精神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 生活在备受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时代, 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民穷国弱, 康有为青年时代就怀志救国。1888年, 他到北京去考举人, 上书给皇帝说:“现在中国非常衰落, 形势十分危险。日本窥伺吉林, 英国觊觎川藏, 俄国想在黑龙江修筑铁路, 法国则在云南和广西一带捣乱。只有实行变法, 才能保持独立, 使国家强盛起来。”康有为这封充满激情的信, 没有递到皇帝手中, 却惹恼了守旧的大学士徐桐。论考试成绩, 他应名列第三, 徐桐知道后说:“这个小子如此狂妄, 不能让他考中!”结果康有为被除了名。但他并没有灰心, 著书立说, 多次上书, 特别是在他的第三次上书被光绪皇帝看到后, 他的劲头就更大了。康有为深感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 开始摸索着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希望用自上而下的办法, 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 挽救民族危亡, 并为此不懈努力。虽然他的变法在当时遭到失败, 但他的探讨唤醒了许多中国人为救亡而奋斗、为爱国而行动。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仁人志士, 有在反封建侵略的民族战争中血洒疆场的将士;有勇敢探索富强之路的改革者;有对封建旧秩序进行无情批判的革命先烈;有为创造和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呕心沥血的学术人物;也有为共产主义事业、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者。尽管他们斗争的功绩和历史贡献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他们对祖国、对民族都有一颗执着而真诚的爱国心。正如许多爱国志士的誓言一样:“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他们的爱国是无条件的, 并不以爱名、爱身为前提, 相反, 他们把自己的一切, 包括宝贵的生命, 统统贡献给了伟大而苦难的祖国。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知之深, 才能爱之切。通过课堂教学中对这些历史人物事迹的讲解, 使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前中华民族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 加快改革步伐, 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建设, 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使我国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运用教材丰富的材料, 特别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体会, 探究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如何通过近现代杰出人物的事迹, 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全面理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篇3

本单元所讲述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高考重点之一。从内容上看,早期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都是高考重要的知识点。如2009年北京文综卷、浙江文综卷、福建文综卷等都考查了维新变法的知识点,2009年重庆文综卷考查了林则徐思想,2009年广东历史卷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知识点。从历届命题角度来看,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主要偏重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分析,命题时还将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和世界形势相结合。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高度关注高考所考的热点知识点及考查的角度和方向,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整体把握

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展现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具体可以从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来把握这个思想解放潮流。

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不仅承载了思想启蒙的任务,而且还肩负着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使命。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既是对真理的探索,也是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它与必修1中“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在爱国主义的主题上是一脉相承的。教学这一专题时必须使学生明确近代思想解放的主题——中国向何处去,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先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拳拳的爱国心。

三、多角度分析

如何多角度、全方位去分析这一重难点知识呢?

1.通过梳理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实践和阅读相关的原始文本,准确把握他们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基本主张。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每个时期思想主张的演进。评述某一时期先进中国人的思想主张,需要结合该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该思想家的个性品质等因素。如评价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就需要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否则很难作出正确的评价。

3.通过比较加深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并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比较每个时期先进中国人的思想主张的异同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如通过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异同,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 篇4

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

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历史复习方法:历史考前应该放在基础知识上

对于历史科的复习,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侧重点也会有差异。我个人认为考前应注重练习上的基础知识,因为35题选择题占据半壁江山,而选择题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对于材料题,是需要靠平时积累的,如老师要求我们做练习,就算真的不想做,也应该把材料阅读后,对照一下答案,对材料有一个大概印象,因为材料题往往会涉及到我们没有接触过或书本没有详细说明的问题,做材料题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路就在脚下,我们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们把握了学习的方法,我们要过的就不会是令人害怕的独木桥,而是畅通无阻的大桥了。

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方面。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事件的经过只须记重大事件。

历史和其它科目一样,只要平日课前预习、上课留心听讲、课后温习,坚持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多写、多做试题;考试前重温重点;考试时冷静选题和作答——能够做到上述各点,自可获得好成绩。

学好高一历史要注意哪些问题

1、把握老师课堂教学中贯穿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分析的、推理的、迁移的、辩证的、逻辑的。将典型的思维案例记录下来,学会同理类推的学习方法。

2、把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不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要学会读书、学会在书中作微观记录,把老师讲解中的解读内容及时补充的课本之上。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讨论和研究。尤其是在听(专注),思(思维辨析),说(敢于发表看法和论证),写(辨析思路和知识的联系)等环节是拥有课堂的关键。

3、在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上,做一些梳理、筛选、总结、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把厚书读薄;迁移知识,类比知识,应用观点解答疑难,加以阐述把薄书再变厚。

4、向社会索要。社会生活中处处观察、处处留心,扩大课外知识和常识的认识,并思考体悟与课本理论间的关系,通过举一反三,理解课本的观点和学问。

5、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包括按时、按量、按要求、好问、及时处理不解的问题、听要专心、思不退缩、写不偷懒、问不可耻,计划有序等。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篇5

2.大学生应如何理解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十六大的党章把党的性质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段话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党的根本宗旨、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三个方面,阐明了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样表述党的性质,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有利于拓展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是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两方面阐述党的性质。党的阶级性,是指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先进性,是指党是由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 篇6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是什么?如何理解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如何理解实现“中国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华夏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也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愿望和梦想。“中国梦”能够凝聚全国人民共同为这一目标共同奋斗。所以实现中国梦事关全党上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切实利益,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

中国近代史上并立的政权 篇7

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并立的政权。但中国近代史是一段特殊的历史阶段, 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 中国社会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 近代中国出现的一些政权也带有一些特殊的色彩。

太平天国:是鸦片战争后建立的一个农民革命政权, 1853年定都南京, 改南京为天京, 正式与清政府对峙。尽管它还属于一个旧式的农民政权, 但时代却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承担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利用西方基督教义创立拜上帝教来组织发动起义;其领导人在后期还提出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与这两个政权并立的还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建立的殖民统治机构———联军委员会, 为侵略者维护殖民统治秩序的广东巡抚衙门———这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武昌起义后, 革命派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并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再次建立了与清政府并立的政权, 但这个政府是一个由革命派、旧官僚、立宪派组成的联合政府, 受其影响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政府而独立。1912年,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这个政府的成立意味着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与封建腐朽的清政府的对峙, 是一个代表世界发展潮流的势力与守旧落后势力的对峙。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国共两党正式合作, 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 它以反帝反封为己任, 目标直指北洋军阀, 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而后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国民政府也由广州迁到武汉, 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国民革命威震全国。这一时期, 孙传芳、吴佩孚被打垮, 张作霖主持北京政府;国共合作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国民党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是特殊的一年, 国共合作破裂后, 大革命失败, 这一年曾出现短期的三个政权并存———张作霖把持的北京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下半年, 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 发动了多次起义, 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对峙时期。1928年, 国民党宁汉合流, 组成新的南京国民政府, 这年年底统一了全国。值得注意的是, 这时的国民政府也只能是形式上统一中国, 至少有三方面可以说明: (1) 国民党新军阀连年混战, 国民政府的军令、政令不统一; (2) 遍布各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与国民党政权尖锐对立; (3) 帝国主义还直接占领、控制租界, 成为国中之国, 这是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解决。1931年, 在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后, 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正式形成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局面。

由于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不到半年时间, 东北沦陷。于是, 1932年的中国形成了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在东三省, 日本扶植傀儡溥仪成立了所谓的“伪满洲国”, 它是一个傀儡政权;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 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共产党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它是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有四个并立的政权———重庆国民政府 (南京政府迁往重庆后得名) ;“伪满洲国”;南京伪国民政府;延安抗日民主政权。在此期间, 四个政权并不是和平相处。抗战时期, 蒋介石玩弄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 既想反共又不敢与之破裂的反动的两手政策, 制造反共摩擦;汉奸政权为日本帝国主义维持秩序, 屠杀爱国人士;而共产党既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又要对付蒋介石的反革命两手, 以斗争求团结,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 这一时期斗争形势错综复杂。

该如何讲述中国近代百年史 篇8

《湖南骡子》以长沙青山街何姓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变迁来折射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沧桑。以何湘汉—何金山—何胜武—何白玉—何娟等何家五代人的命运纠葛作为故事主线,纵横捭阖,完整地展现了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中重大历史事件在小说中都得到真实的呈现: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众多当代社会问题,何顿也进行了真实有效的处理:如下海经商、搬迁强拆,出国留学,等等。读罢,读者仿佛坐着时光穿梭机切身经历了中国近代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

历史的厚重感和庞大的艺术结构是这类历史题材小说的共通之处。而在此之外,到底如何进行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想象和叙述则全然取决于作家不尽相同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才华了。面对前人的成果,何顿如何才能给读者带来新意,形成自己的风格?

首先,毫无疑问的是,写历史是这部小说的核心。这个历史,不仅是何家的历史,不仅是湖南人的历史,更是整个中国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湖南骡子》以罕见的时间跨度显示了何顿探索历史真实、触摸时代命脉的巨大“野心”。这篇小说规模之巨大令人震惊,小说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初直到本世纪初,近百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均被囊括其中,可以说这是小说的史家笔法。用小说来写历史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但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变成枯燥无味的历史文献,文学性泯灭;要么变成喜闻乐见的民间历史故事,历史真实性被遮蔽。而何顿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难题,使得小说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何顿的处理方式是将抽象的历史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变迁和家族日常生活的细致书写上。将人物与历史捆绑起来写,将时代历史的风云细化到日常生活琐碎点滴的细微处。这是何顿作为一个南方作家和男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质朴。

何顿坦言他为了写这部书查阅了卷帙浩繁的史料,但发现将这些史料用于小说中却并不和谐。几经删改之后,才有了现在这部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史诗性巨作。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动。人是历史的主体,只有写好一个个的不同的人的形象,才能真实地还原历史的真相。何顿成功地将历史化在人物身上,通过人物的遭际变迁来带动历史的发展,通过笔下人物的参军离家、婚丧嫁娶等世俗日常生活携带出中国近代波谲云诡的历史。日常生活的细致表达和鲜明的历史意识在小说中形成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日常生活冲淡了历史叙事的沉重和粗粝,使历史变得细腻生动、真实可感。这样的历史,才是真正刻在中国人心底的烙印。

因此,在小说中,出场人物无不形神毕肖,性格饱满,令人过目难忘。人物的性格命运与时代环境紧紧相连,人物和历史就这样紧紧地缠绕在一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最吸引他们读下去的,并不是中国局势和历史走向如何变化,而是那一个个真实的人,他们还会遭遇到什么样的故事。李雁城与何金江能否实现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张桂华对李雁军、李文军对王玉珍的痴恋会不会有结果?李文华和何秀梅的爱情长跑是否会有圆满结局?“文革”中显赫一时的何白玉和何陕北在新时期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浪荡子何五一最终会停泊在哪一个温柔的港湾?……这是一部一打开就难以放下,非常吸引人的小说。

概括地讲,《湖南骡子》有两个系列的人物形象:硬汉形象和地母形象。小说中浓烈的血性与柔情也藉此得以浓墨重彩地呈现。何金山由一个不苟言笑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国民党高级军官,其性格磨砺的过程表现得血肉丰满。何胜武在抗日战争中是一位备受敬重的神枪手,在因战争失去双腿后,他并没有消沉颓唐,而是凭着一股顽强坚毅的骡子精神,成为一名坐在轮椅上的绘画和湘绣大师,用另一种方式成就了辉煌;何金江年轻时曾是经历过多次战争,几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的共产党员,后半生却成了一名僧人,在寺庙里体悟共产主义…… 他们的命运是如此大起大落、充满传奇色彩。然而,他们又是如此真实地存在着,像湖南骡子一样,倔强坚韧,从不屈服。在这些铁血柔情的硬汉身上,湖南人“宁可掉脑袋,也不屈服”的骡子精神得到最完美的彰显。

而地母形象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光彩十足,她是小说中唯一一个几乎自始至终贯穿全书的人物,让人联想起《红楼梦》中的贾母。奶奶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女性几乎全部的美德,她勤劳能干、宽厚善良、坚强正直,柔弱的身躯里蕴藏着无限的伟力。她给后辈每一代都予以慈祥温暖的爱。看得出何顿对她尤其钟爱,从小说开篇那些关于她的优美动人的诗意描绘中,即可见一斑。其他的女性也各具风姿,令人可亲可敬。温柔贤良、深明大义的李春,纯朴率真、刚直倔强的秋燕,勤劳善良、一片痴情的张桂花,美丽善良、温柔体贴的王玉珍。她们为何家操劳扶持,抚养后代。她们美丽而贞洁、热烈而痴情,如朵朵艳丽的腊梅盛放在炽热的潇湘大地上。此外,何顿还描写了很多现代女性形象:美丽优雅、善解人意的付琳,漂亮自信、固执倔强的何秀梅,成熟智慧、颇具风韵的杨娜,聪明博学、自信独立的何娟。她们身上携带了更多的现代气息,展示了女性在新的环境下自身魅力和价值的彰显。小说对女性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腻,最典型的是对何秀梅的描写,颇显功力,把一个欲爱而不能、在内心极度痛苦下依然倔强骄傲的女性刻画得非常逼真。

除了人物形象的鲜活立体之外,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精彩纷呈,令人手不释卷,充满现实和艺术的张力。老一辈人在战争中奋战杀敌,用热血和革命阐释着激情澎湃的青春。何金山在国家面临灾难之际,毅然离家,抗敌御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国民党军官。何胜武在抗日战争中奋勇杀敌立功无数,失去双腿后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自己的勤奋和毅力坚强地与命运抗争。年轻一代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他们的人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轨道,上演着一曲曲人生的悲喜剧。何秀梅高傲自尊,因年少一次意外失贞而忍痛放弃深爱的李文华,性格也变得坚硬刻薄,而她的结局却是被一个收破烂的老头奸杀,令人欷歔。何白玉高大孔武,乐天率真,但他不学无术,麻烦不断,他在“文革”中带头闹革命,显赫一时。但他的结局颇有戏剧性,他在火灾中救出多人而被封为烈士,何陕北是典型的高干子弟性格,但父亲在“文革”中被打倒后,他内心的逆反之气爆发,风风火火地带头闹革命,位高权重,但“文革”结束后,他不堪受辱悬梁自尽。而帅气逼人的何五一生性寡情冷漠,有着艺术家的桀骜不驯和流浪气质,在兜兜转转之后,他终于安定下来,和杨娜过起幸福的小日子。他们凭着骡子般倔强坚硬的性格对命运进行不同形式的抗争,划出不同轨迹的生命弧线,他们有的用死亡来验证自己的不合作,有的则最后变成了命运的合作者。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际遇与身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形成意味深长的互文关系,从这一个个血肉饱满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呼吸和色彩。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段浓缩的小历史,将他们组合起来就变成百年中国风云激荡的大历史了。

nlc202309011854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很容易落入“红色叙事”的政治意识形态窠臼,但《湖南骡子》显然没有这个毛病。小说的重心是解放前在国民党部队担任过高级军官的何家军人,如何金山、何胜武等,而非参加红军的何家子弟。这样就更为客观真实地呈现出在以前“红色叙事”中被压抑被抹黑的声音。而且,何顿在描写笔下人物时,注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立体性,以及性格的自我生成和发展,而绝非类型化地人为定型。在塑造英雄人物时,也毫不虚伪矫饰,把军人还原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从中可以看到何顿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和对人性的观照,这也是何顿现实主义风格的重要表现。此外,小说中对一些政治敏感问题的发声也体现了何顿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作家应有的担当。因此,《湖南骡子》是一次严肃的尊重历史本真的书写。

《湖南骡子》作为一部恢弘之作,有很多东西值得深入探讨,如理想,人性等等。何顿写出了中国人理想和信仰的脆弱,解构了传统的“红色叙事”中宏伟的理想。李雁城与何金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狂热信奉者。但是后来李雁城在战争的残酷面前胆怯了,悲观失望,转而离开革命的队伍回归平民生活。而何金江则看到了理想所无法消灭的人性中的私欲,因此,他转而回到寺庙中寻找共产主义,倾听神性的教诲。何顿睿智地看到在无神信仰下中国人理想和信仰的脆弱易变。在中国人心中,好好过日子才是最大的宗教。

其次,揭开《湖南骡子》写革命写历史的沉重面纱,便会发现有一股浓烈的传统情怀氤氲其中。无论是何顿的叙事手法还是小说故事内容均有一种中国传统文学的气质和神韵,可以说何顿深谙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表示的:最大的“个人才能”即是理解并进入传统,否则“我”终究有限。在《湖南骡子》中,何顿潜心地进入传统,挖掘出覆盖在家国革命等宏大叙事话语下百姓生活的传统底蕴。

因此,和一般志于写史的小说不同,《湖南骡子》没有大量对战争时局的描写和议论,而是把大量笔墨留给对日常生活的细致书写,如儿女婚事的操办、儿孙嬉戏的家庭之乐等等,从而在无意中承接起中国传统小说精神情韵。大家族同桌吃饭的情景和《红楼梦》颇为相似;描写何家男子的浪漫与多情带有《金瓶梅》的世情小说气息;湖南人的好勇斗狠、豪侠义气的性格,和战场上的厮杀又有《水浒传》刀光剑影的影子。这当然不是何顿的刻意模仿,而是他认真深入中国近代历史的肌理中,发掘出的百姓生活的真实底蕴。这种底蕴从明朝的“三言二拍”肇始,到清朝的世情小说繁盛,其光彩被民国时期的鸳鸯蝴蝶派继承,至今仍活跃在当代一些作家的笔下。而被冠以“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新状态作家”、“新表象作家”等多种名称的何顿可以说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自创作之初就执着地在小说中展现自然平实、富有世俗生活气息的生命图景,在从容平实中散发着多姿多彩的魅力。也许正因如此,何顿才拥有众多忠实的读者,以致有人这样形容:“何顿像太阳,读者像葵花。”

此外,《湖南骡子》以家写国这一手法也颇值得注意。以家族写历史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学一大特色,《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和国向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红楼梦》可以说就是一部典型的以家喻国小说。《湖南骡子》也是如此。在小说中,国家历史主要关乎男性世界,家庭生活则集中在女性世界里。男性是家国政治,连接着广阔的外部世界;女性是儿女情长,丰富着家庭生活的细部。

因此,这部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沉重的历史回首和沉思之外,就是无处不在的浓浓的人情味。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水乳交融。在民族大历史书写的雄心下是家庭伦理叙事的细腻和温情。既有历史小说的宏大结构,又有着世情小说的细致琐碎和温暖平实。奶奶在战火纷飞中劲头十足地经营着她的“吉祥腊味店”,一大家人在历经苦难后,一起坐在院子里吃葡萄…… 这种大历史叙事下细腻丰满的个人小叙事体现了作家何顿一个基本的理念:不管时代和政局如何变幻,老百姓最大的心愿依然是踏踏实实过日子,挣钱过活、结婚生子、抚养后代。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是基本的人性。这和何顿此前小说中对长沙普通市民充满现实主义精神高度的命运书写是一脉相承的,也印证了何顿自己的话:“我追求平实。文学的魅力和张力在真实上。”此外,小说中体现的那种底层人民的美好心灵和博大情怀令人动容,爷爷何湘汉和奶奶杨桂花是典型的代表,在接连不断的残酷战争和天灾面前,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像大地般容纳一切,并倔强地孕育着新的生机。整部小说在人物叙事和气质神韵上都流露出浓厚的传统情怀和古典气质。

最后,何顿出众的叙事能力令人赞叹。小说以何家五代人的命运变迁作为故事主线,以众多女性和外姓人物为故事发展变化的副线和起承转合的结点。如此庞大的结构,在何顿的笔下,被处理得巧妙而不凌乱,有种浑然一体的完整性。叙事者“我”是何家第三代何文兵,这一人物视角的设置非常巧妙。他处于何家五代人的中间地带。他既可以对爷爷辈人生活进行真实的追根溯源,又可以对子孙辈的生活进行见证。因此,小说中,他见证了何家五代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中国百年的飘摇浮沉。这一叙事视角的设置既增加了小说叙事的历史真实,同时也保持了叙事的前后连贯性。

在叙事手法上,写历史容易使得小说显得呆板沉滞,但何顿不直接写时间(年月日),而是通过典型性的历史事件来暗示时间的推进,将倒叙、插叙、顺叙交错使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将时间丢掉”,造成历史的浑融感和厚重感。因此,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命运的波折和离奇紧紧牵动人心。开头从1945年8月一天写起,其叙事和语调奠定了小说全篇质朴隽永的风格,随即转入对何家历史的书写,然后从第三十六节开始接着开头的1945年继续讲下去,整个结构显得灵动奇巧而不突兀。

《湖南骡子》的语言风格是一种质朴的诗意风格,何顿此前惯用湖南方言创作,而这次改用纯正的普通话创作,就呈现给读者如此纯正优美,诗意醇厚的小说语言艺术,实属难得。俯览全篇,何顿对选词造句的锤炼和讲究俯拾即是。很多语言用词清丽、意境优美,读之如饮一杯香醇的甘露,令人心旷神怡。如这样的句子:“当村子里只有蛙声此起彼伏的时候,当天上的星星也打着哈欠表示倦意的时候,爷爷才于桂花香中揭开盖在奶奶头上的绣着一枝腊梅花的红丝巾。” 当然,细看之下,何顿也并没有完全摒除湖南方言,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搭帮”一词就是典型的湖南方言。在《湖南骡子》中,语言的平实质朴与浪漫诗化相交织,而这种浪漫诗化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其精神气儿依然是指向大地和人生的。

何顿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小说中有大量真实细腻的细节,如书中描写了大量的死亡细节,或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对于正常死亡,何顿采用了大量优美的意象,运用象征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哀婉动人的优美意境,塑造出一种死亡的美丽镜像。这体现出何顿对生命和死亡的尊重,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深藏的温情和柔软。描写“我”爹(何金山)死时,何顿这样写:“飞来了很多蝴蝶,仿佛来与我爹告别,或是上天让它们来接我爹走…… 一只白蝴蝶从我爹的脑门顶上飞起,摇摇晃晃犹如喝醉了样飞上天空……鼻孔在四月的阳光下冷冰冰的,牡丹花却在一旁盛开。此外,他还多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托梦和幻化手法来表现死亡。而对于非正常死亡,何顿则突出其可怖的一面,凸显人生的残酷。如大哥何胜武被累死、何陕北上吊而死、何秀梅被奸杀致死、何白玉被火烧死、李文军溺水而死等等。除了死亡这一细节外,还有何胜武在战争中被炸掉双腿的细节、张桂花见到李雁军时手足无措的情态、剃度后的何金江回到久别的家中的细节等等,都逼真细腻,打动人心。

《湖南骡子》可以说是何顿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一大高峰。小说以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人文情怀呈现出一部湖南人的精神史诗和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神话。历史在何顿笔下变得不再遥远和僵硬,而还原为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家常化的混沌历史,并生发出郁郁勃发的催人前进的强大力量。在当下充满浮躁空气的欲望语境中,何顿以坚实的大地情怀和精神情操写出了能立足于大地之上的厚重作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欧 娟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 篇9

摘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于我国复杂落后的情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所逐步确立起来的。

关键字: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富强

上一篇: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民族团结下一篇:严格的家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