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2024-07-04

初一语文阅读的学习方法(共12篇)

初一语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篇1

古语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由此可见, 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并教会学生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现笔者将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诵读识文, 体味文章意蕴

“三分文章七分读, 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文章, 只有反复诵读, “涵咏”其中, 才能得其妙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记忆文章靠读, 领会文章靠读, 鉴赏文章靠读, 写作文章也靠读。“少年诗人”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是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倾吐衷情, 抒写抱负, 字里行间透着灵气和诗意。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 可以采取自由朗读的形式, 要求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与成语圈画出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 理解文中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并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学习经验,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 笔者点拨道:“只有从语气的轻重缓急, 声调的抑扬顿挫, 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文章所蕴涵的情感, 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理结构,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二、质疑探究, 拓展视野

“学贵有疑”, “疑”之所以可贵, 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一个学生如果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 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 对课文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预留时间以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 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 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当然, 提倡学生质疑, 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探究去体味、领悟课文并不是否定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引导上, 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 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上。笔者在教学时发现: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 需要教师点拨, 二是在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时, 需要教师用设疑引疑的方法加以点拨。总而言之, 质疑如同阅读教学的“金钥匙”, 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三、创新展示, 彰显个性魅力

江泽民主席曾不止一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同样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适时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 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篇一律, 要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笔者会根据所教课文的特点, 设计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思考题目, 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总之, 阅读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广阔天地,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 使学生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 乐于创新, 彰显出自己的个性魅力。

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谈 篇2

关键词:阅读习惯 阅读心理 方法指导

初一是学生形成基本学习技能的敏感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阅读习惯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包括朗读和默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那么,怎样培养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独立阅读

叶圣陶强调“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教会学生在阅读一篇新课文时,从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到全面感知、到质疑问难、到领悟欣赏,都应尽可能独立地去完成。

2.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留心文中词语的搭配、语言的运用,留心作者观点的表述、文章结构的安排、写作上的特点等,圈点、批画说得好的和有疑问的地方。读后,再将好词好句、精彩语段摘录下来,将心得体会叙写出来,做成读书笔记。

3.读思结合

有所读有所思,有所见解有所启发,是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评价赏析作品则是达成目的的桥梁和手段。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

二、重视阅读心理

1.培养有意阅读习惯

有意阅读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的质疑、积累和思考意识。在孩子迈向有意阅读的第一步时,教师需要重视与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阅读目标,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2.让阅读成为自觉需要

一般来说,知识越丰富、阅历越广的人,就越能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取课本中的相关知识,更要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更远、更广的世界,应当引导他们逐渐接触人文、历史、科技、时事、生活、风俗等多方位、多角度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阅读是一种载体,是我们通向更广阔的世界的门径,使阅读逐渐成为一种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自觉需要。只有让阅读成为自觉的需要,将自己的求知欲与人生、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益处。

三、指导阅读方法

从入学一开始教师就应依据教材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指导阅读的方法。

1.朗读指导

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习得语感,语感的获得就是读。实践证明,诵读延续了小学学习中读的习惯,缓解了学生对刚刚接触初中知识学习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亲近感,加强诵读,适时启发,不仅可以让学生逐渐领悟到文章的丰富内涵,还能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收获到阅读的快乐。

2.精读指导

精读就是深入挖掘文章的精髓。针对初一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由粗到细,循序渐进地加以方法指导。精读法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写什么;再读文章,揣摩体味为何写;最后读深层挖掘文章的内涵——作者的写作目的。

3.速度训练

阅读方式不同,阅读速度也有不同要求。略读主要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速度可达到500字/分钟;精读则是针对确定了重要信息后,对精词、妙句、好段的揣摩、鉴赏,速度应是200字/分钟;默读习惯的养成可以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训练速度的方法各异,笔者认为值得推广的有限时限量速读法和提纲挈领速读法。

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施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教学的耐心和教育创造,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CarolMarraPelletier,李庆,孙麒.成功教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初一语文古诗文阅读 篇3

一、诗词鉴赏:

1、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妖,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雪》中由写景转入评古论今的过渡的句子:。

(2)词中点明主旨赞美无产阶级英雄的句子是:。

(3)《沁园春·雪》中概括写雪景的句子是:。

(4)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

(5)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具体有哪些历史人物?

[答]。

2、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答]()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答]

(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十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4)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赞美了“梅”的哪些优秀品质?

[答]。

3、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成语是,比喻事物错综笔杂、难于辨别的,诗中原句是:

(2)《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的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3)《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4)《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5)《木兰诗》中用比喻对木兰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谨慎和机敏进行赞美的句子是

(6)《木兰诗》中用排比句渲染木兰准备出征时的操办急切的诗句是:

(7)《木兰诗》中写军情紧急,将士奔赴前线,行军疾速的句子是:。

(8)《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功劳大、天子赏赐多的句子是:。

(9)描写木兰出征后思念亲人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10)“乐府双”璧是和

4、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六月是我省大部分地区收割小麦的季节,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的诗句:。

(2)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

(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观刈麦》中也反映这一心理的一句是:。

(4)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和白居易《观刈麦》中的“”揭示农民赋税的繁重。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描写想象中的驰骋疆场、英勇杀敌战斗场景的词句是:。直接表达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壮志的词句是:。

(2)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3)词中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末酬的抑郁、愤慨的诗句是:

(4)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

6、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7、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答]。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

二、文言文阅读: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下有一猫()2.何以明之()3.日渐中狭长()...

二、翻译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

江淮之蜂蟹

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螫堪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①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③。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注释:①踪迹:跟踪寻找,动词。②连房刳取:把蜂巢整个割下来。刳(kuà),剖开刮取。③悉可俯拾:全可以捡起来。悉,全。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蜂窟于土或木石()2.则夜持烈炬临之()..

3.蜂空群赴焰,尽殪()4.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

二、翻译

1.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②。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⑥,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 :①王子猷居山阴:王子猷住在山阴。王子猷(yó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来喝。③咏左思《招隐》诗: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④戴安道:名逵,字安道,名画家。⑤剡(shàn):今浙江省嵊(shèng)县。⑥经宿方至:过了一夜才到。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夜大雪,眠觉()2.四望皎然()...

3.因起彷徨()4.经宿方至()...

二、翻译

1.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篇4

1、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易于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拟人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文章题目分析

初一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5

说明文阅读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的您。 说明文阅读: 一、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二、常用的答题技巧: (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题: 答题格式: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 (二)“××”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三)“××”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格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四)说明文中的主观题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 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角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三、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 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 表达了 的感情(反映了 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以从2个方面谈: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运用 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 特点。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 的语气。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 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 5、反复:强调了 加强了语气。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题格式:我认为(觉得) 。因为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提炼中心、主题: 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学好语文的八把金钥匙 经常查阅工具书 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随时查阅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阅读材料来读。高中生最好要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两本工具书。 认真学好课本 所谓“课本”,即一课之本。许多同学,尤其是高三学生,认为现在高考的阅读分析材料都是课外的,课本不闻不问,置之脑后,整天沉溺于题海之中,结果是耗时费力,广种薄收,效果甚微。比如文言文的学习,课内篇目还没有读懂过关,词法、句法没有学懂弄透,就急于到题海里去“畅游”,显然是枉费心机,本末倒置。课内文言文这只“麻雀”,仔细解剖透彻了,才能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该背诵的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该熟读的一定要烂熟于心。一般来说,考试的材料取自课外,但考点和答案却在课内。 学会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许多高一、高二的同学问:现代文阅读材料好像看得懂,但每次做题时总与老师的答案相差甚远,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你根本没有把文章读懂,看起来那些字你确实认识,而字词里面的“内核”你却没有能力发现。建议大家现代文要“多读、多思、少做题”,每读完一篇文章后,留出2~3分钟的时间给自己提出几个问题,看自己是否能回答。能回答,说明你读懂了;否则就没有效果。比如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许多同学说每天的作业都来不及做,哪来时间读书?我看关键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想不想读书,想读书就有时间,不妨你试试!我建议大家每天要保证有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时间可以是整块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每天睡觉前问一问自己,今天读书有一个小时吗?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读书,郑板桥利用“舟中、马上、被底”背诵,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读书除了报刊杂志的“浅阅读”材料外,一定要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一周读一本,一学期就是十几本,一年就是30本,高中三年就是百来本了。这些书,不仅可以让你自信走入高考考场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将受用一辈子。 善于整理读书笔记 语文知识零零碎碎,要经常把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摘抄、摘录法,做卡片法,提要钩玄法,写读后感法等。 坚持写日记练随笔 日记和随笔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不但形式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坚持练笔,一练语言文字的熟练程度,二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考能力。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语文的作文能力就需要“笔不离手”。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 篇6

而本文仅就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朗读是学习方法的基础

以读为本, 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 涵咏工夫兴味长, 一篇范文, 只有反复诵读, 涵咏其中, 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 领会文章靠读, 鉴赏文章靠读, 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 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盘佳肴, 只有让食客吃下去, 才能品尝其中的色香味, 获得营养。一篇范文, 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 去领会, 去涵咏, 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 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 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 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 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 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 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所以, 我们可以说, 不读, 无法学习语文。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 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 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 提取信息, 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 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 视之于眼, 诵之于口, 闻之于耳, 形成于脑, 整个过程, 调动了诸多因素, 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 这只体现了教法, 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 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 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 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 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 学生练读;领读, 齐读;分段落读, 分角色读。因文设读, 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 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 要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 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 主要不是靠参考书, 而是靠读, 那么, 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 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多读少讲, 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 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久而久之, 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质疑是学习方法的深入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掌握朗读方法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具体的说, 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 它是课堂教学在朗读基础上的深入。

质疑, 就是提出问题。对此, 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 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 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善于质疑, 进而释疑, 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作为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 这只是教法, 而鼓励学生质疑, 指导学生如何质疑, 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 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

质疑的方法有求异质疑法, 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的方法, 发散质疑法, 即从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的方法和添加质疑法, 即对某人某事的引申、补充的提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或经验, 运用以上质疑的方法, 摆出自己在钻研课文中所发现的问题, 以此为例子, 指出善于质疑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途径, 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的关键。这就是教师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法。

三、创新是学习方法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 在质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善于创新的学习方法, 是指导学习方法的目的。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因此, 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 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往往碰到这样的矛盾: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同, 但并不是不对。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 语文的有些答案并非是唯一的, 而学生的答案完全是合理的, 怎么办?作为教师, 要鼓励学生具有自己的见解, 指导学生养成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 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21世纪的人才。

总之, 指导学生以创造为目的的学习方法, 鼓励创新, 激发个性, 我们的教学就能从单一的开发智力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不仅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更着眼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从而有效的进行学习。

摘要:现在, “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 “关于方法的知识, 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培根语) , 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更有其普遍意义。学习方法从大范围上来讲是学习艺术, 也可以归结为学习科学的范畴。

谈初一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篇7

初一学生刚进人中学,正是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最好时机,更是关键期。否则,一旦坏习惯养成了,极其有害。比如:上课铃响之后才开始找课本,影响听课;写字因为求速度而“龙飞凤舞”,不能保质保量;读课文一扫而过,不求甚解;写作文不仔细构思,想哪写哪,且不修改等等,这些都是坏习惯,非改不可,但已经形成就非常难改了。

那么,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初中起始阶段的初一学生来说,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都应该首先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重要性,并在起始年级把握机会,严抓语文学习习惯。笔者认为,落实这个问题,主要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教育”。

一、培养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笔者要求学生在上课铃响之前,就要在课桌上放好语文课本、工具书、学案(省实附中特色课文指导及练习题卷)、笔记本及其他学习用具。记得今年初一新生刚入学时,一开始上语文课就发现学生做课前准备的习惯比较差,上课铃已经响过,老师已经讲课了,许多学生才开始找课本,讲课中某个环节要用学案等语文学习资料时,有的学生才急急忙忙翻找,一堂课短短的45分钟,因此而没跟上听课速度的学生,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几分钟。如此下去,每节课都浪费几分钟,那么语文课的课堂有效教学时间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另外,这对老师的讲课也是有影响的。于是我们向学生提出了做好课前准备的具体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议、要求、提醒、监督,学生的课前准备已不再慌乱,有了很大的改进,基本可以达到上课铃声响后,学生静听老师讲课的效果。

二、培养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觉查阅汉语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强化对词语的理解,增加词汇量,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意识和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可谓一举多得。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字,难以理解的词语,一些不知道的成语典故等,这些知识恰是组成语文知识海洋的一滴滴水,不可忽视,更不能轻易放过,需要及时查阅资料,及时掌握资料,不积累这一滴滴水就不能汇成海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老师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很多学生不愿查字典,嫌麻烦,经常是直接向老师请教答案,或者买一些教材详解来直接抄答案。这样不查字典的直接结果就是容易读错字音或写错字形,容易误用词语,望文生义。长此以往,学生更难以形成对语言文字进行正确理解和品味的好习惯,就会失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因此,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查字典等工具书的习惯,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学生随口问字时,在预习课文尤其是“读一读,写一写”时,笔者都建议学生查字典;在学生查字典后发现特殊读音或词义时,笔者都给予学生鼓励、表扬;甚至有时会让学生比比谁查得快。这样,学生就能意识到查工具书的重要,也能让很多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

三、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写得一手好字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因此必须把练字和端正书写态度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我们在初中起始年级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每天练字,基础差的学生摹写楷书,楷书已经写得很好的可写行楷;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日常作业中的每个字,既要写得工整漂亮,又要写得快捷,并做到卷面整洁。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认真写好各科作业,并教导学生时时刻刻记得“提笔即是练字”。有的学生的卷面字体不理想,有的学生则因为学业量增加而开始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导致字体缭乱,所以只有当学生把这些要求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时,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受益终生。

四、培养多读书、多积累和做摘录、勤练笔的习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这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对书的痴迷;“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这是明代理学家朱熹的告诫。确实,经常读书就会有所得并让人变得聪明、智慧;还可以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读书中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形成独立向善的性格,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为进一步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只读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做一些积累、摘录,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勤于练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8

英语学习的要点

1、坚持每天花10―20分钟时间复习和预习

复习要点:(1)重点词汇(四会单词)

(2)重点句子、句型

(3)上课所记笔记

预习要点: (1)读生词、课文

(2)标识出重点词汇和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部分

2、课堂认真听讲

(1)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2)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一旦碰到不认识的单词,随手翻阅字典查找)

(3)大胆发言,敢于提问

3、课后

(1)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订正错误,把错题用红笔做出明显标记,方便小结、归纳和复习

(2)每单元结束后,整理所学知识点,自撰单元小结(若刚开始不会写单元小结,可参考网络单元小结范本)

(3)准备一个笔记本,把易错题、难题、错题记下来,并至少每周拿出来看一遍

4、树立信心,相信自己!

初一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 篇9

下面我想从积累和运用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学习语文.

A: 积累.

积累主要是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两个方面.

(一) 课内积累.

课内积累是指如何学习课文并从中获得语文知识.语文课本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库,它上面的课文多是选自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很经典也很新颖,有一定的高度,很值得我们学生学习.学习语文课本是我们现在学习语文的主途径.我们要把课文学习好,那样才会以点带面,用课本课文的”点”去带动生活语文的”面”.

学习好课文的几个步骤:

1. 预习课文.

此环节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听课的质量的好坏.

(1) 读课文

读课文可以分为朗读 快速读 默读…… 长期去做它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读课文可以对于课文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听课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听.这样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勾画法读文.

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从原文找答案或者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在带着问题去听课.

(3) 积累字词.

课前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音形义的障碍.

2. 保障课堂45分钟的听课效率.

课堂45分钟的听课良好效率必须保障.要全神贯注听老师讲的每一个问题.重点听预习时不会的地方.

3.课后及时巩固,整理好错题本.

练习册选择要少而精,要做充分,不可以囫囵吞枣.

把做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并且及时去看看。

4.考前复习.

语文的考前复习不要集中,分散复习效果会更好.一星期一复习为好.复习不要背背答案就万事大吉,要注重答题要点,注重技巧性。

(二) 课外积累.

中考语文课内考的分数很少,所以在做好课内积累的同时,更要做好课外积累.

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有限资源作好积累,如课本 优秀作文刊物 名著书籍 互联网 电视 广播 …… 只要有益于我们的学习都可以积累到积累本上,教师要定期加以指导积累的资料的运用.材料要广博而新颖,时代感强,力争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可以丰富我们的孩子的头脑.为阅读与写作奠定基础.

B: 运用.

运用最难.它是把积累的语言加以灵活运用,应用实践.这也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要想看明白文章,写文章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主要谈谈写作.

1. 完成一学期10篇的作文.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 篇10

【关键词】学习方法朗读质疑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39-01

从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正如培根所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我国也有这样一句老话: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所以,教师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今年从事初一语文教学以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新编语文教材的教法、学法,在阅读教学方面略有收获。现就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探讨如下:

1 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领会文章、鉴赏文章、写作文章都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也主要靠读,而不是靠参考书,那么,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义不容辞的。对于由小学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这时,快速默读只能简单获取信息,而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让语文课堂飘荡着朗朗的读书声,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 把质疑当作阅读教学的“敲门砖”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综合的结果。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

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在进行《伤仲永》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质疑: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后回答:“伤”是“哀伤、叹息”。我又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学生回答:一个神童因“不受之人”最终“泯然众人”。

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深究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我认为恰当的点拨时机,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二是在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时。总而言之,质疑如同阅读教学的“敲门砖”,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3 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领奖台”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阅读课文后,我常常让学生陈述自己的思想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通过讨论、探究,让学生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从而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面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喜欢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回答,大大扼制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备课时要多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逆向思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善于求异的素质,使得求异思维得到发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11

一、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天才在于积累。由此可见, 在语文阅读方面, 积累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积累, 阅读教学才能“有礼有节”的进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语言形式丰富多彩、风格也多种多样。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其中灵活运用。其中的语言也很丰富, 细腻、准确、通俗易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把这些语言一一积累下来, 让学生能够从中“汲取” 积累的营养。否则,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总是在课文的内容表面上下功夫, 就会形成了“隔靴搔痒”的尴尬局面, 对语言的形式却了解甚少, 这就基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以下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

1.小练笔。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的练笔来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不确定内容, 不要求字数, 只有这样的练笔学生才有兴趣坚持, 最终积累的更广泛、更全面。

2.开展比一比。在日常的教学中, 通过比赛和竞赛的方式进行积累,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愿意学, 想积累。

当然, 积累的方法方式很多, 但要找准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 往往事半功倍。学生的积累只能“引导”, 却不能进行填鸭式、框架式的强迫学生遵循, 使学生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以引为主、循序渐进、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这才是积累的真谛。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想要获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推动学生获取新知的动力源。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脉搏”, 在学习导向上下功夫, 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阅读, 把“逼迫阅读”转化为“渴望阅读”。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要把握阅读前、阅读时和阅读后这三个关键点。阅读前, 调动学生对课文兴趣。阅读时, 教师要围绕课文中心目标, 提出疑问, 刺激学生不断产生阅读的渴望。阅读后,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冲动”, 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学生阅读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阅读环境是阅读教学的载体

在阅读教学中, 环境是阅读教学的载体。环境分为教学情境和阅读环境两大块。怎样发挥着两大块的功效,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也是阅读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对阅读教学很重要。首先, 我们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创设这一情境时, 教师要把握本节阅读课教学的内容, 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常用的方法有:激发学生了解事物的真相;布置学生调查周围存在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教师应抓住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 在学生“渴望阅读”作用的驱使下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阅读教学时, 教师所设计得活动情境一定要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例如, 朗读课文时, 配上背景音乐;小组举行竞赛时, 组织拉拉队来鼓励学生, 为学生的阅读锦上添花, 让他们在轻松、开心、自由的情境中阅读。

阅读环境的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怎样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呢?任何事情的成败, 都与环境的因素相联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 要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现在的学生都有书可读, 但认真读完一本书的学生却少之又少, 因为书籍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 笔者的办法是:教会孩子们也要学会看电视剧、看新闻、看生活中的现象, 为语文阅读增加新鲜的血液,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抽出时间用来与学生交谈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心理的小秘密, 循序渐进, 学生的阅读有了积累。 只有这样才会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四、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打好坚实的基础呢?只有拓展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要对学生所要阅读的文章进行筛选, 同时, 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不要对学生的阅读范围圈的太“死”。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内容来拓展阅读, 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上的一篇《老人与海鸥》, 课文讲述的是吴庆恒老人十多年如一日在昆明的翠湖边投喂海鸥的事迹, 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那如亲人般的深情。课文对小动物喜爱之情, 表达的很深刻。学生对于《老人与海鸥》这样的文章阅读就会十分投入。因为我们用爱的力量打开了孩子们心灵的大门。书犹药也, 善读可以医愚———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

2.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效果。所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要让学生知道, 在阅读时不要三心二意, 要静下心来阅读, 不能只“浮”在阅读内容的表面, 而要“沉”入其中;然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领会文章的精髓;最后, 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进行“跨时空”的情感交流, 与之产生共鸣。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 在文中做批注、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会让阅读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阅读教学的动力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在阅读时的自主性

不重视学生阅读自主性, 导致阅读教学的“动力” 不足。以往的教学, 老师总是拿着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 概括段落大意、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 一路介绍下来, 学生不能真正把握文章精髓。这样的阅读教学, 是一场戏, 主要演员是教师, 观众就是学生, 学生是被强迫的接受者, 失去了学生对阅读住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演绎”,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领衔主演。由此可见,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并不是处于次要位置, 而是有着一定自主性的主导位置。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这样阐述的。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对阅读教学有很大帮助。

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感悟作品, 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一篇好的作品只有感悟它的精髓才是阅读的关键。不会领悟, 单单是阅读, 这只能停留在作品的表面, 是肤浅的。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阅读教学前要搜集大量的与作品有关的音像资料, 创设情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内容, 抓住文中字词的含义, 先读通、读熟、再领悟情感, 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尝试进入作者的内心去感悟作者、感悟作品。这样,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领悟作品或文章的过程中, 把学生放在首位, 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去理解, 以学生的自己的想法为主。不能将教师的自我感情强加在学生的思想里, 例如, 某老老师对某一作家的文章很欣赏, 于是让自己的学生也要对其产生崇敬之心。这显然是一种禁锢, 把学生的思想禁锢了。这种阅读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说, 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综上所述,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要从读通、读熟、读出感情三个阶段去努力, 阅读教学中, 教师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 要敢于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让学生有时间把课文读熟, 在此情况下再由教师指导, 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进而带着情感读文, 让学生达到读中学习、读中感悟、读中巩固、读中进步的目的。

当然, 小学阅读教学, 针对的是小学生, 要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方法。要敢于给学生时间, 敢于“放权”, 但也要做到“收放自如”。这样, 才能使阅读教学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一种好的、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 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也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说, 选择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02) .

[2]胡振燕.有序·适度·高效——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01) .

[3]王亚, 骆文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世界 (教师之窗) , 2012, (01) .

[4]罗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5]金爱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对性评价开发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初一语文的古诗文学习方法 篇12

这是各个学校的“必考题”,当然由于它只需要“背”,所以我们也可以看成是“送分题”,但是,这道送分题不是“尽可能”多拿分,而是“必须得满分”,不过考试的时候总是会有学生多多少少出些错误,那么如何做到“万无一失”呢?以下几点必须在复习的时候“严格执行”:

(1)“不能光动眼和嘴”。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学生们往往喜欢“看”,然后用嘴“背”出来,却不喜欢“动笔写”这个“错误”会造成你考试的时候写错别字,所以不管怎么背,最后一定要用“笔”真正默写一遍;

(2)重点复习“写景”的诗句和古文中的表达“观点”的句子。分析了很多次的考试,Dede老师发现,出题者特别喜欢考察诗句中写景的句子,一是因为这些句子的确“很美”、“很出名”,二是这些诗句里往往会出现一些“生僻字”,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些诗句。

二、课内诗词鉴赏和古文

每学期我们都会学大量的古诗文,这些作为我们考试的重点,很多学校都会参照着中考的方向进行考察:课内诗词鉴赏考察2—3题,课内文言文3—4题,差不多10—15分的样子。

对于这些内容,都是老师上课讲授的重点,少则3,4节讲完一篇,多则一个星期完成一课,它同样考察的不是学生的“高”能力,而只是复习全面与否和是否具有认真的“态度”,那么如何能够拿到理想的分数呢?孩子们同样要做到以下几点:

(1)熟记文章所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等的文学常识。课下的注释往往给的比较简单,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卖炭翁》课下只给出了选自《白氏长庆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在备考的时候最好能够有些补充。

例如: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曾经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等。对于文学常识的知识,考察的时候往往为填空题或者选择题。

(2)熟记课下注释。每一篇诗词和文言文课后都会对重点的词语进行解释,这些是我们考试的重点,所以孩子们都必须掌握。

(3)能够准确翻译全篇文言文。有些学生认为文言文只要能够把一些“名句”翻译出来就可以了,其他的句子“无所谓”,这是个极其错误的想法,因为统计了一些学校历年考试的翻译题目,发现:同样一篇文言文,能够进入出题老师“法眼”的句子占到了整篇文章的40%左右(当然肯定会有重复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只“赌”那一两句肯定是不够的,所以通篇都会翻译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4)熟记诗词和古诗文的中心。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基本都会涉及文章的中心,诗词鉴赏的题目要么对诗歌进行分析,要么理解中心,所以不管是哪一个,我们都必须要能够准确掌握文章到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具有怎样的情感或者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等。

老师提示各位孩子们的是,有时候出题会问“本文选自_____”和“本文节选自课文_____”,两者可是有有区别的哟,一定要认真审题哦!

三、课外文言文

到了初中,几乎每次考试都会考至少一篇的课外文言文,通过分析多年的考试题目,发现文言文比较容易考“反映人物品质或者告诫我们道理(给我们启示)”的注重故事类的文章,而且考试题型相对比较固定,一般3—4题,考察“实词”和“句子”的翻译、文本内容的理解(原因、目的等)和文章的主旨(道理或者品质),那这就给学生们提供了复习的方向:

(1)注意背诵重点的实词意思。虽然中考给出了150个必背的实词,但是每个年级考察实词的时候,基本上以过往学过的实词为主,Dede老师就要求自己的学生在每次考试前把之前我分析过的重点实词的意思记诵下来,做到准确和全面的识记(很多实词有多种意思);

(2)句子翻译时必须要遵循“字字落实,逐字翻译”。考试的时候,每个句子都要求“信”,即讲求准确,以直译为主,如果“丟字落字”,那么一定会被扣分,因此对应每一个字的逐字翻译是必须要做到的。

此外,还要提醒各位孩子们的是,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省略句(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和倒装句(把句子顺序条理好)。

(3)在脑子中储备些常见的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和常见的道理。很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由于平时积累不够,所以考试真要写出“某些词语”的时候,往往一片空白,胡编乱造,而这种题目往往是最后一道题,所以考试前提前记诵一些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形容人物品质的“乐观豁达、宽容大度、不徇私情、体恤百姓、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体恤百姓”等;再比如常见的道理有“做事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不辨是非、听信传言、盲目从众;做事不能目光短浅,要有远见;学习要专注,不能浅尝辄止”等。

语文课内必考10篇古诗文

(1)《论语》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

4.《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效果的句子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6)《出师表》

1.《出师表》中表示作者感恩图报的句子是: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

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4.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7.《出师表》中作者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0.《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7)《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三峡》

1.《三峡》中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三峡》中写水势凶险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三峡》中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9)《马说》

1.《马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马说 》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马说 》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马说 》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马说》中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马说》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马说》中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2.《马说》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小石潭记》

1.《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7.《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上一篇:对公客户经理自我介绍下一篇:物业公司的风险分析