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

2024-09-12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精选8篇)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 篇1

学生姓名:笑嘻嘻

学号:2010093

3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5班

目录:

一、人才培养

1、培养要求

2、培养目标

二、主修课程

1、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2、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3、课程特点

三、毕业去向

1、考研

2、本科就业

3、就业前景

四、未来展望

一、人才培养

1.培养要求:

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厂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可从事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工作,可达到计算机等级四级的要求。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是一类与理工科交叉的计算机专业

二、主修课程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1、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模拟电子电路是中央电大理工科开放专科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不仅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解决电子技术入门的问题,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有关电子技术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2、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为电路分析基础,本课程为学习后续课程(如“现代电子电路与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等)打下必要的基础。

3、课程特点

(1).知识理论系统性较强。学习本课程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作铺垫且又是学习有关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2).基础理论比较成熟。虽然电子技术发展很快,新的器件、电路日新月异,但其基本理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有限的学校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要把学习重点放在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分析、设计方法上。

(3).实践应用综合性较强。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讨论的许多电子电路都是实用电路,均可做成实际的装置。

三、毕业去向

1、考研方向

1电路与系统

2集成电路工程

3自动控制工程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5通信与信息系统

6信号与信息处理

7电子与通信工程

8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9光电信息工程

10物理电子学

11精密仪器及机械简介

1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2、本科就业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据推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类人才仍将供不应求。

据调查,现阶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 ;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

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3、就业前景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要喜欢钻研思考,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中国IT行业起步至今有十年,很年轻。新鲜的事物、朝阳的产业总是备受注目。正是这个原因,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不少同学削尖又再削尖了脑袋往这个象牙塔里的象牙顶钻,或为兴趣,或为谋生掌握一门技能,或为前途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比前几年的计算机专业的火爆,近年来对这个专业的选择渐趋于了理性和客观。学生和家长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更利于个人长远自我发展的出发点。

四、未来展望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要喜欢钻研思考,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中国IT行业起步至今有十年,很年轻。新鲜的事物、朝阳的产业总是备受注目。正是这个原因,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不少同学削尖又再削尖了脑袋往这个象牙塔里的象牙顶钻,或为兴趣,或为谋生掌握一门技能,或为前途更好更快地发展。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 篇2

过去近20年, 电子信息业之兴起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电子信息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日俱增, 对各国家的生产力与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不可忽视。电子信息业是指电脑硬件, 软件, 网络, 及通讯业者, 其有别于传统产业的地方包括:成长快速, 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及发放大量与股票相关的奖励。电子信息业因产品汰旧换新速度很快, 研发能力是公司的竞争力所在, 各公司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从事新产品的设计与制程的改良创新。而人才更是企业技术发展的重点, 从国外配发给高阶经理大量的股票选择权到地方的员工无偿配股, 都是高科技产业用以延揽专业人才的方法。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乃是企业经营的结果, 形成原因复杂, 故股权集中程度与公司绩效可能彼此相互影响, 有内生关系 (endogenous relation) 存在, 而非仅如传统学者所探讨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单方面影响力。检视内部人不同持股比率, 公司绩效与投资金额之间的相互影响, 结果发现投资金额会影响公司绩效, 而公司绩效会影响股权结构, 三者之间有内生关系存在, 彼此是共同决定的。我们认为电子信息业重视研究发展费用及以股票为奖酬基础之产业特性, 可能使得其研究发展费用、公司绩效与股权结构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别于非电子信息业。故文章拟采用联立方程式的两位学者仅使用某一年度的股权资料为样本, 以2SLS方法进行分析, 本研究则扩充样本范围, 采用兼顾横段面与纵段面的公司资料, 并采用比least squares (3SLS) 参数估计方法。借着样本资料范围的扩大及估计方法的改进, 以便能充分得了解公司绩效、内部人持股及研究发展费用支出的关联性。

2 研究对象与模型建立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2至2013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样本的选取标准为能提供完整的研究发展费用、董监事持股比率、公司绩效及其他所有变数资料的公司。

2.2 模型建立

当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某些变数是同时被决定时 (jointly determined) , 这些变数称为内生变数 (endogenous variables) , 而此时传统最小平方法之估计将产生偏误 (bias) , 解决的方法出在电子信息业与非电子信息业是否有不同的的相互影响。兹将回归模型列示如下:

2.2.1 第一式

公司绩效=f (内部人持股比率、研究发展支出、广告费用支出出、负债比例、电子信息业虚拟变数)

2.2.2 第二式

内部人持股比率=g (公司绩效、公司大小、负债比例、市场风险、企业个别风险、成立年限、集团变数、电子信息业虚拟变数)

2.2.3 第三式

研究发展支出=f (内部人持股比率、公司绩效、市场风险、企业个别风险、电子信息业虚拟变数)

3 电子信息产业与非电子信息产业基本统计量及差异分析

3.1 基本统计量分析

在本研究所使用变数的一般叙述统计量中在删除了q值大于4的17个异常值 (outlier) 后, tobin’s q的平均值为1.225, 内部人员的平均持股比率为21.482%, 平均研究发展支出为销售金额的0.94%。进一步得观察到电子信息业与非电子信息业内部人持股、公司绩效及研究发展支出的分布情形。结果显示在217个电子信息业样本中, 有一半的内部人持股比率介于0-20%, 公司绩效与研究发展支出基本上随着股权增加有提高的现象, 但当持股比率高于40%, 则公司绩效与研究发展支出皆下降。结果显示在1313个非电子信息业样本中, 几乎有一半的内部人持股比率介于0-20%, 但其内部人持股比率可高达超过60%, 超过电子信息业。公司绩效亦随着股权增加有提高的现象, 但当持股比率高于50%, 则公司绩效会降低。此外发现有5家公司股权比例超过70%, 造成此异常高的持股比率是因部分公司总发行股份仅数千股, 或机构投资者拥有大部份股权所致, 因特殊原因, 使得内部人员持股比率产生极端值, 故不列入分析范围。

3.2 电子信息业与非电子信息业之差异

另我们将样本区分为电子信息业与非电子资讯业两群, 以wilcoxon z检定两组样本的基本统计量是否有重大差异。可知电子信息业的平均内部人持股比率18.84%显著低于非电子信息业的平均持股比率21.92% (wilcoxon z=-2.89, p=0.0038) , 显示电子信息业的股权较为分散。但电子信息业之平均公司绩效tobin’s q=1.80则显著高于非电子信息业tobin’s q=1.13 (wilcoxon z=13.48, p=<0.0001) , 当以资产报酬率为绩效衡量基准时, 电子信息业之平均roa=5.58亦显著高于非电子信息业的roa1.98 (wilcoxon z=7.98, p=<0.0001) 。此外电子信息业的研发费用2.87%及广告费9.04%皆显著高于非电子信息业的研发费用0.62%及广告费1.93% (p<0.0001及p=0.001) , 显示电子信息业比非电子信息业更重视对研发及广告等无形资产项目的投资。另电子信息业其平均总资产为32, 200百万元, 显著高于非电子信息业平均总资产的14, 782百万元, 显示电子信息业资本密集的产业特性。此外我们发现电子信息业比非电子信息业承受较高的市场风险与企业个别风险 (p<0.0001及p=0.0247) , 也显示电子信息业具有较高企业风险的本质。总而言之, 由基本统计量与wilcoxon z检定可知, 除了负债比率外, 电子信息业与非电子信息业之各项公司特质有显著差异存在。

4 回归结果与分析

4.1 不考虑产业及持股比例高低的情况

我们首先在不考虑产业影响因素及持股比例高低的情况下, 检视内部人员持股、研究发展支出及公司绩效之关联性。可发现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t=5.13) , 且研究发展费用愈高, 公司绩效愈好 (t=4.07) , 符合企业提高研究发展的相关资本支出可提高公司价值的说法。另发现公司绩效对内部人持股比率并无显著影响 (t=0.00) , 可知经营绩效好的公司则愈会投入更多的研究发展费用 (t=4.72) 。

4.2 考虑电子信息产业之特性

接著我们考虑内部人股权、研究发展费用及公司绩效是否因所属电子信息产业与非电子信息产业而有不同的关联性。观察到很有趣的差异存在于这两大产业类别中。显示电子信息业的研究发展支出 (t=1.48) 与内部人持股 (-1.61) 无显著的关系, 但发现非电子信息产业之内部人持股比率 (t=4.59) 与研究发展支出 (t=6.25) 对公司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非电子信息产业之公司绩效愈好, 公司愈会投入更多的研究发展费用。显示非电子信息业研究发展支出与公司绩效的相互影响较强烈。而不论那一个产业, 经营绩效对内部人持股比率皆无显著的影响。

4.3 考虑电子信息产业的特性及内部人持股高低的影响

除了考虑研究发展支出、内部人持股、及公司绩效是否因所属电子信息产业与非电子信息产业而有不同的相互影响, 我们亦考虑内部人持股比率高低对经营绩效及研究发展支出可能有不同的影响, 亦即非线性的关系可能存在。再加入了内部人大于平均值的虚拟变数后, 我们观察到不论是电子信息产业与非电子信息产业, 内部人持股比率高低对经营绩效及研究发展费用支出皆有不同的影响力。我们发现电子信息业在内部人持股比率较低时, 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负向的影响 (t=-3.04) , 但内部人持股比率高于平均值者, 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比内部人持股比率低于平均值者有显著较为正向的影响 (系数为3.434, t=3.26) 。此与非电子信息业之结果相反 (系数为-0.621, t=-3.32) 。我们提供可能的解释原因为, 电子信息业股权本就较为分散, 但为了因应高科技市场快速的变化, 较集中的股权可能有利内部人之协商并于在短期内作重大的决议暨执行之。而就非电子信息业之企业, 则发现内部人持股比率较低时, 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符合利益收敛假说;而内部人持股比率较高时, 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负向的影响, 符合巩固地位假说。

不论在那一个产业, 好的经营绩效皆可提高内部人的持股意愿, 此结果可能是内部人以投资角度为出发而愿意增加对好公司的出资, 亦有可能是因企业喜欢发放员工股票红利所导致之结果, 而此现象符合anderson et al. (2000所提出以股票为奖酬之制度会影响员工持股之论点。至于公司绩效对于研究发展费用支出之影响,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在电子信息业, 公司绩效对研究发展费用支出无显著的影响 (t=-0.89) , 但在非电子信息业则公司绩效愈高则研究发展费用支出愈高 (6.72) 。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为, 基本上电子信息业相对较非电子信息业投入较多而稳定的研究发展费用, 此差异现象与两个产业基本统计量的比较相符。故在电子信息业因研究发展支出关乎公司的竞争力与未来的获利能力, 故公司不论短期的绩效好坏, 皆会有稳定而持续的研究发展支出。而非电子信息业则是有好绩效的公司较会有能力及意愿去增加研究发展支出。

5 结论

电子信息业的兴起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其高绩效、投入大量研究发展费用及发放以股票为主的奖酬制度, 使我们考量内部人持股比率、研究发展支出及公司绩效间可能有相互的影响 (内生关系存在) 。本文以三阶段最小平方方法 (3SLS) , 设立联立方程式以比较内部人持股比率、研究发展支出及公司绩效, 在电子信息业及非电子信息业是否有不同的关联性。

结果显示电子信息业在内部人持股比率较低时, 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负向的影响, 而内部人持股比率较高时, 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正向的影响。此与非电子信息业的结果相反。其可能原因为电子信息业为了因应市场快速的变化, 较集中的股权可能有利内部人之协商并于在短期内作重大的决议暨执行之。而非电子信息业, 则发现内部人持股比率较低时, 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符合利益收敛假说;而内部人持股比率较高时, 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负向的影响, 符合巩固地位假说。此外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基本上电子信息业相对较非电子信息业投入较多而稳定的研究发展费用, 但在非电子资讯业则公司绩效愈高时, 企业才会相对地提高研究发展支出。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绩效、大量研究发展支出及以股票为主的奖酬制度等产业特色, 使得研究发展支出、内部人持股比率及公司绩效间可能有相互的影响 (内生关系存在) 。文章以三阶段最小平方方法 (3sls) , 设立联立方程式以比较内部人持股比率、研究发展支出及公司绩效, 在电子信息产业及非电子信息产业是否有不同的关联性。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发展支出,公司绩效

参考文献

[1]罗其祥.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J].福建电脑, 1994 (02) .

[2]曹汝贤.推广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J].科学管理研究, 1995 (06) .

[3]李凯钊.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2001 (07) .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研究 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应用

1.电子信息工程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主体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电子信息管控以及高效处理。研究内容核心为对丰富海量信息的分析获取以及综合处理。同时进行优质电子设备以及综合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规划设计以及实践应用与集成管理。当前电子信息工程渗透至社会生产、发展的较多领域之中。例如电话交换局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行各类电话通讯联络信号的管控处理,移动手机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可进行高效便捷的声音、图像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则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完成了大容量数据的实时传输。现代化军队的国防保卫更是以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主体,深入探究信息传输中怎样营造安全保密的环境,并获取信息战的胜利。由此可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极其广泛,只有针对其内涵特征、技术优势,努力开发、深入研究,注重人才建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重视实践锻炼,树立创新意识,方能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激发核心优势,凸显综合应用价值。

2.电子信息工程应用

2.1造价管理实践中电子信息工程应用

工程建设中造价管理尤为重要,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主体借助网络系统构建内外联络通讯媒介平台,借助自动化、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造价管理,可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可应用工程量核算分析以及钢筋工具软件实施总体材料用量标准明确,应用套价软件完成工程预决算的科学编制。还可应用丰富的电子信息工程数据库手段技术创建指标汇总以及研究体系。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还可进行价值化信息的全面发布以及有效获取应用,进而完善工程建设的预决算管理以及造价管控。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以及全面推广应用,其在工程造价管控层面的效用价值尤为显著,可令人们由以往繁杂的定额管理、标底分析编制、工程报价投标以及造价管控等层面有效的脱离手工作业,全面实现自动化、电子化、现代化与信息化的管控。新时期互联网络技术的扩充发展应用,令工程造价控制与相关实践管理活动更为公正、高效与合理,可应用电子信息工程创建丰富的信息资讯以及服务网络平台,并发布最新的政策方针、制度法规,还可开辟学习论坛、互动交流网站,令员工获取项目工程建设相关信息,明确造价指标,把握前沿资讯、了解材料价格,进而为丰富工程造价管理实践经验,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2.2公路项目电子信息工程应用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需应对各类丰富的海量信息,该类数据则会伴随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因此信息需要持续的更新,跟上工程建设进度步伐,反映工程项目成本经费,并辅助质量管理控制。为满足动态信息更新需求,可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有效的进行信息收集、汇总管理与综合应用,进而节约人力投入,令信息查阅管理以及综合研究分析更加省时省力,节约资源投入。伴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公路建设事业逐步应用多元化、现代化、综合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管理手段完成复杂公路工程建设的稳健资料保管整理,在确保质量效益的同时,节约了成本费用,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

2.3工业生产领域电子信息射频识别技术应用

射频识别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具有独特的便捷应用与精准服务功能,工业生产领域中可应用该技术提升现代化实践管理水平。当前,射频识别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主体应用在工业领域的物流运输、汽车生产、航空包裹认证识别、邮政业务服务等众多行业中。例如汽车研发生产阶段中借助射频识别手段可进行零部件的全面跟踪,并进行汽车标识的有效识别,进行企业重要资源的全面管理,并做好轮胎压力的测试分析,完善信道管控。射频识别电子信息技术的综合优势特征令其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其自动识别功能可实现信息数据的准确快速读取,并体现信息的可携带性,对促进地域经济交流、提升服务水平,强化识别精度,确保信息认证的清晰准确,体现人性化应用特征,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4机械领域电子信息工程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机械行业领域的服务应用尤为广泛,目前较多机械设备、装置均应用电子信息工程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与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例如在大型结构复杂的设备机械之中装设标准点知管控单元,提升其工作效率与应用精度。还可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令垃圾桶实现垃圾自动分类,并可创建自动电梯升降系统,体现人性化应用服务功能。该类应用机械原理知识进行智能管控的设备机械,借助电子信息管控装置的装设,便可在较大层面完成智能以及自动的服务应用,并促进机械设备自身功能水平的优化,令工作以及实践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3.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

基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综合优势价值,我们应继续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强化政策扶植,创建良好的信息工程发展环境。应组织基金会,扩展电子信息工程研究开发的融资途径。同时应推进集成电路以及相关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加紧实现三网融合,规范行业发展秩序。例如应继续深入研发射频识别技术,进行不同信道的综合测试,主体研究发射、接收装置的射频应用。再者,应强化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创建公平、开放的环境,引入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真正的留住人才,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并巩固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应全面鼓励企业强化交流合作,引进精英人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优质服务系统。应注重产品服务的优化创新,提升产权保护认识,促进服务创新,进而实现电子信息工程的持续发展与优化提升。

4.结语

总之,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持续、优质、全面发展,激发核心功能优势,我们只有针对其应用功能特征,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优化策略,深入拓展研究,全面创新应用,方能为电子信息工程开创良好的发展环境,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李国林.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坡术应用,2010.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 篇4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

本学科领域的重点是现代通信理论、通信新技术及其系统,并通过多媒体对信息的获取、处理、编码调制、传输与交换、检测、纠错等方法,在通信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个人化发展方向中进行研究,分析、设计、开发,系统评估与通信业务实施,构成诸多学科分支。本学科创立五十多年来,先后在网络理论、信号分析、电子电路、光纤通信、无线移动通信及数据通信、多媒体、电磁兼容、通信网安全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与知名度。

该学科在国内属一流水平,1981年第一批被批准为国家级学科和博士授权点,“九五”期间第一批被批准进入211工程建设。2001年在“211”验收中获得一致好评。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2302)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是该学科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研究领域主要以交通运输自动化控制为核心,在确保载运工具(以陆路交通为主)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实现高速、重载、高密度的运行,是控制、通信、计算机、微电子、信息等技术的交叉集成。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是无线通信、高频有线通信及电磁兼容的基础,同时以该学科为基础又发展起来许多高新尖端的技术,如电子对抗、电磁炮、智能天线、光纤理论及光纤通信、光与微波交互技术等。本专业涉及我校光波技术研究所、现代通信研究所、电磁兼容科研室等研究单位,主要研究电磁理论、电磁辐射、散射及相关技术,并由此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复杂结构的光纤、光纤器件中电磁场的分布规律,并由此设计符合实际应用需要的光纤器件;研究光电子器件及光纤传感技术。

电路与系统(080902)

电路与系统是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二级学科,该学科以现代电路理论、现代电子技术、信号处理理论等为基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DSP技术及应用、生物系统建模及仿真、非线性理论、电子设计自动化等。本学科设有系统集成实验室(含DSP、EDA)、新技术实验室等先进实验室,提供了各种与本学科培养方向相关的先进实验资源。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及相关教学工作的能力,熟练运用一门外语,成为本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 1 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一个二级学科,本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国家急需的集成电路以及CAD分析和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以工业应用系统为背景,培养国家急需的集成电路设计高级人才。通信、电子、控制、计算机、电气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均可报考。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硕士学位点包括有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SoC结构理论与应用设计技术和VLSI仿真与验证理论与技术三个研究方向。

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研究方向以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为研究目标,本研究方向以混合电路系统中的模拟集成电路、RF电路、A/D和D/A以及无源集成元件电路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基本IP和系统结构设计的有关理论和实际应用问题。

SoC结构理论与应用设计技术以SoC结构设计理论和技术为研究目标。本研究方向以CPU或DSP为核心的SoC系统基本结构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研究SoC结构设计和分析的理论与应用技术。

VLSI仿真与验证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以集成电路设计CAD技术为研究内容。以IP结构、电路综合与仿真以及模型验证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工具的综合理论、仿真技术以及验证理论与方法。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需要学习现代电路理论、现代电子技术、电磁场理论、混合集成电路设计、仿真与验证原理、SoC结构设计原理等专业课程。同时,还必须选修有关通信、控制、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或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相关课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

本学科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建模、分析、综合、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控制理论是控制科学及其工程应用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控制工程也迅速拓宽领域,丰富内容,并促进控制理论和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的应用基础是准确可靠的检测技术和自动化装置;自动控制系统规模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促进了系统工程科学的迅速发展;对难以用传统数学方法描述的控制问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的研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控制、非线性理论、故障诊断理论、过程控制。

本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掌握坚实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从事控制理论研究或解决实际工程控制问题的能力,并在理论研究

或系统设计中取得有意义的结果。

信息网络与安全(081020)

信息网络与安全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新一代信息网络及其安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方向有新一代互联网络关键理论与技术(包括IPv6/v4路由器技术、IPv6/v4协议栈理论、移动/无线IP理论与技术、基于网络处理器的网络设备设计等)、信息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包括网络入侵检测技术、虚拟专用网、信息网络协议分析技术、信息网络数据捕获与还原理论和技术等)。本学科有良好的实验环境,并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网络功能与性能测试仪器,可以提供各种与本专业培养方向有关的先进实验技术和手段。

本学科对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网络建设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在通信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光通信与移动通信(081021)

本学科将根据空间定点和移动通信发展的趋势,研究新型的无线光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物理层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超宽带高速移动通信系统等。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在大气中传输损耗小的CO2激光器调制技术,无线光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毫米波移动通信技术,MIMO天线系统及关键技术,智能化基站天线,新型内置手机智能天线,超宽带(UWB)高速系统及关键技术,ROF关键技术等。

智能交通工程(082320)

本专业以培养智能交通方面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 篇5

一.各专业应成立复试小组,复试小组不少于5人(其中本专业具有副教授以上

职称者不少于3人),由办事公正且没有直系亲属报考本系的教师担任。

二.复试(面试)小组首先应对复试(面试)者身份予以确认(查验身份证及相

应的学历、学位证书)。

三.复试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综合能力、外语能力等方面内容。外语含听

力、口语、专业英语,其成绩占复试总成绩的20%。复试形式可以为全部口试或小型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复试成绩按百分制打分。

四.成绩的计算

录取总成绩由两部分构成:(1)初试成绩(补分考生仍按初试原始成绩),占总成绩的60%;(2)复试(面试)成绩,占录取总成绩的40%。

五.按照录取总成绩排名情况确定拟录取人员名单(第一志愿优先),上报系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硕士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 篇6

伴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时代迅速到来。社会信息化给政府事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迫在眉睫。电子政务在发达国家取得长足进展,为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行政管理水平,我国正在加快对电子政务网的建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放和互联的发展带来信息流动的极大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电子政务系统上所承载的信息的特殊性,在网络开放的条件下,尤其是公共部门电子政务信息与资产,如果受到不法攻击、利用,则有可能给国家带来损失,也可能危及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安全。作为政府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手段,电子政务网在稳定性、安全性方面,比普通信息网要求更高。对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是确定与衡量电子政务安全的重要方式。研究确定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及模型,不仅有助于维护政府信息安全,也有助于防止现实与潜在的风险。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当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的评估体系与方法。目前主要有风险分析、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安全测评和安全审计等四类。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风险评估标准方面,1993年,美、英、德等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与各国国家安全局制定并签署了《信息技术安全通用评估准则》。形成了信息安全通用准则2.0版,形成了CC2.1版,并被当作国际标准(150/IEC15408)。CC分为EALI到EAL7共7个评估等级,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影响深远。之后,风险评估和管理被国际标准组织高度重视,作为防止安全风险的手段,他们更加关注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并体现在相继于和发布的《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150/IECTR13335标准)和《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150/IEC177799)中。与此同时,全球在信息技术应用和研究方面较为发达的国家也纷纷研发符合本国实际的风险管理标准。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自1990年以来,制定了十几个相关的风险管理标准。进入二十一世纪初,美国又制定发布了《IT系统风险管理指南》,细致入微地提出风险处理的步骤和方法。与,美国防部相继公布了《信息(安全)保障》指示(8500l)及更加完备的《信息(安全)保障实现))指令(55002),为国家防务系统的安全评估提供了标准和依据。随着信息安全标准的广泛实施,风险评估服务市场应运而生。继政府、社会研究机构之后,市场敏锐的产业界也投入资金出台适应市场需求风险评估评估体系和标准。例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OCTAVE方法等。在风险评估方法方面,目前许多国内外的学者运用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层次分析法、贝叶斯网络、模糊数学、决策树法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并制定与开发了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风险评估模型,这些模型与方法虽然具备一定的科学依据,在不用范围和层面的应用中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比如计算复杂,成本高,难以广泛推广。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我国的研究较之国外起步稍晚,尽管信息化浪潮对各国的挑战程度不同,但都深受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信息安全标准和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但在电子政务网上的应用却是近几年才开始引发政府、公众及研究机构的关注。任何国家都十分重视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宏观管理。但政府依托什么来宏观控制和管理呢?实际上就是信息安全标准。所以在股价战略层面看,用哪个国家的标准,就会带动那个国家的相关产业,关系到该国的经济发展利益。标准的竞争、争夺、保护,也就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战场的重要领域。但要建立国内通行、国际认可的技术标准,却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组织力量学习、吸收国际标准,并逐步转化了一批国际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标准,为国家安全技术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的具体研究应用,首先从最直接的公共安全领域开始的。公安部首先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制定和颁布了信息安全标准。19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一);援引CC的GB/T18336一,作为我国安全产品测评的标准;在此基础上,20完成了《风险评估规范第1部分:安全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规范第2部分:安全风险评估操作指南》。同时,公安部以上述国家标准为依据,开展安全产品功能测评工作,以及安全产品的性能评测、安全性评测。在公安部的带动下,我国政府科研计划和各个行业的科技项目中,都列出一些风险评估研究项目,带动行业技术人员和各部门研究人员加入研究行列,并取得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又为风险评估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实践的依据。同时,国家测评认证机构也扩展自己的工作范围,开展信息系统的安全评测业务。204月15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尽快启动一批信息安全关键性标准的研究工作,委员会制定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章程(草案)》,并先后成立了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与协调工作组(WG1)、内容安全分级及标识工作组(WG2)等10个工作组。经过我国各部门和行业的长期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和经验,在现实需求下,制定我国自己的风险评估国家标准的条件初步成熟。,国信办启动了我国风险评估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该项工作由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题组牵头制定工作计划,将我国风险评估国家标准系列分为三个标准,即《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框架》。每个标准的内容和规定各不相同,共同组成国家标准系列。《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主要规定了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过程,其中对本单位管理层的职责予以特别明确,管理层有权根据本单位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的结果,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运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规定,风险评估包括的特定技术性内容、评估方法和风险判断准则,适用于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进行自我风险评估及机构的评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框架》则规定,风险评估本身特定的概念与流程。

三、研究的难点及趋势

电子政务网的`用户与管理层不一定具备计算机专业的技能与知识,其操作行为与管理方式可能造成安全漏洞,容易构成网络安全风险问题。目前存在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因此结合电子政务网涉密性需求,需要设计一种由内部提出的相应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准则,制定风险评估模型。当前存在的难点主要有:一是如何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体系来解决风险评估中因素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主观性强等诸多问题,是当前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评估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评估工作存在评估误差,也是目前研究的难点和不足之处。误差的不可避免性,以及其出现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风险评估中风险要素的确定更加复杂,评估本身就具有了不确定性。从未来研究趋势看,一是要不断改进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评估模型。有研究者认为,要充分借鉴和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OCTAVE电子政务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它可以有效顾及评估中的各项因素,较为简易地获得评估结果,并消除其中存在的主观偏差。二是由静态风险评估转向动态风险评估。动态的风险评估能够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评估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同时可以及时制止风险进一步发生。在动态模型运用中,研究者主要提出了基于主成分的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通过对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进一步改进,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涛,冯平,朱多刚.基于威胁分析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8:94~98

[2]雷战波,胡安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信息界,,6

[3]余洋.电子政务系统风险评估模型设计与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4]周伟良,朱方洲,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电子政务,,29:67~68

[5]赵磊.电子政务网络风险评估与安全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汪洋.自动安全评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1

[7]杨瞾喆.云南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云南大学,

档案信息电子化问题研究 篇7

一、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现状

1. 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 缺乏通用性。

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 规格各异, 各自独立开发的软件不能兼容, 目前国内还没有研制出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实现系统互调, 就给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带来极大的不便, 不能快捷地进行档案信息的检索和编研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 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够进行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

档案信息系统和部门网络建设格局各行其是, 层次不一, 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 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3. 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

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 馆藏档案业务基础差, 案卷质量不高, 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 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 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 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 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顺利开展。

4. 有些单位的档案技术标准、组织程序缺乏电子管理的前瞻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以磁盘、光盘等电子介质形式出现, 而在有些单位和部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模式还根深蒂固, 原有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信息电子化工作的需要。

5.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要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 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和过硬的技术水平。从目前看, 许多单位的档案部门缺乏档案信息处理的复合型人才, 大部分档案人员电子技术利用水平偏低, 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因此, 为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而引进的现代化设备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更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二、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无纸化办公的出现, 使档案的生成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中进行, 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 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 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以磁盘为载体的电子档案。档案利用者所关注的是信息的内容和便捷的档案利用形式, 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 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整理分类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 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只有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价值性, 档案利用者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

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大众档案意识的增强, 我国档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新形势下档案保管和利用两个体系的建设。要达到档案工作的要求, 全体档案工作者要肩负起档案为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信息管理的新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加快档案信息电子化进程,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档案信息电子化的优越性

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 就是以馆藏档案资料 (纸质或机读形式的) 为主要物质对象, 用计算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 使之转化成为电脑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其巨大的优越性在于:

1. 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技术设备的潜能, 提高档案利用率。

目前, 大多数基层档案部门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 开发功能简单, 有的仅仅用于档案著录或文件打字贮存, 利用的低效率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尽其用。

2. 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 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模式是:选题—选材—编辑—出版, 这条“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方式, 即从文件资料形成到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时间长, 造成信息有失时效, 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 编者可直接利用机读形式的档案, 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 快捷地出版二次文献。

3. 可一次投入, 多次产出, 从而改变信息加工工作受经费限制的局面。

手工编研信息成果出版需要较多的经费, 但目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档案部门拿出较多的经费进行信息编辑是不现实的, 依靠自身解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解决不好, 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只能“待字闺中”。

4. 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贝, 扩大了社会影响, 拓宽了服务范围。

档案原件的唯一性, 极大地限制了档案的利用范围, 档案信息的电子化, 使得档案的利用手续变得简便, 可同时提供多人服务, 同时档案的电子化所产生的强大检索功能, 进一步拓展了档案利用空间, 为最大限度地拓宽服务范围提供了可能, 档案部门的服务职能增强, 其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5. 档案信息电子化, 可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

虽然“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 但档案事业要注意这方面发展动向, 超前拿出对策, 使档案工作适应这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要求, 为将来档案工作纳入“信息高速公路”打下基础。

6. 档案信息的电子化, 为档案管理的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

档案资源承载着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任。档案原件的唯一性使得其弥足珍贵, 档案的保管和利用必然会给档案原件本身带来安全隐患。档案信息的电子化, 能极大地减少这种人为的损害, 确保档案原件的安全。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研究 篇8

关键词:信息系统标准体系标准体系表工作分解结构

中图分类号:N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052-02

1引言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系统集成的基本保障。随着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的提高,就需要我们适应未来信息系统的要求,结合系统的特定构建标准体系,选用国标、国军标、国际先进标准和其他标准,来满足需求分析、指标确定、工程研制、生产、使用和管理各方面的需求,构架一个目标明确、整体性强、有序性好、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并且相对稳定的标准体系。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涉及指挥控制、预警探测、专用平台等功能,由多个分系统组成,因此标准体系要与纲要分解结构协调一致,从系统通用、分系统通用、设备及软件配置项通用、元器件/原材料通用四个层次构建标准体系框架,再以结构图中每一个方框为单位,将所有标准按门类列入表格汇总,构成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研制中编制标准体系,能够使有关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全面了解系统应贯彻执行的标准,并按标准进行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验收,为制订和贯彻实施标准提供依据,以确保和提高大型电子信息系统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满足使用要求,同时为后续派生型号产品研制提供参考,实现标准资源共享。

2构建标准体系的原则

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它是特定标准化领域或对象按特定目标进行标准化活动的依据,是一个宏观、完整的概念系统。标准化系统的全部活动都是围绕标准体系而展开并推进的。

标准体系表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是一种具有指导性的技术文件,是编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基础,是促进标准化工作范围内的标准构成实现科学、合理的有效途径,是一个反映系统的现有、正在制定和计划制定的标准全貌及其科学组成的文件。

标准体系的确定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整体性强,整个体系的有序性好,并且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还要相对稳定。

2.1目标性

建立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目标是:按科学的分类体系指导标准化工作系统的有序开展,使特定范围内的标准化对象实现最大可行的统一性,以及同相关标准化对象的协调性、支撑性,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具有类似功能的产品的品种,从而降低研制、生产、使用、维护及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标准化发挥最大的效益。

2.2登体性

标准体系中的一个标准往往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它必须与相关联的标准共同使用才有意义。再加上电子信息标准具有通用性强,使用面广的特点,所以对标准体系的整体性要求非常强。

2.3有序性

由于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涉及的专业和产品较多,包含着众多的标准,要求其结构层次的有序性强,即要求系统中各层次要素之间的依从关系明确,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归纳,而下一层次又是上一层次的具体化。

根据标准的适用范围,恰当地将标准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一般可以在大范围内协调统一的标准就尽量不在小范围内各自制定,达到体系组成尽量合理简化。为了简化图表起见,也可将某层次的部分标准同列在高一层次上。

2.4开放性与动态性

对大系统还有一些需要模索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搞得很完善,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及时补充新的要素,使标准体系处于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这就是标准体系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2.5相对稳定性(阶段性)

由于标准体系与其标准化对象是密切相关的,当系统工程研制到一定的阶段,就需要将某些标准固化下来,因此也要求标准体系随之处于稳定状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相对稳定性(阶段性)要求。

3构建标准体系的方法

构建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方法见图1。首先需要结合系统的实際开展需求分析,确定范围,对系统研制项目进行纲要分解,形成工作分解结构。按工作分解结构的定义,它是一个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体系。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层次体系是由系统研制、生产、试验、定型、交货所必需的硬件、软件、保障事项和资料等项目组成,构成一个按类别、层次自上而下及横向协调的结构体系。它全面限定系统项目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了技术状态管理中的技术状态项目;它反映了与系统装备有关的所有工作项目的隶属关系、接口关系,并确定了系统装备的所有工作项目的各工程单元之间,及其与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这个完整的层次体系不仅为研制和生产的计划、实施和控制提供了一个框架,还为系统标准体系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构建标准体系框架,按照确定的构建标准体系的原则,结合系统需求分析、指标确定、工程研制、生产、使用和管理各方面的需求,选用国标、国军标、国际先进标准和其他标准,提出制修订标准的计划,对关键标准进行研究,按照计划组织标准的制修订,构建标准体系的基本流程见图1。通过标准的贯彻和实施,经过标准的验证活动,随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研制的进展而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保持标准体系的相对稳定性。

4标准体系表的编制

4.1标准体系框架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表就是在系统技术范围内,将现行有效的、正在制定的和规划制定的标准,按标准的从属关系和产品门类的关系,有层次、有联系地组成一个由标准项目和产品分类相结合的反映系统技术标准总体全貌的图表。这个完整的标准体系表中包含的所有标准就构成了系统的标准体系,其中的每一个标准对于工程研制都是必需的。

标准体系表的组成单元是标准,不是产品。标准体系表由结构图和明细表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既保持紧密的联系,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结构图比较稳定,明细表可随时增补。结构图表示标准层次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纵向层次以标准的通用程度来划分,横向以标准的专业门类来划分;标准体系结构图的纵向是从属关系,上层标准对下层标准有指导作用,下层标准应贯彻执行相应的上层标准。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工作分解结构”中,1级是系统:1级产品向下延申至2级单元,即构成系统的各分系统,l级其它单元也可根据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向下延申至2级单元;2级产品向下延申至3级单元,即构成各分系统的子系统和设备(或软件配置项);3级产品向下延申至4级单元,即构成设备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标准体系表采用图2所示结构。

4.2各层次的说明

第一层是统管大型电子信息系统以下各层的通用标准,根据标准的属性,将顶层通用标准分为:管理标准、信息技术

标准、工程专业类标准和系统装备标准四大类。第二层是分系统通用标准,包括各分系统的门类通用标准和分系统级的产品规范。第三层是组成各分系统的子系统、设备或功能单元的标准。由于该标准应能覆盖组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或功能单元,因此,体系表中的设备或功能单元标准与实际产品结构层次上有相对应的关系。但是,按照标准化的原则,对于不同分系统中的同类设备或功能单元,有些是可以制定通用标准的。第四层是针对组成电子系统设备的基本单元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标准,考虑元器件本身的标准化基础,标准体系表中可以只列出系统设备中新研制关键件和部分重要件。

对于每一层次的通用标准,按专业门类进行逐级细分。进行门类细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分析,分层次优化:要结合系统的特点组织设计、工艺、试验、使用、管理等部门的专家进行评审,在反复征求意见基础上,随系统研制进展,作不断的修改,使之日臻完善。经过分层的细化,构成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标准体系表。

4.3标准体系表

在标准体系明细表编制中,以结构图中每一个方框为单位,将所有标准按门类列入表格汇总。在明细表内标明层次、标准名称、(现行标准的)标准号、以及宜订或提升标准的等级等情况的说明。对于不同分系统中的同类产品,制定产品规范时,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合并编制。明细表是结构图的具体化,结构图是明细表的综合概括,两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标准体系表。

4.4标准的选用原则

选用标准时应既要确保系统研制的需要,又要突出重点,综合考虑标准的互操作性、一致性、成熟性、先进性、可获取性等多方面因素,最大限度地选用现有、能满足型号要求的通用标准和规范。选用标准的覆盖面以系统层为重点,尽量完整,分系统、子系统和设备层列出主要标准即可,元器件,原材料層则可只征对关键的和重要的元器件和原材料、重要的新研元器件列出标准项目。同时,根据系统的特定要求,对于没有上级标准或需要对现行标准进行剪裁时,应提出制修订标准的建议。

5结语

上一篇:第二组项目分析报告下一篇:企业法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